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28 15:51: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金融类学术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249-02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实现国家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当代科技和人才竞争的重要阵地。包括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导师队伍建设、办学设施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与学位论文管理等。其中,研究生课程教学是整个研究生培养中的基础环节,也是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
与其他学科相比,经济管理类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第一,社会需求大,培养速度快。近年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经济、管理等领域结合得更紧密,从而高校也就更直接地担负起为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高质量专门人才的重任。中国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的需求持续旺盛,在校研究生人数大幅度增长,虽然这种速度和规模的增长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主动适应,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但由于规模的扩张和速度的加快,造成了师资力量、教学条件与研究生需求之间的矛盾,对人才培养的质量造成一定影响。第二,经管类研究生生源基础参差不齐。由于社会对经管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经管类专业以其就业单位层次高、地区好的优势吸引了众多考生竞相报考,其中不乏跨学科报考的考生,而这部分考生进校后由于并未接受过经济管理知识的系统学习,在专业基础方面有明显欠缺,相应地,科研能力也相对薄弱。第三,培养模式单一,师资力量薄弱。当前,经管类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是一种研究型培养模式,即在本科的基础上通过一些相关课程的深度学习,在一定的方向上作理论研究。这实际上是一种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培养模式,忽略了大多数研究生在毕业后并不从事理论研究工作而是面临实际运用这一事实,导致研究生实际应用能力普遍较低。在师资方面,经管类专业的研究生指导教师在数量上虽然每年都有所增长,但相对于研究生数的增长仍是远远不够的,在质量上导师之间也有较大差距,他们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距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1]。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现行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已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如何根据培养跨世纪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要求,不断完善中国现行的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教学状况,推进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国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缺乏统一标准,课程设置单一。就全国而言,不同学校的研究生课程设置方案不尽相同,甚至出现相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内容大相径庭。学校自主设置课程当然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只有这样,学校才能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师资力量等特征来自主制定课程设置方案。也正是因为如此,各学校各持己见,在课程设置上各有千秋。致使出现了不同学校的同一专业的课程内容五花八门。经管类研究生教育在追求课程特色的同时,国家应制定相对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已有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在整个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突显出来的特点就是强调统一。
2.课程内容与本科重复,研究生只是本科学制的一种延长。目前经管类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教学内容重复较为严重,深度差距不大,在教材建设方面内容更新慢,缺乏专门的经管类研究生系列教材。在这种培养模式下,研究生只是本科学制的一种延长,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研究生自我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他们往往是为完成学分、拿到学位而修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与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相背离。此外,经管类专业中跨学科考生较多,而从当前的教学机制来看,课程设置统一化倾向严重,个体针对性不强,选课范围又十分有限,这对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极为不利[2]。
3.实验教学环节薄弱,不利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经济管理类学科研究生教学模式可以归结成“四一”教学模式:即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将每门专业课程从头讲到尾(有的以与本科相同的教材,有的甚至没有教材)。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理论性、课堂性和描述性教学。在这种模式下,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主体和中心,教师是主讲者,研究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内容完全由教师设计,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组织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下,研究生缺乏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对经济管理的原理和方法没有真正掌握。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应大力推广实验教学,推行创新的“四+”实验教学模式,即:经济管理理论+模型定量分析方法+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样本数据,构建经济管理类学科研究生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将经济管理类的“软课程”进行“硬化”。
经济管理类专业以其就业优势吸引了众多的跨专业考生,从而导致其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突出表现为数学功底普遍较差、专业外语基础薄弱,这一方面导致大部分研究生缺乏运用经济数学方法去研究和探索经济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对学术前沿问题,尤其是国外经济学、管理学研究最新动态的了解和掌握。此外,部分研究生由于没有受过经济学、管理学知识的系统熏陶,基础相当薄弱,导致了这部分研究生在重视基础学习的过程中忽略了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经管类研究生没有通过实验等各种方式获得数据以继续下一阶段的探索,所以学术论文质量不高、创新不足成为当前经管类研究生的主要弊病。现在研究生发表的文章数量很多,但真正有点新意的却寥寥无几。
4.导师队伍相对薄弱,没有建立真正的导师负责制。一些高校因大规模的扩招而致使导师人数相对过少,学校因为需要盲目扩大导师队伍,但受导师资源所限,一些尚不具备指导能力的老师也加入了研究生导师行列[3],导师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显得尤为低下,整个团队的综合科研能力也要大打折扣。因导师资源有限而研究生大幅扩招,师生比例失衡现象严重,这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表现得甚是突出。过去一个导师只带两三个研究生,现在一带一大帮,有的热门专业如国际贸易学、金融学等[4],一个导师同时带30~50个研究生已是常事。有的导师由于年纪较大,对研究生培养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年轻导师则缺乏对研究生的指导经验,导师对研究生“放羊”或让研究生为其“打工”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完善中国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1.课程设置要集共性与个性于一体。经管类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集共性与个性于一体,集博大与精深于一体,集知识与能力于一体。应结合学校自身情况,适当增开选修课,让研究生根据自身基础与自身需要去选修;建设网络课程,重点建设公共课,建设学科系列主干课程,使研究生可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学习;调整部分老化课程,增加“观点新、方法新、内容新”的“三新”课程。增加由学校研究生院直接管理的课程,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建设一批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基地;以研究生学位课程为重点,建设校级优秀研究生教材;以课程品牌和特色为核心,建设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进一步严把研究生“出口关”,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应全部实行双盲评审。
2.注重课程设置体系的层次性。研究生课程体系要区别于本科生课程体系,由于研究生教学的研究性目标指向和课程以科学研究来组织的教学理念,使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关注在高深层级上逐步深化和专门化,关注课程在知识运用的宽度和深度层面上对研究性要求的逐步强化,以使研究生的研究意识、研究的思维视野和研究能力得以逐步提升。
3.注重学科间交叉与融合。经管类研究生可开设专业相关的软件类课程、金融英语、电子会计等。这样的课程更能适应当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当前,以发展新知识、贡献重大科研成果为己任的研究型大学,在研究生教育中应该日益注重并强调跨学科课程的学习。在中国研究型大学应积极实施研究生跨学科学习计划,并努力在实践中完善。
4.注重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世界经济的发展一日千里,古典的经济理论在现代化经济环境中显得难以适应。经济现象日趋复杂化,这就需要更加完善、更能适应全球化现代经济的经济理论。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国金融行业对金融类人才求贤若渴,而对国际化金融人才更是视若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