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生物学习计划

生物学习计划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28 15:48: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物学习计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生物学习计划

第1篇

论文摘要:教育者普遍认为,教学设计,指的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应用系统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是现阶段新课程改革的落脚点。领悟教改的主旨,整体把握和探索课堂教学的新途径、新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科学性的行动纲领,使课堂教学能获取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系统的各要素的特点与功能,并在教学设计中树立整体的、相互关联的、开放发展的、有目的的观点,使教学设计达到系统优化。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理论体系封闭,缺乏科学思想;技术至上,忽视情感和目的;对学生关注不够,忽视学生的创新意识;缺乏对教学设计目的性的认识。科学思想指导教学设计,并不是照搬全抄所构建的模式,而是要结合教学实践活动。同时,必须结合当今一些主流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以及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指导思想,有针对性地去借鉴。理论和实践表明,教师在课堂优化设计时应该从整体出发,增进教学活动的效率。因此,在构建教学设计模式的基础上,笔者归纳出了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的一些原则并提出了一些策略。

1.把握好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和有序性特点

整体性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系统的优化教学设计首先要选取恰当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逐级展开教学设计,其次还要把握教学进度、教学难度和广度等因素,在此基础上适度地加以组合,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整体控制。如,在进行必修I中相关"蛋白质、糖类、核酸"等高分子化合物时,传统的教学就是逐个逐节从基本单位-聚合方式-空间结构,从分子结构-生物学活性进行。学生在学习时枯燥无味,原因是教师缺乏对知识系统的优化设计。教师应该先给学生引入生物体内高分子化合物的共性,从开始强调"蛋白质、淀粉和核酸等都是由小分子聚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空间结构和生物学活性的高分子化合物"。剩余的完全可以交给学生研究讨论,逐级解决,老师只需要每节课给出相应的提纲,在学生出现困难和遗漏时能够"锦上添花"就足够了,即节省了时间又增进了学生的自主与合作。

就教学设计的有序性,如,在"基因表达和中心法则"的讲解时,完全可以设计一个基因,黑板上画出细胞核和细胞质,让学生在"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基础上自行演练基因的表达,体验基因表达的有序性,教师再从参与的细胞结构和载体等方面综合表述。让学生体验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和有序性,实现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

2.把握好教学优化设计的开放性和有机关联性

教学设计过程需要考虑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也要考虑教学环境。生物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坚固的实体,生物教学过程中各要素都是开放的,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应是封闭的和僵化的体系,课堂教学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学生接受知识也是多渠道的。针对不同的课时内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各要素又是相关联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带动学生,学生之间也相互带动相互影响。教师和学生等教学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生物教学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如,针对学习目标,教学设计要监测教学过程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效果。

3.重视教学设计的目的性,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在生物学教学设计全过程中,教学设计的目的性是第一位的,它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定向、定量、定度的作用,即教学设计向哪个方向走,它怎样符合大纲的要求、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能否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教学设计中关于学生的交流,教师必须抛弃"竞争-淘汰"的观点,让学生在交流中形成正确的"竞争-合作"的循环机制。

4.一些具体的教学优化

(1)优化语言。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求是:具有严密的科学性、鲜明的教育性、丰富的情感性、生动形象,具有节奏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加上巧问巧答,精妙的过渡语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并产生对自己语言优化的渴望和行动。

(2)优化课堂内容,突显重难点。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重构教学内容,使教学重点难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容易让学生实际操作并掌握。

(3)优化教学环境。科学安排时间,努力给学生创造各种宽松时效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课堂和外围教学资源。

(4)优化教学反馈。教学中可通过课堂后的巩固练习或单元测试来达到教学反馈的目的,教师应注意选用典型的题目、紧扣重难点和考点的适量题目优化教学反馈。

总之,教师要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和总结,发掘生物课程教学的潜在资源,并在实践中完善与应用,实现教学设计优化。

参考文献

第2篇

    论文关键词:生物无机化学;蛋白质;螯合剂;酶;无机药物化学

    生物无机化学是无机化学和生物化学交叉的领域。它的任务是研究金属与生物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有赖于无机化学和生物化学两门学科水平的发展。由于研究方法的进展,使得揭示生命过程中的生物无机化学成为可能。生物无机化学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研究生物体本身微量元素的作用,二是研究外界微量元素对机体的影响。

    一、研究生物体本身微量元素的作用

    (一)含有微量元素的蛋白的研究

    含有微量元素的蛋白是生物无机化学中偏向生物领域的研究对象,做此项研究主要依靠生物化学技术。含有微量元素的蛋白是微量元素与蛋白质形成的配合物,与酶的区别在于含有微量元素的蛋白并不表现催化活性,但却有其他的重要功能。现在的研究在于发现新的蛋白,确定其结构、性质。

    现在热门的蛋白有硒蛋白,因为硒蛋白是硒在体内存在和发挥生物功能的主要形式。硒的作用,主要在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病毒等方面,但结论不统一。现在主要在探索新的硒蛋白作为预防药物开发、癌症治疗和药物筛选靶标。如杜明等通过硫酸铵沉淀等方法,从富硒灵芝中获得了一种新的含硒蛋白,并研究了它的抗氧化活性与其硒含量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该蛋白的抗氧化活性与其硒含量具有相关性。

    另外,也有对细胞色素进行研究。如官墨蓝等对细胞色素b5的突变体做了研究。为了深入了解细胞色素b5的64位氨基酸对血红素辅基微环境及蛋白性质的影响,对细胞色素b5第64位氨基酸残基进行保守性和非保守性突变。研究表明,细胞色素b5第64位氨基酸残基对稳定血红素辅基和维持蛋白的结构有重要的作用,在64位引入其他氨基酸残基使蛋白结构不太稳定。

    (二)酶的模拟

    酶的模拟就是从酶中挑选出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来设计合成一些能表现生物功能的、比天然酶简单得多的非蛋白分子,通过研究它们来模拟酶的催化过程,找到控制生化过程的因素,从而得到更好的催化剂。

    如硒酶的研究。通过对硒酶结构与功能的模拟,人们不仅可以了解硒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还可以进一步开发与硒酶相关的药物。对于硒酶的合成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对硒酶进行化学模拟,二是对硒酶进行化学修饰,三是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含硒酶。对硒酶化学模拟主要集中在硒酶活性中心催化三联体Se-N的相互作用的模拟中。在这个方面主要有合成含有Se-N键的硒酶模拟物和在硒原子的附近引入氮原子,用分子内的螯合作用间接形成分子内螯合物,达到Se-N键的作用。对硒酶化学修饰主要方面有:1、将天然酶改造为含硒酶;2、设计含硒生物印迹酶;3、设计含硒抗体酶。硒蛋白模拟物在理解硒酶的生化作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硒蛋白模拟物在抗氧化、抗癌及抗滤过性病原体等范围具有治疗潜能。

    又如刘海洋等对核酸酶的化学模拟。核酸酶的化学模拟对于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Corrole是具有共轭电子结构的大环化合物,其结构上导致其配位化学行为易与金属形成配合物,其形成的配合物在许多反应中均有催化活性。该科研组研究了单羟基Corrole锰配合物对DNA的催化氧化断裂作用。结果表明,锰Corrole配合物可催化DNA的氧化断裂,而且断裂程度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宋玉民等研究了全反式维甲酸合钇配合物对DNA的切割和键合作用。实验表明,该配合物在生理条件下比配体和金属离子能更有效地切割质粒DNA。岳蕾等研究了铬配合物切割DNA的活性。研究表明,在H2O2存在条件下,Cr的配合物[Cr(bzimpy)2]+具有氧化切割DNA的活性,但被切割的DNA可被大肠杆菌修复。

    对于固氮酶模拟的报道比较多。模拟固氮酶的目的主要是在温和的条件下将空气中的氮分子转化成有机化合物,从而加以利用。对固氮酶的活性中心模拟主要是钼铁硫原子簇,另外还有钼-硫醇等等的研究报道。

    二、研究外界微量元素对机体的影响

    (一)无机药物化学

    无机药物的发展在生物无机领域中有很重要的地位。顺铂的抗肿瘤作用的发现开辟了无机药物化学的新领域。在抗癌药物应用中,顺铂药物目前仍在临床上使用,主要有四种铂配合物:顺铂、卡铂、顺糖氨铂、奥沙利铂。从1980年发现二烃基锡衍生物具有抗癌活性以来,人们先后合成了具有顺铂结构的二烃基二卤化锡配合物,与卡铂结构类似的有机锡化合物,以及有机锡羧酸衍生物等等。在锗化合物方面,从发现1971年合成的β-羧基乙基锗倍半氧化物具有抗癌活性以来,人们先后合成了许多有机的锗化合物。此外还有茂钛衍生物和稀土配合物。因为癌症是人类健康寿命最主要的杀手,所以在抗癌药物的研究开发方面将有很大的发展前景。除了合成新的药物外,在原有的药物基础上对原有的药物进行改良也是未来的科研方向,因为原有的药物具有较高的毒副作用,且抗癌范围较小。所以在无机抗癌药物这一方面,合成具有广谱高效抗癌活性且有较低的毒副作用和较长的持续时候的抗癌药物是主要发展方向;另外,对于无机金属药物的抗癌机理尚没有统一的理论,因此研究无机抗癌药物的作用机理也是主要研究方向。

    无机药物在其他方面也有重要的应用。如金配合物在抗类风湿方面的应用,应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金Au的硫醇盐。在治疗胃病的过程中,铝盐也是主要依赖的药物,含铋的化合物是治疗胃溃疡的的主要药物。在无机药物的研究中,尚不清楚各种药物对机体疾病的治疗机理,所以研究无机药物的作用机理具有较大的前景。

    放射照影药物的发展也是无机药物的发展方向。由于放射示踪、核磁共振在医学上的应用,使得各种造影剂的成为医生临床应用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如钡的造影剂。

    (二)金属元素中毒的治疗

    在外界的金属元素超过机体所需的浓度后,该元素就会对机体产生负面效应,引起疾病。元素的毒性主要因为它与机体基团的强配合性。对金属元素中毒的治疗主要是研究具有更强螯合能力的的螯合剂,使其跟有毒的金属离子结合形成更加稳定配合物,然后排出体外。理想的螯合剂须满足以下的条件:1、水溶性,且在生理的pH条件下有足够的螯合能力;2、分子大小和结构必须合适;3、必须专一迅速结合金属元素;4、很容易从体内排出;5、没有明显的毒性。如用EDTA来排出多余的离子,EDTA螯合性虽然很强,却选择性不强,在排出有害的金属离子的同时,同时也会损失一些有益的离子。如用去铁草胺B去除多余的铁,但是它不能去除血红素或运铁蛋白中的铁。现在的医用螯合物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研究新的药剂,因为现在的螯合剂无论是在种类还是排出金属中毒的效率都不能满足医学的需要。

    三、生物无机化学的发展趋势

    生物无机化学以后的发展趋势是生命科学与技术进行有机紧密的融合。

第3篇

关键词: 学习动机 生物课堂教学 问题情感 学习方法

当前,课改的一个主流趋势,就是尽量让课堂教学改变过去一成不变的面孔,努力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真正成为生物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充当学生生物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引入生动、合作、交流、探究式学习方式是有效途径之一。下面,我结合生物教学实践,谈一谈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的学习动机更持久。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现代构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理念上的平衡不断遭到破坏,并又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十分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即在学生已知的知识和要学的知识之间创设一种问题情境,给学生以学习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激发学习动机,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必要条件。

例如:14.1血管

[创设情境]当我们身体不适去医院就诊,有时医生会让我们验血,必要时还需要输液治疗。是否注意到验血或输液时,针刺的部位一般在哪里?还有把脉的时候在什么部位?

[自主学习]学习课本P3—5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动脉的特点和功能?(2)静脉的特点和功能?(3)毛细血管的特点和功能?

通过创设这样问题情境,既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引导学生探索新的知识,使教法和学法紧密结合,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集中在一起,进入一种思维活动的最佳状态。

二、适当引导干预,调动学习动机

让学生经历生物知识的探索过程,进行生物知识的“再创造”,是要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并用自己的思维解决问题,有时会困惑、困难,这时教师适当引导干预是调动学习动机所必需的。

适当引导干预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学生走弯路,帮助学生注意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增强探究的效果,提高探究效率。适当引导干预主要有:(1)以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地把握探索的方向;(2)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客观正确地评价;(3)以巧妙的提示,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构建。

例如:第5课时泌尿系统的组成

[共同探讨](1)学生:观察活动,阅读课文21页。

参照尿的形成示意图,思考以下问题:①尿的形成过程包括两个连续的阶段——滤过和重吸收。②肾单位的哪些结构特点与完成滤过和重吸收作用相适应?③为什么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只有1.5升?④尿的形成示意图中肾小管中的尿流向何处?

(2)教师提示:学生注意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思考如下问题:①如图,在尿的形成示意图中,左上方血液进入球小动脉,左下方血液流出肾单位,血液在肾单位中发生了什么变化?②如图,在尿的形成示意图中,出球小动脉的血在汇入肾静脉的过程中又发生什么变化?

教师的引导干预,主要是点拨,在某些关键的环节上“点”学生一下,促进学生在探索学生过程中顺利地进行“辨析”“求同”“集中”,从而指明合理的思考和推理方向。

三、教给学习方法,强化学习动机

现代教学论更把学习方法看成一种知识,把科学思维方法纳入学生认知结构中,可以使学生产生更广泛的迁移,多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创新思维,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适时对学法进行指导,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探索活动,学会操作、学会自学、学会提问、学会质疑。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让学生更有信心克服困难,不断地内化学习动机。

例如:15.1神经调节的方式

[自主学习]课本P35~38

[思考讨论](1)什么叫做反射?(2)膝跳反射是由什么结构完成的?(3)反射弧是由哪些结构组成的?(4)反射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分别有什么区别?

教师指导学生方法:(1)怎样思考分析上面问题(借助图15—8)?(2)怎样验证结论(实验的方法或举例)?

学生在思考时,可能孤立地思考每一个问题,不能有机地整体考虑问题,后果是:(1)每一个问题考虑不到位,(2)不能抓住问题本质思考。教师这种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思考进一步内化,学习处一种持续探索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更有效果,生物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

四、积极评价学生,孕育学习动机

要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教师不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启发、协作,鼓励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在引导进行探究活动的同时,积极评价学生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一种帮助。具体的做法如下:(1)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及时给予积极评价;(2)善于捕捉学生生物课堂“闪光点”;(3)教师学会欣赏学生想象力;(4)评价的方式应注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例如:[讨论交流]内分泌系统与激素

师:[显示汗腺、唾液腺、肝脏图片]同学们学过的这几种?腺体的分泌物是通过什么结构运输的?内分泌系统由几种内分泌腺组成。

学生讨论:生1:它们的分泌物是通过导管进行运输的;生2:汗腺、唾液腺、肝脏属于外泌腺;生3:内泌腺没有导管……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回答中积极地评价:(1)你分析得真好;(2)这个值得我们学习;(3)如果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答案就会更完整。学生得到教师的“奖赏”,心中有一种自我满足,自我欣赏的力量,就会孕育新的学习动机。

五、联系实际生活,内化学习动机

西蒙和李于20世纪70年代学生学习要进行双重问题解决的任务,即如何发现规则的任务和如何用实际问题验证规则的任务,他们称之为“双重搜索”,可见联系实际生活是内化学习动机重要环节。

例如:[学生探究]出示海尔蒙特实验,你们认为海尔蒙特的结论有道理吗?

[联系生活]教师:(1)碳—氧平衡会被打破吗?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会打破碳—氧平衡?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来预防?(2)你认为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如果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过多,那么会对生物圈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第4篇

【关键词】无机化学;学习兴趣;探讨

无机化学作为药学专业学生必修的第一门化学课,被安排在新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上。与高中相比,无论从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教师的授课方式都有一个比较大的飞跃,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再加上学生如果没有很好地意识到本课程对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就会导致部分学生对无机化学的学习兴趣不高,从而最终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能力,在整个无机化学教学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1 上好绪论课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的。学习动机是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首要有效途径。而通过学习绪论,能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认识到本课程在整个药学专业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上好绪论课,提高学生对无机化学的学习兴趣也就不言而喻。在绪论课中要着重对化学与药学的关系进行介绍。

2 循序渐进,做好高中到大学的过渡

由于无机化学的教学内容与高中化学相比,内容多,理论性更强;教学进度更快,而课堂上的练习时间较少。凡此种种,使学生难以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一旦距离拉大,学生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教师在开头的几次课的教学中,应适当放慢教学进度,让学生逐步适应大学的上课节奏,实现从高中到大学学习的顺利过渡。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把握好这些衔接点,尽量做好与中学知识的衔接,注意知识的承前启后性,让学生感觉新知识只是中学知识的延伸,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认同感,增强学生对无机化学的学习信心。

3 结合教学内容,引入与药学相关的案例

教师在进行无机化学学理论课的教学中,对于教学内容中涉及到药学知识的部分,若能及时引入与药学相关的案例,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对无机化学的学习兴趣。在讲授化学动力学基础知识时,应用其原理的有关知识可研究药品的稳定性。例如,以维生素C的稳定性研究为例,说明药品在常温下分解10%所需的时间,亦即贮存期。又如在讲到配合物的知识时,如能延伸出与配位化学联系密切的对头颈部癌及泌尿生殖系统癌有显著疗效的顺铂类抗癌药物PtCl2(NH3)2的发现历程;元素化学部分,结合中国药典记载的有关无机原料药(如氧化锌、硫酸锌等)及其制剂等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在讲到酸碱平衡pH的计算时,指出青霉素G在pH=6左右较为稳定,pH值升高则很易水解失效,由此可见pH在药物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将化学和药物联系在一起,对学生学习无机化学的目的和意义将有更好的认识和促进作用。

4 介绍学科的新领域,新进展

教材的编写速度赶不上学科发展的现状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查阅参考国内外新近发表的重要文献,通过归纳、整理,把与生活、专业相关的内容适时渗透入教学中去。在教学中引入科研前沿的新知识,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唯物主义潜移默化的教育;另一方面,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增强学生学习无机化学的兴趣,让学生自己认识到学好无机化学是他们学好专业的基础,是以后工作的必备知识。例如,在讲到配合物的知识时,给学生介绍一些药物研究的新趋势:对一些药物活性分子进行结构修饰后与金属离子作用合成新型药物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如B-榄香烯是我国自行从中药莪术中提取的一种抗肿瘤有效成分,已被批准为二类抗癌药物应用于临床。然而,B-榄香烯属挥发油类,水溶性差,不易为人体所吸收,科研工作者为了改善它的性能,对其进行结构修饰,在B-榄香烯分子中引入氮、氧原子,然后将其与人体内一些必须的微量金属元素作用生成配合物,这样可以提高药物的水溶性、抗肿瘤活性及其靶向性。又如可结合原子、分子结构和分子晶体讲述纳米药物、靶向药物等。

5 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一些章节的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即由教师事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分组课下学习,然后由学生在课堂上充当教师进行讲解。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在这种“学生-教师”角色互换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学习兴趣。

总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结合药学专业无机化学的教学特点,积极进行无机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利萍,钱青.对药学专业无机化学适应性教学的思考[J],药学教育,2006.22(3):31-32

[2]刘艳菊,王霞,杨怀霞.药学专业无机化学绪论课中科研前沿渗透教学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0.11:97

第5篇

一、转变教学观念

首先,物理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学会相关的理论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生活意识,从而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充分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创造能力。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内容,无论是运动学还是力学,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完全可以转变教学观念,使教学方法更加贴近生活。

其次,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从旁引导和讲解,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此外,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合作探究等,使学生真正爱上物理这门科目,全身心地投入物理的学习当中,从而提高物理学习成绩。

二、面向生活教学

1.让物理回到生活中

初中物理的学习,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通过学生的不同的个人生活经历和学习接受能力将理论知识消化吸收。比如,在学习汽化和液化内容的时候,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教学,还可以补充课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把煮好的鸡蛋从锅里拿出来,虽然直接用手接触会明显感觉热,可是过了一会等水干以后会让人感觉更加热,教师通过这种实验为学生亲身体验并解释汽化和液化章节的相关物理知识,使学生了解对蒸发的快慢产生影响的因素,然后再联系自己生活的情况联想到家里晒衣服、道路两旁的树枝树叶被修剪相关的物理现象,让物理知识回归到生活中去,从而加深了解。

2.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教师在讲解物理知识点的过程中,举出的事例尽量地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这样能够让学生明白学好物理的重要意义,不断提高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关于分子运动理论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家里炒菜的过程中可以闻到很香的气味,一旦菜凉了香味也就减少甚至没有了,而将糖放在热水中溶解得非常快,但是放在凉水中溶解得相对会慢很多。又比如,在讲解运动相对性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列举大家乘坐的火车在开动时会看见树木房屋倒退情景的事例等,这些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化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对物理理论知识更容易接受和掌握。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坚信物理学习的作用和好处,从而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3.物理实验的生活化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让物理实验充满生活气息,才能逐渐提高物理实验的实用价值。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上或是教学策略的应用和制定上,都要让学生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实验加以验证,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让学生保持对生活的热爱。比如,在学气压的内容时,知识理论在理解上的抽象决定了这个章节的学习更加需要物理实验的辅助,因此教师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为学生准备好水气压计,先为学生进行必要的演示和讲解,例如,在一个空矿泉水瓶中加入一些热水,将瓶盖拧紧,再用冷水洒在瓶子上,学生通过观察就会发现矿泉水瓶的形状变扁了。这样可以让学生感知到我们身边存在大气压,于是完成了对章节基本内容的理解。

4.物理练习的生活化

第6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学设计 系统优化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理论体系封闭,缺乏科学思想;技术至上,忽视情感和目的;对学生关注不够,忽视学生的创新意识;缺乏对教学设计目的性的认识。科学思想指导教学设计,并不是照搬全抄所构建的模式,而是要结合教学实践活动。同时,必须结合当今一些主流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以及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指导思想,有针对性地去借鉴。理论和实践表明,教师在课堂优化设计时应该从整体出发,增进教学活动的效率。因此,在构建教学设计模式的基础上,笔者归纳出了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的一些原则并提出了一些策略。

1.把握好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和有序性特点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应该较容易提出问题,但是综观生物学教学的现状,我们会发现,多数学生还是习惯于接受现成答案,而不是主动提出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无疑要求教师首当其冲就要转变观念。改革原有的教学方式。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个别学生会提出一些问题,由于有些问题可能和教学内容和进度不符,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师没做解答或三言两语地打发,没有给与这些提问题的同学以充分地肯定,打击了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整体性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系统的优化教学设计首先要选取恰当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逐级展开教学设计,其次还要把握教学进度、教学难度和广度等因素,在此基础上适度地加以组合,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整体控制。如,在进行必修I中相关“蛋白质、糖类、核酸”等高分子化合物时,传统的教学就是逐个逐节从基本单位-聚合方式-空间结构,从分子结构-生物学活性进行。学生在学习时枯燥无味,原因是教师缺乏对知识系统的优化设计。教师应该先给学生引入生物体内高分子化合物的共性,从开始强调“蛋白质、淀粉和核酸等都是由小分子聚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空间结构和生物学活性的高分子化合物”。剩余的完全可以交给学生研究讨论,逐级解决,老师只需要每节课给出相应的提纲,在学生出现困难和遗漏时能够“锦上添花”就足够了,即节省了时间又增进了学生的自主与合作。

就教学设计的有序性,如,在“基因表达和中心法则”的讲解时,完全可以设计一个基因,黑板上画出细胞核和细胞质,让学生在“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基础上自行演练基因的表达,体验基因表达的有序性,教师再从参与的细胞结构和载体等方面综合表述。让学生体验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和有序性,实现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

2. 把握好教学优化设计的开放性和有机关联性

教学设计过程需要考虑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也要考虑教学环境。生物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坚固的实体,生物教学过程中各要素都是开放的,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应是封闭的和僵化的体系,课堂教学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学生接受知识也是多渠道的。针对不同的课时内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各要素又是相关联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带动学生,学生之间也相互带动相互影响。教师和学生等教学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生物教学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如,针对学习目标,教学设计要监测教学过程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效果。

3.重视教学设计的目的性,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在生物学教学设计全过程中,教学设计的目的性是第一位的,它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定向、定量、定度的作用,即教学设计向哪个方向走,它怎样符合大纲的要求、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能否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教学设计中关于学生的交流,教师必须抛弃“竞争-淘汰”的观点,让学生在交流中形成正确的“竞争-合作”的循环机制。

4.一些具体的教学优化

(1)优化语言。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求是:具有严密的科学性、鲜明的教育性、丰富的情感性、生动形象,具有节奏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加上巧问巧答,精妙的过渡语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并产生对自己语言优化的渴望和行动。

(2)优化课堂内容,突显重难点。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重构教学内容,使教学重点难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容易让学生实际操作并掌握。

(3)优化教学环境。科学安排时间,努力给学生创造各种宽松时效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课堂和教学资源。

第7篇

关键词:细菌耐药性;化学机制;抗生素

中图分类号:Q5-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61-02

一、通过产生酶,来分解或修饰药物

由于不恰当地使用抗生素,造成细菌产生大量的酶类来破坏抗生素或使抗生素失去活性。这些酶类主要包括两大类:灭活酶和修饰酶。

灭活酶能破坏抗生素的固有结构,从而使抗生素不能结合细胞内的靶位点,从而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在临床上最常见有β-内酰胺酶,它能破坏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环。在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中还可分离到红霉素酯酶,来破坏脂环,水解红霉素使之失活。修饰酶是指能通过乙酰化作用、磷酸化作用、核苷化作用等来灭活抗生素。修饰酶有四大类:乙酰转移酶(AAC),磷酸转移酶(APH),核苷转移酶(AAD),甲基化酶[1]。临床上分离得到的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菌株,如金黄色球菌和肠球菌可产生大量的修饰酶,使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产生耐药性。

二、改变细胞膜和细胞壁的通透性

细胞膜和细胞壁通透性的改变被认为是产生多重耐药性的主要原因[2],细胞表面的亲水蛋白,如OmpF,OmpC,PhoE等[2],关系着亲水性药物的进出。亲水蛋白的正常存在,有利于亲水性的药物通过,而阻碍了疏水性药物的进入。如革兰阴性菌对疏水性的甲氧西林产生耐药性。如铜绿假单胞菌失去特异性外膜蛋白D2后对亚胺培南发生耐药[3]。

三、药物泵出系统

在一些细菌的外膜上还有一些特殊的药物泵出系统,可以将进入菌体内的药物分子泵出细胞外,来降低药物在细胞内的浓度而导致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4]。这是临床上细菌对四环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也是金黄色葡糖球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铜绿假单胞菌对氯霉素、萘啶酸、环丙沙星、四环素等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与铜绿假单胞菌外膜上的OprK蛋白的过量表达有着直接的关系[5]。通过铜绿假单胞菌oprK突变株的实验证明,铜绿假单胞菌对氯霉素、萘啶酸、环丙沙星、四环素等多种抗生素非常敏感。

四、改变药物的靶位点

药物通过结合细菌内的靶位点来抑菌或杀灭细菌,一旦靶位点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药物就不能够结合细菌体内的靶位点,这样细菌就对该药物产生了耐药性[6]。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在细菌体内的靶位点是不同的,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细胞内的靶位点为青霉素结合位点(PBP),PBP的种类很多,青霉素与头孢菌素都是和PBP结合,但PBP种类不同,故发生的效应也不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细菌体内的靶位点为核糖体30s小亚基,抑制mRNA的转录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导致细菌的死亡;喹诺酮类抗生素,在细菌体内的靶位点为DNAⅡ型拓扑异构酶,抑制了细菌DNA的复制、修复和重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细菌体内的靶位点为核糖体50s大亚基的23s单位,抑制肽酰基酶,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四环素类抗生素,在细菌体内的靶位点为核糖体30s,抑制蛋白质的合成;糖肽类抗生素,在细菌内的靶位点为D-丙氨酸-D丙氨酸,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氯霉素和林可酰胺类抗生素,在细菌体内的靶位点为核糖体50s亚基,抑制蛋白质的合成;磺胺类药物,在细菌体内的靶位点为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四氢叶酸的合成,四氢叶酸是一碳单位的载体,从而影响了细菌核酸的合成。

当大量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出现时,属于糖肽类的万古霉素对MRS变现为敏感,但是很快就发现了大量的抗万古霉素的MRS,原因与细胞内的39kD蛋白的形成有关,阻碍了万古霉素与D-丙氨酸-D丙氨酸的结合。近年来,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编码DNA螺旋酶的gyrA基因发生了突变,造成其A亚基结构发生改变,从而造成喹诺酮类药物作用的靶位点发生了改变。

五、蛋白质翻译后修饰(PTM)

PTM能增强基因组的编码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多种类蛋白质,从而增加细胞内调控网络的复杂性。PTM的种类繁多,其中可逆的蛋白质的磷酸化不但是最广泛的传导信号,而且是一个中央处理的调节细胞生命活动的每一个方面,例如包括生长、代谢、运动、分裂、分化和免疫能力,以及较高的生物体的学习和记忆的行为。提高蛋白质中半胱氨酸的磷酸化翻译后修饰可以降低细菌的毒力和对药物的抗性,常见的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的药物如万古霉素和头孢曲松可以降低转录因子SarA和MgrA中半胱氨酸的磷酸化。

参考文献:

[1]Shaw,K.J.,et al.,Molecular genetics of aminoglycoside resistance genes and familial relationships of the aminoglycoside-modifying enzymes. Microbiol Rev,1993. 57(1):138-63.

[2]Kumar,A. and H.P. Schweizer,Bacterial 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active efflux and reduced uptake. Adv Drug Deliv Rev,2005. 57(10):1486-513.

[3]Gehring,K.B. and H. Nikaido,Existence and purification of porin heterotrimers of Escherichia coli K12 OmpC,OmpF,and PhoE proteins. J Biol Chem,1989. 264(5):2810-5.

[4]del Mar Casal,M.,et al.,[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in clinical pattern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Rev Esp Quimioter,2012. 25(1):37-41.

[5]Ozer,B.,et al.,Efflux pump genes an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strains isolated from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acquired in an intensive care unit. J Antibiot (Tokyo),2012. 65(1):9-13.

第8篇

【关键词】生物化学;项目化教学 ;动物科学;效果

项目化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一个项目应是项计划好的有固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的工作。原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较完整的工作成果。 其过程主要包括五步第一步明确项目任务: 教师提出工作任务同学讨论; 第二步制定计划:学生制定工作计划 教师审查并给予指导; 第三步实施计划:学生分组操作及明确分工 合作完成;第四步检查评估:学生自我评估 教师评价 第五步:归档或应用:记录归档,写出工作任务报告,可能情况下应用实践。[1-3]

《生物化学》是动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一门专业主干课, 多年来,学过《生物化学》的学生无论是本科生还是高职生都普遍感觉比较难懂,比较抽象,实用性差,更有甚者称其为“天书”。为了更好地结合高职动科专业的岗位实际,通过企业调研,研究团队开发了岗位项目化教学设计并在教学中实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具体设计方案如下

1.课程地位与作用

1.1课程定位

动物科学专业分为宠物、畜、禽、经济动物和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和水产养殖动物的饲养管理两大能力模块课程体系, 生物化学是培养这两大模块中都要用到的饲料生化检测和疾病临床生化诊断基本技能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其在课程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见图1。

1.2教学目标

1.2.1 知识目标 掌握蛋白质、核酸、酶的结构、性质和生物学功能;熟悉维生素 的种类、性质和功能;糖、脂类、蛋白质和核酸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掌握饲料检测、水产动物疫病检测和饲养动物临床生化检测等相关生化指标。

1.2.2能力目标 能掌握微量滴定、分光光度法、层析、电泳、ELISA、PCR等基本的生物化学实验技能。能使用天平、分光光度计、离心机及电泳仪等设备 能进行饲料检测、水产动物疫病检测和饲养动物临床生化分析操作

图1 “生物化学”课程定位

1.2.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1.3课程开设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近年来,动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宠物、水产动物、畜、禽、经济动物和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各种动物饲料、宠物食品的质量检测等工作,在这些工作中广泛地应用到生物化学知识和技能。生物化学在动物科学与技术高等职业教育中主要发挥为《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技术》、《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动物疫病》、《动物普通病》、《动物营养》等后续课程提供必需生化知识和技能的作用,同时为学生在宠物养殖企业、实验动物和畜禽养殖企业、动物园、饲料检测单位和水产养殖等单位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和从事宠物、水产动物、畜、禽、经济动物和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各种动物饲料、宠物食品的质量检测等工作储备丰富的生物化学知识和技能,并为学生毕业后考取饲料检测工和水产养殖技术中级工等资格证书奠定基础。

2.课程设计

2.1课程设计构思

根据对2010和2011届动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岗位所需生化技能调查,本课程设计力图实现几大突破:

2.1.1任务驱动教学:根据企业单位岗位项目所需完成的工作任务设计教学内容:分为3大项目、12个工作任务、8个教学情境,改变了过去按照学科体系进行教学设计的传统教学模式.

2.1.2工作过程模拟:与相关企业合作,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 每个工作任务都模拟真实工作过程,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后可以系统地掌握相关工作技能和知识点。

2.1.3应用化的知识点讲解:删减生物化学中一些抽象与空洞的理论和结构,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的同时,更多讲解生物化学知识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

2.1.4技能当场掌握:通过技能考核的方法,对学生的相关操作技能进行考核,给出考核成绩,确保每一位同学任务中所涉及的操作技能.

2.1.5融入考证内容:教学内容结合了饲料检测工\水产养殖中级工考证中对于生化知识点的要求。

2.2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如图2

图2 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图

2.3岗位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动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行业企业发展要求、职业岗位工作需求、职业资格标准和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动物科学与技术高级技能人才的需要,以宠物、水产动物、畜、禽、经济动物和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各种动物饲料的质量检测生产岗位中所用到的血液生化分析、尿液生化分析 、病原体分子生物学诊断 、饲料营养成份和有害物质生化分析等关键内容为依托,将教学内容分为3大项目、11个工作任务,设立了8大学习情境来完成这11个工作任务。(详见表1)

项目按照各种饲养动物普通病临床诊断时要用到的生化检测技术、饲料检测单位要检测的饲料生化指标和水产养殖企业动物疫病的常见临床生化诊断技术来设计的,同时兼顾生化知识点的从易到难原则。

3.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

每一个教学情境都模拟真实工作情境,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例如在第三大教学情境“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检测饲料中的克伦特罗”这一部分,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是饲料中克伦特罗的检验,教学情境如下图:

图3学习情境三 教学组织与安排图

这样在每个教学情境完成后,学生即掌握了相关工作技能和知识点,又锻炼了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合作、查阅资料和口头表达等能力。

4.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4.1专题讲座法:教师讲解任务完成所需的知识点的同时,聘请企业专家讲解生化最新技术。

4.2案例教学法:如在第一个学习情境“饲料检测中常检测的氨基酸指标”中教师举出如果你是一位饲料检测员,要对一批饲料进行必需氨基酸成份的分析,请设计方案,让学生共同设计工作方案,这样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真实工作时心中就有了自己较为成熟的方案。

4.3全程化考核法:在每次的工作任务完成后,都要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有条件聘请企业人员参与技能考核结合教师组织技能考核。

4.4师生互动和角色互换法:通过要求学生查阅知识点在相关工作中的应用和相关工作任务的应用并上传网站,增加师生互动的力度;通过讨论课的形式,请一些学生上台讲解所在小组查阅资料和完成工作任务的总结,有效地实现师生角色互换。利用课程网站教学资源和论坛,增加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企业专家之间的互动,学生可随时提出问题,由教学团队老师和企业专家解答。

5.教学效果评价

5.1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宠物、水产动物、畜、禽、经济动物和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各种动物饲料的质量检测生产等工作和饲料检测工的考证中对相关生化技能和知识点的要求,采取技能考核的形式,重点考核学生在工作任务中操作与结果分析等职业能力,并对学习和应用上态度认真有创新的学生加以鼓励。

5.1.1知识点考核部分:聘请企业专家协助教师团队共同出卷考试占总成绩30%。

5.1.2技能考核部分:聘请企业人员参与技能考核结合教师组织技能考核占总成绩30% 。以分光光度计技能考核表为例,见表2。

表2学生技能考核表

姓名: 学号: 班级:

考核项目 评分标准 得分

分光光度计的设置 正确(10分)

比色皿的使用 拿法(10分)

润洗方式(10分)

加入液体量(10分)

比色皿放入分光光度计的位置(10分)

样品的测定 准确(20分)

用后处理 正确(10分)

操作熟练程度 熟练(20分)一般(10分)、不熟练(5分)

5.1.3职业基本素质与态度考核:在平时技能操作的过程中,注重教师、企业人员、组长和本人多方考核学生的纪律性、认真程度、耐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报告书写、团队协作能力占总成绩40%,见表3。

5.2教师授课评价

实行行业、企业、同行、督导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4-5]

6.项目化教学的效果

通过对2009级和2010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见图4:

图4 实行(2010级)和未实行(2009级)项目化教学效果比较图

从图中可见,80%以上的 学生在工作中用到生物化学的知识和技能,但从教学效果来看实行项目化教学的学生(2010级)比未实行项目化教学的学生(2009级)对教学效果的满意率高43%,满意率达91%,可见项目化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的欢迎。

参考文献:

[1]应力恒.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2

[2]洪霄 付彬 李涤非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探讨.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3]皮连根.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项目化教学探索. 职教论坛,2007 .12

[4]侯文顺 胡英杰. 关于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考核评价探索.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9

[5]龙芳。高职项目化教学课程考核模式研究。职业教育研究,2009.2

作者简介:

张永霞:(1977-)女,硕士研究生,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生化检测及职业教育理论。

王金福:(1977-)男,硕士研究生,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动物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