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学生德育总结

中学生德育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28 15:50: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学生德育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学生德育总结

第1篇

其实学习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人也要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我写这篇文章也只是想把我的制定学习方法的方法告诉大家。这样才能真正使那些读过此文的人受益。学习别人的方法切忌照搬。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通过实践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有收获。

还要在这里强调一点:学习不是苦差事,做好学习中的每一件事,你就会发现“学习,是一块馍,你能嚼出它的香味来。”(此句引自肖复兴肖铁的《我教儿子学作文》1996年4月第一版211页)

这一切都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经验。我的思想也许比较独特。合理的可以自己试试,偏激的干脆掠过不读。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学习未动,兴趣先行

2、务学与求道

3、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4、态度决定一切

5、不强调进步

6、练就过硬的本领是学习的根本目的

7、会玩、会偷懒、然后会学

8、考试、分析考试结果、做出下一步计划、调整自己

9、学习别人

一、学习未动,兴趣先行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它深刻地阐释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作用。

之所以把兴趣放在首位,也是因为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兴趣能够调度人的更多的精力在某一方面。如果你把兴趣调整到学习上,那你就比别人多了许多精力,胜算也就大一些。

经常向一个学习很好的人学习,3年来,最大的发现也莫过于:她对任何一个科目都充满了兴趣。这种兴趣,使它比别人多了一份求知欲。这种求知欲, 使他不会放过每一个从她身边划过的知识。这也使她有了别人都难以做到的对于学习的一种艮劲,所以她能过做出许多别人做不出的难题,也使她可以把自己的基本 功培养得十分强大。这足以体现兴趣的力量之大了。

培养兴趣也并非一件难事。在这里我只介绍两种方法。

可以利用人的条件反射,如果一个人总是疲劳时候读书学习,他一学习就想睡觉,长此以往,学习和睡觉建立了条件反射,学习的时候就总是无精打采 的。这就是有些人上课总爱睡觉的缘故了。你可以在学习前做一些使自己身心愉悦的事情,学习的时候保持这种愉悦的心情。以后,愉快与学习就形成了条件反射, 一学习就高兴,一高兴就学习。这样就做到了培养学习的兴趣。不过学习,其他方面也可以这样做。

兴趣需要别人的赞扬和鼓励。当你需要针对某一方面的兴趣时,你先硬着头皮做这种并不愿意做的事情,并投以很大的热情,争取做得好一点。得到别人 的夸奖和鼓励,自然就更愿意做了,这样也可以培养兴趣。我初三的下半学期,有一个阶段政治很差,又没有什么兴趣。但我觉得必须提高政治的成绩了。于是我每 天回家先写最难办的政治作业,经常主动地找政治老师探讨问题。就这两条措施,十天之内使我的成绩大有长进。

可以说: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主导因素,决定着学习中的一切其他方面。必须重视兴趣。

二、务学与求道

还是要引用孔子的一段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可不是随便说说,是有着深刻内涵的。它揭示了务学与求道的基本关系。

务学就是学知识学本领,掌握技能;而求道是通过学习进一步思考得来的有关事物一般规律的普遍真理(在这里可以认为是那些有实践意义的理论)。务学与求道又可以理解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

第2篇

关键词:高考;高中阶段;应试教育;班干部;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5;G4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4-0044-02

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以及开放融合,使得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是近年来世界各国对人才素质的共识,也是人才培养的趋势。不过,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学校和家庭一时难以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有的学校,依然采取陈旧的评价方式和培养模式,学生依然是接受单一学科知识的灌输和单一能力的培养,一些老师和家长依然只注重学生的考分高低、高考成绩好坏,使得综合能力的培养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一考定终身”的压力,使得众多高中学生几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很少有人愿意担任班干尤其是班长,更不愿意参与班级管理工作,怕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然而,三十多年来普通高考的弊病、应试教育的缺陷已逐渐显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改变,综合能力、全面素质的培养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所以,对高中阶段学生来说,学习成绩优秀固然重要,但综合能力的提升更具现实意义。不可否认,当班干尤其是当班长,确实要花费大量的精力,牺牲自身的许多学习时间。但是,高中阶段担任班干特别是当班长,对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来说,利大于弊。至少在自律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及促进作用。

一、当班干有助于自律能力的提高

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大多活泼好动,喜欢标新立异;同时,学习非常紧张,也十分枯燥,让一些学生情绪不稳定,时而急躁,时而烦闷;而且,一个班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难免出现学习分心、上课不认真、开小差、搞怪动作等现象,呈现出自律约束能力较差的特点,进而影响学习和班级正常教学。这就为班干提供了很好的自律能力的锻炼及提升机会。首先,班干要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要不断在学习、纪律、卫生、文明礼貌等方面进行改进,从而逐步形成自我管理的习惯,逐渐提升自律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其次,要以群体自我约束激发个人自我约束。通过班委会、团支部及其他学生活动组织,形成自治管理力量,发挥群体自我约束能力;要让学生们对班干成员进行监督、检查和批评。这样,班干部和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动,既促进普通学生的自律能力提高,也强化了班干自身的自律能力。

二、当班干有助于组织能力的培养

一个班就是一个集体。“要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班干部尤其是班长是整个班级的排头兵、掌旗人。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组织能力是一种最常用、最重要的工作能力,它包括号召能力、筹划指挥能力、应变能力等三个方面内容。例如,将班级组织起来投入一项工作或一项活动,就需要班长有较强的号召能力。号召能力强,投入和参加活动的同学人数就多,热情也就高涨,班级成员和谐、团结齐心、活动过程平稳、结果满意。而在活动的具体细节上,考验班干尤其是班长的筹划指挥能力。比如班级郊游,要开展哪些具体活动?时间、线路如何安排?如何联系车辆?邀请哪些老师?班级人数如何分组?整个活动过程中,如何使计划结构严密、操作指挥得当、过程跌宕起伏,锻炼着班干的组织能力。此外,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故障或小事故。如何及时排除故障,使工作或活动顺利地进行下去,是对班干尤其是班长的应变能力的考验。

三、当班干有助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语言能力是交际的前提,如果人们没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就无法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在高中班级管理中,需要班干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要能够运用简洁、系统的语言,准确地回答问题;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强,就会顺利与班委会成员、班级同学之间进行良性互动与交流。在实际班级管理过程中,如何控制话语基调、讲话时采用什么样的话语方式、如何使得自己说出的话具有话语连贯性、如何通过语言精确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所有这些,都是班干在日常学习、生活以及班级管理过程中要不断学习锤炼、逐步掌握、进而熟练运用的。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也是积累大量知识,增广见闻的过程。厚积薄发,积累得越多,视野越开阔,思想越深刻,领悟能力越强,对于各门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

四、当班干有利于沟通能力的培养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现代社会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之一。在高中教与学过程中,同学之间、班级之间需要沟通,学生与老师之间亦需要沟通。作为一名班干尤其是班长,理所应当承担起各种沟通的责任。很大程度上,沟通能力的强弱、沟通效果的优劣,决定了处理或办好事情的成功率。例如:如何充分、清晰、合理地表达自己观点,如何正确传递班级同学的思想,如何有效架构班级学生与任课老师之间的桥梁,等等。沟通对班干是一种内在需要,必须重视并加以培养,需要不断在实践过程中进行锻炼、提高。在参与班级管理过程中,班干要重视各种沟通形式与方式,感知、体验沟通进程,坚持不懈并不断反思总结沟通中遇到的问题,快速实现沟通能力的提升、进步。

五、当班干有利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学习与班级管理中,如何有效快捷地解决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教与学之间的各种问题,是班干部综合能力的直接体现。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发挥自己特长,先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体验问题解决的喜悦,产生成就感,进而促进深一层次问题的解决,最终促进主动、有效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提升。其次,要采取多向互动策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强调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促进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巩固认识、探索发现问题。最后,要注重培养班干自身思维的变通性、灵活性和敏捷性,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不断总结解题技巧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

六、结束语

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增长自己各方面的才能。但当前,有些学校和家庭非常关注学生的高考成绩,使得有些学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不愿意担任班干,怕影响学习。文章根据高中重点班班长的切身经历与体会,从五个方面探讨当班干对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影响及相互关系。

高中阶段是人生的一段经历,为未来进入高校学习和参加工作奠定基础。时代在飞速变化发展,社会更需要综合能力强的人才。对高中阶段学生来说,如果学习成绩优秀,值得肯定,但综合能力的提升更具长远意义。虽然因为当班干牺牲一定的学习时间和精力,但是对其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包括自律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敏.加强班级管理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能力[J].环球人文地理,2014(08).

[2]陈雪萍.“三力合一”实现组织能力提升[J].企业管理,2013(03).

[3]艾军.谈学生语言能力培养与提升的路径[J].教育探索,2011(04).

第3篇

五节展示课虽然是由不同老师展示的不同课型由所展示出来的共同,既可以独立,却又是相互联系的。我总结五节课型的共同特点如下:

1. 授课的老师素质非常好,英语规范流利,教态和蔼亲切,能够轻松驾驭课堂,课件制作精美。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老师们都很注重激励语言的运用,在课堂上给学生以信心和鼓励。

2. 教学设计理念新颖

a. 阅读课,不同于我们平时注重单词、句型、内容的理解,更注重阅读技巧的训练、对文本信息的概括、对语篇结构的理解,通过指导学生对文段的理解概括,慢慢渗透阅读技巧;

b. 听力课听前指导到位,比如组织学生预测所听内容,听后还总结了听力技巧和方法;

c. 语法课,更是有别于我们平时枯燥的操练课,把语法放入情境中教学,并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归纳语法规则,那样,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

d. 说写课,很好地整合了教材内容,以写为主,以说为辅。创设情景,让学生去说去写,由说到写,由词到句到篇,整个由易入难,看似不经意,却实在。

e. 综合技能课,电脑和网络话题贯穿整节课堂,通过听、说、读、写四种不同的训练方式把本单元的阅读、语法和听力技能重现、巩固。

3. 每节课通过教知识,都渗透方法、学法,并尝试让学生自己去练习自己去归纳。

4. 给出的任务,话题,甚至小到图片,比如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网络、流行的明星、手机等等,时代感都很强,贴近学生的生活,紧跟学生的潮流,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学生愿意说,愿意写,很好地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

5. 课堂气氛活跃,老师充满活力、富有感染力;学生踊跃发言,积极配合老师、同学。小组活动实际有效。

6. 作业出发点都很好,即作业是课堂内容在生活中的延续,真正活用所学知识。

五节课也分别有自身不完美的地方,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有:

1. 适度教学目标的设定。

也许是展示课,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步骤并不一定是相关联的。

2. 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五节课给我的总体感觉还是老师讲得多,学生讲得少。那样学生自主学习,自由输出的机会会少很多,这与我们新课程理念中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通过学习优秀老师的课堂,并悉心听取教研员的点评,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有:

自我专业知识不断补充充电。教学之余应更多时间化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认真上好每堂课,有好教法才会有好学生,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后,老师才真正意义上给了学生更多的成就感。此外,应多参加类似的教学研讨活动,并要做深刻的反思和总结。 

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多与他们交流,对他们的生活多了解一些,争取与他们有共同话题,课上才能更好地引起共鸣。 

找个时间好好地学习新的课程目标,结合实际更好领会新课程理念,并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来。 

对待每一堂课都要有足够的敬畏和敬意,上好每一堂课。 

第4篇

关键词:中学;德育教学;现状;对策

道德是一个国家乃至整个社会最崇高的理想。中学生作为国家的继承者和接班人,在新时代下更要注重中学生的道德和人文教育,他们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程度。受传统文化思潮的影响,我国更加注重培养中学生的通识教育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随着多元化经济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拥有更好地生活条件,但由于部分中学在教学过程中未能重视学生德育教育,导致一大批中学生人格缺失事件的发生。本文从中学生德育教育角度出发,探究中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及对策,以期推动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1.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

1.1重智育,轻德育

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正是接受外界知识和认识的黄金时期,所以加强中学生的素质文化、道德思想教育十分重要。受传统教学体系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重通识、轻德育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大多数中学教师认为只要将学生的理论成绩提高上去,学生的德育认识自然就提高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传授数学、语文等这样的理论知识,而不教育学生人格道德的重要意义。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使得中学学校不得不对外界进行扩招,这样不少学校为追求升学率而过于重视学生的理论教育,更重要的是学校领导未能认识德育对中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德育教学,只有少部分学校会组织教师定时开展一些德育教育活动及临时课程,但由于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认识与发展的过程,所以简单地德育教育对学生并不能起到实质性影响。

1.2课程内容死板,德育教育脱离生活实际

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教育空间几乎在课堂上完成。从当前的教育形式可以发现,我国中学教育在德育教育方面显然脱离了生活实际,中学生正是成长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探索能力,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实践教育、道德教育对中学生的影响,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生越来越早的接触社会,由于中学生的抵抗外界能力薄弱,在受到外界不良信息干扰时很难保持原有的思想意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在德育教育方面,不少中学只是大体上跟随国家的教育方针,如定时组织一些班会等德育教学活动,通过学生和教师传授德育教育知识,但这种方式往往并没有实质性作用,因为学生在完善德育思想的过程中更希望能够从生活和课程内容中学到,而不是单独的接受德育教学内容,这样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只会使学生更加排斥德育内容。此外,课程内容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太过依赖课本,没有根据实际生活和社会发展来进行课程教学,导致德育内容不能实时更新。

2.完善中学德育教育的对策

2.1重视德育教育,提高学生道德观念

道德教育是千百年来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事物不断冲击并影响着中学生的道德思想观念,传统的教育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人格事件激起了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反思,如中学生事件、毁容事件等。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化程度,因此在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教育工作者要勇于创新建立新的德育教学方式和内容,重视学生德育教育对中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首先,学校和教师要改变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成绩方面学校不要过于重视升学率,而忽略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的弊端,将课程内容积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要合理地将德育内容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就领悟到德育教育的内容;其次,各级政府和行政教育部门要强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积极下达命令和德育教育方法帮助中学教师更好地传授德育内容。

2.2因材施教,及时更新德育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多数中学生具有较强的个性能力,所以在传授德育内容时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德育工作。在德育教学工作中,要积极将课程内容与实践生活相联系,强化学生对德育的认识,从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此外,德育内容要做到及时更新,因为社会总是在不断变化,新的思想不断涌现,所以在德育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关注社会的发展和新出现的德育内容等,只有这样才能及时的更新学生的德育教育内容。

3结语

德育教育是中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人格的重要保障。中学学校一定要加强学生德育教学工作,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人格观念,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学德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接着从重智育、轻德育和课程内容死板两个方面探究了改善中学德育问题的策略;最后客观地对全文进行总结,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詹新红 单位:湖北省云梦县隔蒲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第5篇

在教育教学活动改革逐步推行的过程中,素质教育是改革的宗旨与核心。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时候需要将能力与分数共同提高,而在此过程中道德教育不能落后。而德育教育如何很好的贯穿于教学活动中,那么就需要教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将其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班级管理与德育教育相互结合,就能够在立足学生自我成长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同时还有利于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实践中发现班级管理与德育教育相互结合在中学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1.中学生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的现状

相对比而言,中学生管理不同与其他阶段的学生。中学生正处于生理成熟与心理发展的重要的时期,如果教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并未将学生的这种特点充分考虑在内,单纯实行机械化的班级管理,将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从实际中了解到,中学生班级管理的德育教育主要呈现这么几项特。首先,德育教育形式化。在中学生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教师普遍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管理的主要内容,并没有完全认识到德育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作用。教师普遍认为中学生已经成长到该阶段,道德已经发展成型。因而教师的德育教育仅仅是一种形式,只要上级领导审核通过后,就将德育教育抛掷脑后。中学生班级管理的德育教育过于形式化,就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其次,单一的教学与学习模式[1]。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实行的过程中,中学阶段属于改革的重点,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时候响应改革,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在此过程中,中学多门学科与新课程改革相互衔接。但是德育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在实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仍旧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在德育教育中难以表现出应有的兴趣。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难以促使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于德育教育中。最后,缺乏完整的德育体系。中学生班级管理中德德育教育通常分散在不同的阶段,而实施德育教育也仅仅针对的是一些表现较为突出的问题学生进行教育,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德育教育体系,同时也没有形成相应的德育教育评估体系。因此也就造成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不具科学性与合理性。

2.班级管理与德育教育相互结合的重要意义

对于任何一项管理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具备相应的规矩,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学生班级管理工作对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与道德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班级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性单元,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在此环境中培养自己的个性,进而实现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相互统一。在过去,中学生班级管理并没有将学生的个性发展、情感体验作为中心,这对学生个性发展与良好的价值观的培养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此教育教学背景与新课程改实行的过程中,加强班级管理的时候,就需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促使学生能够全面和谐的发展,顺应教育的发展。并且班级管理与文化建设还会同时影响学生的行为。而积极的班级文化建设需要加强德育教育。因此,在中学生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将德育教育与班级管理相互结合。

3.加强中学生班级管理与德育教育相互结合的措施

通过前文的分析就可以了解到,对于中学生班级管理,将德育教育参差于其中,将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而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加强班级管理与德育教育相互结合。

3.1加强沟通,构建德育教育桥梁

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关心学生学习问题的同时,还应当与学生就日常生活方面进行沟通。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学生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建设性的建议,通过德育教育的方式帮助学生,促使学生能够从思想方面获得成长。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还需要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这样就可以获得学生的信任。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仅体现出德育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保证班级管理质量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信任教师,尊重教师,就会更愿意与教师沟通交流,将生活与学习中出现问题向教师诉说。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够在沟通中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指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活动,进而实现班级管理与德育教育相互结合。当然,教师在开展班级管理活动的时候,还应当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引导,采用德育教育方式,促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问题,并予以改正。

3.2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第6篇

关键词: 科尔伯格道德 认知发展理论 德育教育方法 中学生道德教育

根据科尔伯格的研究结论:0―9岁儿童属前习俗水平;10―20岁,多属习俗水平;20岁以后,一部分人向后习俗水平发展,但达到该水平的人数很少。我国中学生基本处于10―20岁之间的习俗水平。这一阶段的是道德认知水平发展的重要阶段,是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生活的快速变化,中学生的道德观相比以往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而我国的德育教育手段并没有与时俱进,德育教育形式、方法、内容过于单一,从而导致出现中学生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与社会期望差距过大等现实情况。本文旨在结合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探索有益于提升中学生德育教育水平的方法。

1.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概述

科尔伯格从杜威的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中受到启发,以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为基础,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第一水平,前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的道德认知特征是,只着眼于自身行为的结果或利害关系(即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需求的满足,不考虑社会习俗)。前习俗水平按道德发展水平的高低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发展的特点是,缺乏判断是非善恶的观念,对行为对错的判断,以行为产生的后果为导向。后果产生奖励的行为,则判定其为对的行为;后果产生惩罚的行为,则判定其为错的行为。

第二阶段是相对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发展的特点是,判断好坏以对自己是否有利为导向。对自己有利则为好,对自己不利则为不好。

1.2第二水平,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的道德认知特征是,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开始以社会为中心,认为按照社会所期望的去行事就是有价值的,而不管它所产生的后果。习俗水平按道德水准的高低分为两个阶段。

第三阶段是人际和谐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道德判断标准以是否符合社会“好孩子”标准为依据,凡是讨人喜欢的,对他人有帮助的,受到表扬等行为都被视为好行为。

第四阶段是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道德判断标准以服从权威为导向,认为对权威表示尊敬和维护既定的社会秩序本身就是好行为。

1.3第三水平,后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的道德认知特征是,不再以世俗的法律与权威为道德判断的标准,而是本着自己良心及个人的价值观进行是非善恶的判断。超越了习俗水平的以社会为中心,更加注重个人价值观的判断。同样,该水平按道德水准的高低分为两个阶段。

第五阶段是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道德发展到这一阶段,判断标准不再以单一的以社会法律或权威为准则,而是开始从道德、法律等多角度判断,认识到法律、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可以改变的,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第六阶段是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这是道德发展的第六阶段,至此道德判断的标准已不受外在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更加注重普遍的伦理道德。依据自身建立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道德事件判断时强调真理和正义的一致性与普遍性的信念。这时道德判断是合乎理性的、内化的。

2.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的德育教学方法概述

科尔伯格在“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两种德育教学方法。

2.1道德讨论法。

道德讨论法也称为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老师通过讲述道德两难故事(例如海因茨偷药故事),让学生在两难的故事情节中作出自己的选择,然后大家一起交流,通过各种不同观点的阐述,得出各种道德观点,最后由老师分析总结。老师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不同道德水平的情况,在高出学生一个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提出点评,从而使学生们产生“我为什么这么想,他为什么那么想,老师分析的理由为什么更充分、更合乎道理、更合乎道德标准……”的想法,这样低道德认知水平阶段的学生就会认识到自己道德认知上的不足。道德认知上的冲突有利于学生逐渐形成自我的观点,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水平也就会相应地提高。道德讨论法的使用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其认识到――道德水平的提高要靠学生的自我认知,把道德这个学生本身的问题交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因为只有使学生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自己的无知、自己道德水平的低下,才能产生提高的欲望;才能积极向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这样做同时也是尊重学生,充分体现学生在道德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的表现。

2.2公正团体法。

公正团体法是指根据集体教育原则形成的,旨在影响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发展的道德教育方法。主要是把中学生个体置于集体中来开展道德教育,通过创造一个好的共同体或好的环境来培养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水平。这说明了个体不能离开集体,集体在个体道德教育中具有巨大的作用。这种方法既能提高道德水平个体本身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又看到了个体的道德发展受环境的制约,要使青少年的道德水平得到提高,还需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道德本身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把学生放在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即在师生的民主参与的团体氛围下,来实现团体成员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目的,才会更有利于学习道德知识,提高道德水平。

3.科尔伯格的理论对培养中学生道德感的启示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十分重视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但事与愿违,德育教育的成效并不是十分理想。中学生德育教育水平不容乐观,道德素质参差不齐。面对这种情况,在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我们应该参照科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结合德育教育法,改进中学生道德情感教育方法,进一步提升中学生道德水平。我认为,对于中学生道德情感培育,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3.1健全德育教育体系。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它并不只是依靠学校教育而可以培养的,它必须充分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风俗习惯等手段,来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各类复杂关系,道德建设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体系过于单一,忽视了中学生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家庭等其他领域的道德教育。按照科尔伯格的研究结果,中学生所处的道德认知特征是,认为按照社会、团体、家庭所期望的去行事就是有价值的,而不管它所产生的后果。可见,对于中学生德育教育社会、家庭等其他团体作用重大。我们应通过弘扬健康向上的社会公德,让诚实信用、礼貌待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等社会美德填充在中学生道德教育的每个角落;在家庭中,借助浓厚的亲情关系使“仁、爱、礼”等传统美德围绕在他们身边。

3.2改进德育教育方法。

一直以来,对于中学生德育教育我们总是采取灌输式教育方法,以开设德育课程为主要手段,而忽略了其他渠道、其他方法,导致德育教育效果不明显。我认为,第一,应采取因人而异的德育教育方法。参照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认知理论,我们应该了解讨论中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状况因人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他们各自的心理和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并不是处在同一水平线上,而是有所差异的。对于这种情况,教育部门和德育教育者应该深入了解中学生所处的德育认知水平,采取个性化的德育教育方法。第二,应采取逐步引导式的德育教育方法。柯尔伯格指出:“灌输既不是教授道德的方法,又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目前,我国的德育教育方法以灌输式为主,缺乏必要的引导教育。科尔伯格的道德讨论法就是一种开放式的、逐步引导的教育方法,通过大家的讨论交流,获得不同的观点和信息,学生可以自己判断,有利于学生慢慢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水平。第三,应采取融合式教育方式。在德育教育方面,我国一直以来只是开设专门的德育教育课程,采取的教育形式过于单一、独立。而科尔伯格及其追随者们认为,德育教育是不能够整合成为一门道德教育课程,它们只能通过渗透在语文、历史、常识等课程领域来推进学生的道德推理的发展。德育教育不应该只在一门课程中,而应该体现在中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也应贯穿德育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也就需要教师自身德育素质的提高,不仅仅局限于专业课程的教育。第四,应创新载体。充分挖掘各种德育资源,广泛应用广播、影视、橱窗、板报等载体,也可运用辩论赛、论文竞赛、戏剧小品等方式,激发青少年思考、升华,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3.3丰富德育教育内容。

在改进德育教育方法的同时,德育教育内容的丰富也不容忽视。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国外环境,德育教育内容也应与时俱进刻不容缓,加强德育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刻不容缓。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德育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总之,我国中学生德育教育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应将社会、学校、家庭三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统一协调的教育体系,产生德育教育合力,推动我国中学生德育教育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郭本禹.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的心理学思想述评[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2]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心理学[M].郭本禹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7篇

关键词:德育;媒体;工作

一、新媒体环境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正在逐步的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近年来,网络的发展速度几乎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截至2016年6月,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在京的第三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的网民规模可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51.7%,手机网民人数6.56亿,网民手机上网使用率为92.5%。使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上网的比率分别为64.6%、38.5%、30.6%。由于受到普通高中学校条件以及高考因素的影响,高中学生所处的新媒体环境主要由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多媒体教学等要素构成。而本文重点探讨的新媒体对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影响主要从两大方面入手:一是新媒体环境下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二是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问题。

二、新媒体环境对高中生思想观念形成的影响

高中学生虽然在生理上貌似成人,但是在心理发展方面还尚未成熟,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虽然拓宽了高中学生的学习范围,但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挑战,由于高中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心理发展时期,他们往往在遵守传统观念的前提下容易接受一些新的价值思维,但却缺乏判断能力,因此,这一时期的青少年非常容易陷入混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一种事物的运动都和它周围其他事物互相关联着,外因是变化的前提。高中学生的价值观念、品德意志的形成也必然不能脱离实际,必然与他们周围的事物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当今时代下,生活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高中学生必然会在学习和生活中间接或者直接接受着来自新媒体环境中信息和文化正面与负面的双重熏陶,例如,新媒体环境可以使高中生通过网络、手机等各种新媒体去了解世界,接受新的知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高中生由于思想发展还尚未成熟,容易使中学生形成享乐主义或拜金主义的错误思想,进而也加大了普通高中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

三、新媒体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多媒体、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进入校园,并逐渐被大量学生所应用的时候,传统学校的德育教育方式也被倒逼着进行改革创新。这些挑战主要体现在:其一,对德育教育手段的挑战。学校德育教育不仅表现在向学生传授道德意识,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志,并付诸于实践。新媒体尽管可以高效率的传授道德知识,但能否真正实现德育目标还有待验证。其二,对德育教育环境的挑战。新媒体环境是一个自由的、开放性的空间,信息传播范围之广、速度之快,加大了学校、教师、家长等的控制难度,甚至完全脱离。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开放性,因此,传播内容与教育工作者所灌输的信息不可能完全一致,这大大影响了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权威性。其三,对学校德育教育主体的挑战。据调查,自从移动互联网广泛使用后,智能手机的利用率也随之攀升。由于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自控能力较差,很多学生一旦成瘾便过度依赖手机,这就导致出现了一些影响学习的不良嗜好。原来需要在电脑前才能玩的游戏或者聊天工具,现在一部小小的手机就完全可以实现了,手机的出现让学生之间的联系变得不易被教师发现,例如,手机代替了学生间传统的“传纸条”等方式,类似这样的发展趋势势必会给德育教育主体带来巨大的挑战。

四、新媒体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策略探究

由于新媒体环境的影响,迫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在内容、方法、手段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作为新时期的德育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紧随时代的步伐,在保持原有传统有效的德育教育方式的同时,不断创新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善于探索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出现的新问题,在利用传统管理与沟通方式的基础上,开辟与学生沟通的新方式,从而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具说服力、影响力、感染力。其一,创新德育工作观念。观念的创新不仅是时展的必然,同时也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要始终把握好用认识指导实践,更新观念,更好的引领行动。学校德育教育观念的创新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及家长对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认识的转变,从而更好的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因此,德育工作的创新必须要从德育观念的创新开始,用创新的观念来指导教育实践,以次来推动德育教育工作在新媒体时代的创新发展。其二,创新德育工作内容。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重大难题就在于如何设置德育教育的内容。德育教育的内容是时代特点的体现和反映,选择什么样的德育内容直接影响着整个德育的特性。在德育教育工作中,不仅要传承好传统的德育内容,而且还应与时俱进,用创新的德育理念指导德育内容的变迁。凡是不符合时展要求的德育教育内容都应被舍弃;即便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传统德育教育内容也要赋予其时代性,避免脱离社会环境;对于好的,新的德育教育内容要毫不犹豫的引进来。在日常德育教育工作中要善于积累和总结,发现不足,及时调整。其三,创新德育工作形式。普通高中的德育工作不能照本宣科,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络、移动互联网络这些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的功能,积极探索新的德育教育方式,勇于创新,以高中学生易于接受的互动式、参与式、引领式、模拟式等方法来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在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的同时增强德育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陆小华.新媒体观[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第8篇

那么何为德育?广义的德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我们今天要谈的就是学校德育,学校德育的最直接的实施者就是班主任。班主任又将应如何开展德育教育?这也成为现代教育的热点话题,正确实施开展德育教育才能保证学校教育的有序而长远的发展。

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首先要了解影响德育工作开展的因素,目前,影响德育教育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学生自身因素。

社会因素: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网络媒介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一些不良的思想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影响,所以才会出现诸多的问题学生,他们是不良网络信息社会的被害者。现如今,更有利益社会、金钱至上的风俗,这些思想不断影响着此时正处于思想不稳定的中学生,侵蚀并腐化这些中学生的思想道德。

学校因素:有些学校只重视分数,应试教育让学校领导为难,在成绩与德行两个中选择了成绩,注重分数第一的教育,却忽视了德育教育。随着德育教育的呼声之大,部分学校不断重视德育教育,但是缺乏对德育教育的有计划、有目的的实施方案。无章法的实施德育教育有些学校流于形式的不断开展德育教育,但却缺乏对学生的真正的思想与道德的教育。无效果的开展反而让学生厌烦,甚至叛逆。实施效果适得其反。

家庭因素:由于我校位于农业大县,很多学生家长都是农民甚至无业人员,近几年的连续旱灾让很多家长被逼无奈选择外出打工,这就产生了很多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缺少家庭的及时教育,更不用说德育教育。有些家长虽然在孩子身边,但缺乏对孩子的正面引导,金钱教育放在首位,在家长的人际交往中不断对孩子进行为官教育与利益教育,从而误导学生。

学生自身因素:大多数的中学生在思想认知上还未完全形成,很多学生缺少自控力,极容易被其他人、事、物所影响。好奇心较强,对社会上新奇的言行常产生一种迫切的追求心理。但由于涉世不深,辨别能力差,往往不分好坏,盲目地模仿。中学生的性格很不稳定。正式从幼稚向成熟不断过渡的阶段。对周围事物分辨能力差。无意识心理活动,容易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中学生尚不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中学生生理上心理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情绪很不稳定。有时无法想通一些问题,出现了逆反心理和行为。有的学生却自以为是、我行我素,不良行为习惯就是在这种无意识心理指导下而形成的。

即便这些不良因素影响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但还是有方法可以矫正中学生的思想认识,对他们进行正面教育。

一、 以德治班,以理服人。

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重视德育教育,班主任从与学生接触的开始,就应该让学生与老师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向着同一个目标前行,设立适合学生的德育目标,制定合理的德育实施计划与方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养成良好的习惯,最终完成班主任的德育工作。

“以德治班”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成功的必备金锁,班主任只有将德育贯穿班级教育中,用道理说服学生,用德行修养学生,学生才会不断提高班级凝聚力,团结合作与创新的精神才会不断萌发。强势的管理与打压式的管理只能让学生越来越逆反。以德治班,以理服人要求班主任有较高的道德素养与心理素质,凡事给学生时间,用足够的耐心与强大的内心去包容学生。

二、 用爱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内心。

一个合格的班主任是一个充满爱的人,没有爱就不能胜任管理班级的职务,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正需要爱与尊重,有爱才会让学生的内心充满正能量,才能让学生对人、事、物有正确的认识。爱心可以点燃智慧,爱心可以照亮学生前行的路,爱心可以温暖每一个弱小的心灵。班主任只有用爱心去工作、教育、生活,才能让学生充满爱。一个有爱的学生思想才不会走弯路。

三、 与学生建起沟通的桥梁。

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只注重形式,更应该注重方法,而做好德育教育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沟通。走进学生的内心,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才会发现学生的问题与困惑。在生活中多注意观察学生,了解学生,不断向家长咨询学生的近况,做好及时沟通,全方位的了解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心理上接受班主任,愿意将班主任作为倾诉者,这样班主任才能解决学生的困难。学生也能打开心扉、畅所欲言。这样的沟通才能保证德育教育水到渠成。

四、 做好家校共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