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27 11:15: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砌体结构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墙体裂隙产生机理控制措施
一、概况
在多层砌体结构建筑物中,墙体裂隙多有发生,裂隙出现的时间因不同的建筑物而异,有的出现早,有的出现晚,但多发生在新建房屋的1一3年内;缝宽不等,较宽者有3,二以上,严重者形成贯穿性裂缝。砌体结构裂隙问题已经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它不仅影响了建筑物的正常使用,降低了建筑功能,缩短了使用年限,而且对抗震也是极为不利的,尤其是在住宅商品化的今天,这个问题已日益引起开发商和居民的普遍关注,因此,如何控制砌体结构房屋墙体开裂的问题是摆在工程技术人员面前的新课题。
二、裂隙成因及类型
产生裂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由外荷载(包括静、动荷载)变化引起的裂隙,二是由变形引起的裂隙(主要有温度变化,不均匀沉陷或膨胀等变形产生应力而引起的裂隙)。在砌体结构的民用建筑中,砌体裂隙绝大部分是由于变形引起的,温度变化是引起墙体开裂的主要因素。由于砖砌体的线膨胀系数,而钢筋混凝土线膨胀系数是因此当温度发生变化时,二者产生变形差异。此外,由于建筑物中的构件大多属于超静定杆件,具有多个约束,对由于温度变化所引起的变形将予以限制,从而会在构件内产生温度应力。对墙体与混凝土之间的变形差异势必在砌体中产生很大的拉力和剪力,这些力超过一定限度时,砌体就产生错位裂隙,温度裂隙是造成墙体早期开裂的主要原因。由于温度应力和变形而产生的裂隙具有“顶层重下层轻”、“两端重中间轻”、“阳面重阴面轻”的特点与规律,裂缝的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可具体分为如下5种:
l、八字形裂隙。
主要出现在横墙与纵墙两端部,此种裂缝属正八字形的热胀裂缝,随温度升降而变化,其原因是由于设计一与施工中的缺陷,使屋面保温层的热阻减少甚至失效,致使屋面板温度变形大于砌体温度变形,当产生一定的温度应力的,屋面板的推力就传给墙体,并因墙体温度附加应力在房屋两端较大,当砌筑砂浆强度较低时,则易发生剪力产生的主拉应力,当超过砌体抗拉极限时,墙体即出现八字形开裂。
2、倒八字形裂隙。
属冷缩裂隙,主要出现在纵横墙两端的窗洞口处,尤以顶层两端窗洞口处最严重。由于墙体冷缩附加应力在墙体两端较大,当房屋收缩变形大于墙体时,在门窗洞口处产生应力相对集中而导致形成倒八字形裂隙,使墙体开裂。
3、水平裂隙。
多见于顶层横墙、纵墙、“女儿墙”及山墙处。当屋面保温隔热较差,屋面板受热膨胀对墙体产生水平推力,由于墙体在端部收缩要大于中部且砌体抗剪能力较低,使纵横墙与屋盖的接触面上产生水平裂隙。
4、垂直裂隙。
主要出现在窗台墙处、过梁端部及楼层错层处。此种裂隙主要由于温度变化,墙体受到楼板的拉应力作用,在门窗洞口处产生应力集中效应而拉裂,或因冷缩变形,在与墙漆之间变形差异最大的钢筋混凝上梁端和楼板错层处,引起墙体垂直开裂。
5、X形裂缝。
多数沿砌体灰缝开裂,主要受房屋热胀冷缩的反复作用形成,而底层墙体产生的X形裂缝则是由于基础不平整或不均匀沉降引起。
三、设计过程中对砌体裂隙的主动控制
砌体结构裂隙一旦产生,就会降低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严重裂隙还会影响结构安全,同时对裂隙进行“加固补强”困难较大,因此防止、控制砌体结构产生裂隙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地震区更为重要,否则将产生严重后果。
1、从计算角度控制。
由于砌体裂隙主要是由间接作用引起的,而温度变化与材料胀缩系数不同等间接作用引起的砌体附加应力的定量计算目前尚无统一的规范,因此设计人员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间接作用可能引起的附加应力给予充分考虑和计算,并对砌体强度进行分析计算,以减少在通常温差下变形裂隙的产生。
2、规范结构控制。
为控制裂隙的产生,在建筑物的平面布置设计中,结构的平面形状应力求规则对称,如平面形状不规则,应尽量采用“伸缩缝”将其分成若干独立规则单元,“以放为主,抗放兼施”,以避免由于墙体温度变化产生竖向开裂。对伸缩缝的设置,设计规范的规定一般较灵活,没有严格和明确规定,设计方法均由设计人员自行处理。根据多年实际经验,只要按规范每隔一定距离留一条“伸缩缝”,按“留缝就不裂”的简单方法,在一般情况即可得到基本控制。在建筑物的竖向设计时,应力求按竖向规范规则,尽可能不出现错层,以避免由于温度变化产生的水平裂缝。
3、构造控制。
(1)、加强设置钢筋硷圈梁,提高墙体的整体性。在建筑顶层每个开间、在错层处及屋面不等高处必须设置圈梁;顶层外圈梁应设计为暗圈梁,不应外漏,这样可使外圈梁免受阳光直接照射或大气影响;无论“女儿墙”高低,均要设置钢筋混凝土压顶圈梁,并与“构造柱”连为整体,以抵抗裂缝的产生。
(2)、除据规范要求设置“构造柱”外,在“L’’“I”“L’’平面形状中的纵横墙交接处必须设置“构造柱”,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和墙体的可延性,约束墙体裂缝的扩展。
(3)、提高屋面板的整体性。屋面板最好采用现浇板,或在预制屋面板上增加现浇层;在预制屋面板与外纵墙间设置现浇板带,预制屋面板间设置现浇板缝梁,使屋面成整体式装配。
(4)、在房屋顶层端部1一2开间范围内的墙体采用配筋砌体,即每隔8皮砖在水平灰缝内加配2必6钢筋,并在1一2开间范围内拉通,与“构造柱”钢筋结合。顶层用砖不应低于MU7.5,砌筑砂浆强度不应低于MS,以提高墙体坑裂能力。
(5)、屋面“挑檐”为外露结构,在一天内的温度变化较大,不仅本身容易开裂,而且对墙体开裂也有一定的影响,故应适当增加“挑檐”纵向配筋并增设“变形缝”或“后浇带”,以减少收缩。“后浇带”的做法是在其纵向受力较小的中间适当部位,预留300mm宽的“后浇带”,用钢筋贯通,在施工40一60天后再二次浇筑,以起到先放后抗的控制作用。
(6)、重视屋面保温。选择屋面保温层时,适当加厚或选用保温隔热性能良好的材料。对屋面保温层必须按建筑节能标准进行热工计算,进一步提高屋面保温层的保温隔热性能。屋面保温不好是屋面板产生温度应力的直接原因,严重时会导致顶层墙体开裂或屋面漏水。保温层应做至“挑檐”或檐沟处,以防止混凝土结构外漏,有条件者必须增设、架空隔热层。
四、砌体裂隙的加固处理
l、当屋面保温层未达到热工要求和节能标准时,应重做屋面保温层,使裂缝稳定,因为对温度裂缝仅做一般性的加固补强是无济于事的,必须从减少温度应力人手。保温层使用的绝热材料要满足表观密度、粒经、导热系数与含水率等各项技术指标的要求,在施工中要严格按照设计和现行施工规范的要求施工,力求达到设计的保温效果。
2、对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砌体裂隙,应先加固地基,等沉降量达到稳定标准(平均日沉量0.02-0.03以内)后,再加固墙体。
3、对外纵墙、横墙、内纵墙的裂隙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抹面加固法,剔灰缝深12cm,必胀锚栓@500,呈梅花型分布。挂钢筋网必,M10水泥砂浆40mln厚,3道成活,施工完后,要注意喷水养护预防空鼓。
4、对于轻微裂隙可用水泥砂浆加107胶嵌补即可。
观点。
关键词:财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质量特征;双起点论
任何实践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财务学作为一门新兴应用学科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任何学科的理论构建过程都涉及逻辑起点问题,逻辑起点
问题是理论结构构件的基本问题,只有确定了合理的逻辑起点,才能依据此构建出合理的理论结构体系。
一、财务理论逻辑起点所具有的质量特点
逻辑起点是指研究对象(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学说、流派)中最简单、最一般的本质规定,构成研究对象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单位。基于上述认识,财务理论逻辑起点的理论
要素应当具备以下质量特征:
第一,它是财务管理体系赖以建立、得以展开的客观根据和基础。不得以任何东西为前提,从它开始,通过逻辑演绎能够得到其他理论要素,从而构建财务理论体系。在这个
演绎过程中,逻辑起点对其他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二,它应该是一个能表现出财务学这一特殊领域的概念。通过逻辑起点建立起来的体系应该能够界定本学
科的独立范畴,并与其他学科区分开来,从而形成一个独立的科学范畴;第三,通过它能将财务环境和财务系统联系起来。财务系统受到外部环境的重要影响,财务系统离不开外
部环境。所以,外部环境应该可以通过它作用于财务系统,财务系统也应该能通过自身的不断调整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第四,它必须能讲财务实践与财务理论联系起来。黑
格尔认为起点和终点辩证统一的,有起点就有终点,终点是起点的目的,起点在终点中实现。理论的归宿在于指导实践的发展,而指导实践的发展是构建理论的终点。所以财务理
论指导财务实践,反过来,财务实践不断地检验和修正财务理论。
二、目前财务理论逻辑起点研究状况和主要观点
财务理论逻辑起点问题研究是财务理论界研究和争论的热点。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财务理论研究,到现在理论界形成了很多理论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主流观点。
1、本质起点论。张兆国、宋丽梦、吴卫星(1999)指出,事物彼此之间通过其本质特征区分开来,同样,财务也是通过其本质特征与其他学科区分开来,通过财务本质构建
的逻辑起点论才能与其他学科区分开来,形成财务独特地位;本金起点论。这种观点认为,本金(包括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作为整体,是同时的、在空间上并列地处在它的各个
不同阶段上,以不同的本金占用形态表现。本金的每一种占用形态又都不断地依次由上一阶段过渡到下一阶段,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价值的增值。本
金是要求财务组织既要贯彻“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保证企业生产经营与对外投资活动的资金需要,又要厉行节约,合理调度本金,发挥财务对生产经营与对外投资活动
的调节与控制作用。本金是财务应用理论的基本单位。另一方面,财务基础理论也包含着本金这个含义。因此,本金的运动将财务应用理论与财务基础理论联系在一起,财务理论
结构应该以本金为起点建立;资本起点论。孙建民(2001)的主要观点是:资本是构成财务理论的基本单位,是财务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的唯一的共同起点。另外,资本成功
解决了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的衔接问题。这三种起点问题实质上都是探讨的财务的本质问题,都没有全部跳出理论的束缚,没有能解决实践与理论的对接问题,从而不能有效指导
财务实践的正常运行。
2、环境起点论。该种观点指出,财务环境的综合影响导致财务目标、财务内容和财务方法的变化。不同的财务环境指导产生不同的财务目标,从而指导财务理论体系的建立
。但是根据马克思哲学思想,事物结构决定了决定事物本质,而不是环境,环境仅仅是影响事物发展的外在因素之一,不能确定事物的本质。另外,每个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不一
样,且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在一定外部环境下构建的财务理论体系不具有普遍意义。
3、目标起点论。王化成(1994)认为,任何管理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只有首先确定合理的目标,才能根据此实施有效的管理。只有根据财务目标为起点构建的财务管理理
论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需求。但是这一观点将财务基础理论与财务应用理论混淆起来,目标是财务应用理论的范畴,以此作为逻辑起点构建财务理论是不合理的,也不能
形成系统、严密的财务理论体系。
4、产权起点论。王仲兵(1994)认为“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以法权形式体现所有制关系的科学合理的产权制度,是用来巩固和规范商品经济中的财产关
系,约束人的经济行为,维护商品经济秩序,保证商品经济顺利运行的法权工具。商品市场中财务活动要约束于产权结构,因此,研究财务管理应从产权结构着手。”该观点考虑
了产权结构在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构建中的影响作用,但是产权结构只是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本身并不是财务管理理论的范畴,违背了逻辑起点的特征。 5、假设起
点论。陆建桥(1995)指出:“热河一门独立学科的构建与发展,都有一定的假设条件,然而现在财务学研究中往往忽略这一点”,假设是每个学科的重要问题,但是任何学科的
假设都不是主观捏造的,而是根据环境和其内在规律演绎归纳出来的,这违背了逻辑起点不以任何东西为前提的特征。另外,财务假设来自于客观财务环境,而社会经济环境复杂
多变,怎样形成财务假设没有统一定论。
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之我见
基于上述对逻辑起点的分析来看,笔者认为较理想的逻辑起点论是以资本和财务目标为逻辑起点的双逻辑起点论,即以资本为
财务基础理论的逻辑起点,同时以财务目标为财务应用理论的逻辑起点。
从以上观点的回顾和评述来看,财务应用理论和财务基础理论不能混用同一逻辑起点,而应该分别选择合适的逻辑起点,并且要适当地将两者融合起来。资本是指能够增值的
财产,包括所有者资本、债务资本、人力资本。财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价值的增加,同时这也是资本的最本质的功能,因此资本承载着财务价值实现资本活动的过程也是财务的整
个中心活动的过程。以资本作为财务基本理论的逻辑起点,涵括了本质起点轮和本金起点论的合理部分,同时也全面涵盖了财务学科。财务目标作为财务应用理论的逻辑起点,不
仅将财务环境和财务系统紧密联系起来,还将财务实践和财务理论有效联系起来。资本市场经济的各个领域都体现着资本及其反映的财务关系,资本概念已经成为财务理论结构的
核心概念。同时现代企业财务目标就是为了实现资本的增值,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这样,资本与财务目标在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密切相关,财务基础理论与财务应用理论相互
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财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共同指导财务理论体系的构建。(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兆国、宋丽梦、吴卫星:试论构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J].财会通讯,1999年第11期
[2] 王仲兵:刍议证券市场财务公开制度[J].黑龙江财专学报,1994年第4期
【题目】某信托企业风险控制研究
【第一章】信托理财公司风险防范探析绪论
【第二章】信托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3.1】信托公司内控体系现状
【3.2-3.3】信托公司风险管理与净资本管理现状
【第四章】信托公司风险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
[论文摘要]三鹿以及整个牛奶行业出现的问题再次表明,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的外部性问题是经济学者、企业界和政策制定者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外部性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分析,显而易见: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对解决企业外部性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解决企业外部性问题的内在机制。只有企业本身建立了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社会会众、供应商以及政府能够真正合理地参与到公司的决策当中来,才能真正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在此基础上,政府才可能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制定相应的规则和制度,以企业的利益为纽带引导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一、外部性问题的提出及现状
外部性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生产的成本和收益超出了企业自身的边界而向外部“溢出”。外部性既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我们这里所要解决的企业外部性问题正是外部性的负面效应。
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观点认为,企业唯一的社会责任是做好它的本分,即为股东创造利润。这种观点的基本逻辑是,如果社会中每个个体—包括企业—都能追求自己的最大目标,那么,“看不见的手”就会调节社会走向社会福社的最大化。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这样写道:“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生产能得到最达的价值,一般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个人的安乐,仅是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按照这种观点,个人利益最终会与社会利益一致,那么社会责任也就不再是个问题了。在这种经济思想以及“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整个19世纪人们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观是持消极态度的,许多企业不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是极尽所能地对与企业有密切关系的供应商和员工等进行盘剥,无所顾忌地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一逞征服的,以获得巨额的经济利润。进人20世纪以后,工业的大力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这时候社会才意识到企业外部性问题的严重性,企业必须对社会承担应有的责任。20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A·庇古已经注意到了外部性问题,但真正引起全社会和企业界重视还是最近的事情。90年代后,一些品行优良的企业一时间成了社会学习的楷模,衡量一个企业经营活动优劣的指标也从早期单纯经济指标发展为综合性的“企业社会绩效指标”,市场规范对企业经营行为的约束力逐渐形成。即使如此,还是出现了诸如“安然”之类事件,说明解决外部性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长期性的问题。
在我国,市场经济浪潮极大地发展了经济,丰富了人民的生活。但其中鱼目混珠,企业界不断出现由于社会责任沦丧而产生企业负的外部效应问题:矿难、毒大米、毒面粉、毒粉丝、劣质奶粉、霉质月饼、回炉牛奶、特氟龙、苏丹红、石蜡油、三废污染、偷税漏税、拖欠工资、“欣弗”事件等等,三鹿以及整个奶制品行业的“三聚氰胺”问题才过去不久,又来了狡苗事件”,接二连三,屡屡发生,不胜枚举,触目惊创这也在一遍又一遍地拷问企业家的良心!
面对这种现象,许多学者提出要让企业对社会的影响内部化,实现的途径是:一方面加强企业本身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决定于外在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别对政府的作用给予极大的期望。笔者认为,这种思路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但是根据内因与外因、主观与客观的辨证关系,应该从企业本身着手,用合理的制度约束和激励企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公司治理结构基本理论
对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含义,不同的专家学者在不同的时期从不同的角度给其不同的定义,目前较为权威的定义是1999年5月DECD理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原则》中指出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据以对工商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并且清楚地说明了决策公司事务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同时,它还提供了一种结构,使之用以设置公司目标,也提供了达到这些目标和监控运营的手段。”
公司治理理论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在古典企业理论中,企业是一个完美运作的“黑匣子”,因而公司治理问题并不重要。随着现代企业理论的诞生,委托问题和交易成本理论为公司治理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是以股东利益为核心的,即使在现代,几乎全世界的《公司法》中都认为,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永远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包括经营权、选举权、被选举权、监督权、任免权以及剩余索取权等。然而,20世纪60年代以后全球企业普遍遇到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如企业伦理问题,员工纠纷问题,企业环境管理问题等,从而催生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迅速成长(Clackson,1995)。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除股东外,来自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制衡应该对公司经营者正在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由于债权人要承担本息到期无法收回或不能全部收回的风险,债权人和股东一样,拥有监督权,并在非常情况下拥有控制权,如在破产清算时:从人力资产所有者的意义上说,员工是公司的主人之一,应享有一定的管理权,如提供合理化建议,自主管理,共同决策等等;为了切实保护消费者的权利和利益不受侵害,消费者应拥有对公司的监督权;一般说来,交易规模越大,交易合同期限越长,供应商资产专用性程度越高,供应商就越是与公司休戚相关,供应商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应当享有对公司营运的监督权;公司的经营对公司所在社区的居民亦有重大影响,如公司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人,公司的生产经营直接影响当地的环境,对居民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公司的扩张亦会对社区居民带来影响。所以,社区居民为维护自身利益,应享有监督公司活动的权利。严格说来,政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从经济方面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运用经济、法律等政策和手段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维护正常的交易秩序,并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调解不同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劳动者之间以及相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之所以把政府看作公司的利益相关者,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因为:第一,政府的目标之一是促进就业,而公司是吸纳就业人员的主要部门,公司景气与否直接关系到“产业后备军”的多寡,从而关系到社会和政局的稳定。第二,维持政府这架机器运转的主要“燃料和动力”是税收,而来自公司的各项税是政府税收收人的主要源泉之一,公司经营不善或偷税漏税都会减少政府的收人流,从而使政府的运转失灵。第三,政府庞大的购买清单和公共工程开支计划也需要公司来满足或实现,如何保证质量并按期交货是政府所关心的。如果公司出了“大麻烦”,势必影响政府的“政绩”。基于以上考虑,政府也应有权对公司实施监督。
显然,相对与传统的企业治理理论,利益相关者制衡理论明显地更关注了企业对非股东利益群体的社会责任。同时,有学者从企业是社会的企业的角度看,认为企业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理论只是一种改良的思想,认为企业不仅仅是为股东实现利润创造的经济实体,而是为社会实现价值创造的经济实体,企业的投资元素包括:包括股东资本和人力资本在内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三种。相应的企业要为经济关系、社会关系、自然关系负责,而不仅仅是为资本关系负责。
现实中是资本关系在控制着企业的经营行为,并由此理所当然的更关注资本的利益,而忽视或只在不损害资本利益的前提下注意公众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更多的是其他利益关系为资本利益的长期目标服务,甚至很多企业发生完全不顾其他利益关系的短视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本身的发展和社会都要求企业必须重视对社会的责任,关注对社会的外部性问题,否则将被社会遗弃淘汰。
三、建议: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解决企业外部性问题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的加固,砌体结构的加固,钢结构加固
混凝土结构加固篇
混凝土结构的加固分为直接加固与间接加固两类,设计时可根据实际条件和使用要求选择适宜的方法和配套的技术。
一、直接加固的一般方法有:
1、加大截面加固法
在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受压区加混凝土现浇层,可增加截面有效高度,扩大截面面积,从而提高构件正截面抗弯,斜截面抗剪能力和截面刚度,起到加固补强的作用。
在适筋范围内,混凝土弯变构件正截面承载力随钢筋面积和强度的增大而提高。在原构件正截面配筋率不太高的情况下,增大主筋面积可有效地提高原构件正截面抗弯承载力。在截面的受拉区加现浇混凝土围套增加构件截面,通过新加部分和原构件共同工作,可有效地提高构件承载力,改善正常使用性能。
加大截面加固法施工工艺简单、适应性强,并具有成熟的设计和施工经验;适用于梁、板、柱、墙和一般构造物的混凝土的加固;但现场施工的湿作业时间长,对生产和生活有一定的影响,且加固后的建筑物净空有一定的减小。
2、置换混凝土加固法
该法的优点与加大截面法相近,且加固后不影响建筑物的净空,但同样存在施工的湿作业时间长的缺点;适用于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偏低或有严重缺陷的梁、柱等混凝土承重构件的加固。
3、有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
外包钢加固是把型钢或钢板包在被加固构件的外边,外包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一般应采用湿式外包法,即采用环氧树脂化灌浆等方法把型钢与被加固构佣粘结成一整体,加固后的构件,由于受拉和受压钢截面面积大幅度提高,因此正截面承载力和截面刚度大幅度提高。
该法也称湿式外包钢加固法,受力可靠、施工简便、现场工作量较小,但用钢量较大,且不宜在无防护的情况下用于600C以上高温场所;适用于使用上不允许显著增大原构件截面尺寸,但又要求大幅度提高其承载能力的混凝土结构加固。
4、粘钢加固法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外部粘钢加固是在构件承载力不足区段(正截面受拉区、正截面受压区或斜截面)表面粘贴钢板,这样可提高被加固构件的承载力,且施工方便。
该法施工快速、现场无湿作业或仅有抹灰等少量湿作业,对生产和生活影响小,且加固后对原结构外观和原有净空无显著影响,但加固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胶粘工艺与操作水平;适用于承受静力作用且处于正常湿度环境中的受弯或受拉构件的加固。
二、间接加固的一般方法有:
1、预应力加固法
(一)预应力水平拉杆固法
预应力水平拉杆加固的混凝土受弯构件,由于预应力和新增外部荷载的共同作用,拉杆内产生轴向拉力,该力通过杆端锚固偏心地传递到构件上(当拉杆与梁板底面紧密贴合时,拉杆会与构件共同找曲,此时尚有一部分压力直接传递给构件底面),在构件中产生偏心受压作用,该作用克服了部分外荷载产生的弯矩,减少了外荷载效应,从而提高了构件的抗弯能力。同时,由于拉杆传给构件的压力作用,构件裂缝发展得以缓解、控制、斜截面抗剪承载力也随之提高。论文大全。
(二)预应力下撑拉杆加固法
钢筋混凝土构件采用预应力下撑式拉杆加固定后,形成一个由被加固构件和下撑式拉杆组成的复合超静定结构体系,在外荷载和预应力共同作用下,拉杆中产生轴向力并通过与构件的结合点(下撑点和杆端锚固点)传递给被加固构件,抵消了部分外荷载,改变了原构件截面内力特征,从而提高了构件的承载能力
2、增加支承加固法
增设支点加固法是通过减少受弯构件的计算跨度,达到减少作用在被加固构件上的载载效应,提高结构承载水平的目的。该法简单可靠,但易损害建筑物的原貌和使用功能,并可能减小使用空间;适用于具体条件许可的混凝土结构加固。
三、与混凝土结构加固改造配套使用的技术一般有:
1、托换技术
系托梁(或桁架)拆柱(或墙)、托梁接柱和托梁换柱等技术的概称;属于一种综合性技术,由相关结构加固、上部结构顶升与复位以及废弃构件拆除等技术组成;适用于已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与传统做法相比,具有施工时间短、费用低、对生活和生产影响小等优点,但对技术要求较高,需由熟练工人来完成,才能确保安全。
2、植筋技术
系一项对混凝土结构较简捷、有效的连接与锚固技术;可植入普通钢筋,也可植入螺栓式锚筋;已广泛应用于已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工程,如:施工中漏埋钢筋或钢筋偏离设计位置的补救,构件加大截面加固的补筋,上部结构扩跨、顶升对梁、柱的接长,房屋加层接柱和高层建筑增设剪力墙的植筋等。
3、裂缝修补技术
根据混凝土裂缝的起因、性状和大小,采用不同封护方法进行修补,使结构因开裂而降低的使用功能和耐久性得以恢复的一种专门技术;适用于已有建筑物中各类裂缝的处理,但对受力性裂缝,除修补外,尚应采用相应的加固措施。内部修补法。
4、碳化混凝土修复技术
系指通过恢复混凝土的碱性(钝化作用)或增加其阻抗而使碳化造成的钢筋腐蚀得到遏制的技术。
四、砌体结构加固方法:
砌体结构的加固分为直接加固与间接加固两类,设计时,可根据实际条件和使用要求选择适宜的方法。
(一)适用于砌体结构的直接加固方法一般为:
1、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法
该法属于复合截面加固法的一种。其优点是施工工艺简单、适应性强,砌体加固后承载力有较大提高,并具有成熟的设计和施工经验;适用于柱、带壁墙的加固;其缺点是现场施工的湿作业时间长,对生产和生活有一定的影响,且加固后的建筑物净空有一定的减小。
2、钢筋水泥砂浆外加层加固法
该法属于复合截面加固法的一种。其优点与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法相近,但提高承载力不如前者;适用于砌体墙的加固,有时也用于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带壁柱墙时两侧穿墙箍筋的封闭。
(二)适用于砌体结构的间接加固方法一般为:
1、无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
该法属于传统加固方法,其优点是施工简便、现场工作量和湿作业少,受力较为可靠;适用于不允许增大原构件截面尺寸,却又要求大幅度提高截面承载力的砌体柱的加固;其缺点为加固费用较高,并需采用类似钢结构的防护措施。论文大全。
2、预应力撑杆加固法
该法能较大幅度地提高砌体柱的承载能力,且加固效果可靠;适用于加固处理高应力、高应变状态的砌体结构的加固;其缺点是不能用于温度在600C以上的环境中。
(三)砌体结构构造性加固与修补
1、增设圈梁加固
当圈梁设置不符合现行设计规范要求,或纵横墙交接处咬搓有明显缺陷,或房屋的整体性较差时,应增设圈梁进行加固
2、增设梁垫加固
当大梁下砖砌体被局部压碎或大梁下墙体出现局部竖直裂缝时,应增设梁垫进行加固。
3、砌体局部拆砌
当房屋局部破裂但在查清其破裂原因后尚未影响承重及安全时,可将破裂墙体局部拆除,并按提高砂浆强度一级用整砖填砌。论文大全。
4、砌体裂缝修补
在进行裂缝修补前,应根据砌体构件的受力状态和裂缝的特征等因素,确定造成砌体裂缝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裂缝修补或采用相应的加固措施。
参考书籍:
《结构可靠性鉴定与加固技术》 曹双寅邱洪兴 王恒华编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 金伟良编
《老化混凝土的断面特征与损伤描述研究》 赵震洋老师博士学位论文
《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 过镇海 时旭东编著
关键词:配筋砌体 层等效剪切型 退化三线性模型 弹塑性分析 计算软件
前言
上海园南小区的18层混凝土砌块配筋砌体住宅,是我国首幢配筋砌体高层建筑,同济大学钱义良、吴明舜教授结合该工程,对配筋砌体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用19片配筋混凝土砌块墙体分两组:10个高跨比为1.82的弯曲破坏墙片和9个高跨比为 0.83的剪切破坏墙片,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下的伪静力实验,由实验获得了墙片的力-位移滞回曲线,进而统计出了两组四线性的归一化的骨架曲线[1],给出了弯曲极限承载力和抗剪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和相关公式。最后,对该住宅进行了抗震性能分析,表明配筋砌体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湖南大学施楚贤教授的硕士生谢小军[2]和哈尔滨建筑大学唐岱新教授的博士生姜洪斌[3]也参与了试验,在其论文中分别给出了统计所得无量纲化三线性骨架曲线,可能由于分析方法不同,分析结果稍有差异,但基本上是相同的。此外,也都参照钱义良教授等的工作,讨论了弯曲和剪切承载力问题。在此基础上,谢小军分别采用层剪切型和层弯剪模型编制了程序并对园南住宅进行了对比计算。姜洪斌采用退化弯剪型三线性恢复力模型,对该住宅在不同地震烈度、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的地震反应进行了分析,判断了在不同地震烈度下工程的最终破坏情况。
我们在开发砌体结构抗震分析软件时,得到了上述单位和砌体标准化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为完成软件开发工作提供了条件。但是,在学习和消化前人所做工作的时候,发现有些问题各研究者都没交待清楚,在与有关人员交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实验结果出发,采用等效剪切型的层间模型对罕遇地震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的方案,并开发了相应软件,进行了园南住宅的分析,从而得到了一些可供工程参考的结论。
1 若干需讨论的问题
1. 文献[2]、[3]对配筋砌体高层住宅的时程分析都采用弯剪型力学模型,指出先按变截面悬臂杆位移计算公式[4]生成柔度矩阵,由柔度矩阵求逆获得结构刚度矩阵。但是,柔度矩阵计算时的惯性矩和面积如何求得,都没说清楚,由于两人思路不同,因此这一作为计算必须的基本数据出入较大。那么,柔度矩阵计算时的截面惯性矩和面积究竟应如何计算呢?显然这是编制程序时必须首先解决的一个问题。
2. 在[2]、[3]中均提到,“通过层间恢复力模型可求出任一时刻各层的抗侧力刚度,然后再由求得和,继而重新计算柔度矩阵并求逆得到当前状态新的刚度矩阵”。但作者都没有明确指出如何由求得和。这里有如下问题需要考虑:由恢复力模型得到的和弯剪型的刚度元素有何关系,作者在弹塑性分析时究竟要用什么模型;即使按考虑弯曲影响的层剪切模型计算时,与和的关系也应为
那么如何由上式一个关系来确定当前弹塑性和呢;如果说弯剪型先确定和的弹塑性状态变化,那么它变化的依据怎么获得呢?因为试验只获得剪力和位移的关系,并没有给出弯矩和曲率的关系。因此,如何确定和变化也是必须回答的。
3.即使采用[2]、[3]中退化三折线的无量纲化的骨架曲线,也必须给出结构的极限剪力和位移、,文献[2]中给出了配筋砌体剪力墙的抗剪承载力平均值的公式,文献[3]中给出了其偏心受压状态下的承载力公式,而极限位移值均采用墙片的实验值。显然,一般来说这样得到的骨架曲线弹性刚度和由柔度矩阵所得到的楼层弹性刚度不可能一致。因此,如何根据实际结构确定骨架曲线上的控制点,也是一个必须讨论的问题。
作为砌体结构抗震软件,常规结构按规范进行抗震的抗剪承载力验算是比较简单的,如果采用周期的经验公式,做基底剪力法验算时可以不建立结构整体计算模型,将层间剪力按刚度分配,对墙片进行验算即可。但是对配筋砌体高层结构,情况就不一样了,为了进行罕遇地震时的弹塑性时程分析,上述一些问题必须给出合理的、科学的回答。
2 解决方案
经过与上述研究相关的人员进行多次磋商后,从力学概念出发,我们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
2.1关于截面几何性质
既然柔度系数是按变截面悬臂杆来求得[4],因此在[2]、[3]层弯剪型模型平截面假定仍成立的条件下,墙体对截面整体形心坐标(设为x轴)的惯性矩和面积应按下式求得:
式中脚标为楼层号,为第层的墙片号,为第墙片离x轴的距离,为第墙片形心离x轴的距离。如果第墙片与x轴成斜交,则还需运用转轴公式。基于上述公式,可方便地编制各楼层惯性矩和面积计算的程序,借此对园南住宅进行计算,可得各标准层的截面几何性质如表1所示,与文[2]、[3]中的对应结果是不同的,他们都低估了截面的惯性矩。
2.2采用层等效剪切型模型
如果认为文[2]、[3]中弯曲破坏的墙片与弯剪型结构实际受力变形情况一样,也即可以利用其所统计得到的无量纲骨架曲线的话,那么实验所得是层间剪力和层间位移的关系,因此必须设法将弯剪型等效转换成剪切型(更确切地说是层间等效剪切型)。
为了使转换后的层剪切型结构尽可能反应弯剪型的结构特性,我们提出利用转换前后结构第一频率、振型相同的动力等效准则。具体步骤如下:
1.用各楼层的和求柔度系数并组成柔度矩阵;
2.由结构的质量和柔度矩阵、求得弯剪型结构的第一频率和第一振型;
3.用结构动力特性第一频率和第一振型相等求等效的层剪切型弹性侧移刚度;
4.按等效层剪切型弹性侧移刚度建立三对角的(层相对地面位移作未知量)刚度矩阵。
依据这一步骤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自动完成弯剪型到等效剪切型的转换。对园南住宅,由等效转换所得的层间等效弹性剪切刚度如表2所示。
2.3极限承载力和极限位移的确定
综合文[2]、[3]的恢复力模型,决定对弯剪型和剪切型模型采用以下归一化骨架曲线如图1所示。对计算程序来说将无量纲参数如图设为变量,由读入获取变量值,那么不管将来进一步研究后参数如何变,程序都不需要修改。
上述无量纲化骨架曲线在具体应用时必须确定两个参数:、或、弹性刚度或、弹性刚度。考虑到上述解决方案已经解决弹性刚度的计算,因此我们考虑采用后两种方案。
参考砌体结构规范,对配筋砌体和无筋砌体墙体的每一墙片,其抗剪极限承载力平均值可分别用下式计算:
式中: 为配筋砌体墙抗剪承载力的平均值;
为无筋砌体墙抗剪承载力的平均值;
为墙的剪跨比,,墙截面的轴向力;
为灌孔砌体的抗压强度,为砌体沿梯形截面破坏的抗剪强度设计值;、钢筋抗拉强度平均值,钢筋的面积。
则楼层的极限剪力可由各墙片求和得到,也即。
参照利用文献 [2]中实验统计所得无量纲恢复力模型,利用层等效弹性刚度和极限剪力,简单推导即可得极限位移可按下式计算:
弯曲破坏: ;
剪切破坏:
式中为楼层的初始弹性刚度,对层剪切模型为每层的抗侧移刚度
对弯剪模型为每层的等效剪切刚度。
当采用、弹性刚度方案时,要由墙片来计算楼层极限位移就目前资料有一定困难。为解决非线性分析参照文献[3],以规范规定的楼层极限位移(或极限转角)作为,例如取为H/65(H为层高)。
基于上述思想,解决了前面所提出的三方面问题。这样,程序的开发就只剩下具体实现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所涉及的结构动力学知识了。
为了使计算精度更好,程序采用我们以前提出的高阶单步法[5],为便于用户了解高阶单步法弹性段的计算精度,表3给出高阶单步法时间步长0.002 s和Newmark 法、步长0.001、0.00005s的位移、速度积分结果,从表可看出在相同步长条件下,高阶单步精度远高于Newmark 法、法,因此进行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时,能更好地反映实际。
3 计算实例
利用所开发的程序,根据文献[3]作者所提供的资料,对上海18层配筋砌块园南住宅进行了时程分析,部分计算结果如表4、5所示,进一步更详细的弹塑性分析结果将另文讨论。
从计算结果分析可知,配筋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能够满足使用要求。根据两种模型结果对比表明,剪切型在9度大震时第二层倒塌,因此按剪切型设计的结果是偏保守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按我们所提计算方法计算出的用于判断的倒塌位移,比规范规定的验算倒塌位移要小。
4 结论
本文结合“砌体结构设计计算软件包的开发”工作,对配筋砌体罕遇地震反应分析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综上所述可得如下结论:
本文提出的柔度矩阵计算时的惯性矩、面积应按全截面用截面几何性质的计算方法计算,从力学观点上看更合理。
将弯剪型模型进行按第一振型动力特性等效,使之能更好利用目前试验结果,是一种可行的、较合理的方案。
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计算抗剪极限承载力,再配合层间等效剪切刚度,或者取规范楼层极限位移作为骨架曲线,再配合层间等效剪切刚度,从而按具体结构计算与无量纲骨架曲线对应的各控制值,是一种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案。
配筋砌体结构作为一种新兴的高层建筑结构类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作者对配筋砌体结构方面的涉足时间不长,对许多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本文抛砖引玉,所提出一些看法中的不当之处,以供专家、学者批评指正和共同商榷。
参考文献
[1] 钱义良,吴明舜.18 层砼小型砌块配筋砌体房屋墙体的静力和抗震试验研究.[A]西班牙配筋砌体研讨会论文集[C].2000
[2] 谢小军.混凝土小型砌块砌体力学性能及其配筋墙体抗震性能的研究.[D]长沙: 湖南大学1998
[3] 姜洪斌.配筋混凝土砌块砌体高层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 哈尔滨建筑大学.2000
关键词:砌体结构;结构师 Abstract: the mechanical components masonry structure in calculating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calculation of the house wall columns height and calculation diagram, and reinforced masonry strength adjustment coefficient, effectively support the girder ends pile length, girder ends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the masonry local improve coefficient value analysis of reasonable discussion. For related professional designers and architects test in a reference.
Keywords: masonry structure; Structure divisio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本人从事土建设计工作多年,对砌体结构的知识有较深入的了解,而且近几年又重点关注了结构工程考试题中的砌体结构部分的题目,感觉题目并不难,但不易得分,主要原因是应试人员对规范的理解深度不够,在具体计算时因《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较多,设计者往往考虑不够全面,对规范中的一些具体参数的取值存在疑惑,如文献[1]中提到的网状配筋砌体构件的强度值的调整系数,过梁梁端支承处局部承压的有效支承长度a。,受压构件中的计算高度H。,带壁柱的砌体局部抗压强度提高系数的上限值如何选用等问题。本文主要讨论砌体结构中的上述问题,供设计人员、应试人员参考。
一 房屋墙、柱的计算高度与计算简图
按规范第5.1.3条的规定,墙、柱受压构件的计算高度H。与房屋的类别和静力计算方案有关,它是由构件高度H乘以规范表5.1.3给定的系数得到的。以图一所示的某三层刚性方案房屋为例,其横墙的间距S>2H,则取H。=1.0H;但问题是如何确定构件高度H,规范规定构件高度“在房屋底层,为楼板到构件下端支点的距离”,“在房屋的其它层,为楼板或其它水平支点间的距离”,这其中是算至板顶还是楼板底,或者是算至楼面梁顶或楼面梁底,该条文规定有不明确之处。由于柱、墙的计算简图在楼、屋面处取为一个点,该点代表了从板顶至板底或者是梁顶至梁底的范围。除底层外的各层,墙柱的高度通常均取层高,从竖向荷载传递来看,楼板顶面以上承担上层传来的荷载,自楼板顶截面开始则作用为本层传来的荷载,因而这里所指的层高可理解为是自板顶到楼板顶的距离。对于底层墙,墙高自下端支点(如基础顶面)算到第一层楼顶是合适的,既未减小墙、柱的实际高度,也使其受压承载力偏于安全(比取自梁底、板底的高度要大一些)。砌体结构设计规范明确规定算至楼板的顶面。上例中房屋各层墙体的计算高度如图一(b)所示。
按规范第4.2.5条规定,图一(a)所示的房屋墙体,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简图应绘成每层为两端铰支承的竖向简支构件,如图一(b)。用连续构件表示则是不妥的,如图一(c)。
图一
二 配筋砖砌体构件的砌体强度调整系数规范第3.2.3条规定了砌体强度设计值的调整系数,当构件截面面积A<0.3m2时,=0.7+A。但对于配筋砖砌体构件,A<0.2时, =0.8+A,有关资料出现过几种算法。如:
(1) 范家骥主编的《砌体结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提出的应用方法是:fn=f +2(1-2)fy/100
(2) 陆建堂主编的《全国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复习指南》(东南大学出版社)提出的应用方法是:
fn=
(3) 李传才主编的《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指南》(水电出版社)提出的方法是不考虑,即认为
fn=f +2(1-2)fy/100
正确的理解是仅对砌体的强度值f乘以调整系数。砌体结构规范中,对此作了明确规定。以轴心受压的网状配筋砖墙为例,显然应取fn= f+2fy/100,而取 fn=(f +2fy/100)则是错误的,同理,上述网状配筋砖墙,若还采用水泥砂浆砌筑,应取 =0.9(0.8+A),即 fn=0.9(0.8+A)f+2fy/100。
三 梁端有效支承长度
梁端直接支承在砌体上时,规范第5.2.4条给出了梁端有效支承长度a。的二个计算公式,即a。= 38 、a0=10应该说这二个公式均是近似公式,第二个公式是更为简化的结果,因而按这二个公式算得的a。有一定的差异,甚至计算得出的梁支承处砌体的局压承载力是否满足要求,有可能出现两个相反的结果。为此,在考试计算时按要求使用公式计算,但现规范为了避免出现类似问题,明确了仅使用第二个公式。
在砖混结构或者混合结构的房屋中,常采用钢筋混凝土过梁,规范规定过梁按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计算,这是一种近似简便算法。实际上,在垂直荷载作用下,过梁具有墙梁拱的受力性能,因而规范规定,过梁梁端底面压应力图形的完整系数=1.0。同时由于过梁的跨度较小,过梁梁端搁置在墙体内的长度也较小,因此在计算钢筋混凝土过梁支承处砌体的局部受压承载力时,其有效支承长度a。可取过梁的实际支承长度。
四 梁端下带壁柱墙砌体局部抗压强度提高系数的限值
“带壁柱的砌体(见图二,斜线所示为局部受压面积)局部抗压强度提高系数的上限值如何选用,说法不一,在数值上有1.25,1.5,2.0,三种取法[2]这是值得讨论的。
图二 图三
规范制定Y的计算公式及其限值的主要背景资料是文件[3],试验研究分为中心受压图三[a],一般墙段边缘与中部均匀局部受压图三(b)和图三(c),墙端部及拐角处均匀局部受压图三(d)三类(图中斜线所示为局部受压面积)。根据实验研究结果: =1+ξ 其中:方形截面中心局部受压,ξ=0.708时;一般墙段边缘,中部局部受压,ξ=0.378;墙端部、角部局部受压,ξ=0.364。对于后二类,取 ξ=0.35。在砌体结构中,中心局部受压的情况相对来说较为少见,且为了简化计算将中心局部受压,也取为0.35.因而得规范公式:=1+0.35。砌体局部受压的试验表明,大多数试件是先裂后坏;但当面积比A。/A大于某限值时,会出现危险劈裂破坏形态,因而规范规定3限值。上述情况的限值,对于中心局部受压≤2.5,一般墙段边缘、中部局部受压≤2.0。考虑到墙端部局部受压和角部受压较为不利,为安全起见,分别规定≤1.25(端部)和≤1.5(角部)。
以上分析表明,在确定砌体局部抗压强度提高系数时,将图三(b)和图三(c) 的局部受压归为同一类,并且文献[3]中已明确指出,一般墙段中部和边缘局部受压,要求≤2.0。因而,对于图二所示墙体,虽带有壁柱,但整体上它是一个墙,仍属于墙段边缘局部受压,即图三(b)情况,因而不论图二中出现何种局部受压面积,其砌体局部抗压强度提高系数的上限值应取为2.0。
综上所述,对于设计人员、应试人员在计算局部受压计算时,要对规范的条文深入理解,应着力于从其概念上入手,对于那些不够明确或不易判断的问题,还应了解制定规范条文的来源,从较深层次上加以理解和分析,是十分重要的 。
参考文献
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编制组,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0).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施岚青,《一、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应试指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唐岱新,砌体结构局部受压试验及计算方法,见:砌体结构研究论文集,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
关键词:高层住宅 防渗漏 施工 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进行高层建筑施工设计时普遍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了减轻钢筋混凝土框架的荷载,在选择填充维护墙时一般都选择容重轻,隔热、保温性能好、施工方便和造价成本较低的轻质砌块、混凝土空心砌块等材料进行填充。由于这些材料所具有的优点,在现代高层建筑施工中被广泛使用。在施工完成后,特别是在多雨天气或大雨过后,在混凝土外墙上存在面层脱落、开裂、鼓包的现象,对应的在内墙出现渗水,墙面潮湿、发霉、面层变成粉状、涂料起皮等问题,这种问题的产生,严重影响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同时对建筑物业主的生活带来了困扰和麻烦,从而引起业主对建筑物质量的担忧。这些渗水、漏水问题在现代高层住宅中经常出现,对此解决此类问题,成了高层建筑施工质量保证的前提之一。
二.高层住宅产生渗漏问题的原因及对施工技术的探讨。
1.容易出现渗水、漏水的部位。
在一般工程中,外墙渗水漏水会导致内墙的质量变化,在外墙中,比较常见的渗漏部位主要是在这些位置:
(1)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和外墙的砖砌体之间的裂缝出渗水。
(2)在外墙砌体上沿着砖缝中间的空隙渗水。
(3)在外墙上的施工孔洞处渗水,如:施工脚手眼、穿墙的套管等处。
(4)在外墙窗户边框和门的边框四周渗水。
(5)在外墙预埋件的根部渗水。
(6)外墙变形缝部位渗水。
(7)外墙镶贴饰面板材渗漏
2.高层住宅渗水、漏水问题发生的原因。
(1)材料原因导致的墙面渗水、漏水。
由于钢筋混凝土和普通砖砌体相比,其温度线膨胀系数是2倍的差距,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钢筋混凝土和普通砖砌体产生不同的变形,在二者的交接处形成了裂缝。由于在外墙砖砌体和剪力墙之间的拉结筋施工时出现遗漏或者存在长度不同的情况,导致框架梁柱和砖砌体之间不够密实,在框架梁底的填充墙的顶砖角度不好,造成填充不密实,进而产生经常性的渗水、漏水。
未采用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导致混凝土的离析性较大,强度不够,在混凝土养护中,保养不及时或保养不足,在混凝土受荷后发生开裂,产生墙面渗漏。
(2)设计原因导致的渗漏。
在高层住宅设计中,屋面板因为设计刚度不够,造成扰度过大而发生开裂进而产生渗漏。在大跨度板和悬挑板的结构中,最容易出现此类问题。在钢筋混凝土屋面板温度设置时不太合理,会导致温度应力作用在板面层,产生裂缝,导致渗漏。
在钢筋混凝土面板上没有设计防水层或者防水层设计不合理,屋面的排水坡度设计坡度不够,排水管管孔面积过小导致排水不顺畅,积水时间过长而导致渗漏。在设计防水层和排水层时,缺乏对当地气候的调查和了解,设计方案不科学、不合理。
设计时在屋面板上预留孔洞直径过大,预留孔洞本身的防渗漏措施设计的不科学、不可靠,密封不严实,这会导致雨水从预留孔洞渗水、漏水。
(3)施工原因导致的渗漏。
施工时技术手段和施工工艺是直接造成住宅渗水、漏水的主要原因。在住宅结构中,施工时没有注意住宅的结构特点,产生屋面结构的施工缝。在屋面结构施工后,对结构的支撑没有做好,或者是过早地拆除模板,以至于结构产生裂缝。屋面结构缺乏静心养护,致使结构产生大量的微小裂缝。在选择防水材料时,未对材料性能进行了解,涂防水层时备料的搅拌不均匀,涂刷不匀,这都会导致屋面的渗漏。
三.高层住宅防渗漏施工中技术的应用。
在高层住宅中,由于结构的特殊性,房屋渗漏的问题在所难免,对施工单位而言,不能因此就忽视防渗漏工程的处理,而是要通过在设计时全面考虑,对高层住宅地理、气象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在施工中严格按照技术标准作业,施工后做好填充、养护、检查、实验等工作。通过技术手段的提高和重视度的加强,最大限度的减少出现渗漏的问题,最大限度的提高防渗漏工程的功能。
(1)加强高层住宅设计阶段的监控管理。
在高层住宅的设计阶段,要对住宅的地理位置和当地天气状况、雨水分布情况、雨水水量等环境因素进行了解,设计时要结合住宅结构特点,合理安排防水层和排水工程的设计功用。对施工中,排水及防水工程的细节内容要进行明细,选择材料时要前对材料的性能进行实验分析和了解。对混凝土、填充砌体等构件通过在住宅区域气象条件下进行强度实验,对离析度和强度进行技术性指标约束。施工工艺设计时要采用新工艺和实际情况的结合,要注意施工手段的实施与监管。
设计时要加强对屋面容易产生渗漏部位的重视,对渗漏部位进行技术性改善,同时要设置弥补性措施。对外墙填充墙材料选择时,要尽量采用拥有较低吸水率的轻质砌块材料,对轻质砌块的尺寸和质量要进行明确,采购时要尽量选用等级高、质量好、厚度匀、颜色均、边缘齐、吸水率低、收缩变形小、抗冻融能力强的饰面砖。
(2)提高技术手段的应用,加强对施工质量的监管。
在填充墙的梁底要采用定型制作规格为60X200X墙面宽度的斜混凝土预制块,其斜角角度为60°,在墙体施工完成14天后在进行斜砌。在混凝土墙和填充墙中要设置拉结筋,在勾缝处要铺设30cm宽的钢丝网片并勾出凹槽。钢丝网片每边为15cm,要保证在粉刷完成后不产生裂缝。进行结构施工时,对螺杆孔位置的孔位要保持外低内高,在进行粉刷前,要用5cm以上的发泡剂进行封堵。在封堵孔位时,要在孔位外侧留出5cm左右的位置,采用膨胀水泥进行填堵,对悬挑脚手架等预留孔洞位置,还要采用细石混凝土内掺合膨胀水泥进行封堵。封堵完成后,才可进行外墙粉刷施工。
(3)提高管理手段,提升施工质量,宣导保养教育。
在高层住宅施工前要加强设计图纸的审核,对设计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处理,对防水设计要进行深化处理,要保证设计方案的完善度。在高层住宅施工时,施工单位要加强施工质量的宣导和培训教育,对施工人员的施工效果进行考核确认。对施工中技术工艺要进行实验和管控,对施工手段要进行督查。在施工完成后,要对物业部门或业主进行防渗漏的教育宣传,避免出现在墙面钻孔打孔,破坏防水层,要物业部门保证楼顶排水管道的畅通,避免管道堵塞造成积水在墙面的渗漏。
四.结束语
造成高层住宅渗漏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复杂的因素,在防渗漏中,最主要的是要加强对裂缝的控制,有裂必渗漏、有缝必漏水,通过改善裂缝问题,减少住宅的渗水、漏水。在高层住宅施工中,要严格按照设计规范,加强施工管理,提升质量水平,后期合理养护,通过“预、防、养”等一系列的举措,可真正改善高层住宅防渗漏工作,有效提升住宅耐久度和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玉明 俞巨明 对高层住宅防渗漏施工技术的探讨 [期刊论文] 《中华民居》2011年7期
[2] 孙宏杰 刘宇 关于高层住宅外墙防渗漏原因分析及对策分析 [期刊论文]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14期
[3] 邢耀祝 对某高层住宅外墙防渗漏施工技术的探讨 [期刊论文] 《四川建材》2008年3期
[4] 刘新颂 浅议高层住宅外墙防渗漏施工技术 [期刊论文] 《投资与合作》2011年5期
[5] 邱树锋 Qiu Shufeng 浅谈高层住宅工程防渗漏施工技术[期刊论文] 《科学之友》2011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