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28 15:50: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文本阅读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它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5年全国15套试卷中,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1.文本内容广泛,彰显了语文大教材观。首先,选材文化气息浓郁,文化特征明显,给考生以强烈的文化熏陶。如广东卷的《文化的生与死》、四川卷的《两汉经学》、安徽卷的《中国经典》等。其次,选文富有艺术品位,引导学生重视人格或艺术品格的培养。如新课标卷Ⅱ的《艺术是什么》、江苏卷的《罗丹的雕刻》、山东卷的《性格组合论》等。此外,选文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包括科技文明、新能源、新家园等,紧贴考生生活实际。如重庆卷的《关于传统技艺的传承》、天津卷的《自然世界与社会世界》、湖南卷的《生物电池》等。选取的文本篇幅一般在千字左右,而且语言规范、难易适中、文体鲜明。
2.题型丰富多样,设题难度增大。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主观简答题,填空题,探究应用题。
3.考点明确,略有变化,体现了高考稳中有变的特点。论述文阅读常常涉及“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等考点。总体来看,2015年高考论述文阅读同往年相比,基本没有变化。但侧重考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理解能力。这类试题侧重考查对文中关键性词语、句子的理解,要求考生从表情达意、理清思路出发,立足于篇章和主旨去分析句子。如重庆卷第4题:下列对“传统技艺”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再如广东卷第14题:文化为什么“具有历史性”?请结合文本回答。
(2)分析综合能力。①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所谓筛选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将文中相关而又分散的信息提取并集中起来,加以处理。以此立意的试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既是对文本信息的高度综合,又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如北京卷第7题: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成功研发有何意义?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回答。②归纳内容要点。所谓“要点”是指作品全文或段落层次中的主要内容或基本观点,既可以是几句话、一个段落、一个层次或几个层次的内容,也可以是整个作品的内容。对归纳能力的检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将抽象的含蓄的内容加以阐发、解释,使之具体化;二是将具体的内容进行准确的概括,提炼出其核心内容。如江苏卷第17题: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概括。重庆卷第6题: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传统技艺“生产性保护”的途径是什么?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侧重考查考生是否具有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对考生思维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的关注与考查。如浙江卷第10题:在文章末尾,作者认为“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为什么?根据文本内容说明理由。④考查文章思路结构。这类试题多从文章开篇构思或段落间关系入手,考查考生对作品结构脉络的把握能力,以及在整体感知基础上分析段落之间及段落内部层次关系的能力。如福建卷第11题:请简述文章的论述思路。
(3)探究应用能力。这类试题在考查筛选分析、提炼概括等基本能力的基础上,重点考查考生的思维发展能力。如江苏卷第18题: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
二、趋势预测
1.定位更加清晰,命题难度适中。社科类文本侧重于选取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历史学等方面的文章,越来越注重对考生基本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总体来说设题难度并不会很大,同时,分值权重与选考部分也会基本相当,设题会尽可能贴近考生实际。
2.命题式样稳定,调整幅度不大。大多数省市将会继续沿用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再加上简答题的命题样式。简答题的设题上会尽可能避免一题多问,同时,将逐步增加分析、探究的成分。
三、备考策略
1.研读考纲,明确考点。考生在平时要认真研读《考试大纲》,明确考查方向和重点,然后着重加以训练。
2.探究真题,对症下药。认真研究和试做真题、样题,有利于考生对考试形成直观感性的认识。做题时,考生要认真研究每一道题目,并与考纲逐一对照,以此明确命题人的命题意图。
3.细读文本,把握用意。要逐字逐句细读文本,逐段总结,步步为营。明确文本中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喜欢什么,厌恶什么;欢迎什么,拒绝什么等等。弄清了这些,也就弄清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审读题干,理清要求。社科类文本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是有本质区别的。对社科类文本的考查,除了包括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外,还包括对段落、主旨的理解,即作者的论点、论据和结构安排等。做题时应当针对具体题目审读题干,按要求作答。
5.掌握方法,区分正误。尤其是针对论述文的选择题,要依据题干的要求,判断命题者所列信息的正误。方法一般分三步:吃透阅读材料,把握全文观点(读)――在阅读材料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文段(找)――将选项与阅读材料中的句、段细加对比,求同寻异(比)。即做题时首先要确认与题目要求有关的信息区间,然后把所给选项的信息与原句中的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最后紧扣语境,结合题干中的相关要求准确筛选。
根本违约是指当事人一方完全不履行合同义务或不完全履行合同主要义务或预期违约致使履行不能,其结果严重影响到另一方根据合同有权期待的经济利益的情形。根本违约责任或补救方法主要可采取赔偿损失、解除合同、宣告合同无效等三种。根本违约的免责理由主要是不可抗力,它是指合同订立后发生的当事人订立合同时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人力不可控制的意外事故。在根本违约问题上,我国《合同法》规定的不够具体、明确,笔者建议对之区别规定并进行立法上的完善。
一、根本违约的界定
(一)根本违约的相关规定之分析
在英国普通法上,合同条款分为违反条件和违反担保。如果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中的重要条款,带有根本性的条款,危及合同成立的目标时,即构成违反条件;如果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中的次要条款,只是一些从属性的条款,并不危及合同成立的目标时,即称为违反担保。在美国判例法上有关于重大违约和轻微违约之分。前者指由于一方违约,致使另一方未能从该合同取得主要利益。虽然英美国家没有采用根本违约的提法,但我们可以认为,其中的违反条件和重大违约就是一种根本违约行为,因为它已使合同的存在失去了实际意义。
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25条规定:“如果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的结果,使另一方当事人蒙受损害,以致于实际上剥夺了他根据合同规定有权期待得到的东西,即为根本违反合同,除非违反合同的一方不预知而且同样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处于相同情况中也没有理由预知会发生这种结果。”因此,《公约》衡量是否根本违反合同,有三个条件:第一,违反合同结果的严重程度,即是否在实际上剥夺了另一反给根据合同有权期待得到的东西;第二,这个严重结果能否预知;第三,不能预知者的标准是处于相同情况中的同样通情达理的第三人。[1]
中国1999年《合同法》第94条第(4)项规定,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它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这种情形可以说是对根本违约的规定,但在根本违约的构成,责任与补救等方面规定得不够具体、明确。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不履行合同义务”包括完全不履行合同义务和不完全履行合同义务,前者如货物买卖合同卖方不交货或买方不付款,借贷合同中借方到期不还本付息等,这应属根本违约;后者如不完全履行的是合同中的主要义务,也应属根本违约,如不完全履行的是合同中的次要义务,则不应属根本违约。“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指虽然履行了合同义务,但与合同规定的条件不符。例如卖方所交货物与合同规定的质量、数量、包装等标准不符,这显然不构成根本违约,可用换作、修理等方法进行补救。第108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该条实际上是预期违约中的两种情形,即明示预期违约和默示预期违约。对于前者,债权人可以不待履行期到来,以其拒绝履行作为根本违约。对于后者,如果债务人的信用状况严重恶化而致履行不能,自然也应作为根本违约处理。可见,第107条和第108条只是一般性规定,对根本违约并未具体规定,而要视情况由法官认定。
(二)根本违约的主观过错之分析
大陆法系国家认为,合同债务人只有存在可归责于他的过错情况下,才承担违约责任。因此,大际法系国家采取的是过错或推定过错责任原则。前者如《德国民法典》第276条:“债务人,法无其它规定,应就其故意或过失的行为负其责任。”后者如《法国民法典》第1147条:“凡债务人
不能证明其不履行债务系由于不应归其个人负责的外来原因时,即使在其个人方面无恶意,债务人对于其不履行或延迟履行债务,如有必要,应支付损害赔偿。”英美法系国家不以当事人有过失作为构成违约的必要条件,而认为一切合同都是“担保”,只要债务人不能达到担保的结果,就是违约。《公约》也没有采取过失责任原则,只要一方违反合同,并给他方造成损失,他就要负损害赔偿责任,至于他违反合同有无过失,在所不问。根据中国《合同法》第107—108条和第120—121条的规定,只要违约,就应承担违约责任;双方都违约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即使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违约的,仍应承担违约责任,该方与第三人之间的纠纷,依照法律或约定解决。可见,我国的规定与《公约》的规定是基本一致的。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对于根本违约,应采取无过错责任原则或严格责任原则,其宗旨在于合理补偿债权人的损失。其理由有两点,第一,这是由根本违约的性质决定的。一旦根本违约,当事人的整个合同目的落空,严重损害了当事人订约的预期利益,因此,有必要归之以严格责任,督促合同当事人谨慎履行合同义务,合法行使合同权利。第二,符合法律规定,《民法通则》第106条规定:“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一般认为,该条款是对公平责任,无过错责任的法律规定,换言之,该条款为严格责任适用提供了法律依据。[2]同时也符合《合同法》和《公约》有关规定。
(三)根本违约的界定
归纳上述分析,同时借鉴《公约》的有关规定,我们不妨可以给根本违约作如下界定:当事人一方完全不履行合同义务或不完全履行合同主要义务或预期违约致使履行不能,其结果严重影响到另一方根据合同有权期待的经济利益,即构成根本违约,而不问其主观过错与否。二、根本违约的责任与补救
任何违约都会引起一定的法律责任,或者可以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在这里,违约责任和违约补救的实质含义是相同的,只是角度不同。根本违约责任与补救是指合同当事人根本违约行为引起的法律后果和补救方法。
根据《公约》的规定,是否构成根本违反合同,对当事人可能采取何种救济方法有直接的关系。如果某种违约行为已经构成根本违反合同,受损害的一方就有权宣告撤销合同,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或采取其他救济方法;如果不构成根本违反合同,则受损害的一方不能撤销合同,而只能要求损害赔偿或采取其他补救方法。[3]英国《货物买卖法》规定,“违反要件方可给予对方解除契约的权利,违反保证则对方只能要求损害赔偿。”《商法》一书指出,“条件是合同的致命条款,为合同的根基,违反它,受害方如果愿意的话,即有权撤销合同并主张违约损害。”“担保并非合同的致命条款,而仅具附属性,违反它,不产生撤销权,而只能主张所受损失的损害赔偿。”[4]在美国判例法所形成的原则是,只有当一方的违约构成重大违约时,对方才可以要求解除合同,否则,只能要求损害赔偿。根据中国《合同法》的规定,合同一方违约时,另一方有权要求继续履行、赔偿损失、解除合同或采取其他合理的补救措施。在履行义务或采取其他合理的补救措施后,对方还有其他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综上规定,笔者认为根本违约责任或补救方法主要可采取赔偿损失、解除合同、宣告合同无效等三种。关于赔偿损失的范围问题,一般应包括财产的毁损,减少和为减少或消除损失所支出的费用,以及合同履行后可能获得的利益,在货物买卖合同中就是利润。关于赔偿限额问题,应考虑两个因素:第一,不得超过根本违约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因根本违约而可能造成的损失。第二,受害方因对方根本违约而严重影响到的订约时的预期利益大小。关于解除合同的问题,解除合同即撤销合同从而使合同双方权利义务归于消灭的行为,但是解除合同并不影响非违约方要求根本违约方赔偿损失的权利。关于宣告合同无效的问题,根本违约方应对合同无效造成另一方的经济损失负赔偿责任,而且宣告合同无效、赔偿损失并不影响非违约方采取其他补救方法。
三、根本违约的主要例外
在发生根本违约时,原则上不允许免除根本违约责任,因为根本违约破坏了合同的根基,使非违约方的整个合同目的落空。因此,对于免除根本违约或重大违约责任的合同条款应予以限制,这一法政策已为多数国家所奉行,在我国也应如此。[5]笔者认为根本违约的免责理由主要为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是指合同订立后发生的当事人订立合同时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人力不可控制的意外事故。它通常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前者如地震、水灾、火灾、风灾等引起的事件。后者如由战争、罢工、封锁禁运等引起的事件。因此,合同当事人因不可抗力事件的出现而违约时,可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程度,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
那么,不可抗力引起的法律后果有哪些?1、免除赔偿责任。即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程度免除因不可抗力而根本违约一方所造成的赔偿损失责任。同时我们认为,为了维持长期的经济合作关系和顺利处理违约事件,要求因不可抗力而根本违约一方作适当补偿。因为根本违约的不可抗力较其他非根本违约的不可抗力的免除责任范围和影响要大得多,这对受害方来说,其风险是很大的。2、解除合同。发生不可抗力致使根本违约,另一方有权撤销合同,消灭合同权利义务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解除合同”与前文所述的根本违约责任中的“解除合同”的法律效果是不同的,由于根本违约引起的解除合同,并不影响受害方要求赔偿损失的权利,但由于不可抗力引起的根本违约,则属于免责情形,由此引起的解除合同,受害方并不能要求赔偿损失,最多只能要求适当补偿损失。3、免除不等于不负任何责任。一般而言,因不可抗力而根本违约的一方当事人,无论属于上述何种法律后果,都应承担如下义务:第一,通知义务,即将遭受不可抗力而根本违约的事实及时通知给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如果未及时通知,致使加重对方损失的,应对加重损失部分承担赔偿责任;第二,采取适当措施的义务,即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采取适当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不得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负责;第三,提供证明的义务,即在合理期限内提供有关机关出具的不可抗力的证明文件。如果提供不出证明的,仍应承担根本违约责任。
四、一点立法建议
可见,根本违约不同于一般违约,它的构成要件十分严格,它的法律后果也是违约责任中最重的一种,所以我们要谨慎对待,从严把握根本违约的构成要件。一方面要防止根本违约的滥用,另一方面要对违约情况调查清楚,要区分根本违约与非根本违约,一般根本违约与不可抗力的根本违约。同时我们要区别规定,在立法上相应完善根本违约制度,便于合同当事人交易时认识把握,便于法律、仲裁机关处理合同纠纷。因此,笔者不妨建议在《合同法》第七章违约责任部分第108条后面增加一条如下:“当事人一方有第107条和第108条违约情形之一,其结果严重影响到对方根据合同有权期待的经济利益,则构成根本违约,对方可以解除合同或宣告合同无效并要求赔偿损失。”
(本文与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王吉文合作)
【注释】
[1].国际经济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53.
[2]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680.
[3]沈达明、冯大同.国际贸易法新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9.94.
高考语文每年都会考查论述类文本阅读,所考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历史、伦理、哲学以及教育探索、考古研究、诗画评论、文学评论和艺术鉴赏等。这一类阅读主要考查考生对社会科学的了解,是语文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个点。
综观2011年高考语文全国17套试卷,其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文具有以下特点:
一、学术性强
学术性一是指它的专业性,二是指它的系统性。无论是经过命题者删改的文章,还是命题者从原文中节选的片段,都是如此。
二、品位高雅
高考所选的论述类文本,其作者多为一流学者或作家,既有名家经典也有鲜活时文,所论述的多为某一领域的重要问题,不仅有着独到的见解,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信息量大,语言也比较规范。同时,这些文章也体现出作者鲜明的个性。
三、重点突出
高考语文试题的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科技文化和文学艺术两大类。这主要是考虑到高中生的知识背景和解读能力,尽可能减少一点解题的障碍。
除此之外,从题目的设计来看,题量一般为3~4题,分值为9~18分不等,基本上维持高考小阅读的形式。题型以选择题为主,辅以简答题。选文篇幅一般在1000字左右。
命题特点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了考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一、理解能力
理解类试题侧重考查考生对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对文章各个段落、整体文意的把握;要求考生从表情达意出发,从理清思路出发,立足于篇章和主旨去分析句子,读懂文章。2011年高考语文17套试卷对该类试题均有所涉及。
二、分析综合能力
1.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所谓筛选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将文中相关而又分散的信息提取并集中起来,加以处理。这类试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既体现为几个层次能力的综合考查,又体现为对文本信息的高度综合考查。如2011年高考语文福建卷第12题:文章结尾画线处“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这个“根本原因”是什么?再如2011年高考语文湖南卷第14题:综观全文,请谈谈你对麦克卢汉所说“看电视的时候,你向内进入自己”的理解。
2.归纳内容要点。所谓要点是指作品全文或段落层次中的主要内容或基本观点。它既可以是几句话、一个段落、一个层次或几个层次的内容,也可以是整个作品的内容。对归纳能力的考查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将抽象含蓄的内容加以阐发、解释,使之具体化;二是将具体的内容进行准确的概括,提炼出其核心内容。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侧重考查考生是否具有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对考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的关注和考查。如2011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9题对文章主旨的考查。
4.考查文章思路结构。这类试题多从文章开篇构思或段落间的关系入手,考查考生对作品结构脉络的把握能力以及能否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段落之间及段落内部层次关系的能力。如2011年高考语文江苏卷第15题对文章论述思路的考查。
总之,“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等考点,在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中均有涉及。同往年试题相比,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但也更加突出了对考生在文意方面的理解能力的考查。
考势预测
一、选文题材范围稳定,变化不大
论述类文本的题材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气候、哲学、美学、生物学、历史学、建筑学、民俗学、社会学、文化评说、文学现象、科学技术、环境保护等。这个范围实际上已经包含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笔者建议考生对本年度科技界的一些热点课题,如资源环境、公共安全、信息学、环保节能、绿色建筑等加以特别关注。
二、定位更加清晰,命题难度适中
经过这几年的实践,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定位更加清晰明确,主要侧重对考生基本阅读能力的考查,命题难度适中。这与选考部分更加注重分析归纳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清晰的不同定位。笔者预测2012年这种定位将更趋稳定。基于这样的考查定位,相对于选考部分来说,考生在这一部分的得分率更高。
读书养气
王建永
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可养也。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汲取气,汲取一种激荡我们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便是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言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自身气弱的人,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也。正因为如此,“野孩子”们的身上虽有侠气、野气和不驯之气,可是经过书卷气的浸染, 其笔下之文,便多有豪气、霸气和蓬勃之气,别有手眼,异光灿烂,爽!
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儿翻白眼儿,简直像个垂死挣扎的瘪三。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那手笔,真叫个: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摘自《北京日报》2001年7月29日,有删节)
1. 作者具体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读书养气”的道理?(请用原文上的话作答)
2. 作者引用庄子《逍遥游》中关于水与大舟、风与大翼的关系,作用是什么?
3. 请你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读书的功用或目的的理解。
一、保证足够的阅读时间
在语文自读课中,让学生创造性地自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我们语文教师梦寐以求的目标。
增量阅读是一项长期的需要坚持的事情,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那么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就成了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我主要让学生抓紧几个时间段,一是早读前让学生多读一些诗词类的需要朗读的内容,增强学生的语感,二是抓好中午的时间,在饭后让学生阅读30分钟的时间,三是晚上睡前30分钟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另外就是学校规定的阅读课,周三下午的两节阅读课。时间有了保证就有了增量的条件。
二、与课本紧密结合,可以与初显身手结合起来
教材“成长的经历”单元中的初显身手中有要求学生搜集资料如:“你知道安徒生吗?你读过他的哪些作品?学生可能因为 学校条件差,读不到安徒生的着作,教师可以每天抽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全班连续朗读安徒生的作品,也可以让有条件的学生有准备的参加读书活动,比如学完《丑小鸭》一课后,学生对安徒生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他的作品里充满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但他的生活其实充满坎坷,此时,应适时引导学生去了解安徒生更多的作品,可向学生介绍《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军装》《豌豆公主》《野天鹅》……等相关书籍。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爱读书的典型事例,启发学生爱读书、多读书;或开设赏析课,介绍名家名篇,使学生领略文章语言的无穷魅力;或根据不同学生的爱好,分别向他们介绍各种读书方法,以此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使他们体验到读书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同时还可结合课外活动,经常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故事会、阅读比赛和“我最喜爱的一本书”、“我向你介绍一本好书”等活动。久而久之,学生爱读书、多读书的良好习惯就会逐渐养成。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来读,来为学生打开一扇门。
三、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增量阅读需要老师的谆谆善诱,巴赫金指出:“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教学中学生只是跟着教师的思路前进比比皆是。即使有生生对话,也是学生中首席发言人独领。这不是平等的对话,不是真正的对话,只是马丁.布伯所说的“装扮成对话的独白”。真正的对话是在民主和平等的前提下,师生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交流。比如教学完《意大利的爱国少年》一文后,教师可适当补充《爱的教育》这本书的介绍:这本书也可以叫做“一个小学生一学年的故事”是由意大利一位四年级的学生安利柯写的,他日积月累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呀写呀。写他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所想,从10月份四年级开学第一天开始写起,一直写到第二年7月份,全本共100篇文章,包括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性启发性的文章以及10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这些故事把大致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们间的小我之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这本书是一部必读的教育经典。100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并多次被改编为动画片,电影,连环画读者遍布全世界,相信这番入情入境的引导语会诱使一些孩子去探访书中的动人故事。
四、有效地评价机制
“组团式过马路”是陋习
李智勇
微博上最近流行一个段子,调侃国人集体闯红灯的陋习:“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并美其名曰:“中国式过马路。”转发此段子的人不少,有网友还加上自己的感慨:嚯!这是过马路啊,还是过景阳冈啊?靠人多硬拦汽车,忒不文明!
感慨归感慨,仔细一想,还真让这段子说准了。平常我们过马路时,这样的过法确实不鲜见。有一两个身影老老实实等变灯,还被同伴责骂:快点儿,别傻等了!许多时候,我们自己下意识也就随大流走了,一抬头:哎,这不红灯吗?我怎么过来了?
怎么会建立起这种“集体无意识”呢?说大一点儿,这跟我们的抉择偏好有关系。
为人们的抉择提供参考的尺子,大致有两把:一把叫后果论,一把叫原则论。后果论,简单说,就是预判行为的后果,有利则行,有害则止,趋利避害。好比说躺着看书有害视力,老低头坐着对颈椎不好,那就别这么干;适当的锻炼有利健康,那就坚持。原则论,则是做事情前先对照某种原则——或是社会的某种约定,或是心中的道德律令,合则为,不合则不为,不管行为会产生什么具体后果。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合准则,不干。按照现代话说,违反程序正义,即便会取得好的实际效果,也不对。
这两把尺子,各有其适用领域,并无优劣之分。有时候,人们是两把尺子一起用,融合并济,利义兼得。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僵死的原则论和庸俗的后果论。庸俗的后果论,就是压根儿不问是非,不讲规矩,只言利害,甚至只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或者自己的小方便,就毫无顾忌,抛弃规则。
这种抉择偏好,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高空抛物、践踏花草、无视红灯过马路……种种陋习,背后都有庸俗后果论的影子。其实质都是:明知违反公共约定,这么干是不对的,但心里“冻结”了原则,只看后果——逮着了,后果也不严重嘛。为了消解心中的不安,还常用“人家都这么干的” 来做挡箭牌。
有人说,是不是可以加大对行人闯红灯的处罚呢?单从后果角度着手,行人闯个红灯,能罚到什么程度?再者说,处罚就得设执行者,生活的每个角落都得管起来,那需要多高的社会成本?建立是非观、规则意识,才是与现代文明接榫的正路啊。
1.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2. 作者认为“组团式过马路”这种社会现象的实质是什么?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
3. 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与现代文明接榫?
答案见官方博客
一、 考点分析
《2012年高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中,对论述类文本阅读提出的能力要求为 “理解”与“分析综合”两个层级,包括6个方面。相对于选考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侧重于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则要对词句的字面含义和深层含义,对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和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在阅读过程中,要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并分别加以理解。同时,要把已获得的关于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理解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达到对句意、段意或文章主旨的整体把握。
二、 题目设置
论述类文本富有时代气息和人文涵养,它的内容覆盖了考古学、文字学、文艺鉴赏、书法、绘画、音乐、教育、道德观念、社会伦理等诸多方面,涉及学科门类齐全。从表达方式上看,论述类文本以议论为主,直接阐述事物的道理,表达一定的见解和主张。
2012年全国各地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已经由必考扩大到选考,试题设置的考点内容与前几年相比变得更加丰富。对词语的理解:如2012年高考广东卷第14题(简答题)、安徽卷第1题(选择题);对句意的把握:如2012年高考江西卷第7题(选择题);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如2012年高考广东卷第15题(简答题)、江苏卷第15题(简答题);对文章的结构安排、艺术处理提出看法:如2012年高考江苏卷第16题(简答题)、江西卷第9题(选择题);根据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如2012年高考浙江卷第10题(简答题)、重庆卷第7题(选择题)。考题类型也由单纯的选择题变成选择题、简答题并行。
三、 解题方法
由于题目的设置包括选择题和简答题两种形式,所以解题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是,不管哪种题型,都离不开“读”。考生在做阅读题时之所以感到有难度,主要是因为不愿细读原文。要得高分的基本方法——“读三遍”。
第一遍:通读全文,要弄清楚文本提出了什么问题。论述类文本往往是围绕一个问题展开,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行文。阅读时,需要我们弄清文章分析的是什么问题,按照什么顺序行文,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怎样的。
第二遍:读题干,读选项,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细读题干内容或选项,回归原文。看一看题干或选项内容出自哪一个段落,确定答题区域。
第三遍:斟酌文意定答案。如果是选择题,要从“三个一致,一个合理”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即注意判断选项与原文之间是否做到了概念一致、范围一致、语气一致、因果合理等。
解题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 对概念的理解要回归原文
概念解释题,传统的考查形式是选择题。做题的基本方法是首先依据题干和选项找到信息所在的文本位置,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无中生有,不可曲解原意。
如2012年高考安徽卷第1题:与“家族”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参考答案为C。C项主要错在扩大概念的外延上。“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而不是C项所说的“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如2012年高考广东卷第14题: 作者认为,知识分子“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请指出两个“负责”的不同意思。
第一个“负责”是形容词,在文中的意思是指 “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的”;第二个“负责”是动词,在文中的意思是指“推进和扩充”。
命题人把传统的选择题改为简答题,考生除了需要根据题目回归原文,确定答题区域外,还需要对文中的内容进行概括和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难度。
2. 内容概括要对文本进行全面而准确的把握
内容概括题是考查考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能力。解题时,应先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然后明确题干要求,根据题干或选项对照原文的相关信息,对文本内容进行正确的概括和判断。
如2012年高考广东卷第15题: 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经过长期实验与探索,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稻种;并且克服重重困难,向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稻。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面对世界范围的粮食短缺问题,又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课题。依据文意,分析袁隆平怎样负起了“知识的责任”。
参考答案:(1)袁隆平研究出水稻育种新技术,为社会提供了“负责的思想”。(2)他努力推广科研成果,做到了文中所说的“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3)他立志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体现了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为“国家民族社会人群”负起更重大的责任。
答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不可以偏概全,不可因果颠倒,不可改变语气,不可混淆时间。
3. 结论推断要尊重原文的内容
如2012年高考全国大纲卷第7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B.齐浣对漕路的改造,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并减少了覆舟的危险,为航运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做结论推断题,应该以原文提供的信息为基础进行合理的引申,不可无中生有。文中没有 “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的相关描述,所以B项是不合理的。选择题是这样,简答题也是如此。
如2012年高考湖南卷第14题: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所处的综合环境指的是综合考虑了隔声与通风等因素的环境,即生态建筑的声环境。
B. 生态建筑的声环境控制与一般噪声控制不同,因而传统声学控制措施都不能用于生态建筑。
C. 从声环境的角度看,若室外背景噪声低达40dB,生态建筑就不需要设置户外声屏障。
D. 通风隔声窗容易导致通风效率的降低和声衰减两大弊端,所以在技术方面还亟需改良。
参考答案为C。A项“综合环境”即“生态建筑的声环境”,显然是错误的。B项属于典型的强加因果。D项根据文本最后一句话可知“如何增加通风效率,提高计权隔声量是通风隔声窗设计和改良的要点”,“如何增加通风效率”属于改良范围,但选项中“声衰减”取代了“提高计权隔声量”,这是典型的张冠李戴。
关键词:英文绘本;二语习得;家庭教育;英语启蒙
让孩子从小就开始学英语,充分利用语言学习的敏感期对孩子的一生成长非常重要。精美、有趣的英语绘本是我们身边很好的阅读材料,通过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可以逐渐提升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对早期幼儿英语启蒙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很多家长对幼儿英文绘本的阅读还不够重视。什么是英文绘本?英文绘本的特点是什么?家长该如何引导和帮助孩子建立对英文绘本阅读的兴趣?带着这三个问题,笔者从“二语习得”理论入手来探讨,希望能供大家参考。
一、“二语习得”理论和家庭教育中的英语启蒙
1.“二语习得”理论
著名的神经心理学家Penfield和Roberts(1959)研究发现,2~13岁的儿童对学习语言有一种天生的优势,尤其10岁以前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因此,学习第二语言开始得越早越好,特别是在语音和听力方面。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认为,儿童在习得母语时,要经历沉默期、语法干扰期、提高期和上升期四个过程。“沉默期”即为期大约一年的“听”的过程,然后才能开口说出第一个词,这就是为什么小孩子说话往往要到1岁以后,1岁前通常都不会开口说话,这一年在周围人大量的不断的语言引导和刺激下,才逐渐学会开始说简单的字、词,最后发展为说完整的句子。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第二语言习得,当孩子能积极主动说一些英文单词或句子时,会经常说错,出现语言颠倒、语法错误等,因为这已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即“语法干扰期”。语法干扰期是“每个人掌握语言的必经阶段,是儿童掌握语法规则,建立语感的必然方式”。
2英语启蒙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一系列“二语习得”理论的研究不难发现,幼儿的英语启蒙受环境因素影响很大,尤其在未走向独立、对家庭依赖比较多的婴幼儿时期,此时家庭教育中的英语启蒙至关重要。首先,家长应给孩子营造一个英语学习氛围,比如给孩子念原版英文绘本,放英文歌曲和儿歌,孩子听得多了自然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如果刚开始排斥也没关系,因为要经历一个长短不一的语言“沉默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后,孩子能够看到自己熟悉的事物自然说出它的英文名字。这时,家长要给孩子制订一个合理科学的学习计划,鼓励孩子学习多种知识。语言学习也有曲线上升期,也许某一阶段孩子学得很快,下一阶段又不想学了,或提高缓慢,甚至以前学的也忘了,家长也不必担心,更不能强求,应在坚持的同时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和规律,尤其对幼儿来说,循序渐进定有成效。另外,要想让孩子从小爱上英语,学好英语,父母就要和孩子一起在英语中成长。因为孩子学习语言的潜能无限,父母要尽可能地营造一些全英文的学习环境,除了在家给孩子念书和放全英文的碟片外,还可以带孩子到图书馆或外文书店去学习。
二、英文绘本的特点和意义
1. 绘本的概念和特点
绘本,英文称Picture Book,就是“画出来的书”,即指“一类以绘画为主兼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通过文字及与其对应的插画两种表现形式,相互交融,相辅相成,共同传达情感与主题”。因此,不应把绘本看作是简单的讲故事,而是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世界、培养多元智能的工具。在西方,绘本是发达国家家庭首选的儿童读物,国际公认“绘本是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最新的幼儿英语教育理念认为,幼儿的英语学习可以通过阅读原版英文绘本来实现。原版英文绘本就是由外国作家创作、文字是英语、在国内销售的绘本。也许会有家长担心,孩子没有一点英语基础,自己的英语水平又不高,怎么读呢?事实上,绘本中的图画能够很好地帮助孩子理解绘本内容。当然,如果家长能跟孩子一起读,并辅以适当讲解,效果会更好。
众多教育者和家长已对当前英语学习低龄化发展趋势达成广泛共识,但是如何依据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在培养儿童英语能力的同时维持其持久的学习兴趣呢?韩国、日本等国家在20年前就开始进行英文绘本的分级阅读和推广,近年来中国也掀起了英文绘本阅读的热潮。因为英文绘本故事具有“可读性、趣味性、生动性、发散性”等特点,其中精美的图画十分符合幼儿“读图”年龄段的认知特点,这正是激发儿童想象力、培养其学习兴趣的动力所在。
2. 英文绘本阅读的重要意义
首先,英文绘本通过生动形象的绘画为儿童呈现了大量的生活语言和真实的故事语境,通过原汁原味的语境接触丰富的英语词汇和句式,尤其低幼阶段绘本中的句式基本上是按照押韵规律展开,节奏感强,语言精练,易于孩子模仿,可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语感基础。其次,绘本中的图画精美,绘画手法多样且各具特色,不仅给孩子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其生动的故事情节也给孩子插上一对想象的翅膀,帮助孩子拓展思维,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预测推理能力。再次,阅读英文绘本符合“二语习得”理论,英语绘本对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儿童提供了“自然习得语言”的情境与机会,儿童可以根据插图体验故事情节,在故事中感知地道的语言,这十分符合幼儿语言学习中“意义先行”的心理特征。最后,阅读英语绘本可以开阔孩子的眼界,增加孩子的文化底蕴。绘本故事的分类很多,这些不同分类可以拓宽孩子的知识面,还能使其从绘本中学到真、善、美,培养良好的性格习惯和自我保护意识。
三、英文绘本的选择和阅读建议
家长在选择绘本时,要选择适合孩子不同年龄段兴趣和阅读能力的书,内容要生动有趣,颜色要鲜艳,让儿童感到新奇且容易理解。背景要简单,图案要清晰优美,人物形象要大且有趣,字数不要太多,或者是无字书,内容应是围绕儿童生活的。总之,选择绘本要依据儿童的阅读兴趣和认知能力,促使其更加热爱阅读。在选择合适的绘本之后,就要有效地指导儿童阅读绘本。在阅读时,首先要让孩子自己观察绘本,根据图画“猜”书中的故事,然后进行亲子阅读,从头到尾完整地阅读绘本,用书面语言,不要用自己编的口头语,因为这样不利于孩子的语言规范性和简洁性。绘本的封面、环衬、扉页、正文和封底,都要让孩子看到,因为每一页都是故事的一部分,有的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读完之后和孩子一起讨论绘本都讲了些什么。过几天再读一次,多次重复阅读可以加深儿童对绘本的认知程度。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自己讲述或表演绘本中的故事,借以提高其语言表达和肢体运用能力。因此,家长如果掌握了恰当的阅读方法,就能让绘本成为儿童成长中必不可少的精神营养大餐。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要重视儿童的早期阅读,为其选择合适、优秀的早期阅读材料,绘本可以作为家长的重要参考,而且还要努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及阅读环境,让孩子从小养成热爱阅读的好习惯,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静,徐志国.幼儿园开展图画书阅读的教学策略[J].当代学前教育,2009(3).
[2]刘佳玺.对儿童图画书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