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5-25 05:15:2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策略

20世纪末期,我国开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国家先后启动了面向基础设施建设的“校校通”工程,“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和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以及“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等工程项目,实现了教育信息化硬件支撑环境的跨越式发展。我省教育部门自1999年开展“校园网”建设工作,推动了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建设,我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迅速,各大高校已建成相对完善的现代化教育信息系统,而且在教育过程中应用广泛。但是,在我省的广大农村地区,现代远程教育却发展缓慢,远远落后于较大城市的信息化发展。那么现阶段我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现状如何?究竟有哪些因素困扰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作者通过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调查研究,针对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设性的策略和建议。

一、黑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影响因素

黑龙江省处于我国的东北地区,以农业和重工业为经济支柱,近年来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建设以相对完善,但其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还存在着诸如重视硬件建设、轻视应用培训、旧的思想观念使用新技术问题、经费投入少且没有得到高效的产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认清现代远程工程建设和应用现状,搞清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农村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发展,作者调查走访了齐齐哈尔市某县的几所农村中学及十几所小学,发现了影响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诸多因素。

1.教学设备陈旧落后,缺乏更新和维护

在黑龙江省2005年的远程教育规划中,计划每个学校将有四个信息化教室:光学投影仪多媒体教室(包括中央控制台,投影仪)、卫星接收室、计算机室、光盘播放室。笔者走访调查发现,齐齐哈尔地区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只有计算机室和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是在2005年安装,安装数量依据学校规模决定。由于设备过于古老,早已没有售后服务维修,在进行计算机简单的日常维护只有每个学校的一名计算机教师。除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外,并不能在其他课程上使用计算机。陈旧的信息化系统伴随的高故障使得学校减少对计算机多媒体的使用。绝大多数学校没有互联网,2005年的计算机也不能应用于远程教育,卫星接收视频课程也没用持续使用,设备成了一种摆设。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现在来看只能是一种口号和愿景。

2.教师计算机技能弱,相关培训严重缺乏

教师是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主要实践者和主力军,也是影响远程教育进程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意识能力、培训、待遇等一切相关因素都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在本人调查中发现,有近85%的教师会使用计算机,60%的教师会使用word办公软件,不到35%的教师能够使用其他办公软件,但是能够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做成课件的却不到15%,且都是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制作课件时间长,除了公开课以外,教师基本不用课件讲课。教师自身的操作技术和软件应用能力将直接影响到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没有相应的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教学只能空谈。

3.教师缺乏对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使用的积极性,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有待提高

黑龙江省农村地区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其信息通道、交通条件、信息化环境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教育缺乏竞争机制,教师处于比较稳定的地位,自我提高意识薄弱,思想认识不到位,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懂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作指导。我们对部分中青年的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进行询问,他们也懂得设备使用和资源应用的方法,但由于教学思想不明确和缺乏教学理论的指导,习惯于使用录音机、挂图等常规教学资源,不愿使用现代远程教育开展课堂教学。

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策略

1.提高思想认识,创设良好环境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的重大作用,积极转变观念,制定相应的政策和鼓励措施,扫清教师在教学应用中的障碍,尽量为教师使用农村远程教育设备创造良好的环境,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学资源、用资源、研究资源、开发资源的良好格局,提高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有效性。

2.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资源建设

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加大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资源的投入建设,特别是各地市要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适合本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资源。同时,在资源建设上必须保证质量,要符合国家的要求,保证在政治性、科学性上的正确,要严格审查;要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针对青少年心理认知特点,使农村远程教育资源适合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需求。

学校要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在这方面不是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应当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信息资源, 采用“拿来主义”的方式,只要是资源库有的都可以拿到教学实践中来。只有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或者找到的资源不够理想)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资源建设,有四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远程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二是本地资源的不断采集;三是校本资源的开发补充;四是各类资源的互通共享。各级资源中心要优先考虑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提供数量够、质量高且适合模式学校使用的教学资源。

3.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离不开教师的积极使用,加强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是进行远程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现代远程教育长久发展的关键。

(1)在短期内,可以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对所有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按照能力不通分层次进行培训。一是开展对模式学校专管员的培训,使他们基本掌握设备系统的维护和软件的应用。二是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分层次举办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骨干教师培训班,在此基础上建立既懂管理又懂应用的骨干教师队伍。三是立足乡镇区域,大力开展校本培训。

(2)从长远发展规划,构建县区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建立以县区为主的教师远程教育培训基地。县级教师学习培训中心要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本地区所有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培训,学会运用教学软件和网络开展教育教学与研究活动,形成群体化教学环境,设立多媒体供应站,通过网络和开发CAI课件多种媒体,不断培训提高本地教师运用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进行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4.采取多种方式,调动教师积极性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丰富资源,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和制作课件做了可用资源的良好补充。为了使远程教育广泛在教学中应用,消除教师对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的抵触心理,一方面要采取座谈、演示等多种方式,向教师主动介绍远程教育资源所提供的丰富素材,定期分发节目预告,让学科教师熟悉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发挥榜样示范、带头作用,让有能力、有兴趣的教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上公开课,要让学科教师看到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调动他们应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的积极性。

评价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成败与否,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它的应用效益。教学应用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只有现代远程教育在教学中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应用,农村基础教育才能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DB/OL],中国教育部网站 moe.省略

[2]祝智庭.网络教育应用教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3]宗敏.湖北省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8.10

[4]祝智庭.服务科学视域中的教育信息化[J],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研究中心,2008.10

[5]党小超.贫困地区教师培训现状调查及培训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3):69-79

第2篇

关键词 教育技术;教育装备;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9-0021-03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Equipment in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Our Country//Chen Zichao, Chen Junhong, Ou Jianfong

Abstract In Foshan City as an example, on the basis of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in the educational equipment, find out the problems and features of the educational equipmen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pointed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equipment is the main bottleneck which i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put forward proposal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Key word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al equipment; urbanization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快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从而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不断遇到新问题。在教育装备的投入方面存在不均衡的情况,在传统的实验室、实验仪器、信息化、现代化建设等方面也出现滞后现象。因此,佛山市教育局启动了全市性的教育技术装备专项检查工作,旨在积极推动区域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均衡发展,增加对学校的实验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等教育技术装备薄弱环节的关注,同时为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教育装备建设标准做准备。

1 调查工作开展情况

调查工作结合佛山市中小学“新装备”工程专项督查工作同时进行,调查的重点是实验室、仪器配备、装备的管理以及使用情况等。调查使用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是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教学仪器配备标准(2006版)[1-3]、广东省教育厅制定的教学仪器配备标准(2008版、高中2004版),针对小学和中学的不同要求设计制定的。实验室和信息化装备建设的一级评价指标由三大部分组成,分别是组织管理、装备情况和教学应用。其中组织管理重点考察管理体制、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装备情况重点考察实验室(功能室)建设、教学仪器配备和信息化装备;教学应用重点考察科学实验、实验教学研究、应用成果和信息技术应用。

本次专项调查工作在市直和各区范围内抽取了62间学校进行全面检查、其中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和完中,另外还对全市各区部分学校的校长、学科教师和实验教师进行了访问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结果

1)实验室。

①实验用房及配套设施。

实验室:学校的实验室数量达标,面积基本达标,基本能满足目前的实验教学需求;个别小学实验室仪器配备比较残旧;个别中学化学实验室没有安装洗眼器以及没有做到抽风口到台,有的实验室没有信息化教学设备等,在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的细节上需要进一步加强。

仪器室与准备室:在数量上和面积上多数学校达标;化学实验准备室和化学药品仪器室都安装了通风设备;易燃、易爆、有毒药品和强腐蚀性等危险化学品基本做到单独存放,但有个别农村学校的化学药品仪器室与准备室合用,化学药品存放较为拥挤。

数字化探究室:约一半学校仍未建设数字化探究室,已经建设了探究室的学校大多数未能真正开展探究实验。

专用教室:音乐、美术、体育等专用教室建设情况基本达标。

②仪器配备。以4个平行班Ⅰ类配备1套计算,学校的教学仪器配备达标,只有个别旧校的教学仪器配备不足。个别偏远地区的新建小学尽管仪器配备达标,但由于缺乏科学教师或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科学教师,导致部分仪器设备闲置。不少中学历年残余的化学药品较多,不知如何处理。

③实验人员。小学基本上没有专职实验管理员,大多数由科学教师兼任。大多数中学有少量实验管理系列职称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少部分学校基本上没有实验管理系列职称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多数由学科教师兼任。由于实验人员不受重视,职称晋升难,与学科教师相比收入普遍偏低,影响了工作积极性。这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从政策上解决实验管理人员的编制和职称晋升问题。

④实验教学与研究。从资料上看,学校每学期按教材要求各年级制定实验教学计划,实验室内有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实验记录,学生实验的开出率也很高。许多学校制定了实验室开放制度,但绝大多数学校的实验室开放工作还未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发展需求。

近几年,佛山市的自制教具在省内和全国的评选活动中获得较好的成绩,实验方面的研究课题和论文也较多,但这只局限于部分学校。全市的自制教具整体水平相对较高,但也有个别学校对于此项工作不够重视,实验方面的研究课题和论文较少。

⑤实验室管理。实验室环境整洁,各项制度健全并且能上墙,不少学校做到实验室环境的美化(如张贴科学家画像、科学标语等)。实验仪器账册规范,多数学校能按照规定,每学年对仪器设备进行核查清点,做到账物相符、账账相符。仪器陈列基本做到规范、科学。教学仪器的分室、分柜、定位存放基本符合规范,标签张贴基本符合规范,但个别学校标签残旧。各学校实验室基本上都有安全防火设施和防护急救用品,但个别放置位置不当。仪器设备定期检查、保养意识不强,缺少记录。不少学校仪器说明书等资料不全。

⑥实验室工作特色与创新。除传统理科、文科、艺术等专用教室外,根据素质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建设和配备有特色和创新型实验室或园地,一些小学的特色比较明显,如三水区乐平中心小学的民乐队,南海区樵北中学的田径特色,禅城区第九小学的课外科技活动等。

2)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工作一直以来是佛山市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一个工作重点。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市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

①目前,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普遍较高,计算机总台数突破145 000台,平均每5位学生就拥有一台计算机,教师则每人1.03台;多媒体约14 800套,约92%的课室安装了多媒体设备;90%的学校建立了校园网。

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较强,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情况相当普遍。同时市教育局每年举行一次全市多媒体教学比赛,今年则改为“微课”比赛,这些活动对全市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③教育信息化硬件设备的日常更新、维护仍存在较大的问题,部分学校的计算机比较残旧,尤其是小学的问题较为突出,这就需要督促有关镇街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尽快进行更新换代。

2.2 分析与讨论

1)城乡总体差距在缩小。城市学校和乡镇学校之间的差距在缩小,乡镇绝大多数新建学校的软硬件情况已经赶上或超过城市学校。这首先是因为城市化速度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程度高,在经费投入和吸引人才方面提供了有利条件;其次是因为新建学校起点高,具备后发优势。

2)新旧学校差别大。对于城市学校而言,相当部分旧市区内的旧学校硬件设备较差,特别是小学,甚至比不上乡镇的中等学校,具体表现为经费不足、硬件设备残旧、实验教师缺乏,实验开出率偏低,反映出旧市区街道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学校的经费投入不足。

对于乡镇学校而言,镇办的中心小学的软硬件普遍较好,具体表现为实验室教学场地充足,设备也相对齐全,学校领导重视,师资力量较好。但乡镇的旧学校情况仍不乐观,实验场地和仪器设备均比较缺乏,甚至个别偏远山区的新建学校师资力量仍然欠缺。这可能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导致经费投入少和对人才欠缺吸引力有关。

3)区域差距在缩小。调查发现,佛山市下核各区的学校之间差距在缩小,相对落后的区域与相对发达的区域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这也反映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各区的经济和教育发展差距在缩小,城市化程度趋于平衡。但值得注意的是,极个别较为偏远落后的山区学校与装备标准仍有较大的距离,这可能要依赖当地经济的加速发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4)实验人员素质低、待遇差。这次调查中各学校反映最多的问题是缺乏实验人员和设备管理人员,问题的关键是无编制和待遇低,严重制约了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实验人员素质差,待遇低,晋升难,培训少,不受领导重视,其中小学大多数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科学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欠缺,个别学校甚至出现有仪器但教师不会使用的情况。

5)数字化探究室形同摆设。调查发现,仍有约一半的学校未建设数字化探究室,已经建设了数字化探究室的学校大多数未能真正开展实验探究,形同摆设。这一方面反映了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反映了教师欠缺技能培训和积极性。

6)外来工子女入学难问题依然严峻。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无论城市或乡镇的外来流动人口都不断增多,外来工子女入学难问题依然严峻。这一方面与政策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受到教育场地和设备条件的限制。

3 建议

3.1 深入开展教育装备建设,努力实现教育装备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

根据佛山市中小学教育装备建设的现状,及时启动《佛山市中小学教育装备建设标准》的编制工作,制定一套城乡一体化的教育装备建设标准,促进中小学教育装备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3.2 抓住经济发展的机遇,努力提升乡镇学校的教育装备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根据新制定的《佛山市中小学教育装备建设标准》,在经费和政策上向乡镇旧学校倾斜,重点解决乡镇旧学校的硬件建设;加强乡镇旧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和引进人才;根据城市化过程中地方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的特点,加大经费投入,撤销或合并旧学校,按新《标准》的相关规定高起点、高标准建立乡镇新学校;及时调整政策,切实解决外来工子女入学难问题。

3.3 加强市区旧学校的经费投入,努力提升市区旧学校的教育装备水平

在教育发展策略上不能只顾重点学校,要认真依据教育公平的原则投放教育经费;在经费和政策上要向旧市区内的旧学校倾斜,重点解决旧学校的软硬件建设;结合城市旧区改造工程,适时撤销或合并市区旧学校,按新《标准》的相关规定高起点、高标准建立市区新学校。

3.4 大力推进智能教育建设,数字化校园助推佛山教育现代化

从数字教育到智能教育,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发展是一致的。佛山的教育信息化目前已经朝着教育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已经有部分学校正在进行探索实践与推广应用,有望走在全省前列。但要加强与国内先进地区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总结和提高。同时,数字教育或智能教育不仅要做好硬件设备的建设工作,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也要跟上,这样才能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和教育教学绩效。

教育管理信息化要实现区域性的突破,逐步形成佛山基础教育数据中心。积极发挥地区教育云计算平台的作用,服务各级各类学校。发挥各学科优势,开放协作,共建共享,建设和完善具有佛山特色的学科教育教学资源库,为教师、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丰富资源。同时,积极探索网络道德文化教育,让师生学会聪明地对待各类信息。

3.5 加强实验技能考核,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将学生的实验技能考核结果纳入升学成绩并常态化,可引起学校和各级主管部门的重视,有利于促进教育装备建设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建议首先在初中生物、物理、化学等课程中进行试点并逐步推广,最终将考核结果纳入中考成绩。

4 结束语

佛山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在教育装备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教育装备建设已成为制约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瓶颈。只要抓住主要矛盾,加速教育装备现代化建设,教育现代化水平必将跃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JY/T 0388-2006 小学数学科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S].2006.

第3篇

[关键词] 未来教育空间站; 教育云; 网真课堂; 物联网共同体; 教育均衡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国民素质的根本途径。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认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1]是实施纲要的四大保障措施之一。

本文提出了未来教育空间站FESS(Future Education Space Station)的概念、构想、设计、实现与运行管理模式,建立了教育云数据存储与管理中心、网真课堂、物联网互动反馈学习共同体以及教学智能诊断系统,旨在探讨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同步建设思路,探索远程教学平台运行同步管理方法,实现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共享与应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社会公平。

一、FESS概念与目标

(一)概念

空间站是人类进行太空科学研究和开发太空资源的平台,它促进了人类从地面走向太空。本论文提出的未来教育空间站是一个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实现高校教师教育与中小学教育无缝连接为目标的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教学服务平台,可以促进教育从传统的“自然时空”向信息技术所支撑的“数字时空”延伸和跨越,促使高等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在未来教育空间站中完美融合。

(二)“1-2-3-4”结构化发展目标

FESS以高校为中心站,以所服务的地方基础教育相关中小学校为地面站,覆盖与高校相关的各教育实习基地和继续教育基地,辐射全体Internet网络用户,实现远程交互式实时课堂呈现和共同学习。[2]其建设目标可概括为:“1-2-3-4结构化发展目标”,即一个中心平台、两项外延职能、三级服务对象、四面四维融合。

1. 一个中心平台

建成培养优秀师范生和培训中小学在职教师的全新发展平台。服务于高等师范院校教学、科研及特色发展需求,进行基础教育教师职前培养方式变革,如满足常规性教学环节需求、师范生教育见习等,促进教师教育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提高学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增强师范生就业竞争力和打造学校教师教育品牌作贡献。

2. 两项外延职能

一是具备教师职后教育培训职能,二是建立非正式学习平台,具备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职能。这两项外延职能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扩展未来教育空间站的应用,使之能够服务于地方教育与社会,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

3. 三级服务对象

一级服务对象是高校的教师与师范专业学生,可获得中心站内全部资源使用权;二级服务对象是相连接的地面站学校的中小学教师与学生,可获得地面站内全部资源使用权;三级服务对象面向全体Internet网络用户,按注册用户和一般用户分为两种不同权限,分别提供相应服务。

4. 四面四维融合

通过FESS网真(Telepresence)课堂、物联网互动反馈学习共同体等新型教学平台环境实现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高校课堂与中小学课堂、城市课堂与农村课堂、普通教育课堂与继续教育课堂等四个方面在时间、空间、内容及方式等四个维度的融合,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二、FESS设计方案

(一)总体设计

1. 总体布局

FESS以高校为中心站,以若干中小学为地面站,总体布局为星型结构(如图1所示)。

中心站负责管理与协调整个未来教育空间站,其主要标志是建立教育云数据存储与管理中心。一所中小学为一个地面站,地面站之间通过中心站实现互联。

2. 中心站结构

FESS中心站采用五层十项系统结构设计。纵向五层为基础设施层、基础服务层、应用支撑层、应用系统层和门户层。横向十项除建立教育云数据存储与管理中心、网真课堂、物联网互动反馈学习共同体等三项代表性系统外,还包括智能录播系统、远程教育与学习系统、3D轻松学习及体验空间、教学智能诊断评价系统、多媒体教育软件开发系统、校园网络数字电视系统和中心站门户等七项系统(如表1所示)。

基础设施层除了硬件设施外,还包括必要的装修装饰,秉承从“自然空间”向“数字空间”发展的理念,以“梦幻太空站”为装修主体,彰显未来教育空间站的科技性与前瞻性,并注意突出教育创新和教师技能发展的功能属性,引入VI视觉识别,将科技和艺术有机地结合。

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公开课;成本

【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5―0080―03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顺应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国很多中小学已进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课堂教学是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阵地,而公开课对日常的课堂教学具有导向、示范、引领作用,是教学改革的先锋。为了实现“整合”,人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物力、财力去打造一节尽可能“完美”的公开课,但是这样的公开课效益如何?因此,关注公开课的成本、分析公开课的成本发生的原因,为教师及管理者提供决策控制公开课成本,从而提高公开课的效益,以推动新课程改革,促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良性发展。

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的公开课

公开课就是对他人公开的课,特指有组织的,有一定规模的、有特别准备的课堂[1],往往是优秀的课堂教学,也是某一阶段人们期望的能体现最新教育理念的课堂,为常态课堂追求的目标。公开课的开展,包括三个阶段:教学设计阶段、教学实施阶段及教学评议阶段。教学设计是教学的前期规划与准备,为教学实施服务的;教学实施阶段是教师、学生、媒体、资源等教学要素充分互动的阶段;公开课评议阶段是执教者反思、听课者对教学情况进行评价的阶段。由于公开课的教学实施是经过多次教学设计、试教、研讨后才开展的,因此,笔者将公开课的最终的教学实施之前的所有规划与准备包括公开课特有的“试教”都称之为教学设计。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学校的信息技术硬件设备配置基本完成,学校建立了校园网,提供教师教学所需的电子资源,教师可以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并完成了信息技术技能、现代教学理论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培训[2],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如何整合是教师们主要的教研活动。开展公开课是有效交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要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阶段,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系统中各要素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信息化的教学环境;通过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最终目标,是开展公开课的主要目的。为了这样一种理想的课堂,不仅仅是执教者一人甚至是一批人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物力、财力及心理资源来准备。

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公开课成本

成本一词是经济学上的概念,“广义的成本指为达到特定的目的而应发生或实际发生的价值牺牲”(袁连生,2000)。那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公开课的成本就可以简单理解为人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公开课的投入,指为了推动教学改革,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应发生或实际发生的价值牺牲。

为了便于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公开课投入成本的分析,“公开课”(为叙述方便,下文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的公开课简称为公开课)可以依照:(1)投入公开课的要素(人力、物力);(2)公开课成本的负担主体(学校、教师);(3)投入公开课资源的表现形态(货币、非货币)三个角度进行分类。

这三种分类方法互有交叉,对公开课成本的分类是对于开展公开课这一活动实际所耗费的教育资源,根据管理及在促进公开课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对成本进行控制的需要,按照成本负担主体对不同形态资源的投入为标志进行划分的。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提出如图1所示的公开课成本分类。

公开课成本的负担主体包括教师、学生还有学校。但是分析公开课教学的整个过程,我们发现教师是公开课成本负担的主要主体,其次是学校(如图1)。由于公开课这一教研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培养学生服务的,而且学生为公开课付出的成本与花在常态课的付出差别很小,因此不考虑学生。这里的教师包括执教教师、其他参与准备与评议的教师和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与教学辅助人员等。由于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是学校日常的教学活动服务的,并非专门为公开课而任用的,所以不计入公开课成本的负担主体。

如图1所示,公开课成本分为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两类,货币成本是数量的,可以进行数学计算;非货币成本难以量化,但是会极大地影响执教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准备公开课、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行为,所以也是本研究要考察分析的对象。

1 非货币成本

公开课的非货币成本主要是由执教教师负担的,主要内容是心理成本,是指为了推动教学改革,开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公开课而应发生或实际发生的心理价值牺牲。在“整合”阶段,执教公开课的教师在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系统中各要素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实现教学结构的变革,以提高教学效果进而达到优化学科知识体系和促进学生发展时,这些对于教师以往的教学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因而会产生焦虑与排斥等负面的心理状态。同时,由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缺乏致使执教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搜集资料却感觉收效甚微而焦虑、烦躁,尤其对于年龄较大的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方面能力较差,在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把握上要驱除以前的教学习惯实现一个心理的转变,以及在克服教育信息化初期的障碍之后还要克服探索更恰当地在学科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问题带来的更大的焦虑与排斥而负担较多的心理资源。

如果能对教师付出的这些心理成本给予适当的补偿,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制度上的人性化关怀,这样对保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推动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

另外,由于人们赋予公开课(尤其是评比类型的公开课)太多外在的价值,使其带有较为浓厚的功利色彩,执教者为使公开课上的更加精彩,争得校外老师的好评,为自己扬名立万,一直会有很大的思想压力。在访谈中发现尤其对于年纪较大的教师和年纪较轻的女教师的心理压力较大。前者主要是担心自己上不出新意,或是思路不符合新课改精神;后者主要怕课堂驾驭不好,甚至有的年轻女教师在准备公开课期间会失眠。这显然消耗了教师大量的心理资源。对这一成本的控制一方面依靠教师本人转变对公开课的认识,另一方面靠教育主管部门适当降低公开课在教师晋级、考核方面的作用,从而降低它的功利性价值,这对公开课活动本身的健康开展有重要的意义。

2 货币成本

公开课的货币成本包括财务成本、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1) 财务成本

财务成本,也就是会计成本,是可以通过学校的账簿记录或个人的支出记录计算出来[3]。公开课财务成本分别由学校和执教教师负担。

学校财务成本。学校对公开课付出的财务成本包括消耗固定资产和材料的费用、低值易耗品的费用。前者指教学设备消耗的分摊,如计算机、投影仪的折旧与维护费用的分摊,设备耗用的电费;后者指为公开课试教及正式实施教学时所消耗的各种材料、燃料、试剂及一次性的仪器仪表、工具等费用,这里统称为教学用一次性消耗材料的费用。

执教教师财务成本。执教教师付出的财务成本是指为使公开课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执教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和教学实施阶段所支付的所有经费,包括为了教学内容购买图书、光盘、网上下载的有偿使用的资料的费用(很多学校不给报销),为了准备公开课,执教教师自己支付的电费。

(2)时间成本

概括地说,就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教师为开展公开课,从教学设计阶段到公开课活动结束所花费的所有时间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师为了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公开课的教学目标,会占用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设计,思考信息技术的恰当融入,我们如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开发信息化学习资源优化学生学习的条件,最终将这些理念与方法真正在课堂上体现出来而花费更多的时间成本。虽然,这些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的常规课的教学设计也是需要的,但是教师们可能会将这些教学目标分解,这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而公开课是“典型课例”要起到示范的作用,就要把这些目标尽可能地在一节课上体现出来,要让听课者看到公开课的教学效益,因而要花费数倍的时间。一般地,公开课的级别越高,参与准备的教师越多,他们为执教者提供建议、指导,这样就耗费众多教师的时间。

由于教师为公开课付出时间的过程是教师内部生物能量消耗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教师花费的时间的价值可以借助教师的工资来衡量,即根据教师的平均月薪及正常工作时间计算教师正常工作每小时的工资来计算教师花费的时间的价值。所以,将时间成本划归为货币成本这一项。

为公开课付出时间的有执教者和参与者,按照公开课教学的过程,教师们为之付出的时间成本可分为:

教学设计阶段的时间成本。这个阶段包括教学设计初稿阶段的时间成本和公开课“试上”阶段的时间成本。在初稿设计阶段,首先是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解读,要厘清,编者的意图。然后,分析学习者特征。“下面就是到网上去搜大量的相关内容,把这些梳理出来,觉得有新意的根据教学内容形成一个个清晰的模块,然后思考每个块之间采用怎样的方式呈现,以多种方式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与教学内容的要求,在借鉴其他教师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有特色的教学设计写好脚本,这是一个相当费时费力的过程。这要花费教师大段的时间,很多时候因为学校的杂事太多,教师只能占用休息时间,“每个晚上熬上三四个小时是正常的”。然后根据脚本再做课件,形成教学设计的初稿,这个也要花费很长时间,“但是很多时候搜集到的资源并不能如我们所愿,这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搜集、筛选、改造”,有些效果自己的技术难以实现的还要请教技术人员。

公开课“试上”阶段,执教教师通过试上检验自己的教学设计,同组的教师根据教学情况进行现场评价指出问题,执教者反思、调整、完善,“一方面是教案的修改,然后是课件的修改”,“而且由于是初稿,课件很粗糙,很多地方需要美化,由于公开课要完整性,在课件的设计与美化上也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但是,很多时候会有两三次的试上,不同级别的公开课,教师重视的程度不同,参与的人数不同,试上的次数也不同,这样花费的时间成本达到常规课的几十至几百倍就不难想象了。

公开课教学实施及评议阶段的时间成本。公开课最终的教学实施阶段同常规课的教学实施阶段一样都会发生时间成本,如果此公开课的教学内容和正常的教学进度是吻合的且开课班级是执教者所带班级,那么执教者在实施阶段的时间成本将不作计量,否则要计量执教教师在这个阶段的时间成本。而听课教师作为受众此时的时间成本将不予以计量。由于我们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公开课的成本主要是对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准备公开课耗费的成本进行控制,因此将不考虑公开课评议阶段的时间成本。

(3)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负担的主体包括学校、执教教师和其他参与教师。

学校付出的机会成本是学校财务成本不用于公开课向听课者展示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过程,而用在学校的其他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可能获得的收益。执教教师付出的机会成本是指在准备公开课时,因为考虑要最好地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层次整合投入了大量的金钱、时间、精力等资源而放弃了投入其他教科研活动、其他课程学习可能带来的教育、学习或心理收益。其他参与教师由于参与公开课的教学设计而放弃了投入其它教科研活动、其它课程的学习,因而可能损失在其它教科研活动、其他课程学习中带来的教育、学习或心理收益,这样就形成了机会成本。

三 小结

公开课这一特殊的教研活动使得人们为之投入相当于常态课堂很多倍的成本。笔者曾对34名中学骨干教师作过调查,发现教师搜集资料所用的时间占初稿设计阶段的三分之一,而这个时间完全是可控的,所以如果教师能熟练地、方便地获取到有效信息化资源,即可节省大量的时间成本。这一方面要求教师本人有较高信息素养,另一方面需要教育管理部门为教师提供有效条件方便教师获取资源。公开课特有的“试教”环节使得货币成本的增加,同时也由于大家对公开课的重视,加重执教者的心理负担而增加心理成本。如果教师本人能理性看待公开课的价值,管理者能给予适当的物质及精神上的补偿,这样对于减少人们在公开课方面的投入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教师也是一种制度上的人性化关怀,这对于提高公开课的效益,促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公开课再认识[N].中国教育报,2006-6-2(5).

第5篇

珠海市教育委员会

珠海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起步于年代初期,十多年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教育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截止年月全市共建起了个校园网,计算机教室多间,拥有计算机达多台,配备计算机专职教师人,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的学校达所,几年来,接受过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人数达万人次,占全市中小学总学生人数的.%。开展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学科覆盖率达%,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师覆盖率达%。珠海市一中、珠海市二中和拱北小学已率先成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下面就近年来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有关情况简单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强化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管理

珠海市教委各级领导历来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十分重视,并把推进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促进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为此,珠海市在年就率先在全省配备了计算机专职教研员,并于年成立了“珠海市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珠海市中小学计算机教学专业委员会”,分别由市教委主任和主管教学的副主任担任主任和理事长,许多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也都分别成立了由学校领导、计算机教师和其它非计算机学科教师参加的“计算机教学实验小组”,从而在组织上保证了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市教委还为加快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还于年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市计算机学科教学的通知》等多份纲领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和发展目标,并在全省率先于部分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必修课,并结合本市实际,提出三个统一(统一管理、材,统一考试),二个提高(通过广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全市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个目标(使我市信息技术教育真正走在全省前列,成为我市的教育特色)。

二、重普及,促提高,普及提高双丰收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推进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保证,是珠海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和标志性工作。截止到年月,全市共有所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所有高中,年全市所有初中,年全市所有小学都将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程,使我市所有中小学生都要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同时,我们在努力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率时,也注重对计算机特长生的培养,为此全市每年要举办六次市级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竞赛(中、小学生计算机知识竞赛、网页设计制作竞赛和多媒体制作竞赛)以及报刊赛、大奖赛等多种竞赛活动,进一步选拔尖子学生,再通过各种形式的集训进行再提高,几年来,我市在参加全省全国的gdoi、noi以及电视大奖赛等各种竞赛活动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共获得了全国一等奖五个,二等奖近十个,省级以上奖励更多达余人次,拱北中学今年还在全中noi奥林匹克分区联赛中获某省赛区团体一等奖(全省第四名),并连续两年获全国优秀参赛学校称号,我市在参加全省的gdoi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中也获得团体第七名,受到了省内外有关专家的好评,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三、采取措施,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强化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建设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要真正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除领导重视外,还需要有一批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较高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市教委从年开始,就每年从大专院校和社会各界招聘大量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充实我市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同时,市教委还每年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各种培训,如加强各种教研活动,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与学习,外出考察交流,以及举办高水平的技术专题讲座(如网络管理、网页设计、多媒体制作等)等,并定期进行优质课评比、优秀软件的评比、优秀论文的评比等,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时为使这批教师安心工作,市教委和各个学校还想尽办法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对他们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并在职称评定、课时计算给与倾斜,使他们工作顺心,生活安心。目前,我市已拥有一批高学历、高素质且具备较强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截止到年月,全市全市信息技术教师公开发表的论文以及获省级以上奖励的论文、教案、软件等达余篇(件)。

、狠抓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

要大力发展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推进珠海市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加速实现珠海市的教育现代化。我们还必须大力开展全市所有非计算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以切实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依据《某省省教育信息化工程规划》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市教委早在年就建立起分层次的多级培训机制:一级层次是要求所有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在年前全部进行一次系统的信息技术培训,并要求有%的教师要通过计算机初级考核,%的教师要通过计算机中级考核,各级各类学校能有%以上的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二级层次是要求所有的中青年教师在年前全部达到并通过计算机中级考核,%要达到并通过计算机高级考核,各级各类学校要有%以上的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同时学校要把教师应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能力作为晋级考核的指标。为此,我市在年就根据学校教育实际编写出+了全省第一本适合教师培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一书,并制作出+了配套光盘。目前此项培训计划进展顺利,已达到预期目标。现在全市开展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学科覆盖率达%,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师覆盖率达%以上,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教学。

四、加强课题研究,大力促进科研促教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师生的信息意识,实现教育过程的信息化,并最终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基于此,我市加大了科研力度,全市中小学兴起了教育科研的浪潮,截止到年月,全市共承担了国家、省级重点课题达数十项之多,如市教委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子课题“信息技术与珠海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珠海一中承担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化语文教学”,珠海市二中承担的“cai促进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水平提高的研究”,拱北小学承担的“多媒体熟语识字”等,使我市在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辅助教学和课程整合等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加强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全面推进我市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市教委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子课题的“信息技术与珠海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于年月结题,它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对我市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信息资源、网上教育与远程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等)进行了整体分析、研究,找出了许多阻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症结,提出了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原则、战略思想、发展策略和措施保证,规划了我市信息化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并为此建立了“珠海市实验中学”,力图通过营造信息化环境,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教育带动学校的全面工作,使实验学校逐步构建起现代化的信息化办学模式。因此,可以说这是我市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对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将起到一个不可低估的作用。

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突出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珠海市中小学计算机学科教学研究”作为我市首批重点课题早已于年立项,为配合该课题研究,我市还在拱北中学、拱北小学和香州七小设立了三个“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验班”,该课题明确提出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坚持“信息技术是教育的工具而不是教育的目标,信息技术是认知工具,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是创新工具,强调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等四个基本原则,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突出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从教材、教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进行实验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育信息化必然引起教学模式的变化,现代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与教育过程的结合,给教育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面貌,它赋予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以更丰富的内容。如何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充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和非线性的表达方式来营造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新型教学环境,尤其是创建优化的网上学习环境,来实现教师传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授与学生自我探索的有机结合,以切实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已成为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点研究内容。为此我市市一中、市二中、市四中、市六中、拱北中学、实验中学、县一中、拱北小学、香州一小、香州一小等一大批中小学校多年来一直都在如何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提高教学效益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认真的研究、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如市一中的“校园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研究”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与研究------多媒体与语文教学”、市二中的“cai促进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提高的研究”、拱北小学的“多媒体熟语识字”以及市六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受到了省内外教育专家的一致好评,特别是对市六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某省省教育厅副厅长刘达中说“这个实验班我非常欣赏,它体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美国哈佛大学威斯汀教授也说“这种模式在美国也很少见,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五、积极推进校校通工程,加强我市教育城域网和“珠海市中小学虚拟网校”的建设

第6篇

1、中国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现状

1994年,美国教育技术协会(AECT)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明确提出:“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资源和过程进行设计、开发、评价、利用和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资源作为教育技术研究的两大对象之一,因此对教育资源进行研究是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教育资源,现在还未有统一定义。从字义上讲,教育资源库就是各种关于教育的资源的汇集,本文所讨论的是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网络教育资源出现的形式可能是多种多样,如教育网站、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从服务目标看,有为中小学教育服务的,也有为高等教育服务的,也有为社区(community)教育服务的,等等。本文只讨论中国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问题。

中小学网上教育资源库的种类有很多,包含教育新闻信息、各类教育统计数据、教研论文库、学科教案库、题卷库、课件素材库、课件库、教育法律法规库、招生考试库、教育产品信息库、教育机构库、共享软件库、图片素材库、动画素材库、音像素材库、百科知识库等各个方面。

现在已经有许多公司正在进行中小学网络教育库的开发。如,北京腾图科技集团开发的国内教育教学资源库由教育部中央电教馆监制,它由中央电教馆教育专家、学科教学专家、学科研究员、学科编辑、多媒体开发人员以及地方的优秀教师,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为指导,参照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制作出权威的、标准的各学科教学素材,提供了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的资源,汇集了图片、文本、声音、视频等四大基本媒体形式。中基教育资源管理系统主要应用于中小学校和地区教育城域网,采用《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清华同方思科公司"基础教育资源库",包括城域教育网版本和校园网版本的基础教育资源库,如学科课件库、学科教案库、优秀公开课、学科挂图库、信息技术课资源库、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等。科利华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学科教育资源及管理系统,包含学科资源及第二课堂、教育论文、通用素材等教育资源,可以为建设普通学校、职业技术学校、专题库服务,元数据采用《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

“中国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是我国第一个面向中小学的数字图书馆。根据中小学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校管理的需求,她包括“中国基础教育知识仓库”、“多媒体教育教学素材库”、“百科知识库”、“图书库”、“教材库”等资源,既有原始素材(原材料),又有经过初步整合加工的素材(组件),还有按照课堂教学要求整合的可以直接使用的素材(成品课件和教案),为教师提供了大小不同的积件,便于教师组合、参考借鉴和选择使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教与学的需要。

这些教育资源库的内容都是围绕中小学教育而展开的,表现形式各有特色,所提供的与资源制作、组织与管理相关的功能也大相径庭。对一些教育资源库的核心管理功能进行概括,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功能模块:资源制作、资源导入/导出及上传/下载、资源检索/浏览、权限管理、统计、分类。当然,由于不同开发资源库的开发者由于本身实力及着重点的不同,它们对这些功能的实现程度相差很多。

2.我国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果对这些问题不加以解决,将会严重影响我国中小学教育资源建设前进的步伐,影响它的长远与整体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统一规划,缺少协作,教育资源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由于现在许多公司、企业参加中小学教育资源建设,以盈利为目的,基本上属于一种市场行为,缺乏统一规划,各个资源建设者之间的合作是比较困难的,竞争在所难免,这样就容易造成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许多网校在开展远程教学时,通过与公司合作,从教学系统支持平台、教学管理系统到每一门课程都是全部重新开发。其实目前网上的远程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基本相似,如中小学的远程教学基本上是以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等主要学习科目为主。

第二、我国中小学网络教学资源不足

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源数量和种类不足;二是内容不够丰富;三是所提供的教学资源中符合网络教育特点、适用性强的优秀资源不足,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网上教学资源缺乏主要是好的网上素材库和网络课程较少,缺乏网上多媒体课件。一些远程教育学校的教学内容是将教案的文字材料以网页形式放到网上,这样的教学形式单一死板,对学生缺少吸引力,教学效果差。少数附以教室授课的视频图像,但由于目前网络传输速度慢,视频图像的连续性很差,没有多少可视价值[1]。教学资源不足的部分原因是由于现在的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造成不同的公司、学校,都关注提供课堂教学内容,资源库建设基本上围绕基础教育知识点做文章。

第三、教育资源库偏重资源建设,而对资源的有效管理与组织重视不够

考查已有的教育资源库建设状况及提供的服务功能,可以看出,许多教育资源库都将重点放在如何制作更多的资源,资源是它们的一个卖点,但对这些资源的组织方式却很原始、单一,提供的查询检索服务比较初级。如一些教育资源库只将资源根据年级、学科分类,这种组织方式假定用户都已经知道自己的需要,知道可以在哪里找到满足自己需求的资源。但教育资源库的用户可能不知道有哪些教育资源适合自己使用,他需要浏览或进行检索。由于资源组织的粗糙,造成这些资源库不能提供方便快捷的浏览,也不能提供多种检索手段,因此不能满足用户的各种知识检索需求。

第四、由于使用不同的资源制作或元数据标注标准,不同资源库之间的数据共享困难。

由于缺少资源库建设各个阶段的统一标准,不同资源库无法共享数据,甚至元数据也无法实现互检互换。对用户来说,如果他购买多个教育资源库,只能单独使用,而不能综合使用,不能达到”1+1>2”这种使用效果。

3、教育资源建设的层次模式

基于对我国中小学教育资源建设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思考,提出教育资源建设的层次模式。它的基本思想是:

第一、统一规划,制定相应的标准

我国已经开始这一部分工作,如制定《基础教育元数据建设规范》,但还需要更多的标准,包括不同粒度的教育资源(公用素材、教学素材、课件等)在不同库之间互用的标准,如资源的封装;不同资源库之间交换元数据的标准,等等。

第二、建设各级资源中心,包括全国教育资源中心、分区教育资源中心及各省、市教育资源中心

全国教育资源中心要由国家来统一管理,对全国教育资源进行统一索引,并存储一些关键、重要的教育资源。为了提高对用户访问的响应速度,可以建立分区教育资源中心,它们提供全国教育资源中心统一索引的镜像。各省、市可以建立自己的资源中心,存储元数据及对省内重要教育资源。省以下又可建立地区教育资源中心。各个资源中心又可有自己的资源制作中心及资源服务中心。下级资源中心向上级资源中心提供元数据,以在更高级别上形成统一索引。

第三、各级资源中心的职责分明,不能涉及面太广,而应该各有自己的特色

各个资源中心都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制作有特色的资源,形成特藏,而不要使用覆盖面特别广,但全做不好的开发模式。资源中心提供的服务可以也应该有自己的特点,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发对用户最有用的服务;如果没有能力为用户提供某些服务,应该与其他资源中心合作,如向后者提供数据(教育资源或其元数据),使用户能从后者得到更好的服务。

第四、在进行资源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教育理论的研究

网络教育不同于传统的面授,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应该加强网络教育理论研究,特别是网络学习理论及网络教学设计。在这些理论工作的指导下,建设教育资源,而不是简单的制作。同时在资源建设过程中,验证理论的正确性,或形成新的理论框架。因此,资源库的成功建设应是多方面合作的结果。

第五、资源库本身应该是自主的,但应该支持数据的互换互用

资源库是自主的,可以有自己的数据结构、数据格式,但是它们应该尽可能支持在整个资源建设框架内数据互换与互用的各种标准,而不应该对自己的数据持保守态度。只有建立在开放思想上的教育资源库建设才可能持续的发展,取得最终的成功。

有的资源中心既可以提供资源,也可以提供服务,也可以只提供其中的一种,资源中心提供什么取决于它的能力。如果它擅长于资源制作,可以作为一个专业的资源提供者。如果它擅长对资源进行组织管理,提供检索与查询服务,则可以专门作提供服务的事情。资源中心与资源中心可进行数据交换,数据交换的方式可以交换教育资源本身,也可以只交换元数据,这要由资源中心自己决定。下面对图1中的资源制作、资源中心与资源中心之间的数据交换问题进行较详细的说明。

资源制作必须遵守相应的标准,如制作资源时有采用的媒体形式最好是通用媒体,以使普通用户能方便地使用,而且资源中心与资源中心之间交换资源后能互相使用。在资源制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为资源进行元数据标注,进行元数据标注时,内容可以采用资源中心自己的元数据标准,但是在进行资源交换与共享,资源提供者必须能够提供符合元数据标准的资源元数据[3],如:IMS的LearningResourceMetadata(学习资源元数据规范),IEEELTSC(LearningTechnologyStandardsCommittee,学习技术标准委员会)的LOM(LearningObjectMetadata:学习对象元数据)、OCLC(OnlineComputerLibraryCenter)DublinCore的DublinCore元数据标准,ADL(AdvancedDistributedLearningInitiative)提出的SCORM(SharableContentObjectReferenceModel),中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信息模型)”,以及“基础教育元数据标准”,等等。资源提供者应该提供符合什么标准的元数据,取决于它与需求方的协商,资源提供者要按照需求方的要求提供元数据。这样,需求方才有可能理解元数据的语义。国家应该定义一种元数据标准,如中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信息模型)”,所有的资源提供者都必须能够提供这种格式的元数据,以达到最小程度的元数据共享。同级资源中心、不同级资源中心之间都可以进行资源交换。

资源中心在进行资源交换要对资源进行标准化封装,从一个资源中心导出的资源包可以被另一个资源中心使用。资源交换只是资源中心进行数据共享的一种方式,另一种方式是元数据的交换,这是资源中心进行数据共享的比较合理、易于实现的方式。通过元数据共享,用户可以通过一个资源中心提供的用户界面,在来自多个资源中心的元数据形成的联合元数据库中进行检索。资源中心之间如何交换元数据?这个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建立一种资源中心之间交换元数据的机制,制定元数据交换的协议,建立元数据在资源中心之间进行交换的框架。为了建立这个机制,我们可以从其它领域借鉴一些研究成果,如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的数字图书馆的研究。数字图书馆领域已经对互操作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数字图书馆互操作研究的最新成果是OpenArchiveInitiative提出的OAI-PMH(OpenArchiveInitiativeProtocolforMetadataHarvesting)[4]。OAI-PMH是基于元数据收获这种方式而提出的一种数字图书馆之间进行元数据交换的协议,它比较容易实现,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得到数字图书馆界的重视。对OAI-PMH进行研究之后,我们认为资源中心之间元数据交换协议的制定可以OAI-PMH为基础,考虑教育资源中心之间进行元数据交换的特点,对一些OAI-PMH没有考虑而对教育领域又非常重要的问题,如元数据的推送(push)方式,权限管理问题等,对OAI-PMH进行适当的改进,结合SIF(SchoolInteroperabilityFramework)[5]中的一些规范,来满足教育资源中心之间进行元数据交换的需求。

第7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小学校图书馆宣言》中指出学校图书馆应“给学生以基本技能训练,使之具有广泛使用资源和服务的能力”。这就要求图书馆成为学校的信息中心,要求多种资源共存,在服务上更便捷,更富有个性化,以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了解信息、掌握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在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中,也明确指出“中小学图书馆(室)的现代化是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各地要将中小学图书馆(室)的信息化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加强数字图书馆和图书资源中心的建设。”同时强调对建有或在建局域网或城域网的地区,要以某个中心学校或教育部门网络中心为依托,建设图书中心,辐射周边学校,实现资源共享。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产生的。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建立,不仅可以让广大师生共享图书资源,而且还可以解决目前中小学图书馆由于资金、场地等因素所造成的图书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新闻出版业的迅猛发展,新书、好书层出不穷,导致学校图书馆在馆藏资源更新上的滞后;现有馆藏结构不合理,如社科类偏多,自然科学类偏少,遏制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影响了学生的阅读量。而教师用书,主要以教育理论和各学科的参考书为主,在馆藏上也显得十分不足。加上学校购书经费的紧张,使得馆藏资源捉襟见肘。与传统图书相比,电子图书具有价格低、更新快、使用不受时空限制、方便快捷、资源多样化等优点,弥补了纸质图书的不足,使得数字图书馆的建立成为可能。

那么,什么是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笔者认为: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是一种以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为基本特征,以经过挑选、组织和序化的海量数字信息资源为基础,以智能化、个性化的用户服务为中心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简单地说,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就是虚拟的图书馆,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共建共享的可扩展的知识网络系统,是超大规模的、分布式的、便于使用的、不受时空限制的、可以实现跨库无缝链接与智能检索的知识中心。这就决定了它的服务对象是特定的,即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因此,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应该在信息内容上更贴近师生,在信息的加工、整合以及如何使用信息等方面更富有针对性,更适合于教与学,适合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基于它特定的服务对象,笔者认为: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不同于一般的数字图书馆,应该说它是一种具有特色的文献信息数字化的图书馆。首先表现在信息结构上,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应该涵盖中小学各学科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有纵向的延伸和横向的扩展;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结构、性别等因素。第二,在信息的表现形式上,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不应局限于文字一种符号,它应该是多维的、立体的、图文并茂的,如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第三,在服务对象上,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应该从方便师生使用的角度出发,使用方式更为灵活、简便。第四,在信息的可靠性和权威性角度上,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应该来自正式出版物,并且根据服务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进行深度加工和整合,而不是提供那些随意从网上搜来的无序的、未经筛选、真伪难辨的信息。第五,在信息的更新上应更及时,展现的信息应该是最新的。然而,如何建立一个符合中小学教育教学需求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如何将数字图书馆资源有效地应用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真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益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笔者认为应该依托当地的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维护,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从2009年9月份开始,苏州市针对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向社会征求意见,2011年正式启动数字图书馆建设,由苏州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管理办公室统一筹建苏州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目标,即为全市中小学校师生提供丰富、优质、正版的各类信息资源,为广大师生提供最新出版的各类教育教学用书、各类工具书、期刊、报纸、各类多媒体影音资源等。从管理平台上来说,能够提供给读者快速便捷地使用各种图书信息的工具,安全方便地为读者提供网上数字图书的借阅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减轻工作强度,使读者不受时间、空间及地域的影响进行全方位的学习与研究。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为广大师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交流互动的平台。

目前,苏州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依托苏州市图书馆的公共数字资源,对于公共平台上的各类资源由苏州市教育装备与勤公俭学管理办公室,针对苏州市中小学的特点提出具体要求。首先,对苏州市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进行筛选,使之更适合、更贴近广大师生;其次,外购部分资源,主要是市图书馆现有馆藏中没有的,但又适合学生和教师阅读的,这部分主要是期刊和多媒体资源;再次,立足本地,收集国内外的优秀教案、论文、随笔及博文等。

(1)图书:以学生使用为主,兼顾教师,覆盖全学科,侧重自然科学类,以弥补现有馆藏的不足。同时要兼顾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阅读。

(2)期刊:以教师使用为主,便于教师掌握最前沿的教科研信息,开展教科研活动,兼顾学生及各学科教学。

(3)报纸:适合师生阅览。

(4)多媒体视频资料:教育教学用,用于辅助课堂教学,通过视觉感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师生皆宜。北京科影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央视教育视频资源库门类齐全、内容丰富、师生皆宜。

(5)精品教案:立足本地,收集国内外优秀教案。

(6)远程教育:各学科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图书馆、实验室等专用教室人员的专业培训都可以通过数字图书馆这个平台来完成。

(7)名师课堂:本市各科名师精彩课堂教学。

(8)学科辅导:教与学的互动栏目,主要答疑解惑。

(9)活动专栏:学校各类活动的开展情况,如中小学图书馆网站评比、优秀阅读指导课评比等,图文并茂。

(10)书香校园:主要是读书活动的专题栏目,可以设置为互动的,如好书推荐、师生共读等。

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不断地调整完善,作为对全市中小学校图书馆行使管理职能的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管理办公室,理应担负起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管理及维护职能。年度终了,要把各栏目的信息反馈表发至学校,收集、汇总、分析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把学校对数字图书馆的使用情况、使用效果、存在问题,及时反馈给软件供应商。这样可以一方面对原来的数字资源进行调整,保留好的;另一方面对原来设置的栏目进行修正,使之更能满足广大师生对教育教学的需求,更符合他们的个人成长和专业发展。充分发挥数字图书馆的作用,真正做到保障教学、服务教学、促进教学。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2―0036―04

一 时代挑战: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面临新抉择

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创造了世界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史上的壮举:20世纪80年代初重获新生的电化教育本科专业,专业点数量由少到多,不断发展,到2008年已有224所高等学校办有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形成了全国年招收教育技术学本科生愈万人、在读教育技术学本科生数万人的庞大规模,为我国教育现代化输送了大批专业建设人才。然而,教育技术学的本科教育当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挑战之一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新形势,刷新了教育技术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对教育信息化专门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等提出了变革的新要求。

挑战之二是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前几年,教育技术学本科毕业生是人才市场的香饽饽,100%的就业率,有差不多半数的进高校工作,相当多的就业于电视台等大众媒体,或就业于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然而,近两年来就业形势发生了变化:高等学校新进人员一般要求有研究生学历,许多高校因此紧闭了过去向教育技术学本科生敞开的大门;电视台等传媒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在高校现在有相应专业进行培养,如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等;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技术岗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也绝非像过去一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在如此的形势面前,必然要求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寻求新的突破。

就业压力的挑战,还来自于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的超常规发展,截止1998年底,全国办有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只有31所高校,其中28所为师范大学[1],而从1999年至2008年的10年间,新增教育技术学本科办学点193个。[2] [3] [4] [5] [6]

正是在如此的大背景下,许多学校正只争朝夕地酝酿对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进行根本的改革。

二 科学定位:培养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和信息技术教师

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挑战是多方面的,适应挑战的策略应该是按时代要求重新审视专业定位。

21世纪教育技术的主旨是教育教育化,无疑教育技术学专业要培养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的专门人才。

我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有师范和非师范之分,且多数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为师范专业,在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到高校就业的机会很少以及基础教育向信息化、现代化迈进的情况下,作为师范性的本科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定位,应该是培养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即培养能在中小学胜任教育信息化方面几乎所有工作的专门人才。

信息化有信息网络、信息应用、信息技术、信息人才、信息资源和信息化政策法规等6大要素,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工作尽管不包括6大要素的全部,但有网络建设与管理、教育资源建设、多媒体教室建设和管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教职员工进行教育信息化的观念和应用培训、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研究,等等。那么,四年的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能培养适应如此多工作需要的专门人才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教育信息化的许多工作是相通的,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是相近、相似甚至有些是相同的。

三 绘制蓝图:打造与时代共舞的全面的信息化建设能力

有了明确的定位,有了明确的方向,必须有相应的合适教学计划相支撑。合适的专业教学计划是专业人才培养的蓝图。

每个学校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都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但培养目标定位于要培养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和信息技术教师后,原有的计划就不合适了,但一味原有计划也是不恰当的,正确的态度是合理继承,大胆扬弃,可通过“增”、“减”、“改”、“创”课程的办法,大刀阔斧地变革原有计划。“增”是新增培养新的观念、新的能力所需要的课程。“减”是去除过时无用的课程。“改”是根据需要对一些原有课程进行改造。“创”是创设一些过去任何学校都没有的新课程。“创”与“增”共同之处是所新开课程是本专业过去都没有的,区别在于其它专业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如果其他专业也没有,则为创,如果其他专业有类似的课程,则为增,“增”课程容易,“创”课程较难。

在确定课程的“增”、“减”、“改”、“创”前,首先要明确计划制定的指导思想,以及培养学生的特色,比如徐州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确定的人才培养特色是厚基础、强能力、时代性、个性化[3]。“厚基础”是对原来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培养普遍之说“宽基础”的修正。从对三届不同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来看,过去为强化“宽基础”,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了大量的课程,但每门课程的课时很少,结果教学是泛泛而谈,没有深度,学生只学到了皮毛知识,将专业课降到了公共选修课的水准上。将“宽基础”改为“厚基础”,意味着要夯实基础,所有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都是不开则已,一旦开就要开出深度,让学生掌握得很好,以使学生学过相应课程后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强能力”是要使学生具有解决教育信息化实际问题的多样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多面手,既有理论又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的“行家理手”。要使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后,能建网、管网,能进行教育资源建设,能胜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如此众多的方面不仅要会干,而且能干好,即不像过去那样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而更为重要的要在理论层面上、艺术层面上发展。“时代性”是确保教学计划的先进性,使之是真正能培养适应时代需要人才的好计划,要求人们站在时代高度进行计划制定,要有全球化的视野。“个性化”要使培养的学生是个性鲜明的。在计划中要预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厚基础、强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自己的特色。具体做法可为:将课程适当前移,减少第七学期的课程,第八学期只用于专业实习、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将第七学期、第八学期的大多数时间留给学生用于自我训练、打造该有的能力和特色。此外,要在专业选修课中留出一些学分让学生跨专业选修,以及允许学生以各种成果抵冲部分选修课学分。

为确保特色的体现,教学计划制定有必要体现全员性、系统性、最优化、开创性的要求。“全员性”是让教师参与讨论,走群众路线,集中所有人的智慧,防止闭门造车,并力求在校外借智。“系统性”是对教学的所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环环紧扣、一着不让。“最优化”是立足于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进行计划制定,追求计划的完善与极致。“开创性”是要有创新的胆量、意识和行动,敢为天下先,不墨守成规,不畏首畏尾。

基于以上思考和设计,可在本科教育技术学原有计划基础之上进行如下“增”、“减”、“改”、“创”。

“增”――主要增加与建网、管网、网络资源建设、网络数据库应用方面的课程,增加动画制作和研究的课程,增加与创意表达相关的课程。

“减”――主要减少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电视原理、美术基础、音乐基础、计算机辅助教育、媒体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背景下,计算机辅助教育一说已与时代不合拍,相应课程应减去。媒体理论与实践内容可肢解而分散到其他课程,其媒体理论的内容应全部纳入教育技术学导论课,以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以及将单薄的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变得丰满,媒体实践的内容分散到各门媒体技术和艺术的课程中,此外将有关媒体系统的部分单独开辟一门名为教育技术媒体系统的课程。原有媒体理论与实践中已过时媒体的内容应该取消。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电视原理等课程是过去将教育技术学生作为维修人员培养以及教育技术教师多数为物理背景而为,在过去开这些课本身是失之偏颇,而现在就更没有必要。美术、音乐方面的内容分别整合到摄影技术与艺术和音频方面的课程中,其目的是减少教学内容的不必要重复。

“改”――改造多门课程。即使保留原有名称的课程,也应赋予新的内涵,甚至于要进行伤筋动骨的改造。比如,可将摄影基础分为摄影技术与艺术(或数字影像技术与艺术)和摄影创意两门课程,并且将教学内容全部建立在数字化平台上。

“创”――创设电子技术基础和教育技术媒体系统等课程。教育技术学原来开设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等课程,对于现在教育技术学文、理科兼收的文科学生来说,学这些课程难度大,而且按新的目标定位,开设这些课程意义不大。但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必须了解电工、电子方面的一些基础性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技术,否则也难以胜任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全部工作,因此有必要按照教育技术工作的需要,专门打造一门名为电子技术基础的新课程。进行现代化的教育,会用到多种媒体系统,建设、管理媒体系统应是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基本任务,在过去的教学计划中,单个的媒体介绍多,而媒体系统涉猎少,现在很有必要开设一门名为教育技术媒体系统的课程对此进行研究。在该课程中,探讨的媒体系统包括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语言实验室,星网系统,闭路电视系统,学校广播系统,计算机房等。

徐州师范大学按照以上思路进行的改革试验,受到教育技术学专业师生的普遍好评。

四 精心实施:新时代强化新举措

1 破常规精编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依据和指导性文件。国家对中小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制定十分慎重,比如,正在如火如荼展开的基础教育的新的课程改革,每门课程的新课程标准都组织专家较长时间的调研、讨论制定,然而在高等学校,课程几乎都无统一的大纲,教学大纲的制订多数是由各高校教师组织教师进行,而具体高校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制订,往往就是由相应课程的一位任课教师独立完成。

仅由任课教师一人独立进行大纲的制订,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如此的大纲制订形式,使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合理性很难得到保障,尤其是各门课程各吹各的号,各定各的调,会导致教学内容重复、遗漏、逻辑关系混乱、深浅尺度不一。调查发现,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内容重复到了令学生无法忍受的程度。比如,一些学校在教育技术学本科的美术、摄影、电视原理、电视摄像、多媒体技术等多门课程中都讲色彩,而且不是在后续课程中将前面课程讲过的色彩知识直接加以引用。有的学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上课出勤率非常低,迟到早退现象非常严重,课堂上看非本门课程用书、打盹的人的比例相当高,这类不正常现象出现的原因何在呢?深入了解发现,学生认为此课程与彼课程内容差不多,又没有深度,而且过时的、无用的内容太多太多。此现象深层次原因是教学大纲制订随意性太大惹的祸。

要使好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计划真正发挥作用,慎重对待各门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十分必要。除了思想上高度重视外,还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成立教学大纲制订领导小组。该小组由教学经验丰富、事业心强、责任心强、组织能力强、办事踏实、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对专业发展有一定研究的教师4、5人组成,主要负责大纲制订的小组建立、分工和审定。制订领导小组要对分工起草的大纲进行仔细分析研究,处理好相关课程的关系,避免内容的重复。

二是根据课程的相关性,成立理论、硬技术、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网络、艺术等几个大纲制订小组,每个小组明确一位组长。每门课程的大纲在大纲制订小组成员对相关重要问题讨论清楚、统一认识之后,再明确专人执笔起草。

三是明确要求大纲执笔起草人广泛研究全国同类课程大纲,研究课程改革趋势,负责任地精心起草,反复修改,充分反映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达到科学、先进、规范的要求。

四是明确专人作为本专业所有课程大纲的统调人。

五是请校外专家对全部大纲进行评判。

2 拓思路巧解师资难题

毫无疑问,重新定位后的教学计划中的部分课程,是本专业现有教师中无人能任教的,但又不能因此将计划大打折扣而回到因人设课的老路上去。在这方面要想方设法保证计划不折不扣地实施。探索实践表明,此问题的解决可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抬课”。当一个教师无法胜任一门课的全程教学任务时,可将课程内容化整为零,让几个教师共上一门课,让每个教师讲自己最擅长的部分,这特别适用于创新课程。当然,这只是权宜之计,在抬课的同时,参与抬课的教师要互相听课,以在不长的时间内由抬课转变为独立承担课程。

二是借师。通过外请教师讲授本专业无法开设的课程。在外请教师上课的同时安排教师全程听课、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达到独立承担讲授课程的要求。

三是压任务。对无人开设而按计划暂时尚未开设的课程,明确专人利用脱产进修和自学的方式加紧学习和备课。

四是专门培训。建议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相应的课程研讨班,依托有关高校,利用假期对教师进行培训。

3 高立位培养全面能力

大学本科生是普通劳动者,这是教育部对大学本科生的新定位。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到了中小学将是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者,其能否具有高超的能力将是他们能否迅速找到就业岗位,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的能力培养应是全方位的,但要以自学能力、建设能力、艺术创造能力、教学能力、协作能力、公关能力等为主。

教育信息化是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今后发展中,仍然是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新应用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培养本科生对新事物的敏锐性,对新知识、新技术的自学能力,对新模式、新应用的探索能力。要尽可能将教育技术学本科生打造为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人。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很强自学能力的人,如果说刚跨出大学校门时还能适应工作的话,但绝不能适应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工作。

建设能力的关键是设计架构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既要求培养学生的宏观视野,使之有广博的知识体系,又要培养其强实践能力,既要有理论的研究,又要有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调研,要解决好办学之门开与关的关系。

教育信息化正在经历着从无到有的发展,而一旦初步实现后就会经历从有到好的发展。在教育信息化从无到有的发展阶段,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技术,而在教育信息化从有到好的发展阶段,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艺术。信息化正处于从无到有向从有到好发展的前夜,作为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必须有前瞻性,必须培养学生关注艺术的意识,培养学生在全数字化平台上的艺术创造力,这是面向未来的需要。

教学能力是所有有志于成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必须具有的能力。在对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满意度调查时发现,几乎没有一个学生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是十分满意的,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原因是时代性的课程采用的是过时的方法。这就对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除了要使学生具备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一杯水”基础上的“一桶水”外,还要让学生具有高超的教学方法,而信息技术学习方法急待研究、完善。

从事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任务的人,既要与冷冰冰的技术、设备打交道,又要与活生生的人打交道,能否与教师一起融洽地进行整合实践,能否开拓新的信息化应用,能否合作开发教育资源,能否说服并影响领导,公关能力、协作共事能力至关重要。

培养具有教育信息化能力的工作者,既要有培养全面能力的设计和架构,又要周密部署,将能力培养落实到实处,真正将设想转化为现实。许多高校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种种举措值得借鉴,比如,将许多课程安排在多媒体机房讲授,使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很好地结合;向学生全天候免费开放实验室,让学生随时可实践学习;举办各种作品和设计竞赛,调动学生创作、实践的积极性;对于大多数学生将单纯的毕业论文改为在毕业设计基础上的毕业论文等等。

参考文献

[1]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教育部关于公布2005年度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结果的通知[DB/OL].

[4] 2006年教育部审批设置的本科专业名单[DB/OL].

[5] 教育部关于公布2007年度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D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