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社交推广方案

社交推广方案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5-30 16:11: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社交推广方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社交推广方案

第1篇

产品运营总监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决策能力、谈判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产品运营总监工作职责,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产品运营总监工作职责11、根据公司战略,负责规划纸黄金产品年度经营计划,拟定并实施营销方针和销售策略;

2、负责产品线上线下运营管理,产品上架、营销推广、流量转化等系统工作

3、负责制定产品专题、热点活动的营销策划案,并推动执行;

4、协同其他团队共同完成任务目标,协调处理产品运营相关事务。

产品运营总监工作职责21.负责项目品牌建设和营销策划方案的制订与实施;

2.完成活动策划、执行方案的撰写,执行方案的顺利达成;

3.寻找营销活动所需要的各类资源、合作,进行商务洽谈等;

4.总结分析各种推广活动的数据资料,做出评价并提出优化方案;

5、设置销售目标、销售模式、销售战略、销售预算和奖励计划;

6、准确掌握市场趋势、需求变化、竞争对手和客户反馈等方面的信息,为公司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产品运营总监工作职责31、负责市场洞察和用户研究,并结合品牌用户画像,进行“指北生活”(APP/小程序)产品设计规划与运营,其中包含积分、酒店、餐饮等模块的整体用户体验;

2、规划管理平台运营资源,通过用户运营、活动运营、商品运营等方式,确保用户持续增长、有效留存,提升用户活跃和粘度,促进用户付费;

3、对市场和消费者进行分析,挖掘“指北生活”商品机会,打造爆款活动,驱动BU对产品、商品进行改造或定制,优化商品结构;

4、对产品数据进行跟踪与研究,分析运营效果,并优化运营策略。

产品运营总监工作职责41.制定产品需求计划:结合公司战略进行公司品牌和产品整体规划、构建产品体系,进行原材料发掘,市场趋势和产品可行性分析及设计(需要具体案例);

2.制定产品业务规范:整理完善产品业务流程及相关内容;

3.跟进产品销售、客户反馈,进行产品销售数据分析,研究了解行业竞品发展动态及客户需求及行业市场前景;

4.提出营销策略产品迭代和新产品开发的建议,协助推进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5.部门工作管理安排和沟通协调。

产品运营总监工作职责51、通过数据和用户反馈,分析用户需求、行为,引导和维护核心用户,提升用户留存;

2、面向应用市场用户进行需求调研,理解用户对应用和服务的需求,引导用户在应用市场完成应用的下载和使用;

3、根据App运营目标,制定APP运营策略并执行,提升用户活跃度;

4、组织产品公测、内测,收集数据与问题,

对运营数据、用户行为数据等进行分析和挖掘,并整理和总结产品运营策略,提升运营质量。

产品运营总监工作职责61、负责社交平台的新增、激活、留存、转化工作,制定平台整体运营规划,包括新媒体运营、品牌运营、社群运营、用户运营等;

2、通过数据挖掘制定用户运营策略并推进执行,对核心社交功能模块进行日常维护和数据监控,定期分析运营效果,跟踪用户行为,优化用户体验,提升用户数、活跃度、转化率等;

3、分析线上及线下推广渠道,市场环境,竞争品牌,政策风险及其他风险要素,制定出产品定位,价格策略,品牌定位;

4、负责社交平台的活动策划、线上和线下推广,策划、组织推广活动,并进行分析和效果评估,观察并复盘活动数据,优化活动策略,不断提升社交平台用户量和活跃度;

5、负责对产品平台的所有运营数据分析,不断优化运营策略,实现运营目标;

6、负责公司运营团队的管理,带领部门员工按时按质完成项目运营任务,

建立有效的运营机制,对流量、用户数及转化率负责;

7、根据项目总体发展战略和市场环境,制定项目整体运营管理策略,明确相应运营方案、计划,并监管上述策略及方案的执行。

产品运营总监工作职责7A.全面负责公司产品的运营工作,并组织团队进行实施;

B.确定产品运营战略规划、产品定位、盈利模式以及运营指标等;

C.编制和完善运营相关制度、业务流程、内部管理体系等;

D.与推广、营销等部门合作,通过线下节假日等活动策划、商家运营、产品运营等方式提升产品活跃用户量、产品市场影响力及用户粘度;

E.构建用户精准营销体系,对运营指标进行数据分析,提升运营效能,挖掘新的商机和运营模式,推动业务增长;

F.分析线上及线下推广渠道、市场环境、竞争品牌、政策风险及其他风险要素,制定出产品定位、价格策略、品牌定位;

第2篇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摘要]在我国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PC互联网已日趋饱和,移动互联网却呈现井喷式发展。2013年9月23日,阿里巴巴正式移动好友互动平台“来往”,剑指网络社交的宝地。本文基于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理论,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来往”现有发展分析,并提出可行的改造和创新方案,服务广大用户及消费者,努力增强网购信息交互,方便团队出行、聚餐结算,最大化满足消费者的使用需求。

关键词 ]来往;移动互联网;社交;创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3.083

社交网络,一向是互联网各大巨头的必争之地。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与产品的推进,以及所谓平台的开放,移动社交产品的竞争愈加激烈。“来往”是阿里推出的即时通信软件,也是阿里第一款独立于电商业务之外的社交产品,其核心功能是实现熟人之间的社交。

1来往推出背景

1.1推出来往所具备的条件

1.1.1中国电信与阿里巴巴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中国电信和阿里巴巴的合作将围绕基础通信服务、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数据中心等信息服务领域展开,提供更多创新型软硬件产品,为中小企业、政府及集团等客户提供一系列通信及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双方还将合作推动云数据中心的建设,联合推出支付宝信用担保“0元购机”的新型营销模式。

此外,阿里巴巴已经成为8家可能获批移动转售业务的公司之一,如果成功,将能向中国联通和电信购买移动通信服务,再包装至阿里巴巴品牌下,转售给用户。在中国政府的推动和电信巨头的欢迎下,一旦化身为“准虚拟运营商”,阿里巴巴通过“来往”提供价格低廉,甚至免费的电话和短信服务,将击中许多用户的“痛点”。

1.1.2庞大的用户数据

阿里系有淘宝、天猫、支付宝钱包三个高频应用,其中前两个装机量都过亿。支付宝和淘宝账号的实名比例和使用频次在中国互联网账号体系中均名列前茅。阿里巴巴知情人士表示,来往将整合阿里的线上线下资源进行推广,其中淘宝用户将是重要的潜在用户团体,目前的做法,还是利用淘宝店铺给予折扣的形式推广。

1.1.3网络电话成为可能

和微信从附近的人这样的陌生人社交起步不同,“来往”定位是完全的熟人社交,以“好玩有趣,私密安全”为口号,这样的定位使产品层面上很难有什么突破。于是,来往负责人邹孟睿为来往准备了重要的武器——网络电话。来往早在4.0版本中就已经初步完成了VOIP网络电话,而阿里巴巴申请移动转售牌照,也为突破监管提供了可能。

1.2推出来往的原因

1.2.1“企鹅”来势汹汹

阿里与腾讯都瞄准了下一个蓝海——移动电商与移动支付市场。而微信5.0的问世,串联起移动电商、移动支付等各个环节,已经威胁到阿里生存的根基。至今为止,腾讯已经和天虹股份、南京中商等多家中国商业百货订立了基于微信的O2O协议,即使是微信官方不鼓励的小卖家,朋友圈营销,也甚至创造出了月入百万的案例,让过得不如意的淘宝卖家们跃跃欲试地想要迁移。“今天,天气变了,企鹅走出了南极洲了,他们在试图适应酷热天气,让世界变成他们适应的气候,与其等待被害,不如杀去南极洲。去人家家里打架,该砸的就砸,该摔的狠狠地摔。”马云不得不放狠话,决定与腾讯一决高下。

1.2.2满足用户社交需求

阿里巴巴善于创建关系,大家在淘宝、阿里巴巴做生意,很快就建立了一种人与人之间基于交易的关系。建立这个关系之后,人们需要有个地方去沉淀,在过去可能他们会在旺旺甚至是微信上去沉淀关系,而阿里巴巴还没有一个能够很好地沉淀关系的社交产品,所以阿里巴巴希望有一个平台让商人、朋友在生意之余能够有个地方去发展好友圈,拓展生意关系。

1.2.3发挥社交产品的可替代性

阿里巴巴推出的“来往”在一定程度上是让用户有所选择的可替代性社交产品。社交产品众多,而淘宝用户和QQ用户等一样,几乎都等同于中国网民。尽可能从众多的社交软件中脱颖而出,争取到更多的用户,这是阿里力推来往的原因。PC互联网时代如此,移动互联网时代依然如此,来往只是开始。

2来往发展现状

2.1来往现有的推广方式

2.1.1企业内部的推广

100个好友。马云通告和动员全公司上下的阿里巴巴员工,必须在十一月之前,加够100个外厂人员,否则视为主动放弃年终奖金。这犹如军令状一般的指令一下,一时间,阿里上下以完成来往100好友为第一要务。这种推广方法还是非常之行之有效的,据了解,在短短几天时间里,来往的注册用户就达到500万之巨。

2.1.2关键人物外部入驻

名人入驻。在动员阿里员工全力推广来往的同时,马云也打出了一张“名人牌”,邀请了诸多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企业家和明星入驻来往,从阿里高管的来往状态来看,柳传志、史玉柱、郭广昌、李连杰、文章、黄晓明、赵薇、陈坤、汪涵、王利芬等名人明星都已加入来往。很快,各大媒体上来往的消息不断,可谓是占尽眼球。

淘女郎入驻。自2013年10月23日开始,阿里内部人士透露,内部已经开始陆续通知淘女郎入驻来往。媒体上也有所反应,有媒体称,淘女郎的入驻是来往在“发福利”,淘女郎平台可谓是阿里产品架构中的美女聚合平台,发展至今已有十万人之巨,可以试想,如果十万淘女郎在来往频频发照片、秀自拍,这对于互联网用户来说,吸引力自然是可想而知。淘女郎负责人表示,以前的模特平台,只有展示功能,模特们高高在上,网友们在下仰望。而淘女郎本身就是一个草根亲民的麻豆,跟来往合作后,一张照片背后就是一个活跃的人,粉丝随时可以加她们好友聊天互动,语音讨教穿衣购物经验,一起组织聚会活动,甚至把她们请来拍一组写真。在淘女郎入驻的吸引带动下,来往的活跃度一路飙升,掀起了一股“跟淘女郎来往做朋友”的热潮,吸引了大量粉丝。

2.1.3“免流量”吸引人群

阿里巴巴宣布对外推出一项手机上网流量免单计划,从2013年11月起,经常在手机上使用阿里巴巴旗下手机淘宝、来往、聚划算、天猫、支付宝等客户端的用户将可以申领阿里巴巴赠送的每月2G的定向免费流量包。阿里推出的这个流量计划首批将覆盖广东移动、江苏联通、浙江联通、湖南联通,届时对应地区的用户提交手机号码即可领取免费流量包,11、12两个月为试运行阶段,未来将用户体验情况和运营商的支持能力扩大服务范围和运行时限。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往的“免流量”计划被视为是对移动IM巨头微信的进攻。在今天的手机使用场景中,移动IM无疑是使用最频繁的APP之一,在很多手机用户的使用习惯中,移动IM是产生流量费用最多的手机APP之一,也正是因此,微信总是成为诸多手机用户的流量耗费大户。从这个角度来看,来往推出的“免流量”计划,的确能解决对流量敏感的用户的需求,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微信的优势地位。

2.1.4借节日做专题推广

2013年11月,来往宣布掷出6000万双11红包进行“土豪”式推广。来往采用“拉好友送红包”的策略开展活动,并提醒获得红包的用户必须使用淘宝账户,且绑定了实名认证支付宝账号的才能成功领取和使用,尚未实名认证的用户可登录支付宝进行实名认证。活动所有红包将在11月10日集中发放,并且仅限天猫1111购物狂欢节使用。于是,天猫双11狂欢节将无线作为重点,让手机淘宝、天猫、来往、淘点点等阿里旗下手机客户端全面参与双十一,从提高商家无线运营能力、联手实体商场力推O2O、增强社交关系等方面,借双十一这一难得的机会全面发展。

2.2来往推广遇到的问题

2.2.1注册用户与活跃用户数量较少

资料显示,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移动互联网产品方面,手机淘宝累计用户数达到3亿,旺信现在有二千万的用户。但是,阿里巴巴集团本身庞大的用户基数,以及在手机端积累的数亿用户都没能为来往提供大量的用户数量。

在阿里巴巴公司内部的硬性指标与外部的大力宣传之下,来往的用户注册数量目前已突破1000万人。但是微信的用户将近6亿、YY将近4亿、陌陌也将近1亿,在这些IM软件前辈面前,来往的用户注册数量就难免相形见绌了。

此外,每日活跃在来往上的用户数量更是在注册用户的基础之上有所减少。这其中,阿里公司的员工又占据了一大部分。在阿里重新调整对来往的策略之后,来往的用户注册量在短期内不会有大规模增长的可能性。

2.2.2知名度不高

经过统计分析(如图1所示),知道来往的人数只有35.55 %,真正安装使用的人更是只占了17.58%。阿里巴巴公司自身的知名度较高,旗下还拥有淘宝、天猫和支付宝这三个高频应用,本应该是宣传推广来往的一个重要平台。但是,这三个应用既没有与来往直接相关联,也没有间接的广告推广。阿里巴巴公司的影响力也没能为来往提升更高的关注度。这或许与公司的政策相关,在早期强力宣传推广见效不明显的背景之下,阿里对产品的策略进行了调整并且重组了团队。这使得来往更加淡出了公众的视线。

大众的关注度能够给来往带来潜在的用户群体,即便许多人仍然持犹豫的态度,但是只要他们一直关注着来往的消息,他们就很有可能在以后下载使用来往。因此,阿里巴巴公司还是应该软硬广告结合,为来往提高大众关注度。

2.2.3用户定位不明确

阿里巴巴公司CEO陆兆禧曾在来往时表示来往是一个针对个人用户的新一代好友互动平台,希望它能“跳出电商,拥抱互联网”,顺应当下移动互联网爆炸式发展的潮流。但就目前来看,阿里巴巴迫于腾讯微信的压力,为了防止微信在强大的交友空间下进一步拓展电商行业,无奈开发出新的信息交互平台。在这场激烈的抢占市场份额的“战争”中,两个巨头牢牢抓住交友与网络支付、电商的契合点。这与陆兆禧信誓旦旦的跳出电商论断产生了矛盾。

在这个内容为王的移动互联网世界,用户已经开始面临社交过载,信息过载等现象,产品的竞争力最终是要回到体验的本质的。拥有明确的用户定位,才能针对用户需求不断完善、发展产品。而来往的定位让人感觉模糊,是商圈还是友圈,是挖掘人性需求还是做一本正经的商人软件?

2.2.4与其他IM软件同质化严重

一家推出,另一家马上跟上,研制出相似的功能,这已经成为即时通讯市场不争的事实。QQ在国内即时通讯软件中占据了大半壁的江山,它的模式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借鉴。模仿是最简单、最节省力气的办法,于是不同的通讯软件推出了相似的面孔,从文字到语音,从音频到视频,从传送文件到游戏,各个通讯软件都提供了雷同的功能。大同小异的各种IM软件已经让用户产生了审美疲劳,因此他们不会同时下载功能、风格相似的软件。

来往的架构几乎与微信一模一样,从基础通信到群聊到公众平台再到朋友圈,无不如此,惟“扎堆”这一兴趣社交功能是来往独有。产品没有自己的特色特点,只是简单地“山寨”别的产品,是很难吸引到大量用户的。来往发展的方向应该主打“扎堆”或转而创新出其他特色应用。

3来往推广不利原因

3.1来往没有类似腾讯公司坚固的用户基础与庞大的社交网络

社交关系链,这是一个IM软件发展壮大的根本。腾讯QQ、微信、QQ邮箱、QQ空间构成了腾讯社交关系链,它如同一道坚固的铁丝网,将阿里巴巴、百度、新浪等其他IM软件开发公司拒于千里之外。而腾讯绝不允许自己的社交关系链掌握在别人手里,外界多次呼吁各种互通显然是徒劳的。这对来往的推广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按照目前图2的数据,腾讯基于QQ空间和朋友社区的广告系统的日流量已达数十亿,即时通讯活跃账户数超过7亿,QQ空间活跃账户数达5.5亿,腾讯微博+QQ空间形成社会化分享量占绝对优势的社交平台,预示着腾讯开放的社交网络日流量在数十亿以上。这些潜在的客户群体给不仅支撑着腾讯的主营业务,同时又为腾讯创造了巨大的广告收入。

腾讯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所以来往的关系链只能在淘宝与支付宝账号的基础之上构建。淘宝、支付宝上的人际交往主要以买家与卖家为主,这样的关系属于内容导向型,只有在购买某一商品时关系才会建立,又会随着交易的结束而消失,是十分不牢靠的。因此,来往的关系链的数量与质量都劣于腾讯。

3.2社交软件泛滥,来往所占市场份额小,用户可选择性强

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IM)是一个终端服务,允许两人或多人使用网路即时的传递文字讯息、档案、语音与视频交流。我国于 1999 年有了自己的即时通讯工具OICQ,即现在的 QQ,随后微软公司的 MSN、雅虎公司的雅虎通都向中国市场进军,2002 年朗玛 UC 及网易泡泡也逐渐登场。在这之后,中国互联网发展迅速,IM市场需求量很大。于是,互联网上陆续出现了各种即时通讯软件如百度HI、飞信、易信、yy、Skype、Google Talk、icq、FastMsg等,令人眼花缭乱。

这样一个大环境之下,用户的可选择性大大加强,影响他们选择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据调查显示,互联网用户选择使用即时通讯工具的主要原因是交流需求,83.8%的用户使用即时通讯软件是为了与朋友家人沟通聊天,61.6%的用户认为自己使用即时通讯软件是为了工作交流,另外有 42%的用户使用即时通讯软件是为了节省在交流上的电话费。由此可见,人们目前依旧最看中即时通讯工具众多功能中的沟通功能,所有的IM软件都能够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不需要核心竞争力。因此,用户在选择工具上可以较随机,这样也就分散了选择来往的用户数量。

3.3大多数用户不愿意舍弃原先使用的IM软件

一是“黏度”是衡量用户忠诚度计划的重要指标,它对于整个公司的品牌形象起着关键的作用。在IM企业中,用户黏度同样十分重要。企业的用户黏度越强,就越有竞争力与挑战力,在新的IM软件层出不穷的背景下也就越能够站得住脚跟。一旦用户在一个软件内建立了自己的社交网络,就不会轻易舍弃。从用户迁徙的成本角度来看,有了社交黏度后迁徙成本明显提高,因为此时用户要离开意味着放弃自己以前辛苦建立的社交网络去建立新的关系,这个成本是比较大的。

用户黏度取决于朋友在哪里,如果关系链都沉淀在某一处,那么用户可能很难将之再转移到其他新社交软件,这也是社交类产品的门槛所在。由于来往推出的时间较晚,在此之前的社交软件已经通过用户黏度保留了大量的用户,因此来往的用户数量远远少于一些发展时间较长的IM软件。

二是即时通讯为沟通而生,因差异而存在,但不同软件之间却无法实现互联互通。因为各大IM软件无法兼容,如果用户想要使用不同的软件,只得同时安装。这既占用了空间,又消耗了资源,许多用户会因此而打消体验新的IM软件的想法,最终只保留一两个较常用的软件。

3.4来往的应用功能并没有体现出电商特色

作为国内即时通讯工具的大哥大,腾讯 QQ 始终走在前列,它的用户量在所有 IM 中最多,占整个即时通讯市场份额的84.4%,具有绝对优势。这可以说是腾讯公司专注开发IM软件取得的成绩。在IM领域,网易泡泡、雅虎通、新浪UC等产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由门户网站所建立,其目的很明确,希望借助自己门户网站的名声扩大IM的影响力,同时又依靠IM的高黏性力来进一步扩大网站的网民数量,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帮助。

阿里巴巴的主营业务是电子商务,因此来往的经营模式可以借鉴后者的模式,即通过现有的影响力来带动它的发展。现在IM竞争市场激烈,只有找到自己的目标受众,细分市场,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保持自己的战斗力。但是在来往中,我们并没有看到阿里巴巴的影子。阿里巴巴可以大胆地将来往与电商相互结合,开创一条新的道路,以防与其他IM软件同质化,创造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4来往改造与创新计划

依据图3的调查数据,来往在改造上可以做以下几项创新设计。

4.1与淘宝市场结合,构建买家间信息交互

4.1.1方案背景

现淘宝、天猫等阿里网购平台已通过旺信形成了卖家和买家之间的信息交互。网络交流,给买家提供所需的购买信息。而买家与买家的交流大多停留在宝贝评论板块,潜在购买者将通过该平台了解货物实际信息。但是即便这个窗口也难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一是潜在买家只能浏览已有评论,不能与评论者做进一步的商品了解;

二是大多评论者口径基本一致,所用话语偏向格式化,模式化。“宝贝很漂亮,我很喜欢”,“这是我网购以来最满意的一次了”,类似这样的话语重复率较高,并不能够满足买家信息交互的功能。同时,即便一些评论者负责任地评论,并附上实拍图,在信息量和图片质量上也受限于交流平台;

三是许多评论被卖家所控制,真实性欠缺。在评论中若出现差评,卖家会与评论者交涉,劝说评论者,使其改变评论或删除评论。此外,一些卖家甚至会以返现为条件来进行劝说。

4.1.2方案简介

基于以上缺陷,而买家更相信第三方产品陈述这一事实,再结合来往推广的契机,不妨将来往融入进淘宝的客户交流区,即在买家评论区设置一个端口,买家点击该端口,像某一评论者发送自己想要了解的宝贝信息或提出自己的问题,该评论这可以根据其问题接受或拒绝私聊。通过来往平台即能搭建买家与买家的信息交互。

4.1.3方案特色优势

一是满足买家对产品了解的需求。来往交流平台提供图片、视频发送,支持名片发送、语音通话、定位、音乐分享、扎堆推荐等功能,信息交流方式多样。商品实物便于传输和讨论,能够满足买家间私下信息交流。私下聊天方式不受卖家控制,能够保证信息真实性。

二是助力良性网购生态圈的建立。买家站在第三方立场,客观、真实的产品介绍满足购买者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将减少退换货率。卖家无法控制私聊,会更加注重于买家的良性关系建立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三是结交新友,拓展朋友圈。实现陌生好友的交流,扩大朋友圈是来往创立的目标之一。同一物品浏览者大多对于一类物品有相同的喜好,为交友提供了基础。

4.1.4方案可能存在缺陷——恶意骚扰隐患

网络交互中难以避免恶意骚扰,即便限制聊天门槛仍有该类事件发生。这不仅需要强有力的监管体系,更需要用户提高网络交友、购物的自觉性、警惕性。

4.2与支付宝结合,构建AA制群组

4.2.1方案背景

基于现代好友圈的建立,满足好友出行、聚餐的方便度提升,建立一个新的AA支付方式。满足个人账单和群组账单的分离。

4.2.2方案简介

与支付宝相结合,建立一个好友AA微扎堆。

(1)堆主创立一个微扎堆,堆主支付宝将自动生成一个扎堆账单;(即,堆主拥有两个流水账单,一个是个人账单,另一个是该微扎堆账单)

(2)好友进入微扎堆,扎堆内成员可以自行拉好友进微扎堆,扎堆外的人也可以申请进入,堆主同意后即可进入微扎堆。新进入者需要向堆主的支付宝汇入指定金额的钱;

(3)每次消费只需群主来支付费用,当有人员半途退出或加入新成员,微扎堆账单中的金额将自动计算平均分配后每个人的余额,人均金额将自动退还至退出的成员的支付宝账户内,新进者即按照分配后个人余额转入金额作为进入微扎堆的门槛。

由此可知,该方案实用于班级、聚会、郊游小组、工作团队等群体。出行、聚餐只需加入一个微扎堆,即可实现信息交流与分享,享受全队员付费和记账便捷化服务。

4.2.3方案特色优势

此方案在平常扎堆功能上加入更加便捷的AA支付方式,是支付宝AA支付的延伸和优化。优势如下:

(1)支付便捷化,避免团队集体消费的多次AA支付;

(2)账单的透明、清晰。该堆主拥有两个流水账单,便于集体账务流水查询;

(3)便于成员随时加入和退出,方面财务核算;

4.3与LBS相结合,购物交友两不误

方案简介:来往与LBS完美的结合,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搜索附近的超市、报刊亭或者其他可以用支付宝支付的商家。同时利用口碑,让消费者来为该店打分。在用户分享了购买的东西后,后台可以自动为用户匹配到与其有相同物品购买的消费者,以此来推荐交友互动。

4.4来往内部应用功能改进

依据调查结果(见下表),未来同样可以在内部功能优化做以下设想。

一是“按住发视频”。“来往”可以在聊天工具栏增设“按住发视频”功能,就像发送语音那样实现实时拍摄简短视频进行好友之间的实时交流互动。

二是动态添图。许多人经常想直接在已经发送的动态上增加一两张照片,但由于目前大多数社交软件都不支持该项功能,人们不得不删掉原有动态、重新编辑并再发送一遍。所以如果来往能开发出这项功能,必然能吸引更多的用户。

三是评论显图。如今,作为来往的主要对手之一,腾讯qq空间在评论中已经能在评论中针对某一具体图片评论,并显示该图片。为了不落后于对手,来往及时的跟进也是很重要的。

四是语音动态。从社交软件的问世到现在,人们早已厌倦了图片加文字的这种传统的动态模式。于是,如果“来往”能推出语音动态,将会使自己在社交工具的大军中脱颖而出。在理想的情况下,语音动态尽量能够支持5—10分钟的录音,这样可以让使用者更加随意和从容地录入自己喜爱的歌词、朗诵等。

五是回收站。有了回收站功能,人们可以随时恢复之前删掉的动态,让自己不用再后悔当初的误删。

六是用户标签。开发者可以在“来往”新版本推出这样一个页面:用户在注册账号时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标签,如土豪、学生妹、屌丝、学者等标签(已注册的用户能够在个人页面里添加和修改标签),以便促进社交,和自己有共同爱好或性格的人成为来往好友。

七是文件传送。新增文件传送功能能让“来往”在用于社交的同时又能像邮箱一样工作,使“来往”功能更加完善和全面,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

八是好友在线显示。为用户显示来往中的好友是否在线,能让该用户即时了解自己是否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对方的回复,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参考文献:

[1]张里.马云为何不遗余力挑战微信[J].IT时代周刊,2013(21).

[2]原野.来往PK微信——马云挑战马化腾[J].商场现代化,2013(31).

[3]刘宗义,徐杰.微信的传播、共享与意义建构:一个文献综述[J].重庆社会科学,2014(1).

第3篇

作为以高端招聘为主营模式的商务社交网站,LinkedIn的优质表现让同类型网站备受关注,而其独特的“社交招聘”模式也为网络招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当招聘“邂逅”社交网站,到底能擦出怎样的火花?是否能够再次点燃网络招聘市场的激情?

LinkedIn:

当招聘“邂逅”社交网络

创立于2002年的LinkedIn本质上是一个社交网络,上市后的第二个月,其就超越MySpace,成为美国第二大社交网站,截至8月4日,用户数量突破1.2亿。而与Facebook和 MySpace等社交网络所不同的是,其功能更多的显现在商务用途而非单纯娱乐。依靠丰富的免费服务吸引会员,LinkedIn庞大的会员数量为收费服务提供了基础。到2011年二季度末,LinkedIn的会员囊括了来自《财富》500强企业各个层级的雇员,《财富》100强企业中有75家购买了“招聘解决方案”,更有超过200万家公司在LinkedIn上拥有各自的主页―这些商业用户成了LinkedIn的“金主”,也是成就其商业模式的主体力量。

LinkedIn的付费服务主要分为 “高级订阅服务”、“招聘解决方案”和“营销解决方案”三种,其中“招聘解决方案”对营收的贡献度逐年上升,至2011年上半年已经达49%,接近半壁江山(附表)。“招聘解决方案”分为“个人”和“企业”两种。对于个人而言,用户可以通过付费获得“直接邮件联系招募者和招聘管理者”、“以独特应聘者身份列于首位”、“被直接推荐给公司内部人员”等服务。而在2008年3月推出的公司“招聘解决方案”则是LinkedIn在盈利模式探索上最关键的一环,其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例如用以搜索、联系、管理候选人的Talent Finder,用以自助职位的LinkedIn Jobs等,其中一些功能十分贴心,不仅能让员工知道本公司了哪些招聘信息,还可以在所有员工的关系网中搜索候选人,并把职位信息推广给有能力的候选人。

网络招聘的核心价值在于帮助招聘双方进行信息的匹配,而社交网络的“互动”优势和基于关系网的深度数据挖掘能力能让这种信息的匹配更为“精准”。社交的精髓在于互动,社交网站利用“六度空间”理论、通过“拓展人脉”的方式将人际关系导入招聘过程,在“伯乐”与“千里马”之间建立联系,打破“一张简历”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招聘过程的最大问题―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社交网络可以对庞大用户群的用户数据、关系网进行深度挖掘,进而帮助用户找到想找的人或者公司,并提示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正是依靠这些特征,LinkedIn才得以提高招聘效率,进而改善盈利能力,以付费业务的收入“反哺”产品开发,用免费产品维持、扩大会员圈子,最终形成良性互动。

与社交招聘的“良性互动”相对比,传统招聘网站正因为盈利模式单一、同质化严重等问题陷入一场烧钱赚流量的“恶性循环”。作为中国网络招聘市场的“三巨头”,前程无忧、智联招聘、中华英才成立之初各具特色,而今,三家网站从用户定位到产品服务几乎不分彼此,线上招聘都采取向企业端收费的模式,恶性价格战随之出现。低至几十元的费用让部分企业将招聘网站当成广告平台,“假招聘真广告”导致招聘效果下降、用户流失,招聘网站为提升流量继而大笔对外投放广告,营销支出攀升。前程无忧2010年财报显示,网站2010年总运营成本为4.14亿元,其中销售和营销成本为2.78亿元,占到了总成本的67.1%。长此以往,传统招聘网站陷入烧钱怪圈,即使可以靠市场积累维持江湖地位,但更多体现出的是依靠流量获得的“媒体价值”,正慢慢背离网络招聘帮助招聘双方进行信息匹配的核心价值。社交招聘网站的出现与兴盛更将对它们产生明显的冲击。

国内效仿者:

开疆扩土 >追逐利润

“人脉”在中国社会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熟人推荐”在中国是成功率最高的招聘方式,因此理论上来说 ,中国的社交招聘市场更值得想象和期待。LinkedIn的成功无疑让国内的效仿者蠢蠢欲动,依LinkedIn“画瓢”者为数不少,而多数传统的招聘网站则选择了与社交平手的方式来迎接新的挑战。但无论是哪种形式,相较盈利,积累市场资源、提升品牌影响都属当务之急,正如易观国际分析师董旭所言,网络招聘的盈利模式不外乎向企业收费和向个人收费两种,而国内的社交招聘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盈利模式,而在于盈利能力,结合国内用户的使用习惯,注重用户体验、满足用户需求是提高盈利能力的关键。

天际网、优仕网、人和网等是LinkedIn的坚定追随者,试图将“招聘”打造成大量商务用户基础上的强大“附加值”,对于此种发展路径而言,提升用户体验、积累用户是关键。国内的商务社交网站纷纷选择“论坛”、“问答”、“群组”等方式吸引用户,而类似的功能又使网站产生同质化的倾向,对用户吸引力不足,难以实现用户量的突破。目前用户规模最大的天际网也只有650万的用户,而据Alexa的统计,天际网的日均访问IP只有十几万,活跃用户数所占比例很低。

另一种类型的招聘社交网站则以招聘作为切入点迅速积累用户,再在此基础上逐渐强化社交功能,完成从一个“披着SNS外衣的传统招聘网站”到一个真正的社交招聘网站的蜕变。2009年上线的大街网正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以大学生作为切入点,迅速积累起超过600万用户。不过,由于招聘需求旺盛的人群往往相对低端,可供挖掘的职场价值并不多,用户多以个体存在,社交性不强,招聘业务也更多的是传统网络招聘模式的翻版,离真正意义上的社交招聘还有一段距离。对于如何在招聘业务和SNS框架上真正建立社交圈子,大街网也还在尝试之中,与新浪微博合作进行微招聘,并推出了“能力图谱”、“名片+”等社交功能,但效果如何,还需用户检验。

第4篇

这显示出一条简短的推文能产生的巨大影响力。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数据,尤其是实时社交数据,不仅能影响单项业务,还可能影响到整个行业。

考虑到这一点,IBM 与 Twitter建立合作,旨在管理与利用当今社交互动平台所传输信息中蕴含的能量。研究团队访问了数十名高管与行业专家,并对两家公司的数百个客户互动案例进行了分析,以更好地了解各个企业如何利用社交数据参与当今数字市场的竞争。

不止于营销部门

社交互动平台在过去10年里的使用越来越普遍,许多企业已开始将其作为市场营销与品牌推广的工具,并逐渐开发出包括“倾听”客户在内的被动式实践方法。与客户间的大部分直接互动,一直局限于品牌管理、客户服务、社交推广、公共关系和危机干预等五大职能领域。例如,针对领先品牌的用户名或“标签”的推文,在过去两年里增加了 2.5 倍。

但是,从这些社交互动平台获取的强大数据可能会影响更多的业务流程。Twitter、Foursquare、博客、论坛、浏览网站及内部协作工具等平台,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提供有关客户、员工、竞争对手和市场的深刻洞察力。

目前,全球约40%的企业会收集实时事件与数据。这些企业中有些会将来自社交平台的数据与内部和外部数据相结合,以改进业务流程并推动创新,从而打造由此类平台的互动所支持的沉浸式体验。在该过程中,它们逐步获得竞争优势并建立全新的业务模式。

互动性社交平台的价值,源于其具有能在公共平台上实时揭示买家、卖家和竞争对手等因素的独特能力。借助此类平台,企业便可了解围绕价值链的各项因素,从而得到以前无法获取的深入洞察力。从互动式社交平台产生的信号中“获取或学习”是真实可靠的,其影响力非常强大,甚至能创建快速捕捉全球10多亿人和企业的日常生活、关注问题、愿望和需求的能力。

精通社交的企业正将从社交平台中获取的公开数据融入到业务流程之中,并将此类数据与已有的内部数据或其他公开数据源相结合。在此过程中,它们能够持续辨别并发现有助于在整个业务流程中做出决策的洞察力。此外,这种综合数据还能够为决策者提供更好的情境、深度和执行信心。

我们已经识别了企业可通过融入社交数据改变业务流程的五大职能领域:

销售与营销

除了社交倾听和推送式营销,现在一些领先企业还将社交平台用作“预警系统”,帮助它们了解如何、何时以及为何与客户互动。

USAA 是一家主要服务于军属的全球性金融服务机构。它不仅将 Twitter 用作与其分布广泛的会员进行互动的主要平台,还将其作为不良运营事件和消费者事件的主要指示器。社交商务副总裁 Renee Horne发现,在社交中围绕某一具体话题产生的讨论峰值,通常预示着将发生可能具有更大下游影响的事件,因此她使用这类信息作为支持运营的预警机制。她的团队还分析了围绕负面消费者事件(如零售商数据泄露)发生的社交聊天内容。

研究与开发

消费者驱动型企业也利用该功能更深入地了解潜在客户和最终客户的愿望与需求,以便在产品使用周期内做出战略决策。

传奇娱乐 (Legendary Entertainment)电影公司就借助社交活动平台锁定具有影响力的消费者。“在为角色选演员时,你必须观看他们之前的作品,与他们的经纪人谈话并和曾与他们一起工作的人交流,从而对他们形成一定印象。”传奇娱乐首席分析官 Matthew Marolda说道,“你为什么不通过社交媒体去了解公众对他们的看法呢?我们会运用先进的文本分析技术全面分析他们对话中的音调与音色,然后考虑他们是否适合我们要拍摄的电影题材。”

供应链

企业正在运用社交数据更好地了解并满足消费者在某些情况下的非直观需求。一家全球零售商综合使用包括天气、竞争对手的促销政策、Twitter 信息、经济统计数据和新闻资料在内的内部与实时公开数据,识别强烈但目前属于非直观的需求信号。该公司开发了一套基于算法的形势引擎,用于针对无法对其进行准确趋势和季节性预测的特定产品提供非直观预测。结果是,根据这些实时预测,该公司从根本上重新调整了商品输送的大规模供应链。

规划部

深入反映用户日常生活情况的社交平台对话,可帮助企业和研究人员更准确地了解并预测世界各地的趋势和事件,使其更具战略眼光。农业是利用社交数据制订战略规划的领域之一,利用大数据和分析,该行业正在迅速发生着变化。

孟山都公司是一家跨国农业公司,正在寻找可以更好地预测未来消费需求的新方式。由于新产品的育种周期长达15年之久,因此该公司的全球创新与战略团队需要预测哪种食品的发展趋势能够维持10年。孟山都早在 10 年前便开始了消费趋势的研究,但那时都是采用扫描的零售与食品服务数据。

该公司发现,在零售级数据到达峰值的前几个月,零售食品趋势就开始在 Twitter 等社交媒体平台上显示出来。孟山都非常注重了解对食品话题最热衷且影响力最大的消费者,并与他们进行互动。

行政管理

交互式社交平台对涵盖从人力资源到法律合规的内部运营流程具有巨大影响。例如,一流企业使用了内部互动社交平台,来了解并处理与员工流失、员工保留、雇主品牌推广和劳资关系相关的问题。它们还采用开放政策所无法替代的方式,以听取客户和员工等人群的意见。

一家美国食品与饮料供应商曾对同店销售额的异常波动感到困惑,因为没有哪项常规指标能够给出合理解释。但是客户在Twitter上的推文给出了解释:一旦某商店最受客户喜爱的员工离职,客户总会想换一家商店买早点。基于这样的认识,现在该公司更加注重员工保留项目,除了提供标准的培训外,该公司还推出了助学金和职业认同等项目。

超越社交倾听

将重点从倾听转移到社交商务的第一步,是找到社交平台中尚未被开发的价值,也就是从产品开发到政策合规,以及二者之间其他职能领域在内的整个企业内可以实现的价值。

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第二步是扩大社交倾听团队。这需要建立两个关键人才库:一个是数据专员,负责从相关 API 中提取信息;另一个是分析师,需要对企业面临的特定商业挑战十分熟悉,在客户、生态系统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和市场力量如何影响和解释解决方案方面具有独到的洞察力。

第5篇

1、平台运营人员公关

根据小编对各个平台的架构了解,基本上可以确认大平台商务的权限只能影响到新游戏的评级和部分导入量,影响力度占整个评级力度的10-25%,评测人员对产品评级影响50-70%以上。

产品上线一个月后,渠道商务基本上没有权限去影响游戏的资源分配问题,主要权限在运营人员手上,你只要保证渠道商务不黑你的产品就行。那从渠道人员的权限可以得知,渠道运营人员长久来说对游戏的影响才是最大的,如果你们可以和渠道运营人员保持良好的关系,那你的产品在该平台上的受重视程度会大大增加。那如何与运营人员做好关系呢?分三步走:找对人——做对事——做好人。

”找对人”不难理解,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找到真正运营你游戏的那个人;

“做对事”多与渠道运营人员沟通,与渠道一起搞活动,通过运营活动与产品优化把整个产品的数据不断地往上拉;

“做好人”,这包括“名”与“利”,“名”的层面就是通过和对方高层或商务接触,告知对方“你们的运营人员很厉害,把产业运营得越来越好了”;“利”的层面就是要给渠道运营人员提供一定物质奖励。

2、精细化推广,把剩余流量最大化

如果大渠道的商务运营你都努力公关了,那不管结果如何,小编希望你不要气馁。假如你对自己的产品还有信心的,那就进行游戏的精细化推广吧,整个移动互联网流量其实是被APP控制的,大渠道控制的流量比例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市场上还有很多剩余流量可以挖掘,其实包括很多APP本身,他们都没有去主动挖掘自己的流量,所以说,中小流量的挖掘是游戏商务人员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具体方法主要三点:

针对大APP

一般是千万用户量级别,这类应用一般不会直接卖软件推荐位给你,因为软件推广的盈利模式不是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他们更希望是换量的形式合作,如果你有自有流量,那换量合作就可以快速走起啦,如果你没有自有流量,那就找到对方的市场老大,这类APP的市场老大一般权限不小,帮你的产品安排到软件推荐位基本上没什么压力,关键是把必须的关系做好,最好能成为朋友。

中小APP的流量挖掘

这类APP的盈利模式大多不清晰,针对这类APP合作就是花钱买量,不要买CPT,只买CPA,给个合理价格,如果你向20个这样的APP买量,每个APP每天给你80个激活量来算,其实这些流量就超过市场上不少“大渠道”了,这一类APP其实有很多,小编建议广大游戏商务好好去挖掘这块的资源。

“快消品”类的APP

不是指这些APP是做快消品的,而是说这些APP的生命周期一般比较短,基本上不超过一个月,这类APP往往是跟着社会上的一些热点事件而火起来的,比如说IOS 8更新之后,IOS 8壁纸类APP就突然火了,还有神经猫那类HTML5社交小游戏,还有韩剧热播的时候出现的韩国美女连连看,诸如此类的APP其实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几百万上千万的用户,我们如果可以及时利用这块的流量资源,说不定可以给游戏推广带来不小的惊喜。

3、游戏本身的“自我营销”

这个点是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的,而且这个点在市场上做得好的产品不多,也可以说只有腾讯才真正做好了,你千万不要说腾讯自己的资源这么多,肯定能做好啦,小编对于这个话的理解就是你推脱责任的“借口”。

如果大家没记错话的,去年艾瑞出了一份游戏用户的行为分析报告,其中有一点小编印象特别深刻,就是用户会玩一款新游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果中排名第一的就是“朋友推荐”。而且根据小编预测,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扁平化趋势尤为明显,用户对互联网信息的认知程度也会进入扁平化的过程,这就导致了产业的“口碑”会对玩家产生更大的影响,这对于广大CP来说绝对是个好事。如何利用好这个用户特点呢,小编从产品、运营和市场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建议:

产品层面

加强游戏的社交因素,这并不是要把你的游戏做成一个社交软件,更重要的是通过产品的设计、文字的提醒、美术的暗示等方法,去刺激用户分享这款游戏。

运营层面

运营方案通过奖励或者其它福利调动玩家在其社交软件里进行传播,这个价值量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假如你做出来的是一个病毒式的传播方案,那一天通过社交软件入口导入几万几十万的新用户是完全有可能的。

第6篇

1.单纯寄希望于业界关注或病毒式传播

被应用商店置顶或是有强势媒体关注当然是好事。但是如果不结合明确的推广活动,那只能是白日做梦。成功的App营销包括良好的媒体推动和社交推广,但是营销启动的核心方案应该包含有付费的推广。

2.过分关注CPI(cost per installation)

低水平的CPI固然很好,它也的确是作为其中一个衡量预算最大产出的指标。但如果用户只是安装应用并不能说明问题,因为真正高质量的用户才会带来收益。所谓高质量用户是指那些注册了,使用了应用内的付费服务还经常使用App的人——或者其他任何符合你App模式的用户。所以关注CPLU(cost per loyal user)才是王道。

3.广告投放渠道过于狭隘

如果只是挑选一两个表现最好的广告渠道来投放所有的预算,确实是非常省心。从收效上看,这几个渠道也许也还不错,但是这样就不可能最广泛地覆盖潜在用户群。所以本土和全球的渠道都应该纳入方案之中:比如,在印度就要考虑与Admob、InMobi、Komli的这样的渠道商合作。

4.忽略渠道间的优化

只是采用多种渠道推广还是不够的:某些渠道可能针对特定的某款应用更为有效。所以定期比较各项支出和收效会更清晰地把握最优的投放方案。

5.忽略渠道内的优化

把资金转移到表现最好的渠道上只是第一步——真正要获得收益最大化,还要跟深层地追究直到某个特定的广告,竞价和目标选项。也许某一渠道上最有力的广告会在另一渠道上失利,也许会在某个表现低迷的渠道上发现最有价值的一部分流量。

6.最有力的广告持续饱和

人人都爱千里马——但是如果发现一支表现出众的广告,要留意不要过度依赖于它以免导致受众疲软。要定期地更新广告来避免收效衰退。

7.多种分析和报告混淆判断

绝大多数的广告渠道都会提供一流的回馈来追踪成效,但是对于整个战役要有综合的视角。不幸的是,如果把各种迥异的渠道纷纷都列出一份报告,那面对所有的数据和分析就是一片混乱。所以要找一个靠谱的合作伙伴能把整个营销战场整合在一起,让人一目了然(包括激励、无激励、实时竞价、社交、电邮、2D和其他所有的应用营销手段)。

8.激励渠道的投放过于吝啬

激励性的下载渠道对于刺激下载量和忠实用户的产生都非常有效——但是不包括半途而废的情况。当投放激励渠道的时候,要保证投入足够资金达到在App Store的排名爬升:在排名爬升中获取到的有机用户才是这个渠道的真正财富。

9.爆发过快

爆发是指将营销资金在非常短的时间间隔内投放来拉动下载量和忠实用户的手段,这会带动应用排名,随后进一步产生更多的有机下载。但是如果只是在排行榜前端短期停留而耗尽资金,是不会带来最好收益的:这样的有机反应需要一段时间来酝酿。“爆发然后维持”才是最好的策略,前期的推动要配合后续数日的广告推广来支持新的排名,这样才能生成更多的收效。

第7篇

【关键词】问答网站;知乎;问卷调查

一、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用问答网站就是其中之一。问答网站是以互联网为依托,以解决用户所提出问题为目的,通过搜索引擎,以沟通、交流的形式来满足用户的需求的平台。问答网站汇聚了包括很多领域专业人士在内的大量用户,积累了由用户产生的庞大信息内容,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寻求问题解答的一种重要途径。目前最为人熟知的问答网站是百度知道,此外还有专业问答网站知乎、科技问答网站果壳网、有偿作答网站略晓等各种各样的问答网站。

知乎――知识型问答网站,自2010年12月开放,在创办之初,采用邀请制注册的方式。自2013年3月起,知乎向公众开放注册。不到一年时间,注册用户迅速由40万攀升至400万。

随着知乎的全面开放和用户快速增长,以其良好的设计理念,方便的形式受到了用户的好评。但是开放注册后,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普通用户大量涌入,网站问题和答案的质量逐渐下降,同时也产生了大量低质量甚至虚假的垃圾信息,使筛选和辨别信息成为使用者的负担。知乎用户所关注的问题大多数集中在互联网、商业和社会人文领域,对诸如工程、学术教育等领域的涉及较为匮乏。在知乎也出现了与此有关的许多讨论。从开放注册开始就出现了一些高质量用户离开的情况,而且知乎的相关功能也没有跟上社区的成长,激励制度和盈利模式模糊,所有这些问题,给知乎未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本文旨在以问卷调查的形式通过调查分析了解知乎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提出解决方案。

二、调查方案设计

(一)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用户对知乎等问答网站的使用情况,了解知乎网站在市场运行现状。根据问卷的反馈,提出合理建议解决知乎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帮助其挖掘潜在用户,维护高质量用户,促进知乎的发展。

本次调查分析主要涉及三方面:

1.知乎网站现状;

2.如何增加新用户;

3.如何保留旧用户。

(二)调查对象

全体网络用户。

(三)样本量确定

根据Roscoe(1975)所提出的确定样本规模的三个基本法则:大于30小于500的样本适合于大多数研究;若样本分成子样本,则每类样本规模至少要达到30个;对于严格实验控制的简单实验研究,即使1020个样本也可能成功。基于以上原则及考虑到时间、区域、成本因素,我们将预期样本量定为350份左右。

(四)调查方法

定量调查,具体采用网络调查的方法。利用互联网直接向网民开展在线问卷调查;同时从互联网搜集已有资料。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知乎网站现状

调查显示,有效问卷中听说过知乎的占比为50.57%,使用知乎的用户占比为30.97%,注册知乎的用户占比为24.43%,推荐知乎的用户占比为21.02%。近一半被调查者并不清楚知乎是什么,知乎的知名度并不高,需要进一步的推广。同时调查发现使用及注册知乎的用户占比较低,用户的推荐意愿不强。

超过90%的被调查者使用百度知道,这一比例远高于知乎。与其最强劲对手进行对比后发现,知乎的用户特点与百度知道存在差异。百度知道使用者的年龄分布、学历分布较为均匀,而知乎则很大程度上侧重于29岁以下、本科学历以上的用户,此外,知乎的男性用户更多。

同时,知乎最受欢迎的搜索领域为娱乐休闲、电脑/网络、医疗健康。

(二)如何增加新用户

调查显示,用户初次了解知乎主要通过网站浏览以及朋友推荐等途径,广泛的广告投放与基于社交网络的推广是知乎用户的主要来源,而像报刊杂志、博客等传统媒介则推广效果不强。此外,调查中有受访者提到由于知乎某高管曾上过知名节目《非诚勿扰》才了解知乎网站,这种宣传方式十分新颖、受众广泛,值得进一步尝试。社交网络推广是一种有效的推广途径,然而调查结果显示知乎的使用者中仅有42%会将知乎推荐给认识的人,通过分析推荐者的特征发现,男性较女性推广的意愿更强,高学历者较低学历者推广的意愿更强,因此男性、高学历者可以成为知乎通过社交网络推广的主要推广力量。

用户心目中知乎的特点主要是专业性强、回答详细认真、协作氛围良好,同时认为强化这些特点对维系客户更加有效。

用户捆绑对于有社交功能的网站是至关重要的,然而调查显示,听说过知乎的用户中有52%的用户选择不注册,也就是即使通过有针对性且有效的宣传推广提升知乎的知名度,也有超过一半的用户并不愿意注册知乎,而用户是否注册对于网站能否提供定制化服务、维系既有客户及提品提升依据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进一步调查探究发现,用户不注册的主要原因是不注册也能获得答案。因此,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如加入积分制、定期推送用户感兴趣话题以及降低非注册用户获取的信息量等方法有助于提升知乎的注册用户。

(三)如何保留老用户

通过对比用户使用知乎的期望与实际收获发现,答疑解惑、浏览与工作学习有关的信息方面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而在和高层次人士交流的方面,用户的期望比较高,但实际无法满足,所以知乎可以加强在和高层次人士交流方面的投入。

数据显示,学历越高的人认为使用体验变差的比例越高,原因主要是高学历人群对问答质量等问题更为关注。因此,为改善高学历群体的体验,应针对他们所关注的问题进行改进。

四、建议

针对以上调查分析结果,提出如下改进建议:

1.针对高学历、年轻人群加强推广;

2.扭转高学历人群对问答质量的消极看法;

3.加大宣传提高知名度,增加广告投放和社交网络推广;

4.侧重对男性及高学历者推荐的激励;

5.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降低非注册用户获取的信息量;

6.进一步提高社交功能。

知乎要增加注册用户,不应盲目争抢客户,要发展自己的特色,重点关注年轻人和高学历人群,选择能够吸引他们的一些方式活动等来鼓励他们注册,同时对于已注册用户,为改善他们的知乎体验,避免用户的流失,应针对他们所关注的问题进行改进,采取一些举措以提升他们的用户体验。

参考文献:

[1]杭爱明,龚秀芳,康正发.统计调查与数据分析[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

第8篇

作为互联网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视频营销一直受到诺基亚的重视。“每个项目中,视频营销的目的和角色不尽相同,和项目的目的、目标用户等因素都有关系,我们不会把视频营销理解为一个特定的手段,而是要配合每一个项目来设计。”诺基亚相关人士对本刊记者表示。个性化的定制网络传播方案,是诺基亚网络视频营销的起点。

早在几年前,诺基亚就已经开始尝试网络视频营销。2008年,在中国视频网站尚处于萌芽状态时,诺基亚N96李小龙限定版病毒式视频营销,就让用户了解到一个短视频能够带来的爆发性效果。

此次引发网络热议的《逃不出我的大视野》被网友定义为恶搞类视频,视频以诙谐幽默的方式突出诺基亚新近推出的lumia900手机的最大特性:16:9的屏幕比例。视频产生的过程非常有趣,诺基亚相关人士说:“《逃不出我的大视野》系列视频来自于一次有趣的沟通,当时我们与一些部分网友讨论Lumia900手机的使用感受。有一个团队提出这个想法,我们觉得非常有趣,就决定支持他们把短片拍摄出来。”

对于多元化的病毒视频,诺基亚的态度是宽容。从严格的意义上说,《逃不出我的大视野》不是诺基亚的视频营销活动,而是诺基亚与网友沟通与交流后的推广活动。“我们做营销一向不拒绝新的想法。对于不同类型的病毒式视频,我们采取不同的推广手段。诺基亚的营销理念一直都是开放的,追求挑战,喜欢尝试新的形式。挑战自己是营销工作的一部分。” 诺基亚相关人士说,“近两年我们投入了更大的精力,病毒视频和微电影都有涉猎。网络视频已经成为诺基亚营销的重点,并且也是今后几年营销的主要平台,我们计划尝试更多的网络视频营销形式。”

包括微博、SNS社区在内的社交平台,诺基亚都建立了官方账号。“诺基亚非常注重社交媒体的管理和营销,因为社交媒体日益成为互联网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统的营销方式有一定的影响。”诺基亚相关人士说。

在社交媒体领域进行“深耕”与“厚积”,成为《逃不出我的大视野》原创视频迅速蹿红的重要原因。出现在腾讯视频的《逃不出我的大视野》系列视频烙下Lumia900手机的深刻印迹,引起网民的关注热情并迅速在腾讯微博形成海量传播,进而波及多个社会化媒体平台。

创意来源于草根,影响扩散在民间。在此次并不是由诺基亚主导的营销活动中,基于腾讯的社交平台、网络红人的自发传播,让社会化媒体的威力展现得淋漓尽致。《逃不出我的大视野》系统视频上线很短的时间内,点击就超过200万,并在腾讯微博被转发20多万次。

创意的实现,需要能够激发消费者想象的产品。《逃不出我的大视野》原创视频的核心产品—诺基亚Lumia系列,是诺基亚实现产品年轻化转型的战略性产品。“智能手机市场年轻消费群体是最重要的组成,我们非常注重年轻消费群体,我们一直希望提升诺基亚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的喜好度。”

年轻人关注的信息需要有活力的平台才能够最大化释放。《逃不出我的大视野》视频首先出现在腾讯视频,并迅速在腾讯微博得以传播。对于与腾讯的合作关系,诺基亚相关人士表示:“腾讯是诺基亚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腾讯同时拥有微博、视频SNS社区、门户网站、即时通信产品,可以为企业营销提供丰富的土壤和海量的用户支持。不断提升诺基亚智能手机在年轻人群中的影响力,是诺基亚非常看重的目标,腾讯是诺基亚重要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