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28 15:49: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教高级教师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Abstract: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higher education teachers are to play a direct function of the perpetrators, for their continuing education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continuing education college teachers in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to address the issue of university teachers continuing education strategy.
关键词:继续教育 高校教师 探讨
Key words:Continuing education; College teachers; Discussion
作者简介:姜楠,女,党员,生于1981年11月,2004年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学位,现任河南省焦作大学人文学院教师,主讲《涉外文秘实务》、《应用写作》、《普通话语音》等课程,河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180-01
现代社会高新技术的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构成了严峻的挑战,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除了要给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外,还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这就要求高等院校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校教师只有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因此对高校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摆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科技的快速发展使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成为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知识更新速度特别快。高科技的发展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能熟练地使用和操作现代化设备。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系统性的学习,因此,对高校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成为必然趋势。
2.高校教师专业化的需求使继续教育成为必然要求。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是在不断地发展中前进的,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高校教师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培养和培训,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因此,高校教师需要加强理论素养,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这都需要继续教育为之提供条件,以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3.教育的发展使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成为必然。过去对教师任职的要求是取得教师学历教育,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学历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学历教育使教师拥有了任教的基础知识,但是对教师的任教能力没有什么明确规定,这就需要教师资格证来解决。
二.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参与继续教育的高校教师缺乏学习的积极性。继续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社会普遍存在重学历现象,轻继续教育。因此教师对待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一些教师认为自己所受的教育完全能胜任常规教学,把继续教育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常常以各种借口拖延培训,态度不认真。归根结底,是因为教师没有弄明白继续教育的目的,思想认识上有缺陷,不知道继续教育在于提高在职教师的综合素质,推动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2.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难以落实。目前,经费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因素。由于经费短缺,很多高校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流于形式,没有把继续教育真正落实,没有让教师从中受益。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高需要院校间进行一些学术交流活动,这些都需要经费投入。
3.高校继续教育的管理机制缺乏权威性,教师接受培训的难度大。当前的继续教育体制很不健全,还没有专门的继续教育方面的法规,某些教育部门也只是传达上级精神,有关继续教育的具体实施和现行的管理机制比较混乱,缺乏权威性。
三.实施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策略
1.提高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认识。新时期,我国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要树立正确的继续教育理念,以推动继续教育更好地发展。首先要提高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识,认识到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让教师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的价值,认识到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观念,是让教师从过去的非专业教师转变为具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道德素养的教师。
2.教育主管部门要给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便利条件。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只有建立了健全的机制,才能促进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个人事情也是学校建设的需求,教师的继续教育所需经费,学校应该建立专门的教师继续教育基金,为继续教育的教师提供切实可能的帮助,减轻教师继续教育的压力,从而使教师以更大的积极性投入到继续教育中去。再次,教育主管部门也要给教师提供有效地信息服务,为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专业化的继续教育基地。最后,教育主管部门要从专业化发展的高度对认识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看重的是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
3.加强继续教育的管理力度,建立激励机制。按照国家教育《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规定,让教师接受多层次、多角度的继续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建立激励机制,充分体现教师培训的个性化,鼓励教师进行短中长期的继续教育。教师从踏入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就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一名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
4.建立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继续教育是需要长期坚持下去的,因此学校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继续教育体系,纳入学校的长远计划,根据教师的不同特点,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师继续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 张洪珍等,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探讨,《继续教育研究》,200306.
高校教师公寓有其自身特殊性存在,无法简单的照搬社会上居民小区的物业服务方式,其独有的特点迫使甲乙双方在管理和服务上做出更多的探索研究和相互的磨合。尤其是入住、退房的接待和对房屋室内设施设备的维护,其功能处于传统物业管理和酒店管理之间,作为产权人的甲方和作为管理人乙方就租户有效使用和爱护固定资产的问题上进行的博弈;有的教师公寓位于其它物业小区内,又必须和其他物业公司进行合作管理等等。因此,作为甲方的行政管理方必须要求乙方在教师公寓物业管理上建立符合其特点的物业服务规范,使其制度化、体系化,一方面严格要求乙方不断提高物业服务水平,建立规范的服务体系,一方面也需要与乙方不断的磨合,共同寻求这一特色的物业服务所能达到的双方都能满意的一种机制。
二、解决方案———高校教师公寓物业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
针对以上问题,高校教师公寓物业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大致可以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一)根据物业内容确立从员工管理与接待服务、维护与管理、保洁管理、安全防范、消防管理、维修管理、仓库管理、档案资料管理等八个维度来设定平衡计分卡的目标与指标。
(二)根据学校对教师公寓物业服务的总体目标分析,确定了规章制度、日常接待与管理、安全管理、卫生管理和维修管理这五个战略重点。从这五个重点出发,设定详细的关键绩效指标和工作目标。
(三)根据KPI指标体系分解为定期考核、不定期抽查、突发事故和投诉以及住户满意度调查四种考核模式按照一定分值比例进行考评,考评结果每年进行汇总计分。甲方可以按照上述四项考核指标,每学年对乙方进行考评,得出年度考核总得分,根据取得的考核得分来向乙方支付相应的物业服务费。
(四)利用PDCA循环方法,将日常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情况变化加以提炼,对考核指标进行改进,以便在来年的考核工作中做出相应地变化,以此逐步完善整个绩效管理体系。但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甲方高层管理人员的支持和领导是平衡计分卡实施的关键条件。只有高层管理人员才能较好地阐述本学校教师公寓的战略,才能在可选择的行动中进行权衡取舍,具有选择、决策的权力。
2.定期考核作为传统的考核手段,它的考核指标覆盖所有的物业考核内容,涉及面是最广泛、最全面的。因此,它在四个考核模式中权重应该是最重的,在整个绩效管理体系中也是占主要地位的。而其它三个考核模式是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弥补定期考核的不足之处,作为它的辅助手段存在的。
3.重视与乙方和住户的沟通。在绩效系统实施之前,充分告知乙方,并使其有充分时间对其内部进行宣传,确保员工理解和支持。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建立有效的反馈途径,使绩效管理的信息得以充分沟通和交流,得到各部门和员工的配合和认同。
4.每次考核时可以邀请学校各方面的管理人员参与来提升其专业程度,例如邀请负责安全保卫工作人员参与考核,对安全管理方面的现场管理进行专业化指导和批评建议第三方的介入可以完全避免传统检查时人情关系上对工作的保留。
5.重视绩效改进措施,为部门和员工提供工作绩效辅导,制定绩效改进措施并落到实处,确保绩效信息得到充分的应用。
三、高校教师公寓物业绩效管理体系的意义
(一)基于赛事的高校实践教学机制整体耦合设计的内涵“耦合”主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同处一个网络关系中,并在输入与输出之间存在紧密配合与相互影响关系,或通过相互作用从一侧向另一侧传输能量。这个概念源自物理学。为高校实践教学进行整体耦合机制的设计,主要是指在各类学科竞赛中,以人才培养为宗旨,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实现教师、学生、资源等方面的协同合作和资源共享,使教师与学生耦合、教师与资源耦合、学生与资源耦合、实践与理论耦合。
(二)基于赛事的高校实践教学机制整体耦合设计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课堂式教学模式所占比重较大,实践教学比重不足,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不能有效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而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增强其动手能力。从我国目前各高校专业赛事的组织和参与情况看,当前许多高校均因制度建设的滞后或缺位,导致其在资源共享、师生合作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阻碍了广大师生充分利用学科竞赛这一平台来进行实践训练的积极性,同时也遏制了学科竞赛充分发挥出实践教学作用的应有功能。因此,优化设计当前基于赛事的实践教学耦合机制显得十分重要。
二、基于赛事的高校实践教学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竞赛开展与课堂教学脱节,师生联系不够密切“大课堂”式的教学模式导致师生之间的交流仅限于课堂,教师没有将学科竞赛与教学工作有效结合,出现竞赛与课堂教学相脱节,师生间在时间上产生冲突等障碍;同时,由于针对参赛学生的配套激励政策的缺位(如评奖评优、冲抵学分、给予配套奖金等),导致很多学生在面对各类专业赛事时缺乏参与热情,积极性不高,也不愿自己主动联系指导老师;教师则也因相关激励政策的缺位(年终考核、评奖评优、评职称加分、配套奖金等),缺乏指导学生们参加学科竞赛的热情,而是更愿意将时间投入于个人的科研或者其他教学工作中,即便应学院指派或受学生所请勉强进行指导,也不愿投入过多时间。另一方面,即便得到指导老师指导的学生也往往只是少部分精英,其余大多数学生仍得不到指导老师的系统化指导和普遍关心,这进一步导致大部分学生参赛热情更低,也导致不同学生之间的能力水平差距拉大。
(二)缺乏系统化耦合的参赛平台面对每年度形式多样的各类学科竞赛,不少高校均因缺乏系统化耦合的参赛组织而无法充分发挥其在实践教学工作中的作用。目前,在我国各大高校中,参与学科竞赛大多是师生们零散自发的个体行为,很少有高校出台较为正规化的参赛机制来整合各方力量、资源及经费,组织起相应的正规化集训和参赛,而现有的一些学生组织如学生社团,也是以组织文娱活动或公益活动为主,极少以参与学科竞赛为主要导向,导致学生社团等组织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也并未得到充分发掘和利用,造成学科竞赛的参赛主体和参赛资源均相对零散,未能整合形成统一的参赛力量,学生、教师和资源也没能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最终难以取得可喜的竞赛成绩。
(三)院系间的教学资源存在互借互用壁垒高校各院系对基于赛事的实践教学资源,如硬件设备、实训场地、历年获奖作品集等,缺乏一个统一的资源信息、跨院资源整合及自由互借共享机制,院系间在教学资源互借互用时的藩篱壁垒在很大程度上仍普遍存在,其中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各院系之间缺乏可操作的资源跨院共享流程和制度安排,譬如,如果硬件设备在借用过程中发生损坏,无法明确责任,加上各院系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如竞赛成果直接影响该院系的年终考核和评比优秀学院等),导致各院系之间很难实现资源共享。
(四)资源共享的评估及导师激励机制不完善目前,制约学科竞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还在于高校对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学科竞赛中专业教师的参与度低、积极性差,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参赛作品质量和参赛成绩。同时,各院系之间的师资也很少实现跨院共享,大多数指导老师所指导的作品基本都是出自本院系的学生,学生也很少请其他院系的老师担任自己的指导老师,这造成部分拥有优质师资的院系参赛成绩可能较好,而其他院系则不尽人意,广大学生希望得到优秀教师指导的需求无法得到普遍满足,并且在当前政策机制下,很多高水平的教师很可能因得不到相关政策激励,可能从未参与学科竞赛或并未发挥出个人应有的作用。
三、基于赛事的高校实践教学机制的整体耦合设计
(一)基于赛事的教学方式设计首先,可将理论教学与学科竞赛相结合(如教学目标和相关考核可以增加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成绩的相关内容),通过学科竞赛来有目的和有针对性地推动师生投入实践教学体系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其次,学校可从各类赛事中挑选经验丰富且具有专业水平的老师组成优秀导师队伍,为学生参赛提供师资保障;再次,因学生参与赛事可能会与日常的学习时间产生矛盾,可通过制定相关的配套制度,缓解学生在参赛过程中与上课或考试产生的冲突,并制定师生参与专业竞赛的激励条例,调动师生的参赛积极性。
(二)基于赛事的参赛平台设计如何将学生、老师和软硬件资源三者有效结合,形成系统性参赛平台,关系到学科竞赛最终的成绩以及专业赛事能否在实践教学中真正发挥出更好的作用。首先,在系统性参赛平台的设计中,可有效发挥高校社团或学生相关工作室的作用,将其作为开展学科竞赛和参与各大专业赛事的主要载体。如,指导老师可以以学生工作室为稳定的组织依托,每年选招一部分新生,以通过面向学科竞赛的专业技能集训作为实践教学手段,对学生们进行长期稳定的系统化培训,使其在学习专业课程之余,还得到工作室的系统性训练,熟练掌握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所需的技能。同时,工作室的指导老师还可分年级、分梯队将这些学生们作为参加全国重大赛事的种子选手,每年的参赛主力可由受到多年训练的高年级学生组成,低年级学生也同样可以参赛进行热身。如此一来,各年级学生均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参与各类学科竞赛来接受“实战”的锻炼和检验,实现提高个人专业技能的目标。
(三)基于赛事的实践教学资源跨院共享流程设计资源跨院共享流程的设计主要包括硬件设备、实训(实验)场所、历年获奖作品集等资源的跨院共享的流程设计和管理模式设计,各高校可考虑建立资源数据中心,针对资源共享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激励政策和具体的共享流程。首先,通过激励和考核性制度设计,促使各院系定期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并及时资源清单,敦促和激励各院系将掌握的资源共享给其他院系;其次,制定具体的借用手续和使用办法,在办法中明确资源借用期间的责任归属问题、设备使用维护和规范问题等,为资源的跨院共享提供制度性保障和流程性安排;再次,应明确参赛师生与实验室管理员各自的利益需求的平衡,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激励和管理制度的设计,尤其是对实验室资源的管理人员而言,由于其在学科竞赛的获奖中并不能直接获益(如学校对获奖师生进行奖励、对获奖指导老师在评职称和评奖评优方面加分、对获奖学生有评奖评优等奖励条例);因此,需特别注意设计针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激励性专项办法,才能充分调动起其积极支持广大师生参与学科竞赛并奋勇夺奖的积极性。
高校工业设计实践教育活动的范围理应十分广泛,在本文中的具体范围是:在高校专业教师指导下,有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参与的,并在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的具有工业设计专业实践内容的有效创新活动。这类实践课题的主要指导者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项目是否能顺利进行,以及学生能否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到实践经验和切实有效的工作方法——这也正是学生参与实践项目的主要目的之一。
二工业设计实践教育的必要性和方式分析要让学生们更多学会和具备将来如何进一步学习提高,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自己、做出贡献的能力和素质。”学生毕业后的出路无外这两个出路,一个是就业,另一个是继续读书。笔者所在的高校,有近一多半的工业设计毕业生将面临就业环节。不少即将毕业的未来设计师感觉未来迷茫,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工业设计实践经验。同样,在毕业求职的过程中,相同条件下用人单位更青睐有实践经历的毕业生。主要原因在于用人单位希望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就能“训练”出来能为企业带来有效价值的员工,进而减少培训成本和智力投资风险。对于毕业后继续读书深造的学生来说,参与设计实践也一样能为他们的将来带来面对未来挑战的信心。故无论从就业和求学哪个方面看,接受工业设计实践教育都是十分必要的。
三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分析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参与实际设计的知识基础,已经完成参与设计实践的准备。设计工具类的课程,如艺术设计基础、设计理论及方法、设计表达、基础设计等方面课程已经完成。这些都是进行设计实践的必备基础。与工业设计有关的实践经验”大至包括这么几个层面,首先是项目管理层面的经验,其中包括时间、内容、流程、质量、合作方法、项目交接、和甲方的沟通技巧等内容;然后是“度”的控制经验,就是指对于每项工作到底做到什么程度才能算合格或者是有效;再后面就是管理技巧的内容,比如什么是耐心、怎样才能站在对方的位置思考、如何为团队争取利益等;最后是人格层面的,就是指在合作中我们自己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正是学生们缺乏的,也是这些学生了解或掌握的内容。
2设计实践教育内容
一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道德
设计实践教育的基本内容包含一部分职业化教育。职业化教育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最重要的是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道德。尚未走出校门的学生并不知道良好的职业习惯对于成功的重要性。良好的职业习惯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企业的有用力量,另一方面也会使他们尽快获得社会认可,实现个人价值。这些内容包括内容如:制定工作计划、遵守时间、确定工作重点、工作质量达标、管理好文件、项目交接等方面的职业习惯。职业道德方面主要包含:保守工作秘密、做好分内的工作、不要将可能出现错误的内容留给后面的人、合情理的利益分配等。将这些要求尽量在项目开始前进行培训讲解。讲解时不但要讲解这些流程,还要举例讲述为什么这样做,以及不这么做的不良后果是什么。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二高效完成计划任务
绝大多数学生对于责任和利益的关系理解不到深处,甚至对于如何在社会生存,没有太多思想准备。学生们对于如何担当责任所知甚少,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几乎没有这个常识,只有按时且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才可能得到与之相匹配的利益。这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已有的生存资金获取方式——绝大多是的学生由家庭支付所有开销,而不是靠自己工作赚取学习和生活所需的资金——久而久之自然缺乏敢于担当的责任态度。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是可以通过仔细而认真的沟通使他们理解责任和利益关系,自律性强一些学生的能够在行动上表露出来。仅仅是口头说教这些如何重要当然不如生动的比喻和换位思考更能打动他们。相对来说家境比较贫寒的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责任和利益的关系,有个别经常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几乎不需要专门讲解这些内容就能很出色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3团队合作
首先,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以及合理分工对于实现既定目标起着决定性作用。每个人都有不同性格,有不同擅长的领域,故每个人适合完成的任务也就不同。所以一定要发挥个人所长,不要摆错位置,这样的人员组织才能称之为团队。在项目分工过程中要将这些方法传递给学生们。其次,定制共同工作目标。团队组建一定要有共同的工作目标或理想,否则无法进行有效工作。团队每个成员都应为达成这个目标而工作,在工业设计实践项目中团队成员要么提供设计草案,要么提调研结果,要么建模渲染,总之尽可能将每个成员的优势能力发挥出来,使团队中每个成员都能获得成就感,这样的团队才能有效工作。最后的内容是有效沟通。准确的沟通可以让项目进行得十分顺畅,反之项目的进行会很艰难甚至失败。学生们往往在沟通过程中不是漏掉信息就是增加个人判断信息,出现“老鼠变大象”的结果,导致信息变形。良好的沟通方法首先是沟通双方都比较了解事件的背景、项目最终目的、阶段性目标,然后是能比较客观的沟通当前信息,避免加入个人的判断,避免误导他人,最后对于有不明确的内容要联络当事人仔细询问,确定信息确切含义。
4结语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一、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
艺术设计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交叉和融合的专业性学科,所以从事其艺术设计的教学本身也是一门对艺术的修养过程,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有较好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将理论和实践、经验融合,更需要通过实践的形式将艺术性用作品来呈现。通常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有实习、实训、实操及实验四个实践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和动手能力等,进而合理运用所学,完成对知识的串联和消化,激发自身创造力。
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人才社会实践教学体系不符合教学规律
当今社会是人才社会,也是一个竞争社会,只有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人才才能让自身得到社会更大的认可。但就目前看来,一些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剥离了理论和实践教学关系,基本将临毕业学年定位于实践实习,其他学年都在做功课修习,这样的设置安排不利于学生的内容更好的得到消化,很多教育内容往往最后变成了“丢了西瓜捡芝麻”,而且高职院校的最后一年,学生面临就业分配,课程设计等繁杂任务,精力在实践上有限,实践教学的作用也大打折扣,从而导致了毕业后实践缺失,在社会中缺乏应有的竞争力。
2.高校缺乏实施实践教学的条件
艺术设计是一门涉及多个领域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其多个学科的融合才能形成真正的使用艺术。实践是检验艺术理论的重要依据,而现实中,一些高校由于缺乏资金,导致学校的实践教学设备老化,教学材料有限,达不到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同时,一些实践教学中必须需要的新材料、新工艺等符合时代气息的新鲜事物也未能展现在实践课堂上,这就使实践教学成为了摆设和形式。
3.实践教学的实施缺乏社会支持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认知能力,很多院校也提出了一系列的举措,比方说建立校办工厂,校企合作等方式,这种方式值得肯定。但是,由于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其设计教学内容和设备无法为企业提供利润或者眼前商业价值的实质性需求,导致了企业单位对实践实习的排斥,企业不想将自己的营业场所免费开放给高校,作为实践实习的基地,而高校同时又没有协调好各种关系,未能疏通梳理二者之间的联系,导致了企业单位抵触高职院校在其自身营业场所进行实践活动,此外,由于大多数学生还没迈出社会,还缺乏安全意识,尽管适当的安全培训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但企业现场的复杂工况也让学生的自身安全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也是企业单位排斥学生实践实习的原因之一。
三、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构建三段式人才社会实践教学体系
人才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对艺术人才的实践教学也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前期可以让学生建立一个系统的自身发展的认识,通过认识来树立学习目标和定位自身发展方向,这个阶段属于感知过程,通过考察一些相关单位或者具体的一些情况来完场。中期实践属于记忆巩固阶段,是对学习内容进行技能学习和实践体验后,进一步加深阶段,也是理论转化阶段,可以适当安排学生参与项目管理、设计的市场行为,做到“真刀实枪”的去适应社会,后期实践是思维阶段既毕业设计和实习的过程,也是直接面对社会的就业实践,这个阶段的实践主要是面向市场化的社会,从实际出发,做相关的课程设计,也是对自己自身能力的实践检验。
2.加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师和实验设备建设
教学是一门艺术,同时也需要外部支撑,教学实验设备是硬件支持,而专业实践老师也属于软件支持的范畴,所以,要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就必须从这两个面入手,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自身的素质,将授课教师在不影响学生学业的前提下,由高校进行引导,分配其去有实践经验的工作单位进行实践学习和研究,将实践精华反馈给最需要实践学习的学生,减少学生无用功,同时建立考核制度,对授课教师的实践教学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考核,从而督促教师自身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此外,对于薄弱的师资力量学校,应该考虑引进有能力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促进队伍建设和学术交流,进而完成更好的实践教学任务,还可以将校外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事业单位的相关人士邀请进校园,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促进学生对自身的定位,以及理解今后的学习主题和明确学习方向,同时这些人士的延伸示范能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和实践向往,从而为更好的教学任务完成打下夯实基础。
3.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高校实践教学支持
高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帮助,因此,高校所在地的政府应呼吁企事业肩负起安排学生实践的责任和义务,肩负起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明确相关企业的社会责任,从政策上和责任上下手。可以给予相关提供实践实习的企业一些税收减免便利,间接给予资金支持,或是政府发放资金补贴,鼓励企业将相关的岗位提供给在校大学校进行实践和实习,在进行政府相关招标合作时,给予这些企业优先的签约选择权,强化企业和高校的关系,加强企业和高校的进一步合作,同时鼓励高校将更多的科研成果通过企业平台来展示,实现双方的互惠惠利,同时,建立对各个企业的实践成果考核,避免一些企业应付行政安排。此外,政府应加大对高校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加大改造实践教学的设备支出,适当提高实践教师的工作待遇,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以及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实践队伍来,同时,政府帮忙引进高水平的实践人才,打造一个具备能打硬仗和敢打硬仗的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人才夯实的基地。艺术设计专业不仅需要从理论角度对自身的专业建设予以提高,更加需要从实践的角度对自我专业进行研究和深入,让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能够真正与实际需要相结合,为学生的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段丹丹 单位: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
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目前高职类《国际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计划及教材基本上均照搬普高教育模式,偏重理论教学。纵观高职类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大纲和教材,大多数虽然在局部内容上对普高的计划和教材有所扬弃,更注重实践性,但体系上仍然是普高计划和教材的翻版,在实际教学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太理论化或不实用的问题。
2.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往往以理论为中心,教学方法单一,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应用不足。学生只能凭想象力,理解力去掌握,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掌握得不灵活,不牢固,对课程的学习兴趣降低。
3.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实习实训基地和实习平台。传统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没有很好地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过程的机会,造成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差,很难全面系统规范的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导致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业务中,缺乏外贸业务实际操作技能。
4.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满足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可是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后就进入高职院校做老师,根本没有外贸实战经验,讲起课来只能是纸上谈兵,使教学效果明显下降。
5.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脱节。职业资格证书是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的社会考核,即是检验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毕业生是否具有实用型人才类型非常重要的标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并没有把教学与考证结合起来。很多学校也没有制定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的相关制度,导致学生只学课本,与职业技能相脱钩。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1.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选用合适的教材。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应地设置教学目标。使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能紧跟时代的变化。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更注重实用性。在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教材的选择上,应该选择那些在内容上接近工作实际,案例丰富,更多、更详尽地附录了外贸单据样本的教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接触到实际业务,理解相关的知识。
2.改进教学手段,加强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首先,在教学中应广泛运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可以向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在短时间内输送给学生大量的直观信息,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中占有极为突出的地位和作用。其既可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又可以帮助学生对于一些重要知识点的理解,能使理论与实际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在案例的选取上要做到真实型、典型性和适应性的统一。
3.加强实习和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习可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校内实习主要通过建立模拟实验室完成。在模拟实验室以交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针对业务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核算,交易条件磋商、买卖合同签订、信用证审核与修改、出口货物订舱、报验、通关、投保,以及贸易单据制作及审核等主要的业务板块,通过生动的案例、详尽的操作指南、案例评析和具体的图表实例以及大量的操作练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在连贯的案例分析中了解和掌握交易基本程序和主要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校外实习可以让学生真正体验实际的外贸业务操作过程和技巧,使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前就能亲身去体验社会,提高实践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应该大力加强与企业的直接联系,实行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通过“订单式”培养,让企业参与学校招生、学生实习、学生就业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入学时就从根本上解决自己就业的后顾之忧,真正让企业来评判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4.狠抓教师培训,让教师到实践中锻炼。强化对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培训,使之尽快的向双师型教师转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双师型教师的需要,必须安排专职专业课教师到生产第一线进行进行专业实践训练。引导青年教师在重视理论与实践进修的同时,创造必要的条件使理论与实践进修的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5.推行“双证”教育制度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所谓“双证”教育制度,即高职生通过二年或三年的学习,一方面获得大学专科毕业证书,另一方面,高职生利用在校学习的有利时机,积极参加学校或社会组织的相关职业培训,通过国家组织的相关考试,获得相关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考取外销员、报关员和单证员等职业资格证书,以大大提高其就业力。作为国际商务人才掌握良好的外语听说读写技能是非常必要的。其不仅要与外国客户进行流利的磋商,同时也要缮制相关的英文合同和英文单据,因此,《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应使用双语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讲授该门课程涉及到的国际惯例,应该用中英文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与现实联系得更加紧密。同时要加强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单据的缮制能力,使学生的业务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莉.工商管理专业《国际贸易》课程教学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
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包括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艺术采风、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作为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专业,环境设计专业大部分课程都设置了实践环节,且占据较大比重。如室内外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大部分高校把实践环节设置为80%的比重,施工图纸设计课程也是如此,施工工艺课程几乎全部设置为实践教学环节。专业采风是专业实践环节,其教学目的是拓展学生对各地建筑风格、装饰美学的了解,增强学生户外写生、速写、摄影的技术和能力,让学生在其后的学习中能理论联系实践。专业实习主要是利用学期教学空余阶段进行本专业的各类实习,以参观考察的形式进行,如赴家居市场、材料市场、家具市场等与专业相关的场所进行调研。而毕业实习就是将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与实际生产所需知识进行联系对接,完成就业前的磨合。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由所在院系按教学计划进行安排,往往依据教材及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方式陈旧及与社会脱节等问题。
二、改革实践
为了达到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应用无缝连接,教师应进行各种教学改革尝试,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1.课程实践教学环节
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中,应重点强调应用型教学,一方面把企业引入课程教学,另一方面把课堂放置于企业当中。具体实施方法为:在室内外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中,聘请手绘公司的资深专家、设计师作为课程教师负责课程教学,系统讲授制图、透视知识、手绘训练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课程教学结合项目设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作业直接采用手绘公司的实际项目进行训练,学生作品达到企业要求即直接采用并发放薪酬。这种教学模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及创作激情,学生经常通宵达旦进行创作,经过短时间高强度的训练,手绘表现技法和能力大大提升,部分学生的能力达到了企业的岗位要求。而在施工工艺课程教学中,可将实践教学环节放置于企业中,让学生分组跟赴企业技师了解各个环节的工艺:进行地砖和木地板铺设、防水防漏的地面工程施工时,由技师讲解铺设流程、注意事项、铺设层次及现场实践铺设,通过师傅带学徒的形式,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工艺技法,能现场解决简单的问题。在木工工程及现场家具设计制作中,让学生首先对制作材料进行了解,然后进行设备的操作,接着进行木工工程制作,由于该工程工艺涉及若干施工设备,在学校进行此类实验室的建设不太现实,且没有那么多熟练的教师进行操作讲解。通过校企合作,将该实践教学环节置于企业中,在企业中学习设备的应用及操作技法是必需的渠道。在电路灯具施工环节,教师需要对学生先进行电路知识的讲授,由于艺术类学生的物理知识相对缺乏,水电知识仅仅停留在初步的理论层面,在此背景下需要进行知识的重新学习,然后进行电路的初步铺设实践学习,知识完备后学习电路图的绘制,之后还要进行灯具的了解、感受、体验,对灯光的亮度、协调色、环境色及节能减排方面的应用要通过实践掌握相关知识。在施工工艺课程中,实践教学环节应该贯穿课程主线,通过在企业、施工现场的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有效落实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精神。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可以采用调研的方法让学生先期了解课程的理论知识,具体实施方法如下:让学生了解公共空间的类型,以及每种类型的设计原则、设计思路、设计风格,公共空间的结构设计、装饰设计、材料运用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联等,这些理论知识需要学生亲自调研,收集相关知识点,最终写出调研报告并进行调研分析讲解等。通过这种亲自调研的方式使学生改变学习状态及方式,由从前的教师传授变为主动学习,且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更佳。在进行调研之后,课程的实践设计环节就由企业进行指导,让学生融入企业的设计团队,由团队负责人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进行分工,包含策划组、文案组、标书组、手绘组、电脑绘图组、施工图绘制组、模型组等,直接进行企业项目的实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小组之间设计理念的碰撞、协作精神、团队精神都能得以体现,真正做到了专业知识与前沿设计紧密结合。经过长期的课程改革,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不断交流,最终创新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校内教师的设计能力得以提升,也经常参与企业的项目,最终达到校企融合的状态。
2.艺术采风
艺术采风教学环节主要是针对专业要求进行户外速写、写生、摄影,通过该环节的实施使学生对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城市规划、园林规划、园林设计、建筑设计、装饰设计都能有直观的了解,并为后续课程积累设计灵感及素材。如,通过赴西南地区进行艺术采风,其实就是有针对性地了解西南地区的民居建筑风格、装饰风格、装饰纹样,这些知识点在后续课程家居空间设计、室内陈设设计中都有相互联系。西南地区有多个少数民族,苗族、土家族的吊脚楼颇具特色,学生在采风过程中对吊脚楼的特色设计有极深的印象,在后续家居空间设计课程中对于复式楼中楼的设计就大量运用吊脚楼的设计理念,创作出西南民族韵味极强的装饰设计。学生在室内挂画中大量运用西南民族地区的装饰画,在设计中也具有很强的亮点。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教师应该增加艺术采风教学环节的课时并认真组织,全程进行讲解,把前导后续课程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观察、多思索。在采风路线的选择上也应该具有针对性,即有特色的办学定位的针对性。要培养服务地方及周边地区的人才,就应该选择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采风。总而言之,艺术采风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应在这一环节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计划进行周全的考虑并将其融入艺术采风课程。
3.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环节一般安排在每学期的期末进行,专业实习主要是让学生对专业加深了解及兴趣,使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面。专业实习内容宽泛,包括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手绘知识、项目的策划、模型设计制作等。
4.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将大学期间所学知识在毕业前根据今后就业的岗位要求进行整体、系统的总结和实践,经过这一环节最终上岗。毕业实习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如何实施好这一环节,使学生与社会达到无缝对接是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一直以来,高校安排的毕业实习要么是强制性的订单式实习,要么与本专业不符,要么与学生实际择业的兴趣不符,要么干脆不重视、让学生自由分散实习,其结果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都怨声载道,达不到教学目的。毕业实习应该有充裕的实习时间、合适的地点、优秀的指导教师,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从业喜好等。为有效实施毕业实习环节,在制订培养方案时,我们将所有课程及其他教学环节都安排在前三个教学学年,第四年整年只安排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两个教学环节,且把毕业设计(论文)与毕业实习相结合,可以把实习成果设定为毕业设计成果。在此精神引导下,我们大量开展校企合作模式,与企业签订相关的毕业实习协议:在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学生根据从业喜好),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签订三方协议。具体内容一般为:实习期限为期8个月,前期为学习期,中期为实习期,后期为定岗实习期。在前期,企业按照岗位需要,按照企业制订的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培训学习结束后进行岗位实践,在培训学习与岗位实践过程中,企业挑选合格的人才,签订定岗实习协议直接进行定岗实习,发放薪酬,学生正式毕业后,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企业方还要按照实习情况对学生进行毕业实习成绩的评定。学生方严格按照企业要求,与企业正式员工一样按时上班,按要求完成教学计划,若不按三方协议执行,将受到学校、企业方的批评,影响毕业实习成绩。校方则进行毕业实习效果监管的工作,校方应落实专门人员进行某个实习点的追踪工作,定期进行实习检查,查看实习效果是否与协议相符,定期对学生开展专业发展、安全管理、职业导向的实习会议。实习协议中还明确了企业对实习学生的消化率,即提供多少个工作岗位及向行业内企业推荐若干学生就业等。经过三年的实践,通过应用这种新的“3+1”的教学模式,使学校系部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越来越强,就业率不断提升,在社会上获得更多的赞誉。
三、结语
论应用型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革新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各类人才,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其中的大部分就属于应用型人才。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应该本着基础理论适度、专业知识牢固、应用能力突出的理念,加大力度强化实践教学。
一、实践教学在国际贸易专业培养中的重要性
1、国贸专业的发展现状决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多数高等院校已经意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专业培养方案到教学计划的制定,都纷纷向实践教学倾斜。但是许多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过多地沿袭了旧的做法,重理论、轻实务,课程设置的调整还很不到位,没有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实践教学环节课时在整个教学课时中所占比例过低。有的高校即使在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也没有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和检查标准。我国的民办高校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国贸专业的发展较滞后,竞争的激烈性和发展现状决定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
2、培养目标决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高校是以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国际贸易专业又是操作技能很强的应用型学科,与生俱来地具备应用型的特点。本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方面的基本理论以外,更要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在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融资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的基础上,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熟练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融资业务的能力,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国际经贸高级人才。而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仅有理论教学是不够的,因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是教学、研究与关注真实世界问题的结合。
3、社会的需求决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社会产生了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它不仅需要高层次的具有领导才能的精英群体,也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线高素质员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贸专业各类层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应运而生。但是,毕业生中真正从事国际贸易工作的却寥寥无几,出现了外贸行业急需要大批国贸人才,而国贸专业的学生却无法就业或不在外贸岗位就业的现象。外贸企业需要的外贸人才,不仅要懂得外贸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外贸业务能力。据2005年麦肯锡咨询公司对83家高等院校毕业生进行的调查,毕业生进入企业后马上能够胜任工作的仅占10%。这些年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如何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二、应用型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内容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途径,是学生理解、消化课堂知识的重要过程,为学生创造了广阔开放的空间、身临其境的感触和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背景,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活力。
1、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模拟训练
可以对学生进行如制单、报关、网页制作等单项实训,也可以进行综合业务实训,亦即货物出口整个流程,从洽谈签约到货、证、船、汇,直到核销、退税等环节逐一地操作,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水平。
2、课内仿真案例讨论
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教学中,可以精选真实案例组织讨论。案例核心事实应接近事实,对采用的处理方式和结果可以拓展讨论。
3、组织专业讲座
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为学生讲授工作实例、常见问题以及新动态、新趋势等,增加学生的间接经验。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假期社会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道德。近年来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分会主办的全国商科教育学科竞赛,是结合国际经贸专业的一项很有实践意义的行业社会活动,高校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参与。
5、专业实习
安排学生到商贸流通领域进行专业实践,从而让学生了解商贸活动的一般规则和基本要求,参与进出口业务流程及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并了解行业人才的素质要求。
6、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毕业前的练兵,能为就业做好准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毕业论文的设计和制作,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
三、目前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1、校内实践性教学环节上存在的问题
在校内实验、实训条件方面,首先需要投入相当大的财力,建立实验室、实训室,购买适合本专业的教学软件、硬件,配套的教学设备。其次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有较高的要求。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师资队伍的质量与结构确实有所优化,学历结构与科研能力迅速提升,但真正能够胜任实践类教学课程的师资显然不足。从实践教学考虑,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还要有娴熟的业务经验,较强的外语说听能力,能理论联系实践地将知识与业务能力传授给学生。而事实上,许多专业老师是高校毕业后直接到高校任教的,理论功底没有问题,但在国际贸易实务、运输保险、商检报关、国际结算、商务外语沟通等领域的实践环节显然薄弱。教科书上的有些内容在文意上空洞艰涩,但只要有实践经历,通过简单的解释就能让学生理解掌握。
2、校外实践性教学环节上存在的问题 要使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用能力突出,必须建立健全良好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对这类基地来说,既要能配合教学需要安排生产作业周期、配备经验丰富的职业人士传授和指导实践操作,又要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和经营运作。学生到公司实习,对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形成一定的冲击,因而有些公司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同时对学生实习的管理需要严密的制度安排,需要学校、指导老师和企业的潜心合作。往往因为管理的缺失,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得不到较好的效果,甚至有些内容根本无法落实。
以通常教学安排来说,大学一年级要组织学生到相关外贸企业参观学习,使学生对国际经贸活动建立基本认识,为专业课学习做好铺垫。而进出口业务涉及到商品生产、包装、运输、保险、商检、报关、制单结汇等多个环节,这一过程不可能由一次参观而达到深入全面的效果,也不可能给学生带来深刻影响。
实习阶段是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教学最为关键的阶段。但是外贸企业除了前面分析的不太欢迎学生实习的一般原因以外,还有其特殊原因:首先,在洽谈签约环节,贸易谈判及营销策略涉及到进出口双方的商业机密,而且在谈判中也需要营造特殊的谈判氛围,一般不会让实习生亲临其境,当然谈不上实习效果。其次,进出口业务涉及时间较长,实习单位很难有一单完整的交易过程让学生观其首尾。最后,进出口贸易涉及很多部门,业务工作量大面广,所需的人力、物力较多,实习过程的组织颇费周章,如果安排不好,费时费力还不见效果。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实习生到实习单位后,也只能感受一下外贸企业的工作氛围,要想达到真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效果比较困难。
四、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建议
1、配备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效果,配备一支高水平的指导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是必不可少的。从事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知识和经验,更要具备丰富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经验。要使教师达到相应的要求,需要不断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首先,引导教师树立基础理论适度、专业知识牢固、应用能力突出的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教育理念;其次,通过培训使教师改进教学能力和方法;再次,通过进修学习和到企业实践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与企业共建师资队伍是实践教学势在必行的选择。所谓共建,就是在校内教师走出去的同时,还可以以请进来的方式聘请既懂理论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业界人员做教师,可以在实训实习阶段请他们授课,也可以不定期请他们来校面向师生进行业务专题讲座。
2、对校内实验资源加大投入,同时进行科学整合,开设特色课程,设立学用密切结合的实践环节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开设实践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学校学科优势及特点,开设相应特色的实践教学环节。考虑到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商务往来的主流,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完全可以和电子商务课程整合,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国际电子商务的常见处理方式及运作手段。在软件环境建设方面,配备世格外贸实习平台、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软件、外贸单证模拟软件、国际贸易全景仿真系统软件、电子商务实验软件、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等形成软件平台和知识连锁,创造一个完全仿真的国际经贸环境,让学生掌握进出口业务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操作技能,增强涉外商务实践能力。
3、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场所
稳定的实训、实习基地是实践性教学环节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学校应当与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建立长期固定的实训实习基地,与基地签订学生实习合同,落实学生实践环节的实训安排,并保持密切的沟通联络。实习结束以后,由实习基地对学生的综合表现做出鉴定。这样紧密合作的方式,便于高校和企业的及时沟通和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可以保证学校对学生实习过程的跟踪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