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图书馆社区志愿者

图书馆社区志愿者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1-07 04:25: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图书馆社区志愿者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图书馆社区志愿者

第1篇

本文作者:高和荣工作单位:厦门大学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如果说经济发展改变的是一个国家的面貌,那么文化繁荣则可以化育一个民族的风骨,文化志愿者及其志愿活动则是一个地方乃至整个国家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催化剂。十七大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这是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文化志愿者”概念,把文化志愿者作为我国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的主力军,将文化志愿服务作为推进我国文化建设的创新之举,这将更加有力地推动全国各地切实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推进文化志愿服务的发展。1.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厦门是我国较早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城市。早在1993年12月,共青团厦门市委就响应团中央号召建立了福建省第一支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厦门市青年志愿者筼筜治安分队,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随后不久,厦门市红十字会、厦门市民政局以及其它社会组织陆续建立起各种类型的志愿者队伍。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厦门市志愿者队伍得到了长足发展,累计有30多万名注册志愿者为市民提供各种志愿服务,志愿者人数占厦门市人口总数的10%左右。现在,厦门市拥有青年志愿者、中华巾帼志愿者、红十字志愿者、社区志愿者、五老志愿者以及科普志愿者等多支志愿服务组织。其中,以大中专学生、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医务工作者为主体的青年志愿者队伍,他们围绕马拉松、投洽会以及其它大型活动开展了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志愿服务;以女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中华巾帼志愿者队伍开展科技、卫生、法律、文艺等专业服务;以社区居民为主体的社区志愿者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服务;五老志愿者以研究会和各类文体协会骨干成员为主体,开展文化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志愿服务工作;而科普志愿者则大力开展科普活动,举办相关科普竞赛等服务。在这些志愿队伍中,具有一定的文化专业知识或文艺专长的志愿者自然就是文化志愿者,他们是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推动厦门文化繁荣与发展的生力军。从志愿服务的行业分布上看,公共文化部门成为文化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场所,他们成为厦门市文化志愿者队伍的主体。早在2005年,厦门市少儿图书馆出台相关制度向社会招募了100多名志愿者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2007年,该馆对志愿者招募制度进行完善后又召集了300多名文化志愿者。他们每周利用半天时间协助图书馆开展办证咨询、图书排架、读者借阅咨询、社区文化宣传、读者活动组织等方面的工作。除此之外,这些文化志愿者在接受系统培训后能够协助少儿图书馆开展大型读者活动。2009年开始,厦门市图书馆招募“文明小督导”志愿者,组织他们到少儿借阅区协助工作人员维护阅览秩序、整理图书,到自助借书区指导读者操作RFID自助借书机,到综合阅览区内对个别读者的个别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到总服务台以及各阅览区开展图书分类、整架、排架等工作,该项志愿服务一直受到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欢迎。截止到2012年6月底,厦门市公共文化部门共有注册文化志愿者2435人,其中有801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42人具有高级职称。总体上看,这些文化志愿者利用一技之长开展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成为繁荣厦门城市文化的重要力量。例如,厦门市集美区文化馆的志愿者不仅致力于集美区北区文化广场活动,而且还开拓志愿服务范围,分别在杏林文体中心、集美嘉庚纪念馆广场、杏滨街道文化广场成立文化志愿服务分队,通过网站或QQ群相关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信息,带领民众广泛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再如,同安区图书馆以及区少儿图书馆设法为乡镇民众提供文化志愿服务活动,2010年全年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分别达到12次和30次以上。这些文化志愿服务的开展既提升了厦门城市文化品质,丰富了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促进了志愿者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2.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的特点经过这些年来厦门市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建设,我们认为厦门市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鲜明特点:一是文化志愿者招募的规范性。为了挑选热心为市民提供文化服务的文化志愿者,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促进文化志愿者队伍的持续发展,一些文化部门,如厦门市图书馆、厦门市少儿图书馆等在招募文化志愿者之前就着手制定文化志愿者招募规则,明确文化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及使用,制定文化志愿者服务章程,规定文化志愿者的加入条件、考核程序、服务岗位、服务内容、考核与激励以及相关权利和义务等,努力通过制度建设推动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例如,根据厦门市图书馆所制定的文化志愿者服务章程有关规定,文化志愿者参与图书馆服务的岗位主要有三类:一是普通的岗位,如图书借还、图书上架、架位整理、图书修补、图书加工、回答读者简单咨询等;二是具有一定技能要求的岗位,例如,英文阅览室管理、美术设计、网页制作以及文化下乡、送戏到社区等;三是专业性较强的岗位,如图书分类编目、大型读者活动、回答读者专题咨询、业务辅导、系统管理等。围绕这三类岗位要求,文化部门可以据此有针对性的招募相应的志愿者。二是文化志愿者队伍的专业性。志愿者服务是一项专业性、专门性比较强的社会服务工作,只有专业人士才有可能为市民提供专业的文化志愿服务,也只有加强对文化志愿者的专业培训才有可能使他们为民众提供更加规范的志愿服务。为此,市文化等部门设法招募有一技之长的爱心人士加入文化志愿者队伍,以便提升文化志愿者的专业素养;市图书馆以及少儿图书馆等众多部门则加强对文化志愿者进行系统化、专业化、规范化的业务技能培训,为文化志愿者讲授各项专业服务的基础理论与具体技能,如图书馆业务流程、图书分类编目、报刊管理、书目查询、图书排架,再如群众性歌舞节目排练、民族器乐培训等。这些培训有力地提升了志愿者的业务能力与业务水平,促进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三是文化志愿者服务的基层性。基层群众是文化志愿服务的重要方向,也是文化志愿服务得到人民群众衷心拥护的可靠依据,更是文化志愿者队伍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作为全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厦门不仅要达到国家制定的“东部创建标准”,而且要能够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经验。例如,国家创建小组规定被评为“示范区”的城市图书馆及其公共电子阅览室要为公众提供每周56小时以上的免费上网服务,文化馆(站)、博物馆每周开放时间42小时以上,图书馆每年下基层服务次数不低于50次,文化馆每年组织流动演出12场以上,流动展览10场以上。厦门市为此引导文化志愿者走到街镇、深入村居,为广大民众提供专业化、大众化、普及化的文化服务,既圆满完成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标准,又使文化志愿服务贴近民众、扎根民众生活。四是文化志愿者自律性。自我管理是文化志愿者得到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也是提升文化志愿服务境界的重要方面。为此,厦门市图书馆、青少年宫、少儿图书馆等部门积极引导文化志愿者进行自我管理,由他们自己组织填写志愿服务时间、内容以及心得等,同时引导志愿者创建厦门市文化志愿者网站,各区建起文化志愿者QQ群,设立文化志愿者论坛,组织文化志愿者经验交流以及联谊活动,推动文化志愿者队伍自我完善与自我管理,努力在“助人”过程中实现“自助”,增进服务对象、志愿组织以及志愿者个人三方面的共同发展。

尽管厦门市文化志愿者人数众多,文化志愿者积极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但是,从创建一流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来看,厦门市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完善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对策。1.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的不足一是文化志愿者准入不够严谨。文化志愿者是做好文化志愿服务的根本与核心,只有招募到具有良好志愿服务精神、具有一技之长的文化志愿者才能做好文化志愿服务工作。这就意味着必须要有规范的文化志愿者招募程序与招募办法,以便能够对申请者的基本文化素养、专业技能水准、人际交往沟通、自我控制能力等进行考核,从而挑选最恰当的人选。但是调研发现,在实际招募文化志愿者过程中个别单位或者为了一味地追求文化志愿者数量,或者为了减轻本部门的工作,或者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和考核等,缺乏科学而规范的文化志愿者选拔制度及实施机制,个别部门甚至将一些基本条件尚未具备的人员都吸收到文化志愿者队伍中来。不加选择地招募文化志愿者,必然使得文化志愿者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功能。二是文化志愿者考评制度不够完善。考评是对文化志愿者在一定时期内的志愿服务进行综合性评价,以便能够更加科学地评估文化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工作情况及其工作绩效,帮助各位志愿者全面、准确地总结自身的志愿服务工作,不断改进志愿服务方法,提高志愿服务水平。但是,厦门市尚未出台系统而规范的文化志愿者绩效考评办法,现有的考核仍然停留在思想以及服务时间等简单的考核,缺乏与现代志愿服务相适应的、完整考核体系,尤其没有形成一套针对文化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务的考核计划、考核程序及其量化评分、考核绩效改进等科学的考核体系,这不利于激励优秀的文化志愿者脱颖而出,制约整个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与完善。三是文化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持续性不足。一些文化志愿者本身是通过机关事业单位行政动员而参加,他们尽管有文化志愿服务的本领,然而却缺乏进行文化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他们提供文化志愿服务的自主性较弱,甚至把文化志愿服务当成工作任务对待,一旦没有动员就很难自觉提供文化志愿服务;有的把文化志愿服务看成临时性、阶段性的社会事务,而不是把志愿服务当成社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多数文化志愿服务围绕重大节假日而展开。这样的文化志愿服务必然缺乏长久的运行机制,进而制约着整个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建设。2.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建议及其价值结合调研地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的现实,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认为,促进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完善文化志愿者组织机构,加强文化志愿者的组织领导。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建设离不开健全的组织领导,组织结构是指导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的枢纽与关键所在。只有加强文化志愿者组织机构的建设,明确文化志愿者的组织管理机构,才有可能统筹规划各地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总体目标与具体实施,也才能使文化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文化志愿者的绩效考核等工作得以系统而规范地进行,还能有效地推进文化志愿者从自发到自觉、从无序到有序状态的转变,促进文化志愿服务的深入开展。二是完善文化志愿者的准入与退出制度,确保文化志愿者合理流动。一方面,要完善文化志愿者招募制度的建设,明确文化志愿者的基本条件(如年龄范围、身体状况等)与专业技能要求,规定那些具有良好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热心公益事业、自觉开展志愿服务、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或文艺专长的人可以成为文化志愿者,确保那些真正既具有志愿服务精神又具有志愿服务能力的人进入到文化志愿者队伍;另一方面,要落实文化志愿者退出机制。对那些自愿退出者应该经过书面申请确认,办理退出及注销手续,对那些违反志愿服务单位的规章制度并造成严重后果,或者故意给服务对象带来伤害,甚至打着文化志愿者名义从事其它不法行为的人要予以清退,取消其文化志愿者资格,办理退出注销手续,书面通知其本人。三是完善文化志愿者绩效考核制度,明确文化志愿者绩效要求。对文化志愿者进行绩效考核是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只有进行绩效考核,才能激励文化志愿者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去,发现每一位文化志愿者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使他们扬长避短,更好地实现价值目标。为此,就要围绕业绩、能力、态度、潜力以及适应性等五个方面制定绩效考核标准与考核程序,确定考核指标、考核程序以及考核计划,量化评分实施与评定,进行绩效考核记过反馈与改进等,进而推进文化志愿者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促进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长效管理机制的实现。四是引进先进管理手段,对文化志愿者进行网络管理。在文化志愿者招募方面,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络的积极功能,鼓励市民直接在网上报名,填写文化志愿者申请资料,由后台工作人员根据报名者提供的信息加以筛选;在文化志愿者管理方面,可以利用网络围绕文化志愿者招募、志愿者培训以及考核等各个环节进行管理,从而增强文化志愿者管理的便捷性与有效性;在志愿服务方面,可以建立文化志愿者QQ群、MSN、飞信等虚拟空间,使得文化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之间、文化志愿者之间、文化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能够通畅地交流。总之,建立良好的文化志愿者队伍是开展文化志愿服务的基础,也是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可靠保证。只有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解决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过程中的突出矛盾,才能促进文化志愿事业的持续发展,使文化志愿服务更好地满足民众的精神生活需求,进而推动文化志愿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第2篇

1 现阶段首都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基本情况

首都图书馆是北京市属大型公共图书馆,是一座9.4万平方米的百年老馆。首都图书馆(以下简称首图)自2001年开始开展文化志愿服务, 2006年,注册成为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正式会员,2012年9月,正式成立北京市文化志愿服务中心首都图书馆分中心(以下简称首图分中心)。到如今首图已有15年的志愿服务历练。

首图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理念,以首都图书馆党委为领导,以组织人事部为组织依托,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促进整个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在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保障方面,已逐步建立起一支结构稳定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作为首图职工队伍的有益补充,打造事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新渠道。2012年首图分中心成立文化志愿之家,建章立制、规范有序组织管理志愿者注册申请、培训预约、项目服务、总结表彰等工作。组建专家、普通、青少年志愿者三类队伍,服务团队累计40余支,注册志愿者累计4000余人,志愿者的身影活跃在图书馆各个岗位,为读者提供多种服务。首图分中心现设有 “心阅书香”助盲有声阅读志愿服务、“语你相通”手语志愿服务、“图书交换”志愿服务、“播撒幸福的种子”讲故事志愿服务、法律咨询志愿服务、成人自助借还设备使用与引导志愿服务、少儿自助借还设备使用与导读志愿服务、会展志愿服务、咨询导航志愿服务等9个特色项目,项目运行良好,各有特色,满足不同群体读者需求。

2 文化志愿服务在队伍建设与管理模式

以首都图书馆为例,我们通过媒体、网络、QQ、微信、现场报名等多种途径招募文化志愿者,志愿者人数累计已达4000多人,其中80%是学生志愿者,志愿者群体涵盖层面还没达到多样化,今后我们会通过更多有效途径深入到社区、机关、工厂、企业,让各个层面、各个群体志愿者加入进来,丰富和覆盖更广泛的志愿者人群;因为志愿群体学生占主体,专家志愿者的参与就显不足,在服务层面上大多还停留在基础的、简单的服务内容上,今后,我们会争取与专业领域合作,把更多专家志愿者纳入到项目中来,打造精湛的专家志愿者团队、精品的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团队较为分散,人数众多,多头管理,流动性较强,对志愿者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今后我们会对精品团队和骨干志愿者加强管理,留住成熟的发展新生的,既保障队伍的稳定又保障队伍的活力。

3 文化志愿服务在服务内容方面的情况

我们根据首图资源和读者需求量身打造九个志愿服务项目,其中“心阅书香”、图书交换、法律咨询、手语服务、“播撒幸福的种子”讲故事等五个项目已发展为精品项目,其余四个项目在内容吸引力设计上稍有欠缺,服务形式较为单一,因此还需在服务内容上精心打磨;九个项目发展不一,有的项目已向纵深和外延上开拓,形成良性健康发展态势,有的项目还在原地踏步,因此服务内容的活力亟待激活;文化志愿服务不仅服务馆内读者,还要带动区县馆、营造人人参与志愿的氛围,因此服务内容不断向外延伸,请进来还要走出去,用多种形式带动志愿服务的发展会是今后首图文化志愿服务不懈的努力方向;服务内容的品牌效应不容忽视,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宣传会让更多民众了解志愿服务,产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兴趣,用品牌带动全馆志愿服务项目。今后首图文化志愿服务会在打造精品、树立品牌、以点带面上狠下功夫。

4 文化志愿服务在管理机制方面

首图文化志愿服务已形成较为规范和科学的管理机制,理顺了招募、培训、预约、上岗、评价、表彰、激励一套流程,使志愿者管理工作得以顺畅运行。由于志愿者人数众多、分布分散,需要多头管理,给管理带来一定难度。因此今后我们要加强志愿者自治管理,重点培养团队领队组织协调作用、骨干志愿者培育带动新生志愿者的作用,管理职责实行分级管理,最终实现志愿者自治管理格局。

5 文化志愿服务在理论研究方面

当前志愿服务理论研究方面可借鉴的知识很多,专门针对文化志愿服务的专业研究相对较少。首图每年都发表有关文化志愿服务的论文文章,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研习全局、提纲挈领、有指导性实用性价值的理论研究比较匮乏。还需静心学习、不断取经,让首图的文化志愿服务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上齐头并进,争取走在文化志愿服务的前沿。

6 文化志愿者工作模式的几点设想

1、设立志愿者管理机构,建立文化志愿者之家。

以公共图书馆志愿者管理部为依托,强化志愿者自治机制,配备肯奉献、善管理、能服务、有专长的人员参与志愿之家的管理工作,从招募、培训等环节入手。

2、加强网站、微博、微信、QQ群等网络途径,打造优质高效宣传平台。

通过公共图书馆外网增设宣传途径、加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志愿者服务资讯,不断发挥新媒体资源宣传功能,更好地促进志愿者队伍建设。

3、强化志愿者团队建设,提升文化志愿者队伍水平。

公共图书馆要把发展志愿者团队建设作为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积极把团队领队和骨干推荐到志愿者管理岗位,使他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4、完善志愿者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志愿服务流程。

认真落实全国志联和各地志愿者联合会等相关志愿者管理机构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本单位的志愿者管理办法,建立志愿岗位的需求、邀约服务、考核与评价系统流程。逐步推行志愿者意外保险制度,加强志愿者安全保障工作。

5、科学设置岗位和服务内容,制定岗位细则。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各馆实际情况编制各类岗位管理办法,内容涉及志愿培训、安全管理、志愿者保障等与志愿者自身相关的管理制度。

第3篇

为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倡导时代新风正气,促进文化事业发展。江门市文化志愿者分队决定在今年的3月5日“学雷锋活动日”“中国志愿者日”期间,动员组织我市文化志愿者深入宣传志愿精神,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一、活动目的

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目标,以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为平台,稳步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志愿服务站点建设,广泛吸引志愿者参与文化志愿服务,发展壮大文化志愿服务队伍,践行和宣传志愿精神,推动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为建设文化强市作出积极贡献。

二、活动时间

3月1日—31日。

三、活动内容

各市(区)及市直各文化志愿者服务队牵头组织当地文化志愿者,依托本地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及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深入外来务工人活动员集中的街道(社区)、乡镇(村)、厂矿企业、武警部队、敬老院、残障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等地开展文艺演出、公益性讲座、培训辅导、读书活动、文体活动、非遗传承等文化志愿服务。

四、具体要求

1、各市(区)及市直文化志愿者服务队要负责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确保活动顺利进行。有条件的市区可吸收社会公益组织、企业资金赞助参与活动,实现双赢局面。同时各地要加强宣传动员,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络平台加强对活动的报道,扩大社会影响,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2、要以群众实际需求为引导,不搞形式主义。活动内容和形式要切合当地实际,多组织开展群众欢迎、百姓需要的文化服务,真正做到服务送上门、真情暖人心。

3、活动期间,各市(区)组织开展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不少于10场,市文化馆、五邑图书馆组织文化志愿活动不少于4场,市美术馆、市博物馆组织活动不少于2场,每场活动动的志愿者应不少于5名。有条件的市区可在服务点悬挂“(***)文化志愿团队”旗帜,穿着统一志愿者服装。

4、请各文化志愿服务队及时在xx文化志愿者网站活动计划和相关信息,并于4月7日将“活动情况登记表”(附件)和活动简讯报道(约300字内)、图片(电子版、配简短说明),通过电子邮件形式报送到江门市文化志愿者分队办公室。

第4篇

“一个专业的社工,刚从学校毕业在我们机构工作一年肯定要跳槽,还好就算培养了很多的人才。它是一个良性的。我还劝他们,你们可以走,没关系,不一定要呆多久。”

采访时彭思乾看了好几回表,一天一夜的方便面和饮用水已经准备好,他不能错过当晚的火车,20多小时后要赶到安徽宿州,那里有一所学校等着他分享公益故事,彭思乾也希望趁机招募一些暑假可以提供服务的志愿者。

2008年5月19日,彭思乾带着将近20位公司同事坐着火车从山东赶到四川绵阳。作为一家建筑公司的项目经理,彭思乾在那之前参与过云南一个援建少数民族房屋的活动,不过他的身份是供应商,但对公益事业开始有了了解。四川地震后,彭思乾带着公司同事,又在绵阳当地召集,组建了一支100人的志愿者队伍,被直接分配到安县黄土镇一个3000人的安置点。当时的安置点,配备了一个警察、一个医务人员,以及彭思乾带来的志愿者队伍,“我们编号,分成很多组,保安组、心灵关怀安慰组、打饭组、帐篷小学教育组等。”每天,志愿者队伍大概有20人进进出出,但三个月的帐篷时期一直维持着100人的规模。

“帐篷时期结束时,当时政府有临时的安置政策,首先就是投亲靠友;然后是回到原址,先给你点钱,先搭个篷,等待房屋重建;第三个部分才是板房,板房在当时大概能安置五分之一甚至更少的人。”

彭思乾的志愿者跟随部分村民返乡,从安置点到北川县禹里乡直线才30公里,但是道路毁坏,坐车要从平武、茂县绕600公里。此时的禹里乡,先是受到地震冲击,然后被堰塞湖淹没,“水退下去之后整个镇跟死城一般,而且路被封掉,基本上进不去,关注度不高,资源缺乏。很多人不愿意回去,政府天天做工作,我们也配合做工作,甚至志愿者陪他们一起回去。”

这样的情况让彭思乾和他的团队认为不能不管。2008年10月,禹里乡也成为他们最早建立工作站的地方。彭思乾的正轩文化交流中心也于2009年6月26日在绵阳市民政局正式注册,成为震后绵阳最早获得合法身份的公益组织之一。

由于彭思乾的建筑行业背景,“正轩公益”最早的项目集中于农房重建,合作方式也多种多样。在什邡市洛水镇银池村,“正轩公益”跟清华大学可持续乡村重建计划合作,建立农房示范区;在广元市利州区马口村,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供资金,为5户无力自建房屋的村民建造了新房;在茂县太平乡杨柳村,“正轩公益”拉来欧特克和南都基金会提供资金,指导村民自建了56户轻钢房;在北川县陈家坝乡,为11户村民援建了新房。

随着重建的完成,第一步建房的使命已经完成,社区建设和经济发展成为“正轩公益”新的任务。

Q=《旅伴》

A=彭思乾

Q:现在你们又做“儿童之家”这个项目,涉及的面很广,您怎么来保证它的专业程度?

A:其实这个“儿童之家”是这样。我在做房屋重建的时候,在附近成立了10个图书馆,透过图书馆开展快乐阅读、品德教育这样的工作。进入理县时我吓了一跳,单亲、留守儿童非常多,就在想怎么样使他们更健康快乐的成长,于是有了这个计划。这个时候正好有相应的资源过来,就是找到我们机构说是不是可以一起来做,我们就在马尔康成立了这个项目。正在建房的同时,玉树又地震了,一队人马又到玉树支援。去玉树之后其实发现那边需要量更大,就是孤儿很多,有所学校2300名学生,有700名是这样的孩子。玉树有5所孤儿院,但还有很多没法送进去,我们去“收养”了100多名。

Q:民间机构要做类似于孤儿院这样的机构,或者直接收养儿童,在法律上有没有什么规定?

A:我们没法成为监护人,所以我们不能称为孤儿院,更像一个公益性的托管中心,我们就是供应他一日三餐、家庭教育,有图书馆、有住的地方,他愿意回去可以回到监护人那里,比如奶奶身边。我们跟当地的民政局和教育局都协调过了,是可以的。所以现在只有玉树一所,马尔康签了协议但一直让我们再等一等。

Q:这个项目是你们跟其他机构一起合作的吗?

A:这是算我们机构单独开展的。当时有这样一个资源进来,就是说有人捐款愿意做这个孤儿项目,那我们就做了这个。

Q:除此以外,现在“正轩公益”的项目大概分成哪几块内容?

A:农房重建已经告一段落了,现在主要做的是服务社区发展。我们接了乐施会的项目,在北川的里面给它修路,从山底下到山里3公里,几十年了还没有路,上下大概我要爬两个小时,严重影响他们的生产生活。还有一块就是为老人的服务,特别是孤寡、特困。

Q:修路是怎样的合作方式?

A:这条路是乐施会支持出一部分资金,村民自己集资一部分,政府按照村民集资再给一定比例资金。我们负责成立一个工程小组,大家一起来商议,怎么买材料,怎么开展,怎么监理。我们主要是助力的工作。

Q:针对老人的服务大概是一些什么样的内容?

A:老人服务从我们进去到现在一直在关注的。北川的山里面一些老人几个月不下山,有的是一些孤寡、特困、身体不好的人,我们的志愿者去做居家服务,水管破了帮他接上水管,买些简单的日用品,给他干活,陪他聊聊,做感情的疏理。每年开展至少两次义诊,我们请医生进去。

Q:这个项目是一直固定在几个村庄进行吗?

A:对。原来我们的志愿者很多,当时是10个村子,但是慢慢在缩小,现在大概只能关注到两个村子。

Q:这可能跟志愿者的流失有关,五年时间大家对汶川灾区的关注度也在慢慢下降。

A:之前我们的资源还是比较充足的,义诊团队一年要来四次,都是比较棒的医生。我们支持的那几十位老人,每个月都发给他们200块钱,现在也没有了。

Q:发不下去了?

A:没有了。我们只是志愿者平台,不可能有很多的资源去发,不过志愿者也是越来越少。原来我们有10个图书馆,每个图书馆至少配两到三名志愿者,现在图书馆我已经砍掉了,交给当地学校,每学期可能去几次开展阅读活动。

Q:所以说您在这个机构做事有时候会不会感到很难,就是比如当您想做某一个项目的时候,包括图书馆的项目,就有可能做了几年发现就不能持续做下去了,包括给孤寡老人发放抚恤金项目,可能做了三年发现就没法――至少不能以现金的形式再做这些事情了?

A:我们从机构运作来讲,就是说你什么都做肯定做不好。我们原来什么都不懂,慢慢知道什么是一个公益机构,怎么样去运作。老人服务可能慢慢也会放掉,主力可能就在孤儿跟青少年服务上面。

Q:现在“正轩公益”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哪些渠道?

A:我们就是靠项目来撑着机构。当然也有长期的项目,比如助学、孤儿一直在做。有一些可以申请的社区类发展项目,周期短,需要通过投标展示你机构的专业度。

第5篇

1高校图书馆的优势

1.1高校图书馆拥有其他图书馆无法比拟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

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如今高校图书馆不仅拥有数量巨大、种类齐全的纸质图书与资料,还拥有光盘、各类数据库等丰富的电子资料。这些文献资料不仅专业性与权威性强,而且准确度与情报价值高,是其他图书馆远无法比的。近年来,许多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远远超过了公共馆,馆藏文献范围广泛、专业特色明显、学术价值大。利用这些资源,高校图书馆完全可以在社会服务上有所作为。

1.2高校图书馆专业人才辈出

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批文化水平高、专业结构合理、学科能力强、素质好且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他们熟练掌握各种信息的获取方式,能够对信息进行高效的分析与处理。一些资深馆员还具有超前的服务理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他们作为知识的导航员和信息咨询专家为向社会开展信息资源服务与人员培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1.3高校图书馆在技术设备与基础设施方面优势明显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投入的加大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不仅许多高校新建了规模大、设备与功能齐全的新图书馆,而且高校图书馆的自动化与网络化建设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一些条件好的高校图书馆甚至还实现了跨区域、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

1.4高校图书馆具有现代化的服务手段和服务功能,科技优势明显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大多都拥有了强大的纸质、电子、网上资源以及现代化、功能全面的服务手段。高校图书馆已形成相对完善的服务体系,可以在满足本校师生需求的前提下,向基层民众提供文献外借、参考咨询、定题查新、信息检索、文献传递、教育培训、馆际互借、信息推送、个人图书馆等多种形式的服务。

2高校图书馆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方式及其长效机制的建立

2.1高校图书馆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方式

2.1.1努力构建新型图书馆联盟。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合作与公共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建立馆际联盟,这样就可以将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人才、技术等优势,公共图书馆的行业领导、完善的服务网络等优势,以及基层图书馆的地方特色文献丰富、场地面积充裕等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既可以提高图书馆的综合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又可以使图书馆能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文献保障,同时共建共享文献信息资源还弥补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不足。当然,这种多方合作模式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的主导及协调作用,通过体制改革和立法保障让各级各类图书馆能协调发展、资源共享、合作双赢。

2.1.2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教育活动。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教育、文化、资源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教育活动。如组建社区学习中心,对下岗工人进行再就业指导,同时为在岗人员提供继续学习与培训的场所;举办各种展览、专题讲座和专业培训班;组织家庭文化主题活动,积极协助社区策划、组织各种文化艺术比赛活动等。这样既可以陶冶基层居民的艺术情操,又可以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为基层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

2.1.3转变观念,强化并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基层的意识与能力。高校图书馆要以开放性的办馆新思维取代传统的封闭式办馆思想,要树立主动服务和大胆进取的观念,要积极扩展服务内容、转变服务方式。高校图书馆的馆藏结构应根据区域内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读者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同时,高校图书馆在自身资源建设中要特别关注当前区域经济建设中的热点、重点问题,补充一些基层需求迫切的图书,如农业科技信息、市场营销、医疗卫生、养生保健等方面的图书,及时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在服务方式上,高校图书馆要加大创新力度,采取网络资源在线共享、异地借还、代借代查、送服务上门、志愿者服务、专家咨询、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开发等多种服务方式,更好地为基层民众服务。

2.1.4发挥各自优势,因地制宜,开展特色服务。各个高校图书馆都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不同的地方也有着不同的文化魅力和文化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要紧密结合地方特色与自身条件,力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馆藏文献体系和各种数据库;要以满足多层次用户的个体化需求为导向,开发具备多样化载体形式与有效检索功能的数据库和文献资料;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积极主动为信息找用户,做到凡基层居民在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高校图书馆都能在自身能力范围内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

2.1.5提升网络化水平,积极开展社区个性化服务。网络化建设是时展的需要,也是现代开展基础图书馆服务必然要面对的课题。现如今,先进的网络、通讯、计算机技术为图书馆服务的及时性、便捷性、不受时空限制性以及以用户为中心开展个性化服务创造了条件。高校图书馆具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可以帮助城市社区和农村建立起方便快捷的高速资源共享网络,这样广大基层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利用丰富的图书馆资源。通过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基层图书馆网络的沟通互联,可以打造真正的区域图书馆事业服务网,同时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电视、广播等打造智能快捷的服务终端,这样就可以既挖掘基层潜藏着的丰富的特色资源,又将图书馆服务的触角伸入到基层的各个方面与角落,形成高效便捷的基层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

2.2高校图书馆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的建立

2.2.1建立规范合作与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我们要积极利用高校图书馆的丰富资源优势来加强与社区图书馆、农家书屋等机构的互动,实现资源共享。社区图书馆、农家书屋作为直接面向广大基层群众的图书借阅场所,具有便利的场地优势,高校图书馆完全可以将其作为自身的一个服务平台,通过文献、网络信息服务、技术指导等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多前沿的文化科技信息,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基层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高校图书馆应该长期与当地农业主管部门、文化部门及教育部门合作,积极争取与各级公共图书馆及相关文化部门构建服务联盟,积极创新服务方式,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建立规范的长效合作机制来保障支援基层活动持续地开展下去。

2.2.2建立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作为我国的最基层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农家书屋的管理与性质同高校图书馆有许多类似的地方,我们可以借鉴高校图书馆相关的管理制度以及资源组织对它们进行管理与建设。高校图书馆也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图书管理的相关优势帮助它们建立正规的图书馆管理模式。①利用自己的人才队伍优势。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派遣专业对口、素质高的管理人才到基层对社区图书馆、农家书屋的管理员开展专业的业务知识培训;另一方面,其还可以定期组织人员到对口帮扶点对基层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现场指导,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以及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能力[2]。②高校图书馆应该发挥自己的管理和制度优势,联合相关文化主管部门、基层政府组织、基层图书馆工作人员,共同建立起定期的全方位评估和监督机制,这种常态的评估监督机制对确保基层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2.2.3建立志愿者服务的长效机制。志愿者服务是当今各高校服务地方与社会的最常见方式之一。通过这一机制不仅可以加强高校与基层社会的联系与沟通,提高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而且可以通过深入社会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技术优势,通过与地方公共图书馆及其他文化机构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积极深入社区和基层,以多种形式为广大基层民众提供连续而持久的志愿者服务。高校图书馆可以组织本校专家、学者、大学生为基层民众开展免费的信息利用专题讲座以及其他专业性、科普性、文化性的讲座;可以组织读书会、艺术展览、科普展览、歌舞表演、诗歌朗诵会等各种有意义的文化活动,以更好地满足基层民众的文化需求,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3]。

2.2.4建立资源投入的长效机制。高校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理应在为本校教学与科研服务的基础上,努力延伸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发挥社会服务职能。高校图书馆在工作中要坚持主动性、针对性、公益性原则,通过服务向基层延伸、与公共图书馆整合、与各类型文化机构联合等方式,努力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校图书馆还可以通过相关研究论证对政府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建议。如:呼吁政府建立投资保障机制,将社区与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列入政府惠民工程,加大对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文化活动的投入。

2.2.5建立优势互补、特色鲜明、多位一体、动态调整与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基层图书馆等文化机构都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充分发挥它们的优势与特色,就可以达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效果。高校图书馆支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采取文化科技下乡、专家咨询、现场指导培训、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中医药进基层、大学志愿者“三下乡”活动、网络远程服务等方式对基层开展全方位服务,依托现已存在的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中心、县级流动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影视“村村通”等资源构建基层综合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并根据时势和发展环境的变迁适时调整相关措施,让广大基层民众可以就近、免费、便捷、无障碍、均等地享受知识信息服务,将促进基层文化发展与提升基层经济实力结合起来,使基层“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

3高校图书馆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在认清高校图书馆服务现状和能力的基础上建立切实可行的研究体系,从多学科角度积极开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科学规划高校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方式与途径,力争做到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的紧密结合,从而达到良好的社会效应[4]。同时,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应按公民知识层次水平、行业、居住地点的不同,以多种方式分别开展相应的服务,加快融入公共服务领域步伐。其次,必须始终将“以人为本”、发挥自身优势的理念贯穿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要始终将如何更好地为高校师生和广大民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只有这样工作才会真正变得有意义。一方面,积极参与建立以市县图书馆、乡镇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图书馆以及图书馆流动车为纵线,以企业、学校、部门等其他系统图书馆为横线的有形图书馆网络;另一方面,要与相关部门合作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建立以现代通信技术为手段,以互联网、有线电视网为依托的覆盖城乡高效的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无形网。[5]依托这种有形和无形网络的建设,实现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将图书馆的资源和文化服务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再次,要处理好为本校师生服务和参与基层文化建设的关系。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教辅部门,它的首要任务是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保证学校教学和科研的正常运行是它的工作重点。高校图书馆人在参与社区、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有清醒的认识,绝对不能舍本逐末。当然,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和人才优势参与基层文化建设,也是它的重要任务。另外,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必然会在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常规工作之外增加工作量,在经费投入、人员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产生新的矛盾,这就要求图书馆分清主次矛盾和轻重缓急,权衡利弊,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妥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达到内外双赢。最后,要在为基层民众提供信息资源时做到发展基层特色文化、加强文化创新与保护知识产权的统一。高校图书馆提供给基层民众使用的一些电子资料存在版权问题,如光盘资料的复制、电子资源阅读和下载等就需要遵守相关知识产权法律与协议。高校图书馆参与开发基层的特色文化资源时也要特别注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6]。

4结语

第6篇

【关键词】资源共享;基地共建;活动共推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1-0009-02

【作者简介】丁庆军,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江苏盐城,224005),高级教师,盐城市名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社区”一词,由先生从英文单词“Community”翻译而来。如今,关于“社区”的定义或解释也多种多样,但大致上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类强调的是人群的共同体,即具有共同的价值观,这类人群在精神层面上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文化追求等;一类强调的是地域的共同体,即具有共同的居住地,这类人群在某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

“读写社区”的建构,需要学校、家庭、社区的合力凝聚。这里,涉及两个“社区”的概念,前者侧重“人群的共同体”,而后者则侧重指“地域的共同体”。如果把“读写社区”看成是一个外延不断扩大的圆的话,位于核心位置的是学校,它承载着建构读写体系、提供读写指导等重要任务;介于中间区域的是家庭,它是和学校联系最为紧密也是最为直接的部分,是“读写社区”建设的桥梁;位于的则是社区,它是“读写社区”建设中往往容易忽视却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关注学校施教区范围内的社区,关注学校周边的社会,充分挖掘其可以利用的资源,可以让我们的“读写社区”建设得更加丰盈,更加精彩。

一、共享:让读写资源“膨胀”

人们在常规思维上认为,学生的读写生活,除了学校就是家庭。事实上,社区的力量不容小觑,它能有效填补学生节假日阅读指导的真空,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读写天地。资源共享,可以让学校、家庭、社区突破独立作战的局面,从而形成彼此关联、互相支持、互为补充、多方联动、立体多维的读写体系。

首先,需要考虑的是物质资源,即阅读图书的来源。我们与施教区内的小区、学校所在的街道居委会取得联系,倡议他们在社区活动中心开辟“阅读站”,通过公益企业及社会爱心人士“赞助”、社区居民“众筹”、学校“赠送”、物业“订阅”等举措,让“阅读站”变得名副其实,变得日益充实,让学生、家长、社区居民“足不出区”,就能在家门口有书可看,有新书可看。同时,我们学校的图书馆除了正常向学校师生开放之外,也对社区居民开放,凭相关证件就可以办理借阅手续。

其次,需要考虑的是人力资源,即辅导人员的落实。没有人管理,“阅读站”就会像一盘散沙;没有人辅导,社区阅读就会形同虚设。我们通过聘请社区阅读辅导员、家长志愿者,定期不定期地在社区活动室为学生提供读写指导,为家长提供智力支持,为社区居民提供读写咨询。

最后,需要考虑的是资源互动与整合。倘若阅读书籍不常更换,“阅读站”就会如一潭死水,长此以往就会失去活力甚至生命力。我们鼓励和引导社区之间组成读写俱乐部,通过QQ群、微信圈进行活动联络,社区阅读辅导员直接组织开展“社区图书漂流”,让“阅读站”真正站稳脚跟,让社区与社区之间联结成温馨的小型“读写社区”。

二、共建:让读写基地“说话”

一方面,我们积极承担社区教育义务,在学校内建立社区阅读推广中心,定期举行施教区内家庭的读写指导。承担指导任务的,既可以是学校教师,又可以是外请专家,还可以是家长代表甚至是社区居民。我们鼓励在读写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家长走上讲台,分享成功经验,用自身的实践为其他家长指点迷津、指引方向。

另一方面,我们积极争取图书馆、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报社等校外基地的支持,在校内或校外成立相应的分支机构或合作机构,有效整合读写资源,转变传统的课外阅读模式,开拓学校、家庭、社区、网络多维互动的读写空间,共同推动读写社区的建设。

比如,我们在盐城市图书馆提供“流动图书车”服务的基础上,建立了盐城市图书馆学校分馆,办理借书证,和市图书馆通借、通还,极大地满足了师生的阅读需求,方便了师生的图书借阅。再如,我们和盐城晚报社联合在学校内设立了盐城晚报小记者站,邀请报社的记者、编辑走进校园为学生作讲座、释疑问;组织小记者在参观考察、实地采访等实践活动中不断历练,并运用好报社平台,发表更多优秀的文章。同时,报社还聘请了学校在作文教学方面有所建树的部分教师担任“特聘专家”,指点学生写作,点评学生作文,推动小记者站的建设。

三、共推:让读写活动“领跑”

活动,是读写最有效的领跑者。我们协同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读写实践活动,既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与展示平台,又促进了社区居民参与阅读活动,为推动全民阅读的进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走进图书馆聆听大师的声音”,是我们“读写社区”建设中的经典项目。我们先后组织了学生近万人次参加盐城市图书馆“黄海讲坛”活动,让学生在与作家对话、与大师交流中,开阔阅读眼界,感悟写作方法,打开了读写的另一扇窗。我校也先后有20多位教师应邀在“黄海讲坛”中作了《我和成长有个约定――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走进沈石溪的动物王国》《让孩子的数学素养在阅读中拔节》等专题讲座,涉及阅读推广、家庭教育、传统文化等诸多方面。

“社区志愿者进校园”和“校园志愿者进社区”,是我们“读写社区”活动共推中的两大抓手。我们组织师生志愿者走进社区、走进居民家中,开展写春联、送文艺、讲经典等活动,既拉近学校与社区之间的距离,又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少学生纷纷感叹在活动中掌握了写作的秘诀――“作文心中写,作文玩中写,作文实践中写”。的确,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有了真实的写作体验,学生的写作便有了“源头活水”,自然会妙笔生花。

第7篇

引言

老年读者服务近年来日益被包括图书馆界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所重视,主要原因在于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愈加明显。人口老龄化,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1]。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占到总人口的15.5%,达到了2.12亿,已步入初级老龄化阶段。加之我国人口基数大,这就使得我国老龄化人口呈现出总体数量规模大、增速快的特点[2]。而在我国倡导全民阅读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当下,数量庞大的老年人群体自然成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不可忽视的服务对象,面对这种情况,图书馆应认真研究老年读者心理特点及阅读需求,不断完善相应的服务手段与服务策略。

一、老年读者心理与行为特点

老年人群体因生理机能渐趋退化,社会生活角色变化等因素具有与普通成年人群体截然不同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大致有以下几点:

1.行为能力差,反应相对迟钝。随着机体的老化,老年人对于外界刺激的应激反应能力相对低下;活动能力也随之变差,体力与适应力都处于衰减的进程中。

2.学习接受能力衰退。老年人由于思维活力下降,反应能力变差,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也随之下降;记忆力随年岁增长也逐渐衰退,学习能力也处于低谷[3]。

3.惯性思维明显。老年人对于多年来形成的习惯大多非常坚持,难以改变并且拒绝改变。当形成惯性的思维或者行为模式受到挑战,老年人通常会感到不适,甚至个别老年读者会反应比较激烈。

二、老年读者阅读心理及阅读需求

老年人上述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老年读者群体的阅读心理及阅读需求。

1.老年读者的生理机能退化,使得他们在使用图书馆要求硬件设施高度的无障碍化;

2.随着生理机能的变化,老年读者心理也会随之产生变化,并且由于社会生活角色的转换,往往会产生孤独与失落感。在使用图书馆的过程中,老年读者有被充分理解尊重及社会交往的心理需求;

3.心理惯性大。老年读者在使用图书馆的过程中,由于多年养成的阅读习惯,往往会形成固定的模式[4]。具体可以表现在近乎固定不变的到馆时间、相同的阅读主题、固定的阅读场所等多方面。

4.阅读主题相对集中。老年人的心理特点较为突出的一点是其对于自身健康的重视。由此出发,老年读者群体的阅读兴趣点,往往会较多地集中在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等方面。

三、老年读者服务提升策略

鉴于上述老年读者群体的心理及阅读特点,笔者以为,图书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为老年读者服务的力度,完善服务手段。

1.纳入图书馆整体规划

把为老年读者服务纳入图书馆的整体规划,作为重点工作之一,明确具体服务范畴与服务手段。从馆藏建设到窗口服务,确保读者服务的整个流程都充分考虑到老年读者的需求。

2.加速建设社区图书馆

根据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对我国各类型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半径所作的明确规定,大、中、小型图书馆以读者乘公交或骑车60分钟、30分钟、20分钟可以到达为宜。可以确定其服务半径分别为9km、6.5km和2.5km。由于老年人活动能力相对较差,如果居住地在大型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半径之外,那么对于其使用图书馆而言,就存在较大的出行困难与障碍。因此,老年读者群体对于社区图书馆的依赖程度就相对更高[5]。通过加速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最大程度延伸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服务半径,对于老龄化日益严重的我国社会而言,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3.老年读者服务专门化

由于目前图书馆的电子化程度非常高,并且会越来越高。而老年人由于视力听力退化,不掌握现代化信息查询手段等原因,在使用图书馆的过程中感到障碍重重。针对这种情况,图书馆应该考虑在读者服务一线设置专门的老年读者接待窗口。为老年读者提供耐心细致的咨询、借还等基本服务;将其与普通读者区分开来,提供个性化的专门服务,一方面能够更好地为老年读者服务,一方面也能提高普通读者的服务接待效率。此外,在老年读者的服务过程中,注意老年读者的心理特点,充分理解老年读者渴望被尊重理解的心理,理解生理机能退化为其造成的种种不便,做到服务耐心细致,不厌其烦。

4.为老年读者提供必要的培训

如前文所述,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当下,学习能力处于低谷,生理机能不断衰退的老年人很容易被隔绝在数字鸿沟之外,无法享受信息化社会为生活带来的种种便利,从而离信息化的当下越来越疏离,形成一种恶性循环[6]。针对这种情况,图书馆可以利用场所优势和资源优势,为老年读者提供满足其需求的各种培训。以国家图书馆为例,自2011年起,国家图书馆通过老年读者公益培训、资源推荐、老年读书沙龙等形式,积极探索老年读者的特殊服务,先后推出15个系列、53场次,累计培训4200余人次。2014年11月,为进一步提高老年读者的数字阅读能力,国家图书馆推出了针对老年读者的公开课项目――“关爱夕阳”老年课堂,2015年,又推出“我来当主讲”和“国图交享乐”等自助式老年文化活?樱?丰富了老年读者的文化生活。其中“关爱夕阳”老年课堂自开课以来,受到广大老年读者的热烈欢迎。课堂内容包括手机系列课程、基本电脑办公软件系列课程、重温旧报系列、昆曲系列等。既有帮助老年人掌握信息化工具的内容,又有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内容。通过这个课堂,广大老年读者一方面掌握了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提高了信息素养,使得他们能够以虽略显缓慢却稳健持续的步伐跟上信息化的发展;一方面又为老年读者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缓解因退休居家社会生活角色转换带来的失落感与孤独感。

5.为老年读者提供发挥余热的舞台

老有所为,是我们一直期待能够帮助老年人实现的一个目标。那么,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该在这方面做出有益的尝试和不断的探索。近年来各个领域的志愿者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图书馆也吸引了来自社会各界的文化志愿者。图书馆可以有目的性地集中老年读者群体,了解老年读者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把有兴趣参加公益文化服务的老年读者进行备案。在规划志愿者活动的时候,将老年读者群体纳入到视野之中。为其提供可以发?]老年人经验及专业特点的岗位,积极吸纳老年读者的建议及所提供的经验,帮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的目标,为他们提供发挥余热的途径和场所。一方面使得参加志愿者服务的老年读者获得认同感与价值感;一方面有意识的引导老年读者志愿者为老年读者服务,相近生活经历与年龄特点必然会使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产生共鸣,更容易获得理解,沟通也必然更为顺畅,从而也提高了老年读者的服务质量,可谓一举数得。例如前文所提到的国家图书馆所举办的“关爱夕阳”老年课堂,他们不仅面向老年读者进行授课,为了丰富老年朋友们的退休生活,让他们老有所为,还举办了“我来当主讲系列活动”。从老年课堂的学员中挑选安排掌握专长,乐于分享的老年读者来作为课堂主讲,与众多老年读者一同分享所学。据调研,参加主讲的老年读者往往备课极为认真,课堂反响也非常热烈,受到广大老年读者的热烈欢迎。

第8篇

在全国积极开展志愿服务进社区的活动的良好氛围中,为发扬助人为乐的传统优良美德,在全系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磨练我系青年志愿者的道德品质。充分发挥我系青年志愿者在社区服务工作中的作用,不断推向我系志愿服务稳步房展。在临时会议召开后,建工系主任通知建工系的所有志愿者参加社区活动。

二、活动目的

1: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

2: 为宣传建工系

3:增强志愿者的活动意识

4: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奉献意识,服务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活动名称及单位

1:名称:义务社区服务

2:单位:建工系

四、活动主题

社区服务,义务奉献。

五、活动时间及地点

时间:XX.2.26

地点:柳溪社区

六、组织形式

由建工系实践部通知建工系各班班长在XX.2.26日早上举行义务进社区活动。

七、活动对象

各班青年志愿者

八,活动准备

前期

1:通知各班负责人报参加人数,并统计参加者的名单

2:在会议中安排注意事项,及强调安全问题。

3:活动中拍摄照片的负责人,以及相机的准备。

后期

1:统计整个系的参加者名单,强调安全及着装。

2:各班班长负责各班人员的清点,以及前进途中的安全。

现场准备:在指定地点集合后,分配各小组,由指定人领到指定地点服务。

九、活动流程

1:全体参加人员穿系服在图书馆门前集合,由实践部部长盖月明带领大家去社区。

2:实践部成员分散在队伍途中,强调安全问题,注意路上的过往车辆。

3:到达社区后在指定地点集合。

4:由社区负责人带领指定人数去指定地点服务。

5: 活动后到指定地点集合,再整队带回。

十一、注意事项

1:在去社区的途中注意车辆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