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拓展训练论文

拓展训练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28 15:47: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拓展训练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拓展训练论文

第1篇

1、迎合现在教育的发展需要

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当今社会尤其是高校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实现教育人性化的基础上也要注重个性化的培养,注重素质教育,力争实现文化和个性的一同发展。拓展训练以体能训练为基础,通过开展独特的极具特点并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新型体验式课程,采用具有典型特征的场景和活动方式,使大学生经历各种考验,增强应对困难面对挑战时的勇气和毅力,且能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很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最终达到促进大学生身心双向健康发展的课程目的。教学过程不再是上课式的有教师传授学生一味的接受,而是改变了传统的方式完全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学生自己在训练过程中学习并掌握课程内容,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有外向内灌输的教育方式,变成了学生自我教育,自己通过自我实践获取结果,这样就会使开展体育课程由教师单向传导转变成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也同时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更具启发性。这样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挖掘学习潜能,突出个性,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有很大促进意义。

2顺应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本国传统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比较局限,主要是体能训练,没有和社会需求联系到一起,主要表现就是没有涉及到精神方面,学生心理等方面素质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并且主要是突出个人竞技能力的提高,忽略了集体活动的重要性。即使现在我国的高校已经对集体的体育项目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尤其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浪潮的掀起,比如选择制体育课、俱乐部制体育课、保健类体育课等类型的高校体育课程相继产生,在培养学生运动兴趣、调动积极性、提高学生体能素质、体现终身体育和健康体育等现代体育教育思想观念,效果很明显。但是依旧不能改变体育课程集中在学校教学的现象,难以实现充分利用资源开展体育课程教学的目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突出强调:体育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就是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拓展训练将体育课堂建设和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到了一起,使学校、社会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这样就打破了体育课长时间以来所形成的封闭式格局,从而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体系起到了丰富和完善作用,顺应现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3符合现代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

现代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与传统的体育价值观有很大的不同,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从以强身健体、德智共同发展为重点的价值理念,大学生现在则转变成追求新兴时尚、富有活力的运动项目上来,还有就是注重在运动过程中培养社会交际能力、在社会中竞争等意识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生存。拓展训练的内容丰富且实用,形式灵活多样,趣味性浓,它把爱好和体育资源融合到现实的体育课程中,大学生能够从应对困难的过程中提高心理素质,从集体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高校开设体育拓展训练课的实施方法

1、拓展训练课的师资力量建设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保证拓展训练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体育教师必须拥有设计拓展课程的能力还有有实施教学方案的能力。目前对于高校而言,拓展训练还属于比较稀罕的课程项目,教师没有开展拓展训练的经历,,有的高校老师可能对拓展训练一无所知,所以在开展拓展训练课程之前一定要对课程相对应的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教师首先应对拓展训练的课程理论知识达到掌握的程度,主要途径就是学习相关资料,从而了解拓展训练的目的和内涵。随后就要进行实地考察,比如拓展训练俱乐部等地方,从中能够了解到社会上拓展训练课程实施的项目内容、过程及其组织的方法。经过以上环节后,教师应该对拓展训练课程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那么下一步就是有针对性的分析本高校的大学生特征,使社会上拓展训练俱乐部的训练方法和高校体育教学的方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一方面能够让教师对拓展训练课程有一定的理解,另一方面就是为拓展训练课程内容设计做好充分准备。

2、拓展训练课程内容设计

以前,高校从来没有专门开展过拓展训练课程,所以无论是在硬件方面还是软件方面都没有经验可依,那么在开设拓展训练课程之前,就必须充分的考虑到拓展训练课程教学开展过程中所可能涉及的各个方面,比如师资配备、高校的硬件配置及课程的内容设计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开始后不会出现准备不充分等状况。在开展拓展训练课程中要全面充分的利用学校内外现有的资源。学校比较小的我们可依利用学校周边的资源,比如公园等地。在开展水上项目过程中,如果有的高校有天然的河流,那么就充分利用,没有的可依挖掘学校的游泳池。在训练器械方面,有的不一定必须购买,也可以充分发掘学校本有的资源进行训练。在项目内容方面,拓展训练课程内容可以分为基本素质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基本素质训练主抓学生的自我提高,包括自我挑战能力的提高,挑战极限能力的提高,团队意识的提高。基本素质训练以户外训练为主,如果高校有条件,还可以开展野外拉练和水上项目等。综合素质训练主抓学生的集体精神和团队意识,注重学生的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素质训练主要采取户外和室内相结合的方式,运用模拟体验式进行。通过设计一些实际的案例先在室内互相沟通,协调讨论,然后再户外实施,从而达到综合素质培养的目的。拓展训练课程内容设计一定要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因为在校大学身和社会工作人员毕竟还是寻在差别的,所以我们应该从高校学生的心理入手,有针对性的开展进行。拓展训练课程内容设计还要有同步性,由于专业不同,所以他们在开课前的状况肯定存在差别,所以在开展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在不同的专业环境下进行,力争学生共同达到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目的。

3、拓展训练课程的组织和管理

首先是管理机构:拓展训练属于以体能训练为基础,综合性比较强,很特殊的体育课程。它的综合性体现在涉及范围比较广,它涉及到高校的体育教学、学生管理和心理教学等各个方面,就因为它的综合性,而现在体育教学的高校管理结构一般都比较单一,无法完成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管理任务。那么,可以在体育教学部下专设拓展训练管理机构,从而能够独立的完成管理教学任务,更好的促进教学。其次是经费问题:拓展训练课程需要的投资经费高校完全可以应对。根据不同的拓展训练课程内容不同所选取的训练器材不同那么所需的经费也不一样。经费问题主要体现在户外场地建设方面,根据不同的训练项目购置必需的训练器材,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拓展训练完全可以向社会开放,这样既起到了服务社会的作用有可以吸收投入的经费,以便后续拓展训练的扩展。再次是安全问题:拓展训练课程的各项内容都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必须重视安全问题。表现在要备足充分的安全保护器材,在野外项目比如野外拉练前,一定要对所经的每个环节都要观察实验,排除安全隐患,另外在训练过程中还要严格督导。最后是评估管理:用过训练课程后,对学生的评估方式不采取成绩单,而是采用证书的方式,证书上面记载着学生训练过程中的经过。

第2篇

根据对专业核心能力的解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能力的三个基本构成因素是:(1)专业核心能力的内在性。这是食品专业学生必定要掌握的不同于其它专业的专业能力,主要是掌握食品的生产工艺、品质控制等能力,并通过自身不断学习、知识积累和创新,根植和依附于学生个人,伴随其从事专业工作的全过程。(2)专业核心能力的延展性。可以确保学生能在食品专业的不同层次和方向找到其合适的位置,这是建立在专业基本能力基础上的,能使学生在不同方面可以有所发展的能力。对食品专业学生而言,可以体现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产品营销、教育教学等方面。(3)专业核心能力的独特性。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体现,第一是培养目标定位,比如我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实基础、重应用、强能力、有特色”,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基于区域性、行业性需求,培养实践能力突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第二是服务面向定位,以区域社会经济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我校的食品专业服务面向定位是根据安康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富硒的特点,在确定核心能力时,必然考虑生物资源利用和富硒食品开发。第三是学校办学特色,我校根据所处区位的特点,确立了“立足秦巴,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在确定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时,突出服务于地方食品产业发展的需要,突出对当地特色资源,如茶叶、魔芋、绞股蓝,以及富硒食品的开发利用,通过科研带动教学,将科研的项目申报、研究过程、科研成果进入课堂,以此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经济。

2以专业核心能力为指引,构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从培养方案的设计质量开始抓起,按照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以培养适应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兼顾学生长远的发展和就业的现实需要[4]。在分析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区域对食品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我校将课程体系结构采用“平台+模块”方式进行构建,平台分为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由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2个课程模块组成。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含人文社科类课程,以及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等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以及外语、体育等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均为选修,分为三大类: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体育类,要求学生分别在三大类课程中选修课程修够学分。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了解人类文明和科学发展史,熟悉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基本的文学、艺术知识和修养;具备基础科学技术知识;初步了解现代社会、认识自然,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具有国际化思想意识,具备用先进的信息武装自己的能力。专业教育平台由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课程3个模块组成。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如化学类课程、生物类课程、食品工程基础课程等,以及专业核心课程,如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分析、食品贮运学、食品工艺学等课程。这类课程是食品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构成食品专业核心能力的内在性。专业选修课程是为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构成食品专业核心能力的延展性。这类课程主要有功能性食品、食品实验设计、食品资源开发、食品生物技术、食品感官评价、市场营销、食品企业管理等。实践课程分为实验课、实习、专项训练和毕业论文(设计)四类。实践课程主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转化应用能力。

3人才培养及特色

3.1围绕专业核心能力,构建课程体系

各种能力的获得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而能力的获得需要相应完善的课程体系去支撑[5]。在保证达到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合理设置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使其占总学时的34%,专业教育平台课程占总学时的66%,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受到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现代科学基本知识教育,拓展知识视野,又能受到充足的专业知识教育,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把能独立开设的实验课从课内实验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课程开设,并在实验课程中适当压缩验证性内容,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使实验课的目的进一步明确,可操作性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加强。除课内规定学分外,学生还必须通过参加课外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项目,获得一定学分方能毕业,以此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和素质。

3.2加强集中性实践环节,强化应用能力培养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应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程体系构建中,遵循“实基础、重应用、强能力、有特色”的原则,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密切结合实践,做到专业与工程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校内与社会结合,实现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和过程的创新,实现工程实践能力培养4年不断线[6]。集中性实践环节包括专业见习、课程实习、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共安排48周。专业见习安排在第1、2学期进行,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进校后对今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学习的主要内容及应用,以及地方食品产业发展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增强专业的感性认识和学习的针对性。课程实习对应一些需要通过集中实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应用能力的课程,以了解与课程相关的发展状况、强化知识应用能力;其中有些课程如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厂设计安排进行课程设计,以增强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学年论文安排在第5学期,主要是通过某一食品研究进展撰写综述或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撰写论文,锻炼学生收集和分析资料能力,了解自然科学论文撰写要求,为毕业论文奠定基础。专业实习安排在第7、8学期,这时理论课程基本结束,让学生进入食品企业进行综合实训,进一步深入了解食品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毕业论文(设计)也安排在第7、8学期,其中第7学期主要是进行选题、收集资料、进行研究(设计)方案制定,第8学期主要是进行实验研究和撰写论文(设计)。集中实践环节时间的加强,能够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与食品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可以加强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理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应用能力、解决生产问题能力,甚至于科研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使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现状,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度和热爱程度,以便学生能尽快适应毕业后的工作。

3.3密切联系地方食品产业实际

安康市地处秦巴山区,境内可供食用开发的生物资源丰富,有以紫阳县为中心覆盖全市过半面积的富硒带,近年来富硒食品发展很快。在课程体系中,特设食品研究案例分析、食品资源开发、功能性食品、茶叶加工与评鉴等与地方食品产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在其他课程教学中注重以安康特色食品为例进行教学,在教学中使学生对安康食品产业有一定的认识了解。教师的科研以富硒食品和资源开发利用为主,鼓励学生参与,学生的科技创新、毕业论文(设计)等也以此为主。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密切联系地方食品产业实际,开展人才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3.4多途径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第3篇

拓展写作思路,激活创作源泉,是无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是作文教学中的不倦尝试,是指导训练学生写作时的核心提示。这方面的经验之谈常见诸媒体,理论文字洋洋大观。可现实是:大部分学生写作下笔艰涩,尤其是面对高考作文题,一筹莫展,无从下手。高考作文雷同卷多、套作多,便是有力的证明。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笔者从教近二十年,高中作文教学一直是我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我的教学特色所在。多年的困惑,多年的探索和思考,我总结出一点:造成学生写作“冰泉冷涩弦凝绝”的状况,主要是理论未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许多教师论文写得很漂亮,见解独到,列举的方法新颖,科学,智慧。可问题是,写论文是另有所图(图什么?同行都知道),而将论文中的先进理论运用到平时的写作教学实践中去的,少之又少。原因有三:一是根本不想在自己的写作教学中取得什么成绩,习惯于保守教法,轻松省事,当然这种人是少数;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写作不是雕虫小技,而是一门精深的学问,并非人人都能教好学生的;三是条件的束缚,现实的无奈,大部分教师属于这种情况。

例如实施新课程的学校,高一、高二每周语文课只有4~5节,而语文本身的教学任务都相当繁重,文言文、古诗词、现代文、名著、文化经典、语言文字的应用,考试必考,哪一项能掉以轻心,这样,有时连两周一次的作文课都不能保障。像创设情境,表演激趣,双向互动等热闹的作文课只能是在公开课上做做秀,偶尔为之,对学生写作思路的拓展帮助实在有限。

又如大家都知道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指导学生深入社会,体验人生,观察生活,处处留心,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做的;可现实是,严格的学校作息时间,繁重的课业负担,迫使学生早晚奔波在家校两点一线间,睡眠尚且不足,何遑去观察生活,留心周遭。再如我们强调学生要扩大阅读面,博览群书,丰富知识,增广见闻,厚积薄发;可学生课内的书本都看不过来,数、理、化、生、政、史、地、加上语文,已压得他们喘不过气,哪有时间去读课外书。在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有些学生越是认真,花在语文学科,尤其是花在作文上的时间就越少;感觉许多学生高中三年,写作水平就没什么提高,强者恒强,差者恒差。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写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现实的矛盾,不轻言放弃的我们该怎么办?我想,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身。

首先,在诸多写作思维训练方法中,我们不能“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条件,选择切合自身实际的方法,要明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花架子”似的公开课往往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物力,只能偶尔为之;平时的作文训练,应朴实无华,简便易行,教师乐授,学生乐学。笔者十分重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资源共享,作文思维训练常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这既符合新课程理念,又容易操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是他人无法代替的。教师可利用年青人乐于在同学们面前表现自己智慧的特点,营造出积极的、互动的、合作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习者的想法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把“静态孤立的学习”变为“动态合作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从多个角度全方位获得信息,加速知识的建构,而且培养了学生群处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传统的作文训练是先写后议,而笔者坚持先议后写。既然学生写作的主要症结是思路堵塞,无从下手,那么为什么不先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边议边作,然后下笔千言,一气呵成呢?须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先后顺序,当老师的,难道还怕所有学生的作文写得一样好吗?笔者的作文课重在写前指导,写后的讲评内容寥寥,备课轻松,因为学生作文中的突出问题已不多,大多达到训练的预期。

写前指导,合作探究,拓展思路,激活源泉,让优生发挥才智,让差生获得启迪,让大家共享成功的喜悦,何乐而不为!

其次,行之有效的作文训练方法要持之以恒地运用实施,不能半途而废,浅尝辄止。须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再好的方法要产生效果,也要待以时日。也唯有如此,才能形成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和特色。笔者重视“拓展写作思路,激活创作源泉”的训练,将其贯穿于学生三年的学习中。每一次作文题我都要精心挑选获设计,以便让学生能发散思维,多角度立意,多方面选材。如一次作文训练,我让学生从《人生如歌》《人生如诗》《人生如戏》《人生如画》四个题目中任选一个作文,配以写前指导,学生选择各自擅长的角度切入,思如泉涌,畅谈人生,结果这次作文异彩纷呈,大获成功。高三下学期,我设计了 “改变还是适应?”“难得糊涂/难得清醒”等话题,让学生联系现实,拓展思路,写出有质量的文章,以备高考。每次写作,我坚持写前指导,合作探究,资源共享,努力把学生作文的失误减少到最低,防患于未然。

再次,一定要给写作思维训练以时间的保障。我们一定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作文,哪怕语文课时再紧,再少,也不能以牺牲作文训练为代价。有“舍”才有“得”,须知,作文在高考几占半壁江山,作文是语文成败的关键。作文是语文水平真实的体现,把时间合理地分配在写作训练上,有百利而无一弊。笔者每周必上作文课,即使学生不能完成整篇文章,思维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长期坚持,我的大部分学生不再畏惧写作,遇到难题,也能从容应对,纵横思考,旁征博引,左右逢源。

最后,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高中生虽然课业繁重,没有过多时间关注生活或涉猎课外读物;但是必须把课内知识学好,用好。新课程下的各科知识十分重视与生活的联系,尤其是文科的史、地、政,内容纵贯古今,横系中外,直面现实,紧扣热点,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们的知识都来源于生活,新课程下的课程体系,是我们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第4篇

关键词: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思辨缺席

一、引言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作为判断学生是否能够毕业的条件,旨在全面衡量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以及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因此, 英专本科毕业论文的评判标准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和是否具备独立的见解、创新的意识。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学生不仅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了解学术研究方法,培养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对未来的工作和学习是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因此,在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评估中,毕业论文是重要的考察指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专业本科教学的质量。

从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我们不仅可以清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把握学生的分析能力、论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综合概括之即思辨能力。近年来,英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的问题已成为英语教育专家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对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批评之声在高等教育界此起彼伏。本文管窥英语专业毕业论文中思辨缺席的问题,并从一直以来的传统的外语教育模式上寻找原因,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分析提高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思辨能力的教学途径。

二、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思辨缺席现象

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暴露了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缺席现象严重,有研究者指出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主要问题包括态度不够端正、学术研究能力较低、语言表达能力欠佳。我国的英语专业本科生阶段缺乏学术研究氛围、缺乏足够的学术指导、缺乏足够的论文写作训练。[2]就毕业论文的思辨缺席问题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部分学生论文的论点毫无新意,论文只是在重复他人的结论,并且选题陈旧;(二)论文泛泛而谈,没有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等思维的创新;(三)有的论文题目大而空,完全是缺乏思辨的介绍性文章;(四)论文本身只是简单的拼凑和堆砌材料,少有论述和辨析,没有运用分析、综合和判断,因此结构松散、论证乏力;(五)在遇到需要探究、分析以及阐述某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时,不能找出事件背后的本质和主要矛盾,往往思维混乱,只是浅显的指出表面能看到的东西。

三、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思辨缺席成因

这样的结果将会是培养出在未来没有创新能力也不可能有创造性成果的英语专业学生和教师,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现在英语专业教师抱怨论文难写以及缺乏论辩能力的原因。毕业论文的思辨缺席问题充分的暴露出英语专业教学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各种问题。长期以来,英语专业教学以追求专四和专八通过率为导向,重视全面培养语言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重视语言的模仿和记忆,忽视分析和思辨训练,教师也忽略了对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由此,学生缺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高校多开设了学术英语写作指导课程,但该课程无论是课时还是教师指导的学术训练都严重不足,课程教学效果甚微。在英语专业整个课程体系中,学术英语写作和专业写作课程的设置,其教学资源的投入与毕业论文的权重形成极大反差,学生在实际的撰写阶段仍对论文写作认知和实践知识一片空白,加之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指导的不理想,学生在大四阶段求职升学等事情的诸多干扰造成论文难写、不会写现象普遍。

四、针对毕业论文思辨缺席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为达到“以写促思”、“以思促研”的多种能力建构的培养目标,有必要对英语专业大二到大四的学生进行学术论文写作训练,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在整个英语专业课程学习中因势利导的对学生进行学术熏陶,唤醒学生的学术意识,树立坚定的学术信念。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渠道的拓展学术视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多视角的观察事情并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为大四的毕业论文写作获得写作灵感而做好前期的准备。

第二,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教师间广泛交流学习掌握前言学术动态,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学科基本研究方法、论文写作知识、学术研究特点、写作一般步骤,论文基本篇章结构,并结合具体范例讲解写作策略和技巧。根据学生现有的和临界的能力对论文主题选择、写作质量、论文长度等提出循序渐进的要求。学生每学期完成1-2篇论文,并在论文完成后以书面形式对写作过程和研究结果进行反思。

第三,教师应就论文写作与学生保持密切的交流和联系,并对写作过程进行细致管理。在论文写作前,教师首先介绍有关的研究理论和发展动向,帮助学生选题,指导学生从网络和图书中获取信息并有效的提取和分析资料。然后安排学生异质分组交流讨论,就主题的研究提纲、框架等展开集体的思辨。

总之,为了切实改变当前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教师应认真反思课程教学,强化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培养其思辨能力和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正栓.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与写作指导 [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第5篇

教学实习包括课程实习和生产实习,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与创业意识、学以致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职业意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途径。

1.课程实习。

课程实习安排在大学二年级,在培养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学分(时)数以及实习要求和考核方式。实习场所包括各类自然保护区、生态园区、大型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政府环保部门等实践教学基地。实习的形式包括参观考察以及专题调研等。

2.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学生完成《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学习后的综合性实习,在大学三年级下半学年进行生产实习。实习单位包括企事业单位、政府环保部门、研究院(所)或在本校进行科研实习等,要求学生上岗实习,直接参与教师科研工作。

3.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与具有良好环境行为、环境绩效的研究机构、企业集团、社会团体等组织,以双赢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有效科研的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拓展视野、亲身体验的场所。通过有经验的环保技术专家指导学生实习,进行现场教育。通过课程实习、生产实习等过程,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及自身的不足,明确学习的目的,激发学习的动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环境科学专业社会实践应当与专业培养计划有机结合,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学生需求、专业特色、学生成长阶段和认知规律,实施分类教育。将社会实践纳入本科培养计划,规定学生社会实践的学时数,制订相应的规范。学生的社会实践形式包括校园文化活动、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工作、科技学术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公益活动等。

三、创新性科研实践

第6篇

2、指导思想。

依据学校教学教研工作计划,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以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质,取得明年中考优异成绩及个人教学教研的质量和水平为目的。

学生情况分析根据平时对班级学生语文学习品质特点的了解,尤其是通过对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及暑假作业完成情况的分析,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身上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还不是很理想,总觉得他们学习浮躁、被动,懒于记笔记、忽视书写、作文能力较差。

3、教材分析:本学期要学完九年级上册和下册部分内容,上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共25课。主要以文学作品(包括古代白话小说)和议论性文章为主,仍以专题、文体为内容安排,以单元形式进行阅读教学,并另有文言文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

在九年级,文学作品作为单独的内容形式出现,不再像以往那样混杂在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文体之内,以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上册教材分编有诗歌、小说、古代白话小说三个单元,诗歌单元以大自然的颂歌为主题,小说单元以少年生活为主题,古代白话小说单元主要以古典名著为主。议论性文章作为本册教材的重点,编有两个单元。一个是演讲和书信单元,以思想风采为主题,也兼顾议论的方法;一个是纯粹的议论文单元,是本套教材惟一按议论文文体安排的单元。以求知为主题,学习立论和驳论的特点和方法。文言文单元以史传为主题,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并承接以前的教材安排,编有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让学生感悟人生,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关于人与自然。第四单元关于民俗文化,第五单元、第六单元古文阅读。下册主要包括爱国思乡之情的诗歌单元、社会生活的小说单元,生命主题的散文单元、戏剧单元。另外两个文言文单元预计在九年级下半年完成。

4、工作重点:要认真完成常规教学工作,尤其要强化集体备课。

5、要继续学习“有效教学”相关理论,反思自己,真正实现课堂有效。

6、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重点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使学生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还要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

第7篇

关键词:师范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6-0041-02

实践教学是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富有竞争力的应用型师范人才的重要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近几年来,许多师范院校加强了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但在实践教学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如对实践教学目标认识模糊,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设施和经费投入不够,管理缺乏规范,监督与考评不得力,等等[1]。因此,必须不断深化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一、实践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不可少的教学形式。通过确立多维立体的实践教学目标,使师范生师能和师德并重,成为未来合格的德艺双修的中小学教师。其教学目标应体现在: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将所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拥有必要的职业技能和能力,并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才能得以更好地展现;通过渗透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教育,坚定师范生的职业信念,并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2]。

二、实践教学内容的整体化构建

1.专业技能训练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本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三笔字、普通话、简笔画、教具及课件制作等。二是教学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备课技能、制作多媒体课件技能、说课技能、讲课技能等。其中讲课技能又包括导入、讲解、活动设计与组织、组织教学、提问、板书等技能训练。三是教育技能训练。主要包括班主任工作、学生团队工作等技能训练。

2.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此,可通过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校内外实践活动,如军训、文体活动、读书或演讲比赛、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调查研究、学生社团组织活动等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育科研能力训练

师范生通过在校的学习与实践必须具备两大能力,即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训练包括研究性作业、课题研究、论文撰写、发明创作等。

4.现代教育技术训练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广泛应用,是当代师范生必须面对和掌握的实践知识之一,如网站或网页的制作、课件制作、对word、 flash、power point、excel等的熟练操作和使用。

三、实践教学的多方位探索

(一)教学途径多方位探索

师范院校实践教学内容及实施途径应是多方位、多角度的。具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实践

课堂不只是传授文化知识的场所,也是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途径。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通过不同措施,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模拟教学、录像观摩等,努力实现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有机渗透。此外,学校可开设一些专业实践课和技能实践课,诸如写字、绘画、口语、现代教学技术、教材教法等,使师范生获得比较扎实的职业基本技能。

2.课外活动实践

课外活动实践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师范院校可通过科技节、艺术节、心理健康活动月、兴趣小组活动、社团活动、各种表演、竞技活动(如教学设计、说课、试讲、职业规划等比赛),充分地发展师范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拓展他们的素质发展空间,使其增长才干。

3.参与性实践

组织师范生参与到中小学教育中去,熟悉教育环境,观察教师学生的活动,充当教师的助手,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辅导个别学生或学生小组,批改学生作业,从中了解学校、教师和学生、教学过程等。

4.教育实训

教育实训是目前师范院校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板块。教育实训包括教学基本功、教学设计、说课、试讲、多媒体技能等训练,通过实训,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能力。在实训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将教学实训和教育理论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5.教育见习、实习

教育见习主要是让师范生到中小学听课、讲课等,了解和感受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况。见习时间每次可安排两周左右,三年之内至少应有一至两次。

教育实习是让师范生在毕业前的一个学期深入到中小学去,进行全面的和独立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实习是对师范生的教育素质的全面的考察和检验。学校除了给师范生安排毕业实习之外,还可以给师范生提供顶岗实习等渠道,使师范生有更多的锻炼机会。

6.课题研究、毕业论文撰写

课题研究即让师范生带着研究课题进行实验、探究和教育调查的教育实践活动。在这个领域内,可结合专业特点,布置具有科研性质的作业,让师范生初步体验解决学科专业问题的过程。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重大课题研究之中。通过师生的通力合作与交流,促进他们科研素质和能力的不断提升。

毕业论文撰写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性教育实践活动,对论文的选题、开题、撰写与修改、答辩都要严格把关,以提高实效。

7.校外社会实践

在课堂教学实践之余,学校还可以将教育实践基地、附近的学校、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市绿化园等作为学生实践的场所,组织引导师范生走出校门,参与各类健康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和自我创造性。

第8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写作训练;几点思考

教师只有在尊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正确引导、启发,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加强语言积累,才能使作文教学质量得到真正提升,使学生的写作潜力得到挖掘,语言能力得到培养,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的做法和肤浅的认识。

一、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是一种个体行为,是一种心灵的倾诉。教师应当成为学生感情的激发者和反应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从自发走向自觉,使写作成为精神上的享受。兴趣和爱好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原动力,学生一旦有了作文的浓厚兴趣和爱好,就能满腔热情地参加作文训练。教师引导和激发学生激情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最主要的是在于不断激励,多从正面肯定和激发学生。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调查、访问、阅读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作文素材和生活源泉,激起他们以文章的形式表达内心感受的愿望。要善于发现和肯定学生点滴的进步,及时给学生以鼓励,树立佳作典型,经常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运用网络的多媒体功能向学生展示绚丽多姿的画面,创设作文情境,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真实的生活空间里,得到更真切的感受。拓展课本资源,改编课本剧。阅读和写作具有协同关系,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过的阅读知识,对阅读资源加以整合、拓展,将会极大地焕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积极开展文学社团活动,鼓励和推荐学生习作的发表。从校园文学刊物到各级各类报刊杂志,都可以是学生展示自己文学功底的舞台。

二、教师要帮学生打好基础,适当提高

作文,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关系日益密切,她在语文,乃至各门学科中是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作文教学败不得。作文教学要求一味拔高,那是揠苗助长,得不偿失。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还得从基础抓起。基础是什么?就是各种文体的写作。老师们可能已经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到了初三高三,本应产生质的飞跃的学生作文却没有产生飞跃。可以说,话题作文就是为学生作文松绑,让学生在自由王国里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写出有文采、有个性、有思想、有深度的作文来。然而事与愿违,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成了四不象,教师苦无对策。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打的不牢靠,在必然王国中还没走好,你就硬把他拽到自由王国里,他怎能自由,怎能生存?只好东拼西凑,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四不象了。我们在教学中不应该急于对学生进行话题作文训练,而要扎扎实实的练基本功。记叙文是基础的基础,教师要以此文的训练为主,让学生能熟练的运用记叙文所适用的各种表达方式。记叙文最能锻炼、也最能体现学生的写作基本功。所以,记叙文练好了,作文便成功了一半。议论文是中学作文的另一个重点训练项目。虽然现在的教科书对议论文的训练不是太多,但是议论文能反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能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各科知识的综合能力。所以成功的习作有不少就是议论文。其他诸如说明文等应用文体也要进行严格有序的训练。各种文体都训练到位了,就不可能出现四不象的话题作文。此外,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爱好写作。要想真正把学生作文教好,教师要擅长写作,要通晓各种文体。一个没有技术的师傅要想带出好徒弟,这是不可想象的。学生有了好的写作基础后,教师就可适当提高要求。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长,让其专攻一体,涉及文学创作,或微型小说,或散文,或美文,或杂文,或政论文,从而真正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师要强化课内课外作文训练,悉心指导学生作法技巧

针对当前中学生作业多,时间紧的具体情况,本人采用灵活多变的训练方法。即每学期除了写若干篇大作文外,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小作文、周记、甚至杂感、语丝上。课内作文自不必说了,我还非常重视鼓励学生到我们农村的乡间田头捕捉瞬间的灵感写成文章,不求篇幅,只求富有内涵和生活情趣。只要写得生动活泼,哪怕不成文不成章,只有三言两语也给予鼓励。这样做学生摆脱了“写作文”这个框框的束缚,能够轻装上阵、畅所欲言。许多文章虽短但却相当精美。妈妈的手、春雨、门前的鱼塘、听风等等都进作文天地。体裁也变得形式多样,经常就写作技巧和他们探究,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写作技能。

四、教师要注意说写结合,加强训练,提高作文指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