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赞美祖国诗歌

赞美祖国诗歌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28 15:50: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赞美祖国诗歌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赞美祖国诗歌

第1篇

教师节幼儿园赞美老师的诗歌范文1《是您!老师》

是谁-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

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是谁-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是谁-把幼小的我们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老师!

教师节幼儿园赞美老师的诗歌范文2《老师您是烛》

亲爱的老师,

您无私的爱心播种了新的希望,

您满腔的热血撒下了智慧的火种,

您无私的奉献精神丰富了我的心灵,

您渊博的知识增添我了的智慧。

老师您是梯,

默默无名,

以伟岸的身躯,

托着我们稚嫩的双脚,

一步步攀高;

老师您是烛,

燃烧着亮丽的生命,

以不灭的信念为我们照亮前进的道路,

伴随我们不断地向前探索。

亲爱的老师,

您就象那春蚕献出一生的忠诚,

您就象那冬梅飘洒着早春的芳香。

今日又逢佳节,

寄上我一份诚挚的祝福,

祝福您永远健康幸福快乐!

教师节幼儿园赞美老师的诗歌范文3《亲爱的老师》

九月,

金色九月,

阳光明媚的九月,

我们在这诗情画意的季节里,

迎来了一个神圣的日子,

九月十日教师节。

在这美好的节日里,

我手捧美丽的鲜花,

献给您。

亲爱的老师,

有多少个不眼之夜,

又有多少次灯光长明,

有多少日月轮回,

又有多少个春夏秋冬,

一缕缕白发,

是您走过的岁月苍霜;

一道道皱纹,

是您谱下的不灭华章;

呕心沥血育英才,

是您无私的奉献;

第2篇

小学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理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理论研究者特别是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关注的一个重要命题。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目前对小学现代诗歌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的意识已被唤醒,但是,目前小学现代诗歌教学存在着“三重三轻”的现状,即重记忆轻感悟,重阅读轻创作,重课内轻课外。那么,小学现代诗歌教学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怎样教、教什么?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做了一点粗浅的思考和尝试。

一、注重预习,自读自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而课前预习正是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预习是学生学习新课的一个起点,也可以是一个支点。预习的过程是学生比较全面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独立地、尝试性地去学习新课文,进行听说读写的自我实践。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它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凭借,由此激发学生调动多方面的感官体验,调动情绪活动,挖掘和展示他们的潜能,还可以使学生得到个性化的情绪体验。所以,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一环。

在读的时候应提出明确的要求:(1)第一遍粗读课文,在朗读中校正读音,找出生字、词,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明白它的音、形、义;(2)第二遍细读全文,要求边看注释边看课文,做到边读边口译课文,疏通文章大意;(3)第三遍精读全文,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初步把握文章中心,圈点出疑难语句、疑难问题,以备在课上提出来并解决。

二、落实研悟,以悟促读

新课标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只有经常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充分读悟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感情,提高朗读能力,内化文本语言。

《长江之歌》这篇课文节奏鲜明,音韵铿锵,所抒发的感情真挚而强烈。在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的基础上,还要加强朗读、背诵指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第三学段(5~6年级)中这样说:“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熟读成诵的过程,不仅能够巩固、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欣赏诗歌的音韵美,而且可以积累、内化文本语言,于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激发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这篇课文由两个部分组成。作者以雄浑的气势,热情赞颂了长江的雄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充分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是诗歌中两次出现的诗句,其实也就是诗词中的副歌。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关键词语、重要句子的朗读和感悟,深刻地体会作者所抒发的强烈情感。

三、学以致用,适时仿写

诗歌写作教学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诗歌的仿写训练使小学生的诗歌创作有了坚实的基础,在仿写中获得了写作的热情。学生还在仿写过程中研究诗歌的语言,进行诗歌写作的尝试,铸炼了自己的语言,培养了诗化的语言能力,获得了诗歌表现的一般技巧。可以说,它的意义非同一般,为小学生在作文中张扬心神、表达个性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现在小学生的作文有套路化的倾向,无论从作文的内容还是从作文的形式,都显得陈旧、没有活力。尤其是语言做作、矫情、空洞和缺失灵性,细细分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作文训练的思维定式,而诗歌写作就可以改变这样的局面。

那么,如何有效地指导小学生根据所学诗歌进行仿写训练呢?

1.反复吟哦,仿诗歌语言

诗歌,作为一种分行排列的文学样式正是以其仪态万方的形式之美而成为阅读者的最爱。诗歌语言高度概括、凝练,极富意蕴,它比一般的文学语言具有更强的陌生感,诗行间常留下许多空白,显示出很强的跳跃性。正是这种跳跃性,才容纳了诗歌更丰富的意象,从而在非常有限的篇幅里,构筑使人耳目一新的诗歌意蕴。

在仿写训练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多读仿写的诗句,领略其中蕴含的语言美。《我们爱你啊,中国》这首诗歌的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赞美了祖国的博大辽阔、美丽富饶以及悠久历史和光辉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本文是诗歌,教学时切忌横讲解竖分析,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读好诗歌,在读中体会、感受到祖国的伟大。面对不常出家门的农村孩子可运用一些音像、语言资料来让他们身临其境般地领略祖国山河的壮丽、物产的丰富、历史的悠久。

只有把诗歌的反复吟诵与对诗歌意象的想象再生有机融合,才能深刻领会诗歌语言高度凝练的特点,才能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达到仿写的目的。在强化感性认识后,让学生明白诗歌语言不仅仅在于分行,还有节奏美、形象美、含蓄美等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设计这样的题目以“我们爱你――”为起句,仿照课文第二至第六节写两节句子,学生进行了这样作答:

我们爱你――

万里长城蜿蜒起伏

京杭运河连绵不断

敦煌莫高窟雄伟壮观

扬州瘦西湖婀娜多姿

2.品味经典,仿创作技巧

写诗首先要酝酿情感。诗歌能使人感动,首先在于它的情感,还要懂得写诗只要抓住意象,就抓住了诗歌的内蕴。好的诗歌更需要新颖的构思和奇特的想象。想象应该是诗歌走向美感的前提,诗歌要走向美感,除了想象,还必须使用比喻等各种修辞手法。

抓住心灵的敏锐感觉,培养创作的良好习惯,是写好诗歌的经验之谈。人类的心灵深处是一个丰富的宝藏,那里有写不尽的诗歌。告诉孩子,要热爱我们的生活。要依靠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还要学会联想,在思维过程中始终不脱离具体事物的形象,并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和丰富的联想、想象。只要我们这样去积累生命体验和形象感觉,很多生动具体的形象画面和情感体验就会在头脑中互相联结、沟通,情感体验就会丰富而深刻,思维表达就会活跃而形象,我们的情感表达就离诗歌不远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该高举“苏派”旗帜,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正确把握现代诗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地位,从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出发,以学生生命的诗意成长为追求,立足教材,拓宽学习渠道,激发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热情,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乃至整个人生都充满诗意。

第3篇

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

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

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

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

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

2、赏析:

第4篇

关键词:德沃夏克 民族特征 艺术歌曲 宗教歌曲 合唱与清唱剧

德沃夏克是19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也是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德沃夏克在交响乐、室内乐、钢琴音乐等器乐曲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同时他在声乐题材和歌剧音乐的创作上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合唱曲、宗教歌曲、清唱剧、歌剧等声乐题材的作品,有不少声乐题材的作品已成为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精品。

一、民族特征

德沃夏克在自己一生的音乐创作中,始终把民族性这一重要因素放在首位,无论在歌剧、交响乐还是室内乐作品中,他都努力将民族性、抒情性和欧洲古典音乐传统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尽可能完美的境地。德沃夏克的声乐作品的歌词大都是取材于民间的诗歌,对于捷克民间诗歌的热爱与对民间音乐的偏爱一样,是他音乐创作的重要源泉,也是他音乐作品的重要特征。德沃夏克出生于捷克一个普通的家庭,从小就受到捷克民间音乐的滋养和熏陶,他从内心深处深深地热爱朴实的、带着泥土芬芳的民间音乐和民间诗歌,他强烈地感受到这些民间诗歌内充满着音乐的气质和新鲜独特的表达方式,认识到它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经受得起时间的考验而经久不衰。德沃夏克很多作品都是从法兰希克・塞西尔所编的摩拉维亚的民间诗歌中选择材料,同时也从捷克、斯洛伐克,甚至塞尔维亚、立陶宛和近代的希腊民间诗歌中采集歌词,他依据这些民间诗歌的精神气质去写作音乐。他的歌曲很少直接引用原始民歌的旋律,而是将这些民歌音乐的曲调与自己心灵的感受融化成具有真正捷克民族气质的音调,因此更为深刻和感人。如他根据塞尔维亚民间诗歌所写的《歌曲四阙》(作品第六号)以及根据德浮・克拉罗凡的诗稿写的《歌曲六首》(作品第七号),这些歌曲以显著而独特的民歌音调把诗歌中的感情力量和动人的民间语汇表现得细致而精炼,灿烂而明朗,突出了鲜明的民族特性和民间音乐的风格。

二、艺术歌曲

1875年至1877年,德沃夏克根据摩拉维亚的民间诗歌而写的声乐长套作品《摩拉维亚二重唱》问世,其中十三首是以《摩拉维亚二重唱》名称出版,另外两集各包括四首歌曲,以《二重唱》的名称出版(作品二十号及三十八号),还有两集分别在以后出版。这种二重唱大都是为女高音及女低音而写的,整个作品的旋律质朴可爱、甜美动人、情感真实,具有极为鲜明而纯朴的民歌特色。该作品活泼轻快的节奏、动人的音乐主题,带有明显的摩拉维亚民族音乐特征,由此可以看出德沃夏克在歌曲创作上丰富的想象力。韦斯巴登的著名美学家路易士・爱莱脱曾经撰文写道,“(作品)使他的内心深深感动,他好像看到一个美丽的少女在抛掷芬芳扑鼻、朝露未干的花朵。”这部作品奠定了德沃夏克成为举世闻名的伟大作曲家的基础。

在《摩拉维亚二重唱》之后,德沃夏克还创作了《晚歌集》和根据希腊民歌的译文所作的《三首希腊歌曲》。此时,德沃夏克在音乐上的创造性更为成熟,在《三首希腊歌曲》中,他成功地将戏剧性与抒情性之间的对比、调和统一于叙事诗的生动体裁之中。

海特克关于吉卜赛的诗歌中反映出来的追求自由的精神引起德沃夏克的共鸣。1880年,德沃夏克写成了一部包括七首歌曲的《吉卜赛歌曲》(编为作品三十五号),在这部歌曲集中有愉快和哀愁、真诚和坚定、严肃和幽默以及对自由生活的热切向往。在《唱我的情歌》中,德沃夏克赋予了音乐激动、起伏的旋律,其中的《母亲教我的歌》成为最受人们喜爱的曲子。这首歌曲旋律朴实无华,亲切动人,在简练的音乐语言中充满着最真诚的怀念与愁思。歌曲的曲调采用2/4节拍,在伴奏部分却运用通常摇篮曲所用的6/8节拍,两种节拍的复合使用,生动地表现了母亲慈爱之心的颤动。歌曲采用了变化分节歌的形式,既富于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又易唱、易记。因此,这首优秀的艺术歌曲很快就在世界各国传唱开来,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考验,现在仍然保持着强大的艺术魅力。

此后,德沃夏克所作的歌曲中有四首是按民歌原文写成的,称为《民间曲调四首》(作品七十三号)。在这部作品中,他仍然保持着清新质朴、诚恳真挚的感情和民歌风格,却更为热情、丰富,更为新颖、晶莹可爱,形成了德沃夏克独有的音乐风格。

1887年,他为德国女作家玛莱洛克・斯梯勒的四首诗写成了《歌曲四首》,其中第一首《让我孤独地深思》的音乐十分优美动人,充满着真挚的感情。这首歌曲运用大小调式的交替和分节奏的形式,生动地刻画出失恋少女内心的痛苦和对孤独与平静的渴望。这首歌曲与《母亲教我的歌》一样,同被列为世界歌曲宝库中的精品。后来,德沃夏克在他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中,又一次运用了这首歌的一些旋律。

三、宗教歌曲

德沃夏克的最后一套组歌,著名的《圣经歌曲集》,无疑是他所有歌曲作品中的最高峰,同时也是世界歌曲宝库中最美妙的作品之一。正如德沃夏克对出版商西姆洛克所说的,“这部作品是这一类中最佳妙的。”他对自己作品的评价是完全中肯,毫无夸张的。

《圣经歌曲集》共有十首歌曲,写于美国纽约。那时正是德沃夏克应邀担任美国纽约国家音乐院院长的第二年(1894年)。德沃夏克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两年来,他远离祖国身处异乡,对祖国的怀念与日俱增,在纽约嘈杂的城市环境中,他竭力想避开俗世的干扰而潜入到内在的心灵中去。在这两年当中,德沃夏克陆续接到从祖国传来令人悲伤的消息,他的父母病势沉重、他的两个好朋友柴可夫斯基和冯・比罗相继去世,这使他惊愕万分,悲痛异常。虔信宗教的德沃夏克沉浸在关于生与死、上帝的慈爱、崇高和智慧的宗教感情之中,这种情感成为他写作《圣经歌曲集》的主要推动的力量。德沃夏克深切地感受到这些《圣经》的诗词中所蕴藏着的一切,他要用音乐将内心的感受恰当地表现出来。一部伟大的作品也就此诞生了。

《圣经歌曲集》的音乐有着简洁的外表,其中却饱含着动人心弦、纯净优美、具有创造性的旋律,尽善尽美地表达了原文辞句优雅的风格,特别是歌曲的钢琴伴奏,更以悦耳的纯净的音响和庄严的情绪衬托着旋律的进行,使整个歌集前后连贯而成一个整体。这部歌曲虽然是在美国写成,却没有受到美国情调的影响,歌曲的感情和精神风格是真正捷克式的,是从一个深深热爱着自己祖国的捷克作曲家的内心深处和虔诚的宗教感情中流淌出来的。德沃夏克的歌曲与其他乐器作品一样,在艺术上表现出他鲜明的创作个性和忠实于自己乡土的民族精神。

四、合唱与清唱剧

除了这些歌曲集外,德沃夏克还创作了不少大型音乐会作品以及为宗教仪式而写的弥撒曲、神剧或世俗的清唱剧等。如在两年内,德沃夏克丧失了三个孩子,家庭遭受到巨大的不幸,杰柯勃恩・达・托弟的诗篇使他从悲痛中振作起来。他怀着悲伤创作了宗教乐曲《圣母哀悼曲》。这个包含四重唱、混声合唱与管弦乐的清唱剧有一种崇高的、富有灵感的美,在那亲切的曲调中有一种扣人心弦的温柔与和谐。只有像德沃夏克这样伟大的音乐家才能运用这样美丽的音乐语汇,倾吐出心中的愁怀,为捷克的宗教音乐创作出一首空前未有的杰作。

《安魂曲》也是一部深具个性的作品,与《圣母哀悼曲》一样,包含着四重唱、混声合唱与管弦乐,同样是德沃夏克对生命的无比热爱产生出来的哀伤,《安魂曲》的主题深缓沉重。这部作品音调虽然单纯、庄严、华美,但音乐崇高而温和的特质、丰富活泼的和声,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打动着听众的心灵。

除了为宗教所写的这些大型清唱剧外,德沃夏克的第一部为混声合唱和管弦乐而写作的世俗清唱剧《赞美诗》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赞美诗》是受到捷克民间生活的启发而写成的。德沃夏克是一个坚定而又真诚的爱国者,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与他在宗教乐曲中表现的虔诚一样真实而又自然。他选择了维台拉夫・哈莱克的抒情叙事诗《白山的子孙》末尾几节作为歌词。德沃夏克在这部作品中热情地倾吐了他心中的爱国热忱。在《赞美诗》的基本主题中,我们可以倾听到被奴役的人民对祖国的命运感到的不安,以及对祖国前途坚定热烈的信心。这种情绪在第二部分更为加强,并充满了火样的热情,激励着整个捷克民族为自由而斗争。这种庄严神圣和崇高的感情在终结乐句响亮、辉煌的和弦中达到顶点,德沃夏克说过,“因为每个人只有一个祖国,正如每个人只有一个母亲一样。”这就是德沃夏克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是这部作品成为不朽之作的原因,因而至今仍为人们所热爱。

参考文献:

[1]P・巴拉诺夫斯卡娅,翟学文.安东尼・德沃夏克(1841―1904年)[J].西安音院学报,1986(3).

[2]安东・丘伯尔,杨民望.德沃夏克的音乐名作[J].人民音乐,1954(3).

[3]朱琴.论德沃夏克创作思想中的多元性[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2).

[4]吴维忠.德沃夏克的山水情怀[J].音乐爱好者,1995(5).

第5篇

1.注重“表现手法”教学,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引导学生把握诗歌中词句在运用手法上的精妙、贴切,是体会诗歌意境美的关键。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能让学生自觉自然地去想象诗中之画、走进诗的意境。如,诗歌第一节连用两个比喻句,采用以景比声,以声入情,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表现手法描写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象阵阵的风吹过松林”,教学中应抓住“叠叠”、“阵阵”两个词启发引导学生想象瀑布的声势:象海浪接踵而上、象松涛浩瀚无比。给人以先声夺人的真实感受。边喻边想,瀑布的声音在学生的想象中便得到了更加具体、形象的理解与体会。再如,诗歌的第二节,描写瀑布的形和色一句:“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这般景象真是太美了。既有“飞流直下三千尺”之壮观,又有“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梦境。一个“衬”字,说明瀑布嵌在千山之中,其势百丈高垂,山水相映,给人以明丽超凡之感:“一道银白”,虽无艳色,却极富色彩。山与水的自然结合,立体地创设了“幽而洒”、“雅而逸”的诗画意境之美。

2.注重“观察方位”教学,体会诗歌的艺术美

对于一种事物,观察方位不同,给人的整体感知也不同。如诗的第一节,对瀑布声音的描写,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先听到的是像微风拂过树梢的哗哗的声音,渐近渐响,之后便是像潮水般涌过来的“叠叠的浪”和“阵阵的风”的水流声,其声势让人急于看到瀑布,引出观察点的转移:“山路忽然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接着在第三节中,作者又急于走近瀑布,又一次转移观察点――来到了瀑布脚下:“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更有“奇丽”、“雄伟”之势和“畅快”,“豪放”之感。这种以不同方位来观察记叙事物的方式,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同时升华了诗旨,充分地体现了诗歌的艺术美。

3.注重“感情朗读”教学,体会诗歌的和谐美

第6篇

关键词:舒婷;自我;祖国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和同时期的很多朦胧诗人相比,舒婷很少以一种理性的、功利的眼光来审视外部世界,更多的是以一个女性的情怀来感受和体验现实,这就使她的诗带有感性的成分:清丽、柔婉而哀伤。在很多人纷纷为自己筑起一面墙来阻隔自己与他人的距离、封闭内心的情感、对周遭的环境抱以怀疑的态度时,舒婷却选择了对他人敞开心扉,真诚地与人沟通,理解同情他人的痛苦,并尊重个人的自我价值。

有人曾把舒婷的诗分为“低音区”和“高音区”[1],但是不论是“高音区”还是“低音区”,诗中所表现的核心内容还是对爱的讴歌、对美的不懈追求。

一、“高音区”――关注祖国民族的命运

在“高音区”中,舒婷关注的是祖国民族的命运,代表作有《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一代人的呼声》等。这些感人至深的诗篇显然表现出了诗人对祖国无比强烈深沉的爱,抒发了诗人“大我”的情怀。

1979年,让经历过“”浩劫的国人感到身心俱疲,受到的伤害和打击还未平复和消失,对前途的困惑和迷惘使人痛苦、不知所措。但诗人舒婷还来不及抚平内心的伤口,就迫不及待的写下了《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织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膀/祖国呵……”全诗的抒情主体即“我”和“你(祖国)”,诗人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直接倾诉和呼唤,表达了诗人的一份怎样的感情啊,这完全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不离不弃的、深沉浓烈的挚爱,“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感人肺腑的诗句中传递着诗人对祖国的热忱和无私,诗人愿意舍弃自己的肉体去成全、去换取她深深爱着的民族的未来,不愿再看到她沉沦下去。舒婷,这个文弱的女子,用坚强、用大爱、用宽广博大的胸怀来呼唤祖国的沉寂,来融化人们心中的冰峰。《一代人的呼声》同样真挚:“我决不申诉/我个人的遭遇/错过的青春/变形的灵魂”。诗人呼吁:“为了孩子们的父亲/为了父亲们的孩子/为了各地纪念碑下/那无声的责问不再颤栗/为了一度露宿街头的画面/不再使我们的眼睛无处躲避/为了百年后天真的孩子/不用对我们留下的历史猜谜/为了祖国的这份空白/为了民族的这段崎岖/为了天空的纯洁,和道路的正直/我要求真理!”读着这段令人为之动容的诗句,跟随诗人,在脑海中想象着那个时代的种种画面:不幸破碎的家庭,无家可归、露宿街头的孩子,妻离子别的无奈,还有一座座纪念碑下的冤屈……在不幸面前,我们应该何去何从?是逃避?是隐忍?还是让不幸变得更加不幸?然而舒婷用她的“大爱”告诉我们:为了我们的未来,为了我们的幸福,为了祖国的明天,我们应该选择包容,应该选择更好的生活,自怨自艾只会让我们错失改变现状的机会。纵然我们是一个个微不足道的个体,但只要我们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就可以战胜一切!

二、“低音区”――普通人的自爱和爱人

在“低音区”中,诗人重返个体,表现的是普通人的爱:自爱和爱人。这一部分的诗篇代表诗人更高的水平。比如《致橡树》、《神女峰》、《双桅船》、《呵,母亲》等等。

首先,作为一位女性诗人,舒婷更加关注女性的命运,这一类诗歌的代表作有很多。以《惠安女子》为例,鲜明深刻地表现出了现代女性的觉醒,诗中的“惠安女子”有着“琥珀色的眼睛”,望着远方的野火,“把头巾的一角轻轻咬在嘴里”,在心中隐藏着对于幸福的强烈渴望和遍体的忧伤,没有人真正想要读懂她的心,也没有人试着去真正了解女子的过去、她的现在、她的明天……人们对她的印象是肤浅的,仅仅停留在那个封面的插图上,她只是人们眼中的一抹风景罢了。诗人借“惠安女子”的遭遇,表达了对她们不幸命运的同情,对她们勤劳隐忍的美好品格的赞美以及为女性命运不被关注而鸣不平。在《神女峰》一诗中,这样的感情表现的更加真挚。“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这是诗人替自己的同胞发自内心的呐喊:“神女”们为了所谓的道德,甘愿在寂寞和痛苦之中挣扎着。与其如此,倒不如抛开道德的约束和捆绑,享受世俗的生活乐趣,向身边的爱人倾诉心事,感受爱人的无尽关怀。不做无用的展览品,做丈夫身边的妻子,随时在爱人的怀中哭泣、释放……

其次,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在舒婷的诗歌中也随处可见。一首《读给妈妈听的诗》写得异常动人:“时隔多年,我才读懂了/你留在窗玻璃上的字迹/你被摧毁之前的满腔抗议/呵,无论风往哪边吹/都不能带去我的歌声吗?妈妈/愿所有被你宽恕过的/再次因你的宽恕审判自己”。1957年,舒婷的父亲被遣送到偏远的山区劳动,她的母亲带着年幼的孩子和一个破碎的家庭回到了厦门老家。在这样艰苦的岁月里,母亲义无反顾选择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撑起这个不堪重负的家庭,尽量保护孩子使他们免受摧残。可以说,是母亲的坚强、母亲的呵护伴随舒婷的成长,是母亲的不幸教育着她。母亲是一棵树,她就是这棵树近旁那一方泥土中的一粒种子。没有树的遮风挡雨,哪里有它的发芽成长?舒婷诗里所写的,全是对母亲无声的怀念。在那个荒唐的年代,母亲的心中定是写满了委屈和伤痛,还有堆积在胸中的说不出的抗议和愤怒。但是母亲竟用宽恕和仁爱的心去包容不幸的现实。这首诗里,没有难懂的字眼,没有空洞虚伪的赞颂,有的只是浓的早已化不开的深情,和诗人在失去母亲之后的孤苦伶仃之感。诗人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呼唤自己的母亲,我们读出了诗人真挚的感情。这首令人伤感的诗极为准确地描绘出了“润物细无声”的母爱,那不是激流,不是瀑布,而是潺潺的小溪……

最后,是舒婷的爱情诗。“舒婷有着充满现代气息的爱情观”[2]。爱情双方应当是两个独立的主体,相互为彼此留有一定的空间,又要不失柔情无时无刻给予对方关怀。尤其是女性,更应该在爱情中抱有自尊自爱,不能完全依附于自己的丈夫。要有自己的想法,决不能任由他人的操控和摆布。在爱情里,要做自信的人,要追求与男性平等的地位。舒婷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致橡树》:“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我绝不是“凌霄花”、“鸟儿”、“源泉”、“春雨”,而应该是一株“木棉”,与你平等。“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的“红硕花朵”,你我交相辉映,一起迎接未来。诗人的这种理想的爱情观念是建立在对人的自我价值确立的基础上的。她一改当时社会上延续下来的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呼吁男性应当发自内心尊重女性。同时身为女性,更应懂得要以独立的心态面对生活。

舒婷的诗歌追求深刻而又明确的主题,鲜明的倾向,使她的诗虽给人朦胧之感却也明朗。“‘爱’是自始至终贯穿在她的诗歌中的主旋律”[3],没有爱的表达、爱的抒写,就没有诗歌情感的升华。有人说,“‘爱’是舒婷情感和意识供养的神明”[4]。诗人虽深陷那个缺乏爱的年代,但舒婷却用手中的笔、用笔下的诗毫不吝惜地播撒着爱的种子,让我们的内心从此有了温暖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4]孙艾葵,孙麦青.爱的宣言――浅谈舒婷诗的思想[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5(10)

第7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培养语感;有效策略

语感标志着一个人的语文水平,以及精神境界和思想内涵。语感能力强的人,与别人交往、对话,会得心应手,并且能够表现出较高的素质,写作时会有“下笔如有神”的感觉,能够比较顺畅地表情达意。可以说,学好语文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有敏锐的语感。所以,语文老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努力采取有效的策略,尽快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下面以《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课为例,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仅供参考。

一、朗读――发展语感

课前为了营造气氛,给学生播放《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曲,循环播放,甚至让学生跟唱。上课之后,简明地问:同学们爱祖国什么?引出对课文的初读。这一环节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初读时学生可以自由读课文,教师要提出自读的基本要求: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读流利。这是基础,奠基好了,才可以继续往下进行。接下来老师可以安排分组分节对诗,男女对诗,师生对诗等多种形式的赛读,在赛读中对学生读音、词句停顿有困难的地方给予矫正。既可以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读书心态,又使学生在非常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理清了文章脉络,水过无痕地读好了课文。

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一定要多读课文,采取多种方法,培养朗读兴趣,反复读,要让学生在读中触摸到文字,从而发展语感。语文课上要多给学生读的时间,让学生零距离的与作者、文本平等对话。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能亲身感受到语言的节奏美,领略到语言的韵律美,体悟到语言的深层韵味。

二、析词――领悟语感

在学生对本课有了初步的感知之后,我引导他们对所感知的语言材料进行精细加工,细细揣摩,淡淡欣赏,慢慢内化。第一步,出示一些词语,如清奇俊秀、浓妆淡抹、云雾飘渺、波澜壮阔、天工巧夺、巍峨、醇美……让学生通过工具书或是资料书或是结合课文上下文弄懂这些词语的含义,会读、会写,甚至会造句,再把这些词语带到文章中,有感情地读一读,通过积累词语达到吸收文章内容的目的。第二步,出示两组近义词:骄傲和自豪、光洁和高洁。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虽是近义词,毕竟有所差别,要学会区别,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运用。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还可以使学生领悟语感。

我想,老师如果经常这样要求学生积累、品词、析词、鉴赏,学生才会有敏锐的书面语言的感知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挑细选的,多数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我们老师一定要在词语、句子上做足功夫,保证学生对语感的领悟。课堂上要求学生把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应该引导他们细致地进行比较、揣摩、欣赏,能够做到透彻地理解,并熟练运用。

三、联想――增强语感

《我们爱你啊,中国》虽然只有八小节,描绘了区区五个方面的内容,但是涉及的内容却很多,从最南到最北,从大河到高山,从汉族到少数民族,从生活用具到珍藏物品……美丽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可以赞美的元素实在很多。对于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几乎不可能一一亲见,自然无法身临其境感知课文,领悟情景,产生共鸣。针对这一点,老师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壮美的画面,引领学生通过文章中的文字展开合理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并且用语言来描绘自己的想像,交流自己的感受。最后再次朗读课文,印证这些画面,拓宽认识。

语文课上,老师要通过设置情景,或展示图片,或语言描述,或图象资料,或视频片断,引领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真切感受语言,进而感受课文,增强语感。

四、仿写――激活语感

《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诗歌。这首诗歌,语言简洁如话,结构清晰明了,很适合仿写。我在教学这一课时设计了两次仿写。初读课文后学生知道,这一课作者热情地赞美了祖国的幅员辽阔、山河壮丽、物产丰富、文化灿烂、民族伟大五个方面,但是作者没有写出为什么爱这些方面?同学们讨论一下各自发言。在此基础上,学生以 “我们爱祖国,因为”开头第一次仿写,可以写一节,也可以多节。接下来,老师抛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怎么爱?学生沉思过后,纷纷发表意见,老师就组织学生以“爱祖国,我们要”为开头第二次仿写。两次仿写活动结束时,我请同学把手里仿写的句子交上来,然后让班里作文水平较高的同学组合、修改、整理。这样本来是八节的小诗,就可能变成十节,甚至十二、十四节等,或者本来的一首诗,有可能变成两首或三首,甚至多首。新的诗歌,引用哪位同学的句子,就在旁边注明。第二天,当新的诗歌展示在教室的作文新秀栏目里时,学生们沸腾了。

本课中学生经历多次讨论交流、仿写训练之后,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生活经验,也能进一步感受到对伟大祖国的热爱,激活了语感,在创作中学生的爱国情感也得到了升华。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还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带领学生欣赏别人的作品,也要鼓励学生自己仿写,进而创作。当学生顺畅表达时,语感能力也将不断提高。

小学阶段,正是培养语感的黄金时机。语文老师一定利用自己丰厚的语言修养,应该通过朗读、品析、积累、仿写、创作等多种策略,引领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将魅力无穷的语言文字展现出来,有效引领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同时也应该明白,语感的培养不是快功效的,一、两篇课文的训练是不可能就能敏锐的。要打持久战,朝夕努力,而后才有可能厚积而薄发,最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山.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几条途径[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05)

第8篇

一、朗读的种类

朗读训练的常用方式有:教师范读,这是最好的指导方式;学生单读,带有考查性或学生示范性,这是最好的训练方式;学生齐读,适用于诗歌等音韵感和节奏感强的作品;学生分角色读,适用于戏剧等人物个性鲜明的作品。

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朗读,集体朗读,男女声对读等,也可以是领读、对读。课后也可以进行朗读比赛。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我爱这土地》、《乡愁》、《我用残损的手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祖国》、《黑人谈河流》六首诗歌,都是爱国思乡为主的诗歌,蕴涵着诗人深沉而炽热的情感,感动了无数读者,吟诵这些诗歌,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教学完这个单元后,教师可以在班上组织一次爱国诗歌朗诵赛,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师范读

语文教师由于它的特殊性,要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要有丰富的情感。在教学课文时,如果进行声情并茂的范读,必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朗读者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例如教学的《沁园春雪》这首词,有的语文教师采用配音来朗读,教师抑扬顿挫、极富感情的朗读,一开始就把学生带进“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冰天雪地之中,想象那“长城内外,惟余茫茫;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雄浑壮阔的景象,激发起学生无限的联想和想象。

又如教学《海燕》这篇散文诗,更需要朗读来带动学生的情感。第一句“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朗读者身临其境,学生思绪飞扬,像其中的“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这一句,更是激动人心,学生都被海燕的那种勇敢的战斗精神所感染。

有一位老师朗读朱自清的《背影》时,读到文中“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分明看到老师那湿润的眼角,学生看着老师动情的样子,几乎被深深地感动了,有学生竟发出呜咽声。

又如朗读《孔乙己》中“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忽然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这里孔乙己那极为微弱的声音,“温一碗酒”四个字,表现出孔乙己气息微弱,快走到穷途末路那种凄惨的境遇,朗读时就要读得轻缓而且带有悲凉的气氛,朗读者能从朗读中活显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留下深刻印象。

教师范读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情感和思想,所以教师在朗读上一定要入情入文,重音、低音,语调缓慢急速停顿都要处理恰当。

三、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学生朗读之前,教师要作必要的朗读指导,指导朗读的要领和技巧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课文来进行节奏、语调、停顿、轻重音等的朗读指导。如朗读余光中的《乡愁》一诗,应该朗读得轻缓,而且带有一点淡淡的愁思,要读出诗人所表现的思乡之情。如读《黄河颂》,应该朗读得声音洪亮,感情充沛,要读出对中华民族的赞美之情,朗读时教师一定满怀深情,用自傲的心情读出对黄河的赞颂。

如教学《春》时,课后要求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下来,并细心品味课文中描写的江南春景。据这一要求,教师就加以朗读指导,如开头的“盼望着,盼望着”一词反复出现,要重读,读出一种急切盼望春天到来的情感,“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中的“来”和“近”要重读,读出春天亲近大地带来的亲切感。又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朗读时要对“朗润”“涨”“红”这几个词特别重读,读出一种春天到来时的满怀喜悦之情。

又如文章结尾的三个比喻: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朗读时要读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要读得满怀深情。对其中第一句中“新的”“生长”,第二句中的“笑着、走着”第三句中的“健壮”“上前”等词语应重读。

又如教学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一文,教师要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从朗读中感受文章那恢弘的气势,要读得铿锵有力,让学生的心灵随着文章激荡。文章从“看!――”开始朗读时尤其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下面这段文字应该读出气势、读出一种令人震撼的力量。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个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热的舞蹈哇――安塞腰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