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

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28 15:50: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

第1篇

第二,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一批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或开展阶段,是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有效办法。要继续做好选拔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工作,按照《意见》的要求,我部与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共同做好组织招募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明年,这项工作将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各级人事部门要高度重视,早做准备,认真总结过去开展有关工作的经验,加强与教育、农业、卫生、扶贫等部门的协调,摸清基层的实际需求,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还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协助做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就业工作及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工作。

第三,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是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促进他们尽快就业的有效手段。目前,我们已草拟了《关于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并征求了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国资委和国防科工委等部门的意见,再做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将尽快下发。各地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采取多种形式,抓好就业见习基地建设。要加强与各类用人单位的联系,做好就业见习岗位的征集、工作,组织做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见习工作,完善见习期间的管理服务工作,帮助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促进毕业生就业。

第四,拓宽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渠道。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工作或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是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下一步,我们要研究制定《高校毕业生人事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户口迁移、人事档案管理、工龄计算、专业技术职务申报评审等政策,为毕业生到非公单位就业或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提供方便,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各地都要抓紧研究制定这方面的政策办法,积极疏通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的渠道,把人事部门承担的工作抓紧抓好。

第2篇

关键词:就业促进;政策;模糊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

基金项目:河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课题(项目编号:JRS-2014-1155)资助项目;河北金融学院应用型本科大学建设发展专项课题(项目编号:HBFUGJ141106)自主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3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趋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下降,失业人数不断增加,然而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却未相应增加,市场供需严重失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目前,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无业可就、有业不就、有业难就、就业质量下降、被就业和就业弱势群体大量存在等。

就业率原本只是学校统计就业时的一个参数,不期然竟演变成学校招生的招牌,进而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展示政绩的指标。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以虚高的就业率骗取国家投入和社会信任,而教育主管部门也以此作为一项政绩向社会交代,这种风气甚至影响到地方政府。不能否认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地方政府在推动大学生就业上的积极努力,但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过度强调就业率,并将就业率指标纳入政绩考核,必然导致“欺上瞒下”行为的产生,进而使得大学生就业难的真问题迟迟得不到缓解。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总量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并存的结果,也与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有密切关系。总的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急剧扩招导致就业环境突变。一方面扩招的急剧性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矛盾凸显。首先要明确,扩招的方向性是没有错的,这是世界性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但是绝对不能以此为借口来否定高校扩招对毕业生就业难的影响;另一方面就业环境的突变性加剧了就业矛盾,经济大环境的变动会使高校毕业生原本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2009年,我国正处于全国性就业高峰期,农民工、城镇待岗人员、留学回国人员三股劳动大军几乎同时涌入劳动力市场,如此多的就业人员同时涌向一个有限的就业市场,必然增大就业压力。

2、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及各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工资水平高,物质生活条件富裕,大部分毕业生都趋向于到这些地域求职,造成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人才供给过剩,而广大西部落后地区、农村艰苦地区却长时间处于人才短缺的状态。

3、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不合理。河北省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过程缺乏明确绩效评价体系,学科建设、学术发展,特别是专业设置难以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发展要求,这使得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

4、就业歧视现象严重。70%的毕业生认为存在就业歧视现象,而55%的人曾遭受过就业歧视,包括性别、户籍、学历、专业、经验、外貌、健康等,其中最严重的是经验、学历、性别和户籍歧视。

5、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不切实际。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标准、薪酬期望、就业预期等方面不切实际,盲目跟潮求大,即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求高,即高职位、高薪酬,不能根据自己情况和变化了的就业市场调整就业目标,不愿从事基层、基础工作,从而使就业面日趋狭窄,甚至出现有业不就比无业可就还要多的现象。

6、社会人才观不合理。调研中发现:有88.4%的用人单位希望招聘高学历的毕业生,家长们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学,上研究生,然后找好的工作,学校也片面追求升学率,盲目追求升格,专科要升本科,大学争取上硕士点、博士点,这样的社会氛围在日益强化。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变迁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历史演变分为三个阶段:计划经济时代“统包统分”、“包当干部”阶段(1950~1977);改革开放时代“供需见面”、“双向选择”阶段(1978~1991);市场经济时代“自主择业”、“双向选择”阶段(1992~现在),具体的时间划分略有差别。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城乡基层就业政策(主要包括“村官计划”、“三支一扶”、“特岗”、“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二是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政策;三是自主创业政策;四是到企业和科研单位参与重大项目政策;五是就业指导服务与就业援助(如见习政策);六是应征入伍政策。具体包括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积极聘用高校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与就业援助政策等。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综合评估模型

1、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综合评估体系的建立。结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本项目主要从就业促进政策的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效果三个大方面来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进行综合评估。考虑到评价指标的全面性、系统性、简洁性以及可操作性四个原则,我们把这三个大指标详细地划分成15个要素,基本上能够反映出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的执行情况。基于以上分析,构建一套由3个一级指标和15个具体指标构成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如表1所示。(表1)

2、评价体系的计算。此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考虑到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本文利用F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依据0.1~0.9数量标度取值,构造模糊一致矩阵,结合数学软件Matlab实现数据矩阵的运算,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向量,并进行单层次排序。具体权重计算结果见表1。

四、应用综合评价模型,改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

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根据上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我们可以从政府、用人单位、高校、社会媒介、高校毕业生五个方面来提出了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构建全方位的就业促进机制的基本构想。

1、完善政府主导的宏观就业调控机制。真正的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应该由政府牵动,让政府来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来规范市场行为。政府是主导,不是包办代办。它从政策宏观指导、发展方向、发展战略角度主导高校毕业生就业。

2、构建高校的市场化声誉机制。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所以声誉机制的建立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熟的标志。而监管只能产生秩序不能产生和谐,只有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市场声誉机制,才能真正解决高校毕业生“被就业”和结构性失业问题。因此,我们要形成高校声誉的市场价值,大力推进高校自的落实,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建立就业指导机制。

3、优化中小企业激励机制。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是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我们要继续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和落实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平等待遇,构建联合培养机制,“订单式”培养的模式使一度办学维艰的中等职业教育逐步走出了困境,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实力也得到增强。

4、规范社会媒介的舆论引导机制。社会媒介的舆论引导机制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效动力。构建正确的舆论引导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正确认识就业难,明确报道目的;第二,客观反映舆论,为报道把好关;第三,正确引导舆论,提高报道水平;第四,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

5、健全毕业生的个人约束机制。毕业生个人的约束机制是其能够就业的基本要求。毕业生要有科学的职业规划和良好的就业心态,有创业的精神和准备,有规范的就业行为,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负责,而且是对高校、单位以及自己师弟师妹们负责。

主要参考文献:

[1]袁贵仁.推动毕业生就业制度建设与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3.3.

[2]李海峰,解媛,厉志红.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新思路[J].教育与职业,2012.26.

第3篇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门路 经验 做法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2009、2010、2011年全国各类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达到610万、630万、660万,“十二五”时期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年均规模也将达到700万人,因此,毕业生就业压力非常巨大。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改善就业结构,实现毕业生顺利就业、平稳就业和充分就业,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任务。我长期从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以下几点经验和做法是我依据近几年本职工作的体会和思考总结出来的。

一、精心组织校园招聘会,建设校园人才市场

为保障毕业生不出校园即能充分享有就业机会,帮助毕业生树立积极的就业心态,提高就业成功率,我校努力建设校园人才市场,把定期组织综合类大型招聘会和全天候服务小型专场招聘会相结合,使校园人才市场的开放常态化、规范化。院系两级上下联动,就业指导中心、校企合作办、各系三方配合,“走出去、请进来”,共同开发就业市场,从用人单位的邀请、毕业生的推荐、用人单位的接待、招聘流程的安排,到毕业生前往用人单位的顶岗实习,再到校企合作方案的制订和推进,都力争做到全心服务、全力保障。

校园招聘会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精心培育好校园人才市场,使得毕业生就业出现了供需两旺的良好态势,很多用人单位甚至提前半年争先预订校园招聘会场次。经过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我校各类校园招聘会的需求岗位逐年增加,供需双方有效签约率逐年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也同步获得提高。

二、深度落实就业指导,引导毕业生科学就业

全方位、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可以更新毕业生的就业理念,帮助其科学就业。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因此,我校始终围绕“全程化、全员化和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思路,坚持“问题式”指导与“发展式”指导相结合,深入开展各项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新生入学后即结合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到了二年级,结合各门专业课程的开设,进行本专业本行业的职业发展教育,引导大学生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到了三年级,在顶岗实习之前,及时进行就业形势和政策教育,加强求职择业技巧的培训,提高毕业生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

除了开设公共必修的就业指导课程外,我校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咨询和培训活动,召开就业研讨会,邀请校外专家、企业家和优秀校友举办就业专题讲座和报告,举办模拟面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等校园模拟实践活动,开展情景演练、素质拓展训练等就业培训,开展就业心理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通过以上活动增强了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升了学校的就业指导层次,开阔了毕业生就业的眼界和思路,促进了毕业生成功就业。

三、实施“订单”培养,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过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主要以“成品包装”为中心,注重解决毕业生在求职时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在当前就业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之后,原有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供需两方市场的要求,而以“订单”培养为基础,教学双方、供需双方直接参与“产品设计”的人才培养和就业模式,成为拓宽毕业生就业门路的创新途径和有效途径。通过多年的校企合作实践,我校与联想、华为、中兴、联通、西子奥的斯等行业内领军企业共同谋划、实施“订单”培养人才,创新办学机制,成立企业学院,根据企业特点和对人才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拔培养对象,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互派访问工程师开展师资交流培训和职业资格认定,学校定期接受企业的考评,不断完善培养计划,争取最大限度地贴合企业需要,培养合格人才,使毕业生在顶岗实习期就能快速胜任企业的工作,实现校园人向职业人的顺利转变。

为了增强办学活力,拓展毕业生的就业空间,我校建立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去企业参加认知实习、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企业定期来校开展科技进步和企业文化的宣讲,促进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这两个就业主体间的相互认知和情感交流,提高了毕业生适应社会和岗位的能力,增加了就业机会,拓宽了就业门路。长期、稳固的校企合作,使学校成为了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使企业成为了在校生实习基地和毕业生就业基地。此外,我校还创新学生实训实习及校企合作模式,以“校中厂”、“厂中校”的鲜明特色,以符合行业特色、企业文化特色和高职教育特色的个性化、创新型合作机制,实现了学校、企业和毕业生三方的共赢。

四、实施创业教育,服务指导学生,以创业促就业

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高校应树立创业教育的新理念,使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还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毕业生就业的门路将因此得以拓宽。

我校实施创业教育,一是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二是开展创业培训,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一方面将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实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项目,强化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素质训练;三是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我校组建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协会、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经常性地开展各种创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级、校级创新创业大赛,举办模拟创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四是营造良好创业氛围,着力打造学生创业团队,学校高度重视创业实验基地建设,创建大学生创业园,建立完善的创业项目申报审批和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进行创业实践活动的平台,为学生从事技术发明、科技服务和实体经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目前,我校大学生创业园入驻自主创业企业9家,培育了一批有创业理想和创业能力的学生创业团队。同时,学校为了保证入园创业项目的成功运转,从校内外聘请了创业导师,指导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为自主创业的学生提供了智力支持。

五、加大就业信息收集和力度,注重就业资源积累

在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的就业市场上,充足的信息量和及时准确的信息,对于合理、有效地配置毕业生资源尤为重要。信息收集和成为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手段。因此,每年在毕业生就业工作启动之前,我们都提前做好生源分布统计,利用已有用人单位信息库,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信函等方式向用人单位各专业毕业生生源信息,院系两级就业工作人员还主动与省市各级政府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人才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加强联系,发挥资源优势,获取符合高校专业和学生特点的就业信息。对于收集到的就业信息,我们仔细筛选、分类,及时通过学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系级毕业生就业工作辅导员、校园就业宣传栏、手机短信网络平台、QQ群等平台,使毕业生能够快速、便捷、充分地了解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和对就业信息的有效利用率。

实践证明,就业资源的积累对于拓宽毕业生就业门路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校加强对就业信息的有效跟踪,建立就业信息反馈制度,对于获得供需双方认可并产生成效的就业信息,建立优质人力资源信息库,以便开展长期、深入的校企合作。此外,高校校友是一个人才济济的群体,也是一个能够提供就业信息的丰富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友资源是拓宽毕业生就业门路的有效途径。积极主动向校友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邀请校友企业来校举办专场招聘会,可以增加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机会,一方面校友企业都是经过认真筛选的,更值得毕业生信任,另一方面校友企业和母校间的情感交流,为多元化、深层次的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六、加强职业资格培训,注重职业人文素质培养

经过职业资格培训考试合格的人员,由国家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证书可作为求职、就业的凭证和从事特定专业的法定注册凭证。我校积极推行职业资格培训,始终坚持“双证书”毕业,通过各种国家职业资格考试项目的培训和考试,强化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帮助毕业生获取就业门槛的资格,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我们尤为注重毕业生职业人文素质的培养,由我校党委书记安宇教授主编的《职业人文素养综合教程》,集合了一批优秀的人文学科教师、专业课程教师和企业专家组建成课程团队,开发出了切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实际要求的职业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在夯实大学生专业知识基础,提高其知识运用能力的同时,对毕业生进行语言沟通、礼仪修养、人际交往、职业道德、组织管理、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职业人文教育,帮助毕业生增强自身的就业软实力,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总之,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是一项系统的综合工程,我们应积极培养毕业生的核心就业力,不断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各方卓有成效的努力,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好局面,开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刘洪采.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3):10-11.

[2]雷艳,张天锋.试论如何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75-78.

第4篇

【关键词】就业渠道;高职高专;就业问题;多样化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在我国越来越受到政府的关心和重视。目前,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学校数量为1300所左右,占高等教学校的69%,其规模已经与高等本科院校各占半壁江山。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学生及家长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面对日益凸显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在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高职院校要把就业管理和人才培养联系起来,使就业管理工作成为一项系统工作,让学校培养的人才真正符合社会的需要,从而为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发挥积极作用。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听到高校毕业生们在抱怨就业难、难就业。归根结底不是就业难,而是他们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难。就我们学校毕业生的这几年的就业情况总结出大学生就业问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社会因素制约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不同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失衡,就业户籍制度的限制,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同,个人发展空间的差异,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第二,学校因素制约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高校教育产业落后,结构失衡,专业设置功利,办学定位不明,就业指导机制不健全,指导成效不理想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第三,企业因素制约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和企业招聘条款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第四,高校毕业生本身因素制约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毕业生对自身因素估计不足,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①高校毕业生的期望太高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缺乏对自我的客观、系统的认识,常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就业地域多定位在大城市或者沿海地区,不愿承担艰苦工作,不愿到西部边疆地区和基层工作。同时,择业工资要求也太高,延误择业的机会,延长择业时间。还有都想到事业单位和国企,捧一个铁饭碗,不愿到民营私营企业就业。②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下降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部分高校毕业生职业素质不足主要表现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③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招聘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就业指导制度的不健全使高校毕业生不能及时的了解用人单位的信息,用人单位也不能很好的了解高校毕业生的信息,致使就业问题出现。④高校毕业生的依赖心理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部分高校毕业生缺乏独立意识,没有独立的决策能力和进取精神,在毕业后的择业过程中,把择业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父母和有能力的亲戚身上,靠关系或者托人情找工作。也有部分学生表现出消极的等待心理,不能主动、积极的寻找就业信息,失去择业的机会。

为了缓解学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结合这几年的国家政策,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及院校单位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学校领导及各部门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拓宽学生就业渠道,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使得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率大幅上升,收到学生的广泛好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渠道措施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途径。

首先,学校应积极改革教学,完善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1.教师本身应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思想,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众所周知,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这一现实深刻地影响着学校和学生,对高校大学生就业也带来深刻的影响。广大专业教师及相关就业指导工作者应当深刻理解这一重大转变,在就业工作中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指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同时,在工作观念和工作方式上尽快进行转变,树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危机意识,主动适应社会要求,走出校门,宣传介绍学校、专业和毕业生的情况,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帮助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切实做好学生的学习及就业工作。

2.建立和完善高校职业指导系统思想,着力培养一支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

学校应该把学生的教育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出发,把职业指导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帮助大学生进行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大一开始抓起,对学生开展职业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职业规划,早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真正把就业指导贯穿在大学生涯的全过程。同时,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大力加强对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技巧培训,提高毕业生整体就业素质。

其次,积极发挥学校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开拓学生就业渠道

1.拓宽思路,开拓就业工作新的增长点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为推动学生努力提升知识层次,我们拓宽思路,鼓励学生专接本考试,切实提高了就业率。我们通过全面动员宣传,重点鼓励学习成绩中上水平的学生专接本,提升学历层次。学校组织专业的教师以学校的形式成立专接本培训班,负责学生考前的系统学习,提高升学率。还组织各系部门建立专接本服务处指导学生报考志愿,使学校形成报考专接本的新热潮。三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报考专接本。其中,我校现代服务系2012年专接本考试取得了100%的升学率,学校对该系及学生进行了嘉奖。

2.积极推销,扩大社会认知

多年以来,各系部门每年都利用新年联欢晚会主动邀请与学校毕业就业工作有关的单位,让相关的单位领导与学生共渡春节晚会,一起体验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向用人单位邮寄带有毕业生信息的贺年卡,主动用电话联系近年来吸收我院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使其充分了解本校师资力量、人才质量以及人才供给量,所以,尽管形势严峻,仍然有很多单位主动上门提供招聘信息。

通过几年的努力,至今为止,本校与保定长城汽车有限公司、黄骅模具城、天成药业、沛然枣业等上百家单位建立起了牢固的用人关系,就业市场相对稳定。

3.充分利用学生资料,挖掘潜在信息

每一年,学校都将毕业生就业去向资料存档保管。在就业工作实践中,充分利用往届毕业生去向登记表,以及相关专业继续教育学员登记表,变“废”为宝,激活蕴藏在其中的就业资源,利用合适时间,组织一批口才好、应变能力强的学生会骨干,主动通过电话联系,一方面了解往届毕业生的工作近况,加强沟通,另一方面向这些单位推荐当年应届毕业生,得到一批单位的热情支持。据统计,几年来,使用这种方法挖掘了大量就业信息,争取了3000多个就业岗位。

4.发动全体教师参与,积极扩大“推销”队伍

通过各种机会和途径争取专业教师的支持。因为,专业教师往往跟那些与其专业有关的单位联系紧密,通过专业教师可以获得大量就业信息。因此,就业部门及各系部门积极主动争取这些专业教师的支持,可以增加帮助学生获得就业信息的机会。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每年都能保持近百人的兼职“推销员”队伍,无论职称高、年龄大的老教师还是一般的年轻教师,他们都能热情配合,提供自己的社会资源,帮助推荐毕业生就业,几年来,已推荐上千名毕业生,约占毕业生人数的10%。

5.建立校友联系平台,争取信息反馈

校友是学校向社会培养输送的人才,是学校发展的朋友,也是学校的一笔宝贵资源。经过几年的办学,有一大批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并在各个单位起着骨干或者领导的作用。平时的校友工作中,学校主动创建平台,加强和校友的联系和交流,给校友带来较强的母校归属感。与此同时,校友们也热情关心支持学校工作,纷纷帮助学校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

闫卫国,电力04级毕业生,现供职于河北百力包装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努力已任职公司技术部经理。这几年,为学校毕业生提供了几十个就业岗位;张海博,电气05级毕业生,现供职保定维尔铸造有限公司,技术部工程师,也为学校毕业生提供了几百个岗位。“吃水不忘挖井人”,校友在就业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最后,积极利用国家政策,拓宽学生就业机会

1.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

当今大学生大都是被父母捧在手心里长大的,缺乏独立性和坚强的意志,去城乡基层一线工作,无疑既能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又能使其得到锻炼,磨练其意志,培养其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更重要的可以改变当今大学生“天之骄子”的心态,为其以后能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人民作准备。

多年来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围绕基层面向群众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领域的职位。组织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

为缓解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后顾之忧,国家相关政策提出了学费后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同时,对有基层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实行优先,在地市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时进一步扩大对其招考录用的比例。

2007级学生高彩宏选聘到张家口市宣化县担任村支书助理的大学生“村官”。她说 “农村这个大舞台让我得到锻炼——在我任职所在的村里,经常与村里的人们在一起谈心,了解村里的大事小事,协调帮助村民解决一些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得到群众的好评。2009级学生赵立龙响应国家政策“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去西部志愿开发,他说,我一直希望为西部贫困地区做点什么,国家给了我这个机会,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同时,国家代偿了这几年的学费,感谢国家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2.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大多高校毕业生都想进国企或者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可是往往这些企业门槛高、录用人数有限。所以国家鼓励毕业生们去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同时国家清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制度和限制,为他们提供档案管理、人事、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形成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社会环境。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

弓全峰,2009级我校电气专业毕业生,陕西人,通过就业市场,自己努力在山东一家私企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五险一金,并解决户口问题,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都是国家的政策引导的结果。

3.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增长点。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应届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0.3%。创业难度很大,潜力也很大。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关键是加大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因此国家出台了可申请5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和享受“一条龙”指导服务来帮助大学生创业。

我校今年毕业的几名外语与艺术设计系的学生,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申请小额贷款,学校提供场地,成立了形象设计工作室,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创业,目前已经签订了几个协议合同。

以上都是我校为拓宽毕业生就业门路所采取的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在缓解我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对于大学生而言要想找到工作、找好工作,学生在学校里面也要懂得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所以高校也需在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上下功夫。

在当今浩浩荡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军中,我们如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历来的经验告诉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行为只会让我们与这个社会脱轨,我们应该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努力做到关注时事,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多与人交流,洞悉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最好是能把社会的需要与自己的兴趣和专长结合起来,把学习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我们才能在择业、就业的时候多一份胜算,少一份迷茫。

参考文献:

[1] 王彦英. 和谐社会视角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论[J]. 文化建设[2010] (2) : 91 - 93.

[2] 杨华云. 人社部:201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7%.新京报.2011-01-26.

[3] 胡斌. 大学生就业问题透析[N] . 人民日报,1999 - 02- 27 (8)

[4] 黄志武 刘嘉.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到基层 进私企 自创业. 日报,2009-11-5

[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P ]. [ 2009 ] 3号, 2009.

作者简介:

[1]窦伟山(1978.12~),男,河北沧州人,沧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电气控制,2010年获得河北省级优秀辅导员。

[2]刘永娟(1978.12~),女,河北沧州人,沧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创业 秦皇岛市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针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就需要加强机制建设,完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创业实践平台,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培养其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提高实际创业能力,把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落实到实处。

一、秦皇岛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

高校毕业生是秦皇岛市发展宝贵的人才资源,要加快秦皇岛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依靠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在全社会树立和践行人才先行理念,进一步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突出人才创新创业,更好地为秦皇岛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保证。

据统计,2012年河北省省内普通高校毕业生共有33.6万人,其中秦皇岛市新增应届高校毕业生1.5万人,往届未就业毕业生0.3万人,可供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仅有0.6万个左右,从数据可见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非常大。

在我国,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持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教育为人民服务,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迫切需要。新形式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因此,当务之急,需认清影响秦皇岛市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二、影响秦皇岛市大学生就业创业因素分析

1、就业方面

(1)金融危机下秦皇岛市毕业生就业的困境。当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到实体经济。许多企业减少了新增的岗位,甚至放弃了每年例行的校园招聘。因而,秦皇岛市就业局面发生了变化,即劳动力需求大幅度减少。

(2)就业难与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密切相关。秦皇岛市第三产业还相对滞后,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产业,其就业比重偏低,意味着对增加就业岗位的贡献就少;当前经济增长方式决定了对生产性、劳务服务行业的人员的需求非常旺盛,而管理岗位数量增加日趋饱和。扩招后数量急剧增加的秦皇岛市毕业生就业观念还需要调整,一些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与实际情况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3)用人单位标准提高和就业人口膨胀,使得秦皇岛市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一方面,用人单位更注重211、985等知名院校,招聘计划基本锁定在部属高校和办学历史长的省属高校。另一方面,一些低端岗位被下岗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多方占领,导致秦皇岛市大学毕业生“重心”下移受阻。

(4)秦皇岛市大学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要求还有相当差距。长期以来,秦皇岛市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市场导向,往往只重视招生和培养,忽视市场对学生的需求,不能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不适应,从而造成毕业生就业难,自高校扩招以来这样的问题日渐突出。

2、大学生创业方面

(1)创业文化氛围不浓厚。由于受社会固有氛围和影响,目前来看,秦皇岛市的创业文化尚未完全形成。一是没有形成崇尚创业、创业光荣的文化。二是创业教育缺乏针对性。大学生创业激情有余但缺乏对市场规则、企业经营、社会经验的积累和学习,所以经常造成创业项目前景很好却因经营理念、手段不善而不适应市场的实际情况,导致半路夭折。

(2)创业环境尚未形成

对待大学生创业,由于传统观念没有彻底改变,使得不允许失败,没有足够宽容。一是没有形成宽容创业失败的氛围。二是广大学生及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认为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就是“精英”,一定要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在择业类型和择业区域上出现“扎堆’’现象,造成了供求脱节。

(3)创业资金缺乏

当前,很多青年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自筹数量很有限,首要问题就是资金上的“瓶颈"。一是由于大学毕业生刚刚步入社会,缺乏资金积累和融资渠道。二是政府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小额贷款由于办理手续和申请条件等原因,使能申请到创业小额贷款的人数非常少。三是目前风险投资体系尚未形成,市场还不成熟,国家也缺乏相关政策支持风险投资。

(4)创业信息不对称

就秦皇岛市现实情况来看:一是大学毕业生对政府对台的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了解不够全面。二是政府和高校的信息衔接做的不够。三是信息化网站建设没有形成合力。

(5)创业指导实践不够

就秦皇岛市调查情况看:一是创业心理指导不够。需使其树立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二是现有指导服务还很有限。具体包括财务、营销、心理、法律等方面。三是创业见习基地的数量少。

三、加强秦皇岛市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措施

秦皇岛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要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双向选择、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机制,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作为秦皇岛市就业创业工作的重心纳入秦皇岛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疏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渠道。

1、响应政府号召、落实各项政策,建立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2009年1月发出《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秦皇岛市发展具体情况,创新思维,制定秦皇岛市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金融、财政税收政策。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政策,尽快制定对于各专门项目相关待遇政策的衔接办法;进一步清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制度和限制。为他们提供档案管理、人事、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小额担保贷款扶持,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形成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创业的社会环境。加强对秦皇岛市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并制订本地大学生就业创业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2、树立就业创业指导“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在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中,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学生自觉认识自我、认识社会;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普遍的就业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创新意识和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提升创业素质和能力的新型办学模式: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全的职业概念,培养大学生自主择业创业的能力.使大学生能主动根据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个人能力及职业价值观进行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注重建立一个开放的学生管理模式,营造一个开放、宽松、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育人环境。

3、以就业创业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实行教育改革

实施大学生就业创业规划工程为重点,把培养在校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强化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构建合理课程体系,积极探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利于其思想和热情表达的多种教学方式:完善相应的教学保障体系,继续投入资金加强就业创业教育教师培训;将就业创业教育纳入秦皇岛市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评估体系,建立规范的评价标准:定期开展就业创业教育示范校评估工作,总结推广经验。

4、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基地

在秦皇岛市重点发展的行业中,选择规模大、管理较好、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建一批“秦皇岛市大学生就业创业实习基地”,确保每年秦皇岛市高校学生特别是应届毕业生有就业创业实习场所。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示范基地,积极打造各具特色的就业创业载体,构建体系完善、功能健全的就业创业平台。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科技园、软件园和创业园,拓宽大学生就业创业渠道。使之成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

5、强化大学生就业创业舆论宣传

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校园网和校园广播等媒介形式,积极营造大学生就业创业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舆论氛围;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大力宣传大学生就业创业成功典型事例,真正形成政府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社会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大学生积极就业创业的良好发展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创业观。

参考文献:

[1]施险峰.高等院校服务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新探索[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25-27.

第6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对策

近年来,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给毕业生带来了很大的思想和心理压力。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学校和毕业生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对于毕业生而言,他们是就业的主体,正确认识和分析主体的就业心态,可以为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必要的心理依据,进而更好、更有针对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因此,笔者选取这一角度进行调查研究。

1.调查对象和方法:

此次调查采用自编的《2014届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调查问卷》,内容涉及求职准备、求职心态、求职途径和求职意向等方面。对某大学建筑工程系2014届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46份,收回有效问卷234份,有效率为95.4%,其中男生141人,女生93人,调查以无记名方式进行。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又以走访宿舍、一对一谈话等方式了解部分应届毕业生,以此作为调查的补充材料。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总结出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普遍的心态。

2.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就业积极性普遍高涨,就业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需求迫切

调查显示,78.44%的学生面对目前和就业形势和求职竞争时并不气馁,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71.28%的学生认为就业观、求职技巧和求职心理调适方面的指导非常重要;在获取就业实务指导渠道一栏中,67.44%的同学首选的是同学好友,其次是家人,而本专业老师和就业指导老师排在第三位。可见,学生虽然存在

2.2择业观有所改变,但期望值仍旧偏高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其中64.2%的学生认同“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69%的毕业生求职时首选职业发展空间较大的工作,对薪资无过高要求。这些数据表明,大多数毕业生已经意识到目前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愿意调整自己的心态来迎合就业市场的需求。然而,仍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在初次就业时存在挑剔心理,过分看重薪资待遇、工作环境、工作地点等因素,这些观念都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心态。

3. 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对策

3.1社会相关部门应完善支持系统,营造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良好环境

高校毕业生就业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的支持与吸纳。这就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规范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提供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就业环境。此外,社会媒体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报道应站在全局高度,提高舆论的引导能力,理性评价大学生就业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信息支撑与精神动力,大力提倡“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新型择业观,真正起到有效引导舆论的积极作用。

3.2强化学校与家庭的纽带关系,提升毕业生情绪管理能力

毕业生心理状况与家庭环境息息相关。父母的心理期望、职业定位和社会背景等都会对毕业生求职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毕业期间,家长应与毕业班班主任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洞悉孩子心理动态。一方面,给予孩子精神支持与物质保障。在观念上对分享,思路上多指导,但不要过度干预或用“家长威严”来替孩子拿主意。以平等、宽容的心态多与子女沟通,切实缓解毕业生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学校和家长应“双管齐下”,帮助毕业生提升理性认知,学会客观评价自我,深入挖掘潜能,加强耐挫锻炼,提高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以积极、自信的心态去面对就业。

3.3高校应自上而下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构建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防护体系

3.3.1学校应探索“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发展型”就业指导模式。强化服务功能,寓服务于指导之中,寓服务和指导于管理之中。首先,加大“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和“到村任职”等基层就业政策和自主创业教育的宣传力度,鼓励引导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需求和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其次,举办形式多样的就业实务讲座、求职技巧讲座,设立求职门诊服务,引入职业测评体系,帮助学生确定求职意向和进行技能评估,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3.3.2推进学校教学改革,增强课程安排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课程安排只有紧贴社会发展的“脉搏”,才能提高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在专业课设置上,要及时更新教材编制,增设新颖活泼的实践课程和课外活动,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专业实操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其次,学校就业指导不们应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贯彻至学生整个四年的大学生涯中,实行全程就业指导,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正确、成熟的择业观,进而从根本上缓解就业心理压力。

总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问题,影响到社会、家庭的稳定和繁荣。健康的心理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证,认真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与调试,不仅对高校的就业工作有利,更重要的是对毕业生的就业会有很大帮助。毕业生就业心理指导牵涉到社会、家庭、学校和毕业生本人等多方面因素,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齐心协作,本着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原则,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心理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李丹虹.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中的工作方法探讨[J].文教资料,2010(1):186-187.

[2]牛家丛.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及应对策略[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6-59.

第7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问题 帮扶 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069-03

近几年来,为缓解户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深圳市龙岗区委、区政府把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服务的重点,结合龙岗实际,推出了以“关爱大学生,真情助就业”为主题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一帮一”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铺开了帮扶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新格局。

一、“一帮一”工作开展基本情况

龙岗区“一帮一”工作由区委、区政府主导,区委组织部、区人力资源局(原劳动、人事部门)共同行文实施。自2009年9月份推出以来,已累计将252名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的户籍大学毕业生列为帮扶对象,由区五套班子成员、街道及区属各单位班子成员负责结对帮扶。据统计,除因入学深造、报名入伍、就业观问题等原因放弃帮扶资格外,有222人实现就业,其中5人自主创业。2011—2012年,未列入帮扶对象但仍然提供帮扶服务的98名高校毕业生实现了自主创业。

二、开展“一帮一”工作主要措施

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一件重要工作,解决一名高校毕业生就业,就是为一个家庭送去温暖和希望,对于维护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培养龙岗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龙岗区在“一帮一”工作中采取的具体措施是:

1.帮好重点,以困难家庭毕业生为帮扶主体。一是明确重点。将毕业两年内仍未就业的户籍高校毕业生作为帮扶对象,属下列情况之一的列为重点帮扶对象:(1)属“零就业家庭”的;(2)家庭成员虽有就业,但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我市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3)父母一方属就业困难人员且目前仍未就业的;(4)家庭成员中患有重大疾病致贫的(重大疾病标准参照就业困难人员认定中所述标准界定);(5)其他生活确实困难并经批准的。二是全面调查。充分发挥社区就业协理员队伍作用,按照上述标准对辖区高校毕业生进行摸底调查,建立“一帮一”援助档案,做到不漏一户不遗一人。三是合理配对。按照“三个结合”的原则,对帮扶对象和帮扶干部进行人员配对。在匹配中主要贯彻三条原则:帮扶对象户籍所在地尽量与区领导干部包点联系街道相结合、区直单位尽量与挂点联系街道相结合、帮扶对象所学专业尽量与帮扶单位管理职能相结合。四是目标管理。帮扶配对名单确定后,责任单位和街道均就帮扶任务专门召开了帮扶工作布置会议,认真研究制定帮扶措施,并列入年度目标管理范畴;不少单位专门成立了高校毕业生帮扶工作小组,建立了目标责任制,为该项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了组织保证。

2.帮转观念,以推行“一、二、三”为主要手段。在当前岗位较为丰富的情况下,就业观问题实际上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障碍。因此,转变择业观、加强就业观的辅导和矫正是促进上岗、稳定就业的前提:一是落实“一、二、三”要求。即帮扶干部要对帮扶对象谈一次心,上门走访两次,帮助推荐三个以上就业岗位。实践证明,这“一、二、三”方式对于转变帮扶对象就业观念、规范帮扶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区检察院在接到帮扶配对名单后,在第一时间与其负责的帮扶大学生取得联系,当时该学生在东莞,区检察院相关领导详细了解了其具体情况及就业愿望,并几次面谈帮助其确定职业目标,最终将其安排到区检察院工作,并对其工作表现予以关心。区城管局负责的帮扶对象共5名,根据对帮扶对象掌握的情况,该局领导带领责任科室多次深入街道、社区协助解决就业,同时结合该局的职能特点,推荐他们到有用人意向的生产经营单位应聘,并要求下属单位安排专业骨干对其实行“一对一”传帮带,使其迅速适应新岗位的要求。目前,5名帮扶对象已全部实现就业或创业。二是注重多形式教育。近年来,龙岗区抓住“课堂、家庭、社会”三个集中点,采取多形式的就业观辅导教育。例如,区人力资源局以“开创崭新人生”为主题,以座谈会的形式,向100多名帮扶高校毕业生进行了生动的就业观和创业观教育;区财政局也组织帮扶对象进行了专题座谈,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积极、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区总商会采取个别辅导、谈心等方式,引导帮扶对象不挑不拣就业,并提出就业“三要”目标,即要敢于从事基础性工作,要到基层就业,要深入基层、服务基层。许多单位和干部不仅在寻找岗位上对帮扶高校毕业生给予扶助,更注意从思想上进行帮扶。帮扶活动中,不少干部抽出时间对帮扶对象进行约访谈心,对其进行就业辅导并协助物色对口用人单位。统计局领导负责的3名帮扶对象分别属于坪地、横岗、龙城户籍,该局领导召开专题会议对帮扶就业工作进行了研究讨论,之后三位领导分别行动,多次与街道社区和大学生本人沟通,根据帮扶对象的专业特点和个人意愿,积极向街道统计办和我区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推荐就业。目前,该项工作已得到稳步落实。此外,“一帮一”活动开展过程中,很多帮扶干部都定期与帮扶对象进行电话沟通和谈心,了解其就业进展情况及思想动态,在其迈向职场的道路上切实帮扶解困。不少区领导和部门领导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热心进行就业辅导和协助物色对口用人单位,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家长的高度评价。

3.帮拓渠道,以实现人岗匹配为根本目标。在当前市场就业条件下,帮助毕业生寻找岗位不难,但要实现稳定就业才是我们追求的根本目标。为此,龙岗区人力资源局把“人岗匹配”作为“一帮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想方设法拓展岗位渠道。在继续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职介机构提供社会岗位的同时,仍然把公益性职介机构作为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二是群策群力开发公益性岗位。为促进辖区内毕业生就业,很多街道主动配合区相关责任单位及区领导,在推荐户籍高校毕业生就业、挖掘街道社区公益性岗位方面不遗余力。帮扶工作开展以来,龙岗区各街道办积极配合各责任单位及区领导,把“一帮一”帮扶活动作为一件力促民生的好事实事来抓,在推荐本街道户籍大学生就业、挖掘街道社区公益性岗位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各单位及领导也充分利用街道组织部门的作用,加强与帮扶对象所在街道办的协作力度,统一思想,密切合作,想帮扶对象之所想,急帮扶对象之所急,群策群力帮扶大学生就业,确保“一帮一”帮扶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例如,在首批帮扶对象中,龙岗街道户籍的高校毕业生有24名,全部来自困难家庭,多为低保户、父母就业困难或零就业家庭,为此,街道领导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在力促用人单位提供适合大学生的工作岗位的同时,经过多方探讨协调,拿出了一批协管、协理类岗位采取劳务派遣的方式解决大学生就业,有21名帮扶对象被安排到该街道市政服务中心或街道执法队(其余3名主动放弃推荐),开启了自己新的人生旅途。三是千方百计匹配安置岗位。深龙组通[2009]58号文件在人员配对原则上,要求尽量考虑帮扶对象所学专业与区属单位管理职能相结合,但由于目前大学学科的丰富程度远远大于区属单位的业务职能范围,所以有很多帮扶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其责任帮扶单位所需的专业不相匹配,给岗位安排工作带来困难。针对这一问题,帮扶干部在认真了解帮扶对象所学专业之后,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想帮扶对象之所想,急帮扶对象之所急,努力克服困难,多方协调,在推荐岗位方面既注意帮扶对象个人兴趣,又注重帮扶对象所学专业,尽可能达到岗位、专业、兴趣三统一。例如,区直机关工委充分利用挂点联系坂田街道的优势,在充分了解帮扶对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与该社区领导就帮扶工作进行沟通、协商,从全面了解该街道辖区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岗位空缺情况和工作类型性质,到具体分析帮扶对象的专业、特长、就业意向及职业规划,形成了初步的就业帮扶方案和就业定位。有些单位与企业接触较少,岗位开发有一定难度。但帮扶干部仍然努力克服困难,密切结合帮扶对象的自身特长,积极关注用人单位的就业信息,尽可能促进其早日就业。旅游局负责的帮扶对象是大鹏街道的两名毕业生,其专业与旅游局职能毫无关联,在与其进行了亲切交谈之后,该局领导根据其就业意向初步选定了几家用人单位,带着他们先后上门走访并极力推荐,最终两名大学生分别被鹏城社区及金沙湾旅游度假区招用。区职业训练中心注重提升帮扶学生职业技能,根据3名帮扶对象的专业特长和自身技能对其加强就业指导,推荐其参加针对性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实践证明,列入“一帮一”的帮扶对象,目前在岗情况较为稳定,没有出现群进群出的现象,使高校毕业生在迈向职场的道路上迈出了踏实和稳定的第一步。

4.帮扶创业,以引导建功立业为提升方向。在实施“一帮一”过程当中,帮扶干部发现有创业意愿和创业素质、创业条件的好苗子就积极引导帮扶对象走自主创业之路,并提供尽可能的创业帮助。一是延伸“一帮一”新链接。帮扶干部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推荐热心的成功企业家作为青年创业的带路人,悉心指导青年创业。例如,一些街道组织举办创业青年和企业家联谊活动,增强友谊,加强信息互动,帮扶解决青年创业者的实际困难。二是探索“一帮一”新办法。近年来,龙岗区通过举办创业大讲堂、培训讲座、创业项目推介会等形式,不仅在激发了高校毕业生创业热情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创业帮扶“一条龙”扶持机制,在区、街、社区建立创业服务窗口。尤其是去年推开的“创业加油站”建设,将政策指导、创业指导、项目服务作为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有力支持体系。仅2011年,龙岗区就扶持了308名户籍人员实现创业,其中高校毕业生72人。三是构建“一帮一”新平台。开展“一帮一”工作中,注重发挥创业孵化基地的作用,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构筑新平台。特别是结合旧城改造和产业升级,引导和协助创业高校毕业生主动参与市场竞争,投入新型产业,并给予创业青年优惠的入驻条件。目前,龙岗区已认定了8家创业孵化基地,其中参与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三、“一帮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一帮一”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但在帮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一是就业期望太高。很多户籍毕业生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大型企业及公益性岗位作为首要就业目标,图舒适贪安逸,情愿呆在家里也不愿意投身民营企业,如果要去民营企业也必须有较高的薪酬。

二是“等、靠、要”思想严重。很多大学生自认为是“天之骄子”,因此不愿主动寻找就业、创业机遇,而一味依靠父母帮助或等待政府安排,对现实缺乏了解。

三是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不完全匹配。不少企业过分注重实用性, 喜欢招聘一些有丰富工作经验、能够直接给单位作出贡献的人才,而不愿意招用应届毕业生进行锻炼实习,这样就减少了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四是帮扶工作对口就业难度大。帮扶单位所能解决的就业岗位与帮扶对象所学专业很难一致,给帮扶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五是个别单位对帮扶工作的重视不够。某些干部因工作忙碌等因素,对帮扶对象缺乏关注和主动交流,影响了帮扶工作的进度。

四、几点建议

笔者认为,抓好大学毕业生促进就业工作是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一件重要工作,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培养龙岗新一代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回顾和总结一年来的“一帮一”工作,特就今后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继续提高各级党政组织领导的思想认识。龙岗区是一个工作岗位十分丰富的地区,理论上讲不应该成为几百名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地方,之所以存在户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某种程度上说明区内的一些基层党政组织的领导对这项工作较为忽视,认为在市场就业机制的情况下,采取措施帮扶就业没有必要。因此,继续强调和督促党政领导加强和重视这项工作势在必行,这是充分调动各类资源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前提条件。

2.大力落实相关的高校毕业生扶持政策。2009年4月,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粤府办[2009]34号),该文件就岗位开发、就业扶持、补贴发放等工作作了一系列原则性规定。深圳市人民政府也于2011年印发了《关于促进我市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工作的通知》(深府办[2011]33号)文件。为此,建议区政府结合龙岗实际,在全面落实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就全区近三年户籍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定特殊措施,采取“促、扶、补”等措施,力促消化沉积的未就业大学毕业生。

3.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观教育力度。就业观教育是当前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项基础工作,尤其是择业观的辅导和矫正是稳定就业的前提。为此。从现在开始,区、街道、社区及相关单位要建立一种常态协作机制,着力抓好“课堂、家庭、社会”三个点的多形式就业观辅导教育,为今后顺利促进就业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4.把扶持创业作为当前促进大学毕业生成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建区以来,龙岗区40~60岁劳动年龄段当中涌现了一大批工作骨干和民营企业家,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大批民营企业迫切需要新生代的参与或接班,而新生代普遍对创业感兴趣,有一批已经跳入商海。为此,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创业措施,建立各类大学毕业生创业基地,是通过扶持创业带动就业的一项重要捷径,应认真研究和大胆探索。

5.加强公益性岗位的管理和置换力度。目前,龙岗区的公益性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问题,一些单位的责任意识比较薄弱,户籍居民按比例就业原则尚未得到充分贯彻。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公益性岗位的申报和审批工作,拓宽岗位覆盖面,对有条件安置户籍居民的公益性岗位坚决腾岗清岗,安置岗位向户籍大学毕业生特别是困难家庭大学生倾斜。通过区、街道两级的联动和配合,形成一个优先解决本户籍人员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氛围,力求“安置一名毕业生,稳定一个小家庭”。

6.加大毕业生见习基地建设,通过专业实践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近年来,龙岗区人力资源部门推出了青年见习活动,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一个体验就业、积累经验、增长技能的良好平台。各部门及街道、社区应当更有效地运用好这批见习基地资源,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将扶持重点企业与建立见习基地相结合,加大见习基地建设,着力开发有利于大学生发挥专业特长的见习岗位,并鼓励见习基地接收优秀见学生就业,把服务大学毕业生落到实处。

第8篇

 

    根据自治区人社厅《关于做好2018年度全区人力资源市场统计年报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年报工作的通知》(内人社办发[2019]4号)要求,市人才交流中心针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的材料,进行了审验,现将年检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年检基本情况

截止2018年12月底,人才交流中心工作人员5人。全年登记人力资源需求信息数616条;登记求职人数283人;登记要求招聘人才单位数63个,招聘职位数616个,实现招聘人才数271人;举办培训班次数2次,培训人数40人;要求劳务派遣单位数2个,派遣人数41人;举办交流会1次,参会求职人数315人,参会招聘单位26个,达成流动意向协议人数173人;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5场 ,进场人数895人,招聘单位58个,达成就业意向人数348个,签订就业协议人数249人;委托人事单位数2个,人事总人数6人;全年接收人事档案数量237份,现存人事档案总量2274份;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的人数1535人。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精心组织就业创业政策措施宣传活动。利用二连浩特市政务服务大厅显示屏幕、人才交流中心微信公众平台、QQ群(154708053)、印发政策宣传资料等宣传形式,开展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高校毕业生政策宣传。以征集就业岗位活动为契机开展就业政策解读,以人力资源市场登记求职和报到的高校毕业生为依托,发放《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问答》和就业服务手册;注重公共服务平台常态化政策宣传活动,发挥人才交流中心、8个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社会保障窗口平台作用,累计发放就业创业政策手册250余份;公开服务热线开展咨询服务活动,印发《服务联系卡》、公开服务热线(0479—7524913、7524197),开展政策咨询就业指导。

(二)扎实做好就业创业服务。一是主动深入中小企业挖掘岗位。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全市中小企业,了解对高校毕业生的用人需求,告知可以享受的就业政策,并提供就业岗位。二是通过举办高校毕业生交流大会和现场招聘会、服务周、服务月、金秋招聘月、就业指导等活动,帮扶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发挥“二连浩特市人才交流中心”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功能,为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实现就业。

(三)加强服务型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开展“三亮三比三提”、争创“文明窗口”“文明服务标兵”,打造“文明科室”等活动,强化“内强素质,外素形象”,努力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把按规章制度办事化为工作中的自觉行动,确保中心工作落实到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创业的积极性偏低。实名制登记毕业生人数偏低,主动创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

(二)毕业生手提档案问题严重。58%的应届毕业生手提档案在人力资源市场办理存档手续。“不接收个人保管或携带的人事档案”,在短时间内难以落实到位。

三、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一)进一步拓宽中小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渠道。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针对高校毕业生学历、专业实际情况,加大与用工企业协调沟通力度,指导企业合理设置招聘条件,告知可以享受的就业政策,多组织小型化、专业化招聘活动,实现供需对接,促进毕业生就业。

(二)实行“一点登记,两点服务”的工作模式。依托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施市人力资源市场与人才交流中心微信公众平台、人才E站的相互贯通,实行“窗口”求职登记和“网络”线下线上“两点服务”工作模式。广泛收集、企业招聘岗位和求职登记信息,搭建灵活多样的对接平台,精准服务力促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三)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力度。加大公共就业服务基础设施软硬件的建设力度,提高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水平,营造人才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企业自主用人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