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28 15:51: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第1篇

商学院MBA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自199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在中国内地设立MBA学位起,从1991年开始的9所高校试行MBA研究生培养到截止2013(数据)年,已有近240所院校招生MBA学员,且每年招生规模从初期的94人增加到现在超过3万人,平均每年报考MBA的人数的增长率也超过了20%,截止20XX(数据待添)年,已有XX人获得了MBA硕士学位。更涌现出像清华经管、中欧、北大光华、上海交大安泰等知名商学院,MBA教育已成为中国培养现代化高层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优秀管理人才。

时至今日,我国MBA项目取得了长足的成就但也面临着挑战。据2010年搜狐商学院网报道,目前我国MBA项目存在三个主要问题,分别是:费用与收益权衡、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本土化和国际化的纠结。MBA是职业发展的一项投资,在MBA学费日渐上涨的趋势中,越来越多的学员希望在项目中寻求更多的附加值,并且在现在MBA学员日趋年轻化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MBA的学习与成长为自己在职业道路上获得“溢价”,或者希望通过MBA学习成功职业转型。商学院如何提高MBA项目的性价,使学员在学习中逐渐缩短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获得更多附加值是现实值得思考解决的问题。而不久前于上海举行的2013年首届中国商学院职业发展主题论坛中专家们指出在MBA项目中设立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中心是一项不错的解决办法。

据MBAChina网2013年的调查显示,在国内近240所拥有MBA项目的商学院中只有28所设有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发展中心(Career DevelopmentCentre),这些商学院至少有一名专职工作人员在负责职业发展事务,而工作人员达到5人及以上的商学院不出10个。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还未引起我国众多的开展MBA项目的商学院的足够重视。首届中国商学院职业发展主题论坛中也提到,如何为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工作在商学院学费“涨声一片”中是盍待解决问题。所以,立足于我国MBA项目长远发展角度,大力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是商学院大势所趋。

一、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在MBA项目中薄弱的原因

1.我国商学院MBA项目发展起步晚

世界顶尖的MBA商学院大部分分布于美国与欧洲,美国从1908年成立哈佛商学院起开始了正式的MBA教育,迄今已经有100多年发展历史了;欧洲正规的管理教育尽管是从二战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但也涌现出了伦敦商学院,曼彻斯特商学院等世界名列前茅的商学院。而中国则是从1991年才有国内大学开始正式招收MBA学员,起步较晚。国内关于MBA学员职业发展规划的研究则也是2004年以后才开始出现。

由于起步晚,在国内MBA项目师资还未有经过系统性,有计划,统一标准的培训,教学方法,培养模式还未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安排时,国内的MBA教育就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了规模,由此造成诸如职业发展规划等在项目中的缺失,进而形成了恶性循环。尽管最近几年来,中国几所顶尖的商学院正在这方面奋力“补课”,但终究是先天基础薄弱,经验缺乏,仍有很多尚待补全。

2.教学双方在MBA项目中的精力投入有限

MBA学员的职业生涯发展是衡量MBA项目质量的方面之一,许多学员希望通过对MBA的投入获得职业生涯发展道路上的身价提升。而由于目前我国国情所限制,基本上所有的商学院所拥有的在职MBA学员占总的MBA学习人数的大部分。学习在职MBA项目的学员需要分配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比重,学习时间紧张,能投入学习的精力有限,学习质量很难得到保证。而国内迅速崛起的众多MBA项目至今也仍未能有一个统一,有效的评估标准,所以许多商学院的课程安排并未经过科学的统筹规划,实际效果也未必能达我国MBA教职委所要求达到的效果。我国的MBA项目明显表现出重理论轻实际的现象。学院将学员本就不宽裕的学习时间大部分安排在类似本科生或全日制研究生的课堂学习中,偏离了原本MBA教学的宗旨与路线。

二、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对我国MBA项目的重要性

近年来经济环境的恶化,学费的日益上涨,MBA毕业生在企业主中的受欢迎度下降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发了商学院院长的理性思考,瓶颈中的中国MBA教育改革势在必行,MBA学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渐渐引起院长和各种媒体的重视。大力发展MBA学员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是满足于多方面的需求的。

1.MBA学员自身对于求职和职业转换的需求

2010年,搜狐商学院网报道称,近些年来,我国MBA招收对象从高端人才向中端人才偏移,招收的学生呈年轻化已成为全球趋势,目前学习MBA的学生大多是28岁左右,本科毕业参加工作四五年左右的人士。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学习MBA,有的是想完成其他行业到商科的转型;有的则是企业基层管理者,有着想要提高自身水平的诉求。另外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学员对于除金融,咨询这两个MBA学员传统诉求高,收入可观的行业以外,对其他行业也都抱有极大的兴趣,也就是说,现在MBA的毕业生在选择未来职业时,已不仅仅考量的是所提供的薪酬的高低了,而更多转移到了对工作幸福感的强调和终身发展机遇上。随着近年MBA在中国的蓬勃发展,MBA学员来自行业也逐渐多样化,且学员自身的学历,专业,职位,生源地也存在差异,由于学员群体的差异性造成了求职的需求的多样性,所以,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这一职能纳入MBA项目管理对于各高校商学院来说至关重要,且除了统一的指导以外,更应提供个体职业生涯咨询服务。

2.企业雇主对综合管理素质更强的专业化人才有很大的需求

2001年以后,人们开始谈论MBA的毕业生已不再像以前那么受欢迎,有些商学院面临了MBA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竞争力优势不在凸显,或是工作起薪不高,甚至有些毕业生面临毕业就失业的状况。这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国内MBA教育项目的缺失,院方也开始重视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商学院应该承担哪些责任与内容,或是应该怎样重新定位自己的职责和职能。在求职过程中,弄清雇主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对于MBA毕业生来说是就业关键的第一步。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中华英才网,经理人等多家媒体经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雇主需要的是管理综合素质更强的专业化人才。弄清楚雇主需要的人才不应该是在即将毕业时才着手去了解,而是应该从刚入学时,就规划好今后求职就业的方向,做好调查,进而按照规划而努力才可能在毕业时成功就职自己心仪的行业与职位。这些前期的调查和了解甚至自己求职技能的提升都是可以通过参加商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活动获得的。

3.MBA项目培养体系有待优化的需要

学习MBA已逐渐成为学员对于日后求职和转换工作的一项投资,学员对MBA项目的培养的高期望越来越多的学员希望除了在MBA课程学习中获得更多理论,实践知识外,寻求更多的附加值,包括软技能的培养,人脉的拓展等。MBA项目是不同于一般全日制研究生的一种硕士培养模式,它主旨在于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层次,专业化的管理人才,需要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很强的的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我国目前MBA的项目培养偏理论化现象严重,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所包含的一系列丰富的实践活动恰好能弥补目前学员强理论,弱实践的不足。

三、从国内成功案例看我国MBA职业生涯规划的改进

我国MBA项目中职业发展生涯规划的指导仍然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目前不少商学院都借鉴国外商学院的经验和模式,在MBA项目管理中有添加进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学员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或是单独设立的专门的职业发展规划中心。但这样的工作和机构对商学院来说仍然是一个新课题,还处在探索,试验阶段,对于商学院和学员来说,效果均还未达到令双方满意的结果。

我国商学院立足于国内的市场和企业,将国外先进的模式做了些调整以便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市场和企业。中国一些顶尖商学院经过近些年奋力的补课,探索试验,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如北大汇丰商学院,中欧国际商学院,交大安泰管理学院,复旦大学商学院等。值得一提的是北大汇丰商学院的运作模式,特点是院方为主体,而以学员分行业成立的各活动俱乐部为载体,承办各种职业发展相关的活动,这些活动便包括了诸如:求职经验分享会,行业专场模拟面试会,简历指导等求职技能研讨会,行业专场招聘会等一套体系完善的职业发展活动,并且让各俱乐部间形成了一种良性竞争的状态,这既丰富了职业发展活动的类型,创造了条件让学员对所向往行业进行深层次,多角度地了解,拉近了校园与企业,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又锻炼了在校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力等软技能,并积累了人脉,使他们在平时理论学习中的知识得以实践发挥,同时作为企业方可以在每一次的活动中,近距离地观察和了解MBA的学员,也为他们挑选适合自己企业的人才创造了非常好的机会。所以说,这是一项院方、学员、企业三方共赢的的运作模式,值得国内许多商学院借鉴。另外就是交大安泰管理学院的全程化职业咨询服务概念,它将管理咨询活动做深做细,将自助服务到团体辅导再到个体咨询的大众化的放养式职业咨转变成由个体到团体再到自助的有效咨询服务,将职业咨询服务尽量覆盖到每一个个体,将全程化概念彻底贯彻进整个职业发展规划咨询服务中,使得职业发展规划工作的有效性得以大幅度的提升,也是值得我们在职业发展规划工作方面尚未起步的商学院吸收和学习的。

参考文献:

[1]皮君,王艳明,熊敏.浅谈商学院MBA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管理[J].读与写杂志,2012,(5):72-74.

[2]孔伟明.MBA职业咨询与设计[J].生涯规划,2013,(10):60-64.

[3]张卓.美国MBA教育概述及启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1,(6):80-83.

第2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德育教育;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各学校逐步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目前,我国有些职业学校根据我国国情特点,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做法逐渐探索出了一些适应我国职教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框架和应用模式。然而,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存的主要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被教育者根据经济社会和个人实际与发展需要,制订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蓝图,即对个人职业前途的瞻望和落实对职业理想的规划的德育教育。长期以来,我国职业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认识上存在着一些错位,出现“教育瓶颈”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时间滞后

据资料显示,2008年以前,我国许多职业学校都是在学生即将毕业时开设《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则一笔带过,轻描淡写,只注重就业这一环节,而对非毕业生、对就业之外的环节包括学业、职业和事业的协调发展问题,则少有教育与帮助,更谈不上“全程化指导”。

(二)教育方式单一

许多职业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授课上,其实施内容无非是就业观教育、政策宣讲、信息提供、技巧指导,等等,甚至有的教师片面认为只是德育一学期的事情,缺乏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性。

(三)师资力量不足

现阶段,大多数学校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几乎都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业务训练,专业素质不高,加之有些年轻教师自身也没有职业生涯规划,何以言传身教。同时,一部分人则认为职业生涯教育是就业部门的事,更不用说学校各部门、各专业院系的领导和老师的积极参与和通力配合。

二、德育教育基础上职业生涯规划创新与发展的策略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是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制度性命题。只有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职业教育大发展才有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问题。抓职业教育的质量应该抓德育,应该先抓第一门德育课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强化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构建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主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规划为切入点,以品德教育为重点,以真实职业环境为背景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而不是停留在嘴上。

(一)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德育认识

所谓吸引教育是一种比喻,指一种研究和探索如何将学校建成令人向往的“最吸引人的场所”的教育理论。其实质是使教育过程能为人的发展展示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为人的实现提供一套激励机制、为把学校建成“最吸引人的场所”找到一种系统方法。职业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树立吸引教育观念,营造积极向上、丰富多彩、活泼健康的校园文化;强调个性化的自我评价;赋予民主施教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构建“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学生主体学习策略,唤醒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学生德育教育的吸引力。

(二)实施分层教学,克服体制缺陷

实施分层教学就是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从新生入学开始到毕业,根据不同年级确立不同的教育内容、目标与方法,选择恰当的培养方式和途径,构建全程指导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让学生在认识自我、认识专业的基础上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如在一年级新生一入学开始,引导学生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并初步了解职业内容,了解自我,并进行职业兴趣测量。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并指导其制定发展规划。建立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档案。同时,根据职业学校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择合理的途径、采用适当的方法去开展课程活动和教学渗透进行专题辅导。专题辅导是指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主题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交流会或咨询会等鼓励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过程中,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在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的实践中、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反省自我,反思规划,发现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据此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更新职业观念,优化职业理想,使得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合理。

(三)创新教育方法,推行导师制度

目前,职业学校推行了导师制比较成功。就以我院为例,我们要求导师们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全面跟踪,建立成长档案,制定指导培养计划,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引导学生选择有利于职业生涯发展的岗位。提高学生对知识、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寻找自己在社会的定位,经常性地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规划和憧憬自己的未来,让学生意识到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基础。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心理品质,通过导师采用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方式去影响学生,用成功的榜样去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着重培养健全的人格。另外,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性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组织学生到社区居委会进行挂职锻炼;积极组织、策划和引导学生开展各项就业、创业训练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企业现场竞聘,等等。

(四)重视成功教育,保鲜实效机制

职业学校在针对性地加强德育的同时,必须结合实际,重视“成功教育”的实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职教专家蒋乃平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连接学校教育与职业社会的桥梁。以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过程为载体开展成功教育,让学生在自我设计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为自己搭建通向成功的台阶。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过程,由四个环节(分析发展条件―确立发展目标―构建发展台阶―制订发展措施)组成,每个环节都适于成功教育的实施。教师应及时采取多种鼓励性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尽快品尝到成功的心理体验。使职业学校学生不但看到了自己职业生涯光明的未来,而且发现了在人生旅途中将要发挥重要作用的自身优势智能和种种长处,通过职业生涯发展措施的落实,品尝了成功的喜悦,帮助学生将目标变成现实。职业学校必须十分重视调整新生入学时的“失败者”心态,以“人无全才、人人有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的理念,调动学生潜在的积极心态,引导学生形成“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明确努力方向。因此,职业学校必须加强成功教育,并以此为切入点,带动其他德育工作,可以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受学生欢迎的德育教育。

(五)打造专业队伍,促进整体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仅是学生的事,也是教师最需要的事。作为教师更应该头脑清醒,率先垂范,适应新形势,不断加强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特别针对青年教师,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指导,发挥优秀骨干教师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作用。要重点支持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鼓励开发校本课程,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提高。在班主任队伍的建设中,可以参照推行导师制,实行班主任学习形式团队化、班主任工作科研化、班主任培训常规化、班主任评价科学化的管理,使班主任建设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这样才能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活泼健康、示范吸引的德育环境。

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职业学校进行德育的一项重要环节。随着就业压力和职业竞争的加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定位应从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变化的高度认识德育教育的艰巨性;应从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高度认识德育教育的复杂;应从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深化改革与创新,切实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挖掘德育吸引力,以达到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蒋乃平.德育必修课“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0).

[2]周围,李佳,赵霞.大学生生涯规划的现状调查与干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06).

第3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模式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

诚如我们所知,对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模式的研究和分析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全面来临,为了更好地探讨新时代背景下的职业规划问题,我们首先要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有较为全面、客观的了解和认识。

1.知识和智力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从现实情况看来,知识和智力成为了推动知识经济稳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掌握丰富、全面的现代知识,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成为了知识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成为社会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此外,就业结构的高技能化、服务业的高科技化以及制造行业的高科技化等都与知识经济密切相关。

2.网络化和信息化成为主要标志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多媒体技术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在资源共享和信息处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递和使用在知识经济时代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经济形式表现为无形化和虚拟化

与传统工业经济的经济形式不同,知识经济已经不再以依赖大量资金、设备、原材料等有形资产为主的方式来拉动经济增长。与之相反,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和质量水平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也推动知识经济时代中的虚拟经济的稳步发展。

4.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全球化特征明显

一方面,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主要的生产要素,知识、智力和个人创造力等都是能够重复使用,并与时俱进地进行更新和调整的,可以说知识经济时代整体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另一方面,由于知识是无国界的,所以知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也是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由于个人和组织在知识掌握能力上的限制,只有国家之间相互协作、相互借鉴,知识经济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模式的变化

由上文,我们对知识经济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模式也有了新的变化和调整,这是十分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的。

1.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模式

诚如我们所知,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模式脱胎于工业经济时代。而工业经济时代市场环境稳定、市场竞争不激烈,职业流动性低、职工安全感高的特点使得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整体呈现出可预测性、稳定性的静态特征。

2.知识经济时代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模式的转变

由上文,我们知道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智力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由此,在个人主体意识觉醒、个性化特征日益明显的今天,市场环境总体变得十分复杂、市场竞争也更为激烈,人们的整个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变化性、无边界性日益明显。当前,理论学界对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模式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而最为普遍的就是无边界职业生涯和易变性职业生涯这两种。

(1)无边界职业生涯模式

在无边界职业生涯发展模式下,职工流动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而雇主也很难像以前一样为职工提供“终身服务”的稳定工作岗位。因此,职工常常采取转换工作、转换职业的方式,充分利用组织内外的社会网络来寻找自己的职业定位。

总的说来,无边界职业生涯模式呈现出了与知识经济时代相契合的特征。具体说来,首先,无论是工作组织、还是职工自身,他们所认定的工作契约都从长期发展型向短期交易型转变。对于雇主一方说来,他们可以通过契约的期限性和可解除性来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职工的工作绩效,进而提高组织的经济效益。其次,从现实情况看来,过去职工大多数情况下都只在一个组织工作,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就职者同时隶属于不同组织、不同行业,职工的工作形式和工作内容呈现出跨越组织边界的特征。此外,在无边界职业生涯规划模式下,社会对职工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大大提高,单一的、特殊的知识技能以及不能够满足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而可迁移的、转换性强、灵活性大的知识技能才能够更好地应对不同岗位的工作需求。而更重要的是,在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模式中,年龄已经不再是个人职业发展阶段转换和职业选择转换的决定因素,在大多数情况下,职工的知识技能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程度更多地代表了他们的职业竞争力。

(2)易变性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模式

从易变性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模式的观点看来,个人的个性化特征和主体意识在知识经济时代得到了释放和强化,也就是说,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模式不再是由组织所领导,更多的是个人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因此,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出现了明显的易变性特征。

总的说来,易变性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模式的核心不再是组织与个人这个整体,而是强调个体,个人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任意调整和改变的权利和自由,个人的专业知识技能使得他们能够实现在不同岗位、不同行业上的灵活转换,而不再是被动接受。此外,职业生涯成功与否的界定标准开始转向个人,也就是说,职业生涯给个人带来的工作满意度、价值实现度以及自我提升程度是评价个人职业生涯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而不再是由外界统一的标准和模式来界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对策

1.组织角度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无论是无边界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模式,还是易变性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模式,都给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和挑战。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模式的新转变,组织首先要完善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活动,以更好地保障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的调配和管理。

具体说来,组织可以组建专门的职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小组,通过个别咨询、面对面访谈活动,为职工提供自我评估的工具和机会,帮助职工制定和完善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这个过程中,组织可以充分了解职工对自身职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同时在这个基础上,组织可以适时地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规划,变革原有的绩效考核和评估机制,及时更新人员招募和培训计划,从而为组织的长远发展留下足够的人力资源储备。与此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组织应该培养战略性眼光,通过组建战略联盟、创新和竞争对手的合作方式以及学习并采用网络化的组织结构,尽可能地精简核心员工,减少中高层的管理层级,同时增加非固定员工比例、适当向中高层职工“放权”,以此增加职工的工作灵活度和积极性,推动组织自身向学习组织发展,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需求。

2.个人角度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不仅组织要依据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模式的变化调整和改革自己的发展模式,个人更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以更好地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1)建立新型心理契约关系,适应易变环境

正如上文所分析的,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组织在工作稳定性上无法提供保障。为了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个人首先就要适应易变市场环境需求,与组织构建新型的心理契约关系,通过对自己职业发展阶段变更的规划,更好地应对岗位变动和职业变动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但是与此同时,这并不代表职工不需要培养自己的工作认真度,组织内部的绩效激励机制对职工而言就是很好的约束和激励,因此,职工虽然对组织的忠诚度有所降低,但是对于工作的认真程度和负责程度则应该更为重视。

(2)全面提升个人素质,增强自身职业弹性和可迁移技能的学习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和智力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和竞争要素。个人想要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首先就要全面提升自身的个人素质,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具体说来,员工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或者是通过自学,学习和掌握跨领域、可迁移的职业技能,让自己在不同岗位和职业上都能够具备竞争优势,从而提升自己的可雇佣性,增加自己的工作弹性。

(3)实现工作与自我提升的平衡

正如上文所述的,当前,员工更为看重在职业生涯当中的自我价值实现和自我满足,这也就是说,职工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自我提升、自我完善上。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工作和自我提升都是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重心,而员工在工作上的努力和成就本身就是对个人综合素养的一种提升。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市场竞争,我们不仅要不断充实自身的综合素养,更要注重保持学习与工作的平衡,避免顾此失彼。否则,我们既不能很好完成工作,留任当前的岗位,也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操作能力。

总结

总而言之,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不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都应该与时俱进地做出调整,以更好地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自我提升。

参考文献;

第4篇

措施。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终身发展能力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就业背景下,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加严峻,一些地方给中职生的就业机会看似不少,但其就业实质上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其就业的不稳定性、就业质量不高也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引导中职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从而提升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显得尤其重要。本研究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当前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引导中职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的几点具体

措施。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汕头市林百欣科学技术中等专业学校的在校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580份,收回有效问卷532份,有效回收率91.7%。其中男生234人,女生298人。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通过制订调查问卷对中职生进行调查。问卷绝大部分使用封闭式问题,调查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自我认识能力、环境认识能力、参与职业生涯辅导主动性等。

二、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经调查显示: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只有36%的被调查者有“明确的职业理想”,而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并不清楚或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近2/3的被调查者没有朝着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而努力。

由于很多中职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导致他们在面临就业时才匆忙选择某个职业,这种职业选择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

于是很多学生过不久发现不合适又胡乱跳槽,受此影响,中职生的口碑只会越来越差,使得其就业局面更加严峻。

2.自我认识能力较低

自我认识能力方面调查结果见表1所示。调查显示:中职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较弱。在对自己的职业兴趣的了解程度方面,表示非常了解的只有9%,而了解一点或者不了解的学生分别占了76%

和15%。在对自己职业发展的优、劣势的了解程度方面,非常了解的只有7%,而表示了解一点甚至不了解的占了73%和20%。在选择理想职业时,中职生最注重个人发展前景,其次是行业发展前景,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居第三位。在“所期望的工资水平”问题上,近一半的被调查者选择2 000~4 000元,22%的被调查者选择4 000元以上。同时有67%的被调查者表示选择工作时会主要考虑自己的职业理想。

由于中职生没有真正地认识自己,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更适合哪种类型的职业,对自己的特长能力认识也不到位,忽略自身的竞争实力,择业期望值也与现实存在偏差。这些情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职生对自我认识不清,或者自我定位不够准确,导致他们很难顺利就业。

表1 自我认识能力调查结果

3.环境认识能力偏弱

经调查显示:中职生对社会环境的认识能力有限。中职生的就业优势之一就是专业技能,但对于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的了解程度,只有8%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了解。对用人单位及岗位要求的认识,关系到中职生能否根据理想的职业目标进行有效的能力准备,但有18%的被调查者表示根本不了解,绝大部分毕业生只是处于初步了解状态,非常了解的比例仅有7%。由于中职生缺乏对社会环境的充分了解,容易产生过于乐观或过于悲观的现象,从而影响其职业发展定位,不能进行科学的职业决策。

4.参与职业生涯辅导被动

参与职业生涯辅导情况的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调查显示:中职生参与职业生涯辅导被动。目前中职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职业生涯辅导途径,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校广播站和宣传栏的宣传、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咨询及其他教师的辅导等。这对促进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积极作用。但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辅导的主动性普遍不高,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学校的职业生涯辅导课程,而没有主动地寻求其他辅导资源,如,职业测评工具,甚至有部分学生表示没有接触过任何生涯辅导。由此可见中职生参与职业生涯辅导比较被动,很少有学生能够主动反思自己,认识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制订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实现职业理想而做好各种准备。

表2 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调查结果

三、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改进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培训,提升职业生涯辅导水平

《职业生涯规划》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四门必修课之一,其教育的重任基本落在德育课教师身上,但多数德育课教师对职业生涯指导的专业知识了解甚少。由于与企业联系少,也没有到企业调查、实践的机会,因此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虽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但缺乏说服力,难以给学生科学的指导。所以,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特别是多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调研实践,了解学生的就业环境以及生产环境。另外教师自身也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调研实践,并尽量持有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上岗,科学地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2.提供全程化指导,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并非只是入学时或毕业后才要面对的问题,而是伴随着整个中职学习阶段。因此从学生进校之日起就要开始对其持续的生涯规划教育, 不同年级确立不同的目标,并开展不同的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正确认识。

如,针对一年级的新生,提供全面而详细的专业信息,引导学生结合专业,了解职业、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针对二年级学生,教师在平时的专业理论教学中,要适当地介绍本专业的就业形势及行业的发展趋势、学生的就业方向等,引导他们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水平及实践能力。针对即将毕业的三年级学生,要尽量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情况和企业招聘要求,邀请社会上不同行业的人士介绍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对人才的要求等,帮助学生根据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使之更加合理、科学,从而提升终身发展能力。

3.提供个性化指导,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

科学地规划职业生涯,需要引导中职生学会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做到人职匹配,确定合适的职业理想。目前中职生择业存在一些误区,其中一点就是择业期望值过高,往往只注重高收入、高福利,而忽视自身的兴趣、性格及能力,所从事的职业与自身不相符合,从而难以提升职业的发展空间,导致职业生涯失败。为此,教师可借助部分科学测量工具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如,职业兴趣自测表、职业性格自测表等个性化测试工具,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能力。也可引导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和比赛,如,演讲比赛、辩证赛、技能竞赛、主题班会等,通过活动,让学生展现自己、提高自己,从而更客观、全面地了解自己,剖析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取向等,使职业生涯规划更能符合本人实际,从而提升终身发展能力。

4.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环境认识能力

很多中职生就业时一方面对自己缺乏合理的定位,另一方面对就业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形成科学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因此学校应提供条件,加强实践,让学生了解职业、认识社会,使他们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知道自身的优缺点,明确自己将来可以发展的职业方向,把自己的学业与社会的职业需求和就业形势结合起来。而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以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在各学校的铺开,中职生到企业进行中期实习、顶岗实习,都是职业教育的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实习期间检验自己前期制订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的岗位要求的能力、素质要求是否相匹配,是否需要根据就业形势对职业目标进行调整,

从而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加科学。

5.积极引导,激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

学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因此是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关系到其职业生涯规划能否成功。从分析发展条件、确定职业目标到规划发展阶段和构建发展阶梯,包括就业后的调整与评价等一系列过程的规划是否科学,不仅关系到中职生的首次就业,而且关系到其终身发展能力。但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决定了需要教师组织相关活动来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以全国中职生“文明风采”竞赛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竞赛活动作为载体,鼓励学生制作职业生涯规划书参加比赛,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产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强烈意愿,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的职业生涯辅导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科学地规划职业生涯是每一个中职生就业的必备工作,也是成功的职业生涯的必然要求。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引导,也需要学生自身的配合,才能使规划更加科学,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并在职业生涯过程中充分发挥才能,不断提升终身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张建娣.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

研究,2012(06).

第5篇

论文摘要:制订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还是教师自我实现和人生幸福的需要。教育行政、教师培训部门、学校应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作用,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帮助中小学教师形成职业生涯规划。

一、教育变革下教师的困惑与倦怠

1.教育变革在促进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加速了教师的专业认同危机,主要表现为教师自我的迷失、对专业技能的迷茫和焦虑、教学中的角色冲突与模糊、对专业发展前景的惶恐。

不断翻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和由此带来的复杂、琐碎的教学任务正在日益挤占教师个人的生存空间,教师迷失在日益工厂化和程序化的教学中。新课程改革以后,涌现出许多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建立在这些观念和理论基础上的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呈现出极其多元化的理解,造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的艰难和迷茫。教师既无法判断自身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选择的优劣,又难以对同行的教学做出令人信服的评价。角色冲突导致教师对专业身份认识的分裂,并不断模糊教师的角色认识和角色扮演,过去在学生面前镇定自若的教师一下子变得惶恐不安和措手不及了。

2.国外研究资料表明,职业倦怠现象最易在助人职业中产生。教师职业是典型的助人职业,是一个压力来源较多、压力强度较大的职业,因而在教师群体中极易产生职业倦怠现象。职业倦怠是一个综合征候群,一般把它看做是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个人背景因素。国外多项研究表明,个人背景因素中的多项变量都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存在着联系,包括年龄、学历等。有研究发现,年轻教师比年长教师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情绪衰竭,高学历者的倦怠状况更严重,但性别研究尚无定论。

(2)工作压力。产生倦怠的主要压力源包括:缺乏主管支持、缺乏家长和团队支持、工作负荷大、学生的低学习动机和纪律问题。这些研究表明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是教师职业倦怠的显著影响因素。

(3)自我效能感。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对倦怠水平有预计作用。低自我效能感的教师比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师职业倦怠更严重。班杜拉则认为自我效能感是倦怠的中心调节变量。

(4)组织公平。组织公平是指个体或团体对组织对待他们的公平性直觉知觉。报酬公平性、丧失对工作的控制、角色冲突与模糊、缺乏支持等组织因素都被认为是倦怠产生的重要决定条件。有研究显示,程序公平性和分配的公平性与职业倦怠有中等程度的相关。

(5)社会支持。多项研究表明,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在社会支持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上,目前学术界的观点还不统一。

以上是西方教师职业倦怠近几年主要的实证研究。我认为,上述研究无论是从工作压力、组织公平、社会支持等外部因素分析,还是从个人背景因素及自我效能感等教师角度来分析,都没有能够真正站在一个教师的立场上来看待教师职业倦怠现象。

二、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教育变革要高度关注教师作为主体性的存在,要更多关注作为“人”的教师的主体需要,不仅要向教师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还要为教师个体的成长创造条件。

2.重视个体实践性知识在教师专业中的价值。教师专业的最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实践性强,因而个体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专业认同的形成实际上是教师个人实践知识和教师群体共有知识不断整合的过程。我们必须关注教师知识的实践性和建构性,关注教师知识产生的经验情境。

3.做好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说教师从自身优势和特点出发,根据时代、社会的要求和所在学校的共同愿景而做出的能够促进教师有计划地可持续发展的预期性、系统性的自我设计和安排。这就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育行政、教师培训部门、学校一定要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其次,教育行政、教育培训部门、学校一定要把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

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反思有利于教师完善自我,健全人格。不断反思的教师必然是终身学习型的教师。在持续反思、学习中,教师不仅会积累丰富的教学知识,增加无穷的教育智慧,而且能扩大视野,开拓思想,使自己的人生观和人格升华到更高的境界,进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司继伟,王金素.引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教师评价因素[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158-161.

[2]鲍传友.教育变革中的教师专业认同——危机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0.02.

[3]潘世祥.探索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J].人民教育,2010.12.

第6篇

[关键词]“90后”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

[DOI]10.13939/ki.zgsc.2016.02.213

21世纪,大学生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因此,“90后”大学生做好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对其今后的就业、择业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1“90后”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缺乏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意识

当下,许多“90后”大学生缺乏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意识,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刚步入大学,距离今后择业找工作还比较遥远,因而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比较奢侈,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没有形成明确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意识,对于就业择业之事,更倾向于看事实说话,即随行入市。[1]这也导致许多“90后”大学生在择业时将工资薪酬视作首要标准,鲜少和个人的兴趣、理想、优势等其他因素相结合。

1.2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与职业定位

目前,“90后”大学生正处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的探索时期,由于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与职业定位,导致他们在进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时,暴露出一些问题,举例来说,有一些“90后”大学生想要进入大公司工作,但从未对该公司的发展前景以及企业文化等做过分析与研究,加上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与职业定位,结果在面试之时就被刷下来,与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公司失之交臂。此外,还有一部分“90后”大学生存在着投机心理,未摆正心态,渴望走捷径成功,欠缺艰苦创业的思想意识。

1.3不能准确、客观的评估和审视自我

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自我评估是其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过程中的最初环节,对于其今后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准确、客观的自我评估,是“90后”大学生进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的基础和前提。然而,当下有许多大学生对于自我认识过于片面,不够全面、准确和客观,致使出现了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过分的肯定自己,认为自己很优秀,过分放大自己的优点,而缩小或忽略自己的缺点,骄傲自满,过于自负。另一种就是过分的否定自己,认为自己毫无用处,过分放大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优点,缺乏自信,比较自卑。[2]这两种极端的现象势必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前一种对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期望值太高,难免会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后一种对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期望值太低,难以准确定位自己,实现自我价值。正因为许多“90后”大学生不能准确、客观地评估和审视自我,导致其职业定位不准,就业较难。

2“90后”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的意义

2.1有助于让大学生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

“90后”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的意义,首先在于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能够激励“90后”大学生为了目标而努力奋斗。

2.2有助于大学生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五大要素,分别是知己、知彼、抉择、目标、行动。其中前两个要素是后三个要素的前提和基础。所谓知己,就是要求“90后”大学生对自己能够有客观的认识和准确的自我定位。这样有助于让“90后”大学生清楚地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结合自身的特点及兴趣,合理规划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扬长避短,充分激发和挖掘自己的潜能,全面提升自己。[3]

3“90后”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的对策

3.1制定相关的政策,规范对就业市场的管理

政府及教育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与此同时,不断加强和规范对就业市场的管理,这是促进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决定其能不能发挥效用的重要影响因素。首先,政府根据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与大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制定相关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大学生个人职业发展与规划教育更加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以及制度化。其次,政府部门要不断推进劳动人事制度以及户籍制度等的改革,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大环境。

3.2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机制

为了顺利开展“90后”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高校要树立相应的教育理念,建立健全“90后”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机制。首先,要对“90后”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做好总体布局,统筹规划,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集服务、指导以及咨询等为一体的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则教育体系。其次,还要制定相应的“90后”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制度,切实贯彻执行相关制度。[4]通过这些方式对“90后”大学生开展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能够使其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基础,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找准今后实施职业发展的方向。

3.3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优势

“90后”大学生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增强自我的就业竞争优势。首先,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理论知识,夯实理论基础,增加自身知识积累和知识储备。其次,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全方位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最后,培养综合职业竞争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优势。只有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综合职业竞争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一定的优势。

3.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广泛参加社会实践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逐年增加,因而“90后”大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当代“90后”大学生而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今后走向职业生涯所必备的一种基本素质。首先,“90后”大学生应当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抗挫折能力,也就是俗称的“抗压能力”。[5]一般而言,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或困难,遇到挫折或困难时不要惊慌,不要产生畏难情绪,应当摆正心态冷静坦然的对待遇到的挫折或困难,可将其视作对自己的考验,要敢于迎接考验,迎接挑战。其次,“90后”大学生应积极扩展社交圈,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网。此外,“90后”大学生还应广泛参加社会实践,增加社会实践经验。

4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90后”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如缺乏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意识、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与职业定位、不能准确、客观地评估和审视自我等。笔者针对“90后”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首先,制定相关的政策,规范对就业市场的管理;其次,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机制;再次,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优势;最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广泛参加社会实践。希望以上对策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实现理想就业。

参考文献:

[1]余强.“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

[2]朱柱.“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刍议[J].才智,2015(13).

[3]赵乐.“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趋势探析及教育对策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7).

第7篇

一、 招新宣传

本次招新的宣传途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出示宣传海报

在招新工作开始的首要阶段,我们就绘制一张大海报,并贴在了海报张贴处,对广大在校的学生进行了宣传。扩大了宣传面和宣传力度。

2.食堂设点宣传

我们协会用一周的时间,在每天的中午和下午,在饭堂设点宣传,同时还对过往的同学发放我们自己印发的宣传单。在饭堂设点宣传,既可以向同学们介绍我们协会的宗旨、机构、特色活动,更可以有利的解决了同学们心中的疑惑,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周下来,现场报名或者过后短信电话报名的人就很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3.走访宿舍

在进行食堂设点宣传的同时,我们协会有组织大量成员,深入本院大一新生的宿舍进行宣传,深入宿舍,可以拉近与新生之间的关系,让他们感到了温暖和重视,进入宿舍宣传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社团宣讲

在宣传的后期,我协会利用院里几大社团一起宣讲的机会,又进行了一次宣传。本次宣传,我们就我们协会的特色活动、锻炼平台、协会机构设置,更加深入的讲解,使同学们更加的对我们有深入的了解。

经过几轮的宣传,我们协会前期和后期的报名总人数是一百多人,达到了预计的效果!

二、 正式招新

在正式招新工作中,我们主要进行的是面试。在面试中,同学们各抒己见,充分展现自我。首先由他们先自我介绍,紧接着是我们进行了不同的面试提问,他们时而紧张,时而舒缓,神态各异。更多的同学是以自信的勇气和自我展现个人风采。经过他们激烈的面试,根据他们展现出来的胆量、素质、内涵、才华及语言组织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我们公正、公开、公平评选、确定了进入最终留下来的同学的名单并张榜公布了他们的名字。

在面试中,竞争最为激烈的是秘书部,收到的报名表达30张之多,经过面试有5个成了幸运儿,策划部录取了4人,外联部录取了5人,宣传部录取了5人,市场拓展部录取了5人,人力部录取了5人。被录取的同学将成为我们协会的“见习干事”,并将接受近一个月的考察,届时将会再淘汰部分成员。

三、 后续工作

招新结束后,我们协会对招新工作进行了总结,首先肯定了招新工作人员的成绩,同时也指出了招新工作中的一些问题。除此之外,协会还对新干事招新以及会员大会的召开进行了工作布置。最后我们还举办了欢迎新会员入会的典礼,借此,加强与新助理之间的感情,鼓励新助理放开手脚的在本协会这个舞台展示自己的能力。

本次协会招新工作的圆满结束,离不开工作人员的努力,更离不开全院师生的支持。也为我们以后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本次招新,存在的优点有:

1.招新之前做了详细的计划,预料到了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2.宣传与招新同步,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3.跟进的人员及时跟进、检查,有备无患;

4.资料整理有条有理,为后面的成功面试打下了基础;

5.对于招新中出现的突然问题能够及时稳定处理;

对于这些优点,我们会继续发扬,把它们落实到生活中去。

当然,本次招新,也存在了一些不足点,存在的不足点有:

1.未深入各系进行更详细的宣传,导致会员在各系的分布不均匀;

2.交接班,工作交代不够清楚,以至轮班时工作展开的有些混乱;

3.饭堂设点宣传时,人员不能按时到位;

第8篇

【关键词】高校就业;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对大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要求日渐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已引起了高校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服务体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长久之策。为顺应形势,高等学校应不断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切实提高职业生涯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自身成才的需要。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服务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首先,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不强。是否具有职业规划意识,职业定位是否准确、职业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对于大学生的职业选择、生涯发展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很多大学生往往将职业生涯规划简单的等同于职业选择。就业问题往往被简单的认为是毕业生的事情,缺乏对职业生涯的基本认识,在面临择业时才匆忙询问老师、家长的意见,希望他们告诉自己该选择哪个行业,哪种类型的工作。而学生本人自我认识较弱,不能从兴趣、价值观、能力等方面深入分析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位。在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学习的目的性、方向性不足。随着高考压力的解除,很多大学生在大一的时候感到茫然。与高中被动式的学习相比,很多学生反而不适应大学较为宽松的学习氛围,加之专业选择的原因,很多学生要么茫然不知所措,毫无学习兴趣及动力;要么跟风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应付五花八门的考级考证,在多本证书多条路的观念指引下整个大学生活忙忙碌碌,异常辛苦。但到毕业的那一天,却发现自己相对于其他同学而言,没有任何特长,考得那些证书也只是增加了自己简历的厚度而已,大有“只拉磨不看路之嫌”。由新浪网、北森测评网与《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共同实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显示,有近四成的大学生对自己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还是满意的。但是,当把这种规划分解后,他们的选择就没有这么乐观了:仅有12%的人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18%的人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是什么的人只占16%。这种现象说明,大学生对自己及环境缺乏客观的分析及评价,造成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判断上前后矛盾,表明大学生对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还不十分清楚,对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潜力的认识比较模糊。

(二)高校重短期效益轻全程规划。我国大学教育中的职业辅导还仍然是帕森斯式的“就业安置”,辅导工作对象太窄,主要面向毕业班,对毕业生进行突击教育。局限于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准备就业材料、提高就业技巧等方面,以便毕业生就业时现学现用。这种短期促销的教育方式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职业辅导,它同学生的职业生涯预备期和发展期相分离。

目前,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环节还比较薄弱,学校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和健全的教育组织,专业化职业生涯规划辅导队伍还没有建立。从学生的内在需求看,他们正处在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需要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作出决策,而对于职业生涯路径选择、人生设计和规划,单凭他们自己的经验和能力是很难把握的,需要学校专门机构的帮助,需要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指导,需要有专业教师的辅导。而目前,授课老师仍停留在一般的就业指导方面,主要负责学生就业的辅导员也往往忙于应付事务性的工作,没有条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服务。有专家指出,在大学生一遍一遍地上演“错位就业”时,学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辅导内容相对陈旧。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辅导内容和辅导课程建设是核心。根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目标,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内容还比较落后。1.辅导内容缺乏科学性。由于不少高校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纳入高等教育教学大纲时间不长,没有统一使用的教材,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缺少科学理论指导,加上辅导人员本身缺乏专业知识,很多人都是凭借过去做毕业生分配工作、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业信息收集与工作的经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2.辅导内容缺乏市场性。现在我国的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课程中涉及到实践部分的内容较少。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流于说教,与实践结合不紧密,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和大学毕业生择业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空泛的理论说教已经无济于事。学校的教育与职业定向脱节,缺乏行之有效的职业技能与观念的教育,市场的针对性就会很差。3.辅导内容缺乏针对性。由于师资不足和大学生数量猛增,目前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不论是授课还是讲座,一般都是泛泛而谈,缺乏针对不同类别、不同要求、不同条件学生的研究和了解,特别是对急需帮助的弱势群体学生(贫困生、残疾学生、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等)缺乏分类指导的经验和方法,也更谈不上个性化辅导。

二、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服务体系的策略及建议

(一)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师资队伍是开展所有工作的基础及核心。这支队伍必须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基础,了解其指导的学生专业和职业方向,熟悉学生,掌握就业政策,相对稳定,努力实现专业化、职业化,以期具有较高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水平。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除专任教师外,还应有系、专业负责人,班级辅导员,学校招生就业工作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学生心理咨询部门的人员以及必要的企业界有关人士。只有将上述人员整合起来,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工作,才能取得实效。笔者认为,应特别注重和加强辅导员在整个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作用。就目前我国本科高校特别是一些地方院校的实际而言,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就业工作主要是在院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统筹安排下,由各个系部分管就业工作的辅导员具体实施的。受学生人数的影响,特别是毕业生人数的影响,他们主要将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对毕业生的指导服务中去,往往忽视对非毕业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同样是由于学生人数过多,辅导员疲于应付各种事务性的管理工作,缺乏对学生个性化的服务与指导。所以说,不管是作为学校还是辅导员,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现实意义,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而言,要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个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应该保证专人从事该项工作,加大对辅导员的培训及技术支持,使其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作为辅导员自身而言,要加强学习,不断反思,向“专业化”及“职业化”发展。

(二)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但要面对大一学生,目的是让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深入大一学生,促使他们在初入学校时就有意识地思考如何规划好大学三年生活。讲求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结合,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实践性,活动性。应鼓励任课教师积极探索基于体验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其次,为保证课程互动与实训,最好保持小班化授课。如果课程缺乏针对性,而以大班、合班方式授课,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无法互动,实践和实训的缺位。同时,在大二、大三职业定向期,也要注意对其个性化的指导与服务,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处在自我认知、职业心理准备时期,要通过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职业心理测评,进一步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模式和自己的学习目标,作出对自己、对社会有利的职业决策。这个时候应考虑未来是深造还是就业,并以提高自身素质为主,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可以开始尝试兼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增强英语口语能力,增强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证书考试;同时,要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和教师的科研项目,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要开始有选择性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多读人物传记、纪实报告来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其全面素质得以提高,从根本上提高其就业核心竞争力。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评价体系建设。自我认知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大学生在对待自己心理上的自我,即内在自我,如性格、兴趣、意志等方面;在理性自我,如思维方式、思维方法等方面;在社会自我,如责任、权利、义务等方面存在很大程度的感性和主观色彩,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仅仅依靠学生自己的认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心理测量学科的研究成果,引进人才素质测评技术,通过科学测评提高自我认知的可靠性与可信度,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心理、职业兴趣和职业价值观等。在选择职业生涯测评系统时,必须选择与国内学生特点结合紧密、效度较高的测评系统,通过专业人员做测评与解释,形成一份完整的测评报告。在测评报告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组织学生向父母、老师、同学等了解他们眼中的自己,得到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学校要通过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分阶段的职业生涯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为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大学生就业工作任重而道远,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不断完善其指导服务体系是教育工作者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只有以此为突破口,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当前素质教育的一项核心内容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科学的辅导。

参考文献

[1]于东江.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和措施[J].教育与职业,2010(1).

[2]张洪田,张慧研.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

[3]屈善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服务体系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

[4]杨东进.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