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28 15:50:0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第1篇

一、健康教育健康促进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1]。

健康促进是指运用行政或组织的手段,广泛协调社会各相关部门以及社区、家庭和个人,使其履行各自对健康的责任,共同维护和促进健康的一种社会行为和社会战略[2]。

二、公共图书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对象与内容

1.对象: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和广大读者。

2.内容:宣传与培训。

2.1健康教育知识宣传与防护技能培训。根据分析研究,影响公共图书馆环境卫生的因素为空气污染、霉菌因素、病毒传播等[3]。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和防护技能培训,与媒体合作,利用媒体进行宣传,以此提高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和广大读者自我保护意识、改变不良卫生阅读习惯,改善公共图书馆环境,治理职业有害因素,预防职业病和其他各类疾病的发生。

2.2一般性健康教育。不但要对图书馆工作人员和广大读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还要进行一般性的健康教育。因图书馆工作人员和广大读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受到环境、行为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又存在着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生活习惯、健康状况等多方面的差异,因此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来满足不同需求。图书馆是健康信息的主要来源,也可以其特殊的作用为广大读者提供健康信息,如在公共图书馆推广RSS技术,为广大读者提供检索和推送戒烟限酒、合理饮食、口腔卫生、科学洗手的步骤等一般性的健康教育知识,不但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还以此提高广大读者的健康素养水平。

2.3公共图书馆卫生法规教育。公共图书馆卫生法规教育与工作场所健康教育是相互促进的,公共图书馆卫生法规教育应作为工作场所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公共图书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实施与评价

1.实施

1.1提高认识,争取领导的理解与支持

公共图书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投入比较大,在短时间内难以见到效益,管理部门积极性往往会比较低,这就需要对图书馆管理者进行开发教育。实践证明,搞好各类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键不是经济和技术的问题,而是管理者思想观念的转变。通过加强与管理者的沟通,促进管理者树立大卫生观念,以事实和业绩争取管理者的关注和支持。

1.2推广适宜技术,改善工作环境

公共图书馆疾病预防控制,关键在于工作环境的改善及其有害的技术改造。因此在计划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场所的特点,在健康促进策略的指导下,总结和推广各类事宜的治理技术。如对图书消毒采用的主要两类设备,臭氧消毒和紫外线消毒。臭氧消毒设备能杀死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肝炎病菌和霉菌,具有消毒效率高、无死角、无残留的优点;但缺点是对书有一定的损害。紫外线消毒,能有效减少图书上的微生物和传染病菌,方便、经济、安全;但它会加速纸张老化,使纸张变脆,导致缩短图书的使用寿命。而且,由于紫外线光是直射的,会存在消毒死角。根据以上两种消毒设备的优缺点,鼓励开发技术人员对两种消毒设备进行创新和改良,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推广。

1.3计划实施的原则。①准确性原则:准确即指教育内容的科学性、有效性。健康教育者要掌握职业病和其他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知识及防护技能,以正确有效地对图书馆工作人员和广大读者进行健康教育。②职业安全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职业安全与职业卫生问题往往交叉在一起,因此将二者有机地相结合,将节约人力、物力、时间。③分类原则:在进行现场健康教育时对工作人员和读者既要进行职业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危害及防护技能的健康教育,又要避免过分强调危害因素的危害性,以免引起恐慌而影响正常的工作秩序;对于管理层,不仅要告知其存在的职业危害的严重性和可预防性,更应告知其健康促进的策略,促使积极改善工作环境。

1.4计划实施的具体方法。①对全社会广泛性的公共场所健康教育:即通过各种媒体传播预防疾病的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全社会的健康素养水平。②直接对公共图书馆的健康教育:根据公共图书馆的环境卫生问题,采用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对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形式有健康教育培训、展板、手册、RSS技术健康知识检索和推送、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对新上岗和换岗人员进行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及同伴教育等。

2.评价

2.1公共图书馆健康教育效果指标。公共图书馆健康教育效果指标包括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对工作环境危害认识的程度和行为的改变。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的提高、健康教育之后行为的改变、为改善工作环境经费的投入、改善工作环境技术的改造、防护用具的配备等。

2.2公共图书馆工作环境质量变化指标。公共图书馆工作环境一般卫生状况的改善程度和有害因素的变化,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比例等。

第2篇

【关键词】高血压;健康教育;健康促进

【中图分类号】R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141―01

2011年2月---2013年2月我们对攀枝花市东区红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5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2年跟踪随访并进行社区干预,并对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正确应答率和对高血压相关态度应答率作了干预前、后的效果评价。现将研究和分析过程通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四川省攀枝花市东区红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建的健康档案管理在册65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60――85岁,其中:男:302 例 、女: 348 例 男:女=86.7% 高血压分级;1级495例 、 2级146例 、 3级9例 。 诊断标准:高血压分级标准可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制定的分级标准1级:收缩压140mmHg―159mmHg、舒张压90 mmHg --99 mmHg2。2级:收缩压160 mmHg --179. mmHg、舒张压 100 mmHg --109 mmHg

3级 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 mmHg

1.2社区具体干预方法:

1.2.1加强健康教育 :高血压流行是一个群体现行,群体疾病应采用群体的方法来防治。社区防治应采用“高危人群策略”(只对高血压病人进行检出、治疗、减少并发症)和“全人群策略”(对全体人群进行预防、减少发病)相结合的方法。最终目标是在一般人群中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在高危人群中降低血压水平,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管理率、服药率和控制率,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2.2社区干预措施 对于社区中心在册650例高血压患者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综合性的个性化管理。1)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主要方法是面对面教育(常用于高危人群)和利用媒体、发放宣传资料及板报形式(常用于全人群)进行教育。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面对面咨询可提高病人健康知识、技能、信心和配合治疗的顺从性。 2)生活方式指导:具体内容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采取健康的生活习惯;1、均衡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平衡心态。坚持不懈得减少体重,宣传长期高盐、高脂、高蛋白质饮食对身体健康的危害。2、注意对高血压患者的检出并加强随访与复查。

具体实施方案:

(1)每月抽调医务人员为高血压患者上门诊疗1次(选择符合标准的水银柱式血压计),了解患者用药以及高血压控制的情况,进行高血压病防治知识教育、咨询、指导等各项干预措施。(2)定期组织发放健康宣传资料,每1-2个月以黑板报的形式向居民宣传高血压防病知识。(3)每2个月举办高血压健康知识讲座,并现场对健康行为指导。

高血压病人为控制自身血压,干预后采取了更加积极主动行为,除了目前“打算戒烟”和目前在饮酒外,以及积极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和不良饮食习惯,其余健康相关行为较干预前都有很大明显改善。

评价指标:1、高血压相关知识的正确应答率:指2年随访中,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正确应答情况干预前和干预后的比较。

2、对高血压相关态度的应答率:指2年年随访中,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患者对高血压相关态度的正确应答情况干预前和干预后的比较。

第3篇

通道一:在游戏活动中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融合于游戏中,能够很好发挥增效作用。不同的游戏活动,对幼儿各方面起着不同的作用。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如:角色游戏开始时孩子们常会为分配角色而争论不休,在娃娃剧场里“谁当演员?”“谁当观众?”“表演什么节目?”无休的争吵使游戏难以进行下去,这时他们也逐步意识到需要商量才能解决问题,于是,幼儿通过与同伴在游戏中协商、分工、合作、谦让等,锻炼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对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有很大促进作用。

在体育游戏中,幼儿通过严守规则而磨炼意志,通过小组合作参与竞赛而学会与人合作,通过积极参与活动,克服困难,体验成功进而培养了自信。众所周知,体育游戏是最受幼儿欢迎的活动之一,在体育游戏中可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力和合作能力,科学、合理的体育游戏能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我们教师需要灵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以游戏活动为载体,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提供幼儿交往的机会,培养良好的性格和意志品质。

通道二:在主题教学中

幼儿的心理健康标准中社会适应性占了较大比重,所以在我们使用的教材中社会领域部分就涉及了许多有关心理健康的主题教学活动。教师通过组织专门的主题活动来帮助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情绪控制方法,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等等。如:主题活动“我和快乐交朋友”,其目的就是帮助幼儿养成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又如:班上经常为某个孩子集体庆祝生日,体验到集体祝贺生日活动的情趣,充分感受到分享的快乐。再如:班上有个小朋友生病两天没来幼儿园。第三天来园时,教师便抓住时机进行教育,鼓励幼儿主动上前询问他为什么两天没入园,并与他交谈,然后引导幼儿讨论我们要怎样关心别人,在生活中谁关心你?你关心谁?怎样关心的?这样既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又能激发孩子关心别人的感情,使幼儿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朋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意义。在这种友好的人际交往氛围中,幼儿会表现出心情愉悦、乐观自信。另外,幼儿园结合科研课题经常策划组织一些大型的全园性或年级性的主题活动,“游戏”让同一年龄段的几个班级幼儿在一起游戏活动,“儿童自助餐”让全园的幼儿去各个美食铺自取美味食品,自己选择搭配营养美食。幼儿在跨班跨年级的开放环境中,交往机会增多了,独立性增强了,更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在主题教学中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通道三:在日常生活中

大量的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去,使其融入幼儿园日常教育之中。在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心理健康的最佳状态就是感觉快乐,本着“让幼儿快乐每一天”的保教目标,我们尝试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增设了用“表情卡片”来进行“心情播报”。让他们画出自己在心情高兴、心情沮丧和心情一般时的三张代表不同心情的卡通脸制成“表情卡片”,孩子每天早晨来到幼儿园,就根据自己当时的快乐指数挂上相应的表情卡片来进行“心情播报”。这种在孩子眼中间接的表达方式可以让教师轻而易举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然后分别有针对性地进行关注和疏导,收到了非常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另外,教师要敏感地捕捉到每个孩子的积极信息,多赞美和多肯定孩子,发现进步及时给予鼓励。教师必须树立赏识观念,积极评价幼儿的能力与行为,多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学会欣赏每一个孩子,不吝啬你对孩子的赞美。

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于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假若教师具有很强的教育渗透意识,那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幼儿教师应该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即开始,就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心理气氛。教师平等、公平地无条件爱每位孩子,只有这样才能给幼儿以安全感和亲近感,使幼儿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其次,充分地接纳和尊重幼儿。教师在与幼儿的接触中,要通过一句关怀的语言、一种微妙的表情、一个细小的动作流露出对孩子的深情关爱,使幼儿有一种充分地被重视和接纳感,沐浴在温馨和谐的气氛里。有意无意间营造了一种健康和谐的氛围,我们就完全可以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近些年,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诱发的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2002年初发生的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2004年,马加爵在云南大学宿舍连杀四个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2013年复旦大学生林森浩饮水机投毒致舍友死亡。这些极端的案例已经将社会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关注推向了顶点。调查表明,1/3以上的大学生存在孤立、抑郁、敌对、人际交往障碍等方面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他们今后职场道路的顺利发展。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迫切需要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1.1 抗挫折能力差,面对压力常常无所适从

大学生活完全脱离父母,是第一次真正意义的独立生活。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很少经受挫折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面对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感。这种不适应,往往容易引发学生郁闷、焦虑、烦躁、自卑等心理。

1.2 情感脆弱,在恋爱上易走向极向极端

大学的开放性和社会观念的改变使大学生的恋爱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话题,恋爱成了很多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恋爱引发的问题日趋明显,极端的案例不胜枚举。

1.3 性格存在缺陷,人际关系紧张

当代大学生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的影响,性格上普遍存在自我,自私,偏执,冲动的缺点。而每个学生的生活、成长环境各不相同,形成的个性和价值观各不相同,当大家生活学习在一起时,如果彼此缺乏宽容、忍让时,自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

1.4 家庭条件的差异易导致心理落差,贫困生群体心理问题明显

由于中国的体制、社会因素,目前我国社会分配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贫富差距较大。家庭困难的学生,与衣食无忧的同学相比,对学费和生活过度忧虑,心理上易自卑、价值观动摇,甚至会产生仇富、对立心理。家庭困难学生在自信心、未来感、自由感等方面更易遭受打击。

2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师资配给不足,专业程度不高

2005年初,教育部明确规定:“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高校平均每10000名学生才配有1名心理教育专职工作人员。专职教师的数量较少,已经严重影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

目前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主要有:心理辅导教师、辅导员、医务工作者和其他管理人员,且多数是兼职人员。他们大多没有经过心理辅导的专业训练,对心理学知识了解不多,对心理测试技术和心理辅导方法不熟,已经不能胜任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应具有专业性,既懂理论,又会操作。教师的专业化是心理健康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2 缺乏连贯系统的心理教育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常常起着“消防员”的作用,哪有火灾,就去哪里灭火。无论是一线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人员,还是高校的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往往处于治疗心理疾病的层面上,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少数心理确实存在问题的学生的辅导、咨询、治疗上,而忽视了整个学生群体的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定位在于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起以预防教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3 方法、模式单一

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长期游离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之外。主要表现在学校和相关教师主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并努力发现障碍和心理疾病学生,只有发现问题,学生才能成为心理教育的真正对象。导致这种模式原因有二。一是目前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曲解,心中存在逆反情绪,持排斥心理。二是高校目前的教育体制将心理健康教育边缘化,从业人员待遇低,职称评聘无保障。

3 大学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几点建议

3.1 建设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笔者认为,要切实加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要的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充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培养骨干教师,成就部分专家式人物,以辅导员为主力,实行专兼职教师相配合。加强人员培训,促进师资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实行资格认定制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须持证上岗。加强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举办心理专题研讨会,促进教师间相互借鉴和学习。

3.2 心理教育活动的形式多样化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从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以帮助他们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危机和困难,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优化个性心理品质为着手,以促进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首先应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设立必修或选修课程,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了解心理问题或者心理障碍产生的机制;开展心理咨询,包括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活动,在高校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工作,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工作者,应是接受心理学专门学习和培训的人员,扩大咨询途径,除了面谈咨询,还应接受网络、电话、信件等咨询方式;对在校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评估并建立学生档案制度,及时了解学生群体的交往心理、恋爱心理、网络心理等重点心理状态,同时,通过评估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介入;积极开展心理课程、讲座之类的教育活动;成立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等学生社团并组织活动;建立心理学知识和辅导网站;组织心理辅导人员的培训工作,开展学术研究和对外交流活动。

3.3 发挥学生本人在心理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应当有大学生自身的参与。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一是,引导学生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导。通过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周围环境及自身角色,做到能在他人的帮助下应对其生存环境。二是,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社团作用。通过学生社团主办各种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三是,积极开展同学间心理互助交流。同龄人更容易相互理解,向同龄人倾诉,有利于提高心理咨询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教育改革;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7-0191-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急速加快,社会压力急剧加大,导致许多人心理上的严重失衡,产生心理障碍,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社会关注的问题。特别是现在的青少年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较严重,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和失败,心理素质低下。然而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失败,心理健康教育也因而显得尤为重要。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体育教育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1 心理健康的标准

许多专家和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和研究领域对心理健康的含义进行了归纳总结。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定义心理健康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曾被这样提出:①没有心理异常;②正常发育的智力;③健全的人格;④充沛的精力;⑤丰富的情感生活。祝蓓里与季浏认为适当的情绪控制能力及保持良好人际关系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准。

2 体育教育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点

(1)有利于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在体育教育的传授过程中,学生身体活动的行为、表情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所以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很容易被发现。

(2)有利于预防及治疗心理问题。体育运动可以改善情绪。不同的体育项目、不同的运动强度和节奏对人的心理施以不同的影响,可以缓解心理的紧张及烦躁情绪,消除心理上的疲惫及消极心态,实现移情效应,减轻心理压力,达到一种心理平衡。作为一种宣泄的方式,体育运动起到了预防心理问题的作用。同时实践表明,适当的体育锻炼是治疗忧郁症及焦虑的有效手段之一,因为体育锻炼能够分散自己对忧郁及焦虑的注意力。

(3)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胜负是体育竞技永恒的主题,它鼓励人追求胜利,同时也使人勇于接受失败。学校体育教育通过体育竞赛让学生学会承受失败,同时也使学生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的良好意志品质得到锻炼,以此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4)有利于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殊意义。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活动既是身体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社交的环境。参加体育运动能够使人们远离孤独,增进人们的相互交往,提高在社会生活中的适应能力,促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5)有利于树立乐观向上的人格。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亦可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项体育运动中,开阔心胸,激发对生活自信心,自然而然地形成豁达开朗的心境,也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目标及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

3 体育运动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机制

(1)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以加强,从而加强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想象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反应速度得以改善和提高。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还可以使人的本体感觉、触觉等更为准确,提高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从而减少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2)在体育运动中,全身肌肉得到积极活动,各肌肉群向大脑的兴奋传导迅速增多,在大脑皮层,形成兴奋性,使得情绪高涨,直接给运动者带来愉快的感觉。这种由生理引起的心理上的满足和在体育心理学上称为“运动愉”,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

(3)体育锻炼能够激发神经递质(如内源性阿片肽物质,儿茶酚胺,5-羟色胺等)含量的变化,使得运动中的情绪高涨,同时干扰破坏心理疾病患者的消极心理导向,转移注意力,使心理疾病患者的不良情感体验得到发泄,从而达到精神负担的心理平衡,消除病态心理效果。

4 体育教育改革中的几点建议

(1)体育教育改革,应从学校领导的根本观念改变开始。学校应当重视体育教育,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学校应当优化体育育人的环境,不断改善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条件,尽可能满足教学和课余体育活动的需要。这样一来,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育意识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2)要想体育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首先提高教育者本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即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品质,融洽的人际关系等。同时教师应主动与学生接触,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及心理健康状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体育活动中勇于表现自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造性,给予学生乐观向上的感染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体育教育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新的教育改革形势要求教师在实现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渗透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同时,对于考核方法也应适当改革,建立科学的健康体能评价模式。新的考核方法应既注重学习的结果,又重视学习的过程,教师要注重个体之间的情绪交流,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力求通过客观公正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得到情绪上的共鸣,从而形成集体心理气氛。

(4)学生的意志品质及心理活动在体育教学中都表现得极其生动、具体和鲜明。学生在承受运动生理负荷的同时,自然也将会受到心理方面的负荷,学生必须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的生理与心理上的困难与障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有目的地设置一些困难、挫折,在原有的练习内容、方法和要求方面提出更高的目标,使学生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获得胜利,从而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5)体育教师可以运用竞赛的形式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同学间团结协作能力,促进学生感情交流,培养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锻炼个人意志品质和竞争意识,培养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综上所述,体育教育融合意志品质教育及集体主义教育,体育教育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乐观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友爱,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机智灵活,果断沉着的意志品质,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体育教育的这些特点都有助于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学校体育教育应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核心,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充分利用学校体育的功能,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有效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徐欣.高等医药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硕士论文,2007(5).

[2]俞国良.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刘协和.心理卫生大全[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4]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新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5]邓树勋,等.体育与健康(南方版)[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6]张力为,毛志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5(4):42-47.

[7]方新普,等.健康教育与学校体育教学观念的变革[J].体育学院学报,2003,22(4):9-11.

[8]漆昌柱,徐培.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机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4-6.

[9]季浏,祝蓓里.体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0.

第6篇

一、充分认识到进行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相适应的四有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中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我通过参加由区教育局主办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的学习后,充分认识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所以我不断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平时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研活动;校内的每一节研究课,我都认真去听;经常查阅资料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还经常到校外去听课,听讲座,不断取长补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先后去实验中学,城北中学等兄弟学校听心理健康辅导课公开课,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与经验。

二、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因素的实际情况,面向全体学生,认真上好心理健康辅导课

现在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是‘小皇帝’,处处养尊处优,生活自理能力,自控能力和受挫能力尚差。又因生源复杂,许多家庭的生活背景及教育观念均不同,故学生的心里情况也具有多样性。因此,在初中一二年级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此,我根据,《心理健康活动手册》的内容,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关于学习习惯以及学校常规等一系列辅导活动。如《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初一年级新生早日适应新环境,做一个懂得热爱学校,尊敬老师,讲文明,讲礼貌的中学生;如《铃声响,快静齐》,让学生懂得铃声就是命令,听到铃声,知道该上课了,必须及时做好课前准备;《做个有心人》,在学校里,爱护公物,讲究公共卫生,是每个中学生都应有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爱集体的好品质;《爱护集体的一草一木》,使学生从小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又如上《当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一课,重点培养中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良好心理素质。

由于进行教学时,我特别注意以学生的实际为依据,认真钻研教材,尽量以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作为激发点,是每次实验课都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列如,我上的《爱心乐园一当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一课时,亲自制作了教学软件,创设了教学情境,是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培养学生有爱心,乐于助人的健康心理,应此这节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效果良好,获得听课领导和教师的一致好评。

三、及时关注个别学生的心理,给与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第7篇

一、前言

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解释为“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范畴。各类研究和调查数据表明,现阶段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学校体育教学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怎样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促进学生身心两健,是我们体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在很多时候,由于教学内容、方法的改变、学生完成动作的失败、师生交往或学生交往的冲突等原因,课堂集体气氛会发生起伏变化,从而对每个成员的情绪产生振动和感染,使每个成员的心理活动随课堂气氛的改变而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优化可以发挥其愉悦和调节的作用,使集体的情绪处于适度的亢奋状态,每个成员在认知上相近,情绪上相融,心理上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与学、练的情绪高涨,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之下,认知操作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练效果得到了最优化。

二、优化体育教学情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合作快乐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互相帮助、探讨学习,使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也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2.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精神。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如集体跳长绳游戏比赛,接力跑游戏等集体游戏活动。通过对游戏规则的了解和参与游戏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同时让学生在比赛中也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3.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心。体育活动中以小团体为主的练习活动,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相互产生亲切感和依赖感。在活动中,教师应经常注意学生的活动,关心学生的情绪状态。如可以拍拍学生的肩膀表示鼓励、肯定、赞赏。

三、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理论学习法。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以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

2.激励表扬法。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这对于具有强迫症和抑郁症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适当,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要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3.交流法。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师要主动与之沟通,进行疏导。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4.诱导法。心理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学生就会产生愉快。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利用任务进行诱导,循序渐进,使其懂得只要主观努力,方法得当,就能将自己的潜能挖掘出来。扬长避短,逐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5.感染法。对于某些技术动作,尽管教师做了技术示范,可是有的学生不相信自己也能完成这些技术动作。这时候,教师除启发、鼓励学生的信心外,还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同学去带头练习,当他们成功的完成这些技术动作时,能很快的消除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顾虑,增强其完成动作技术的自信心。正确看待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体育教学中的影响因素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的时间和运动频率,从运动类型来说,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令人愉快有趣的运动,有氧运动,回避人际竞争运动,可以自定步调的运动;从运动强度来讲,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疲劳;而运动持续时间,研究认为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20--30分钟。

第8篇

Abstract: Mental health is an understanding of human health, leap, it will be the theme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health education, students must not only have a healthy body, but also a healthy psycholog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romotion of mental health Aerobics practical effect, reveals the physical and health education in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se of physical means of a comprehensive health education to students, and to promote student mental health functions and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made specific elaboration

关键词:健美操教学高校学生心理健康

Keywords: aerobics teaching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作者简介:江霞(1982――),女,南昌人,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基础部教师

引言:

健美操运动是以徒手操的各种基本动作为基础,结合舞蹈、艺术体操、技巧、健美、武术等诸多运动,经编排、组合并配置音乐的一项锻炼体育综合素质的运动,它以其独特的“健”与“美”的魅力和休闲娱乐性,吸引了许多学生的积极参与,在富有乐趣、丰富多彩的健美操运动中,学生们不仅练出了强健的体格,更促进了他们的情操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一、心理健康

1.1 健康不仅仅指身体没有疾病,而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心两方面。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

1.2 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神经疾病的原则和措施。

二、健美操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健美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体质基础。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健美操可以改变心理环境,增进心理健康是进行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2.1 促进心理健康,可减轻心理压力

健美操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以其动作优美协调、锻炼身体全面和有节奏强烈的音乐伴奏而吸引众多喜爱者,它又是缓解精神压力的一剂良方。在轻松优美的健美操锻炼中,练习者的注意力从烦闷的事情上转移开,忘掉失意与压抑,尽情享受健美操运动所带来的欢乐。

2.2 提高表现力,能激励学生对美的追求

学生自我表现意识的形成与提高,是学生亲身体验的一个心理训练过程,开始练习阶段,大部分学生怕羞,不敢展示形体姿态,低头含胸,动作不舒展、不大方,通过健美操练习,教师采用语言鼓励、观察表演等教学手段,调动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表现力。

2.3 改善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品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

经常从事健美操运动,可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功能,使大脑获氧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并且在进行健美操运动时可以感受运动技术动作的力量感、美感、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三、健美操教学如何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3.1 健美操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3.1.1 抓表现意识的形成,强调表现力的培养

首先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健美操不仅能增强健康,提高身体素质,还能塑造美的形体,培养高贵的气质。教学中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严格抓好站立的姿势、手法、步法和灵活的运用动作力度、动作协调性、头的方向,眼神的处理等方面的训练。

3.1.2 强调自信心的培养

在不断展现形体美和高质量完成动作中,在同学的掌声中培养自信心。

3.1.3 动作语汇(形体语言)的应用

当学生运用好动作语汇把内心对动作美的体会,对动作的理解以及身心美的修养全部表现出来时,他们就会体验到心理上的变化,得到心理上的训练。

3.1.4 语言刺激的作用

课堂上不断通过语言刺激,对学生的心理过程施加影响,为了鼓励学生,我们常常提醒学生“当自己站在那里表演时就应想到我是最好的。”让学生做到从内心里自我欣赏。通过自我暗示和接受暗示,起到调节情绪,思维和意志的作用。

3.2 健美操教学中拐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3.2.1 激趣法。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兴趣的教学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健美操教学的兴趣和喜爱程度及其从健美操活动中获得的愉快的情感体验是增强身体活动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

3.2.2 沟通法。学生愿意跟教师沟通,这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

3.2.3 互助法。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多让学生相互交流、互帮互学,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3.2.4 疏导法。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师要主动与之接近,疏通感情,了解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然后因人施教,对症下药。

四、结论

4.1 积极参加健美操锻炼,不仅能强身健体,同时可以调节和促进心理健康。健美操教学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效果为其它任何方法和手段所不能代替,因为健美操有其独特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锻炼人的意志,激励人奋发图强和追求健康积极的生活目标。

4.2 健美操教学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学校体育应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健美操教学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4.3 在健美操教学中,加强参与意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体现现代健康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决不是全部。所以,正确认识、理解体育与健康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转变教学观念的前提。

参考文献:

[1] 杜晓红等,健美操对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