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汉文化

汉文化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28 15:49: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汉文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汉文化

第1篇

1、科学技术

掌握天文历法、数学、医学、造纸术的成就。

2、哲学与宗教

认识两汉时期思想的特点;哲学成就(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王充的《论衡》);宗教新格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

3、史学与文学

掌握《史记》、《汉书》,弄清体裁区别;掌握汉赋、乐府诗,比较不同特点。

4、雕塑与绘画

掌握雕塑代表作品(秦始皇陵兵马俑、东汉说唱俑和杂技俑、秦汉砖瓦和瓦当);掌握绘画代表作品(长沙马王堆汉墓彩色帛画、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

重点和难点精析

1、秦汉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原因

①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进步是秦汉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许多科技成就既是秦汉文化发展的表现,又是秦汉经济发展的动力。

②秦汉形成统一帝国,政治统一,促进各地人民生产生活交流,为秦汉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强有力的政府也促进秦汉文化的发展。秦始皇统一文字,西汉武帝以后大兴儒学教育,鼓励对外交流,东汉明帝求佛法等政策措施都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④当然封建政府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而采取的一些措施,也会对科学文化发展有不利作用,如秦始皇焚书坑儒等。但总体看来,秦汉统一帝国政府的存在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⑤民族交流的增多也有利于文化的进步。外来文明的传入也促进了秦汉文化的发展。

(2)秦汉时期文化的特点

①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秦朝“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汉朝独尊儒术,都具有大一统的特点,同时各地、各族文化也蓬勃发展,形成了统一前提下风格多样的中华文化。

②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秦汉大规模吸取外来文化的长处,特别是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华文化接纳包容了西域、印度的文化;秦汉文化也广泛外传,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西域,甚至远播欧洲,向南传到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地区。

③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九章算术》的问世、天文和医学成就等,表明那时的中国科学技术等处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先进行列,文学艺术等也形成与发展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风格。至今,国外仍有人称中国人为“汉人”,称中国学为“汉学”。

④气势宏大。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史记》等都表现了秦汉时期人们的奋发向上的精神,显现出宏大不凡的气势。

(3)秦汉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第一、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从此,中国文明源源不断传到西方。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都远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

第二、秦汉文明对东方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一时期,不仅和日本、朝鲜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还有不少移民到日本等国,他们把秦汉先进文化带往邻国地区。

第三、秦汉文明对世界文化影响十分深远。至今,不少国家把中国称为China,即为秦的译音,或把中国人称为“汉人”,把中国学称为“汉学”,都说明中国秦汉文明对世界影响之深。

2、秦汉时期思想的特点

儒学经董仲舒阐发,既使儒学神秘化,又使儒学官方化,成为汉代思想的突出特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种哲学观点的对立;儒佛道三教并存的宗教格局开始形成。

3、董仲舒的新儒学。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儒学大师,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

董仲舒援引阴阳五行学说,重新解释儒家经典,建立了一套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汉代今文经学派杰出的大师。他对儒学的发挥主要包括:(1)大一统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有意识、有感情的最高主宰者,而皇帝是“天子”,他代表天意君临天下,同时也必须顺从天意。这种天谴说既不科学,又有迷惑性,但作为臣下劝谏君主顺从民意的凭据,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限制君权的意义。(3)君权神授学说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这种思想理论,目的是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借以维护封建统治。从这个基点出发又提出了三纲五常说,将封建等级制度神圣化。它所体现的神权、政权、族权和夫权是束缚历代人民的精神枷锁。(4)更化与德政思想,主张以秦为鉴,缓和阶级矛盾,提倡德治,在现实政治中革除秦政余毒,即所谓更化说。

知识拓展

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和西汉时期的发展及其所体现出的历史变化规律。

发展:①春秋时期──创立: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他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还主张改良,“损益”旧的章法。②战国时期──发展:孟子进一步提出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要求给人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③西汉──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规律:①古代思想学说既有继承,也有发展。②古代思想学说总是吸收其他合适的思想主张来丰富和发展。③适合统治阶级需要的思想主张往往受到格外重视。

师生探究

例1、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

解析本题答案是D。本题为组合选择题,但体现出一定因果关系,难度较大,试题较为新颖。解题时,要求考生对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原因、影响等作出恰当分析,应遵循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这一规律,同时,西汉时虽“罢黜百家”但并不是消灭各家,由此可排除④。

例2、(2005上海历史)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书汉武帝,所用竹简需两人抬进宫,以后改变携书不方便现象首次得益与发明了

A.造纸技术B.雕版印刷C.制墨技术D.活字印刷

解析本题答案是A。造纸术发明后,轻便价低的纸张逐渐代替了笨重的竹木简,从而改变了携书不方便的现象。

例3、秦汉文化具有统一性与多样化有机结合、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水平居世界前列、气势恢宏等突出特点。其中,造成“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这一特点的直接原因是()

A.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确立与巩固

B.处在封建盛世时期,经济文化高度发达

C.中外交通发达,政府重视对外交流

D.科技文化先进,对周边国家有强大的吸引力

解析本题答案是C。秦汉时期由于中外交通的发达,中国大规模的吸取了外来文化。

秦汉时期文化板块小结

第2篇

关键词:汉字;汉文化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094-01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曾经并不为人们所重视,但是最近20年,随着汉字文化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以表意为主体的文字,“构形的最大特点是它要根据汉语中与之相应的某一个词的意义构形,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虽然说世界上各民族文字无不凝结着一定的文化信息,但汉字在它自身的结构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特征,这一点在象形意味浓厚的古代文字中表现得更加明显,是其他表音体系文字无法比拟的。因此,汉字与文化的关系越来越为人们所乐道,再加上历史底蕴的深厚,我们在认识汉字、更深层次理解汉字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在汉字没有产生之前,先人通过口语进行交流,凭借记忆一代一代往下传,但记忆容易遗忘或走样,同时还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不能长远流传。因而,我们的祖先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逐渐创造了汉字。从没有语言到语言的产生,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大飞跃;从没有文字到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化史上的又一大飞跃。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由于汉字的产生和发展,自古以来汉民族长期积累的哲学、文化、科技和历史才得以记载和流传至今;我们祖先的思想、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才得以广泛传播和日益提高。所以汉字是既反映文化又与文化相互依存的文字体系。

二、汉字推动汉文化的发展

(一)汉字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汉字推动了汉文化中书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中国书法艺术是以中国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书写出来的有章、有法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随着中国汉字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二)汉字推动了篆刻艺术的发展

汉字推动了汉文化中篆刻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篆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字、书法雕刻相结合的艺术。在纸张发明之前,人们的书写材料为龟甲兽骨,青铜器,石器,木简等。人们是将汉字刻在材料之上,这为篆刻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而汉字的以形表意所具有的图画性、艺术性及字体多变性又是其产生发展的条件。

篆刻艺术起源于实用,开始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及当权者表示象征权利的证物,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作为欣赏的艺术。

(三)汉字推动了修辞艺术的发展

汉字推动了汉文化中修辞艺术的发展。在古汉语中,词汇多为单音词,即一音一词一字,这样字与词就建立起一对一的关系。而汉语表义是靠语序排列的,这就为同一语句的顺读,倒读皆可诵提供了可能,而这种同一语句的顺读,倒读皆可表义就是回文。

三、研究汉字与汉文化关系的意义

(一)有利于正确认识汉字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汉字不是落后的。有人认为汉字是落后的。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其形成与发展都要受到汉文化的制约和影响,甚至可以说什么样的文化决定什么样的文字。如果弃之不用,人们就不能通过研究汉字来考察远古已逝的文化。

其次,汉字不是万能的。汉字负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但并不是所有的汉字都与汉文化有关,二者并不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汉字是反映一定的历史文化,人文信息,但绝不是每个字“都是一页恢宏的历史”。

(二)有利于拓宽汉语言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现今中国汉语的研究,多用国外研究拼音文字的方法加以研究,且不说这种方法是否适合汉语,但可以肯定地说,研究汉语只用这种方法是完全不够的。因为汉字与拼音文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字,汉字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这需要人们用符合其特点的方法加以研究,这需要人们不断地探讨,深入地研究。而将汉字与汉文化联系在一起,一并研究,从汉文化的角度看汉字的产生和发展,及汉字是如何构形等,这可以说是汉语研究的一部分,扩大了汉语的研究范围。

四、结论

由上可知,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汉文化推动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汉字又是汉文化的特殊部分,是汉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大量的汉文化信息。同时,汉字又推动了汉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书法、篆刻等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二者相互影响,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了解汉字构形的原因,及由此反映的汉文化信息。这样可以驳斥“汉字落后论”,并且避免片面夸大汉字功能,增加汉语的研究范围。

第3篇

[关键词] 称呼语 自谦尊人

中英文化的礼貌准则大体上都遵循了两种基本模式:其一尽量缩小不礼貌的表达;其二尽量扩大礼貌的表达。事实上,在交际的过程中两者各具其特点。

一、在称呼语方面

各国文化都有其特定的称谓系统和使用规则,人们想见时识多用姓名称呼对方,这包括汉文化和英美文化在内的许多其他文化中通常使用的称谓形式。一般说来,汉文化中的称谓形式有以下几种:(1)亲属称呼语,包括对自己的亲属,如“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等,以及对自己的非亲属使用的“爷爷”、“奶奶”、等;(2)姓名,包括全名、学名、小名、老/小/大+姓、别名等;(3)通用称呼语,指“同志”、“先生”、“女士”、“小姐”、“老师”等可广泛应用于社会范畴内各成员的称呼语;(4)职衔,即标志职业或职务的名称;(5)零称呼语,指用“喂”、“劳驾 ”、等日常用语或不用称呼语打招呼,或用指听话人所从事的工作及正在进行的活动呼唤对方,如“骑自行车的”、“割草的”等。因次在汉文化中使用称呼语时,应考虑听话人的职务、职业、性别、年龄以及谈话场合、同谈话人的关系等因素才能找出符合称呼准则标准的称呼语。

同汉文化的称谓模式相比,英美文化的称谓模式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1)称谓词+姓,如称Mary Brown为 Miss Brown;(2)名,如 Mary。由于两种文化中称谓形式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出现称呼语的混淆。在汉文化影响下的人容易使用:(a)称谓词+名,如Miss Mary, Professor Helen等。 当然汉文化中也不大说“淑珍小姐”,但常说“赵小姐或赵淑珍小姐”。(b)对使用“名”作称谓感到踌躇,如称呼Mary Brown 为 Mary。因为在汉语中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称“名”。但在英美文化中用“名”称呼对方并不一定表示很熟悉或关系密切,这种称谓模式适用范围要广的多。此外,两种文化对礼貌称呼语的标准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像“小+姓”,如“小王”在汉文化中感到很亲切,但在英美文化中如“Smith”为“Small Smith”,确实很不礼貌的;又如teacher在汉文化中可做称呼语,而在英美文化中作为职业不能用作称呼语,因此,中国学生常说的“Good morning, teacher!”则是中国式英语。

二、在自谦尊人准则方面

在数千年的文化交际过程中,汉文化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自谦词和尊词,如称自己为“鄙人”、“愚弟”、“小弟”等;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小儿”;自己的家为“寒舍”、“陋室”;自己的作品为“拙著”、拙作“;而称对方为“您”、“您老”、“先生”、“阁下”、“老人家”;称对方的儿子为“令郎”;称对方的家为“贵府”、“府上”;称对方的作品为“大作”、“佳作”、“杰作”。而在英美文化礼貌准则中却没有上述谦词和尊词,第一人称“我”、“我的”通用“I”,“my”,“mine”;而第二人称“你”、“你的”通用通用”you”,“your”,“yours”。

自谦尊人准则还表现在两种文化对于对方赞美的反映方面。汉文化交际者听到赞美后往往贬低自己,常说“哪里,哪里”、“我做得很不够”以及“这是我应该做的”;然而在英美文化中这种答词常被看作虚伪、缺乏自信的表现,使英美人感到自己的话被否定而认为中国人不讲礼貌,这是因为在英美文化谦虚准则中,人们较常采用转移或降低对方的赞美而不是直接否定对方。例如:

1)同意答语A: Ienjoy your work very much.

B: Thank you.

2) 降格答语 A: I like your skirt .They are really cute

B:.I got thesethree weeks ago. They told me how dumb I was to get clogs in winter, but I did wear them a lot.

3) 参照物转移 A: You are the best carpenter in town.

B: It’s that Kenwood mixer.

4) 回赠称赞 A; I like your bag, Sharon.

B; Thanks, I like your,too.

德言行准则方面

汉文化的“德”即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这方面同英美文化中的策略准则大体一致;汉文华中的“言”即尽量缩小自己付出的代价,尽量夸大自己得到的益处,这一点同英美文化的慷慨准则大体一致。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反映汉文化德言行准则的言行比比皆是,如帮助别人得到别人的赞许后常说“没有什么,这是我应该做的”、“一点小事,举手之劳”等;而在得到别人帮助后常说“太感谢您了”、“不好意思,浪费了您这么多宝贵的时间”等。英美文化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如对于别人的感谢常说 “You are welcome”, “It’s a great pleasure to do so”, “I’m very glad to help you”; 同样,对于别人的帮助也极大地表示感谢,如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help”。但对于汉文化中的交际者所说的“It’s my duty to do so”, “I’m sorry to have wasted a lot of your time”,英美人不知所做,因为这种形式的感谢在英美文化中不存在。

礼貌准则是商务交往中十分复杂的问题,它对于交际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两汉时期;名人文化;科技文化;艺术文化;想政治文化;社会民俗文化

南阳汉代文化通过各种遗物和遗迹,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光照后世的名人文化

两汉时期在南阳产生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如著名科学家和天文学家张衡,是一位博学多才并在多方面都有卓著成就的人。在天文学和地震学方面,他制作了浑天仪,并创立了“浑天说”,成为古天文学理论中与“盖天说”对立的新学说,具有较大的科学进步意义;他所发明创造的地动仪,在当时对地震进行的精确测定中就显示出了高超的科学水平;他还专心研究阴阳变化,精通天文历算,完成有《灵宪》、《算周论》、《浑天仪图注》等著作。

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生于东汉末期,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成为祖国医学宝库的灿烂巨著。此书首创辩证论治的理论,并将理论方药融为一体,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被誉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医门之圣书”,对祖国医学和世界医学的发展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此书经后人整理编成《伤寒论》和《会匮要略》,至今仍是中医学的经典。

诸葛亮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那睿智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精神,成为人们景仰的典范。诸葛亮一生有十年时间是在南阳度过的。在此期间,他积累了知识,锤炼了才干,为日后从事政治军事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经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为蜀汉政权的建立,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些历史名人构成了南阳汉文化中独具风彩的名人文化。

二、享誉古今的科技文化

在南阳汉代科技文化方面,除了张衡在古天文和地震学,张仲景在中医学等学科引领世界外,还有很多引入注目的科技成果。南阳汉画像石中有一些准确的天文图像,如北斗星、勾陈星、慧星、四宫二十八宿中的部分星宿等。

南阳市北关瓦房庄发现的汉代冶铁遗址,发现了大量的西汉和东汉时期的冶铁遗迹和遗物。发现模和范近四十种。锻制和铸制铁器达二十五种以上,包含了当时使用的各种工具。据专家考证,在南阳汉代瓦房庄冶铁遗址中发现的热鼓风技术等五项均为当时世界之最。

南阳市北郊的独山盛产玉,汉代已经进行开采,玉雕业亦有相当水平。在独山南面发现了汉代“玉街”遗址,是当时加工和销售玉质工艺品的地方。张衡在《南都赋》中写到“其宝利珍怪,则金彩玉璞,隋珠夜光”,说明加工出的玉器珍品价值很高。

三、内涵丰富的艺术文化

南阳密布着汉代的各类墓葬,南阳汉墓出土文物所反映的人文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厚,将汉代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思想意识、生活习俗、艺术水平等在当代人的面前。

久负盛名的汉画像石,以独特的雕刻艺术手段,几乎展现了汉代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在厚重的青石块上,以浅浮雕为主要手法所表现出的汉代礼仪制度、乐舞、杂技、戏曲、。神话等等,吸引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界学者争相观摩。学者们称其为“石上诗史”、“砖上春秋”。

南阳出土的汉代石雕有天禄、辟邪、虎头、卧羊、鹿、猪、獬等,造型奇特美观,其奔放苍劲的艺术手法反映了南阳汉代石雕艺术的水平。在建筑艺术上,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砖)中可看出住宅建筑有单檐四阿式、重檐四阿式、高层建筑、干闲式、平民住宅等。

四、活跃的思想政治文化

两汉南阳诸家思想云集。西汉南阳法学之士中著名的有张释之、杜周、杜延等,多任职廷尉、御史丈夫等司法之官,以尚严法闻名于世。刘秀官僚集团中,刘演、刘秀、刘嘉、邓禹、阴识等人都游学京师,接受儒家思想教育,成为一批精通儒学之士。南阳人研究儒家经典并且著书立说,如刘睦广结名儒,撰《春秋旨意终始论》,谢该精通《左氏春秋》,撰《谢氏释力》。

两汉之际,南阳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在东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南阳的外戚集团控制东汉政权时间较长,出现了光烈阴皇后、灵帝何皇后五位皇后参政议政达81年之久的局面,对东汉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南阳人的为政清廉,广推教化,造福人民,促进了东汉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稳定了东汉政权。任延、宋均、左雄、邓晨、张衡等人或任职郡守,兴修水利,发展经济,兴办学校;或任职中央,忠心辅政,为皇帝出谋献策,指陈朝政得失,参与国家方针政策的制订和执行。可以说,南阳人是东汉政权的政治支柱。

五、丰富多彩的社会民俗文化

汉代南阳,民风朴实,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张衡描述南阳人说“且其君子,弘懿明壑,允恭温良,容止可则,出言有章,与时抑扬”。说明南阳人品德高尚,为世人之楷模。

第5篇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 翻译 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而词汇在语言诸要素中是最能反映文化的物质层面,所以受文化的影响也最大。通过研究一个民族文化内涵词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土人情及等。

那些只为某一个民族语言所特有,具有独特的文化信息内涵,在其他民族的语言中没有包含这样的文化信息的词就叫做文化负载词(cultural-loaded terms),它们既可以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也可以是这个民族独创的词。

由于负载着特殊的民族文化内涵,文化负载词往往成为跨文化交际和翻译中的难点,甚至成为信息传递的障碍。孙致礼(2000:359)曾指出:“翻译的最大困难往往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刘守华(1992:150)也认为:“不同文化世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对现实世界的观察方式,因而也就使得自己的语言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独特的风貌和民族特性”。文化负载词就是这一特定文化现象的具体体现。

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从词汇翻译的角度看,语义可分为表层意义,即词的指称意义,和深层意义,即内涵意义。

文化负载词的文化内涵意义就是指在文化词汇的实体指称意义的基础上,添加的反映某一特定民族文化的语义,即文化附加义。由于民族文化存在个性差异,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文化信息对等往往很难达到指称意义和文化内涵意义的完全传达。

为使译文和原文最大限度的等值,传递较完整的文化意义,翻译策略的运用就尤其重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简要分类如下:

1.音译。就英译中而言,音译主要是指用汉语中谐音的字或字的组合翻译英语的词语,而这些字或字的组合并不是汉语现成的有意义的词。

例如:“cool”译成“酷”,“hacker”译成“黑客”,“cola”译成“可乐”,“salad”译成“色拉”,“ e-mail”译成“伊妹儿”,“AIDS”译成“艾滋病”,“coffee”译成“咖啡”等等。

而在汉英翻译时,在介绍具有中国特色的独一无二的词汇时大多采用汉语拼音拼写,以最大限度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民族语言的风格。

如:“豆腐”译成“tofu”,“饺子”译成“jiaozi”,“福娃”译成“Fuwa”,“武术”译成“wushu”,“气”译成“qi”,“阴阳”译成“yinyang”等等。相对于“dumpling”(饺子),“martial art”(武术),“breath exercise”(气)等翻译,现在更倾向于直接用汉语拼音直译这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词汇,有利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

2.音译加解释性翻译。解释性翻译是我们在翻译文化负载词的时候一贯采用的翻译策略。音译加解释性翻译可以说是一种较全面的翻译策略,既能保留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和语言,又能让外国人了解异国的文化。音译加解释性翻译能将词汇的意义完整地表达出来,从而达到较好的翻译效果,以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如:“汤圆”可以翻译成“glutinous dumplings with fillings in the round shape,often eaten at Lantern Festival,symbolize family reunion”;“压岁钱”可译成“the gift money for children,a kind of ritual of Chinese in celebrating Lunar New Year”。

3.直译。除去以上两种翻译策略,直译法也是翻译文化负载词的方法之一。直译法指用译语中“对应”词语译出源语中的文化信息,能够尽可能地保留源语文化特征,开阔译语读者的文化视野。不过,不能生搬硬套,应做到以不引起目的语读者误读误解为前提。

例如:首创的“纸老虎”翻译成英语就直接用了“paper tiger”,这个词现在已收录进英语词典,用来指那些外强中干的人或物,再如,“丢脸”译成“lose face”,“火上加油”译成“to pour oil on the flame”,“了如指掌”译成“to have something at one's fingers’ ends”,“丝绸之路”译成“the Silk Road”,同理“cold war”翻译成“冷战”。

三、结语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两者之间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构成了交际的障碍。如何克服障碍取得文化对等就成为翻译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高度重视源语中的文化因素,运用各种翻译手段更好的传达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流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翻译不仅仅是“拿来”:把外国的东西引进来,让国人感知到、体验到异国情调,更是要多“给予”,向世界奉献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中国文化,让外国人也体验“中国情调”。

汉语也应该为丰富英语语言作出应有的贡献,让外国人更加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这才是跨文化交际要达到的目的,也是翻译工作者要切实做好的事情。

参考文献:

第6篇

慕名已久,终于在今年的深圳文博会上与这位性情中人谋面。穿着印有“字在”Logo的黑T恤,面对一拨接一拨的参观者,刘美松一脸笑容、满头大汗。他用手触摸着铅字印刷的书感叹:“活字印刷出来的文字有着凹凸不平的纹路,可以摸得到,就像摸到文字的骨骼,那是文化的脉络。”

这样的话很容易让人想起他诗人的身份。而此时的刘美松,角色不是诗人,也不是某印刷企业的老总,作为“字在”活字工坊的创办人,他已变身为一位推广与传播中国活字印刷文化的使者。

文博会上的第一名

今年,深圳文博会恰逢第十届,规模宏大、热闹非凡,人气最为爆棚的展位就属位于2号馆的“字在”活字工坊。

背景墙由一个个五彩的活字设计而成,营造出厚重、悠远的人文气息。展架上陈列着九万枚横跨千年历史的泥、锡、木、铅、铜、瓷等各时期各类活字。玻璃柜里展示着由活字衍生出的各种创意文化产品,比如活字镇纸、活字U盘、活字项链,就连待客的座位也设计成了一个个方方正正的“活字”凳。展台上空悬挂着“字在中国,致敬活字”八个大字,一语道破展示的主题。

十来个年轻人在刘美松的带领下,热情地向参观者演示如何通过微信互动“解码”,在9万枚活字中轻松找到自己的名字,如何排列组合、蘸上墨汁,将自己的名字印在纸上。刘美松不时亲自上阵,向观众演示活字印刷,并将自己印制的《心经》赠送观众。

从开馆到闭馆,“字在”工坊总是被一拨拨人潮围得水泄不通,无论是老者还是年轻人,都对这古老而又现代的活字创意展充满了兴趣。为了吸引小朋友对活字印刷的关注,刘美松还在展览过程中,设计了“活字与唐诗”互动体验环节,让现场的小朋友用20个六面色彩各异的木活字儿童方枕摆出经典唐诗。

寓教于乐的方式令活字印刷的知识很自然地扎根在了孩子们的心中。看着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刘美松愉快地说道:“我们从小教给孩子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从来都是停留在书本上,孩子甚至都没有见过。我想做的是把立体的东西传播给孩子,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不求给孩子赚多少钱,而是存一些精神食粮。”

来自台湾的《汉声》杂志创办人、民间文化保护者及推动者黄永松看了“字在”展区后大加赞赏,向刘美松竖起大拇指,“你们是这届文博会的第一名。”某全国政协委员当场表示要写个保护汉字的提案,并称赞“字在”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为收藏不惜抵押房子

文博会结束那天,刘美松大醉一场。短短5天的展会,浓缩了他5年的蛰伏与探索。

刘美松说收藏铅字印刷的念头产生于2009年,有一次在某书吧跟朋友聊天,大家感叹随着激光照排的普及,铅字印刷被淘汰,慢慢消失掉了,很可惜。以后跟孩子们讲古代的四大发明,活字印刷或许都找不到对应的实物。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刘美松本身是做印刷的,觉得自己可以做点抢救性的工作。

刘美松对活字印刷的最初概念来自家乡湖北赤壁的一家印刷厂,年轻时他曾在那里实习。于是他马上联系收购那家印刷厂的友人,友人回答对不起,那些铅字已经进了废品回收站,在回到铅锌矿厂熔解后,如今的新用途很可能是打猎用的铅弹。

“活字传承的是文化,如今变成了武器和伤害。”刘美松说他很心痛,继续托关系四处打听寻找,终于,在赤壁的城北印刷厂,他收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铅”,“那批铅字的准确重量是826公斤。”这数字他一辈子都忘不了。

“你还要不要放铅字的字架?”交易完成后对方随口一问,“当然要!”

那更是一个令人心痛的场景――待刘美松按照对方提供的线索,找到收购了字架用来当柴火烧的一间小豆腐坊时,那些字架几乎已经全被烧成了炭灰,他捡起灶边只剩一角的一小条字架,感慨万千。

刘美松意识到:自己必须加快速度。所以2010年在他践行的“诚信百天走天下”过程中,他暗地里也在全国各地打听铅字印刷的机器。在浙江他直接把GPS定位到瑞安平阳坑,因为他知道那里的木活字印刷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远古印刷术的活化石。

“瑞安至今尚有近百人仍专门从事活字印刷,还有七八位能拿下印刷全套程序的传承人。”在木活字之乡瑞安,刘美松在一个传承人的家中邂逅了一套光绪年间流传下来用于印制家谱的木活字,共计有100000余枚。刘美松想把这套珍贵的雕版收入囊中,但传承人并不愿意割爱。后来当此人了解到刘美松真正是一位想将活字印刷保存下去的收藏者后,终于决定拱手相让,把这套珍贵的木活字交由刘美松收藏。

在东北齐齐哈尔,刘美松还发现了十几套字模、两台铸字机还有几吨铅字,当时他身无分文,跟对方砍好价后,派朋友前去收购。雇了车花了3天2夜,从东北将这些老古董运回赤壁。这是他的收藏中第一次有字模、铸字机。要知道,铅字是通过铸字机铸造出来的,如果说以前收藏的只是单个的成品的话,现在他的收藏里终于有了出产成品的机器,这意味着他的收藏中有了再生产的延续性。

刘美松前后走访了全国各地20多家印刷厂,投入了近千万元,把已经 所剩不多的活字及机器都买了下来,遇到资金短缺,他甚至一度抵押了自己的房子。为了收藏这几百万枚的活字、20余台铸字机以及各种印刷机及辅助设备,他还在老家专门买了一个基地,并且雇佣了工人维修、铸造和养护这些铅字。

让活字“活”在当代

2012年5月,铸字机器修复好了,终于可以出字了。刘美松说,每咔嚓一声,就意味着一个字模出笼了,听到原始机械的咔嚓声,很舒服。

机声轰轰,已被废弃的铅字印刷体系在古老的赤壁,绝地重生。七个员工的任务是铸字,排版,做一些印数极少的书。“铅字印刷耗费的人力物力太大,要一个月、甚至几个月才能拿到一本书。它的转换价值几乎是没有。它存活的意义在于可以把印刷史的脉络建立起来。”这是刘美松最初的想法。

有一天,他发现收藏苗文化的朋友把苗绣转化为了各种现代产品。于是,苗族绣娘的手艺也因为有了商业与市场的支撑,而得到了可持续的传承,这给了刘美松很大启发。2013年上半年,刘美松决定将活字收藏进行转换。

“收藏是最直接的也是最笨的,投入很多,可以让富人变成穷人。然而不做转换,这些活字依然只是冰冷僵硬躺在博物馆的物证,而不会真正活起来。”他力邀好朋友、知名设计师韩湛宁一起,开始进行产品的研发,希望将活字转化为文化创意产品,应用到电子产品、文化用品、箱包饰品等多方面。

后来,刘美松专程去了一趟台湾,参观、拜访了台湾最后一家铸字行――日星铸字行,与负责人张介冠一番交流后,刘美松觉得收藏活字这事做对了。回来后,他注册了“字在”品牌,尝试着把脑子里无数的念头落地开花。

今年4月,在深圳龙岗奔驰4S店里,一间名为“字在”的活字工坊正式开幕。古老的活字与创意的衍生品陈列其间,交相呼应,浓浓的人文气息中流露出时尚科技的光芒。拾起一枚光绪年间木活字拓片版制成百家姓原子印,轻轻一按,充满古典意韵的汉字跃然纸上。

“中国活字在今天的再现,不单是文明物证的聚合,也旨在捡拾逝去的文字灵魂,同时,让人们有机会触摸到汉字文化骨骼。”在开幕典礼上,刘美松说,“历史的车轮永不可逆转,我们所做的事情并非是为了让活字印刷能够从幕后走向前台,而真正想做的是,保存历史进程中的点滴物证,致敬文明进程中的光彩一脉。”刘美松认为,传统手艺活下来最终要靠商业引导带动,真正的收藏绝不仅仅是藏在家里,而应该通过转换和传播最终落脚到分享,要让更多人了解活字印刷,教育宣传与产业推动得双管齐下。

第7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可译性

Abstract:Asonemajormeansof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translationistightlyrelatedtoculture.Translationactivitiesrevealthecommunicationbetweendifferentculturesandshowthetranslatabilityinculturaldifferences.ThedifferencesbetweenEnglishandChineseculturesarereflectedmainlyinreligiousculturalbackground,valueorientationandcustomsandhabits.Translationtechniquessuchasliteraltranslation,liberaltranslation,explanation,additionanddeductioncanbeappliedwhentheculturaldifferencesneedreservingorcannotbeidentifiedintranslation.

Keywords:culturaldifferences;translation;translatability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语言又是与文化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语言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承载文化信息的多方面内涵[1]。因此,在语际转换中,翻译是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是一种忠实于原文的再创作,而不是简单地将词和句进行转移[2]27。从这一点看,翻译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创造性的艺术。但由于各个民族在政治制度、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存在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文化差异,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英汉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必然存在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会造成翻译的困难。英语和汉语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宗教文化背景的差异

欧美人多信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按上帝的旨意安排。“上帝”这个概念就具有浓重的基督色彩,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宗教背景,在翻译时一味地追求文化的等值,有时就会造成文化的亏损。因此,不同的引起的文化差异在翻译中不容忽视。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道、佛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阎王”、还有神话中的“龙王”。其中以佛教对我国的文化影响最大,不少成语就和佛教相关。例如:苦中作乐、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天花乱坠等。如果译者不了解宗教文化背景,势必会给翻译带来困难。

2.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差异

英美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个人自由,它是一种以个人为基本单元,强调“人人生而平等”的文化。英美文化又被称为“我文化”、“个人价值至上文化”。在这种注重个人尊严的文化里,权力的重心更多地倾向个体。而中国传统文化里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忠”和“孝”,人际交往很注意自我与谈话对象的关系。中国文化又被称为“我们文化”、“集体主义文化”。例如,中国人常说“四海之内皆兄弟”、“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仁义值千金”、“大树底下好乘凉”等,这都说明中国人常把自己和所谓自家人视为一体并希望能够在自身以外找到安全之所;而英语谚语中却说“Godhelpsthosethathelp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selfisourcentre”(自我是我们的核心),“lifeisabattle”(生活就是战斗),这些英语谚语都在告诫人们:只有靠自己奋斗,才能获得成功和安全感。

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也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求同、求稳、重和谐,西方人则重理性、逻辑、求异、求变、重竞争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各个民族按照各自不同的方式创造不同的文化,而这种不同必然要通过文化的载体——语言得以表达。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常导致翻译中一些词语的引申义不同,因此,我们要谨防翻译陷阱。例如:汉语中的“拖后腿”,如直译成英语“pullone''''sleg”,其意思就变成了“哄骗取笑某人,愚弄某人”。再比如,中国人常用“黄色”表示低级趣味、庸俗、猥亵等,但我们不能看到“yellowboy”,就译成“下流男孩”,因为这个短语在英语中指的是“金币”。

3.历史、地域、风俗习惯的差异

因为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所以区别于对方的“异质”客观存在,而这种“异质”必然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如英语中不乏歌颂“西风”的诗篇,而汉语中却常有赞美“东风”的诗句;英诗多抒写“夏日”之丽,汉诗多描绘“春天”之美。这些都与文化的地域性不无联系。

西方人起源于游牧,与奔马感情深厚,因此,在英语中有大量带“马”的习语,如“awillhorse”(工作认真的人),“adeadhorse”(徒劳无益的事),“rideonthehighhorse”(盛气凌人)等等。而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成语中很大一部分是农谚,如“众人拾柴火焰高”、“拔苗助长”、“顺藤摸瓜”等。

英汉民族不同的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势必造成观察、认识问题的角度、方式和方法的不同。就话题的选择来看,英美人交谈忌讳涉及年龄、收入、婚姻、信仰等有关个人的话题,而中国人见面就会问“你多大了、结婚了吗、收入怎么样”等问题。再比如,英国人对狗一般都有好感,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例如:“topdog”(重要人物),“luckydog”(幸运儿),“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等等。而中国民间虽然有养狗的习惯,但一般在心理上都厌恶鄙视它,常常用它来比喻坏人坏事,如:狗腿子、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等。

二、文化差异下的翻译策略

翻译不单纯是两种语言在形式上的转换,还包含两种文化在交流中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兼容。刘宓庆先生[2]20也认为:文化的可译性是由认识的同一性及语义系统的同构原理和人类思维形式的同一性原理决定的。但同构的相对性及语言的模糊性决定了文化的可译性是相对的。为此,译者就要采取必要的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传递文化信息。

1.直译

直译是指按原来的意义和结构直接把原语的词句转译成译语的词句,即如何在保持原语形式的同时不让其意义失真[3]。这种方法既可保留原语的民族色彩,又让译语读者能够接触大量的异族文化,从而丰富目的语的表达方式。如:“条条大路通罗马”,“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等,都是从英语直译过来并被大家所接受的习语。再比如:将“挥金如土”译为“spendingmoneylikedirty”,要比选用现成的英语成语“spendingmoneylikewater”好,这样既不影响正确地理解原文含义,又保留了汉语的特点。总之,直译重在忠实原文,从内容到形式追求最大限度的“信”,但决不等于提倡在翻译中搞形式至上的机械转换。直译可以保持原文形象生动的比喻,巧妙的手法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尤其适用于那些只为某民族所特有,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词。2.意译

如直译无法尽显原作风姿或造成目的语读者理解困难,则有必要借助意译。意译是指将别的民族语言中的无等值物词按照汉语的构词方法和构词成分进行仿照。如将“holdawolfbyears”译成“骑虎难下”;把“asthickasthieves”译成“亲密无间”;“putthecartbeforethehorse”译成“本末倒置”。反过来,把汉语的“糟糠之妻”译成“thewifewhosharedherhusband''''shardships”;“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译成“eachofusshowshistrueabilities”等等,都是采用的意译手法。和直译相比,意译更注重意义,忽略细节,要求译文自然流畅。换而言之,直译和意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关系[3]。

3.音译

音译适用于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等)和一些特殊的文化现象。音译中,汉字已经不表意,只表音。如:“Beatles”是一支60~70年代在英国影响很大的吉他乐队,音译成汉语为“披头士”,由这个词我们中国人便可联想到此乐队乐手的形象、风貌。再如:“cool”音译成汉语“酷”。一个“酷”字把时下年轻人追求新潮、前卫、崇尚与众不同、寻求个性发展的言行与心态表现的活灵活现。

4.阐释

越是民族色彩浓重的词语和事物、越是作家个性鲜明突出的地方,翻译越是离不开“释”。通过下面两段文字的处理,我们可以看到阐释对文化差异的有效弥补。

①Hiswifeheldthepursestring.(他的妻子掌管经济大权。)pursestring是钱袋子,握着钱袋子即掌握着经济大权。

②SinceTheBookofPoembeginswithapoemonweddedlove.IthoughtIwouldbeginthisbookbyspeakingofmymaritalrelationsandthenletothermattersfollow.(因思关雎冠三百篇之首,故列夫妇于首卷;余以次递及焉。)译者为使原文涵义明朗化,直接解释说明了“关雎”与“三百篇”的关系及其内容,点出了作品的文化渊源。

5.信息的增删

由于英语和汉语存在差异,在双语转换中,有时为了求得源语与译入语的表达在概念上的一致,译者常常需要在语言形式上作适当的变通。这既利于突出译文中语言的合理性和规范性,也便于读者认同和接受源语文化。在翻译过程中,这种“变通”具体可体现为信息的增补与删减。例如:

①Itwasthebestoftimes,itwastheworstoftimes,itwastheageofwisdom,itwastheageoffoolishness,itwastheepochofbelief,itwastheepochofincredulity.(这是一个隆盛之世,但也是一个衰微之世;这是一个智慧的时代,但也是一个愚蠢的时代;这是一个有信仰的新纪元,但也是一个充满怀疑的新纪元。)译文中添加了3个“但也是”,成功地反映了原文所描述的种种对比和矛盾,如不做这样的增补,则无法连接上下文,亦无从再现源语风格。

②ItwasFridayandsoontheywouldgooutandgetdrunk.(星期五发薪日到了,他们马上就会出去喝得酩酊大醉。)译文中如不增加“发薪日”,读者往往会产生迷惑。在英国星期五是发薪日,这里的增补,使得“星期五”具体化,也让文化信息一目了然。

③Inthestreetbelowapeddlerwascryinghiswares.(房子下面有个小贩在沿街叫卖。)译文中略去“他的货物”几个字,不但无损原文的语义,而且更生动的再现了源语中的情形。

④…becauseheusedtolendmoneytopeopleindistress,andwouldnevertakeanyinterestforthemoneyhelent…(因为他常常借钱给那些有急难的人,从来不要利钱。)译文中将原句末尾处的介词短语连同其中的定语从句通通略去,仅用一个“利钱”与之对应,简练地传达了源语的语义和风格。

由此可见,要做好传译,译者必须时时牢记信息增删的目的,并以之为准绳,认真对照两种语言,发挥主观能动性,该增则增,该减则减。同时,还要协调好信息增补与删减之间的关系,掌握好“度”的问题,决不能无中生有或随意舍弃。

三、结语

综上所述,汉英两种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承载不同的文化,这就必然导致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存在诸多相异之处。要处理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译者除了要具备对两种文化的领悟、感应能力以及对两种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努力使自己具备原作者所具有的理想、感情和意境。作为构筑文化交流桥梁的译者,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克服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做到既尊重别国文化,也尊重本国文化,使译文尽可能达意、传神,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源.英汉文化差异与语言翻译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78-82.

第8篇

【关键词】英汉文化 文化差异 翻译技巧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和高信息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各个领域交流日益加强,翻译活动也日趋频繁。翻译是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因为语言不仅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形式所反映的是不同民族的心理思维、历史文化以及,所以正如郭建中所说的“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做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

一、文化差异具体体现

1.不同的民族由于民俗、宗教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表达同一理性概念的词,对词汇的解释也必然能体现民族或文化之间的差异。较为典型的是“龙”一词,因为中国人是很崇敬龙的,在人们的心目中“龙”是神圣、帝王的象征,所以在汉语里有很多词褒义的语都与“龙”有关,如:真龙天子、藏龙卧虎、龙凤吉祥、龙飞凤舞、生龙活虎等。但是在英美等西方国家,“dragon”一词给人们的印象则是庞大及凶残的野兽,不仅无端吞食人类和动物,还制造灾难,所以在英美人来说“龙”是可怕而邪恶的。同样地,在西方国家人们将狗作为宠物来饲养,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所以英语里出现的“dog”大多数都是褒义,如:You lucky dog. (你这家伙真幸运)。He worked like a dog.

(你工作很卖力)。然而,在汉语中“dog”则是贬义,从汉语的成语中可以看出,如: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仗人势、鸡鸣狗盗等。

2.不同文化的人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交流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在日常生活中,英语民族的人们在见面时喜欢谈论天气来作为交流的开始,说“Lovely weather, isn’t?”之类的话,而在中国则喜欢在见面时问“吃饭了吗?”或“吃过了吗?”听到这些话中国人都知道这些只是见面时的问候或一种打招呼,说话人不是真的关心对方吃饭了没有或吃了什么。但是西方人听到这样的问候,会想对方会不会想请他吃饭。其实这样的问候方式议成英语就相当于“How do you do? 因为中国人喜欢客套,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比较直接,喜欢直入主题。这就体现了英汉两个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

3.不同的地域差异造就了文化理解的差异性。因两个民族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所以对同一事物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看法。例如“竹子”这种植物就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深的关系。竹子因高直挺拔、冬夏常青、中空有节、质地坚硬等特性,所以人们常用竹象征正直、廉洁、有气节、有骨气。而bamboo一词在英语里除了介绍竹子的名字之外,没有其他的内涵意义了。因为竹并不是土生土长在英国的。

二、英汉文化差异视角下的翻译技巧

语言承载文化内涵,文化通过语言表达其价值、属性和功能。因此对于翻译实践来说,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相异之处,从英译汉的角度掌握两种语言在词义、词法翻译和句法翻译的特点。

1.确定词义、选词得当。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词语搭配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译者在翻译时除了根据上下文来确定词汇的含义外,还应该把词汇置于汉语的环境中去确定具体的意思。例如:“Her grandson is the apple of her eye.”在这句话里“apple”一词不能直接翻译成“苹果”了,根据整句话的分析应议成“孙子是她的掌上明珠。”又如:“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在这句话翻译是“你从我眼睛里看到愤怒了吗?”而不是“你从我眼里看到绿色了吗?”。因此,译者要根据中西方文化差异,灵活运用词汇,使其更符合汉语的表达。

2.词法翻译技巧。在语言的各要素中,词汇是基本要素,因文化差异在词汇上有所体现,所以翻译时需要采用不同的翻译技巧。词类转换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翻译技巧。由于英语和汉语在构词法、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要确切地表达原文的内容必须改变英文的语言表达形式。如:汉语动词使用频率比英文高,即使一个短句子也可能有多个动词,英语则要求每个句子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其他动词就得改变非谓语动词形式,译成汉语则需要转换成动词。英语名词,动名词,形容词,介词和副词均可转译成汉语动词。

3.句法翻译。在英语翻译时,最主要的部分是句子的翻译。除了一些较短的句式之外,英语里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和长句,翻译时是有一定难度的。比如:英语中存在着较多的定语从句、状语从句、被动句、倒装句、祈使句等。所以,翻译时为了保障句子结构的完整,使翻译的作品能忠实原文,必须巧妙使用翻译方法。比如:换序译法、断句译法、合句译法、转态译法和正反译法。由于英汉语言习惯不同,理解句子时还要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来翻译。以正反译法为例,有时必须把原文中的肯定说法变成译文中的否定说法,或把原文中的否定说法变成译文中的肯定说法。

三、结语

翻译是一门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作,不能简单地看成是语言死板硬套的转换。进行翻译时在保证符合原文所表达的意义,同时还要使翻译的内容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存在很大的差异,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多种因素,并使用多种翻译技巧,使翻译的句子通顺又不失原来的韵味。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