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28 15:47: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一语文教学计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语文教学的优化;信息技术;能力学习
信息技术为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语文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变。随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个浩瀚而又绚丽的前景。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转变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能用“一张嘴+粉笔+黑板”这些简单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灌输课本知识。在这样的一个教学平台中,教师只用自身的语言和体态模拟简易的教学情境,而不能使用信息技术中提供的多媒体等设备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这样显然非常单调,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很好地营造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结合多媒体教学,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形式,从视觉、听觉等角度给学生授课,就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得到相应的提高。如,在授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课时,考虑到南方的学生很难体会到小雪覆盖下小山的美丽风光,因此,在教学前,我就先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济南冬天的美丽画面,并分别展示伦敦、热带、北中国的冬天图片,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朗读,将无声的文字描写转为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这样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了一种浓厚的学习气氛。
语文老师除了要传授学生语文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课堂上,我还会适当地播放一些能激发学生情感的歌曲,如,张明敏《我的中国心》和刘德华演唱的《中国人》等MTV,从而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使学生更深沉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习情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生学到的语文知识,必须转化为运用能力。而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练习、提高的过程。
进入中学后,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原因,学生越来越羞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变得不愿多说了。长久下去,势必影响到表达能力的提高。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上课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习情境,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说出来,变不想说到愿说到要说。如,在教完了《敬畏自然》这一课后,我事先设计了信息技术动画,从网上下载了相应的文字资料。坐在电脑前,学生看到了沙尘暴,明白了酸雨的形成,知道了地球表面的温度为何升高,懂得了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看到这些,他们焦急,他们愤怒,他们情不自禁地呐喊:人类再也不能破坏地球了!这样由景激情、由情引意,学生兴趣被激起,思维被激活,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所思所感。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激动的情绪中,口语表达能力自然得到有效培养。
在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外,也要注意体现主体性原则,把两者结合起来。如,在讲授《故宫博物院》这一课,参观故宫时,我不是带着学生按课文的顺序移步换景地去学习,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有选择地观看介绍各个景点的录像,并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学习。最后还让学生从录像中抓住一个画面,以导游的身份介绍故宫的雄伟。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热情,拓展阅读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生由于受时间和生活环境的限制,往往无法大量阅读文章,无法获取丰富的知识。语文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面丰富而细致,在教学中仅靠教科书、教师参考资料所提供的资源是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而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很容易地实现这一个目标。
现代信息技术体现出了很强的网络优势,可帮助老师、学生通过网络寻找大量的所需学习的信息资源,充分开发语文资源,老师和学生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交流、探讨,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实际操作中,大量的信息资源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信息,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如学习《列夫·托尔斯泰》这篇文章时,课前布置学生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借助网络了解这个伟人不寻常的一生,从而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传统课堂上,由于时间以及黑板版面的限制,许多学生感兴趣的习题和课文补充资料无法展现出来,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诗词,可以在学习课本篇目的基础上补充几首课外名篇。如,学习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可给学生补充《芙蓉楼送辛渐》《送友人》,让学生欣赏,体会其中的意境。
但在上网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良信息甚至垃圾信息,教师应及时加强上网的思想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及时、自觉、有效地抵制,切实培养学生的网德和网络观。这将影响学生一生的网络价值取向。
四、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个性,激发写作兴趣
一直以来,写作是学生的“老大难”,学生怕写作文,不愿写作文。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更是写作训练中最主要的心理品质。有了兴趣,才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写作的欲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可以运用投影、幻灯、电视、录像等媒体展示一些与写作有关的内容,创设一个写作的情境。由于这些媒体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所以,可以将图画、文字、声音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素材。由于学生生活范围有限,再加上年龄较小,感知水平差,因而,在写作时常常出现“无米下锅,无从写起”的情况。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好解决了语文作文教学这一难解境况。在写《走过四季》这篇习作时,我搜集了大量有关一年四季的图片和声音,并将它们制作成动态的画面,一一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动态演示中,突显出一年四季同一景物的变化,也展现了一年四季独有的景物和特点,学生不知不觉中就知晓了一年四季的景色。至此,再让学生下笔写作就水到渠成了。
事实表明,让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实现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整合,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既激活了课堂,提高了效率,又突破了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局限,使学生在得到视、听双重享受的同时,又锻炼了听说读写等能力,为语文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作为语文教师,只有终身学习、不断充实自我,才能不被时代淘汰,才能推动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随着全球化语境的形成,经济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法结构也很简单,但理解起来却非常困难。造成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这种困难的原因往往不是因为我们的语言知识能力、非言语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不够,而是由于我们不够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际适应能力等构成的综合能力。出色的跨文化交因为语言不仅仅是外在形式或语法结构的问题,它还与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重大的联系。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周思源教授认为,汉语学习初级阶段的文化定位表现为“文化因素”或“文化背景知识”,“丰富的文化知识为语言表达提供了大量潜在的可能性”。具体到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来说,法语学习应定位为对法语国家地区文化的学习。总理1970年在接见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等校师生代表时做的关于外语教学的谈话中就曾指出,学外语“不光是要掌握外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做好听、说、读、写、译五个字,还要懂得历史、地理。不仅要读中国地理、历史,还要读世界地理、历史。自然科学也要懂一些”。“搞翻译不是那么简单的,不是懂几句外国话就行的。不但要有政治水平,同时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作为最根本和最直接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和手段,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虽说语言是外语教学的媒介和重要内容,但文化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灵魂。真正合格的法语人才不仅要懂得本国文化,还要懂得法语国家地区的文化,这才是良好跨文化交际能力形成的前提。在全球化语境下,要培养出真正合格的法语人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应是法语教学的一个根本目标。
跨文化的发展与现状
跨文化交际学是为了满足现代社会迫切的实际需求而诞生的,因此带有明显的实用性。把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EdwardHall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被认为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自此,跨文化交际以学科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蓬勃发展。20世纪80年代是跨文化交际研究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开花结果的年代,我国学界在跨文化交际方面也取得了相当成绩。在理论建设方面,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出版了胡文仲的《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跨文化交际学选读》;胡文仲与高一虹合著的《外语教学与文化》;胡文仲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的《跨越文化的屏障》;贾玉新的《跨文化交际学》;林大津的《跨文化交际研究》;顾嘉祖的《跨文化交际》等三十多部专著,3000多篇。实践方面,有学者走进企业,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人手分析中外交往行为模式的异同并剖视其深层文化根源,致力于解决在中外经济合作领域出现的文化问题,使学术研究走出校园,服务社会。在教学领域,跨文化交际也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美国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跨文化交际学课程,而在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被写进了高等学校外语专业的教学大纲里。
法语专业基础法语教学现状
一般来说,法语学习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种是对法语语法与必要词汇的学习,以便能用法语阅读本专业资料、文献;第二种则是为了克服与法国人进行交往的语言障碍,了解法国社会与文化,增进经济、文化交流。13〕法语专业的学生往往必须达到第二个层次才能胜任与法语相关的口笔译工作,因此对他们来说,法语语言与法语地区国家文化都是学习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基础阶段法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语言形式,而对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关注不够,通常只把教文化作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得体运用外语的工具而非目标,即通过分析词汇的文化内涵和法语话语的不同特征扫清文化障碍,加深学生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与掌握,因而学生语言能力与社会文化能力的发展往往出现脱节的现象。此外,要达到法语学习的第二层次,与英语专业学生相比,法语专业学生所面临的实际困难要多得多。因为绝大多数法语本科专业学生在进人大学之前没有任何法语基础,但是四年学习后,他们却需要达到和英语专业学生同样的外语水平才能够胜任和法语相关的口笔译工作,这一过程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则花费了至少十年的时间(中学六年,大学四年)。因此,尽管近年来社会语言学各种理论的大量引进以及交际教学法在一定范围内的普及使得文化教学被忽视的现象有所改观,然而受根深蒂固的传统外语教学的影响以及法语专业学科发展实际情况的掣肘,当今国内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仍存在的普遍做法是,教师按照教材设计的内容授课,课堂教学基本以教师的讲解和灌输为主,往往将重点放在词汇掌握、词义辨析和语法分析等语言能力的训练上,对教材中的内容面面俱到,而对篇章的连贯性以及文化背景隐藏信息缺少应有的重视,学生被动地接受语法结构方面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直接导致的后果是:教师感到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则可能认为教师在容易的语言范畴上耗费了太多时间,而对法语的地道表达介绍甚少,对法语国家文化的介绍近乎空白。造成这种后果大体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鉴于法语教学任务的艰巨性,教师不得不有所侧重,以语言知识为重点,对文化方面的内容有所放松。其次,授课教师自身的跨文化能力也值得考察。笔者所在内陆城市的大学中,从事基础法语教学的教师多为国内科班出身的年轻教师,这样的年轻教师有很大的优点,比如他们的语言基本功非常扎实,语言技能训练方法比较贴合中国学生的实际;但另一方面,这些年轻教师的跨文化经验难免欠缺,对法国的民俗风情也往往是在摸索中前进。面对严峻的教学现实,如何改革教学、让语言与文化的教与学同步推进成为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全球化语境中的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
面对全球化语境下的多元文化并存和互动,如何把基础法语教学与法语文化背景知识恰当、灵活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法语,可以说是我们要考虑的重中之重。总地来说,基础法语教学不能只限于语言系统本身,还应通过鲜活的社会互动场景使学生了解、掌握法语文化,增强学生对法语文化的敏感性。具体来说,首先,对法国原版教材的使用应趋向精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资料,增加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带学生“领悟”法语文化。比如,笔者就曾在所带专业班级推行过一段时间的“法国风情介绍”,介绍者可以用中文也可以用法语来介绍法国某个地方的饮食习惯、风土人情。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对笔者本人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其次,应加强对法语专业教师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固然可以通过系统深人的中法对比研究来实现,但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为未曾经历国外生活的法语教师提供去法国研习、体验的机会是非常必要的。一位对法国生活有深刻体会的法语教师,可以在他工作的几十年里培养大量的具有良好跨文化能力的学生,这样的性价比是非常可观的。再次,学校应配备合理的法国外籍教师数量。笔者所在的学校,法语专业学生从2002年的50余名发展到2012年的180多名,但法语外籍教师一直只有一位。学生与法语外籍教师的直接接触是其学习法语、了解法国文化的一条最直接的途径,但法语外籍教师的缺口使得外籍教师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法语教学中,要真正落实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师自身的努力与外部平台的提供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法语教学实现语言与文化并重才不会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p#分页标题#e#
结语
[关键词]小学英语 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201-02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通过这种表现形式能够反映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内容,还能通过语言来反映我国人民的文化特征与特点,这需要对我国人文与文化环境有所了解和掌握。虽然说我国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掌握了较为丰富的英语词汇,但是仍然有很多学生不能够流利用英语进行交流。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对外国的文化背景缺乏了解,没有将英语思维应用到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们在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没有使用英语思维,就会对交流的速度和准确性产生消极影响。所以说,英语和汉语这两种不同的语言,它们的不同之处不单单表现在语音、语法以及结构等多方面,还主要表现在双方思维方式上:中国人具备整体思维,而西方人主要是个体思维。
一、思维方式差异对语言产生的影响
(一)汉英语言逻辑顺序不一样
1.把握对象的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人在把握对象的时候通常使用的是综合性思维,他们不会从一开始就准确地指出一个概念的含义,通常是在一种动态的过程中,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确定含义。举例来说:“你吃饭了没有?”在上面这句话中,饭主要包括:早饭、午饭、晚饭。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人们通常不需要明确指出,这是因为可以根据说话的时间来确定饭具体指什么。同样的一个词语,在英文中则会被译为“breakfast”“lunch”“supper”,分得十分清楚。
2.汉英逻辑顺序不同
在汉语当中,往往是按照先因后果的逻辑顺序,先假设后论证,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秩序进行排列。然而在英语当中,可以通过多样的连接词进行表示,主要按照含义与自身的结构进行灵活性安排。举例来说,在对时间进行表示的问题上,英语中主要是由小到大排列,即分、时、日、月、年;在汉语中主要是由大到小排列,即年、月、日、时、分。
(二)英汉双方在形态与功能方面的差异
在英语中,每一种语法意义都会有一个明确的方式来表达出来,并且具有较为具体的标志。举例来说,名词复数+S或者+ES;一般将来时加动词原形。通过对英语汉语的比较来看,英语更加注重以形统意,而汉语在对词语、短语、句子的形式方面没有确定的标志,更多的是依靠整体关系来确定的。举例来说,在句子“我今天有事”中,“我”是这句话中的话题,说明部分是“今天有事”。这句话在上下文联系的前提下,便可以表述为“今天有事”。在这句话中话题“我”可以省略,这一省略主要体现出了汉语中的意合,本质上表现的是一种整体思维。对于英汉双方教学的特点来说,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单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英文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优化小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策略
(一)重视在不同情境中对英语词汇的正确运用
单词作为英语学习中的重要部分,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重点内容,要想更好地培养快文化交际能力,首先应当从单词和短语入手。另外,在造句上需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首先,语域方面。主要指的是在不同条件下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举例来说,当一个人与其他人打招呼的时候,什么时候用“how do you do”,什么时候用“Good Morning”等等。另外,在表示男孩英俊的r候应当用“handsome”,在表达女孩漂亮的时候应该用“pretty”,诸如此类的问题应当注意避免错误。
其次,搭配方面。主要指的是在英语当中有一些单词的搭配能力比较强,应当加强对重点词语的讲解与应用指导。举例来说,在学习到Man这个词语的时候,就可以扩充学习“policemen”“postman”等等。
再次,同义词、反义词方面。在英文中,英文单词通常可以用同义词、反义词来表达。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当培养学生注重英文同义词与反义词的合理运用。
(二)突出英美习语和习惯用法的引用介绍
在和英美人士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不难发现的是他们经常会使用俚语、习语,而这恰恰是中国人比较头疼的部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人通常会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举例来说,英美人在说big fish(大人物)的时候,中国人通常会理解成“大鱼”。正是因为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二者在风俗习惯上是大相径庭的。举例来说,“I’m beat”这句话的含义被理解为“我被打了”,而不是“我很累”。要想更加合理地利用这些习惯用语,务必结合上下文情境,还要将习惯用语应用到具体的场景中进行记忆,这样会有效提高记忆效果。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使用英文习惯用语的良好习惯。举例来说每天可以在课堂上准备课前1分钟的Free talk,利用这段时间来介绍习惯用语。另外,教师应当提醒学生如果在日常交际的过程中遇到了这些习惯用语,切记要综合分析与应用。之所以要这样做,主要原因就在于成语具有一定的整体性,要想更好地区分,需要弄清楚它们的含义,而不是根据词语表面的意思进行简单的相加。
(三)加强对英语句式和汉语句式语序结构的区别
句子是构成语篇的最重要内容,考虑到中西双方思维模式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双方语言逻辑顺序的不同。构成语篇的最主要内容就是句子,然而考虑到中西双方在思维方式方面存在的不同之处,以及在中英双方语言逻辑顺序上的迥异,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重视这两种语言句式以及结构上的不同。举例来说:“It’s the first day of the new term.”在这句话当中,英语教师应当让学生们掌握“of”的用法,主要指的是这一个词语所构成的结构在中英双方文章中是相反的。如果按照正确的顺序进行翻译,答案应为:“这是新学期的第一天。”再比如说:“那个穿白衣服的女孩是南希。”当学生们对这个句子进行汉译英的时候,应当遵从英语思维将这句话翻译成:“That girl in white is Nancy.”通过这些例子,英语教师应当发现的是在日常教学英语的过程中,要重点对这些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语序结构、句型等进行强化练习,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英语思维的成长与发展。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真实有效的交际情景
发展语言的本质和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交际沟通,要想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就应当在模拟场景中对学生展开行之有效的活动。在英语课堂的日常交流活动中,表演是其中具有一定特色的方法。英语教师们可以在当前的教学课堂上多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这些教学手段来更好地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可以在生活场景中学会使用英语,从而更好地交流。教师们可以通过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们在生活与情境中学会交流。举例来说,教师在讲授购买水果这一刻的时候,可以先给同学们做示范,再让学生们找课下时间在父母的陪同下一起购买水果,在课堂上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准确表达出来,并且按照购买水果时的场景展开交际活动,可以通过编造对话的形式来使这一活动变得丰富多彩。在以上这些对话过程中,无一不反映了西方文化的背景知识,通过这些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在西方服务人员的热情与优质服务。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精心组织学生们为一位过生日的同学设计一组对话,并在举办生日宴会的时候先让他们对西方人当面拆礼物的习惯有所了解,这样一来,学生们可以在对话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谢意。学生们一旦了解到西方文化中的这一习俗,便可以在对话与沟通的过程中变得更加流畅、自然。举例来说:
A: This present is for you. Please open and have a look.
B:Oh,how nice! I like it very much. Thank you.
通过以上这一组对话,我们可以做到让学生们通过对话身临其境,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就能感受到对话中的独特魅力。通过对英语的展示和学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身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使得他们有更多的兴趣来学习外国的风俗文化。
(五)讲究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
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英语教师们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课外阅读文章与书籍,通过这些来有目的地让学生们对英美国家人们的生活习惯、家庭关系、教育方式以及社会背景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解和掌握。教师还应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相关文化知识介绍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是直接阐释法。对于这一方法的利用,英语教师可以在对英文阅读材料的讲解过程中注意,哪个知识点是学生容易产生困惑的地方。举例来说,学生遇到了困难的文化点等现象,需要教师对这一内容进行直接的解释。如“boss”一词在英美文化当中一般指的是自己的上司,而在中国文化当中这一词主要指的是老板、拥有企业的人或者大款。又如,在日常阅读练习中,多数还会遇到以下问题:
A:How about my watch?
B:That’s very nice
A:________.”
有很多同W当看到这道题的时候,会选择答案“Thank you”。虽然说这个答案和问题十分相配,但是这却是在用中国人的思维去考虑外国的背景与习惯。以上的这个例子充分证明了,只有对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与风俗习惯进行了详细了解,才能选择正确答案,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要提高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发展。
其次是比较学习法。应当将英文阅读文章中关于文化因素的内容与汉语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将二者进行区分。举例来说,对于称赞来讲,中英双方就有不同的理解和接受方式。在中国,人们一旦接受了别人的称赞,通常会表现出不太好意思接受的样子,往往是推脱一番之后才接受;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会十分愉快地接受并表示感谢。通过这种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就是通过运用比较法,才使得学生们清楚地意识到双方文化存在的差异,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桂琴.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2]钱伊琳.浅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J].新课程学习(上),2012(09).
一、初中英语跨文化意识培养现状分析
近年来,中学外语教学逐渐由以前的结构主义理论和教学方法转向交际性教学原则和方法,其中指出交际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但层层的升学选拔制度和以分为纲的教育坐标使得学生、教师不得不围着中考的指挥棒团团转,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存在功利思想,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语言与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忽视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缺乏敏感性和洞察力,对蕴涵文化内涵的语言现象理解不准确不深刻,在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学生往往按照汉语的文化习惯进行表达,造成表达不得体,甚至出现语用失误。有位美国外语教学专家说:“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
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理论依据
1.认知心理对语言活动的诠释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仅具有表情达意的交际功能,它还是感知和思维的表现系统;前者是语言的外显功能,以语言输入和输出为形式,后者是语言的潜在功能,属认知心理活动。两方面相辅相成,构成语言使用的全过程。Fantini和Smith(1997)认为:任何人际之间的交际都是从个体对外界环境进行选择性的感知开始,同时受个体的语言、文化和经历的影响。通过各种身体器官(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的结果然后经过大脑活动转换成概念或思想,这两个过程构成语言表达的第一阶段,即输入、内化阶段。要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思想,还必须借助语言系统外化自己的感知结果和思想。外化的过程首先是将已形成的概念和思想转换成能用词汇等符号表达的语义链,然后通过句法等规则将其组织起来,最后以语音或其他非语言手段表现出来(张红玲,2007)。
2.语言能力与文化教育的关系
Kramsch(2000)在她的《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指出:语言是我们演绎我们社会生活的基本途径。当语言被用于繁杂的交际情形中时,语言注定要与文化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Hymes(1971)指出:语言能力不但包括语法能力,更应包括交际能力,而要形成流利的交际能力,必须要使自己的表达符合四个性,即:①语法性——某种说法是否在语法形式上可行;②可行性——某种说法是否能被人正确理解;③得体性——某种说法是否在语境上得体,而使对话的一方不产生反感或猜虑;④现实性——某种说法是否通行于实际生活,即是不是大家已经约定俗成的说法。
因此要培养学生具有熟练的语言能力,必须要树立这样的观点:学生学习英语不单是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为了能与外国人流利地进行沟通,还要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因此英语教学与以英美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教学是不可分离、相辅相成的。日常课堂教学是渗透文化教学,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主阵地,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课堂45分钟时间,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以达到“增进融和,尊重文化间的差异,减少各种形式的排斥,理解其他个体与其他国家”的目的,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跨文化的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在多元文化社会中更好地生存。
3.跨文化意识培养是外语教学发展的需要
跨文化意识培养不论是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和外语教学自身的需要来看,还是从我国外语教学的现状和新世纪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来看,都是非常必要和意义重大的。一方面,文化作为外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语言学习提供了真实而又丰富的语境,使语言学习与真实的人和事物联系起来,从而刺激了学习者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动机,因而有利于促进外语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符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需要,因为在外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学可谓一箭双雕,既满足语言学习的需要,又能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从而充分发挥了外语教学的潜力。
跨文化意识培养符合《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标准》明确指出初中英语课程要重点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即恰当的交流能力,信息获取、处理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特别是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还应加强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真正的语言能力;既要丰富、扩展学生在母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之间异同点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对目标语文化的兴趣,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在目标语文化中运用正确言行举止的能力,学会欣赏与尊重不同的文化。
三、牛津初中英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则需要长期的努力,潜移默化,方可达到理想的效果。那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呢?笔者就个人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五点建议:
1.不断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
课堂是文化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文化意识培养的主要场所。英语教师在文化意识培养中的作用就显得非同一般了。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首先必须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要不断地学习跨文化知识,经常阅读有关英语文化的书刊,不断汲取新的营养,扩大文化视野,加强对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的了解与掌握,提高自己的文化意识和英语交际能力;其次,在教学中要自始至终注意结合语用文化因素,把语言形式放到社会语用功能的背景下进行教学,多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际中锻炼。只有这样,才能使文化知识“活”起来,使学生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后,教师还要熟悉自己学生的文化,包括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等。
2.优化语言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了解文化的前提是学习语言。因此外语教学必须遵循语言教学的基本模式。语言教学的实质就是交际和语言的应用,要求我们在课堂上除了完成基本的语言学习,包括单词、句法、语法外,还应充分为交际提供时间、环境和实践的机会。在模拟语言环境、创设语言氛围方面,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网络、多媒体、英美报刊杂志、幻灯机、录像机等的应用已成为必然。如何将这些手段有机地与课堂结合,如何选择和语言材料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如何利用这些手段调动学生去理解文化背景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
3.充分挖掘和利用英语教材,营造英语氛围,培养英语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有计划地将文化意识教学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①值日生报告
许多英语教师在每节课上都会利用几分钟的时间进行值日生报告活动。在报告时间里,学生把他们自己整理好的英语报告口头呈现给全班同学。值日生报告为学生能够真实地运用英语提供了一个练习平台。笔者在教授《牛津初中英语》8B Unit5时,以International charities为题,组织学生成立合作小组,分工查找、收集相关的文化背景材料,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记得其中一组学生介绍ORBIS时,总部设在哪里,办事处设在了哪里,有多少名眼疾患者在专机上接受了治疗并重见光明等等,介绍的十分详细,很精彩。
②词汇教学
大多数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比较、讲解英语词汇在中英文意义上的异同,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错误的主观评价。对此,文化意识教学有必要结合词汇教学,以加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知识的了解。比如“green”一词,在英语文化中,它被联想为“缺乏经验”,“green hand”意为“新手”;而在中国文化中,绿色代表春天,代表新生命和希望。又如“dragon”一词,在英语文化中指一种会吞云吐火的怪物,是罪恶的象征;而在中国文化中,它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因此,中国人常把自己喻为“龙的传人”。
在短语和成语上,语言更是明显地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不能凭主观直译。在中国,如果有人说:“You are a lucky dog.”,不知者必会大怒;但在英语中,“lucky dog”是“幸运儿”的意思。英文表达 “Love me, love my dog.”译为“爱屋及乌”; “Every dog has his day.” 译为“风水轮流转”。
③课文和对话教学
《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中的课文和对话,内容联系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语言素材典型,情景真实,常常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注意语言层面的教学,还要注意文化层面的教学。对课文和对话中出现的中英文化差异要做充分的挖掘,并作适当的讲解、说明和比较,必要时还可以适当地补充一些课外的东西,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和对话,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获取文化知识。有时,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课文和对话中的文化内容进行拓展,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些情景,组织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练习活动。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曾经组织的一个教学活动:
活动目的:
通过问路这一具体语言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1.先教会学生问路的常见表达方式:
①Excuse me. Which is the way to Tashan Middle School, please?
②Excuse me. Where’s Tashan Middle School, please?
③Excuse me.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ashan Middle School, please?
④Excuse me. How can I get to Tashan Middle School ,please?
2.再教会学生一些表示方位的介词,如:on, in, at, in front of, in the front of, at the back of, next to 等。
3.在黑板上画一幅简要塔山镇地图。
4.由教师创设一个语言环境:怎样去塔山中学?
5.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对话,一人问路,一人回答,此时教师在教室巡视并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
6.让学生到黑板前表演对话,边指着黑板上的地图边表演。
7.教师对学生们的表现及出现的问题进行评述。
4.鼓励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
《标准》要求学校“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师可以定期布置一些题目让学生写出来或讲出来,题目一定要选西方世界的文化历史、典故、名人轶事、重大科技发明、最具影响的事件等,形式可以是文字介绍、主题讨论、口头报告、讲座、演讲,或办一个新闻角,每日把世界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大事都登在宣传栏里,这样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把自己融入英语文化中。比如希腊、罗马神话(Myths of Greece and Rome)是世界文化遗产,对西方世界文明的发展曾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还大大丰富了英语语言。英美报刊杂志、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有关希腊罗马神话的典故。只有对希腊罗马神话有一定的了解,才能理解有关英语国家的历史、政治、哲学等知识。初中生经常翻阅此类书会获得较全面的文化背景知识,对帮助理解英语文化大有益处。
5.开展英语学习的第二课堂,体验英语文化
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而英语的文化知识又包罗万象,这就需要教师创造条件,利用课外时间,开展英语文化学习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品味、观察、接触英语文化,感悟文化内涵,从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①校内课外学习
让学生参与校园英语广播、黑板报、英语知识竞赛、英语沙龙、戏剧表演、游戏、英语文化专题讲座、英语party、观看英语电影节目等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主动接受文化渗透,寓学于乐,提高文化意识素养。
②校外学习
校外有丰富的英语文化学习资源,如因特网、图书馆等。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外国友人聊天交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感兴趣的话题,合作学习,具体分工,课外到因特网、图书馆收集资料,最后在课堂上汇报展示。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图书馆借阅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学作品和报刊。除此之外,还可以指导他们去留心搜集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民族特性等方面的知识。
四、牛津初中英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两点思考
几年来的跨文化教学让笔者收获颇丰,同时也产生了新的思考与困惑。
1.立足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特点,善于掌握日常课堂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度。
虽然我们已经普遍意识到将英美文化纳入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可能性。然而,一个民族的文化内容浩如烟海,包罗万象,再加上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投入到英语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其中哪些内容和项目是应该而且必须放在英语教学中的,哪些内容和项目是可有可无的,就成为我们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最难系统处理的问题之一。
借鉴相关英语教学理论,结合牛津初中英语教材实际,笔者认为如下五个方面内容应作为渗透英美文化的纲要:①英美文化有的事物与特有的概念在词汇及语义上的呈现。②不同语言中指称意义或语面意义相同的词语在文化上可能有不同的内涵意义。③词语在文化涵义上的不等值性。④不同文化对统一对象所作的观念划分的差别在词语及语义上的显示。
⑤体现一定文化内容的定型的习用语,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俗语、谚语和格言等。
以上分类的意义在于更明确地为我们的教师圈定文化介入的量度,我校正组织英语教师以此为纲,编写一册以《英美文化简纲》为题的校本教材,并将此教材作为学生的一本课外读物。
2.文化渗透下的语言能力培养,需要从课程建设的高度,予以整体关注,重新规划。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领域中,重语言形式而轻社会文化因素的现象普遍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虽然现在国内对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二者间的关系逐渐重视起来,但仍是一个较新的领域,一个新的课题。要整体破解这个难题,立足课堂教学,加强教学实践,不失为一个脚踏实地的做法,但笔者觉得其力量还是比较薄弱,应该从课程建设的高度,关注大纲的制定、教材的选编、课外活动的组织、外教资源的利用,以中西方文化为专题师生研讨以及更新英语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重新理清我们的思路。
关键词:英语教学 语言 跨文化交际意识
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国外社会语言学研究成果在国内的介绍,加上中国哲学界对中西文化内涵和交汇等问题的讨论,文化语言学在我国兴起。外语界关于文化教学问题的研究已有近20年的历史,人们达成的共识是:语言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应是文化教育。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必须同时重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怎样才能有效地寓文化教学于外语教学中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词汇教学中渗透中西文化的不同内涵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涉及到语言的各个层面。教师首先要从单词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比如,“lover”一词,在英语中指“相爱的人”或“情人”,他只有情感含义而没有法律内涵。中国夫妻在介绍对方时说:“这是我爱人”,而在英语国家夫妻如果说“This is my lover.”会引起误会。
二、背景介绍和讲解,注重中西文化对比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行的英语教材,争取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西方风俗,成语典故等给学生进行补充。教师也可以把文化内容作为语言的教学材料,分成不同的专项学习,比如分成致谢篇、节日片、问候篇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可以使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同步进行
三、课后补充
课后也有广阔的空间,为了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应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与文化现象相关的书籍、报纸、杂志等。是学生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学、教育、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化知识。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DVD、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多听多看英文原版的一些文化资料。还可以通过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比较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应用。
总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是英语教学的一项艰巨任务,是时代的需要。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必须把文化教学融入到语言教学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有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又能成功进行文化交际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界定
教育部规定,2002年以后升格的本科院校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这类高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大多是在地方专科学校或多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基础上独立或合并升格而形成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是时代对高校的客观要求;其次,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可以有力地增强地方竞争力;再次,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主要方式是依托自身的人才、知识和技术优势开展知识与技术的传播、应用和创新,为地方各类社会组织提供人才输出、理论服务、科技服务、咨询服务和信息服务,进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在高校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高校在服务地方的同时也同样面临着如何整合内部的人才、知识、技术、经费和信息等资源来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的问题。
二、培养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国与国之间语言不同,文化亦有差异,有时差异还很大。文化的差异直接影响着语言的生成、变化和发展。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正是社会事物和看法方面的文化差异,只有了解和理解了这些差异,并具有成功地与其他文化成员交流的真诚愿望,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这种看法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2)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正确得体地运用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与手段进行跨文化交际。这就要求语言教学跨越培养学习者纯语言能力的目标,帮助他们超越文化隔界,以开明的态度从不同角度看待和理解母语文化和异国文化,即培养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多层面,多框架的建构跨文化教学模式,以期建立起科学、有效、全面的培养体制:强调词汇教学基础引导作用。在教词语时,尤其是一些和文化背景有关的词语时,学生不仅应通晓语义,还应着重解释它们的引申含义和跨文化交际实际情景中的含义;平衡好文化输入与输出之间的联系和比重。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应选取语言文化相似及相异部分进行对比,从而使母语与目的语文化在对比中成为显形的,易于感受和理解的东西来完成教学当中的跨文化输入;借助多种途径与现代化手段,通过视、听、说等语言交际的真实场景,学生不仅能熟悉目的语国家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且能进一步理解语言在特定情景中的内涵以及交际者所表达的语言之外的内心含义;我们广大的英语教师需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关的文化背景进行必要的讲解,以便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英汉文化的异同点。要进行两种文化对比,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对比的重点是相异点及其可能造成的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所在。通过文化对比,发掘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根源,总结出规律性的特点。这种对比既可以把两种语言中有关同一问题的文化差异摆出来,又可揭示那些直接影响交际顺利进行的文化差异。外语教师只有通过对两种文化的比较,分析两种不同文化差异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外语,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失误。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导入交际文化,介绍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方面的差异。(3)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要想真正有效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还需要教师进行进一步具体、深入的相关课题的探讨与研究。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意义
鉴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和所担负的特殊使命,在这样一个全球一体化,多元文化共存的复杂环境下,培养符合时代要求,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建设输送合格人才,达到此类院校发展面向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新兴第三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学科专业建设的办学定位的要求。应用型学科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速度越快,应用型学科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就越快。
参考文献
[1]傅大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方式与机制的思考[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1/2)
[2]周文伟.论文化图式、跨文化交际与文化主体意识[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2)
【关键词】核心素养跨文化意识外语教学
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已经成为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但在以全球化、国际化、多元化和信息化为时代特征的当今世界,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冲突更是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可回避的内容。费南姆与伯克纳对在英语留学的外国学生关于社会交往方面所遭遇的困难做了一项实验,实验数据说明留学生的文化背景与英国差异大,他们在社交往来方面遭受的困难也大,留学生在英国遭遇的最大困难在交友方面。因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外国留学生由于和英国人接触少,不易获得在英国从事社交活动的技巧,文化方面的适应能力很难提高,因此产生文化休克现象。他们建议组织针对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文化训练。本文主要探讨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传授文化知识,真正做到在真实有效的环境中进行语言教学,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一、 培养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作为记录人类历史和思想的工具,每种语言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特色。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但据张伊娜研究发现,我国基础教育的英语课堂上,文化教学主要是对英语世界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各层面精神文化内容的介绍。这种将中西文化的学习完全割裂的做法易产生两种倾向:一是对英语学习越感兴趣的学生越容易忽略母语文化的学习;二是能力很强的学生不能就母语文化的相关话题进行顺畅的英语表达。
笔者认为学习外语的重点是为了提高语言交际效能,而提高语言交际效能的前提是掌握已有知识间的联系及相应的文化知识。学习者通过比较目的语与母语以及目的语文化和本族文化的区别,不仅增强了对两种不同语言和文化的认识,而且也认识了语言和文化的本质,了解了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的交际困难。跨文化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促进学生对人类不同文化间差异的理解和尊重,承认文化差异的价值,尊重差异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对世界各个民族文化的正确态度,只有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才能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
二、 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途径
跨文化教育是指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互动,是一个动态的教育过程,它是随着多元文化教育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是国际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理念。课标五级标准中有关文化意识培养的12条细则大致涉及以下四个板块:道德与价值观,文化与内涵,社交礼仪与非语言交际。
(一) 道德与价值观
西方人崇尚个性自由,崇拜个人奋斗,尤其善于表达自己,从不掩饰成功的喜悦。而中国文化崇尚中庸,不主张炫耀,尤其避免锋芒太露,招人嫉妒。在西方很多国家,在出席常规会议和讲座时都有提前到达会场的习惯,只是,西方人提前到_的目的是为了占据前排比较显眼的位置,并在纸牌上书写自己的姓名,折叠后作为桌签方便被提问。而在中国,很多时候,提前到的目的是为了抢个不显眼的位置,避开他人视线,方便开小差而已。
在西方国家,强调自己为自己负责,而不习惯过分关心他人,尤其是不能过问和干涉他人的私事。而在中国,判断一个人道德是否高尚常常通过他的奉献精神来衡量的。在中国,主动关心他人、热心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而在西方国家,一般人都不愿意接受陌生人的帮助,即使是善意的关心也会让人感到不自然。所以,在西方,你时不时地看到在公交车上有些老太太宁可站在座位旁,也不愿意接受你的让座,因为他们不愿意因为接受这种“照顾”而让自己显得老态龙钟,一无是处。
在中国,社会对女性的照顾和礼节要少很多,而且一些汉学专家研究发现很多带有“女”字旁的汉字含有贬低女性的含义,如“妖,妓,奸,奴,妒,嫉,姘,,”等。虽然一直强调男女平等,而事实上,在中国,无论上学还是就业,男女很难真正平等,近日广州4位女学生在文塔下一起剃光头以抗议“性别分数线”。而在西方国家,女性却能享受很多尊重和保护妇女的传统习俗,如男女同行时,男士有义务保护同行的女士,马路上,男士通常走在外侧,而让女士走在相对安全的内侧;进出公共场所,男士会主动为女士开门,扶女士下车;餐桌前,主动为女士移开椅子,等女士站好位置后,在将椅子送回女士身后,请女士就座。
(二) 文化与内涵
中国受男耕女织生活方式的影响,很多节日都是按照农历上的节令产生的,如春节(正月初一)、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等等。再比如我们熟悉的“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在西方,由于受宗教和商业经济的影响,衍生出很多与宗教相关的节日,如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介绍的万圣节(Halloween)、圣诞节(Christmas)、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
在节日的庆祝方式上中国人喜欢用大团圆的方式营造和表达欢乐之情,比如除夕的团圆饭,中秋的月饼,重阳的登高感怀,无不营造了一种人与人之间对于节日庆祝的同乐氛围。比如我们常说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普天同庆”“四海欢腾”等等,都强调在中国注重分享快乐、传递幸福这样一种庆祝理念。而在西方,人们则常常用一种个性张扬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西班牙的西红柿节最能体现这一特点。人们约用100多吨西红柿捏烂后作武器展开激战,使整个市中心变成了“西红柿的海洋”。一个小时以后,斗士们个个“弹尽粮绝”,“番茄大战”宣告结束。接着,成千上万的志愿者把所有能够利用的自来水龙头全部打开,一个小时后,整个广场和街道被打扫得干净如初。文化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学习外语时要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这样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西方人的言行,使交际顺利开展下去。
(三) 社交礼仪
在中西方宴请礼仪上存在很大差别,在中国,人们常常会准备一桌子的菜肴,然后很谦虚地说:“没什么好菜,随便吃点,千万不要客气。”用餐前,经常要主人三番五次邀请之后客人才能动筷子,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常常会主动将一些特色菜强塞给客人,经常是客人看着一碗堆积如山的菜肴,不知所措。英美国家通常的家宴是一张长桌子上摆着一大盘沙拉、一大盘烤鸡或烤肉、各种凉菜、一盘炒饭、一盘面包片以及甜食、水果、冷饮、酒类等。宾主围桌而坐,主人说一声“请”,每个人端起一个盘子,取食自己所喜欢的菜饭,吃完后随意添加,边吃边谈,无拘无束。主人通常用“Help yourself!”(请自便)邀请客人开始宴席。在英美国家,客人在用餐时一定会不停地夸赞主人的厨艺好,烹饪水平高,如Everything is so delicious等赞美的话,而主人也会欣然接受赞美。但在中国人们似乎还没有这个习惯,经常女主人在厨房忙得不可开交,男主人在席间陪的不亦乐乎,只有等客人差不多吃完的时候,女主人才有片刻闲暇。在宴会结束时,西方人经常用“Bye-bye!”“See you later!”等简单与客人告别,而中国人则要一边说着客套话,一边将客人送出大门。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职务甚至收入等私人信息,而西方人则很反感别人问及这些私事。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们经常用“吃了吗?”来开始与他人的谈话,而这种打招呼的方式让西方人吃不消,他们常常会很疑惑对方是不是在邀请他们就餐,两种不同的文化会导致理解的误区。再比如中国人收到礼物后,由于担心他人说他贪心,所以都是将礼物放在一边,而西方人则要当着客人的面将礼物打开并当面表扬一番。
(四) 非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包括哪些内容似乎仍未最后划定,但胡文仲认为,非语言交际包括手势、姿势、体态、服饰、眼神、表情、体矩等。
肢体语言是表情达意的一种有效补充,如果能正确理解他人的体态语对于我们顺利开展交际是很有帮助的。布罗斯纳安在研究了中西方在非语言交际方面的异同后注意到:“英语国家的男子借火抽烟时坐着不动,也许只是用手遮挡一下,以防火被风吹灭,中国人要站起来,就是难以站起来也绝不偷懒,还要用另一只手帮助对方帮自己点烟。”再如请求搭便车,在美国与英国是举起一只拇指,在某些南美国家是手背向车,伸出食指手势。而在中国,此类手势只表示“棒”的意思。伸出右手,竖起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把食指和拇指组成一个圈,表示“行吗?”“行。”一般用于征求对方意见,相当于“OK?”“OK!”
牛津英语9A Unit 2 Colours中详细介绍有关颜色和心情的相关知识,如中国人婚礼上穿着红色服装象征喜庆,而西方人则选择白色婚纱以示纯洁。“黄”与“紫”两种普通的颜色,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在中国,黄色代表皇亲国戚,象征着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如清代皇帝赐与有军功的臣子一件黄马褂,以示皇恩浩荡。而在西方,紫色则象征尊贵和王权,如to raise to the purple(升为红衣主教),to be born in the purple(生于帝王之家)等。
三、 结论
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播在跨文化交际中至关重要,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巧妙设计真实的语言环境,将文化背景知识融入语言教学中,努力营造一种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跨文化意识,逐步提升社会文化交际能力。课标对我国教学改革起着导航作用,是所有一线教师开展教学实践的基本依据,如何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笔者就如何利用现行教材有效培养我国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出一些粗浅的见解,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一线教师能关注这个问题,使我国初中生的英语Z言水平出现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李明远,彭华清.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 2016(28).
【辅导对象】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
【辅导科目】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地理 历史 政治 奥数
【上课时间】署寒假 双休日 平时 课外 随到随学
【辅导范围】年级衔接课程辅导、同步课程辅导;小升初、中高考考试方向分析辅导;暑假班、寒假班;小学各科基础知识漏洞梳理提高;初二、三物理(电学、力学基础夯实);初三化学、初中英语(阅读理解,作文、语法等);初中语文(写作、阅读理解、基础知识等);高中理科(数理化生薄弱板块针对性切入);高中英语(阅读理解,作文、语法等);高中语文(写作、阅读理解、基础知识等)。
====北京京翰教育金牌校区 免费咨询电话====
海淀区 北京人大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53
海淀区 北京公主坟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54
海淀区 北京城建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55
海淀区 北京北大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59
海淀区 北京中关村教学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2
海淀区 北京世纪金源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8
海淀区 北京牡丹园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9
海淀区 北京人大附小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70
海淀区 北京学院路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71
海淀区 北京五棵松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85
海淀区 北京四通桥数码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84
海淀区 北京公主坟天行建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86
海淀区 北京万柳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89
海淀区 北京苏州街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94
海淀区 北京清河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95
海淀区 北京花园桥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96
朝阳区 北京劲松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56
朝阳区 北京朝外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57
朝阳区 北京亚运村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58
朝阳区 北京团结湖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4
朝阳区 北京精学望京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73
朝阳区 北京大屯南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87
朝阳区 北京CBD国际部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88
西城区 北京宣武门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0
西城区 北京四中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1
西城区 北京崇文门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7
丰台区 北京马家堡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3
丰台区 北京方庄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6
东城区 北京雍和宫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5
东城区 北京东直门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72
东城区 北京交道口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74
大兴区 北京亦庄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90
石景山区 北京石景山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93
怀柔区 北京怀柔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97
【温馨提示】家长您好,请先拨打前十位总机号码,听到提示语音后,输入对应校区的五位分机号,稍等片刻即可接通校方专业老师,把您孩子学习存在和遇到的各种问题做个说明,我们的老师会热心为您答疑。
*******************************************************
北京市口碑好的大型正规辅导机构还有:您可以货比三家,通过免费电话沟通,比较下师资、教学位置、收费价格、学习环境等哪家更适合您.
北京聚智堂:400-0066-9911 转分机 99667
***************************************
北京精锐教育:
海淀区 海淀黄庄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34
海淀区 公主坟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35
海淀区 大钟寺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36
海淀区 牡丹园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37
朝阳区 朝阳门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38
东城区 王府井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39
东城区 交道口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40
东城区 和平里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41
西城区 月坛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42
西城区 白广路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43
丰台区 方庄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44
丰台区 马家堡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