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28 15:47:2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第一步:
希望工作坊的成员们以年级为单位,完成以下几个问卷调查和访谈。
1、使用《关于初中几何问题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关于初中生对几何学习兴趣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几何概念课的感受。
2、通过访谈了解教师对“问题链”在初中几何教学中的使用现状的认识。
第二步:
从几何概念课的教学实际出发,本研究将“问题链”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概念引入“问题链”,是教师为引入课题所创设的情境,是为了使知识间平滑转接,为后续教学埋下伏笔,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等目的而精心设置的一系列问题。
2、概念形成“问题链”,是教师为帮助学生体验发现新知识的本质属性或规律的过程,基于已有经验得到新经验等目的而精心设置的一系列问题。
3、概念巩固“问题链”,是教师为帮助学生巩固新学的概念,避免与其他概念发生混淆,开扩学生思维的广度,加深理解概念等目的而精心设置的一系列问题。
本研究将“问题链”的设计方式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阶梯递进式“问题链”,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不同梯度、不同层次的问题组,让学生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将难题迎刃而解。所提问题难度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点到面,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有明确的目的,是后一个问题的铺垫,是学生解决下一个问题的阶梯。
2、类比迁移式“问题链”,是根据两个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从而推出它们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
3、变式探究式“问题链”,注重以知识变式为抓手,让学生在转化中进入“最近发展区”,提高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层次。
4、总结归纳式“问题链”,总结链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单元小结或复习时,为唤起学生的知识回忆,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知识结构网络而设计的“问题链”。
希望工作坊的成员们以年级为单位,按照下表梳理出的概念课的范围,从概念引入、形成、巩固三种类型问题链中选择一到两种,完成相应的教学案例写作。
年级
内容
人员安排
六年级上
圆周、圆弧、扇形等概念
李亚琼
六年级下
线段相等、角相等、线段的中点、角的平分线、余角、补角的概念
七年级上
图形平移、旋转、翻折的有关概念
轴对称、中心对称的有关概念
周晓旭、金少珍
七年级下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
相交直线的有关概念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八年级上
命题、定理、证明、逆命题、逆定理的有关概念
沈安晴、程小婷
八年级下
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
平行四边形(包括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
梯形的有关概念
向量的有关概念
九年级上
相似形的概念
比例线段相关概念、黄金分割、三角形的重心
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锐角三角比(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概念
金伟杰、于晓玲
九年级下
圆有关的概念
圆心角、弦、弦心距的有关概念
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的相关概念
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
注:上表是通过阅读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六—九年级课本,根据《2020年上海市初中数学课程终结性评价指南》里规定的图形与几何部分,梳理出初中阶段几何概念课的教学内容。
第三步:
从完成的教学案例中选一到两个比较优秀的案例,开展实验研究。
前测:在授课前,学生在自行预习的基础上完成一份有关本节课概念的试题,记录其中概念题目的成绩。在授课后,学生再次完成上一张试题,记录其中概念题目的成绩。将两次成绩的差值作为本实验的前测。
后测:在授课前,学生在自行预习的基础上完成前测使用的试题,记录其中概念题目的成绩。第一次授课后,将问题链进行改进,进行再一次授课。在授课后,学生再次完成上一张试题,记录其中概念题目的成绩。将两次成绩的差值作为本实验的后测。
将前测和后测的试卷结果进行对照。
1.作业的设计应体现主观性
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力在提升学生综合学习水平中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业设计必须体现学生的主观性态度.当前教育模式需要突破原有应试教育的限制,改变仅注重学生应试能力培养的方式,致力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业设计因人而异,以学生主观性为设计基础,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概括.重视各个方面素质培养的选择性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
2.作业的设计应体现实践性
在化学教学中,涉及到众多类型的实验,为了增强学生对实验知识的理解能力,作业实际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实践.知识体系和生产生活有紧密的联系,作业结合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环境,联系生产实际,联系生活,让学生在作业中找到生活中的原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3.作业的设计应体现合作性
在化学教学中涉及到很多实验教学,在学习知识之余,布置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类的作业,与同伴进行合作,彼此间交流,交换意见.让学生彼此间进行交流和互动,在学习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培养学生学会交流的能力.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设计具有探究意义的作业,让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体系有大致的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转变学习理念,从接受知识转化为探究知识,进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提升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
二、初中化学个性化作业设计的实践探究
针对当前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众多问题,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需要重视作业的个性化设计,在实践中保证作业的设计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进而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以下将对个性化作业设计的方法进行分析.
1.开发教材中的个性化作业
初中化学教材是学习的理论基础,教材内容广泛,涵盖的知识面广,为了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体会到化学知识的魅力,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以教材为基础,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学到很多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内容,部分内容由于过于生活化,因此对考试成绩没有多大的促进作用,很多教师认为做此类作业是消耗时间,因此忽视该部分作业.其实这些作业极大提升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合作能力,让学生多关注身边的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有针对性的布置相关习题.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十二单元中学到《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自主探究该课知识.人体必备的六大营养物质分别为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让学生自主探究六大营养物质的特征,并根据自己的实践调调查,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含有该物质的食物及人体中有哪些重要的蛋白质,有什么作用?此类实践类作业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能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2.开发生活中的个性化作业
化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联系,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将生活中体现化学知识的案例作为作业,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增加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不能仅教给学生基础化学知识,还需要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有透彻的理解.在作业设计中结合课程要求、教材内容及具体情境有针对性的开发个性化作业.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七单元中学到《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在作业布置中需要让学生自主整理燃料对身体的危害,对土壤的危害及对动植物的危害.同时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对周围环境污染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和论述.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了解化学知识,更能对周围环境有更好的认识,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提升自身保护环境的意识.最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公平公正的评价,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对表现不好的同学给予一定的鼓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大化学”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在化学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化学作业设计中,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将教材知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结合在一起,保证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例如在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材下册第11单元中学到《常见的盐》,为了探究碳酸盐和酸的反应,需要结合生活中的知识,让学生进行家庭自主实验.让学生取少量的纯碱放入玻璃杯中,取少量的食醋倒入玻璃杯中,观察两者间的反应.利用家里的存在化学现象解决问题,例如家里烧水的水壶里、洗澡的喷头上及饮水机的出水口等存在白色固体,用食醋浸泡一段时间,观察其变化,并做好记录.实践类作业能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能力结合生活中的化学知识,进行自主实验,考验了学生独立学习和设计的能力,进而开发更多的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实现在“做中学”,这使以纸笔作业为主体的作业系统中多了另一种形式,此类实践操作性较强的作业,考验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其次学生间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创造了探究性思维教学空间,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
4.个性化复习整理作业
教学研究
(2)高效教学呼唤有效的问题设计 范曰清
(6)谈初中学生如何构建定性和定量的概念模型 田长明
(8)试论化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苏菲男 王后雄
(10)培养学生“解说”能力 提高化学教学成效 赵国敏
(13)习题讲评促成学生化学认知结构的二次建构 严密
(15)在“认知冲突”中系统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朱建兵 袁春仙
(18)家庭小实验在分子、原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汤凌云 袁新刚
(20)用excel设计化学试卷分析模板 林秋成
(23)高中有机化学“直观教学策略”的应用研究 李敏 赵建宁
(25)利用生活中的物质 渗透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金庆华
课堂教学研究
(27)贯彻新颁课程标准 实施初中“基础实验”——一节“基础实验”公开观摩课的纪实与思考 沈伟红
(30)自信、快乐源自化学课堂——“展评学习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徐晓春
(34)同课异构——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艺术化的展现——观摩展示课《铝及其化合物》有感 王敏
(36)合理洗课,打造简约高效的化学课堂 殷志忠
(38)实施问题导学 提高教学实效 袁婷婷 江锡钧
(40)高一化学起始阶段还可以这么教 姚天虬
(42)人文话题 科学解决——“应用溶解氧传感器提升金鱼幸福感”教学案例 罗嘉
(45)融入智慧,让化学课堂灵动起来——以“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为例 曹斌
(47)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刘水峰
课程改革研究
(49)夯实基本内容要求 防止实验教学滑坡——人教版九年级化学(2012年版)“科学探究”内容重大变化解读 胡巢生
(52)理性分析教材练习 优化化学作业设计 施爱彬 孙天山
(55)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本实验的使用策略 王旭红
(58)关于“问题链·导学”模式的实施和推广的几点思考 唐杰
(61)分子、原子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初步构建微粒观 张彩玲
(64)文本研读 能力提升——例谈对化学教材的再加工 马学东
教师专业发展
(66)初中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 饶志权
调查与研究
(69)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调查和研究 张荣 许志勤
教学设计
(71)情境中引发兴趣 探究中把握规律——苏教版化学2“乙醇”教学设计 高欣漫 郑柳萍
(74)“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复习课教学设计与思考 张新桥
(76)“脂肪烃”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周新起
问题
讨论与思考
(79)两个实验引发的思考 李传庆
复习指导
(80)夯实基础 注重融合 彰显素养——谈高三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复习策略 周跃
(83)浅谈提高单元复习课效率的方法——以“溶液”单元复习为例 吴丛铎
来自课堂
(86)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尝试 贾红梅
(88)用爱转化学困生 丁玲杰 王永臻
实验教学研究
(90)利用数字化实验研究硫代硫酸钠与硫酸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陈功 罗榆琴 佘文静 马宏佳
(93)注射器在微型化学实验改进中的妙用 李耀军
关键词: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误区;剖析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0-0081-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金属活动性顺序是金属化学性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在听课调研中发现部分教师在教授该内容时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从而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误导,影响了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现对相关案例进行整理、分析,以期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启示。
误区一:金属与氧气反应越剧烈,金属活动性越强
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指金属在水溶液中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活动性顺序,这与非溶液状态下金属的活动性并不完全一致[1]。
[教学案例1]教师讲解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时,先是对前面知识学习时做过的金属镁、铁、铜与氧气反应的实验进行了回顾,并陈述“许多金属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相应的氧化物”。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铝在常温下就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铝在氧气中燃烧的情况会是怎样呢?教师于是演示了铝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取少量铝粉,均匀地铺在滤纸上,再将滤纸卷起来,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迅速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提醒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铝粉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物质。
据此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分析:点燃的镁条在空气中就能剧烈燃烧,铝、铁在纯氧中点燃才能剧烈燃烧,但是金属铝比金属铁燃烧剧烈、铜在加热条件下才能够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在相同的条件下,金属与氧气中反应越剧烈,说明金属的活动性越强。对比镁、铁、铜、铝分别与氧气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我们便可以归纳出相关的金属活动性:镁铝铁铜。
本案例中教师步入的教学误区有两点:首先,金属本身的性质、金属粉碎的程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氧气的浓度、温度等都会影响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案例中教师点燃的是铝粉,对比的是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和铝粉在纯氧中燃烧的现象,以此得出“金属镁在空气中比铝更易点燃,说明镁比铝活动性强”的结论,显然是不妥当的;其次,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指金属在水溶液中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的活动性顺序,这与非溶液状态下金属的活动性并不完全一致。教师不可使学生把金属在高温下、非水体系中的表现与其在水溶液中表现出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建立直接因果关系[1]。
误区二: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金属活动性越强
从科学角度看,金属与酸(或水)能不能反应,和金属与其他金属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否发生置换反应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是可以的,而根据金属与酸(或水)反应快不快来判断则是不科学的[2]。
[教学案例2]学习金属与酸的反应,教师安排了如下的探究实验:
将铁片、铜片、铝片、镁片用砂纸打磨后,分别放入盛有同体积、同浓度盐酸的四支试管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四种金属中,金属铝与盐酸反应最剧烈,其次是金属镁,铁丝与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位居第三,铜丝与盐酸不反应,反应的现象如图所示,于是得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是:铝镁铁铜。
本案例中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本没有什么错误,但学生得出的结论与课本中给出的结论却是相悖的。于是,教师把原因归咎于学生实验不认真、观察不仔细,以至于得出了错误的实验结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应该是:镁铝铁铜,为什么事实与理论会出现较大误差呢?
尽管本案例实验中所用盐酸的体积、浓度相同,铝片、镁片、铁片大小相等、形状也相同,且都经打磨除去了氧化膜,但是Al3+与Cl-存在有Al3++4Cl-=[AlCl4]-反应,大大加快了铝片与盐酸反应速率,以致得出“铝的活动性最强”的实验结论[2],其实学生的观察是认真的、学生的记录是准确的,教师存在的教学误区在于试剂的选择上,实验中使用了金属铝,教师又选择了盐酸,导致了实验现象的“异常”。若将盐酸改用同浓度稀硫酸可以控制新生变量干扰[3],从而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往往从金属与酸“能不能”反应和“反应快不快”两个方面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在目前看来,根据金属与水、酸等反应的剧烈程度来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是不严谨的[2]。
误区三:活泼金属在酸溶液先与水发生反应
金属与酸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质是,金属失去电子变为金属离子,而氢离子得到电子形成氢气。
[案例3]学习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时,教师讲到:活泼的金属(如钾、钙、钠)在盐溶液中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和氢气,碱再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因此活泼金属不能把盐中的金属置换出来。如把金属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发生以下反应:2Na+2H2O 2NaOH+H2,2NaOH+ CuSO4 Cu(OH)2+ Na2SO4。
课堂练习时教师展示了这样一道习题:
题目:判断下列化学方程式的正误:
(1)把金属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2Na+CuSO4 Cu+ Na2SO4
(2)把金属钠放入盐酸中:2Na+2H2O 2NaOH+H2
(3)把金属锌放入硫酸溶液中:Zn+H2SO4 ZnSO4+H2
学生根据教师的点拨,很容易得知(1)、(3)是正确的,但老师告诉他们第(2)题也是正确的,并解释道“钾、钠、钙化学性质较为活泼,在酸溶液中,一般先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和氢气,碱后与酸反应生成相应盐和水,并非像其他金属一样直接被酸中的氢离子氧化,……”。
听到之后,心里便犯起了嘀咕:是不是自己听错了?询问其他听课老师,自己确实没有听错;是不是教师讲解时出现了口误?询问授课教师,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如果将文章中的酸溶液换成某些盐的溶液呢?即改为:“钾,钠,钙化学性质较为活泼,在盐溶液中,一般先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和氢气,这句话成立,而后半句则不通了,看来不能随意替换,但教师的答案却让我坐立不安、百思不得其解;事实上,较活泼的金属与酸的反应,实质上是金属失去电子被氧化为金属离子,而酸中的氢离子得到电子被还原为氢气的过程。“金属钠在酸溶液中的反应本质是金属钠与氢离子的反应,在酸溶液中,水电离的氢离子很少很少了,可以忽略不计了(但并不等于没有),金属钠投入到酸溶液中绝大部分的钠是和酸中的氢离子的反应的。”因此把金属钠投入到盐酸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应该是:2Na+2HCl 2NaCl+H2而不是2Na+2H2O 2NaOH+H2。由此得知:活泼的金属在酸溶液中首先与酸反应产生氢气,待酸溶液耗尽后,金属可以与水反应产生氢气。教师步入的教学误区在于把金属与酸的反应混同于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教师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认识之所以产生误区,是因为他们混淆了金属性和金属活动性两个不同的概念,元素的金属性指的是元素原子的性质,是元素的气态原子失去电子变成气态阳离子倾向的大小。衡量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定量标准通常是电离能(气态原子失去电子变成气态阳离子所需的能量),而用到较多的是则是第一电离能。元素的电离能越小,表示气态原子越容易失去电子,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反之元素的金属性越弱。金属活动性指的是金属单质在水溶液中的性质,定量判断标准是标准电极电势[2],标准电极电势值越小,表示该金属在水溶液中越易失去电子变成水合阳离子,其金属活动性越强。
参考文献
[1] 卢巍.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全一册)教师教学用书[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你们的到来为我校增添了新的活力,给学校发展带来新的希望。我谨代表学校教导处对在座的各位表示热烈的欢迎!欢迎你们加入实验中学这个温馨的大家庭。下面我简单向大家介绍一下我校情况:
学校成立于2008年8月,是一所年青的学校,学校所有教师都经过了笔试、试讲、面试三关来到我校。办学三年来,我校获得了市初中标准化学校等31个荣誉称号,在实效德育、高效课堂、实效管理方面位居开发区龙头地位,其优势表现为:
(1)机制完善。学校实行教职工聘任制,按上级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定岗、定编、定人、定责、定工作量,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评聘分开。
(2)价值认同。“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教育即服务”的现代教育观已经获得广泛认可,“教师即给予”的职业信念和个人价值观成为凝聚人心、激活动机的思想内核,这是实验中学教师内在素养的共性所在,也是实验中学精神文化的核心要素。一大批教师不计得失,呕心沥血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把学生的进步、班级的转变及学校积极的发展视为个人的追求、向往及个人生存的社会基础。奉献、耐心、容忍及踏实勤勉是他们共同的行为特征。
(3)文化凝聚。教学作为师生心灵沟通的活动,是人的自我心理表征和自我认知的结果,具有内隐和不可观察性。从某种角度讲,教育环境是不可真正用各种外在的规范、规则或制度加以限制和约束的。具有教学约束的动力来自人的精神需要,即人的成就动机。以招聘引进为主体的市实验中学教师,个人成就感和生存危机感尤为强烈,这种意识已经与实验中学创建品牌学校的集体意识完全融合。而源自个人的生存危机所发生的个人意识一旦转变成“公共意识”,就会成为一种传统,实验中学的文化凝聚力由此生成。适度工作压力正在成为实验中学教师工作环境中的一种活力,反过来,它又积极促成了教师自律风格的形成。自律,是实验中学教师的人格特征,也是学校宝贵的教育资源,这是实验中学高质量教育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校上岗教师123人(原90人,新进15人,调入18人),交流3人,共计126人。
新七年级人数估计700人,13个班。新八年级515人,11个班。新九年级388人,8个班。全校预计学生总人数共计1604人。可以看出我校各年级学生数呈上升趋势,反映了我校的教学成绩与管理获得了周边群众的认可。七八年级每次期中期末考试中,全区前10名,我校每个年级分别占6人以上,各科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最高分指标绝大部分在全区第一名。特别是今年中考,我校再创新高,在角逐华师一189个计划内名额中,我校有名学生进入,有30多人考入华师一三限生,近50%的学生考入市重点、省重点高中学校,其中省重点、市重点、普高升学率、一次性合格率中,均超额完成任务,位居全区第一名、全市前列。
学校办学理念和治校方略
办学理念: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办学宗旨:育人为本,全面发展。
学校精神:追求卓越。
办校方略:以质量立校,以管理强校,以科研兴校。
办学特色:信息教学培养国际视野,体艺特长健全学生人格。
培养目标: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十年目标:当湖北名师,育一流人才,重科学管理,创品牌学校。
办学思想:依法治校,以德立校。
校训:诚实、友爱、勇敢、坚毅。
校风:自由、文明、民主、求实。
教风:敬业、爱生、律己、创优。
学风:虚心、勤奋、严谨、善思。
这些内容在我校的网站及部分老师的博客中都有介绍,大家去看看,多了解。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适应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想给大家提几点要求:
1、要虚心学习,努力提升自己
年轻老师理论知识丰富,但面临着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自我修炼,使“读书、研究、提高”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和追求。要学习高效课堂教学理论,正确理解和把握高效课堂教学规律及其基本方法,学习撰写心得体会。同时教导处还将采取一帮一的办法,进行师徒结对活动,除了每天听一节听师傅的课以外,还要虚心向同学科老教师学习,学习老教师们精于教书、勤于育人、一丝不苟、严谨治学、刻苦钻研、诲人不倦的工作作风和精神。
实中工作态度:把小事办成精品、把细节做到极致、把服务做成精神。
实中精神:敬业、进取、团结协作。
2、了解学校的教学管理
为确保高效课堂教学改革落实,教导处在推动高效课堂实践中,落实教学常规“六个一”,强化过程管理:一是教学常规,实行四查:教师一日自查、备课组一周互查、年级组间周抽查、教务处一月普查。二是教学研究,每周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进行教研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优化集体备课、团队研修、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三教学过程,向过程要效率,让过程提质量;校领导实行推门听课,监控室听课。教导处将组织开展新教师的汇报课、优秀骨干教师的示范课;有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同课异构”,以及备课组、年级组、学校三级公开课活动。四是课堂反思。打造精品导学案,提高教学效率,重点通过课前反思、课间反馈和课后反思,将智慧和反思结晶升华为教学案例,形成具有个性的精品教案和高效课堂。
3、积极参加加强备课组活动
积极参加备课组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组内成员团结协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学习他们组织教学,管理学生的成功经验。认真,及时,保质保量完成集体布置的具体工作:如集体教案编写,试卷命制和批改;积极参加外出学习考察活动。在参与、体验、反思中总结经验,转变教育观念,学习他人长处,提高认识,促进自己提高。
4、积极学习、实践“任务式导学”高效课堂
上学期提出了开展“十二五”课题“任务式导学研究”,以推动各备课组、学科教研组,大胆探索创新,努力探索具有“实中”特色的学科“任务式导学研究”教学新模式,以创新模式推动高效课堂的实施。
课堂实践中,转变教师的角色,让教学回归教学活动的本质——交流、互动、引导和帮助;落实学生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方法让学生去总结,思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实施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愿学、会学、乐学、学会,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自主、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化学课堂、智慧课堂
【案例回放】
去年我有幸参加了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栋梁杯”课堂教学比赛。上课的内容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第一课时“质量守恒定律”,我在进行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备课中,积极准备。先进行了两轮集体备课,讨论教学方案,查阅资料、准备实验等,自以为准备很充分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了,但在比赛的课堂上却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意外,在做白磷燃烧的演示实验时,把切好的小粒白磷刚放入锥形瓶,还未来得及称量反应物的总质量,白磷就自燃起来。学生们一片惊讶,这个意外打乱了原先设计的教学方案,怎么办?我在学生们的惊讶中迅速冷静下来,对于白磷燃烧这个实验,我曾做过精心改进,改进的方法试过多次,向来都是万无一失的,本节课为什么会出现意外呢?我想必须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才能变不利为有利。于是我灵机一动,进行了如下设计:同学们一定非常想知道本实验发生意外的原因吧!下面就请同学们积极思考并讨论两个问题,一是造成刚才实验意外失败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二是如何改进这个实验让其顺利进行。应该说学生们这个时候都处于疑惑的兴奋状态,所以我的话一结束,他们的情绪立即高涨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并很快积极举手发言。
学生们对于第一个讨论题的解释是:学习质量守恒定律这一节内容时,按季节应是深秋,气温较低,白磷一般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自燃,而去年整个秋季持续干旱,气候异常,气温高于往年,所以就导致白磷很快发生自燃,产生了实验的意外现象。学生们的解释是合理的。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则说出了不同的方法:换一只锥形瓶;把瓶子里的沙倒掉;用水冷却锥形瓶等。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认识到由于气温偏高,换锥形瓶和沙子的方法不行,否则白磷还是会自燃。所以我们选择了冷却锥形瓶的办法。于是我就把锥形瓶放进水中冷却,先进行本节课第二个实验,然后再用冷却的锥形瓶进行白磷燃烧实验,结果一次成功。
【案例反思】
在化学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案之外,随即偶发的情况可能要比其他学科更多一些。比如学生在进行实验或回答有关问题时冒出的各种新想法,在化学实验中学生的各种意外事件等等,教师要及时捕捉,有效利用,巧妙转化,使其成为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学资源。
本节课我利用这个偶然的意外事件,随机应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本节课课堂教学获得意外的收获。课后同学们充满成功的自豪感和喜悦感,对于这次实验的气候异常情况,还为我后来在学校开设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讲座打下伏笔。
【得到的启示】
此教学案例给我以这样的启发:课堂中要善于利用课堂上的意外事件,顺着学生思路组织教学,从而使化学课堂富有“动态生成性”,使化学课堂成为有智慧的课堂,具体有以下两点:
(一)学生“课堂主体”角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如果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针对课堂教学的动态交流过程中由学生产生的问题进行教学。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又保护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他们的思维不受约束。可以想象,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自己的研究、探索下得到了解决时,同学们的心情该是多么愉悦啊。可以断定,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是浓厚的,学习动力是充足的,学习效果是良好的。
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知识积累和能力提高的双重目的得到了实现,“豁然开朗” “怦然心动”“悠然心会” “浮想联翩”等美好的境界在我们学生的头脑中也孕育成长起来了。
(二)教师“课堂主导”角度
面对各种“意外”问题,教师有以下几种态度可供选择:(1)合理回避,(2)点到为止,(3)积极利用。视不同问题的有效程度,教师应该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对问题有效性的判断,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的体现。应该点到为止的问题却大张旗鼓地引导学生向纵深思考,那是盲目跟随;可以积极利用的问题却视而不见,那是浪费课堂资源。
一、目标引领,创设主题性范例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结合化学目标及原理精心设计问题及步骤,将学习目标渗透在范例中,通过化学主题性范例的思路引领,让学生实现对化学理论规律及运用的“内化”,进而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在《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教学设计中,以“明白酸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作为学习目标,创设主题性范例.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白酒变红酒,红酒变白酒”实验进行分析与猜想.在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认真观察与分析,理解“白酒”是碱溶液,向碱溶液中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然后再向溶液中加的是酸溶液,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红色溶液变无色.在学习目标的引领下,强化主题,教师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和药品,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分析与猜想,即酸碱的中和反应.利用酸碱的化学性质,证明酸或碱的减少与消失.验证有新物质生成,根据反应放出热量,都可以判断发生化学反应.实验完毕,各小组进行交流实验方案和现象,教师适当评价,促进学生对主题范围内的化学规律的认知与理解,然后引导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
二、思想渗透,关注兴趣性范例
九年级的中学生正处于感性思维发达、理性思维渐趋成熟的年龄阶段,这一阶段的认知特点与心理规律要求我们的化学教学既要关注兴趣性范例,又要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化学思想.在《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习目标确立了“结构———性质———用途”的教学思路,为了强化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理解,教师不妨设计“空瓶变瘪”的趣味实验,以“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演示实验的操作,来渗透化学思想在学生头脑中的理解与掌握.准备矿泉水塑料空瓶一只,装有高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首先,将塑料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其次,往塑料瓶中倒入高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瓶子立刻变形,还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瓶子被扭曲得不成样子,在桌子上痛苦地“扭动”.面对这一奇特化学情景,同学们惊呼连连,急于“探秘”.这时,教师抓住学生的关注焦点,顺势引导学生思考趣味现象背后的化学思想,并书写化学反应的原理:CO2+2NaOHNa2CO3+H2O,以在直观范例中强化教学效果,在兴趣中渗透化学思想,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化学范例教学中突出趣味性,本质上的化学思想的有效渗透,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世界的好奇心,促进对化学规律的探索热情,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认知与理解程度,提高学生对化学科技小制作和课外实验活动的求知能动性.
三、规律运用,归纳迁移性范例
为加深学生对CO2与CO的性质及规律的理解,并能够在具体的范例中迁移运用,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二者结构、性质的差异性特征,运用对比的思想针对“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鉴别”巧设问题,让学生通过化学规律反推CO2与CO的鉴别方法:⑴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一氧化碳;⑵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中,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的是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的是一氧化碳;⑶将气体分别通过灼热的氧化铜,能使黑色的粉末变成红色的是一氧化碳,不能使黑色的粉末变成红色的是二氧化碳;⑷分别点燃气体,能产生声响的是一氧化碳,不能产生声响的是二氧化碳;⑸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在集气瓶口,能使燃着的木条火焰熄灭的是二氧化碳,气体能被点燃,且产生蓝色火焰的是一氧化碳;⑹将气体分别通入血液中,能使血液变成樱桃红色的是一氧化碳,能使血液变成暗红色的是二氧化碳.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借助典型的迁移性范例的设计,实现学生从化学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到化学规律的归纳与运用,既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能够增强学生的学科自信,使其对化学的认识全面而深刻.
四、合作学习,探究开放性范例
一、 厚实基础——把握“悦读”材料的针对性
“悦读”,首先强调材料的针对性。教者要结合课堂学习需要以厚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为本,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耐读能悟的时事热点的材料,在赏读与思考中师生产生审美愉悦的思维碰撞。
初中思品教材以道德、心理、法律、国情四方面内容为编排体系,分年级穿插若干知识点,循序渐进,螺旋提升。课堂选取的“悦读”材料要围绕本课相关的知识点并以较小切入口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例如,教学八年级思想品德第19课“科教兴国”第一框题“感受科技创新”时,笔者结合教材列举的袁隆平在农业方面的创新和我国航天事业创新两则事例,适时、适度地安排另三则“悦读”材料:《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飞天梦圆,九霄揽月》和《谢家麟和吴良镛的科技人生》,学生情趣盎然,在不到15分钟的时间内完成了“悦读”任务并参与了话题讨论,且有不少精彩的发言:“腾飞的中国巨龙,是您让世界一次又一次地震撼:原子弹爆炸,炸想了中国科技的第一声春雷,喜看稻菽千重浪,科技创新立奇功,神八升空巧对接,嫦娥奔月梦成真,巨龙,巨龙,世界风流数炎黄!”“随心所欲不逾矩,双翁登坛九旬时,科技前沿求突破,卓越建树摘巨奖。”“科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现代生活需要高科技的支撑,搭上科技创新的快车,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作为青少年学生,努力扎实文化基础,培养创新的兴趣和能力,成人之后才能为祖国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
无需过多说教,教学在给力的“悦读”中落实了基础知识点,即感受科技创新的意义,明确个人与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做法,帮助学生厚实了科技创新的知识内容,了解了当代科技前沿的最新成果和重大突破,在愉悦中接受了教育,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 充实观点——把握“悦读”过程的渗透性
“悦读”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坚持,因为呈现材料的形式很讲究艺术性,用课件图片、影像资源等多种形式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尤其在观点充实与强化上,更需要把握好材料的关联性和渗透性。
请看如下一则有关九年级思品课复习研讨中的艺术“悦读”成功教学案例。
本复习课的主要内容是诚信部分。教师请学生例举生活中不诚信事例,学生分别列举了考试作弊、作业不交谎说忘记丢在家里、涂改考试成绩等这些屡屡发生在校园中的不诚信例子。等学生讲完,教师随即以PPT的形式展示主题“悦读”材料——《华南虎事件探微》,并朗读该报道的编后语:“整个事件充斥着民众不相信当事人,当事人不相信专家,专家不相信政府,政府不相信科研机构,权威科研机构更不相信当事人的‘谁都不相信谁,谁也不相信谁’的诚信危机。”然后问学生有何感想。只见一位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这说明我们当前社会是不和谐、不诚信的,当前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将被取代。”
面对如此直言不讳、认识偏差的回答,教师当机立断,再次进行了以下渗透性的“悦读”。
教师播放事前准备好的有关武秀君替夫还债的视频——武秀君在丈夫意外身亡的情况下,毅然走上了替夫还债270万的道路,武秀君一一打电话告诉债权人自己的电话号码,并将丈夫的欠款签字改成了自己的名字。账目不清的,打电话重新核对;没有找来要账的,她主动打电话承诺一定要把欠款还上。她领着工程队继续承揽工程,用挣来的钱、要来的欠款一笔一笔还债……就这样,5年里,她还清了数百笔欠款,用诚信赢得了人们的尊敬,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教师问:“全国还有很多很多像武秀君那样诚信的人,怎么能说我们的社会是不诚信的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就华南虎本身事件而言,之所以打虎派和挺虎派双方一直争论不休,其实还是源于人们对诚信的向往和追求。有的说,现在社会确实存在着不诚信的事和不诚信的人,但我们不可因此否认社会主流价值观。随着精神文明进程的加快,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一位公民都会诚重如山、一诺千金,都会成为最真诚的武秀君!
教室内掌声不断,教师艺术性、渗透性地引领学生正反事例的“悦读”,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个别学生非主流的价值取向即刻被纠正。
三、 扎实技能——把握“悦读”方法的应试性
的确,九年级的思品课是要经受中考的考查大头,但不能因此受制于“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一狭隘的教育价值观束缚,应该从陈旧的人才观和简单粗暴的应试桎梏中解脱出来,还学生一片身心健康发展的天地。“悦读”无疑能给思品课复习教学带来有益的借鉴。
众所周知,再完美的教材,它的内容编排和呈现方式未必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也未必适合所有课堂教学的需要,教师应懂得“功在课前”的道理,深入钻研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整合教学内容,重新编排一些“悦读”材料,凸显主干知识,扩充重点内容,在趣味阅读中强化学生解题基本技能的训练指导。
要知道,每班几十名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获取考试的相关知识和信息,如果“悦读” 材料没有经过充分的准备和整合,无法在课堂上很好地点拨、指导学生。所以,“悦读”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所学知识点分析、解读的过程;是课堂学习方法、应试技巧运筹帷幄的过程;是对新知识生成的体验和探究过程。未雨绸缪的“悦读”整合既是充实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效益的方法之一,也是争取最佳应考成绩的必备过程,作用不可小觑。
针对中考思品开卷考试最终落实在对学生能力这一考查目的上,笔者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悦读”方法:强化技能指导,实现“面”上突破。
具体做法,一是热点回放,回归现实。通过“悦读”材料,教师帮助学生列出前后一年中国际、国内,尤其是本地区的几大热点问题并进行赏析,回归现实,热点分析与考点要求相联系,使学生在考场上遇到类似的问题能做到心中有数、应付自如。二是针对不同题型,强化解题思路的指导。如选择题的解题技巧和易犯错误的提醒,材料分析题的“四步”解题法,辨析题的一般答题思路,综合实践探究题可能出现的问法与对策,等等,尽可能在“悦读”中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应试效果非常明显。
四、 真实自我——把握“悦读”情感的迁移性
教师应该为学生的“悦读”提供必要的心理安全。学是在学习者内部发生的,心理安全是支撑学生自信心大厦的柱子,特别是对课堂中出现离题的“悦读”发现和“悦读”经历,教师更应认真对待并智慧处理。古代《学记》说:“亲其师,而信其道。”教育心理学表明,情感具有迁移功能。可见,师生关系是一种隐性课程,它有时比显性课程更为有效。事实表明,学生“悦读”兴趣的高低,与他们感彩的浓厚有关,受制于学习兴趣和师生关系。对于思想品德课来说,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还能激发学生全身心参与教学的热情。
初中生从心理上已具有成人感,愿意独立思考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去探寻、分析、处理“悦读”中的信息,提出新设想,流露真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