首页 优秀范文 残疾人就业中心

残疾人就业中心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27 11:15: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残疾人就业中心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残疾人就业中心

第1篇

一 依法行政,确保残疾人就业

焦作市的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于1997年起步,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和工作实施面的扩大、延伸,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规范有序的工作程序。从2002年开始,焦作市调整工作思路,改变了过去一公告、二年审、三通知、四征收的周期长、效率低的工作方式,变为即审即征,缩短了工作时限,减少了工作量,工作效率提高了60%。对少数既不安排残疾人就业又不愿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单位,采取主动找单位领导宣传《残疾人保障法》和《河南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等残疾人就业的法律法规。在反复做工作后,对仍不参加年审又拒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与市中级人民法院联系,进入法律强制执行程序。2002年至今,采取“放易点、功难点”的方法,对规模小、效益差,没有就业安置能力又无力缴纳保障金的单位,采取减、缓、免交保障金的方式,对经济效益好、完全有能力承担残疾人就业义务但有抵触情绪的单位,有选择性地依法到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通过法院追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40余万元。

通过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促使了用人单位对残疾人就业工作的重视。另外,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也直接影响和带动了其他不配合的单位,能够主动安排残疾人就业或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彻底改变了一些用人单位认为“做不做都无所谓,残联也怎么不了”的想法。截至目前,焦作市的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实施面达100%,仅市直单位就按比例安排残疾人2184名就业。

二 搞好职业培训,推动残疾人就业

几年来,焦作市始终把残疾人培训与市场劳动力资源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针对农村和城镇不同类型、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就业需求的残疾人,采取“三个结合”,调整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不断加大培训资金的投入,有效地促进了焦作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的开展,推动了残疾人就业工作的落实。

1. 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将农村残疾人脱贫致富目标纳入全市奔小康计划,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开展养殖、种植业培训内容。聘请畜牧局专家授课,在焦作市武陟县开办了一期72人的奶牛养殖培训班,受到了农村残疾人的欢迎。近郊农村残疾人以种植蔬菜为主,他们就在沁阳食用菌培训基地开办了食用菌培训班。中站区则开办了林果业培训班,使山区的残疾人可以充分利用山区资源,发展林果种植增加收入。

2. 与残疾人集中就业相结合。目前,福利企业集中安置城镇残疾人就业仍然是残疾人就业的一个主渠道。针对残疾人整体文化素质较差的状况,市残联根据企业需求,举办了9期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班,进行岗前安全常识、法律法规等培训,使一些文化程度较低、身体较好、有能力承受体力劳动的聋哑和残疾程度较轻的肢体残疾人经过培训后到福利企业就业。另外,通过残联做中介,定期举办用人单位与残疾人供需见面会,组织参加过培训的残疾人和福利企业进行双向选择。经过岗前和技能培训走上岗位的残疾人基本上都能胜任工作,工资收入有了保证,家庭生活得到了改善。

3. 与残疾人个体就业相结合。在当前就业矛盾突出、残疾人就业困难的条件下,残疾人个体就业显得尤为重要。为鼓励和帮助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2003年,市残联先后举办了4期电脑技能操作、服装设计与裁剪等职业技能培训班,选送41名残疾人参加省残联组织的盲人按摩、服装裁剪等培训班,残疾人的生产生活技能有了很大提高,为他们自谋职业奠定了基础。2003年3月在河南省第二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焦作市代表队取得两个第一名、四个第二名、一个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荣获团体第二名。

在做好本系统残疾人职业培训的同时,焦作市还依托社会办学机构,签订培训协议,建立培训基地。2003年市残联协调市劳动局、民政局,建立了“焦作市残疾人职业培训学校”,成立了“焦作市盲人按摩师职业技能鉴定委员会”和“焦作市盲人保健按摩职业技能鉴定站”,投入6万余元建成了一个计算机培训教室和两个理论教室。去年以来,全市共举办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班20期,培训残疾人1044名。

三 落实跟踪问效,服务残疾人就业

开展就业服务,是促进残疾人就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求职登记、推荐上岗、跟踪服务,都是服务职能的具体体现。

1. 发挥窗口作用,开展求职登记。焦作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和市政府行政大厅分别设有残疾人就业服务窗口,负责残疾人求职登记,从中了解残疾人的文化素质、求职意向等,掌握残疾人劳动力资源情况。

2. 掌握社会用工信息,推荐残疾人就业。市就业中心保持与用人单位联系,市残疾人就业信息网与劳动部门就业信息网联网,及时掌握社会用工信息。由于全面掌握了残疾人劳动力市场需求,工作准备充分,使残疾人都能推荐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3. 做好残疾人就业后的跟踪服务。为完善服务功能,市就业中心开展了残疾人就业后的跟踪服务工作。坚持定期与残疾人、残疾人监护人和用人单位“三见面”,掌握残疾人的工作情况、福利保障、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不适合原工作岗位的残疾人,及时调整工作岗位,对不安心本职工作的残疾人,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第2篇

一、残疾人教育工作稳步发展

特教学校!龙头作用逐步显现。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教育工作,特殊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我市三所特教学校的硬件建设和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市财政和市教育局投入300多万元,在市特教学校新建了20__多平方米的高标准教学楼,并对学生宿舍、食堂等配套设施进行了改造,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部门进一步加强对特教工作的领导,三所特教学校师资力量明显增加,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充分发挥了特教学校在残疾人教育的龙头作用,全市有200多名听力和智力残疾儿童集中在特教学习。

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不断深入普及。据统计全市有4000多名残疾儿童少年在各中小学随班就读。在教育、[文秘站网-找文章,到文秘站网]残联和共青团组织的共同倡导下,红领巾助残活动在我市蔚然成风,为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高考上线残疾学生被顺利录入高校学习,“十五”期间我市有39名残疾学生参加普通高考,其中今年14名,这些残疾学生在残联和教育部门的关心下,均顺利被相关高校录取,录取率达到100。省、市残联分别对他们给了5万多元奖励,社会各界对贫大学生进行了资助,确保了这些残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认真开展助学活动,确保残疾儿童不因贫困而辍学。在省残联的指导下,扎实做好盲童入学、扶残助学和国彩助学项目,对66名视力贫困残疾儿童和20名其他贫困残疾儿童进行为期5年的救助。对黄石特校和阳新特校40名贫困学生进行了为期三年的救助,在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市教育部门还根据有关规定,对义务阶段的贫困残疾学生实行“二免一补”,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市减免贫困残疾人学生书本费、学杂费160多元,提供务种助学经费30多万元。切实保证了我市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的稳步提高,目前,我市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86。

二、残疾人培训工作不断创新

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是提高残疾人素质和技能,是促进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十五”期间我们根据省残联下达我市的残疾人培训任务指标,制定年度计划,并向县市区分解,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全市共对2200名残疾人进行免费职业技术培训,60的残疾人实现就业;对6600名农村残疾人进行免费实用技术培训,不少农村残疾人走上自强创业之路,家庭生活得到了改善。全面完成了省残联下达我市的残疾人培训任务。

成功举办了欧盟与中国残联合作开展残疾人教育与培训项目,黄石作为这一国际合作项目的实施点之一,在省残联的指导下于20__年3月成功举办了全省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管理人员培训班。20__年元月份,又成功举办全省残疾人信息及计算机技术研讨班,期间我们还根据项目管理要求,貌一新举办了多期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班,培训各类残疾人500多名。欧盟官员和中国残联教育处的领导在对项目实施验收评结后,给予了很评价,认为我市残疾人培训和就业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此中国残联向省残联和黄石残联发来传真,表示祝贺和肯定。欧盟项目的成功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各界更加重视和支持残疾人职业培训工作,为我市的残疾人培训和就业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确定培训基地,形成培训网络。市残联及各县市区残联依托劳动部门就业训练机构建立起了残疾人定点职业培训基地。市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在市劳动就业局就业训练中心正式挂牌,利用劳动就业部门训练机构的资源优势给残疾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残疾人到该中心培训随到随学,实行免费,市残联对困难的残疾学员还给予适当生活补贴。市残疾人培训中心成立以来每年培训残疾人都在150人以上,培训后就业率达到了65以上,效果十分突出。黄石市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因此被省残联授予全省残疾人职业培训示范基地。

进一步加大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大冶市、阳新县、西塞山区、下陆区结合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展种植、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十五”共免费培训残疾人6600多名,投入培训资金50多万元,其中市残联投入补贴经费20多万元,有力促进了农村残疾人就业和扶贫工作。

三、残疾人就业工作成绩显著

“十五”以来,我市以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为突破口,全力推进残疾人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城区1.42万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中,已有1.21万残疾人实现就业,就业率达到了85。比“九五”新增安排残疾人2300名,残疾人就业率提了18。

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不断深入,我们抓住省政府145号令颁布实施这一重要契机,全力推进残疾人就业工作,几年来我们坚持以安排残疾人就业为目的,以收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为手段,各用人单位新分散安排810多名残疾人就业,用人单位都按规定与残疾人签订了用工合同

,缴纳了各种保险。同时,我们对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规定比例的单位,加大执法力度收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全市累计收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1000多万元,为推动残疾人就业和发展残疾人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撑。20__年3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表彰会,对30家先进单位和68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会议由副市长周蔚芬主持,市委副书记汪道胜作了重要讲话,他对全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今后提出了新的要求。残疾人集中就业势头强劲。“九五”期间,不少福利企业存在起点低、规模小、科技含量低、设备落后等不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十五”期间,市残联加大了与民政和税务部门的协作,发展规模较大,基础较好,竞争力较强,安排残疾人较多的福利企业,到目前为止,我市共有80多家福利企业,安排2700名残疾人就业,其中大冶有色自强公司、东贝太阳能公司等单位集中安残达到100多人,荣获全省残疾人就业基地称号。福利企业残疾职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逐步提高,我市福利企业走出了低谷,残疾人集中就业强劲反弹,出现了城区年轻残疾人劳动力供不应求的喜人局面。

残疾人个体就业环境明显改善,认真落实《黄石市扶助残疾人暂行规定》和省政府275号令,残疾人个体就业和集体从业的优惠扶持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工商、税务、城建等部门对残疾人个体经营证照办理、税费减免、经营场地等方面给予了照顾和倾斜,据统计全市共有6200名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积极鼓励和扶持残疾人自强创业黄石市康源特钢有限公司总经理祝焱军,艰苦创业,身残志坚,并安排40名残疾人就业,该公司荣获全省残疾人自强创业示范基地称号。

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就业服务工作不断加强。全市各级残联成立了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积极开展残疾人就业登记、咨询、职业指导和推荐就业服务,仅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5年来就接待求职残疾人近千名,推荐就业360多人。为了引起各部门,各用人单位更加重视和关注残疾人就业工作,给残疾人就业搭建一个有效平台。市残联与市劳动就业管理局于20__年联合举办了全省首届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东贝集团、美岛公司等34家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373个,有600多名残疾人参加了招聘会,331名残疾人与用人单位达成了用工意向协议,在全省产生较大的反响。20__年10月份我市又举办第二届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有30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盲人保健按摩行业不断壮大,市场逐步规范。“十五”期间,我市盲人保健按摩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市残联举办两期盲人按摩培训班,免费培训盲人50多名,我们还向省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推荐盲人学员20多名。目前,我市共有100多名盲人获得劳动部门统一颁发的按摩师资格证,并从事保健按摩工作,其中有7名取得了医疗按摩资格,盲人就业难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全市的盲人按摩店发展到20多个,市残联与工商、税务、公安、卫生、劳动等部门联合下发了《黄石市盲人保健按摩行业管理规定》,加强了对盲人按摩行业的管理。

第3篇

关键词:残疾人 就业 和谐社会

残疾人就业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需求和能力的残疾人,依法参与社会劳动并取得合理的报酬或收入。就业是残疾人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促进残疾人就业,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促进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残疾人与健全人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全国有8300多万残疾人,关系着全国五分之一的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促进和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可以起到安置一人、稳定一家、和谐社会的目的,对于促进社会的经济建设和文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残疾人事业在我国基础还比较薄弱,残疾人社会政策措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残疾人在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社会参与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特殊困难,总体生活质量明显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进一步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快改善残疾人状况,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促进残疾人就业是改善残疾人生存状况的需要

对整个人群来讲,残疾人是弱势群体,残疾人群的生存状况远不及正常人。在我国,就业目前仍然是残疾人改善自身生存状况的主要途径。所以残疾人实现了就业就可以帮助自身赢得一个固定的经济来源,从而解决生存问题。

(二)促进残疾人就业有利于残疾人身心健康

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残疾人虽然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但劳动仍是残疾人的第一需要。就业可以改变残疾人的自卑心理,残疾人一方面需要享受和谐社会建设的成果,同时也需要通过参加社会劳动融入社会和谐建设之中,可见,就业不但可以实现残疾人的人生价值,而且可以促进残疾人的身心健康。

(三)促进残疾人就业是实现社会平等的需要

现阶段,在平等就业问题上正是因为有歧视残疾人现象和行为,有轻视残疾人就业能力的意识,党和政府才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办法促进残疾人就业,只有实现了残疾人充分的就业,才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的充分就业,才能让残疾人和正常人一样共同融入社会,实现就业问题上的人人平等,最终促进社会平等和谐。

二、我国残疾人就业的基本状况

我国现有残疾人口8296万人,占总人口的6.34%;城镇残疾人口2071万人,占24.96%;农村残疾人口6225万人,占75.04%;其中处于就业年龄的残疾人有3493万,占42.10%。全国城镇残疾人口中,在业的残疾人为297万人,未就业的残疾人为470万人;城镇残疾人口中,有275万人享受到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占城镇残疾人口总数的13.28%。

三、我国现有的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法规和服务体系

(一)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法规和主要形式

我国制定了《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人就业条例》、《残疾人税收减免政策》等一系列专门的政策法规,逐步形成了我国的残疾人保障法律体系。我国促进残疾人就业的主要有三种方式:集中就业、分散按比例就业、自谋职业和个体就业。

(二)社区服务体系的组织结构

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主要依托残联和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体系来运作。全国已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的残疾人就业服务组织体系,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达2万多人。

1.建立社区残疾人组织管理机构

1990年后陆续改为“劳动就业服务所(站)”之后,从此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逐渐在全国各地陆续建立,它是专门负责社区就业工作的组织机构,开展开发社区就业岗位以促进社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2.重构社区残疾人保障的组织管理体制

从社区组织管理职能分工的角度来看,新型社区管理模式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政府专设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由市政府授权在特定范围内执行市政府对社区的官方政策;二是半官方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由该社区民主选举的委员及其他有威望的市民代表组成,主要职责是向市政府反映搜集到的关于社区事务的建议或意见,直接转达民众的呼声;三是自主性的社区服务组织,其职责是受政府指导或委托,具体实施社区的各项服务工作。

四、我国残疾人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一)残疾人就业服务流于形式,就业质量不高

首先,有些单位招用残疾人是为了逃避缴纳就业保障金,造成了很多残疾人领取生活费但不在单位上班、就业不在岗的“挂靠就业”局面。其次,许多单位不与就业的残疾人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各种劳动保险,平均工资只有非残疾人的一半,权益受到严重侵犯。残疾劳动者多处于次级劳动力市场,政策不稳定就可能失业。

(二)福利企业趋于萎缩,集中就业服务方式面临挑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一些为解决残疾人就业开办的福利企业往往在技术、人才、管理水平、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等方面处于劣势,不少福利企业相继倒闭。这一方面导致已就业的残疾人下岗,同时也减少了残疾人再就业和集中就业的机会。

(三)残疾人就业的社会意义认识不到位,分散按比例就业缺乏强制性

残疾人除了在劳动力市场受到歧视外,前劳动力市场歧视,即教育歧视也会造成残疾人就业困难。教育歧视造成残疾人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最终造成残疾人文化程度偏低,劳动素质不高,就业能力不能够满足工作的需求,这也是雇主不愿雇用残疾人的一个客观原因。教育歧视和就业歧视会相互作用,结果会进一步加剧残疾人就业困难。教育领域和劳动力市场是结合在一起的,就业歧视,特别是针对高学历残疾人的歧视,会降低残疾人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水平,这种较低的激励水平加上教育歧视的作用会造成残疾人就业能力不足,最终不利于残疾人就业。

五、发展和完善残疾人就业的对策

(一)完善我国残疾群体就业政策

政策法规的落实需要有效的措施和组织保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要将残疾人列入就业困难对象,在就业政策和就业服务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保障残疾人平等就业的权利。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监督落实《残疾人就业条例》和《就业促进法》,完善残疾人就业的社会保险政策和法律援助政策并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

(二)政府促进残疾人就业的主要措施

1.注重解决农村残疾人的就业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残疾人由于自身素质和技能不高,向城镇转移比较困难。当前,解决农村残疾人就业问题,必须着力开展面向农村残疾人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定农村残疾人就业培训整体规划,建立和完善农村残疾人就业培训体系。宜采取残联与社会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举办各种类型的实用技术培训班,建立适应残疾人要求的常年性、专业性职业培训中心,形成农村残疾人培训的专业队伍。同时积极探索残疾人培训与劳动力转移相衔接的机制,把技能培训、就业介绍、就业服务管理融为一体。

2.加强残疾人就业市场体系建设

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是保障残疾人就业的一项重大政策措施。加强残疾人就业市场建设,完善就业登记、信息服务、中介、再培训等服务,将残疾人就业市场纳入社会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当中,建立起统一、高效、有序的就业服务体系。通过税收、财政补贴等经济手段,刺激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对超额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给予奖励;对雇佣残疾职工而影响效率、增加成本投入的用人单位给予一定的补偿。对假冒安置残疾人、不给残疾人提供必要帮助、不公正对待残疾职工的用人单位给以行政处罚。

3.残疾人就业比例应当更具弹性

通过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实现一批残疾人就业;通过开发一批公益性岗位来安置一批残疾人就业。有的地方在开发一些残疾人就业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社区就近安排残疾人专职委员就业,并开发一些社区安全巡逻员、清洁工、开办小卖部、报刊亭等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

4.发展社会福利企业

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离不开社会福利企业。政府应将福利企业产品列入政府采购计划,按同等优先的原则予以扶持。对福利企业在资金、税收、营业场地等方面的减免和优惠政策应真正落实到企业。

5.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服务机制

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城镇残疾人参加社会养老、医疗等保险的优惠措施,推动农村残疾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进一步完善低保分类救助制度,确保重残、老残一体和一户多残类型的残疾人得到特别扶助和重点保障。把就业确有困难的残疾人,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以保障其基本生活。

6.通过各种宣传手段营造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氛围

广泛宣传残疾人自强自立和扶残助残的先进事迹,形成扶残助残的良好风尚。通过宣传,充分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承担起扶残助残的社会责任。

7.加强残疾人教育与职业培训投入

残疾人就业需要相应的技能作为支撑。残疾人的健康资本很难改变,但人力资本水平则可以通过接受教育和培训而得到提高,重视残疾人教育在提高就业能力方面的作用。

(三)用人单位要积极创造工作岗位并鼓励扶持用人单位培训

各类用人单位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和帮助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平等就业的权利,构建多元化残疾人服务网络,用人单位需做到以下几项职责:用人单位要积极创造适合残疾人工作的岗位;用人单位要足额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扶持用人单位对残疾职工开展在岗培训和转岗培训;努力营造有利于残疾人就业的舆论环境。

(四)根据残疾人残疾状况的多样性,实施分类救助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规定,我国残疾人可以分为肢体、视力、听力语言、智力和精神残疾等5类。政府应对其采取不同的特殊政策,即对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及重度残疾导致无法就业或一户多残类型的贫困残疾人家庭给予特别扶助,体现社会救助的性质,目的是维护残疾人的“生命权”和“生存权”;而对有工作能力的肢体残疾、视力残疾和听力、语言残疾的残疾人可按残疾等级发放不同标准的残疾人职业津贴,体现经济保障性质,目的是维护残疾人的“工作权”和“生活质量权”。

(五)建立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络

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建立残疾人就业服务与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体系的协调机制,初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体制。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应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原则,构建政府主导,社区、家庭、企业和个人参与的“一主多元”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

1.充分发挥社区参与支持残疾人就业的职能

街道、社区要积极开展残疾人就业宣传,营造残疾人就业的良好社会环境,在健全人与残疾人之间建立和谐、友爱、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提升残疾人就业的信心。同时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开展社区支持性就业服务、职业教育和实践,建立多功能残疾人就业信息系统等,不断拓展残疾人就业的新渠道。

2.利用互联网为残疾人就业开辟社会支持渠道

互联网的出现,极大的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扩大了传播的受众范围。残疾人由于身体上存在某些障碍,使他们难以走上社会,无法获得正常的教育和获得就业的信息。网络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残疾人就业信息网,残疾人足不出户,就能实现供需双向选择,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意愿。

(六)家庭要努力营造对残疾人就业支持的环境

家庭要为残疾人提供温馨的家庭环境,培养和训练其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其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为残疾人就业奠定必要的身心基础。同时,积极配合职业咨询、职业教育工作者对残疾人进行职业培训。

(七)努力提高残疾人自身素质

对残疾人而言,提高自身素质,是其实现就业、参与社会生活的根本途经。残疾人也要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树立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转变择业意识,努力提升自身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和择业能力以适应市场竞争机制下的就业需求。同时,残疾人个人积极创业并以创业带动残疾人就业。

六、结语

世界各国在对待残疾人生存问题上,大都经历了从实行善意的救济或施舍到将残疾人视为平等权利主体的过程。在发达国家,往往把残疾人就业机制纳入到国家反歧视法中,上升为一个人权问题。我国残疾人数量庞大,残疾人的生活状况直接影响着五分之一的家庭。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之下,做好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尤其是就业方面的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诚然,促进残疾人就业,仅仅依靠政府是不现实的,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等用人单位、家庭以及个人都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这样不仅有利于从根本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体现了风雨共担的社会责任和情怀。

参考文献:

[1]王亚栋.中国残疾人就业:现状・问题・对策[J].社会福利,2005.

[2]王雪梅.残疾人就业问题与就业保障政策思考[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

[3]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09.

[4]杨思斌、吕世伦.论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弱势群体保护与政府责任[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

[5]张杨,袁茵.试析我国残疾人就业的主要模式[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8.

第4篇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次全体会议的要求,在建设和谐吉林的进程中,以省政府批转的《吉林省残疾人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批转的《关于切实加强残疾人就业工作的意见》,继续实施“自强就业助残行动(2006—2008年)”二期工程,全面加强残疾人就业的法规政策体系、教育培训体系、就业服务体系、信息网络体系和工作组织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残疾人就业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促进更多残疾人就业的同时,不断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和就业的稳定性。在稳步推进城镇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同时,重点做好农村残疾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工作。

二、任务目标

——积极推进残疾人就业“五个体系”建设。

——全省新增残疾人就业5,000名。

——收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5,000万元。

——投入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2,000万元,培训残疾人10,000人(次),培训后就业率达到60%以上。

——投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资金2,000万元,扶持4,000名残疾人就业。

——新开发残疾人就业岗位2,000个。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残疾人就业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加强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

——结合贯彻国务院即将颁布的《残疾人就业条例》,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省的实施办法

——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批转的《关于切实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的意见》(吉政办发[2006]28号),指导各市州全部制定出台操作性较强的具体实施意见,全面落实促进残疾人就业的优惠政策。

——配合监察部门对残疾人就业法规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切实加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管理和使用。

——协调有关部门制定我省使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扶持残疾人就业的资金管理办法。

——协调有关部门建立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省级调剂金,鼓励工作成效显著的县(市、区)更好的开展工作,帮助经济基础薄弱县(市、区)提高服务能力,确保全省残疾人就业工作全面发展。

——协调有关部门修订《吉林省助残奖学金管理使用暂行办法》。

——切实加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使用,调整支出结构,确保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足额投入残疾人职业培训和就业扶持工作,发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应有作用。

(三)努力提高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水平。

——制定出台我省《关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残疾人职业培训体系的规范意见》。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社会化培训为重点,培训与就业相结合的方针,确定一批质量高、就业效果好的社会培训机构作为残疾人职业培训定点机构,全面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残疾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发挥省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作为首批全省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的作用,重点做好全省服装制作技术工人的培养和培训工作。

——组织有自谋职业和创业企业愿望的残疾人参加创业能力培训。

——从第三届全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获奖选手中选拔部分人员进行集训,参加第三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

——继续做好全省残疾人职业教育工作,发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基地的作用,逐步扩大规模。

(四)不断拓展残疾人就业服务领域。

——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的规范意见》。

——协调有关部门制定《残疾人就业优惠证》发放使用管理办法,切实加强《残疾人就业优惠证》发放管理工作,确保持证残疾人享受扶持政策和相关服务。

——继续积极争取政府出资购买的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残疾人稳定就业。

——组织开展求职登记、能力评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工作。

——积极创建各级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安置和带动一批残疾人就业。

——开展残疾人创业带头人评选活动,建立一支残疾人创业带头人队伍,确定和扶持一批残疾人创业带头人,奖励一批残疾人创业典型。

——规范残疾人失业登记工作,确保失业登记的残疾人及时领取《失业就业登录证》,享受国家相关的优惠政策。

——制定残疾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优惠政策,通过给予适当补贴等措施,扩大残疾人参加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使更多的残疾人受益。

——探索建立庇护性工场,集中安排精神、智力残疾人就业。

——组织实施“创建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助残创业优质服务”和“盲人按摩妙手兴业”活动。

(五)推进残疾人就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现已形成的覆盖省、市、县三级的残疾人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全面实现残疾人就业工作信息的网上传输。

——建立和完善各级残疾人就业数据库,实现残疾人求职和用工单位招工信息网上,提高服务效率。

第5篇

背 景

为加大残疾人就业力度,增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2001年,辽宁省残联在全国首开先河,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民政厅、工商局、地税局、卫生厅联合下发文件,共同确定每年的9月1日为全省残疾人劳动就业促进日,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在全省开展残疾人劳动就业宣传和帮助残疾人就业活动。有关部门组织召开座谈会、举办就业洽谈会、进行职业介绍、用工住处咨询等,提供适合残疾人特点的就业岗位,开展扶残助残活动。同时,利用多种宣传媒体,宣传残疾人就业的意义,抓好典型宣传,扩大残疾人劳动就业的社会影响。

镜头回放

2001年9月1日为第一次劳动就业促进日,主题是“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促进残疾人就业”,辽宁省举行了残疾人计算机技能竞赛,共有84名选手参加了三项比赛。

2002年9月1日为第二次劳动就业促进日,主题是“转变择业观念,扶持残疾人个体就业”,辽宁省举行了全省残疾人自立标兵表彰会,表彰了108名残疾人,其中20名自立标兵,88名个体就业典型。

2003年9月1日为第三次劳动就业促进日,主题是“强化残疾人就业服务,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全省在大连市召开了残疾人就业现场经验交流会。

政策保障:辽宁省残疾人就业优惠多

日前,辽宁省丹东市盲人职业培训中心的13名盲人拿到了保健按摩的结业证,通过了省职业资格鉴定考核,这意味着他们将能依靠自己的双手走上就业岗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近几年来,丹东市残联根据全市残疾人特点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实际,在对城镇残疾人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技能培训的同时,还为农村无生活来源、无劳动技能的盲人举办了保健按摩班,聘请固定的指导教师授课。同时推行“六免”措施,即免费提供职业技能服务,免费提供食宿,免费提供交通工具,免费组织职业资格鉴定考核,免费提供实习场所,免费提供就业工具器材以及扶持就业金和有偿扶持就业周转金。

全省各市都针对残疾人就业采取了许多有利措施和优惠政策:沈阳召开残疾人就业、企业用工双向选择洽谈会议;大连市组织大龄残疾人就业洽谈会;阜新市请自强自立残疾人个体就业典型作报告,鼓励其他残疾人就业;盘锦市通过工商、税务、城管等部门,为残疾人开辟了“擦鞋一条街”,并为残疾人购买了擦鞋用具,解决了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

典型事例:自强不息 奏响生命乐章

在辽宁省阜新市市区东出口的路边,有一家电器维修部。走进店里,最醒目的要算市残联职培中心送去的锦旗了,上边写着“学有所长,奉献社会”。这就是肢体残疾人张闯开的小店。

张闯从小体弱多病,小学毕业后就辍学在家。2001年张闯参加了市残联举办的家电维修班,他认真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优秀学员称号。毕业后,市残联了解到他有开维修店的愿望后,主动跟税务、工商等部门联系,并赠送维修工具,帮助他开办了一家维修店。在维修家电的过程中,他感到由于自己知识不足,许多顾客不十分满意,于是经常买来一些工具书学习,提高自己的维修能力,维修店很快火起来了。

2003年6月,由于技术过硬,他被阜新市海棠山矿泉饮品有限责任公司聘请为饮水机特约维修商。2003年7月,他所在的地区动迁,他又易地开了一家家电维修店。由于他服务热情,技术精湛,许多顾客都慕名请他。不久,他又开了一家分店。现在,即使在淡季他的月收入也有七八百元。

第6篇

今年以来,我县残疾人工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要求,围绕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以“解放思想、跨越发展”大讨论为载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推动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现将半年来工作总结如下:

一、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顺利开展

根据省、市残联的工作安排,2013年上半年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重度残疾人托(安)养、残疾人康复工程有效开展,使更多的贫困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

(一)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

为全面落实重度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县残联劳动就业服务所主动会同县民政局,进村入户核查,及时剔除死亡人员,上半年新增重度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对象65名,至此全县共有801名重度残疾人纳入基本生活保障。

(二)残疾人康复工程。

开展了全县0-6周岁残疾儿童康复需求调查,并落实到指定康复机构的康复补助。对全县13名听力残疾儿童免费进行初步筛查,并组织符合条件的儿童到二医院和省聋儿康复中心进行免费复查。5月份对全县500多名白内障患者进行免费筛查,为其中215名免费施行复明手术。对全县“三助工程”对象进行初步登记调查。

市定为民办实事项目全县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工作有序开展。

(三)重度残疾人托(安)养工程。

4月份县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所对各乡镇(街道)上报的托(安)养名单进行了调查核实,将符合条件的对象户及时纳入重度残疾人居家安养工程。到6月底新增居家安养对象30名,至此全县共有居家安养残疾人251名,集中托养残疾人84名。

二、贫困残疾人慰问活动有序开展

邀请县领导、残工委领导和乡镇(街道)慰问走访贫困残疾户1200户,发放慰问金60万元。并为223名残疾人发放定期补助金,总金额为12.7万元。为贫困残疾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三、残疾人教育、就业、培训工作积极开展

(一)加大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力度,使保障金征收稳步增长。

4月底联合县地税局召开了2013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会议,对2013年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进行了布置。到6月底共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322万元,同比增长19.3%,为2013年完成全县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任务打下了扎实基础。

(二)举办残疾人专场就业招聘会。

5月22日,联合县劳动人事局举办了一场福利企业招聘会。通过手机短信、报纸报道、横幅宣传、乡镇发动等形式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前期发动工作,招聘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来自宁波、椒江等11家县内外福利企业参加,共为残疾人提供了162个工作岗位。

(三)积极实施百名残疾人就业创业帮扶工作。

积极开展残疾人就业工作,着力搭建残疾人就业、创业平,注重残疾人技能培训。半年来共帮扶残疾人就业创业36人,培养残疾人种养殖大户18户,对残疾人进行各类技能培训102人。认真贯彻落实《省万名残疾人就业创业帮扶计划实施方案》,在5月底将全县33名自强创业和贷款创业的残疾人上报省残联申请创业补助金和贷款贴息。大力鼓励残疾人创办扶贫基地,按照省、市级残疾人扶贫基地的要求,上半年重点帮助了一个市级基地争创省级扶贫基地,通过创建扶贫基地,切实解决了43名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在扶贫基地中就业。

四、开展第21次“全国助残日”系列活动

今年5月15日是第21次“全国助残日”,主题是“改善残疾人民生,保障残疾人权益”。为组织好今年的助残日活动,县残联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结合助残日主题,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全国助残日”期间,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助残活动,形成了县、乡二级齐抓共管的局面,使得助残活动有声有色、富有成效,让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

5月5日,在康复中心开展白内障患者术前筛查活动,为全县500多名白内障患者进行免费筛查活动。5月13日,副县长蔡文新在县残联和乡镇相关负责人的陪同下,分别前往镇、街头镇的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和部分残疾人贫困户进行慰问。5月15日上午,在镇广场开展第二十一次“全国助残日”志愿者扶残助残服务活动。

第7篇

开发公益性成年残疾人就业岗位,全社会责无旁贷,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协作,紧密配合,人力和社会保障、残疾人联合会、民政、劳动、妇联、教育、工会以及共青团等部门都应该联合起来,各司其责,共同研究和确定岗位设置。开发公益性成年残疾人就业岗位,要结合本地特点,因地制宜。如我们白城市,地广人稀,位于吉林省最贫困的大西部,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而成年残疾人又遍布全市各地,并且农村居多,他们农活都干不了,只能从事服务性工作。白城市还是农业大市,第三产业刚刚兴起。因此开发适合成年残疾人就业的岗位,就只能限制在服务行业,如社区服务(保洁、绿化等)、电脑维护与操作、汽车维修和洗车、居家养残、康复护理等等。在政府购买的公益性岗位方面,适合成年残疾人上岗的如乡镇残疾人联合会专属干事、社区残疾人协会专职人员、村部残疾人协会联络员等职务,这些岗位虽然只是聘用制或合同制,但是他们一旦有了这份工作,他们会乐此不彼,即有了固定的收入,又能给他们带来工作的快乐。

2开展职业技能指导和培训,提高成年残疾人的就业能力

提高成年残疾人的就业能力,首先要对他们进行就业的系统指导。要深入到他们中间,通过面对面接触,让他们克服不正确的就业观念,克服不符合实际要求高工资的想法,克服不良的被动就业意识,克服靠政府救济过日子的依赖思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新时期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他们放正心态,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鼓起创造新生活的风帆,像健康人一样享受幸福的欢乐。提高成年残疾人的就业能力,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就业培训基地、各级就业技能培训班、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等;培训方式可以实行定期培训、短期培训、分别指导、分类培训等;培训内容要具有实用性、针对性、技术性等;培训要务实创新,不走过场;邀请专业教师、专家和教授讲课。通过系统培训,要使成年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切实提高他们上岗前的职业技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成年残疾人上岗后,还可以以残联组织或福利企业为单位开展成年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展示他们的实际工作成果,调动广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3构建成年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

第8篇

一、农村残疾人劳动力转移的意义

(一)增加农村残疾人收入和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是增加农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济南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调查显示,济南部分地区农民转移劳务收入已占当地农民纯收入的50%。2002年至2004年,两年间农民劳务收入就提高了10多个百分点。农村残疾人劳动力在城乡间转移就业对提高农村残疾人收入效果十分明显。

1998年以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增长8.6%,而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实际增长只有4.3%。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发展不平衡严重制约着小康社会全面建设。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把小城镇建设同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小城镇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农村残疾人劳动力转移必将有力推动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

新农村建设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农村残疾人劳动力转移既可有效提高农村残疾人家庭收入,改善残疾人家庭生活,又可将城市先进生产技术、管理理念带入农村,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文明和谐稳定,加快新农村建设。

(三)农村残疾人步入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要充分实现经济、政治、文明的全面小康,经济上达到小康是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全面建设小康只能是“无源之水”,因而,农村残疾人劳动力转移是农村残疾人的迫切要求,是实现农村残疾人步入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

二、农村残疾人劳动力转移的现实可能性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为转移提供现实可能。

受经济格局影响,我国劳动力资源存在着严重不平衡,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流向是由落后的人口密集地区向中心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流动,就业结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显示,企业劳动力短缺主要发生在珠江三角洲、闽东南、浙东南等经济发达地区。从事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产品竞争比较激烈的制鞋、玩具制造、电子装配、服装加工、塑料制品加工等行业。

因工资缺乏吸引力、用工不规范、人口老龄化原因,使中心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出现的“民工荒”现象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必然。部分地区企业招不到工,缺的不是技工,而是普通劳动力。从一定程度上说,农村残疾人劳动力对企业来说更具有优势。农村残疾人文化素质偏低,而劳动密集型行业对文化素质要求不高,健全人因工资低、劳动条件差等原因不愿在这些企业工作,而就业难使残疾人对待工作岗位格外珍惜,在工作中往往比健全人更专注,也更容易被企业认同。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企业对残疾人在就业岗位、生活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使农村残疾人愿意在企业工作。劳动力在局部区域、行业短缺及残疾人自身要求,使农村残疾人劳动力转移成为现实。

(二)健全的残疾人就业保障制度为转移提供了制度的可能。

《残疾人保障法》以立法形式规范了残疾人所享有的权利,特别是残疾人平等就业的权利。随着时展,国家把建立健全立法保障,细化保障残疾人就业权利有关内容,增强可操作性作为今后立法工作重点,确立了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的残疾人就业保障机制。《残疾人就业条例》,把法律规定的原则变成可操作的行政规章,规范残疾人就业工作。同时,国家大力加强司法保障、加大了行政执法力度,对没有履行相应义务,侵害残疾人劳动权利的行为进行司法干预和制裁,对违犯行政法规的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和处罚。政府还通过税收、基金、财政补贴等经济手段,刺激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增加对残疾人就业各环节的支持,实施促进和保护残疾人就业政策。残疾人就业保障措施的形成与完善,为农村残疾人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制度上的可能。

三、农村残疾人劳动力转移的工作机制及配套措施

农村残疾人劳动力转移有其特殊性,应以保障性就业机制为基础,积极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转移工作机制。

(一)采取保障性措施,推动转移。

按比例就业和福利企业集中安置就业是转移的保障性就业措施。对招用农村残疾人,与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且缴纳社会保险的用人单位,残疾人劳服机构应视为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给予享受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对超出规定比例安排农村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要对超出比例给予奖励,以此鼓励、引导企业招用农村残疾人劳动力。对不按规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应当征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是推动残疾人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杠杆,适应形势的发展,同时,要拓展就业保障金使用范围,加大对农村残疾人教育、培训和社会保障的投入,对农村残疾人劳动力转移提供支持。

集中就业是农村残疾人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之一。国家根据福利企业安置“四残”人员比例对福利企业给予相应税费减免,福利企业也需适时补充残疾人来达到政府规定的比例。因工种、工资等原因,一些城市残疾人不愿到福利企业工作。为达到残疾职工比例,招录农村残疾人到福利企业工作就成为必然选择。同时,政府应调整对福利企业的优惠政策,将对企业的优惠与残疾人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加大对福利企业的扶持及投入,支持改善残疾人劳动条件、待遇,加强教育、培训等。要深化福利企业改革,鼓励兴办福利企业,拓展福利企业经营范围,调整就业结构。参照先进国家发展模式,国家可投资建立庇护工场,安排弱智、精神残疾、多重残疾人等就业。

(二)实行服务“人本化”,推动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应启动农村劳动力预备制度,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村残疾人培训,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以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中心,把帮助他们顺利转移就业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把进城务工农民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免费向残疾农民工开放,努力为农村富余残疾劳动力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加强劳务输出地与输入地的协作,围绕农村残疾人劳动力供求和跨地区就业,与劳务输入地建立固定的信息通道,在协商基础上签订协议,为农村残疾人富余劳动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残疾人组织的作用,利用社会资源,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化就业援助体系。

切实保障和维护残疾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包括: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加强日常巡查和重点检查,健全举报投诉处理制度;通过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给付保障制度,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做好残疾农民工社会保险工作,促进农民工较多、工伤和职业病风险程度较高行业参加工伤保险;及时处理农民工劳动争议案件,对因拖欠工资、工伤待遇问题申请仲裁的案件,减免残疾农民工个人费用;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制度,支持农民工加入工会,指导和协调工会与用人单位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集体合同。

(三)充分动员,为农村残疾人劳动力转移提供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