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27 11:15: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产管理软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要搞好企业MIS开发,企业领导要高瞻远瞩,必须具有现代化的管理水平和管理知识,着于建立起体系保证制度,把握住正确的投资方向。
(一)建立科学的组织机构。首先应成立在厂长直接领导下的信息中心,逐步建立、健全“中心”的组织机构。这些机构成立的优先顺序就是:信息标准室,密码组、网络组、应用开发室,设备维修室和决策研究室。
(二)进行严密科学的工作分工(1)建立信息中心。首先要建好一个强有力的信息标准室,它是企业的立法机构,又是开展科学应用计算机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信息要、标准室至少应包括:系统分析,标准编码,数字库维护和档案管理几部分工作。(2)信息中心的应用开发室是企业运用MIS的具体效益所在。主要任务应是负责管理和指导企业各部门的应用开发。它既要执行专业的技术管理,又要担当信息标准室与基层部门联系的桥梁。同时本部门也应配备部分应用软件开发人员,研制并推进企业MIS向更深层次的开发应用工作。(3)信息中心设备维修室的主要任务是保证企业现有计算机设备的正常运行以及设备有效管理。(4)信息中心研究至的密码组织和网络组应与信息室同时成立,决策研究成立前应由信息标准室直接研究。
(三)执行严格的严密科学的工作分工,也必须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这里首先应制订信息中心各部门的管理制度,以确保MIS的正常运行,不因人为因素而影响工作,其次还必须制订对企业各有关部门的信息管理制度。
二、具有针对性的软件开发方法
具有传统分:(一)从问题域中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来构造软系统。用对象作为这些。并以此作为系统的基本构成单位。(二)事物的静态特性用对象的属性来表示,事物的动态特性用对象的方法来表示(三)对象的属性与方法结合为一体,成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对外屏蔽其内部细节。(四)事物进行分类:将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作为一类,特殊的类可以从一般的类继承属性玫方法。(五)对象之间通过消息进行沟通,可实现对象之间的动态联系。
按照上述思想,可将面向对象开发工作分为四个阶段。(1)系统调查和需求分析。对系统将要面临的具体管理问题以及用户对系统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即先弄清楚要解决何种问题。(2)分析问题的性质和求解问题。在复杂的问题域中抽象地识别出对象及其行为,结构,属性和方法等,并用一套符号来描述,建立起面向对象的系统模型。(3)整理问题。即对分析的结果作进一步的抽象,归类和整理。并最终以规范的形式将它确定下来,设计者需要完成系统各部分的设计,实际问题,人-机交互界面,任务管理和数据管理部分等。(4)程序实现。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将上一部整理的范式转变成应用程序。
三、生产管理系统的对象设计
应用面向对象的技术,运用统一建模语言,建立生产管理系统的主要对象。
在该系统中,就企业需求而言对象就集中在合同,主生产计划,车间计划,能力,车间反馈等方面,分析阶段应该全面,系统地分析各方面的关系,以便定位和限定即将着手实施的项目问题域和涉及的数据信息主要有产品结构清单,工艺信息和库存信息等。这些数据反映MRPII内在的组成结构与联系。又是MRPII中比较稳定的成分,为此,MRPII对象的建模是以表示MRPII系统中的数据信息及其之间的关系为原则(图1)。
四、供电企业生产信息
供电企业生产信息包括生产计划信息,生产运行信息,生产技术信息,生产安全信息,生产设备信息和工程管理信息等。
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面相对象建模是一种根据实际应用概念建立模型的方法。它以对象为基本结构,将实体的数据结构和行为特性结合在一起。由于面向对象建模方法与人的认识模式相一致,方便了不同开发人员之间和开发人员与用户间的交流,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因而在计算机软件开发的诸多领域得以应用,进而推之,该方法也为不同软件系统间的“交流”提供了可能。
谓词的关系存储结构。在供电企业生产信息中,存在大量的事务性信息。这些事务性信息通常是由判断名描述的,从语义角度分析,反映判断的句子由主谓两部分组成。主语是独立的客体,谓词用于刻画主语的性质或关系。
五、软件系统的技术实现
(一)工作流管理。工作流,即工作对象的状态变化过程,用于研究如何用计算机实现过程自动化,主要涉及动态过程的表示与驱动,工作流程模是业务过程的计算机化的形式表示。它定义的是过程运行中会涉及到的各种参数,如业务过程的开始和终止条件,各个工作环节及相互蝗控制流动与数据流动关系等。
(二)OLE技术的应用。OLE是对象链接和嵌入的缩略语。它提供了一种机制,可以把一个应用文档插入到另一个应用程序的文档中,并能使用服务器程序对插入到包容器程序中的文档进行操作和管理。
(三)多层C/S软件体系。多层C/S模式是MIS发展到九十年代的较为先进的结构,有强壮的数据操纵和事务处理能力,并且有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约束功能。这种模式将应用一分为二,服务器负责数据管理,客户机完成与用户的交互任务。通过拓展服务。可以方便的实现系统功能的拓展和工作内容的变更。几年来该模式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系统的开发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四)基于WEB的信息本与查询。ASP是服务器的端脚本编写环境,使用它可以创建和运行动态,交互的WEB服务器应用程序。使用ASP可以组合HTML页,脚本命令和ACTIVEX的组件以创建交互的WEB页和基于WEB的功能强大的应用程序。
其实,经历过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基本上都会遇到数据接口的问题。那么,接口到底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又怎样才能真正打破各系统的信息孤岛呢?我们以燕京惠泉目前各信息系统的应用和数据接口为例,探讨企业应该如何做跨系统的数据接口,实现多系统整合。
传统整合无法满足分析需求
目前,燕京惠泉的业务应用系统基本有三套,即啤酒分销系统、U8用友财务与库存系统和生产管理系统。
其中,啤酒分销系统的功能是采用信息工程方法进行系统战略规划和设计,它涵盖了瓶场管理、销售开票、物流调运、成品库存、账款管理、返利促销核算等多方面功能,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U871版本的用友软件主要用于燕京惠泉的总账、UFO报表、薪资管理、固定资产、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等系统的功能及应用;U852 用友供应链管理软件主要用于公司原辅料仓库、包装物仓库、五金器材仓库、劳保用品仓库、化试仓库等仓库的库存运转管理和存货核算统计。
而生产管理系统是要在统一平台上集成诸如工艺配方、生产记录、质量跟踪、成本核算、网络报表等管理功能,使用统一的数据库和通过网络联接可以同时为生产部门、质检部门、工艺部门、物流部门、财务部门等提供车间管理信息服务。系统通过强调制造过程的整体优化来帮助企业实施完整的闭环生产,协助企业建立一体化和实时化的生产管理体系。
通过传统操作型数据库技术,燕京惠泉实现了现有业务应用系统以及与金税防伪税控开票系统之间的数据整合和接口。金税防伪税控开票系统是燕京惠泉的一个小的应用软件,它用于开具啤酒销售的正式税务发票和增值税发票,运用数字密码和电子信息存储技术,强化专用发票的防伪功能,实现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税源监控的计算机管理系统。
有关啤酒分销系统和金税防伪税控系统之间的联系接口,在整合之前金税防伪税控系统打印的发票必须重复输入啤酒分销系统的销售发票模块里;而整合之后,燕京惠泉将防伪税控开票功能嵌入企业销售软件内,组件调用软件基于ActiveX规范,提供标准开票界面和后台命令两种接口方式,实现企业日常开具、作废和打印税控发票的功能。
而啤酒分销系统和U871用友财务管理软件之间的联系接口,在整合前啤酒分销系统的销售开票凭证、瓶款转账凭证需要重复输入到U871用友财务管理软件的总账凭证里;整合后燕京惠泉将啤酒分销系统的销售开票凭证、瓶款转账凭证通过查询生成TXT文本文件,然后通过U871用友财务管理软件的总账工具把凭证引入到U871用友财务管理软件的总账系统里。
之前,U852用友存货管理软件是针对原辅料仓库、包装物仓库、五金器材仓库进行库存核算管理,需要对各生产车间进行生产领料出库登记。这些出库单据要重复输入生产管理系统里,作为各车间的物料消耗来源。而在整合生产管理系统和U852用友存货管理软件之间的联系接口后,生产管理系统中增加一个模块,直接根据相应的条件(如领料车间、领料日期、U8源账套)从U852用友存货管理软件的数据库里读取相关数据,然后自动生成新的单据存进生产管理系统的数据库里。
传统操作型数据库技术在联机事物处理(OLTP)中获得了成功,但是无法满足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而带来的管理人员对决策分析数据提供的要求。因为,第一,传统的操作型数据库主要关心当前某一个时间段内的数据,一般只保留当前或近期的数据信息,缺乏决策所需要的大量历史数据信息;第二,传统的操作型数据库的数据组织是面向事物处理任务(面向应用)的,业务系统之间各自分离,通常与某些特定的应用相关,数据库之间相互独立,并且往往是异构的。
为满足中高层管理人员预测、决策分析的需要,在传统数据库的基础上产生了能够满足预测、决策分析需要的数据环境――数据仓库,它成为系统整合大势所趋。数据仓库是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非易失且随时间变化的数据集合,用于支持管理决策。
笔者就燕京惠泉的信息应用系统的实施和架设,对跨系统整合的趋势――数据仓库做出了初步探讨。在目前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环境和电子商务经济模式下,重要的信息往往决定企业的成败。因此,数据仓库解决方案已是各大企业信息系统发展的趋势,并将逐渐成为企业决策的智囊和参谋。
数据仓库实现三大系统无缝整合
对比传统数据库和数据仓库,后者的优点和拓展性表现在:首先,数据仓库中的数据通常包含历史信息,系统记录了企业从过去某一时点到目前的各个阶段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对企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作出定量的分析和预测。其次,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是对原有分散的数据库数据在抽取、清理的基础上经过系统加工、汇总和整理得到的,必须消除源数据中的不一致性,以保证数据仓库内的信息是关于整个企业的一致的全局信息。
而要构建数据仓库,要考虑好其框架,在笔者看来,数据仓库应分为基本功能层、管理层和环境支持层三个层面。
数据仓库基本功能层的功能是从数据源抽取数据,对所抽取的数据进行筛选、清理,将处理过的数据导入或加载到数据仓库中,根据用户的需求设立数据集市,完成数据仓库的复杂查询、决策分析和知识的挖掘等。数据仓库管理层包含数据抽取、新数据需求与查询管理,数据加载、存储、刷新和更新系统,安全性与用户授权管理系统以及数据归纳、恢复及净化系统等。数据仓库的环境支持层包含工作流程管理、存储系统、数据传输和传送网络、客户/服务器和中间件、复制系统以及数据传输层的安全保障系统。
数据仓库的体系结构一般包含数据源、数据准备区、数据仓库、数据集市、知识挖掘/OLAP服务器以及各种查询工具、报表工具、分析工具等。
在笔者看来,数据仓库接口技术具有多技术兼容、语言可操作、数据高效率加载、三层或多层结构模式等优势。面向多种多样的数据源,数据仓库不可能只有一种技术来完成数据的抽取与传送。这就需要数据仓库具有支持各种技术的接口,而且为了能够提高数据仓库的运行效率,接口技术尽量能够在批处理方式下运行。数据仓库的实际应用必须选择合适的语言来完成,这种语言接口要能够使用SQL语言,能够插入、删除或更新数据。即数据仓库的语言接口必须健壮,能够容易地进入数据仓库的接口并且访问数据。在数据仓库的实际应用中,经常需要从数据源加载数据。所以必须优化装载程序,提高装载效率,不同的装载程序要在不同的时间运行,要确定一个合理的数据抽取计划。由于访问ERP数据仓库的用户分布于不同的部门和组织,主要通过Internet/Intranet访问信息,因此OLAP采用三层/多层结构模式。OLAP服务器用来对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进行多维化或预综合处理,形成多维视图,使用户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分析数据,为具有明确查询分析需求的用户提供高性能的决策支持。
对于燕京惠泉目前的三大应用系统,即啤酒分销系统、用友-U8(财务、库存)、生产管理系统,如何通过构建数据仓库,实现更加智能化的分析,为企业今后的经营决策提供辅助支持呢?
首先,数据源的问题。这三大系统(分销、U8、生产)的数据库平台刚好都是SQL Server2000,这在数据源数据的抽取、清理方面提供了方便。
产业环境瞬息万变,企业面向市场决策时需要精、准、快。而要做到精准决策,往往离不开数据的前期收录与后期分析。因此,信息化作为数据记录与分析的重要载体,成为了企业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好帮手。常常是企业提出管理需求,对应的IT系统为之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可以说,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是一趟不断解决管理需求的奇妙之旅。在香港志顺电业CIO杨晓俐眼里,信息化这趟奇妙之旅绝对不能错过。
重在优化的经营之道
香港志顺电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志顺”),自1975年成立至今,一直专注于充电器、配电器(电源适配器)、家居安保、便携式电源及无线控制等产品的设计及制造领域。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志顺也不断调整自身,以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满足客户的需求。
早在“充电宝”成为手机电源市场“霸主”之前,志顺已经开始着手移动电源的生产制造,这也是志顺在继数码产品市场发展起来后新增的业务。几年下来,志顺在移动电源领域已经发展得有声有色,用杨晓俐的话来说:“志顺不算规模最大的,但实力肯定是处于中上游水平。近年来受世界百强公司委托,为其设计、制造移动电源产品(ODM生产),更是远销至欧洲、南美、亚洲等发达国家及地区。”
跻身于几近白热化竞争状态的电源行业,志顺一直践行着自己独特的经营之道,选择高端市场,坚持高端品质,在同类竞品中充分凸显“安全”的优势。当然,面对不同的客户需求,志顺也开拓了一系列中端产品,以相对实惠的设计、制造方案,来满足部分市场“物美价廉”的需求。另外,作为生产制造商,志顺自身也一直在进行成本优化、功能优化等工作,并持续推出更多的产品不断满足客户与消费者的需求。
正因为一路追求成本与生产制造最优化,让志顺一直处于信息化发展的前沿阵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志顺就开始导入一套MIS管理系统。随着企业规模扩大,管理需求的日渐增多,考虑到更长远的发展需要与企业规划,志顺于2007年就开始对整体的信息化系统做了全新的部署,引进了鼎捷软件易飞ERP管理软件系统(2008年正式上线)。对此,杨晓俐概括了志顺上易飞ERP管理软件的几点原因:“首先,从信息化层面上来看,我们当时的MIS系统运作多年,仅仅保障了基本物料的库存管理需求。然而,公司却急需一个大型的ERP管理系统进行整体管控;再者,基于企业的长远考虑,公司规模扩大、产品种类增多,一个MIS系统远远无法满足公司的战略发展需求。而且,作为制造型企业,我们非常重视生产制造这一块的管理,满足生产制造管理需求是我们ERP系统选型的重要的衡量标准,综合权衡后从多家ERP系统中最终选择了易飞ERP系统。”
旨在提效增能的IT变革
访谈中,杨晓俐谈到了电源制造行业的生产管理难题,他表示,电源制造属于典型的离散型制造,产品生产体现为多品种、小批量、多变化。由于组成电源产品的零部件较多,且生产周期短,因此电源生产中对配件采购的及时性要求非常高。诸多管理挑战之下,引进ERP系统,进行一场提效增能的IT变革势在必行。
众所周知,ERP系统不仅有循序渐进的运作流程,而且对于准确性、及时性等都有相应的考核标准。说到易飞管理软件上线后日渐凸显的管理效益,杨晓俐娓娓道来:“上ERP之前,由人工进行成本核算,较为粗糙,很难达到实际成本。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制造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每一批订单成本是否准确对于后续接单有着很重要的关系。一旦成本核算不准确,企业不仅可能面临风险,还有可能因此带来损失。而易飞管理软件的上线,则有效帮助我们解决了成本核算的难题。”另外,他还z指出:“ERP的应用为市场决策提供了更有力的数据支持,通过数据的及时反馈,让市场风险可预示并且可控制。”
强强联手
突破生产线链条的管理困境
然而,对于志顺而言,ERP系统成功上线仅代表着IT探索之路的开启。因为ERP是一项需要长期经营的事业,需要不断结合各种需求持续优化。据悉,在易飞管理软件顺利上线后,志顺根据管理需求还进行了系统的个性化提升,定制开发了“物料拉动系统”,以实现精益生产。
针对“订单两级分化”(即小品种大批量、小批量大品种的极端情况)的生产特点,“物料协调”一直是像志顺这样的制造企业不得不面对的生产管理难题。放之整个制造业来看,不仅制造商管理难,供应商也非常为难。因为在行业生产现状之下,供应商收到采购单后难以确定我们每天所需物料品种及数量,从而造成供应商的工作量极度不平衡以及物料供应情况与我们实际生产所需脱节的生产现状。
基于行业现状之难,依托易飞ERP管理软件管理系统,志顺决定再做定制化的系统优化,将企业每天具体需求的物料信息与库存紧密结合,做到及时补充库存,实现随时提取。经过实施优化,易飞ERP管理软件系统可以明确提供未来一段时间内每天具体的需求信息,使得供应商方面能够更好地安排生产和交付;对志顺而言,解决库存资金占用之余,还减少了库存占用面积,大大改善了仓存环境,也更贴合志顺自身的管理需求。
IT革新
是企业前行的“终身伴侣”
作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的重要铠甲,IT革新之路永无止境。可以说,没有人真正知道IT发展的终极模样。因为迄今为止,企业的IT发展依旧紧随市场变化及管理需求而不断调整更新。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追求基业长青的志顺在IT探索上将会继续勇往直前。
“这些年来,志顺一直在IT道路上不断探索,IT应用始终保持最新的战斗状态。”杨晓俐表示,易飞管理软件从2008年上线至今,保持不断更新的同时,逐步加强其在企业内部的纵向深度应用。而从横向发展来看,2008年,志顺只有ERP系统,而今,志顺还增加了OA(办公自动化)和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企业管理中的IT应用范畴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各个系统也在不断加强与ERP的深度结合,以期进一步构建以ERP为核心的IT管控体系,为志顺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帮助与便捷。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 内部市场管理 降耗提效 信息化建设
一、分析两种管理模式结合前在我矿开展的具体情况
全面预算管理开展的情况:杨村煤矿采取四级预算主体:矿-分管职能科室-基层区队(科室)-班组(个人)。财务科实行总量控制,根据年初集团公司经营情况安排,定期下达预算目标,区队和科室根据生产接续情况结合矿月度计划编制生产、成本、费用、销售等预算上报财务科,财务科综合平衡和调整后再进行下达。
内部市场管理开展的情况:杨村煤矿将市场机制引进企业内部,划分服务交易流程和测算内部价格,构建了四级市场和四级结算体系,借助价格杠杆,完善了煤炭生产、物资供应、设备租赁、人力资源、物业管理、资金流转、工程施工管理七大配套专业市场,工作完成及成本消耗量化至班组,工资奖金分配兑现至班组。
一、全面预算管理和内部市场管理两种模式并行所存在的问题
两种管理模式从行政、业务上都实行分别管理,因此在成本、费用控制上存在着部分管理职能交叉;在统计环节存在着重复劳动,业务流程繁琐,基层单位工作负担加大,造成人力资源、劳动时间的浪费以及效率的降低;个别基层核算员业务水平不高,在数据统计和数据管理环节存在漏洞,不便于核对,基层单位业务预算报表编制比较粗略;在管理软件上存在生产管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等多种管理软件不衔接的情况,无法达到管理部门之间以及与基层部门之间信息流的高效运转,导致信息和管理滞后;控制系统预警功能不够完善,依靠系统进行管理还没有全面实现,必须结合人工管理,没有形成全面、高效的管理模式。
二、两种管理模式有机结合的基本内涵
(一)核心理念
将内部市场机制引入全面预算管理,将成本预控引入内部市场运作,将矿宏观控制转变为逐级、递次控制,实现市场调控与预算考核的融合。
(二)基本架构
以“1637”管理架构为纲,理清生产流程和成本构成,将全矿预算指标以内部市场结算和考核的方式分专业逐层测算、下达,形成各类单价和考核指标,指标完成信息通过网络流转,保证信息反馈及时有序和共享。
三、杨村煤矿实施两种管理模式有机结合采取的措施
(一)转变职工观念,人人为效益而干
各级主体明确了成本控制目标,职工自觉把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类费用变为自己的费用进行管理,如材料费用支出减少,工资就会增加;闲置不用的设备退租,节约的租赁费用和大修费用就归己有。有了这种制约机制,每个单位、每个职工“节约成本就是工资”的意识增强了,人人为成本而算,人人为效益而干。
(二)进行软件衔接和整合,实现数据信息共享
从管理和考核职能的融合入手,采取有力措施对EPR系统数据和全面经营管理软件数据进行开发和衔接,实现财务管理部门、物资供应部门、销售部门同基层单位之间数据的信息共享。
(三)简化工作流程,进行数据分类统计和融合
全面预算管理与内部市场管理相比较,同样划分为四级主体,四级核算体系,在成本、费用的输入和归集上删减重复环节,简化工作流程,定期对基层核算员开展针对性培训和业务工作督导检查,在数据统计和业务预算报表的编制上克服盲目性,减少随意性,建立预算控制长效机制。
(四)坚持“全面预算,精细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完善制度建设
健全材料管理、经费控制和比价采购等考核办法35个,建立400余种修旧利废价格目录,编制26大类、120余项、1万余条产品价格体系,严控物资采购、仓储管理、领用审批环节,健全废旧物资回收、修理、复用运行机制,借助ERP系统和全面经营预算管理系统,推行成本倒逼机制,分解指标落实到分管领导、部门和单位,直接将考核结果与收挂。
四、杨村煤矿推行两种管理模式有机结合取得的效果
通过将两种管理模式结合起来统一管理,杨村煤矿在经营工作思路转变、劳动效率提高、成本费用节约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社会效益
截止到2013年底矿井实现了安全生产2742天,职工人均收入达到69750元,矿区职工生活质量、幸福指数不断攀升,2013年累计上交利税7641.07万元,矿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二)经济效益
2013年商品煤产量 111万吨,超考核16万吨;掘进进尺 13500米,超考核 2000米;内部收入 5.83亿元,超考核 8662万元;内部利润-3427万元,比考核增盈 1.02亿元;商品煤完全成本451.31元/吨,比考核降低 111.05元/吨。
五、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一)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多资源整合困难:目前仅达到了物资管理、财务与内部市场化管理、销售管理系统的衔接,同生产管理系统还没有实现衔接和共享,个别事项还需要结合手工统计工作,管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二是业务人员水平有待提高:专业知识的限制使生产人员不熟悉经营管理,经营管理人员不熟悉生产,容易出现在预算编制和审核上的误差。
(二)下一步打算
(1)加强信息化建设,积极同软件开发公司探讨,促进财务、物资、销售管理软件同生产管理软件的整合,以便实现信息资源完全共享。
关键词:数字化应用;服装生产管理;二维码
1 数字化在服装企业中的应用发展
1.1 传统生产管理的模式和缺点
服装企业传统的生产管理,是分散的相对独立的计划编制体系,往往存在着相互脱节和难以控制的现象,无法高效的实现企业各环节之间的有效衔接,也不便于企业各生产车间、班组根据生产作业情况灵活快速地实现重新调整、安排生产。生产线的管理更是全凭人工统计信息,低效又不准确,供销线的管理数据又不够准确,无法及时根据市场准确的调整生产量,基本上凭经验预测、决策。因此,造成追单不够及时、追单不足或追单过量、积压库存的现象。[1]
传统的生产管理系统基本上是一种人工模拟系统,一种粗放的管理系统,它靠纸张、笔口授指令等传统的管理工具和方法,信息和知识难以共享和传递,低效且缺乏科学性。而数字化管理系统能快速度、高效率、科学性地进行服装企业生产管理,其准确的生产数据统计,灵活高效的生产安排,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1]
1.2 未来生产管理的发展方向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竞争力,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将会改变传统企业的生产模式。针对劳动密集型特征的服装企业,在日益加重的生产竞争压力下,服装数字化生产流程管理势必会发生巨大的优势,改变并替代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
服装生产管理,是从整体优化的角度,通过应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将服装企业中的各类资源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控制和调整,使上述资源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得以协调有序,并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其最终目的是,连续均衡的进行生产,消除一切无序的劳动和制造资源,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1]
2 二维码在服装企业中的应用
2.1 二维码简介
二维码又称二维条码(2D barcode),可看做条形码的升级,诞生于1980年,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图形,它能够把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编码”成一个图像,当用特定软件拍摄这些图像时,二维码内包含的信息就显示出来。二维码本质上是利用图形的组合规律来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也就是说一个小小的二维码方格就是一个图形密码,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待解读信息。[2]它具有条码技术的一些共性[3]:每种码制有其特定的字符集;每个字符占有一定的宽度;具有一定的校验功能等。同时还具有对不同行的信息自动识别功能及处理图形旋转变化等特点。在许多种类的二维条码中,常用的码制有:Data Matrix,MaxiCode,Aztec,QR Code,Vericode,PDF417,Ultracode,Code 49,Code 16K,Han Xin Code等。但二维码的安全性也正备受挑战,带有恶意软件和病毒正成为二维码普及道路上的绊脚石。发展与防范二维码的滥用正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二维码在服装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设想
(1)现行的企业管理软件。ORCALE ERP系统是现行的企业管理软件,管理过程中根据裁片分包的数量来统计,用条形码标记每个裁包,管理人员每隔4/8h到每个工位统计员工完成的包数,将员工代码以及裁包条形码扫描进电脑,统计产量。每位员工在电脑中都有详细的个人资讯:姓名、工号、组别、工时、产量等,数据查询统计快捷准确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员工的生产能力,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生产安排,合理高效的安排生产线。
适应服装企业“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快交货”的发展趋势,需要提高服装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快时尚”文化的兴起,使得很多款式的服装流行周期短、数量少,所以服装厂同时加工多款服装已经很常见了。怎样使工厂在同时加工多款服装中能高速有序地进行生产,是非常重要的。ORCALE ERP系统虽然在服装生产管理中较传统管理办法有很大的提高,但这种办法适应于大型批量生产的单款服装,且管理人员每隔4/8h才到工位去检查,检查的部分还是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精力,而且很容易出现纰漏。
MES制造执行系统起到了ERP/MRP和车间生产系统间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服装加工过程中为任务分配资源,并对所有的资源(如服装生产设备、工人的劳动技能、面辅料及其他一些生产必需品)的运行状况进行跟踪,同时提供服装生产设备的故障诊断能力。服装CIMS(服装计算机集成加工系统)又叫吊挂式传输系统,可按加工性质进行模块组合,既可适应大批量少品种,也可以适应少数量多品种,它将取代捆绑式服装流水线。[3]
(2)二维码在服装生产各阶段中的应用设想。在业务订单系统中,每个二维码中都包含着服装款式的订单号、料号、用料表、款式、颜色、尺寸等基本信息。
在样板的管理过程中,每款服装的每片样板上都贴有二维码,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知道这片板型是哪一期的订单,包括服装的详细信息,以及这片板型的应用和制作的工艺流程。如果在样板的管理过程中出现混乱和制作困惑,可以通过对二维码的扫描来了解信息。
在生产过程中,每个布片上都嵌有一个贴着二维码的标牌。每个工位上都设有扫描二维码的装置,这个装置协同MES制造执行系统和服装CIMS(服装计算机集成加工系统)一起作用。每件通过吊挂式传输系统运送来的服装,工人拿下后都要扫描一下上面的二维码,桌子上的显示屏会出现这款服装的详细信息及该完成的工序,并附有制作要点。工人按要求完成工序后再次扫描二维码,这时电脑集成系统中就会出现这件服装的完成工时,完成的工序,工人的工号。通过二维码扫描技术和计算机辅助生产计划系统CIMS的结合,也可以随时在电脑集成端检查每个工位完成任务情况和及时调整生产流程的布局情况。
在质检阶段,如果检查出服装的任何一个部位的问题,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查出生产这个工序的工位号、时间等详细情况,便于问题的解决。
3 结论
作为一名服装工作者,我认为服装企业应该顺应发展趋势、把握时机、积极创新、导入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更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适应服装“快时尚”文化发展的步伐。不变则亡,不进则退,在现在的竞争社会中,企业一定要主动进取,把握技术的制高点,深入地应用科学,发挥科技生产力的优势是取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刘咏梅.服装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的应用研究[J].上海: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65-69.
[2] 苏高.二维码的秘密(1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2-4.
【关键词】中小型 机械制造企业 生产管理系统 设计 实现
一、系统的总体设计
(一)系统网络结构。
在中小型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往往有着职能不同的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如财务部门、工艺部门、制造部门、销售部门、库管部门等,由于每个部门的具体工作任务不同,每个部门也是由人们合作完成相关工作。因此本系统采用C/S方式的网络结构,可在本地局域网上稳定运行,不同人员或部门可以在不同终端上通过本系统共享服务器数据资源,完成对企业日常生产的管理,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二)系统语言及数据库选择。
现目前市面上网络版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语言很多,C#除了结合了VC++语言和C/C++语言的功能外,还具有VB语言的易用性,是目前比较流行的面向对象开发语言。因此,本系统采用C#为程序开发语言、微软公司的Visual 为开发工具。SQL Server由于自身对服务器配置要求低以及功能强大等特点成为了近年来比较流行的关系型数据库之一,也是目前应用在中小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最广泛的数据库。通过对企业数据量大小的分析以及数据稳定性的要求,本企业管理系统采用SQL Server 2000企业版作为服务器的数据库管理软件。
(三)系统的功能设计。
根据中小机械制造企业目前实际生产流程的需要,中小型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在数据库方面应当有基础数据库、用户数据库以及生产数据库,功能模块方面应当包括基础数据管理模块、生产管理模块、核算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信息浏览模块以及数据库维护模块等功能模块。
1、基础数据管理
基础数据库管理即对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增加、删除和修改操作。基础数据对各个模块的稳定运行起到大力支持的作用,基础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对系统的工作效果以及工作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是系统稳定运行的前提条件和保证。在对基础数据的维护和管理管理过程中,应当从数据的完整性、正确性以及数据的规范化方面入手。基础数据的管理以及维护需要两方面入手,一是核算数据方面,主要包括财政支出、员工信息等;二是生产数据方面,如:产品信息、产品工艺以及工艺数据等。
2、生产管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包括材料的定额领料单、生产计划的管理、产品工艺的设计以及制定部件清单功能。材料的定额领料单是根据实际生产明细中的零件代号来对数据库中零件的材料定额进行调用,并根据实际的材料消耗和零件批量定额地编制材料领料单。生产计划的管理是应据实际订单制定构成该产品零件的生产计划以及产品生产计划明细,并明确零件与产品、零件与部件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数据库中保存手工录入的生产计划,该生产计划应当包括生产产品的投产数量、产品批次以及产品规格等相关信息。生产计划明细根据生产计划中的产品规格来调用基础数据库中的产品构成表,并自动生成每个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全部所需的零件清单,生产计划明细应当包括该批产品的零件数量、零件代号以及代表该零件位置的层次码等相关信息。产品的工艺设计应当根据实际生产计划明细中的零件代号来调用基础数据库中零件有关的工时定额和加工工艺等方面数据,并与实际的零件投产量相结合生成对应的零件制造工艺表以及编制相应的零件制造工艺卡片。
3、核算管理模块
核算管理模块主要实现两大主要功能:制造成本核算和工人工资核算。制造成本核算包括直接工资费用和材料费用,材料费用包括原材料费用、外购件费用、外协件费用、标准件费用等项目费用,其中的原材料费用是系统根据工艺卡片数据、领料数据、生产计划数据等相关数据自动进行分类汇总核算;直接工资费用是系统通过对工资以及工时等相关数据进行汇总计算而得出的,使用累计的方法对跨月生产的产品进行汇总。工人工资核算是由系统在工时的基础上对工资进行的核算,核算员通过生产库中的工艺过程卡片来对各个部门旗下的员工工时进行统计,然后通过相关具体模型对工人工资进行计算。
4、系统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模块实现了数据库的修复与备份功能、用户管理功能以及系统日志管理功能。
数据库的恢复与备份功能是在SQL Server 2000自带的管理功能的基础上进行的,每天定时并自动把数据备份到硬盘上或者让有权限的相关用户对数据进行备份。若数据库出现了重大问题可以选择一个已备份的数据库进行恢复。
5、信息浏览模块
信息浏览模块实现的功能是根据用户的输入内容,系统自动查找符合用户输入内容条件的相关数据并提供给用户浏览。系统会根据用户自身的权限确定用户浏览的数据的范围,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对相关查询信息进行浏览、打印或者储存。
结束语
通过对中小型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模式、业务和信息流程以及工作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开发面向核算部门、工艺部门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更好的对中小型机械制造企业的日常生产活动进行管理。中小型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可以大幅度提高中小型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效率,为中小型机械制造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资料:
[1]连凯.试论中小型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设计[J].管理学家,2012,(19):501.
1.1电力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存在误区
很多电力企业认为信息化就是利用设备和网络来代替人的劳动,因此大量购买机械等硬件设备,往往忽略了软件程序的重要性,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存在很大误区。软件程序相当于人的大脑神经,是硬件机械的中枢系统,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软件程序的提升和应用能够极大地提高硬件设备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另外,电力企业的管理者对信息化建设的认知直接影响着员工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态度,因此,在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方面,应领导和职工在思想上达成统一,在行动上相互配合,若电力企业的领导和职工不能正确认识信息化建设,将会给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严重的阻力。
1.2电力企业缺乏专业信息化建设队伍
一个完整的信息活动包含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和应用四个环节,每一个环节内容都对于人才和软件有很高的要求,电力企业员工需要对当今先进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及时了解和掌握,,而目前电力企业员工的计算机基础比较薄弱,缺乏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其创新能力和先进知识的更新能力还不足,员工整体素质不高。对于软件要及时进行升级和更新,及时发现和利用国内外先进的软件技术提升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水平。
2信息化系统管理软件的选型原则
电力企业要通过管理软件实现信息化,就应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重复利用现有资源来提升企业的无形资产,使管理更加规范化和现代化。管理软件的选择应考虑与业务联系紧密的、功能简单而且、风险小、实施难度小、周期短的管理软件,其选择原则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适用性,信息化管理软件贯穿了企业的各个环节,与公司的运转效率和员工的工作效率密切相关,因此,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信息化管理软件非常重要。二是经济性,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对软件的需求也是有所差别的,因此,不能一味追求管理软件的高端前卫,而应综合考虑成本价值,选择自身发展特点的软件,且很多软件都能够升级,以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三是时效性,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对于企业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因此应选择开发项目实施周期相对较短的管理软件。四是稳定性好,在信息化社会,若软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管理软件的稳定性是软件选型的一个重要的参考原则。
3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软件选型策略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地不断深入,电力企业对市场的需求催生了一系列电力信息化产品,如SAP、朗坤、用友等软件,但软件的实际用途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其选择必须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如企业利益、信息安全等。未来的信息化建设软件系统选型将会出现以下策略:
3.1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选型
在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为提升管理效率,便于整体上对集团信息进行掌控管理,提升管理效率,集团可选用大型的ERP数字平台,采用国际知名软件企业,而分公司和企业则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国内先进的EAM管理软件,这种根据实际需求对软件进行灵活选型的策略能够提高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效率,降低管理风险。目前电力系统也应用了ERP系统主要用于业务采购、资产管理方面,起到了协同管理、层级审批、多层级管理的应用效果。
3.2一体化平台选型策略
因很多集团企业的管理体制为多级管理,集团企业可从上至下选择国内有丰富电力行业实践经验的软件企业提供整体的信息化服务,实现一体化的信息管控,避免因多家企业的多种软件造成采集、加工的数据混乱的情况给企业带来风险。这种软件的统一选型有利于信息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也有利于实现集团的管控一体化。选择统一的企业门户入口,登陆后可显示软件分类、软件层级。网、省、市、县各级用户可根据不同的需求、层级不同选择软件入口。这样不但节省软件开发的费用,同时降低了各级用户操作的复杂性。
3.3管理系统和生产系统选型标准
由于电力企业特殊的工作背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信息系统的选型大体可分为管理系统选型与生产系统选型。管理系统包含:邮件系统、办公系统、档案系统、财务应用系统,报表系统等。生产系统主要包括:输、配、变生产管理系统,电网规划系统,调度管理系统。不论是管理系统还是生产系统,系统选型的主要出发点有:
(1)协同办公,分层审批;通过使用信息系统,应实现多层级审批事务,电子化协调办公模式,省去了原始的纸质式、人工化的办公模式。
(2)系统安全性、容灾性:对于一个企业,企业内部的数据是具有保密性的。对于在企业软件中数据安全性,是软件开发厂商在软件开发初期就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一方面,企业所使用的软件中采集的数据是否安全,不对外泄密。另一方面软件数据的必须要按时备份,一旦发生意外,必须具有可还原的性能,保证企业数据的安全性。
(3)可扩展性:信息软件的应用不可避免会出现不适应现象,这时就需要二次开发信息软件,在软件选型时要把二次开发因素考虑中,提供较好的二次开发入口,对软件的选型也是至关重要的。
(4)软件服务:软件厂商的售前售后服务质量是企业软件选型的另一个重要考虑要素,售前是否与企业沟通到位,决定了软件的实施效果;是否有专门的售后团队,对软件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整改,甚至是软件的二次开发。由此软件的服务质量也应在软件选型时考虑在内。
4结语
随着老油田的持续开发,越来越多的技术被应用到油田的日常管理之中。油水井巡回检查维护工作,是采油厂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及时了解掌握员工的巡检维护情况,采油五厂在数字化油田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于2010年初,利用GPS巡检管理系统对员工日常巡回维护进行管理,通过信息传送,将相关现场信息传送到监控端,以此实时掌握现场的各项生产信息和员工的动态巡检状况,从而提高现场管理水平。
一、GPS巡检管理系统开发与实施的必要性
采五油厂是一个从投产到开发已经运行了四十多年的老油田。随着开发历程的延长,油田生产能力已进入逐年递减阶段,综合含水高达91%以上;地面工艺系统存在着危及安全生产的腐蚀老化现象,主要设备也进入了更新维护的高峰期,这些问题的存在,既加大了操作成本,增添了安全生产管理的难度,又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油田的正常生产。因此,对现有工艺系统实施简化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2006年8月,在大港油田公司的积极推动下,港西油田完成了地面工艺系统的简化优化工程,解决了设备、流程的老化问题,解决了基层管理,组织机构臃肿和专业化管理问题,为老油田后期可持续开发规划了方向和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沿用四十多年的管理模式,在中国石油基层管理中创建了“港西模式”,使采油厂基层管理的架构和内容发生了根本改变,实现了由小而全管理向集约型、专业化管理模式转变,建立起来一套集地面集输、计量高度自动化、管理相对专业化、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科技手段利用为一体的简单明确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工作界面清晰顺畅,各专业组织的工作内容更加充实,责权利相对统一,极大地调动了一线岗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较好地适应了变革后生产现场管理的需要。
地面生产工艺系统的简化优化,也对采油厂基础生产和管理工作的内容提出了新要求,即:生产现场员工的工作职责由原来的“量油、取样、看压力”的看井工,向“巡检、录取生产数据、分析油水井生产变化、解决相关生产问题”的管井工转变。因此,日常巡检工作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着后续相关管井工作水平的高低和日常生产的正常进行。
1.通过真实巡检巡查,保证油井正常生产
在油田开发生产中,油水井的日常生产相对来讲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生产状态,需要基层员工每天对油水井进行巡回检查、采集和记录油井生产的基础数据,及时处理油水井生产现场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是油田管理的基本要求。对生产现场的巡回检查一直以来采取的都是依靠员工每天按照要求进行若干次的巡回检查,有时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还要加密巡检次数,及时录取和处理相关生产问题。按照这样的管理模式,员工能否按照巡回检查制度的要求和生产指令认真完成好日常的巡检任务,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依靠日常对员工的岗位责任教育,要求员工按照各项管理制度自觉的完成好自己的工作任务。但对岗位员工是否能够自觉地完成生产任务,始终没有找到一种科学、实用、合理的方式和方法来进行管理,因此就需要一种科学、有效、直观的方法来进行落实,保证巡检工作和计划得到切实有效的完成。
2.通过巡检数据采集,建立生产信息系统
按照油田基础管理的要求,每天员工都要对所管理的油水井生产现场进行2次以上的巡回检查,巡回检查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采集、录取油水井生产数据、现场生产设备运行数据、电力设施、生产管线(管道)运行状况,并对现场出现的问题能处理的及时进行处理,处理不了的及时进行上报处理,然后将这些生产数据进行汇报,再由相关资料人员将这些生产信息录入到生产信息系统中进行信息共享。
3.通过及时准确巡检,保证油田安全生产
由于油气田正常生产过程是一个涉及到水、电、气、高压、井喷失控、溢油污染等高危的行业,油水井生产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因此日常巡检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的巡回检查过程中,及时发现、处理、上报各种问题,将安全隐患解决在初期,就对油田企业的正常生产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既是油田企业安全生产的需要,同时也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需要。
二、GPS巡检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1.实施的原则
1.1先进性
系统基于先进的硬件构架和软件平台,创造性地集成了当今计算机、网络通信的最新进展,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系统的整体先进性;实现巡检管理的电子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1.2可靠性
系统硬件均选用成熟、稳定的产品,经历过严格的测试,能满足恶劣工作环境下长时间可靠运行的要求;在系统软件设计中充分考虑信息安全、用户接口管理等相关技术,进一步保证系统具有超强容错性和长期稳定性。
1.3.开放性
系统基于开放式的系统结构和标准化的设计模式,系统的网络协议、数据库操作、产品的集成和开发工具都遵循业界主流标准,充分体现系统全面的开放性。
1.4扩展性
系统硬件组合方式多样,功能配置灵活;模块化和层次化的软件设计模式使得系统可方便地进行升级和外部扩展,不断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1.5易用性
系统基于人性化的图形操作界面,简洁、友好、直观,使用人员易学易用。
2.GPS巡检管理系统的原理
GPS[1]巡检管理系统是可实时显示员工巡检路线、传送生产信息的工作平台,通过GPS终端到达指定位置后自动发送员工所在的位置信息,结合能够显示生产现场状况的电子地图,将现场各项生产信息通过移动通讯(GPRS)网络传输[2]到系统服务器,并上传至采油厂网络终端,使各级部门和人员更加方便的对员工的工作状态和生产信息进行查询与管理。该巡检系统由硬件及软件两部分组成:
2.1系统硬件组成
系统硬件部分主要包括员工手持的GPS终端及网络终端服务器两部分组成。
2.2系统软件组成
系统软件部分主要包括系统管理软件、地图引擎平台[3]和网络系统三部分,通过监控巡更系统管理软件和地图引擎支撑平台与CS/BS结合的方式,向各级部门提供信息查询和管理服务。
2.3系统运行流程(见系统运行流程图)
2.4系统特点
2.4.1数据实时采集
实时采集及显示巡检情况,系统可对未按照计划正常巡检进行提示和报警。
2.4.2巡检识别终端功能
巡检识别终端记录巡检工作人员到达“检查点”的时刻,每个巡检识别终端通过GPS进行定位,可方便识别巡更具置,这样可以考核巡检工作人员的巡检到位情况。
2.4.3操作性强
系统集成度高、兼容性好、通信简单快捷;携带方便,确保巡检工作人员在不培训或稍加培训的情况下,即可完成巡检任务。
2.4.4适合油田网络
系统采用C/S(客户机/服务器)结构,油田局域网内的所有授权用户可以查询、分析、打印相关巡检数据。
2.4.5强大的信息处理与统计功能
2.4.5.1.报表生成。强大的报表功能,可根据时间、个人、部门、班次等信息来生成各类报表。
2.4.5.2数据查询。数据查询是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的主要部分,通过不同的查询功能可以按不同的方式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获得所需的结果,系统提供多种查询方式。
2.4.5.3考核统计功能。主要功能是对巡检工作人员的日常巡检工作的统计,以便考核巡检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主要包括:路线统计、到位检查、工作量统计、异常统计、漏检统计。异常统计用于统计设备有没有异常情况或是有哪些异常情况;路线统计、到位检查、用于统计巡检工作人员到达巡检现场各个检查点的时间,以及在各个检查点耗费的时间;漏检统计用于统计巡检工作人员在应巡检周期内未检查项目的条数。
2.4.5.4完善的用户权限管理。多种级别、多种权限。系统管理员可以管理用户组、用户以及设定每个用户组的权限和用户可以管理哪些路线。每个用户可拥有“完全”、“修改”、“浏览”、“禁止”中的一种权限。
2.4.5.5该系统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满足了现代工业自动化可靠性和灵活性的要求。
3.现场应用
自2009年6月开始在采油厂采油作业区的15个管理组进行安装、调试、运行,共计配发手持巡检仪80台,建立局域网的客户端,在相关主管部门、基层作业区中控调度根据需要设置不同的权限,以便进行巡检计划的制定和相关数据的查询,并于2009年12月正式投入使用,至今运行正常,达到了预期效果。
三、取得的效果
生产数据是各类生产信息的交汇点,也是支撑生产决策的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统一的巡检管理软件是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有效载体,也是实施集中管理和有效监督控制的必然选择。《GPS巡检管理系统》是采油厂生产管理的基础,为生产规划的实现、生产计划的实施、生产过程的控制、以及日常管理的分析评介,都能为管理层提供完整的信息,以帮助他们做出科学的决策,实现良好的企业管理。特别是作为专门针对石油企业开发的巡检管理系统,如果能和油田的数字化建设紧密结合,将会给油田生产的精细化、数字化、信息化带来更加显著的作用,在企业管理的可见性、控制力和效率方面作用更加明显。是能够充分满足实际生产的需求。其推广使用,不单纯是推广系统本身,更重要的是推广一种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通过本套系统的使用,我们取得了如下效果:
1.实现了对日常巡回检查制度执行情况的有效监控和查询,极大地促进了油田生产管理,提高了油田管理水平。
2.实现了对基层单位白班、夜班巡检人员巡检到位率的自动统计和分析,为日常生产管理提供了科学的考核依据。
3.实现了实时对巡检人员的监控,及时显示员工在生产区域内所处的位置,对于出现的突况可以及时进行救援,从安全上保障了员工人身安全,为安全生产提供了有效保证,促进了安全生产。
4.实现了对生产指令和计划的执行情况的监控,能够实时显示员工是否按照规定路线和内容进行巡查,对于出现的生产问题是否进行及时解决,有效提高了生产时效。
5.实现了巡回检查制度的分级管理,采油厂对作业区、作业区对管理组、管理组对员工的管理更加明确,提高了日常管理水平。
总之,该系统在采油五厂的成功应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油田现场生产管理水平,实现了现场巡检工作的信息化,使各级人员通过网络信息系统,可及时采集到相关数据,对员工的日常巡查做到及时掌握和控制;同时,还大大提高了生产管理的效率,提升了安全生产的监控能力,使得油田管理向数字化建设迈出坚实的一步,长远经济和管理效益显著。
系统运行流程图
参考文献
[1]袁安存.全球定位系统(GPS)原理与应用.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