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28 15:50: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理财调查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最新大学生课时实践调查报告一
摘要:高校不断扩军、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已经成为了现状,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应届大学生现在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局面:是回到学校继续深造,还是在社会中继续寻求自己的一席之地呢?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大学生就业形势,也为了帮助我们这些在校大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就业信息与今后的在校规划,我们一行13人组建了温州大学与我同行共访校友足迹暑期社会实践考察队,走进温州乐清,以温州民营企业为立足点,调查了以温州大学毕业生为主体的历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和职业发展状况,从点线面角度寻求相关信息。
关键词:历届大学生 就业状况 温州大学 温州乐清民营企业
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
短暂而又艰苦的15天暑期社会实践随着晚会幕布的缓缓落下而告了一个段落。在这段日子里,我们13人有过沮丧、有过流泪;但是我们相信,正如歌词中唱的一样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共同渡过那段黑暗的日子后,阳光会以最灿烂的姿态来迎接我们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就业形势是十分严峻的,而应届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牵动着党和国家的心。20xx年,全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在前不久举行的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国家劳动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在面对20xx年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时给出了这样的判断:高校毕业生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已经成为了现状。据相关官方数据显示20xx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比去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但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仅占总人数的49.81%。
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大学生就业形势,也为了帮助我们这些在校大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就业信息与今后的在校规划,我们实践队决定走进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源地温州乐清,走进当地的大小民营企业,采访企业中的历届大学毕业生与企业老总,向他们收集更多更全面的第一手资料。
在15天的实践时间里我们走访了大量的企业,以温州民营企业为立足点,调查了以温州大学毕业生为主体的历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和职业发展状况;并且我们走访的企业基本包括了各个行业(制造、销售和服务等)以及各种规模(有正泰、德力西等大型企业,也有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小型企业),共收回了大约3000份有效问卷。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得到的调查结果是具有相当的可信度的。
我们的问卷主要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现在工作情况设问
2.针对工作满意度的设问
3.是针对自我效能感即工作胜任状况的设问
4.针对自我期许和对企业的期许设问
5.针对就业信息和就业途径设问
6.大学期间的活动锻炼对就业的影响
7.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学校教育的优劣势
8.在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具有多少程度的影响
经过我们的统计初步得到了以下结果:
一.工作情况
目前大学生选择工作日渐趋于理性,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例如:对工作方向的选择、对工作岗位的选择等。现在已经逐渐渐形成了为自己选工作的良好态势,而不是以前的为专业选工作。至目前我们统计所得出的结果显示,约有34%的毕业生现在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没有什么联系,只有38%的毕业生现在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联系比较密切。而且从现在的社会发展观察,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先找一份工作,找到自己立足社会的经济来源,再找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据我们从3000份调查统计得出:没换过工作的毕业生大约只占38%,而大约有42%的在职大学毕业生换过2份以上工作。
二.工作满意程度
半数以上的毕业生表示对自己现在的工作满意,只有约5%表示对自己现在的工作不满意。
其中,在对现在工作最满意的方面选择中被调查者大都选择了与同事的和睦相处这一项,而对现在工作最不满意的方面中我们预先设计选项较高的薪水一项则出乎我们的意料。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现在对薪金的要求大学毕业生也趋于理智,能够对自己做出较为理智的判断,不是一味的偏低,也没有过度的追求高工资。在我们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有一位学姐曾经这样说:最开始的时候希望自己的月薪有1500就满足了,500寄家里,500自己用,500存起来。经过这几年在社会的摸索,对工资已经没有太大的要求,只要证明自己的价值就行了。
三.自我效能感即工作胜任状况和自我期许以及对企业的期许
约97%的毕业生表示能够胜任现在的工作,但是实践能力差和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成为了毕业生工作压力大的主要原因,相应的超过半数的毕业生表示在企业中最希望能得到专业技能的提高,而希望得到晋升和出国深造总共只占了21%。由以上可以看出,被调查的毕业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更注重是自身素质于专业技能的提高,而不是简单的只是为了暂时的利益。
从中我们深深体会道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必须重视实践能力的提高,多参加社会实践和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不能再只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而是要做到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争取日后能早日适应社会。
但在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在大学里我们应该积极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是为自己创造好的就业条件的重要条件。
四.就业信息和就业途径
通过调查毕业生在毕业时最关心的信息分别是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以及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分别达到了36%和20%,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希望与招聘单位能有一个沟通的机会。另外求职技巧也成为了一个关注的热点,这说明在学校里开设就业指导课和就业指导讲座的确是很有必要性。他们表示,通过专门的就业讲座、就业指导网站和校园招聘大会的形式能比较容易获得当时的就业信息。但他们同时表示校园招聘大会实际效用不大(与招聘单位反映的情况一样),渐渐兴起的网络求职和传统的人才招聘市场是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途径,而效仿国际的通过熟人介绍的方式就业亦占有一定的比重(这可能我们在温州做调查的局限性:在温州部分的民营企业是家族企业,可能导致了通过熟人介绍的方式比重过高)。
五. 大学期间的活动锻炼对就业的影响
从问卷结果显示,约67%的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曾担任学生干部,而表达能力(凸显于人际交往与业务洽谈),实践能力(凸显于实际业务操作),交际能力(凸显于与领导同事交往及业务洽谈)的锻炼成为日后工作收益最多的部分。由此可见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担任学生干部则,可以让自己得到各方面的能力锻炼,累积到日后工作所需要的经验。
六.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学校教育的优劣势
58%的毕业生认为企业在招聘人员最看重的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另外还有20%的人认为是专业知识。而实践能力的创新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被认为是学校现在最缺乏的方面(与上面可以互相印证),学校名气已不在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唯文凭论已向用文凭论转变,而唯人才论则逐渐兴起。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创新、专业知识被认为是与他人竞争同一岗位的优势所在,同时吃苦耐劳精神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成为了一个优势因素。如今在职场上,个人的素质
已成为影响求职的主导因素,只有在学校打好基础,努力提升自己的内涵与修养,才有可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命运其实一直掌握在自己手中)。
七.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的影响
通过问卷结果的统计,我们看到半数左右的毕业生表示在大二、三开始考虑就业问题,大概10%的人大一就开始考虑,剩下的人则在大四或毕业时才开始考虑。
在高校职业规划选项中,只有约11%的人知道职业规划并知道怎样规划,而59%的人则不了解职业规划。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至少在最近几届大学毕业生中,绝大部分的人在大学里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而且,绝大部分人表示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发展课程没有太大的帮助。只有9%的毕业生对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发展指导相关的讲座表示满意,但同时有25%的人表示当时学校根本无此项服务。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各高校还未普及,而且课程质量普遍不高,不能达到学生的需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相关讲座,以及提高提供就业指导质量应该成为各高校的重要任务。
最新大学生课时实践调查报告二
大学生的日常消费本应以生活费用和学习费用(购买学习资料和学习用品以及各种考证)为主。而伙食费又是重中之重,然而却出现馒头就咸菜,省钱谈恋爱,各种服饰、化妆品,数码产品消费成为日常消费大头。除此,通讯费和网络支出费用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成为几乎每个大学生都不可缺少的日常消费。没有坚持记帐的习惯,大多数学生不明确到一个月的钱用在什么地方,是否合理。很少有学生选择银行储蓄,没有存款的习惯。
许多家长始终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能考上大学,就前途光明。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加上经历过艰苦生活的家长们特有的补偿心理,往往容易造成迁就、娇惯、溺爱孩子,结果却忽略了对孩子早期理财能力的培养,表现在孩子用钱上,常常是心太软,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满足孩子的过分要求。并且从小学到高中,支配钱这项工作从来都是家长一手包干的,理由是:孩子还小,不知道什么应该花什么又不该花的。如果孩子在没有问过家长的情况下,哪怕只是自主花了一毛钱,也会受到家长的训责。上大学了,离家也比较远,大学生们才开始理财,没有经验也只能跟着感觉走,别人买我也买,家庭经济好的,消费也更大更加没有节约意识。难怪有很多家长反应,孩子打电话回家的第一句话就是:要钱!一般家庭的所有收入都支付在大学生上。可这些主要出现在那些问题上呢?
(一)学校问题
学校在教育学生成材的同时,却没有教他们怎样理财。许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认为理财是大人的事,孩子还不适宜涉足这种事情,或者认为理财的事情孩子长大以后自己也能学会。更多的人认为,青少年时期应该是一片净土,孩子们的主要任务是学知识、长身体,其他的都应慢慢来。并且学校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展的活动极少学术性强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所以在学习上的消费不多。
(二)社会问题
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泛滥,校园外不良环境(如一些歌舞厅、游戏机厅)的存在等,往往对中学生的思想有一定的腐蚀作用。现在的学校已经不再是80、90年代的象牙塔了。她和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学生们受到社会上铺张浪费现象的影响,学生也开始用父母的钱摆阔。学生们花钱大多没有计划性,家长给多少就花多少、看到别人买什么自己也买。只为了不让自己脱离社会。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诱人的。,使得许多同学都想去一一尝试。但是学生毕竟还是学生,缺少经验,在途中迷失方向。
(三)自身原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主要因素,大学生的分辨能力不强、自我约束力不够、缺少主见。虚荣心、攀比心强等。大学生第一次做主自己手里的钱哪些该花哪些不该花都有些盲目。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显示他们的理财能力的缺乏。
对大学生理财的建议
(一)做好整体规划
每个月可以使用的资金为多少,每月的经常性开支为多少,留取每月资金总额的20%作为备用资金,以应该计划外支出,如外出、购书等。做好个人财务账本。这样不仅能清晰的看出每个月的支出状况,同时能更好的预测未来几个月大概的支出情况。
(二)养成储蓄习惯
可以有计划地将自己不用的钱存成三个月定期储蓄或活期储蓄,然后按照计划有规律地进行支取。另外,还可以开一个带有自动理财功能的综合理财账户,这样,家长寄去的钱可以自动转为定期存款,而支取的时候,银行电脑系统会自动计算,支取损失最小的存款。最大程度上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
(三)树立勤俭意识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城市,家庭条件更是贫富不一,所以,不能盲目攀比,应该把有限的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乱花。除了4年间的学费2万元、基本生活费(吃饭、学习资料钱按500元/月计)约2万元,建议额外支出部分或者全部由学生通过打工挣得。
(四)学会精打细算
大学生活的消费中有很多省钱的窍门,比如买二手货、选择优惠电话卡、办购物打折卡等等。注意学习省钱窍门,尽量别花冤枉钱,更多地考虑所购物品的性价比和自己的承受能力。比如电子产品,能用学校的就用学校的,或者几个同学合买、淘二手货,把奢侈消费压缩到最低。
(五)学会记账和预算
这是控制消费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坚持把收支情况整理并记在本子上,就可以掌握自己的收支情况,看看哪些是不必要的支出,哪些是可以控制的支出,哪些是可有可无的支出,对症下药,对今后的开支做出必要的修改,达到控制的目的。
(六) 勤工俭学
关键词:大学生;理财方式;实证;武汉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271-03
引言
近年来,一股个人投资理财的热潮涌入校园。如今的大学校园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既是大学生,又是股民、基民、彩民、储户、有些还是“小老板”。大学生是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理财理念和理财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生活状态和价值趋向。了解大学生群体的理财方式,研究其理财行为特征,帮助他们树立起适度、科学的理财观念,引导其理性投资和消费行为就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做的重要工作。
本研究试图用实证的方法考察在校大学生(仅指本科生,下同)的理财状况,发现在理财方式偏好和实际理财方式上的差异。
一、文献回顾
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较早,这与西方国家较为重视学生理财意识的培养有关。Yamauchi,K.T and Templer(1982)通过研究权利威信、焦虑、不信任和保留时间等几个因素的基础上,得出了金钱态度量表(MAS) [1]; J.A.&Jones,E.(2001)透析了美国大学生的理财与消费,指出金钱的态度、权力、威望、信任和焦虑密切相关,反映在强迫性购买与经常使用信用卡上 [2];Oezlen Oezgen,Ayse Sezen Bayoglu(2005)对300名来自三所不同大学的土耳其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指出大学生的金钱态度有着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在性别和年龄上有差异[3]。
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长期以来,国人忽视了对大学生理财理念的教育,缺乏对其理财行为特征的研究。近几年来,随着校园理财人数的剧增,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理财行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周雨风(2005)、吴利明(2005)、曹素芳,彭兴富(2006)、吴运兰,曹文超(2007)分别对当代大学生理财行为的表征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延伸课堂教育、加强校园理财文化建设等建议 [4~7] 。凌霞、马国振(2008)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理财教育对于提升个体的理财观念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但理财观念对理财行为的指导作用很小[8];孙凌霞、宫永建(2008)对天津高校学生的理财观念与理财行为现状进行考察,得出了大学生理财方面的共性特征与差异性 [9]。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发放调查问卷采集数据,利用SPSS统计软件,采用频数分析、相关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力求发现在校大学生理财方式偏好和实际理财方式的特征。
(二)问卷的设计
在此次研究中,将问卷设计为个人基本情况、对理财方式的评价以及个人的理财情况三个部分。
个人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所学专业、家庭结构、家庭所在地等有必要的和针对性的信息。对理财方式的评价采用里克特式五点量表法,记分方式如下:“很不喜欢”给5分;“不太喜欢”给4分;“一般”给3分;“比较喜欢”给两分;“非常喜欢”给1分,变量项目的平均数越低,代表赞同程度越高。而个人的理财情况则包括资金的主要来源、获取理财信息的主要渠道以及在校期间有过哪些理财方式等个人理财的基本信息。
(三) 调查方法与样本构成
此次调研以武汉市大学生为目标群体,由于武汉高校众多,考虑时间、人力、财力的限制,运用了简单的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的思想。以学校和年级为双重划分标准,分别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武汉科技学院、湖北经济学院及华中农业大学这七所高校中随机选取了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2009年3―5月,针对所抽取的学校的各年级学生开始了实地问卷调查和网上问卷调研。共发出400份问卷,回收问卷365份。回收率为91.25%。但经过检查筛选,删除数据不全的问卷53份。剩下313个有效样本进行数据分析,有效率达85.75%。
(四)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为了进一步提高问卷的信效度,我们利用SPSS14.0统计分析软件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分析,Alpha值为0.651,表明信度较好,符合研究要求。问卷的测量项目是基于文献资料,结合焦点座谈会和深入访谈得出的,并邀请两位专家对问卷进行了审核和修缮,问卷设计完成之后,正式问卷发放之前,在50份问卷的基础上进行了小范围的预调研。根据被测试者对问卷的设计、结构以及措词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多次修改,因此本问卷的表面效度基本符合要求。
三、实证分析
(一) 理财方式偏好分析
通过对被调查的大学生在里克特式五点量表上对各种投资理财方式的喜好程度(平均数越小者,表示受喜欢的程度越高)的统计分析得出:储蓄、购买国债、投资股票、购买证券基金、购买保险、购买彩票、放在家里什么也不做的平均值分别为2.46、2.98、3.04、2.86、2.78、3.32和3.75,表明大学生最为偏好的投资理财方式是储蓄,其次是保险、国债、证券基金、股票和彩票等。由此可见,大学生在选择投资理财方式上首先考虑的是风险性,其次是收益性,总体来说较为理性。
(二)理财方式偏好差异分析
通过SPSS13.0提供的Compare means-one way ANOVA命令处理,得出F值和相伴概率,结果显示:大学生不同性别在购买国债、股票、彩票、证券基金以及放在家里什么也不做等理财方式上没有显著差异,而对于储蓄和购买保险这两种理财方式则存在显著差异(置信度取95%,即sig.值小于0.05为显著,下同);大学生不同学科在储蓄,购买国债、彩票、证券基金以及保险等理财方式上没有显著差异,而对于股票和放在家里什么也不做这两种理财方式则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不同家庭结构在储蓄、国债、保险、彩票、证券基金以及放在家里什么也不做等理财方式上没有显著差异,而对于购买股票这一种理财方式则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不同家庭所在地在储蓄、国债、保险、彩票、证券基金以及放在家里什么也不做等理财方式上没有显著差异,而对于购买股票这一种理财方式则存在显著差异。
为了进一步描述大学生理财偏好在性别、学科、家庭结构和家庭所在地上的差异,我们对其均值进行排序,结果显示,女生比男生更加喜欢储蓄和购买保险的理财方式;对于股票这种理财方式,最为偏好的首先是经济学学科的学生,其次是管理学学科的,再次是其他学科的,最后依次是工学学科、文学学科、法学学科以及理学学科的学生;而对于放在家里什么也不做这种方式,最为偏好的依次是理学学科、工学学科和文学学科的学生,其次依次是其他学科、管理学科、法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的学生;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喜欢购买股票的理财方式;来自城市的学生比来自乡村和城镇的学生更喜欢购买股票的投资理财方式。
(三)实际理财方式分析
通过对被调查的大学生的实际投资理财方式的频数分布分析,发现储蓄占73.83%,购买国库券占1.56%,购买公司债券占2.07%,购买股票占4.66%,购买证券基金占3.63%,购买彩票占14.25%。由此可知,大学生的实际理财方式以储蓄为主,其次是购买彩票,再次是股票、证券基金、公司债券和国库券。
1.性格、风险态度与实际理财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上页表1反映了变量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可见性格、风险态度与实际理财方式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没有相关关系。由此看来,大学生的实际理财方式不受其性格与风险态度的影响。
2.家庭月收入、父母理财方式与实际理财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2可知,父母理财方式与大学生实际理财方式之间均存在正相关;而家庭月收入与大学生实际理财方式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没有相关关系。由此看来,父母的理财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大学生的实际理财方式。
3.不同年级大学生实际理财方式的差异分析
表3 实际理财方式ANOVA
由表3可知,实际理财方式的显著性为0.350,大于0.05,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即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理财方式没有显著差异。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通过以上问卷分析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大学生最为偏好的理财方式是储蓄,实际理财方式首选的也是储蓄。(2)大学生对理财方式的偏好在性别、学科、家庭结构和家庭所在地上存在着显著差异。(3)大学生实际理财方式一定程度上受父母理财方式的影响。(4)不同年级、性格和风险态度的大学生的实际理财方式无显著差异。鉴于此研究结论,我们建议:1)注重家长的示范效应。影响大学生理财的外界因素中,家庭因素最为重要,父母的理财理念和理财方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理财理念和实际理财方式,因此,父母对子女既需要言教,更需要身教,正确引导。2)加强对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理财教育。由研究结论可知,大学生中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学生对理财的重视程度要高于工学学科、文学学科、法学学科以及理学学科的学生。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非经济管理学科类学生的理财教育,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理工科的学生开设与理财有关的课程,介绍一些最新的金融产品及其在理财活动中的应用,介绍一些先进的理财理念、理财方法,使学生能够有机会了解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使学生在学生时代及走向社会的理财活动能够与时代同步。这样不仅能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也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和事业有利。
参考文献:
[1]Yamauchi,K.T & Templer,D.I.(1982) .The development of a money attitude scal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46(5):523-528.
[2]Roberts,J.A.&Jones,E.(2001) .Money attitudes ,Credit Card use,and Compulsive buying among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35(2) :213-240.
[3]Oezlen Oezgen,Ayse Sezen Bayoglu.Turkish colleg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mone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2005,(29)6:493-501.
[4]周雨风.当代大学生个人理财教育与消费道德引导[J].商场现代化,2007,(1):190-191.
[5]吴利明.对当代大学生加强理财教育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2):80-81.
[6]曹素芳,彭兴富.加强大学生理财观教育,构建和谐校园[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3):207-209.
[7]吴运兰,曹文超.浅谈大学生的理财之道[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5):62-63.
[8]孙凌霞,马国振.对中国高校理财教育的反思[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7):9-11.
大学生最新消费情况调查报告一: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贵州大学南区在校本科生
我们的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有王威力提出,有其他三位成员审查修改。在分发调查问卷时我们分工合作,分发近二百张调查问卷。并由分发人员收回。小组讨论研究调查问卷的数据总结和分析。经过近一周的时间将调查问卷整理完毕。由小组讨论调查报告侧重总结的消费问题的哪些方面。最后由袁莉执笔完成调查报告。小组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不断变化的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纪轻,缺乏经验,充满青春的活力并同时具备了一定的购买能力,因而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阶层的群体的消费心理以及行为。首先大学生有着比较旺盛的消费需求,而反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自主与独立,消费受到家庭准许的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以及消费实力的相对滞后,是这一群体不同于其他群体的问题所在。问了更加清晰的了解这个问题,我进行了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一次调查。
二、问卷情况
这次问卷共发放183份,收回有效问卷166份。以身边同学及朋友为主要调查对象。
三、问卷分析
1.经过问卷调查,有7%的同学一个月的生活费标准在1000元以上,而500-1000元及300500元的人数占了相当的比例,这一结果和我预先的想象相差不多,说明我们学校的学生普遍消费能力在周围学校大学生也占平均水平地位。
2.关于支出的具体内容上我们看到,用于饮食及娱乐两项的结果分别占了前两位,而选择用于通讯的支出与用于交际的花费的人数基本持平,并有具体数字我们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同学把相当多的钱花在了娱乐享受以及与人的联络沟通之上,这说明饮食上的消费比重正在日益的降低当中,相比之下,现在的大学生用于学习方面的钱实在是非常的少,这跟不良的学习风气以及社会的影响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3.送第三题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经济来源85%左右仍然是来自家庭父母的供给,当然也有很多的学生选择了走出校园,挑选了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作为兼职,这除了贴补自己的花费外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也是促成这点的重要原因之一。还有部分人是利用学校的助学金和奖学金供自己的生活费用。
4.在第四题中我们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于消费的认识还是很浅薄的,有很多是消费冲动型,见什么好自己喜欢什么就买什么。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经过精打细算只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必需品。我们应该向这些同学学习。
5.在第五题中,关于网络购物的问题则让我们对大学生现今的消费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我们发现,几乎大部分的学生都进行过网络购物的活动,虽然在具体数额上差距还非常大,但这确实清晰的预示了网络购物在未来无法阻挡的发展趋势。
6.在第六至九题关于大学生消费习惯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具有以存钱、记账为代表的良好的消费习惯的学生数量占的比例未达到三分之一的比例,而有下一阶段消费计划的人数也不足二分之一,而对于自己的消费大多数同学则表示没什么感觉,只有小部分人总结为比较节俭。我们不难总结出目前学生们的科学消费意识还很淡泊,对于自己消费的管理还是存在很大的疏漏。
四、问题的总结与解决办法
综合以上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虽然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但有着自己已具备规律的消费结构、习惯以及发展方向,只要我们能够冷静分析,必然能够更加理性的控制自己的消费。
问题总结:
(一)理性消费仍是主流
质量、价格、外观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的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商品的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使他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 600-800 元之间,家境较好的能达到1000元以上,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日用品及日常社交活动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追求性价比高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由于同龄人、城市时尚气息以及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商品的价格一定得配得上它的质量。
(二)消费层次一定程度两极分化
据调查,在大学校园中,月消费相对高的同学的月消费可比月消费相对低的的同学的月消费高出35倍,其原因是,家庭收入越高,对学生的经济供给越多,构成大学生消费的一种特殊的奢侈格局,主要表现在旅游、电脑、手机、社交娱乐等方面的消费上。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其一定的必然性,我们也应该在大学生的教育中逐步改善这一问题。
(三)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在调查过程中显示,一些同学为了拥有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来满足这一不切实际的愿望;有些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虚荣心,同时为了所谓的面子,大学校园里的攀比心理也是异常的严重,别人没有的,自己得有;别人有的,自己的得是最好的。
解决办法: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是解读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用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在全社会树立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大力倡导节约风尚。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在当前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调查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针对不同问题的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给出不同的解决办法,有针对性的解决大学生消费观念存在的偏差问题
(二)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
引导大学生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传统观念,科学规划安排,使自己的消费水平与家庭的收入水平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大学生进行积极、合理消费。如果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十分有害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的分析社会上的消费主义现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不依赖父母而进行奢侈消费而应该自强、自立的作一个清醒的消费者。
结尾: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基本掌握了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趋势及现状。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大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攀比心理、不合理消费、不理性消费,这主要是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和消费习惯的差异造成的。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应是当务之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当代大学生一定会形成一种更合理,更现实的消费观。
1.消费的理性化需求
享受与潮流已变成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与消费习惯,需要调整以及改善。所以我提出了消费的理性化需求。题目虽然说起来很大,但做起来却需要我们从细处着手。比如对自己每天的消费情况进行记录,以方便自己查找超支消费的原因。也要同时做好对未来消费的计划与打算,做到心中有数,不能由着兴趣不加节制的扩大自己的消费,从而导致自己的消费脱离了自己的生活档次。这两点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保证自己在个人的生活水平下有个尽量好的享受水平。
2.拒绝奢侈品的消费
目前有的家庭收入很高,对学生的经济供给也较多,构成这部分大学生消费的一种比较奢侈的格局,主要表现在旅游、娱乐以及电子产品等方面的消费上。这点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见,大学生的消费结构需要调整,当然这种情况的发生也是与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的必然性有一定联系。作为一个学生我们应该为自己、为家庭负责,减少那些只为虚荣心而存在的不良消费。
3.调整消费结构
中国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从20世纪的70年代至经济高速发展的前几年,有一个方面是一直在传承的,即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饮食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体。而在最近几年消费结构的失衡,不仅反映了学习风气的恶化,也反映了人心的浮躁与社会对于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影响。我们必须加以调整来使之适应我们的消费水平。
4.杜绝攀比心理,不过分追求时尚
现实中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相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减少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又例如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都可以反映出学生们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从而导致恶性循环的生成,所以我们必须杜绝自己的攀比心理。而对于不过分追求时尚,我们大学生本来就应该以学习为主,这些次要的东西本就不应该成为每天最让我们操心的事。而在这方面的改进必然有助于大学生好的消费习惯的养成。
大学生最新消费情况调查报告二:
大学生作为接受先进知识,随时走上社会的专业人才,很有必要在大学期间就尝试经济上的独立,培养一定的投资理念,并发展属于自己的科学的储蓄观念。这对于将来管理自己的生活都是十分有意义的做法。不仅能够降低家庭的负担,让父母减少对于自己的担心,更能锻炼自己的投资意识与自我控制的能力。
一、大学生消费的特点
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据调查,我们可以苏醒的看出大学生消费存在着以下特点。
1、 消费观念复杂,感性消费占上风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本钱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构成完全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引诱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据调查目前在校大学生中有30%具有手机但对手机的消费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具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份有通讯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答应;另外一部份有通讯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份是既无通讯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致使的。
2、 学生对品牌的虔诚度很高
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假如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渐构成固定偏好,终究构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虔诚度。比如洗发水,感性熟悉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往。
3、 消费偏向多样化
21世纪是物资生活与精神生活日趋丰富的时代,当代的大学生们已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文娱、运动、手机、电脑和新型的IT产品都成了大学生消费的热门。大学生的消费已显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假如经济条件答应,大部份学生会往旅游,往歌厅、酒吧消费,或是购买电脑,手机、MP3,反映出大学生具有走出校园、融进社会、具有高质量生活的渴看。调查报告范文
二、大学生消费的结构和层次分析
大学生的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往? 通过调查发现,在生活费来源方面, 有75%的同学依托父母,13%的同学依托贷款,8%的同学取得了奖学金,9%的同学通过打工补贴平常开消,另有1%的同学还需减免学费。因而可知, 同学们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父母,但来源趋向于多元化。但生活费不包括学杂费和住宿费等,要是这个大头加上往,来自父母的比例将更高,可以这么说,大学生基本上还是以一个纯消费者的身份出现在社会的舞台上。
对大学生的消费往向题目,调查表明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用于衣食住行,消费金额较大的比如手机、电脑、各类培训其实不含在其中。而手机已成为大学生主要消费品,这从下面分析中可以看出。
手机已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交换工具,高校学生是手机使用普及率最高的人群之一。调查表明,烟台大学有47.2%的大学生具有手机,年级越高,手机的普及率也越高,如大一刚进校唯一6%的学生具有手机,而大四学生中具有手机者已高达82%,远远高于社会群体手机均匀具有率。约有83%的大四学生明确表示,购买手机主要是为了方便找工作。固然手机的主要功能是通话,但大学生们使用最多的是短消息功能。在选择手机时,他们以为价格在1000元至1800元之间的手机最受青睐。
因此,大学生消费结构显现出类似于正立锥形的结构。家庭比较富裕的同学位于锥形的上端,他们具有电脑、名牌手机等珍贵物品;家庭清贫的同学则处于锥形的下端,他们常常要靠勤工助学或贷款来维持大学正常生活;其他同学则位于锥形的中间,他们衣食无忧,生活水平居中。同时,从以上的分析可以苏醒的看出,从锥形的上端到锥形的下端顺次下降,这也鲜明的体现了大学生消费的层次性。
三、大学生消费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大学生消费直接影响着家庭。作为一个纯消费者,均匀每一年约一万元的用度对一个家庭来讲,可谓是重中之重了。就拿普通家庭三口人来讲,满足一个大学生一年的消费将花往家庭收进的大部份,特别对农村的家庭而言,愈甚。固然由于经济的发展,农村和城市居民的收进都得到了相应的进步,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家庭用于大学生消费的比重普遍降落,但降落缓慢且比重之大已是某些家庭所难以承受的。一个大学生的消费占到城市家庭收进的45%左右,特别是农村,可占到80%~90%。无疑,目前大学生的消费已给学生及其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经济压力,特别一些贫困家庭,在调查中我发现,三高校各有20%的同学需要通过申请助学贷款来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业,他们连自己的生活都难以保证,更不用说这近万元的用度了。由于山东省经济算中等发达,其居民收进水平比大学生家庭的收进水平还要低一些。所以实际比重可能比这个数目还要偏高一些,影响可谓深远。
大学生的消费特点和消费行为决定了大学生消费的影响不只局限于家庭,市场上的很多消费都与大学生息息相干,大学生消费已直接影响着整个消费市场和国民经济。目前,大学生消费市场已构成,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它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份,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它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有关大学生消费的几点建议
大学生消费不单单关系到自己、学校,而且还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题目。现从个人、学校、社会三方面对大学生消费提出几点建议。
(一)对大学生而言,要建立自己公道的消费观念,要理智地对待自己的消费。作为一个纯消费者,大学生经济来源大多靠家庭,所以自己的消费要斟酌到家庭的经济状态,父母的承受能力,还要有自制能力,不能盲目地堕入感性消费的误区。如今有的学生消费上大手大脚,还有沉迷于盲目消费中,比如最近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这将大大增加自己的消费负担,更重要的是大学生也会在盲目的消费中迷失自己,以致影响到自己的学业。另外,大学生也要具有消费者的维权意识,进进大学,已开始渐渐地融进社会,社会中欺骗消费者的各种不法行为屡禁不止,面对纷纷复杂的社会,大学生要学会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经济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053-02
一、引言
由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度融入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在经济方面的影响尤为显著,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传统经济在互联网的作用下衍生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互联网经济[1]。互联网经济是基于互联网所产生的经济活动的总和,在当今发展阶段主要包括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ITFIN)、即时通讯、搜索引擎和网络游戏五大类型。互联网经济是信息网络化时代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经济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世界分工更加精细,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经济主体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以及金融机构和政府职能部门等主体的经济行为,都越来越多地依赖互联网,不仅要从网络上获取大量经济信息,依靠互联网进行预测和决策,而且许多交易行为也直接在互联网上进行。作为互联网中最活跃的群体,大学生对社会发展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深知互联网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未来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可以不懂经济学的深奥理论,但不能没有经济思维。
二、“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消费的经济因素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变,特别是消费方式的转变。实体店是大学生过去购物的主要场所,但实体店多数处于商业区,在时间和空间上制约着大学生的消费欲望,因此也就没有太多经济因素的考虑。现如今,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购物方便快捷,让网络购物平台最活跃的用户彻底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这个时候更需要大学生理智消费。因为大学生毕竟是一个没有固定收入的群体,经济来源主要依赖于父母,在支配手中有限的货币时需要充分考虑经济因素,做到资源配置最优化。据调查,大学生选择网上购物的三个主要因素分别是价格便宜、方便和种类齐全,性价比是大学生消费者始终关注的首要因素。网络购物给了大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和选择权,使得用最少的钱买到最合适的物品成为可能。当然,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消费不再是单纯的购物行为,他们关注商品种类,关注购物平台,关注付款方式和配送方式,对整个消费环节了然于胸,关注和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互联网中的巨大市龊臀尴奚袒,激发了兼职和创业的念头[2、3]。
三、“互联网+”金融对大学生理财观念的影响
当互联网企业介入金融行业所开展的业务,包括互联网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的结算、小微贷款、标准化金融产品销售、信息中介等金融业务,就构成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在缓解信息不对称、提高交易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丰富投融资渠道等方面有别于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不是金融与互联网的简单结合,而是现代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有机融合[4]。传统金融市场对大学生没有多大的吸引力,资本有限,投资理财极不方便。互联网金融的诞生叩开了大学生理财意识的大门,各种理财产品正逐渐引起大学生的极大关注,甚至养成每天关注互联网理财产品的习惯,把自己闲散的资金投资在理财产品中,并鼓励亲朋好友投资互联网理财产品。在消费主义思潮的盛行之下,大学生能够有投资理财的想法,对未来家庭的幸福指数都有着巨大的贡献[5]。
四、“互联网+”大学生创业中的经济因素
大学生是一群高知分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都是在为社会创造财富。以往大学生毕业即会选择就业,一方面就业压力较小,另一方面创业风险较大,成本过高。但如今的大学生处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受到互联网经济的熏陶,创业意识日渐浓厚。在校大学生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试水微店经营和服务行业,小试牛刀,算是为毕业后的真正创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选择创业的机会成本相对较低,此时的创业形势得天独厚,天时、地利、人和。
1.政策利好。新一届政府非常重视互联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经确定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并以实际行动来支持互联网创业。国家已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为“互联网+”创业提供支持。人社部、教育部、共青团等九部门联合启动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从政策、资金等各方面支持大学生创业。地方政府和高校也相继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支持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6]。
2.市场利好。如今,我国互联网公司占据着全世界互联网公司市值的2/9,互联网经济市场规模越来越大,资料表明,2014年已经达到8000亿元。互联网应用已由娱乐为主向实用经济产业方面发展,“互联网+”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会。
创业主体无论是生产商品还是提供服务,都离不开市场,让更多的人更快地了解产品和服务是创业成功的基础。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营销模式成本高、周期长,而互联网提供了更大的创业舞台,能更好更快地展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CNNIC第37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这些人时刻关注着互联网,也就有可能成为创业者的顾客。
3.创业者自身的优势。如今的大学生思维活跃,绝对不是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群体。他们关注互联网,并且能很娴熟地运用互联网,在互联网的舞台上发挥自己年轻有朝气的优势,稍加培训,便能发现无限商机。另外,大学生拥有较高的知识储备和一定的专业技能,在创业浪潮中更有优势。杰夫里・提蒙斯在《创业创造》一书中提到,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结合运气的行为方式,它为运气带来的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
五、“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经济思维如何培养
经济思维方式是指在经济生活中,现实的经济运行模式和规律反映并固化于主体的思维之中,并在主体的思维中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是人在经济活动中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运动过程[7]。因此,经济思维的产生是由理论知识和生活经验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作为当代大学生,要跟上时代节奏,要了解现代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面对市场化、知识化、全球化的经济特征,牢固树立系统性经济思维、辩证性经济思维和创造性经济思维[8]。利用互联网的便捷可以轻松地获取和了解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课程,互联网让传道授业解惑更加个性化。当然,培养经济思维需要立足生活,想最值得自己去想的问题以力求更有效更准确;锤炼专注的心理品质,在最清醒的时候坚持想一个问题;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要勇于解放自己,要善于创造,要能激发灵感[9]。互联网为经济的发展插上了翅膀,经济的发展为互联网的创新保驾护航,互联网让生活更容易、更智能,但如何更经济,这就需要当代大学生拥有睿智的经济思维。
大学生是一群拥有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栋梁之才,也是当下互联网时代的弄潮儿。在互联网经济为主导的格局下,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如何做到资源配置最优化,需要当代大学生用经济的思维去认真思考。在今后的互联网社会里,拥有一定的经济思维能力,对于一个人的意义是深远的,意味着更高质量的生活和更加完美的人生。
参考文献:
[1]石群,罗家丽.浅析互联网经济[J].现代商业,2015,(18):57-58.
[2]贾云华,吴丹萍,谢.大学生网上购物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全科护理,2012,10(3):662-663.
[3]夏学平,韦婷.当代大学生网购行为浅析[J].当代经济,2013,(20):30-32.
[4]魏鹏.中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监管研究[J].金融坛,2014,(7):3-9.
[5]李进付.大学生涉足“互联网金融”现象的透析及对教育工作的启示[J].理论界,2014,(9):150-155.
[6]亓传伟,陈佳.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创业[J].教育与职业,2016,(4):76-77.
[7]马松超.当代经济思维方式下财富之属人本色[J].黑河学刊,2008,(3):33-35.
[8]刘国伦.认识与发展现代经济的必备思维[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1,(5):12-13.
[9]张楚廷.如何达到与培养经济思维[J].现代大学教育,2013,(4):45-48.
To Develop the College Students' Economic Way of Thinking Based on "Internet Plus" Era
JIA Yi
(Financial Department,Jiangsu Second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13,China)
【关键词】高中生;网购;误区;影响
一、前言
据相关数据统计分析,截至2016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为2.71亿人次,庞大的网民数量充分的展示了网络的覆盖规模。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亿。网络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使我国网购出现了白热化,2016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9715.8亿元,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比达到12.5%。其中,高中生作为网民的主力军群体,对网购的发展起着重要地推动作用。
二、我国高中生网购现状
1.高中生对网购的追捧热度高涨
为充分了解当代高中生的网购现状,现对某校高中生网购的调查报告进行分析,其中被调查的人数为男女生各100人。
通过表一的调查数据显示,高中生高达78%以上都存在经常网购的情况,而没有网购情况的只占2%,通过对高中生的网购意愿得知,有些高中生不经常买东西与自身的经济情况有关。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高中生对网购的购买度还会继续增加。
通过表二的调查数据显示,所调查的200名高中生中只有5%的人年消费金额低于500元,其中年消费额度超过2000元的高达23%,充分显示了当代高中生对网购的追捧热度高涨。
三、“网购热”对高中生生活的影响及对策
1.积极影响
网购是信息化时展的必然产物,对于当代高中生而言,网购是一种新型的购物模式,正值青春期的他们追求新鲜、刺激和新潮,高中生思想开放追求奔放,喜欢个性化的购物方式。网购的兴起不仅满足了他们对物质的需求更迎合了他们追求新鲜事物的思想。在网购的过程中,高中生可以不出门便挑选学习用品,给正值学业繁忙的他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需要高中生理性对待。
2.消极影响
(1)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由于技术的不断革新发展,现在的网购已经不局限于在电脑网页上对商品进行浏览。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很多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商品选购,有些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弱,上课期间会拿出手机进行网页浏览,这样便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上,长此以往便会影响学习成绩。在对高中生现实状况进行细化观察会发现,很多学生可能会借口请假上厕所为由出去取快递。部分网购多的学生,一节课要取几次快递,严重的影响了正常学习生活。
(2)影响身体健康
网购与传统的购物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省去了去实体店的亲身体验,这对时间不充裕的高中生来讲节省了购物时间,本应是件好事。但是,网购的购物媒介是电脑,而长期面对这电脑的显示屏会对学生的视力产生很大的影响,且电脑作为电子产品具有一定的辐射,忙于学业的高中生平均体质较差,加上用脑过多休息不好,长期的电子辐射会对其身体造成严重危害。
(3)影响生活开支
网络消费是通过支付宝、银行转账等方式实现的,在支付的过程中无法对金钱的流动有直观的体验,高中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往往会容易因购物过度而出现“超支”。在对部分住校的高中生进行细化了解发现,许多高中生的生活费是每月固定发放的,若因网购出现超支,多数学生因怕家长的埋怨而选择借钱生活。对此,有学生笑言:“月初吃肉,月末喝粥。”
3.高中生过度网购的对策
高中生肩负着建设社会的重大使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是全社会职责所在。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通过举办健康网购的宣传课来对学生的网购观念进行梳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网购观念;家长要对学生制定可行的理财计划,在孩子进行网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帮助他们合理理财。在出现大金额购物时要和孩子积极沟通,共同决定是否购买;高中生自身也要对自己的网购行为作出反思和总结,预防过度网购发生。
四、结语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全面覆盖,网络购物是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新的购物方式,它符合新时代下发展的要求,是现代人生活的必备技能之一,它的出现是以为方便大众生活而出现的。预防高中生不健康的网络购物,不仅仅是每个家庭的的责任与义务,更是全社会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共同努力,帮助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网购习惯,以免自控能力不成熟的高中生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参考文献:
[1]许婕.大学生网购行为的差异性研究――基于对广东15所高校的调查[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02(03):85-88.
关键词:价值观;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225-02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及其说明
调查对象:广东工业大学、上海大学、福州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在校大学生。问卷发放共350份,收回339份,有效问卷为306份,回收率为96.8%,有效率为90.3%,其中157份为内陆学生,149份为沿海学生;男生答卷为174,女生答卷为132。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显示91.9%大学生认为自己拥有比较明确的价值观(沿海88.2%,内地94.9%),明确自身指导思想,明确知道自己认可什么,坚持什么原则,能够明确表明自身对事物对社会的态度、看法和评价。相对来说沿海大学生价值观受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影响更深刻的条件下,在传统价值取向和现代多元价值观的社会大背景下较内陆大学生更显示出两重性和矛盾性。
(一)政治观
政治观作为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方面反映着大学生对政治参与的热情,对党和国家评价的认可,对社会民主政治的关注,是价值观考量的重要一点。据调查大学生表现出较高的政治热情,66.7%的大学生比较关注时事政治。当代大学生对党的关注度和入党积极性不是很高,在问到对党的关注和入党积极性程度,表示关注并且积极地大学生只占到49.3%。沿海和内陆同学的政治观大体一致,绝大多数同学都比较关注时事政治(沿海85.1%,内陆89.7%),对党和政府工作满意程度这个问题上,沿海和内陆大部分同学是比较满意(沿海69.7%,内陆71.7%)。随着经济政治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时代对党和国家的要求也愈来愈高,而大学生是站在时代前沿的群体,其对党和国家工作的要求当然相对较高。
(二)信仰价值观调查
信仰价值观可谓是构成人思考、看法、评价以及态度的重要参考。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及现阶段的现实生活比较满意者占62.4%。在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衡量标准的调查中,25.5%回答“个人梦想的实现”其中沿海36.4%内地19.5%;16%回答“为社会贡献程度”其中沿海14.0%内地17.3%;“用金钱地位来衡量”者占7.5%,沿海8.9%内地6%;38.9%回答“探索和实现人生意义”其中沿海33.9%,内陆43.2%。居上,大学生比较积极向上,对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比较明确的定位,在理想和现实状态中比较好的把握自己角色,同时看到在整个社会多元价值取向的潮流中,不少同学也还在迷茫失措中。大学生不再是70年代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价值就是去服务奉献社会,为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他们更多的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意义目标理想的实现,更追求的是感情的丰富满足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同时沿海和内地大学生受地域环境影响的不同价值观也存在着比较显著的差异。
(三)道德法制观调查
调查得出,大学生对自身道德法制素养评价比较满意,内地大学生自我满意更高。然而对于大学作弊,认为在大学作弊不被认为是诚信问题不用在意的占5.6%,认为作弊现象可以理解,占34.1%,认为作弊现象应该坚决杜绝占17.8%,选择中立,无所谓占42.5%。这表明大学生理解默认作弊者占82.2%(沿海84.1内地80.3%)。由此看出大学生在自我意识中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有法制有素养的有为青年,但在现实生活、现实利益面前又给自己留后路或将其合理化,而且在面对现实利益时大学生多数认为选择是自身的不受别人的干预和影响,选择也没有对错之分是自己的价值决定的,人人都有选择的自由,这一方面也看出大学生主体个人意识加强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道德价值标准却有所偏离。
(四)目标理想观调查
理想目标是既追求眼前的生产生活目标,又憧憬未来的生产生活目标精神满足。调查发现大学生中有长远理想目标,为其奋斗者21.2%,无具体计划去者30.4%;有短期理想目标,并有实行计划者24.8%无计划行动者16.7%,总之,有目标的学生(93.1%)占绝大多数,只有少部分同学(6.9%)没有目标,处于迷茫状态。有长远理想的沿海同学有52.9%,内陆49.7%;有短期理想的沿海同学有40.5%,内陆占42.2%;相对来说,沿海地区(6.6%)暂无理想的人要稍微比内陆(8.1%)少。这表示虽然地域的差异导致大学生某些微小方面所有不同,但大部分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并且愿意通过自身努力去实现理想目标。
(五)人际交友观
人际关系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说日显重要,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能够较快的适应发展需求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因而,大多数人(沿海82.6%,内陆86.5%)认为自己人际关系比较好,团队合作意识比较强烈,也有20.3%的大学生对人际关系和团队要求的困惑对自身要求的不满意,这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教育逐步培养锻炼。有21.9%的大学生认为提高社会交际能力和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是大学最应该学习的能力。这也可愿意看出大学生对社会交际的需要对团队合作意识的重视。
(六)婚恋家庭观
调查显示,49.3%的大学生认为恋爱是两厢情愿的情感体验,18.6%认为恋爱是为了排遣心中寂寞,10.1%认为恋爱是为寻找配偶,15.4%认为恋爱是为提高学习和交往,1.3%认为恋爱只是跟风,其他的选择为5.2%。对婚前同居,52%的同学(沿海41.1%,内陆55.7%)认为只要两人真心相爱、负责便无可厚非,6.5% (沿海7.4%内地4.9%)认为那仅是一种时尚,12.7%认为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28.8%表示可以理解,谈不上不道德,自己不做就好了。总的来说相当一部分同学(沿海86.8%,内陆87.4%)的同学表示婚前同居可以理解,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值得令人省思的现象,大学生毕业之后面临的就是结婚组合家庭,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婚恋家庭辅导十分必要。
(七)消费观
大学生消费是理智的合理的。调查数据显示,月支出在400元以下的有6.5%,在401~800元之间的占58.8%(沿海52.5%,内陆63.4%),在801~1200元的占28.4%(沿海36.9%,内陆23%),在1200元以上的占6.2%(沿海7.3%,内陆5.4%)。在支出途径上支出为日常的饮食、生活用品占具主要支出金额,该选项被选在所有填写人次所占比例为95.4%,据此可以看出大学生消费比较合理,理财观念比较恰当,相比较而言沿海地区大学生消费较为高。
(八)择业观
就业是当今大学生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的择业观是如何的呢?调查显示,29.7%其中 (沿海38%,内陆24.3%)选择有发展前景的工作,14.1%倾向于高工资高福利待遇的工作,10.5%选择稳定性较高的工作,14.1%其中(沿海9.9%内地17.3%)倾向有挑战性、思维理念需要不断更新的工作,10.8%选择能够兼顾家庭的工作,18.6%选择有兴趣自己很喜欢很享受的工作,2.3%表示他们没有想过。择业观大上体现了沿海和内地大学生的差异,沿海学生更期待一份有发展前景的工作而内地学生更期待有挑战性不断更新的工作。
总之,整体上看大学生差异不是很大,大多数取向是相同或者类似的,大学生特性不仅在沿海学生身上可以发现在内陆学生身上同样显现出来,这也表明整个社会改革的彻底、时代的变化及其影响之大席卷整个国家。大学生张扬的个性在当今的世代中是被大学生所认同的,但同时大学生又在变化的社会环境下寻找将自身个性与社会整合的有效机制。因而推行实际可行的措施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三、建议措施
第一,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之林靠的不仅仅是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更是文化,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整个民族的价值体现。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当代大学生是非常必需的,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究竟该如何建设到现在依然没有非常明确的方法和措施。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漠视和淡化,究竟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方式需要更新?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述方式内容需要随着时代而更新?都值得探讨。
第二,健全社会民主与法制,深化改革。市场经济有市场可行就说明其本身的合理性,应加以引导和改善,完善法制和市场秩序使得诸多不良的市场行为得到抑制从整个社会上改变这些行为带来的不良价值取向。诸多文化涌入形成的多元文化的大炼炉需要在这样完善的法制和秩序的环境中得到炼净,健全的社会秩序将会给整个社会民众带来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因而价值观的正确树立也将随之取得良好的果效。政府和社会应该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倡导公平公正平等民主,为整个社会价值观及大学生价值观树立标杆。
第三,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正确看待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其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巨大作用,父母家长对待事物的态度看法和评价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同时大学生在既定的家庭背景下应当发挥大学生应有的影响,主动积极的与父母建立良好的沟通敞开与父母交流,积极建立正确价值观。
第四,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树立良好的校园文化,积极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建设,重视学校教育,开展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价值观教育方法。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是需要大学生自身努力建设,同时需要学校提高相应的帮助和支持,及时发现不良之风加以引导,倡导正确价值观的教育。改变现有的价值观教育方法,注重实践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投身社会实践,更从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五,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净化媒体环境。根据当今趋势预测,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将丝毫不比学校教育弱,因而网络文化的建设和媒体环境的净化是十分必须的,一方面需要政府监管但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自身的建设。
第六,大学生应注重个人价值观的建设。大学生更应具有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成才意识,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陈雪梅.浅议当代大学生价值观[J].广东工业大学,2008(14).
[2]张皓.浅议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2010.
关键词:会计本科 教育改革 瓶颈 经验 借鉴
一、会计本科教育改革文献综述
梁小明(2006)等认为我国会计教育改革滞后于会计环境的变革。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经济贸易交往的增加,会计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会计教学改革明显滞后。据南方人才市场的招聘信息显示,在目前社会招聘人数中会计专业排第十一位,应聘人数中会计专业排第一位,但招聘企业却很难招到合适的会计人才,原因是企业通常希望招聘的是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或有会计师资格证的会计人员,除了要求应聘者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外,还要求多项综合能力,如思维活跃、分析技巧较强和与人沟通协调能力较高等。会计专业毕业生若达不到这个要求,毕业就等同于失业。目前,会计人才供需不对称是会计界面临的瓶颈问题。对于会计教育改革滞后的原因,国内学者提出了各自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教学目标不合理。为了体现本科院校与职业院校的区别,许多高校把会计本科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科研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该表述过于笼统,不明确、不具体,且职业性和专门性太强,过于强调会计学的专业教育,对通才教育重视不够(周朝仑,2003;周志平,2003);第二,课程体系不规范。专业课与基础课的比例失调,专业课比例过大,学生的知识面过窄,数学、计算机、英语、国际商务知识不足几乎是每一个会计学生的通病(周频,2006),且专业课着重于实务和会计制度的诠释,而忽视学生理论功底的培养,实践教育环节相当薄弱(范绪华,2007);第三,教材内容陈旧。从1993年“两则、两制”的颁布,到2001年具体准则的修订,继而是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再到2006年39项新准则的,准则条款的变更速度明显快于教材的编撰周期,而且现行教材中对会计制度解释较多,理论分析很少,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不高(胡淑红,2007);第四,教学方法落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背”的公式化的教学模式,课堂输出信息量少,重理论、轻实务,学生思维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于露露,2007)。学生即使学会了怎样编制会计分录,怎样编制会计报表,但不懂如何利用这些生成的信息帮助解决日益复杂的企业与会计问题(谢红,2006)。综合国内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的会计本科教育改革虽然已进行多年,但仍属一种封闭的脱离实际的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为此,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完善措施:确定正确的培养目标,实施素质教育(周朝仑,2003);改革专业设置,制定以个性能力培养为特征的课程体系(梁小明,2006);调整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加强对教学内容的论述和分析,适当归并专业课(周志平,2004);开展教材更新研究,组织教师集体分专题备课,以达到节省备课时间成本和公共教学内容资源共享的益处(胡淑红,2007);改革教学方式,推行案例教学(于露露,2007),将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建立全真会计教学模拟实验室(谢红,2006)等。学者们的研究结论为我国会计本科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国内各大高校纷纷进行了各式各样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些有着理论支持的改革措施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人才供需不对称的瓶颈问题。从研究方法上看,相关的各类研究一般采用规范研究法,即研究“理想的会计本科教育应当是怎样的”,由于缺乏实证数据的证实,难以保证其结论的可信度。此外,理论研究较多地面向教育提供方,即探讨会计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问题,很少从教育需求方的角度去分析改革的措施及成效。当代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最鲜明主题,就是高等教育的职业化(曾亚强,2004),其基本逻辑是:社会需求决定职业与职业岗位(群),然后由教育来满足这种需求。换言之,与传统的由专业决定目标的思路不同,人才培养模式由培养目标决定,而培养目标由社会需要(职业群)决定(张浩良,2008)。笔者认为,要解决会计本科教育改革的瓶颈问题,除了需要教育界进行自我完善外,还需要职业界对改革的积极参与,美国会计教育改革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二、美国会计教育改革
(一)美国会计教育历史 从简单的实务经验指导到系统正规的理论传授,美国会计教育虽然只有200多年历史,但为企业界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然而,在20ut纪80qz代中后期,以职业资格考试为导向的会计教育开始面临危机,其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会计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会计人员不仅要熟悉护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和维护,还要协助决策层解读和利用系统信息。在会计教育长期脱离会计实务的背景下,只懂得会计准则和职业资格考试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已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2000年,布里翰扬大学教授Albrereht和弗吉尼亚大学教授Saek发表了研究报告,从会计教育的投入、产出和过程三方面描述了会计危机的表现:以会计专业为报考第一志愿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和已录取的会计专业新生的数量和质量都明显下降,与1995年至1996学年相比,1998年至199年会计专业新生人数下降23%,毕业生人数下降20%;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专业,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大多表示绝不选择会计,从事教育的会计毕业生愿意选择会计的占31.5%,而从事实务的会计毕业生愿意选择会计的仅占5.9%;会计教育界和实务界普遍认为会计教育已经不能与时俱进,需要进行彻底改革。
(二)美国会计教育改革 (1)会计职业界对会计教育改革的积极影响。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美国内部审计协会(IIA)等职业团体以及各大会计师事务所是会计人才的主要需求方,为了能够得到满足需要的会计人才,他们定期对人才来源的数量、质量和难易度进行评估,提出研究报告,其结论对美国会计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维护会计职业形象,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要求新加入会员在教育方面必须符合规定,这主要体现在AICPA的几份代表性报告中,具体见(表2)。在1988年修订的《进入会计职业的教育要求》中,AICPA规定从业^、员必须接受150学时以上的大学教育,才能参加CPA考试,并提出包含一般教育、企业管理教育和会计教育的150学时的示范性课程表,示范性课程表列举了各类教育应涵盖的课程和各课程的基本内容CAICPA强调教学中应当注意一般教育和技术教育的权衡,并就各类教育的教学时间分配建议如下:一般教育为60-80学时,企业管理教育为35-50学时,会计教育为25-40学时。(2)会计师事务所是会计人才的主要需求者。1989年,美国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发表《对教育问题的观点:会计职业成功
之能力》,提出从事会计职业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其中包括技能和知识两方面,并从课程设置、教师、学生和大学角度给出具体的改革措施,同时出资400万美金,联合美国会计学会(AAA)、AICPA、高等商学教育委员会(AACSB)、管理会计师协会(IMA)等机构共同成立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推动了美国会计教育改革的进程。1998年,AICPA启动著名的愿景项目(VisionProject),该项目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人力资源和规范等影响因素人手,总结了注册会计师的核心价值、服务及能力,在此项目基础上,AICPA报告《新财务职业的能力模式》。1999年,AICPA《进入会计职业的核心胜任能力框架》,该框架列示了会计行业普遍适用的三种能力,包括职业胜任能力、个人胜任能力和广泛的经营观念,它们为会计教育由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持。1999年,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在财务经理协会(FEI)的支持下,了研究报告《哪些更重要,哪些不重要:1999管理会计实务分析》,该研究采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了管理会计领域过去发生、及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要求对当前的会计教育进行全面改革。此外,美国内部审计协会(IIA)等会计职业团体也纷纷发表了多项研究报告,这些报告在会计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会计职业团队在美国会计教育改革中扮演着“改革催化剂”的积极角色。
(三)美国会计教育改革措施 美国会计学会(AAA)是美国会计教育界的代表,其下属的未来会计教育结构、内容、范围委员会在1986年特别报告《未来会计教育:为不断扩展的职业作准备》,对未来会计教育的结构、内容和范围提出几项建议,包括:会计是一个提供和传播广泛的经济信息的过程,教师应在信息技术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教师应认识到一般会计教育和发展个人技能的必要性,过早地对学生进行专业化教育没有好处;大学应加强文科、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应强调技能培养,特别是学生终生学习必需的能力;课程和教学计划的设计要使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学习、思考和具有创造性;教师应给予学生较高的期望,并通过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个人能力和一般知识;会计教育计划应保持灵活性,以适应不断调整的需要;会计教育结构所涵盖的范围要宽,应包括人文学科、艺术、自然科学、通用信息系统开发与报告知识、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或多个领域开发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性的职业会计教育只能在研究生层次展开;学术界和实务界要互相配合,以确定专业化职业会计教育的内容由何者来提供(阎常五,1998)。1989年,在会计师事务所的资助下,AAA联合AICPA等会计职业团体成立了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fAECc),专门从事会计教育改革方面的研究,并负责资助和监督高等教育机构的会计教育改革。在第一号公告《会计教育的目标》中,AECC明确表示“学校会计教学的目标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立刻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在该目标的引导下,美国各大高校开始实施会计教育改革,其改革思路是:加强技能训练,教学与研究并重;培养学生具有会计专业人员的竞争能力;教导学生如何学习及终生学习。会计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则是通过改革高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具有符合市场需要的会计人才。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虽然每家大学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不尽相同,但基本包括了AICPA示范课程表中要求的三类教育。以美国堪陡斯大学管理学院为例,2004―2006年的课程设置比20¨DO年~i2002年增加了不少选修课。在基础课中,在“沟通”知识方面的课程已从原来的13门变为19门,“人文”知识方面的课程从12门增为17门,“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的课程从11门增加为17门等;在专业课中,经济类选修课也从11门增加到17门。在密歇根州立大学,会计专业本科生需要学习与信息技术有关的6门课程,如网络设计等。课程种类的大大增加,使学生能够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全面培养学生分析、交流、合作、掌握新技术等多方面的能力。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以教师授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逐步被“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法取代,强调以案例教学、小组报告、模拟实操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感与建立互动的教学情形。杨柏翰大学采用专家小组教学法,即由5名教授组成专家小组,专业分别是财金、成本会计、审计、税务、法律,负责轮流为60名学生授课,每天课时为3小时。在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下,教师的任务是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同时,美国大学大力鼓励和奖励开发新课程、新教学方法的教师,修改聘任、评估及奖酬制度,分配更多的资源支持教学和课程发展。
三、美国会计教育对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借鉴
(一)美国应对教育危机经验的借鉴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会计教育危机的爆发原因是本科教育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理论教育与实务严重脱离,但会计职业界和教育界能及时携手应对危机,积极采取措施,所积累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但是,许多国内学者在总结美国会计教育改革的成败时,通常将美国现代教育的目标定义为培养基础扎实、宽厚、适应性强的通用型人才,建议会计教育应该由专才培养向通才培养转型,推行全面素质教育。教育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大学本科教育只有四年的期限,推行全面、细致且无侧重点的素质教育很难达至资源的有效使用,它也会形成反作用:学生一知半解,掌握知识不牢固,各项技能应用水平不高。通过剖析美国会计教育的改革历程,笔者认为,美国现代会计教育致力培养的并非广泛意义上的通才,其教学课程按“进入会计职业的核心胜任能力”来设计,其教育由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型,目的是培养具备会计职业能力的人才。我国的会计本科教育应当借鉴美国的会计教育改革经验,明确现代会计的职业角色,将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放在首位。现代会计是包括核算、监督、反映、预测、控制、分析、决策在内的信息处理系统,需要系统处理人员(会计人员)具有知识劳动者的基本特征:其工作是在汇总分析和结果整理的基础上创造新信息/新知识/新价值;其原理、程序和方法可以被储存、讲授和传播;其资质由特定机构给予确定或认证,由政府部门或行业组织认定、管理与控制。而且,随着会计问题的日益多样化,会计理论持续更新和完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亦需要不断进行优化,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计算、分析和比较,对不确定的经济事项作出判断,从而提出相应的决策意见。可见,会计职业能力是现代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要让学生获得从事会计职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会计本科教育应以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