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28 15:47: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信”之意
从人,从言。其意为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在一般意义上,“诚”即诚实诚恳,主要指主体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体“内诚”的外化。“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
古文说“信”
《孟子》:信,言合于意也。《墨子经》: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白虎通·情性》:定身以行事谓之信。《国语·晋语》:期果言当谓之信。《贾子道术》: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礼记·经解》:信誓旦旦。《三国演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逸周书》:成年不尝,信诚匡助,以辅殖财。《左传》:信,国之宝也。《中庸》: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
“信”之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孔子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王安石
夫信者,人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司马光
一诚足以消万伪。——曹端
“信”之事
【关键词】高职学生 文明素养 中华美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2-0015-02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不断开拓前进的内在精神动力。今天,在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学生提升文明素养、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一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有着十分丰富的道德资源,通过对不同时代人们广泛接受和奉行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总结、概括和提炼,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无不显示了强烈的对国家、对民族矢志不渝的热爱。正是这种为国为民的爱国精神,使得中华文明数千年长盛不衰,成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
2.谦和有礼的人际关系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为人自谦、以礼待人既是个人修养的美德,也是为人处世的道德要求,所谓“不学礼,无以立”。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管仲,更是提出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思想,把“礼”提升到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
3.仁爱孝悌、尊老爱幼的情怀
中国传统道德中一直崇尚仁爱,强调以和为贵。孔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孟子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思想使中国人与人为善,中华民族相互交融、和睦共济,极大地维护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4.言行一致、诚实守信的准则
“诚”即真实无欺,诚于自己的本性;“信”是守信用、讲信义,“诚”和“信”是统一的。中国古人一直视“诚信”为道德的根本,孔子就提出“民无信不立”,只有以诚为本,才能取信于人。荀子则进一步指出以信选贤治国,唐代的名相魏征也说“德礼诚信,国之大纲”。
5.修身养性、慎独自律的追求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人必须有对理想人格的追求,通过勤奋学习,学以成德,修身养性,完善自我。《论语·里仁》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强调在道德品质形成中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的这些传统美德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性,具有永恒的价值,今天仍然是公民道德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高职学生文明素养的缺失
中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既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又具备良好的文明素养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文明素养,总体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甚至令人忧虑的现象。如学习态度不端正、无心向学、上课违纪、考试作弊;没有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破坏公物、浪费资源;缺乏文明礼仪、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同学之间斤斤计较,缺乏整体意识和协作精神……高职学生文明素养缺失的现象不仅影响了校园环境,危害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而且也破坏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当前高职学生文明素养缺失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高职学生是高考中录取分数最低的一批学生,文化底蕴不足,对我国传统美德了解很少,甚至一无所知,先前的道德教化不足,进入高职院校后,部分学校过多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学生道德修养的教育重视不够,效果不佳。面对这种现状,更应当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用中华美德的玉露琼浆来滋润高职学生干涸的心田,使他们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升华他们的道德境界,为提高其文明素养打下良好基础。
三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升高职学生文明素养
1.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高职学生的爱国情感、社会责任感培养结合起来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主义的传统美德体现了每一个中国人对祖国的责任,这种责任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客观要求,也是每个人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古往今来,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人,无一不是忠诚的爱国者。高职学生要成为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使自己的人生有价值、有意义,就必须培养对祖国深厚的爱和强烈的责任感,这样人生目标才明确,人生价值才能实现。但由于受现代社会市场观念和价值多元化的影响,部分高职学生没有远大的志向,对国运兴衰、社会发展漠不关心,只关注个人的利益。要改变这一现状,社会和学校应当通过传统文化经典教育、近现代史教育,让学生知晓我国历史上感人肺腑的爱国志士的事迹,让爱国之情在学生心灵中产生共鸣,增强学生建设祖国的责任感,这对高职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高职学生的文明礼仪规范培养结合起来
文明礼仪一直是衡量个人道德修养的砝码,也是衡量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标尺。大学生作为社会整体素质水平较高的青年群体,应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体现良好的社会公德修养并影响社会。但当前某些高职学生在公共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陋习,与文明礼仪背道而驰,极大地损害了大学生的整体形象。我们曾在我校做过调查,了解在学生眼中仁义礼信忠孝廉耻等古代思想道德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如何,65%的学生认为仍占重要地位,并保留其巨大的影响力,25%的学生认为作用已经不是很明显,10%的学生认为几乎没什么作用了,而对于中华传统中讲文明讲礼貌的典故,60%的学生表示渴望了解、感兴趣。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高职学生认为传统美德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有良好的影响,但在长期应试升学中由于缺乏传统美德包括文明礼仪的教育,不懂得哪些是符合文明规范的言行,哪些是不符合文明规范的言行,导致了部分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下降。通过传统美德教育,让学生明礼懂爱,知荣识耻,能够潜移默化为个人价值判断的准则,掌握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按照文明礼仪的规范来约束自己行为,把社会生活中一举手一投足最微小的行为细节与内在的良好道德修养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真正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文明人。
3.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高职学生的诚信道德培养结合起来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一个重要内容,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中华民族讲究诚信的精神始终延续不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诚实守信更成为了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品质,不仅影响到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但部分高职学生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加上自身的心态浮躁、责任意识淡薄等原因,出现了诚信缺失的现象。要改变这些状况,必须通过弘扬中华历史上诚信的美事和美德,让学生知晓中华民族传统义利观,学会见利思义,明白只有重诺言守信用之人才能赢得别人尊重、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增强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意识,才能逐步学会诚心做事、诚实做人、言行一致,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给予高职学生深厚的的传统文化底蕴来引导他们提升自身的文明素养,应当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进行:(1)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以广播站、校园网、报刊、宣传栏为媒介,向学生渗透中华美德的内涵、当代价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2)有针对性地开设文明修养的必修和选修课,如文明礼仪教育、伦理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使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入脑入心;(3)以校园文化为载体,通过演讲比赛、辩论赛、讲座、文艺演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激发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4)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文明寝室”、“礼仪之星”评比、志愿者活动、义务献血等,让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华美德,在实践中增加社会公德意识,真正升华个人的文明素养。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5~98
[2]庄严.传统美德与大学生人格修养[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2:10~13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讲文明,懂礼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文明礼貌也无处不在,它像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像阵阵微风,吹进人们的心田。同学们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理解,团结友爱,尊敬师长,文明之花常开放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但是在我们的校园中还存在着许多不文明现象。
譬如,我们总能看到一些与我们美丽校园极不和谐的白色垃圾,总能听到一些不堪入耳的脏话,总能目睹到同学之间不该发生的指责与大骂的“唇枪舌战”。有的同学甚至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给我们生活的空间埋下一颗颗地雷,有的同学甚至不注意爱护公共财物,在白色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在崭新的课桌上刻字留念,殊不知留下的却是臭名和唾骂,还有的还对“请爱护花草”的警告语视若无睹,为了少走几步路,随意践踏草坪,竟深深踩出一条路来,正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作为一名中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的使命。如果我们每个同学都能见到老师问声好,见到同学打招呼,同学之间和睦相处,事事讲文明,时时讲礼貌,那我们便能生活在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中,别人也会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作为一名中学生,爱护校园,美化环境,同时也是我们的另一个使命。当你扔出手中的垃圾时,请你多走几步,把它放入垃圾箱;当你看到地上飘着纸片时,请你弯下腰,把它捡起来;当你随地吐痰时,请你为他人想想,别人会因为我而生病的。如果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这样做,这样想,那么,我们的校园一定会更加美好。
原我们所有的同学都能与文明同行,与礼貌同在,让文明礼貌永远伴随着我们。文明礼貌之月并不只是三月,我们应该事事讲文明,时时讲礼貌。从自己做起,从眼下做起,把文明礼貌当作我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学们,行动起来吧,从此刻出发,做一个文明好少年。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让文明礼貌之花开遍我们美丽的校园,也让文明礼貌之花盛开在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中!
中学初三:欧阳宇涵
这位伟人,有着一生用不完的美筵,正是因为他的节俭。冯玉祥将军教育儿子冯洪国也是如此:“儿啊,你要脱下军装、皮鞋到牛栅里去熏一下,闻一闻牛屎味,才会知道五谷香。古人说:奢能灭志,俭以养德。你虽然还不曾管事,谈不上奢华,但以你的穿戴上看,是危险的!”这蕴含着深刻道理的话“一板子”把冯洪国打醒了。他脱下了军装、皮鞋,换上了青年的便衣,穿上了粗布鞋。事情是这样的,冯洪国日本留学回国后,看望多年不见的老父亲,当父亲看到儿子身着西装脚蹬皮鞋,浑身散发着浓浓的香水味,便这样地教育自己的儿子。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补丁、牛棚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我们看到的是优越的生活环境,一到夜晚,万盏灯火大放光芒,一幢幢大厦顿时披上了宝石镶嵌的衣衫;一条条街道犹如星光闪耀的银河;再加上射灯如探照灯似的来回晃动,而在这闪耀着的美丽背后,又有谁看到了浪费的影子。的确,许多人都会这样认为:生活条件好了,就应该有这样的享受。于是,节约也随之被人们抛在了脑后。
这天中午,我经过学校的小店,里面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啊!同学们进来时迫不及待,出来时满载而归,我尝点你的薯条,你吃点我的鸡腿,真是不亦乐乎。我在班级里简单地做了一个调查:平均每天到小店去4次以上的有6人;去3次的有10人;去2次的有30人;去一次的有7人;一次都不去的没有(因为今天不去明天可能就去了,虽然我去小店的次数不算多,但我也在去的行列中)。去小店为了买学习用品的占四分之一;肚子饿买吃的占四分之一;还有四分之二的是为了解谗,看到别人在吃自己也要吃,更有同学是拿零食当午饭,中午菜不合胃口就一倒了之。前几天班级里还掀起了一股名牌风,看谁穿得最有品味,今天你穿李宁,明天我就要换上安踏,有人还嘲笑同学穿假名牌。哎,我真想告诉大家,勤俭才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不是攀比与浪费啊!
在班会课上,我和老师商量把《俭以养德》这篇文章推荐给同学们,老师同意了,听完了我对文章的介绍,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是啊!艰苦的生活虽然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我们仍应牢记:平日里节衣缩食,困难时才容易度过难关;富足时豪华奢侈,穷困时将难以生存。勤俭节约这一美德在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
关键词 北京精神 传承 传统美德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孕育了今天以“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为主要内容的北京精神,它是中国历史沉淀和现实风貌的深情结合,是文化素养和道德理念的综合反映,是文化传承和自然特色的精准提炼,是首都人民在发展中理论结合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因此,作为首都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当以培育和弘扬“北京精神”为有力抓手,积极倡导当代大学生投入到践行“北京精神”的队伍中来,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政治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1 大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必要性
2012年5月4日,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广大中国青年提出的5点希望中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品德修养,弘扬传统美德,倡导新风正气,用高尚的道德行为推动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总书记的希望是对青年的殷切鼓励,更是一种指导和鞭策,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和道德水平的提高不在一朝一夕,也不只是简单的接受和继承,更重要的是要认清形势、与时俱进、知行结合。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要以中华传统美德的背景为基础,把传统美德中的符合时代要求、有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容承接下来,并赋予新的内涵和使命,再推广到全体人民中去。在北京求学的青年学生,在作为祖国政治经济中心和社会文化中心的首都生活、学习,接受着最先锋的思想和科学技术,理应与这座城市一起,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 新时代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产物——北京精神
城市精神对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巨大的灵魂支柱作用、鲜明的旗帜导向作用与不竭的动力源泉作用。北京精神表述语由四个词组成: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它展示了城市形象独具特质的精神品格,丰富了文化内核,充分体现了北京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互协调,引领了城市发展的一面旗帜。弘扬北京精神,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爱国,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国家的兴衰安危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要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捍卫国家的尊严,为国家的兴旺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创新,因为源源不绝的创造力,是促进祖国和发展前进的动力;包容,因为我们有着宽广的胸怀,有着海纳百川的气魄;厚德,因为北京有着灿烂悠远的历史文化,有着忧国爱民、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和胸怀,也有着自觉的日常道德素质和修养。
3 当代大学生如何在践行北京精神中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
“北京精神”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提出,其最自然的意义毋庸置疑体现于它在“十二五”期间对于首都经济、政治、文化、科教等方面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北京在新世纪实现文化创新从而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要素。那么,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在践行北京精神的过程中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呢?
3.1 以北京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加强传统美德的渗透
校园是学生的载体,是承载着莘莘学子的远大抱负和高远理想的地方,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师生精神风貌、学术氛围和行为意识的重要体现。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践行北京精神的需要,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
校园文化的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文化环境的建设,要营造一种学习传统美德的氛围,使学生始终处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当中,在大家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使得北京精神深入人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北京精神,学校不仅要在理论上给学生提供更好更多的教材,开放学校图书馆资源、网络资源,构建以学习北京精神为主题的网络学习和讨论平台。同时也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开展相关主题实践活动。比如在全校师生范围内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和节日庆祝活动,在愉悦大家身心的同时对老师和学生的精神和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到北京精神的真谛和传统美德的崇高,并在不断地实践和践行中感染更多的人,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砖添瓦。
3.2 以高校附近社区为重要阵地,推动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扬
中华传统美德是学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当代最有活力和感染力大学生,应该把北京精神传播到每个北京人的思想之中,让身边的每个人都能够认同这种精神,使得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学校要认清社区在学生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构建与社区共建教育的模式,通过学校与社区合力,提高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提高道德修养,让学生在社会中感悟和践行北京精神,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作为首都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振奋精神的同时应清楚地认识到北京精神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新契机。我们要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它,要按社会主义的要求和建设的需要,做好取舍和创造性地转化之,要通过分析、鉴别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继承发扬它。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全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北京精神不仅仅是北京这座城市所拥有的良好精神品质,更是每一个大学生所具有的灵魂核心。新时代的大学生,当胸怀远大理想,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要立足自身的优势领域、发扬大学生本身的精神,成为北京精神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北京精神的社会温情融合自觉的实践者,北京精神道德风尚的积极促进者,从而做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者。
参考文献
[1] 闫学坤.赵留山.张维.关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定义的几点思考[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二卷)[C].1993.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美德教育
1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能够反映民族特征的传统观念和思想意识,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前赴后继,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精神。得到普遍认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含
以下几方面。
1.1崇尚伦理道德
所谓“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要求形成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高尚道德价值体系,作为个人必须要有做人的底线。每个人都有相适应的个人的地位、责任、义务和权利。说自己该说的话,做自己该做的事。
1.2注重人文理性
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实体存在,重视人的精神存在,注重对人进行礼乐的教化。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人为本,人被看作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人为贵,重视人生、重视人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构成了以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
1.3强调和谐观念
即一种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过无不及的行事原则。而这当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天人合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是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事物的方法论。例如《黄帝内经》论述问题的一大特色就是把天、地、人三者结合起来统一考察。它无形中让人形成了从联系中和整体中看待问题、强调整体、强调和谐的思维方式。
1.4倡导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人们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面对现实的状况所产生的一种理性思考,是以沉毅的思想面对显示社会和人生的一种理智富于远见的精神状态,是充满了辨证思维和中和思维的理性精神,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所宣扬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慎言敏行、严于律己、改过迁善等道德规范,几千年来就铸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灵魂,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正、刻苦耐劳和精忠爱国的优良素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高尚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是与传统文化的长期孕育分不开的。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并与革命传统相结合,赋予新时代内容,容纳新的代精神,达到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古为今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总书记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传统美德同时代相结合的产物。在今天的中国,需要用传统美德来教育学生,鼓舞学生,在教育中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
义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当前社会如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美德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心理特征、伦理道德等等都有深深的影响。其积极的层面都为历代的仁人志士所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巨大力量。
当今中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又都以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为基础、为依据,并且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为归宿。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首先要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已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新时期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育效果,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担当起历史重任。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教育者首先要“为人师表”。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
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可以用不断发展的德育教育形式,结合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巩固德育成果,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把传统美德教育的部分内容由学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同时,发动家长,通过他们的配合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目的是继承民族灿烂文化,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充分发掘传统美德这一德育资源,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方式,使传统美德为当代教育服务。
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追求“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倡导好善乐施、扶危济困,把人的生命和尊严,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作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越是危难之际,这些传统越是得到发扬。如九八抗洪时,抗非典时;今年初南方冰雪灾难,四川5·12特大地震灾难面前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上下及时伸出了无私援助之手。这些传统美德以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青少年学生的人格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传统是现代的根基,青少年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掌握着先进的知识文化,是未来的主人,应当加强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学习,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社会公德与传统美德.
一、思想品德教学融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要让学生知传统美德之精髓。
中华传统美德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道德品质的。在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中须融入传统美德的精髓教育。这些内容包括有:①爱国主义教育。爱国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责任和义务,它一直贯穿于我国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东方,爱国主义的传统美德是主因。为些,在思想品德教育时,要常颂誉诸如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及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②诚信的教育。诚信的基本要求是对人守信,对事负责,诚信是每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通行证,它是人类的无形资产。所以诚信教育对于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对中学生的一种人生道德的投资。在讲课时既要讲授诸如“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立木为信”等成语故事,也可用现今的诚信模范王伟意外获得一张25万元的中奖彩票后,却不为所动,将巨奖物归原主,切身践行了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的事迹来教育学生。③艰苦奋斗的教育。艰苦奋斗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教育时可用学习上鲜明的例子来感悟学生,如“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凿壁偷光”、“怀书而耕”等成语的主人公勤奋学习的故事等。
二、思想品德教学融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要借用视频、影视媒介激发学生情感升华。
视频、影视资源不仅能给学生一种视听觉的享受,引发学生学习乐趣,还能辅助教师在其无法用言语等表达时,以一种直接显现的形式表现出来;它还有另一个功能,就是可激发学生情感升华。除此之外,教师通过观看优秀教师的上课还可以完善和丰富自己的教学,并可将其灵活的运用于课堂上,使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当我们讲到“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息息相关”时,可借用《》和《》影片来感染学生,让其感悟国强则民富、国败民亦灾的道理,从而升华爱国主义情怀。再如讲“团结统一”这一民族精神的内容时,可利用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从中央到地方,从英勇的战士到全国各地的无数同胞去震区志愿救灾的视频,让同学们感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生观看这些有感染力的视频,可达到学生在观看中思考、感动,在感动中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的效果。
三、思想品德教学融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要融入班级文化环境建设中。
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它会积极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班级文化也是班级的一种风尚、体现出一种行为方式,它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融会到班级集体同学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自觉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与此同时,在思想品德课的授课中利用班级文化建设可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我们通过制作“班训上墙”、建设“班级文化园地”、编写“班级座右铭”和张贴爱国爱民的警句格言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身处其中的学生能修身冶情。
四、思想品德教学融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要融入主题教育活动中。
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入推进我校大学生立人教育工程,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重阳节即将到来之际,学校团委、素质教育中心、学工部等联合举办“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的重阳杯系列活动。
(二)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共青团吉首大学委员会
吉首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吉首大学学工部
吉首大学素质教育中心
承办单位:
(三)活动主题: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四)活动对象:吉首大学全体全日制本科生
(五)活动时间:2012年*月*日——*月*日
(六)活动内容:
一、 征文比赛:
(1)、征文主题: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投稿要求:
1、标题自拟,文体不限(小说、剧本除外),字数要求1000字以上。必须为原创作品,不得抄袭、套改。
2、文章要求:标题,小三,黑体,具中;正文,小四,行距20磅,宋体
3、请用电子邮件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注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字样,文尾注明作者基本情况(如院系、班级、姓名、联系方式)。参赛选手投稿时统一以标题(宋体小二号)、署名(楷体四号)、正文(宋体小四号)的电子排版格式,于10月30日前发往邮箱:******。
(3)、征文评比:
1、评稿人:
2、评比要求:本次活动将本着“平等、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所有参赛作品进行评定。
3、评定程序及标准如下:
初审:有评审机构选出所有符合征稿要求的优秀入围稿件;
复审:在入围稿件中评选出最中的获奖征文。
4、初审评分标准:
项目要求 内容是否符合主题 思想积极健康 语言通顺、表达流畅 合计
分值 50 25 25 100
注:征文评分达到60分及以上的稿件进行复审。
5、复审评分标准:
项目
要求 独到的观
点及视角 普遍广泛积极意义 条理清晰
表达流畅 语言优美
文字洗练 内容切题
详实丰满 合计
分值 30 20 20 20 10 100
(4)、奖项设置:
一等奖(1名)奖金200元(现金)及证书;
二等奖(2名)奖金100元(现金)及证书;
三等奖(3名)奖金50元(现金)及证书;
优胜奖(5名)精美礼品一份(总计100元)及证书;
征文结束后,获奖作品将择优推荐到校新闻网、校报及其他校外媒体发表。
二、 演讲比赛:
(1)、演讲主题:我心中最美的
(2)、时间安排:
1、初赛:10月中旬结束。各学院自行组织初赛,挑选出1名选手参加学校决赛。
2、决赛报名方式:10月21日前将参赛选手基本情况(姓名、学院、班级、联系方式)、演讲稿件报送学生会学习部(校学生会办公室立人食堂五楼,电话:0743-*******,电子邮箱:*********, 联系人:***)。
3、决赛抽签时间及地点:10月28日上午11:00在吉首大学学生会办公室。
4、决赛时间及地点:10月28日下午2:30在砂子坳校区模拟法庭举行决赛。
(3)、评分标准:
项目类别 要求 分值
演讲内容 主题鲜明、思想性强、内容真实、积极向上,有说服力。 5分
演讲技巧 演讲选手须用普通话进行脱稿演讲;语言标准,口齿清晰,能根据内容抑扬顿挫;有姿态语言的表达,演讲有感召力。 3分
气质形象 演讲者衣着整洁、仪表大方;演讲时表情自然,举止得体。 2分
演讲时间 演讲时间控制在5-8分钟。演讲时间不够或超过时间该项得分取消。 1分
(4)、奖项设置:
比赛设一等奖2名(150元),二等奖3名(100元);三等奖5名(50元),其他进入决赛的选手为优秀奖。所有获奖选手将颁发证书和奖品。
三、 中华传统文化系列讲座
(1)、主题: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讲座安排
吉首大学2012年“重阳杯”中华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安排
场次 主题 主讲人 主持人 时间 地点
第一场 重阳节的由来及内涵
第二场 有关重阳节的诗词赏析
第三场 传统礼仪文化与现代文明礼仪
第四场 忠、孝——现代美德的内涵
(注:讲座主题暂定)
四、 读经典,乐分享
(1)、活动主题:读经典,共分享,心快乐
(2)、活动内容:
推荐1、推荐自己阅读好书、好文章、好句子、好漫画、好笑话、好图片等,附上自己的读后感或推荐理由(字数不限),内容简介。
推荐2. 推荐自己看过的有教育意义或是让你内心感触很大的好电影、好视频,并附上推荐理由及内容简介。
分享1、交流:在看完一本书或是一部电影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理解写新感受、心得体会,也可以是对这部作品的评
价,组建交流小组并互相交流分享,以获得更深的领悟。
分享2、共享:可以将读后感、推荐理由的材料发往******,将在共享平台上。
(3)、活动要求:
1、建立“吉首大学读经典乐分享”的新浪博客和微博,并开通同名的腾讯微博;及时在新浪博客上读后感、推荐资料等乐享资料。
2、各学院每个月必须要推荐10篇真实且优秀的读后感等乐享资料。
3、同学们都可以再活动主办方开通的微博及博客上留言,及时推荐乐享,乐享资料,微博注意的格式是#吉首大学读经典乐分享+乐享资料#。
4、优秀的阅读分享者,将有小礼物派送。
五、 敬老活动:(养老院慰问演出活动,可以联合多个部门或者社团,具体方案待商榷)
(七)工作安排(待方案定了后,再具体分工安排)
一、前期的策划准备,宣传赞助
二、中期的活动开展,评奖颁奖
三、后期的活动总结,成果展示
(八)经费预算:
吉首大学2012年“重阳杯”系列主题活动经费预算
服务开支 开支
项目 开支明细 此项开
支预计
水 演讲比赛:评委10*1.5 90元
征文比赛:评委10*1.5
颁奖晚会:工作人员及老师40*1.5
奖金 征文比赛:650元 1700元
演讲比赛:850元
读经典乐分享:200元
购买证书 征文比赛:11*3元 132元
演讲比赛:13*3元
优秀工作者:20*3元
讲座费 300元*4场 1200元
横黄 征文比赛:2*50元 400元
演讲比赛:2*50元
读经典乐分享:4*50元
展板 4*50元 200元
其他(车费、打印费等) 200元 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