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村公共文化论文

农村公共文化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28 15:49:5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村公共文化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村公共文化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1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变迁

1.1 计划经济时期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机制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基本由国家包办,通过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组织体制进行公共产品的提供和分配。但国家预算安排制度内提供仅限于公社本级一部分公共产品,公社级的大部分公共产品和生产队、生产大队的全部公共产品主要依靠制度外自我提供,农村文化投入始终处在一个极低的水平,这使得农村的文化产品短缺单一,但相对比较均等。

1.2 改革开放后至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机制

早在”六五”规划时期,国家就提出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的建设目标,但从未达到。相当一段时期以来,由于观念认识差距、市场经济冲击和财政投入不足等多种原因,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基本处在一个相对滞缓的发展状态,甚至不少地方的建设急剧下滑,已有的设施或破损严重、或转为他用,人员队伍严重流失。尤其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更多地要由基层政府负担,与地方财力直接挂钩。而乡镇本身财源有限,这使得农村文化产品的供给难以为续。论文写作,公共文化产品。

1.3 现阶段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机制

农村税费改革后,随着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内步伐的加快以及非税收入的取消,县乡财政收不抵支的矛盾凸显出来,这使得整个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比税费改革前面临更大的资金缺口,更遑论文化产品的供给了。由于文化事业费总量偏少,加之城市发展日益成为关注的中心,因此有限的投入往往集中在城市文化建设上。广大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日益被边缘化。

2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为改善农村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变化不大,我国目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还很落后,城乡文化差距拉大的现象不容忽视,农村的公共文化生活严重式微,特别是一些健康、文明的公共文化形式更是走向衰微。

2.1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总量不足,公共文化资源匮乏

中央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投入严重不足,地方财政尤其是基层乡镇则在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上乏力,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些都造成以政府供给为主体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严重短缺,农民很难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论文写作,公共文化产品。

2.2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意愿失实,过剩与不足并存。我国现实生活中,文化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程序是“自上而下”的,即农村文化产品的供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级”的偏好,由“上级”决定提供公共产品的品种和数量,而没有建立起村民文化需求的表露机制,这使得农民、农村文化产品的需求意愿得不到真实反映。

2.3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结构失调,使用效率低下

政府在供给农村文化产品中,由于没有强有力的法律约束和制度规范,政府部门的负责人往往从功利原则和个人意愿出发,致使供给随意性很大,不仅在总量上短缺,而且在结构上也失衡,具体表现为:一是关系农民生活的文化产品供给不足,二是关系农民基本人权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品供给短缺,三是关系政治利益的文化产品供给过剩。这使得农村文化产品的实际使用效率低下,甚至无人问津。

2.4 基层政府组织的公共文化活动贫乏,难以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农村基层政府或村级组织举办的公共文化活动不但数量少,而且极少针对农民的文化需求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即使是政府举办的少量文化活动,也主要限于节庆等特定场合,或者是为了满足政府经济活动的需要,或仅仅放几场电影,而非主要是为了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论文写作,公共文化产品。一些乡镇文化站在国家大力推行“文化下乡'活动时,只选择放电影等成本较低的简单文化活动方式,从而造成了政府供给与农民需求之间的差距。

3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现状的剖析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供需失衡及文化活动相对贫乏的现实情况,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很不相适应,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3.1 “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结构严重制约农村文化产品供给总量的增长

所谓二元经济,简单地说,就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即在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超前进行了工业化,优先建立了现代工业部门。我国目前即处于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得不到有效转移,二元经济特征非常明显,迟迟不能转化为一元经济。论文写作,公共文化产品。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我国财政资源长期重工轻农、重城轻乡,形成了城乡不均衡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造成国家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文化娱乐等公共产品投入长期严重不足。城市居民通过缴纳税收,享受政府提供的各种文化产品,其供给进入公共财政体制。但农民通过税收等形式向国家缴纳资金后,享受的各种公共产品却仍要进行成本分摊,而不是由政府统一从财政支出中进行安排,其文化产品供给是一种制度外供给的方式,从数量、质量上都远远劣于低于城市文化产品。

3.2 分税制改革的不彻底,阻碍了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

我国财政体制自1980年起沿着财政分权思路不断推进,并于1994年在中央和省之间建立了分税制,初步划分了各级政府的财权财力和事权范围。在分税制的具体运行过程中,财力逐级集中,事权层层下放。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统一,尤其是乡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失衡加剧,乡村债务继续增加,乡、村组织正常运转难度加大。上级政府虽然通过纵向转移支付制度弥补地方财力,但因其支付有限,加之基层政府其财源多来自本地经济总量,增长小且零星分散难以征收,凭借其本身财力根本满足不了当地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基层政府要么少提供农村公共文化产品,要么把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推给农民。

3.3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体制缺乏科学性,造成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随意低效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体制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决策程序,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提供的决策权在县乡政府,农民被排斥在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运作和监督之外,缺乏对公共产品需求、偏好的表述,不具有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实际权利,无法在公共产品的供给决策中体现自己的意志。论文写作,公共文化产品。

3.4 监督不足造成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我国制度内提供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资金主要来源是财政支农资金,近几年国家虽然加大了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但总量仍然有限,加上财政对农业支出实行分块管理,财政分散且自支自管,使得有限的资金不能形成合力。另一方面,财政支农经费在各级各地被挪用和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大量财政资金用于人员经费开支,或挪作他用,导致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极其低下。论文写作,公共文化产品。

4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意义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大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的供给,是我国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它能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抵御腐朽没落文化的侵袭,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时,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单治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经济学分析的启示[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5)

[2]刘颖,杨彦强.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研究,2003(11)

[3]史玲.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主体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5)

第2篇

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是我国市场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及国家的经济政策方针等宏观的晴雨表。农村经济发展通常是以国家经济的战略方针为指导,同时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及市场环境等,以此为依据来确定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的。工业化背景下,我们要想保证中国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就需要不断实现农业生产的转型,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2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当前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并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如果不能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必然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稳步的发展。

2.1基层领导没有对发展农村经济引起足够的重视

部分基层领导的文化素质比较低,对上级的规章制度没有很好地执行,更没有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村领导往往不能建立起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不能通过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改造传统农业。农业项目需要较长时间的投资,但农业项目收益率相对较低,很多银行不愿意提供贷款,而政府又不能提供有效的政策服务,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2.2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目前在我国还存在相当大一部分的集体经济,如何发展集体经济,对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当前作为农村经济管理的基层人员,由于其自身素质不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受其思维和思想的限制,这些基层人员往往不能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要求。此外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的体制也不健全,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这就导致了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3农产品质量不能保证

在中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农村经济也呈现出了较快的发展趋势,农产品的产量也在逐年上升,但受农业技术的限制,当前我国的农产品质量仍然很低,有时由于种植不合理,还会出现农产品大量积压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工业化背景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新型工业化将推动传统农业的发展,将通过信息化带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契机,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本文提出了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以期能够及时地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从而推动农村经济高水平地发展。

3.1使基层领导重视发展农村经济

要想发展农村经济就必须从基层领导抓起,让他们从思想和行动上都引起足够的重视。市、镇两级政府应当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实行规范化管理。同时还要定期地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让村干部进行调研并撰写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宏观上把握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此同时还应该充分地发挥村民的民主监督作用,使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能够落到实处。

3.2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投入

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是当务之急,资金是农村建设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因此我们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投入力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当对发展农村经济给予优惠的政策,对农业项目或农产品加工减免税率,同时也要采取强制措施使农村信贷投入有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商贸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投入,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农产品价格,最大可能地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从而促使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

3.3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新农村的经济发展必须有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一个完善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可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必须转变农业发展的理念,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优势资源,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利用农业科技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科学带领农民致富。

3.4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目前很多农村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已经开始转变个体经营为规模性经营,通过农业产品的深加工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特别是打造“农产品的龙头企业”对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都起带头作用。目前实现农村的产业化经营有多种方式,包括加工业、手工业及农产品的等。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发展小型手工业提供了优势,农村的手工业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在农村得到了迅速规模化发展。除此之外,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加快了龙头企业的经济发展,也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途径。3.5加大农业科技的应用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科技成果可以转化为农业生产力,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研发了一些新的农业技术、农业产品,一些学术成果也实现了转化。

4结语

第3篇

一、前言

中小型公共图书馆传统借阅服务的有效半径只能覆盖城市和周边的农村,由于距离图书馆太远,边远乡镇和农村的读者借阅图书十分不方便。随着因特网、手机移动网络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通过电脑和手机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地获取网络上的信息资源,随着图书馆业务工作的拓展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从传统的“文献借阅机构”朝着现代化的“知识和信息传播中心”转型,开展农村网络信息服务成为中小型公共图书馆扩大服务半径最有效的方法。

二、开展农村网络信息服务意义

1.为农村信息化建设做出贡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信息化支持,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中小型公共图书馆作为区域性的文献信息中心,为周边乡镇农村的读者提供各种文献信息服务。图书馆不但是信息的收集者和整理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和优势,在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2.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益

随着农村的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村读者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但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规模比较小,受到馆舍面积和购书经费的限制馆藏图书数量和种类有限,读者多层次的信息需求与本馆有限的服务能力存在很大的矛盾,农村读者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开展农村网络信息服务可以在投入增加不大的情况下,通过现代化的信息储存和传输技术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益。

3.缩少城乡信息化的差距

城乡信息化建设差距很大,农村地区信息相对闭塞,农民精神生活贫乏。图书馆利用网络为广大农民提供喜闻乐见的文化资源,引领农民健康文化生活,不断充实农民的精神生活空间,培育文明乡风,有利于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实现全面小康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文化基础、知识支撑和精神支柱。

4.实现文化惠农支农政策

中小型图书馆开展网络通过网络为“三农”提供服务,健全和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实现文化惠农支农政策。通过完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组织特色涉农信息资源,深化对农民的信息服务,帮助农民科学决策、提高生产经营水平,推动传统农业的升级改造,实现增产增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十分显著。

三、开展农村网络信息服务的经验

开平市图书馆开展农村网络信息服务以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站点建设为重点,建立起覆盖广泛、服务高效的农业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农业科技、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信息。

1.资源建设

开平市图书馆对各种涉农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实现了对农业专题数据库资源、数字化农业科技文献资源及多媒体课件资源的整合开发,建立农业科技信息库、专家论文资料库,为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提供智力支持。开平市图书馆还结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展项目建设工作,充分利用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海量的信息资源,克服农村信息资源质量低、实用性差、信息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等问题,同时解决电子图书、农业科技期刊、视频资源的版权问题。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本地区内的读者,所提供的信息必须要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经济发展特点, 信息资源建设要强调地方性特点。开平市图书馆根据本地农业的发展实际情况,为广大农民提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农业信息资源。

2.网站建设

开平市图书馆以“开平数字文化网”为平台,整合数字化资源包括拥有农业科技论文、农村各类实用视频、电子图书等信息资源,资源涵盖了文本型、数值型、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数据类型,此外开平市图书馆根据信息内容的相关性以及农村基层群众的认知特点和使用习惯,对上述海量信息进行统一组织管理,在网站上构建了科学的知识导航系统。此外为了方便读者使用网站的资源,开平市图书馆让读者的借书证“一证多用”,借书证除了可以具备传统的借书功能外,还可以实行网上电子资源的借阅浏览,当读者进入图书馆网站利用借书证实行身份认证,通过认证后读者可以浏览电子出版物、多媒体读物以及各种数据库、电子出版物。

3.服务点的建设

开平市图书馆通过建设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将信息服务推送到遍布各镇和行政府村,再通过基层站点传递给农民。为了加快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建设,开平市图书馆通过与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进行合作,充分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的硬件设备和线路开展基层信息服务点建设,使基层信息服务点迅速覆盖各个乡镇和行政村。同时充分发挥基层信息服务点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基层信息服务站点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4.馆际合作

受到藏书、人员以及场地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中小型公共图书馆仅靠本馆的资源很难满足农村读者各种各样的信息需求。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必须加强馆际合作和资源共享,争取大型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和技术方面的支持,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之间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这样才能为农村网络信息服务工作提供馆藏、人才和管理等方面保障。开平市图书馆积极依托"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这一个由公共、教育、科技三大系统图书馆合作建立服务平台,向农村读者提供电子图书、期刊论文、博硕士论文、会议论文、外文期刊论文、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专利说明书等数据资源远程咨询服务,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5.人员培训

开平市图书馆的农业信息资源服务是直接面向“三农”,资源的受众是广大农村读者。与传统文献相比,网络信息的检索方式和获得方式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因此对用户信息能力要求较高,这成为限制农村用户使用网上信息的最大障碍。开平市图书馆除了做好信息资源建设的工作外,还加强农村用户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的培训。此外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和培训机制稳定基层服务点信息员队伍,提高基层信息服务工作人员服务水平和素质、打造一支服务意识强、技术素质过硬的信息服务队伍。

第4篇

公共管理论文2300字(一):基于从公共管理角度探讨数字化城镇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字化城镇管理成为了公共管理领域内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促使城镇管理方法和技术发生了较大的变革,进一步推动了政府管理创新的发展。但在目前我国数字化城镇管理还存在一些不足,影响公共管理职能的发挥,因此本文通过阐述数字化城镇管理的重要意义,分析数字化城镇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基于公共管理的角度上,提出加强数字化城镇管理水平的相关措施,旨在促使数字化城镇管理向前发展,为城镇化进程加速前进奠定基础。

【关键词】公共管理;数字化;城镇管理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正不断尽快,城镇管理在公共管理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为了保障城镇化政策结果的实效性以及顺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要转变传统的城镇管理方式,发展现代化、数字化管理模式。因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明确数字化城镇管理的意义,分析其存在的不足,采取有效措施以实现高水平的数字化城镇管理,促进我国城镇可持续发展。

一、数字化城镇管理的重要意义

数字化城镇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是基于数字化城市管理演变而来的一种新公共管理模式。其主要是利用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手段以及信息管理系统,对涉及到社会公共利益以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城镇问题进行处理,变革城镇管理水平和体制,充分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因此数字化城镇管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城镇化发展,整合城镇资源,建设特色城镇。另外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实行数字化城镇管理则有利于解决传统的城镇管理问题,同时能够实现精准定位管理目标的时间和空间,减少巡查及处置人员,降低管理成本,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二、数字化城镇管理存在的不足

现阶段由于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对城镇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处于探索和实践期,并且在公共管理中对城镇管理的职能和观念有待转变和提升,所以在数字化城镇管理进程中,出现了以下不足:

(1)公共机构职能出现重叠,管理效率较低。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即是公共管理机构的职能划分存在不明确、公共管理机构改革不彻底以及上级机构管理不科学等造成的。

(2)城镇管理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存在资金、人才短缺的现象。虽然我国已经开始了城镇信息化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从实际上来看,基层城镇管理机构的信息化水平仍然相对较低,而且由于管理专项资金以及公共管理人员的缺失,导致基层管理机构与上级机构信息化发展存在差距,导致数字化管理存在较大的难度。

(3)数字资源缺乏整合、统一规划。数字化城镇管理是一项较为庞大的管理系统,涵盖了大量的信息数据,并且与多个管理部门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数字信息资源整合是非常重要的。不过在实际管理中,城镇公共管理对数字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没有实行统一规划,就导致了数字信息相对独立,影响管理工作的协调开展。

三、基于公共管理角度提高数字化城镇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优化城镇公共管理机构职能

基于公共管理的角度实现数字化城镇管理即是要优化城镇公共管理機构的职能,针对当前城镇管理中存在的人员冗杂以及机构繁多等现状,要进行职能整合和重新划归,同时要在数字化城镇政府机构的基础上,明确各个职能机构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将城镇管理的各个方面落实到具体机构、具体人员,保障管理机构层次扁平化,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题。比如针对城镇民众普遍关心的交通、商业发展以及农业用地规划等,进行信息公示,接收民众意见反馈,通过信息技术合理布设城镇格局等,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二)加强城镇公共管理队伍建设,培养数字化人才

数字化城镇管理是一项集合了技术、管理、人文以及经济的系统性工程,在公共管理角度上来看,需要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和机制,实现政府组织机构以及其运行方式、行政流程等有效重组和再造。这一过程则需要管理队伍具有高素质和高水平管理能力。因此政府要精简公共管理机构,节省资金,大力发展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培训、教育学习、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管理人员的数字化、信息化技术能力,培养信息素质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积极协调业务工作,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管理。比如公共管理机构要加强人才招聘和培养,从管理理念以及信息技术两方面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为数字化城镇管理提供人才支持,从而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

(三)建立科学的数字化城镇管理体系

数字化城镇管理涉及到的范围和内容相对较广,比如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政府组织机构、管理人员职能整合等。因此需要进行科学规划,建立完善的、可靠的数字化城镇管理体系。政府机构要发挥带头作用,建设完备的信息服务基础设施、明确公共管理机构的职能、任务,还要针对当前城镇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服务优化,如开展远程办公,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同时管理人员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根据城镇建设特点科学划分管理范围,做到全方位的城镇公共管理,及时处理城镇管理问题和缺陷,管理人员要基于数字化信息的反馈功能,深入基层协调公共管理矛盾,强化管理职能。另外可以通过研发建立城镇管理软件,实现信息快速收集、信息共享等,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为城镇管理决策提供有效依据和支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字化城镇管理是公共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现代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因此需要政府机构发挥领导作用,带领各公共管理机构在公共部门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进行职能转变、加强信息化建设、培养数字化管理人才、构建数字化城镇管理体系,从而推动我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论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公共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城市得到了发展,我国有关部门越发重视对于新农村的建设。新农村能够使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使民生得到了保障。而在对于新农村进行经济建设时,公共事业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支持。本篇文章分析了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公共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来进行解决,希望能够提升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公共管理水平,构建美好新农村。

【关键词】新农村;经济建设;公共管理

开展新农村建设是为了使农村适应社会发展新需要,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居住质量、经济水平、文化思想等,使农村焕发新面貌。但是,从现实情况来进行分析,目前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公共管理水平较低,不利于我国建设新农村的目标顺利实现,为此必须要提升公共管理水平。

一、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公共管理存在的不足

(一)农村基层政府并没有认识到公共管理的重要性

新农村建设是时展的必然,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关注。为此农村基层政府应该明确自身的职责,科学合理的开展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但是,目前部分基层政府并没有认识到开展新农村经济建设公共管理的重要性,对于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一知半解,导致于基层政府无法为新农村经济建设公共管理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为了改善这一情况,需要农村基层政府认识到公共管理的重要性,为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

(二)农村经济建设中投入的资金有待进一步提高

开展公共事业管理最主要的目标是改善农村居民贫穷的现状,使农村居民的生活变得赋予,带有一定的扶贫属性。从目前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水平来进行分析,大部分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和城市依然有着较大的差异,为此我国农村的公共管理依然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目前,大部分农村的经济水平只达到了不用为生存犯愁的水平。而我国却已经降低了在农业发展中投入的资金,这导致农村的经济建设公共管理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在农村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降低,仅仅只能满足农村公共管理开展的需要,比如说铺设电网、修路等,只能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水平,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人民的生活质量得不到提高,不利于农村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来为公共事业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第一,为了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各行各业都能够有所提升,我国制定了一些法律来保障公共事业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我国公共管理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些法律法规已经不能够满足公共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需求,有关的政策包含的内容也并不全面,这并不利于农村公共事业的顺利开展。第二,农村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人们在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无法依靠法律来进行解决,并且农村居民的法制观念较低,对于法律的了解比较少,遇见事情不善于借助法律。第三,农村的市场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来进行就爱你督管理,大部分企业并不认为在农村内投入资金可以获得收入,再加上在农村投资相关的法律比较少,农村能够获得企业投资的概率比较低,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农村的经济发展速度始终较慢。

(四)专业人才数量较少

由于农村的环境、薪资待遇等和城市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大部分人才在进行就业时会选择城市而非农村,农村中的人才数量比较少,这严重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开展公共管理时没有足够的人才作为支撑。虽然地方政府出台了部分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对于基层政府进行了扶持,但是这也仅仅只是提升了农村居民的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人才紧缺的现状并没有得到缓解。

二、提高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公共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政府要认识到公共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进行新农村经济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为此,基层政府必须要对公共事业管理形成正确的认识,全面系统的了解开展公共管理需要进行的工作以及应该采取的工作方法。如果政府没有立足于农村的实际情况随意的规划建设新农村,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问题,为此基础干部必须要真真正正的了解农村的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并由人民进行监督,确保基础政府能够为人们提供公共质量的服务,使农村得到发展。

(二)加大对于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

我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水平比较低,主要是因为政府部门投入的资金和资源不多,农村的观念比较落后,没有认识到公共事业的重要性,进行公共事业发展时流于形式。为了推动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大对于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这需要我国政府重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村有足够的资金为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使公共基础设施能够真正的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帮助。除此之外,也要重视农村教育、文化、科学水平的提升,使农村更加全面的发展;国家要对于基层政府进行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我国农村地区经济水平较低,公共事业发展缓慢,基层设施不足,为此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工作的难点,只有加大对于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才能够使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有足够的资金作为保障,改善每一个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从目前的情况来进行分析,我国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为了缩短城市和农村的差异,就必须要加大力度进行公共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的建设,使农村的公共物品水平得到提升。这需要政府发挥自身的作用,对于转移支付制度作出一定的整合。并增加对于农业发展的投入,使我国农村事业发展有种子的资金作为支持,有效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四)完善相关的制度

农村的公共管理事业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来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农村的公共管理事业得到落实,真正的发挥出作用。完善的制度和颁布的法律法规能够为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引入更多的资金,从源头上改善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

(五)提高农村公共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由于农村经济水平较低,导致我国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得不到提升。我国部分基层领导的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观念没有与时俱进,再加上农村领导层的年龄较大,并没有新的年轻人加入到农村基层政府之中,导致新农村的发展缺乏人才作为支持,无法适应新时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此,必须要加大力度对于人才进行培养,提升农村公共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并使我国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颁布政策鼓励我国高校毕业生参加到基层工作之中,为农村公共事业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

第5篇

关键词:唐山市;公共文化;公共服务体系

Abstract: this paper through the survey tangsha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dvances the tangsha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he path and strategy.

Keywords: tangshan; The public culture; The public service system

中图分类号:D631.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唐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1)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现状

唐山市不断加大文化事业建设力度,不断增加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一些文化场馆已经成为文化工程的样板、人文景观的亮点、吸引游人的“磁场”。

改扩建后的唐山博物馆占地面积73.5亩,建筑面积24451平方米,展陈面积约12000平方米,对唐山市历史进行了系统展示,同时还设立了“冀东三枝花”、“馆藏书画、雕塑艺术品”专题馆,兼有动态临时展厅、儿童活动中心、学术报告厅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成为唐山市集收藏、研究、宣传、教育、展览及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唐山文化广场(包括唐山市图书馆新馆、唐山市群艺馆新馆、唐山大剧院、唐山书画院等)、中国近代工业博物馆等大型文化工程建设正在进行,开滦矿山博物馆建成并已正式对外开放。各县(市)区相继投资大笔资金维修建设了剧团、图书馆、艺术馆、文管所、电影院等各种公益性文化设施。目前,全市共有县乡两级文化广场44个,其中迁安人民广场、乐亭青春广场被评为国家级特色文化广场。丰南、迁安、古冶新建成的文化馆、图书馆2011年上半年已投入使用。投资6亿元人民币的唐山陶瓷文化创意公园开工兴建,能提升滨水空间的景观品质,填补城市东部地区无休闲场所的空白。

(2)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现状

全市现有10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近年来,每个县剧团每年平均演出都在300场以上。丰润、玉田评剧团每年演出都在500场以上。唐山已有国家级文化先进县4个(丰南、滦县、滦南、乐亭)。唐山的评剧艺术节已成为唐山文化名城建设的靓丽品牌。截至目前,唐山市已有戏剧、歌曲、理论文章、广播剧等4个门类6部作品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40余部作品入选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连续9届被省委宣传部授予组织工作奖,每年有100余件文艺作品在省级以上获奖。积极挖掘唐山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资源,推出了一系列独具唐山特色及文化内涵的文化品牌。电影《唐山大地震》公映后在国内外取得了良好反响。同时,借助央视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围绕人文唐山的主题,成功举办了《欢乐中国行·魅力唐山大型文艺演出》、《中华情·黄金宝地曹妃甸大型文艺晚会》、《激情广场——“健康唐山,幸福人民”文艺演出》、《新唐山抒怀——纪念唐山抗震34周年文艺演出》等大型品牌文化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唐山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影响度和美誉度。

(3)公共文化活动调查

唐山博物馆每年都组织十余项展览活动,平均每年接待观众十多万人次。此外,还进行馆际交流,将好的展览引进来;同时组织专题展览到县、乡、镇以及中小学校巡回展出,扩大宣传教育面,使博物馆更多地对社会性文化经济活动进行参与。唐山图书馆年均接待读者40余万人次。每年寒暑假、五一、十一、服务周、读书节等节日,举办文化、健康讲座,放映各类电影,读者可以在这里免费欣赏到优秀的电影作品和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唐山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在全市开展了“优秀书香家庭”评选活动,以此来营造“人人爱读书、家家飘书香”的良好社会风尚。“唐山文化周——走进清华”系列活动在清华大学启动,有更多的清华师生了解唐山、喜爱唐山、支持唐山,在丰富的展示活动中受到一次精彩的文化教育。去年10月,首届唐山市群众文化艺术节暨2011年“健康唐山,幸福人民”系列文化活动、唐山市2011年全民阅读活动在会展广场落下帷幕,唐山市的近3000名社区群众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累计进行了6大系列、19项文化活动,惠及广大群众30多万人(次),演出100多场。活动过程中,注重挖掘冀东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弘扬评剧、皮影、乐亭大鼓、剪纸等民间艺术,推出了一批精品佳作。

2.问题与不足分析

(1)政策法规不完善

唐山与国内大多城市一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没有制定并形成一系列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政策法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还有待于进一步细化,特别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还很欠缺。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决策缺少稳定的依据,在项目具体运作时在缺少依据。

(2)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不足

唐山的公共文化设施存在数量少、层次低、规模小的问题。为基层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低,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布局明显不合理。以图书馆为例,公共图书馆主要集中在县级城镇或更高一级的城市,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很少有像样的公共图书馆。唐山市只一个大的公共图书馆,许多社区没有图书馆,少数社区有图书馆或者称为读书室,但不成规模,难以发挥作用。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文化服务需要高标准、多功能、综合性、标志性的大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3)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缓慢

虽然政府在不断丰富农村的文化活动和设施,但大多数都是命令式或任务式的,甚至大多数都是在城乡接合处这样的地方举办的,这些地区的生活水平远远高于一般农村的生活水平。唐山的农村除少数富裕县外,大部分地方公共文化事业资金短缺,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公共文化需求。相关调研显示,农村群众对当前精神文化生活“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达到15%,不满意的原因方面,有32%的被访者认为“适合农民生活的娱乐活动太少”,有12%的被访者认为“没有影院、书店或太少”,农民最希望得到的文化服务是看戏和看电影,分别占52%和38%,而农村电影放映的扶持政策难以落实、电影片源有限,存在已久的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4)文化事业单位活力需要加强,队伍结构亟待优化

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总体还处于试点阶段,聘用制、岗位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还没有普及,大多数公益文化单位还没有建立起较完善的竞争、激励、约束机制。人才结构不合理成为影响公共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文化体制改革难以深入推进,在唐山,目前唐剧、评剧、皮影、京剧均聘用一批艺校毕业生,剧团需支付演职人员的部分待遇和临时人员的工资,给剧团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此外,城乡文化人才分布不均衡,缺乏具有专业水平的文化服务工作人员,这些也严重影响到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3.唐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策略:

(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政策法规

目前,我国文化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立法依然不完善,经常会遇到的投资、税收、招标缺乏法律的保障,面对很多现实的问题时常常无法可依,只能靠政府临时进行行政干预。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建立上起宪法、基本法中所包含的法律法规,下到部门规章等一系列科学合理、层次分明,以保障实现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为主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法规体系。唐山要以保障公民文化权利为核心,在国家法规的框架内,加紧制定、修订相关地方法规,形成较为完备的地方公共文化法律体系,依法保障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利用,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我国现阶段“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的公共文化服务重点任务,唐山市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把完善、均衡的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在建设中,应重视建设多层次、多类型的公共文化设施,以大中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县、乡(镇)和社区基层文化服务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各类文化馆(站)、博物馆、图书馆、电台电视台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社区和乡村文化资源配置,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方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各级各类文化中心、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相互配合,发挥最大效用。

(3)公共文化产品既保量,又求精

公益性文化单位要充分发挥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骨干作用,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着力提高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多创作符合人民群众需求、质优价廉的文化产品。在此基础上,实施“精品工程”建设,多出产品、多出精品,促进创作繁荣,争取不断有剧目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不断有剧目在全国重大比赛中获奖。此外,精品文化也有其不同的服务对象。例如我市的评剧,在城乡均有其观众群体,其爱好者大多为中老年人;具有唐山特色的皮影在广大农村,以及城市的少年儿童中有其市场。精品文化建设必须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考虑不同的服务对象,有针对性地挖掘与重点扶持,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象舞蹈《俏夕阳》,电影《唐山大地震》就是唐山优秀文化产品的代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提高人才队伍素质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充实唐山文艺骨干队伍,鼓励民间成立各种形式的业余文艺团队。要加强文化系统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管理培训, 提高文化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业余人员培训,发挥农村文化骨干、文化能人、文化名人的积极作用, 对农村业余演出队、业余电影放映队、文化中心户、农家书屋、农村义务文化管理员等业余队伍进行培训,提高新形势下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能力。在人才管理上要明确奖励措施, 激发文化人才从业的积极性,对在精品生产上有重大建树的个人,实行重奖并积极争取政府的奖励,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入到唐山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中。

(5)建立公共文化评价监督机制

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监管责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监督、评估、绩效考评工作机制,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开展绩效管理,规范考核的规则和考核行为。定期不定期地通过抽样的形式进行民意调查,考察公民对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满意度和公民文化需求的变化等内容。科学界定公共文化服务的考核标准。组织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士进行科学论证,规范指标范围、收集方式、审核评估等工作。鼓励多种形式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鼓励个人、社会团体、社会舆论机构、中介评估机构等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采取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正式或非正式的对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唐山强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hebei.省略/article/20110728/1801546.htm,2011.7.

[2]张洁云.试论文化民生与构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在关系.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1月.

第6篇

>>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中的社会合作研究 海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研究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探索 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论文计量学分析 新常态环境下河北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张家口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保障机制研究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长效运行机制研究 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机制建设研究 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协同供给机制创新研究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运营机制研究 公共服务外包的治理机制研究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研究 旅游公共服务机制的创新研究 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 构建公共服务的政社合作机制 公共服务供给三方合作机制探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馆与社会合作实证研究 重庆沙坪坝区公共文化服务跨部门合作供给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 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年鉴2014[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57-59.

[5] 王世慧,杜伟.澳大利亚搜索引擎Trove对CALIS的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2011(24):61-64.

[6] Sidsel Hindal,Elin Harriet Wyller.The Norwegian Archive,Library and Museum Authority-our role in a society based on knowledge and culture[J].Library Review,2004(4):207-212.

[7] Ruth Hedegaard.The benefits of archives,libraries and museums working together:a Danish case of shared databases[J].New Library World,2004(3):290-296.

[8] 李伟超.世界数字图书馆项目研究进展[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7):141-144.

[9] 世界数字图书馆馆藏数据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合作机制研究[EB/OL].[2016-03-03].http:///zh/statistics/.

[10] 关于世界数字图书馆: 财政捐助[EB/OL].[2016-03-04].https:///zh/contributors/.

[11] Our Mandate - 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EB/OL].[2016-03-09].http://bac-lac.gc.ca/eng/about-us/Pages/our-mandate.aspx.

[12] Services and information[EB/OL].[2016-04-04].https://gov.uk/government/organisations/museums-libraries-and-arc

hives-council.

[13] 王学琴,陈雅.国内外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比较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4(6):89-94.

[14] 胡莹华.数字档案馆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31-35.

[15] 郝世博,朱学芳.基于信任管理的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数字化协作可信监督模型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14(3):43-47.

第7篇

在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水平比较差,还有许多居民没有获得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缺乏必要的医疗卫生设施和服务;交通网、能源网、信息网等基础设施滞后。目前,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不足,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农民急需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使农民的生产分散化,需要良好的水利设施和农用固定资产等公共产品,而这些公共产品却供给不足。由于缺少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难以解决农民生产经营的后顾之忧,农民急需的科技服务、农机服务、销售服务等非常缺乏。

2、涉及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农业基本建设、农村的教育、环境保护、农业发展的综合规划等公共产品见效慢、期限长,但对提高农民素质和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基层政府决策者对能够给他们自身带来较大利益的准公共产品,即使农民没有需求,当地政府也会积极供给。由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产品供给短缺,造成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总体文化水平较低,农村生态环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3、部分公共产品的提供损害了农民利益。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也并不一定会使全部农民受益。当政府的决策出现偏差,引导甚至强制农民转换产品品种,给农民带来严重的后果。

4、农村公共产品缺乏其他有效的供给渠道。目前,作为独立生产经营者的农民,必须进行生产性投资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这使刚刚解决温饱还远没达到富裕水平的农民实在无力抽出过多的资金提供公共产品。在当下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也呈现多样性,从而使交易的成本增加。加上农民有保护私有财产的权利,就使得公共产品的供给更加困难。

二、改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措施

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构建新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以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向城市和农村提供均衡的公共产品,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农村公共产品数量短缺、质量不好等问题经常出现。而城市实行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这使得城市公共产品优于农村公共产品。随着市场机制的确立,应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在公共产品的供应上应坚持城乡平等的公平性原则,向城市和农村提供大致均衡的公共产品,以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减轻农民负担。

2、动员社会资源进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农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规模较大,仅仅依靠现有的财力,可能会力不从心。对于部分准公共产品,可以采取政府支付与市场混合方式来提供。在明晰产权的前提下,积极引进各类资本,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兴办农村公益事业,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来减轻基层财政的负担,为市场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创造良好的环境。

3、调整公共财政支农结构,为农村提供合适的公共产品。一方面,要支持农田水利、交通、通讯、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支持科教兴农,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科技保证。大力加强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农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扶持农业科研单位开展农业科技基础研究,加强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加入WTO后,要参照发达国家的作法,适当减少种粮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鼓励农民生产优质、畅销的农产品。

4、精简乡镇政府规模,调整乡镇区规划。农业税的取消将减少其财政收入,而机构臃肿等问题将显得越来越突出。在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中,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适度规划规模;对乡镇政府机构进行精简,实行政企分开,将社会职能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把事业单位与政府职能部门区别开来并实行人员分流,这样才能切实降低农村基层政府的运作成本,减轻基层财政的支出压力。

三、结束语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根据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要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就必须大力推进农村公共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苏晓艳,范兆斌.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管理现代化,2004,4

[2]陶学荣,史玲.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财贸研究,2005,3

[3]胡宝珠,杜晓.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原因及对策.云南社会科学,2004,4

第8篇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与城市相比差距极为悬殊,其原因在于农村公共产品政府提供责任主体的缺失,其结果影响了农村私人产品的产出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成为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严重障碍。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要进一步完善其供给制度,改变政策导向和政策思路,创新供给模式。实施多元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是一种有益探索。 

    “十一五”规划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不仅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扩大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供给。目前,农村公共产品普遍短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严重障碍。因此,着力扩大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仅以石家庄市为例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作一调查和思考。

    一、石家庄市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在公共产品供给上实行的是两套政策,一套政策是城市所需要的水、电、道路、通讯、学校、医院、图书馆等公共基础设施由各地财政来提供:另一套政策是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主要靠农民自身解决,国家仅给予适当补助。由于城市的公共产品供给主要由政府提供,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因此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基础教育、发达的交通、完善的医疗服务以及优美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农村居民不仅与此无缘。而且在公共产品供给条件远低于城市的状况下。还要为享用这些公共产品交费。石家庄市与全国情况一样,一边是市政府在经营城市、改善投资环境的激励下为民办实事,迅速地提高城市的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使城市的公共产品供给“锦上添花”,让市民获得更多、更好的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一边却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与城市极为悬殊的态势,农民要为增加的大多数公共产品供给全部或部分“埋单”。这种供给主体的差异和政策待遇的不同,直接造成城乡公共产品供给水平的巨大差异。 

    1.农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从卫生经费上看,2003年石家庄市财政用于卫生的支出为4.91亿元,其中3.32亿元投向石家庄市区,占卫生投入总额的67.3%,而用于县城及农村的只有1.59亿元,占卫生投入总额的32.7%,直接投入到农村的卫生资源大概在20%左右,这足以表明,卫生资源配置极不合理。目前,承担了大量的公共卫生职能的乡镇卫生院,由于投入不足。公共服务的能力受到严重制约,一些乡镇卫生院名存实亡,甚至已不复存在。2003年石家庄市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有4858人,农村平均每万人拥有8.5人:市区和县城拥有23798人.每万人拥有72人,城市是农村的近9倍。农村乡镇卫生院有病床5320张,平均每万人拥有9张:市区和县城为20019张,每万人拥有60张。城市是农村的6倍多。原有的农村合作医疗体制早已不复存在,有些地方刚刚建立起来的新型合作医疗体制也还在探索和完善中,农民成为最大的自费医疗群体。农民不愿看病、看不起病,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大量存在。 

    2.农村社会保障像蜻蜓点水。目前,石家庄市市区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除企业和职工个人要缴纳社会保险费外,市财政每年还要给予大量补助。2003年市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补助4.3亿元,其中3.54亿元用于石家庄市区,占社会保障补助总额的82.3%,0.76亿元用于县城及农村,仅占社会保障补助总额的17.7%。城市人均161元,农村人均11元(其中还包括农村特困户救济和优抚军烈属等),相差将近15倍。石家庄市社会保障体系覆盖主要限于城市,基本上还没有延伸到农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已基本实现全面覆盖,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6.7万,仅占农村人口的9.2%,主要集中在石家庄市区周边县、市,其他县、市特别是贫困县,农村人口参加养老保险的几乎为零。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84.4万人,失业保险覆盖率为95%:农村根本就没有失业保险。2003年统计资料显示,市财政为向低保和下岗职工发放补助和生活费共支出2.2亿元。其中95%以上都用在城镇,全市有7.65万人接受城镇最低保障救助,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率10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都是由县、乡、村三级负担,由于资金来源的拮据而使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也大打折扣。在保障标准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别。石家庄市的低保标准为205元,而灵寿、赞皇、行唐、元氏、井陉仅为125元。这也只限于县城的职工.许多县市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约有34%的农村贫困人口得到了救济,但人均救济款不足百元。 

    3.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捉襟见肘。2003年的资料显示,石家庄市辖区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3440.91元,而最低的一个县仅为560.89元.市辖区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是该县的6倍:市辖区生均公用经费额为1470.98元,而最低的两个县分别为0.4元、2.27元.市辖区生均公用经费额分别是这两个县的3677倍和648倍。全市有相当部分的中小学是完全依靠学生的学杂费在支撑运转。在农村教育经费较低的情况下,农村义务教育的师资、教学设施及其他条件与城市无法相提并论。城市小学的升学率100%,而农村小学的升学率为98%;初中的升学率,城市98%,农村仅为68%,农村比城市低30个百分点。由于农村教育落后,使农村从业人员中文盲和半文盲占1.9%,小学文化程度占24.1%,初中文化程度占44.6%,高中文化程度占19.6%,中专文化程度仅占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8%。劳动者素质低下必将影响到新农村建设进程。 

    4.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无能为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石家庄市农业推广系统长时间处于“有钱养兵、没钱打仗”的尴尬境地,乡镇的一些农业技术员早已挪做他用。农业技术推广、引导农民科学种田、科学施肥、有效防治病虫害、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已成为纸上谈兵,不得不靠上级部门的“科技下乡”活动来推动。据调查,2003年石家庄市财政支出79.7亿元,支农资金约为2.4亿元,仅占财政总支出的3%。低于全国4.7%的水平,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更是少的可怜,据调查资料显示,石家庄市近60%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没有业务经费。由于农业技术推广不到位,石家庄市农村的广大农民无法及时得到有关的信息和技术。因而在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方面,仍然采取传统的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不计成本、不考虑投入,这也正是造成石家庄市农业效益不高、农民收入低、农村地区生产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陷的负面影响 

    公共产品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对于农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生产力增长缓慢,农民增收幅度下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农业投资效益降低,农业不能获得平均利润率造成的。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不足给农业以及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