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28 15:48: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班级管理制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为进一步改善我校校园环境卫生,确保全校师生有一个整洁、有序、安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经过学校研究决定,特制本清洁卫生大扫除工作常规要求。
一、打扫和检查时间要求
1.每天常规打扫:对教室及卫生区进行常规打扫,每天由各年级安排检查,学生会派人抽查。
2.每周重点打扫:每周五下午第三节之后大扫除,按照“管理要求”的各项标准进行彻底打扫,然后行政干部检查。
3.重要节假日进行全校大扫除,由行政干部检查。
二、教师要求:
1.学校行政领导在大扫除时,要到楼层班级巡视指导。
2.班主任要给学生做好具体分工,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按照岗职要求具体指导打扫卫生工作,带有危险性的工作一律不能让学生做(如窗户高处玻璃、风扇、灯管、高处卫生等)。
3.其他任课教师要做好本办公室、功能室卫生工作。
4.所有教师要高度重视打扫卫生期间的学生安全工作,强调注意事项,及时制止和纠正不安全行为。
三、学生要求
1.按照班主任的要求和工作职责认真彻底打扫卫生,出色完成所负责的工作。
2.严禁在打扫卫生时追逐、打闹、嬉戏、奔跑等,要时刻保证自己和他人安全。
3.发现不安全和为及特殊情况及时报告老师。
4.爱护劳动工具、注意保持已打扫完的区域卫生和个人卫生。
5.打扫卫生期间不乱倒水、不乱丢垃圾、倒垃圾时不将垃圾在途中、要将垃圾倒在垃圾。
6.使用拖把拖地时,必须有专用的拖桶清洗拖把,不能直接在卫生间的洗手盆或水池里冲洗拖把,拖完地面后将拖把在专用的拖桶清洗,脏水要倒到卫生间的水池内。各班打扫教学区卫生需要用水拖地时只允许在下午放学时段(早上、中午不能用水拖)
四、教室和卫生区清洁保洁要求
1.地面:干净、无灰尘无污迹。
2.门窗、灯、电扇、空调:明亮、干净、无灰尘,无出现故障长期没有维护的现象;门窗无乱张贴,窗台无杂物。
3.窗帘:干净整洁、按学校要求统一悬挂。
4.墙壁:干净、无灰尘、无蜘蛛网等,其他要求如下:(1)除规范的学习园地、制度外,一律不得乱贴乱挂,力求教室整洁美观。(2)按学校统一要求,在指定的位置悬挂学校统一制作的国旗、班风、班级公约、“三表”(作息时间表、课程表、值日表)等。(3)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美观、大方、整齐划一、有激励性的标语口号,能体现浓郁的班级文化氛围。
5.学生课桌面必须干净整齐,无乱放书籍、纸张等杂物。
6.卫生清扫工具必须整齐存放在指定的位置。
7.教室的所有用品必须干净、无灰尘,统一摆放;教室走廊外的小花坛上无垃圾。
8.讲台上的物品摆放整齐,教室内多余的椅子摆放整齐,教室走廊的墙壁上无乱张贴现象。
9.黑板每天放学时擦干净,黑板槽内及地面无粉笔灰。
【关键词】班级导师制;幼儿师范;学生管理;制度转型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进入新世纪,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正在面临着一场战略性的调整:教师教育体系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师教育结构由三级师范教育体制走向二级师范教育体制,剧烈的社会变迁以及由此造成的教师教育的重大变化,促使了一大批中师层次的师范学校陆续的升格和融入高教体系,然而,这些师范学校实际上是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被“抛”出原有的运行轨道,并且必须在极为短暂的时间里做出自己的选择,特别是在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面。
一、班级导师制推行的必要性
(一)辅导员队伍不健全、专业化水平低导致学生工作管理水平低效。
新建幼儿师范专科学校首先面临着“缺钱少人”的硬性问题,导致学校的辅导员队伍数量不足、队伍不健全使得辅导员与学生的师生比比例超出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规定的师生比1:200的红线。数量不足的瓶颈使得辅导员承担了过多的事务性工作,分散了精力,未能充分的发挥教育、管理和服务职责使命,削弱思想教育功效,容易出现“以管代育”的工作常态,疏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和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时效。
其次,专业化水平低、辅导员队伍缺乏系统的育人理念知识,未能较好的发挥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功能。学校辅导员的选聘来源多是从高校毕业的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不同学科领域的年轻人。表现出了“刚从高校出来,就回到高校”的特征,他们富于朝气、精力充沛。但是缺乏必要的辅导员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背景,缺乏“以育促管”的专业能力与技巧,使得对学生的影响力不够。[1]以及受到自身素养与社会阅历的制约,使得辅导员在学生的学业、生活、心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教育效能低下。作为大学生群体的教育引导,就需要得到专职教师专业教育的配合,更需要班级导师这种师长似的人物成为他们大学生活学习的引路人。
(二)学生教育管理体制的“路径依赖”,显现一定的制度惰性。
首先,由于办学层次的提高和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变,新建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在其建设发展过程中,教育管理缺乏实效的理念难题,突出表现在办学经费紧张、学生管理理念落后、学生工作体制和机制不完善、学生管理事务职能部门不完善,职责不明晰等。在谋求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学校发展不可避免的会表现为“依附性发展”和“沿袭式发展”。“依附性发展”表现为受到其他高校的学生工作影响,不顾实际情况地跳跃式发展,如新建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受到其他师范类高校的影响,在建立辅导员队伍的时候,片面的注重数量,忽视辅导员队伍的质量。“沿袭式发展”表现为教育管理理念依循传统旧有的学生工作思路,采用旧有的班主任学生管理模式,曲解了教育主体的教育功能和实质,使得学生的教育处于统一化的引导中。
其次,辅导员队伍体制和机制的不完善影响了专职教师育人作用的发挥。一方面,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辅导员专事思想教育工作,会无形中助长专职教师产生“教而不育”现象,表现出狭隘的“教学至上”的理念,无义务为辅导员分担学生思想教育任务。另一方面,在解决辅导员数量不足、辅导员体制和机制不完善使得新建的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学生管理体制采用了沿袭式的班主任学生管理模式,混淆了“班主任”和“班导师”两种教育主体的本真含义,曲解了两种教育主体的教育功能。弱化了班导师对学生个性化指导、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促使专业认同等作用发挥。[2]因此,在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这种“捉襟见肘”的转型过程中,通过实行班导师制来实现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转型既是势在必行,也是对教育主体功能的匡正。
二、班级导师制的内涵
班级导师制是指高校为每个专业班级配备一名专业相关的专职教师,为该班级学生提供学习生涯、思想道德及就业指导等方面进行个别化指导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以期辅助辅导员做好具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班级导师的基本工作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思想、心理指导: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和职涯规划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班导师还要配合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专业指导:让学生了解专业的特点、积淀专业情感、树立专业理想、扩展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以及专业未来发展趋势以及社会需求,帮助学生端正态度,激发求知欲、结合学生的学业发展状况与特点,为其提供学业方面的全程指导;(3)科研指导:班导师以研究型教学为载体,让学生参与到相关的课题项目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班导师的指导下主动钻研、拓展知识领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4)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创业计划,拓展校外实践和实训基地建设,鼓励学生参加企业实习计划,为学生搭建提升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平台。
三、班级导师制的特征
班级导师的工作内容相对于专职辅导员及兼职班主任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班级导师制是一种个别化指导的教育管理制度。班级导师主要由同其指导学生专业相关的专职教师构成,根据学生学业发展的要求,对人数较少的学生提供个别化的专业指导。由于高校生师比例的扩大,许多专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教育过程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学习轻身心,重共性轻个性”现象。所以推行班级导师制,有助于克服此现象,实施个性化教育。与此同时,班导师指导本科生选课,避免了学生选课时的盲目性、随意性以及片面追求学分和个人兴趣的倾向,确保学生选择课程的正确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真正做到通过选课完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最终形成科学、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对学分制是一种有效的补充。[4]
(二)鉴于“教学具有教育性”的原则,班级导师的工作兼顾了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与辅导员直接组织学生进行政治理论学习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不同的是,班级导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较丰富的人生阅历、较成熟理性的判断能力,能够从专业教育入手,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未来发展结合起来,将个性化的成才目标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起来[5]。
(三)围绕学生专业发展的全方位、全过程进行全员管理。与研究生导师同时跨年级辅导员学生所不同的是,班级导师仅负责其所指导的某一年级的班级学生,针对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开展相应的教学管理工作。这样可有利于班级导师将主要精力放在某个阶段的工作任务中,如大一新生的教学管理工作,主要负责新生的专业展望及生涯规划、适应性学习指导,毕业年级负责学生的就业、论文提交答辩等。班级导师制的推行将教师的教书育人通过制度以责任和义务明确下来,有助于发挥专职教师的育人功效,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
四、班级导师制推行的措施
班级导师制作为新建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制度转型,是在当前学分制学籍管理下更加细致地实施因材施教,更好的帮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而推出的一项举措。在班级导师制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学校、专任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三方面的通力配合,主要体现在班级导师制度的保障、实施和制度衔接措施中。
(一)班级导师制推行的保障措施
班级导师的选聘任用制度,严把“入口关”,从源头上保障班级导师制度的顺利推行。班级导师的选聘,必须是由具备扎实专业知识、教学工作时间较长、有较多精力指导学生、热爱学生工作的专任教师构成。采取固定班级指导原则,即专任教师从大一到大四担任该班导师,原则上不进行轮换调岗,这将有助于班级导师对学生的了解,学生对导师的信赖程度也随时间的推移而加深[6]。同时,对于班级导师工作量的考核认定,应将其担任班级导师的工作量纳入到日常绩效中。高校对教师工作量的认定有一定的要求,对于担任班级导师的专任教师,对于科研项目、教学时数等不能一味追求高指标。
班级导师的权责认定制度,提高“质量关”,从过程中保障班级导师制度的顺利开展。班级导师制,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探索,是要解决当前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效能低下的问题的,不可避免地要与现行辅导员制度磨合并存。建立健全班导师的权责认定制度,合理划分班导师的管理幅度和范畴,增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时效。
(二)班级导师制推行的实施措施
在班导师的安排上,选配相关班级的任课老师作为该班级的班级导师,从而实现教学与导学相统一的教育过程。作为专业班级某科目任课老师的班导师以班级为单位,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直接管理者、指导者和教育者,他们对学生的个性和班级的整体情况都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和把握。可以很方便快捷的掌握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动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的化解学业上的困难,探测心理动向,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运用课堂专业理论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实现专业能力的增长和专业情感的积淀。同时,班导师利用教学过程中的空闲时间,可以十分便捷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增进师生情感。在导学内容上,采取分层指导,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业阶段实施针对性的指导。比如:大一的适应指导,大二专业巩固性教育、大三的专业提高性教育,大四的升学指导和就业指导。此外,班导师是以学院或者系部为依托开展工作的,所以学院或系部要积极的保障班导师工作的外部环境。例如,合理分配班导师授课的工作量,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班导师工作中去。[7]
(三)班级导师制应处理好与辅导员制度的关系
班级导师制,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一项转型,要正确处理好与现阶段高校普遍实行的辅导员制度。“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长期以来,因双方的职责不明确,辅导员的强势地位使得班级导师制影响力不强、班导师的工作流于形式,有名无实。因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专属辅导员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维定势;另一方面班级导师制的推行势必要对辅导员日常工作产生冲击。首先,班级导师的职责过于宽泛,则与辅导员日常工作重合,会出现权责不清、多头教育管理等问题。不利于教影响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其次,班级导师的职责过于模糊,辅导员可能会对比较有权威的班级导师产生依赖心理,产生工作上的推诿和思想教育上的缺位。因此,班级导师制在推行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处理好与辅导员制的关系,明晰辅导员和班导师的职责和职能定位,理顺管理限度,落实管理责任,提升学生管理效能,二者才能合力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五、结语
伫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社会经济转型的时代中,面对此伏彼起的以创新求发展、以特色兴学校的呼声,由以前的师范学校升格的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站在了发展的十字路口,每一个方向似乎都充满了不确定和未知数。对于新建的幼儿师范专科学校而言,其正处于快速的发展转型期,在注重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关注学校办学特色、强调学校教育内涵发展的浪潮背后,不可避免的会面临诸多的问题,尤其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将班级导师制引入学生教育管理体制中,充分发挥优秀任课教师的教育引导和思想引领作用,有助于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丰富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发挥学科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有助于统筹校内多种教育资源,形成全方位的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刘进.理论与实践: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现实悖论[J].江苏高教,2010,(2).
[2][4]靖国安.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5).
[3]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三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9.
[5]徐志峰.本科生导师制与辅导员制的关系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关键词:小学班级;师生关系;道德修养;日常活动
师生关系是班级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对矛盾关系,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以及学习效能。小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方式与认知能力尚不成熟,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教师作为小学生除父母以外接触最多的群体,其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非常突出的影响,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智发育乃至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都大有裨益。文章基于此,就小学班级管理中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做了相应的研究。
一、树立生本管理理念
生本理念,也就是以生为本的理念,它要求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以学生作为管理活动的根本,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两层含义:第一,管理服务学生。班级管理活动归根到底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成长与发展的。因此,管理目标的设置、管理环节的规划、管理行动的采取都必须紧扣学生的实际需求。如此,班级管理活动才会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强化管理效能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冲突;第二,管理依靠学生。当前,小学班级管理中之所以会出现师生关系不和谐或者学生惧怕教师的情形,和教师过多地介入班级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举例而言,教师每天亲自检查学生的眼保健操情形,会使学生产生心理负担,疏离师生关系。对此,教师需要依靠学生自主管理,比如,设置完善的班干部体系以及其他管理岗位,让学生都能参与到班级管理之中,在减少师生冲突的同时,活跃班级氛围。
二、采用柔性管理制度
制度构建是班级管理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也是提升班级管理效能不可或缺的环节。传统的班级管理制度多为硬性制度,即制度规定了什么,学生就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稍有不足,便会受到相应的惩戒。比如,班级制度规定早晨7点半必须到课堂早读,学生哪怕是晚一分钟,都要受罚等。此种管理制度虽然有助于令行禁止,但对和谐课堂的营造以及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都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对此,教师可以在班级管理中采用柔性管理制度,所谓柔性管理制度,指在突出制度执行力、公正力的基础上,融入一些柔性的内容,它包括以下两点内容:首先,柔性管理制度注重制度内容的弹性空间,尽可能避免使用刚性化的管理标准,比如,学生每天早晨7点20至7点40到校早读。其次,柔性管理制度注重制度执行中的特殊性。学生违反制度内容大部分是无意为之,比如,交通拥堵导致的迟到、身体不舒服引发的课堂无精打采等,教师要先探究学生违法制度的原因,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三、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教师在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价值取向、行为过程等直接决定了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效果,这除了需要教师有意识地与学生沟通交流以外,还需要教师做好个人道德修养的强化工作。“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学生成长环节中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尚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造成极大的示范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以及校园生活中做好以下几点工作:首先,在仪表上,教师要注意庄重、得体,不能过于轻佻,如此,才能给小学生一种稳重感和可信任感;其次,在言语上,教师要注意文明用语,无论是在讲课的过程中,还是在与学生的私下交流中,教师都需要注意文明用语,语言要柔和,不能过于犀利,如此才会产生亲和力;最后,在知识上,教师要努力拓展自身的认知视野,加大知识储量,以应对学生提出的形形的问题。
四、介入学生日常活动
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现状的准确把握,这取决于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频率及效果。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并与学生打成一片,教师需要主动放下身段,多与学生展开沟通交流,就学生喜欢的话题进行讨论,如卡通片、英雄人物等,消除师生间的隔膜。此外,教师还需要介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逐步转变学生对教师身份的认知,成为学生的朋友。比如,爱玩游戏是学生的天性,小学生无论是在课堂内还是在课堂外都非常喜欢玩游戏,对此,教师可以主动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做游戏,在课后游戏老鹰抓小鸡中,老师扮演保护小鸡的大母鸡,这对师生关系的和谐与深化效果显著。
师生关系作为课堂教学以及学校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对变量,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就目前的小学班级管理而言,尽管管理效能获得了一定的提升,但仍然存在管理过死、管理过严等弊端,影响了生关系,对此,教师需要从理念、制度、形象等多个角度出发,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翟艳春.浅析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师生关系的构建[J].人才资源开发,2015(24):56.
一、班长组阁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优势
班长组阁制是一种民主选举的形式,但是又不同于传统的竞选。这种班级管理制度一方面满足了学生对民主的要求,符合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干部在班级管理方面的积极性。小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已经趋向了独立,希望能更好地独立自主地管理班级,班长组阁制恰好就符合了学生的要求,它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行使自身合法权利。
班长组阁制可以让学生意识到班干部工作中也存在很多辛苦和困难,在今后的班级管理中学生可以换位思考,更加理解和配合班干部的工作,学会合作和体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组织能力、策划能力、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等。这种全面发展的管理制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可以激发学生在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从而更好地实现班级管理,营造出一个和谐、民主的班级氛围。
二、班长组阁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缺点
班长组阁制作为一种新型的班级管理模式,很多学生或者家长可能没有听说过,一时之间可能难以理解并接受。而很多班长的身份也仍然是一个执行者而非真正的管理者,他们无法真正独立地进行班级管理,而是依旧听取老师的意见。这样一来,也就根本无法发挥出班长组阁制的优势。
在班级管理中,良好的班风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基础。怎样使全班学生能够遵守校规校纪,形成良好的班风?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我个人认为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我们可以利用班会课全班集体制定班级全体学生需要遵守的管理制度,要求每个学生提出自己认为需要遵守的制度,并说说有什么必要性,同时可以让其他同学积极参与讨论,教师加以指导。在这一班级管理制度制定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讨论,就可以使他们明白遵守这些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某一条班级管理制度是哪些学生提出的,教师可以在班级公布的制度中予以注明,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维护班级管理制度的自觉性。班主任也可以自己在制度的制定中加入对班主任班级管理的一些要求。班主任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要严格遵守这些要求。这样制定的班级管理制度,就会形成上下合力、共同遵守的良好局面,今后的工作中,班主任只需要注重全体学生遵守班级纪律的养成就行了。
二、在班级管理中要注重培养全体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在班级管理中,全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班级学生学习成绩稳步提高的重要基础。怎样才能使全班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形成良好的学风,我们可以采取下面这样的措施:班主任要全面了解学生,了解各个学生的优点、缺点、特长、爱好及家庭情况等。以“扶优帮差”为主,以学优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影响班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帮助学困生寻找自身不足,同时引导学困生发现自身的长处,协助他们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以恰当的激励性表扬语言促使学困生树立主动学习的信心。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班主任要密切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适时提出表扬或批评,督促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引起班主任注意的是这一习惯的形成过程对好多学生而言可能是个长期的、漫长的过程,要求班主任能坚持下去。
三、在班级管理中要注重培养全体学生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
在一个班级,同样智力水平的学生在接受同样的教育之后,可能会出现很大的个体差异,学生自身的习惯因为家庭的生活环境不同、家长的具体要求不同,千差万别。有的学生细心认真,一丝不苟。有的学生刻苦上进,持之以恒。这些生活习惯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业成绩。这也就说明学生的生活习惯对于班级管理工作有着极其密切的影响。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呢?习惯不是一天就能养成的。坏习惯养成了,改起来不容易。好习惯养成了,要忘掉也不容易。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需要有恒心。教育学生多向身边的榜样学习。以拥有良好习惯的人为镜子,时时对照自己,矫正自己的不良言行。好习惯的养成是循序渐进的,是在不断积累中逐渐完善的。任何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一个漫长的完善过程,当一个人、一个班集体,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秩序,干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一、为学生创造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提高自主管理的自信心
在班级管理中,总是有一些学生较少甚至没有参与班级管理,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应有的信心。因此,在班级管理中,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进而提升学生参与管理的信心,是帮助初中学生实行自主管理的一个有效途径。
根据多年的班主任管理工作经验,笔者认为,作为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实行民主管理、班干部轮换制度是为学生创造参与班级管理机会,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自信心的有效方式。在班级管理中,笔者在班干部的选举方面完全采取民主方式,先由学生自己提出申请,然后召开班级会议,让提出申请的学生上台向全班作公开演讲,学生们在听完多个申请担任班干部的同学的演讲以后,进行民主投票,得票多的申请人出任相应职位的班干部。此外,在班干部的任用上,笔者还采取了任期制的做法,将班干部的任期限制为一个学期,所有班干部任期满一个学期以后,都要无条件退出,再由没有担任过班干部的同学通过同样的方式选举产生。初中三年总共六个学期,班干部有六次轮换,基本上大部分学生只要愿意参加竞选都能有机会做一次班干部。
班干部民主选举及轮换制避免了传统班级管理中由教师指定班干部而忽视广大学生意见的落后做法,不仅使有意向担任班干部的学生有了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同时也为那些选举班干部的学生间接性地提供了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不管是参选的学生还是没有参选的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信心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让学生参与班级目标及制度的制定,激发学生自主管理的创造性
在班级管理中,学生是班级制度的执行者,也是班级目标的实现者。因此,我们认为,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无论是班级目标的制定还是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纳入到目标或制度的制定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参与确保制度和目标符合学生期望和班级实际。
例如,班主任老师在班级管理中根据学校管理制度和本班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讨论优秀班级创建的问题,在确定班级总目标后,班主任老师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制定什么样的制度?为什么这样制定?在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时,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出各自的意见,当学生们提出各自的意见时,班主任老师则要采取民主协商的方式进行协调,以取得共识,切忌以班主任身份施压的办法来逼迫学生就范。学生们结合《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通过协商制定出本班的班规,并形成书面文字贴在墙上。
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既体现了班级管理的民主性,也体现了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的要求。在讨论、制定各项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但理解了《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内容,同时还在对这些制度的损益变化中获得发展的动力。学生对于自己制定的班规会更愿意遵守,久而久之,班上`反纪律的行为就会越来越少,班主任老师在班级管理中也由过去的“消防员”“决策者”变为“引路人”,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
三、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和内容应多元化,调动学生自主管理的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学生的评价应从甄别式的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根据这一要求,班主任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也就是说班主任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一定要从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两方面进行多元化评价,切忌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要严格按照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从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另外,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人都至少具备音乐智力、语言智力、空间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身体智力以及自我认知智力等多种智力,不同的学生在不同智力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的,然而目前初中学生的考试和评价制度显然并没有对每一种智力类型都进行考查,班主任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是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这也会直接导致对学生评价的片面性。
在上表中,学生看不到没有意义的分数,但是能了解到自己在学科和德育中的表现情况,还有自己的特长潜能分析、教师及同学的发展建议等,这些可供学生在规划学习生活时参考。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校园文化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校园文化视野下,小学班级良好的管理策略,可以为小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由此看来,重视小学班级管理实施策略,教师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具备良好沟通能力,深入地了解每一位小学生,有效拉近与小学生的心理距离,积极建立与小学生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小学班级管理影响因素
(一)班级管理方法单一。目前,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管理方法、形式过于单一,往往只关注小学生学习习惯、纪律意识等方面的管理,严重忽视了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和发展特点的培养,另外大多数的管理方法都是运用说教方式,依靠这种单一的管理方法来对小学生灌输一些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这样非常容易导致小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导致小学生认同感不高,很难取得良好的班级管理效果。在新时期教育下,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也需要积极做出创新和改革,积极拓展一些丰富多样化的班级管理方法。(二)班级管理观念落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下,小学生日常学习成长环境和小学班级教育目标的改革,给当前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仍旧采取传统管理观念,过于注重小学生学习成绩,认为只要对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进行管理即可,往往还是以批评教育为主,严重忽视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从而限制了小学生其他方面潜能和优势的提高[1]。
二、校园文化视野下小学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一)提升班级学习效率。班级作为学校的构成单位,良好的班级管理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帮助小学生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学习。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对于和谐平等班级环境的建立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小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遵守班级公约,形成良好的班级秩序,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有效提升班级的整体学习效率。(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中指出:给孩子创造机会是教育管理的关键一环,不让学生动手实践是摧残学生创造力的教育旧观念。校园文化视野下,小学班级管理策略的有效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集体精神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有效的班级管理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高校实现班级管理目标,解放学生双手,培养小学生的集体责任感,促进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三)提升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小学生对班级管理进行深入了解,促使小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制度实施中,鼓励小学生畅所欲言,敢于发表意见,为班级管理注入新鲜血液,从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校园文化视野下优化班级管理策略
(一)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校园文化建设背景下,教师需要从自身做起,积极提高自身管理素养,科学引领班级发展。教师需要正面解决当前班级管理中所存在的影响因素,认真学习相关文件,对一些真实教育案例进行深入剖析,熟悉作为一个班级管理者应该具备的责任、权力等,充分了解小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作为班级管理者,需要对小学生倾注爱心,不只是单纯地停留在知识学习层面,对待学生要向自己的孩子,努力打造良好班级文化,站在学生视觉来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以此来增加班级学生的凝聚力,充分带动小学生的班级荣誉感,改善班级环境,促使小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条件下团结同学、爱护班级。作为班级管理工作者注重自身形象,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一言一行,都要作为小学生学习模仿的楷模,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从自身的举止、谈吐做起,为小学生树立一个学习榜样,提高自己在班级学生中的威信,促进班级文明班风的有效形成,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例如发现教室的地上有一团废纸,教师需要在小学生面前主动地捡起来,丢进垃圾桶,而不是指使小学生进行清扫。又或者在课余时间和小学生间进行课间游戏,以此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日常中所存在的问题,便于帮助学生及时地解决,教师的这种教育行为非常有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2](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新课改教育背景下,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积极转变管理观念,做好与小学生间的良好沟通,建立平等、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提高对教师的关注和认可,及时对小学生的行为思想进行正确引导,真心对待班级内的每一位学生,切身地感受每一位学生的需求,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树立正确、科学的管理理念,热爱班级管理工作,将学生视为自己孩子进行良好管理教育,促进师生关系可以更加紧密,从而促使形成一个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进而在班级内树立起良好的学风、班风增强教师与小学生间的互动沟通,同时也可以以小学生的新鲜活力来有效缓解教师长期班级工作管理的紧张和压力,进而增强小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尊重,促使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3]例如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就需要主动地靠近他们,对他们进行耐心的指导,细心地为他们讲解学习难点,给予充分的关心和耐心,增进与学生间的情感培养,营造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真正地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利用引导的方式来与小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帮助学生走向正确的学习成长之路,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燃起对教师的敬畏之情,从而与学生一起构建一个团结奋进的班集体。(三)创设良好班级氛围。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教育思想,充分地说明了爱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这也是班级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爱护学生是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基本要素。校园文化视野下,关心学生学习、关心学生班级、校园内的各个方面,保证学生的健康、快乐安全成长,注重小学生生理健康以及心理健康,努力给予学生一个家一样温暖的班级氛围,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促使学生可以保持一个健康快乐的学习心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爱护,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促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尊重教师、遵守班级管理制度,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与教师间建立和谐舒服的互动沟通方式,实现班级内高效的双向互动,从而为自身成长发展和班级荣誉不懈努力。[4]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开展班容班风主题班会,引导学生针对班级卫生、自身仪表仪容、清洁工具摆放、班级文化建设进行自主讨论思考,让学生在合作讨论思考的基础上,认识到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而播种一种性格,则会收获一种命运的重要作用。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小组内讨论的结果进行分享,然后对班级内学生进行责任分工,促使全班学生动员起来,为创造良好班级管理氛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集体情况来组织开展班级内的进步之星、劳动之星、优秀班干部等活动,利用这种评选活动来促进学生对自己学习生活行为的约束,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和行为习惯,有效促进班级内良好氛围的形成,进而实现校园文化视野下小学班级管理制度的优化实施。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下,基于校园文化建设,关注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当前社会大众重点关注的一件事情。积极建立良好班级管理措施,作为教育工作者从自身做起,提升自身职业道德修养,丰富自身管理文化知识,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耐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坚持新课改理念下的人本化班级管理理念,帮助小学生养成尊敬师长、热爱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促使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进而为小学生未来的发展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张永胜.小学班主任有效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11):277.
[2]丁永兵.浅谈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沟通艺术[J].考试周刊,2018(90):188.
[3]袁东芳.网络环境下小学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31):54-60.
一、建立科学、规范、民主化的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管理制度化,日常管理民主化。在新学期两周 ,逐步建立科学、规范、民主化的班级管理制度,制定班级行为规范细则。这些制度包括:依班规奖惩制度,主题班会制度,周记日记制度,板报评比制度,值日班长、组长负责制度,班长、组长定期评选制度,请销假制度,定期调整座位制度。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阔学生视野。
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关爱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体。班级行为细则的确立,就是为了把班级还给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的关爱与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冰心说“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农村小学尤为重要(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关爱)。作为班主任,要努力做到能像一个真正的朋友一样,欣赏学生,学会倾听学生意见,接纳他们的感受,包容他们的缺点,分享他们的喜悦。
注重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实行值日班长、组长负责制。一个班的集体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班干部决定的。班干部对班集体有着“以点带面”和“以面带面”的作用,他们是“班主任的左右手”。值日班长、组长通过演讲竞选的方式 ,由班级成员投票选举产生,规定任期为一个月,明确职责,处理班级日常考勤、纪律、卫生工作。
开好主题班会,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班会是班级管理的重要一环,主题一般情况下由学生确定,班会主持人、记录人由班主任指定,班会讨论过程由学生自己完成,尽量做到全体学生参与发言,各抒己见。通过班会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活动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他们参与班级管理的主动性,班主任做出点评,为班级下一步工作打基础。
周记是学生与班主任沟通的桥梁。认真批阅学生周记,掌握学情动态,了解学生心理,及时处理学生遇到的生活学习中的难题。培养学生写日记的良好习惯。
写日记不仅能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更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性格提升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定期调整座位,关注学生视力健康。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智力的重要时期, 定期调整座位,有利于学生视力的良性发展;定期调整座位,还有利于不同性格之间的同学增进了解,加强同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良好的同桌关系,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阔学生视野。通过板报评比,依据班规细则,严格奖惩。板报制作,为课外兴趣小组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既能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丰富学生课外生活。
二、探索“5+2=?”教育理念
搞好家访,开好家长会。创建学习型家庭,拓展教育阵地,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完美结合。家访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重要途径。家访是学校、家长、学生联系的纽带。由于农村家庭文化层次的特殊化,在家访时应给家长灌输一些现代教育观念,让家长知道从哪些方面去教育孩子,怎样教育孩子,并随时与老师配合、了解学生在家里的生活、学习行为。其次,还应适时召开家长会。开会时,家长和任课教师有说不完的话,用这种谈话方式,老师会及时回答家长提出的问题,取得家长的好评,收到良好的效果,交流沟通多了,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
“5+2=?”是指学生在学校学习了5天,效果非常好,可是在家休息了2天以后,学生就把所学的知识差不多都忘记了,这种现象是农村小学生的真实写照。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觉得家访是一种有效的途径。由于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因此班主任应该多与家长沟通,进行家访,多向学生家长介绍一些科学的教育理念,帮助他们学会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对孩子实施“棍棒教育”,并要求家长经常与班主任联系,让班主任了解学生在家的生活、学习情况,同时,家长也能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其次,在开家长会时,班主任不要一味自己讲,而是要多与家长进行交流,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并及时地解决这些问题。
破解隔代教育难题,及时通过手机、网络把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反馈给学生父母;鼓励爷爷奶奶对学生“言传身教”“关怀不溺爱”“要给孩子做个好榜样”“走出棍棒教育误区”;针对条件比较好的家庭,鼓励家长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增长知识。
三、探索教育新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探索习惯教学法,“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萨克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进而“会学习” “会求知”“会探索”“会思考”“会辨别”,在不知不觉中,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纠正学生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使学生各方面习惯都得到有效培养,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我们每位老师应该承担的责任。只要我们每一位老师对每一位学生“不抛弃、不放弃”,相信我们每位学生都会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班主任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养成课前充分准备、上课认真倾听、善于发言、敢于质疑的品质。作业方面,培养学生端正书写、打草稿、认真审题、检查的良好习惯。
四、用心关爱学生,增强学生幸福感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鲁迅先生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该把爱放在首位,教育学生学会把爱献给他人。以爱为核心进行班级管理,能让班级充满友爱、活力和阳光。班级管理回归爱,尤其要注重细节。当前,农村小学逐渐向半寄宿制、寄宿制过渡,班主任跟随校车接送同学,照顾学生食宿。这一系列工作,都需要班主任投入情感。因而,班主任必须巧妙的利用班级管理艺术,形成班级成员之间相互友爱的合力,增强学生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