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27 11:15: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会议讲话技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交替口译 听辨 笔记 释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7-0061-02
一 交替口译的定义和特点
交替口译又称接续口译或即席口译,指“译员等讲话人用原语讲完一部分话语或全部讲完后,用译语把讲话人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以口头的形式,重新表述给听众的一种翻译实践。”交替口译常用于记者招待会、新闻会、培训研讨会等场合。由于交替口译不同步,译员往往在讲话人讲完一段话之后再进行翻译,一般在数十秒到几分钟,因此译员常需边听讲话边做笔记。
交替口译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口语性。发言人的讲话语言一般具有口语性,发言人有时会不断重复某个词或某句话,有时讲话人的一些语言结构较为松散,甚至还会表述不清。(2)即时性。译员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所听到的信息向听众表达,没有时间反复推敲。(3)信息的复杂性。译员所听到的口译信息非常复杂,几乎无所不包。这就要求译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识渊博才能游刃有余。(4)听与表达分阶段进行。在交替口译中,发言人讲完一段话后会停顿让译员翻译,所以听的过程与译的过程是分阶段进行的。译员要集中注意力听懂讲话内容,并适当做笔记。
二 听辨技巧
听清楚和辨别说话人所说的内容,译者需训练语篇分析和短时记忆能力。口译时,原文的输入仅有一次,译员对说话者的发言没有控制权,须被动接受说话者的语速、口音和节奏。这对译员的听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给语篇分析打下基础,译员平时在训练时须辨别英语中的语音、重音、语调、连读、同音异义的词等,也要多听一些不同口音的英语,熟悉其发音习惯,以适应非英语民族人的讲话。分析能帮助理解,理解能帮助记忆。虽然交替口译可以用笔记辅助,但笔记不是万能的,有时笔记记录不清反而会影响口译质量,因此口译员须训练自己的短时记忆能力。有两种方法可以训练短时记忆能力:第一,尝试回忆。让别人讲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或者自己看一部小说或电影,之后自己开始回忆并进行复述。第二,记忆看到的一个数字,比如银行卡卡号,看两眼能否记住,再练习,看一眼能否记住。
三 笔记技巧
一个优秀的译员通常都拥有一套自己独特的笔记法
系统。做口译笔记时,有三个技巧可循。第一,少字。汉语里很多词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成,训练时要看到其中一个字,就能补全其余的字。第二,多竖。从上向下的阶梯式记录,既可以反映上下文的逻辑,又避免了译者对笔记进行过多的横向扫视,从而节省了时间。第三,快速书写。提高汉字以及英语的书写速度,节省时间。此外,符号是交替口译笔记中很重要的一种工具,它可以代表很多概念,书写方便、省时。译员需记忆常用的口译笔记符号,也可自创一些便于快速书写和记忆的符号,渐渐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笔记法系统。
四 释义技巧
巴黎释意学派代表塞莱斯科维奇认为,在口译过程中“传讯不传词”,不是一个逐字对译的过程,而是一个信息转化的过程。释义是用解释的方法将源语的意思重新表达出来。释义技巧包括词性变化、长句处理和模糊表达。
1.词性变化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和表达方面存在差异,英汉互译时常常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为了使译文通顺、地道,可以改变词性。英译汉时,将英语中常用的名词、介词译为汉语中常用的动词,省略英语中常出现的连接词等。如:A change of state from a solid to a liquid form requires heat energy.(从固态变为液态需要热能)句中斜体部分的名词在口译成汉语时转化为了动词。在汉英口译中,词性转换同样应用得非常广泛。
2.长句处理
译员在口译中会经常遇到长句,如何处理长句,也就成了口译的一个难点问题。英语中长句较多,句式结构复杂,所以英译汉时,不能简单直译,而是得根据汉语的习惯表达,进行灵活处理。可以采取顺句驱动法、合译法和分译法。顺句驱动,是译员将听到的句子划分成几个意群,在不打乱句子顺序的同时,使用连接词把几个意群自然地连接起来,从而译出整体意思。由于在交替口译中译者听辨和表达的时间非常有限,使用顺句驱动既降低了口译的难度又节省了时间。如:Their experiments on more than 630 Americans/showed they were measurably happier /when they spent money on others/――even if they thought/ spending the money on themselves would make them happier./(他们的实验对象是630个美国人,研究表明,他们相比而言更开心,当他们给别人花钱的时候――尽管他们知道给自己花钱会让自己开心)很明显,原句可以被划分为如上的几个意群,把看似复杂的长句子断句之后,句子每部分的意思都显得较为清晰,降低了口译的难度。
合译法,如She is intelligent,ambitious and hard-working. She is also good at solving problems.(她很有才智、雄心勃勃、工作努力,还善于解决问题)在这口译中,将两句合一,显得干净利落。分译法,如We recognize that China’s long-term modernization program understandably and necessarily emphasizes economic growth.(我们认识到,中国的长期现代化计划以发展经济为重点,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要的)这句话中的两个副词understandably和necessarily都被拆分出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使语言流畅、地道。
3.模糊表达
在口译实践中,译员多少会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有时无法将所有的信息全部传达给听众。如遇上这种情况,译员首先要镇定下来,然后利用口译中的模糊表达技巧来走出困境。模糊表达方式可以帮助译员尽量减少信息的流失,提高口译质量。译员可以利用以下几个模糊表达技巧:(1)近似法。这一方法常用于数字的口译,当译员听到一长串的数字却只记住了开始的大单位的数字时,可以利用近似法,这样比将其省去不译要好。如“今年我国的贸易额达到了600亿3122万美元”即可用近似法译为This year the volume of our foreign trade reached about 60 billion in US dollars.(2)意译法。口译时如碰到只知其大意或根据语境推断其意义的引语或俚语时,译员可以使用意译法,传达其内涵。(3)仿音法。当译员听到一些不熟悉的人名、地名或专有名词,又无法跳过时,就可以模仿听到的读音把它传达出来。(4)忽略法。有时没必要将所有的信息一一译出,在适当的忽略并不影响听者的理解时,为了节省时间可以进行忽略。比如,在翻译非正式的会议名称时,也可将会议的名称忽略不译,简单说成this meeting即可,因为与会者都应该知道会议名称的。
虽然交替口译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工作,但译员适当运用一些口译技巧,会有助于降低口译难度,确保口译顺畅进行。除此之外,口译员还须加强自身的抗压训练、体能训练以及其他方面的训练。
参考文献
[1]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第三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陶友兰、鲍小英.高级英语口译理论、技巧与实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3]张维为.英汉同声传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关键字:口译技巧与操练 不可译性 解释性翻译 重要性
口译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修辞手法例如比喻、借代等,一些文化现象例如俚语俗语等的翻译,这些因素制约着翻译活动,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将它们完全进行完全对应的翻译。由于文化缺省的因故,常常会出现一种语言中的一个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相应对等的词去表达,只能用短语或句子来对其进行解释以便听众理解。这就造成了书中所提到的“不可译”性,是文化和语言内在的特点导致了这一现象,而非受限于译者的个人能力。
对于非可译性的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如果这些因素是在目的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表达,例如法国的红酒世界闻名,有很多词汇是描绘红酒的,例如红酒的度数、红酒的口味、红酒的酿造方法、红酒礼仪等,这些都很有讲究。但是由于在中国红酒是最近几年才逐渐流行起来的一种文化,在汉语中并没有那么多的分类,也没有那么多的词汇去描述,所以译者在翻译的时候有必要对那些无法在汉语中找到相应的表达方式的词或短语进行解释性描述。另一方面,就是关于俚语、俗语、歇后语等的翻译,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征,对于这些话语的翻译译者都要启动自己的语言解释能力,对听众加以解释。例如: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译文可以处理为Three cobblers combined outweigh a mastermind.或者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译者就是很好的用英语将讲话者要表达的意思表现了出来,强调出多人的智慧强于一个人,否则如果译者直接按照汉语直译句子,还要向听众解释诸葛亮是中国历史有名的谋士,是智慧的化身。口译不同于笔译,口译是要在现场表达讲话者的意思,即时性很强,如果译员花费时间再去对其所涉及到的背景进行解释,会中断讲话人的讲话,影响现场的效果。英译中也一样,例如The heel of Achilles,译者可以直接将其译为全身唯一的弱点,如果直接说成是阿喀琉斯之踵,对希腊神话不熟悉的听众就会感到茫然,译者还需要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这么说。不过这些都仅限于口译之中,如果是笔译的话,如果译者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解释,那么还是要在保留原文的风俗文化的同时加以解释。
另外,口译过程中还有一个不可译因素,它不局限于语言的层面上,而是指讲话者的语音语调。有的讲话者要传达的是他的情感,或气愤或伤感或同情,这时译者就要尽自己最大可能的去理解讲话者的心情,然后尽量以最相近的口吻去翻译。也有个别的是译者无法做到的,例如意大利歌剧,现在人们都是听意大利原版的歌剧而很少有人去进行翻译,因为这其中所书法的感情是译者很难达到的,所以为了保留原作的美,听众都用心去感受原作中的感情。
译员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等值的但却不一定是对应的,等值翻译虽然没有按照字面翻译,但却传达了与原文相同的意思。这类似于“得意忘言”,口译的过程具有很强的现场性,译员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听到的信息进行加工,理解讲话者要传达的意思,然后组织目的语去表达。
译者如果要对那些不可译的因素进行解释性翻译,就需要分析上下语境以及文化之间的差异。译者可以通过上下文和现场会议主题等的语境理解原文中某些独特的游离于字面意义之外的或那些内涵和外延都比较丰富的话语的确切意思。这些话语的意思往往不是字面所表达出来的静态的意义,而是要考虑到诸如时间、环境等等方面的语境因素。译者需要根据语境,用自己的语言对讲话者的意图加以解释性翻译,以达到忠实的标准。正向书中提到的“The word itself may seem untranslatable, but the idea is not.”译者要向听众传达的是讲话者的主要意思,不要犯了“not seeing the forest for the word”的错误,因为某个词汇成分而错失了整个意群的意思是翻译中的大忌,这样会导致更多的漏译和误译。可见,对于那些不可译的因素的翻译是对译者解释能力的一种考验。如果译者具备很强的解释能力,就可以在遇到类似的不可译的成分时进行解释性翻译,以保证翻译的顺利进行。培养这种解释能力,译员在平时训练中,就要特别注意抓关键词和关键意群。平时练习的时候,译者要听的是句子的结构以及关键词,而非具体的逐字的去听去理解,这样才能抓住句子的骨干和意思的精髓,然后不受原文的拘束用自己的目的语的语言重新表达,这样可以训练译者如何运用自己的语言去阐述自己对原文的理解。
具备解释翻译的能力,对源语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或现象以及源语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再用自己的话进行解释性的翻译是译者必备的能力。所以译者在平时的训练中也应在这一方面多下功夫,提高自己翻译能力,积累翻译经验。
1.1准确把握拍摄时机
在拍摄过程中,拍摄时机的把握和选择尤为重要。会议开始后,要求摄像工作者能够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因为会议往往在开始的时候是参会人员精神最为饱满的时段,所以要把握良好的时机拍摄会议主体素材。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曾经遇到有参会领导又或者说与会人员中途离会的情况,因此最好在会议开始时将主席台上各位领导及台下与会人员的画面拍摄完整。同时需要注意如果会议之中有新的领导就座,就要补拍该领导画面,而且极有可能需要对领导画面重新进行拍摄。拍摄中为了保持会议画面的严肃性,尽可能不出现会场工作人员倒水、走动的画面,如果遇到个别与会人员有把玩手机、喝水、抽烟、交头接耳、打哈欠等情况,要灵活掌握拍摄角度,避免类似画面在新闻种出现。而当领导讲话时,尽量等待领导抬头脱稿讲话时进行拍摄。
1.2把握光源变化调整白平衡
会场拍摄一般分室内会场和室外会场:室内会场光线变化不大,但光照可能不均匀。拍摄时要注意随时调整光圈:特别注意主席台和观众席上的照度反差可能较大,要考虑用新闻灯补光;室内会场的大窗户,因为投射进的大量光线很可能造成室内光线变得复杂,这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拍摄效果,摄像记者可以采用拉上窗帘和新闻灯补光,合理调整室内光线,关注室内的光源色温是否一致,调整白平衡。室外会场光线充足,但易受天气影响。晴天、阴天、上午、中午、下午等照度不同,色温也一样,摄像记者要根据天气变化情况,随时调整白平衡,以保证整场会场前后色调的基本一致。
1.3会场画面的布局设计
在拍摄会议画面时要力求做到画面类别的丰富,全景、中景、近景、特写要有序搭配:会场全景要注意会标的位置,避免会标出现歪斜或不完整的情况;领导特写画面要饱满,主体要突出,尽量选择在正面和左右侧面进行拍摄,避免俯拍和仰拍,如有话筒在前,最好从两侧进行拍摄,以免遮挡面部,尽量选择在被拍摄者较好精神状态进行拍摄,杜绝有损人物形象的画面出现;不需要给特写的领导镜头可采用多人一组的拍摄画面进行固定拍摄或摇镜头拍摄,注意其稳定性,起落幅做到左右对称,镜头运动的方向要注意与领导排名顺序一致,相同级别领导要确保景别一致,主要领导的特写要给大给足;同时根据新闻的播出时长,考虑素材的完备程度,如果新闻报道的时间较长,可以多拍一些观众的慢拉镜头,以防后期剪辑时出现画面不足的情况,但是拍摄中应该注意不能只从一边进行拉拍,最好能够按照奇偶数排从两边拉拍,这样的画面对接才会看起来比较舒适。
1.4善于捕捉生动细节
在会议拍摄过程中摄像记者要对会场内的有效细节进行认真的观察,当领导讲话时,可穿插拍摄参会人员认真听讲、记录的画面,注意捕捉情绪饱满、注意力比较集中的与会人员画面,这可以体现出较好的会议纪律,必要时可以拍摄参会人员用笔记录或认真查看手中会议材料的特写;如果是召开表彰型的会议,则可以适当拍摄会场内的花朵、标语,先进人员佩戴的红花、勋章等可以体现参会人员身份、渲染会议气氛的空镜头;当遇到事迹报告会、宣讲活动时,要注意观众情感的捕捉,这就需要注意抓拍观众的表情特写,比如观众点头认可、感动拭泪等特写镜头,这些镜头的巧妙运用将会议现场的感人气氛准确传达给电视观众,也能使会议新闻的内容更加丰富,起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2结语
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即席发言、即席发言的特点等相关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训练,学习即席发言的快速构思技巧,提高学生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表现文化素养和气质风度。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即席发言的快速构思技巧。
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即席发言的快速构思技巧,提高学生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课题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今天选择在你们班上公开课,还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我想请一位同学致欢迎词。
刚才这位同学是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发言,这就是我们口语交际的内容――即席发言。(幻灯片显示:口语交际――即席发言)
即席发言,是指在特定的场合,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当众临场发表的讲话。(幻灯片显示)
即席讲话由于没有现成的稿子,也来不及认真准备,全靠现场思考主题、组织语言和临场发挥,且“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因此比一般讲话要困难。可以说,即席讲话是对心理素质、应变能力、表达水平、文化修养等综合能力的检验,是其综合素质的一面镜子。
历史上,孟子雄辩无敌,苏秦言动六国,孔明舌战群儒……他们凭借出色的口才使自己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同样,放眼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舌灿莲花,纵横捭阖,着实让人羡慕不已。怎样才能拥有缜密的思维、机敏的应变、卓越的口才呢?现在就让我们来进行即席发言的训练吧――
(设计目的: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强化学习动机。)
二、克服紧张心理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即席发言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只要轮到自己当众讲话,尤其是要走到讲台前,面对大家讲的时候,常常感到十分紧张,往往面红耳赤、语无伦次、词不达义,内容得不到很好的表达,主要问题是心理紧张。
请讲话时心理紧张的同学举一下手。(看来还真不少)那么怎样才能控制讲话时的紧张心理呢?
紧张畏惧心理经过有目的的训练可以得到控制。具体的方法是:
1.心中有数:就是指自己对这种紧张畏惧心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认识到,只要我心理上是正常的,我在追求美好的自我形象时,就会产生紧张心理。我不可能让它不产生,也不可能全部消除它,但我完全可以使它缩小到被我控制的程度。尽管还有些紧张,也能表现出坦然登台、常态讲话。这样,就迈出了自我控制的第一步。
(幻灯片显示)克服紧张心理的方法:心中有数
2.有备无患:就是指对自己讲话内容要有充分的准备。如,面临怎样的观众,达到怎样的效果,会发生哪些问题,怎样开头,怎样有效地控制紧张心理,临场不慌。
(幻灯片显示)克服紧张心理的方法:有备无患
3.随机应变:就是指尽管我们有了清醒的认识,也做好了充分准备,有时还照样紧张,这时,就要采用一些具体的随机应变的调节方法。比如:
心理暗示法――用语言或形象暗示自己会成功。如优越的条件、成功的经历、眼前的任务……正如华盛顿所说:“当我对听众演说时,我不考虑我的演说词来日将有怎样的评论。因为我只知道眼前的听众,而我的演说词,正是为眼前的听众而说的。”
排除刺激法――讲话前有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讲话时避免与熟人的目光对视,采用流动的虚视方法。
感情调节法――由于人不可能同时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所以讲话前可以用其它情感来取代畏惧心理。如,开始时不妨用个笑话或故事开头等。
呼吸松弛法――全身放松站立,慢慢地用鼻子吸进一口气,让它一直吸到肚子里,然后用嘴把它慢慢吐出来,同时让自己的两肩下沉,心中可同时慢慢数着1、2、3……这样可使心跳正常,呼吸平稳。(师生一起做)
(幻灯片显示)克服紧张心理的方法:随机应变
(设计目的:学生中即席发言中最大的问题是心理紧张,首先就要让学生明白克服紧张的方法。)
三、经典案例欣赏
日本共同社记者采访了一北大学生,以下是部分真实问答记录:
(幻灯片显示)
问:你支持抵制日货的这种观点或行动吗?
答: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每个个体都是自由的。我无法左右别人的思想,也无权控制别人的行动。
问:你如何定位中日关系?
答:客观定位,平等互利关系。
问:从学生的角度看,你认为两国关系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答:显然,日方在很多方面做出了错误的言论和举动,而这是我们不能接受和容忍的!一句话,改善中日关系需要日方正视历史,拿出善意和诚意。
问:你个人使用日货吗?
答:有,马桶。
问:那你告诉我,为什么日本的马桶会比中国的好?
答:在中国,这种话题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在公共场合提论这种话题是很变态的。当然,我不知道是你有这样的嗜好,还是贵国有这种习惯。
问:我也经常看新闻,最近一段时间,中国生产事故频发,死亡率想必不会低吧?答:同你们国家一样,每人死一次。
问: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非法窃取日本的机密情报,你知道吗?
答:我无法核实你的消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这种荒唐说法就跟布什打伊拉克是因为萨达姆偷了布什家的高压锅一样可笑。
教师点评:这位北大的女生才思敏捷,答记者问的确很精彩,是即席发言的典范教材,值得我们学习。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即席发言的积极性。)
四、即席发言技巧
即席讲话具有突然性、临时性和不确定性,所以不少人畏之如虎。其实,即席讲话作为工学习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讲话形式,并非高深莫测,其中还是有一定的技巧和规律可循的。只要在讲话之前提炼好观点,构建好框架,打好腹稿,就会胸有成竹,顺利完成讲话。
让我们一起学习三个经典案例。
1.《先生选婿》:一位秀才,有一个独生女儿。他开了一家书院,要在三个优秀学生中挑选一个作为自己的女婿。这天,他准备一桌酒席,请三个学生到府上,由女儿出题考,题目是:用“糊糊涂涂”“清清楚楚”“容易的容易”“难上的难”填句组成四句短文,且将这四个词放在每句的后面。
A.张三看着窗外纷纷扬扬的雪花,触景生情:“雪在天上糊糊涂涂,落在地上清清楚楚,把雪变水容易的容易,要把水变成雪难上的难。”
B.李四看见客厅的字画也顺口吟诵:“墨在砚池中糊糊涂涂,写在纸上清清楚楚,要把墨变成字容易的容易,要把字变成墨难上的难。”
C.王二酒足饭饱,慢慢吟来:“这桌佳肴美酒弄得我糊糊涂涂,可我心里清清楚楚,小姐选我容易的容易,我选小姐难上的难。
你认为谁被选中?理由是什么?(幻灯片显示)
(1)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阐述理由。
(2)教师小结:就这个案例而言,先生选婿才是目的,而作为被选者,必须紧扣这个话题即席发挥。显而易见,学生王二的发言正好切合题意,有的放矢,故而被选中了。
即兴演讲必须确立话题中心,明确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从实际出发,寻找一个切入点。(幻灯片显示)
2.1949年获第2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美国演员珍惠曼因在电影《心声泪影》中成功扮演一个聋哑人而获奥斯卡奖,她在颁奖时只说了一句话:“我因为在影片中一言不发而获奖,我想我应该再一次闭嘴。” (幻灯片显示)
教师小结:这样的即席发言不落俗套,意味深长,堪称妙语。体现发言者的个性特点。
(幻灯片显示)即席发言要体现发言者的个性特点。
3.即席讲话最担心的是没有话说,或说不下去,但如果你善于借用可以生发新意的事物,知人名、地名以及前者的讲话内容、会议的氛围、自然景物等,且围绕自己熟悉和体会深刻的话题讲话,就能够有效地消除紧张情绪,打开思路,应付自如。
例如,《书讯报》主编贲伟在“钻石表杯”业余书评颁奖会上的即席发言:今天,我参加“钻石表杯”业余书评授奖会,我想说的只有一句话:钻石代表坚韧,手表意味时间,时间显示效率,坚韧与效率的结合,这是一个人读书的成功所在,一个人的希望所在。谢谢大家!(幻灯片显示)
教师小结:这段讲话虽然简短,但句句讲在点子上,给人以深思。取得这一效果的诀窍,就是讲话者能根据会议的宗旨,巧“借”钻石表,利用它的象征意义来揭示珍惜时间、持之以恒、读书成才的道理,围绕自己所熟悉的话题,谈出了深度,谈出了新意。
开头干净利落,直接入题,可以根据当时的场景、情景、会议的主旨等作为开场白;结尾强化发言的主要内容。(幻灯片显示)
捕捉时机,即兴发挥。发言者要利用现场的条件和特点,善于借题发挥,渲染气氛。如:借会旨发挥、借地名(人名)发挥、借场景(情景)发挥、借季节(天气)发挥。(幻灯片显示)
(设计目的:在案例赏析中学习即席发言的构思技巧。)
五、进行思维训练
1.思维方法总结
即席发言的构思技巧实际上属于思维方法问题。思维敏捷,构思也就迅速。因此,在即兴演讲时,要求学生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维的创新:
(1)逆向思维。反其道而思考,不人云亦云,敢于质疑,勇于向传统思维、固定思维挑战。
(2)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3)求同思维。努力寻求事物之间的联系,确定主题,生发议论。
2.思维实战训练
(1)一次,歌德正在公园一条狭窄的小道上散步,遇到一个对他怀有敌意的评论家。两人都停了下来,盯着对方。这个评论家说:“我从来不给傻瓜让路。” (幻灯片显示)
歌德会怎么回答?学生思考并回答。
参考答案:“我正好相反。”说完歌德退到一边。(幻灯片显示)
(2)有位戴着华丽礼帽的绅士看见爱因斯坦衣衫不整,头戴一顶旧帽子,于是讥笑道:“你脑袋上的那玩艺儿也能叫帽子吗?” (幻灯片显示)
爱因斯坦会怎么回答?学生讨论并回答。
参考答案:爱因斯坦当即还击道:“你帽子底下的那玩艺儿也能叫脑袋吗?” (幻灯片显示)
(3)1945年时,政府的谈判代表对以为首席谈判代表提出的和平协议难以接受。一官员恼羞成怒地对我方代表咆哮道:“对牛谈琴!” (幻灯片显示)
会怎样妙答?学生思考作答。
参考答案:神态自若,不缓不慢地应了一句:“对,牛弹琴。” (幻灯片显示)
(设计目的:检验学生的快速构思技巧和语言表达水平。)
六、即席发言尝试
1.观看《谈判专家》视频片断。(幻灯片显示)
教师小结:发言要有中心,不要偏离主题。
2.学生抽题即席发言
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各组推选一位同学上台发言。思考1分钟,每个同学发言不超过2分钟。
(1)学生抽题发言,教师点评。(题目“厕所”)
(2)师生共同欣赏佳作。(幻灯片显示)
说到厕所,我想到了北京新东方培训学校 俞敏洪老师在浙江文学院的一段演讲。(立刻举例)
他说总裁是从打扫厕所做起的:(转移话题)
假如你想到新东方就业,现在有个打扫厕所的空缺,你虽是本科毕业,还是上任了。结果一个月下来,你打扫的厕所比其他同样打扫厕所的人都干净,这样管理人员就会再给你个厕所;又一个月下来,两个厕所你仍然打扫的很干净,这样管理人员就会再给你两个厕所;又一个月下来,你做的同样优秀;这时管理人员就会给你两个选择:要么再给你四个厕所,要么给你四个打扫厕所的人归你管理。于是三个月下来你成了管理人员。
在管理的岗位上,你继续努力,更加优秀,就会引起高层的注意,经过一年、两年、三年的努力,不知不觉到了高管,成了集团的三把手,二把手,说不定那一天,总裁一蹬腿,你不就成了总裁了?!
同学们马上毕业了,我希望大家就像俞敏洪老师所说,从打扫厕所做起,努力工作,日后一定会有所成就!(扣题总结)
教师小结:这位学生按照立刻举例、转移话题(遇到尴尬话题说别人)、扣题总结的方法作了发言,主题明确,思想性很强。
(设计目的: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培训讲师】:陈馨贤
【课程背景】
办公室办什么?
办公室讲究三办:办文、办事、办会。
办文,指的是办公文。企业公务文书是记录企业运营的信息载体,是企业沟通力、执行力的重要保障因素,在企业实施
领导、处理公务、沟通信息、传达企业决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不懂公文规范,即使本身精致,也会因其粗俗而难堪;
不懂写作技巧,纵使有再深刻的内涵,也会如茶壶中的饺子,不为人所道。
今天,公文写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对外的形象,对内的信息传达的准确度。高效规范严谨的企业公文,已经成为现代
企业管理水平的标志之一。
那么:
企业行文,应该遵守什么规矩?
收文和发文的处理流程应该怎样?
对政府机关行文,哪些文种不能使用?
对下级单位行文,要注意什么样的格式?
拟写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要注意些什么?
为什么文学功底好却不能写出好的公文?
我们要从哪里收集素材?
我们应该怎样谋篇布局? ??
办会,指的是会务管理。我们每个人都参加过这样或者那样的会议,而办公系统,是会务组织相对较多的部门。
我们老是听人说,中国的会可真多;
我们偶而听人说,今天的会烦死了,乱哄哄,啥也没定下来;
我们很少听人说,今天的会可真高效。
为什么我们的会议频繁却又没有效果?
为什么开会前我们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但会议一开始就发现总是不如意?
为什么会议结束了但整个过程却是有议无决?
为什么会后总是在讲宣传贯彻落实但其实什么也没有落???
本讲座旨在通过培养员工学习各类文书写作,掌握对各种文书的基本原则、格式、技巧及写作规范,学会运用会务管
理技巧,进而把握科学、精准的表达能力与组织能力,提高员工个人的专业水准,提高企业的公文处理能力与会务管
理能力。
【培训收益】
掌握公文写作的基础知识
熟悉及运用常用的公文文种
掌握企业公文的写作流程与技巧
了解和避免商务公务写作的常见问题
掌握常见文种公文的写作技巧并熟练应用
掌握会务准备的要点
掌握会场布置的细节
了解会务服务与接待的技巧
【培训大纲】
序:关于办公室工作的三件往事
(一)、认识公文写作
公文究竟用来做什么?
公文的特征特点
公文处理
公文运转的流程
公文文种及其适用范围
(二)、国务院对公文的格式规范有哪些基本要求?公文用纸有哪些要求?
公文的排版、印刷和装订有哪些要求?
公文中眉首部分的标识规则有哪些?
公文的标题有哪些要求?
公文的主送是谁?
公文中主体部分的规则有哪些?
公文中的结构层次序号有什么要求?
公文中如何引用公文?
公文中如何引用数字?
公文中如何使用计量单位?
公文的成文时间怎样写?
公文如何用印?
公文的附件有何要求?
公文如何用印?
公文的版记有哪些要求?
公文的主题词如何选用?
公文的页码有何规定?
公文修改符号有哪些?
课堂实战:公文写作常见病例诊断
(三)、常用公文写作提点
法定公文
通知、通报、通告
请示、报告、批复
决定、决议、会议纪要
意见
函
事务文书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调研报告
述职报告
讲话稿
简报、信息
专用书信(请柬、邀请函、贺电、贺信、传真、电子邮件) 典型材料
(四)、公文写作实用技巧
公文写作基本要求
准确体现写作主旨
搭架子,粗略提纲
打腹稿,谋篇布局
广咨询,征求意见
绕主题,不断完善
广泛收集积累材料
合理布局避免枯燥
公文写作常见的开头形式
公文写作中的“篇(段)前撮要”
公文写作常见的结尾形式
公文写作中的层次安排
公文写作中的段落设置
公文标题的拟制要求
公文写作中的过渡照应
精心雕琢语言文字
语法、语气、语言
公文用语的基本要求
公文写作的用词规范
公文写作的炼句艺术
巧妙传达负面信息
修改把关必不可少
(五)会务管理
案例分享:九段秘书的会议管理会前准备
思考:我们都需要准备什么? 会议组织者(会务秘书)准备什么 主持人准备什么
参与人准备什么
明确会议议题
明确会议目标
明确会议规模
确定与会人员
确定会议时间
确定会议议程
拟订会议日程
选择会议地点
制发会议证件
制发会议通知
制作会议请柬
与供应商进行合作
准备会议必需品
做好费用预算
准备会议文件
会场布置要领
了解会场设施用品
配齐会场所需设备
掌握会场布置技巧
会议接待工作
作好接待准备
会议食宿安排
会议文化生活
会议交通保障
会议用品供应
医疗卫生服务
会议安保工作
会场服务工作
组织与会者签到 引导代表入座 发放会议文件 安排会议发言 组织分组讨论 做好会议记录 处理临时事项 内外联络工作 组织参观考察
会议目的达成
关键词:多元文化团队工作效率;小组讨论;话轮转换;培训
信息交流的加速和经济全球化发展使得各国之间合作日益突出,多元文化团队被认为具有极大的创新潜力,而小组讨论是否富有成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团队创造价值的能力,但在某些情况中小组讨论可能充满问题效率低下。然而我国只有个别跨文化角度的研究涉及话轮转换的定义,或从比较宏观的文化角度对话轮转换风格进行讨论。[1][2]因此本文将主要从话轮转换角度,试给出一个用于培训多元文化团队成员或领导者的方案,以期能够提升多元文化团队小组讨论的工作效率,并探讨该方案在工作场所当中的应用。
一、理论背景
话轮转换主要探索在自然发生的言语活动中,一位说话者如何过渡到下一位说话者的行为。话轮转换有多种形式,如控制话轮,争抢话轮,结束话轮,安排话轮。话轮间停顿的长短、插入语以及会话中的话语重叠都会带有很强的文化色彩,如在一些社会等级分化程度较高的文化中,沉默(停顿)被视为权力的宣示,如在中国,日本,韩国,话轮之间的停顿时间较长被认为是可行的并且表示礼貌。与之相反,来自对话轮间停顿容忍度较低的文化背景的人则可能会对此感到不适,困惑,或误解话轮间停顿的意思,如将话轮间停顿视为忽视,不满,或表示拒绝。[3][4]Trompenaars与Hampden-Turner依据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口头交际过程中话轮间停顿的差异,将话轮转换分为以下几个种类,表的左列为三种不同文化背景,A与B分别指两个会话者:在“盎格鲁-撒克逊式”中,人们更倾向于轮流讲话,但话轮间不常出现沉默或停顿;重叠会被认为是打断别人的讲话,是不礼貌的行为。“拉丁式”对话轮间沉默的容忍度最低,常常出现重叠甚至打断他人的情况,以示对讲话者的关注和支持,被重叠的讲话者通常也不会停止讲话,并且会觉得被重叠或打断没有问题。在“东方式”中,人们习惯在话轮间停顿,以示尊重,且对于话轮间沉默的容忍度要高于其他文化,这种沉默也常因此被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看作是一种拒绝或不满。[5]对于话轮本身的长短,Clyne提出了三种反映不同文化背景的话轮转换方式。[6]A方式主要反映中欧和南欧以及拉丁美洲的话轮转换风格,即话轮更长,以更加清楚地阐释不同意见,缓冲分歧,以示礼貌。B方式在南亚社会中比较典型,话轮也较长,但其话轮长度一般而言要比A方式短,比C方式长。C方式在东南亚社会中比较典型,来自这一文化背景的人们的话轮比A和B方式都要短。但虽然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的话轮转换方式背后有着诸多文化规范,一些其他因素,如参与会话者之间的关系,会话内容和目标等都会不可避免地影响人们的话轮转换行为。[7]
二、跨文化背景下的团队话轮转换培训描述
针对多元文化团队的话轮转换培训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但国内外,尤其是国外关于跨文化培训方面的研究却由来已久。如Mendenhall和Oddou[8]建立的跨文化培训设计模型综合考虑了跨文化培训设计中主要涉及的三个要素,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期限;Harrison[9]则强调受训人员学习的三个阶段,即注意阶段(总体指导),记忆阶段(知识习得),复制阶段(所学操练和技能培训)。我国学者关于跨文化培训方面的研究也多基于以上模型,将培训内容划分为知识类和技能类,同时强调对母国和外国文化的了解以及跨文化意识和具体跨文化交际技巧的掌握;与之对应,相关培训方式也被主要分为事实法,分析法,举例法[10],且将以上三种培训方式结合起来,可以最有效地提高跨文化工作人员的跨文化能力,而对应以上培训方式,又有以下诸多具体培训方法,如知识讲授,影视资料观看,体验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反思评估等。[11][12]本部分将基于Byrne的话轮转换培训视频[13],试让跨文化团队工作者即受训者在实际会话中亲身体验并操练不同的话轮转换风格,提升跨文化交际意识,以进一步提高多元文化团队的小组讨论效率。主要培训方法和内容如下:1)准备活动:事实法———不同文化背景的话轮转换风格相关知识讲授。举例法———存在话轮转换问题的多元文化团队小组讨论(视频观看)。2)话轮转换培训:体验法———通过小组讨论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话轮转换风格。分析法———反思受训感受及在工作场所的应用。
(一)准备活动首先向受训者介绍
本培训的理论意义和相关要点,内容以以上理论背景内容为主。然后观看Byrne[13]培训视频中(0-2′20″)一个多元文化团队开会的场面,在会议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团队成员在交流过程中采用了各自的话轮转换风格,出现很多问题。视频观看结束后,受训者将被要求回忆自己是否也遭遇过类似场面,并且反思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问题。本部分目标主要在于引导受训者更加关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可能存在的话轮转换问题,并进一步观察到一些可能影响交际效果的语境因素。
(二)话轮转换培训
在Byrne的培训视频中,一个包含来自多种文化背景的员工的工作团队正在进行较为正式的小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一部分组员贡献了多数讨论,另一些则多数时间保持沉默,几乎不承接话轮发言。一段时间后,小组成员被要求有意改变话轮转换方式,尝试以不同文化背景的话轮转换方式进行讨论和交流。目前,相当一部分跨文化交际培训都以介绍性讲解为主,培训效果有限。为使受训者能够有机会切实体会话轮转换可能对跨文化交际带来的影响,并学会一些话轮转换技巧,应对多元文化团队小组讨论和会议,本阶段受训者将会被分成包含四至六人的团队。各团队都将拿到一个讨论话题,然后完成以下几个任务:任务一,初始阶段,团队成员以各自认为舒适的方式进行讨论。任务二,讨论形成之后,受训者会被要求改变话轮转换方式,采用轮流讲话的方式,即“盎格鲁—撒克逊式”进行讨论,不允许重叠和打断他人讲话。任务三,一段时间以后,受训者会被再次要求改变话轮转换风格,加长话轮间的停顿和沉默时间,采用“东方式”进行会话。任务四,一段时间之后,受训者最后将会被要求采用“拉丁式”的话轮转换风格进行讨论,在前一个讲话者即将结束时,后一个讲话的人紧接其后,对前面讲话人所说内容进行总结和一定阐释,然后再开始阐述自己的观点,讨论者互相之间可自由接话和打断。任务五,各团队将被要求选出一名队长,总结组员发言,并且负责引导团队讨论的方向和进度。在前四个任务中,受训者以在较为真实的讨论环境中亲身体验不同的话轮转换风格为主,在此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自己比较熟悉的话轮转换风格,觉得更加容易参与到讨论中来。但在遇到不熟悉的话轮转换风格时,可能会感到表达困难,讨论效率低下。而事实上,在多元文化团队中,团队成员并不总能以自己习惯的话轮转换方式进行会话。任务五则更侧重启发受训者在实际工作中,能够主动意识到不同文化背景话轮转换方式的区别并能有意识作出一定改变。
(三)训后反思
以上五个任务完成以后,受训者将会进行训后反思,并观看视频中的训后反思,留意本人所在团队与视频中团队及完成任务的过程有何区别,如参与讨论成员的文化背景,非典型情况的出现,比如东方人是否完全按照“东方式”和C方式来进行会话;语境因素、对某种文化背景的成见对实际交际效果的影响;最后反思并讨论在真实工作场合的多元文化团队小组讨论中,如果出现问题,如何改善,怎样才能达到多元文化团队小组讨论的最优效果。训后反思旨在引导受训者总结和反思所了解到并亲身体验的不同文化背景的话轮转换知识,能够进一步意识到,跨文化能力的培训和跨文化能力的提高(在本文中主要设计话轮转换)不仅体现在知识技巧的掌握加深,还体现在跨文化意识的提高和对具体甚至复杂情况的判断和处理以及在其中自由切换的能力。
三、工作场合应用
首先,在实际工作场合,多元文化团队成员需要意识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可能会有不同的话轮转换方式,在小组讨论时,可能需要照顾到某些成员的话轮转换习惯,或采用一些能够改善现状的策略。如有意改进当前话轮转换方式,或指定一位小组议程组长来提醒某些成员是否过于支配小组讨论,甚至在必要的时候把话轮分配给过于沉默的成员。其次,为增强多元文化团队的合作,提高工作效率,更好解决话轮转换问题,除小组讨论,还可通过其他方式来全面获取团队成员的意见,比如电子邮件;选择一些非正式场合来听取成员想法;在会议中安排英语水平欠佳的成员与英语更好的成员组成工作小组;经常鼓励团队成员之间保持联络,多进行接触等。
四、结语
关键词:同声传译,听辨理解,应对策略
一、同声传译
同声传译又称同声翻译。同声传译作为一种翻译方式,最大特点在于效率高,原文与译文翻译的平均间隔时间是三至四秒,最多达到十多秒,可以保证讲话者作连贯发言,不会影响或中断讲话者的思路,有利于听众对发言全文的通篇理解,“同传”成为当今世界普遍流行的翻译方式,世界上95%的国际会议采用的都是同声传译。同时,同声传译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通常用于正式的国际会议。对译员素质要求非常高。同声传译除了广泛应用于国际会议之外,也运用外交外事、会晤谈判、商务活动中。同声传译是一种受时间严格限制难度极高语际转换活动,它要求译员在听同声传译员工作状态辨源语言讲话的同时,借助已有主题知识,在极短时间内迅速完成对源语言信息的预测、理解、记忆和转换,要对目标语言进行监听、组织、修正和表达,说出目标语言的译文。各种国际会议上,同传译员需要以闪电般的思维和高超的语言技巧,成功克服多重任务间的交织和干扰因此容易给大脑造成能量短缺或注意力分配困难。同声传译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技术。因此,有一定基本原可以在翻译中遵循,达到更加有效完成口译工作。同声翻译特别是汉英同声翻译工作中,以下几条作为指导进行翻译原则:①顺句驱动;② 随时调整;③适度超前;④ 信息重组;⑤合理简约;⑥信息等值。同声传译意味着译员的翻译与讲话人的发言几乎同步进行。时间紧迫性和会话连续性必然对译员提出一次性完成的高要求,这就迫使译员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信息接收、存储、转换、提取各项任务。英汉两种语言在词序和语序上常有相当大差异。尽可能减少信息保持的压力,快速完成对原语信息的转换和传递,译员应该快速找到翻译策略应对同声传译中听辨障碍。
二、听辨理解
听辨理解是众多口译人员薄弱环节对于大多数口译学习者是迫切需要突破瓶颈问题。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发现造成听辨理解障碍因素很多:发言人口音,陌生专业词汇,复杂语句间逻辑关系,不平衡精力分配,紧张情绪都会对听辨理解产生负面影响。在交替传译过程中遇到听辨理解问题而使得翻译过程无法流畅进行,译员需及时采取适当应对策略弥补翻译产出效果,方法包括对发言内容进行积极预测,图示联想应用,有依据分析猜测,采用适当翻译方法以及一些其他变通策略。口译听辨理解过程中,译员不但要启动听觉系统,还要配合大脑中分析理解和记忆机制,相比一般听力训练口译是一个集听、辨、理解、记忆为一体思维过程,译员要具备一心多用能力。可以将听辨理解的特点总结为以下七点:①前提性。②及时性;③准确性;④一次性;⑤主动性;⑥被动性;⑦艰巨性。口译中听辨理解与过去所学的英语听力不完全相同。口译员不仅要听懂说话者所说全部内容,还要理解源语之间逻辑关系,还要用目的语精确地表达出发言者所说的全部内容。口译过程中口译员在传译中总是接近认知饱和,在听辨理解、短期记忆、言语生成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问题。听辨方面通常会遇到源语言语音语调的辨识、词义理解以及语句的逻辑关系三方面障碍。听辨理解作为同传中重要第一步,完成质量对心理本就紧张译员后面的翻译有极大的影响以我们应该找出对于同声传译中听辨理解障碍的翻译策略。
三、翻译策略
本章我们将讲述相应的翻译应对策略保证同声传译工作的顺利完成。第二部分我们提到可以采取对发言内容进行积极预测,图示联想应用,有依据分析猜测,采用适当翻译方法以及一些其他变通策略。比如音译法,直译法,省译法,重复法等。口译是一种口头方式传递源语信息及发言者交际意图的言语活动,它涉及源语讲话人、译员和目标语听众三方。译员作为口译行为主体是整个口译活动成败的主宰,迄今国内外很多关于口译质量的评估都把译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交替传译过程中会对译员听辨理解产生直接影响的主体方面因素主要包含两点,一个是译员的精力分配方式是否合理,另一个是译员是否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交替传译过程中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预防和应对可能会发生的听辨理解障碍性问题,进而提高和弥补口译产出效果,是很多译员尤其口译学习者迫切想要了解和掌握的问题。积极预测是根据译员已有认知信息,包括词常规搭配,句子语法结构,交际语境等来预测将要听到信息和内容。图式是人脑中对于外部事物的认知形式,深入理解重要前提模式。图式理论是用来解释关于言语理解复杂的心理过程。有依据分析推断主要是在交替传译过程中由于外界干扰使译员对信息的接收造成缺失遗漏,或自身原因对某些词汇不熟悉对词语在句中的隐含意义无法确定,不得不采用的一种通过分析上下文语境、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三个方面来协助完成翻译过程技巧。直译法很多情况下其实是一种非常实用翻译方式,对于一些俗语的翻译它不但可以保持原语结构与风格同时能够原原本本传达出原语所特有的国家和地域意象。音译法多适用于缩略语的翻译或特有名词翻译。省译法也是译员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临时性翻译障碍常采用一种应对方法。要求译员在听过程中就对信息进行快速的分析筛选,对重复冗长内容进行删繁就简,可以有效地节约译员有限精力资源,更专注接收下面的语言信息。变通策略是指译员在临场翻译中遇到临时状况时采取的应对方法。现场口译中,突发状况和不确定因素较多,译员就要学会变通可以用询问策略和辅助手段。
四、结论
英汉同声传译中听辨理解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一步。口译人员应该全面结合翻译策略合理分配精力、加强记忆和培养逻辑理解能力,以便解决同声传译听辨理解障碍。
参考文献:
[1] 卢信朝. 英汉口译听辨: 认知心理模式、技能及教学[J].山|外语教学,2009(5)
[2] 张欣.论口译听力理解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以及应对策略[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这种可见性,既使口译工作充满了乐趣,也给译员带来了许多挑战。站在大庭广众之中,于众目睽睽之下开口讲话,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姑且不论翻译的质量如何,译员首先应该是一个出色的讲话人。否则,即便翻译得再出色,也会因为拙劣的音质、节奏或吐词而使听众感到索然无味。显而易见,对于一个成功的口译工作者来说,掌握扎实的演讲技巧是根本要务。
1. 熟悉讲话场所,增强演讲效果
为了获得良好的沟通效果,译员在到达工作地点后,一定要先熟悉工作环境。观察发言人所处的房间设施情况,屋顶的高低、窗帘的厚度、房间的面积等都会对音效造成影响。此外,发言人需要对多少观众讲话,是在讲台上发言还是流动讲话,这些问题译员都需要考虑。对于译员本人来说,是站在讲话人身边还是退到舞台一侧,有没有辅助工具(如麦克风),是有支架的麦克风、手持无线麦克风还是便携式无线麦克风,在工作开始前的短暂时间里,应该尽可能充分地掌握情况。特别要注意调试麦克风,以免出现音质有问题或电池电量不够的尴尬场面。
2. 综合运用演讲的几大要素
讲话人声音的产生伴随着一系列生理过程--首先是从肺部呼出气流,气流经过喉,振动声带而形成声音;再经过咽、嘴和鼻腔,声音被放大和修饰,最后通过舌、唇、齿和颚等部位形成特定的音。译员在翻译中应注意演讲几个要素的运用,即:音量(volume)、音调(pitch)、节奏(rate)、停顿(pauses)、发音(pronunciation)和吐词(enunciation)。
音量讲话人声音的大小和强弱程度。译员切勿大声喊叫,即使是发言人声音过大,也不可受到影响而提高音量。适中的音量即使自己的翻译容易被听众接受,也不会显得信心不足或喧宾夺主。在翻译过程中调节音量是必要的。译员从开始讲话就应注意观察听众表情,特别是最前排和最后排听众的表情。前排听众露出不快的表情或者后排听众露出不解的表情,都是音量不合适的信号。
音调声音的高低程度。一般来说,译员在翻译中最好采用中音,因为中音显得沉稳可信,并应注意通过音调的变化让听众感受到友好、温和、诚恳和热情。作为译员,表现出强烈的情感是不合适的,不温不火的音调可以显得自己更加客观。然而,这绝不意味着译员应自始至终使用一种音调,单调不变的音调会使听众感到沉闷,极大地破坏演讲效果。
节奏讲话人声音传递的速度快慢。通常,中文表达速度是每分钟150~180字,英文则是120~150词。虽然译员应该考虑所翻译的内容特点和讲话人所采用的速度而确定自己翻译传达的节奏,但在平均值上下浮动幅度过大,会造成听众接受信息的额外负担。因此,译员应采用中等速度,而且在重要信息点,如数字、专门用语、人名、头衔等和讲话人特别强调的关键词上应将速度适当放慢。在翻译过程中经常调整节奏也十分重要。
停顿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短暂休息。对于译员来说,适当停顿既能够自然大方地创造时间进行思考或修补翻译中的缺陷,又能够为信息表达带来更为出色的效果。马克·吐温在谈到演讲技巧时曾说过,“合适的词语也许有效,但没有任何词语比恰到好处的停顿更有效”。译员应该注意掌握停顿的时间,过长的停顿会让听众认为是译员翻不出来,从而影响他们对译员的信任;而过短的停顿又起不到什么作用。马克·吐温认为,“对一个听众的停顿要短;两个听众,停顿稍长一点;更多听众,停顿再长一点”。
发音讲话人所用语言的语音、语调和节拍是否正确。好的译员,首先应在中英双语口头表达上不存在任何障碍,发音起码应该符合所使用语言的规范和标准,避免地方口音的影响。这是译员的基本素质之一,此处不再详述。
吐词讲话人能否清晰完整地说出词句。吐词清楚,对于有效传达信息至关重要。放慢讲话速度,是加强吐词的有效方法。同时,由于正式场合的发言不同于对话交谈,它往往要求讲话人将字词发得更加相对完整,字与字(词与词)之间的连读、弱读、吞音等则需要适当减少,更要避免在表达中加入带有个人习惯的不必要表达,如“嗯……”、“这个……”、“就是说……”、“well…”、“eh…”、“yes…”、“ok…”等。
3. 保持良好大方的仪态
除了言语表达以外,译员的身体语言同样十分重要。在翻译过程中,译员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穿着译员的穿着要大方得体,并根据工作的场合调整。在正式的谈判、会议、宴会等场合,译员需要着正装,但无需过于夸张;另外一些较为轻松的场合,如导游、参观、便饭等,可以着比较休闲一些的服装(buisness causual)。如果不肯定如何着装,一定要向组织者询问。重要的是,良好的着装绝不等同于昂贵新潮的品牌服饰,而应是整洁、大方、得体的衣着。
姿态站/坐姿要端正得体,身体不能频繁地大幅度摆动。站时双腿不能交叉,坐时不能翘腿或晃腿。工作时应保持高度投入的精神状态。
手势作为译员,过多使用手势会给人抢风头的感觉。在非正式的日常工作口译中,译员可以适当在交流中辅以手势;但在正式场合,译员一定要保持端正持重,切忌手舞足蹈。
眼神增加与听众的目光交流,可以加强沟通的效果。不过,译员和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接触,应注意不同文化对于目光接触的禁忌。例如:欧美、阿拉伯国家的人在交谈时习惯直视对方的眼睛,而亚洲和非洲一些国家的人交谈时则避免直接目光接触,特别是不同性别、不同身份层次的情况下。如果是正式场合的演讲,译员则应和不同方位的听众进行目光交流,而且目光在某一方位停留的时间应相对延长一些,否则会给人飘忽不定、缺乏自信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