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28 15:49: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乡镇公务员工作打算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五、以人为本,做好人事人才及年报统计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做好人事人才工作。为区直机关签约聘用的16名同志按照现有工资政策重新核定工资,提高了工资待遇,办理了社会保险,解除后顾之忧,岗位重新安排,充分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工作效率得以提高。为安置到我区工作的3名军转干部办理入编手续,重新套改了工资。按照全民创业有关政策,为1名同志办理了全民创业相关手续,促进全民创业工作开展。通过市统计局招考和工商局人员分流,按排2名同志到区统计部门工作,加强区统计队伍力量。完成区姜桥物流工业园区治安员招聘工作。认真做好退休工作,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及时核发退休工资。开展2009年我区“三支一扶”岗位的报名、考核工作,2名“三支一扶”人员已落实到了具体岗位。开展“三支一扶”人员年度(期满)考核工作,上报考核结果,办理服务期满的有关手续。开展事业单位年检工作。根据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布置要求,在全区范围内开展2008年事业单位年检工作,全区有33个事业单位在网上进行了2008年年检,为3家单位办理了法人变更手续。通过年检,增强了事业单位领导的法人意识,为依法管理提供依据,保障单位事业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落实国家政策,继续做好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困难补助工作。按照国家政策,对在职10名企业军转干部根据在岗实际情况按月如实上报,保证生活困难补助及时、准确发放,完成全区在职企业军转干部情况上报任务。开展企业军转干部慰问工作,八一期间对190名企业军转干部进行了慰问,发放慰问金38000元。做好对企业军转干部国家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热情接待每位来访的同志,认真做思想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开展区《人事志书》编撰工作,安排专人搜集资料,查找相关文件数据,已完成定稿。开展全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年中统计,审核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员情况,按时完成事业单位编外使用人员的统计。完成2008年度人事编制工资报表工作。组织布置全区人事编制工资报表的填报工作,按照市人事局的要求,及时上报区公务员报表、人才报表、工资报表和编制报表,受到市人事局表彰。下一步工作安排:开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聘用工作以及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实施。实施乡镇机构改革,起草区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劳动保障工作
一、1—9月份目标任务进展情况1、重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截止到9月底,——全区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完成4449人,占年目标3500人的127.11 %;——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681人,占年目标任务2000人的184.05%,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451人,占年目标任务580人的250.17%;——农民工技能培训173人,占年目标350人的49.43%;——小额担保贷款完成28户,贷款金额为77万元,分别占年目标任务的56%和42.78%;——建立就业创业基地1个,正在建设并得到省政府认定的农民返乡创业园1个(燕山乡农民创业园)。2、就业工作。积极开展新一轮就业优惠政策的宣传工作。市新一轮促进就业政策出台后,我区及时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学习,下发宣传资料。采取信息栏张贴、悬挂过街横幅、小区张贴宣传标语、制作宣传板报展板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在全市优惠政策宣传月活动中,我们开展了送政策“进企入户”活动,同时举办全区政策宣传咨询专场会两场,各乡街都分设了分会场,发放宣传单5000多份。使用新一轮促进就业优惠政策深入社区,深入居民、深入各吸纳就业人员的用工单位,调动全社会促进就业的积极性。发挥社区信息平台功能,全面服务就业和农民工返乡就业工作。积极做好就业再就业用工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把全区的劳动用工信息、职业介绍、用工单位基本情况、技能培训等有效的结合起来,区劳动力市场建立劳动供求资源数据库,各乡、街道、社区每星期把收集到的用工信息融入区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再把信息及时分发到各个街道和社区,为求职人员提供更多、更快、更便捷的就业信息。开展系列援助活动,着力搭建农民工就业平台。在全区以乡街社区工作站为依托,开展了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为内容的“再就业援助月活动”、“春风行动”、 “百日帮扶”、“阳光再就业工程系列活动”等。共走访就业困难家庭273户,发放就业政策宣传材料1835份。同时,还根据帮扶对象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计划,实施免费技能培训、落实相应政策补贴、开展创业指导、实施小额贷款等一系列订制式服务。积极指导燕山乡申报农民工返乡创业园。为做好“零就业家庭”的消除和帮扶工作,我们把解决社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和完善社区“银发老人”帮扶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挖掘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搭建养老服务就业平台,建立促进“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稳定就业的长效机制。这项工作我们共摸底调查全区75岁以上老人2264人有帮扶需求,开发公益性岗位“助老员”,解决了31人的再就业问题。3、退管工作。目前,我区接纳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已达14963人。今年新接收1609人,为此,我们对新移交我区社会化管理的退休人员,逐一入户走访核实、发放联系卡,了解退休人员基本情况,建立相应台帐,进行跟踪服务。安排退休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工作中,各社区及时为企业退休人员提供社会保险政策咨询和各项查询服务,还分别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工作特点,纷纷组建不同的兴趣活动小组,开展退休人员的互帮互助及自娱自乐活动,社区还专门建立了“阅览室”、“活动室”,积极组织企业退休人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娱乐等活动。为丰富他们文化生活,我们还开展了退休人员参观城市新景观、社区文艺演出、体育比赛、书画展览、藏品展览、庆祝国庆60 周年和走访老劳模、老干部、老党员和困难人员等系列活动,受到了退休人员的一致好评。
人事工作
一、圆满完成机关事业单位2009年度(绩效)考核工作
在区考核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完成2009年度年终(绩效)考核和评奖工作。根据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关于印发〈蚌埠市公务员年度(绩效)考核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蚌人[2009]59号)要求和2009年度考核工作安排,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区公务员年度(绩效)考核实施方案》(××*人劳保字[2009]64号),组织全区实施年度考核工作。全区年度考核分类分级进行,实行立体考核,机关公务员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分类考核,乡街、部门正职与副科以下工作人员分级考核。考核期间派人参加乡、街负责人述职测评,掌握基层单位考核情况。
1全区2009年度机关事业单位参加考核有1733人,有8人未参加考核,考核优秀175人,优秀率达10%,考核称职(合格)1539人,不定等次19人。其中公务员(参公)参加考核299人,优秀32人,称职261人,不定等次6人。事业单位参加考核1434人,评优143人,合格1278人,不定等次13人。
在年度考核的基础上,按照年度考核、奖励等有关规定,全区机关事业单位报市记三等功有13名同志,46名同志受到区嘉奖。
二、规范公务员管理,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规范公务员日常管理,充分利用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对新进入的公务员信息进行补充录入,部分人员的信息进行维护更新,开展公务员登记,认真做好公务员信息管理。根据人事局安排,组织开展全区公务员通用能力培训,制定培训计划,按排培训教材选购,报送考试人员名单。全区参加公务员通用能力培训有267名,其中148名同志参加考试,对部分同志学习情况进行考核,确保培训效果,提高公务员综合能力。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为进一步优化机关工作人员结构,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引进急需专业人才及管理人才,缓解用人需求。在去年组织全市选调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所缺岗位的要求,严格考察,选调7名优秀同志到我区工作,加强了建筑规划、经济管理、法律等岗位的公务员队伍建设。开展2009年省委选调生期满考核工作,4名选调生按期转正定级。根据省市安排,开展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工作,完成相关的组织报名和资格审查和到农村基层单位考核等招考工作。全区有四名同志符合条件报考,择优录取一名同志为乡镇公务员,改善乡镇公务员队伍结构,加强乡镇公务员队伍建设。
三、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工作。根据省市工作要求,开展实施我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实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聘用制度,建立岗位管理新体制,已制定《××*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经区同意报市批复后实施。我区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工作全面开展,在完成年初我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摸底调研基础上,教师基础性绩效工资已审批完毕,工资已发放到位。奖励性绩效工资正在进一步实施。
四、以服务为宗旨,做好工资管理日常服务工作。布置全区事业单位2009年薪级工资调整,完成调资材料的审核上报工作。完成区机关公务员2009年滚动升级的调资。加强工资日常管理,为调动人员及时办理好工资关系,并将在区直机关公务员登记的12名同志工资关系从乡转入到区直机关,理顺了工资关系。在规范津补贴工作的基础上,按照上级文件,办理了离休补贴审批手续,提高了我区离休人员生活待遇;按照国家制定的特殊岗位津补贴要求,继续实行特岗津贴,对全区公务员七类特岗津补贴重新审核发放。在年度考核的基础上,完成2009年终奖金的审批和发放工作。
五、以人为本,做好人事人才及年报统计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做好人事人才工作。为区直机关签约聘用的16名同志按照现有工资政策重新核定工资,提高了工资待遇,办理了社会保险,解除后顾之忧,岗位重新安排,充分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工作效率得以提高。为安置到我区工作的3名干部办理入编手续,重新套改了工资。按照全民创业有关政策,为1名同志办理了全民创业相关手续,促进全民创业工作开展。通过市统计局招考和工商局人员分流,按排2名同志到区统计部门工作,加强区统计队伍力量。完成区姜桥物流工业园区治安员招聘工作。认真做好退休工作,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及时核发退休工资。开展2009年我区“三支一扶”岗位的报名、考核工作,2名“三支一扶”人员已落实到了具体岗位。开展“三支一扶”人员年度(期满)考核工作,上报考核结果,办理服务期满的有关手续。
开展事业单位年检工作。根据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布置要求,在全区范围内开展2009年事业单位年检工作,全区有33个事业单位在网上进行了2009年年检,为3家单位办理了法人变更手续。通过年检,增强了事业单位领导的法人意识,为依法管理提供依据,保障单位事业健康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落实国家政策,继续做好企业干部生活困难补助工作。按照国家政策,对在职10名企业干部根据在岗实际情况按月如实上报,保证生活困难补助及时、准确发放,完成全区在职企业干部情况上报任务。开展企业干部慰问工作,八一期间对190名企业干部进行了慰问,发放慰问金38000元。做好对企业干部国家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热情接待每位来访的同志,认真做思想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开展区《人事志书》编撰工作,安排专人搜集资料,查找相关文件数据,已完成定稿。
开展全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年中统计,审核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员情况,按时完成事业单位编外使用人员的统计。
完成2009年度人事编制工资报表工作。组织布置全区人事编制工资报表的填报工作,按照市人事局的要求,及时上报区公务员报表、人才报表、工资报表和编制报表,受到市人事局表彰。
下一步工作安排:
开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聘用工作以及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实施。实施乡镇机构改革,起草区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方案。
劳动保障工作
一、1—9月份目标任务进展情况
1、重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截止到9月底,
——全区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完成4449人,占年目标3500人的127.11
%;
——转移农村劳动力4953人,当年转移农村劳动力267人,占年目标任务100人的267%;
——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681人,占年目标任务2000人的184.05%,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451人,占年目标任务580人的250.17%;
——免费职业介绍1810人,占年目标任务800人的226.25%;
——农民工技能培训173人,占年目标350人的49.43%;
——小额担保贷款完成28户,贷款金额为77万元,分别占年目标任务的56%和42.78%;
——办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参保2971人,续保12471,在校学生12055人,合计27497人,占年目标任务的51.88%;
——建立就业创业基地1个,正在建设并得到省政府认定的农民返乡创业园1个(燕山乡农民创业园)。
2、就业工作。积极开展新一轮就业优惠政策的宣传工作。市新一轮促进就业政策出台后,我区及时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学习,下发宣传资料。采取信息栏张贴、悬挂过街横幅、小区张贴宣传标语、制作宣传板报展板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在全市优惠政策宣传月活动中,我们开展了送政策“进企入户”活动,同时举办全区政策宣传咨询专场会两场,各乡街都分设了分会场,发放宣传单5000多份。使用新一轮促进就业优惠政策深入社区,深入居民、深入各吸纳就业人员的用工单位,调动全社会促进就业的积极性。
发挥社区信息平台功能,全面服务就业和农民工返乡就业工作。积极做好就业再就业用工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把全区的劳动用工信息、职业介绍、用工单位基本情况、技能培训等有效的结合起来,区劳动力市场建立劳动供求资源数据库,各乡、街道、社区每星期把收集到的用工信息融入区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再把信息及时分发到各个街道和社区,为求职人员提供更多、更快、更便捷的就业信息。
开展系列援助活动,着力搭建农民工就业平台。在全区以乡街社区工作站为依托,开展了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为内容的“再就业援助月活动”、“春风行动”、“百日帮扶”、“阳光再就业工程系列活动”等。共走访就业困难家庭273户,发放就业政策宣传材料1835份。同时,还根据帮扶对象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计划,实施免费技能培训、落实相应政策补贴、开展创业指导、实施小额贷款等一系列订制式服务。积极指导燕山乡申报农民工返乡创业园。
为做好“零就业家庭”的消除和帮扶工作,我们把解决社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和完善社区“银发老人”帮扶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挖掘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搭建养老服务就业平台,建立促进“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稳定就业的长效机制。这项工作我们共摸底调查全区75岁以上老人2264人有帮扶需求,开发公益性岗位“助老员”,解决了31人的再就业问题。
3、退管工作。目前,我区接纳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已达14963人。今年新接收1609人,为此,我们对新移交我区社会化管理的退休人员,逐一入户走访核实、发放联系卡,了解退休人员基本情况,建立相应台帐,进行跟踪服务。安排退休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工作中,各社区及时为企业退休人员提供社会保险政策咨询和各项查询服务,还分别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工作特点,纷纷组建不同的兴趣活动小组,开展退休人员的互帮互助及自娱自乐活动,社区还专门建立了“阅览室”、“活动室”,积极组织企业退休人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娱乐等活动。为丰富他们文化生活,我们还开展了退休人员参观城市新景观、社区文艺演出、体育比赛、书画展览、藏品展览、庆祝国庆60周年和走访老劳模、老干部、老党员和困难人员等系列活动,受到了退休人员的一致好评。
4、劳动仲裁和劳动监察工作。为提高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规范用人单位的劳动用工行为,构建辖区和谐劳动关系,我们加大了劳动监察执法和劳动仲裁工作力度。一是认真开展“三法一例”学习、宣传和贯彻活动;二是不断强化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和年审工作。今年我们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执法大检查3次,共抽查68多家用人单位,职工人数1946人,责令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及作坊业主补签劳动合同386人。对辖区125家企事业进行了劳动年审,涉及劳动者人数4091人,促使企业补签劳动合同453人,督促12家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登记,已有6家单位70人参加了社会保险,对10个个体经济组织下达了整改指令书。三是做好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的处理,维护社会稳定。由于2009年5月《劳动争议仲裁法》实施后,劳动仲裁实行不收费,使得我区劳动争议案件与日俱增,目前达到平均每周开庭审理案件就有2~3起,我们克服人员不足、经费紧张的困难,积极做好劳动争议处理工作,及时妥善处理各种劳动争议案件,化解社会矛盾。今年已受理劳动争议案件207件,其中,庭外调解结案36起,调解结案19起,仲裁裁决152起,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挽回经济损失90多万元,此外还接待来访380余人次。
5、按时完成局志编纂工作。为配合区志编纂,我局落实专人,精心组织,多方查阅档案和搜集相关材料、数据,全面撰写了我局自建国以来的重要工作内容,及时完成定稿,提交区志办编审。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1、继续加大就业和劳动保障工作力度,实现就业和劳动保障工作再上新台阶。针对今年工作任务完成中出现的问题和薄弱项目,及时调整工作重心,抓差补缺,确保市下达我区的各项工作目标全面顺利完成。
2、积极开展新一轮促进就业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加大就业岗位发掘,多渠道扩大就业,重点开发适合大龄就业困难人员的岗位,鼓励就业困难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通过实施创业带就业工程、发放小额担保贷款等措施,改善就业服务机制,拓宽就业渠道。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业务目标
1、全面完成2010年全市101家机关、事业单位,共8130名工作人员考核正常增加工资审批及业务数据的审核接收,并汇总上报贵阳市人事局。
2、审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称(岗位)变动调整工资195人、军队转业干部套转地方工资1人、受处分降低工资9人、基层农技人员浮动工资转固定5人、双千”队员连续三年优秀浮动工资转固定1人、挂职干部浮动工资2人;审核办理农业系统体制改革乡镇农业中心人员上划转移工资124人、调动转移工资手续90人;
3、审批大中专毕业生转正定级5人、新参加工作工人转正定级1人;
4、全面完成全市13家市企业工效挂钩决算和2010年方案审批工作;
5、认真执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进一步加强对机关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发放的监督和管理。
6、按照管理权限下文批准退休28人,办理退休手续28人、高龄补贴40人、办理遗属生活困难补助20人;
7、组织市总工会、市卫生局、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单位召开“市2010年1季度劳动鉴定会议”,对教育系统16名教师劳动(工作)能力进行鉴定。经4月24日劳动鉴定会议鉴定,共有15名教师符合丧失劳动能力标准,1名不符合。
8、完成2010年1季度全市81家参与财政统发工资单位统发工资的审核及数据录入。2季度审核因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正常晋升工资审批冲突,经与市财政局协商后未审核。
9、全面完成XX年年度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统计年报、企业劳动工资年报数据录入汇总上报工作;
11、结合实际,制定《市机关事业单位技术工人培养工程实施方案》,拟于7月中下旬按上级部门要求,组织我市机关事业单位技术工人参加技术等级考评考试,切实抓好方案的落实。
12、严格执行工龄认定政策,按管理权限下文更改9名机关事业工作人员参加工作时间;
13、按照管理权限下文认定机关事业单位8名工作人员工伤;
14、下文批准123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享受知识分子补贴;
15、完成贵化、省铁合金厂、农牧场、七砂四所子校,在职教师120名、退休教师69名划转移交地方工资审核工作;
16、对未达到XX年7月以后新参加工作人员定级工资标准的450人工资进行调整;
17、每月报送信息2条,半年报送信息12条。按时报送周报、月报、季报、半年工作总结。
(二)新增工作
1、按照XX年年11月7日第23次市长办公会议精神,完成卫生系统集体防治所86名在职人员、56名退休人员增加工资补助审批工作;
2、完成流长乡排洞村凝冻灾害调查统计和灾后重建方案拟写上报。协助排洞村搞好灾后重建,向受灾群众捐赠化肥5包、协调贵阳市九中落实重建资金7000元;
3、春节前夕,与市老干局联合组成慰问组,对我市机关事业单位8名住院病人进行了慰问。
4、积极与市老体协联系,组成门球、乒乓球、象围棋、健身球保健操四个项目共33人的队伍,参加贵阳市人事局举办的第十二届退休人员运动会比赛。并将参赛队员名单上报贵阳市人事局。
5、按照贵阳市人事局关于健全全市《省人事工资管理系统》数据库信息的要求,接收科协、总工会等95家单位工资管理系统数据库健全完善后的数据信息,并做好人员信息的审核工作。
6、发放机关、事业单位技术工人综合知识培训证书478个;技术工人技术等级证书74个。其中:初级工证19个、中级工证19个、高级工证36个。
7、完成部分07、09年考核正常增加工资审批表装订。
二、存在的问题
(一)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管理采用《省人事工资管理系统》进行,办公自动化程度高,缺乏熟悉工资政策又能熟练操作工资系统的人员。望局领导高度重视,予以配备。
(二)工资制度改革后,与新工资制度相配套的政策至今仍未出台,导致后续管理工作较为被动。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处分后工资如何处理、军队转业干部工资如何确定等配套政策尚未出台。
(三)新版《省人事工资管理系统》存在如:个别单位数据不能导入及导入数据不能覆盖等问题,给工资业务数据接收和汇总带来极大不便。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工资管理,继续做好日常工资审批
1、根据国家工资政策规定,切实加强对机关、企事业单位工资管理。
(1)按照工资政策规定,认真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务、岗位(技术等级)变动后的增降工资和重新确定工资工作。
(2)做好全市机关、事业单位新参加工作大中专毕业生、工勤人员见习期(试用期)满后的转正定级工作。
(3)就财政统发工资审核中涉及的问题,及时与财政部门协调,按时完成今年第3、4季度全市机关、事业单位中参加财政统发工资单位的工资审核工作。
(二)津贴、补贴审批管理规范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管理工作。
1、机关公务员津贴、补贴规范
认真执行好公务员工资制度,根据省、贵阳市对此项工作的安排布署,在规定时限内,及时完成公务员津贴补贴规范和建立地区附加津贴以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审批工作。共2页,当前第1页1
2、事业单位津贴补贴调研
按照上级部门布署,积极做好我市事业单位津贴补贴调研工作。
3、按照政策规定,认真做好知补、高龄补贴、建房补助及遗属生活困难补助的审批等工作。
(三)退休人员审批管理工作。
根据有关政策,认真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劳动能力鉴定、退休审批及对退休人员管理工作。
(四)科技人才二次开发管理利用
按照《市2010年科技人才二次开发工作计划》安排,重点做好两个方面工作:
1、针对我市农村农民群众缺乏卫生保健常识、有病难治、缺医少药的现状,组织我市医疗卫生系统各大医院具有中级以上职称退休医师,利用赶集天为群众义务诊疗、发放宣传资料,宣传日常卫生保健知识,提供流行病、多发病、常见病预防治疗咨询服务。
活动时间:2010年8月上旬
活动地点:王庄乡街上村赶集点
2、拟于7月中旬协调贵阳市卫生方面专家到我市二医开展义诊帮扶,同时开展以“小儿液体疗法”为题的专题讲座。
(五)技术工人等级考评及待遇落实
结合我市技术工人学历、技术水
平、技术等级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2010年机关、事业单位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围绕计划实施,认真做好三项工作:
1、申报考评人员资格审查、集中统一报名
按照黔人资(1996)1号文件规定,组织做好申报考评人员现有技术等级、参加工作时间、身份证、退休安置介绍信等资料的审核工作。
2、考评成绩公布、证书颁发
考试培训工作结束,贵阳市人事局下发考试成绩后,及时打印并在我局办事大厅公布。
公示期满,参与考评人员对考试成绩无异议,及时下文对所取得的技术等级进行认可。同时,通知各单位经办人员交纳照片,统一办理技术等级证书。
3、督促聘任、落实待遇
技术等级证书颁发后,积极与各单位联系,督促单位及时做好聘任工作,做好增资审批工作。
(七)其他工作
1、工龄、工伤认定
⑴严格执行工龄认定政策,按照管理权限认真开展市属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龄变更工作。
⑵按照管理权限,做好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伤认定和伤残等级鉴定工作。
2、省属企业子校划转移交
严格按照省和贵阳市对省属、市属企业子校移交工作的安排布署,认真做好拟划转人员个人档案查阅核实和工资套改、审批工作。
3、按照劳动工时计算审批有关文件规定,继续认真做好市属企业劳动工时计算审批。
4、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统计年报工作
⑴在上级部门规定时限内,及时完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统计年报工作。
⑵在上级部门规定时限内,及时完成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统计季报和年报工作。
5、工作动态信息、月报、季报报送工作
科室工作动态信息,及时向局办报送。并通过网络传送至上级部门和各有关单位。根据工作完成情况,每月报送信息不少于2条,全年报送不少于24条。同时,按时报送工作周报、月报和季报、半年及全年总结。
为摸清底子,撑握情况,便于认真探讨和研究今后文化事业的发展问题,*市江南镇近期组织就本镇文化方面的建设情况对部分村干部和群众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该镇文化建设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呈削弱趋势,存在着不适应社会发展,不适应群众需求,不适应市场经济的三个“不适应”问题,不仅影响了现行政策在农村阵地的贯彻实施,同时也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向前发展。
一、昔日辉煌
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市江南镇,地处长江沿岸,与湖北省洪湖市隔江相望。辖12个村、1个居委会、1个专业渔场,2.7万人,是*市唯一的纯平原农业大镇。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该镇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始建于1950年的镇文化站于后各项工作逐步步入正轨,各项组织机构成立,工作有序展开,人员也由原来的1人增加到3人。80年—90年10年间文化工作进入顶峰时期,各文娱小组相继成立,并定期开展各项竞赛活动,大大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1991年该镇龙舟队特邀参加国际龙舟赛并获得冠军,同年还应邀到美国塞纳河比赛,对开展国际文化友好交流发挥了巨大作用。1991年、1994年相继举办了的两届较大规模的“金秋艺术节”,尽显湖湘文化特色,参与人数多,涉及面广,文化建设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二、现今窘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前,该镇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不进反退、每况愈下,虽然政府财政尽力支持相关文体活动,但站在文化事业的发展的角度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文化事业的投入跟不上,致使发展受阻,前景令人担忧。调查反映的主要问题突出在三个方面:
问题一认识上有偏差。调查中,走访的11名村干部,大多数对文化工作的认识不深。有人说,10多年来,只在十七大报告中听到发展文化事业的说法,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会议,看不到一个文件,听到的都是关于经济工作、计划生育、社会稳定之类的词眼;文化系统一年不开展一个活动,上面还有没有这个机构;搞文化工作,是文化部门的事,抓与不抓一个样,不评估、不考核无关大局;每条线从上到下都有专干专人负责,而文化线到基层位置落空,说明该线不重要;有的还认为,目前有线电视覆盖率高、电视节目清晰、档次高,再搞其它的活动没有必要;农民田地多,体力劳动繁重,抓好了经济工作就算对了路,没有精力搞些务虚的事。事实上群众对文化生活是有希望有企盼的,调查中,走访的24个农户普遍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日子是一天天好起来,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强烈,他们想要的不单纯是在家看看电视,更想参加一些集体文化活动,起到交流经验,疑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问题二经费严重不足。该镇财政虽说财力十分紧张,对文化工作还是在尽量投入尽力扶持,但仍然是吃不饱养不大,85年新建图书馆投入2万多元,歌舞厅3万多元,新建影剧院50多万元,农民管乐队2万多元,各单位、各村组织文艺宣传队、篮球队的投入每年都在4000—8000元左右,实施税改政策后从镇到村经费严重短缺。因经费问题原的文化设施都难以维护,影剧院因年已久,每年的维修费用都在5万元左右,多时达10多万元,终因财力不堪而废;万册图书室建造投入5万多元,每年还要购进新书4000多元,当时读者、书客是源源不断,后因投入跟不上,书籍得不到补充更新,再无人问津,昔日门庭若市的场所,今朝却难觅踪影;文化站现有干部职工2人,一个全额编制,一个自筹编制,全额编除该镇财政补助和收取门面费外,另一名自筹编人员只好外出打工自谋生路;电影放映队每月在各村放映电影二场,放映员工报酬实行统筹,纳入财政预算(每户每年一元钱),后因政策原因取消,放映员因报酬无着落而告“电”还乡。
问题三文化队伍不稳。因经费短缺,形成文化部门的运转不灵,人才难留的局面。从78年算起近30年时间,文化站先后经历了几任站长,每人任期平均不到3年时间,大多都是不甘清贫守苦,刚熟悉情况就朝思暮迁,想法变动工作,对文化事业的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具有公务员身份的大都不愿进文化站岗位,怕得进不得出,得不到重用和提拔,被组织安排进去的职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工作不大胆,满足一块牌子,一枚章子,工作无法推进。文化队伍是安身不安心,人员走向得不到定位,机构改革势在必行。
三、未来对策
一是加大领导力度。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文化意识,把文化事业建设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思想紧密结合起来,把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紧密结合起来,全面精心部署,明确工作任务,强化工作措施,坚持按照湘办发[*1]29号文件精神,将基层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则,对整个文化建设的问题做到既要有远景规划,又要有近期打算,定期开展送书下乡、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活动。真正把文化阵地办成农民求知的课堂,求艺的窗口,求富的乐园,积极打造湖乡特色文化、创建地方文化品牌。
曾经的热情
两年前,谈起工作中的磕磕绊绊,老郑悻悻不平。而今,他只剩下一腔难掩的落寞。“混吧,再混两年就回家抱孙子了……”
老郑是沈阳市一百余名职业工会干部中的一员。2007年8月14日,沈阳市总工会召开新闻会,宣布将面向社会招聘100名职业工会干部,选派到乡镇街道工会、非公企业工会或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经民主选举后,担任工会主席或副主席。消息传出,报考异常火爆。
“有6000多人报名。经过资格审查,3008人进入笔试。”至今回忆起来,老郑还是很兴奋。
是年9月1日9时,笔试在沈阳职工大学如期进行。笔试后,沈阳市总工会对300名入围者进行面试,严格程度近乎组织部遴选干部。最终,确定了100名合格者。2008年4月,这些合格者成为全市第一批职业工会干部;第二年,又有50名候选者上岗。
市级工会高调招聘,千人报名、同场答题尔后变身为工会干部,这在沈阳乃至全国工运史上,都非同寻常。这一举措背后,正是中国事实劳动关系和工会工作重点的深刻变化。
1980年代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渐确立了国有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由此,劳动者与国家之间传统的行政劳动关系,开始向市场化、契约化过渡。
企业和职工曾经相对一致的利益诉求,变为企业利润最大化和职工劳动报酬最大化之间的矛盾。劳动纠纷不时上演。在强资本、弱劳工的局面下,工会成为亿万职工的靠山。但实际上,国企的工会往往维权不到位,大多数非公企业工会的维权才刚刚提上议程。
现实形势倒逼工会工作创新:职业工会干部应运而生。2002年,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区工会首次公开招聘非公企业工会主席候选人,然后向企业工会派送。这个做法得到上级工会的肯定并随即被全国各地效仿。舆论认为,不端老板饭碗,工会主席会硬起腰板维权。
沈阳是后来的佼佼者。市总工会联手市劳动局、市工商局、市工商联、市私营企业协会等众多单位,联合制定下发规范性文件,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工会协调、三方五面共同推动”的工作格局。
“从招聘、考试到就职,媒体的报道都是大张旗鼓呀。”跟其他被招聘的职业工会干部一样,那时的老郑热血沸腾,走起路来都觉得轻快多了。然而,经过培训后上岗的老郑发现,事情有些走样了。
“本来是市里招的,都分到了县区,归下面管,经费也是市区各承担一部分;当时承诺,200人以下的企业不派,但也派了。”老郑回忆说。
现实很棘手
“咱们之所以报名应聘,就是想发挥一下作用。”在采访中,几位职业工会干部都这样说。不过,现实却比预想的棘手许多。
“进了企业就觉得干啥都难,施展不开手脚!”陈聪也是沈阳市第一批上岗的职业工会干部,她被分到了大东区一家近百人的私企做工会主席。
初进企业,陈聪铆足了劲,“就想赶紧进入角色。”上任几天,陈聪主动找到老板表态,“这是你家的,我也把它当成我家的,用心工作,一起把它经营好”。老板表面挺客气,可根本没把她当自己人。“不管是开大会小会,基本都不通知我。公司组织出去旅游,介绍所有的管理层,就把我一人落下了。”有时候,陈聪甚至觉得自己是老板眼中的“透明人”。
陈聪用行动扭转了局面。
她所在的企业里很多员工没接触过工会,陈聪自己做了个宣传板贴到办公室墙上,上面用大红字写着:工会是什么,工会的权利,工会的义务。“这样一目了然,比整天开会效果好。”
企业里有位员工跟原来的单位有劳动纠纷。陈聪听说后,给他讲解劳动法规,然后特意找到做律师的朋友帮他维权,最终为他争取到了经济赔偿。2009年,企业一名女员工患了乳腺癌。陈聪坐着公交车四处跑,为她办理相关保险理赔,还在医院全程陪同其治疗,有时候午饭都顾不上吃。
慢慢的,员工们都愿意到陈聪的屋子走走,跟她聊聊家长里短。后来几经争取,陈聪还请来专家给职工普及工会和维权知识,“一年两次,很受欢迎,有时候老板也会去听讲。”
不过,本企业的维权却是陈聪的。“一提维权,老板就觉得是在跟他作对。”这家私企常有员工跳槽,有人符合经济补偿的条件,如何帮他们维权成了陈聪的难题。
最终她找到了一个平衡之道:让老板多给开一个月的工资。“不给肯定违法。多给开工资,既照顾了员工又体现出公司有情有义,多合适!”陈聪这样规劝老板。结果,职工权益得到了维护,老板还落了好名声,皆大欢喜。
对此,某位不愿具名的上级工会干部坦承,下派职业工会干部时,多数非公企业老板都抱有抵触情绪。“为了取得老板信任、获得职工支持,职业工会干部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相比而言,老郑在企业里就显得有些无所作为了。“我平常就是替一把主席开会,或者给农民工送电影票。”
他觉得工作不在状态,首要问题就是没有经费。按规定,企业必须拿出工资总额的2%作为工会经费开展工会活动。“这钱相当于从老板兜里掏,他根本不愿意。”而且,作为工会副主席,很多事老郑说了也不顶用。
“我是做工会工作出身的,本想着还能发挥一些作用。现在,哎……”失落之余,老郑只能寄情于网络:他申请了博客,写上对工会工作的一些想法和建议,“聊以吧。”
回归后的落差
其实,让老郑感到失落的,也许还有身份回归后那种莫名的落差。
“我是个老工会干部。不客气地说,20年前我要是到区工会当主席,那都得是犯错误!”老郑从事工会工作是1980年,当时中被破坏的工会组织开始重新组建。老郑进入了辽南某市总工会组织部。
1981年,他进入全总干校(即现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培训。学习结束后,从北京回到辽南,老郑在市总一路高升。
不过,与今天公务员高居人上相反,1990年代中国上演的是弃官从商的浪潮。
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式写入。一夜之间,下海经商就成了一种时尚。据国家有关部门事后统计,仅1992年全国辞官下海经商者,就达12万人之多。
之所以与千年来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相悖,是因为对财富的极度渴望。当时一个干部跟工人和农民的收入,基本相等;而下海经商者,一夜暴富的比比皆是。
老郑也弃官了。他没有下海,而是走了一条相对稳妥的路:进入辽宁省某大国企。他成了办公室主任兼人事处长。3年后,因经营不善,公司黄了。1999年老郑又到了一家大型商场做工会主席。“这可比坐在机关里挣的多。”可事与愿违,几年后商场也转制了,老郑买断工龄回家。
这之后,他帮朋友做过生意,也在几个企业零星干过几天。2007年,沈阳市总工会公开招聘职业化工会干部,老郑报名参考,在上千人中名列前茅。
老郑又回到了工会。与当年的显赫不同,老郑只是工会副主席。他任职的是家建筑企业,需要到工地了解情况。很多工地交通不便,老郑只能骑车前去。“无职无权,无人无钱,说白了就是个干事!每月1000多的工资,连交通工具都这么原始,怎么做工作?”
现在,老郑跟几个年轻人共用一间办公室,用的是几年前儿子上学时的电脑。除了电话,企业没给他配一件现代化办公工具。而当年跟他一同工作的干部有人已经享受厅级待遇了。
据记者了解,沈阳市的职业工会干部中,有些跟老郑一样也做过机关干部。回归之后,曾经的官员经历让他们对新身份的定位有些模糊。而上级工会或因无暇顾及,只能任他们自我调节。
在上级工会看来,选派职业工会干部进企业,主要是为了推动非公企业工会更有效的发挥作用。而民间舆论则更倾向于把职业工会干部看做劳动人的角色。
“从社会招聘职业工会干部作为劳动人派进企业,可以促使劳资双方力量均衡。”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讲师叶迎对此持正面的评价。“但也要认识到,在推进过程中可能会遭遇一些问题。”
在老郑看来,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受重视。“在大国企里,工会主席是领导班子成员,咱们算啥?”他说,虽然职业工会主席是上级下派的,企业也可能阳奉阴违,限制他们的作用。
他还觉得,市区对待职业工会干部的态度并不完全一致。“本来是市里出面组织的招聘,上岗后由区里管理,工资也是两家各出一部分。得名声的是市里,受累的是区里,谁能乐意?”据老郑介绍,他到区里后基本就“放羊”了――没人管。不过陈聪说,大东区总工会每月都会组织职业化工会干部座谈了解情况,“很正规。”
2008年,沈阳市职业工会干部实行之初,拟定的月工资待遇是900多元(扣除保险后)。2009年,沈阳市总工会实行分级管理,按照其工作情况分为三级,待遇跟等级挂钩,每级差100元。评级由区一级工会操刀。
这本是带动积极性的措施,却引起了一些非议。“评级时,有些根本不是看工作表现,谁拍马溜须谁的级别就高。”老郑这样告诉记者。他的说法也得到了陈聪的认可。
因为评级的事,老郑曾跟区工会发生过冲突。“我去问,你凭啥给我评三等?”因生性耿直且自认资历深厚,老郑从不看人脸色说话。对方没客气,“凭啥给你评一等啊?”事情最后闹到了市总。市总组织部派人调查之后称,这只是磨合期的小摩擦,很正常。后来,老郑连续几次被评为三等。“我也不再找了,混吧。”他有些意兴阑珊。
对此,上文不愿具名的工会干部认为,下派职业工会干部作为探索性事物,在体制上、管理上难免会出现问题,“这有待时间解决。”
除了身份定位和激励机制外,最让这些职业工会干部感到前途莫测的,是任期问题。
“咱们作为工会主席的任期是3年,这马上就到期了。虽然是上级选派的,也要经过企业内选举,如果选不上,那就是二次失业啊!”陈聪有些焦虑,她害怕选举时有人会故意作梗。为此,有职业工会干部曾提出,组建自己的工会,以便维权。但上级工会回答:时机未到。
有知情人士透露,职业工会干部的劳动关系也是目前困扰上级工会的问题。“这涉及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更深层的体制难题,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
加深老郑等人的不满是某些工会干部的言谈。据老郑回忆,在一次公开场合,某上级工会干部说,招聘职业工会干部算是安排大龄青年再就业了。“深受其辱啊!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在家歇着。”老郑有些后悔了。他认为是上级工会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可能就打算让我们自生自灭了!”
陈聪却有不同意见。“我看报道全国都在推广职业工会干部,咱们肯定还有希望……”
欢迎大家光临秦州,共同研讨城市管理工作!今年是城市管理提高年,也是我市开展“三城联创”活动的起步之年。根据会议安排,我就秦州区近年来的城管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和“三城联创”活动开展情况向大会做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秦州分局成立于2003年11月,是我省首家实施相对集中处罚权和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试点的单位,管辖秦州区城市规划区东至东十里,西至藉口镇,南至皂郊镇,北到北山约30平方公里的区域。现有干部职工171人(其中,公务员身份的9名,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干部40名,普通事业干部36名,事业工人86名)。下设办公室、法制股、执法股、督查股和机动、大城、东关、西关、玉泉、天水郡、七里墩等4个股室、7个日常管理中队和一支女子特勤中队,皂郊、太京、藉口等三乡镇城管中队已经秦州区委、区政府批准,正在组建当中。主要行使市容环境卫生、城市规划、城市绿化、市政设施、环境保护、道路交通、工商行政管理等7个方面的53项行政处罚职能,多年来为秦州区的城市管理和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各项工作均取得显著成绩。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天水市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先进单位、“十五”期间城市管理先进单位、城市管理年、城市管理巩固年先进单位、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等。
二、工作情况
我局自成立以来,在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执法局的大力支持下,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抓巩固,三年上水平,四年出成绩”的总体目标要求,扎实开展城市管理各项工作,查处各类案件33014起,使“八乱”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顺利完成了城市管理任务,取得了一定成绩。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立足秦州区城市管理的现状,狠抓薄弱环节治理,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及时解决了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提高了管理水平,改善了城市面貌。
一是严管重罚,集中整治倚门经商。采取集中整治与日常管理相结合,依法查处与限期整改相结合,媒体曝光与舆论引导相结合等办法,持续开展专项治理,不断规范倚门经营行为。与城区沿街主干道1000余户门店签订了自律管理协议。对个别屡教不改、长期倚门经营的“钉子户”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通过几年来的持续治理,目前已基本消除了建设路、民主路等城市主街道、主干道倚门经营现象。
二是因地制宜,全面治理乱停乱放。坚持以宣传教育和行政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对车辆乱停乱放行为实施了人性化管理。根据街区车辆停放状况,设置了46处自行车停放点和11处机动车停放点,由协管员定员定岗,分段包干管理。同时,设置了明显的停车、禁停标志,引导市民进点停放。采取强制锁车、发放违章提示卡等办法,大力查处乱停乱放行为,使车辆停放秩序逐步好转。
三是打防并举,严厉打击乱喷涂办假证广告的行为。采取协管员清洗街区、社区清洗巷道、门店清洗店面、执法队员现场抓获、公安部门捣毁窝点、通讯部门停机等方式,建立并完善了以清理、举报、停机、查处为主要手段的小广告治理工作体系。一方面加强夜间巡查,执法人员在多发路段蹲点守候,现场抓获乱喷涂者;另一方面,联系通讯部门,对乱喷涂号码中的本地电话报请强制停机,从源头上遏制乱喷涂行为。此外,责成相关责任人及时刷洗清理,使乱喷涂行为得到了有效治理。目前,乱喷涂小广告已逐步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由主街区向小巷道转移。
四是疏堵结合,大力治理占道经营。在充分利用各类市场疏导零散摊点,取缔占道摊点的同时,针对果品上市季节流动摊点增多的问题,我们提前谋划、提前疏导、提前选点,科学安置季节性摊点,将其全部规范进小巷道内经营。我们还高度关注民生,在工农路、桃源路等空闲地带妥善安置了10余名残疾人和下岗职工修旧摊点,解决了一部分弱势群体的谋生问题。这一人性化管理措施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五是健全机制,依法查处违法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了组织领导、宣传教育、举报、查处和责任追究等6个违法建设查处工作体系。组建机动中队专门查处违法建设,并实行小组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将全区违法建设纳入长效监管之中。自2005年以来,共立案查处违法建设案件711件,涉案面积达60831.902平方米,经制止放弃违法建设的有361户,组织已建成违法建设185户,面积约11061.08平方米,动员群众自行拆除违法建设21户约1722.845平方米。今年以来,进一步加大了拆除力度,查处92起9112.555平方米,有效地遏制和打击了违法建设行为。
六是注重预防与监督,促进工地文明施工。在建设工地施工场地管理中,我们主要从文明施工和进排料两个方面对工地实施监管。每年年初都召开建筑工地管理工作会,建设工程业主与施工双方负责人参加。对全年的管理工作提出要求,签订《管理责任书》。采取区域中队巡查管理、督查股突击检查、重点督查等方式强化了对沿街道路改造、维修等施工现场的管理,督促工地严格落实文明施工和进排料管理规定,对施工废水外溢、物料扬尘、车辆带泥行驶等问题实施了从严处罚。对施工现场的各类防护设施、临时厕所设置、垃圾收集、清运、倾倒、工地出入口路面硬化及出入车辆净化等情况重点检查,依法治理,促进了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工程竣工时,我们提前督促施工单位及时清运垃圾,修复市政设施,有效地防止了垃圾占道等行为的发生。
七是发挥协管员作用,增强城市管理综合能力。2003年以来,我们招聘“4050”人员151人,作为我们的城市管理协管员,协助中队参与路段管理,把执法队员从繁杂的路段巡查管理中解脱了出来。探索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对协管员的日常考勤实行上下班签到制度,将出勤与工资相挂钩。协管员的具体工作实行包干责任制,采取分段包干的办法,主要承担自行车停放管理和小广告清洗工作。协管员的工作质量由执法股进行考核,按工作效果核发工资。并由路段执法队员监管指导,对工作不力的建议相关部门予以辞退;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年终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工作落后,效果不明显的,则扣发一定的工资。这种奖勤罚懒措施的落实,调动了协管员的工作积极性。
八是以“城市管理提高年”活动为载体,扎实开展“三城联创”工作。“三城联创”活动启动以来,我们把3月份做为集中宣传月,通过设置过街横幅、出动宣传车、散发传单、创办宣传专栏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大张旗鼓地宣传“三城联创”活动的目的意义、目标要求、工作措施、方法步骤等,使“三城联创”活动家喻户晓。以“爱国卫生运动”为契机,大力开展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配合爱卫会组织职能单位进行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专项整治6次,督促相关职能单位落实“三城联创”工作措施,改善了城区环境。7月份,我们还牵头组织开展了市容环境卫生整治月活动,对“八乱”现象进行集中整治,成效显著。
通过近年来对热点难点问题的治理,我们在城市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市区门店经营秩序逐年好转,基本上达到了行商归市、坐商归店的要求;车辆停放管理逐步规范,机动车占用人行道停放和自行车点外停放的现象逐渐减少;违法建房和乱搭乱建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并将城市管理工作由街区向社区、村镇拓展,管理触角不断延伸,城市管理功能得到了有效发挥,市民的环境意识和城市管理意识不断增强,乱泼乱倒等不良习惯逐步转变,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品位稳步提升,管理水平逐年提高,城市管理工作与城市建设同步向前发展。回顾几年来的工作,我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是党委政府重视,部门联动是城管执法工作的重要前提。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在我区开展以来,区上成立了由区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城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对城市管理工作统一领导、统一部署。每年在区财政预算中拨专款用于城市管理工作,切实加大了对此项工作的资金投入。每年年初,区委、区政府都组织召开一次城市管理工作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年度工作,年终组织召开一次总结大会,对工作扎实、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工作后进的单位予以批评鞭策,促进了工作开展。2006年4月,还成立了秦州区城市管理工作考核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各职能单位工作开展情况的考核与督促,使各职能单位在统一组织领导下,协作配合,形成了对城市管理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城市管理取得的成绩,是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区直各部门的配合协作,全体执法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二是领导班子团结,协调配合是城管执法工作的根本保证。我局历来都十分重视班子自身建设,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带队伍,抓落实,促管理。建立分工负责抓落实的机制,健全了民主议事制度,班子成员能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凡涉及人事、财务及其它重大事项,都由班子成员集体协商、讨论决定,形成了民主的工作作风;局领导坚持“一线工作法”,经常深入执法一线调查社情民意,倾听群众呼声,协调指导执法工作,促进了工作落实。还建立了局长接访制度、局领导周检查制度,及时解决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是城管执法工作的坚实基础。我们始终把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建立一套好制度,培养一个好作风,塑造一个好形象,建设一支好队伍”为建队目标,狠抓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了《执法行为规范》、《学习教育管理制度》等21项内部管理制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大练兵等多种形式,每年进行一次整体业务培训,并结合工作和案例进行不间断的轮训,不断提高队员的行政执法能力。开展了“岗位创优”活动,在单位内部掀起了比、学、赶、帮、超的热潮,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争先创优、敬业奉献的热情,促进了工作落实。
四是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是城管执法工作的得力措施。对管理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不断创新管理措施,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城市管理工作群众城市意识不强,社会参与程度不高,管理容易出现反弹等问题,探索建立了执法严管、重点看管、人性化劝管、协议联管等“八管齐下”抓管理的工作机制,使城市管理实现了长效化。同时,我们坚持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个台阶,不断创新载体,深入开展城市管理主题实践活动,促进了工作开展。04年开展了“路段管理年”活动,05年开展了“队伍建设年”活动,06年开展了“城市管理年”活动,07年开展“城市管理巩固年”活动,08年开展了“城市管理提高年”活动,均取得了显著成绩,连续4年被区委、区政府和市执法局表彰奖励。
五是建管并重,协调发展是城管执法工作的首要条件。近年来,在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在加大城市建设力度的同时,狠抓城市管理工作,改善了城市环境,促进了城市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每一届政府都有重点地实施城市建设工程,先后实施了城市基础设施改造、藉河风情线建设及南北两山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道路、桥梁、供热、供水、垃圾污水处理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完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完善,这就给城市管理工作创造了条件。在城市管理领域实施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通过大力探索城市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研究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使市民的城市意识和文明意识进一步增强,城市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六是强化宣传,营造氛围是城管执法工作的环境保障。我们与天水电视台、天水广播电台、《天水日报》及《天水晚报》等民声栏目共同搭建了执法服务平台,通过组织专题采访,曝光违法案件,追踪报道综合行政执法新闻等办法,增强了广大群众对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了解和理解。组织执法队员进入校园、社区,深入街头巷尾,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不断渗透“天水是我家,城管靠大家”的思想,为行政执法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采取事前广泛宣传,事中依法告知,事后跟踪教育等措施,把执法过程变为普法过程,把处罚过程变成教育过程,变相对人被动接受处罚为事前主动规范,增强了广大市民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使我区城市管理工作逐步向违章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的执法目标靠近。
七是重视办案程序,依法行政是城管执法工作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们十分重视建立健全案件办理制度,促进案件办理工作的正规化、法制化。成立了案件审理委员会,建立了“四级审批”制度,规范了案件审批行为。同时,还建立了重大案件讨论制度,严格按程序办事,杜绝了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现象的发生。坚持开展案件评查和讨论交流,不断提高队员的业务水平。在案件制作和办理中,法制股4名工作人员深入中队指导,坚持开展案件回访,认真查找工作不足,有效防止了办案过程中随意降低处罚标准或违规操作和不按程序办案等现象的发生。我们还十分重视与人民法院的沟通联系,主动接受行政审判监督,争取得到人民法院的支持与配合。近年来,共有28件案件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都得到了法院的支持。去年以来,我们在一般程序案件较多的机动中队开展案件办理规范化试点工作,配备了电脑和打印机,培训了专门的操作人员,所有案件的笔录、文书全部按照制式规格打印,使我局的行政处罚案件的办理基本上达到了规范化的目标。
通过认真总结和思考,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秦州的城管执法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周边发达城市相比,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中国最佳文化旅游城市的目标相比,与市、区两级领导和广大市民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目前,还存在执法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城市管理工作的需要;暴力抗法的现象时有发生,执法人员人身安全缺乏有力保障;基层中队无固定的办公场所;交通、通讯、摄像取证装备及其它办案设施不能适应办案工作需要;岗位津贴及加班、误餐补助得不到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执法队员的工作积极性等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克服,积极解决。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健全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巩固现有成果,积极探索精细化管理的路子,逐步达到“宣传教育渗透精细化、管理标准体现精细化、管理措施落实精细化、管理考核促进精细化”的目标。具体讲就是要“贯穿一条主线,注重两个建设、强化三项措施、完善四个机制”。要紧紧围绕“三城联创”工作目标要求,充分发挥“三城联创”主力军、排头兵作用,扎扎实实地实施相对集中处罚权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
贯穿一条主线:将文明执法贯穿城市管理工作始终,落实文明执法各项措施,提高执法水平,减少管理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注重两个建设:一是加强中层领导班子建设,将作风好、能力强、年轻有为的优秀人才选拔到中层领导岗位,为城市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加强中队办公阵地建设,解决中队无处办公的问题,使城市管理硬件设施建设迈出新的步伐。
强化三项措施:一是狠抓队伍建设。通过理论学习、专业培训、强化训练,进一步提高全体执法队员的综合素质,推动城市管理工作上水平,上台阶。二是强化城管宣传。通过开设“城管视野”和“秦州城管”专栏等节目,及时反映城市管理动态,形成“报纸有文章、电视有图像、电台有声音、网站有信息”的全方位宣传格局,为城市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三是强化依法行政。通过完善案件“四级审批”(即:根据罚款金额分别由中队、法制股、分管领导、局领导班子讨论审批)制度,规范案件审批行为,靠实案件审批责任。严格落实罚缴分离制度,规范罚款管理行为,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
完善四个机制:一是完善违法建设查处机制,确保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二是完善路段管理机制,进一步靠实路段管理责任,落实管理措施,使路段管理达到“十五无”的标准。三是完善协管员工作机制。采取协管员小组包片、个人包路段、包管理项目的办法,对乱喷涂、乱张贴、自行车乱停放等项目开展管理,使乱张贴、乱喷涂行为得到有效治理,自行车乱停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四是建立良好的工作落实机制,不断完善“领导深入一线靠前指挥抓落实、目标管理抓落实、分级分工负责抓落实、分片包干抓落实、督查促管抓落实、量化考评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提高城市管理的落实能力。
一、我国事业单位力资源管理改革目标指向
1.事业单位改革涉及人力资源管理深层次问题我国事业单位数量众多,机构类别庞杂。作为为实施政府公共政策、向全社会提供公益而设置的机构组织,事业单位主要分布于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基础设施、社会管理等基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和经费等几乎都采用党政机关管理模式,由政府包办,政事不分,事企关系模糊,人力资源分布不均衡,人才短缺和浪费现象并存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职称的各类人员,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多集中于职工总人数本不多的机关事业单位,其中又以教育、科研院所及医疗卫生等事业单位占多数,聚集了大量专业技术人员,而其中许多却处于闲置和半闲置状态。破除事业单位冗员充斥、人浮于事的积弊,是改革初衷之一,其基本取向是优化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结构以强化其公共服务功能。但改革实施过程中,包括事业单位管理者在内的许多人对此理解并不十分清晰,采取的做法只是简单化处理,即只做减法,一些地区和部门将此项改革的目标仅仅局限于机构编制部门减少编制、人力资源部门裁减人员和财政部门削减经费。实际上,更应认识到的是,事业单位是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一支非常重要的主体力量,就社会事业发展整体而言,目前事业单位存在着冗员等问题,又存在着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足的问题。那种类似完成既定裁减任务的方式方法,易于形成避重就轻、顾此失彼的认识误区,以致实施中往往采取见物不见人的程序操作,将注意力更多放在甩包袱、减负担上,对事业单位的功能拓展和发挥其人力资源优势极为不利。随着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加强,事业单位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对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要求必然越来越高。因而事业单位改革必须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和前瞻性,不能把这一重要改革的目标仅仅定位在消极的削减人员和经费上,否则难免落入过去劳而无功的“膨胀—压缩—再膨胀”的窠臼。改革推进过程中必须全面把握事业单位的性质类型、人员构成、人员数量、经费来源等相关情况,经过认真的利弊权衡进行合理取舍和布局。其方向应当是建立起一个能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满足公共服务需要、精简高效的现代事业组织体系,促进事业单位回归公共服务属性,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改革过程中必须建立起动态的管理调节机制,实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和法制化,在减少成本的同时,以最佳的政策导向和科学管理措施,促进大量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推动人才合理流动,为扩大事业单位公共服务基本社会功能和完善社会管理提供人力资源基础保障。
2.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趋势近年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的实行和岗位设置及结构比例管理的制度安排,对改变以往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参照党政干部管理的单一模式以及职务、身份终身制和人员能进难出等问题具有解题意义,由此才能逐步建立健全事业单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竞争择优机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特别是在适用于行政机关的公务员法和主要适用于企业的劳动法的实施以及企业用人与分配自逐步落到实处、过去事业单位所依附的相关制度办法随之废止后,其人力资源管理中政事不分、机制不活、效率低下的问题更显突出。事业单位专业化、公益性公共服务的特点,决定了其组织形式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管理方式与行政机关和企业单位均有所不同。由于缺乏一套系统明晰的人事管理法规,且存在自我约束机制欠缺和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的状况,以致其机构膨胀、人浮于事、个别事业单位对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追求偏离公共服务这一公共机构的基本价值等老大难问题始终未得到有效解决,并由此形成了制约其事业成长及专业能力提升的困局。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的实施,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规格和管理人员的行政级别,打破了各类人员的身份界限,对原有的利益格局进行大幅度调整,触动面大,在实际执行中存在不少由过去保守滞后的观念和既得利益者的抵触而形成的相应的阻力,机制转换任务颇为艰巨。为此,需要特别重视相关政策法规的研究制定和政策体系的完善配套,在改革总体方案框架下,必须明确细化改革落实的举措,对单位领导或中层干部职位实行公开竞职的聘任合同制,对一般岗位实行公开竞岗、双向选择的聘用合同制。分类管理职工,管理人员实行职员职务等级管理制,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评聘分开,工人实行岗位等级聘用制。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工勤人员全部纳入合同管理,员工与单位的人事关系成为符合市场经济准则的合同关系,建立起用人和择业的双向选择机制,为实现事业单位人员结构素质的不断优化、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创造条件。与此同时,必须落实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岗位的管理办法,构建事业单位收入分配与岗位职责、工作绩效和实际贡献密切结合的分配机制。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等不同类型和特点的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收入分配政策。而事业单位内部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等不同类型人员亦应实行不同的分配政策,各类人员工资活的部分均按照工作条件、工作量、岗位性质、奉献大小确定,并建立正常的增资机制。为有效激发事业单位及其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不同的绩效理当实行不同的分配形式。特别是逐步形成和完善行之有效的专业领域内知识创新能力的社会化评价标准和绩效考核机制,对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给予重奖。至于领导和非领导职数比例、双肩挑管理、奖惩任免、破格聘用、考核、兼职、培训、退休、分流安置等重点难点问题的具体政策,亦应相互衔接,构筑起新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规范体系,从而使整个改革过程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具有现实针对性并有据可依。
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称改革导向
1.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称改革中的难点问题事业单位是专业技术人员荟萃之地。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历来对提升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质量和促进专业技术人员成长具有重要激励作用。经过多年职称改革,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整体结构有所改善,但数量和质量仍有明显不足,特别是西部地区高级职称人才相对较少(见图1)。总体上各层次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结构基本上呈高少低多的正常状态。如重庆市对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情况进行的统计和实证调研显示,截至2008年10月,重庆市现有专业技术人员92.6万人,其中事业单位(含国有企业)已评职称51.38万人:正高级职称0.36万人,占0.70%;副高级职称3.96万人,占7.71%;中级职称19.61万人,占38.17%;初级职称27.45万人,占53.42%(见图2)。在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的行业分布方面,则存在不合理现象,大部分集中在教育、卫生、农业、文化系统和国有企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处于闲置和半闲置状态,而非公有制经济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以及社会中介组织等具有各类职称的人员呈匮乏状态,呈现出短缺与积压并存的突出矛盾。如重庆市2008年事业单位(含国有企业)已评职称人员中,教育系统高、中、初级分别为22944人、117568人、132916人;卫生系统高、中、初级分别为10762人、36059人、89017人;农业系统高、中、初级分别为1308人、4449人、9755人;其他系统高、中、初级分别为9236人、34001人、445779人(见图3)。多年来,各地都进行了一些职称评审的改革与创新,如打破所有制、地域、身份、学历资历、职务档次限制,修订各个职称系列的评审及破格评审条件,推行“考评结合”、“以考代评”等,对激励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职称评审改革的部分重要指标以及评审方法与过程等,仍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在以下3方面:一是社会人才职称数量过低。特别是非公有制单位、社会中介组织等具有专业技术职称者明显偏少。二是对职称“含金量”的社会认可度不高。职称本是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重要标志,促进其水平和能力提高是职称评审根本意义所在,但现实中某些方面却显示出与职称评审初衷相悖的情况。职称的社会公信力不如考试取得的执业资格,譬如高级会计师职称与注册会计师资格比较,社会往往更青睐后者。三是职称引导专业技术人员提升本职岗位能力的力度不够。相当一部分人员具有的专业技术职称与其岗位职责并不匹配,存在专业技术人员脱离一线的现象。同时职称评审导向中过多强调数量,也致使许多专业技术人员疲于应付论文,难有专注于提高自身本职岗位能力的长远打算。
2.影响职称评审和改革的因素分析我国现行职称制度是1986年还处于计划经济体制时制定的,经过20多年运行,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往的制度设计与当前形势发展已呈现出不相适应之处。在职称制度实施方面传统体制影响较深,改革滞后,以至职称评价机制建设缺失、激励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导向功能不强,已逐渐成为阻碍职称评审和改革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
(1)资历条件因素现行职称评审制度设计对参评人员的资历条件有明确规定,实践中也严格掌握。以大学本科生为例,走上专业技术岗位定初级需要1年资历,晋升中级至少需要5年资历,晋升副高至少需要5年资历,晋升正高至少需要5年资历,按年资条件满足即晋升的理想状况,取得正高级职称至少需要16年。在专业技术人员密集的事业单位,如教育、卫生等行业本科生从初级职称到正高职称平均需要25年左右。由于职称制度集评价、使用、待遇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以前实行严格的指标管理,晋升通道很窄,竞争性太强。有的事业单位为了解决人员待遇问题,在职称评审推荐时,进一步强化资历要求,加剧了论资排辈现象,而从破格通道通过职称评审的比重极低。如2008年重庆市申报高级职称评审的有7683人,按特殊人才破格条件申报评审的仅31人,最终评审通过的仅18人。由于职称评审过程论资排辈现象突出,以致向中青年优秀人才倾斜的思路及相关政策难以兑现。
(2)评价标准因素现行职称评审工作已运行多年,在评价标准方面有过一些局部调整,但总体改变不大,似乎形成了一种套路,导致参评人员循规蹈矩甚至为适应这种套路不惜弄虚作假的问题。评审条件重理论、轻实践,论文作为职称评审必要条件的权重太大,将论文作为大多数专业的必要条件,没有区分不同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性质、岗位特点和工作条件。很多专业技术人员是为评职称而写一些与其岗位职责不着边际的论文,实际上可应用推广的创新成果很少。重庆市2008年11月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论文条件备受关注(见图4),反映出论文条件在衡量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方面存在较大缺陷。同时,职称评审标准和指标体系亦多有不切实际之处,如要求获奖的条件较多,但获奖者毕竟很少,以致让多数专业技术人员望而却步。问卷调查中,62.3%的人认为应该将评审指标量化(见图5),但实际中相当一部分职称系列并没有具体的量化要求,以致职称的“指挥棒”作用不灵,难以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一线工作。
(3)分类因素现行职称制度设计具有政府直接管理、模式高度统一的特点,分类管理不够。如职称外语考试的政策规定宽泛,一直存在外语条件过高的反映。近年各地已适当降低了外语考试难度,但在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仍缺乏统筹兼顾。从事农村农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对职称外语考试反映强烈,认为外语在农村用处实在太少。现行职称制度承担了应由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发挥作用的职能,其评价、使用、待遇等功能甚至自相矛盾,如评价功能要求同一职称水平差距不能太大,而待遇功能又要求城乡之间不能“一把尺子”,否则工作条件艰苦的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很难提高待遇,而这些都没有通过加强分类管理予以解决。又如随着经济成分、生活方式、就业形式多样化,非公有制企业、社会中介组织逐步发展,吸纳了大量专业技术人员,而现行职称制度对这些“体制外”社会人才缺乏分类管理,评审条件、标准和管理办法不能适应其特点和需要,没有解决在职称与待遇不挂钩的情况下为非公有制企业、社会中介组织提供评价服务的问题。
(4)评审方式因素现行职称评审中,大多数职称系列主要采取的是资深专家“看材料”后作出其评论、评委会审议定夺的传统评审方式,其他如考评结合方式等只在部分系列施行。传统评审方式采用票决制,但评委会的自由裁量权大,实践中出现人为因素的问题仍然难以完全避免。近年职称改革强调了重视能力与业绩,也作了一些有关业绩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条件的设置,但没有通过技术创新、技术推广、成果转化等指标进行量化,评审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对参评人员业绩好坏的真实情况难以了解和掌握。现行职称评审方式存在的另一个突出矛盾是,只管评上,不管评后。专业技术职称一旦评上后就成了实际上的终身制,致使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因职称晋升无望便一蹶不振,而另一些则是在晋升了职称后便坐享其成,进取心消退,跟不上知识更新和技术进步进程,知识老化甚至不如后起之秀。由于现行职称评审方式缺乏职业水平的长效监督,因而对专业技术人员整体上能否保持旺盛活力缺乏激励和约束。
三、事业单位用人和职称改革思路与对策
1.改革重点在于增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事业单位改革在一定程度松动了以往刚性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方法的根基,激发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主动服务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过,由于事业单位领域广,类型多,性质各异,经费来源不一,单位层次相差大,人员类别多且素质参差不齐,在改革涉及广泛、各类人员的利益调整也较为敏感的复杂情况,对所有的事业单位均用一把尺子衡量并不现实。因而,在改革实施过程中,政策制定和具体操作不宜简单实行“一刀切”方法。重要的是,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创新,注重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级事业单位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因时因地制宜,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真正引入和形成竞争激励、优胜劣汰的长效机制。
一是完善事业单位人员进入退出机制。众多事业单位行业不同、专业复杂,公开招聘录用标准不一,存在进人不公开不透明、向事业单位乱塞人的问题。进口关的公平竞争择优争议较多,必须把好。新进人员必须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凡进必考,规范招聘行为,以利优秀人才引进。而疏通出口,缓解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长期以来人满为患、积压浪费的问题则更加棘手,更需要明确具体措施并稳妥推进。对于在实施全员聘用制中的未聘人员,视其具体情况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处理意见,分别以正常退休、提前退休、提前离岗、辞职辞退、自谋职业或进入企业以及下岗待聘等途径予以安置,实现多渠道合理分流,从而保证事业单位改革有序推进。在与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密切相关的其他配套改革尚未到位的情况下,优胜劣汰在具体操作中阻力很大,因而畅通出口,建立与聘用制度、退出机制相配套的、保证人员正常流动的解聘辞聘等体制机制,在解决社会保障基础上形成提前退休、离岗退养等制度安排,均须尽快加以完善。
二是加强政府主导及相关领域改革同步协调。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牵动许多相关环节,难以单兵突进,在落实事业单位用人自的过程中,政府需要从大局着眼,加强宏观调控和综合配套。事实上,管理体制、机构编制、财政供给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都对人力资源配置及其分配制度改革进程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制约。如社会保障便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改制和分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虽然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人事、编制、保障、财政等部门对改制为企业和分流出去的人员统一纳入养老保险,即离开事业单位的全部入保,留下的则暂不入保。大部分事业单位尚未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员工此前未曾参与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存在历史欠账且欠缺具体方案,“视同缴纳”的年限及具体由哪级财政埋单等问题也缺乏刚性规定,除“老人”外,改制分流的“新人”的养老待遇势必低于转制前。养老保险制度不能尽快完善,改革后劲则必然不足,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只能算是不痛不痒的小改小革,一旦出现反复和反弹,政府为此付出的成本将更大。显然,事业单位改革与各相关领域改革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整体改革必须在政府主导下多方参与,通过联席会议制度等方式进行综合协调。
三是强化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事业单位的人员进出、考核奖惩、收入分配、培训晋升、解聘辞聘等,均涉及利益格局的再调整,出现各类人事争议在所难免,申诉控告、人事调解和仲裁等配套政策亦需相应完善,对人事争议进行妥善处理,维护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实现人事争议仲裁与司法接轨。在事业单位人事监管上,需要建立起人员总量、结构比例、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起宏观管理、政策监管和个案处理相结合的监管机制,形成以公共价值为导向的内部与外部的绩效考核与评价机制,调控专业技术资源合理流动及其流向,积极营造事业单位成长发展的适宜环境,切实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和利用效率。
2.构建公正、公平、科学的职称评审评价机制由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大,具有“指挥棒”管理职能的职称制度必须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理顺思路,对症下药,打破职称评价标准陈旧条款的束缚,探索有利于激发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评价机制。
(1)完善职称评审标准职称评审标准的修订,应注重引导专业技术人员融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第一线。其一,将完成基本工作量作为必备条件加以强化,对各行各业基本业务工作提出定量规定,按不同档次要求,评审时在用人单位公示申报者基本工作量。其二,评价指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探索准确衡量能力和业绩的评价标准,尽量将定性指标定量化,增强评审的可操作性。在能力衡量上,主要侧重于衡量创新能力和技术工作经历等相应指标。在业绩衡量上,注重科研成果应用转化情况,主要考核指标量化为不同获奖等次和新技术、新模式推广等数量质量及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