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28 15:47: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能源消费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数据来源与理论模型
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计算方法能源指可产生各种能量(如热量、电能、光能和机械能等)或可做功的物质的统称。目前,使用的主要能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煤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和电力、热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计算能源消费碳排放时,为避免直接利用一次能源时产生较大误差,而采用《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各省能源平衡表中的终端能源消费量数据,包括原煤、洗精煤、其他洗煤、型煤、焦炭、焦炉煤气、其他煤气、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炼厂干气、天然气等18项化石能源消费数据计算传统能源所造成的碳排放。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计算公式如下:C=∑18i=1Qpi×u×NCVi×(Cfi×VCO2+Mfi×VCH4)(1)其中:C为化石能源消费造成的碳排放总量,单位为104t;Qpi为第i种能源的终端消费量,单位为104t;u为单位转化系数,将t转化为Gg,为10-3;NCVi为能源净发热值,单位为TJ/Gg;Cfi为缺省CO2排放因子,单位为t/TJ;Mfi为缺省CH4排放因子,单位为t/TJ;NCVi、Cfi、Mfi均采用IPCC指南2007[29]的给定值;VCO2为CO2所含碳量,为12/44;VCH4为CH4所含碳量,为12/16。区域碳汇能力的计算方法典型的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地碳汇主要包括植物光合作用和化石燃料沉积等过程,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固定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在此,仅考虑植物的光合作用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中,林地和草地为主要碳汇(碳的吸收源),根据林地和草地的碳吸收系数,可以将林地和草地的面积转化为碳的吸收量[3]。在此,将林地和草地的碳吸收量近似看作陆地生态系统中碳的生态容量。区域碳汇能力的计算公式如下:CA=∑ni=1Ti×si(2)其中:CA为区域碳汇能力;Ti为第i种土地利用方式的面积,包括林地和草地面积;si为第i种土地利用方式的碳的吸收系数,林地和草地的碳汇系数来源于方精云等[2]的研究成果。2.4碳排放公平性评价模型的构建本文结合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特征,以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由于缺乏、台湾、图1碳排放洛伦兹曲线Fig.1CarbonemissionLorenzeCurve香港和澳门的部分统计数据,故本文的计算和分析不包括上述地区)为评价单元,定义洛伦兹曲线为不同单元能源消费碳排放曲线,为碳排放实际分配曲线,连接45°对角线为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绝对公平曲线,如图1所示,据此构建省级区域碳排放公平性评价模型。设实际碳排放分配曲线与绝对公平碳排放分配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碳排放分配曲线与OX轴之间的面积为B,那么碳排放基尼系数=A/(A+B),碳排放基尼系数反映的是依据不同的参考因子,碳排放分配的公平程度。A面积越小,基尼系数越小,碳排放分配越公平,反之,A越大,基尼系数越大,碳排放分配越不公平。当碳排放基尼系数为0时,实际碳排放分配曲线也就与绝对公平碳排放分配曲线重合,表示碳排放分配绝对公平。当基尼系数为1时,B为0,表示碳排放分配完全不公平。在用基尼系数测度碳排放分配的公平程度时,采用国际惯例,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碳排放分配“高度平均或绝对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0.4~0.5为“差距偏大”;0.5以上为“高度不平均”。通常以0.4作为分配差距的“警戒线”。采用梯形法求取碳排放基尼系数:基尼系数=1-∑ni=1(Xi-Xi-1)(Yi+Yi-1)(3)其中:Xi为参考因子的累积百分比,Yi为碳排放的累积百分比。当i=1时,Xi-1、Yi-1均视为0。碳排放生态压力模型碳排放生态压力模型以纵轴OY表示各个行政单元碳排放量占全国的累积百分比,横轴OX表示各个行政单元的主要碳汇对碳的吸收量的累积百分比。其构建意义在于以各个行政单元主要碳汇对碳的吸收量为参照,基于排放一定比例的碳需要贡献相应比例的碳吸收量,则从生态角度来说在假设碳排放绝对平均的基础上,若某一区域碳排放的比例大于主要碳汇对碳吸收量的贡献率,则其侵害了其他区域的利益,使其他区域为其承担了过量碳排放导致的生态环境影响;反之,则有相对较高的生态容量,而相对较低的碳排放量,对减轻碳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有重要贡献。为此,这里提出生态承载系数用于衡量各区域碳生态容量贡献的公平性。生态承载系数(EcologicalSupportCoefficient,ESC)=主要碳汇对碳吸收量的比例/碳排放比例:ESC=CAiCACiC(4)其中:CAi、CA为各区域和全国主要碳汇对碳的吸收量;Ci、C为各区域和全国的碳排放量。由以上分析可知,若ESC>1,则表明某一区域主要碳汇对碳的吸收的贡献率大于碳排放的贡献率,说明其具有相对较高的碳的生态容量,对其他区域有贡献;反之,若ESC<1,则表明某一区域主要碳汇对碳的吸收的贡献率小于碳排放的贡献率,说明其具有相对较低的碳的生态容量,由于碳排放带来温室效应具有外部性的特征,碳排放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需要其他区域共同承担,侵害了其他区域的利益。碳排放经济效率模型碳排放经济效率模型以纵轴OY表示各个行政单元碳排放量占全国的累积百分比,横轴OX表示各个行政单元的GDP累积百分比。其构建意义在于以各个行政单元的GDP为参照,基于排放一定比例的碳需要贡献相应比例的GDP,则从经济角度来说在假设碳排放绝对平均的基础上,若某一区域碳排放的比例大于GDP的贡献率,则属于经济效率较为低下,对碳的排放侵占了其他区域的利益;反之,则经济效率较高,对其他区域有贡献。为此,这里提出经济贡献系数用于衡量各区域间碳排放经济贡献的公平性。经济贡献系数(EconomyContributiveCoefficient,ECC)=经济贡献率/碳排放占全国的比例ECC=GiGCiC(5)其中:Gi、G为各区域和全国的GDP;Ci、C为各区域和全国的碳排放量。由以上分析可知,若ECC>1,则表明某一区域经济贡献率大于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贡献率,说明其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反之,若ECC<1,则表明某一区域经济贡献率小于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贡献率,说明其具有相对较低的经济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侵害了其他区域的利益。
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时序演变分析
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变化趋势分析从计算得到的碳排放量变化趋势线可以看出,从1996年到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呈现明显的上涨趋势。分析碳排放的年变化量可知,从1996年到1999年期间,从总的趋势上来看呈上涨趋势,但呈现波动变化,在1999年出现了一次负增长;从2000年到2002年期间,上涨趋势较为平缓;从2003年到2007年期间,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能源需求旺盛,碳排放上涨趋势尤为明显,年均涨幅远远高于前一时段,是前一时段的7倍左右,呈现急剧上涨趋势;2008年的上涨幅度出现了急剧下降,年涨幅仅为前一时段年均涨幅的1/3,暂不将其归入前一时段。因此,根据碳排放年均变化量,可将我国1996—2007年的碳排放趋势大致分为3个时期:1996—1999年,波动增长期;2000—2002年,缓慢增长期;2003—2007年,高速增长期。随着碳减排力度加大和科技进步,可以预见,我国未来的碳排放增长将趋于平缓,甚至将呈现下降趋势。
Fig.2ThetimesequencecurveofcarbonemissionandGDPinChinafrom1996to20083.2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为分析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与我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选用能源消费碳排放弹性系数和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两个指标。弹性系数通常用于衡量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变量的增长幅度对另一个经济变量的增长幅度的依存关系。根据弹性系数的内涵,提出能源消费碳排放弹性系数的概念,即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变化率与经济生产总值变化率之比,表明国民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会导致碳排放量增加多少个百分点,其计算公式如下:E=ΔC(i,i-1)/Ci-1ΔY(i,i-1)/Yi-1(6)其中:E为能源消费碳排放弹性系数;ΔC(i,i-1)为第i-1年到第i年碳排放量的变化量;Ci-1为第i-1年的碳排放量;ΔY(i,i-1)为第i-1年到第i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量;Yi-1为第i-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综合反映了一个区域的能源利用效率等,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D=CY(7)其中:D为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C为区域碳排放量;Y为区域地区实际生产总值。计算得到我国从1996—2008年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和弹性系数曲线,如图3所示。从1996年到2002年,我国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呈明显下降趋势,从总体趋势上看,除2003年到2005年略微上升外,1996年到2008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呈显著下降趋势,综合反映出13a来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由碳排放弹性系数曲线可知,从2003年到2005年,碳排放量快速上涨,弹性系数大于1,即每增加1个单位的GDP,所引起的碳排放量大于1个单位;其余年份弹性系数均小于1,即每增加1个单位的GDP,所引起的碳排放增量均小于1个单位。从1996年到2001年,除部分年份波动外,我国的碳排放弹性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2年到2004年,弹性系数呈上涨趋势,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急速提高,经济发展速度过快,边际能源消费量偏高,呈现非理性发展;从2005年到2008年,弹性系数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2008年的碳排放弹性系数仅为0.2813,说明我国在快速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边际能源消费碳排放量逐渐降低。
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公平性分析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城乡居民;能源消费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4-0023-01
1 引言
本文选取江苏省镇江市为例研究城乡居民对能源的选择以及对能源的产品的消费,本文认为不同的能源消费选择不仅能对能源相关行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影响着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有效落实。居民对于能源的自主性选择消费一般分为以照明、炊事、取暖制冷、交通等为主的直接消费和以食品、衣着、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居住等为主的间接消费这两种形式,本文侧重于能源的直接消费。
2 能源消费阐述
能源消费是指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消耗的能源。一个国家的能源消费主要有两个方面构成,即这个国家在一定的时间内所消耗的能源总量以及各种能源的消费比重。一般来说,能源的消费量都和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消费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能源的单位使用效率也在不断地提高,更加高效合理的利用能源也会促使能源消费量增速的减缓。
3 镇江市城乡居民能源消费现状
本文所说的居民能源消费主要指生活能源的消费。生活能源是指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所消耗的能源,现阶段我国生活能源占能源消费量基本维持在10%的比例。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城乡居民的能源消费差距会逐步缩小,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之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大量家用电器的使用,这样就需要耗费更多的能源,由此造成近年来居民能源消费水平的大幅上升。
3.1 镇江市的区域地理位置概况
镇江市,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江苏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中心,是南京都市商圈的核心城市和国家级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镇江市经济发展迅速,2013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52元,相比较2012年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16258元,相比较2012年增长10.7%。中国社科院将镇江排名全国综合经济竞争力第38位。
3.2 镇江市的样本调查分析概况
3.2.1 数据来源
本篇论文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来获取资料数据,结合问卷调查与面访的形式对城乡之间的居民能源自主性消费差异进行分析。总计发放300份问卷,150份在城市发放,150份在农村发放。其中,回收有效城市问卷145份,有效回收率96.7%,回收有效农村问卷138份,有效回收率92%。
3.2.2 数据样本分析
(1)样本家庭特征。
关于户主受教育程度调查,总体来说,城镇居民所受教育程度要远远高于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由我们所搜集到的资料显示,城镇居民所受的初中教育及以下仅15人,占城镇调查人数10.35%,而农村初中及以下受教育人数为83人,占农村调查人数60.15%,农村远远高出城镇一半以上;城镇居民本科及以上的受教育程度为98人,占6759%,城镇高于农村的3.62%。
(2)样本的家庭收入特征。
由所搜集到的数据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要远远高于农村人均年收入。城镇居民10000元以下仅仅8户,所占比重为5.52%,而农村有35人收入在10000元以下,占样本比例25.36%;而在中高等级的收入中,城镇居民年收入比重也远远高于农村人口,20000~30000元的年收入区间中,城镇居民有55人,占比例37.93%,而农村仅24人,占比重为17.39%。
(3)样本能源消费理念及种类。
①对能源的消费理念调查。
随着我们的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节能环保的能源消费理念,无论城市还是农村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节能环保,而不仅仅是经济实惠。其中,城镇居民较倾向于节能环保,有92人选择了这样的消费理念,所占比重为63.45%,农村也有53人选择了节能的理念,占比重38.41%。
②能源消费种类分析。
从表1的数据主要看来,无论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电能和液化石油气都是日常能源消费的主要产品;而城镇居民用天然气的较多,占比重70.34%,农村有的地方不接入天然气,自然就用不了;但是大多数都用太阳能;而煤炭及制品却少有人用,无论城镇还是农村,所占比例都较少。
4 镇江市城乡居民能源消费对比性分析
本篇论文进一步分析了城镇和乡村能源消费自主性差异,在被调查的城乡居民中对电能的使用为100%。随着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二元化差异扩大,大部分农村都没有接通天然气管道,导致有些农村没有天然气的选项,更多的是液化石油气与生物质能;而城镇居民在用气放也是以液化石油气为主与天然气为辅相结合,液化石油气在被调查者占比率为91.03%。在太阳能利用方面,由于城市居民经济基础较好和城市空间的局限性太阳能使用的居民占比率为42.76%;在农村居民中,太阳能主要以太阳能热水器的形式加以利用,因为其经济环保几乎被大部分农村居民使用其占比率为90.58%。
5 总结及政策建议
5.1 进一步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通常,资源获取的难易程度将引导我们的资源消费,对于居民来说,能源的选择性消费也将更多。可以在农村加大对液化石油气站的建设,增加农村居民对液化石油气的消费量,减少煤炭及生物质能的使用,以优化农村的能源消费结构。其次,也可以适当的将天然气引入部分农村,带动农村的能源新的变革。
5.2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通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可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不仅提升了环境质量,而且还低碳环保。应该要鼓励能源企业创新,提高清洁能源的研发及能源的利用效率,毕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清洁能源的推广,不仅能使相关的产业得到发展,还带动了镇江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5.3 大力宣传节能环保,鼓励低碳生活
以政府为主导向广大城镇居民宣传节能减排,举办有关节能环保的讲座倡导城镇居民低碳生活。通过政府的大力宣传让节能环保观念深入广大居民内心,逐步形成节能意识,自主的去注重节能环保,选择低碳生活。
5.4 因地适宜,合理利用农村资源
通过本文的研究表明,农村依然在大量使用生物质能,生物质能不仅热值低,而且对环境的污染较大,会加重雾霾天气的形成。政府应该因地适宜,考察农村的资源利用情况开展沼气池的相关建设,不仅可以供气,还减轻了部分生物质能燃烧的危害,可谓一举两得。政府在此过程中可以为农户沼气池建设及后期使用方面提供一些技术支持,以解决农户在建设及使用沼气池中遇到的问题。此外还可以通过补贴来提高农村居民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能源消费;HDI;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Theil 指数
中图分类号 F11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5-0065-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5.010
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费是导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会面临具有公共品性质(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全球变暖与气候变化问题。正因如此,以《京都议定书》为基石的全球气候变化政策框架在围绕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与行动方案方面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国际谈判与博弈。从全球气候变化政策的国际讨论来看,最终的目的是维护全球利益,但全球利益远不能代表问题的全部,关键在于这种制度安排要促进国际合作的实现,使国家获得因合作带来的潜在收益。现实减排义务和成本的分担是谈判的焦点,其中公平性问题是关键。
通常认为,更多的能源利用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一种方式,然而,在当前供应约束和气候变化条件下这种方式不再可行。事实上,有关文献已经指出较好的生活质量可以在非常低的能源消费水平上实现。基于能源供应紧张和持久的提高能源效率的必要性背景,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的《2007/2008年度人类发展报告》就指出,当能源使用关系到人类发展的时候,通过转变经济发展重心来满足人类基本能源需求,寻找能源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有可能实现的。通过使用按照国家来加权的人文发展指标,例如联合国公布的人文发展指数(HDI),有助于理解由全球能源消费造成的“人类发展极限”。基于人文发展的标准意味着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潜在的发展水平是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基本权利。因此,以人文发展指数为标准来分析能源消费的不平等性,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本文采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文发展指数和国际能源署的能源消费数据,选取129个国家,并根据HDI指标分为高等、中等和低等三组(分别记为HHD, MHD 和 LHD),基于分析收入不平等的标准性工具,例如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和Theil 指数来测度国家之间能源消费的不平等性。
1 文献综述
经验性的证据表明,能源消费的增长正在导致包括CO2在内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急剧上升。一旦出现市场失灵,无论温室气体在哪里排放都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散[1]。当今,就像自然界的不平衡关系一样,大部分从化石能源衍生出来的能源都被发达国家或地区消费掉,这样的一种能源系统已经导致非常严重的社会关系不平等。然而,能源消费的不平等性一直以来仅仅受到非常有限的关注,部分学者在能源消费领域尝试应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初步探讨了能源消费的不平等性问题。最新文献大多致力于气候变化的研究,有一些尝试使用传统的研究收入分配分析工具来测度随时间不同国家之间CO2排放的不平等及其变化趋势。
本文的目的是采用分析收入不平等的标准性工具,例如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和Theil 指数来测度国家之间能源消费的不平等性。洛伦兹曲线是一个能够很好地估计能源消费分布的工具,利用洛伦兹曲线分析能源经济问题的好处是它能够同时对国家之间和国内的能源消费分布进行分析和比较[2];基尼系数的优势在于它容易计算和解释说明[3];而Theil指数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很方便地将一系列因子乘积分解成加法形式[4]。
2 不平等性的测度方法
2.1 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
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能够直观地、可视化地描述世界能源消费的不平等性。然而一个基尼系数可以对应多条洛伦兹曲线,所以这两种方法必须同时使用[2]。在传统的经济学中,洛伦兹曲线表示所有家庭的累计总收入与累计家庭的比值,在计算的时候首先将家庭按照收入高低升序排列。其数学表达形式如下:
其中:p表示累计人口的总收入小于或等于某个收入水平x的累积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y表示属于p累计总收入。
任何洛伦兹曲线都必需有下列性质,
并且定义p的取值范围为[0,1]。
运用洛伦兹曲线研究全球能源消费的不平等性需要用国家代替家庭进行排序,并且在排序标准上一般采用人均能源消费量来代替原来的收入变量。此时,洛伦兹曲线的横坐标轴表示人口的累计百分比,纵坐标轴表示的是能源消费的累计百分比。事实上,洛伦兹曲线上将国家排序的标准取决于坐标轴上的变量,在构建洛伦兹曲线的时候也可以用全球累计GDP来代替累计人口(横轴)[5]。
实际数据的洛伦兹曲线及其与对角线对称线所围成区域的面积就是基尼系数,它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Pi表示国家i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Ei表示的是国家i的能源消费量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这样计算的基尼系数衡量的是世界人均能源消费的不平等程度。基尼系数等于零时的含义与洛伦兹曲线中对角线的含义一样,表示世界人均能源消费绝对平等;基尼系数等于1表示世界人均能源消费的绝对不平等,即全球能源被一个国家所消费。此时,洛伦兹曲线与纵轴重合。
2.2 Theil指数
Theil 提出了一种度量不平等性的方法,即收入的算术平均值与几何平均值之比的自然对数[6]。当这种方法用来衡量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均能源消费的不平等性问题时,它的表达式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4)
采用RH,RM,RL分别表示高、中、低三种不同的发展水平。Pg和Eg分别表示Rg组的人口比例和能源消费比例,计算公式分别为Pg=∑i Pi和Eg=∑i Ei,i Rg。分组后公式(4)可以按组变换为如下形式:
此时JR衡量的是不同组之间的不平等性:
式(6)衡量Rg组里面各个国家的不平等性。因此,总的不平等性在数学形式上表现为组间和组内两个不平等值的和,其计算公式为:
J=JR+J-,
其中J-=∑3g=1Pg Jg(7)
此时组内的平均值J-可以看作为以人口比例为权重的加权平均值。
3 基于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的能源消费不平等性分析
按照2009年UNDP人类发展报告,基于HDI指数的大小可以将129个国家划分成三个层次:当HDI≥0.85时,称为高发展水平国家(下文用HHD表示),0.6≤HDI
由于排序标准不同,可以能够建立不同的洛伦兹曲线,并且洛伦兹曲线中横轴的变量是决定排序标准的因素。据此,我们根据不同的平等判别准则可以生成不同的洛伦兹曲线。
基于所有的国家应该拥有同样的权利利用能源促进社会与经济这样一个基本原理,首先建立以人均能源消费平等为标准的洛伦兹曲线。这种标准下,纵轴表示的是累计的人均能源消费比例,横轴为累计人口比例。基于一国生产与消费本国能源产品的国家角度,第二个排序标准是各国的能源生产量。在这种标准下,纵轴的变量是累计人均能源产量比例,横轴是累计人口比例。第三个标准是关于经济活动平等的,即GDP越大,能源消费就越大。据此,按照能源强度标准进行排序,纵轴表示累计能源消耗比例,横轴表示累计GDP比例。最后一个是基于人文发展水平的标准。在这种标准下,纵轴表示累计能源消耗比例,横轴是按照HDI排序的累计人口比例。根据传统的福利经济学理论,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发展的权利,包括基本的生存需求和基于自然资源的非物质服务的社会、经济、政治权力。因此,人文发展的概念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不仅是关心当前的状态,而且关注人类潜在生活水平的实现。基于人文发展的标准意味着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潜在的发展水平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的基本权利。
根据Giannini Pereira等人的研究,实际数据的洛伦兹曲线越远离对角线,即曲线的弧度越明显,上面四种标准
下的不平等性就越严重[7]。图1给出了1998年和2007
年四种标准下的洛伦兹曲线,直观上四种标准下不平等程度由高而低的顺序依次是:能源消费标准、HDI标准、能源生产标准、经济活动标准。
洛伦兹曲线能够直观描述不平等性,而基尼系数能更好地量化不平等程度并且展示其随时间变化趋势。表1给出了1998-2007年的基尼系数,其数值大小展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然而,以能源强度为标准的基尼系数都是最小的,以人均能源产量为标准的基尼系数其次,最大的和次大的分别是以能源消费和HDI指数为排序标准的基
上述分析结果同时表明,基于能源强度的基尼系数是一直下降的,而基于能源消费和能源生产的基尼系数有一个共同的变化特征:即1998-1999年下降, 2000年上升,然后再一直下降。基于HDI指数的基尼系数在1998-2002年中有波动,随后就一直下降。这个分析结果与Jacmart等[8]、 Banerjee & Yakovenko[9]的研究结论相似。Jacmart等搜集128个国家数据,计算得出1975年的人均能源消费基尼系数是0.11,表明当年60%的人口仅仅消耗了10%的能源。Banerjee & Yakovenko计算的人均能源消费基尼系数1990年为0.56,2005年为0.51,并认为基尼系数逐渐缩小的一个原因是全球化。
4 能源消费不平等性的分解
根据Padilla和Serrano的研究,Theil指数能够帮助找到总的不平等程度中组间和组内的比重[10]。我们重点关
注以HDI指数为标准的能源消费不平等性分析。利用Theil指数来分解以HDI指数为标准的基尼系数,分别计算HHD、 MHD 和 LHD这三组的组间和组内的不平等程度。1998-2007年按HDI分组的全球能源消费不平等性指数分解结果如表2、图2。
从表2、图2可以看出,世界能源消费不平等性更多的由组间不平等构成,组间不平等是世界能源消费不平等的主要“贡献者”,其所占比例从1998年的75.4%变化到2007的59.9%,组内国家之间的这种不平等对世界能源消费不平等的“贡献”要低得多。这表明,组间的不平等性更大,并且随时间逐渐下降。对比HHD,MHD和LHD
三组发现,MHD组每年的组内不平等程度最大;从1998到2003年,HHD的组内不平等程度要大于LHD的,但是在2004年到2007年,则是LHD的组内不平等程度要大于HHD的。尽管组间的不平等程度是逐年降低的,但是组内的不平等程度是逐年增加的。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以HDI指数排序的处于同一人文发展水平阶段的国家之间能源消费的不平等程度越来越大。
5 不平等性分解的进一步分析:中美对比
美国和中国作为能源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分别属于高人文发展水平和中等人文发展水平的代表国。
类似于前面的分析,我们将HHD(MHD)看成整体,其中美国(中国)作为一组,组内的其余国家作为一组。那么,(5)式就可以改写成J=JR+J-,其中J为HHD(MHD)总的不平等程度,JR为组间的不平等程度,J-就是组内的不平等程度。计算结果如表3、4,图3、4所示,其中表3和图3是美国的,表4和图4是中国的。
在HHD组内总的不平等性呈现上升趋势,而组间的
的不平等程度则是稳定在0.05附近,那么HHD内总不平等程度的不断上升就应该是组内不平等程度的不断增加造成的。在此处的HHD组内,两组的平均差异程度就等
于不包含美国的HHD总差异乘以HHD各组内的人口比
例。很显然,在能源消费不平等性方面,最大能源消费国的美国与HHD内的其它国家具有简单兼容性。
在MHD组,组间的不平等程度显著的低于组内的平均水平,并且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在2004年,由于印度从LHD组进入到MHD组,就使得MHD组间的差异出现了历史最小。与HHD组不同,在MHD组中组内的不平等是主要的“贡献者”。中国作为MHD组中最大的能源
消费国,中国的能源消费变化明显地影响了中等人文发展水平国家能源消费不平等的变化过程。
6 结 论
能源资源的分布可能是导致社会、环境和经济不平等
的显著因素。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和Theil指数的综合使用能够评价各个国家内和国家之间的能源利用分布,这加深了我们对人类活动与能源系统之间关系的理解。这些方法提供了不同国家或地区能源管理演化的重要视野,同时使得新技术、政府政策等影响因素变得可视化。
作为阻止人类与气候系统冲突的必要因素,减少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在经济政策争论中正在成为非常突出的应对冲突的对策。在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和各种能源产品价格大幅波动这一环境下,所有国家都有责任减少能源消耗并且对未来更低能耗和更高效率的社会进步与经济增长抱有希望。UNDP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了人文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创造一个能够让人们享受长寿、健康和充满创造力的生活环境。毫无疑问,以HDI指数为基础的人文发展分析框架是以满足人类基本需求为目标的公平假设。
因此,以HDI为标准来分析能源消费不平等性是很有必要的。人文发展水平的提高依赖于能源消费的不断增长。但人文发展不仅仅与能源消费有关,不断提高的人文发展水平不等于能源消费的不断增长,一个明确的可能性是,能源消费增长是促进人文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
目前,全球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制定解决成本与收益分配的能源政策。本文认为,能源消费具有明显而且重要的社会属性,并且基于联合国的HDI指数,分析了以HDI为标准排序的能源消费平等性问题。
论文验证了收入不平等分析工具经过适当的调整后能够很好地用来分析能源消费的不平等性问题。据此,我们选取了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和Theil指数分析了世界能源消费的不平等性。相比较于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而言,Theil指数的优势在于它简便的加法分解,有利于解释能源消费不平等的演化。
在不同的平等标准下,不同的度量方法给出了相似却不完全相同的结果。在1998-2007年间能源消费不平等程度呈现一个稳定的下降趋势。与此同时,HHD、MHD和LHD三组国家的能源消费不平等程度存在一定差异。此外,在能源消费不平等性方面,最大能源消费国――美国与HHD内的其它国家具有简单兼容性;中国的行为则影响了MHD组的能源消费不平等的变化,这暗示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应该充当领导角色。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Sinn H W. Public Policies against Global Warming[R]. NBER Working Paper No.W13454, CESifo (Center for Economic Studies and Ifo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 NBE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07.
[2]Jacobson A, Milman A D, Kammen D M. Letting the (energy) Gini out of the Bottle: Lorenz Curves of Cumulative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and Gini Coefficients as Metrics of Energy Distribution and Equity[J]. Energy Policy, 2005,33(14): 1825-1832.
[3]RosasFlores J A, Galvez D M. What Goes up: Recent Trends in Mexican Residential Energy Use[J]. Energy, 2010,35(6):2596-2602.
[4]Cowell F A. Measuring Income Inequality (2nd ed.) [M]. Harvester Wheatsheaf, Hemel Hempstead,1995.
[5]Groot L. Carbon Lorenz Curves[J].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2010,32(1):45-64.
[6]Theil 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Inequality 1960-1985[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89,42(1):145-155.
[7]Giannini P M, Vasconcelos F M A, Fidelis D S N. The Challenge of Energy Poverty: Brazilian Case Study[J]. Energy Policy, 2011, 39(1):167-175.
[8]Jacmart M C, Arditi M, Arditi I. The World Distribution of Commercial Energy Consumption[J]. Energy Policy, 1979,7(3):199-207.
[关键词] 工业能耗 现状 存在问题 建议
《中国节能服务导刊》2006年8月刊报道,2001年到2004年,全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为10.1%,工业部门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为12.8%。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由2000年占全国能源消费的66.58%上升到2004年占68.41%。其中冶金、化工、建材、石化等4个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增长量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增长量的52.2%。这样的能源消费很难维持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
一、镇江市工业能耗现状
多年来,镇江市主要致力于发展重化工产业和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基础产业以及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以工业增加值来衡量,规模以上轻重工业增加值之比在2000年时为42.7:57.3,2005年上升为30.1:69.9。其中,重工业中,化工行业所占比重已上升到24.0%,成为镇江目前贡献最大的行业。轻工业中,又以造纸及纸制品业作为支柱,占有三成以上份额。“十五”时期,镇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耗系数高达0.87,这意味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每增长1%,能源消耗总量要增长0.87%。2000年,镇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为730.8万吨标准煤,2005年上升到1446.3万吨标准煤,全年上升了604.1万吨标准煤,平均年递增17.2%。
二、镇江市工业能耗利用存在的问题
1.能源消费弹性仍较高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的比值,它从总体上反映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目前我市工业化进程总体上处于中期阶段,重化工业特征明显,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仍呈较强的刚性。2002年~2006年,我市全社会能源消费平均弹性系数为0.79,其中2006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74,即地区生产总值每增加1%,能源消费总量需增加0.74个百分点,仍处于较高水平。
2.地区间能源利用水平差异悬殊,居全省位次靠后
2006年,丹阳、扬中、句容和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高,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费量分别为0.792、0.461、0.849、0.652吨标准煤;而京口、润州和丹徒区的能源利用效率比较低,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费量分别达到了1.295、1.286、1.192吨标准煤。 从规模以上工业看,丹徒、新区和京口的能源消费已超过了百万吨标准煤大关,分别达到240.4、122.9和102.4万吨标准煤,合计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的50%,而其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市的37.5%。
2006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费量为0.988吨标准煤,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9%,居全省第7位,比2005年下降3.47%,略低于全省平均降幅。 从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看,2006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费量为2.10吨标准煤,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3.8%;综合能源消费量933.4万吨标准煤,占全省的比重为6.2%,高于同期工业增加值比重1.3%。
3.高能耗行业能耗增长较快,企业能源成本增加
化工、建材、造纸、电力是我市的支柱产业,又是高能耗行业。2006年,全市这四大行业的能源消费总量达1168.3万吨标准煤,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6.9%;综合能源消费量456.0万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12.6%,高于全市平均增幅4.2%;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费量超过3吨标准煤,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倍多,其他行业平均水平4.5倍。这是导致我市工业能源消费大幅增长、能源利用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
2006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平均购进价格为890元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5.4%,多增加支出6亿多元。目前,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占生产成本的比重约为9%,每降低1%将增加效益15亿元。我市煤炭、成品油等主要能源品种价格持续上扬,既增加了企业成本,又挤压了企业盈利空间。
三、 关于镇江市工业能耗的几点建议
1.抓住重点行业和企业开展节能降耗
着力围绕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纺织等五大行业,开展节能降耗。如:化工行业要积极发展化工新材料、新型高档涂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等精细和专用化学品,提高精细化工率。同时,要大力开展化工整治,确保完成阶段性任务;建材行业要加快发展新型建材、非金属矿深加工制品和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整体提高建材产品附加值;电力行业要以大型、高效、环保的发电机组淘汰煤耗高、技术水平低的小机组,以高效输变电设备改造落后低效的设施。
继续大力推进金东纸业、谏壁电厂、京阳水泥、索普集团“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各企业要进一步完善能源统计、计量和能源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加大节能技改投入,抓紧节能技改项目的实施进度,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大亚、镇江发电公司、天工等17家省重点耗能企业,各辖市(区)要加强分类指导,逐一编制能源审计和节能规划,进一步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不断提高节能降耗水平。
2.改善企业运营水平
我们要鼓励企业加大节能技术改造投入,跟踪储备一批节能效果明显的重点项目;要以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等为重点,实施一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继续推进能效电厂建设,提高电能使用效率。同时,要进一步加快节能环保关键技术、公共技术的研究、运用和推广,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史丹: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的改进.经济研究,2002(9):49~94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北京市能源消费总量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增加,本文对北京居民的能源消费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希望通过深入研究北京市居民能源消费行为,可以为今后政府加强和改进培养居民节能认知和节能行为的有关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参考,使节能理念转化为消费主体的自觉行为。
关键词:居民能源 消费行为 实证研究
引言
北京是我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在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其能源相对贫乏,能源供应主要从外地调入,能源消费总量94%依靠外部供应,100%的天然气与石油、95%的煤炭、70%的电力、70%的成品油需从河北、山西、内蒙、宁夏、河南等地输入。同时,北京市能源消费总量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增加,北京市能源消费总量由1999年的3906.6万吨增至2010年的6570.3万吨标准煤,总消费量已经仅次于上海,成为我国大中城市中能源消费第二大城市。因此,能源供需问题尤为突出。
以北京为研究对象,不仅对降低北京能源消费及培养首都居民良好的用能认知及用能行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更是北京建设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迫切要求。《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北京市万元GDP能耗达到国家要求、万元GDP水耗下降15%。未来五年,要发挥政府示范作用,带动企业和市民各方力量,推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实现2015年优质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80%以上。而这必将对北京市产业布局、企业性质及居民生活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
(一)研究变量的界定
居民能源消费行为与居民日常生活习惯、社会环境和区域自然条件等背景息息相关。根据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访谈和调研情况的整理分析,本文提炼出符合北京市居民能源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各个研究变量进行操作化定义。本文中涉及到的能源指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所需的各类能源,主要包括电、煤、燃气、燃油、热(冷)能等。本文对居民能源消费行为界定如下:城市居民对能源的各种使用和消费等行为。
由于能源消费行为与人们生活所处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外研究的量表上,进行本土化的修正。在文献综述和访谈的基础上,综合行为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对影响北京市居民能源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界定,具体各个变量的界定如下:
第一,环境态度。环境态度一直被视为研究环境行为最重要的心理变量,大量研究证实了积极的态度对行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目前的研究主要把环境态度分为一般环境态度和特定环境态度,本文中的环境态度指的是特定的环境态度,即环境行为主体对某种具体的、特定的环境行为(本文中指居民能源消费行为)所存在的一般而稳定的倾向、立场或看法,其定义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能源问题的态度。
第二,主观规范。本文采用学术界广为接受的由Fishbein和Ajzen(1975)提出的主观规范概念:指对行为主体有重要影响作用的人和社会的期望而使行为主体做出特定行为的倾向程度。主观规范是一个压力变量,本文将这个变量列入到心理变量下的一个维度。在主观规范的测量上,本文整合了以往研究中涉及到的、并认为符合我国文化习俗的题项,主要包括家人、亲人及周围人的影响等。
第三,感知到的行为控制。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就是个体感知到的采取特定行为在其理性控制内的难易程度。这一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感知到的控制能力(人们是否相信他们有执行某种行为的控制能力);二是感知到的困难程度(执行某种行为是困难的还是简单的)。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取决于技巧、能力和信息等内在因素和资源、机会以及和他人的合作等外在因素。
第四,能源知识。Frick和Kaiser(2004)在对环境知识和环境行为的关系研究中指出,越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与环境行为的相关性越小;越是与行为直接相关的知识(如环境行为知识)与环境行为的关系越为密切。鉴于此,本文把能源知识作为研究变量,将其定义为居民对实施能源消费行为所具备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本文选择使用Hsu和Roth(1998)、Sia等人、陈利顺(2009)等对环境行为知识变量的测量方式,即考察评估受试者自己评定其在四类环境行动时自觉拥有的知识与技能。
第五,生活习惯。生活习惯是指居民在实施能源消费行为时表现出来的具体心理。Stern(2000)认为能源消费行为这类环境行为的主体是建立在习惯和惯例基础上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是决定居民能源消费行为的最重要因素,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影响居民节能行为的选择,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能源消费模式。鉴于此,本文选取生活习惯作为研究变量。
第六,信息宣传。Sardianou(2005)、Parker(2005)、Linden(2006)等认为通过信息宣传教育改善居民能源使用行为非常重要。Gyberg(2009)对瑞典家庭能源行为研究发现,能源使用知识的短缺是影响家庭能源使用行为改善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增加信息宣传与居民实施节能行为正相关。本文中信息宣传是指促进或者协助居民实施能源消费行为的宣传和教育。
第七,人口统计变量。人口统计变量也是影响个体环境行为的因素,根据总结不同文献,社会人口统计变量对环境行为的影响作用并不稳定。本研究选取的人口变量包括年龄、家庭月收入、受教育程度等。
(二)研究模型的构建
在居民能源消费行为方面的研究中,本文以强调态度行为之间关联的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构建理论模型,并根据实地调研和访谈的结果,构建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三)研究假设
理论模型能否成立,需要通过实证检验,因此,本文根据拟研究的问题提出一些假设,以便后续分析能够顺利进行。综合文献研究和访谈的结果,本研究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1:居民的环境态度与能源消费行为显著正相关;H2:主观规范与居民的能源消费行为显著正相关;H3:感知到的行为控制与居民能源消费行为显著负相关;H4:信息宣传与居民的能源消费行为显著正相关;H5:生活习惯与居民的能源消费行为显著负相关;H6:居民的能源知识与能源消费行为显著正相关;H7:居民的能源知识与居民的环境态度显著正相关;H8:信息宣传与居民的环境态度显著正相关;H9:居民个人特征因素因不同的人口统计变量而有显著差异;H9a:居民的家庭收入与其能源消费行为意向正相关;H9b:居民学历与其能源消费行为显著正相关。
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发放与回收
为确保问卷的科学有效,课题组内多次进行题项设计的讨论,对问卷进行多次修改,使题目能真实反映出想要研究的内容。正式问卷主要通过在公园、居民区等人口密集地方及专业调研网站向北京市居民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38份,回收率为84.5%。
(二)量表的开发
本文在对变量进行选择和定义的基础上进行量表的开发,测量题项主要是基于已有研究,同时根据北京市居民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修正,以期得到更加客观、真实的数据来对模型进行检验。量表开发过程中主要的参考文献和量表工具构成如表1所示。
问卷问题测量均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来完成,请被调查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打分,1至5分别表示对表述非常不同意、比较同意、中立、比较同意和非常同意。
依据问卷设计的要求,问卷篇幅控制在被调查者愿意接受被调查以及能够保证如实填答的范围内,问卷完成时间大约在10分钟左右。
实证分析和结果
依据上文提出的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本文通过AMOS17.0软件设定结构方程模型。
(一)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过程的本质是通过最大似然估计法结合叠代收敛过程生成一个最为接近样本协方差矩阵或相关系数矩阵的再生矩阵,伴随这一矩阵,AMOS17.0软件运行过程中可生成模型的参数拟合路径图。
尽管该再生矩阵与初始的样本相关系数矩阵仍有一定差距,但其已是经过计算之后得到的最为接近的结果,这种接近程度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指标予以体现,如果评价结果显示接近程度达到了一定的统计显著性,则可以认为所设定的理论模型在统计意义上成立。
(二)结构方程模型的修正
当初始模型的拟合效果不甚理想时,应对其予以修正。本文所研究的各项拟合指数尚可,但从模型参数的显著性检验表(见表2)中可以发现,在显著性水平为 0.05 的情况下,BIEK 、BI家庭收入、BI学历、BI年龄四条路径的 P 值大于 0.05,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回归系数都不显著。根据理论与实际分析,首先考虑在本文的结构方程模型中将这四条路径去除以修正模型。但由于进行模型修正时最好一次只考虑一个参数,所以按 P 值由大到小的顺序将其逐次删除重新拟合。
从表2中可以看出,卡方值减小了很多,并且各拟合指数也都得到了改善,但与理想的拟合指数值仍有差距。该模型的各个参数在0.05的水平下都是显著的,并且从实际考虑,各因子的各个路径也是合理存在的。本文进一步考虑通过修正指数对模型修正,修正之后各拟合指标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模型进行修正后,原并未通过拟合度检验的指标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其中,GFI、AGFI、NFI、CFI、IFI、AIC 等几个指标都已达到临界值通过检验。总体来看,评价结果已接近合理,而且从路径系数拟合结果来看,该模型的所有参数在 0.05 的水平下都已达到显著,具体如表4所示。因此,本文所建模型已基本可以确定。
(三)直接效应分析
假设H1:居民的态度与其行为意向正相关。环境态度对行为意向的路径系数为0.193,P值为0,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达到显著,即居民的态度对其行为意向有正向影响,因而假设H1通过检验。
假设H2:居民的主观规范与其行为意向正相关。主观规范对行为意向的路径系数为0.494,P值为0,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达到显著,即居民的主观规范对其行为意向有正向影响,因而假设H2通过检验。
假设H3:居民感知到的行为控制与其参与行为意向正相关。居民感知到的行为障碍对行为意向的路径系数为正值0.176,P值为0.012,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达到显著,即居民感知到的行为障碍对其行为意向有正向影响,因而假设H3通过检验。
假设H4:居民对相关宣传信息的了解程度与其行为意向正相关。信息宣传对行为意向的路径系数为0.221,且P值为0,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达到显著,因而假设H4通过检验。
假设H5:居民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意向负相关。居民的生活习惯对其行为意向的路径系数为-0.132,P值为0.002,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达到显著,即居民的生活习惯对其行为意向有负向影响,因而假设H5通过检验。
假设H6:居民的能源知识与其行为意向正相关。能源知识对行为意向的路径系数为0.141,P值为0.066,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未达到显著,因而假设H6未通过检验。
假设H7:居民的能源知识与居民的环境态度显著正相关。居民的能源知识对环境态度的路径系数为0.298,P值为0,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达到显著,即居民的能源知识对其环境态度有正向影响,因而假设H7通过检验。
假设H8:信息宣传与居民的环境态度显著正相关。信息宣传对环境态度的路径系数为0.357,P值为0,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达到显著,即信息的宣传对居民的环境态度有正向影响,因而假设H8通过检验。
假设H9a:居民的家庭收入与其能源消费行为意向正相关。收入对行为意向的路径系数为0.030,P值为0.629,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未能达到显著,因而假设H9a未通过检验。
假设H9b:居民学历与其能源消费行为意向显著正相关。学历对行为意向的路径系数为0.027,P值为0.689,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未能达到显著,因而假设H9b未通过检验。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的理论模型可修正为图2。
(四)间接效应分析
信息宣传以居民的环境态度为中介对居民行为意向产生显著的正向间接影响,影响路径为信息宣传—环境态度—行为意向,其影响效应值为0.357*0.193=0.069,这说明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信息宣传潜变量每提升1个单位,居民能源消费行为意向潜变量将间接提升0.069个单位。
能源知识以环境态度为中介对居民行为意向产生显著的正向间接影响,影响路径为能源知识——环境态度——行为意向,其影响效应值为0.298*0.193=0.058,这说明当其他条件不变时,能源知识潜变量每提升1个单位,居民能源消费行为意向潜变量将间接提升0.058个单位。
(五)总效应分析
总影响系数为直接影响系数与间接影响系数之和,其绝对值反映了各变量对行为意向的影响程度。从中可知,主观规范对行为意向的影响程度最大,总影响系数为0.494;信息宣传次之,总影响系数为0.290;往下依次为环境态度、感知到的行为控制、生活习惯、能源知识,总影响系数分别为0.193、0.176、-0.132和0.058。
结论和建议
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模型进行验证,最后分析结果显示:
主观规范、信息宣传、环境态度、感知到的行为控制、生活习惯、能源知识六个变量对行为意向的影响显著。其中,主观规范影响程度最大,信息宣传的影响次之,其余几个变量的影响虽不是很大,但却反映出一个突出问题,即长期以来受传统“我国地大物博”等观念的影响,居民的节能意识较弱,对节能行为的关注度不高。
能源知识、收入、学历等变量对行为意向影响不显著。这表明我国居民缺少节能环保方面的知识,不同学历层次的居民没有显著差异,这就需要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要进行节能环保教育,以提高大家的环境意识。人口统计变量对居民节能行为也没有明显的作用。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政策建议:加大低碳节能宣传力度,营造崇尚节能,科学用能的良好氛围;重视家庭对居民能源消费行为的作用,培养有益于环境和节能的生活习惯;强化财税激励政策,加大落实力度。
参考文献
1.Fishbein, M., & Ajzen, I..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1975
2.Jacqueline Frick, Florian G. Kaiser, Mark Wilson 2004.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Volume 37, Issue 8, December 2004
3.Hsu, S. J., & Roth, R. E.. An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literacy and analysis of predictors of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held by secondary teachers in the Hualien area of Taiwa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1998,4(3)
4.Sia A.P,Hungerford H.R,Tomera A.N. Selected predictors of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analysis.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1985/1986,17(2)
5.陈利顺.城市居民能源消费行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9
首先应当明确的是,电力营销必须采取市场导向的管理模式,把电力营销定位为供电企业的核心业务,电力的生产经营活动应服从和服务于电力营销的需要。
其次,电力营销的开展应立足于“电网是基础,技术是支撑,服务和管理是保障”的原则。应当充分利用目前“两网”改造的本论文由
,运用先进的通信、网络、计算机技术,为客户提供高效的、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以严格规范的管理对各项业务进行监控,才能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第三,基于买方市场的要求建立起新型电力营销理念。未来的电力营销市场是一个买方市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供电企业应当改变过去建立在卖方市场基础上的旧的供电管理模式,建立一个能适应市场需求,充满市场活力的市场营销体系和机制。
第四,进行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政企分开后,电力企业仍然是一个接受政府监管的企业,因此,在实现商业化运作的同时,还要严格按照上级规定的市场营销政策和业务范围,从事电力市场的营销工作。
二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的总体策略
在电力经营体制的转变和电力供需矛盾缓和的新形势下,在国家关于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引导下,可将电力营销总体策略定位为环保能源扩张策略,即:以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依托,以环保、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为契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需求预测管理为手段,以优质服务为宗旨,以满足客户需求、引导客户消费为中心,以市政、商业、居民用电市场为主攻方向,以稳定工业市场用电为重点,积极开拓其他可替代能源市场,以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市场的比例为目标,实现社会效益和公司效益的同步提高。
以环保、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为契机。电能是公认的最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大量煤炭直接燃烧造成了严重环境污染,它被替代已是必然趋势。依据我国现行的能源政策,调整并优化能源结构,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市场的占有率将成为一种必然,这为电力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对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搞好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提高市场预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做好市场变化的跟踪分析,开发并形成目标市场分析软件系统。努力开辟新的供电领域,积极引导广大用户对电力的消费,提高电力在能源消耗中的比例,提高电力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寻找电力企业新的效益增长点。
以需求侧管理为手段。大力开展需求侧管理工作,借助经济、媒体宣传等手段,引导客户合理用电,提高用电效率,提高负荷率。积本论
以优质服务为宗旨。转变观念,增强电力企业职工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来提高企业的信誉,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进而扩大电力消费市场。同时通过加强电网建设,保障供电可靠性,提供优质电能。
以满足客户需求,引导客户消费为中心。不仅要根据客户的要求提供优质、可靠、价格合理的电力电量,还要做好全方位的服务。引导客户改变传统的用能观念,使用高效洁净的电能,提高生活水准。
以市政、商业、居民生活用电市场为主攻方向:现阶段开拓电力市场的对象应以潜力很大的市政、商业、居民为重点。建立电气化示范小区,组织各级部门参观电气化示范小区,通过现身说法的方式,增加可靠性,增强人们渴望生活电气化的欲望,推动生活电气化进程,进而推动电力消费。特别是随着农村生活城镇化的发展,在未来十年中农村居民生活用电量将有很大增长。
以稳定工业市场用电为重本论文由
一半左右,采用积极的措施来稳定这个市场是很重要的,能源替代重点在替代煤锅炉,目前燃煤锅炉很多,能源替代潜力很大,家用燃气热水器也是替代的一个方向。以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为目标,完成电力营销目标,以获取较大的社会效益和适当的经济效益。
总体策略具体化如下:
(一)环保能源的品牌宣传策略
清洁、高效、快捷是电能的优势,使用电能符合国家的环保能源政策,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特别是在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使人们对清洁能源的应用越来越重视,以此为契机作为能源市场的切入口,在宣传和推广上打出环保能源的品牌,并成为形象设计的主要特点。
(二)销售市场的扩张策略
一是营销地域的扩张,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必定会要逐步放开电力销售市场,打破现有的专营体制,抓住机遇,立足本地,辐射周边,实行销售市场的扩张策略,通过完善地区的电网架构建设,主动出击,以提供各项供电服务为手段,扩大电力营销市场。二是能源市场的扩张,搞好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的工作。
(三)优质可靠的产品策略
通过改善电网结构,提
高供电可靠性,改善电能的质量,来提高对客户的吸引力。产品质量是营销的基础保证,要加大城网和农网的改造力度,加快一户一表的改造步伐,改善电网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
(四)全方位提供的优质服务策略
未来的供电企业在服务市场上赢得并捍卫自己的一席之地,意味着在多层面上与他人竞争。因此,必须把不断提高优质服务水平作为促进电力的市场营销的自觉行为,并体现在整个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使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都为企业的社会形象负责,真正树立全员营销的观点,与客户建立并保持一种共同发展的新型供用电关系。
(五)激励用电的价格策略
积极推行新的电价政策,到2010年前逐步取消各类价外加价,处理好电度电价和基本电价的比例关系,在电价中考虑供配电工程贴费的因素,建立灵活弹性的电价体系。
(六)气电联合的能源互补策略
气电联合是在对热电联产、冷热电联产和微型分散电源的研究的基础上,主动进行气电联合的能源互补,以求得协调发展。
(七)规范到位的管理策略
跟踪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调整内部的管理,使之与市场的变化和客户的需要相适应。以在城区成立抄表公司为契机,逐步推广公变台区管理,规范营抄秩序,提高用电营抄人员的各方面素质。加快整章建制,出台规范各项管理制度,对外树立优质服务的企业形象。
(八)稳妥实用的技术推广策略
积极在营销系统推广新技术,提高营销的自动化水平,以达到减人增效和优质服务的目标。在推广的过程中要积极稳妥,以实用为准则。在近期要充分利用当前成熟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建设和完善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做到决策科学化,缴费银行化,管理集中化和考核制度化,以新技术的应用带动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总体策略的实施规划
(一)建立新型营销体制近期首先实施向市场营销体制的转变。
按市场需求设置营销机构,改“用电管理”机构为“电力营销”机构,其职能相应转变到市场策划与开发、需求预测与管理、业务发展与决策、客户服务与支持、电力销售与合同管理、公共关系与形象设计、新技术、产品的开发与用电咨询、电费电价等方面,全面开展电力的售前、售中、售后工作,形成以客户服务中心为核心的电力营销管理体制,它包含主营系统、支持系统、监督系统三部分设置。
(二)拓展市场份额
1.运用灵活的电价政策,争取市场份额
根据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可把整个用电市场细分为价格刚性市场、价格弹性市场和价格敏感市场。运用“价格”扩大营销的目标市场是价格敏感型市场,如高能耗工业用户等。为此需要调整现行的用电政策,主要措施:对大工业客户实行超基数优惠电价、丰水期季节折扣电价,稳定工业用电市场;拉大分时电价差。利用价格杠杆启动分时用电市场。对居民生活用电实行两时段电价,引导居民的合理用电;对冰蓄冷空调、蓄热电锅炉及其它蓄能设备实行分时段优惠电价;遵循市场细分原则,对不同用电性质的客户采取差别定价策略,如负荷率电价、节假日电价、可停电电价等;通过同网同价,直供到农户,占领农村市场。
2.推广用电,增加电能的使用
城市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供电企业应当联合政府部门和用电设备制造商,适时加强宣传力度,鼓励使用蓄热电锅炉、电空调、电炊具,引导消费,力争以电的消费逐步取代燃煤和燃气,增加电力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有率。
3.细分市场,重点突破
根据不同时期的市场需求,实施重点市场开拓,在今后的五到十年内重点在居民生活用电和大型的能源消费市场,在居民生活方面重点促销烹调、热水、空调、暖气、干衣等电气设备,大型的能源消费市场主要是电锅炉。同时加强对农村电力市场的研究,改善农村电力质量,占领农村用电市场。
(三)完善技术支持系统
1.电网支撑;
2.提高营销在线监控和营销信息自动采集水平;
3.建立客户服务计算机管理系统;
4.建立需求侧管理支持系统,加强对市场的分析和预测工作。
电力营销是供电企业核心业务,电力营销工作的质量关系到公司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决定着公司的市场竞争力。电力营销的开展应立足于“电网是基础,技术是,服务和管理是保障”的原则。在电力经营体制的转变和电力供需矛盾缓和的新形势下,在国家关于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指示下,可将电力营销管理总体策略定位为环保能源扩张策略。总体策略的实施规划包括首先建立新型营销体制,实施向市场营销体制的转变。其次运用灵活的电价政策、推广用电、增加电能的使用、实施重点市场等措施扩大市场份额。第三要完善技术支持系统。
关键词:城市规划,低碳城市
Abstract: the reasonable urban planning in low carbon cities construction should play a leading effect, low carbon concept, low carbon implementation through to city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each link, so as to achieve maximum saving energy and reducing consumption, and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 better, so as to explore a suitable to China's sustainabl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management.
Key words: the city planning, low carbon citie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低碳城市的内涵
所谓“低碳城市”,是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城市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低水平。是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方式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规划城市。
“低碳城市”的具体内容包括:在城市化进程中以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为特征来进行“低碳城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使低碳经济最低限度地影响经济增长,平衡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制定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推动地方政府、企业通过政策激励和融资支持,驱动技术创新和资本流动,在城市中推广节能减排的低碳技术。目前中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示范和建设各种发展类型的城市,如生态城市、清洁能源城市、卫生城市、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等,人类活动足迹加剧了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本世纪人类共同应对的巨大挑战。
2. 城市规划关注“低碳城市”的必要
2.1 城市化带来的高能耗
根据研究,城市人口的能源消费大约是农村人口的3.5~4 倍,城市化进程推动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所需要的大量水泥和钢铁只能在国内生产,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为中国提供如此大规模的钢材和水泥,因此,中国的城市化对高耗能产业的需求是刚性的。即使技术进步可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为满足经济增长和社会现代化的需要,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仍将经历一段刚性的高增长阶段;这些说明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
2.2 工业化带来的高能耗
国际经验表明,在城市化进程中,国家经济一般呈现出工业化的特征,劳动力逐渐从农村进入城市,并且逐步呈现出明确的专业化分工,然而,现代工业分工需要将各种要素运输并集中在城市,完成生产后再将产品送至消费地。因此,需要为市场供需双方提供一个高效、便利的运输体系。工业化过程不仅是其本身生产带来的能源消耗增加,也带来相关交通系统的能耗增加。
2.3 生活方式的改变
随着城市化推进和收入水平提高,能源消费特征会发生转变,导致能源消费结构转变。农村人口移居城市后,将以电力替代煤炭、木材等传统能源;收入水平提高使人们更倾向于消费清洁、方便的电力。最为显著的是城市交通发展会导致更多燃料及电力消费。中国私人轿车拥有量随收入水平提高而快速增长,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后,收入提高,导致购买力提高,刺激家电需求增加,意味着更高的人均能源消费,如果家电由国内生产,又会带动制造业的能源消耗增加。
3.规划中降低能源消耗的手段
3.1城市空间布局
针对我国城市的现状,要尽快遏制大城市主城区“摊大饼式”的蔓延趋势,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对主城区人口密度过高和功能过分集中的城市要进行适当的有机疏散,并通过规划合理的城镇空间体系,适当遏制大城市的无限膨胀,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从而减少城市夏季的空调能源消耗。
3.2产业结构规划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研究国际产业发展规律和我国各地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节能减排战略和建设两型社会的有利时机,先行先试,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大污染工业、设备和企业的退出力度,全面完成城区高污染企业的退出;提高各类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和排放标准;提高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和电力等高能耗行业的规划准入条件;制定低碳产业规划战略,将可再生资源、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3.3交通规划
交通与建筑是现代城市能源消耗最大的2个行业,占总能源消耗的 70%以上。因此,大力推行绿色交通规划,实施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确立城市公交的优先地位,倡导低能耗、低排放的出行方式。目前,我国城市的公交出行比例为 40%左右,而发达国家大城市公交出行比例已达到 50%~60%。因此,在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要通过合理的规划来提高公交出行的比例,有条件的城市要实现地铁、城铁、机场、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方式“零换乘”,并保留和扩大城市道路上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提倡绿色出行方式。转贴于 中
3.4 房地产开发。
控制开发用地强度 ,加大生态绿地的规模,控制规划区内单位人口的用地指标和加大生态绿地的比例,是任何有效的能源使用条件下减少城市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的关键技术。
大力推行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研究制定适合各地气候条件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标准,以绿色建筑替代传统建筑,主要包括: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的建立;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标准、供热计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与产品在住宅建筑中的推广应用;提高设计的合理性和延长使用寿命等。
合理的城市规划在低碳城市建设中应发挥龙头效应,将低碳理念、低碳实施贯穿到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以此来实现最大限度的节能降耗、资源节约和环境美好,从而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低碳管理模式。
4.结束语
低碳城市规划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规划中低碳城市应该被看作是充满生机的个体,通过低碳技术与城市建设部分产生联系、相互作用,是对可持续性的城市建设活动的积极鼓励,也是我们城市规划在新的环境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企业财务视角,浙江,低碳社会,技术层面,政治层面,法律层面
建设低碳社会是浙江省应对能源短缺及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挑战,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浙江作为全国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对促进转型升级、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环境保护、实现科学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使浙江低碳社会建设取得更为积极的成效,笔者试从企业财务的视角对浙江建设低碳社会做深入和全面的探析。
一、企业视角的浙江低碳社会建设的基本做法
浙江省在探索建设低碳社会的过程中进行了很多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企业视角看,目前浙江省低碳社会建设的基本做法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能耗中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
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促进企业能源供应的多样化,是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减少企业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途径。浙江省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具有较好的前景,对促进全省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另外,浙江省的生物质能、垃圾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强化其工业企业中的应用。
2、加强企业节能减排的工作力度
“十五”以来,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快,虽然近年来全省能耗强度有了大幅度降低,但能源总消费也随之快速增长。从产业用能情况看,工业用能的比例虽在下降低碳生活论文,但仍然是最大的能源消费部门;交通和建筑物用能则是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部门。因此,浙江省把工业、交通和建筑等三大部门作为节能减排的工作重点。目前的基本做法主要有:通过加强工业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交通能耗,提高道路机动交通工具的出行效率和控制汽车的尾气排放,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降低能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方便居民出行的重要途径;节约建筑物能耗,通过节流,即提高采暖(制冷)、照明及其他电器使用的效率,减少建筑物本身所散失的能源,通过开源,即在建筑中开发利用太阳能、余热能等自然资源。
3、发展碳交易市场
通过碳交易机制,发达国家政府和企业可以低成本完成在本国原来需要高成本才能完成的减排温室气体任务,同时也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对全球而言还能同样达到温室气体减排的目的。所以,浙江省相关机构与企业可以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的交易活动。
二、企业视角的浙江低碳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上述企业视角的浙江低碳社会建设的实践,事实上其措施主要还停留在发展“低碳经济”这一层面,而低碳经济并不等于低碳社会论文服务。而且,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策略也仅仅浮于事物表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政策策略过于宏观、没有真正涉及问题的本质,其结果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就事论事,也很难落实到浙江发展和建设低碳社会的实践中去。从各地发展和建设低碳经济的效果来看,其成效也并不明显,或者说投入与产出不相符。
“低碳经济”给人这样一种印象,即将全球环境变化问题聚焦在气候变化,又将气候变化问题聚焦在温室气体排放,继而将应对全体气候变化问题还原为一个技术问题,即主要是改进能源使用技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所以,仿佛只要改变现有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就可以成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低碳生活论文,而且可以建立新的竞争优势,继续保持高速经济增长,享受建立在新工业技术文明基础上的“美好生活”。低碳经济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直接说出了具体“症结所在”,似乎给人们的行动指明了方向,更具有操作性,以至于有人认为低碳经济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但是,就理念的合理性而言,低碳经济主张强调局部的社会变革,主要是经济系统的变革。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经济系统只是大的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政治系统、司法系统、宗教系统、教育系统等其他系统是密切相关的。在很大程度上,经济系统只是一个基础性系统,其功能在于满足其他系统的资源需求。由此,如果没有其他系统的变革,经济系统的导向机制就不会发生变化。在此情况下,经济系统内部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变革可能提高单位经济产品的能效,降低单位经济产品的能耗和排放,但是其总能耗、总排放的趋势仍将是持续增加的。
因此,笔者认为,浙江省在建设与发展低碳经济时应与整个社会变革联系起来,真正创建浙江“低碳社会”。如果我们把浙江低碳社会的建设仅仅局限在表面的某些宏观技术层面,那么,我们将既很难看清浙江低碳经济建设的复杂性,以及由此发现推动浙江低碳经济发展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路径,最终也将无法实现社会的低碳排放,结局很可能是在单位效率更高的经济基础上的高碳排放。浙江发展的不仅是低碳经济,更是要着眼于推动整个社会变革,建设真正的“低碳社会”。当然,下文主要是从企业财务的视角相关的技术层面、政策层面和法律层面做进一步深入的探析。
三、从企业财务视角探索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思路与对策
笔者认为,从企业财务视角提出的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思路与对策,在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过程中更具操作性和实践指导意义,也必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实现浙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从企业财务视角的技术层面进一步完善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措施
浙江建设低碳社会,可以在原有增加清洁能源比重、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发展碳交易市场等对策基础上,在企业财务微观技术层面低碳生活论文,即在企业财务成本核算中体现浙江低碳社会建设的内容,这是加强节能减排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节能减排实质就是处理环境污染的问题,而企业是节能减排的主体。传统企业会计核算仅仅把环境成本在发生当期全部“费用化”,这不仅不符合配比原则,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而且这种核算方法也会导致企业无视政府对增加清洁能源比重、加强节能减排等的要求,对自己什么有利就怎么做,缺乏很强的约束性,往往会导致企业管理当局对环境的破坏变本加厉,忽视对环境的保护。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企业财务视角的技术层面,利用哲学中的“两点论”来处理环境成本的核算问题,尽可能兼顾国家和企业两者的利益,即采用环境成本核算的“双重模式”,建设浙江低碳社会。具体的核算模式如下:(1)为在保护环境等方面起积极作用而发生的环境成本(主要包括环境成本支出和环境管理成本)予以费用化,因为这些成本是为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面向未来发展所必需的。费用化的结果是这些环境成本的消耗可以从税前扣除,目的是鼓励企业单位加大对环境资源的投资力度。当然这也并不是说发生多少就全额计入当期损益,而是分期转入当期损益,这里的分期要看其对环境资源投资的受益期限的长短。发生时,借记“待转环境成本”,贷记“银行存款”等;在本期和以后各受益期限分月转销时,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待转环境成本”。(2)为在利用或破坏了环境等方面起负面影响而发生的环境成本(主要有资源消耗成本和环境破坏成本两部分),应予以资本化,即计入当期及以后若干会计期间完工产品的成本中。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提高产品的生产成本,从成本上降低其市场竞争力,使管理当局意识到其破坏环境结果的严重性。其资本化的期限可以根据破坏成本的影响程度来确定,分期摊销。如果发生的是消耗的环境资源成本,则在发生时可以视同原材料的采购处理,借记“原材料”,贷记“银行存款”等,而当耗用这些环境资源进行产品的生产时,借记“生产成本”,贷记“原材料”;如果发生的是环境破坏成本,则在发生时,借记“待摊环境成本”低碳生活论文,贷记“银行存款”等,根据影响程度确定的时间长短分期计入当月完工产品的成本中,借记“生产成本”,贷记“待摊环境成本”。
如此双重核算体系的建立,一方面可以鼓励企业加大对环境资源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管理当局保护环境的意思,为浙江建设低碳社会创造有利的条件。
2、从企业财务视角的政策层面进一步加大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步伐
上述企业财务视角技术层面的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措施与设想,本身还局限在理论上,要在浙江企业中落实,实现浙江低碳社会的建设,还需要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具体进行有关政策的制定,把这一设想上升到政策高度,以制度、文件的形式加以,要求浙江各企业单位具体实施,具有很强的约束性,才能发挥技术层面的设想预期的效果论文服务。这是其中一个方面。
其二,从企业财务视角看,浙江省可以在政策层面进一步加大对低碳经济的刺激措施,在建设低碳社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例如,在财税政策上,浙江省可以对有关的低碳经济项目,从政府政治的角度给予税收上减税政策的支持,或在财政上给予担保,体现政府在建设低碳社会中的作用和决心。当前,现实中出现了很多“便利消费”、“面子消费”,这些消费往往都是以多耗能源,多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因此,政府应该从政策层面要求企业形成自身的低碳文化,倡导企业把建设低碳社会作为自身的一种社会责任。另外,浙江建设低碳社会,应大力推动环境金融建设。各级政府必须在政策层面上构建相应的激励性机制,推动环境金融理念的建立及相关金融企业的培训。
第三,从企业财务视角看,浙江省各级政府可以设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加大对节能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的投入;加快节能服务市场体系建设,如发展从事企业能源审计、检测及清洁生产审核的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节能减排改造项目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开展灵活务实的国际合作低碳生活论文,提高全省企业的节能技术水平等。
3、从企业财务视角的法律层面进一步健全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对策
从企业财务视角的法律层面进一步健全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对策,浙江省首先可以考虑进行税制调整的“绿色化”,开征碳税。以煤为燃料的火电成本比较低,使得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的发电成本显得过高,使之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浙江省可以把碳税作为一种地方税及时开征,提高火电价格,使清洁能源与火电处于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开征碳税,提高电价,使发展清洁能源不再是赔钱的买卖,可以极大地提高发展清洁能源的积极性;可以促使企业、个人以及社会各方面都注意节能、节电。
另外,浙江建设低碳社会,可以通过立法的形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实施新建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规模等从严的节能减排准入门槛,严把新上项目用能关;对年耗能巨大的新建项目,严格执行节能审查和评估制度,等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通过企业财务视角技术层面进一步完善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措施,政策层面进一步加大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步伐,法律层面进一步健全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对策,浙江低碳社会的建设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①CharlesSokol Bednar,Transforming the Dream—Ecologism and Shaping of anAlternative American Vision,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Albany,NY.2003,21
②朱勤丰.环境成本核算的新构想[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39-41
③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3): 14-18
④鲍健强等.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04),153—160
⑤金乐琴等.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01),84—87
⑥张春华.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发展之路[J],WTO经济导刊,2009(01).22-27
⑦郭万达等.低碳经济:未来四十年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开放导报,2009(04),5-9
⑧潘家华.怎样发展中国的低碳经济[J],绿叶,2009(05).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