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27 11:15: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应用题教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步应用题是复合应用题的基础,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义务教育小学(人教版)教材中的一步应用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利用四则运算意义解答的问题;另一类是可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解答。我们在教学中,一要着重讲清四则运算的意义,使学生明确求总数、求剩余及乘除法的意义;二是对常见的数量关系(如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切实掌握一步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
两步计算应用题既是一步应用题的延伸和扩展,又是复合应用题的基础,在整个应用题教学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中的两步应用题是根据数量关系的简繁、分析推理的难易以及应用题的内在联系,按基本数摄关系相同和解题思路相近的原则分组出现的。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运用知识迁移规律,紧紧围绕思路分析这个核心,展开连贯有序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形成两步应用题的整体认知。
一、二步计算应用题教学应根据应用题的知识特点和结构特征及数量关系的变化规律,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教学过程。
一、结合认数.抓好一步应用题的起步教学
义务教材一册教科书中,在数的认识的内容中安排了一定的题图和插图。教学时,可充分利用这些图,运用数的组成渗透数量关系,为应用题教学打好基础。
例如:教学“6’.的认识,出示插图后,引导学生整体观察,知道图中师生在干什么?几名老师?几名学生?几名男的?几名女的?等等。插图的作用不仅是为6的组成服务的。而是蕴藏着一道部分数和总数关系的求和应用题。根据图意,可以分析为1名老师和5名学生构成总数6。3名男生和3名女生(包括老师)构成总数6。在认数教学中通过认识“6”既要知道它的组成,又要有意识地渗透已知两个部分数,求一共是多少的应用题。
二、结合四则运算的意义.认识一步应用题的结构
四则运算的意义是分析数量关系和确定解答方法的依据。因此,必须切实加强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加、减、乘、除法的含义,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哪种方法计算,才能准确、灵活地分析一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确定合理的解答方法。
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是一步应用题的基本结构。为此,应该让学生掌握一步应用题结构中的几个规律:(1)缺少条件,问题无法解答;(2)缺少问题,无法确定要求什么;(3)条件与条件、条件和问题之间要有一定联系。显然,在应用题中所必备的条件与问题之间,只有具备一定的逻辑关系(即数量关系),才能解答。这些关系显示在条件、问题或条件与问题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常常因为找不准这种关系而造成解题失误。因此在应用题教学的启蒙阶段,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条件、问题、条件与之间的关系。
三、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强化解题思路的训练
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处在直观形象的阶段,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思维,此时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加强一步应用题教学。
一步应用题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应用题中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找出数量关系与某种运算意义的联系.从而正确地选择计算方法。如教材第三册38页:“美术小组做黄花7朵,做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5倍。做了多少朵红花?”一题的教学,关键是通过演示、操作和画线段图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紧紧联系乘法的含义得出“求做了多少朵红花就是求5个7是多少?”从而确定用乘法解答。掌握解题思路重要的一步,就是引导学生把应用题中用文字叙述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数量关系,并与四则运算意义建立联系。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科学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既要加强直观演示与实际操作,更要不失时机地促进学生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这就需要教给学生有序的思考方法,以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四、明确两步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关键解决“中间问题”
众所周知,两步应用题一般都是由两个一步应用题组成。而一步应用题由两个直接的已知条件构成,当其中一个直接条件转化为间接条件时,一步应用题就转化为两步应用题。
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是寻找隐蔽条件,即中间问题。而这个隐蔽条件,又恰恰是被另一种数量关系所代替。一般说来,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第一个问题恰恰是解答第二问的必要条件,因而在教学连续两问的应用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明了,要求第二个问题必须知道两个条件,而其中一个条件要到前面去找,这就为学习两步应用题做了铺垫。
五、把握数量关系分析这一中心环节
初中数学大纲中指出:“要学生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适应社会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基本需要。”可以说,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内容和重要途径,因为应用题反映了周围环境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需要用不同的数学知识同实际生活和一些简单科学技术知识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既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又初步培养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数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也应该把它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这一点越来越多地被各国数学教育工作者所认同。例如,美国在80年代初就提出“问题解决是80年代学校数学教学的重点”;在为90年代拟定的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再一次强调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成为“具有有效地应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人”。当然,应用题教学的重要性远不止于此,还可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道德品质等。而这些都是作为现代社会中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品质。
二、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问题能力的策略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初步探索出了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问题能力的教学策略,具体分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会学生读题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读题习惯
要解决一个问题,首先就要理解这个问题。数学应用题源于实际问题,是一个可以转化为纯数学问题来解答的实际问题。客观现实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实际问题的背景很复杂,它牵涉到客观物质现象、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阅读是解应用题的第一步,只有读懂文字材料、弄清背景条件和解题目标等,才能获得完整清晰的印象,真正理解这个问题,从而确定解题的方法和程序。具体方法有:1.简缩问题。鉴于应用题题目篇幅长,信息容量大,涉及知识点多,已知与未知关系隐蔽等特点,阅读时必须仔细。在阅读时应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已知的数据和一些重要信息,对这些可通过划线等形式加以注明,这样就可得到一个简缩的问题。2.抓住关键的数学信息点。在应用题中,有一些关键的数学信息点,抓住了这些数学信息点,就像拿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
(二)培养学生在解题时联想题目实际模型的习惯和能力
应用题涉及的对象是极其广泛的,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有关的、需求关系等都可构建成数学应用题。在初中数学中主要有以下三种应用题:1.数学学科中的问题,有数字、长度、角、面积、体积等问题。2.其他学科有关的问题,如自然科学中的行程问题、力学、电学、光学、浓度问题等。3.与生产生活有关的问题,如工程问题、测量问题、物资调配问题、利率问题、优惠问题等常见的问题。
在这些问题应用题中,有些是我们比较熟悉实际原型的“常见”问题,有些是我们已经掌握了它们的原型与抽象的数学模型之间对应关系和列式规则的“简单”问题,还有一些是“不常见”的应用题,如其他学科中的、生产生活相联系的问题,由于我们还不了解它们的实际原型,所以需通过联想题目的实际原型,才能正确理解题意,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联想实际模型的方法一般有:针对题意回想曾经看过的或做过的实际情境;通过类比寻找与题意相类似的实际事情;通过已有的经验想象与题意相关的实际情境,用笔在纸上勾画出实际模型的展现过程,并把实际模型抽象成数学模型。
然而就一道具体的应用题,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不一定是相同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到底用“直接列式”,或“先画示意图、列表格,再列式”,或“要联想实际模型,再列式”,要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三)提高应用题的开放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
应用题应尽可能地体现开放性,一方面为解决某个问题而提供的信息可以不足,也可以有冗余,促使学生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或补充、筛选,以获得有效信息,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从某些信息所得到的结论要有开放性,只要合理都应得到肯定。开放性应用题可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灵活的、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四)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了解应用问题的现实背景,创建数学建模的氛围
在数学教学中,多数教师比较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和对方法的掌握,而往往忽视对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模型之间缺少联系。“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实践性活动的指导,在实践活动中寻找与书本知识有联系的问题,寻找与空间形式、数量关系有关的问题。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并用文字或图表进行自编题目,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修改,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分析题意、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同时,还可使学生在解题时能主动地联想实际模型来分析题意,列出方程。
在教科书中,关于线段的定义是:直线上两点间的部分叫做线段。特点:有两个端点。有限长。关于线段图没有定义,词典中也没有解释。可以这样理解:线段图是有几条线段组合在一起,用来表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帮助人们分析题意,解答问题的一种平面图形。特点:从抽象的文字到直观的再创造、再演示的过程。
一、应用线段图解答应用题的作用
1.借助于线段图解题,可以化抽象的语言到具体、形象、直观图形。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而且社会经历又少,给理解题意带来很大的困难。教师引导学生用线段图的形式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更直观、形象、具体。
2.借助线段图,可以化难为易,判断准确。有的应用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理清,借助线段图可以准确地找出数量间的对应关系,很容易解出要求的问题。
3.借助线段图,可以化繁为简,发展学生思维。有些应用题数量较多,数量关系学生感觉比较乱,学生容易混。
4.借助线段图,可以化知识为能力。线段图不但使学生解答应用题不再困难,而且借助线段图,可以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如一题多解能力的培养,根据线段图来编应用题,进行说话能力的培养,还可以直接根据线段图进行列式计算。线段图画的美观大方,结构合理,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念,艺术能力的训练。
二、培养学生画线段图能力的方法
1.从中低年级培养,从简单题人手,是培养学生画图能力的基础。有人认为用线段图帮助解题是高年级的事,是比较难的题才使用的方法,中低年级和比较简单的应用题不需要画画线段图。这种认识是不适当的。有的学生也错误地认为,这么容易的题,我不画图就能理解题意,把题做对,何苦去自找麻烦。教师要讲清,如果从小基础打不牢固,到高年级遇到比较难的应用题,需要画线段图辅助解题的时候,就会画不出来或画不正确,解题的能力就会的大大降低,就会影响思维的发展。所以,线段图的培养一定要从中低年级培养,从简单题人手,从小养成画图解题的意识和良好的画图技能技巧,打下坚实的基础,到高年级才能如鱼得水,应用自如。
2.教师的指导、示范、点拨是培养学生画图能力的关键。学生冈Ⅱ学习画线段图,不知道从那下手,如何去画。教师的指导、示范就尤为重要。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体会用图解题的直观、形象,体会简洁、方便、易理解的特点,提高应用的自觉性、主动性。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把实际问题转化成一个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这个过程称为数学建模,而解答应用题问题,关键是要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观察、分析,概括所给的实际问题,揭示其数学本质,将其转化为数学模型。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面目一新,精彩纷呈的画面,生动形象的情景,给人以身心悦目的视觉感受。同时,新教材融趣味性、实践性、科学性于一体,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新教材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新教材还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倡导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应用题是从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入手,循序渐进,内容比较生活化。而作为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对这些生活化的实际问题常常表现出一种无奈和无为的反映。新课程不但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还要求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展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我在新教材的教学中运用以下方法,来探讨应用题教学。
1、结合教材与实践,帮助学生首先理解应用题。
新教材中的应用题带有一定的实用性、探讨性和开放性,但解决这些问题常用方法就是列方程解答。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关键在于抓住问题中有关数量的相等关系,我在数学中把这些应用题归结为若干中题型,借助表格及各种示意图、公式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找到已知条件与未知量以及他们之间的一些相等关系,并考虑题目中的实际意义等办法找等量关系,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再列方程并解答。
2、运用数学概念、公式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应用题的规律。
应用题尽管有多种题型,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题中总存在着一个能表示问题全部含义的一个主要的等量关系。为寻找此等量关系,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的应用题问题的各种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往往起到一种桥梁作用。例如:
1)工程问题:工作量=工作效率*时间
2)行程问题:
基本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①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二者路程之和=全程
②追及问题的等量关系:快者路程=慢着先走路程(或相距路程)+慢者后走路程
3)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具,积极引导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
在数学中,我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提前准备制作教具,并带进课堂,如粘贴立体图形,做折叠和剪贴对称图形,提供可操作的事物材料,并尽量多地让学生展示画、拼、剪、折、叠等,让学生提出与自己的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解决。
4)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加强应用题的训练。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实践;体会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287-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既是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学生普遍感到应用题难学,教师感到应用题难教。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对应用题的理解不得法,所以一遇到应用题就产生恐惧心理。在实际教学中,普遍有这样一种说法:不少学生做计算题还可以,可是一遇到应用题就不行了。其实,应用题教学并不难,只是我们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就容易掌握。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探索实践,提出几点拙见,与同行们共同探讨,以求能抛砖引玉。
一、应用题教学问题突显
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不论在具体教学还是在所选教材中,都存在过于注重内容的教学,轻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教材选择和编排也多存在不尽合理的地方,多注重原理性内容,少实际案例及趣味故事解析类的内容;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教学方法不得当,不能有效地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特别是进行应用题学习的兴趣等等。此外,学生方面也存在着许多不利于数学应用题教学的问题,由于小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在进行数学学习特别是应用题方面的学习时,不能集中全部的精力学习。 正是由于这几种弊端的存在,使得本来饶有情趣的应用题教学失去了活力,变得越来越费时费力,学生的学习越来越郁闷困惑。
二、创设形象的学习情境
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或图文材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要让学生会做应用题,学生必须熟知题目,明了题目的情节、数量关系等,从而更好地理解题意,掌握解题方法。如在学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利用图解法进行演示,学生只要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具体数量与比率的对应关系表示出来,应用题解答的任务便能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关系明朗化,为正确解题创造条件。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事实上,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有了兴趣就有了求知的欲望,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多联系生活实际,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生活中,数学就在身边,学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学好数学作为生活的需要。
四、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根据小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主要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和逻辑思维的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和数学概括能力。在教学一步计算的应用题时,要注重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结构的训练,如画线段图的训练、补充问题与条件的训练、题意不变而改变叙述方法的训练、自编应用题的训练、根据问题说出所需要条件的训练、对比训练等等。教学两步应用题时,重点应放在把直接条件变为间接条件,缩题、扩题、拆题、看问题添加条件等几个方面的训练。讲授多步复杂应用题时,适时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及相应的各种训练。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和训练,使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五、抓住兴趣点设置应用题
在设置应用题时,教师应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或兴趣点,设置应用题,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出各类应用题,也可以选取城市建设、国家大事等方面的话题设置出相关的应用题。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真正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但在设置过程中,教师也要防止题材的低级化和庸俗化,应力求使应用题解答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作用。
六、理解关键词,指导学生审题
认真审题是学生正确解题的重要前提,但它容易被学生忽视,从而导致差错。根据应用题的特征,迅速准确地审题,深刻理解数量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应强调认真读题审题,教给审题方法。应用题的叙述是一个整体,它包括情节、条件和问题三个要素。审题时必须从整体到局部逐步理解题意,要求学生自读题目,找出应用题里的条件和问题。读题时既不多字也不少字,尤其是对关键性的字句,要字斟句酌地读,切实领会。通过初读,引导学生了解题目中讲了什么事,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有模糊不能理解的地方,再通过复读,再次审题。启发学生不但要弄懂题中的名词术语,如同样多、一共、还剩、相差、几倍、增加、增加到、减少、减少到等。往往学生做错,就在对关键词的理解上不到位。
七、循序渐进,逐一突破难点
关键词:应用题;生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5-027-01
国家数学课程新标准指出:应用题教学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实世界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的内在联系,经历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同一问题的过程,初步获得对数学的整体认识;通过课题学习和实践活动,初步学会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有关的数学规律。"基于这一目标,我们从应用题教学"实际化"的角度,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应用题教学题材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1.从生活实际中提炼题材。我们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选取题材,并进行加工处理。例如以学生节假日购物的事实,提炼出"一共要花多少钱,还可以找回多少钱"的加减法应用题。选取以帮助总务处计算一下二年级教室要装多少台电风扇为题材的乘法应用题。(学生自己去收集数据:每个教室装几台,二年级有几个班)。
2.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中提炼题材。选取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提炼成应用题。例如学校搬迁了,新学校的面积有多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炼出相关的应用题(低年级:选取各个功能区的面积,求和。或者选取原来学校的面积以及新校与原校之间的差比、倍比关系,提炼出简单应用题;中年级:选取各功能区的长度和宽度,求总面积;高年级选取相关数据及分率百分率,求面积)。也可以选取城市建设、国家大事等方面的话题,提炼出相关应用题。
二、应用题教学手段要符合学生认知实际
在处理应用题教学内容的同时,我们对应用题教学的手段也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学生能否构建起应用题的结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这一思维框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应用题教学手段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纯文字化"的应用题,加剧了数学思维的抽象性。因此,我们在探索过程中,首先对应用题的呈现形式作了一些尝试。改变过去"纯文字化"的模式,有机地将情境图、卡通画、统计表、数据单等引进应用题教学。如在第二册学习差比应用题时,给学生一张数据单,告诉学生今天学校有客人来参观,想知道我们全校各班的人数,我们只有自己知道,才能告诉客人。下面小组合作,把各班人数算出来。
学生很快就有了结果。让学生讲讲你是怎么想的,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把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进行了概括,改变了以前那种“和谁同样多的部分 + 比谁多的部分”烦琐的语言,让学生感知二(1)班的人数就是求“比45多3 的数”,三(1)班的人数就是求"比45少7的数"。在构建起这一思维框架后,抽象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发展。
其次,在改变呈现方式的同时,拓展应用题的分析方法。线段图是常用的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好方法,但不是所有的应用题都能用线段图迎刃而解,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因此,在分析过程中,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直观手段,对应用题加以分析。例如,"小朋友排队做操,从左数,小明排在第6个,从右数,小明排在第5个,这一排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小明数了两次这一概念很抽象,如果让学生先画画图,(ООООООООО)问题就很快解决了。再如,六年级的"一台饲料粉碎机,每小时粉碎饲料1/2吨,3/4小时粉碎饲料多少吨?"显然,用线段图很难帮助学生理解。但用图画法,学生理解就很透彻。
这些呈现方法和分析方法,使原本抽象枯燥的应用题变得活泼了,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也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三、应用题教学应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应用题结构开放化。用开放的结构取代现行教材中"封闭"的结构,使学生在发散性、多角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一,提供条件性开放题(缺条件、多条件、隐含条件、条件未知)。如,"同学们去参观科普展览,要用两辆大客车,一个去了多少人。" 其二,提供结论性开放题(少问题、多种问题、多种结果)。如:"甲、乙两车分别从相距200千米的A、B两地同时出发,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5千米,两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由于没说明两车的行驶方向,因此要从各个角度考虑问题。其三,提供综合性开放题(条件散乱的数学问题、应用多种知识的课题学习和实践活动)。通过学生对信息的判断、选择和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思维定势得以破除。
2.解题策略多样化 。应用题改革的原则不是求难,而是求活。在教学中,要适当提供一题多解、一题多答或综合性的应用题,要求学生除用常规思路解题以外,还要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问题,沟通不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养成多向思维的习惯,寻求最佳的解题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编题;七法
现就应用题的编题谈几点方法,以便和大家共勉。
一、补编
补编就是把不完整的应用题补充为完整的应用题。例如:①姐姐有10本课外读物,妹妹有5本课外读物。 ?(能补充多少个不同的问题,就补充多少个。)②修一条150千米长的铁路, ,需要修多少天?这种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应用题中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间关系的理解,而且培养了他们学会运用“执因索果”和“执果索因”的思维方法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拆编
拆编就是将一道两步计算的复合应用题,拆成两道具有连续性的一步计算简单应用题。例如,将“同学们采集标本,捕到蜻蜓12只,捕到蝴蝶的只数是蜻蜓的4倍。捕到蜻蜓和蝴蝶一共多少只?”一题可拆成:①“同学们采集标本捕到蜻蜓12只,捕到蝴蝶的只数是蜻蜓的4倍,捕到蝴蝶多少只?”②“同学们采集标本,捕到蜻蜓12只,捕到蝴蝶48只,捕到蜻蜓和蝴蝶一共多少只?”两题。
三、合编
合编就是将两道具有连续性的一步计算的简单应用题,合并成一道具有两部计算的复合应用题。例如,将①“向阳农场种高粱140公顷,种玉米是高粱的三倍,种玉米多少公顷?”和②“向阳农场种高粱140公顷,种玉米420公顷,高粱和玉米一共种多少公顷?”两题合并成“向阳农场种高粱140公顷,种玉米是高粱的3倍,高粱和玉米一共种多少公顷?”一题。这两种训练,可使学生了解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不仅更好的掌握了应用题的基本结构,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四、扩编
扩编就是将一道比较简单的应用题扩充(使直接条件转化成间接条件)成一道较复杂的应用题。如“合隆小学积肥,四年级学生积肥26筐,五年级学生积肥50筐。四年级和五年级两个年级共积肥多少筐?”一题可扩编成“合隆小学积肥,五年级学生积肥50筐,五年级比四年级积肥的2倍少2筐。四年级和五年级两个年级共积肥多少筐?”
五、缩编
缩编就是将一道比较复杂的应用题浓缩(使间接条件转化成直接条件)成一道简单应用题。举例和扩编例子相反,这里从略。
通过这两种训练,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新知识的生长点,对应用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达到了深刻的理解,而且培养了他们运用“发散与聚合”的思维方式对应用题进行分析的能力。
六、改编
1.纵改
例如把试题“35×2+8”改编成文字题“35的二倍与8的和是多少?”再把这道文字题改编成应用题“小华积肥35筐,小刚的肥比小华的2倍还多8筐,小刚积肥多少筐?”像这种把生活语言和数学语言相互转换的训练,既沟通了试题、文字题与应用题的纵向联系,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横改
例如把“一批零件,甲单做3.6小时完成,乙做4.5个小时完成。甲乙合作几个小时完成?”改编成“一段路甲单走要3.6个小时,乙单走要4.5小时。甲乙二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几小时相遇?”像这种把应用题由一种情景改变成另一种情景的训练,可沟通各类型题横向间的联系,拓宽了学生的思路,组成完整的认识结构。
3.逆改
例如:根据数量关系式“总价=单价×数量”编一道应用题。这种训练,使学生及沟通了应用题中已知与未知对等条件之间的联系,有发展了他们的逆向思维。
七、续编
续编就是先根据已知的两个条件,求出一个问题,再把所求出的问题当做已知条件,再求出一个新的问题,如此不断地进行下去。例如:“某养猪专业户,养猪200头,一头猪年产粪肥2吨,一年产粪肥400吨(一吨粪肥的肥效大约相当0.15吨化肥的肥效),一年产的粪肥相当于60吨化肥的效力(每吨化肥可增产20吨玉米),一年产的粪肥可增产玉米1200吨(每吨玉米可卖500元),增产的玉米可卖60000元,买饲料用去10000元,还剩下50000元,支援农村10所小学办学,平均每所小学得到赠款5000元……。”这种训练使学生对应用题中已知条件间的关系掌握的更加娴熟,能培养他们思维的连贯性和想象力。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虽处于较低阶段,但学法在教学中渗透,在一定量训练的积累并反复意会的基础上,就会产生飞跃,掌握方法,养成习惯,学会编写应用题。所以,授人以鱼,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通过日常用语和数学语言的互相转换,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发展抽象思维
大家都知道,应用题的内容一般都是反映一些实际生活的,但在内容叙述的语言上又与生活中的常用语有所区别,这样就给学生在理解题意上带来很大的阻力,特别是农村小学的学生,因为农村小孩的生活语言普遍是贯用乡语。要攻破这一难题,教师在教学中要付以艺术性地引导学生弄清题中出现的新的数学语言,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它的含义,并能用生活中的语言或已学到过的数学语言表述遇到的新的数学语言,在此基础上学会准确地使用,并逐渐使它成为日常用语中的一部分,实现日常用语和数学语言的互相转换。记得我在学校曾听过一位教师在教学第三册的“乘法应用题”的课时,发现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用已有的数学语言去帮助理解新出现的数学术语。结果一课下来,教师既辛苦又没有课效。根据这一情况,我便向这位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而在之后的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证实。
二、认识和概括数量关系要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
我们知道数学应用题里都含有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数量关系都是带有一定抽象性的。抽象的程度越高,它能解的应用题的适用范围也就越广;而越抽象的数量关系也是越难理解的。要使学生对数量关系真正理解和掌握,在教学引导中必须密切要注意学生的思维特点,心理学告诉了我,让我认识到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而抽象逻辑思维有待于在学习中发展和提高。对于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概念更是从白纸一张起逐渐积累的,早期掌握的数学概念大部分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因此,在教学中按照应用题的文字叙述形式给学生概括出怎样的应用题用加法、减法或乘法等是十分不可取的;而是应该在教学时选择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或熟悉的事物作为应用题的内容,在指导他们解题时也要尽量利用直观教具或创设情景使他们能够用实物或看图进行数一数、摆一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在脑中形成表象,使题目的内容成为他们可以感知的。这样,解一题就学会一点知识,逐渐积累起一些经验。再从具体的题目、具体的数量中发现一些带有共同特征的东西,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让学生自己尝试概括出一些数量关系,例如:探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先让学生理解“速度就是指每天(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所走路的长度”,“时间是指一共走了几小时(几天、几分钟、几秒)”,“路程是指在这几小时里(几天里、几分钟里、几秒里)一共走了多长路”。然后,我便借助小车模拟行驶的过程,先表示行驶第一分钟所走的路程(即速度),跟着表示行驶第二分钟、第三分钟……通过小车模拟行驶,找出每一个时间段里的速度、时间与路程三者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总结出关系式后,学生的认识还是不深的,为此,我认为在巩固练习一环节里,还要出一定数量的相关习题,先让学生指出各习题里哪个数量是“速度”、哪个数量是“时间”、哪句话是指“路程”的,然后让学生说说已知“速度”和“时间”怎样求路程,最后才让学生动手计算、写答。这样通过说、练的训练,学生既掌握好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说理辨析能力。
三、多种形式的应用题基本训练,既是解应用题的训练,也是思维的训练
有经验的教师应有这样的同感,多种形式的应用题的基本训练,不仅能充实学生的应用题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题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帮助学生提高辨析能力、学习分析方法等,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活跃。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把好练习这一关是非常重要的,在应用题的基本训练中,我主要是用了以下几种形式:
1.解答应用题训练。
在应用题的基本训练中,我认为解答应用题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大量的训练。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是通过解答应用题来实现的。
2.条件与问题搭配的训练。
这个训练我一般是出示题目后,要求学生先进行连线搭配,再进行列式计算、写答。经过具体的解答,学生对条件与问题的搭配有了一个自我检查过程。通过这样的训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辨析能力。
3.补充条件或问题的训练。
给出一个条件和问题(或两个条件)要求学生补充另一个条件(或问题),使之成为完整的应用题。
4.改编应用题的训练。
改编应用题的训练,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还加强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横向联系的理解。在训练中,我较常用的方法是这样的:(1)按要求改变原题的某个条件与问题;(2)把简单的应用题改编成复合应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