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计算机系毕业设计总结

计算机系毕业设计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28 15:47: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计算机系毕业设计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计算机系毕业设计总结

第1篇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高等学校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本科生及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创新实验教学体系,设计了支持基础验证型、综合设计型和创新研究性实验一体化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

关键词:教学改革;创新型人才;计算机硬件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计算机硬件实验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实验组织模式和实验手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动手大家看”的“放羊式”

实验的内容、步骤严格按照教材(实验指导书)进行

实验内容陈旧、与工程实际脱节

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验环境分别建设

计算机学科的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交叉性和相关性。针对每门具体课程单独设置实验及单独提供实验环境,一方面很难使学生对其前导课程所完成的基础能力做要求,同时也很难兼顾到其后续课程,各自独立,相互间缺少有效的贯通;另一方面实验环境重复建设,实验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下面以“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系统结构”三门硬件主干课程为例说明计算机硬件实验的现状。

(1) “数字逻辑”是计算机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目的在于掌握计算机数字电路设计和调试方法,为后续硬件课程奠定基础。而相应的“数字逻辑实验装置”一般仅能用于TTL与GAL器件的实验;有部分学校购置的实验装置还不能进行GAL器件的实验。实验一般使用小规模74系列TTL器件,通过面包板实现输入/输出连线,其可靠性低、元器件易损,复杂实验受到限制,很难支持设计型实验;许多目前流行的硬件设计方法,如采用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的基于CPLD(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的逻辑设计等,更是因为硬件设计环境不够而无法进行。

(2) “计算机组成原理”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目前很多大学采用类似清华大学计算机厂早期研制的实验装置,采用面包板和拨位开关等输入/输出接线,调试手段缺乏,支持的实验内容少,对CPU设计之类的实验没法很好地开展。即使一些新的实验装置,重点仍然是支持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实验的开展仍具有局限性。

(3) “计算机体系结构”作为计算机专业的高端专业课,由于缺乏实验条件,很多学校还没有开设实验,少数开设实验的学校也只能采用系统结构模拟软件进行模拟实验。大多数该类模拟软件运行在UNIX平台上,参数设置复杂、接口界面不友好,使用起来费时费力。学生只是通过课堂学习来掌握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内容,缺乏对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感性认识,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设计与创新性能力。

由于以上三门课程目前都只针对自己的课程内容单独设置实验并单独提供实验环境,这些相关性非常强的课程各自独立,相互间缺少有效的贯通,不仅导致了实验环境的重复建设,实验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对计算机硬件体系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更无法对本科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大型和综合型训练提供必要的支撑环境。

为了解决目前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建立能满足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需求的,集实践性、先进性、开放性、创新性为一体的先进硬件实验教学体系,结合EDA、软件模拟和虚拟现实等先进的实验手段建立集基本验证、综合设计和创新研究为一体硬件实验平台,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以适应学科发展和IT企业对高层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更高需求。

2 适应多层次人才培养需要的计算机硬件实验体系的建立

为了构建适合本科生、研究生多层次需要的一体化的实验教学体系,我们对国内外著名大学的课程及实验教学大纲等做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1) 研究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及其实验课程当前的设置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2) 剖析计算机专业硬件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

(3) 分析教学实验和科研实验的本质,发现本科阶段以及研究生阶段主要硬件课程教学实验的规律。

基于以上研究工作,我们设计的计算机硬件实验体系主要包含以下层次。

2.1系统化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内容层次

计算机学科是目前更新换代最快的学科之一,实验在设计时必须和实际工程结合紧密。实验内容和手段的设计必须是以培养具有很好实践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本科毕业生为目标。因此,我们将每门课程实验的内容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基础验证型:主要用于验证课程当中所讲的内容,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综合设计型:这类实验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相关课程的理解,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研究性:这类实验要求学生自行设计目标并进行实验;实验允许失败,但是必须对失败原因和改进设想做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这类实验是学生早期参加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形式,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及创造性个性,使学生创新性的想象力、判断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这三个实验从内容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对学生的要求上是由低到高的。其中前两类实验主要针对本科生设计,第三类实验主要针对少数有余力的低年级本科生、多数毕业设计阶段的本科生和所有研究生设计。

在多层次实验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启发学生认识实验教学的目的和意义,组织开展实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研究问题,指导学生的实验过程和认真完成各项实验任务。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教育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勇于求异的创新意识,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2计算机硬件课程层次的建立

以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学科为例,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硬件相关课程体系中主干课程由“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和“计算机系统的量化研究方法”组成,其中前三门课程为本科生课程,后两门课程为研究生课程。与主干课程相关的本科生必修课程还包括“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原理”、“嵌入式系统”;研究生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理论及应用”、“VHDL和FPGA设计”、“分布式系统”等。这些课程,特别是主干课程,不仅有较强的顺序性,而且课程内容的相关性很强。图1给出了计算机硬件主干课程的实验层次。其中,虚线方框部分为偏软件类型的实验。

图1 计算机硬件主干课程实验层次

从图1可以看出,计算机专业本科阶段硬件主干实验课程主要为数字逻辑专题实验、计算机组成专题实验、微机接口专题实验;并且这三个实验中,每个实验的开展必须以前一个课程为基础;课程实验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密切联系。为了让学生学习完这些课程后对计算机硬件结构有一个系统和感性的认识,我们在设计这三个实验时,首先设立了一个总的培养目标,每个课程组根据这个目标,结合本课程的内容和培养目标分阶段完成相关支撑的实验内容,并且这些实验可以采用一致的实验手段和平台。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1) 对于每门具体的计算机硬件课程均设置8学时的课内实验,实验类型为独立的基础验证性。

(2) 硬件课程都有配套的专题实验,专题实验均为综合设计型。主干课程的实验为必修专题实验,其他小部分课程实验为选修专题实验。以工程项目设计实验为目标形成多个系列,同一系列实验间具有时间先后关系、支撑与被支撑关系。例如图1中的“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系统结构”三门硬件课程就构成了一个主干的硬件实验系列。这三门课程的实验必须在内容上具有前后相关性,并采用基本一致的实验方法和平台。

2.3多样化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层次

在硬件开发平台的设计上兼顾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需要,综合本硕博各个阶段的不同需求,构建多层次的实验环境,提高实验效率,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创新式构建实验。还要考虑对毕业设计的实验环境以及本科生创新性研究活动实验体系的支持,结合软件设计的方法和手段(即硬件设计软件化)构建灵活多样的硬件实验平台。此外,实验平台设计要具有层次性,并且考虑课程间内容交叉和互补。

从国外的发展趋势来看,计算机硬件课程的实验由传统的孤立的实验装置承担,发展到了由EDA和CPLD/FPGA仿真器联合承担的阶段。

传统的实验装置支持相对简单的连线类的实验,这类实验只能使用中小规模的集成电路器件。设计大规模的实验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大规模的实验用中小规模的芯片来实现费时、费力,且受面包板等空间和实验装置能提供的电源限制。

使用HDL语言,如AHDL、VHDL和Verilog等,通过EDA工具软件设计各种规模的数字电子系统是目前工程师的设计潮流。通过EDA和CPLD/FPGA仿真器能完成计算机硬件课程的各类实验。图2是我们设计实现的一款低成本综合实验装置,该装置使用了Xilinx公司Spartan-3系列FPGA芯片(40万门),通过扩充板可以满足大部分的实验要求。

图2 一款综合实验装置的PCB的元器件布局示意图

2.4多层次的实验考核体制

实验的考核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实验过程的跟踪考核:改变传统的根据实验结果和报告打分的体制,对实验过程中的主要环节进行记录、评价,并作为最终成绩考核的依据。

(2) 实验报告撰写: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以总结个人实验结果,明晰实验思路,实现知识的融合、升华和再学习。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可以培养学生对科技活动的总结能力,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使学生的科研素养得到初步锻炼。

(3) 实验答辩机制:对于综合设计型,特别是创新研究型实验,前两种考核机制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需要引入新的机制来评价学生所做工作及取得的成绩。可通过学生讲解、演示,教师提问和回答,课程设计报告撰写三个步骤来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 蒋景华. 麻省理工学院培养创新人才特色的做法的分析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6):1-4.

[2] 朱颖. FPGA实验开发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 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05.

[3] 赵妍. FPGA开发系统的设计实现和实例开发[D]. 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07.

[4] 贾国芳.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探析[J]. 科技教育创新,2007(7):220-221.

[5] 秦四年. 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及其操作程序[J]. 北京教育,2001,(1):14-15.

第2篇

地方本科院校多由地方上的师专升格而来,本科办学时间短,肩负着培养大量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所急需的高级人才的重任,通常多为传统的教学型高校。在这种高校里,理工科,特别是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要求均较高的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设计问题较为集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⑴师资力量欠缺地方高校是我国高校扩招的主力军,常年的扩招,摊薄了原本就非常有限的教师力量。对于计算机类专业,重点高校培养的博士毕业生原本是地方高校师资的重要补充来源,但是由于这类专业应用性强,本就为数不多的高素质的博士毕业生经常早早被各地的高新技术企业、跨国公司高薪聘去,真正愿意到科研条件较为欠缺的地方高校任教的十分稀少。师资补充不上来,就直接导致了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师生比常年不达标。更为关键的是,不少地方高校对教师的科研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校教师的职称晋升、评优评先主要的考核指标就是科研业绩,这种政策导向直接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毕业设计这种费时费力且难出成效的实践教学工作对于高校教师们而言就形同鸡肋,难以引起重视并提升其指导质量。⑵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经费短缺地方院校由于办学时间较短、底子薄、投入不足,可供学生展开实践教学的仪器设备、场所通常都难以满足要求,而有限的资源又经常优先提供给基础性专业课、必修课的实践教学使用。经费投入不足也是制约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以我院为例,学院拨付给工科类学生每人160元的毕业设计实验经费,连补充最基本的实验耗材都不够,为了出成果只能将经费集中于少部分尖子生使用,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则损害了大部分学生的利益,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学生在毕业论文阶段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其毕业论文的质量可想而知。⑶与学生就业时间冲突,学生投入不足通常本科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学四年的最后一个学期,这段时间正是公务员考试、考研、教师招聘考试、企事业单位招聘的关键时期。大四学生面对严峻的升学与就业压力,不得不奔忙于各类考试与各地的招聘会之间。甚至,不少企业不顾及学生学业,要求签约学生立即到岗上班。升学、就业与毕业设计在时间上出现了冲突和矛盾,学生大多只能顺从于就业压力,无法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学习上,⑷部分毕业设计选题脱离研发实际毕业设计选题的科学性、新颖性、实用性关乎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传统上,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以高校专任教师为主,选题的范围则以教师的科研项目或教研项目为主,选题常缺少工程背景,脱离研发实际,导致学生对毕业设计兴趣骤减,敷衍了事。也有部分学生擅长利用政策,在选题时下足功夫,往往选取那些相对简单,容易完成的课题,如课程教学网站、学籍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从技术角度上看来,这些课题实现方法基本一致,在许多网站、教科书、毕业论文指导手册上都有类似的源码,甚至提供几近现成的论文,学生只要变更一下界面或对数据库结构稍作调整,改头换面即可称之为自己的系统、自己的论文,提交上来,对这部分学生由于其论文也基本符合要求,真奈何其不得。⑸论文审查不严,易被学生钻空子通常本科毕业设计最终成果往往反映在毕业论文上,而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一般不需要被送入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中进行“”,常以校内专家评审做为最终评价手段。这种纯人工的评价手法易被学生钻空子,少部分学风不够端正的学生到了毕业前夕,往往出尽招数以求毕业论文顺利过关,常将学术期刊网站上的硕士论文下载后稍加修改即呈交上来,或直接通过网络购买毕业设计和论文。采用人工的评价手段稍不留神就让他们浑水摸鱼获得通过,最终造成恶劣影响。

2“产学研”结合模式的指导方式

“产学研”结合模式主要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两条途径,在充分考虑企业需求前提下,以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巩固学科基础、培育创新能力为基本目的,由高校、企业、学生三方面共同研究,明确毕业设计的课题,确定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7]。在毕业设计实施的具体过程中,由高校和企业联合派出导师,由高校教师承担对学生的理论指导,由研发一线的工程师在企业中进行实践指导。毕业设计后期,可聘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高职称工程师或工程技术部门主要负责人与校内教师一起共同组成毕业设计答辩考评小组,共同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实施书面评价、答辩、评定成绩等毕业设计的质量审查。

3“产学研”结合模式的的关键点

3.1做好选题工作

恰当的选题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能直接体现出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选题要求密切联系生产和研发实际,有工程应用的背景和工程的实际内涵,确保其具备较强的实用性。此外,选题还应具有一定的深度,保证有足够的工作量,在某些方面还应体现出创新的成分。因此,在选题时要尽量做到以下几方面的具体要求:⑴毕业设计选题应与服务地方的人才培养定位充分结合地方性本科院校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为主要办学方针的高校。我院所处的广东省近十年来软件产业一日千里、欣欣向荣,业已成为全国行业的龙头老大。2011年统计数据表明,广东省共有软件企业3136家,占全国的13.7%,全年实现软件业务收入3122亿元,占全国的16.9%。其中软件产品收入1203亿元,信息系统集成服务收入471.3亿元,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收入140.1亿元,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收入583.8亿元,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663.9亿元,IC设计收入60.2亿元。我院所处的惠州地区正处于广东省软件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带,因此我院计算机系的毕业设计在选题上就充分考虑了人才培养的定位,以嵌入式软件设计、大型数据处理与运营、创意文化支撑技术等方向为主,为人才培养设定了明确的目标。⑵毕业设计选题应与地方企业研发实际充分结合地方院校的计算机工科专业是为了满足适应地方信息产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其是否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是决定着人才能否快速适应地方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毕业设计的选题应密切结合地方信息产业发展的趋势,与地方企业密切联系、共同协商、共拟课题,真题真做。由于课题贴近实际、应用性突出,学生们往往更容易地激发学习兴趣,在解决工程问题的过程中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与地方企业研发充分结合还有利于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教师们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增进服务地方的能力。⑶毕业设计选题应与学生就业充分结合利用“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可让学生到有就业意向的企业中完成毕业设计的课题,直接接触到今后工作中需要面对的研发项目。这样学生往往会将之视为证明自己能力和价值的一次机会,激发出了极大的工作热情,有助于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也提前适应了工作岗位,完成了岗前培训,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也为企业节省了培训新员工的费用与时间。⑷毕业设计选题应反映学科发展的前沿毕业设计也是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对学科发展前沿的一次眺望。因此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应以能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国内外行业应用和发展的最新理论、最新技术、最新应用,如云技术、量子计算、网络信息融合与知识服务等,可在毕业设计选题中适度安排这些体现学科先进性的内容,以期学生在毕业后能尽快融入到企业的发展中。

3.2强化过程管理

对毕业设计过程有效地管理是“产学研”结合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为此我院专门制定有《惠州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定》,在此基础上还补充制定了与企业研发密切相关的具体措施,如教育并严格要求学生对接触到的关键技术、源代码、项目文档等履行保密义务,保障校企双方的利益都不受损害。在确定课题后,各系部组织学生与校内导师、企业导师见面,在校企双方面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向学生详细介绍课题的内容、要求和任务,并要求学生按照规定完成查新、外文文献阅读、撰写开题报告、制定研发计划和工作进度,设定预期目标,确定最终的结果形式等工作。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期间,还加强了对学生考勤的检查,规定学生必须按照实习单位的作息制度上下班,如遇特殊情况确需请假,应同时报告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在取得他们同意后方可离开。我院还强化对校内指导教师的管理。校内导师要与学生定期联系、在毕业设计开题、中期检查;定稿前、答辩前均需召集学生开会,检查毕业设计完成情况,收集学生意见,答疑解惑;每周不少于2次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考虑到此时学生大多身处企业,不在校内,可利用电话、网络(如电子邮件、QQ在线交流、网络论坛、微博)等方式远程指导,校内导师还定期访问学生所在企业,与企业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协助校外导师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及时了解学生的工作进展、生活情况、甚至心理与情感困惑等。为保证设计及毕业论文都到达规范要求,我院专门制订有《惠州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对毕业论文的形式做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毕业论文送审前均需由校内导师对论文进行形式审查,审核诸如论文各项内容是否齐全,格式是否规范等,确保形式符合要求。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教务处每年还从各系部评选出来的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中遴选出最优秀的典范毕业论文,编印成册,下发至毕业班级中,以这些毕业论文为示范样本,鼓励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我院还做好毕业设计的档案管理工作,规定在毕业设计完成前需提交毕业论文审批表、任务书、开题报告、查新报告、指导记录、外文阅读文献目录、论文文本、各类不的源代码、需求分析报告、项目总结报告等十二种材料,纸版文档与电子版文档均需同时提交,双备份,对于电子文档需长期保存。

3.3适度调整考核标准与程序

“产学研”结合模式下指导的毕业设计有其特殊性,因此最终的考核——毕业论文评审、毕业论文答辩——也应有别于在校内完成的传统学术型论文,在评价上需结合实际并适度倾斜。首先在选题的评价方面应首先考察学生选题的新颖性、实用性,对于密切结合研发的具有较大实用价值且是研发过程中的重点或难点的选题,应该给予肯定;在毕业设计工作完成情况的评价上,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工作量,并对于毕业设计的原创性、真实性予以认真的考察,即毕业设计必须是学生亲自动手解决的研发过程中的若干具体问题;评审人的构成方面,可聘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研发工程师、项目经理等人员与校内专家一起组成考评小组,企业专家的参与将增强评判的客观性、公正性,也将强化学生毕业论文中实用性的评价;学生毕业设计的考核也应包含团队协作能力的评价,在企业进行研发工作,如完成一个软件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团队作战的过程,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也应该进行考察,引导学生重视团队协作;最后,毕业设计的成果形式也不应仅局限于毕业论文,可将学生在“产学研”过程中实际参与或完成的智力成果都纳入评价范围,如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计算机软件登记、各类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工程设计报告、项目需求分析报告等。

4“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实践

惠州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从2004年成立起就一直非常重视与惠州市及周边地区的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主动与旭日集团电脑部、用友软件有限公司等当地十多家IT企业输送实习生,充分利用以往积累下来的资源。从2005年起,每年都组织学生到上述企业开展毕业论文、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共同开展协同创新。在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双重指导下,通过“产学研”结合模式完成毕业设计,并初具成效。从客观数据上分析,参加“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其毕业设计成绩得分较高,且易取得突出成果。以2005级为例,该年级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的共计有30余人,占毕业生总数的近20%,其中9人的毕业设计被评为“优等”,2人的毕业论文获选校级优秀毕业论文。从学生主观感受上看,学生直接到企业参与企业的研发课题,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自信心陡增,对学习的满意率也有大幅提高,这一点可从毕业论文的“评教”得分上得以体现。我系对参加“产学研”结合模式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展开了调研,汇总“评教”得分,将其与不参加“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的“评教”的得分进行了对比,具体情况如表1。

5结论

第3篇

实践。

关键词:毕业设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毕业设计作为理工科高等院校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综合性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毕业设计是对所学知识的检验与总结,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在毕业设计的实施阶段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在毕业设计实施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毕业设计实施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毕业设计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起着重要作用,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在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时,在毕业设计实施阶段中存在一些问题。

(1)在需求分析阶段中毕业设计创新的意识不强,学生创新意识薄弱,比较缺乏探索新问题的动力和能力。

(2)概要设计阶段和详细设计阶段实践操作能力不强,有很多学生缺乏实践的信心,虽然会有一些很好的思想,但由于没有马上进行实践,或者做了实践遇到困难就退了下来,这样很难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整合、系统化,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3)毕业设计的通过要求较低,毕业设计阶段也是学生联系工作准备就业的阶段,加上毕业设计一般都能全部通过,学生的学习压力远小于就业压力,相当数量的学生对毕业设计不重视。

二、毕业设计实施阶段如何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展示学生本科学习成果和专业能力的综合环节。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更是面临着挑战。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通常是要求模拟实现一个应用系统,完成从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到编码实现的基本过程。以下围绕毕业设计实施阶段如何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若干探讨,包括需求分析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概要设计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详细设计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需求分析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需求分析是关乎毕业设计开发成败的重要因素。现在的软件设计中返工开销占了总开销很大比例,而导致返工的主要原因是需求分析不明确。可以看出需求分析在毕业设计中所占有的地位。需求分析的任务不是确定系统怎样完成的工作,而是确定系统必须完成那些工作,也就是对目标系统提出完整、准确、清晰、具体的要求。它所做的工作是深入描述软件的功能和性能,确定软件设计的限制和软件同其他系统的接口细节,定义软件的其他有效性要求。

在指导学生在对自己的毕业设计进行需求分析时,学生对自己要处理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有条件的话到相关的企业做调研,确定目标系统的综合要求,并提出这些需求实现条件,以及需求应达到的标准。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从以上几方面对毕业设计进行科学的需求分析,在这一阶段中,学生通过需求分析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毕业设计中要解决的问题,并能够从整体上提高对问题的思考能力,为完成毕业设计和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此阶段,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借助于网络的同时,为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进行实际调研,对系统的整个流程掌握清晰,在完成毕业设计需求分析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身的不断努力和指导教师的指导,在反复论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们独立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是学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2.概要设计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概要设计阶段将软件系统需求转换为未来系统的设计;逐步开发强壮的系统构架;使设计适合于实施环境,为提高性能而进行设计。概要设计阶段具体的任务有总体设计、接口设计、数据结构的设计、模块设计、其他设计等。

在概要设计阶段,毕业生对业务处理过程了解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非常重要。调查了解清楚所有的业务流程才能设计出适合各流程业务节点用户业务特点和习惯的软件,使开发出来的软件更受欢迎。在概要设计阶段,通过指导教师的指导,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到相关部门调研,不断努力,反复修订毕业设计的概要以求达到完美。完成这个阶段任务,学生对毕业设计有一个从整体到局部的更深的认识,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在学生自身的努力和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学过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应用于实践,不仅提高学生的自信,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对独立完成毕业设计充满了自信。

3.详细设计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细设计的基本任务为每个模块进行详细的算法设计。用某种图形、表格、语言等工具将每个模块处理过程的详细算法描述出来。

详细设计阶段,通过对每个模块进行算法分析设计,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辅助的工具,反复修改论证过程中学生会掌握每个模块的各种设计思想,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会如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提高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实践能力,能够主动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对于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在此阶段,学生通过算法分析、代码设计在加强理论的同时加强了上机的实践能力,通过对问题的反复求解,学生会对毕业设计和所用到的设计工具有更深的理解,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近几年所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设计中,对以上方法进行了实践,比如:在《教师工作量统计软件设计与实现》毕业设计中,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实施过程中,引入UML、Rose等在当时还属于较新的技术,使他们掌握了基本的面向对象分析方法和相关的技术、工具。在《教师档案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运动会后台管理系统成绩管理设计与JAVA实现》要求学生以J2EE技术应用实现毕

业设计。J2EE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分布式应用技术,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实施阶段学习了如何基于J2EE技术设计和实现多层分布式应用系统。

通过多次毕业设计的实践,毕业生在毕业设计实施阶段得到了一定锻炼,在实际软件开发工作中都能较快地进入角色。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如何搞好毕业设计实施阶段中的各项工作仍然面临着很大挑战,需要我们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张俊林.在本科毕业设计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改革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1).

[2]洪月华.毕业设计中信息素养的提升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教论坛,2009(1).

[3]罗勇,文彬.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改革研究与实践[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2).

第4篇

关键词:机房;计算机;维护;管理

随着高校的教学改革逐步深化,机房建设已成为各高等院校教学设施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福州大学为例,每个学院设立的院平台机房承担着各学院计算机相关专业实践课、学生毕业设计、教育培训等教学任务。因此高校机房每天负载任务都很重,机房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很重要。如何最大效率地利用各种资源,提高高校机房管理与维护的效率,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显得极其重要。

1、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计算机软件种类繁多、容量巨大、升级频繁。

以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目前学院由7个系组成,各系各专业的计算机相关的专业实践课都安排在学院平台机房进行,涉及的计算机方面相关软件极多,尤其是数字媒体与网络技术系,授课需安装的软件既庞大又种类繁多。学院某机房的课程如下:数字影视合成与非线性编辑、计算机通信与组网技术、PIC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子系统设计、计算机图形学基础、软件技术基础B、计算机网络基础、影视剧本创作、三维引擎及应用、计算机网络与应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C++)等等,安装的软件多达几十种。安装在系统盘的软件多达十几GB,系统注册表庞大,软件运行越来越缓慢,每次进行网络同传都得耗费几个小时。每年因软件升级需要系统重装更是习以为常,增添了机房管理和维护的困难。

1.2不同教师对软件版本要求不尽相同,软件冲突也时有出现。

由于不同专业不同教师,对同一种软件的版本要求不太一样,而不同版本的同一个软件在同一个系统中常常是无法共存,新版本经常会强制替换旧版本的。机房管理人员无法兼顾双方,总会出现总口难调,只能选择其中的某一版本。

由于软件众多,常常出现不同软件冲突,或者某些同类软件会排斥其相似软件造成死机现象。

1.3学生上机对机房维护带来的一些问题。

由于机房授课教师大多采用投影机,教师一般都会携带装有课件的移动存储工具,而课后学生都会将教师的课件或者课后作业再用他们自己的移动存储设备拷贝,教师机感染各种病毒机率大大增加。甚至有部分学生出于好奇或者其他原因,试图在学生机中破坏系统注册表、进行系统登陆加密、 修改CMOS设置、运行一些木马病毒程序或者磁盘分区工具,很可能给计算机带来破坏性。

每年毕业设计都会有一部分学生安排到机房,他们会要求机房管理员开放软件安装或者存储功能,这样也会给计算机管理和维护带来不便。

2、管理方法与维护技术

2.1系统还原卡的使用。

目前高校机房大多采用统一配置的品牌机,而且一般都拥有系统还原卡。使用系统还原卡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大大地减轻工作量。它采用硬盘加密技术,不容易被攻击,占用内存少,不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支持FAT32和 NTFS的分区格式,对计算机CMOS设置也有保护作用,支持多种数据还原方式,安装和使用过程简便。还原卡能确保计算机数据在遭到损坏后快速恢复,操作极为简单,不用担心病毒、误操作等问题。

以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目前使用的是配置相同的联想系列机,其配机自带的增量保护卡具备网络发射功能,并引入进程机制,可实现增量网络同传。目前本学院计算机硬盘一般第一个分区为系统分区,有一部分计算机安装双系统,将第二分区也作系统分区,其他分区为数据分区。首次装完操作系统后进想硬盘保护系统,进行保存数据,一旦系统出现问题就可以通过恢复数据来还原。修改分区设置可以将系统设置成不还原、手工还原、每次还原等方式。成功安装完成一台后即可通过网络同传实现批量同传克隆。

2.2病毒防治

首先,利用现有的还原卡能有效抵御病毒木马对系统的破坏。用户对硬盘的操作,实际上不是对原来数据的修改,而是对还原卡保留区进行操作,从而达到对系统数据保护的功能。

由于学院机房预留光驱、USB接口,学生上课、毕业设计常常使用,不能通过屏蔽的方法隔离外来病毒木马等隐患。目前学院机房的做法是:首次装完一个干净的系统后,打补丁,再利用还原卡备份,接着设置开机对系统分区每次还原方式,这样即使系统感染病毒或者木马,重启后也会从系统中消失。另外对非系统的数据分区,采用一次备份后设置成手动恢复,在必要时候还原回初始备份状态。

其次,引入一种保护计算机系统的软件——sandboxie(沙盘)。

沙盘允许用户在沙盘环境中运行浏览器或其他程序,因此运行所产生的变化可以随后删除。可用来消除上网、运行程序的痕迹,也可用来还原收藏夹、主页、注册表等。即使在沙盘进程中下载的文件,也会随着沙盘的清空而删除。

当我们通过沙盘打开的网页浏览器,即便运行在沙盘中的程序是木马或者病毒,都只会存在于沙盘中而不会感染到现有的系统,这样就能有效保护计算机系统。甚至利用沙盘技术还可以通过进程分析跟踪病毒,目前很多杀毒软件都率先加入了沙盘技术,例如360安全卫士带有360隔离沙箱以及360安全浏览器(隔离模式),卡巴斯基也将沙盘技术融入杀毒软件之中等等。

2.3应用程序虚拟化的应用——云端软件平台的引入。

云端与沙盘都是以应用程序虚拟化技术为基础,但在具体的应用上却各有千秋,一个偏向于安全方面的应用,另一个侧重于软件管理上的新体验。云端与沙盘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在沙盘中运行的软件能够通过虚拟区域读取系统中的数据,但反过来系统的软件不能读取沙盘中的数据;而在云端中安装激活的软件则可以通过虚拟区域与系统中的软件互相进行访问。

云端(Cloud)是基于应用虚拟化技术的集软件搜索、下载、使用、管理、备份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软件平台。云端的工作原理是将事先分离出来的软件数据通过虚拟化的环境映射到系统中运行,这样既保持了软件的原貌,又能够达到将软件与系统安全隔离的目的,从而具有应用环境瞬间恢复、操作系统保护、软件绿色化、资源快捷管理等众多优良特性。

云端中的软件在运行时所产生的垃圾文件和注册表冗余信息,实际上都保存在云端缓存(虚拟区域)中,只要执行了隐藏操作就会从系统中消失,所以不会对操作系统造成实际上的影响。加上它无需安装和卸载,也减少了因卸载不完全而带来的垃圾信息,从而确保了系统的纯净。

将云端软件平台安装在系统所在分区,将云端缓存文件夹设置在非系统所有分区(数据区),云端在受保护的情况下能及时地更新显示并正常使用所安装的软件。这是因为软件真实的文件和注册表等都存放在缓存中,系统与缓存只是一个投影的关系。所以云端软件平台不仅适合普通的计算机,同时也适合多媒体教室中安装有还原卡的计算机。

云端软件平台有效解决了因软件种类繁多占用系统分区空间、系统注册表庞大、软件运行缓慢等问题。云端软件平台有效解决前面提出的软件版本冲突问题,在同一个系统中允许多种版本的软件共存。不同的教师上课所需要的软件都可以全部安装在云端,只需通过激活和隐藏就可以很好解决同一个软件不同版本共存的问题。同时云端软件对已备份软件具有修复功能,可以创建软件的还原点,而且对有使用次数限制的软件可以通过修复来反复使用等等。

3、结束语

高校机房的管理与维护是一门综合的技术。采用还原卡、沙盘、云端软件平台等多种方式,能够使得高校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软件管理变得更简单、方便、高效。

参考文献

[1] 崔晓华. 探析高校机房管理与维护方法[J]. 农业网络信息, 2011,(2)

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教学改革;分层次教学;创新实验

1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规范计算机教学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参照IEEE/ACM的计算机学科本科教学参考计划(Computing Curricula 2001,简称CC2001 /education/curricula-recommendations),不同类型的本科院校对计算机专业都制定了各自学科的教学计划。在CC2005(Computing Curricula)中将计算机学科分为计算机工程(Computer Engineering-CE)、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CS)、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IS)、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和软件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SE)5个专业,图1为针对每个专业的特点和要求所提出的知识架构。

图1The problem space of computing

横轴分为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而纵轴分为计算机硬件与结构(Computer Hardware and Architecture)、系统基础(Systems Infrastructure)、软件方法和技术(Software Methods and Technologies)、应用技术(Application Technologies)和信息系统结构(Organizational issues & Information Systems)5个层次,不同专业对每个层次的要求不一样。CC2005中基于上述层次结构明确指出计算机科学专业和计算机工程专业都应该掌握计算机硬件与结构方面的课程知识,并且对不同专业的每一门课程的地位、知识范畴和教学方法等做了详细的说明。图2为Computer Architecture课程的编号体系,课程分为四个级别:入门课程、中级课程、高级课程和具体项目课程,不同的课程对应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图2CC2005课程编号体系

作者简介:韩英(1979-),女,助教,本科,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系统结构相关的教学与研究;严诚(1983-),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体系结构相关的教学与研究;荀启峰(1979-),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系统结构相关的教学与研究。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作为计算机科学专业的中级课程来讲要求采用精简的、系统的、主题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培养学生在计算机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使用和维护的能力,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相关的计算机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改革

2.1抓课程核心,合理安排讲授内容,突出硬件重点

该课程主要是介绍单处理器计算机的组成原理与结构体系,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和运算实现、存储器组织与结构、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等。由于该课程属于硬件基础课,其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课程内容之间相对独立、知识点零散,目前很多教材没有做到体现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整体性,且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存在很多问题,所以这门课程的教与学都比较困难。

针对教与学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很多高校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着探索性的改革,为了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形成清晰完整的概念,需要合理的安排内容。比如,首先应该给出计算机系统的概念结构,然后从具体的运算实例出发(比如 “5+8*3”)来介绍微机的功能和工作过程,进而引出整个课程的主要内容结构,让学生把握课程整体的方向,为学习以后的内容打下基础,在讲解具体部件原理时,始终坚持“突出整机概念”为主线,这样把握着课程核心目标,进一步安排教学内容。[1-2]对于基础性的知识注重硬件原理的讲解,而对于发展较快、具有时代意义的技术性内容,老师应该做到跟踪前沿技术,在课堂上补充讲解。老师可以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保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先进性的统一。

2.2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分层次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的理论教学主要讲解计算机组织和计算机结构两方面的内容。理论教学内容偏重原理性的知识,十分抽象,例如讲解CPU和存储器连接技术时,教学中无法做到两者实物引脚的连接,只能通过原理性的知识去讲解其连接技术和读写工作原理;在讲解各个部件互连技术时,涉及到对程序员透明的硬件细节问题,如控制信号、节拍电位机制以及硬件门电路技术等。

实际上,教学的要求不仅仅掌握其原理性的知识,还要求掌握关键部件的设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教学实验的内容应不断更新,做到追踪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器件,并及时反映到实验教学中,为了达到通过不同类型实验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验可采用分层次教学:基本实验开放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性实验。[3]基本实验是配合理论教学内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而开展,可以在平常的实验中开设,比如运算器、存储器实验等;开放性实验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先进的技术进展,可以借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来开设开放性实验,比如“接口技术”;而综合性实验为了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在课程设计中开设,比如为了能使建立完整的微机概念,除了在理论教学中突出整机概念外,在课程设计中结合具体的实验给出基本模型机和复杂模型机的具体设计和实现技术;研究性实验是更高层次的要求,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可以安排在毕业设计阶段。这样的分层次教学和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更有利于培养计算机专业的硬件人才。

2.3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方法的改革,激励学生思维活动

创新思维活动是建立在原有知识体系基础之上的一种活动,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需要在平常专业学习中培养,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比如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借助于直观的图形和动画的形式将抽象的问题进行分解,为学生建立形象化的思考过程,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积累。我院在“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的教学的改革探索中,将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建立共享型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并配合双语课程构建了开放式的课程学习环境。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习题、实验指导以及讲课录象都以网络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同时学院针对这门课程建设了配套的试题库、试卷库。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资料,还可以通过网络课程自主学习,自测效果。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教学手段更灵活、更便捷。便于学生理解和思考、便于师生交流,达到互动学习的目的。

2.4 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应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4]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这里强调是一种“情境”,即环境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建构。“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的学习在绝大部分院校都是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授,以老师为中心、以强调知识传授为主体,这种灌输式教学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为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仅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学习情境的创作,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角色进行转变,由传统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主体,也就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作用,利用情境设计,互相协作、交流等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在教学方法创新中,我们还做了如下尝试:(1)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思考性;(2)重点的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加强互动性;(3)简单的内容让学生自学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4)实践教学内容采用研究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如此通过各种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情境式的构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5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

针对这门课程的特点和大纲要求,我们可以采用如图3所示的教学方法。采用从整体到局部和从局部到整体,始终突出整机概念的教学方法。[5]

图3教学方法示意图

首先给出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概念,然后引出计算机系统的三大组成部分:中央处理器、存储器系统和I/O设备。三大部件通过系统总线相连,这样有利于学生建立整机的概念,把握课程的总体方向。而在讲述到某部件具体细节(知识点)的时候,采用的是从局部到整体的教学方法,比如对于运算方法和运算器的教学。如果学生没有学习表示和运算数据的基础,根本无法做到理解运算器的原理与结构。所以对于“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的内容讲解,需要针对不同知识点的特点采用从整体到局部和从局部到整体的教学方法。

在“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的教学改革探索中,除了上述的改革以外我们还做了关于教学组织管理制度的改进,比如集体备课、双教案、自编实验教材以及和外校共同进行教考分离等,目的是通过这些方法改进、改变传统的教学。

第6篇

1.1计算机实验教学的定位

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依托,以计算机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为核心,丰富和完善计算机系列实验教学,促进计算机在全校各专业中的渗透与应用,提升计算机科学研究、工程技术与应用开发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

1.2实验教学理念

1.2.1面向全校需求的课程体系

计算机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学科的进步,计算机的应用提升了各学科的技术水平。本中心面向全校各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不同需求,按照通识基础、技术应用和科学研究,建立了多层次的实验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体现了基础知识、综合应用、创新研究。

通过实验课程,促进计算机在各学科的渗透与应用,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人才,提升各学科的整体水平。

1.2.2强调基础理论的实践第一

计算机教学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本中心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空间,通过实验验证、课程设计、专题训练、专业实践、毕业设计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作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数理、电子技术是计算机学科的基础,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是计算能力的体现,本中心强调理论指导下实践,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1.2.3依托科研优势的创新教育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全国重点学科,拥有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和雄厚的科研能力,承担了一系列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等重大和重点项目,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

本中心注意提取科研中的相关知识点,引入到教学实验中;关注普及型与专业型教学的结合;以先进的科学问题激励学生的思考。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体验书本与应用、学习与研究、通识与专业、继承与开创的关联,提升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

1.3实验教学总体情况

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面向全校所有专业本科生开课,每年开出计算机实验教学课超过7000人门,完成实验学时数逾750000。计算机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因此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学指导小组在教学实践中归纳出一套计算机学科特有的实验教学模式:除了独立设置的部分专题实验以外,提倡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不分离,提出了有计算机学科特色的课程体系。

在对面向全校的计算机课程(包含实验)作了调整、优化和分工的基础上,中心制订了全校计算机课程和实验体系,如图1所示。

基于这样的课程体系,计算机基础课被各院系列入了培养计划,更多的公共选修课程群为学生学习计算机提供了多种选择。例如,他们可以在全校任选课程中自主选择需要的课程,也可以修读计算机应用辅修专业,在计算机的某个技术领域有所专长;学生还可以根据个人兴趣或专业要求选修计算机专业的课程。通过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实验教学,培养了各专业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本专业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将计算机学科与本学科进行交叉融合的能力,为各专业学生的后续专业课学习和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根据图1的计算机课程体系,我们提出了分层次的计算机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计算机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包括三个层次:通识基础类实验课程、技术应用类实验课程和专业技术类实验课程。针对计算机课程所共有的特点,即理论紧密地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因此我们实验教学中心不是强行将实验教学同理论教学拆开,而是将很多理论教学引入实验室,将理论教学在实验中完成。因此,从实验课程的角度看,也分为三个层次,而且在各种类别的实验课程中分别包含基本型、综合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

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属校级编制,挂靠在计算机系,由实验中心管理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小组共同管理。中心由11个实验室组成,其组织结构如图3所示,包括面向全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和面向计算机专业和特长生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两部分。

2特色及优势

2.1在奠定坚实的数理基础和计算机基本理论基础上,特别强调实践第一

计算机学科是当今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要想跟上时代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让学生在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始终不落伍,我们要给学生奠定坚实的数理基础和计算机理论基础,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具有实践性极强的特点,需要通过实验强化动手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计算机技术水平是干出来的,不是看出来的,不动手是学不会的。在“教”的方面,提倡“案例教学”;在“学”的方面,强调作业、大作业、项目训练、专题训练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这个实践平台上理性思维和理性实践。计算机实验教学主要目的是强化动手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有两重特性,即构造性和能行性。所谓构造性是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建立在多基础学科理论基础上,由多学科共同构造、集成的。这就要求学生要开放思维,充分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体验如何解决问题。所谓“能行性”就是说计算机科学理论最后都要落到实处,要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一丝不苟,所有的理论都是为了能够让创造性的工作行得通,能够真正完成既定的任务。而这两大特点的落脚点恰恰在于“能行性”上,即要求在计算机学科方面的实践能力要强,要有真才实学。我们在整个教学、实验的各个环节都突出强调和体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这两个特点。

2.2实现了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学实验体系,有利于个性化发展,培养各层次高素质人才

由于清华大学计算机实验中心面向的是对计算机知识有不同层次要求的各专业学生,我们扩大和加深了计算机学科与各专业的融合。在借鉴了国外一流大学实验教学体系基础上,总结了多年在计算机教学和实验方面所积累的经验,提出并建立了通识基础类、技术应用类和专业技术类三个层次的计算机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在每类实验课程中都设有基础型、综合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有利于对各式人才的培养。在这个课程体系中,我们首先确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充分考虑了各专业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要求,将计算机知识作为支持其他专业的基础信息平台,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在各类实验中,强调增加综合型、研究创新型实验的数量和质量,指导学生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选择不同的实验内容,尽量将实验设计积木化、模块化,满足不同兴趣的同学对实验的不同需求,达到个性化发展和培养多层次高素质人才的目的。为了培养国际高水平计算机软件人才,制定了单独的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由姚期智教授主持“软件科学实验班”,该实验班得到教育部“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支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的教学实验体系在人才培养上卓有成效,正是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培养出来了大批全面发展、高素质的人才。

2.3重视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成果显著

随着计算机学科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教学中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课程建设方面我们有9门课获精品课,“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文化基础”、“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获国家级精品课。其中“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获北京市级精品课,另外“计算机专业实践”、“数据结构”、“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人工智能导论”、“计算机网络原理”获清华大学精品课。作为教学实验成果的一部分,教材建设是我们注重的另一个方面。我们积极参与世界先进技术和理论的研究,密切关注前沿计算机

科学与技术课程和实验,及时地推出各种教学和实验教材。近几年比较有代表作用的教材如《数据结构》,其三个版次、两种语言(C语言版和C++版)的总发行量超过了300万册;《PASCAL程序设计》及其实验指导教材的发行量超过120万册;《计算机文化基础》及其实验指导教材的发行量超过了110万册;《IBM-PC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及其实验指导书的发行量也超过了110万册,还有像《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等的发行量也都在50万册至100万册之间,这样大发行量的教材还有很多。近5年教材建设方面有16种教材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的教材6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的教材1种;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教材1种;获得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的教材1种;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7种;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的教材1种;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种;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4种。我们还在不断地总结科研和教学成果,适时地推出包括“十一五”规划教材在内的各种系列教材。

2.4注重科研成果向实验教学转化,转化成果向全国高校推广

清华大学一直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和研究创新相结合,根据实验教学和科研创新的要求,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高水平的实验教师队伍与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形成了与国际接轨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这支队伍依托计算机系的学科优势,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为源泉,自主设计了一批反映计算机新成就和新技术的教学实验、研制了新的教学实验装置。例如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高性能IPv6路由器”的科研基础上,我们及时地将该技术引入到实验中,研制了IPv6实验装置,并引入到实验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TEC系列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装置,作为我们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很多奖励,并推广到全国200多所院校。再比如TPC系列计算机接口技术和微机原理实验系统,推广到全国260余所院校,约5500套实验系统在为全国高校的微机接口和微机原理实验服务。

另外,作为学校规模最大的计算机实验教学和学习环境,我们采用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包括学生管理、设备管理、课表管理,选课管理等。自主开发的计算机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在2000年通过教育部认证,并获得专利一项,为实现中心开放式教学,建立了配套的实验中心信息化系统。该系统包括中心网站、实验室门禁系统、实验室窗口预约、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学习资源库。我们将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科研工作相结合,自主研发了中心网站,管理系统,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网络化信息管理平台。这套管理平台已经推广到70多所院校的实验中心(室)中使用。

2.5以雄厚的科研为依托,开展各项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研究型学习能力

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主要动力和源泉。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创新能力,我们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利用我们的科研优势,辅以资金支持和制度化管理,由教师选择合适的科研题目和部分项目,作为学生研究训练(SRT)的题目和内容。为了培养学生们对科研能力训练的兴趣,我们还举办各种国际、国内计算机知识技能的竞赛或组队参加各种竞赛。例如ACM大赛、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两岸清华程序设计大赛、智能体大赛、趋势科技程序设计大赛、“英特尔杯”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清华大学程序设计竞赛、校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大赛等等。在这些科技活动中,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协助学生制定了详细的设计方案和实施方法,培养了学生们的自主性研究和创新学习的意识,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提高了研究和创新的能力。

第7篇

关键词:数学建模实验室;创新实践能力;利用率

作者简介:陈玲玲(1985-),女,浙江杭州人,中国计量学院理学院,助理实验师;王义康(1976-),男,安徽寿县人,中国计量学院理学院,副教授。(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201-02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努力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加强动手实践教学,增加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机会,拓宽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途径。面对当今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经济社会对教育和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校迫切需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在这一背景下,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为满足社会对数学人才的需求,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均开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与数学相关的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在掌握了数学理论的同时,却常常因为创新实践能力的缺失在就业择业过程中面临着尴尬的境遇。数学建模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基地。因此,探讨如何高效利用数学建模实验室,使其在学生,尤其是数学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发力,是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中值得探索的一项课题。

一、数学类本科生实践能力的缺失及数学建模实验室使用现状分析

数学是利用符号语言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传统的数学课程教学比较重视基础知识教学,数学计算、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而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实际操作的训练,致使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强,创造能力较弱。[2]而数学类本科生的培养计划中,数学专业课设置较多,若一味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会导致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的兴趣大减,因缺少实践操作机会而不能灵活运用数学思维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应用变成无稽之谈。

数学建模是数学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桥梁。针对一个现实问题,做出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数学工具,得到一个数学结构即数学模型。[3]我国自1985年从美国引进了数学建模以后,数学建模实验室在各大高等院校中应运而生,数学建模竞赛在我国迅速发展成为大学生中极具影响力的竞赛活动。数学建模实验室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等各种多媒体设备的实验、教学基地。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重理论教育、轻实验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活动在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上的作用,[4]许多数学建模实验室仅服务于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和竞赛的开展,逐渐趋于冷清,最终沦为简单的机房,功能单一、设备使用率低等问题逐步凸显。

二、基于数学建模实验室的创新实践活动

数学建模实验室能为大学生主动探索和勇于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是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高效实验室。它不仅可以支撑数学建模的集训与竞赛的开展,也可以承担数学及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实验、实训和创新项目活动的开展。将数学建模实验室作为创新实践基地,构建创新实践活动实施框架结构,着力培养和提高数学类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这为传统的实验室使用提供了新思路。框架如图1所示。

1.开设创新实践项目

开设校级和院级课外科技项目、新苗计划项目、开放实验室项目等创新实践活动,由具有一定科研和教学水平的教师指导学生,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课题研究,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应用知识的方法与技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2.组织参加各类创新实践竞赛

由竞赛教练团队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竞赛赛题后续研究项目申报、程序设计大赛、多媒体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系列比赛等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创新实践大赛。学生通过参加这类极具挑战性的竞赛活动,可切身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在实战中开拓进取,开阔视野,大胆创新。

3.组建软件研发兴趣小组

中国计量学院数学建模实验室开设了C++,Java,Android系统,数据库等软件开发兴趣小组。引入实际案例,展示项目成品,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拓宽思路,动手编程,尝试开发实用性软件模块,从而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潜能。通过软件研发兴趣小组开展的活动,使学生初步养成了编写程序的技能,为将来进行科学研究或相关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实施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优化课程体系,将数学实验的思想引用到数学类相关专业中,注重学与用相结合。中国计量学院理学院开设了“数学实验”、“数学软件”、“数学建模”、“计算机图形学”、“算法设计”等相关课程,充分利用了数学建模实验室软硬件资源,采用了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知识讲解外,还可以引入案例,通过演示引出问题,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探索和解决问题。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类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达到学思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5.建立毕业设计实践基地

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受益,对实践项目有了一定的兴趣。因此在毕业论文选题时,一些以实际问题作为背景的科学研究题目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青睐,学生面对实用性较强的课题时积极性较高。通过检索文献,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课题的相关领域,利用软硬件资源深入分析和研究课题。数学建模实验室作为一个教学研究和开发设计的重要场所,为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不仅提高了毕业生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也顺应了社会对创新实践人才的新需求。

三、利用数学建模实验室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在以数学建模实验室为创新平台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实践与理论的有效结合

理论学习的最终价值体现在指导实践上。过分侧重数学理论学习、轻实践,教学过程枯燥乏味,纸上谈兵终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过分倾向于实践、轻理论教学,导致学生在动手实践时缺乏基本理论知识储备而无从下手。因此,在创新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合理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时,注意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训练并重,科学设计实验项目,发挥数学类本科生扎实的数学理论和逻辑思维优势,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2.实验室的安全与高效

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使数学建模实验室的设备使用率大大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和正常使用首先需要有良好的运行环境,满足供配电、防静电、防雷接地、温度、湿度等要求。其次安全防护的配套设施必不可少,加强师生的安全防护意识刻不容缓。再次要定期检修实验设备,避免因使用过多、负荷过重而引起机器设备瘫痪。最后可根据学生的使用情况,合理开放实验室,避免开放过多而导致资源浪费。此外,还可优化实验室运行环境,加强规章制度管理,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借助辅助软件设备,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果。做到科学化、人性化的维护和管理,使师生能够安全、高效使用实验室。

3.活动开展过程的监管

为防止学生对实验室的计算机和网络的滥用(如打游戏、娱乐等,既影响学习环境又破坏计算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实验室管理员需加强监督管理,减少机器设备不必要的工作量。

四、结束语

建立功能完善、运行顺畅的数学建模实验室,将数学建模实验室作为创新基地,探索与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开设创新实践项目,组织参加各类创新竞赛,组建软件研发兴趣小组,实施教学课程体系改革,设立毕业设计基地,拓展数学建模实验室的功能,提高数学建模实验室的使用率,不仅有利于提高数学类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升数学类本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还能为社会迫切需要的创新实践人才的培养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巩子坤,宋乃庆.数学优秀生培养中需明确的几个观点[J].当代教育科学,2004,(21).

[2]刘元宗.数学问题解决及其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4,(2).

第8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指导方法;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4-0020-03

1引言

毕业设计作为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项常规性内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学生在校期间对所学知识的一次全面检验、总结和提高,是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接受课题任务,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或工程实践,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取得成果的过程[1]。同时,毕业论文作为检验毕业设计效果,评估学业成绩的一种重要方式,其科学性、规范性以及合理性会直接反映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因此,做好本科毕业设计工作,在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设计质量呈下滑趋势[2][3]。在毕业设计选题、学生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以及毕业论文质量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毕业设计指导方法的角度提出重在引导、严格管理、全面培养的全新理念,强调在本科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在指导思想上,应当坚持重在引导的核心理念,明确自身责任,站在宏观的、全局的立场上,从毕业设计选题、文献检索、确定毕业设计方案等多个层面,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指导方式上,要时刻遵循严格管理的行为准则,在课题设计实现过程中通过设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定期检查毕业设计进度,适当安排重点、难点的讨论时间等相应措施,切实发挥指点、督导的作用;在指导目标上,要牢固树立全面培养的基本思想,从思想素质和实践能力两方面,培养创新型人才。以下分别从指导思想、指导方式及指导目标三个层次详细阐述这种理念,期望会对当前本科毕业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所帮助。

2重在引导

本科毕业设计的主旨不是强调学生一定要完成某类实际或虚拟项目的研发,最终获得可以投入应用的真实产品,而是充分调动学生发散思维的意识,锻炼和启发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自我综合、自我分析、自我评估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检索文献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学术写作和学术讲演能力,为其今后走向社会,成为优秀的应用型或学术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由此确定了毕业设计的指导思想――重在引导,指导教师应该明确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只是最大程度地引导和启发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到实际工作中去。

首先,在毕业设计选题方面,指导教师应当认真了解学生的需求,主动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增强互动性。选题是毕业设计工作的龙头,选题质量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4]。毕业设计题目一定要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为主,尽量选择一些联系实际工程应用、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的题目,让学生能了解、把握国内外在该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高等学校应大力提倡选题的互动性,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些符合自身特点的课题,极大地增强学生的研究热情,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但同时也会引发一些问题。一方面,选题过于灵活可能导致课题涉及交叉或边缘学科领域的内容,从而给指导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为此,指导教师应当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勇于拓展新的研究领域,适应选题方式的变革。另一方面,学生自主选题包含一些不科学因素,当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存在难度大、缺乏综合性等问题时,指导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拓展思路,合理剪裁,帮助学生掌握项目分解和组织的技巧。

其次,在毕业设计思路方面,指导教师不应当命令式地要求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应该只是从宏观角度告知学生一个项目或课题正常的开发流程,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查阅文献,自主进行需求分析,了解课题背景,自行提出设计方案及技术路线,自主安排工作进度,最终高效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很多自身很难解决的问题,诸如课题细化及分解、中英文文献检索等,指导教师应该根据经验主动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难题,通过讲解其他相关课题分析、分解的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尝试毕业设计课题的模块划分。如果多个学生联合开发一个较大规模的课题,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在程序编制过程中为其他子课题预留相应的接口。文献检索及应用是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需要着重培养的一种能力,很多本科毕业生一开始从事学术研究时,在图书馆里不知所措,虽然现在的图书馆都提供有电子检索的装置,但是如何快速、准确检索出所需文献,尤其是如何利用查找出来的文献,仍然是困扰学生的难题。指导教师应适当以实例教授学生图书检索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要将侧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利用所检索的文献上来,培养学生模仿的能力,尽可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端正学生的科学研究态度。

最后,在毕业设计关键问题研究方面,指导教师应以提高学生实践技术水平为主旨,适当给出提示,引导学生自行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灵活变通、多向思维的能力。例如,计算机学院某个实际课题的目标是在EDA平台上实现简易的可屏蔽中断控制模块的编制,其中关键的输出信号需要三个输入信号联合决定,如何通过硬件电路实现正确的逻辑关系?在“数字逻辑”课程中曾详细介绍过卡诺图的应用,但遇到这种具体问题,学生仍然不知道如何解决。这时,指导教师一定不要直接帮助学生搭建电路,而只要给出相应提示,使学生自行深化所学知识,解决难题。同样,另一个实际课题需要学生在EDA平台上实现流水线机器的构建。流水线的结构在教科书及参考书上有很多实例。为了获得更好的毕业设计效果,指导教师应当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分析、比较各种设计方法的优劣,使学生不因循守旧,灵活变通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3严格管理

通过合理的选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按照自行设定的毕业设计计划进行课题开发之后,指导教师要时刻遵循严格管理的行为准则来约束及督导学生的工作。

首先,指导教师应当定期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展,严格按照进度安排对学生实践效果给予合理评价。目前,高等学校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都会提供教师指导记录手册,以此为依据检查毕业设计的进展和效果。指导教师应保证至少每周与学生见一次面,听取学生上周工作内容的总结报告,检查其工作进展,针对一些难点问题与学生展开讨论,给出合理的建议,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课题实际情况,自行提出下周工作内容,包括设计思想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指导教师也应针对学生实际工作进度给出评价,并针对学生自行拟定的下周工作内容给予合理的建议。

其次,指导教师要认真检查学生提交的英文翻译内容。高等学校要求学生答辩前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英文翻译,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英文专业文献的能力。目前,学生利用Internet搜索引擎下载相关英文资料应付导师的现象非常普遍,还有些学生利用网上在线翻译等工具软件来蒙混过关,此时,指导教师应提高警惕,采用抽检等方式严格把关,保证学生的学术阅读能力切实得到提高。

最后,指导教师应向学生认真讲解论文撰写规范,严格执行论文的审查与监督,同时合理安排学生的预答辩工作。高校毕业论文撰写的格式通常有严格的规定,但是学生经常会忽视一些细节因素,如图、表、公式、目录的设计版式等,指导教师应仔细审查,及时提出修改意见。本科学生撰写论文初期最困惑的问题经常是:如何安排论文结构?对此,指导教师应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自行组织文章框架,制定论文撰写大纲,并提出合理建议。在文章内容方面,应尽量提示学生把自己所做的工作及创新成果摆在首要位置,实现软件设计类题目时,避免大段粘贴源代码,应按软件工程理论,以流程图或E-R图等方式表达编程思想。预答辩是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设计理念的最佳方式,指导教师应严格审阅学生的演讲稿,模拟正式答辩的场景,精确计时,通过多次反复练习,使学生熟悉学术讲演的方式和氛围,为今后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全面培养

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在指导目标上,应当牢固树立全面培养的基本思想。高等学校的毕业生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

首先,在思想素质培养方面,指导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严谨求实,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研究态度。当前毕业设计中的抄袭现象非常多,比较普遍的是大段地从网上复制和粘贴,抄袭既不利于学生真正获得知识, 更是养成了不好的习惯[5]。指导教师在引导学生查阅及利用相关文献时应该重点强调模仿不等于抄袭的理念,使学生发挥自身潜力,在参考前人成果基础上勇于提出自己的创新构想并予以实现,防范学术造假现象。公司或企业中的项目规模通常较大,往往不能依赖个人独立实现,需要研发部门内部多个成员协调合作、共同完成。指导教师应当在毕业设计阶段就着重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提供集体学术讨论的良好环境,同时在课题设计实现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为后续研发人员预留接口,保证项目或课题的可延续性。创新性是学术研究的灵魂,指导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进行逆向及多向思维,提出具有创新点的设计方案,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其次,在增强实践能力方面,指导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自主设计、自我分析、自我综合、自我评估的能力,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真正将所学知识有效地利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在学术研究或工程应用中取得的成果通常是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发表出来,以供学术交流,因而学术论文的撰写方式和技巧尤为重要。指导教师应在仔细审查毕业论文的同时,鼓励学生提炼毕业设计中的精华,培养学生撰写学术文章的能力,并且通过预答辩的方式,锻炼学生学术讲演的能力。

5结束语

毕业设计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关键一环,其实质不在于指导学生做出符合要求的产品,而是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拓宽知识面,具备独立完成实际应用项目的能力,包括项目需求分析、功能模块划分、进度安排、设计方案制定、实际动手操作、中英文学术文章的撰写及学术讲演等能力的培养。本文从毕业设计指导方法的角度提出重在引导、严格管理、全面培养的全新理念,能够有效辅助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获得良好的毕业设计效果,同时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相关借鉴。

参考文献

[1] 毛小庆.对本科毕业设计工作的若干思考[J]. 高等理科教育,2006,(1):125-128.

[2] 孙艳京,李光永,杨培岭. 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 高等农业 教育,2005,(9):54C56.

[3] 周建涛,李欣.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以北航经管学院金融(保险)专业为例[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91-95.

[4] 刘磊,富容国,常本康. 对本科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分析和建议[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8(4):115C117.

[5] 董黎刚,赵. 高校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6):122C124.

作者简介

朱文军(1974-),男,安徽省肖县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系统结构及组成原理的研究和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