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计算机教学计划

计算机教学计划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28 15:51: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计算机教学计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计算机教学计划

第1篇

有效深化计算机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1、改革计算机教学模式计算机教学在理论性上和实践性上面的要求都很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老师面对面讲授为主,老师花费大量时间向学生讲授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但学生表面上讲知识接收了,等实际操作的时候却不能运用。在课程安排上,计算机理论课与实验课之间间隔时间太长,这一段时间之间,学生很容易将知识遗忘。另一个情况就是管理计算机机房不严格,学生由于计算机课程过于枯燥,难以引起兴趣,所以很容易上网,打游戏,一堂课下来,一无所获。所以,首先要对计算机教学形式进行改善。摒弃原来枯燥的教学方式,运用投影仪、网络等各种多媒体手段,使计算机教学变得丰富起来。老师在演示中进行讲解,将具体操作步骤教给学生,然后,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加强实践。课程结束时布置课后实践作业,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将理论教学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为实践教学,使课堂中的计算机实际操作教学得到加强。进而提高广大学生通过运用计算机来解决应对实际操作的能力,通过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最后能够学以致用,发挥作用。

2、调整计算机教学课程结构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加强是计算机教育的目标,所以,要根据岗位要求在计算机的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对计算机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例如,一些学生,对于像数据的结构或者是编程类知识难以接受,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适当的将课程进行压缩讲解,避免深入的研究。同时开设一些容易掌握的课程,例如像3DMAX、网页制作等这些就业容易,应用性强的课程,并且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这些课程,达到一定的程度,运用熟练精通。老师在讲授课业时,一定要突出重点,对于在日常工作中比较常用到的知识和技能一定要进行细致地讲解,使学生能够完全掌握。同时,学生还要提高自己的运用能力,亲自动手进行实际操作,将上机练习和一体教学相结合,注意在练习作业中将应掌握的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加以突出,加强对计算机知识的应用和掌握。在练习中,不应该对某一单一课程进行局限练习,要让学生对各类课程进行综合,加强思考和实践,进行反复地练习,达到最终融会贯通计算机知识,并且举一反三,将来的就业才能有良好的专业基础,有所发展。

3、对计算机教学计划进行改革面对发展较快,迅速更新的计算机知识,在教学时,教师也应该根据计算机知识的变化对教学计划进行改革,否则会所学不能够所用,容易造成资源、人力上的浪费,难以培养出优秀专业的计算机人才,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同时对计算机教学的目标也是一种违背。网络在教学中的作用,也在一天天地凸显出来。尤其校园网不断地扩大规模,宽带也逐渐拓展,学生和老师对网络的认识和了解也逐渐在增加。多样化教学资源的合理呈现,实际上已经成为实施过程中,决定其成功与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可以在利用互联网或教学资源库等,一些有效的信息源,进行教学资源搜集的基础上,对适合自身教学的特色进行合理的开发,保证其能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的教学资源,这样不仅有效节省了时间,节省了人力、财力和精力。还能够,促使在有限的时间,创造出独特的教学风格,创造出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精品辅助软件。因此,教师对于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在改革中,教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当今社会有关计算机专业的就业方向,把就业形势好的那些方向纳入自己的计算机教学规划中,将授课的形式加以完善,方便学生运用和理解,在计算机教学计划中安排那些新出现的,并且实用性强的程序和软件,增加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和新鲜感,扩大知识储备,达到与时俱进。对于那些已经毕业了的学生,要根据需要对新的计算机知识进行随时学习,保证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及时更新。

4、师生之间加强交流和沟通师生之间加强交流和沟通的有效途径是网络化教学,它提供了学生有效学习的条件,同时,教师可通过网络这一途径,监督和检查学生的计算机学习状况,从而得到有效及时的反馈信息,如果出现了问题,对学生具体的计算机掌握程度进行了解,对学生反应普遍的知识点一定要进行归纳总结,细致地向学生进行讲解,务必使学生完全掌握这些知识,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加强,不仅能完善改进教师有关计算机的教学方案,同时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与老师、学生共同探讨多种问题,增加相互间的交流,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到理论知识,同时还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一定要在计算机教学中加以重视。

5、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在计算机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往往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这一方面有所忽视,一味的进行讲解,对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很难提高,对于这一点,一定要进行改革。在教学时,教师对学生进行计算机专业思维训练时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例如在操作方面上,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需要进行重点培养,寻求更加便捷的路径,以此激发广大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以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另外,可以通过实训等环节,利用精心设计的一些促进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训课题,来使实际运用和理论知识有效结合起来,提高实际与理论的整合度。这一种教学,重点在于发散广大学生的思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渐进式引导学生,这类教学,标准方法没有固定的,所以,学生一定要开动脑筋寻求解决方案的不同之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方面的能力,将计算机这一学科灵活运用。

总结:

第2篇

以就业为目标的计算机教学为目前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这就需要相关的教育部门和老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形式,运用新的教学思想,合理的配置教学设施,最大程度的挖掘教学资源。教学的基础就是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构建完善、有效的教学理论体系和实践计划,关注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表现情况,及时的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案进行调整,使得教学情境、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学任务能够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此形成以就业为目标的高校计算机教学课程体系。

伴随现代科技的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在教学中一定要多给学生亲子动手操作的机会,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技能训练一般都是分层次的,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技能训练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以就业为目标的计算机教学需要学校和社会企业加强联系,以企业对该专业的需求和企业本身的性质为基础标准,为学生量身定制一个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有针对性的去挖掘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潜能,通过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素质,进一步有效替身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能够使得高校计算机教学更加社会化,为社会各个企业输送综合性应用人才。

2 目前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计算机课程设置落后,教材内容脱离实际,新兴专业教学没有落实

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和调整都没有跟上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由于教育部对高校计算机课程制定了统一的专业目录,在审批目录之外的新型专业中十分困难,造成培养人才结构上出现了失衡的现象。目前高校设置的计算机课程与社会实际应用严重脱节,教学内容一般不符合IT前沿的需要,教学没有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在课程设计上也不是将职业化作为教育的方向,而是将学术的研究和发展为导向。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讲解,掌握了知识但是缺乏实践,没有达到让知识得到广泛运用的目的,再就是现在高校为了增加自己的生源,根据社会的发展开设了一些和计算机有关的新兴专业,比如PREMIERE、3D等,但是由于高校自身的师资力量不够和操作设备的限制,导致这些新兴专业的学习都和之前传统专业的学习内容是大致一样的,学生学习不到实质的内容,没有时代的气息,这些专业的设置完全没有达到实际意义。

2.2 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实践能力不足

计算机实践教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但是现在高校的计算机实践课程主要是为了验证一些理论知识,基本没有体现出实践的创造性。此外在实践教学中学生操作的内容和上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统一的进度,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没有因材施教,也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开展自主研究,这也造成最后的实践报告和实践课程都趋于理论化。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的发展,削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本身应该多元化的实践课程教学方式变得单一,学生无法使用学习到的知识处理现实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 以计算机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优化策略

3.1 以计算机就业为导向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所谓的任务驱动法就是将教学目标细分为多个具体的任务,之后让学生去完成这些任务,掌握教学内容。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循序渐进,在完成任务是逐渐加深难度,使学生保持清晰的思路来掌握知识的脉络,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这中教学模式能够加强在知识技能方面的传授,教学内容和生活密切相关,这样对学生和社会都有一定的教学意义。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将学生作为主体,老师主要起到引导作用,老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科学有效的任务,这也直接关系到计算机教学的效果。在计算机教学的大目标下,将内容划分为一个一个的小目标,再将这些小目标中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构建成一种任务。比如在学习Word图片文字排版的时候,老师可以设计出在文档中插入图片这样的小任务,让学生一步一步完成。老师设计的任务要具有可行性,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和需要使用的工具,设计的任务最好是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自主完成任务。比如在学习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制作介绍自己的幻灯片。在计算机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兴趣和知识水平,在完成高难度任务的时候,学生遇到问题,老师要及时的给以指导。设计任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找准学生的兴趣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就是任务设计要练习生活实际。比如在学习word基本操作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张贺卡。

3.2 以计算机就业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

结合目前高校计算机的教学情况,学校的相关部门要及时的转变教学观念,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想。在具体教学中需要对当前计算机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老师在报障计算机基础和Office办公软件等一些基础内容的学习基础上,还要结合目前市场的需要和学生自己的兴趣,添加一些网络市场推销、网页制作、建设网站、Flash动画等一些社会企业需求量比较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内容,并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和现代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比如在学习Excel表制作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完成企业求职表、工资表的制作,利用Office办公软件和Photoshop软件设计完成企业的宣传画册,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加深入的了解,还能够培养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实现满足市场化的需求、提升学生计算机素质以及优化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有效统一。

3.3 模拟职业工作开展计算机应用实训

为了加强高校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在教学中要在学生的职业需求基础上展开对应的应用实训。模拟学生在今后工作中需要进行的计算机操作,在这个要求下对比自己的不足和问题,找打学习的重点。结合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提高学习效率。就以中文专业来说,毕业之后主要是从事编辑、文秘等,这些工作运用计算机的重点就是在文字处理上和信息整理方面。所以在这些专业的计算机实训中要侧重于文件的写作格式、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公司邮件的收发等。懂得公文的写作以及基本故障的排除,为学生今后在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打好基础。

3.4 重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故障排除能力

现代企业的发展中,虽然是专业的计算机管理人员,但是由于企业有商业机密和一些保密制度,当使用的计算机出现问题时,还是需要岗位人员排除计算机的基本故障。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要针对WinowsXP、Win7、h~等操作系统软件的故障进行分析。学生只有对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有基本的故障排除能力,才能胜任岗位上的工作。下面就以日常办公为例,检查计算机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对软件系统进行升级,修复出现应用软件都是高校计算机学习的重点内容。高校计算机教学还要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对计算机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和故障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以此培养学生的基础运用能力。

第3篇

关键词 一体化 计算机教学 双师型

中图分类号:G7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073-02

当代技校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中心,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体系,开展有效的计算机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校外实习三大环节,其特点是实践教学独立开课或作为独立环节进行。长期以来,许多技工类院校受普通教育学科体系课程教学方式的影响,在教学上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尽管在理论教学中存在实训环节的教学,却仍偏重于理论化知识的完整灌输,导致理论与实践没有融为一体,大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和预期的目标。

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界限,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相结合,体现了能力本位的特点,真正实现了三个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实习车间为中心转变。一体化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是一种能够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企业要求的合格人才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以下是我在计算机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深研传统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因材施教于特定的教学对象。技校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具有另类智力特点的青少年。据相关分析,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群体,可以培养成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的人才。技校生基础差,底子薄,与普通高中生是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对学习的兴趣不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认清与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有很大差异,对于课程、教学场地、教学组织形式都应有别于普通高中的教学。

2.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目前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内容设置过于简单和笼统,有些课程开设不合理,有些实用课程开设不够,许多实用性强、专业性强的课程没有学到,同时在讲授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又没有对一些特别课程进行深入理解;再者,由于学校教学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没有得到充分地实践,对计算机知识的更新、应用及处理实践操作问题得不到充分地锻炼,致使计算机教学与就业需求脱节。

二、精选教材,开发案例式一体化课程

1.建立以培养技能为中心的计算机课程体系

计算机课程体系普遍分为两个模块:一是“基础技能模块”,基础技能模块紧跟技术发展步伐,强调应用性,以“够用”为度,主要是讲授一些计算机文化基础、基本操作技能等,可以安排在第一学年内完成,中心课程为《计算机原理》《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Office办公软件、现代办公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等;二是“专业技能模块”,第二、三学年可以根据学生爱好及市场需求,根据专业分类、岗位就业需求方面确定具体学习模块,主要分为: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模块、网络技术模块、广告设计模块、动画设计制作模块、程序设计模块等。

2.开发案例式一体化教材应注意的问题

现行计算机教材大多数还是按学科课程思想编写,知识点偏重于学科体系的逻辑结构的陈述,教材中的内容就像是软件的说明书,只是按菜单讲解各个命令“是什么”“怎么操作”等问题,没有结合实际的需要和典型的案例,内容十分枯燥,即使是很简单的操作,学生都会觉得很难学、容易忘记。因此,在选用计算机教材时,应着重从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尽量选用注重实践、有较多实例的教材,或根据相关课程设置编写符合学生特点的校本教材,把原学科的体系结构从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向培养职业型人才要解决的“怎样做”“怎么做会更好”的问题转变,让学生在大量的上机练习中不断强化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所以,在开发校本教材时,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1)一体化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设计教材时应设计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将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及关键点作出适当地描述和解释;

(2)教材中设置的案例要与实际工作过程吻合,同时可以根据企业相关要求创建情景,增强案例的实践性;

(3)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或设计教学内容,可以将授课内容以情景形式串联起来,让学生充当情景中的角色完成预定教学任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应设计大量学生上机操作的案例习题库,案例必须成系统,让学生在大量的练习中不断强化操作技能。

三、一体教学要注重优化教学模式

传统计算机课程教室安排是分为两部分:教室和计算机房。基础技能模块是在教室进行,专业技能模块是在计算机房进行。由于计算机课程教学是以讲解软件操作为主,在教室讲完的操作步骤等学生上机操作时又忘记了,这样的教学效果不好,与培养操作技能为主的技校教学不相适应,不符合技校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因此,要打破传统的授课模式,必须建立一体化计算机教室,同时,老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一体化教学中,常采用了以下教学模式:

1.演示过程,讲练结合。第一种方式是使用学校配置的多媒体教室,上课时老师一边讲授软件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并通过投影仪把操作步骤演示给学生看,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进行操作,实现边讲边练;第二种方式是在现有机房的计算机网络中加装多媒体教学控制软件,教学通过对软件进行设置,在讲授新知识时可以锁定学生机,并把演示过程投射到学生机的屏幕上,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学习情境,有助于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作出积极反应。

2.案例模拟情景,分解教学任务。每堂课都是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的教学三步曲组织教学。在讲解中,教师以实训内容作为主线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跟着教师一同操作,然后再对问题归纳总结,让学生置身于实际情景中,再让学生自己完成课上实训任务。同时,对每节课的内容设置多个任务,循序渐进地学习,让学生把任务一一完成,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组织体现了“做中学”的指导思想,使得教、学、做能够紧密结合,达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效果。

3.实行班内分层,强化分组合作。由于技校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计算机基础也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好,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操作过计算机,在教学中容易形成有些学生“吃不饱”,大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状况,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甚至会让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按成绩层次、男女比率进行分组并按小组安排座位,实现组内学生基础互补,各小组成绩好的组员完成自身任务的前提下帮助指导本小组的其他成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也大大地弥补了教师个别指导时间不够的问题,并适当地让学生参与实际的教学,让学生走上讲台,把自己在实践中的经验与学生分享,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4.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能否做出正确、客观、科学的评价,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在进行考核评价时,应采取多种方式,对教学任务及时测评,多组织技能比赛和实践操作展示,从而提高学生的技能和知识的运用能力。

四、一体化教学需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教师是推进一体化教学的主体和关键因素。要实现一体化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具有理实结合的教材分析、过程组合的能力。因此,学校在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时,可采取以下途径:

(1)以老带新,选择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以传、帮、带的方式带领年轻教师实施一体化教学,让年轻教师以学徒的形式学习,掌握一体化教学的方法、要求和步骤。

(2)加强校外培训,组织专业教师到职业师资培训机构、学校进行学习和实际训练,强化实践性学习,包括加强专业实践和加强教育实践。

(3)多组织年轻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进入工厂的一线,进行专业实践的锻炼学习,以弥补操作技能的不足。

技校计算机教学中许多问题还有待于探索,推行一体化教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计算机一体化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一体化教学中要注意计算机教室、教学计划、教材、教案、学案、及教法、师资等的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符合一体化教学的要求,才能组织好一体化教学。

参考文献:

[1]李丹丹,胡丽琴,刘雪梅.“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13).

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分级教学模式

引言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门课程,也是公共基础必修课程。该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计算机文化意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应用到各自的专业中。近年来,随着我校的发展,招生规模及招生范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受到了很大冲击,导致在教学中出现了新的情况和新问题。此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该课程的教学也提出了新要求和新内容。因此,在新形势下探索适合我校校情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路与方法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一、课程的现状及问题

(一)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我校自1991年升格为湛江师范学院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学校的招生从最初的面向广东省发展为面向全国招生,生源来自全国各地,这造成了学生之间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较大。相当部分的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已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且计算机的普及率也很高,使得来自经济发达地区及城市的学生在入学前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而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在入学前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因此,造成了学生间的计算机基础存在很大差异,而学生基础的不一致使得教师要尽可能兼顾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两种情况:一方面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感觉课堂内容重复、枯燥,没有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又感觉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知识难以消化。

(二)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已基本定型,内容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系统、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Internet基础知识、Access数据库等。我校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与上述内容差别不大,虽然课程教学内容比较实用,为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普及计算机知识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这种从“零起点”开始的教学内容,造成了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不了解,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新知识的需求和渴望,教学严重滞后于计算机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三)教学方式单一

近年来,随着我校教学环境的改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大多在多媒体课室进行,教学中采用计算机+投影屏幕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使教学内容表达直观,增大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该模式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课堂上满堂灌的现象比较严重,所不同的是将黑板换成了投影屏幕,采取的是“电灌”。该模式下,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谈不上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和工具性很强的课程,但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对该课程没有学习兴趣,这说明学校现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主动性的发挥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四)教学目标一体化

目前我校的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以公共课的形式开设,往往是材,学进度,期末是全校统一考试。这对以达标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是很有好处的,可以实施学内容,统一考试,确保大学生的计算机均达到某一水平。但随着我校的发展,现行我校招生专业已发展到包括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专业50多个,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九个学科门类。在这种背景下,再采用一体化的教学目标则远不能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要求,不利于个性化教学。这种一体化教学定位忽视了两点差异:①各个专业对信息技术知识的需求是不同的。②每个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需求是不同的。这种一体化教学目标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了学生兴趣的发挥,更谈不上培养社会的急需人才。

(五)扩招后遗症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校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两万多人。学生人数不断扩大,给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带了师资力量的不足和上机实习不足等问题。在师资和教学资源不变的情况,上大课及压缩上机时间成了应付扩招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解决方法。一方面,上大课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另一方面,上机时间少,安排不合理,造成了理论课与上机课不协调,甚至出现上机课安排在理论课之前的现象。教学资源的短缺严重影响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不利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五)考核形式单一

当前我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是以理论知识笔试为主,对于开卷笔试、实践操作考试、演示考试及面试等考试形式很少采用。总评成绩主要以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相结合进行考核,且理论成绩比例过重。这就造成了成绩的高低反映不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强弱,甚至会出现“高分低能”现象。这就违背课程的培养目标。目前的考试形式无形中使得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更加单一,更不利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改革。

二、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一)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模式

针对新入校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在教学组织上采用分级教学模式,即根据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差异分不同的教学班进行教学。如可在新生入学时采取学校统一组织考试和学生自愿报名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生参加不同级别的考试,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分级。一般可分三层次A,B,C:A层次学生已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这部分学生可免修,但为了便于对学生的管理,促进学生计算机技能的进一步提高,学校应安排教师布置几个大作业,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上机练习时间。学生在期末考试前把作业交上,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出相应的分数,作为学生的该门课程的期末成绩。B层次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有了解,操作不很熟练,对于该层次学生,教师应制订周密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如可快速把计算机基础知识讲授一遍,重点放在学生掌握的比较薄弱的网络操作、数据库知识等方面,这样既能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又能使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学,使学生觉得很充实。对于C层次的学生,应该从零开始,详细讲述计算机的知识,增加学生上机练习机会,使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快速提升,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以后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二)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我校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存在内容相对陈旧、过分强调某些具体软件的用法、信息技术新知识的介绍缺乏等问题。我觉得大学应该在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及其流行软件的基础上完成知识的系统化。大学生毕竟不是普通的计算机操作者,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培养学生掌握某一种应用技术为目的,而不是像短训班只掌握某种软件的操作。在学习一种应用技术时,当然要以一种具体产品为背景进行学习,但不能局限于某种具体的产品。比如在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时,介绍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使学习知道除了Windows操作系统外还有其他的如Linux,Unix等操作系统;学习文字处理系统,就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习了Word文字处理系统,应该能基本掌握WPS等其他的文字处理软件的用法,至少能独立完成一个综合的作业。在学习数据库知识时,不仅要知道Access,还应该知道SQLServer,Oracle,DB2等相关的数据库系统。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大学生仅仅只会上网和收发电子邮件,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网络部分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网络的最新知识,鼓励学生能够使用不同的平台和工具。同时,加强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新技术新知识的介绍。通过丰富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内容,增强该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扩大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在我校基本上实行了多媒体教学,但教学方法还是传统的“满堂灌”,严重地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对此,一方面可以通过采用“任务驱动”、“演示”、“设疑”等教学方法,加强课堂的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基于校园网,构建网上教学平台。这样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个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个性化。目前,我校网络硬件环境完善,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包括课堂演示、课程自学、答疑讨论、自测考试等功能,形成《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网上自主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程度和学习进度,自主选择学习。

在改变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改变传统的上机方式,除安排正常教学实习外,平时多给学生提供灵活的上机时间,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及时上机解决。另外鼓励学生自带电脑,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自由学习,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节约大量的资源。

(四)强化实践教学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环节实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该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首先,精心设计实验内容,掌握好题目的难度与深度。可设计基于Web的实验教学系统,用于学生网上练习及自我检测。系统提供一定数量的实验题目,对应于每个实验题目,应明确指出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参考步骤等内容,并应有操作演示、模拟实验等,并设置常见问题解答、讨论组等栏目。通过系统的交互功能,增强学生的上机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第二,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资源,增加学习上机时数。要提高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单靠计划内的实验课时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应将机房全天候向学生开放,让学生根据条件自己安排课外上机时间。第三,鼓励学生自带电脑。学校提供相应的环境,比如每个学生宿舍具有上网条件,为每个学生提供电脑桌等。通过各种手段,增加学生上机的时间,强化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践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五)因“专”施教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目的并不是研究计算机本身,而是将计算机作为工具,因此计算机教学一定要和本专业特色、需求相结合。首先,在教学实例演示或实践内容的选择上应加强与专业的联系,选取一些专业应用性强的实例和内容,加深学生对相关工具在本专业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其次,计算机文化基础除了教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外,还应该进行和专业知识结合的计算机应用教学,或为某些难度高的专业计算机教学作技术铺垫。同时,在教材建设上我们应该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编写对应的教材。比如,我们的教材可实现模块化,按知识点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系统、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Internet基础知识、Access数据库、计算机应用新知识、网络新知识、专业计算机应用等独立编写成册,这样我们可以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选取教材时可进行灵活组合。另外,亦可编写专业针对性强的实验指导手册,培养学生应用学习的计算机知识解决专业相关的问题。

(六)考试形式多样化

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使得考试已变成目的、已成为学生学习的风向标,相当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为了取得良好成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单一的理论考核形式,相当不合适。只有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才能公正合理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主要目标,因此应该逐步淡化理论考试,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检验。可以以大型综合实验或者平时实践课的实践报告作为重要考核手段。例如,借鉴国外教育评价正在探索的“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在一台专用的服务器上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文件夹,本学期课程学习期间所做的所有操作试验和作品,都存放入个人文件夹中,在学期末,教师根据学生成果的水平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是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同时它还是个性化的评价方式,对不同能力和特长的学生给予了自由创作的空间,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之,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大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要使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上水平、上台阶,首先应落实分层次教学,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计算机基础教育白皮书.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义[Z].2004,5.

第5篇

关键词:职业竞赛;高职计算机;“教、学、做”一体化;

【分类号】G642.4

课程建设是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学创新、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主要手段。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水平和高素养专业型人才的主要场所,在课程结构、内涵建设、教学模式等方面上存在很多问题,唯有完善解决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一、在计算机教学中展开“教、学、做”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一人一机,教学者所使用的电脑与学习者使用的电脑建立起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者的教与学习者的学同步展开。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学、做”在计算机教育教学中可操作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上:首先,便于教学者的“教”。计算机教学者在教育教学中准备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讲解中,学习者的电脑屏幕与教学者的电脑屏幕是统一的,可以让学习者准确的了解教学者所讲授的内容。其次,便于学习者的“学”。在计算机操作过程中,在教学者的示范演示下,学习者能够及时熟练的掌握。最后,便于学习者的“做”。教学者在利用教学网络布置课下作业,学习者在完成后上传给教学者,便于教学者及时评判学习者的作业,实现了“教、学、做”的融合。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前提下,将职业竞赛作为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帮助学生考取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证书的主要手段,列入课程教学计划中,确保教育教学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同时还可以成立技能小组,引导高职学生积极的练习计算机技能,这样在技能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同时,还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为日后毕业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储备能力,在进行实际培养过程中,不可完全照抄本科的培养方式,但又不可降低对高职学生的培养标准。应该结合当前市场的职业需求为基础,让学生能够养成自我学习以及自我提升的能力。通过“教、学、做”的培养模式,可以有效提高高职教育的实践性以及可操作性。

二、 采用灵活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促使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课堂开放式的教学下,让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效的融合。以学习者为主体,将“做”视为“教”和“学”的出发点,在借助于多媒体技术下,对教学中各环节进行精心设计,结合教学内容的差异,灵活的、合理的布设出相应的教学情境,进而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适宜的项目教学方法、操作竞赛教学方法、模块教学方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刚刚学习计算机语言学科知识时,教师可课下准备一段宇宙飞船被送上天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告知学习者七号载人航天飞船、火箭上天等之所以能够精确的进入轨道内,并且安全的着陆,这些都是计算机语言程序进行控制的,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爱国之情,而且还激发出学生想要学习计算机程序的欲望。再如:计算机教师在讲述FLA SH 曲线运动引导层这节内容时,可根据春天展示出“春意盎然”的动画场景,并让学习者聆听有关于春天的音乐,讨论和浅谈自身印象中的春天,从而将所要画的春天的景色与学习者的需求融合起来,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教师就完成了此节课的教学,学生也很顺利的、高效的完成了课堂任务,充分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所以,只要在教学情境中积极有效的融入知识,就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三、改革计算机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经验

从高职学生学习情况和规律上着手进行,分析和探讨完成教学目标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设计出典型性和用性较强的实训项目,建立起与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做”相符的教学模式。在各个年级、各个专业学生、各个教师的执教的状况下取得很好的教学质量,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够满足高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以“做”来对“教”、“学”进行统领,实施案例教学方法或者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让学习者在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加深对课堂内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面向很多学生展开的教学,需要创设出积极的、良好的学习气氛,调动起这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组织实施互动式教学,对个别同学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进行下,不断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水平,在注重教育教学效果的基础上,还需要高度重视教学过程。强化管理教学过程,加以控制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升到新的层次中。以编写校本教材来开发新的课程,大力建设师资队伍和教学实训室,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者的综合能力。高素养和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打造出一支长久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四、结语

总之,想要确保计算机“教、学、做”的有效融合,必须要找到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切入点,还需要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融合的最佳方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水平,这也是高职计算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展的主要目的。

参考文献:

[1]岂爱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职业,2008,(12).

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 实践课 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课是衔接知识运用和能力形成的重要教学环节,其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实践能力的高低。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掌握技能的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实现技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并为学生服务于社会及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当前,大多数技校计算机实践课的整个过程由任课教师掌握和控制,由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上课的教师不同,管理方法不同,导致上课的效果也就不一样。所以要上好一节计算机实践课,真正提高实践的质量,不只是对机房管理员和学生的要求,更是任课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对如何优化技校计算机实践课教学进行一些探讨。

一、制订实践计划、备好每一节课是上好计算机实践课的前提

(1)制定好每学期所教课程的总体实践计划

实践计划是实践课的总体安排,应在开学初与理论课教学计划同时制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根据理论课教学情况对实践教学内容与进度进行适当调整。实践计划应包括实践课题、时间、课时安排,实践进度及所需准备的材料等,实践计划除任课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外,还必须报机房管理中心,以便机房管理人员及早安排上机实践有关事宜。

(2)制定好每次课的实践计划

教师备好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每一次实践课,任课教师都要像上理论课一样来精心设计自己本次课的实践目的、内容、重点、难点等。实践课是对理论课所学知识的论证和实践,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也是提高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的重要环节。在实践内容的安排上笔者认为现阶段最应改进的是如何使实践课上得有趣味,尽量使学生摆脱实践练习时的枯燥感觉,笔者认为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现阶段的时事或身边的人、事、物等,组织好导入内容。

(3)制作出每次实践课的实践报告

在做好实践计划的同时,每次实践课还要精心设计一份实践报告。报告的内容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实践目的、实践内容、实践步骤和实践总结。在上课过程中,让学生按实践报告的目的和要求,准确定位这节课的学习方向,按照实践内容向着预期的目的学习;在操作过程中,还要写出详细的操作步骤,以提高实践效果。最后还要让学生写出实践总结来梳理所学知识,使学生明白从这次实践课中学会了哪些知识,得到了哪些经验,还有哪些不足等。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会很充实,效果也会很明显。对于学生所做的实践报告,课后一定要认真批改,并有必要对共性问题在课堂上作为主要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二、制定机房管理制度对学生实践课提供了依据和要求

(1)定人定机制度

由于技校学校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思想认识不强,大都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因此在课堂卜,学生随意移位现象较为严重,课堂局面混乱。鉴于此,在上机实践时采用了“定人定机制”。在上实践课的时候,要求每位同学对号入座,这样,任课教师就能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辅导学生,课后检查如果发现机器有故障,则容易排查是哪位学生的责任。而且由于实行定人定机后,每位学生无意外情况都只能使用自己那台电脑,时间久了,他会对他那台电脑产生感情用起来也很顺手,对电脑也会很爱护,降低了电脑出故障的机率,使课堂秩序变得井然有序,教师也轻松了。

(2)课前课后做记录

实践课前,要求学生先开机检查机是否存在问题,包括计算机的疑示器、鼠标、键盘等各种相关设备的情况,发现问题则作好记录上报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填写上机实践情况登记表。这就能够做到责任明确,机房管理员也能很快地对有故障的机器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确保了下一节课的实践课不受影响,避免了以往机房管理员专门腾出一天至两天时问来对每一机器进行全面检查维修的情况,减轻了机房管理员的工作量和压力,同时,由于学校机房实践课往往安排得比较满,通常前两节课是这个班,后两节澡是另一个班,在课前课后做好计算机使用记录,能给下一个任课教师以提醒,给机房管理人员的管理减少了许多麻烦。

三、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切实提高实践课效果

(1)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其他教学法为辅,进行多样化教学

由于实践操作课中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比较多,教师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全程控制,加上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性,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用任务教学驱动学生是最好的选择。任务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上机实践目标和学生实际,设计出本节实践课的任务,并在理论课结束后让学生明确,要求学生在实践课前设计出自己或协作小组的分步任务,学生在实践前就有了任务的计划,上机实践时才能有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其次,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动性,通过发动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评价,创造出一个开放式的评价机制,并辅以其他教学方法,使实践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效果得以升华。

(2)教师上课认真辅导是上好实践课的必要条件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循回辅导,及时纠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对学生或鼓励、或启发、或提醒,进行技能和方法的全面指导,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学会所操作的内容,教师的责任心也得到了体现。如果有条件的话,教师还可以通过投影对学生进行演示,引导学生。教师切记不能在实践课上找个凳子一坐就不管了,像“放羊”一样让学生各自操作各自的,这样不但容易使课堂秩序混乱,难以管理,更重要的是这节实践课的实践效果会很差,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实践课失去兴趣,养成实践课上不认真、打游戏等不良现象,更不利于对学生的管理,造成坏的影响。

(3)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上机实践时,要在有限的机时内完成上机实践要求。由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准备程序的不同,会出现操作的不同步现象。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一些常见的、能充分体现计算机优点的、难度适当的应用问题。如讲word时,让学生制作一张贺卡,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创造自我、表现自我,得到成功的喜悦与满足。

(4)鼓励学生多实践和动手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网页制作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要参加兴趣小组的同学将自己所做的网站向全班同学展示,同学们看后都赞叹不已,羡慕之情溢于言表,纷纷在想,自己怎样才能也做出如此漂亮的页面。学生有了这样的想法,就有了制作的欲望和动力。当笔者布置作业,做一个自己的网站时,所有学生都积极地翻书、上网找资料,同学间相互请教,最后多数同学完成了任务。

(5)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考核

考核是检查学生学科知识掌握情况的必要手段,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不同的考核方法,及时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考核,比如:汉字录入课的下课前十分钟可以做一次测试,作为本堂课的成绩;考核一来可以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训练效果,有努力的方向;二来也便于教师及时反馈到学生的训练效果,以便更有效地调整训练方法。

(6)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计算机实践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其素质。

总之,对于计算机这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言,教师要做有心人。课前要善于谋划,实践过程中要善于导演,课后要善于总结。同时从第一节实践课开始就严格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实践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上好实践课。

参考文献

[1]周爱民.计算机机房教学效果研究与实践 [J].中国科技信息,2008(7).

第7篇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高冬梅(1977- ),女,河北保定人,廊坊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教学与研究;高添添(1983- ),女,河北石家庄人,廊坊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助理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教学与研究;佟超(1981- ),男,河北廊坊人,廊坊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助理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教学与研究。(河北 廊坊 0650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43-02

一、引言

在当今信息、网络化普遍的社会,人们把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作为现代社会中工作学习的必备技能,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加快了社会信息网络化的进程,社会各界已经普遍认同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是现代社会人们必修的基本文化课程。这同样也是当今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面向计算机专业及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全面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高职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类课程,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要接受的教育。这种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与实践性教学中应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打下扎实基础,为后续专业课程做好服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好计算机的理念看作当今网络信息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定位于面向社会、面向需求并服务于社会也是当代大学生要培养的必备素质。

二、学生现状及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要求

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步入大学校园的第一门计算机类基础课程。通过调查发现,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别比较大,学生所来区域不同,对电脑知识的掌握也有所区别,这样对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这种操作性强的课程就有很大困难。接触电脑机会较多的学生,接受大学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就相对容易;而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接受这门课程有可能就是零起点。再加上学生高中计算机课程教育情况也不一样,这样学生很难站到统一的起点上来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这也给教师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在新生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第一堂课,我们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该课程是高职第一学年必修课,也是为以后更专业的学习打基础的一门最重要的课。第一学期主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的使用、演示文稿软件使用、网络知识及基本使用等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具备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文字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文稿演示能力、网络的基本应用能力,并注重学生素养的培养。第二学期通过实际项目训练学生的文字处理、演示文稿制作和网络使用,使其能够利用现代办公软件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满足国家对高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为学生的后续专业课程做好准备。以考取第三方认证的全国(省)计算机等级一级或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NIT)证书,作为第二学期的期末成绩,同时为以后工作或者专接本、自考等提供有力的保证。

三、“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我们要想在这门课程中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就要更新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协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培养出立足于专业,服务于社会的高技能、高品质的技能型人才,并且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市场竞争的应用型人才。现将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如下:

1.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强调学习计算机基础的重要性。“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高职学生入学以来的第一门必修的操作性课程,普及“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对教师、学生提出更高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学生不断地学习更新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为自己的专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根据专业的不同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给学生在专业需要上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灌输给学生教学理念,即学好计算机是当今时代对高职学生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成为一个当代合格大学生的必备素质。加强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全社会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2.改进教学方法,实施案例教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作为高职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基础教学,其主要内容是讲授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常用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Access数据库基础、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多媒体技术基础,其中Word,Excel,PowerPoint,Access操作性很强。

我们使用的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是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此书着重基础知识的介绍,注重实践,在内容讲解上采用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方法,突出重点、强调难点。我们上课采取了边讲边练的实践教学方法,以多媒体形式上大课、上机实践的教学效果很好,以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建立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中得到基础知识的培养和操作技能的全面训练。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采取案例教学方法,而且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上机操作练习,还配合教程编写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一书,学生上机时可以实际案例来操作完成所学知识。同时教材所配套的一个上机系统练习软件让学生上机时可以选择操作模块进行操作练习,操作练习后系统也给分数评判,使学生在学习、练习、自测及综合测试等各个环节都可以进行有目的的学习与练习,达到课程预期的效果。教师利用考试系统对教学的每个章节进行测试检查,了解教学的情况及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有目的的教学。

实现案例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制订学生的学习目标、实践任务。进行寓教于乐的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学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学生通过考取第三方认证的全国性计算机证书,激发学习主动性。案例的设计要求考虑现实性,要采取来自实际环境中或者学生专业的例子,并且案例的设计要对今后的学习有指导意义。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强调实际操作的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实践与理论教学的课时比例要形成正比,上机过程中要认真完成教师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任务。师生要认真对待上机实践课,实践课是学生对理论教学掌握情况的一种反馈。

3.提高师资队伍学历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及非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所以教师要承担过重的教学任务。计算机又是一门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的课程,教师只有通过提高学历,去行业企业实习锻炼等方法才能扩充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人才培养的核心保障是良好的师资。我们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培养一批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来满足学院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学院在培养教师方面加大力度,对教师采取考核激励机制、定期培训等方式,以此提升计算机教师队伍的学历和实践教学的层次。建立优秀的专职教师队伍,来为学院的各个专业服务。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有效的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学习成绩的一个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以往的教学考核方式以理论考核为主,这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实际操作强的课程不太适用。为了实现理论联系实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对该门课程进行考核改革。我院要求非计算机专业的在校生在学习完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最终考取第三方认证的全国(省)计算机等级一级或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NIT)证书。我院重点强调参加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NIT)考试,如果学生在本门课程结束后提供全国(省)计算机等级一级证书的,可免考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NIT)。下面对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NIT)考试作以下陈述: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NIT)考试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考试系统。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以任务驱动的原则为教学模式,采用指导评估的方法进行能力考核,侧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着重考查考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它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采用了模块化结构,各模块设置灵活并与工作岗位结合,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我学院以专业的特点选取学生必修的考试模块。NIT将考试分为任务模块、作业设计及上机考试三个步骤,学生在学习的教程中根据教学考试的要求完成任务模块及作业设计,上机考试是利用国家的ATA考试系统针对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行测试。NIT的上机考试是在考试系统中利用120分钟的时间,对某一个任务模块进行测试,然后学生按要求和规定的时间,完成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NIT考试这种培养模式始终强调学生独立操作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从而提高了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全新的考试理念得到了计算机教育专家的广泛认同和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

五、结束语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基于高职学校的实际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考核模式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使学生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及上机操作的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摸索与创新,在近两年的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NIT)考试中,考试的合格率达到90%以上,这样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取得这样来之不易的成绩与教师的辛勤劳动和学生的不懈努力是密不可分的。计算机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还将进一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前进,更新教学理念,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以达到计算机应用层次上的创新。与时俱进,培养出适应时展需求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合格大学生是我们的任务。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计算机硬件;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是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计算机学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但目前对大多数高校而言又是很薄弱的部分,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本科教学改革整体上在压缩课内学时,将时间回归给学生自主支配,但信息量必须保证不能减少。这样,学生有了更多的属于自己的时间,但又不知道如何支配,特别是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硬件课程,学生不知道应该去实验室做什么,甚至害怕自己进实验室。

“课内外一体化”是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活动之间相互协作的新教学模式,最初源自大学体育、音乐课程,后来延伸到学生素质拓展等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环节中,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种建立在理论教学基础之上,通过压缩课内学时、增加课外时间,以学生自觉、自主学习为主,由教师引导与监督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针对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极其迅速,硬件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硬件教学实践性强、而各课程课内学时少等特点,计算机学院于2004年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引入计算机硬件教学,通过近3年的改革实践,初步取得了好的成效。现阶段,学校在统一修订2008版教学计划,我们想将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在计算机硬件教学中的改革继续深入,现愿与各位同行进行探讨与交流。

1计算机硬件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

1.1硬件课程体系的改革

进入21世纪以后,计算机硬件技术虽然进一步在加速发展,但仔细分析计算机技术发展过程,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发展更多的是体现在应用层面,即与计算机硬件紧密相关的接口与外设技术;至于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并没有大的变化。这是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电子元器件的发展,计算机发展阶段的划分就是根据电子元器件的发展来进行的。计算机更新换代的主要标志,除了计算机系统结构方面的改进和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外,电子元器件的更新是主要的因素,而电子元器件是属于电子技术的范畴,所以不作讨论;二是计算机性能的提升,计算机的指令系统及相应的汇编语言是计算机硬件技术中偏软部分,由于计算机硬件基本原理的不变性,所以它们的变化较小。

目前,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硬件系列课程普遍设置了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微机接口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嵌入式系统等课程。这些课程设置虽然相对独立,但课程和所提供的教材内容划分不明确,相互重叠现象比较严重。譬如有关微型计算机基本原理和指令系统的内容,在多门课程教材中都有出现。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在2008版教学计划中重新修订了计算机硬件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目的是将硬件系列课程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考虑,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课程内容体系,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压缩学时都非常有力。

课程体系按课程内容分为三层,第一层中的“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课程虽然在教学体系上不属于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但它是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技术基础,是必修的前续课;第二层中的3门课是硬件系列中重要的课程,其中“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与“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课程中的汇编语言部分内容有交叉,两门课中哪门先作为前续课,各学校并不统一,我们是将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课程作为了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前续课;在第三层的应用层中,既可以是微机接口技术方面的应用,也可以是嵌入式技术方面的应用。这些课程都配有相应的实验环节,具体的教学计划安排如表1所示。

1.2硬件课程内容的改革

为了使学生在学过该系列课程后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能力,在该系列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体现出基础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先进性,既要重视计算机硬件的基础内容,又要结合当今电子与计算机的最新发展。为此,我们对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创新。

(1)“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课程内容在重点讲述传统的数字电路内容基础上,弱化器件,增加与EDA有关的内容。

(2)“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内容在重点讲述CPU、存储系统、系统总线、输入/输出系统的基础上,要强调系统的设计。

(3) 对“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和“接口技术及应用”两门课,在优化原有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高档微机系统涉及的部分内容,形成由三大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①基本模块,主要以16位8086为背景组成的微机系统作为核心内容,这样可以保持较长的稳定教学时间,确保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和基本教学质量;②提高模块,重点以Pentium处理器为核心内容的,以跟上新技术发展的速度。主要讲解CPU的保护模式、Pentium处理器的结构、超标量流水线体系结构的特点、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和虚拟存储器、Flash闪速存储器以及现代PC机的总线技术等等;③应用模块,以微机接口技术为主要内容,包括中断技术概念、Pentium处理器的中断处理、典型接口芯片的工作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既保留了国内目前广泛采用的16位微机系统的基本内容,又紧跟了时代的发展,使教学体系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4)“嵌入式系统体系结构”和“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两门课,以目前流行的32位ARM为核心,主要学习嵌入式系统开发基础、嵌入式系统应用软件设计、嵌入式基本硬件接口、嵌入式操作系统移植及应用,并适当学习嵌入式系统复杂的实用模块开发例程等内容。

对于以上课程,每门课程中都增加了实验学时,加强了实验操作,有的课程还独立开设了实验课,目的是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设计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工程开发能力。

2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引入计算机硬件教学,使课内外有机地结合起来,浑然一体,可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1课堂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计算机硬件课内教学是指每门硬件课程在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教学时内的教学,教学形式主要是课堂,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课内实验,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充分利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案例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

由于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中涉及的各类硬件结构复杂,课程内容多,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我们对每门硬件关课程不仅仅开发了内容充实、富于变化的电子教案,而且还对部分较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开发了CAI教学课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通过动画技术、动态模拟、图形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如对“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课程中的时序和寻址方式、指令系统部分,“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的CPU组成与机器指令执行等部分,都采用了动画形式,如图2所示为push指令执行前后的动画演示界面。同时,课件也挂在了学校的BB网站上,以作为课程教学的辅助手段。

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同其他计算机课程相比,总的来说除了零碎之外,还比较枯燥和抽象,理论性强,学生接受起来较困难。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改变了原来的“灌输式”、“一言堂”的教学方法,而是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譬如在讲“计算机组成原理”课时,从“为什么我们在编辑文件时掉电,文件会丢失?”来说明计算机存储系统的工作原理;在讲到虚拟存储器的页面寻址、页表的作用时,把页表比作一本书的目录,通过查目录的索引(虚页地址),来得到对应内容的页码(实页地址)。同时,在讲授过程中还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性,如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课,可以从就业考研方面、从“微机原理”和“计算机组成原理”的不同,“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汇编语言”、“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操作系统”的关系等来说明该课程的重要性及在计算机专业的地位。

2.2课外教学的改革创新

计算机硬件课外教学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具体包括课外作业、课外实验、课程设计(大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科技活动等,充分利用学校的BB网络平台,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2.2.1开展网络教学

每门硬件课程都充分利用学校的BB网络平台,组建了自己的网络课程,在网上进行课外教学。内容除了挂接有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课外作业、电子教案、CAI课件等基本信息媒体,供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化学习外,针对硬件器件的飞速发展,还对该领域中的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等最新参考资料和有用网站也挂在了网上,另外,还通过“讨论板”实现师生或同学间的网上交流和学习。如课外作业,规定每门课每章至少有5道题的作业量,学生在一周之内在网上提交,教师在网上直接进行点评;对正在教学的课程,教师每周须有1-2个论坛题目供学生讨论,针对与课程有关的内容,每个学生随时都可提出问题,也可回答问题。这样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了他们对课程内容重点、难点的理解,也扩充了知识面。如图3所示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网络课程的部分图示。

2.2.2强化实践教学

因为实践教学对硬件系列课程非常重要,因此,实践教学是硬件课程课外教学的重点。计算机学院规定,对每门有实验的硬件课程,除正常教学时数中的实验外,都必须有20时的课外实验,让学生在课外必须完成。每门课在实验内容上都分为三个层次: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其中验证性实验和部分简单设计性实验原则上规定在课内完成,有纸质的或电子版的实验指导书,但我们也正在尝试利用网络将这部分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索硬件知识的能力。20时的课外实验主要完成有难度的设计性实验。

课程设计(或大作业)是对一门课程知识的综合性应用,是硬件课程的主要实践环节。我们对“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接口技术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4门课程安排有课程设计,时间安排在该门课程结束后学期末的最后2~3周,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3~4人共同完成一个题目,但每人有自己的子题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如:“交通智能灯的设计”、“基于ARM的智能家居监控系统设计”、“数据采集及温度控制设计”,用汇编语言设计实现“计算器”、“模拟霓虹灯”、“打字练习”等,都是04级本科生做设计型、综合型实验的结果。这样既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该门课程知识的能力。

毕业实习是为毕业设计准备的,在第7个学期的学期末最后5周,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中对硬件感兴趣、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提供,采取开放性实验的条件,内容是结合老师的科研,布置一些与实际工程应用有关的设计性、研究探索性或综合应用性实验任务。近年来,硬件方面的毕业设计题目虽然较少,选硬件题目的学生也相对软件较少,但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这些真正搞硬件的学生毕业就业好,后劲也很足。近两年来搞的毕业设计题目有:“基于GPRS的TCP/IP的研究与实现”、“基于CY7C68013的数据传输模块主机端程序设计与实现”、“短消息群发系统设计与实现”、“基于短消息的家居监控系统”、“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视频采集卡驱动程序设计”等等。

2.2.3加强实验室管理与建设

实验室的管理与建设关系到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我们首先加强了硬件实验室建设。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原有的80台微机,80台清华大学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仪,各40台16位和32位唐都西安电子微机接口实验仪,20台华中科技大学ARM嵌入式系统实验仪的基础上,又新增加了高档微机40台,“MFID-USB多功能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平台”10台,“MFPT多功能微机接口实训平台”20台,“MF-PCC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系统”10台,“ARM10嵌入式教学实验系统”50台,实验环境的改善为硬件实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实验管理方面也制定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包括“实验室管理规定”、“实验室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实验室安全制度”、“学生实验守则”等。通过这些制度的切实贯彻执行,使每位实验教师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并且将实验室繁杂的各项工作,如实验的准备,仪器的维护、维修、管理,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硬件设备的改进,软件的开发及实验内容的改革等都与本职工作量挂钩,以充分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大部分学生对实验更加重视,对实验设备更加爱护和了解。

同时,在课外实验时间上我们也予以保证,走开放性的实验室管理制度,计算机硬件实验室全天除正常的教学外,其余时间全部免费向学生开放,这给师生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便于学生集中进行实验或设计,保障学生有“练武的平台”。

3改革考核方法

考试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不同的考试内容、考试题型、考试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很大的影响,也是老师和学生都比较关心的问题。那具体怎样考试,考试的比例如何分配,老师并没有决定的权力,应根据不同的课程来定。根据硬件课程的特点,若以实验占一定比例,再以书面考试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进行考核是最为理想的方式,但比例上应有所不同。以“计算机组成原理”为例,因其理论性较强,还是考研科目,所以应以书面考试的比例为主,适当加入实验考核的比例;对于“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或者“嵌入式体系结构”等偏重于实践应用的课,实验和理论考试的比例就基本上应当是1:1了;而对于“嵌入式开发与应用”等足属于应用性的课程,就应以平时做实验和最后的设计为主来进行考核了。即在考核上要改变传统单纯地靠答卷考试的模式,而采用 “综合化”的考核方法,课程最后总分成绩的考核包含多个方面,具体为:平时学习表现(指考勤、提问和课外作业),实验(指实验考勤、课内外的实验报告、程序设计与调试过程、实验结果演示),最后卷面成绩等,各部分的比例分配应根据各门课程而定。

这样,对实践性强的硬件课程来说,可从思想深处克服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也只有将实验成绩作为学生考试成绩的一部分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能真正掌握学生学习知识的全面情况。

4结束语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学习空间大,弹性强,能让学生在理想的环境与氛围中担任不同角色,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在参与过程中使学生树立起了终身学习制,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显著的作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践,是我们在计算机硬件教学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希望有关专家和同行能提出宝贵的意见。

参考文献

[1] 易法令等. 计算机硬件教学的系统性与实践性探讨[J]. 理工高教研究,2005,(1):83-84.

[2] 李露蓉. 网络环境下计算机教学模式探究[J]. 教学与管理,2007:133-134.

[3] 琚生根等. 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的探究与改革[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5):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