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28 15:47:5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画蛇添足的文言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今天,是暑假结束的第四天,今天早上我们跟随着老师把第二课《寓言两则》学完了。
我觉得《自相矛盾》和《画蛇添足》这两则寓言刚读时很绕嘴,可是当你多读几遍就会发现,文言文很特殊,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在不同,这更说明了现代人的智慧有所提高。不过这两则寓言很搞笑,《自相矛盾》是自己和自己说的话不一致,导致后来很尴尬。《画蛇添足》是主人公明明画好了,却多此一举,最后失去了喝酒的机会。
通过这两则寓言我知道了:说话办事都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赵庄街小学六年级:张珂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动人的情境,是聋校实现语文课成功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和艺术媒介。多媒体的利用为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供了可能。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聋生加深理解。学生们在强烈的文化氛围的感染下,产生了学好古文的强烈愿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学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
二、介绍作家背景,帮助理解课文
学习古文,需要了解作者、时代背景。在介绍背景时,巧用课件,有助于聋生跨越时空界限,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学生往往容易忽视教师枯燥的没有感染力的介绍。那么运用多媒体,则能使你的教学如鱼得水,使学生深入了解作家、文章背景,为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如教学《小石潭记》这一课时,在课堂教学中,我把柳宗元的基本情况用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来教学,找出哪些是知识点,记住重要内容,并且结合课件作进一步解释,柳宗元写本文时因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用游山玩水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为理解文章中复杂又前后矛盾的心情,利用课件展示故事,能更好地帮助聋生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思想情感。
三、突破字词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文言文生字词数量多,正常学生难以掌握,聋生更是困难。借助多媒体。可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醉翁亭记》时,我把十几个生字词打在幻灯片上,先让学生带拼音读,然后去掉拼音再读,读一个“飞入”一个,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掌握字词翻译,降低学习难度
学习文言文难点是字词句的翻译,以前无论是自己一字一句的讲解,还是采取让学生先预习翻译,教师再讲解的方法,都没有太好的效果,学生一看到学这部分知识就愁眉苦脸,差一点的学生甚至完全放弃,原因是知识点太多,内容太乏味。怎样解决这一难题?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重点字词句一目了然。例如在教学韩愈的《师说》这篇课文时.我用醒目的图片作幻灯片的背景,把课文每一段的重点字词打在一张幻灯片上,接着把该段的重点句、难翻译的句子打上,在展示字词的时候,美丽的背景也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此时先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及参考书解释大屏幕上的字词。学生目标明确,兴趣盎然,个别难点也能积极讨论。这个方法教学文言文,既省时省力,效果又好。
五、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教学质量
许多聋生认为文言文难学,这不仅与聋生时空观念差的身心特点有关,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不理解文言字、词、句的意思。因此,积累文言词汇、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
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把所学古文内容制作成幻灯片,教师把文中需要积累掌握的重点文言词汇划出来,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读,然后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不理解的字句,组内解决不了的班内讨论交流,最后教师在屏幕上把先前划出来的文言词汇的意义一一展示出来。在前两步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复述课文内容。这样,学生看得一目了然,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与单纯的手语讲解评析相比,省时、直观。
六、 化解多媒体文言文教学的弊端
(一)多媒体不能取代文言文个性化教学
文言文教学不单是认知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活动。教师除了用课件创设课堂美的氛围,同时要用手语将自己感受到的美去感染学生,并通过师生的思维互动,碰撞出心灵的火花。而这一切,多媒体课件是难以完全取代的。人性化的师生人际情感交流不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流”所取代,要重视文言文个性化教学。
(二)多媒体滥用会文言文课教学诗意的苍白
采用多媒体的直观视觉形象是难以传达文学语言的内涵的。试想,《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需要多少画面来言其理?因此,在多媒体文言文教学中,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韵味是网络或一个课件难以演绎的,绝不能以生动的图像和音乐来替代聋生自己对语言的领悟。教师不能过于依赖以声像功能为主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而应该让师生之间面对面的共同研读与欣赏,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准确和丰富意蕴等,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从而提高聋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以教学性为出发点。如果不根据实际,只是一味地赶时髦,不仅不能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反而会起到画蛇添足的效果。
第二,以学生为中心。运用多媒体教学时要把重点放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果上,也就是说,要以学生为中心,比如:课件制作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力和理解力;课件制作应充分考虑学生可能提出的一切问题。不能禁锢他们的思想,抑制他们的想象。
恰当的媒体选择,其教学功能发挥与教学的需求相一致,可以使语文教学如虎添翼,产生积极的教学效应;不恰当的媒体选择,其教学功能发挥与教学的需求不一致,犹如画蛇添足,在语文教学中产生消极的教学效应。媒体的恰当选择,使获得媒体应用积极效应的重要前提条件。语文教学的电教媒体选择应立足以下两点:
1.掌握各类电教媒体的功能特点
电教媒体总体上来看具有形象、具体的特点,但各种媒体的教学功能存在明显的差异,例如投影利于表现静态的现象,而VCD则利于表现动态的过程。掌握这些差异,对于媒体的正确选择是必要的。
2.明确教学内容的特点
语文教学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用电教媒体,不但不会获得理想的应用效果,而且会影响对教学内容的表现。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我会根据课文不同的文体特征选用不同的电教媒体。我在实践中发现,讲授记叙文,散文,戏剧,诗歌单元适合运用录像带、VCD、图片,创设一定的情境,将声音和图象结合,把抽象的文字变为形象可感的画面,配合音乐朗诵,使学生多方位感受所要接触的文字信息,从而享受到文学艺术的美,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在讲授议论文单元时,我将教学软件中的资料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议论思路,结构,以及引入课外精彩短文,使学生对议论文清晰把握。文言文教学就更适应于运用电教媒体,因为文言文的教学内容距现在的年代久远,涉及的资料多而杂,知识点多信息量大,教师常为大量的板书所累。如果将现成的教学软件与自制的教学课件组合应用,就会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且提高学生学习文言的积极性。
二、如何合理运用电教媒体
1.学会多媒体课件的综合运用。实现CAI教学,必须借助课件。现在许多课件由计算机专业人士制作,他们缺乏一线的工作经验,只会将教材教参或习题集整合,而成为一堆语文文献光盘化的资料库。因此要运用所购课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直观实用为标准合理利用,不可硬搬进教室,或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去看资料库。最好的方法是教师自己编制课件。可运用所购买课件的有用部分,再加进自己设计的内容,适时适当地调用以辅助教学。
2.语文教师做好对课堂的定位。多媒体教学需要教师们会制作课件,但无论怎么会制作课件,语文教师的定位还是语文教师,不是定位在我这堂课用没用电脑,或是我是多么善于制作课件上。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把握好分寸,不可舍本逐末,忽视了精心构思教学设计、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忽视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激励。要做到合理使用媒体,必须考虑其目的性、必要性、实效性。
3.使用多媒体课件应紧扣主题。语文老师在制作课件时应尊重学科特点 ,切忌滥用画面来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入细致的体验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目的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应关注学生接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方法,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解文章。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必须充分认识多媒体课件的特性,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从优化教学过程出发,严格遵循实用性原则,恰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辅原则和启发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凸显出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使之逐步从幼稚走向成熟,实现多媒体课件与语文教学的最佳整合。
本课是郭昶老师在2002年7月全国“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改革20周年教学竞赛活动中获得特等奖的一节课。由于课文简短而寓意深刻,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以课文为中心,开展课内拓展阅读等丰富而生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感受寓言魅力的同时,获得语言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竽眼儿”“齐湣王”等词的字音。
2、通过对课文前后描述的对比理解寓言的寓意。
3、能对照课文初步理解相对应的古文,并能根据古文复述故事。
4、能读懂含有“滥竽充数”的句子,并能用滥竽充数造句。
教学方法
从寓言本身的文化特性出发,链接古今文化,构建立体语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寓言学习的特质,让学生感受寓言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语言的发展。
教学流程
一、看图写词
1.在祖国的语言宝库中,成语是一颗闪亮的珍珠。通过几年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掌握了为数不少的成语,下面我们就来“看图写成语”。请同学们准备好本子,等会儿出示的每幅画面只停留10秒钟,同学们得仔细看图,认真思考,然后快速地写下来。
2.(课件逐幅出示相关画面)学生看图写成语。
3.交流。(出示答案:惊弓之鸟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滥竽充数)齐读成语。
4.学生较对并订正。(采访全部正确的学生,说说是怎样学会没学过的成语的。)
二、揭题解“竽”
1.揭题。会写“滥竽充数”并不等于真正掌握了这个成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寓言《滥竽充数》(板书课题)
2.理解“竽”。“竽”指的是什么?
学生猜想,教师简介。(出示“竽”图,播放用竽吹奏出的《凤凰展翅》片段)这就是竹做的乐器——竽,我们听到的就是用竽吹奏出来的名曲《凤凰展翅》的片段。
3.设疑。那么“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读完一遍后把手举起来继续读。
三、初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检查交流。
1.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机指导读准“竽眼儿”“齐湣王”的读音。理解“竽眼儿”。竽有眼儿,还有什么乐器有“眼儿”?“眼儿”就是小孔)
(莲山课件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充数)
2.再读课文。课文虽然简短,但要真正读通也不容易。请同学们再读一遍。并且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问题。(预测学生可能不懂的问题:课文写谁滥竽充数?南郭先生怎样滥竽充数?随机理解复姓“南郭”。)
四、学文明意
1.找重点句。课文中哪句话写南郭先生在“滥竽充数”?
出示重点句: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学生齐读)
2.理解重点词。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最能说明他滥竽充数?(装腔作势)
换词理解。请给“装腔作势”换个词。(装模作样)
3.看录像练说。
1)看录像。你能想象他是怎样装腔作势、怎样充数的吗?我们来看一南郭先生第一次吹竽的情景。(播放录像)
2)说话练习。请你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根据刚才看到的画面来说说南郭先生是怎样装的?怎样充的?
3)指导朗读。小结:同学们,“滥竽充数”指的就是像南郭先生那样不会的充会的,不懂的装懂的,以次的充好的。
4.明寓意。
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呢?指名读描写结果的段落。
请你对南郭先生说几句。(南郭先生最后是落荒而逃,不走的话还会被判个欺君之罪,看来没有真本领,不懂装懂、以假乱真是不行的,即使混得了一时,也混不了一世。)
五、古文链接
1.看注释,了解出处。
读懂了寓言,你知道这寓言的出处吗?(提醒学生注意文下的注释“选自《韩非子》”。)
关于《韩非子》你有哪些了解?(教师简介: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叫韩非,子是对他的尊称。就像我们听到过的孔子、孟子一样。《韩非子》这本书是后来人收集他的言语、论著编写而成的)
小结:“注释”部分的字很小,但它却像是我们学道上的指路牌,这么一指,就让时光倒流到2000多年前了。下面就让我们追根溯源,来看看《韩非子》中的《滥竽充数》是怎样写的。)
2.读古文,复述故事。
出示文言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教师范读古文。
2)师生对读。我们的课文就是根据这段古文编写的,我们来读一读课文与它是怎么对应的。(教师逐句读文言文中的句子。学生说说相对应的段落,并相机理解“悦之”、“廪食”“好”的意思)
3)学生齐读。
4)看古文说故事。(学生自由练习,指名说。)
小结:这个生动的故事在文言文中只用了44个字,可见寓言的语言相当精炼,这也是文言文的特点。)
六、成语运用。
这则寓言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个成语也被人们广为运用。运用至今,意思也比当时有所发展。我们来看看现在是怎样用的。
1.读句,你读懂句子中“滥竽充数”的意思了吗?
1)同学们说《佳作精选》中的文章都很好,我读后却发现《红苹果》这篇文章是滥竽充数。
2)学校举行合唱比赛,冬冬还没学会这首歌,但他却滥竽充数地排在了队伍里。
3)林老师的球踢得很好,他却谦虚地说自己水平不高,不过是滥竽充数。(自我谦虚)
2.写句。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以次充好、不会装会的或者自谦一番的,请同学用“滥竽充数”写几句话,写一写不好的现象,也可以提醒别人在做事时不要这样做。(交流中引导学生说具体。)
小结:我们读懂、会用这个成语,就可以算是在词语库中真正拥有这个成语了。老师还希望我们同学中不要有南郭先生,生活中少一些南郭先生。)
七、拓展阅读
1.在成语中还有这个成语的意思相近,那你知道“滥竽充数”的近义词吗?
2.阅读《鱼目混珠》
从前,有个叫满愿的人买到一颗珍珠,把它珍藏起来。他有个邻居叫寿量,非常羡慕满愿有颗名贵的珍珠。一次,他在路上捡到一颗鱼眼珠以为是珍珠,也把这个珍珠收藏起来。一天,有个人生病了,医生看后说需要用珍珠和在药里才能医治。于是,满愿拿出珍藏的珍珠,寿量拿出珍藏的鱼目,鱼目和珍珠很相似,结果把它当成珍珠和在了药里。这个成语故事出自《玉清经》,用来比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
3.简单说说“鱼目混珠”的意思。在文中再找出两个近义词。
4.推荐“成语故事连环画”网站。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着力构建“链接——拓展”式语文教学,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简化头绪,削枝强干,以原来2/3的时间完成教材教学,建构以习得语言为主要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以点辐射,利用精简的时间开展与课文有联系的丰富的链接拓展性语文实践活动,以此形成新的知识增长点,情感深化点,技能迁移点,使阅读教学从狭小的一隅走向广阔的天地。
1、链接已有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课始,让学生看图猜成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勾起学生的知识记忆,在“看——想——写”的系列活动中有效检测了学生平时的成语积累,并使学生快速进入寓言学习这一主题,有效地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
2、链接视频材料,活化文本语言。教学中,学生对“装腔作势”的想象是理解寓意的关键。在文本阅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材料,让学生对文中的“装腔作势”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内化为语言的倾吐,这一手段的有效运用,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与想象,又为理解寓意作了很好的铺垫。
3、链接寓言原文,感受“文白”特点。以“注释”为引发点,链接文言文的阅读是本课教学的亮点。在教学中以发展语言为目标,开展“对应——理解——复述”等学习活动,学生在接触文言文的同时,更扎实地掌握了本文的语言,使“链接”形散神不散,目标明确集中。
4、链接语言材料,切入实际运用。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在于运用。在教学中,阅读理解带有“滥竽充数”的句子,架起了学生理解寓意与运用成语之间的一道桥梁。这一“桥梁”拓宽了对“滥竽充数”的内涵,丰富古义,也为学生运用成语写句子起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有效降低了运用的难度,从教学效果看,学生用“滥竽充数”所写的句子用词贴切,内容具体、丰富。
月考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然而大家的月考成绩分析总结与反思600字以上写了吗?没有写月考成绩分析总结与反思600字以上也不用担心,这很快就可以写完的。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关于月考成绩分析总结与反思600字以上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月考成绩分析总结与反思600字以上一“月考成绩出来啦,”听到了同学这一声喊,我的心马上兴奋起来,“赶快发呀!发!”我和别的同学一样嚷嚷了起来。卷子发了下来,我心中刚才的热火,现在哗啦一下子被一盆凉水扑灭了,哎!考这样的成绩怎么见人呀!数学99分,英语99.5分,还可以说的过去,可是语文81分,政史地生88分,在小学我从来没有考过这样的分数啊!哎!现在真是后悔也来不及了,愧疚充满了我的心。
我默默的坐在椅子上,反思,想一想课堂上,我有没有认真的记笔记?没有,笔记我只是在书上画画,什么也不写。我下定决心,今后一定要记老师讲的重点、难点,子曰:“温故而知新,”记的笔记不只是记记就可以了,而是要经常温习笔记,这样在可以记得牢固。在学完一课时,我还要主动的预习下一课的知识内容,这样老师讲的知识我们就可以提前掌握了,课堂上老师再一点拔,我们就可以掌握的更熟练了。
这次的月考,我的主要失误就是语文阅读问答题失了分,所以我平常要多看一些好文章,并进行批注,老师说过阅读题有80%的答案都在文章里,只有把这篇文章理解透了,答题才不会有失误;数学上,这一次的整张考卷上面的题都是老师讲过的知识,这一次我粗心大意,把2当成了有理数,下一次,我一定记住老师教给我的课外知识,这样我的知识才可以比别人高出一些。正如老师说的,你每一天多学0.1,一个月你就可以多学到30个0.1。
我相信,在我的不懈努力下,我一定会考的比这一次好,一次跌倒不算什么,站起来向前继续走,直到目的地!我为自己定下了目标,就是保住第二,力争第一!加油!我是最棒的!
月考成绩分析总结与反思600字以上二本周三我们进行了开学以来的第三次月考,这次我考的并不好,虽然老师还没念名次,但我知道我还没有进我们班的前十名。这次我对自己很失望。
第一场考语文的时候,可能有些紧张,前面的一些基础题都没有认真做,后面的阅读题是老师讲过的,我们也背过的,我觉得很简单,状态才恢复好了。到后来检查的时候,我认为前面的题比较简单,而且后面的阅读题和文言文题占得分比较多。所以我就着重检查后面的分值较大的题了。前面的基础题做的时候没认真,检查的时候也没用心,以至于最简单的基础题一下子扣了八分,这是很不应该的。后面的阅读题和文言文题做得比较好,只扣了一分,但我还是不满意,因为我检查了那一题之后发现,那一题是因为我不认真才做错的,如果我认真一些那一分就不会扣了。作文是我比较满意的,虽然扣了三分,但那却是尽我最大努力写出来的。
第二场考数学的时候,状态恢复了不少,题全部都是做过的并且还讲评过,轻松了很多,这次我吸取了考语文时的教训,每一道题都很认真的检查,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的数学考试我得了120分。
第三场考英语的时候,可能是受了数学的影响,我认为题很简单,做的时候就没有那么认真了,结果错了很多很简单并且不应该错的题。
通过这次考试,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不管考什么,都不应该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要专心致志的对待每一道题。不能因为简单或分值的高低而不专心、不认真。平时也不能只顾课本上的题,也要注意课外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考出自己理想的成绩。
月考成绩分析总结与反思600字以上三升入高中的第一次月考成绩已经出炉,语文92分全班第一,数学98分居次席,英语100,综合91,这看似良好的成绩,其中还藏着小小的遗憾,这些遗憾都是由疏忽大意造成的。
先说语文,除去作文扣的四分,其余的四分丢的真不应该,两道题回答不完整各扣一分,一道没加引号扣一分,一道“画蛇添足”扣掉一分,我如果能一丝不苟的去完成它们,语文成绩岂不是一个多么可观的数字?
数学的马虎更不应该,一失手成千古恨,把x的绝对值当成了x,虽说一个是对的,但把绝对值弄成个负数,简直心里后悔地像老鼠在挠。唉,只能怪自己太大意了吧。
历史部分更是大伤元气,司母戊鼎的历史地位如何一题,标准答案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可我粗劣加工写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鼎,这还不算,我在后面加上了四个字——用于祭祀,本该扣一分,因为它们四个又扣掉一分。
生物别提,43分,要不是历史的的顽强抵抗,综合否则失守90分,生物课代表没戏了。
月考的一系列失误,由于马虎失分的多,把自己会做的做错,不后悔才怪呢!以后类似的错误不要再犯,无论做什么马虎总会耽误大局。第二“画蛇添足”让我吃亏不少,复习资料的时候,要把每个知识点弄清、搞明白,每天学过的知识要及时温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月考,其实并不是多么难,认真、细心的态度会造就一切。
月考成绩分析总结与反思600字以上四每到这个时候,都会有一种近乎相同的感受,就是不安,对成绩感到不安,对未来的学习感到不安。有的科目的成绩还说得过去,但我不满足于此;有些科目真的说不过去,通过这次考试,我还是有一定的收获的。
第一个就是我发现了在做题速度上的问题。从一开始,我没怀疑过我的做题速度,可是这一次,几乎每一科都有时间紧迫这个致命问题,仔细想想,原因就是由于每天在完成作业上拉的时间线过长了。拿物理来说,我的逻辑能力不是特别好,思考问题不全面,反应不够快,平时做题练习时思考的时间就会很多,只做到了保证质量,在做题数量上却一直没有提高。我平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考试时时间一紧,大脑一片空白,做题毫无思路,更别说什么答对了。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需要平时自习课上多多提高自己写作业速度,但前提是保证质量。如果想要见题就有思路,就要在吸收了课堂内容后,在课下多做题,每天一两道,重在坚持下去。为了提高做题速度,我会坚持做下去,数、理、化、生,每天都要有记录。
第二个就是缺少总结积累。在语文这一学科里显得尤为重要,有些知识点如字音字形,文学常识,作文素材等都是靠平时积累背诵的,临时抱佛脚肯定是行不通的。因此,在我的日计划里又多了一项语文基础巩固。
第三个就是心理素质的问题。从小学开始我的心理素质就不是很好,遇事爱紧张,直到现在,甚至在考试前几天偶尔就会有紧张感,不是我的信心不够,而是每一次考试后的败落想起来就让我难以承受,我不想有这种感觉,归根结底,我认为是知识不扎实以及其他与考试有关的能力不够,比如说考场上的随机应变,难题的大胆放弃等等。话说回来,我为什么每次都考不好?我觉得正如老师所说,一次考好了,你不去思考为什么会考好,到底是哪个环节起作用了;一次没考好,你又不去反思为什么考砸了,是哪里出了问题。无疑这种“不管不问”的行为对下一阶段的学习是有弊无利的。如果心里总想着自己这次又会考不好,考不好后结果又会如何,这样的话在复习阶段你就落后于别人一步了,所以我会尽量克制自己不去想那些没用的东西。
我承认自己不如别人聪明,不如别人反应快,但我必须做到比别人勤奋,肯吃苦,用不断重复的方法来加深记忆、积累经验,笨鸟先飞早入林,正是这个道理。从多次测试的结果来看,我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我认为自己就是不会学习,不会安排时间,可能这节课后做数学题比较好,我却拿了物理来做。很多时候是在做无用功自己却不知道。所以在这次考试之后,我会合理安排我的时间,在合适的时间段做应该做的事情。我很希望老师能够帮助我,给我指明前进的方向。我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争取今后取得好的成绩。
月考成绩分析总结与反思600字以上五在南实生活的日子过得飞快,一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月考如约而至,这周月考的成绩出来了,一般,数学116 英语115,而语文成绩很差,只有区区92分,比班里平均分都少6分,排在。全级204名。
数学这次扣了4分,一分在于答题不全面,还有三分就是平时做题时不够认真仔细,错的那道选择题平时在《课时作业》中已经做过了,可是对它不够重视,所以导致我在月考时的审题错误。
英语这次考的听力速度比较快,让人难以接受,在最后一题时,在听年龄时由于听的不够清楚,所以最后错了一个空,由于选择题部分并未下发,所以只有非选择题,这些题有是综合填空时不了解主谓一致,将such as和后面合并了,扣了一分。还有一分答题不全面。作文没用第三人称单数,扣0.5分。
语文是我这次失分的重中之重。和全级第一名相比,足足相差了24分,仅凭语文,我的分数就被拉下来了一大截。这次月考在语文方面损失惨重,这也为我敲响了警钟,在基础知识方面,这次将已写成了己,无辜的辜字也写错,之后在课外阅读中这篇阅读又比较难,我没看懂,所以这里失分也比较大,然后就到了作文,作文题目是《我眼中的__》,我的作文题目是《我眼中的妈妈》作文有50分,而我只得了36分,原因我自己也很清楚:作文写得没有突出主题和妈妈的性格。所以得了36分也在意料之中。
关键词:语文复习 突破难点 找出规律 教给方法
一、突破难点
语文复习应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将考试内容见解清楚。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和一些模拟试题就会发现,对各类诗词、文章的赏析占相当大的比重。学生往往认为“赏析”是最难的一类题,自己没有那么多的知识储备,因此望而生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先讲清《考试说明》的要求,然后结合实例,减轻他们对这类试题的畏惧感。如对《山顶缆车》的赏析。这首诗写道:
它不能高飞 像那空中的铁鸟
它羁泊于山上 戴着钢缆的脚镣
于是它爬行 在倾斜的岁月间 看脚下的沧桑
于是它爬行 在十里的红尘边 看摩天楼上的斜阳
题目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感情脉络上可分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后六句为第二层。
B.诗人连用了两个“于是”,表示了两层之间的因果关系。
C.第一层是静态描写,第二层是动态描写,诗作的感情反而变得不强烈了。
D.诗人没有把山顶缆车孤立和静止起来,而是把它置身于香港社会中,使之成为当地社会的旁观者和见证人。
这几个选项考查了三方面内容。一是关于诗的结构,如A项说明诗分两层,B项说明了层次间的关系;二是写出了缆车的寓意,将车寓意社会中人的思想感情。本题中错误的是C项。纵览全诗不难看出,第一层诗人在表现缆车外形时寄予了自己的一份情思,而在第二层中,通过动态描写更表现了它所看到的岁月的沧桑,诗人感情更强烈了。
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再联系近几年的考题可知,这类命题都是选择“不恰当的项”,类属识错题,目标较单一。赏析内容一般是指对作品的内容、语言、写作技巧的理解,不管哪类文体,都离不开这几方面。经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就会明白自己所惧怕的原来都是一些熟悉的东西,从而相信,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并不难。
二、找出规律
语文复习就是要把学生所学的零碎知识梳理成体系,让学生有一个宏观的概念。还要让学生知道,现在的考题日趋生活化、能力化。考试不能单靠学过的书本知识,而应让他们开阔视野,把注意力放到更广阔的生活中。复习过程中,老师可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学生对成语的应用不像日常用语,但又有所了解,因此在组织复习时要注意归纳总结。如: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A.现在,语言不规范的现象不仅出现在学生笔下,而且报刊书籍上也络绎不绝。
B.这篇文章的结构和内容都很完整,如果再加一段就有些画蛇添足了。
C.厂里通过技术革新,产量迅速上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D.学问不可穿凿,有穿凿毛病的人常常把许多说不通的道理硬要说通,因而随意穿凿,牵强附会。
正确的选项是A。题中“络绎不绝”适用的对象是“人”,而不能是“语言文字”。由这类题可总结出使用成语的规律:(1)要从整体意义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切忌望文生义;(2)要搞清成语适用的对象和范围;(3)要注意成语的感彩。这样找到一些规律,学生就不必浪费过多的时间去死记硬背了。
三、教给方法
语文复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高考中快速、准确地答题。要达到此目标,只靠老师讲解一道道的练习题是不行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寻找答案。这就要求老师要帮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如对文言文阅读分析,先介绍一般的步骤,后进行训练,效果就较为明显。(1)速读短文,利用已有知识试译,大致理解文章内容;(2)看所设题目问的是什么,根据速读得来的印象,找出答案所在的段落、句子;(3)认真翻译、分析,得出正确答案。如:阅读短文,指出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周敦颐很有吏才,分宁有个案件长久不能确定,他一审就清楚了,人们称赞他超过了有经验的老吏。
B.周敦颐坚持原则,转运使要将一个不够死罪的人处死刑,周敦颐不顾转运使十分酷悍,与他争辩,并准备挂冠而去,终于保住了该囚的生命。
C.周敦颐对个人荣辱从不计较,他任合州判官时,部使者赵受谮言迷惑,对他很严厉,他处之超然。后来二人共事,赵仔细观察他的所为,才了解了他。
D.黄庭坚对周非常推崇,说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说他的著作名天地根源,究万物始终,对学者是有功的。
遗憾一:作文要求,画蛇添足。
江苏高考作文秉承不在审题上难为考生的原则,考生只要围绕“智慧”来写就不会跑题,可以说下笔不难,有利于所有考生的发挥。但是,要真正写好并不容易,考生如果没有思想、思维、表达等综合能力是难拿高分的,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可是,尽管让考生“文体不限”,但后面还是补了一个限制,即“诗歌除外”。高考作文限制诗歌,这不仅仅是今年的问题,分省命题江苏卷年年如此。当然,这也不是江苏卷一家的问题,2015年仍然还有上海、安徽、天津、山东、浙江、重庆等省市的语文试卷,不允许考生写诗歌,新课标I卷明确作文体裁书信,福建、湖南两省明确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关于作文文体要求限制诗歌,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先生曾呼吁,在高考作文中应删除“诗歌除外”。他认为,“一个有着三千多年诗歌文明史的国度,怎么就不能让喜欢诗歌的人写写诗?”更何况作文要求既标明“文体不限”(“文体自选”)却又明确“诗歌除外”,岂不自相矛盾?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中学生进行文学类文本的写作,也主张诗歌创作。今年的江苏《考试说明(语文)》特别提倡“能运用适当的文体样式”,似乎带来了高考作文文体创新、不拘一格的福音。新教材也编排了适当的诗歌写作训练,苏教版教材在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和必修三“祖国土”专题先后两次编排了诗歌写作训练《激活我们的诗情》和《生成诗歌的意象》。许多人认为江苏总是走在课改前列,然而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却非要限制诗歌!诗歌是抒情性最强的一种文学样式。列夫・托尔斯泰说:“诗是人们心里燃烧起来的火焰,这种火焰燃烧着,发出热,发出光。”虽然我们可以从社会中寻找诗情,可以从人生中寻找诗情,也可以从自然这一本打开的大书中寻找诗情,但是,我们缺少抒感的机会,在充满激情的十八九岁的某些年轻人看来,高考作文的诗歌写作是他们展示才华、抒情价值得到认可的最好机会,可命题者就是不提供这样的机会!试想,如果没有2009年湖北高考语文卷作文要求的“文体不限”,哪里会有用古体诗形式书写、被湖北阅卷老师评为2009年高考语文“最牛满分作文”的《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的横空出世?
遗憾二:文本删改,未能到位。
高考命题人根据命题的需要,对所选用的材料进行一定程度的删改,既应当,也必要。但经过命题专家精心删改、润色加工后提供给千万考生的高考语文学科的阅读材料,符合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规范要求恐怕也不算过分。江苏卷两篇现代文阅读的材料在删改方面仍存在些许不足。
(1)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①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②就来,想不起,③就不来,④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⑤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⑥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注:序号为笔者所加)
上海女作家王安忆2000年6月以叙事细腻的笔调把在普通住宅楼内生活的特定感受绘声绘色写成小说《比邻而居》(同年收入王安忆的小说集《剃度》),命题人将5100多字的原文删改为不足1400字的阅读材料,语段衔接自然,效果不错。但是,上述文字有两方面的不当。一是语句衔接不当,“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应当改为“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虽说这一家生活上“不大有定规”,但阅读材料的语言需要有“定规”。二是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第一个长句先讲了这一家生活状态比较随意的两种表现,即三餐次数不定和吃饭不按点,后进行总结(抒发感受)“显得有些孱弱”,所以,应当将①处逗号改为分号以体现层次,②③两处的逗号宜删去,④处逗号应改为冒号以表示总括上文;第二个句子是对第一家“浓烈”生活气息的描写,也是因涉及不同的层次关系,应将⑤处的逗号改为分号,⑥处的逗号改为冒号。
(2)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无论是对神秘力的崇拜,对神的崇拜,或者对英雄的崇拜。
(3)但是无论在内容上,在形式上,还要首先服从一个社会群体意识长期约定俗成的要求。
(4)他一生的作品,从最早期的《塌鼻的人》《青铜时代》,一直到他最晚年的《克列蒙梭》《教皇伯诺亚第十五》都受到这样的遭遇,只不过引起的波澜大小不同而已。
(5)现代雕刻从此可能。
现代文阅读(二)《罗丹的雕刻》(1089字)取自熊秉明先生发表在2014年12月25日《文学报》上的《罗丹:以大理石凿出哲学》,原文近4100字。对比原文,上述几处文字,或有修改的必要而未作修改,或本来无误而修改错误。例(2),第一分句涉及多层次定语的顺序,表示数量的“一种”应当放到所直接修饰的“崇拜心理”前;“对神秘力的崇拜”是命题者所加的一个短语,貌似形成了排比,加强了表达的语气,但这个添加实在没有必要,反而有画蛇添足之嫌,因为“神秘力”与“神”、“英雄”并不能完全并列,而且文本紧接着的两句话“把神像放在神龛里,把英雄像放在广场的高伟基座上……”“雕刻家把神与英雄的形象具体化”均仅与后两者对应;还有,“无论”怎么可以与“或者”形成关联呢?应当将“或者”改为“还是”。例(3),同样是关联词语使用错误,应在“在形式上”前加上“还是”,并将“还要”改为“都要”。例(4),是一个病句,“遭遇”在句中的意思是遇到的不幸的事情,“受到”与“遭遇”动宾搭配不当,应当将“受到”改为“有着”“经历”等,或将“遭遇”改为“对待”等。例(5)是最不应该出现的错误修改,原文“现代雕刻从此起步”没有任何问题,真不知道为什么要修改成为一个放在段末醒目位置让所有考生都感到莫名其妙的实实在在的病句,好在没有影响答题!
遗憾三:参考答案,不全不妥。
第9题,文言文阅读《欧阳伯和墓志铭》要求简要概括欧阳发在治学方面的特点。从文本出发,文中的“刻苦于学”体现的是他的刻苦学习的治学态度,“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体现的是在治学方向上他不为功名治学问,不只顾眼前,目标长远,“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体现的是他有着广博的治学范围,“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体现的是他的刨根究底、论定编次、分门别类的治学方式,“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体现的是他学有所得、学以致用的治学目的,可以说,节选的这部分文字关于欧阳发的治学特点主要有五个方面,即治学态度(专心一致、勤奋刻苦)、治学方向(方向明确、目标长远)、治学范围(涉猎广泛、视野广阔)、治学方式(刨根究底、论定编次、分门别类)、治学目的(学有所得、学以致用);而命题者提供的参考答案是“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五个短语,涉及的是四个方面,也就是说,参考答案还不够全面,而且不能完全并列(“刨根究底”与“分门别类”是同一个层次的两个方面)。有人认为,本题赋分是4分,答对四个即可,降低了答题难度,体现了人本,须知,准确、全面、公平才是选拔性考试的第一要务!
第13题,著名作家王安忆《比邻而居》阅读,要求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这是对文章中重要词语含意的理解,本题赋分同样是4分,命题者提供的参考答案刚好是四点:“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很多人认为就是一点一分。结合对文本的理解,稍作分析,文中这位“不速之客”,带来的是“一缕咖啡的香气”,与第一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让“我”感觉到虚无和浮华,显得温和、光滑一些;而且,体现出“不那么实用的性格”,因为这一家一日三餐无定规,不按点,很随意。也就是说,与第一家的浓烈的“实打实”的风格相比,这一家“咖啡的香气”有虚无浮华的气息,日常生活气息不浓烈(或表述为“生活不大有定规”),因此就显得“孱弱”。可见,答案的四点,其实第一点和第四点是同一层意思,第二点和第三点是同一层意思,不能并列为四点,应是两点。
另外,文科考生需完成的语文Ⅱ(附加题)部分,数字序号的混乱有待优化更改。既然区别于文理科考生共同完成的“语文I试题”部分,“语文Ⅱ(附加题)”部分自然独立,一级标题的序号已经使用了“一、”、“二、”、“三、”,其二级标题的序号也就应当从头开始,即“1.”、“2.”、“3.”,而不应该承“语文I试题”部分而出现“20.”、“21.”、“22.”,更何况完成本部分的答题纸也是另设的,并不需要二级序号承接。当然,如果仅从序号承接的角度考虑,则将一级标题的序号顺承为“八、”、“九、”、“十、”,也未尝不可。只是不要一级标题的序号和二级标题的序号标准不统一,统一即可。
参考书目:
[1]江苏省教育考试院.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试题、参考答案.2015.6.
[2]王安忆.剃度(第194页-203页).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0.11.
【关键词】心声;三维目标;体验;创设情境
在进行九年级语文上册的《心声》一课时,许多同学都在初读课文后表现出了异常的兴奋,或大声感叹:“我们的小学老师也像那个程老师……”,“嗨,比那程老师还要厉害!他上公开课时把差学生都支回家了,说是请病假了。”有的说:“张老师就不让我读课文,他嫌我结结巴巴。”“我的数学老师不让我板演,怕我给他丢人。”“我也曾经当过李京京!”大胆的学生敢讲自己的想法,胆小的虽有所触动但面有难言又止。
我估计有一半学生有过类似于李京京般的经历,因此我因势利导,安排了如下教学步骤进行教学:
(1)初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再读课文――体验思想情感;
(3)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4)整体感知――把握主题思想。
学生在初步感知故事情节后,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时,体验又更加深了一步,联系自身生活经历,联想小时候的心理体验,将李京京的思想体验内化为个人的体验,对课文内容更加深了感知与把握。新课程理论讲究语文教学中要突出人文性和体验性,要求阅读的过程首先变成体验的过程,这是十分正确的方向。
学生在深入体验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分析李京京这个人的形象时就如同探囊取物,手到擒来。有学生说李京京因缺少家庭温暖,心灵缺少爱的呵护,因此性格沉郁、倔强。有学生说李京京特别热爱乡下的爷爷,对儿童伙伴满怀真挚的感情,沉湎于过去,借此逃避现实。也有学生说李京京虽然受到程老师和同学的岐视,但没有报复的心理,却善良又自强,难能可贵。大部分同学认为李京京是一个有着许多优秀品质的好学生,是一个心灵闪光的好同学。经过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归纳,完成了第三步教学任务。为了完成第四步教学任务,我设计了三个思考题,供同学们分组讨论:①万卡与李京京的遭遇有什么异同?作者让万卡与李京京的活动紧紧缠绕在一起有什么意义?②程老师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学校生活中像这样的老师多不多?你有何建议?③你从李京京的遭遇与经历中想到些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会怎么对待这样的有“问题”的学生?
当然以上这些问题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完全回答清楚的,但回答的八九不离十,老师再稍作引导就让学生比较容易地对这篇小说的主题把握到位了,也由此实现了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这个教学案例的分析,我感悟到一堂较为成功的语文课,必须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体验性,如果没有这种深刻而独特的体验过程恐怕任你再摇舌鼓唇,滔滔不绝地条分缕析,也会事倍功半的。为了达到此目的,创设情境就很重要了。总结个人教学所得,有以下几种方法与大家分享:
1、开篇介绍背景,讲述故事,导入特定情境。这种方法适用于古典小说、古代诗歌的教学。如教学《杨修之死》时可先讲讲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让学生对曹操的奸诈与才略有一个了解,这样就不难搞清楚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鉴赏李清照的《武陵春》时,不妨先让学生听听李清照与其夫赵明诚的恩爱生活及乱世遭际,就不难体会其词中“人比黄花瘦”的万般愁绪。
2、配音朗诵或分角色朗读,直接感染,创设体验情境。适用于抒情文或对话极其精彩的小说的教学。如教学《黄河颂》、《海燕》等可用配乐朗诵方式,借助于交响乐激越铿锵、厚重沉雄的旋律激发起学生慷慨激昂、雄浑豪放的美感体验。教学《故乡》一课可分角色朗读对话,比如读到“唉,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啊呀啊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这样精彩对话时,难道那个细脚伶仃,尖酸放肆,自私庸俗的杨二嫂不就如在眼前了么?还用教师画蛇添足地去分析一番吗?
3、激活学生关于少年生活的回忆,创设情境并再次体验。这种方法适用于教授以少年生活为题材的作品。比如本案例中所举小说《心声》,还有像《孤独之旅》、《童趣》等写人记事类文章,均可采用此法。只要善于抓住学生最易于受到触动的一个细节,即可一石激起千层浪,四两拨千斤。可使阅读理解水到渠成,疑难问题迎刃而解。
4、以课文为蓝本,师生共同改编排演课本剧,完全再造情境。主要适用于戏剧电影剧本或情节内容相对集中的叙事类文章。比如教授《变色龙》一课,可以让学生在扮演“变色龙”这个角色时更直接地感受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丑恶卑琐的双重人格。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剧更是精彩纷呈,不仅直观地表现了唐雎的侠肝义胆、英勇无畏的义士形象,还加深了学生对秦王奸诈狡猾、色厉内荏的性格的认识,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体验,一石三鸟,事半功倍。运用这种方法教授如《威尼斯商人》、《音乐之声》之类的戏剧或电影文学作品更是具有无可比拟的突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