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思维训练论文

思维训练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28 15:51: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思维训练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思维训练论文

第1篇

我们知道,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学习和生活的工具,它具有工具性;而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又总要反映一定的思想,它又具有思想性。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语文学科所反映出的两种基本属性。

但是,如果我们从更深层的本质来看,就会发现,语文学科之所以能够反映出工具性和思想性,是因为语文包含着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更核心的因素,是这两个核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语文为什么能充当交流思想的工具?就是因为它一靠语言,二靠思维。无论是说给别人听,或是听别人说,无论是写文章给别人读,或是读别人写的文章,都是既要靠语言,又要靠思维。就是说,语文是靠着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核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才有了听说读写的思想交流过程,才表现出了它的工具性。语文为什么又能表现出思想性?也是因为它一靠语言,二靠思维。人们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都是一种思想的表达。而这种思想是靠语言和思维的共同作用才产生的。当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遇到了某个问题,他就会在头脑中针对这个问题以语言为工具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维加工,最后形成一种认识,这就是思想。可见,离开了语言和思维,也就不可能形成思想,语文也就不会具有思想性。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语文学科的两种基本属性,但它们又是通过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核心因素的相互作用才表现出来的;因此,语文学科更深层的本质或根本属性,是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

我们了解了语文学科的这一根本属性,也就明确了语言和思维训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的训练是多方面的,人们过去把最基本的训练归纳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听说读写既然是人们以语文为工具进行思想交流的四种基本过程,也是语言能力表现的四个基本方面。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了,整体的语文能力也就提高了。但是,我们还应该更深一层地思考,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又是由什么决定的?是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无论听说,还是读写,它所表现出的还只是一种外在的能力,而决定这四种外在能力的内在的、核心的东西是学生实际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认识了这一点,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不能单纯地就听说读写去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应该重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同时,也不能把听说读写的训练和语言思维的训练看成是同一层面的东西,而应该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去带动听说读写的训练。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来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核心作用呢?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核心作用,主要应该处理好以下几种基本关系:

一:处理好语言和思维训练同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

如上所述,听说读写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四种基本过程。它从现象上看,是凭借语言的一种交流,而实际上语言承载着思维的信息,是语言和思维在共同起着作用。而听说读写又是语言和思维共同作用下的外在表现形式,离开听说读写,语言和思维便失去了得以外化并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的条件,它只能永远保留在自己的头脑中。

正因为听说读写和语言思维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应该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同听说读写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要做到二者的结合,我们又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一)要注意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必须突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有这样两种不正确的认识:一是认为只要让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听说读写能力自然便会提高。事实证明,如果忽视了听说读写过程中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去一味强调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则必然事倍功半,不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阅读,即使每篇课文学生都可以背出来,但生吞活剥,不求甚解,既不懂得文章的语言好在什么地方,又不懂得作者是如何思考问题的,学生仍然不会学到什么东西,形不成什么能力。二是认为既然语言和思维与听说读写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抓好听说读写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语言和思维的能力。这种认识也是不对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是要靠听说读写,但只有在听说读写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语言和思维能力才能提高。比如写作,如果不在语言和思维方面提出要求,学生当然也要思考,也要用语言来表达,但毕竟是不自觉的,盲目的,他的进步也必定是缓慢的。因此,我们必须克服以上两种不正确的认识,在听说读写过程中有意识地突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这就需要我们在每次的听说读写活动中都必须在语言和思维两个方面提出明确的训练目的和要求,提出具体的训练方法和措施,通过听说读写活动使学生的语言和思维都得到很好的训练。

(二)要注意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必须结合听说读写活动来进行。

我们说要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并不意味着去孤立地搞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而必须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紧密结合到听说读写活动的过程中。在80年代一些地方曾出现过把思维训练与听说读写割裂开来,孤立地去搞所谓思维训练的倾向,这种做法是违背语文课思维训练规律的。如果把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与听说读写搞成两张皮,非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会流于形式,而且听说读写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要突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又必须贯穿于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这才是正确的认识。

二:处理好语言和思维训练同知识经验的积累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关系。

首先说说知识经验对语言和思维发展的重要性。有人误认为强调开发智力、发展思维便可以忽视知识经验的学习和积累,这是不对的。知识经验是思维的材料,思维即是对知识经验的认识加工。试想,如果学生写作文,头脑空空,既没有感性的生活经验,也没有理性的知识材料,凭借什么来思维呢?正因为知识经验对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既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思维的训练,也不能脱离知识经验而孤立地去搞思维训练。正确的认识是,只有重视学生知识经验的学习和积累,才能从丰富思维材料上为思维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这才是真正体现语言和思维的核心作用。为此,在教学中一要让学生养成平时勤于观察、留意生活的习惯,注意积累感性的经验。同时,要让学生在观察中勤于动脑,学会分析事物,并能用准确的语言把所见所闻表达出来。这样,学生的感性经验丰富了,语言和思维也得到了训练。二是要让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注意积累知识性的材料。目前学生阅读量不足是个大问题,这是造成学生文章思路狭窄、空洞乏味的一个重要原因。要让学生有东西可写,有内容可思考,必须重视扩大阅读量。同观察的要求一样,也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勤于动脑,多加思考,向作者学语言,学思维。这样,学生的知识材料丰富了,语言和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其次说说非智力因素对语言和思维发展的重要性。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兴趣、动机、意志等。在80年代中期,有些地方出现过片面强调开发智力、发展思维,而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问题。我们且不说语文教学负有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责任,即从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来说,非智力因素也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以兴趣为例,如果教师教法不得力,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便会因为缺乏动力而处于被动状态,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自然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再如情感,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写作都离不开情感性的语言和情感性的思维,如果学生的情感不能得到健康的充分的发展,那么他们的情感性的语言和思维的发展也必然会受到限制。所以为着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我们还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三:处理好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彼此之间的关系。

要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核心作用,除了要处理好以上诸关系外,关键还在于处理好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核心内部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总体要求上,我们既要防止脱离思维训练去单搞语言训练的倾向,也要防止脱离语言训练去单搞思维训练的倾向,做到两种训练的有机结合。语言训练之所以要同思维训练很好的结合,就是因为学生的思维对语言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用词不当或句子不通的问题,从形式上看是语言的问题,而从内容上看则是思维的问题,是学生还不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概念,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合乎逻辑的判断。事实证明,学生的语言总是随着其思维的发展而向前发展的。如果不重视思维的训练,学生不止思维的发展要受影响,语言的发展也会是不健全的。因此,我们应该在语言训练的同时抓好思维的训练,并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词语训练中就应该很好地渗透概念方面的内容,在句子的训练中就应该很好地渗透判断方面的内容,在论证方法的训练中就应该很好地渗透推理方面的内容。不论听学生回答问题还是看学生的作文,不仅要注意到学生语言方面的问题,而且应该从语言的问题中看到思维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都得到提高。

思维训练之所以要同语言训练很好的结合,也因为学生的语言对思维的发展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的思维是一种以语言为工具的思维。在大脑中,要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考;思维的结果即思想,也要以语言为工具表达出来。可以说,离开了语言,便不成其为语文的思维。

第2篇

变换思维的方式一般有如下几种:

一、应用等量代换巧解。

【例1】化合物(1)AB中含B36.36%,化合物(2)BC4中含50%,(3)则化合物ABC4中含B为()(A)12.64%(B)14.09%(C)19.65%(D)21.1%解析:此题乍看,似乎无从入手,甚感困惑。若据题意运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解,则十分简洁明了。将原题分为三个层次。由(1)得AB式量=B/0.3636,由(2)得B=2C,在ABC4中,B%=B/AB+2×2C×100%=B/AB+2B×100%=21.1%。

此解中,关键是用B作过渡桥梁。答案为ABC4。

二、应用联想转换巧解。

【例2】元素A、B可形成化合物X、Y,其质量组成为:X中A占23/31,Y中B占16/39。已知Y的最简式为AB,则X的最简式为()(A)AB2(B)A2B(C)A3B2(D)A4B3解析:已知Y的最简式为AB,B占16/39,则A占23/39,若设AB式量为39(第一次转换),则A/B=23/16,联想到23为Na,16为0(一般向具体转换,第二次转换),则最简式为N20。分子式为Na2O2。同理,设X的式量为31,A为23,B为31-23=8,得NaO1/2,即Na2O,X为A2B,选(B)(由具体向一般转换)。这里进行了三次思维转换,灵活巧妙。

第3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形象思维;记忆力;创造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创造性才能的人,他既要有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又要有高度的形象思维能力,而这两种能力正是人的左、右脑所分别具有的优势功能。在过去的教育中,由于受到形象思维是低级思维、抽象思维是高级思维的这种片面观点的影响,对形象思维的研究很不够。即使像音乐这样一门主要开发右脑功能的学科,也忽视了形象思维的训练。音乐是兼有表情性和造型性的艺术,又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在培养情感和联想、想象力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过去的音乐教育忽略了这方面的培养,过多地注重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限制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根据形象思维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培养直觉能力、情感、联想和想象、音乐记忆力、创造力五个方面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一、丰富音乐的表象积累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

人们对各种事物的感知能力是形象思维的基础,只有丰富的表象积累才能为形象思维提供广阔的天地。音乐是培养听觉的重要手段,有较强的听觉能力对提高直觉能力有根大帮助,可以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音乐的表象积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二是对各种音乐作品的表象积累。音乐语言是由音乐的各种要素组成的,如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把音乐课简单地认作教歌的过程是片面的,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就要注意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例如我在教授《小纸船的梦》时不仅要让学生会唱,还要学生通过唱这首歌感到旋律的优美、节奏的舒展、力度的变化,以及伴奏中琵音的效果等。

二、通过音乐培养丰富的情感形象

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情感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往往借助于声音的表现。从喊叫、欢呼到引吭高歌都是感情的流露,而音乐则是最善于表现感情的艺术。柔美、慢速、稍弱的音乐同人们平静的心境是吻合的,激烈、快速和强的音乐同人们激动时的心情是相似的,而下行的旋律造成的压抑的感觉又同人们悲伤时的心情一样,因此人们常常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在强烈的音乐感情因素影响下,形象思维则得到更大的发展。

通过音乐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首先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运用一切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要鼓励学生运用音乐表现自己的情感。演唱和演奏的过程就是内心情感抒发的过程,是内心情感更深层的流露,也是感情的一次升华。例如,在时期流亡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总要唱起“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表达对沦陷的家乡的怀念和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

三、培养联想和想象力发展形象思维

联想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作曲家创作音乐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无论是从生活中提取的题材还是从文艺作品中提取的题材,无论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还是从某种艺术中萌发灵感而成,总之都是在他头脑中最先出现感兴趣的形象,然后运用音乐语言和音乐表现技巧创作而成。当我们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也必然要沿着作曲家为我们创作的音乐形象出发,去探寻作曲家创作时的形象原型。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1.掌握音乐的表现手法,这是引起联想和想象的必要条件

如钢琴的快速琶音好像流水,长笛三度音好像鸟呜,定音鼓的轮击好象雷声等等。

2.积累约定成俗的曲调,它可以使人产生对某一特定地区风土人情或特定历史背景的联想

如听到《信天游》就可以联想起黄土高原的景象,听到《茉莉花》就好象见到了秀丽的江南水乡。

3.鼓励学生在特定情感基础上的“瞎想”

过去的观点总是避免学生在欣赏音乐中编故事,如果在正确感受音乐情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发展形象思维也是大有益处的。

4.经常进行选择性想象训练

教师首先提供一个想象的范围,由学生选择适合的音乐。例如,教师提出一个田园的景象,学生可以选择《森吉德玛》、《田园》、《龟兔赛跑》等音乐。

5.丰富学生各方面的感受,增加想象的深度和广度

四、加强音乐记忆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发展

形象记忆是右脑的功能之一,加强记忆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形象思维发展。思维是非常依赖于记忆的,由于音乐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因此追踪和理解音乐就必须依靠记忆去完成。记忆的方式概括起来有两种,一种是抽象记忆,另一种是形象记忆,即把记忆同某种形象联系起来。凡是记忆力强的人,他们的形象记忆能力都很强。如一个高段的棋手能够不看棋盘与人对弈,实际上在他的头脑里有一个棋盘的形象,一幅图胜似千言万语。音乐家的记忆一般都很强,莫扎特能够凭记忆把多声部的《赞美歌》记录下来,门德尔松能把遗失的管弦乐总谱凭记忆再写出来。在音乐教学中加强记忆力的培养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做法:1.听记旋律,学生模唱;2.旋律听记填空;3.记忆主题,提高音乐的记忆力;4.默读乐谱,训练内心音乐感,加强记忆;5.反复欣赏。

五、把培养创造性思维与发展形象思维结合起来

第4篇

    所谓“行为训练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在形成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行为训练,以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具有具体性:行为训练法把抽象的道理、要求,变为具体的行为 实践;多样性:行为训练法有多种具体方法,一堂课上可同时运用几种,教学形式多样;实践性:行为训练法 强调学生练,给学生创造了许多实践的机会;生动性:行为训练法既是课堂教学中多种具体方法的运用,又能 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因而课堂教学较为生动。行为训练法在教学实践中是如何运用,又有怎样的效果呢?经 过一年的实验,我们总结出了10种具体的训练方法:

    1.先讲后练

    先将行为训练的目的、内容、要求和规范化动作讲清楚,然后让学生进行训练。如教师在上一年级思品课 《上下楼梯靠右走》一课时,先讲清上下楼梯靠右走的道理,然后讲清要求:“那边左,这边右,上下楼梯靠 右走;不奔跑、不停留,挨着次序慢慢走,不做游戏不搭肩,道路通了多安全。”接着,教师让小朋友认识“ 左”和“右”,再示范靠右走的动作。小朋友们明白要求后,一组组地模拟“走楼梯”(可在教室前部的地上 画线当楼梯台阶,并指出“上”和“下”),也可以让小朋友排着队伍走楼梯,进行实地练习。这种先讲后练 的做法,好处是让学生明白了要求再付诸行动,可以在行动一开始就走上正轨。所以在行为训练中被普遍采用 。

    2.先练后讲

    先让小朋友进行一些行为训练,从中获得一定的实践经验,然后给学生讲行为训练的道理和要求。如教师 在上一年级思品课《预备铃响了》一课时,先进教室观察小朋友在听到预备铃响了以后怎样做的,哪些地方做 得较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够。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重申做好两分钟预备的重要性,并讲述“预备铃响了”以 后应该做到的要求和规范动作。归纳为:“预备铃声叮铃响,停止活动进课堂;放好书本文具盒,安安静静把 课上。”让小朋友对照要求,改进自己的行动。这种先练后讲的做法,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在实践中 有了初步的体会后,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师所讲的道理和要求,也会记得更牢。

    3.讲讲练练

    教师一面讲规范动作要求,学生一面进行行为训练。有时可形成“讲—练—讲—练”的几个循环。如教师 在上二年级思品课《学做家务事》一课时,先让小朋友看“想和做”第一幅图,对照一下自己会做这些家务吗 ?然后请一位小朋友上台演示,教师一边讲,学生跟着练。这种讲讲练练,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 然,取得良好效果。

    4.示范训练

    行为训练要求需要通过具体的形象来体现,这就是示范。示范可以由教师担任,学生模仿教师的规范动作 ;示范也可以由一些表现较好的学生担任,让他们表演规范的行为,其他学生进行模仿。在全班性训练的基础 上,还可以挑出动作正确的学生上台示范。示范表演的做法可以使学生具体形象地明确行为要求,又有利于正 面教育原则的贯彻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所以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

    5.情境训练

    在示范的基础上,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情景,让学生在规定的情景中,表现出自己应有的行为。

    如请一位学生表演探望生病的同学或亲友,该怎么说,怎么做。全班同学对他的表演行为进行评议。然后 ,同桌两人一个当病人一个当探病者进行训练。

    这样的情境训练,重在真实感,学生兴趣也较高,他们在“表演”中学会了规范的行为,体验到文明行为 的愉快。

    6.儿歌配合

    将行为训练的要求和规范化动作,编成儿歌,让学生唱、记、边唱边练。此法对低年级尤为适合。在上二 年级的思品课《学会过马路》时,用儿歌配合进行“安全过马路”的行为训练效果甚佳。儿歌的内容是:“横 道线内过马路。先看左,后看右,看清车辆才可走。”用儿歌这种琅琅上口的形式配合训练,有利于学生接受 ,并在行动中经常对照。

    7.及时辨别

    学生在行为训练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认识上和行动上的偏差,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如发现 学生在课间活动中有不遵守活动规则的情况,就可以在课内引导学生对这种情况进行辨别,说说有什么不好, 应该怎么做,然后再让学生练习正确的行为,并学会看到这种现象该如何进行劝告。这样的及时辨别,有利于 课内课外的沟通,使行为训练经常化和健康发展。

    8.以情促练

    在激情中结合训练,即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他们产生乐意接受行为的动机,再“趁热打铁”进行行为 训练。如教师在上一年级《国旗国旗我爱你》一课时,升起模拟的小国旗(也可用投影片),同时播放国歌录 音,激起学生崇敬之情,这时对他们进行“升国旗要肃立”的行为训练则是最恰当的火候。以情促练,可以使 行为训练变成学生的自觉要求,因而效果特别好。

    9.实地训练

    行为训练不只是停留在模拟阶段,凡可以进行实地训练的,如“上下楼梯靠右走”,“集合站得快、齐、 静”,“维护公共卫生”,“参加公益劳动”等等,都可以进行实地训练。这样,学生的实际行为能力会有更 大的提高,他们在行动中受到的教育,得到的体验也会更深。

    10.组织比赛

    小学生喜欢参加比赛。组织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如教师在上一年级《好孩子爱劳动》一 课后全班举行生活自理能力竞赛,比穿衣、系鞋带、理书包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比赛,学生逐步树立 起爱劳动、会自理是光荣的道德情感,这对他们劳动观点的养成和劳动能力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促进。

    “行为训练法”在运用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1)行为训练的内容要具体、明确,要求要恰当

    一节课训练的内容不宜过多,要求不宜过高。从内容到要求都要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经过 他们自己的努力可以做到。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有成效。

    行为训练的内容和要求也要注意“层次性”,即随着学生年级的递增,内容和要求也要相应有所增加和提 高。

    (2)行为训练前要讲清训练意义

    教师在向学生提出行为要求时,应该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意义,以激发学生正确的道德 动机。有了正确的道德动机,才能产生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启发学生自觉行动的意向,从而使之成为学 生自己的自觉要求。

    (3)教会正确的行为方式

    在激起学生行为练习动机之后,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小、经验少的特点,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 在教会行为方式时,应该由近及远,由简到繁,循循善诱,教育他们从身边的事做起,从小事做起。这样由小 到大,由少到多,久而久之,孩子们的好行为、好习惯也就能随之养成。

    (4)全员训练,注意延伸

    行为训练是思想品德课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必须人人参与,要防止让一两个学生上台表演交流,来代替 全班训练的现象。“少数人表演,多数人看戏”,这样的行为训练,只是表面上热闹,不可能有实效。所以行 为训练成功与否,很重要一条是看是否全班学生都调动起来了。只要教师在思想上切实树立起“全员训练”的 意识,就会想出各种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行为训练。当然,全员训练,组织得不好,会引起纪律混乱,这就 要求教师事先明确要求,训练时先由少数人或个别小组进行示范,然后再扩大到全班每个学生。

    注意延伸问题。学生仅仅在课堂内进行一、二次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训练是远远不够的。为强化道德行为 ,形成道德习惯,还必须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长期的、反复的训练。而养成道德习惯,不仅仅能使道德行为 得到巩固和持续,而且以后在新的环境能继续发展和提高。因此,行为的训练,习惯的形成,决不可能靠一次 完成,而要做到课内教育,课外延伸,课内训练,课外巩固。

第5篇

一、结合插图,训练说话

小学低年级课本中有大量的插图,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培养学生阅读形象思维能力。在看图中,先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各种观察方法,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看图的习惯,看过图以后要求学生了解并记住图画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看图中还引导学生逐步抓住事物的特点,并展开想象和联想,丰富图画的内容。通过这些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明显地得到提高。如第一册课本看图学文《秋天到了》,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然后回答“图上画的哪些地方说明秋天到了”,最后让学生用“因为秋天到了,所以……”的句式练习说话。又如第二册《小八路》一课,我们充分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说说:小八路坐在哪里学习,为什么坐在石头上学习,他看书时会听到什么声音,等等。教师每次指导学生观察说话时,都让学生各抒己见,而且要求尽量做到说出的话不跟别人相同。这样不仅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还培养了他们的求异思维。

二、依话作“画”,以“画”示文

这是本项实验的一个重要训练内容。在学生读文时,要求边读边想象,尽量想象出课文中描述的画面(场景)来。有的课文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内容之后,按照课文的描述画出图画(简笔画),画完后再与课文对照。这一步骤对于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都有好处,也能检验学生对于课文内容是否真正理解。如教第一册《小小的船》一课,在学生读文时,让学生依据想象作画。通过作画,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并且依据作画理解了“弯弯的”“小小的”“两头尖”等词语。然后借助能抽动的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叠词“闪闪的”“蓝蓝的”。这样通过直观的画面,学生初步感知了蓝天星空的美景,既激发了探求新知的欲望和兴趣,又为学习诗句打下了基矗当然,在检查学生头脑里形成的画面时,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不要因为学生没有画清楚而挫伤学生想象的积极性,也不要以为画得越多越好,如果已脱离了课文的内容,就千万不要表扬这个学生“想象力丰富”。因为我们的训练目标是依“话”作“画”,把“话”变成“画”。

三,比较分析,体会形象

对有些课文,教师则可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比较分析,可用填表法上k较观察法等。如教第一册《比尾巴》一课,可先把猴子、兔子、松鼠三种动物的身子遮盖起来,让学生对比观察三种动物的尾巴及各自的特点,然后让学生说出它们分别是哪种动物的尾巴。教第三、四节时,先提问: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然后再让学生对比观察三幅图,看后回答问题。教学第二册《小壁虎借尾巴》,可设计下面的表格,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四、设计补充练习题

设计原则:

第6篇

[关键词] 蒙太奇 设计素描 组接 创意

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译音,原是建筑学上的用语,意为装配、安装。将其引申到电影艺术中,是指电影创作过程中的剪辑组合。蒙太奇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蒙太奇专指对镜头画面、声音、色彩诸要素编排组合的手段。其中最基本的意义是画面的组合。广义的蒙太奇不仅指镜头画面的组接,也指从电影制作开始直到作品完成整个过程中艺术家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在艺术实践中被赋予了极为丰富的艺术内涵,对影视艺术以及其它艺术领域的创作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设计素描训练中,蒙太奇手法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连续蒙太奇

连续蒙太奇是沿着一条单一的情节线索,按照事件的逻辑顺序,有节奏地连续叙事。

在设计素描训练中,这种连续蒙太奇体现为准确描绘的能力训练和明暗表现的能力训练。艺术的问题首先是视觉形式的问题,是观察的问题。准确描绘的能力训练,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实物及图片等的一对一的写生,引导学生养成整体观察的习惯,掌握透视规律及其作图方法,培养视觉的敏锐反应,增强接受视觉信息的能力。而明暗是构成完整的视觉表现形式的重要基因,我们感受周围的事物都必定是在一定的光影空间里进行的。WWw.133229.CoM明暗表现的能力训练通过对物体明暗、质感等进行逼真描绘,锻炼学生对于明暗值变化的敏锐感受,获得明暗塑造和质感表现的能力,从而达到对于视觉信息的有效表达。所以,借鉴影视艺术连续蒙太奇手法,通过设计素描训练,实际上有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感受能力和富于技能的适应能力。

二、平行蒙太奇

平行蒙太奇以不同时空(或同时异地)发生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的并列表现和分头叙述而将其统一在一个完整的结构之中。

平行蒙太奇在设计素描训练中主要表现为虚构时空的构思想象能力训练。虚拟情节、时间以及环境的行为,是造型设计必须依据的一种思维训练过程。客观的空间即我们置身的空间是理性存在的三次元空间,在描绘它们时,往往受限于客观的规律,使之表现不能获得突破性的发展。而从设计的角度来看,我们在进行构思想象时,往往面临着虚构时空的问题。所以,在设计素描训练中,我们经常通过改变视觉常性,利用视觉和心觉来统观事物,统观素描本身的发展过程,从物体和素描实际的暗示中捕捉新颖而充实的意象。比如在训练中,当我们把老人头像的面部以虚构时空的手法描绘为一片干裂的土地时,我们从中就可以更深刻的感受到老人的沧桑、质朴、辛劳。由此,两幅独立的、从表面上看似毫无联系的画面在我们的意识中就巧妙的结合为一体,唤起单独的一幅画面所没有的概念、情绪和情感,收到了1+1>2的效果。再如,当我们以自行车为素材进行设计素描命题训练时,在面对实物写生的同时,把它的车轮想象成古代的木构造车轮,从而使拙扑与精密、传统与现代结合为一体,传达出比“车”本身更为深刻内涵。所以,设计素描训练的平行蒙太奇思维通过画面的组接,从而产生出了比单独一个画面更多更好的表达效果,即1+1>2。

三、隐喻蒙太奇

隐喻蒙太奇是通过镜头或场面的对列进行类比,含蓄而形象地表达创作者的某种寓意。

隐喻蒙太奇在设计素描训练中主要表现为意象造型训练。所谓“意象”在《现代汉语辞典》中即“意境”,是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概括起来,“意象”一词表达的是设计艺术创作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设计素描意象造型训练是创作者客观分析能力和主观感知能力的完美结合。在创作中,通过客观的写实性与主观的抽象性的结合,准确、深入地表达创作者对自然物象的形态、结构和空间的理解、发现,使作品更加情趣化、意境化、深刻化,所以隐喻蒙太奇在设计素描训练中,其主要特点实际上可概括为:随象写意、形随神变、以形达意。例如:在设计素描创作中,创作者将一位少女的面庞描绘在苹果的“形体”之中,苹果此时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苹果,少女的面部也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面部,因为此时水果与人物之间拥有了共同的特点:光滑鲜嫩。这个共同的特点使这幅画拥有了象征性的意义,从而变得更为生动、更加耐人寻味。创作者又在苹果上描绘了一只忙于采撷的小蜜蜂更增添了想象的意趣和空间表达的气氛和魅力。这种在同一形体之上完成异质意象的统一表达,满足了视觉传达意象之间“隐喻”的需要,是设计素描训练中常用的一种蒙太奇思维方式。

四、心理蒙太奇

心理蒙太奇是通过画面镜头组接或声画有机结合,形象生动地展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它往往是有画面和声音形象的片段性、叙述的不连贯性和节奏的跳跃性,而且声画形象带有剧中人强烈的主观性。

心理蒙太奇在设计素描训练中主要表现为解构和重构表现训练。审视自然界的物体,他们是由各个部分重复或无序地组合而成,这种结构单位的生产模式由于其与生俱来的严谨而生动的生命机制,使其具有被其他性质的结构单位替换和以新的模式重组的可能性。当创作者把物象为我们所熟知的形态和构造进行分解和拆卸后,将其基本构件和元素进行重新组合和建构,就可以呈现给欣赏者一个崭新的形态,为欣赏者开启一扇想象之门,每个欣赏者都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这一个个分散的独立形从心理上进行“完形”,从而给予作品以不同的释义和更丰富的内涵,实际上欣赏者在“完形”的同时也完成了作品的“再创作”,这正体现出了设计素描心理蒙太奇思维的优势。

五、抒情蒙太奇

抒情蒙太奇是在保证叙事和描写的连贯性的同时,表现超越剧情之上的思想和感情。通常的方法是将意义重大的事件分解成一系列的近景或特写,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捕捉与渲染事物的特征。

在设计素描训练中,抒情蒙太奇主要表现为空间构筑练习。造型艺术是以通过视觉感受空间为特征的。空间的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种:一是空间的二维平面表现;二是空间的三维立体表现;三是空间的四维运动表现;四是空间的散点并置表现。在设计素描训练中,当我们把一个小物体做放大描绘或对一个大物体的局部做特写描绘时,我们就会发现其平时不为我们所发觉的新颖、微妙的空间构筑方式,带给我们创意的灵感。例如,当我们正对着鱼的头部进行描绘时,就会得到其与我们头脑中留存的鱼的侧面形象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再如,当我们把一个小海螺做放大描绘时,其螺旋形结构空间的韵律美、形体呈现出的点线面的空间构成之美,定将使我们受到美的感受与感动,从而迸发出创意的火花。

六、重复蒙太奇和对比蒙太奇

重复蒙太奇是将具有一定寓意的镜头在关键时刻反复出现,以达到刻画人物、深化主题的目的。

对比蒙太奇是通过镜头或场面之间在内容或形式上强烈对比,产生相互冲突的作用,以表达创作者的某种寓意或强化所表现的内容和思想。

第7篇

我曾有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在用因果分析法,以“思考”为话题进行片段写作实践时,大部分学生出现了仅套用格式、道理讲得不深不透的问题。如有位学生是这样写的:

有一次,牛顿在树下思考问题,突然一个苹果掉了下来,这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想,苹果为什么不向天上飞,也不向前后左右掉,而偏偏总是垂直往地上落呢?肯定是什么在吸引它……由此他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正是因为思考才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可见思考多么重要。

画横线部分是这个学生叙例后的说理。显然,这样的说理不够深刻。同时我也注意到这是学生作文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怎么办?作为因果分析法,要想把道理说得深刻、透彻,必须揭示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而学生思考尚达不到这种深度,那么要想让学生把道理写深刻,就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指导。

课刚进行到一半,是这节课解决还是等到下节课再解决?在看到两个语文功底扎实的学生的作文后,我灵机一动,决定就此进行一番写作思维的训练。因此我立即用3分钟的时间做了几张幻灯片,与学生共同探讨牛顿取得成功的深层原因。最初学生只能说出牛顿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因为他思考了,而其他人没有发现是因为他们没有思考,此时学生得出的原因还是停留在表面。我顺势问道:“那其他人为什么不思考呢?难道他们没有看到过类似苹果落地的现象吗?牛顿思考,他思考了什么?”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其他人看到过类似现象,但他们认为很平常,不足为奇,所以没有深思,而牛顿则想苹果成熟就掉落,一贯如此的背后一定有什么在支撑着它。”至此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才被揭示出来,学生通过辩证思维训练打开了写作的思路。

在这样的讨论后学生对原作进行了修改,大部分学生的说理都能比较深刻了。如有的学生这样分析道:“苹果掉落过无数次,无数的人也看到过这一现象,可是唯独牛顿因此而著名,因为他比常人多了一份思考,所以他成功了。”能达到这种说理程度的学生占70%左右。有的学生思考更深入,方法更灵活,说理更透彻,把牛顿的一句话放入了分析说理部分。如,“每年苹果成熟都会掉落,无数的人也看到过这一现象,可唯独牛顿由此发现真理,正如他自己所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考所致。’”此时学生的分析就很精彩了。不是最初的以“例”为中心,而是以“理”为中心了。正因为有了师生合乎逻辑的思维推理,才有了辩证的分析说理。通过分析部分的说理使潜藏在事件背后的原因浮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分享到透视事物深层意蕴的愉悦。应该说课上师生进行的思维训练这一环节必不可少,他既直接指导了当堂的写作实践,又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明白如何运用因果分析法使说理透彻。

由此可见,在运用因果分析法时,可尝试运用挖掘隐藏在事例背后的深层原因的办法使说理深刻。有了这样的成功体验,结合教学实际,我发现在分析议理时训练学生把原因具体化同样能达到说理深刻的目的。可让学生以某一话题收集相关事例,在几个学生讲述各自收集的事例后,师生共同对某一事件进行扩充,之后针对事例一同分析事件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再进行写作实践。事实证明效果也不错。

第8篇

一、利用课本中的文学作品教学强化形象思维训练

文学作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汇集了大量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语文课本理所当然地成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基本教材。

1.利用小说教学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比如:在讲授《守财奴》时,我向学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概括葛朗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学生通读课文之后,头脑中就会勾画出一个嗜财如命、贪婪吝啬、专横冷酷、虚伪狡诈的守财奴的形象。久而久之,学生既领会了艺术形象的感染力,也训练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利用诗歌教学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善于运用比较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比如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情的名作。但是这一形象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又有不同的内涵。虞世南的《蝉》表达出诗人对自身内在品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自信,这与当时唐太宗屡次称赞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的写作背景是分不开的。

二、利用写作教学训练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

1.多方面选材

让学生围绕同一命题或中心,从不同的方面去选择不同的题材,力求选材新颖、与众不同。这种训练既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比如以“欣赏”为话题,可以有如下立意:

从实立意:欣赏山水风物,欣赏楼台亭榭,欣赏诗词歌赋,欣赏渔歌村笛……

从虚立意:欣赏激情,欣赏闲适,欣赏过去,欣赏未来,欣赏创造……

肯定立意:欣赏是一种自我创造,欣赏是一种感动的过程,欣赏是一种人生历练……

否定立意:欣赏不是一种被动接受;欣赏不是走马观花……

纵向立意:欣赏力的提高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不懂欣赏到学会欣赏,从体验欣赏之乐到领悟欣赏的要义……

横向立意:欣赏不是孤立存在的,欣赏与许多能力联系在一起,比如欣赏与学识,欣赏与趣味,欣赏与风俗……

2.多形式表达

引导学生对同一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的表达方式,以求构思新、表达巧,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如在写作顺序结构安排上,可采用顺叙、倒叙、补叙、插叙、先分后总、先总后分、先因后果、先果后因等多种形式。在语言表达上,可运用不同的句式、修辞,生动自如地表情达意,写出自己的“活语言”。

三、利用自然科学类或社会科学类的文章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也属于创造性思维类型。正如文学作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科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论文则是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的产物。语文教材中部分科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论文(主要是议论文、说明文),即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的可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