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导师制学生总结

大学导师制学生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2-03 11:21: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导师制学生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导师制学生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导师制;创新能力;大学

科研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培养国家优秀科研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新模式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是河南师范大学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着力思考和解决的两个根本问题。

我校物理学专业是河南省重点学科,河南省本科一批招生,优质生源充分保证了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2008年,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正式启动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全面实行导师制的计划,学院副教授以上教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担任学院各专业本科生导师,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在大一和大二阶段,导师制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习能力,在大三和大四阶段,导师制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研究指导和项目指导为主,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主选择导师,因此在大三阶段可能会出现双导师指导的情况。

2008年,我校被评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实施单位”,成为全国获此资格的两所地方师范院校之一,也是河南省获此项目的两所高校之一。同年,我校加大力度推动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依托学校的实验室、科研平台、科研团队等让更多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和工作中来,并在《河南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管理办法(试行)》中提出:“进一步深化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在导师制和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框架内,职称和学历较高的教师有机会担任导师制导师和创新实验项目导师,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学生,而学生也可以通过该框架和导师建立密切的联系,师生之间通过不断的交流形成教学互动共同体。但是,在大学生创新实验进行中,经常发生项目无疾而终、不了了之的情况,使得项目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项目的成功与否除了受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外,导师管理也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执行中,通过分析大学生进行创新实验的特点,改进了培养的过程,不断提高学生参与研究的兴趣,使项目顺利进行,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应有的收获。

一、背景

无论是利用导师制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还是利用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和探索,一个重要和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使学生有兴趣进行研究,并且真正地参与进来并保持较高的兴趣和动力,构筑一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合理指导的教学相长的互动共同体。

兴趣是最大的驱动力。大学生创新项目指导思想提出,参与计划的学生“要对科学研究或发明创造有浓厚兴趣。在兴趣驱动、导师指导下完成实验过程”。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参与科研工作的神秘感和新奇性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大学生创新实验申报期间,大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申报,但除少数学生外,大部分学生对将要做的工作知之甚少,因而在项目执行中,容易因为掌握不好方法或对困难估计不足而丧失兴趣,最终导致项目不了了之。这样,不仅没能发挥项目应有的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积极作用,反而会使学生对创新和探索产生消极心理。因此,如何不断保持和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实验的兴趣,激发其工作动力,是导师制和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面临的共同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导师需要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二、 创新实验和导师制结合的关键问题分析

大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是大学生强烈求知欲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需要。因此,以兴趣为驱动,以课题为载体,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具有很高的可行性。但与研究生的科研工作相比,本科生的创新实验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在知识基础和工作方法方面,本科生和研究生也有较大的不同,本科生的专业知识较为薄弱,也缺少相应的工作方法的培训,因此需要导师的指导(而导师制和创新实验的目的正在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但导师一般都同时指导研究生和本科生开展工作,往往容易忽略这一点。同时,研究生的全部精力都在研究工作上,而本科生则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新实验工作。本科生创新实验工作如果选题过大,或需要的工具烦琐、难度过大,将极大削弱他们参与的兴趣和动力。

在指导方式上,导师要根据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不同区别对待,制定合理的指导方案。根据参加的实验项目、参与人的不同,因项目而异,因人而异,保证让学生参与进来,由易入难,从简至繁,理解意义,总结成果,不断提高个体的研究能力。

三、创新实验与导师制相结合所存在的关键问题的解决

我们在解决丰中子核对称能问题的过程中,吸收了4名大三学生参加课题。丰中子核的对称能是当前国际核物理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它的解决对核物理研究、天体物理和核天体物理领域的一些关键问题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学生特点,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兴趣。

1.抓住兴趣点,开展初步学习和研究,进行科学道德教育

在吸收学生参与工作之初即告知其工作的意义,在学生认识科研神秘性的过程中做一定程度的解释。学生认识到即将开展工作的意义,可以使其在工作中除了保持兴趣,还持有一定的责任感。经过简单的方法讲解并让学生熟悉分析软件之后,导师引导学生从简单的任务做起,逐步增加分析量和研究问题的难度。在该过程中,导师需要教会学生做好科研笔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讨论分析,同时,对学生加强科学道德和科研规范素质的培养。例如:处理数据时,不随意丢弃数据,不按照意义修改数据等,保证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在此过程中,导师应把握好学生初步学习知识的相关性、难度和广泛性,避免学生学习的理论过深过难,避免对相关度不高的细节知识的学习,让他们做到对相关知识了解、够用,能开始工作就可以了。导师在此过程中主要起基础知识讲解、研究方法和工具使用等培训和指导工作作用。同时,导师还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工作状态和精神状态,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兴趣水平。科学道德教育也是该阶段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

2.深入研究,保持、提高学生兴趣与激励学生并行

经过一段时间的参与研究,学生需要总结研究的结果,对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对结果进行比较。在此阶段,对与研究的问题相关的理论和实验,导师可以进行稍微详细的讲解,但不过分展开,避免学生在短时间内学量新知识,但鼓励学生积极调研相关知识。随着研究内容的深入和问题的逐步解决,学生将体验到探索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的各种情感,如取得初步进展的喜悦、遇到问题的苦闷、找到解决办法时的惊喜、初步解决问题时的兴奋等。此阶段会有学生因为感觉不适合该项目而退出。对坚持下来的学生,导师应制订更进一步的研究计划。

在这个阶段,导师鼓励学生总结科研工作方法、流程和科研经验,并撰写较为详细的总结报告。其中的精华,学生可以撰写成科研论文,争取发表。取得正式的、得到承认的科研成果,对提高学生兴趣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3.科学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学生经过前两个阶段的研究,不但增强了对项目研究意义的理解,也更明确了研究目的,了解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改进方法,同时,学生也有了较丰富的科研工作经历和经验。此时,学生会感到所了解和掌握的相关知识的不足,有较强烈的愿望进一步学习和调研相关方面的知识和相关研究的前沿问题。此时,导师可引导学生在深入原课题进行更深层次研究之外,还可以拓展研究课题。此阶段,导师应指导学生选择研究方向,调研相关基础知识和文献,总结前沿领域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即进入类似研究生开始课题研究时的基础调研阶段。但此阶段的学生和没有参加过大学生创新项目研究的新入学研究生相比,他们已经较多地掌握了科研方法和科研流程,在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具备了科研的基础能力,因而能更快地进入课题研究。

作为学生导师和科研导师,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始终关注学生的工作状态和积极性,在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多进行鼓励和激励,并教会他们正确的科研方法,始终把保持和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放在重要的位置,不断增加研究内容和难度,达到由简入繁、由易入难、逐步提高的目的。

四、结语

通过分析大学生参加科研创新实验学习和研究的特点,我们把不断保持和提高学生兴趣作为重点,制定符合大学生特点的项目执行方案,由简入繁,由易入难,不断地鼓励和激励学生进入研究的较深层次,达到提高大学生科研素养和研究、创新能力的目的。大学生导师制与创新实验项目的有机结合,在大学生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方面起到了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艳秀.对清华大学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实证研究[J].江苏教育,2006,(3).

[2]谭士元.发挥导师制在本科生培养中的作用[J].高校理论战线,2005,(2).

[3]杜智萍.今日牛津大学本科导师制的特点及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6,(6).

[4]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成功素质教育研究所.创建素质导师制创新高校育人机制――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素质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6,(1).

[5]孟宪军.关于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之理论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

第2篇

关键词 本科生导师制;学生管理;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065-02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是14世纪创办牛津大学新学院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首创;17世纪时,导师制在世界高校中广泛推广;21 世纪后,导师制在我国的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校的部分院系尝试实行。

1 本科生导师制的含义

本科生导师制主要指在本科生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在实行班主任制或辅导员制的同时,指定一些专门的教师与专门的学生结对,对他们进行思想引导、生活指导、专业辅导等的管理和教育制度。

2 杏林学院试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

由于辅导员的专业方向与所带学生并不一定一致,所以可能导致辅导员仅仅能够在思想和生活上对学生有所帮助,在专业上并不能对学生起到作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对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起作用。

2.1 本科生导师制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接触所学专业

辅导员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比较熟悉,在学生的专业上却不是十分在行,所以遇到有关学习方法、课程选择、就业指导方面的问题就会爱莫能助。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则可以在专业的教育上对学生有所帮助。学生通过和导师的交流,选定学科专业方向,从而更好地完成本专业的学习。从本科生导师那里得到专业上的、学业上的辅导,从辅导员那里得到思想教育和生活上的帮助,这样高校管理就从“管学生”过渡到“导学生”。

2.2 本科生导师制统一了学生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主要是两条线分开:辅导员或班主任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专业课教师负责给学生上课,辅导科学研究。采用给本科生配导师的方法,可以指导他们选择专业方向制订学习计划,把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统一到一个导师身上,导师不仅在专业上指导学生,同时也在科研精神、学习态度、为人处世上面给学生以正面影响,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3 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本科生导师制源于国外,目前在我国尚处于试行探索的起步阶段。在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是无法避免的。3.1 生师比例失调

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迅猛发展,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学生人数都在不断扩大。虽然近年来各高校不断引进人才,但学生人数的增加比例与专任教师人数的增加比例并不协调。我国高校生师比的严重失调必将严重影响导师制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如果给每一位学生都配备导师,势必会造成师生交流时间得不到保障。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可以依托南通大学这个平台,让更多的专任教师加入导师队伍,欢迎优秀的退休教师加入导师行列;也可以“抓两头”,具体来说就是给获得奖学金的优秀学生和累计不及格学分超过一定限额的学生配备导师。

3.2 师生双方都存在被动性问题

有些高校在遴选导师时要求较高,而且现行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往往把数量与获得科研项目作为衡量教师科研能力的“硬指标”,这些标准使得部分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育,无暇顾及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增加了导师的被动性。对于学生来说,受了十几年的传统被动式教育,进入大学后多数学生难以改变,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主动性。学校即使为他们搭建了本科生导师制平台,也只有极少数学生会主动向导师请教,学生较被动。

3.3 职责不明确

没有明确界定导师、辅导员的职责范围,导致两者的工作职存在重叠和错位,也暴露出部分真空地带。导师的职责主要表现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指导,帮助学生积极适应学习环境,认识自己的特征;辅导员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所以,本科学生的导师与辅导员之间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关系,而不是可以用导师制取代辅导员制。在实际管理中,必须发挥这种共同管理、共同指导学生的优势,这样有利于真正形成宏观与微观管理、个别辅导与全面兼顾的合力,发挥专业教师与政治辅导员联合为一体的教育优势。

3.4 配套制度不健全

本科生导师制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来配合。

1)建立完善的本科生导师的选拔机制。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时,应该对导师进行必要的选拔,可以选拔那些:①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本校教师;②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品德高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责任心强、身心健康的;③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专业学习指导能力,教学经验丰富,熟悉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了解学校教学和学生管理的有关规定。只有这样的导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才会在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学业方面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在重视对导师的选拔之外,还应该完善导师与学生的配对机制,逐渐由如今单一的学院指定配对到导师与学生的相互选择机制。

2)加强过程中的管理。对过程的控制是确保效果的有效途径。本科生导师制的过程管理一方面是为了确保指导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是为评价导师工作的质与量提供依据。为此,建议规定导师指导工作时数、建立制作面向学生个体的指导方案和导师工作手册,通过听取工作汇报、提交工作总结、跟踪学生表现等环节定期检查导师工作成效,总结导师工作经验。

3)建立科学合理的本科生导师考核机制。缺乏对细节的科学考量,往往导致本科生导师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无法界定谁干得多,谁干得好。学校必须建立合理的导师工作评价与考核机制,可以把对导师日常指导学生的工作量的考核与学生对导师的评价结合起来,使考核更加科学化与合理化;可以建立包括校、院两级的考核体系,针对导师每学期的工作总结,从工作态度、人格影响、履职情况、指导方法、工作效果等方面,对导师工作进行学校和学院层面的考核。

4)建立良好的本科生导师的激励机制。一般情况下导师的付出基本属于义务性质的劳动,没有任何工作量和报酬的体现,付出和回报严重失衡。一名导师要根据某个学生的情况进行具体指导,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如果要求高校教师只讲奉献不讲回报,漠视导师的责任心和职业操守,不仅不利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也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导师的工作性质、投入的精力和导师在教学业绩、岗位聘任、职称评定、外派进修等方面的需求,制定合理、全面、细致的激励政策。在此,学校可以考虑提高报酬,提高导师津贴,但是大幅度的提高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可以把本科生导师工作的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工作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岗位聘任的参考条件。

3.5 导师指导形式单一

导师的一般指导形式就是把学生找到办公室进行谈心。调查发现,比较受学生喜欢并认为比较有效的导师工作方式有如下几种,可以被杏林学院借鉴并大力推广。

一是谈心。谈心是最传统的一种沟通方式,也是最有效的交流形式。随着电子信箱、QQ、MSN、飞信、微博等电子交流平台的普及,人们更习惯于通过网络聊天沟通。因此,教师可以在与学生的网络交谈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

二是个性化学业辅导。导师应该清楚每个学生的特点、喜好,从而指导每位学生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尤其是对成绩不好又不敢表现的学生,要多给他们一些关注。

三是推荐学习资料。导师是学生学业的主要指导者,可以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好的学习软件。

四是督促学生学习。每学期导师都要制定学任务, 并让学生按照总任务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学生按计划执行。

五是锻炼学生职业能力。调研发现,通过导师制,学生最希望得到提高与进步的除了专业学习外,职业能力也是倍受关注的。导师可以安排以班级为单位,或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还可结合职业规划主题班会,与辅导员一起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规划指导。

总之,本科导师制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新探索。高校教师必须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这一新生事物,主动去适应这一改革,为我国高校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郑双进.工科院校本科生导师制探索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69-170.

[2]张欣.工科院校本科生导师制度现状及思考[J].科教纵横,2011(10).

第3篇

关键词:本科生 导师制 导师责任心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205-02

高校通过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不断融入创新教育理念,在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力度,已经取得了显著的人才培养效果。随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本科教育教学中的比重不断加大,人才培养主要教学环节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在研究型本科教育教学中导师制的普遍实施,对教师和导师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是学校实施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更是实现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突出创新教学环节改革浪潮中,强化导师责任心教育,将成为新理念下实施导师负责制改革的切入点。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在向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发展的转型期过程中,实施了导师负责制,其具有一定的内涵和意义,也具备条件和可行性。探讨研究和实施中制定了导师负责制在各个关键环节的相关制度、办法和控制措施;设计了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内容、主要环节;建立了在本科教育中实施导师负责制的激励措施,完成了《在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中实施导师负责制的指导书》,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加强和提高导师科研能力及科研实践水平方面;在加强指导教师责任心的教育方面;在加强导师与学生的沟通方面;在完善导师负责制相关制度的建设方面;在导师负责制相关的激励机制和措施方面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1 加强指导教师责任心的教育是在本科教育中实施导师制的基础

在研究型本科教育中实施导师负责制,即在本科生的大学第二年开始直到学生毕业实行导师制,对本科学生的课程学习加以指导;在治学、为人、做事等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保持和学生的直接交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相互理解;指导学生围绕毕业论文主题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负责安排学生的课程设计、实习、创新教学等实践和创新教学环节事宜,以提高学生科学研究以及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研究型大学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出高层次精英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难看出,导师在本科生的大学学习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研究生导师制侧重于指导学生的科研方向,而本科生导师制侧重于解决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对专业产生兴趣,发挥学生潜在能力的同时,要求指导教师认真地、富有责任地、在治学、为人、做事等方面树立榜样,加以引导。指导教师不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即对学生成长方向的引导和对学生学习途径及方法的指导;而且引导学生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做学习活动的主人,让学生用“主人”的姿态对待所有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独立地学习,达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学会发展的目的。

大学的指导教师更不同于其他教师,据一份对哈佛本科生的调查报告,大学老师对学生的积极影响,远远超过老师本人的认知。在实际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很多成功人士在谈及大学生活时,总会提到一两个对他影响重大深远的老师。但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导师,导师既然要跟学生直面接触,没有一定的学术水平、责任感和爱心,是不能真正胜任的。做人和治学往往是相融的,出色的导师,能在学术交流的同时又不动声色地将生活哲理传达给学生,也能通过日常生活将治学精神对学生潜移默化。

指导教师的责任心教育,不是单指指导教师缺乏责任心,而是更需要教师要有更加严谨治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尤其在大学的本科教育中实施导师制,可以把责任心理解为爱岗、敬业和在爱岗、敬业基础上的精业,就是在爱岗、敬业的同时,要不断的掌握广泛文化科学知识,不断的更新知识结构;不断的学习新教育技术,不断的反思总结。在使自己的专业更“精”的同时,在理论的指导下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只有这样子才能用更为适合的方式去指导自己的学生,使他们成为合格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教师是一个很特殊的职业,责任重大,尤其在研究型的本科教育中实施导师制,她的使命崇高,更需要精业态度、责任心。大学本科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学习、生活模式大为改变,正处于向成年人过渡的途中,加之当今社会价值观、思潮的混乱,一些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不能独自解决,大学生们急需获得一些来自学养深厚的教师的真诚建议。再者,初进入大学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对教育科学缺乏认识,进校后学习盲目被动,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当,对今后的学习的前途深感困惑;而且,目前一个年级只有一名辅导员,平常教学以班级授课为主,“因材施教”难以落实。单靠辅导员工作不够,必须让指导教师积极参与,把“教书”与“育人”真正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并与课堂教学相互关照,以制度保证教师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最终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投入到自我教育,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能动实践之中,促使他们健康发展。

2 加强导师的责任心教育必须从学生和导师自身意识抓起

导师制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然而现实中,由于师道尊严的传统,我们的学生更习惯洗耳恭听,老师更习惯于谆谆教诲。这种情形也造成一部分导师对学生热情不高的原因之一。如果学生只被动地听,只能逼迫老师一味地重复性灌输,从学生那里汲取不到新的灵感或挑战,天长日久,老师学生的双向厌倦疲惫也在所难免。因此,我们在本科生实行导师制前,把有关在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中实施导师负责制的相关学习资料,包括其内涵和意义,具备条件和可行性,以及制定了导师负责制在各个关键环节的相关制度、办法和控制措施等,下发到学生班级和各位教师,对学生和导师预先进行导师制阐释与学习,使双方都明晰导师制的宗旨、意图,清楚自己有哪些权利和义务,意识到实施导师制不无裨益:师生之间平等、开放式的交流氛围,不仅带动良好学风的形成,对教师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教师们增强了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同时促使大家积极拓宽知识面,多方面提高业务素质,使学生易于提高快速反应的能力,养成逻辑思维和富于反思批判的精神,并在落实中更默契地配合、互动。比如,学生要把握好请教老师的限度,不能事无巨细地咨询导师,要尊重导师的工作、生活方式和时间;导师也要真诚耐心地对待每一个站在十字路口的年轻学子,注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3 加强导师的责任心教育必须赋予任务的驱动、领导的重视

本科生的导师制是一种培养本科人才、大规模因材施教的新的教育方式。总结本科生导师的职责和工作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应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实行因材施教,促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在本科生的教育中需要明确导师的职责与任务,并进行不断的总结与学习,建立健全制度的同时也需要指导教师建立自己的工作手册。在事实施的过程中,不难看出有些教师并没有学习下发的资料,对于导师制的宗旨、意图,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也只是凭着感觉在催促下敷衍完成任务而已,更有甚者视而不见,还抱怨太麻烦多事、任务繁重,平时难得见上老师一面的现象还存在。因此,加强导师的责任心教育,必须在领导的高度重视之下,把全体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任务的意识性提高。

首先,领导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明确任务、细化任务;其次,领导要加强过程管理与监督检查;最后,要有一个奖惩分明的机制。另外,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中师生比尤为重要,不能一味的追求多带,出现班主任级别的导师,试想是否有能力带好。对于还带有一批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授规定每届带本科生不超过两名,带有硕士生的规定每届本科生不超过4名,最好3名,使总体的师生比不高,每位教师最多带8人即可。

4 加强导师的责任心教育要不断的进行培训

教师的培训是一项有效培训策略,尤其是对中青年教师,它的特点:一是有效性强;二是受益面大;三是针对性强,通过双向选择、任务驱动、资源共享、相互学习等合作指导方式,有效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实现“双赢”,全面提高中青年教师综合素质,有利于构建学习型教师组织。各系成立导师培训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与监督考核工作。着重在于培训教师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师德建设,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帮助接受培训教师树立崇高的道德情操;培训教师构建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指导备课和撰写教案,培训教学技能,提高说课、听课、评课等教学艺术。培训教师指导科研工作的能力,如课件制作、课题申报、研究和论文的撰写等;培训教师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关心接受培训教师的工作、生活情况,并切实指导和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学习中的困难。

参考文献

[1] 石英.本科生导师制―― 个性化教育[J].北方经贸,2005(2):122-123.

第4篇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类招生;本科生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28-02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正逐渐为我国大学所接受,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试行通识教育,且在教学模式上有很大的共同性,即都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弹性学制,坚持按学科大类招生,在大学一年级不细分专业,而是授基础的、公共的“通识课”,加强人文素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通识教育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孕育

上海大学在通识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自2011年开始实施大类招生,配合以学分制、选课制和短学期制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已显现出特有的效果和优势。其中,短学期制加快了大学生的学习节奏,赢得更多的时间去社会上实习,提高自身实践经验和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生活节奏。此外,选课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生除必修课之外可以结合自身兴趣和需要选择所学课程。这使得学校培养的学生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优势,具有主动选择的能力。尽管无论是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还是大类招生,都使得学生的学习生活与选择更加自由、自主。但这对于刚刚进入大学,各方面还未成熟的一年级新生来说仍显得有些迷茫和困惑。为配合通识教育的开展与运营,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通识教育背景下导师制建设迫在眉睫。

二、导师制结构设计

1.顶层组织设计。为更好地适应大类招生并为之提供制度支持,学校应建立校、院多层面的组织领导体制,由副校长牵头,成立本科生导师工作委员会,负责导师的选聘、培训、监督、评价等工作。委员会内部按导师类型分为三组:班级导师组、专业导师组和驻楼导师组。各组设组长、副组长数名,分工管理组内各项事务。定期召开导师大会,制定工作目标与任务,促使导师制不断向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

2.导师工作制度,包括:(1)工作职责与目标:导师制应该要充分发挥通识教育之优势,规避劣势。导师的具体工作目标是:引导学生发现各自兴趣和擅长领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判断力和自主选择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工作职责包括:学业指导,在通识课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解答课堂重难点问题,并根据社会需求、学生兴趣和特点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合理定位,确定成才发展方向,做好学习规划;思想引导,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法纪文明教育,经常与学生谈心,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2)工作权益:本科生导师作为学生某一阶段的领路人,对其成长成才负有重要责任,因此为激励和保障导师工作顺利完成,需要赋予导师一定的权力和收益。导师有权根据自身知识水平和实际需要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并要求学生服从安排。学生应当充分尊重导师,如果对导师有意见可向上级组织反映。除外,还应实行导师津贴制,根据指导学生数量、课时、学生成绩情况等计算工作量,并纳入学校人事考核范畴。(3)工作规范:导师应制定指导计划,统筹规划指导方向和进度安排。另可建立指导记录卡或台账制度,记录指导学生的具体内容、时间、过程和结果。每学期导师需统计所指导学生的各项考试成绩和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包括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情况。年末,导师需向学院提交一份全面的工作总结汇报。此外,导师应做到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班级导师可每月进行一次集体指导,期中、期末另行指导。对有特殊学业需求的学生应给予单独指导。要求导师对每个学生的个别指导不少于1次。专业导师的指导次数相对要求更多,集体指导次数每学期不低于5次,个别指导可放在集体指导中进行。

3.导师类型设置。为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和价值,真正实现导师制与通识教育的紧密结合,可将全校本科生导师划分为三大类,负责不同年级学生的指导工作,满足学生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1)班级导师:班级导师主要设在社区学院,由于一年级学生同属于该学院,同一大类的学生所学课程大都相同,所以可在每个班级中设一名班级导师,具体负责该班同学的学术答疑、学业辅导、学习生涯规划及学术活动组织等事务。为保证指导工作质量,每位导师限带30位学生,并组成一个自然班级,改变以往“被安排导师”的模式,学生完全可自主选择,这样会更加信服导师,并愿意与之进行交流和学习。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入党、评优的思想坚定,对学生的分配、规划和评优等工作有建议权和推荐权,日常事务可由辅导员或班长协助处理。班级导师任期一般为一年半,从入学到专业分流。(2)专业导师:是指为二、三、四年级学生的专业课程和专业研究提供指导的教师,也可称为“高年级导师”。高年级学生经过通识教育后已初步选定了专业方向,明确了自身兴趣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道路,但也难免会遇到各种荆棘和困扰,因此需要一位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阅历丰富的领航人即“专业导师”进行专业性指导。专业导师一般应由具有副高以上级别的教师担任,可采取校内选拔与校外聘任相结合的办法。为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可根据学生成绩高低确定专业导师选择次序,同时实行“双向选择机制”。(3)驻楼导师:“远亲不如近邻”,驻楼导师是对班级导师与专业导师的有效补充,它没有专业限制,任何学生都可与驻楼导师进行学术探讨甚至倾诉生活困惑等。2012年上海大学宿舍改革后,便开始试行驻楼导师制。每栋楼进驻两名导师,导师根据学生的专长和兴趣自主探索、安排指导方式。驻楼导师制具有指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地点不固定及学生选择自主等优点,但也需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约束。

三、导师制的运行机制与条件保障

上海大学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两年时间内,先后实行了学业导师制和驻楼导师制,主要从学业指导、资源引进、人生引导和兴趣培养四个方面开展工作,工作方式分为值班制、预约制、讲座和兴趣导向四种,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运行机制和保障条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1.运行机制的构建。(1)导师遴选机制:担任本科生导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任职资格,导师的选聘必须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高年级的专业导师,首先必须具有强烈的育人责任意识,做学生成长的领路人。其次,必须有真才实学。要本着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聘请有责任心、有教育经验、有学术水平的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对班级导师的选聘,可适当放宽条件,如可选择德才兼备、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或返聘退休老教师担任兼职班级导师及驻楼导师。(2)岗位培训机制:新任导师上岗之前,应统一进行岗前培训,并定期举办导师业务交流,督促导师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化解矛盾,相互交流工作心得,促进共同进步。思想方面,导师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用师德影响和感化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专业方面,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不足,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生活方面,要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为他们排忧解难;心理方面,要善于观察,用正确态度与巧妙方法及时疏导,减轻学生心理压力,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3)考核机制:严格、规范、及时的考核与客观、合理、公正、全面的评价,可以有效保障本科生导师制的正常运行。考核指标要兼顾工作过程与工作效果,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对导师工作过程的监控上,评价主体应该多元化,从不同角度对本科生导师制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价。可以从工作态度、履职情况、指导方法、工作效果、人格影响等方面全方位考查。考核可分为四部分:导师自评、学生考评、导师随机互评及学院综合考评等。(4)奖惩机制:导师考核必须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杜绝“做好做坏一个样”情况的发生。第一,需要统一认识,提高对本科生导师岗位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第二,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第三,将考核结果与各种评奖评优、晋升、出国进修和公派旅游等挂钩。第四,对于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可取消导师资格。(5)退出机制:导师退出有两种情况:一是客观原因,如出国深造、身体不适等。二是主观原因,如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有严重违规违纪行为等。对于前者,导师应提前3个月向学院(系)提交退出报告,并写明原因,领导审核通过后,报校导师领导委员会审批;对于后者情节严重的可予以解聘。

2.条件保障。本科生导师制的顺利运行不仅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同时也需要资金、设备、场域等方面的支撑。(1)资金支持:通常,大多数学校会给本科生导师发放一定津贴,并拨付一定奖励经费。除外,为鼓励专业导师吸引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培养科研能力,所需差旅费等除从科研经费出外,学校也可适当给予一定补贴;另外,班级导师也需要一定的班费作为日常开销。(2)设备供给:社区学院学生要学习计算机、外语等通识课,需要专业机房和听力设备。若导师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如摄影、围棋、游泳等,需要摄影器材、围棋和泳池等设备。专业导师指导学生更需要各种设备支持,特别是理工科类学生,各种实验器材是必不可少的。(3)指导场域:与研究生相比,本科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较差,更希望的是得到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师生需要相对固定的和温馨的场所进行指导和交流。

参考文献:

[1]黄友泉,谢美华.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7).

第5篇

关键词:全程综合导师制;理学类本科生;激励机制;单双向结合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074-03

一、引言

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日益提升,“因材施教”更有利于本科生进入社会后的发展。本科生导师制虽然在全国范围引发起讨论,也在一些高等院校进行试点,但仍未普遍地推广和实行。大学本科生尤其是新生,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换较慢;对所学专业了解少,希望导师给予本专业学科体系、培养方向、课程选择等方面的专业指导;一些学生为了兴趣和就业,想提前介入科研,而另一些学生由于刚从中学升入大学,却无法正确地解决自身的问题;理学类学生较工学类工程应用接触少,就业难。为解决上述问题,结合学分制改革,武汉科技大学在理学院对2013级本科生100%实行“全程综合导师制”,即从入学开始直至毕业,对学生的专业、心理、生活、就业等进行个性化辅导,目的是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本科生导师制有多种形式,从时间上可分为全程本科生导师制、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和本科生年级导师制;从指导过程可分为科研导师制和综合导师制。选择何种导师制,需根据学校的自身特点而定。武汉科技大学理学院有2个理学本科专业和1个工学本科专业。尽管此前没有试行导师制,但工学专业在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的教育和引领下,就业率几乎100%。比较之下,2个理学专业就业率不甚理想,这与专业特点、教师的学业指导、职场引导有很大关系。试行理学本科生全程综合导师制,不仅能培养出素质全面、创新性强的学生,还有助于改善理学类的这一不足。

本文根据近二年的导师制实践,选择典型专业班级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体面对面访谈。

二、研究方法与实施

以武汉科技大学理学院2013级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学生问卷调查、典型学生访谈的方式。问卷对2个理学专业班全体学生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样本人数68人。问卷调查设计了6大类10大问题,涉及到导师制的可行、目的、辅导人数、指导途径、指导内容和交流频率等方面。物理学和数学专业各选一个班级,该班选3个代表性学生即A同学(成绩位于本专业前列,积极参与各类活动),B同学(成绩中游,学习生活较认真)和C同学(成绩中下游,平时生活较散漫)进行访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问卷调查。①导师制的了解程度。只有49%学生对导师制了解,其余51%了解一点或完全不了解。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半数以上本科生对导师制缺乏了解和认识,权利和义务模糊,直接影响了实施效果。②学生受指导的频率。一学年中87%的学生有三次或三次以上导师指导和交流的机会,但仍有6%的学生从未受过指导和交流。一个学年连基本的三次见面和交流的机会都无法满足,更谈不上对学生深入的了解和及时的引导,这充分暴露了导师与学生交流的缺乏!为了有效地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提高导师和学生的交流频率是学生的最基本的要求。③交流的形式。出于时间及成本的考虑,58%的学生在导师的安排下进行定期的集体约见,个人约见只占8%。然而本科生导师制最需要的是“个性化指导”,集体约见不能很好地实现对学生个体的诉求。这需要导师要从原有的旧模式走出,更多地“个体”辅导。④每次交流时间。交流时间88%为30~60分钟,这个时间既可使学生提出自身的诉求和困难,与导师充分交流,又不会使时间过于冗长而使学生厌烦。但仍有小部分学生只有一刻钟的交流,也反映出一些导师和学生的交流时间明显不够。⑤实际指导的方式。过半的导师与学生交流时换位思考,针对学生的问题给出自己的意见。然而15%的导师侃侃而谈和25%的导师貌似没什么准备,说明只有导师对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才能对症下药,让每次指导有更大收效。⑥帮助最大的方面。导师指导的内容丰富,对学生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在“学习方法”、“课程”、“学术指导”和“科研活动”方面。刚入大学的第一学年,导师制很好地起到引导作用,能够让新生更快地适应大学的生活节奏和学习步伐,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很多困惑。⑦希望得到帮助的方面。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29%的学生期望导师在自身定位及以后发展方向给予更多的指导。28%则期望在专业和学习方法方面得到帮助。由于涉世不深,精神压力增大,也有22%的学生希望在“人际交往”和“心态调节”上得到帮助。⑧存在的问题。30%的学生由于和导师不在同一校区,交流不够及时和密切,无法得到有效的沟通。23%的学生认为由于师生比例不足或导师时间紧张,导致导师不能兼顾每一个成员。统计发现:53%的问题来自不在同一校区和时间紧张,也有26%的学生认为导师指导过于形式,很多是填写表格,草草了事。⑨实施的效果。58%的学生表示导师制有一定成效,对适应大学生活有很大帮助。但仍有33%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还需要改善。⑩学生对导师制的看法。90%的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持乐观态度,但仍有10%的学生认为有点形式主义。这表明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可行和合理的,具体实施还有待改进。学生有了实际收获,就不会存在“形式”问题。

2.面对面访谈。访谈了解到:导师制对刚入大学的本科生,在学习方面有明显的提醒和引导作用。但在时间和见面方式上,由于生活和教学在不同校区,双方交流的方式主要以网络为主,线下见面的较少,交流频率也局限于一月三次之内,无法做到每周交流。学生对导师的评分都较高,表示导师在本专业有较为优秀的素养和水平,能够对专业知识进行有质量、有水平的解答,但是与前述的问题一样,学生认为与导师的交流偏于表面,交流成为任务,除专业方面的问题外,导师由于自身时间和地域限制,其他方面(如生活、心理等)兼顾较少。①收获。不仅帮助刚入大学的本科生顺利渡过了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而且对本科生进行了合理的学习规划。成绩处于专业前列的学生期望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导师能在科研方面给予更多的帮助;而中下游的同学更多的是希望巩固课堂知识以及规划和监督学习。这需要导师对学生进行“分而治之”,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给予不同方面的帮助,同时也需要导师对此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②不足。受访学生均表示与导师见面时间和次数明显不够。即使见面,时间也比较仓促,加上人数较多的原因,导致导师无法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详细了解,难以对症下药。访谈也发现,学生也未从原来的“老师教,自己学”的模式中走出。学生要勇于将自己的诉求与导师主动沟通,这对学生的沟通能力有一定要求,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导师和学生接触不够,相互没有深入的了解。③希望。导师的科研任务繁重及校区的限制,与指导的学生交流偏少。多数学生表示,实行“双向选择”不仅导师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来选择学生,学生也可以在了解导师的基础上进行抉择。在相互认可的情况下,导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必然有很大的提升。④比较。谈及“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三者谁作用最大时,50%的学生表示班主任作用大。学生与班主任见面交流时间,远远多于其余两者,班主任能够给予更好、更有效的意见。这表明导师在学生上所花的精力时间远不够,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感和依赖感更强。

四、问题讨论

1.缺乏监评与激励机制。武汉科技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尚处于探索阶段,对导师制具体实施的详细过程没有形成完善的规章制度,缺乏有效的过程监控。导师制不同于课堂教学,在地点、时间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仅凭学期末的“活动记录表”和“学生评议表”,不足以真正监督和评估。应建立“学生”、“导师”、“同行”和“学校”多元的监督、评估机制。“学生”是主角,他们的感受和意见是导师制评价的核心部分。“导师”对指导活动回顾,发现自身不足,实行自我修正和改善的自我评价,是重要的评价参考。“同行”专业导师,对于实际问题和工作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他们的评价往往较为公正和准确,导师间的互评,既有利于促进导师间的交流,又有效地提高导师自身的水平以及导学效果。“学校”的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学院作为管理机构,定时与学生座谈,了解导师的指导情况,通过查看导师的工作记录以及导师间的评价和意见,对导师的工作情况进行公平的评议,是管理导师的重要依据。更为重要的是,导师一定要有“激励措施”。武汉科技大学规定:“参与导师制项目并顺利完成各项工作的导师,在申报学院科技创新项目时予以优先考虑立项”和“对导师工作考核优秀者,给予一定奖励”。虽然点出了对优秀导师的奖励,但仍未对奖惩措施做出明确、具体、详细的规定。本科生导师比一般的教师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正如班主任有津贴、辅导员有工资一样,在导师付出大量劳动的同时,也必须给予一定的物质补贴。可以考虑实行“本科生导师津贴制”,根据导师的工作量和评价结果转化为学时补贴;同时学院应设立专项基金,用于优秀导师奖励,定期对导师进行评优活动。优秀导师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物质补贴,也获得精神嘉奖,让导师在指导学生的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提高导师的积极性。补贴奖励的同时,对于考核评价不良的导师,也要及时更换,把更有能力和指导方法的老师补充进来。

2.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本科生导师不仅要在专业上引导学生,还要在思想、心理上辅导学生。导师都是由专业课教师担任,时间和精力有限。除了规定的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相关的科研任务,这导致导师实际投入在本科生身上的精力和时间明显不足。不仅如此,武汉科技大学是一校三区格局,大部分导师住在青山校区,出于时间、成本考虑,多数导师不会因为个别本科生而特意来到黄家湖校区辅导,而一二年级的学生100%住在黄家湖校区,这大大影响了导师和本科生交流的次数和质量,个性化辅导难以实行。

3.单双向结合选择。新生是在未充分了解导师的前提下,“被分配”和“安排”给导师,师生间并没有相互选择。经过一段时间后,单向选择就暴露出了不足:有的学生想加入别的导师课题组;有的导师想让别的学生加入搞科研。其实这是一件好事,说明此时学生和导师已经充分了解彼此,想重新选择更有收获的组合。因此,应实行“单双向结合选择”制度:对于大一刚入学的学生,学校可以对学生进行统一安排导师,以同一校区优先分配的方式,让学生更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节奏,同时对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引导,实行“单向选择”。经过一个学年生活和学习,在选择专业方向之前,导师和学生有了较充分的接触和了解,学校将所有导师的个人介绍、专业方向、研究项目、个人成果等信息公布在学校网站或论坛等学生容易接收到的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本科生导师,同时导师也可根据对受导学生的了解,邀请或选择某些学生,实行“双向选择”。每一个学年,如果对自身的学习或者指导出现阻碍,学生或者导师可以向学院提出更换导师或者学生的请求。学院对实际情况调查核实后,实现师生资源的合理组合配置。

4.正确处理“本科导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关系。武汉科技大学规定的导师职责过于宽泛,不仅要对学生“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心理的指导,这在很多方面与“辅导员”和“班主任”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角色冲突和重叠。看似导师“责”、“权”十分全面,实际上没有突出导师制的重点,核心工作职责不明确。“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应放在班级建设和学生个人的关怀上,负责培育班级良好学风的养成;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使班级每个人像生活在大家庭一样。这就需要对导师的职权进行界定,明确规章制度来清晰导师应该承担哪些责任?需要展开哪些工作?“本科导师”的重点工作应该是:向学生介绍学科和专业领域的研究内容、方向和前沿动态;根据个人特点,吸纳学生参加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学生的专业领路人。只有明确了这些,导师才能清楚地实施指导计划,并正确处理好与“辅导员”和“班主任”关系,更好地形成合力,互相补充,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五、结语

本科生导师制由于“政治正确”已在中国许多高校试行多年,但真正消化吸收,形成高校自身的“本土化”、有特色的并不多。导师制起作用的关键在于改进和提高,形成适合自身学校和学科特点的“本科生导师制”。武汉科技大学根据专业和学校特色,对理学类本科生采取“全程综合导师制”,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很好地引导新生,使其更快地适应了大学的生活节奏和学习步伐。但也暴露出学生和导师不在同一校区、导师与学生交流不及时和密切、缺乏导师的监评激励机制等问题。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切实建立和完善导师的“激励机制”,实行“单双向结合选择”,明确导师、班主任和辅导员的责任和义务,才能形成师生和谐、促进个性发展的有特色的本科生导师制。

参考文献:

[1]Ma Fu,Yang Ping,Wang Xuetong.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reformation mode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in faculty of computer science[J].I.J.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2012,(4):54-58.

第6篇

关键词:学分制;导师制;选课制

基金项目:泰安市科技计划项目“无位置传感器大功率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研制”)(No:201430774);山东科技大学“群星计划”项目(No:qx102168)

【分类号】G642

一、引言

学分制起源于德国的选课制,发展、完善于欧美等高校,是以学生自主选课为基本特征,以学分为计量单位,反映课程地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的实施,促使教学模式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逐渐过渡,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选课,自主安排学习进程,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结构的机会,对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及个性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导师制是实施学分制的重要保证

导师制是在学校相关政策的支持下,遴选有经验的教师,组成指导教师团队,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以组为单位,针对学生的需求,在心理、思想、生活及专业上给予教育和引导,为学分制的顺利实施提供保证。

灵活的学分制度为大学生整个教育过程提供了自主选课、自主安排学习进程等宽松的时间、空间环境。一方面,这有利于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对本专业了解不够深入,如果缺乏有效的指导,容易产生

盲目选课、片面追求学分等现象,造成知识

的断裂,破坏知识结构和能力机构的完整性

和系统性。因此,聘请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加强学生的选课及成才指导,做到活而不乱,是学分制实施的重要保证。

三、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导师制存在的模式

我们针对学分制条件下的导师制实施模式,在山东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济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泰山医学院等五所院校进行了调研,并总结相关文献资料,目前我国学分制条件下的导师制存在以下几种模式:

1.全程导师制

学生自入校之日起,根据双向选择或学校分配的形式,以组为单位,为每一位学生分配固定的指导教师,一般一位导师指导十名左右的学生,一直到学生毕业。大一阶段,主要以介绍专业发展方向及培养计划为主,指导学生选课;二年级开始,有选择的吸收优秀学生进入科研团队,参加科研工作,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及科研素质训练。这种导师制度,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和发展。

2.班级导师制

这种制度与从前的班主任制度类似,一般以班级为单位,由一名专业老师负责对学生的专业问题进行指导。也有的学校采用导师团队的形式,由专业导师、思想导师和心理导师三人组成导师团队,指导所对应的班级。这种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不足的问题,但是在高年级阶段,专业导师的指导任务会比较重,无法做到个性化指导和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3.英才导师制

这种导师制度是在学生入学之始,对学生进行测试,遴选优秀学生,然后逐年实施末尾淘汰、优秀进位的方式组成动态的英才班,并配备优秀师资进行指导,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这种制度虽然解决了高校师资严重短缺的现状,但是,这对于那些没有进入英才班的学生是非常不公平的。

四、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导师制模式优化

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师资力量和学生现状,在现有学分制的条件下,我们立足现实,借鉴兄弟院校经验,取长补短,完成了大学生导师制初步的构建及模式优化。

1.遴选优秀导师,建立导师团队的指导模式

以学院为单位,在思想教育、工程实践和学术研究三个方面遴选优秀指导老师组成三人制导师团队。由工程实践导师指导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锻炼实践能力;对于有志进入科研行列的学生,由学术研究导

师指导,参与科研项目,培养科研素质。这种方式既保证了学生与导师之间的连续性,又避免了由于逐年积累造成老师的工作量繁重的问题。

2.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相互结合的指导模式

高校的扩招给更多人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也造成在校W生数量的迅速增加,师生比例的严重失调。高等教育尤其是地方普通院校的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由过去的重专业知识或科学素养向社会工作经验或实践能力转变。使学生在遵循学习规律的前提下,既能自主学习,又能达到学科专业培养的目标;精英教育是指针对个别优秀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导师的研究方向,在高年级阶段进行分流,进入我校以导师教改项目或科研项目为依托成立项目工作室,由工程实践导师或学术研究导师进行个别指导,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参与工程项目或科研课题。

3.专业社团与创新中心互为补充的指导模式

针对低年级学生对大学生活认识不足,专业知识也不足的情况,由导师引导,学生自由组合,形成3至4人为单位的读书讨论组,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以书为切入点,答疑解惑,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度过大学初始阶段的迷茫期。针对高年级学生,我们以全国大学生竞赛活动为基础,成立大学生专业社团或创新中心,社团或中心的老师来源于相关院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双向选择的形式加入专业社团或创新中心。

实践证明,通过我校学分制条件下导师指导模式的不断优化和顺利推行,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差异化、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近几年,学生先后在各类全国大学生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还有大量的学生参与到老师的工程实践或科研项目中来,成为技术骨干,并在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申请各种专利。

参考文献:

[1]朱雪波.高校实施完全学分制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1.

[2]彭远方,刘素华等. 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团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3,03.

[3]刘丽华,刘青. 我国高校学分制实施的制约因素及改革对策分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8.

第7篇

论文摘要: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教育教学一体化,满足大学生多样化发展目标与个性化发展方式的要求;如何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如何构筑全员育人的有效机制,已成为目前高职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院在坚持“四个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同时,推动教育教学工作一体化机制建设,我院在教学团队建设(教育教学部模式)以及学生培养导师制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和完善,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社会持续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高职教育快速改革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办学层次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学生个体差异越来越大,价值观多元化和自我发展意识增强,学生在确立人生目标、课业选择、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方面存在种种困惑。加之我国各高职的师生比严重失衡,师生互动减少,教学与育人脱节,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导致教育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教育教学一体化,满足大学生多样化发展目标与个性化发展方式的要求;如何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如何构筑全员育人的有效机制,已成为目前高职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1 导师制的提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院在坚持“四个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同时,推动教育教学工作一体化机制建设,我院在教学团队建设(教育教学部模式)以及学生培养导师制方面进行了探索。教育教学部模式旨在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构建直接面对经济主战场的一种教育教学团队和“导师制”建设模式。在教育教学部实行“导师制”,以多元化、体现通识教育理念为核心和特征。对学生学习、生活、创业和就业进行全方位引导,这是一种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教育模式改革。这样,专业教师不仅教学,而且要在课余时间以项目任务方式肩负起学生全面素质提升的责任。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

2 导师制的实施

2.1 什么是导师制

导师制是采用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的原则,自由组合,学校全体专职教师都参与教育过程,担任导师,每个导师负责一个小组,要求关注学生,从入学至毕业的整个教育过程,从学习、生活到德育的各个环节,对学生的教育要有整体性和一贯性的观念,自始至终和任何环节都不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

2.2 基本目标

结合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学生的实际,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探索实施适合高职高专学生教育的工作思路和途径。对学生学习、生活、创业和就业进行全方位引导,预防各种问题的发生;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帮助在校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

2.3 基本原则

2.3.1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3.2 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自我有积极的认识,促使学生各种素质和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2.3.3 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4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把导师在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

2.4 实施内容

2.4.1 学业指导

学业指导主要是立足本专业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学业方面的指导。学业指导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另外,通过给学生举办其他学科的讲座,拓展学生视野,创新设计理念,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

2.4.2 成长指导

成长指导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困惑和烦恼,核心是提高学生在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的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使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端正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4.3 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主要是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指导学生做出适合其个性特点的职业规划,为就业作好准备。职业指导的核心是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包括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实干精神、爱岗敬业精神,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2.5 实施方法

通过对专业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实际调查问卷,有86%的教师认为师生互选的方式确定导师比较好,83%的学生认可自己选择导师的方式。最终实施方案是师生互选。

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老师们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指导:

2.5.1 团体讲座

专业教师在和所指导的学生进行交流接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团体讲座或团体辅导的方式来进行指导。

①通过团体辅导,提前预防各种问题的发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挖掘学生潜能,提高生活质量和学习效率。

②定期或特定时期对学生进行团体报告讲座,为完成特定时期的特定任务进行特定的辅导。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高效的状态。

2.5.2 个体交流

个别学生有问题,可以单独找导师进行交流或咨询。

2.5.3 通信交流

如果学生有特别隐私的话题,不好意思当面跟导师交流,可以通过信件或者电话进行交流。

2.5.4 网络交流

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可以做到有问题及时交流,避免了空间距离的限制。

3 成效评价

3.1 导师制的科研文章引起省和国家期刊的高度关注。

全面推行导师制,各专业教师深入学生,调研分析,拟订实施计划,大胆创新实践,理论研究成果,总结实践成果,创新成果被10家省和国家级期刊推广,发表导师制创新文章20篇。

3.2 实施导师——学生“一对一”指导,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成绩斐然。

在导师的指导下,2010年度参加各类省及国家级技能大赛12个,其中省级项目3个,国家级项目9个。在国家级技能竞赛项目中,有40个子项目获奖,其中,一等奖8个,二等奖13个、三等奖19个,同时获得“最佳院校组织奖”3个。2010年10月,在教育部工商教职委组织的技能大赛总结会上,我院作为代表进行了大会总结。

3.3 创新成果被媒体广泛报道,引起良好的社会凡响,成为兄弟院校借鉴模式。

“导师制”创新成果被山东省教育厅新闻中心、淄博人民广播电台、淄博日报、淄博声屏报等5家省市级新闻媒体报道并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凡响;11月被山东丝绸职业学院邀请讲座并借鉴经验;12月15日,淄博人民广播电台再次深入我院,就导师制创新的经验和成效进行现场采访。

4 存在的问题

4.1 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导师选聘制度

导师的知识素养和素质直接关系着导师制实施的成效,因此如何选聘既有知识素养和能力、又有强烈责任心的导师是导师制实施的关键。

4.2 做好导师培训工作

一般情况下,导师是由专职教师来承担的,但是长期以来,大多数专职教师养成了通过课堂教学来教书育人的习惯,暂时还没有转变观念。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导师进行相关的培训工作,提高导师工作的效率。

4.3 急需解决导师少学生多的现状

基于目前师生比严重失衡的现状,平均一个导师要负责40个左右的学生,很难保证导师制实施的效果,导师指导这么多学生,缺乏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来认真负责的指导每位学生。所以怎样保证每位学生都得到导师切实可行的指导,是导师制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课题。

参考文献

[1]李达轩,曾凡东.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光明日报,2003,6(6).

第8篇

关键词:湖南高校 女性本科生 导师制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9-212-02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他们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都在探索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也能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制度――导师制,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

因此,导师制是师生交往的良好平台,作为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业指导,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完善学校素质教育体系,推进弹性学制下的学分制改革,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一、当今湖南高校女性本科生导师制平台存在的问题

(一)大多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目前,我们湖南省虽然有一些高校实施了导师制平台,但大多都流于形式,主要注重“开幕式”与“闭幕式”,“开幕式”搞得很隆重,有重量级的校、系领导亲临指导,全体导师与学生参加,并举行隆重的导师聘书颁发与结对(师生一一结对)仪式,场面热火朝天。但轰轰烈烈的仪式过后,几乎没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师生很少见面交流指导,然后,到了临近毕业时,为了应付检查,“悲剧”重新上演,只是“开幕式”变成了“闭幕式”,同样的重要级领导亲临指导,同样的全体师生参加,隆重总结与表彰。

(二)没有针对性

1.没有针对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90后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多,体质弱,怕苦怕累,个性张扬,自我中心,思想活跃,知识丰富,信息化素养高(如互联网、QQ、微信、制作PPT等),而导师却不善于针对以上个性特点进行指导,不能对症下药。

2.不善于针对大学四年的阶段来指导,没有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有些导师没有针对学生帮其做职业规划。针对大一学生,没介绍大学与高中的区别,当地的人文习俗与气候地貌等自然环境,没有详细介绍本专业的情况,让学生一头雾水;针对大二、大三学生,没有重点强调学习专业知识,考资格证、考研准备等;针对大四学生,没有详细进行就业指导、论文指导、考研冲刺、创业指导等。

3.没有针对学生的家庭背景达到知此知彼的指导。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则表现出不同的特色与优劣势。如来自城市的学生,优势是自信开朗,见多识广,视野开阔;劣势是作风不踏实,狡猾有心计,不能吃苦耐劳。农村学生的优势是作风踏实,吃苦耐劳,朴实单纯;劣势是欠自信害羞,胆小、见闻少。而导师却不善于针对以上家庭背景特点进行指导。

(三)导师搭配存在问题,随机搭配

没有发挥导师的个性、特长,如有的老师是科研型,擅长指导学生考研,但搭配的学生都想创业,当“创客”一族;有的老师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具有创业实战经历,而搭配的学生却想考研。因此,不能发挥导师的个性、特长;学生也未得到相应的有效指导。

(四)没有实行双导师制,造成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差

在国外,许多高校都实行双导师制,即校内有一名理论导师(注重理论素养的培养),校外有一名导师(在企事业单位工作,有实战经历的精英,注重实战能力的培养),这恰是湖南高校导师制的短板,大多数高校没有在校外聘用导师,而是单一的校内导师制,不利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五)重智商轻情商,重成才轻成人

在导师制平台中,大多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促其成才,但忽视了情商的培养与成人的教育、身心健康的教育。造成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精神。

(六)注重知识的灌输,轻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导师注重灌输式的传授知识,没有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实践应用为中心。在导师制平台中未突出实施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创新设计等渐进式培养,这样,学术欠缺创新能力。

二、湖南高校女性本科生导师制平台的改进对策

(一)避免流于形式,加强实际内容的执行力度

高校一定要将导师制落到实处,如进行定期检查、学生反馈等措施,对导师进行淘汰制。对没按要求完成学生指导任务或学生不良反映较大等的导师,各系(部、中心)要及时、认真做好教育、协调工作,对经教育后仍没有改正的导师,各系(部、中心)要及时报教务处备案并更换导师,同时取消其担任导师时的所有待遇和年度评优资格。

(二)对学生要加强针对性指导

1.导师要针对90后个性特点进行指导。导师要了解90后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多,体质弱,怕苦怕累,个性张扬,自我中心,思想活跃,知识丰富,信息化素养高(如互联网、QQ、微信、制作PPT等),导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要善于针对以上个性特点进行指导,才能对症下药,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女性人才。

2.导师要针对大学4年的阶段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1)针对大一学生:要做适应性介绍指导帮助其度过帮断奶期:学生刚刚远离家乡、父母亲友,举目无亲,人生地不熟,倍感孤独,属于断奶期,这时导师应热情关心与帮助学生,助其树立独立自理的人生观,介绍大学所在城市的人文习俗、气候等自然环境;要做专业介绍指导:介绍大学与高中的区别,本专业详细介绍,专业前景的展望,专业兴趣的培养,大一主要学习公共课、通识课。指导她们本科不要太看重专业,大学主要是培养思维能力,要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而思维能力,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能力,任何专业都可以培养的。(2)针对大二、大三学生:要重点强调学习专业知识,考资格证、指导其主动参与社团活动,考研准备等。(3)针对大四学生:要详细进行就业指导、论文指导、考研冲刺、创业指导等。

3.导师要针对家庭背景,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导师要了解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则表现出不同的特色与优劣势。针对来自城市的学生,要培养其踏实的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朴实单纯而不能玩小聪明。针对来自农村学生要培养其乐观自信,见多识广,视野开阔。导师要善于针对以上家庭背景特点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三)依据师生双方的特点、特长,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师生搭配

进行师生的双向选择,导师的选配原则上由教师和学生实行双向选择,学生在认真了解导师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选择导师。可以由一名教师指导若干名学生,也可以由若干名教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

(四)实行双导师制,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单一的校内导师制,这恰是湖南高校导师制的短板,大多数高校没有在校外聘用导师,因此,不利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要学习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外先进的方法,实行双导师制,即校内有一名理论导师,校外有一名导师,因校外导师亲身在企事业单位工作,是有实战经历的精英,以便使学生了解本行业最新的动态,社会最真实的情况,注重实战能力的培养,有利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这样,在实行双导师制平台下,坚持“理论引路、实践为重”的原则。校内导师的理论教学内容强调“简、实、新”,即从简从实,注重知识更新;校外导师的实践教学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五)注重情商与身心健康全面的培养

学习英国牛津大学导师制,导师很像过去贵族家庭的家庭教师,每周与学生会面,不但负责帮助学生完成学业,还关心学生品格、性情的培养和锻炼。如成立以导师为中心的科研小组、兴趣小组等,经常与学生交流、甚至一起旅游考察等。这样有利于以学生学业指导为核心,兼顾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和引导,旨在建立以双向互动、平等合作、共同成长的民主和谐师生关系为基础且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导师的专业特长,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达成“思想上引导,学习上辅导,生活上指导,心理上疏导”的目标。在这样的导师制平台中,导师可言传身教,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职业道德影响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以及专业素养的培养;积极主动督促所指导的学生完善学业计划和活动开展;和学生保持相对稳定的接触,每月与被指导学生面谈或集体指导不少于一次;完成与所指导学生共同商定的指导任务;还可对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校级和省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准备考研的学生予以特别指导。

(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导师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实践教学为中心,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能力;要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确定工作内容――确定工作性质――确定工作步骤)、协调能力(沟通能力、贯通能力、圆通能力)、学习能力(自学能力、自省能力、自牧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拓展创新内容、探索创新方法、检验创新)等。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实施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创新设计等渐进式培养。

综上所述,导师制是培养我们湖南高校女性大学生的创新途径,师生关系是学校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但由于大学教育的特点,师生之间交流沟通比较少,“良师益友”关系的普及尚需努力;在当前大学教育体制下,教师重科研轻教学,而在被轻视的教学中又重视知识的教授,而极大地忽视了师生的交流沟通,这也导致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中较为重要的一环――师生关系出现严重的缺失。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智慧的撞击和思想的交锋,无法形成感兴趣的共同话题;同时由于教师队伍专业化不强,建设的步伐仍不能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致使师生关系进一步失调。我们湖南高校要解决的关键是如何以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交往平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办学理念,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符合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身心健康,具有“四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高素质女性人才。

[基金项目:校级课题“我国女子高校师生的相互交往艺术――以本科生导师制交往平台为个案分析”(项目编号HNND12YBKT002)。]

参考方献:

[1] 陈超文.论高校学生干部的能力培养.云梦学刊,2013(1)

[2] 秦泉.世界上下五千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湖南女子学院旅游系 湖南长沙 4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