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28 15:52: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教育专业见习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说课技能;小学教育;问题;对策
1小学教育本科生说课技能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技能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通过对某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说课技能培养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可以总结出其说课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有:
1.1说课技能理论与实践相悖
无论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本科学习的,在对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如表1)和访谈可得知,有80.1%的学生表明开设过说课理论课程,但是只有15.2%的学生参加过说课比赛,有40.7%的学生写过说课稿但是没有参加过说课比赛,而有42.8%的学生没有写过说课稿也没有参加过说课比赛。学生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通过实践来完成。虽然80%的学生都进行过说课技能理论课的学习,但是将近一般的学生没有书写过说课稿,这说明这些学生没有进行过说课技能的实践培训,说课技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没有结合。
1.2师资整体素质及能力不够降低教学质量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小学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对培养小学教师的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查可知,小学教育专业本科阶段并没有讲授教师专业专项技能的专门教师,在访谈中也可得知,教师专业技能的教师所教授的都是比较笼统的教师技能,且每个技能分配的课时很少,讲得多但是不够深入,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训练没有得到锻炼和培养。
1.3教学环境与资源缺乏影响教学效果
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狭义的教学环境特指班级内影响教学的全部条件,包括班级规模、座位模式、班级气氛、师生关系等。针对某大学小学教育本科生培养情况调查分析,可支持说课技能的培训的有专门的说课技能教材、多功能教室、校内授课教师、学校的学习氛围等,但是通过调查可知仅有较少部分学生表明在说课技能培养中没有专门的教材和多功能教室,有部分学生表明没有专业技能实践和训练的平台和机会,也没有校内、校外专业课指导教师,学生反馈的这些问题暴露出了学校在教学环境和资源条件上对小学教育本科生说课技能的培养的诸多制约。
1.4技能类课程的设置有待改善
通过调研可知,某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二年级和三年级的专业理论课程中有开设教师专业技能相关课程,但是没有对专项技能的专门培训,也少有专项技能的专门教材。专业实践类课程只有微格教学和教育见习,且微格并不经常使用,教育见习随机性强,对学生说课技能以及其他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很大的限制。
1.5中师阶段的培养有待开发
中等师范院校是培养小学师资的中等专业学校,目标也是培养基本功扎实,有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小学教师。由调查可知,调查对象中有大约百分之九十都是通过中等师范学校获得中专学历,然后考入本科学校的,其中有一半的学生表明中师阶段虽然没有进行过专门的说课技能培养,但中师阶段有关教师技能的培养有助于本科的继续学习,由此可见,中师阶段的学习和培养是本科阶段的预备,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
2说课技能培养对策分析
2.1总结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思路
2.1.1明确本科生培养目标,重视说课技能
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复合型小学教育人才。说课技能是教师必备技能,是高校培养计划中的重点,学校应加强说课技能理论和实践的培养,多增加说课训练机会,让学生更加扎实的掌握教师技能,为成为优秀的小学教师打实基础。
2.1.2归纳培养经验,创新培养模式
近几年,基础教育的深刻变革显示出了对高质量小学师资的社会需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兼顾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能力发展,并重集体成长和个性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小学教师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掌握教学实践技能和教学科研能力,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面对这样的新形势,高校对小学教育本科生的培养应该总结培养经验,创新小学教师培养新思路。
2.2更新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课程教师队伍
2.2.1提高教师的水平,完成培养任务
既然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那么小学教师的培养也应该是师范教育的重点,要就要求高校在培养优秀的小学教师时必须配备更高层次的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水平和专业化水平有待改善,例如聘请教师专业专项技能培养教师或在教学一线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
2.2.2增加特级、骨干教师互动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校外指导教师多数为一线普通教学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有限,高校应与小学特级、骨干优秀教强强联合,增加小学教育本科生深入一线教学、训练教师专业技能的机会,形成专门培养小学教师能力和指导小学教师技能的模式,为培养未来的优秀小学教师提供保障。
2.3增加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说课技能训练机会
2.3.1巩固理论基础,增加实践训练
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招聘以及各种比赛中处处是说课技能的用武之地,可见说课技能是小学教师极其重要的必备技能。调查发现,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没有开设说课专项技能培训课程,多数是在教师专业技能课中一提而过;每学期一次的微格教学虽然能够顺利进行,但是基本上起不到提升教师说课技能的作用;每学期还有一周的小学见习实践,但是随意性和流动性大,也没有起到实践锻炼的机会。小学应该在加强说课技能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更多的为本科生提供实践训练平台,例如增加微格教学频率,与校外见习、实习学校实施一人对一班的培养计划、增加说课比赛或模拟招聘会等。
2.3.2学校给予相应的支持
不同的教学环境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和能力水平也是不一样的。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可以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教师技能强、专业素养高,科研意识和能力都较强的优秀小学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学校应该积极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和环境,动员一切师资力量支持小学教育本科生说课技能的培养,例如学校可以提高多媒体教室和微格教室的使用频率,分配有说课比赛评委资格或经验的教师教授该门课程等。
2.4调整课程结构,做到全面发展
2.4.1增加教师技能类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
通过调查可知,小学教育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中教师专业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所占比重较小,每学期仅有一门比较笼统的教师专业课程,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兼顾,也体现不出实践训练的重要性。建议学校增加教师技能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比重,空有理论没有训练是不能够培养出教师专业技能强的小学教师的。高校应该适当调整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课程结构,增加教师技能类实践课程的比重,让学生在平时的训练和培养中不畏惧讲台,没有紧张情绪,面对任何教学对象都能够顺利地展开教学活动,体现出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
2.4.2调整课程的结构,加强校内外实践
课程结构的调整与整合当然不应仅仅局限于校内,还可以拓展到校外。校外相对于校内的教学和训练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校外是教育前线,对于师范生来说是真正的锻炼平台,不仅接触一线小学的实际教学,还有真真切切学习知识的小学生,对于即将成为祖国花朵的护花使者的小学教育本科师范生来说,多到一线小学进行磨练才是真正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强化教师各项教学技能的最好办法。校外的见习可以和校内的理论课程相互对应,做到校内巩固教学加强,存进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说课技能以及其他教师专业技能的养成。
2.5利用中师的培训,促进更好发展
2.5.1巩固中师阶段的学习成果
小学教师的培养层次越来越高,从中师到本科不断提升,中师培养出来的小学教师是虽然距离本科培养的小学教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是也具备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和一定的教师专业技能。即使在中试阶段没有接受过说课技能或者其他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也会或多或少的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也对小学教材、学生以及教学有一定的了解,如果在中师阶段培养结果之上继续进行本科层次的继续学习的话,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5.2形成校———校联手,培养优秀小学教师
要培养出优秀的小学教师需要中等师范院校和本科师范院校两个培养层次联手合作。中等师范院校可以主动向本科层次培养院校看齐,注重学生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培养,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高层次的学习机会。本科阶段接受的教育都是中师阶段的提升,如果本科培养的都是接受过中师培养的师范生,那么本科的培养将更加得心应手,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建议两个层次的学校可以形成互助关系,达到双赢,最终能够培养出具有扎实教育理论和教师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优秀小学教师,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添砖加瓦。
3结语
基础教育是教育体系的根基,小学教师就是基础教育质量的保证。说课技能是小学教师必备的教师专业技能,各大高校在对小学教育师范生进行培养时应该注意到教师实践技能和教师专业能力一样重要,有时更重要,只有教师具备一点的实践教学能力,才能够胜任新时代对小学一线教师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会平,梁伟.浅谈高等教育中“说课”的作用[J].商情,2012,18:165.
[2]赵宝荣.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说课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3]范丹红.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与教育实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对策
前言
在中国,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自1998年始,由南京师范大学首创开办本科层次师资培养。至今在全国共有百余所高校设置了小学教育专业。虽然它已走过十来年的建设历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小学教育纳入到高师教育体系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中,人们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师范性”处于下风,实践教学处于次要地位,对实践教学的理解也存在偏颇,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对策,对今后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及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认识及定位的偏颇
关于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教育实践就是实践教学。事实上,实践教学不是简单的操作练习、技能训练,也不仅指教育见习、实习。实践教学与教育实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实践是实践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实践教学所包含的内容则更加广泛。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二者是教师教育中师范性培养的重要组成。实践教学的对象是师范生,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实践教学就是实践学习。
(二)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1.课时数有限,且安排不合理。目前,实践教学的课时数在高师教育中的比重十分有限。课程比例失调使得师范生整体的专业素质出现缺口,普遍表现为只掌握理论,而教学实践技能较差。而仅有的教育见习、实习,时间和次数也十分有限,每次时间短且安排分散,学生往往学不到什么实践就结束了,实践教学成了镶嵌在其他课程中的点缀。对于最后一次时间较长的毕业实习,很多学生也因为面临找工作而使实习得不到保证。在四年的学习中,真正的实践教学课时数严重不足。
2.课程形式、内容较为单一。在现有的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被简单地认为教育实践,而教育实践又被简单地认为教育见习、实习,任务只限于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而对于教师科研、家访、教育行政、教育调查、教研活动等针对小学教师培养特色来设计和加工的成分被极大地忽视了。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单一,使得师范生无法掌握全面的教师教育技能,教师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都受到影响。
(三)实践教学支撑系统不够健全
1.实践教学“无处去”。除了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在实践基地小学。而学生要获得关于小学的全面体验,这就必然要注意实践基地的选取和开发。目前,实践基地普遍较少,类型单一且没有建立密切的联系,这都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出现了实践“无处去”的现象且实践活动很难深入。
2.实践教学“无人教”。很多时候,学生在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都是孤军奋战,虽然高校和小学都安排了指导教师,但没有真正发挥指导的作用,出现了实践教学 “无人教”的现象。一方面,高校的指导教师要忙于教学及科研工作,基本没有时间到实习学校指导学生实践;另一方面,虽然实习学校都会为每一名实习生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但由于这些教师大多忙于备课、教学、管理班级等,实习生得到的指导也是十分有限的。
二、创新实践教学的主要对策
(一)更新观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师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受到教育及教学工作的锻炼,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要培养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优良品德和教师的职业技能,为将来从事教师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广泛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并创新了实践教学,在传统教育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确立了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大实践全程教学观;增加了综合实践、专业技能训练与测试、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由综合实践-实验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实习-课题研究五个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体现了全程性——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阶段性——五个环节分成五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时间保证和阶段目标、定位、内容、要求、指导、管理及考核;完整性——五个环节都是相对独立的一块,但它们相互间有内在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递进性——五个环节依次排序,有前后顺序关系,使实践教学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同时,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1)从教能力训练模拟化。通过微格教学培训和强化实践训练两个途径,让学生掌握多种教学技能,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2)教师角色体验全程化。将教育见习、实习安排全程化,四年不断线,要求学生长期与实践教学基地教师结对,参与实践基地的教学研究活动,形成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教育实践模式。(3)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测试项目”,实施“教师职业技能考证制度”。
(二)创新形式,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1.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能力培养具有独特的价值。在调研中,许多小学校长有这样一个共识,如今小学非常缺乏活动课程教师,小学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专题性的德育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劳技活动等方面的能力非常缺乏。可见,高师强化活动课程,不仅对学生专业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极为重要,而且为他们提高日后到小学开设活动课的能力也是非常有利的。
2.开设艺术实践课程。艺术素养在现代小学教师的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教师的劳动充满创新性,对艺术修养要求很高。很多优秀的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之所以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深深地吸引学生,就得益于他们良好的艺术素养。所以在高师增强艺术实践课程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能满足小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强烈期盼。
3.开发学校隐性课程。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倡导学生在学校的各种社团文化活动尤其是专业性活动的组织、运行过程中,在生活、学习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组织、交际、协调、创业、具体操作等方面能力。
(三)设置项目,形成实践教学特色
为实现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保证质量,确保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必须使学生练就扎实、有效的教师职业技能。为此,在广泛调研、论证及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测试项目”,实施“教师职业技能考证制度”,把专业核心能力分解为若干专业技能测试项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学期完成各项测试,使专业技能显性化、专业技能训练具体化。确定普通话、朗读与演讲、钢笔字、粉笔字、课件制作、说课与讲课、钢琴弹唱、班队活动为必考项目;毛笔字、应用文写作、美术字、口令与队列、简笔画、钢琴或其他乐器、黑板报设计、书法艺术、说课、图案或素描、舞蹈或唱歌、儿童想象画等为选考项目。制定了考核标准,每学期统一安排考核时间,把考核结果与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的取得相挂钩。
(四)建立基地,提升实践教学效能
为了使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在农村小学、城镇小学、市区小学、民办小学和特殊学校等五类不同类型学校中选取部分作为实践基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定期安排到基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从教育见习、认识性实习、规范性实习或顶岗实习到毕业实习,四年不断线,基地成为学生了解学情、校情,领会小学教师所需要的素质要求、知识和能力结构,全面提升专业技能的舞台。同时,充分利用基地小学的教育教学资源,要求每位学生与基地小学的教师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从第二学期开始至毕业,学校将有组织、有步骤地为每位学生联系一名基地小学的优秀教师作为校外指导老师,进行“师徒结对”活动,每位指导教师带3—5 名学生,每学期对“师徒结对”进行考核。整个过程分为观摩、协助、体验、模仿、总结等五个环节。
“师徒结对”活动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熟悉小学教育、接触儿童提供了广阔舞台,它是对旧的实践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它强调“做中学”;强调教学技艺的模仿与培育;强调与指导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强调对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化与建构;强调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实践证明,“师徒结对”活动充分体现了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培养的一种有益尝试。
结束语
小学教师教育纳入到了高师教育体系,但目前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缺乏经验,在小学教师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将这些问题合理解决,提出可行方案,还需不断深入地进行探索与研究。实践教学是小学教师培养的一部分,其发展必然依托于整个专业的发展,必须把它放在一个整体下进行研究。只有专业的各方面不断完善、彼此促进,才能最终促进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完善,从而提高小学教师的培养水平和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倪小敏.实践取向:职前教师教育模式和重构[J].教师教育研究,2010,(1):22.
[2] 黄俊.课程设置之于实践的探索[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11):118.
[3] 黄正平.关于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9,(4):7.
关键词: 小学教育专业 教育实践类课程 改革
近年来,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受到批评最多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小学教育专业出现在高等教育中虽然只有十年左右的历史,但教育实践问题却日益凸显,这些问题导致职前教师出现专业情意淡薄、实践性知识积累不够、对实际教育教学体验不足、工作适应期延长的严重缺陷,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教育实践课程已成为严重影响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瓶颈因素,突破这一瓶颈是当今高师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正确理解教育实践的含义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教师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实践的理解比较狭隘,往往将它与教育实习等同起来,这主要缘于教育实习一直是教师教育中师范生得以深入中小学的唯一机会。但这种先理论后实习、理论与实践断裂的培养模式已遭到广泛的质疑。
小学教育专业植入高等教育体系之后,要真正培养出专业化程度较高,即能尽快胜任教师工作并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要求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首先必须突破“教育实践活动即教育实习”的传统观念,在师范生进入小学进行教育实习之前,就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其做好教师意识和专业精神、教师基本功、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等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同时,在教育实习之后,也应让师范生有机会反思、纠偏补漏和再实践,从而使认识与实践的结合走向深化。
因此,教师教育中的“教育实践活动”,从活动场所看,不仅包括在小学进行的实践活动,而且包括在师范院校内和其他教育场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从活动内容看,不仅包括要完成多重任务的教育实习,而且包括任务相对单一的教师基本功练习、教材研习、教育教学技能练习、教育科学研究研习、社会服务等各项活动;从活动方式上看,应包括合作研讨、观摩(见习)、模拟教学(微格教学)、参与竞赛、实习、有偿或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从活动组织形式看,应包括集体性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的实践活动和个体独立的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从组织管理看,除了有由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外,还可以有师范生在学校教师引导下自发的实践活动。
二、正确把握教育实践类课程的专业意义
教师职业具有“双专业性”,教师教育课程是形成教师双专业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教育课程应该包括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技能、教育实践与体验三个领域,而不仅仅是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材教法。教师教育课程从课程内容上可分为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两大类。教育实践课程与教育理论课程同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种以实践性为主的综合性实践课程。
教育实践课程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部分,是教师教育特色的集中体现,也是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所在。原因在于:1.中小学教师不是以其所教学科为专业,而是把“教育行为与教育活动”视为其专业表现的领域。中小学教育活动最鲜明、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它的实践性,而不是理论性;2.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鲜明的实践性要求中小学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知识。这种实践性的知识是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相对应的,其获得的基本途径是真实的教育情境与教育现场。离开了教育实践课程,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培养就是句空话。因此,在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中教育实践课程具有核心价值;3.小学教育教学就其内容来讲是简单的,但就其教学内容的心理化来说却是复杂的。事实上,教育对象越是低龄化,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就越高,小学教师专业素质更多的是体现在其拥有的实践性知识上。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是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专业支撑。
三、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改革思路
(一)恰当选择教育实践课程的内容
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课程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内容。
1.专业情意培养
专业情意培养主要包括:初步认识小学教育,懂得小学教育的意义;了解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及其专业精神;热爱小学生,愿意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目的是帮助师范生自觉地以“教师”的素质要求发展自己,促进其从以学生身份被动地接受学习向以准教师的身份共同研究教育现象的转变。课程实施形式上应灵
[1] [2]
活多样,既可以走出去,又可以请进来。如可以安排与小学教师的交流活动,既要与优秀教师交流,又要适当与从师范院校毕业不久而较有成就的年轻教师交流,以促使师范新生树立起远期的目标和近期可及的目标。
.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培养
班主任工作能力培养主要包括:()班集体建设的实践。要求学会制定班集体建设规划、班级学期工作计划与总结;()学生个案研究实践。要求学会帮助“后进生”,学会写儿童个案研究报告;()班队活动设计与组织实践。要求学会设计班队主题活动方案,组织班队主题活动,能较好体现设计方案;()课外活动设计与组织实践,要求学会制定班级课外活动规划,组织小学生课外活动,符合活动要求。
.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能力培养主要包括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技能和教学基本环节三个方面。
()教学基本功。包括汉字书写(三笔字)、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即兴演讲、简笔画等。
()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课堂组织技能、交往互动技能、创设情境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
()教学基本环节。包括教学设计、上课、说课与评课、开放性、个性化作业设计、个别辅导等。
.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主要包括:()案例研究的撰写。能够选定案例、围绕案例搜集资料,写出符合要求的案例描述;能够分析案例,能够写出符合规范的案例研究报告。()教育故事撰写。能够撰写出符合要求的教育故事。()教育行动研究。能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教育见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行动研究,能够撰写出符合要求的行动研究报告。
.自我专业特长的培养
可从自身资源和小学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出发,确定几项自我专业特长,如具有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能力。包括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力、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能力。还如具有初步的双语教学能力,能在小学中高年级进行数学、品德与社会、科学等科目的双语教学等。
(二)正确进行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实施的基本原则
一是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主要是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活动课程和学科类课程的结合。二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做到见习分散,实习相对集中。三是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在搞好校内教育实践训练的同时,必须充分重视校外空间的作用。各类教育实践基地应该是校外教育实践的主平台。
.实施的基本途径与形式
教育实践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校内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学科教学、微格训练、小组模拟训练、各种教学实践竞赛活动、社团活动、助教、助研、助管、寝室每日练活动、小学名师讲坛与观摩课等。校外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师成长协作团、做家教、担任培训(辅导)班教师、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
.考核与评价
()将教育实践活动同学分挂钩,适当加大教育实践课程学分比重。
()制定教育实践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考评组织。
()教学基本功实行资格证制度,每年定期考核,凡有一项教学基本功不合格的不能进入教育实习。
()评价主体多元化。对每次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都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指导教师(包括小学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办法。
关键词:数学教育见习;师范生;有效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事业。要想发展优质的教育,就必须培养优秀的教师,而教育实践是培养优秀教师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育部于2011年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1],其中包含《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文件明确指出:“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师范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加强教育见习,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机会。师范生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为此,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中,将教育实践与体验和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设置为并列的三个目标领域,要求教师职前具有观摩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参与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指出“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完善教育实践课程管理,确保教育实践课程的时间和质量。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探索建立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新机制。”数学师范专业教育实践主要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教育见习是指师范生在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及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入中小学校,实地观察、体验、感受中小学的教学实际[3],其任务主要是观摩教育教学,参与部分活动,可以协助教师进行班级管理、学生课业辅导、家校联系等,而不直接从事教学活动[4]。通过教育见习,使学生接触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工作,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教育实习和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然而,目前师范院校数学教育见习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减弱了教育见习培养师范生实践能力的作用。下面分析目前数学教育见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然后给出相应的对策。
一、数学教育见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师范院校对数学教育见习重视不够,安排不合理。一些师范院校由于不了解教育见习的重要性,故对教育见习不太重视,这种不重视是导致教育见习课程效率低下最重要的原因。正常情况下,师范院校数学师范专业本科课程中教育见习应有4次,分别安排在4个学期,共占4个学分。但实际上,一些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只有1—2次见习,还有一些师范院校虽然人才培养方案中也要求4次见习,在真正执行时却严重缩水:(1)根本没有去中小学见习,只是安排听了一场报告,或者看了一个教学视频,或者师范生之间开展模拟课堂、小组讨论等活动。(2)虽然去了中小学见习,但是见习时间严重不足,见习质量不高。
2.数学教育见习目标不明确,内容不详细。一些师范院校对教育见习缺乏了解又不太重视,因此没有明确的教育见习目标,只给出类似“了解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和趋势”,“理解教育学、心理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的实际应用”这样比较空泛的话,更没有明确4次教育见习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目标不明确势必导致内容不详细,所以内容也是泛泛而谈,例如“到中小学校参观、访问、听课”,“到中小学校观摩教学并进行课堂评议”,等等。教育见习的目标如此不明确、内容不详细,效果当然是低下的。
3.数学教育见习场所不足。师范院校数学专业的课程一般为大班上课,每班60人甚至更多,而数学教育见习不同。中小学的课室一般都较小,因此去每个中小学班级见习听课的师范生人数不能太多,一般就是10人左右。如此,一个师范班就要分成6个小组,一个小组去一个学校见习,这样每个小组一般每天可以听不少于4节数学课,还可以再听其他学科的课。假设一所师范院校有3个师范班,那么就要分成18个见习小组,这需要很多的见习学校。现在,一些中小学校其实并不欢迎学生去见习,(1)觉得会扰乱他们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学生分心;(2)觉得安排见习生会给他们增添额外的工作量;(3)以往的见习过程中常出现见习生不守纪律、组织混乱等不愉快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要找合适的见习场所就更难了。
4.数学教育见习指导教师的作用有待加强。上文中提到数学教育见习需要分成10人左右的小组,每个组去一所学校见习,这就需要很多的见习指导教师。一些师范院校没有选择合适的教育见习指导教师,也没有给教育见习指导教师规定明确的任务,更没有折算合理的工作量,因此导致了如下问题:(1)有些指导教师本身对数学教育教学就不太了解,甚至有些指导教师由辅导员来担任,这势必不能起到很好的指导效果。(2)见习之前指导教师未向师范生说明见习的目标和内容,更没有给出方法指导,所以师范生往往不知道做什么、怎样做。(3)指导教师去见习学校的时间太少,有些只去半天,甚至不去,根本不可能全面了解师范生见习的情况。(4)见习听完课后,指导教师未能组织、指导师范生进行评议,使师范生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反思进步的机会。5.数学教育见习评价体系不完善。数学教育见习前期缺乏必要的准备,中期缺乏充分的指导和监督,这导致了后期不可能有公正、客观、合理的评价。目前,教育见习常见的评价方式就是见习结束后让学生写一份见习报告,然后见习指导教师根据见习报告给出成绩。这样的评价方式既缺乏公平性,又缺乏激励性。
二、增强数学教育见习课程有效性的对策
鉴于数学教育见习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下面给出提高数学教育见习有效性的相应对策。
1.加强对数学教育见习的重视和组织管理。师范院校要提高对教育见习的认识,充分了解教育见习的作用,这是提高教育见习有效性的前提。将教育见习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第3、4、5、6学期每学期1次教育见习,每次1周,共占4个学分。入学教育中向学生阐明数学师范专业教育见习的重要性和教学安排,使学生心中有数,并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相关资料。成立由数学院(系)领导牵头,数学教育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与的数学教育见习领导小组,制订教育见习计划,联系相应中小学校并商定教育见习的各项工作,选派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并选出组长,做好教育见习的检查、督促,审定教育见习的成绩,做好教育见习的思想工作,确保教育见习工作规范有序的进行。
2.确定明确的数学教育见习教学目标和详细的教学内容。结合数学专业的特点,分别从班级管理、课堂教学、教育科研这三个方面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详细的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小学生的学习、思想状况,中小学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以及中小学教研情况,教育见习内容中应该包括教师访谈、学生访谈和参加教研活动。规范有序的开展4次教育见习,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渐加深学生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加强实践教学能力,这是提高教育见习有效性的保障。根据这个思路,拟定数学教育见习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见表1。
3.加强数学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扩充教育见习场所。如果没有充足的教育见习场所,再好的见习方案都是纸上谈兵,因此必须加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扩充教育见习场所。(1)师范院校加强附属小学、附属中学建设,利用附属学校的便利开展见习工作。另外,可以由师范院校领导出面与所在区教育局建立长期的教育实践合作关系,签订教育实践合作协议,把区内一些中小学校发展成为教育实践基地,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安排数学师范生去教育实践基地见习了。(2)由数学院(系)领导牵头,加强与师范院校周边的中小学的合作交流,建立合作共赢关系。师范院校有数学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理论基础雄厚,中小学校的教师长期从事一线教学,教学经验丰富。这样师范院校可以给中小学的教师理论指导,中小学校可以给师范院校的师范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而且双方可以互聘教师,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场所可以发展成为教育实践基地。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费用可以通过申报教改项目、利用项目经费来解决。
4.完善数学教育见习课程安排,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将所有师范生分成10人左右的小组,每个小组去一所学校见习,每次见习1周,每1—2个小组安排一位教育见习指导教师,充分发挥教育见习指导教师的作用是提高教育见习课程有效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1)为调动教育见习指导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师范院校必须给教育见习指导工作合理地折算工作量,还可以奖励优秀教育见习指导教师。例如评选优秀教育见习指导教师,并由师范院校颁发奖状。(2)数学院(系)要选派合适的教育见习指导教师。教育见习指导教师主要为数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当指导教师人数不够的时候,可以选派其他专业但是教学经验丰富、热爱并熟悉数学教育的教师,或者任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中聘用的中小学教师。(3)明确教育见习指导教师的责任。教育见习指导教师必须熟悉见习的流程、每次见习的目标和内容以及见习评价,并在见习之前跟学生讲解。为顺利完成见习内容,达到见习目标,在见习之前以及见习过程中,见习指导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方法指导。为了全面了解师范生见习的情况,解决见习过程中的问题,每位见习指导教师跟学生一同在见习学校的时间不少于4个半天,并组织、指导见习生评课、议课不少于4次。5.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提高师范生的积极性。要提高师范生见习的积极性,增强教育见习的效果,必须建立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及时的评价体系。学生对自己的分数一般都比较在意,因此可以遵循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办法,利用百分制进行评价。(1)评价要分类。见习分为班级管理、课堂教学、教育科研这三个方面,而且见习过程中态度也非常重要,因此评价的时候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每一项占有不同的比例,例如,见习态度(20%)+班级管理(20%)+课堂教学(30%)+教育科研(30%)。评价的依据是见习态度、听课记录、听课反思、学生访谈总结与反思、教师访谈总结与反思、教研活动总结与反思、学困生访谈总结与反思以及见习过程中的评课、议课表现等。(2)师评、生评相结合。让学生参与评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且见习过程中见习指导教师未必一直都跟师范生待在一起,因此让学生参与评价是必要的。师评、生评分别占不同的比例,例如:师评(60%)+生评(40%)。师评按照上述(1)中评价的依据进行。生评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见习结束后,每个小组组织一次见习经验总结及评价活动,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互评。例如,对于小组内的学生,每个组员给出一个成绩,最后求平均值就是该同学的生评成绩。(3)及时评价与后期总结相结合。为了增强见习的效果,需要及时纠正见习过程中的问题。见习过程中,指导教师会组织、指导师范生进行评课、议课,这时需要教师及时指出师范生存在的不足,指明他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并给出相应的方法。见习结束后,在见习小组、师范班级、数学院(系)开展经验总结交流会,展览见习过程中的优秀成果,为后续见习打下基础。
作者:张然然 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本研究选取高安师范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下面分别简称“高师”和“初教专业”)。高师是一所百年师范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研究通过资料研究和调查问卷(访谈)的形式,对五年制初教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初教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进行研究,并就结果展开分析和讨论。具体的研究问题是:对现行课程设置的现状调查,现行课程设置是否满足社会实践和市场检验,目前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建议。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高师初教专业一至五年级学生,共505人,其中女生占90.69%,男生占9.31%,被访者在各年级中分布均匀,通过问卷网让调查对象完成电子问卷,回收率为100%。
二、研究结果
在“你选择初等教育专业的原因排序”一题中,排名第一的选择是“不知道为什么选择初教”;排第二的是“其他喜欢的专业因客观条件(如身高)无法填报”;排第三的是“认为小学教育就业前景好”;排第四的是“对小学教育的热爱”;排第五的是“喜欢和孩子在一起”,排最后的是“亲朋好友的意见”。总结起来,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缺乏必要的报考指导;第二,初教专业没有自己的特色;第三,功利性强,“认为小学教育就业前景好”。
在“你认为小教专业开设的课程多吗?”一题中,多数人认为开设的课程“合适”或“多”。其中,认为开设课程多的学生更多,这说明学生认为专业课程总量偏多。
在“你对专业的现行培养方案了解情况如何?”一题中,50%的学生“一般”了解现行的培养方案;“比较了解”占8.32%,“几乎不了解和完全不了解”占27%;“非常了解”的学生约占1.4%,非常少。这说明学生对学校实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太了解,无法有针对性地学习。
在“你认为安排在各学年里的学习任务分配合理吗?”一题中,认为“合理”(47.13%)的人数比“不合理”(52.87%)的少10.74%,这说明学生不太满意现行的课程任务分配情况。
在“你认为目前的课程设置是否体现初等教育的专业特色?”一题中,57.82%的学生选择了“一般”,27.72%选择了“比较体现”,12.48%选择了“几乎不体现和完全不体现”,1.98%选择了“完全体现”。由此可见,学生不认可现行的专业课程设置方案,认为开设的课程没有紧紧围绕初教专业的特点。
在“学校实际开设的实践性课程可以满足实践需要吗?”一题中,58.02%的学生认为“一般”可以满足;“几乎不可以”和“完全不可以”的占25.94%;“几乎可以”和“完全可以”的占16.04%。这说明学生对开设的实践性课程不太满意,希望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
在“你觉得小学教育的实习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题中,26.53%的学生认为“三年级”就应开始实习,同时每个年级都有学生选择。?@说明学生希望每个学年都能去小学见习,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在“你认为职前小学教师最重要的是培养什么?”一题中,学生把“教师职业道德和素质”摆在第一位,“教师基本技能的教育理念”摆第二位,“课程开发能力、学科教学法”摆在第三位。这说明学生最想学的是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如何掌握教学技能。
在“你认为哪类课程对自己的就业最有帮助”一题中,学生把“教师技能课程”摆在首位,“教育实践”(“见习和实习”)摆其次,“从教方向的学科专业课程(如数学、语文等)”摆第三,“教学法课程”摆第四,“教育理论课程”摆第五,“通识类课程”摆末位。
最后两道题是访谈题,学生的诉求包括:开设国考和教师招聘培训班等;增加学时的有三笔一画一话训练等;删减的有高数、文学鉴赏等。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对初教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传统的师范课程设置过于强调学术性,忽视了教师教育的专业性。建议学校重视三笔一画一话的基本功考核,训练学生的教学基本功。
关键词 PDS教育实习模式合作实践反思
一、PDS以及它在UNC的M.A.T. 项目中的运用
(一)PDS教育实习模式。
PDS的概念是于1986年由美国研究型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组成的霍姆斯小组在《明天的教师》(1986年)中提出的。它是指以中小学为基地,大学和中小学合作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并从事教师教育,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真正学校”。这一概念提出后,得到了许多美国大学和中小学的支持,许多大学和中小学纷纷合作建立了PDS,供教师进行职前培训(教育实习)。在霍姆斯的《明日的教育学院》(Tomorrow’s Schools of Education)(1995), PDS在教育实习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该书指出,要使中小学成为教师实习的最佳场所。职前教师最需要接受的训练,就是如何在真实的教学场所,真实的教学情境下去履行教师的职责,展现自己作为教师的业务素质。PDS的建立,为实习教师提供了最佳的最真实的操练教学技能的平台。PDS在教师职业发展中应当发挥的作用,就是将师范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是理论和实践完成完美的对接,提高教师个人专业技能,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M. A. T. 项目中PDS模式的运用。
M.A.T.项目中的教学实习贯穿于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它分为两个阶段:见习和教学实践。在秋学期的见习阶段,教育实习对应的课程为EDUC 646 Practica Student Internship。学生被要求一周至少六小时在其所在的实习学校进行见习。见习内容包括:观摩指导老师的课以及日常活动,协助指导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学习教学大纲和其它教学资源,对学校行政部门人员进行访谈,把学校和社区联系起来,开始辅导个体学生和一个小群体的学生。在见习期间,实习教师每周定期与自己大学的导师进行沟通,并且与同伴共同分享见习的经验、感受等。在春学期的教学实践阶段,相关的课程为EDUC 746 STUDENT TEACHING PRACTICUM,该课程要求学生在大学的导师和中小学指导老师的监督和指导下,完成全日制的12周的教育实习。大学导师去学校看望学生4次以上,并且每周安排时间对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等进行分析和解答,帮助实习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 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实习生开始独自承担教学任务,学会编写教案,课堂管理,参与学校各项活动,独立授课,并且不断与同伴(其他实习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
在整个教育实习过程中,实习生还被要求定期在博客上写实习反思,并且用摄像机录下自己的教学过程,课后对自己的课进行剖析总结。中小学的指导教师在旁听实习生独立授课之后,给出批评意见和指导。大学导师在听课后,会根据实习生表现,当场对实习生授课,还会认真填写一张反馈的表格,列出上课过程中应当继续发扬的优点以及需要改正的缺点。
对于教育实习的评估,M. A. T. 项目要求实习教师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和反思,并且由中小学指导老师完成对实习教师的评估表。在实习教师达到 “退出实习期标准”之后,方可结束教育实习并修满该课程的学分。此外,教育学院的M.A.T. 项目的毕业答辩要求学生针对自己制作的Portfolio(作品集)进行答辩,而整个作品集的制作是以教育实践的经历为基础的。
二、启示
(一)大学应与中小学实习基地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
在PDS中,经验丰富的合作教师与大学导师结成合作小组共同负责对实习生的培养。合作教师通过对实习生的教学和班级管理等各方面进行指导,促进他们在教学常规、日常管理、制定计划、问题分析和解决等方面的进步。他们与实习生组成伙伴关系,共同负责班级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实习生从刚开始的见习到最后的独自负责班级的全部工作,从而真正体验到教师角色的全部责任。PDS模式的有效实施,还帮助大学和中小学实现教育的“双赢”。在大学和中小学之间搭建稳固的合作关系,有助于双方的联系与沟通。实习教师在教育实习中遇到问题会及时反馈到大学,从而有助于大学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同时,实习教师在大学导师的指导下,也会将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运用到中小学去,促进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师范专业应加大教育实习的比重,注重实践性。
以大学的研究为基础的教育学知识和教学法,要深深根植于教学实践。各高校对师范专业的建设应该改变过去的以学习教学理论为主,忽视教育实习环节的实习观,树立新型的实习观,加强师范生的合作意识,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比如,适当地增加教育实践课程的比例,对教育实践课程有更规范更量化的评估方式,加大大学指导老师在教育实习中发挥的引导作用,加强大学指导老师与中小学指导老师之间的沟通。
对于实习生来讲,正确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而形成的。教育实习给学生提供了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实践中的机会,帮助其形成正确的教学认识。 PDS模式的教育实习,使实习生一步一步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从实践中学习班级管理,课外知道,问题解决等实践性很强的教育事务中,还让实习生切身体验一个专业教师所需从事的专业活动,如参加教研会议,公开课,小组教学,集体备课等。正是这些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为实习生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教学经历。
(三)注重教育实习过程中的反思环节,培养反思型教师。
20世纪80年代起,“反思实践”是美国教师教育的主流指导思想。提出“反思实践”概念的麻省理工学院哲学教授舍恩(Donald Schon)突出强调了教师从经验中学习的重要性,倡导教师在教学专业时间中开展反思活动。
总之,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未来教师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PDS模式的顺利实施需要高校、中小学管理者、教师和实习生的密切配合。我们希望在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在学校的不断努力下,我国的教育实习模式能借鉴PDS模式,做到取长补短,培养有很强专业性的实习教师队伍,为我国教育事业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2001),Standards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 [S]. 省略.
[2]Holmes Group. Tomorrow’s School of Education [EB/OL]. http.省略, 1995.
一、实践导向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导向课程设置的重要意义
随着实践性教育理念的提出和不断推进,髙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本科的教学对于实践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实践性教育理念也越来越重要。为培养优秀的毕业生,髙等师范院校就必须改变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学生讲课能力的培养。
(一)实践导向课程设置是教学模式改革的重心
当前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在教育界比较流行。所谓“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6个方面。依据构建理论,我们有必要改变过去传统教学模式,将过去注重知识的传授模式转变为引导学生向注重知识和注重能力的综合协调发展模式。学习不能仅仅是教师简单的传授,而应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利用自己能触及的学习资料,借助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通过实践演练,达到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通过加强实践性教学,提倡实践导向的课程设置,实现传统教学模式向“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转变,让学生从被动吸收课堂知识中解脱出来,能够边学习理论知识边实际演练,既学到知识,又在实践过程中锻炼了能力。可见,实践导向课程设置是未来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重心。
(二)实践导向课程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公众对小学教育的重视,对未来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学教师的创新教育水平,而小学教师创新能力的获得更离不开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所以,高等师范院校教学课程设置对未来人才培养具有重大影响。德国诗人歌德在诗剧《浮士德》中提到,“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绿”,可见,创新教学能力取决于学生教学实践的培养,通过教学实践的积累,与课堂理论知识的对比,创新教学方式,提髙教学水平。
二、实践导向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导向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目前,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中,高等师范院校对实践导向教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对实践导向教学的理解也不够准确,在实践导向教学课程设置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对实践导向教学模式定位不准确
一直以来,大多髙等师范院校对实践导向教学模式定位不准确,以为这种实践性教学模式仅仅是将学校所学理论知识简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实践导向教学完全成为理论知识教学的附属品,大大地削弱了实践在本科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严重脱离了实践导向教学的宗旨及目的。而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导向教学模式,是将实践导向贯穿于理论教学过程中,理论中有实践,实践中有理论,二者相辅相成。现阶段,实践导向教学在髙等师范院校教学体系中仍处在次要地位,被更多的文化课程、专业课程所挤占。
(二)实践导向教学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1.实践课时少,安排不够合理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实践课时在四年本科教学计划中的比重仅为十分之一左右,而法国、英国、美国等教育发达国家实践性课程占比高达百分之五十。由于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性课程比例过低,实践性课程成了镶嵌在其他理论课程中的一丝点缀,使得师范学生在校期间学到了大量了理论教学知识,而实践能力较差,导致学生刚参加工作时,出现了既害怕讲课,也不会讲课的现象。
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实践性教学主要安排在大三、大四期间,而大一、大二期间几乎不设置实践性教学课程。如此安排,从时间上来讲,安排不合理;从学习紧凑性上来讲,不具有连贯性;从效果上来讲,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2.实践导向下课程形式和内容过于单一
目前,我国实践性教学课程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实践性教学类课程,包括实践性课程作业、见习、实习等;二是集中化实践教学,包括毕业社会实践、实习等。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教学被简单的理解为课堂试讲,将试讲成绩作为该课程的部分成绩;集中化实践教学被简单的理解为毕业实习,并通过学分绑定,成为毕业必修学分。实践性课程形式单一,课程内容不够丰富,学生锻炼效果也相对较差。
3.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缺乏必要的联系
在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性教学相对独立,实践仅仅是实践,理论仅仅是理论,二者之间缺少联系,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总感觉理论不适用,对实践起不到指导作用。其实,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性教学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的,他们相辅相成,彼此促进。
(三)实践导向课程教学配套系统不完善
1.实践导向课程教学无去处
目前,有部分高等师范院校缺乏实践教学的合作学校,也没有专门的实践基地,虽然有一些学校有实习合作学校或建立了学生实践基地,但是实习学校或实践基地缺乏统筹安排,实践不系统、不专业。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要想获得实用的教学经验,就必须深人小学,在小学课堂上自己结合在校期间所学理论知识去感受教学,否则,将不利于实践性教学的开展,起不到应有的实践效果,更会影响学生实践的积极性。
2.胜任实践导向课程教学的师资缺乏
实践导向教学需要大量既对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学理论知识研究透彻,又有丰富小学授课经历的教师。现阶段,由于高校科研压力大、对实践导向教师待遇不明确等方面问题的约束,使得满足实践性教学需要的教师相对匮乏,难以配备。对于现有教师实践性教学的培训和交流活动相对较少,并不能有效改善实践导向师资缺乏现状。
3.实践导向下课程设置,缺少实质性政策支持
目前,髙等师范院校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缺少实质性政策支持和必要的资金支持,高等师范院校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尚未得到应有的政策支持和相应的财政资金支持。由于政策和资金支持不到位,导致高等师范院校实践活动基地在建设上缺少必要的政策指导,高等师范院校实践性教学在开展上缺少制度约束。
另外,由于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性教学活动缺少必要政策支持,导致政府没有具体政策文件鼓励小学接受师范生实践,更不能强制小学接受。反过来,小学也担心师范生实践实习会增加学校的负担,同时对接受师范生的小学,国家在政策和经费上也没有相应扶持,很多小学就更不愿意接受师范生实习。
三、实践导向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导向课程设置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针对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导向课程设置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笔者通过长时间研究和实践体会,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解决策略:
(一)准确定位实践教学,正确设置实践导向课程
各高等师范院校应明确实践导向教学的培养目标,实践导向教学如何实施以及拟培养结果等,势必将实践导向贯穿于理论教学过程中,理论中有实践,实践中有理论,二者相辅相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导向教学,给实践导向教学以准确定位。
(二)合理规划实践导向教学课程
1.增加前沿实践性课程,合理安排实践导向教学计划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师范生的目标正在向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及素质方面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师范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与矛盾,学校应增加前沿实践性课程,使师范生能够适应未来更大的变化。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通过前沿实践课程的设置,可以开阔师范生的视野,知晓当前教育界最新教学方法与理念;可以提高师范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配合学校教学工作,实现师生的双向互动;可以培养师范生对科研的浓厚兴趣,培养师范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高等师范院校有必要增加前沿实践性课程,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总体课时比例。在不影响理论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增加实践性课程,尽量使大学四年一直贯穿实践教学思想,真正实现实践导向教学,有效提高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
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性教学课程并不一定集中在大三、大四期间开展,可以贯穿于四年的本科教学课程中,尤其增加大一、大二时的实践教学比例,让学生从人学就能感受到小学教育专业不只是学习书本理论,更重要的是实践,同时减少大四集中实践教学活动,加大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给学生松绑,让他们将找工作与实践结合起来,实践为工作,工作就是大实践,避免大四学生实践与找工作的矛盾冲突。
2.采取多种实践教学形式,丰富实践导向课程内容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小学生接触到的新鲜事物也越来越多,使得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受小学生喜爱。为适应发展变化,高等师范院校应设置多种实践教学形式,丰富实践导向课程内容。实践导向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形式可以包括小学见习实习、小学教师技能培训、微格教学等。实践导向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内容可以包括小学老师授课旁听、小学班级管理、小学生听课问卷调查等。在实践导向课程设置中,应尽可能结合小学教师培养对象特点,培养学生爱好,以适应小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
3.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相对于其他大学专业来说,实践性更强,而且在校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基本也是为实践服务的。换句话说,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无论理论掌握多全面,最终还是要走上课堂去实践,实践是小学教育师范生的最终目的。本文所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求高等师范院校实践导向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充分结合理论教学部分和实践教学部分;二是要求小学教育师范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理论学习与实践积累的结合。一旦理论脱离实践,理论教学对于师范生而言就完全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对于高等师范学习课程设置而言也是一种残缺。
所以实践导向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应当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理论中体现实践,实践中体现理论,相辅相成。
(三)完善实践导向课程教学支持系统,合理设置实践导向课程
1.完善实践基地,保障实践导向课程设置有地可去
要保证髙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导向教学更好的开展,就必须建立足够多的实践活动基地或者保持与各类小学的实习合作关系,以满足学生实践需求,还能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建立实践基地,学生可以把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基地实践活动有效联系起来,理论与实践得以相互促进,综合提升学生素质。广泛建立髙校与小学的合作机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自身未来工作意向选择不同类型小学进行实习,通过不同小学实习比较,找出更适合自己的小学。例如有的学生多才多艺,可能在偏重文艺培养的小学更能得到锻炼和才能的发挥;通过实践基地与小学实习比较,还能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授课风格;通过讲课过程中小学生的课堂互动反馈,还能发现自身不足;通过与小学一线老师的交流,还能学到课本外的宝贵授课经验。增加实践基地或者建立高校与小学合作机制可以解决髙校开展实践导向课程的后顾之忧,髙校可以放心大胆地增加实践导向课程的设置。
2.加强实践导向教学指导教师培养,保障实践导向课程设置有师可教
髙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导向教学要想开展,就必须保证有人能教。无人教,再好的实践导向教学方案也起不到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实践导向教学授课教师不仅需要具有大量一线小学授课经验,还要具有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目前,具有丰富小学授课经验的教师一般都执教于小学,不具备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理论水平;而具有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所需理论知识的大学老师,又往往缺乏小学生授课经验。鉴于此,学校应加大实践导向教师培养,鼓励老师多去小学学习、取经,以满足实践导向教学的需求;应多组织高校与小学之间的交流,让具有丰富小学一线教学经验的老师与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多交流,提高师范学校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
3.加大政策扶持,保障实践导向课程设置有法可依
近些年,国家虽然出台了一些关于高等师范院校加强实践导向教学的规章制度,但是规定过于笼统,主要在提概念,缺乏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同时,针对实践基地建设和实践导向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明显不足。建议国家进一步细化实践教学政策实施方案,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让实践导向教学在高等师范院校早日开展下去,更好地服务师范生,以培养更加优秀的小学生,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结语
小学教师培养纳人髙等教育体系时间较短,尚处在探索阶段,缺乏相应的培养经验。实践导向培养小学教师模式更是一种新生模式,在实际开展过程中难免遇到很多问题,例如笔者提到的髙等师范院校对实践导向教学定位不准确;实践导向教学课程设置单一,形式少,内容简单、重复;保障实践导向课程得以设置的配套支持系统不完备等。实践导向教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理论知识教学联系实践的纽带和桥梁,是帮助师范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讲课能力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意义可想而知。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实践导向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问题,以早日完善实践导向课程体系,更好地服务在校生,培养更加优秀的小学教师。
参考文献:
[1]张红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8.
[2]曹慧英.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7,(9).
[3]李孔珍.教师教育课程不容忽视的内容:实践性课程[J].课程.教材.教法,2007.(9).
[4]曲中林.教育实践性知识的表征与习得[J].教育评论,2004,(5).
[5]高洪源,赵欣如.关于强化与创新高师教育实习的构想[1].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3).
[6]张德祥..当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改革论要[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7]檀满仓从教师素质结构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8]徐文彬,王爱菊.高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研究现状及其未来建设[J].课程教材.教法,2007,(12).
[9]胡良华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8).
[10]严丽萍,水宝珠.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设置现状分析[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0;(12).
[11]黄俊.课程设置之于实践的探索——关于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11).
[12]张国玲,郑友训.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困境及其对策[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
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重视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是师范教育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4年颁布的么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中明确提出:“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是高等师范学校各专业的学生都应具备的,是学生必修的内容。对高等师范学校在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对于形成学生教育和教学能力,对于学生毕业后胜任教师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专业化的小学教师的需要
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意味着在高等院校中设置本科小学教育专业,通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使学习者具有完善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具有成熟的教育专业技能,形成良好的专业精神和专业道德。提升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的核心在于提升其教育专业素养。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必备的素养,它决定了教师的专业素质的优劣。因此,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化技术水平是培养专业化的小学教师的当务之急。
(二)小学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的需要
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期,尤其是其思维的具体形象的特点,对教学活动外在表现的兴趣比对教学内在内容的兴趣高的特点等,在小学,“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的共识决定了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比中学、大学教师有更为特殊的要求。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小学教育专业比其他专业更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系统培训。具有过硬的教师职业技能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富有个性的特色。
(三)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生源状况的需要
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应认识到处理好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学术性与师范性、深度与广度、理论与实践等问题的关系的重要性。特别是面对高中起点的大学生,与三年制、五年制初中起点的专科生相比,可塑性不强,再加上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生源质量、专业思想、教师职业技能的潜质水平等方面明显削弱。如何在本科教学中,用大学的文化影响、提升和完善小教专业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应引起我们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高度重视。
二、构筑科学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体系
根据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4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2001年颁发的《关于印发搞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的通知精神,参见浙江省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要求与考核办法,以及根据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由中专或大专培养的技能型的小学教师转向培养研究型、反思型的专业化的小学教师,应重新审视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拓展原中师“写一笔好字,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演讲”等单纯的训练项目和要求,构筑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美育与艺体活动技能、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技能七个方面的系统的培训内容。其中,在其他基本技能培养和训练的基础上,更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研究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使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反思性、探索性、研究性、总结性学习的技能。在此基础上,还应细化基本技能和专业方向技能的具体项目,既要包括教师的初级基本技能,还应包括教师的高级职业技能,由理论体系、操作体系等构成完整的整体网络式的系统结构体系,使初级阶段的基本功训练走向高一级的教师职业技能的系统培训,着力体现本科教育思想性、师范性、专业性、学术性相统一的理念。
三、优化职业技能培训管理过程
第一,制订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将这一计划纳人课程建设整体中来统筹考虑,在必修和选修课程中应分别设置教师职业技能类模块,开设音乐基础、美术基础、体操、舞蹈、写字、教师口语、小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班队工作原理、小学各门课程的微格教学、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同时注重内容安排的系统性,体现一年级到四年级从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的逐步深化过程,并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及考核,颁发《教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第二,采取开放多元的培训方法。可以将训练内容列人教师职业技能类课程以及教育类、专业类、相关的选修课程的教学大纲之中,将一般技能训练与专业方向技能训练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采用课堂训练与课外自练相结合、理论指导与实际训练相结合、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自觉训练和考核评比相结合等方法进行,并重点通过安排学生自主的分散训练与有教师指导的、集中的训练等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阶段性与全程性结合,做到课内有教学指导、课外有训练目标,并有多元化的展开形式,建立全方位、全程的训练体系,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提高学生对教师职业技能的反思能力和领悟能力。
第三,建立培训组织机构,完善培训质量监控。为了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要建立专门的组织培训机构,如指导测评中心等,出台培训与考核规程,由专人主抓,任课教师、学生“小先生”积极参与其中,直接掌握和管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形成立体式的质量监控体系。结合有关学科的学习,形成一个技能培训与考核序列,进行规范化的考核,采用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达标考核的方法,不达到合理要求不允许参加教育实习。在各项训练获得通过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综合性训练(如说课、试讲、见习、实习、调研、论文的写作与答辩等),使各种技能达到熟练与和谐,以形成整体的教育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