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语文学习总结

大学语文学习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28 15:50: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语文学习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语文学习总结

第1篇

(三) 对就业问题的看法

1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的难易程度

学生对今年应届毕业生找工作难易程度的看法见表14所示;其毕业后的打算情况见表15所示。

2对“先就业后择业”和“专业对口”观点的看法

对“先就业后择业”观点,毕业生们的基本看法见表16所示。

对“选择工作时是否考虑专业对口”,毕业生的看法见表17所示。

3对自己就业前景的基本态度

毕业生对自己就业前景的基本态度见表18所示。

4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认识

毕业生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认识见表19所示。

5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问及“目前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时,回答选项是:

1) 高校扩招,应届高校毕业生过多;

2) 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

3) 应届毕业生心态不现实;

4) 应届毕业生还不具备完成工作的能力;

5) 就业渠道不通畅;

6) 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有偏见。

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情况(可多选)见表20和图6所示。

6影响就业的主要社会因素

问及“影响自己就业的主要社会因素”时,回答选项是:

1) 所学专业不对口;

2) 学校就业指导不够;

3) 学校名气;

4) 用人单位选拔不公正;

5) 缺乏家庭背景或社会关系;

6) 社会需求信息不足;

7) 性别歧视。

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情况(至多选两项)见表21和图7所示。

7影响就业的主要自身因素

问及“影响自己就业的主要自身因素”时,回答选项是:

1) 学习成绩; 2) 专业技能;

3) 外语能力; 4) 个人交往能力

5) 环境适应能力; 6) 个人品行;

7) 发展潜力; 8) 工作经验或社会经历。

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情况(至多选两项)见表22和图8所示。

8求职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因素

问及“求职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因素”时,回答选项是:

1) 地域; 2) 对事业发展有利;

3) 薪酬与福利; 4) 对国家贡献大;

5) 有出国机会; 6) 有培训机会;

7) 个人发展机会; 8) 单位性质;

9) 家庭期望; 10) 其他。

对此,基本回答情况 (至多选两项) 见表23和图9所示。

9理想的单位性质

问及“自己理想的单位性质”时,回答选项是:

1) 政府机关或公务员; 2) 科研设计机构;

3) 医疗卫生; 4) 初、中等教育;

5) 高等教育; 6) 国有企业;

7) 三资企业; 8) 私营企业;

9) 艰苦行业; 10) 基层单位;

11) 自主创业。

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情况(至多选两项)见表24和图10所示。

(四) 对母校的综合评价

1对学校工作和教育质量的综合评价

学生对学校工作的综合评价见表25和图11所示。

学生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总体评价见表26和图12所示。

2对学校培养的总体感觉

学生对学校的培养总体感觉情况见表27和图13所示。

3在大学的主要收获

问及学生“在大学里的主要收获”时,回答选项是:

1) 就业的技能; 2) 终身学习的能力;

3) 文凭; 4) 良好的个人素质;

5)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6) 爱情;

7) 一无所有; 8) 其他。

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情况(可多选)见表28所示。

4在大学学习中的最大问题

问及学生“在大学学习中感到的最大问题”时,回答选项是:

1) 不喜欢所学专业;

2) 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效率低;

3) 学习负担太重;

4) 所学内容比较枯燥,陈旧;

5) 只掌握了理论,缺乏实践。

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情况见表29所示。

5校园内对自己学习影响最大的人

学生对“校园内对自己学习影响最大的人”的看法见表30和图14所示。

6毕业生是否达到既定培养目标

对于“本专业毕业生是否达到了既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看法见表31和图15所示。

(五) 分析与思考

将上述各部分数据与前两年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对照,可以看出,采集自本届毕业生的各项数据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积极可喜的进步,较好地反映出该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我们有以下简单分析。

1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培养

对于“在学校期间哪些素质和能力培养最重要”,这一届毕业生的看法与前两届在多个方面有明显差别,如表32和图16所示。

可以看出:2003级毕业生更看重对“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2004级毕业生更看重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而2005级毕业生则重视对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且三届毕业生都看重对“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相比较,“一般人际交往”是对当前学生“影响最大的社会活动”,学生对“担任学生干部”的兴趣有增无减。

2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综合知识水平均有提高

2005级毕业生对“参加社会实践”(41.8%)和“专业实习”(61.2%)给予了更多的重视,认为这些活动是“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很多人认为“参加技能训练”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社会活动”(33.0%)。但还是很少人(12.2%)认为“业务知识水平”是“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培养”;2005级毕业生自评的“专业水平”和“科研与创新能力”较前两届有所提高;2005级毕业生“综合知识水平的自我评价”的各项指标均比前两届学生有所提高。

3对所学专业有所了解,期待课程设置更趋合理

与往届相比,本届毕业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均表示“了解”(43.9%)和“有点了解”(56.1%),没有人选择“不了解”和“不知道”。这组数据,既反映了学院专业教育的进步,也表现了还需努力的成长空间。

调查中,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程设置”的认同度有明显提高,而质疑“不太合理”的学生数在去年明显下降的基础上,今年较之去年又下降了50%。三年来,质疑本专业课程设置“不太合理”和“很不合理”的人数比例由前年的67.8%下降为去年的44.7% ,又进一步下降为今年的20.4%,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学院教学改革的明显进步,毕业生们对学校开展的教学改革表示出赞同和欣喜,认为学院教育形势“明天会更好”。

对于“在学校期间,哪些教学环节对自己的影响最大”,本届毕业生中,41.8%认为是“专业知识”,64.3%认为是“教学实验与实践”,21.4%认为是“毕业设计或论文”,有15.3%的人则看好“职业资格认证”(此数据为三年来最高)。

有48.0%的学生表示,如果可以重来,最需要改善的是“专业知识学习”,希望学校“加强专业知识培养”(31.6%)、“加强专业技能培养”(31.6%)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34.7%);多数学生认为“影响自己就业的主要自身因素”是“专业技能”(60.2%)和“经验或经历”(70.4%,此数字较前两年有大幅增长)。

4课余时间安排要加强引导

与往届相比,课余时间玩电脑游戏的比例持续上升 (已达33.7%)。31.6%(上年是25.5%)的学生选择了课余时间“学习课程知识”。实践表明,“堵”的成效不大,而“让学生课余时间忙起来”是积极引导的好办法。

5职业志向与“先就业后择业”

据报道,受世界金融危机和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影响,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而调查中,36.8%的应届毕业生对就业前景表示“乐观”,19.4%表示不乐观(较上年增加)。对于“毕业后的打算”,92.9%的学生选择了“直接就业”或“自主创业”(上年为84.0%)。41.8%的毕业生对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比较模糊”、“很模糊”和“不清楚”(此数字逐年明显下降)。

对于“自己理想的单位性质”,多达51.5%的人选择了“政府机关/公务员”(上年为44.7%)。考虑“自主创业”的人数比例下降。见图17所示。

为解决大学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问题,在一些学校采取的多项措施中,有一条近来被用做了重点宣传口号:“先就业,再择业。”对此,有12.2%的毕业生“完全认同”,71.4%“比较认同”,16.3%的毕业生“不太认同”和“完全不认同”;只有3.1%的毕业生认为选择工作时专业对口“很重要”,58.2%的毕业生认为“比较重要”,有38.8%的人认为“不太重要”。三届毕业生的看法对比如图18和图19所示。

在2005级毕业生中,有25.5%认为自己“所学专业不对口”,有14.3%的毕业生表示“不喜欢所学专业”。这些数据较往年有所下降,但仍值得我们在开展专业教育和就业教育中继续努力。

6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不够

对自己所学习专业的教师的教学水平,44.9%的人认为“很满意”和“较满意”;54.1%的人认为“一般”、“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三年来,毕业生对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满意度逐年有显著提高。

多数学生认为,对自己学习影响最大的人是自己的同学(62.2%),而任课教师只收获了26.5%,辅导员/班主任收获了8.2%。

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相对比较年轻,无论在资历和学术水平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和号召力都有待继续努力。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相信这也是学校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7实现学习目标的自我评价逐年正向发展

有55.1%的应届毕业生认为自己“基本达到”了既定目标,44.9%的学生认为“没有达到”或“不清楚”。这组数据逐年有着正向的良好发展,如图20所示。

本届毕业生中,88.7%对学校工作的综合评价是:“比较满意”和“基本满意”,只有11.2%的人认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图21);83.7%的学生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总体评价是:“比较满意”和“基本满意”,只有16.3%的人认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图22);对学校给予自己的培养,有90.8%的学生认为“很满意”、“比较满意”和“基本满意”,只有9.2%的人认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图23)。

(六) 后记

选择一所典型的应用型、教学型本科高等院校,针对同一组应届毕业生对象,我们坚持三年连续进行问卷跟踪调查,得到的结果令人十分满意[1][2]。从对所调查数据的分析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1999年大规模扩大招生以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前进和发展的步伐已经加快,我们看到了学校和教师辛苦努力的成果,我们看到了前途的一片光辉灿烂。

尽管这只是针对一所学校某个专业学生的调查数据,但我认为,这也是我们国家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带有普遍意义的一个缩影。相信不同的人可以从上述调查问卷的数据中产生不同的看法和想法,得到不同的收获。我觉得,调查数据的字里行间,也激励着我们以更快的前进步伐去推动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我国优质的大众化高等教育,推进我国的本科教育质量工程。

参考文献:

第2篇

大学语文教学在大学教学中得不到重视,师资力量薄弱,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也不是十分的尽人意,有的大学教师已经对语文教学失去了应有的信心,不愿意在语文的教学中多费无用的心思,从而使得语文教学的方法十分的陈旧,教学的手段也十分的落后,课堂教学的气氛一直也是死气沉沉,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足够的沟通,在一定的程度上严重的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今,绝大多数因为受到“学会数理化,走遍全天下”这句话的影响,将自身的学习偏向于理科,使得语文的基本教学被忽略。在当今的大学中,大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不容乐观的,从大学生平时上交作业到写一些申请材料时可以明显的发现,在这些作业和申请材料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错别字和不通顺的语句。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人们表达和书写的能力已经在慢慢的退化,信息化设备的通讯已经完全的取代了书信的交流,从而导致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在这个网络时代,大学的语文教学也应该要与时俱进。

二、网络时代如何构建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

1、教学环境的网络化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逐渐的将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改变。目前,怎样能够将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作用更好的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已经成为了目前教育者面临的严重问题。在当今的时代中,大学生基本都拥有了自己的私人电脑,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对任何资料进行查找和翻阅。网络中丰富的信息可以使学生对自我构建认知结构有所了解,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都得到了丰富,为大学语文教学拓新领域。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更加的活跃,积极的参与到网络中,在进行备课时,网络中的知识可以十分有效的对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不足的地方进行弥补。在进行教学时,将教学材料中的内容和网络中的知识进行融合,使语文教学的内容更加的丰富,同时还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利用网络,使学生的阅读理解

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阅读教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因为教育者的认知不够,往往使得阅读教学被忽略。学生在进行自我阅读时往往会因为阅读的方法不对使得对于文章很难理解,从而使得学生丧失了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阅读的效果和效率不高。在网络的环境下进行阅读教学,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有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同时,还可以根据图片、声音以及文字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使得学生在阅读时不在显得枯燥无味,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还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构建语文网络学习的平台

第3篇

关键词 大学语文 课程 人文关怀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缺乏“人文关怀”是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重视知识传授和讲解,忽视学生情感,教学缺乏活力

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着重强调了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与结合。当前的语文教学“工具性”的教学观过于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标榜知识目标的至高地位,对于语文知识的记忆、解题的技巧极为重视。教师更多侧重于“课文”而忽视了“人”,教师把重点、难点及知识点作为自己的兴奋点,忽视了学生们的喜怒哀乐。授课老师在进行分析和总结的时候往往采取劈章斩句的方法,其逻辑推演过程似庖丁解牛般,使得整个课堂生活的内容充斥着单调乏味的理性色彩,忽视了学生们的精神世界,同时也使得教师的个性遭受到了磨灭,造成了“教”非教师所愿,“学”非学生所想的尴尬境地,最终导致学生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1.2 忽视学生主体作用,学生思维被僵化,缺乏情感养成

受“工具性”的语文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顺理成章地成了绝对的权威,所有语言上的问题均被视为技术性的问题,通过简单的灌输教学方法,即“你不懂,我教你”。无论是从时代背景到作者简介,还是从内容分析到写作特色,均由教师一手掌控,没有重视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灵气遭受到压制与扼杀,学生的思维大多存在着肤浅性、依赖性、无序性。受此影响,学生往往过于重视分数与歪曲知识的功用,没有意识到语文知识的精神价值以及感情、意志与高尚情趣的自我培养的重要性。

2 构建以“人文关怀”为中心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2.1 语文学习与人的思想感悟相结合

通常来说,感悟式的语文教育模式是十分有助于人文主义精神培养的,它是一种较为符合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

就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感悟性教学是一种采用自觉文化主体来实施的方式,它具备强大生命活力,是一种富有超越品质的文化建构活动。感悟性教学的目的旨在教人体悟人生的真谛,追求人生的至高理想,使得生命精神获得充实,进一步把生物学上的个体生命演变为文化学上的,具有独立尊严的自由价值主体。经由感悟,对生命形成一个深刻的理解,只有这样才可能产生对生命的执着,使得人生充满意义与精彩。而感悟式教学从人的内在尺度出发,把对人的生命内涵与意义的追求作为目标,历经积淀并巩固为学生主体的精神根基,这一价值取向直接促使人们思想的形成。

倘若教师仅仅是为了应付教学工作,局限于语文课本上的知识展开对作者感情的分析,学生迫于考试的压力而记忆文章的核心思想,然而这依然还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无法在学生的内心生出任何波澜与新意。只有经过了老师与同学的一起理解与感悟,再充分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与体验,才可以内化为师生自己的有生命情感的、可以丰富生命情感与意义的文化知识。

2.2 语文教学与人的发展相结合

高校语文教师不单单要教授给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增加学生的分析和创新能力更是重中之重,经过如此成长的学生才有可持续发展性。因此,我们的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改变高校语文单单重视教师分析、学生记忆的单一模式,要多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

一方面,在研究性的思考过程中,学生能够较好地把握住作品的内涵特点,形成对作品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对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能起到好的培养作用,让他们养成主动学习和研究这一好的习惯,最终使大学语文教育成为学生学校学习转入终身学习的起点,担当着学生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发展的桥梁,逐步让学生从接受式学习过渡至研究性学习,将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善于思考、富有创造性的人才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另一方面,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口才将能得到出色的锻炼,思辨能力能得到更好的培养。在应用这一模式时,我们可以把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讨论,达到方便学生间的交流,增加学生发言机会的目的。

2.3 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与生活相结合的模式,即实践型的教学模式,是指在适当的情况下,能够把学生的高校语文教学与他们的生活实践相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式可以通过组织一些的文学社团,展开诸如诗文朗诵比赛,或者演讲辩论比赛等等这些实践教学活动来锻炼与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可以以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组织学生去参观本地乃至外地的文化遗迹和自然人文景观。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地使他们由厌学逐渐转向乐学,而且能使得学生在缅怀古人,游览名山大川的过程中,将人类与生具有的文化精神、智慧力量以及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内化为他们自觉学习的动力,倍加珍视中国古代文化遗迹,更好地激发彼此心中的奇气、志气。与此同时,在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同时,使他们对自然、对世界、对生命萌生出热切关注和热爱之情。将语文的学习和生活的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语文的学习更加具有生动活泼的生活色彩。

2.4 建立互动型的新型师生关系

作为具有独特情感的个人、大学生不是一味的被授予某些东西的物体,他们是能动的潜能器,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器。所以,我们应当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建立互动型师生关系,这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的目的是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引导或者设置情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得到更好的激发。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为探究某一问题,会出现师生进行对话。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彼此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通过自己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通过彼此心灵间的沟通、彼此不同意见的交流、或左或右的思想碰撞,促成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全面发展。在互动型的师生关系中,彼此的知识经验、学习态度观、逻辑思维、言语表达、团结合作等诸多方面得到检验,更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

3 结束语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的基础教学学科,它是人文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不断开展基于“人文关怀”角度的教学模式的探索是目前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所要面对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于推动大学语文新的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艳军,季红艳.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第4篇

我国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转型,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高职教育也因此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但在办学实践中,不少高职院校对高技能专门人才素质内涵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认为技能型人才是以能力为本,进而简单地将能力与技术等同起来。受其影响,以基础能力培养为重点的通识类课程受到了“排斥”,语文教育也被边缘化到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境地。分析当前高职语文学科的现状,大致可归纳为如下方面。

(一)高职院校功利化办学思想下的语文“被”边缘化现象

教育部对大学语文在高校是否开设以及是否作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并没有明文规定,高校可根据需要自行决定,但作为公共课程开设是无疑义的。课程性质的不确定,语文学科在高职院校的命运就多舛了,语文学科被边缘化现象较为严重。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大学语文》在高职类院校一般设置为选修课,“选修”不仅低估了《大学语文》在高职生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给高职学生一个错误的信号,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高职是一种职业化教育,他们所要培养的是一种技术性和实用性,《大学语文》的学习只可作为个人的业余爱好而已。因此,在高职院校,语文学科类课程成了名副其实的“填空课”。所调查的许多高职院校排课规则是专业课至上,必修课次之,轮到选修课就只能是“见缝插针”了。如《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多安排在“课余”时间的下午7、8节或者晚上就不足为怪了。其次,课时严重不足。以《大学语文》为例,据调查,一般高职院校周课时为2-3课时,总课时不超过45课时。很多学校《大学语文》只开设一个学期,期间有时会因专业课的实训“让课”或中断2-4周。再次,教材内容杂乱,缺乏整合和统一,研究中发现不少的高职院校把语文相关课程充当成《大学语文》,如只开设《演讲与口才》,或《应用文写作》,或《文学欣赏》等。实际上这些课程开设不能替代系统的语文教育。第四,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性,当今教学改革以及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深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但是在语文教学改革方面确是收效甚微,语文教学仍旧延续传统的讲授式,缺乏互动,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在课堂缺乏积极性,造成课堂沉闷乏味,这也是造成高职语文困境的原因之一。

(二)高职生语文素质被“弱化”

根据笔者在近几年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了解和调查,发现高职生在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阅读鉴赏能力以及写作能力以及人际交流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首先,在课堂上或活动中经常发现高职生念错字、用错词、“说错话”的现象。念错字,用词不当或者辞不达意,语言缺乏逻辑性以及缺乏基本的文化内涵,这些不仅会使高职生在日常交往中给人一种“没文化”的印象。其次,高职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以及语文写作能力明显欠缺,对文学作品所反映的问题和现象很难进行合理的解释。文学鉴赏水平的高低是文学阅读能力的体现,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获得的方法和途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仍然是职业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如何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和扎实的专业基础,自觉地把语文知识、技能内化于身心,升华为稳定的创新品质和创新精神,为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基本写作能力方面,错别字、语句不通,表意不明确是常见现象。不懂常用的应用文写作格式,其结果是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甚至毕业论文都不能顺利完成。第三,很多高职生在人际交流方面表现出不善长沟通,交流被动甚至出现交流障碍,究其原因,语言的贫乏,文字功底的欠缺是其中不可的因素之一。

(三)普通院校“复制型”语文的教材错位

由于体制性的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高职语文课程滞后现象也较为严重。从现行高职语文学科类教材分析,高职语文教材“复制”普通高等院校语文教材的痕迹极为明显。主要现象表现为:一是“搬用”,有的高职院校以提高教学要求为名,学科教学盲目追捧普通院校,语文类学科教材就直接选用普通高校的教材。二是有的高职院校有增强高职教育特殊性的意识,但囿于教村开发团队和时间的限制,只有对同类普通高校教材进行删减处理,虽然“贴”上了高职的标签,内容缺少高职的针对性。高职“搬用”和“复制”普通高校语文学科类教材的负面影响很大。因为,普通高校语文学科类教材在编排上一般比较强调对学生文化内涵的塑造和文学修养的培养。高职学生在语文水平以及培养目标上和普通高校的学生存在很大差异,使用普通高等院校学生使用的语文教材会造成高职学生上课的难度以及对高职生培养缺乏针对性。例如比较通用的徐中玉编的《大学语文》教材,节选了大量的先秦诸子散文以及大量的古典诗词,而现当代的一些文学篇目选的较少,这对文学功底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说就会因为难懂而缺乏兴趣。由于目前高职语文课时量有限,合理的安排授课内容显然非常重要。

二、“全面发展”下的高职语文的理性回归

没有语言的思维是不存在的,语文载体的“工具性”决定了高职学生必须具备与大学生素质相符的语文能力,这是全面发展方针的基本要求。针对高职语文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要让高职语文真正发挥应有的功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高职语文教育的理性重构和机制再造就更显重要。

(一)充分重视语文素质的教育与培养

语文的“工具性”不可替代的。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专业理论与专业技术的获得,同样也离不开语文。从学科实用性和功利性的功能比较,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明显的非功利性。暂且不论高职生的所有专业学习活动都是以语文为载体,借助语文工具来进行之外,就语文学科与学生的人文素质关系看,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它是以对人性、人的生命以及人的生存为关注对象,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在更高的层次上就是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关注人类生存的意义。如果说高职生职业能力、职业兴趣等培养目标是为高职生提供了在社会的生存手段和生存能力的话,那么人文素质的培养则是从精神的层面完善高职生作为一个高技能的劳动者和职业人的职业品质、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大学语文精选了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蕴含中西方灿烂的文化,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等相关知识,既具有很高的思想文化价值,又蕴涵丰富的审美价值。高职语文精选篇目从体裁上来说,丰富多样,每一种体裁都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例如诗、词、散文、小说、戏剧等等都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完善的过程,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其高度的思想性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使阅读者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与作者或者作品中人物的共鸣,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并引导读者懂得真善美,分辨假丑恶,形成正确的人身观和价值观,进而内化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和品质。从这个意义来说,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也高职生实用性教育目标形成互补,对高职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在体制和机制上将语文素质的培养全面融入高职教育的全过程

当前语文素质培养在高职院校的遭遇除了认识的误区之外,缺乏必要制度约束和保障也是其重要的原因。因此政策的支持和保障以及教学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和转变是把语文素质的培养纳入高职生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的前提条件。首先,明确语文素质培养在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工具性、审美性、人文性的功能和作用,给大学语文课程以科学的定位。其次,重视语文师资的建设和培养,给予语文教学及研究的政策性支持,积极吸引优秀语文教师加入到语文教育和研究中。第三,保证必要的语文教学时数。尽管学科专业方向的课程结构差异较大,但语文素质的培养不能缺失,当前“文不理数、理不讲文”(即文科不开设数理课程,理科不开设语文类课程)的现象应引起重视,文理知识是相融而不是相斥。第四,考核评价方面,从语文的功能出发,高职语文的教学和评价,应避免“纯”知识性的教学和考试,要基于职业要求设定教学内容和选择考核方式。总之,语文学科所具有的教育性、人文性、工具发挥,是一个持续的、全面的、全程的融入过程,需要纳入高职教育的课程体制协调处理,不能人为的随意增删。

(三)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加强职业教育一体化的语文学科建设

在职业文化主势背景下的课程建设,高职语文教材怎样才能融入高职教育、贴近高职学生,这是必须重视的另一问题。在教材方面,高职语文学科教材的瓶颈就是如何解决好职业性与知识性、人文性与文化性的关系。要根据高职生现有水平选择编排难度适宜、内容多样的语文教材,充分考虑语文的工具性、审美性、人文性,不得偏废。建立教材评估体系,对教材的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进行评价。高职语文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创新,要立足于专业及学生的培养方向,建立灵活的教学机制,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中既要考虑到语文的语言性特征,突出对它的阅读、朗诵、演讲、对话交流的工具性本质的教育,又要考虑到它与职业文化、职业技术的关联。勿需置疑,高职学生学习的高热点在专业学习,语文教学不可能改变学生的这种学习择向,但利用学科相融性的内在联系,增加语文学科的职业元素,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情、意、行的人文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尽量减少实用性和非功利性的学科边际,仍然有较大的改革空间。

三、总结

第5篇

随着计算机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语文的教学也面临着教学的新形势,相对于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网络时代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有以下新的形势:

1.知识内容的现代化

网络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知识传递速度化,人们不再局限于从课本上获得知识,在网络上更新的文化知识甚至比课本、书籍等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也更加容易查找。因此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来说,语文老师不仅要对教材知识进行掌握,还要通过网络搜索查找适应时展的相对应的资料。另外,针对于网络知识的不断扩展,语文教师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素养。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2.多媒体与电子化

技术网络时代在教学上的体现是多媒体教学和电子化教学的应用。因此,网络时代下的大学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将语文教学知识融入进去,进而展现给学生。因此语文教师面临的挑战就是要对这些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充分的了解,并且学会合理地运用。

3.拓展化和互动性

网络时代下的教学对教师对教材的驾驭和教学组织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对网络要足够熟悉,这样才能在现代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用全面的眼光来进行知识的拓展,帮助学生在理解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另外身在网络世界的语文教师,也要通过互动的方式对学生现代生活进行基本了解,从而找到与教学内容想结合的点,使知识的拓展既有紧密性,又贴合实际。

二、网络时代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面对网络时代下大学语文教学的新形势,学校要充分意识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网络时代下,青年大学生成为网络用户的主体力量,因此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也要适应网络时代的特点来进行改革,以下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1.选用合适语文教材,贴近时代潮流

大学语文教学可以选用的教材是非常丰富的,但在教材内容的编制上,虽然各有不同,却又都偏向于对文学作品的品读和赏析,因此高校语文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在各个专业的语文教学中应用不同层次的语文教材。另外还要结合网络时代下的文学网站上的时代文章特点,找到适合当代大学生思想潮流的文学作品,并且适当应用在教材的编制内容中,增加大学生关注和熟悉的内容思想,这样才能拉进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学生才有更大的兴趣和能力去接受文学作品的思想,培养时代性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2.建立信息时代下的科学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上的改变意味着教学方法也要随之变化。传统语文教学多为语文教师一人讲授式,只有教师在领略文字的艺术魅力,而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因此,网络时代下的语文教学方法应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方法的优化,从根本上让学生参与到文字的品读中来。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建立信息时代下的科学教学方法。

3.培养网络平台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网络时代下必须进行改善,也就是说,现代教师要抛掉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并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从原来纯粹的接收者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让教师的角色从原来组织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启发人,师生相处转变为相互探讨学习的一种模式,在课堂上老师要注重对学生启发性思维的引导,对待不同专业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知识的相互交流过程中,不再以垄断者的身份来跟学生交流,在课堂下,可以跟学生相互分享跟语文学习有关的网站,共同提高语文素养。

4.运用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考试方式

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的转变意味着对学生进行大学语文考核的方式也要进行改变,在网络时代,大学语文考核要改变传统的以纸质试卷为平台的语文文章赏析的考试方式,要从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两个方面适应网络时代特点,可以采用平时考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根据学生在网络上的博客文章或者征文情况等进行大学语文平时成绩的考核,在期末考试中,则可以采用纸质试卷的形式,对学生平时所学知识和语文网站平台下的语文知识进行总结考核,从而综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结语

第6篇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改革

在南阳理工学院,大学语文是面向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阅读能力、欣赏能力、理解能力、口头及文本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经典作品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底蕴和文化修养。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地位不高。在理工科院校,重理轻文现象无处不在,专业课教师和理工科学生都错误地认为,我们学好了专业课程,就是一个人才。但笔者认为,没有经过人文素养的熏陶,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能是一名专才而已。语文课程的地位需要提高,让专业教师和学生都能意识到其重要性和无可取代性。

2.学生认识错位。理工科院校学生入学时,各个院(系)都重视专业的介绍,没有加强对公共课课程性质的正确引导,学生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认为一名理科生只要学会了数理化,就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他们错误的认知导致了本课程教授和学习的困难,以致于大多学生抱着一种抵触的心理来学习这门课程。

3.课程内容安排不够合理。课程设置上一味追求学习内容的完整性,一个学期32个学时的限制,导致大学语文教学成了走马观花,内容冗杂而没有重点,很难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感兴趣。

4.教学手段单一。在目前的教学中,虽然引入了多媒体课堂教学手段,但很多课堂仍然以讲授为主,夹杂提问法、讨论法等等,学生对这种古板的教学方式已经感到厌倦,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加之其他繁重的专业课程,每天大量的课堂讲授,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5.考核方式老套。期末考核时大都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考试的内容都是书本或是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考核的形式单一老套。这只体现了大学语文工具性的一面,而人文性的一面在考核时无法体现,根本没有意识到大学语文人文素养和道德价值观念培养的重要性。

二、针对问题,大学语文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1.教师要转变观念。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学生可以从网络上获取无数知识,如果教师知识匮乏,学生无法在教师身上获取到更多的信息,学生会对本门课程感到失望,会失去主动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更新观念,跟上时展的潮流,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书育人的能力,要经常性、不间断地汲取新知识,增长新才干。

2.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理工科学生对文学、政治、历史等文科知识敏感度不高,他们自身语文学习程度高低不等,对于知识的吸收力和理解力不同,对待学习的认知力和领悟力不同,学生主体差异化明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浅出,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在课堂上成为主角,变教师教为学生自主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3.科学合理地选用和编排教材。教材的选用和编排是一门课程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好的教材往往会让教师的课堂事半功倍。而如今社会上的教材五花八门,如何选择或是编排符合校情和学情的教材就成了教学的重中之重。教材中要突出重点,内容编排要合理,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有新闻、通知、策划、总结等应用文写作的知识,以便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由于公共课课时的条件限制,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不可能一一讲到,所以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特点进行把控,基础知识不能丢,拓展内容可以更精细一些。在传统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课堂上讲授策划案、申请书、简历等公文写作的内容,可增强学生毕业后的竞争力,锻炼学生书面语表达能力。

4.授课形式综合化。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课堂教学可以采用讲授、提问、小组讨论等基本手段,还可以采用多媒体视听、学生自主鉴赏、情境诵读、互动交流、辩论等多种形式,实现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完美结合。上课形式的多样性,更能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他们可以由原来的被迫学变为主动学,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和道德文化水平。

5.考核方式多样化。通常考核时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而学生认为我们学习的目的在于应付考试,没有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而仅仅是作为一种工具被使用。教师应变通考核的方式,比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把文本的内容改编成为一部影视作品,或是创造一部小说等,采用平时成绩与试卷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既强调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又考虑到学生的个人主观能动性,达到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华.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

[2]姜欣.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思考[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3]韩一睿.高等职业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究[J].学术研究,2014(3).

[4]张绍红,张俊.论大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35).

第7篇

按照我国在2006年所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各个高等院校必须对条件创造,针对全体学生来开设中国语文课。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第二年,则专门性下发《关于转发的通知》,借助于信函的方式要求各地教务与直属高校必须于各地与学校的客观实际相结合,下大力气做到高校语文教学改革。在此背景下,在各地都有着把大学语文教学发展成为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的趋势。笔者结合所在大学的客观实际展开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研究。大学语文能够对大学生发挥着积极性作用,如今也在逐步提升大学语文课的历史地位,取得这样的成果是属于多方面努力的结果,这也让我们倍受鼓舞。可是我们也应该清晰的了解到对语文的高度重视背后的大学语文尴尬的生产现状。

一是选择教学内容。按照某个权威的图书馆所的相关资料结果显示,当前已经充斥着1400多种大学语文教材在整个市场当中,觉得大多数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读本性质,这就显现出要想在30多个课时的时间内全部上完正本教材内容显得不切实际。从这来看,教学的成败,这依赖于一本能够对本校学生适合的教材的编选与选择,在众多篇目当中做到对合适教学内容的精心选择。大学语文课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必须做到时代性、经典性与陌生性同时具备。所谓的陌生性,则是对于在之前基础教育阶段以及上过的内容不重复。这就使得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详细了解中学课文内容,尤其是如今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不断扩大学生阅读面,借助于对中学语文教材现状的了解,这样才能够在讲授大学语文的过程当中不重复,以便从根本上对于完全没有新意的内容避免,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

二是教学方法。长期以来,人们都将大学语文戏称为“高四语文”,而所出现的这样的说法,究其原因来看,这主要是由于当前高校的语文教师依然简单重复中小学语文教师惯用的模式方法,也就是背景简介――课文自读或者是范读――字词教学――对课文进行分析,其中包含着形象分析,段落划分,段意概括――主题思想总结――写作特色总结等。在课堂上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即便有其优点,可是这对于大学教育显得并不合适。通过对知识性与基础性的中小学语文进行比较大学语文则应该对于审美性与人文性进行强调。就曾经有学者表明:学生对语文学习十几年所得到的结果,则是对语文根本不喜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则是基础语文的应试教育伤了学生。文章不管多好,可是在学生的眼中则被划分为支离破碎的知识点,最为重要的就是段落大意与中心思想。丧失了母语所具备的独特魅力。从这可以看出,对于大学语文的学习绝对不能停留在对字、词、句的强调,不能讲强调重点放在中心思想与段落大意上来,而采取的做法则是学生在对文章的阅读过程当中,能够从整体上对文章的艺术美、社会美以及自然美进行感悟,然后进一步的思量自身,以便对于文章的文化价值与人文意蕴进行审视。

在传统的大学语文教育过程当中,其中最为诟病的就是教师独断解读文章内容,在单向灌输思想下,学生也只能够被动的接受。从本质上来看,大学语文最为关键的就是审美,而对于这一感受受到个体差异而显得不同。按照现代教育观点认为,应该对于教师满堂灌的教育方式摈弃,绝对不应该把自己或者是“大家”的评论完全当成最正确与最终的观点认识文章,将现成的见解硬向学生灌输这只能把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剥夺,长此以往则是将权威思想作为自己的思想,导致萎缩甚至泯灭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精神,这有着十分有害的后果。有鉴于此,教师在引导性讲授的背景下对于辩论与讨论等教学形式能够恰当的安排,积极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见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分析学生基础上做好适当的扩展、补充与引导,从而将教师作为主导、学生作为主体的新型研究型学习氛围。在整个大学语文课堂上要对现代化教学设备充分运用,借助于多媒体技术,从而实现课堂当中兼顾影视片段、音乐、文字以及图片,在这些元素的作用下,使得作品的历史语境得到还原,让学生兴趣得到提升,使得理解得到加强,这就肯定会吸引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创新教学文化主体互动

论文摘要:大学语文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要彻底摒弃传统的记忆型、接受式教学。必须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境——思维型教学文化,实施以自主学习为精神指导的多向互动创新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目标。

“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开展创新教育,培养一代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语文作为教育的基础学科,它不仅直接孕育创新思维的诸多品质,在创新教育中有相对独立的领域优势,而且渗透在其他学科之中,内化为各个学科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语文教育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影响,重教师知识的传承和分析性操作,轻学生文学的感悟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创新品质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严重地影响到学生的持续性发展。因此,改革大学语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新型的大学语文学习模式迫在眉睫。

一、树立发展和提高创新品质、创新能力的大学语文教育目标

未来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不仅要具有高深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而且更应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包括三个层次的因素:一是创新意识、创新动机和意志;二是作为创新能力之核心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它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三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和创新技能,包括主体的一般工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以及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创造力最基本的心理品质。根据人类心理、情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基础教育阶段创新教育目标放在“好奇心、求知欲、自由思考和认识的独立性等源初性创造个性品质上;中等教育阶段则侧重于”创新方法和技术“的培养与训练;而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富于激情,思维活跃,深刻认识到了创新在人类生活中的巨大价值,因此大学创新教育应以学生主体的自我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为重点,并努力使创新精神内化成为主体的一种强烈的精神状态。

汉语文是一门以语言为载体,融形象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的学科,有着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培养创新能力的特殊功能。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往往将传授语文知识作为根本任务,而忽视了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说、说话等语文能力、语文学习习惯,以致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自学能力、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视野狭窄,个性不强,创新精神和能力不高的现象极为严重。近年来,大学语文教育虽有所改观。但因种种原因尚未形成历史性的超越。要彻底改变此现状,必须根据现代人才质量要求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渐次性规律,在前期中学教育基础上.将认知与鉴赏,分析与研究,写作与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创新思维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整体把握,系统思考;形象直觉,逻辑思辩:逆向思维,横向拓展;类比联想,交叉渗透;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的思维方法;养成广阔、深刻、灵活、新异、独立的良好创新品质和精神,从而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当然,一切创造都是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前提的,没有以往合理丰富的知识和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思维能力也无从发展,不可能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大学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坚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按照语文教育规律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语文为载体。使学生在文本的具体阅读和写作实践中,学会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重视语文能力培养的前提下,有机地渗透创新能力培养,并使创新能力培养反过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二、构建新型的情境——思维型教学文化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文化传递的载体,存在着某种文化。学生总是以某种特定形式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传统的课堂教学表现为一种“记忆型教学文化”。教师主要是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则被动地接受、存储信息,长期浸染培养的结果是,学生仅会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失去了积极探寻、思考及评价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实施语文教育创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我们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在课堂教学中以情境创造为切人点,以思维启发和独立自主思考能力培养为核心,创造一种“情境——思维型教学文化。通过营造新颖和谐,自由灵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思想解放,主动参与,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同时运作,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交替进行。保证教学始终处于开放互动的心理审美场,使学生始终作为独立的自主的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因此作为教师应积极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中华民族重整体辩证和直觉体悟的思维优势,独立思考,积极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思维,大胆质疑,自由联想和想象,在对学习对象进行整体把握基础上,进行系统思考、横向拓展、类比联想、辨证思维,深入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使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既学会系统、全面、动态、独立地审视、分析和解决问题,又达到思想感情的滋润、熏染和精神情操的提高与超越的目的。

三、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创新教学模式

大学语文教育进行改革,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关键在于重建师生之间教与学的积极互动关系,即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而教师则成为课堂教学的导演,发挥组织、引导、点拨和激发的功能,帮助和促进学生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应积极构建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以自主学习为精神指归的多向互动创新型语文教学和学习模式,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阅读、写作及课外活动各个环节之中。

1.情境型教学模式:即借助于形象化课件和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富于变幻的课堂环境,使教学鲜活而有节奏感。语文是由语言构筑的一种形象艺术,其学习离开了语言的活动和交往,离开了生活的运用和实践便难以使语文知识内化为真正的语文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应重视个体的适应和参与,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和展示有意义的、生动的社会文化和自然情境,让学生直接感受、品味语言,领悟语言的韵味和蕴含其中的深致意理;另一方面通过教师形象感人的描述和深刻恩性问题的启发形成富有情味的问题情境,从而将阅读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体验,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将感知的新信息、新材料、新问题联系起来,通过激发其联想、想象、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去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在关系和本质内涵。并对阅读材料进行冷静思考,发表独立见解。如学习《春江花月夜》,配以同名古筝名曲及月色下的江南水乡的画面,使学生置身于特定情境中,以刺激和唤起其情感的共鸣,在情景交融中把握作家的内在情绪。

2.研究型教学模式: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信息搜集与处理、调查与实践、分析与思考、表达与交流等实践探索活动,使其主动地运用和建构知识,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研究型学习是对传统被动接受学习的一种改革。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及学习的实践与体验,对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研究技巧,提高创新品质、创新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教学中,要求教师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新的问题。通过设问,刺激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信息加工和思考,认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学会发现异义,提出问题,针对所学内容进行批判性思维。并将所学应用于问题解决、决策及其它较高层次的实践活动。如王蒙的春之声中蒙太奇手法运用的作用;舒婷的《致橡树》中木棉树沉重地叹息的寓意;《陌上桑》中的罗敷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等问题,让学生熟读作品后提出自已的见解,进行讨论,老师则在此基础上进行集中分析总结。同时,教师应大胆突破单篇课文、狭小课堂的局限,将教学视角积极向外和更深处拓展。或者围绕教学内容设计相关单元主题研究或专题讨论;或者根据学生生活的适切性,选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设计具有多元思维的开放性、灵活性研究课题,帮助和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社会调查和实践等方式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提炼,让学生在知识的联系和运用过程中,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研究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如学习了《论语七则》和《秋水》后,分别就儒家、道家思想对中国知识分子、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独立撰写相关专题论文,使学生对儒道思想及影响形成较完整系统和辩证的认识。

3.活动型教学模式:即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精心设计各种活动项目,发挥学生耳、口、目、心、脑、手等各种器官功能,挖掘其听说读写、观察、思考与操作等各方面智慧潜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应用已学的知识从既有经验中发现答案,解决问题,达成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协调发展,发展和提高实践及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造力与发展潜力。只有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在对未知世界强烈兴趣的推动下。自觉主动地追求,才能得到发展。而且随着社会对人才理性思维、情感表达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课堂教学中充分词动学生主体性,加大思维和语言的训练已成必然之势。因此大学语文应突破传统的记忆型、接受型教学模式,重视与实践结合,根据教材具体内容。精心设计表现性、活动性教学。如学习《李将军列传》和《长恨歌》之前,请学生根据文章内容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故事进行复述,培养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并围绕人物命运遭际的变化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作者刻划人物的艺术方法。此外还可组织排演课本剧、诗词吟诵、讨论或专题辩论,通过自编自演,自读自悟,自析自评,提高学生的思维、写作及语言能力。同时还要积极向课外延伸,指导学生创办各类文学社团和沙龙,开展演讲、办报刊、采风,举行读书报告会、专题研讨会及社会调查等多种活动形式,相互合作,增强与#1-界的交往和创新能力。

4.批判型学习模式:即教师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独立思考,将其置于新角度、新思路、新情况、新问题之中,鼓励和诱导学生敢于对阅读对象及课堂所传授的知识作主观审视,大胆怀疑,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提出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形成较强的批判思维品质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