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历史学专业就业方向

历史学专业就业方向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28 15:48: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历史学专业就业方向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历史学专业就业方向

第1篇

【论文摘要】本着满足企业需求,实现学生顺利就业的职业教育理念,笔者在从事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认真分析研究学生的特点和市场需求,对高职酒店管理系列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对这些方法及实践经验加以总结,提出了职业化教学法,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推广。

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实现被教育对象的顺利就业。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在学习期间能够掌握所学领域比较实用的操作技能,并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如何让受教育者达到行业要求。就成了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而目前大多数高职人才的培养都沿用本科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能被充分调动。毕业时既没有技能优势,在理论上也远不如本科生,无法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导致高职生的社会认可度不高。

在从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笔者发现要解决上面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既能掌握专业技能.又乐于主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做一个标准的职业化酒店人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了一套方法,并在运用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将其定义为职业化教学法。下面以《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为例,对职业化教学方法的实施加以阐述。

一、设定教学目标

《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完本课程后具有餐饮服务的常识(中、西菜点知识,酒水知识等),具备对客服务的意识(重视服务的价值,即笔者曾提过的“服务为王”的价值观)。掌握餐饮服务的基本操作技能(例如。托盘、斟酒、折花、摆台、接受预定、引领入座、点菜、上菜、分菜及结账等),能处理餐饮管理中的基本问题(例如,餐前小会、分工及处理顾客投诉等),拥有餐饮服务者的气质(站姿、走姿、谈吐及基本的肢体语言等)。在毕业时,能够顺利实现在东部沿海的中高级涉外酒店餐饮部门就业。并具备一定的成长空间。

这些目标中有些需要在课堂上着重强化.有些则要求学生课后的自我巩固;有些需要教师利用案例加以诠释,有些则要求学生亲身体会。因此,在围绕教学目标的同时,要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根据知识技能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职业化能力的培养。

二、几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分析

(一)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输理论知识

这种方式目前仍为最普遍的方式。学生在课堂上非常被动地吸收枯燥的理论知识.使得原本有趣的专业课程变成了睡觉时间。据了解,采取这种教学方式的教师有两大原因:一是自身不具备专业实践技能,因而无法传授给学生:二是学校缺乏实训条件,也只好做无米之炊。

(二)盲目使用多媒体,大量地填充影像资料

最近几年.多媒体教学被认为是提高学生积极性和推动教学互动的有效教学手段,于是不少教师和学校对多媒体教学趋之若鹜,不根据专业及课程的实际情况,想方设法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有些教师多媒体课件仅仅是把原来的文字榜书内容敲上去。有些则填充大量图片,还有的干脆成了电影欣赏课。当然,也不乏运用成功的例子,但更多的还是流于表象。

(三)机械运用案例分析,像在培养阅读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的双师教师非常缺乏,有不少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而学校又没有相应的教师培训计划,在从事教学时只好从理论到理论。特别是在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时,由于缺乏实际经验,教师分析案例空洞无力,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主要表现为案例教学针对性不强,无法体现具体工作岗位的工作要求和过程,教师仅对案例文字进行分析,不能延伸到具体的岗位工作中去,尤其在案例中事件的处理上,仅凭想当然的分析。这种乌托邦式的职业教育方式无法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尤其是对应变能力的增强没有发挥作用。有些教师甚至把案例当堂拿出来让学生阅读分析.俨然成了阅读课.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三、职业化教学法的运用

(一)讲解知识要领,演示服务技能

按照“理论够用”和“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先讲解基本理论知识,然后演示服务技能。例如,在讲到西餐摆台操作技能时,教师先讲解西餐服务与中餐服务的异同,然后把西餐摆台所需的餐具展示给学生.并告知每种餐具的摆放位置、先后顺序及相关要求,接着由教师亲自演示两遍给学生观看(其中,第一遍会按照标准操作摆台,并逐一解说要领,当学生完全看清楚后.第二遍则会有选择地在某几个操作上出现偏差,让学生找出问题),最后再总结摆台的要领.并编成口诀,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记牢。

(二)练习操作技能,逐个纠偏达标

当讲解完一项操作技能后,要求学生课后去体会,在下一次课堂上,学生需要在教师面前练习操作。练习一定时间后,教师逐一审核,指出不足的地方,讲解纠正的方法,并挑出其中几位较为优秀的学生.让他们帮助不达标的学生提高技能水平(这种方式在实际运用中很受学生的欢迎。一方面.学生之间的交流使他们都处在比较放松的状态,更容易纠正提高;另一方面,对于较优秀的学生,则可以培养其基层督导的沟通能力),每一项操作技能结束练习之前。教师再逐一审核,并考评打分。计入平时成绩,以督促学生端正态度,认真练习,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标。

(三)分组模拟演练。融汇职业精神

模拟演练是酒店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模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悟酒店职业精神。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该项目结束后告知学生下次课堂演练的内容及相关要求,并安排各组学生提前到附近酒店参观考察。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讨论并练习。演练课上,每组学生就是该项目的一个团队,共同完成该项目的全部流程。这样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有利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例如,在讲解餐饮对客服务过程时,小组中的成员分别扮演迎宾、服务员、收银员、基层督导员等角色,由另一小组成员扮演顾客,如此循环。表演结束后,请各小组代表分别提出提出本小组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四)案例讨论分析,培育管理思维

案例分析教学可以提升学生能力,尤其是对统筹管理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特点要求教学中必须遵循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循环过程。在前面基础知识讲解和大量技能实训基础上,科学地安排案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挖掘学生的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案例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视频资料。案例分析课上,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讨论并总结出本小组的意见,由其中一位代表发言。各小组发言结束,教师解答学生提问(主要是解答学生在讨论中存在疑惑的问题)。最后,根据学生的发言和提问.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加以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学会“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分析问题方式,懂得如何用理论指导实践。在教学实践运用中很受学生的欢迎。

实施案例教学有两个问题要注意:一是教师要提前至少一周将文字案例印发给学生,或提前一周将视频资料给学生观看:二是案例的内容应该与前一阶段的教学内容相符。

(五)专项技能竞赛,重点突破提高

从某种意义上讲,《餐饮服务与管理》是一门经验学科.对操作技能的要求高,学生在毕业上岗前必须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在课程教学中,必须不断巩固学习成果。

第2篇

【关键词】经典广告;案例;广告原理与实务;改革

广告作为厂家向社会传递产品特色以及自身经营管理理念的重要依托,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专业人士的重视。好的广告除了需要精准传递客户的意愿,还应当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使受众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接受,而不应当是一味的灌输、没有丝毫技术含量。现代化的广告在我国仅仅有三十余年的发展经验,借鉴国际经典的广告案例,是广大教师在高职营销专业《广告原理与实务》教学中可以更加明确、有重点的进行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一、ghd广告分析

ghd是英国最大的直发器品牌,其生产的直发器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第一,可以在最大程度保证消费者头发不受损的前提下,方便消费塑造各样的发型。第二,能够让秀发在经过改变后更加的有光泽度、柔顺、光滑,并且能够相对持久的保证发型完整。第三,产品符合英国GS标准,安全性好,且操作方便。

该公司对外的广告“当灰姑娘有了ghd”一直被誉为广告界中的经典,在宣传片中,片方利用灰姑娘这个故事有很高世界知名度的现实,将广告中的女主角放置在一场华丽的宴会上,这与童话小说中的场景十分一致。然而对比出现了:宴会上打扮华丽的女宾们完全盖住了灰姑娘的光芒,王子对她根本不屑一顾。此时,十二点钟到了,灰姑娘华丽的装扮开始退去,此时灰姑娘只能狼狈的躲到卫生间以免面对各种尴尬,在仓皇逃脱的路上灰姑娘的玻璃鞋被落下了一只,她的两名姐姐看到苗头不对后,悄悄地尾随。此时画面转换,到了灰姑娘这里,灰姑娘所有的装扮都花了,狼狈不堪。此时镜头切换至梳妆台旁边的一个小盒子上,盒子的标签上出现了“ghd”三个标签,灰姑娘找到了希望,他淡定从容的将已经花了的眼妆逐渐抹去,待她再次出现,已经是吸引众人眼光的明星,尽管衣服和之前相比,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发型带着一种招人的气质,王子又重新“眷顾”她,但骄傲的灰姑娘消潇洒甩了一次头,丢下惊讶的众人离去。此时画面只是一行字:“ghd, you can do anything with your hair”。广告展现过程中,看似画面华丽、随意,但是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每一位女宾的发型上,这样的安排便会让受众无意识的接受厂家生产直发器在塑造发型,提升个人魅力的宣传理念。

二、ghd广告案例对《广告原理与实务》教学的改革启示

(一)将经典广告引入课堂,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作为重点

广告学教学的目的便是为社会上培养出高质量的广告营销人才,课程就应当以高质量的广告作为支撑,这是广告学自身性质所决定的。让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提高对各种广告的分析鉴赏水平,全方位地开拓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线教师应当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今高新技术手段,将图片教学、视频教学纳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经典广告所传递出的的无限魅力。还应当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分工合作,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身边一切你觉得很有创意经典广告,可以是非商业性质的公益广告,也可以是商业性质的公益广告,还可以纯商业广告,可以是网上,也可以是电视上,还可以是报纸杂志或户外等等,并把你搜集到的广告进行整理分类,以PPT形式制作成电子作业在多媒体教室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要求对搜集到的每一个广告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指出广告中的精彩之处,菪是商业广告特别要强调各大商业广告与产品的相关之处,因为广告不仅仅是艺术,不仅仅是要赏心悦目,而更应该一种营销方式和手段,为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这个目标服务,离开了企业产品或企业利润的商业广告无成功可言。这样便能够转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枯燥、无味的上课模式,同时锻炼了同学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了每组同学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加强了不同组的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开拓广告视野,提升学习质量。

(二)将广告教学课堂作为一次广告案例来做

广告是一项无处不在的社会行为,无论是为了销售产品,还是销售理念,还是单纯的为了传递环保理念而制作的公益广告,都是人们正常生活过程中最常见的现象。鉴于此,广大教师应当在实际教学中,将课堂本身就当做一个典型的广告案例来做。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为本班级做一次广告设计,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设计出能够代表班级特色的广告语,必要的情况下,还应当让学生尝试使用dv拍摄影像资料,制作出声情并茂、有图有视频的广告案例,让学生真正的尝试到做出优质广告的成就感。可以让学生为自己代言,利用所学广告知识,借签各种经典广告的创作手法,运用各种广告表现元素和表现方式,为自己设计一则个性化的个人广告。还可以给定一个全社会都在关注的话题如:、白色污染、酒驾等为主题,经小组为单位设计公益广告,试着用图片、广播、视频等不同的表现形式表达同一个广告主题。所有广告作品应该以在教室里公开播放,所有的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于点评,利用所学广告知识帮助同学指出广告作品中的亮点和不足。每个学习小组推选出来的评委对每次广告作品进行评比打分,最后给评出出最具创意作品一到三个。

(三)利用经典案例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纵观每一个经典广告,其传递出的广告理念,看似简单,但却无不凝结着设计人员众多的心血,其涉及到的内容并不只是视觉上的冲击,还与不同地区的信仰、习俗以及人们的心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全面整合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设计人员还需要进一步的创新,这是产生经典广告的核心,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地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广告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创新之处,将创新贯穿到整个课堂。可以让学生在模拟经典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地再创新,如对一副经典广告进行创新或修改,让它成为另外一种产品的广告,避免广告设计走向同质化。

(四)利用网络这个开放性的媒介推行广告案例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想要找到大量的经典广告是十分困难的,教科书上提供仅有的案例也只是简单的图片或者文字叙述,这会为整个教学的形象化发展带了诸多的困扰,网络媒体的出现,有效地增加了信息的交互性与对外传播内容多样性,各大企业、公司为了扩大自身产品的影响,纷纷会将本公司的广告放置在网络平台中,这就使得教师找寻优秀广告有了数目丰富的资料库,广大教师应当积极抓住网络媒体这个平台,寻找出更多、更优质的广告,为顺利开展案例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还有一些专业的广告网站,如:中华广告网:http://.cn/,中国广告网:http:///,广告专题站:http:///,中国广告商务网:http:///:疯狂广告网http://,中华传媒网:http:///news/index.php,中国广告下载网:http://。有些广告网站对所有的广告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分类方式也很全面,如:按时间先后、按人气指数、按行业、按品牌、按地区等等。通过这些专业的广告网站,不仅可以让我们广大广告教师第一时间接触到时代最前沿、最流行的国内外各种商业广告,也可以找到你想要的任何一个行业或任何一个品牌的优秀经典广告。同样还可以找到你一些很经典的失败的广告作为案例分析。同时我们还可以这些权威广告网站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学习的平台更广泛,学习的途径更便捷。

三、结语

《广告原理与实务》是将广告制作原理和现实应用结合在一起的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它的主要优势便体现在通过将抽象性强的理论与现实转换,增加学生对广告的理解深度,从而活学活用,真正设计出高质量的广告产品。经典广告案例的引入,无疑会为提高教学质量添加巨大的推动力,广大教师应当对其给予充分的重视。

参考资料

[1] 朱美燕. 应用型“一精多能”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3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231-02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做出的整体性设计和安排,是学校对人才培养的顶层制度设计,是人才培养的依据和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决定性影响,也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未来发展。2002年教育部明确提出新升格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性本科人才。作为新升本的地方院校,应首先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总体培养目标下,根据各个专业实际状况,结合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历史学作为新乡学院师范类本科专业,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科学的专业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素质和能力,具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史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历史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根据学院总体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历史学学科专业实际发展和就业需求,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在突出地方性(区域性),加强应用性,强化实践性方面下功夫。

一、历史学应用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

1.体现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为地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建设服务,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新乡学院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坚持“以服务新乡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立足豫北、面向河南、辐射全国”的定位,立足于新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学科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都紧紧围绕新乡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为豫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2.坚持通识为主,全面发展。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强的社会学科,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体现通识性、基础性、综合性,要给学生以全面的、自由的教育和训练,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3.坚持能力为本,优先发展。基于历史学的师范类专业性质,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要突出师范性,注重学生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兼顾其他培养目标的能力。要以能力培养要求为主线,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要转变教师教学行为,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4.坚持人文为魂,和谐发展。基于历史学科综合性特点,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要体现人文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等的融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塑造和谐人。

二、历史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

1.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在重视历史文化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加强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强调拓宽基础教学的内涵,改变以前历史学教育教学内容偏窄偏专的倾向,加强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内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和基本素质的培养。

2.坚持整体优化的原则。根据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制要求,要统筹培养全过程,科学处理基础与专业、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主干学科与相邻学科、教与学的关系,明确每门课程或每个培养环节的教学目标和作用,注意它们之间的主次、层次,联系与配合;注重历史学、哲学、法学、管理学、文学、文化学等学科之间的渗透,合理调整历史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课程的重组和整合,提高课程中的综合化程度;注重教学计划中各个环节的合理安排和整体优化。

3.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历史学的教学计划应体现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在统一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情况下,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考虑学生在基础、兴趣、特长、能力方面的差异对教学的不同要求,设计模块化的知识结构和弹性的课程设置。适当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比例,要求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和自己的就业愿望选报全学校高质量的公共选修课。还要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4.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以地方性大学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为指南,从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出发,在历史学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上,将课程实验、教学实习、专业考察、毕业论文设计、各种综合性专业竞赛、社会实践等进行统一设置,构建多层次、多方面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方案。

5.努力做好“四个坚持”。在历史学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以社会需求、市场需求、就业需求为导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特色为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维度,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创新教学方法与形式,增加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特别是在历史学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方面,必须走出去,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将人才培养目标措施落实到实处。

第4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 历史学科 基础知识 世界史教学

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培养和造就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与目标。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重要位置。”近年来,学者们都认识到了高校历史课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但据笔者的了解,更多的学者强调的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忽视了基础知识在历史课创新教育中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对于普通高校的历史学科、特别是世界历史课来说,让学生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

一、历史学科的特殊性与普通高校学生的世界历史课学习现状

掌握坚实、宽厚的基础知识是世界历史课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是由历史学科的特殊性与普通高校学生学习的现状决定的。

1,创新教育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

人们对创新教育的认识并不统一。一般认为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笔者认为,认识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如何认识“创新”。“创”就是前所未有的创造发明,而“新”则是相对而言的,创新既包含发明创造,也包含在发明创造过程中对过去的东西的继承和改造。因此,所谓的创新教育就是在对传统教育的继承、扬弃中,创立新的教育模式,使教育更加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飞速发展的需要。在创新教育中,无论什么学科都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但在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的过程中,要视学科的特点确定学科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与重点。

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以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客观事实为依据,运用科学理论与科学方法,探讨和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笔者认为,历史学创新教育的重点不在于“创”,而在于“新”上,即在传统教学与学生掌握扎实史学知识的基础上,改变过去单一的注重教,向多元化的注重教与学并重,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与运用基本知识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转化。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历史研究的方法,了解世界及国内学术界研究动态,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另外历史学科的重要作用就是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这就要求历史工作者与学者要比一般人要站得高、看得远,既要有具体的历史知识基础,又要对历史问题进行宏观分析,这样才能肩负起史学赋予的重要任务。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历史学创新教育中基础知识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历史学科的创新教育就会变得缺乏科学性。

2,普通高校学生世界历史课的学习现状

素质教育历来是我们党和政府倡导的教育宗旨。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许多中学教育至今还是应试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基本上还是随着高考的指挥棒进行的。在这种教育下招生的普通高校历史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缺乏系统的基础知识

由于学生在中学养成了对世界历史山药蛋式的了解与山药蛋式的解答问题的习惯。升入大学后,受这种学习习惯的影响,学生对世界历史学习仍缺乏系统的、坚实的基本知识,在分析问题时非常吃力,既没有大量的历史资料为论证依据,又不能从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比如,在讨论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问题时,有些学生虽能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却提不出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有些学生提出了“彼得一世改革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改革”这样毫无意义的论点,在论证的过程中竟然说彼得一世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废除农奴制。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平时学生的作业、讨论、试卷中时有发生,这就说明大学生仍应该加强系统的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2)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比较欠缺

就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来看,在综合分析问题方面十分欠缺。比如,对于要求结合史料谈认识或结合史料分析问题的作业题,许多学生仍像中学时一样,罗列几个小点点,像山药蛋似的堆在那里,每一个小点与问题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关系没有任何论述。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平时掌握的世界历史知识和阅读的世界历史著作太少,缺乏必要历史论文写作的训练,综合分析问题时缺乏知识基础与理论基础的支持,往往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3)浮躁之风严重,学习积极性不高

受社会浮躁之风与功利思想的影响、对学习世界历史意义的认识不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等等原因,在普通高校历史系的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浮躁之风和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比如,眼高手低,学习不踏实;只应付课堂学习,不阅读参考书和史料;课堂讨论夸夸其谈,没有史料做依托;作业有抄袭现象,连毕业论文也是东抄西抄来拼凑;等等。

根据这些年在普通师范学院的教学和对学生现实情况的了解,笔者认为以上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世界历史课的创新教育,一方面要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另一方面要面对普通高校历史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够落到实处。

二、加强普通高校学生世界历史基础。知识的主要措施

针对历史课创新教育的要求与普通高校学生学习的状况,世界历史课要使学生打好坚实基础知识,进行创新教育,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是决定学生能否学好一门课程的前提。要让学生学好世界历史这门课,就必须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大意义与现实作用。

马克思说过,世界上只有一门最大的学科,这就是历史。历史学科不仅是一门培养人的基本素质的学科,而且具有解决现实问题的作用。所谓的“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就是指历史学科的现实作用。美国近代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就曾说过:“学习历史不是为了聚集知识,而是为了运用知识去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图画,用以表明人怎样和为什么这样做;他们怎样和为什么取得成功和为什么归于失败。”他还认为,通过学习历史、研究历史,从中总结出社会生活变迁的规律,作为认识工具用以指导当下社会实践。杜威的思想充分说明了历史具有现实意义与作用。其实,早在1964年2月在给中央音乐学院学生的一封信中就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指导思

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史学界也确立了“古为今用”的学术方针。这些思想和方针,就是要求在学习和研究历史的时候,要充分吸取历史文化遗产中精华,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服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读史明智”,“以古鉴今”,“古为今用”等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一个长远发展的眼光,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作用,对自己选择学习历史专业充满信心,这样才有学习历史学的积极性。

其次,要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在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社会现实面前,学生进入大学后普遍会对自己的前途命运感到迷惘,学习缺乏动力。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自己长远发展的目标。对于学习世界历史的学生来说,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从事历史研究、历史教学或到行政事业单位做公务员等等。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家庭经济情况做好自己发展方向的选择。一旦确定了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目标,在学习中就能够结合自己的目标学习,学习也就有了方向和动力,只要有了学习动力,也就会主动学习,才能踏实认真地学习。

再次,教师要改变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世界历史的兴趣。

教师作为创新教育的实施者,首先应有创新教育的意识和精神,要有全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具体来说,教师在世界史课的创新教育中应该做到:(1)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必须优化自己的教学内容,根据启发式教学原则,对讲授内容既要做概要串联,使学生对整个历史发展有一个整体的、宏观的认识,又应将课时主要用以课程的重点、难点、疑点的讲解和对本学科研究动态的介绍等方面,还要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可以一方面通过给学生介绍参考书、介绍看书学习的方法、制定检查措施等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另一方面选择一些典型的、关键的、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作为学生思考的题目,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运用史料,对问题得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应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他们的人文素质与就业的竞争力。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与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教学中运用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式,专题讲座的方式,讨论的方式等等。(2)改变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传统方法。传统的学期末闭卷考试的评价模式虽然是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必要知识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应该多元化,更加突出学生平时学习成绩。比如,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平时成绩多样化等。特别是教师应加大对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考查力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条件

首先,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学习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目标有选择地学习。

其次,加大图书资料的投资,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查阅资料的方便。要进行创新教育就必须加大对世界史图书资料的投资。因为历史课的创新教育是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如果缺乏图书资料、原始史料,历史的创新就会变得没有根基。图书馆和阅览室向学生全面开放,以便学生查找资料。此外,在现今网络发达的社会,要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最新的学科研究动态,也要学会鉴别史料的真伪。

同时,为学生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应该为学生确定固定的教育实践基地,使他们可以经常性地与中、小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建立联系,了解他们的学习和教学需求,经常性地到中、小学进行实地教学实践。应该为学生创造外出考察的机会。学生走出校门,考察历史遗迹,不仅可以把课堂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还可以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总之,在历史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能使学生树立“运用科学服务社会”的价值观,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作用,也可以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世界历史课的创新教育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从事世界历史课教学和管理的教师与领导,付出更多的艰辛和精力进行教学和管理改革做前提,它需要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作依托,才能付诸实施,有所成效。

参考文献

[1]杜威.学校与社会.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袁本涛.中国高校教学改革的现状与趋势分析.大学教育科学,2006(2).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初中历史 学习衔接 激发兴趣 实效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088-02

高初中的历史学习,对于高一新生是一个大难题。如何做好其衔接,是学好历史的关键。

一、首先做好学生的衔接问题

学生在学习高中历史中暴露的问题很多,多源于思想上的懈怠和学习方法的滞后。

(一)思想松懈

学生中考完毕整个身心松弛下来,经历漫长的假期后步入高中,很难一下子进入学习状态;加之历史本身是一门时空难度较大的学科,学生从内心深处并不重视。当前高一不分文理科,在激烈的高考竞争和升学压力下非常自然地将语、数、外三门高考必考科视为主课。而理科高校和专业在数量和质量,以及就业问题上的优势导致重理轻文观念日重。物理、化学便也成为嫡系学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包括历史在内的其他学科地位颇为尴尬。在此氛围中学生予以历史学科的重视便颇为有限。

(二)学习方法滞后

初中学生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不太善于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历史问题。初中历史由于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这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时空跨度大,课时紧,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勤于思考,善于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脉络。很多新升上高一的学生往往沿用初中那套历史学习的老方法,甚至考试前还要求历史老师划出考试范围,好临时突击背诵应付考试。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拐点。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从而产生畏惧心理。所以,对于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衔接好高中的历史学习。

二、做好教材的衔接问题

由于初中历史教材与高中历史教材在衔接上过度脱节,导致学生感觉高中历史很难。从教材内容上来看初中历史教材较通俗易懂,难度小且大都介绍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强调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而高中教材的内容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非初中所能比,且更注重历史情景材料的分析和运用。使得学生思维难以很快转变,学生就会感到历史很难从而产生畏惧心理。这是多年以来一直存在都没有解决的问题。而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又突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即编写体例的不一致。从教材的编写体例来看,初中的历史教材基本上还是以传统的编年史形式出现,学生按照时间把握中外历史的基本发展,脉络线索明晰,容易理解和把握。而高中历史教材则打破时间体例编写,更是以专题史的形式出现,用学习模块加学习专题的形式来呈现课程内容。而且根据教科书多样化的要求,历史教科书由一纲一本,向一标多本过渡促进了教科书的多元化。由于各方面原因,初中简单的形象思维很难迅速过渡到高中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在初中学到的简单历史知识,不足以形成系统知识体系去支撑高中那种具专业化倾向的历史知识学习,学生很难从相对简单的初中课程流畅地进入比较专业化的高中历史课程,学生思维产生断层,这成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又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三、做好教师的衔接问题

由于初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较少,教学进度较慢,对重点内容和疑难问题,学生习惯了教师不断的反复强调。而高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通常较多,而且高一每周仅有两课时,教学进度较快,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很难在第一r间就吃透教材的内容。而教师顾及到进度也不会在课堂上多次的反复,导致部分同学对高一的历史消化不良,理解困难。同时加之个别教师在片面强调考试成绩,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及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兴趣缺乏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针对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加以解决,方能保证高中历史教学的延续性和有效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以培养其成为符合现代化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结合多年中学教学经验,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问题。

(一)做好学生思想的衔接

1. 思想上。学校应该和新生及其家长及时沟通,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初高中学习的差异,使学生能够适当地作一些历史学习的准备工作,不要将两个月暑假完全荒废掉。而新高一的历史老师在上第一堂历史课的时候,就应该向学生明确介绍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和高中历史学习的艰巨性,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要通过典型的实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从开始学习历史时,就认识到历史学习可以借助历史文化营养来滋润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育人的智慧。同时对于初高中教材的差异、教学方法的差异、学习方法的差异也要做出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在对高中历史有着清楚认识的状态下进入高一的历史学习。

2. 学习方法的衔接。新课改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本的要求,需要教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环境开放式,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才能迅速进入角色。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利用专门的时间,给学生加以指导,同时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不时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只有通过不断的训练和指导,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加强学生上课专心听讲、作好笔记、及时复习和书写规范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分析、归纳、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学生自己也应该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摸索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做好高初中教材的衔接

高中教学内容虽然增多了,但诸多内容上还是和初中内容有承接性的。因此敷师应该注意初高中历史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要认真研读初中教材和高中考试卷,加强与初中历史同行的交流与沟通,深入了解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包括教材的编排体例以及内容,以及初中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同时通过科学设计学情调查问卷,以及与学生课下交流,摸清高一学生的历史素养的真实状况。在教学中相同知识点应注意复习,并指出相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的细节上的差异。而高中新增的内容则应重点介绍和分析,并注意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差别和联系。使学生在旧知识上可以温故而知新,在新知识上可以触类旁通加深理解。鉴于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体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应该紧扣历史课程标准,注重教材知识结构的构建,使其尽快和高一新生的认知结构相适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做好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衔接

由于初中历史在中考中的分值偏少,实行开卷考试无论是学校、家L、学生本人对历史都不重视,所以学生的历史素养普遍偏低。作为高一新生,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未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归纳问题更缺乏深度。故此,历史教师要适当放慢起始的教学进度,让高一新生有两三个星期的适应时间,再逐步加快教学的节奏。这样有利于学生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尽快适应,不会影响到整个的历史教学进度。教师在课堂上要讲清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创设新问题和新情境,加强学生的阅读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编写必要的历史学习提纲来引导学生阅读和消化高中日益增多的历史教学内容,并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将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意见的倾听者,使历史教学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莫过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让学生喜欢历史课,从中产生兴趣。具体可采取诸如以下几种方式:

1. 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设置悬疑能集中学生的有效注意力,让他们以急于释疑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对探究的过程、结果产生兴趣。

2. 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习惯接受那些书本的知识,因而高一的历史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和联系生活,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活跃。

3.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肯定和鼓励。当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时,当学生的不同观点得到教师赞许时,心理上就会出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因为这种通过学习的兴趣、成就的满足感激发的兴趣才是持久的兴趣。

总之,通过以上多方面的努力,做好各个方面的衔接准备。虽不能完全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但一定能够提高高一新生在历史学习中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尽快融入高中紧张而忙碌的学习中,为高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6篇

关键词 研究生 就业率 问题 对策

一、湖南省研究生就业现状描述

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我国研究生的招生人数逐年增加。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在教育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湖南省自2008年始,研究生的就业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特别是2008年以来,就业率与2007年相比,下降了十几个百分点,如此巨大的就业落差,不得不引起各方的重视。

二、湖南省研究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符

在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现代社会,湖南省研究生的就业难问题,首当其冲的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符。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不断优化,市场对于研究生就业的影响越来越大,供是否能满足于求成为就业的关键。国家的就业政策,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以及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方向,成为其能否顺利就业,就好业的关键。在我国普遍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现象,学校和学生重学术研究,重传统积累,却很难与市场接轨,适应市场的需要,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出现结构性失业――就业双方结构不对称,或者质量不相合的状况,出现的这一现状的原因并非是市场需求不旺盛,而是由于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某一类型的人才大量缺失或大量过剩,包括技能型人才和非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则是指社会经济结构中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与研究生这种高层次理论型人才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二)就业选择与市场需求不符

我国研究生就业的一个突出特点表现在就业选择上,这是影响研究生就业的又一重要因素。第一,就业地点选择集中,大部分的毕业生都想要在大城市或者经济发达的地方工作,造成这些地方的人才拥挤和智力过剩,就业竞争十分激烈;而一些偏远、经济落后的地方则人才供应不足,造成地区间人才结构的失衡,资源配置不合理。第二,就业岗位选择集中,据《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调查显示,在2010届应届毕业生中,最理想的雇主仍是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比例为27%;而愿意去民营和个体企业的比例仅为14%。而根据《湖南省普通高校2011届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湖南省2011届毕业研究生在机关单位和事业单位就业人数的比例达到了40.85%。

(三)学科差别明显,就业不均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高校人才培养本应适合社会需要,而不是盲目的扩招。我们从近几年湖南省研究生就业统计表中看到,面对历史学、哲学等就业率相对较低的学科,研究生人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在不断增加,以至于供过于求,就业率一直较低,造成资源的浪费。2011年湖南省高校历史学、哲学、法学类专业的研究生就业率分别为63.75%、65.37%、64.50%,而农学、工学、医学类专业的研究生就业率则达到了93.32%、90.96%、88.91%,农学与历史学相差了将近30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学科之间的差别对于就业的重要影响。

(四)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调查发现,有些人读研的目的是因为其并没有作好就业的心理准备,选择读研是为了逃避就业的现实。虽然大部分研究生的短期目标比本科生和专科生明确,但大部分研究生不重视自己求学生涯的中长期职业发展设计与规划,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增加,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使得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如果在研究生期间不懂得对自身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未雨绸缪,势必在就业的过程中因目标不明,定位不准,选择困难,适应不良等问题。这将影响他们的职业准备和职业发展,最终影响研究生的职业竞争力。同时,作为社会资本有利群体,可以通过丰富的信息资源、人脉关系帮助子女对职业的选择甚至是就业。决策的前提条件是他们拥有较为广泛的社会网络,能够帮助其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

三、应对当前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宏观调控,建立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机制

虽然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是源源不断地,也能够增加一定的就业岗位,但无法满足研究生人数的跳跃性增长。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从而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更应该倾向于多样化、精细化和专业化,弥补传统大众教育的缺陷。

(二)高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教育功能

湖南省高校众多,在校研究生人数在全国各省也排名前列,如何管理好和培养好研究生,成为高校的当务之急。首先,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充分认识自身的教育资源,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招生计划,要本着对国家和社会及研究生本人负责的态度进行。其次,要适时改革课程设置、教学手段、管理方式,根据市场需求实施灵活的教育模式,使培养方式更加多样化。再次,要丰富社会实践,提高职场应对能力。高校也通过和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单位等的合作,组织学生实习,也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毕业研究生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就业。

(三)高校要加强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

简单的说,职业生涯规划就是研究生的职业理想和目标,有了目标,才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研究生对自己进行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在学习中发挥特长,弥补弱项。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研究生找准定位,及时调整求职期望值,应对突如其来的市场变化,抓住就业机遇。因此,高校要对研究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他们结合社会需求和自身情况,拟定个人职业目标.及时修订和完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减少就业时的盲目性。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社会学;关联性就业;文科毕业生

中图分类号: C916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7)01-0077-05

一、问题与假设

一项利用麦可思公司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有近三成大学生的工作与专业不匹配,与美国、加拿大、欧洲国家大学毕业生不匹配比例10%-20%相比,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匹配比例过高。不同专业毕业生专业与工作匹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能够提供职业特定技能的专业(如建筑学、卫生医疗、自然科学和工程与技术)毕业生相对于提供一般性技能的专业(如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毕业生更可能找到与专业相匹配的工作[1]。另一项实证研究也显示,工科专业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的关联度最高,农科类次之,关联度最低的是文科专业[2]。麦可思研究院的2011年、2012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据对201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调查,全国本科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相关度仅为67%,国际政治学专业相关度低至16%。从本科专业门类来看,专业相关度最高的是医学(89%),最低的是历史学(46%)和法学(48%)。将2009-2011届大学毕业生的同期专业相关度进行比较,发现本科院校高于高职高专院校约7-10个百分点,211院校高于非211院校2-4个百分点,约三成的大学生抛弃了大学四年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选择了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3]。

由此可见,专业与职业存在较大比例不匹配现象,尤其是文科类专业更为突出。把专业与就业不匹配现象归结为就业难,本文由此提出的问题是: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一定要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吗?从事专业不对口或匹配性差的工作就是就业难吗?如何评估文科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据此提出关联性就业假设: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内核结构与结构使大学生就业选择呈现出匹配性差异和相关性选择,专业对口不是评价就业的标准,在社会发展和职业链条中找到专业位置就是就业,这对实现专业、职业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社会学专业作为文科类专业的代表,历史悠久,1838年由法国人孔德创立,随后得到发展,189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创立世界第一个社会学专业,至今仍是最基础的一门社会科学和专业,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引进社会学,建国后的1952年取消了社会学专业,1978年得到恢复,改革开放以来获得巨大发展,社会学类本科专业达到416个。社会学专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其专业职业属性相对较弱,其毕业生就业状况能够较好体现关联性就业假设的条件,以成都理工大学社会学专业为样本,通过考察就业状况来检验关联性假设。资料来源包括:(1) 2010年7月至8月进行的毕业生追踪调查,以社会学2002年至2010年毕业的学生600人为总体,以网络问卷方式调查了80人,回收有效问卷80份。男生占42.5%(34人),女生占57.5%(46人);本科占62.5%(50人),双学位占20%(16人),研究生占17.5%(14人);出生时间从1978年至1987年,最大年龄32岁,最小年龄23岁。就业是指毕业生实际在岗位上工作并获得报酬的劳动状况,就业状况反映出专业教育质量,设计12个指标进行测量。(2) 2009级(75人)、2010级(66人)毕业生就业协议中所表明的就业单位。(3)2015年召开毕业10周年回母校的30名毕业生座谈会,了解他们的工作状况。

二、社会学专业毕业生关联性就业特点

我校社会学专业1995年创办至今,就业率一直在90%以上,呈现出就业单位性质多元、就业领域宽、就业岗位多样、职业向上流动等特点。

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包含横向关联和纵向关联两种形式,横向关联是以本专业为基础而在不同职业之间呈现出来的关联,可以用就业领域、职业变动、工作满意度、就业途径等四个指标来测量。(1)社会学专业的基本职业特质是社会管理、社会调查、社会工作,就业领域包括党政机关、教育、文化等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职业包括社会调查研究与数据分析、政策研究与政策评估、社会管理与社会规划、公共关系等。2010年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就业分布以企业和政府部门为主导,呈现出企业就业比例下降而政府部门比例上升的趋势。在第一份工作中,销售类有10个,公司、党政部门的行政管理类有27个,学校等教育机构有7个,广告传媒类有5个,其他15个。就2009级就业单位性质来看,除去未就业的6人外,在就业的69人中,就业单位是企业的为36人,党政事业单位为15人,考研留学为10人,其他为8人;从2010级就业单位性质来看,除去未就业的5人外,在就业的61人中,就业单位是企业的为34人,党政事业单位为8人,考研留学为7人,其他为12人,这些职业体现了横向关联的特点。(2)从职业变动率来看,2010年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成的毕业生至少变动了1次工作单位,企业就业比例由最初的62.7%下降为目前的53.1%,政府部门就业比例由最初的26.6%上升为目前的32.8%,在学校就业的比例和自主创业的比例在提高。(3)在工作满意度方面,近6成的毕业生对目前的工作表示满意,1/3的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是一般。(4)在就业途径方面,2/3毕业生通过人才市场就业,1/3通过家庭、亲戚、朋友等非市场途径就业。

纵向关联是同一职业的不同环节、不同职级之间的关联,表现为职业的晋升状况,把承担一定管理责任的岗位称为管理类业务,只是普通职员或工作人员身份的岗位称为执行类业务。2010年数据显示,管理类业务由最初的41.3%上升为目前的57.8%,执行类业务由最初的58.7%下降为目前的42.2%,中级职务由最初的4.8%上升为目前的25.0%。

本文把就业单位性质多元、就业领域宽、就业岗位多样、职业向上流动等特点的就业情形称为关联性就业,它是文科类专业普遍具有的一种特质,目前文科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定位就是关联性就业理念的体现。

关联性是指事物之间的连带性,是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在内容、功能、机制等层面所具有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关联性就业是以本专业为基础而在专业对应的职业领域寻求工作并适应社会变化需求而调整职业的过程及结果。(1)关联性就业以专业为基础,专业的职业属性显著度对职业方向具有不同的指示作用;(2)关联性就业是一个动态的调试过程,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而发生变化;(3)关联性就业是社会结构中的子系统,受就业形势的影响;(4)关联性就业是一个比专业对口或职业匹配更具有现实解释力和实践性的概念,更符合专业发展、社会发展与职业选择的现实和内在关联,更能够指导专业建设和职业生涯规划实践;(5)关联性就业是提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内核结构与结构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6)关联性就业作为一种理念,目的是把握好就业质量与数量、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辩证关系,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观念,立足提高一次性就业率,然后逐步提高就业质量。

三、社会学专业毕业生关联性就业的生成机制

专业、职业、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是关联性就业机制,目的在于揭示横向关联和纵向关联的发生原理,论证关联性假设的可行性,关联性机制可以分为内在机制和外在机制。社会学专业对职业的影响途径即关联性机制体现为:直接提供工作知识和技能的为4.7%,间接提供工作思路的为23.4%,通过培养健全人格而更好适应社会的为67.2%。

(一)关联性就业的内在机制

首先,专业内部关联。任何专业知识和技能结构都由内核层和层构成,能够直接提供工作知识和技能的内容属于内核层,是专业的核心部分,由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构成,能够间接提供工作知识和技能的内容属于层,是专业的非核心部分,由通识通修、选修等课程构成,内核和构成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内核层凸显专业个性和差异性,是就业的显性标志和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依据,层凸显专业共性和通约性,成为职业迁移和转换的显性标志。社会学核心课程和课程能够支撑社会学毕业生选择与社会相关联的就业领域,任何社会组织都有管理、文秘、公关、调研等功能,这就为社会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岗位,这也是社会学专业的职业适应性较显著且具有跨专业就业优势的原因。

其次,专业之间的关联。专业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积累和建构起来的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及其人才培养体系,包括认知和方法两个部分,认知是专业的知识结构,方法是专业建构和演化的哲学基础和研究技术,从古代到近现代,知识体系从笼统混沌到分化具体再到综合,文理交叉,科学与人文融合,这为专业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协同创新奠定了基础。我国目前的专业设置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个门类,基本专业352种,特设专业154种,在基本专业和特设专业中确定62种国家控制布点专业,专业介绍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核心课程、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专业实验、修业年限、授予学位[4]。文科类专业就是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等7个门类,管理学具有文理交叉的特点。文科类专业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和人,社会是具有自身结构、功能和运行规律的有机体,其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结构是专业形成和演变的基础和前提,以社会不同侧面和属性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社会科学,主要专业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以人自身的思想情感和心理为对象形科学,主要专业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既有分工和差异,又存在交叉和共性,专业差异性体现在学科知识体系和具体工作领域方面的不一致性,这是专业成立的基本依据。专业共性体现为文科类专业在通识通修课程设置上的一致性,都有英语、计算机、体育等课程;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具有一致性,都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在思想政治理论、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研究方法、外语应用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共同的要求;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具有一致性,都设置了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

(二)关联性就业的外在机制

首先,职业之间的关联。职业是社会分工所要求的实践活动及其领域,是解决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的劳动实践,也是个体获得生存发展资料、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依据,各种职业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由此构成职业体系,职业之间存在互补性和通约性,互补性是指职业之间构成产业链条的相互支持性,通约性是指职业之间在工作流程、思维方法、知识基础等方面的互通性,具有较强的职业迁移性。单位是职业的载体,是拥有不同专业的个体为实现共同目标而进行分工与合作的场所,在一个单位内部以及在不同单位的业务和交往过程中,存在多种专业分工与合作,这为文科类专业就业提供了机会。

其次,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联。根据专业的职业属性的显著度与职业方向的显著度的关系,把关联性就业分为两种类型:(1)职业属性越明显的专业,其职业方向就越显著,专业方向直接指示职业方向,可称为强关联性就业;(2)职业属性越不明显的专业,其职业方向就越模糊,专业方向间接指示职业方向,可称为弱关联性就业。强关联性就业的专业往往是社会结构及分工体系中比较具体的专业,研究对象是社会的某个局部或子结构,如经济学、政治学、法学、艺术等;弱关联性就业的专业往往是社会结构及分工体系中比较抽象的专业,研究对象是社会整体,如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哲学、文学。强关联性就业的专业可以称为工具理性为主的专业,其社会知名度和认同度较高,往往被称为热门专业;弱关联性就业的专业可以称为价值理性为主的专业,其社会知名度和认同度低,往往被称为冷门专业。

强关联性就业与弱关联性就业受到社会结构及其就业形势的影响而呈现出复杂的就业结果,一是强关联性就业不一定取得充分就业的结果,二是弱关联性就业不一定取得不充分就业的结果。目前从专业对口角度来定义就业质量,专业对口的就业就是高质量的就业,专业对口性差的就业就是低质量的就业,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体现了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思想,但这是一种静态思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可以做到,却不适合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人力资源市场的建立为专业人才就业和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提供了机会,任何文科类专业均在社会中有自己的结构定位和功能定位,加上文科类专业自身的知识和技能结构,二者共同决定了专业之间的界限具有相对性,关联性就业也就具有可行性。

再次,专业、职业与社会之间的关联。社会是专业和职业的实践场域,是专业和职业孕育以及演变的源泉。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变迁而呈现出复杂的关系,直接体现为就业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新旧职业交替现象突出,新职业层出不穷,职业的关联性更加突出。对已经就业的大学生而言,面对变动中的职业结构,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在学好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需要提高学习能力,掌握最一般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有助于增强职业适应能力。

通过社会学专业关联性就业的实证研究,揭示了横向关联和纵向关联的发生机制,证明关联性就业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从而为文科专业就业和专业建设提供了理念和方法论的启示和借鉴。

四、关联性就业观对文科专业建设的启示

(一)更新就业理念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把专业、就业、创业相结合,处理好专业内核与外延、本行与外行的关系,既立足本专业,又能根据形势实现专业迁移,努力提高就业率,改变从一而终、等、靠、要的惯性思维。

在职业选择方面,用A、B表示不同专业所构成的职业领域,a、b表示职业领域中的一个工作,首先寻找专业对口性强的职业,即a∈A,就是在专业对口的职业领域A中找到一个工作a;当不能找到对口性强的职业时,就是去寻找对口性弱的职业,即a∈B,就是在B职业领域中找到一个工作a,总之要实现就业。

在职业迁移方面,在职业实践过程中,在对口性强的职业过程中不断向高端迈进,提高就业质量;对于对口性弱的就业情形就是职业迁移,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而提高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二)打造专业特色

专业方向和特色越显著,毕业生就业的目标越明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和需求就越清晰。就社会学专业而言,毕业生比较认可的三个专业方向是公共关系、调查与统计分析、社会工作与管理。有毕业生建议设立社会工作方向,鉴于社区发展迅速现状,可增加社区建设类课程,可包含心理建设。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建议将现有的社会保障课程延伸细化,并且学校能和更多的后勤保障单位合作,提供毕业生更多去社区或者劳动保障部门实习的机会。完善公共关系方向,建议学校与公关公司、广告公司或者营销策划公司合作,提供实习机会,提前感受行业气息,这与另一项调查结论是一致的,认为课程设置应遵循宽且精的原则,应有1-2个方向能与社会需求靠拢,如管理、营销[5]。二是深化课程教学设计,增加与就业和工作密切相关的应用型课程,如开设市场营销、应用文写作类课程,“定期举行针对当前社会热点的社会学分析讨论会,以相对强制性的约束引导大家自觉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可增加一些社会学对企业运行及管理方面的影响及研究类课程,从社会学角度对企业进行独特的分析。”这与现有研究结论是一致的,课程设置要以贴近企业生存环境、能对工作产生直接指导作用和能力的课程为主,而以研究性课程为辅,突出SPSS、应用写作、公共关系、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团体与个案工作[6]。三是建立相关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公共关系、市场调查、社区服务、政府管理等环节受到实际训练。有毕业生就建议:“在教学初期就应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较早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认知,更全面地认知自己和专业工作方向。”

(三)营造就业氛围

对部分弱关联性就业专业而言,尤其需要扩大专业的舆论空间。企业和政府组织以及公众对社会学认知不足,影响就业。目前需要借助和谐社会建设的有利氛围,通过专家学者的宣传、对社会建设的建言献策、普及社会学知识,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加用人单位对社会学专业的了解和对毕业生的接纳;政府在就业岗位方面给予应有的支持,如各级政府部门购买专业社工服务以增加社会学专业人才就业领域,发挥政府宏观政策调控作用,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措施[7],取消某些职业资格证书在报考条件上排斥社会学专业的规定。

(四)提升综合素质

弱关联性就业和强关联性就业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换的,为此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就显得更加重要,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身心健康状况、社会交往、社会工作等层面,具体表现为大学生获得的各种奖励和荣誉称号,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英语、计算机水平、演讲辩论赛、科技竞赛等,通过这些素质训练,可以为大学生实现关联性就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扬.大学生专业与工作匹配研究:基于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的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6):82-88.

[2]李海波,等.大学生就业与专业的关联性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17):97-99.

[3]麦可思研究院.2011、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董金秋, 王平.高校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评价研究[J].社会,2003,(2):16-18.

第8篇

特色课程:科技创新教育概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论、技术设计与制作、科学教学论。

人文教育专业整合了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为基础教育文科教师,从事中小学综合文科、历史与社会等人文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公务员、记者、秘书等其他社会工作,或在各种经济实体从事多方面的管理或服务性工作。

特色课程:法学理论与实践、中学人文学科教学论、人文科学概论、社会学、地理学概论。

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能够在新技术教育领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在各级师范院校和中等学校担任教育技术学课程教师,以及在各级电教馆担任教育技术人员。

特色课程:教学系统设计、计算机教育基础、网络教育应用、远距离教育、电视教材设计与制作、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艺术教育专业培养综合艺术特长的人才,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特殊教育学校与机构输送从事儿童综合艺术教育的教师和社会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