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28 15:52: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教育唯一的工作和全部工作可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教学诉诸理性和知识,通过教学可以使学校德育具有一定的理性。赫尔巴特主张“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因此,教学与德育形成一种固定的联系,成为实施德育的一条基本途径。
如何能把思想品德教育艺术地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德智相长?
一、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文因道存,道以文显”。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较其它学科的特殊优势就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陶冶作用。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深远。
鉴于二者的关系,我们应将德育立足于:一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感;二是在教学过程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三是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育爱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德意志品格。
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
(一)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进行德育渗透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特征。现在的学生在正确对待人生和刻苦自律、热爱劳动、服务集体、勇于奉献等方面,都比较欠缺,他们看问题往往偏重于表面而忽略了本质。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以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
最关键的,就是教师熟练地分析处理教材,对教学各环节进行总体设计。
这样才能把握好学生思想的脉搏,不失时机地选取德育渗透点和教法,有层次、有阶段地实施德育。例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是一个非常具有个性的、充满了人格魅力的人物,我对这个人物的形象做一个分析,让学生们各抒己见,从烛之武身上感受到其人格魅力。在分析中,同学深深被主人公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这种渐进式的、循循善诱式的德育渗透是十分重要的。
2、从教材中渗透。努力挖掘文本,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从而让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陶治与洗礼,达成德育教育
文本如一座矿藏,可让我们充分地去挖掘,一定可以挖到金子的。如我在教学《报任安书》时,认为学习此文,精神食粮远盛于其它。司马迁献身《史记》的崇高信念、高尚的人格魅力、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坚定的人生信念是文本的精髓。挖掘出了这些内涵后,能否让这些融入学生思想,如何让这些融入学生的思想,这些就需要教师作精心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学生评价司马迁,并发表即兴演讲活动。通过这一感悟、体验,司马迁的精神在学生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通过交流演讲,司马迁的精神在学生心中又得到了内化和升华。从而,让学生欣赏文本的过程中,得到了陶冶,美化了情怀,达成了德育教育。
这就是语文德育与智育统一,说明语文学科的德育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进行,要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培养高尚的情操。
3、在语文教学中还可运用“情境教学”来渗透德育。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教师用语言描述为主的各种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的教学方法。
除了语言描述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图片、摄影、幻灯等再现画面,利用录音朗诵、音乐渲染等营造氛围,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耳听目示、口诵心动,进入课文情境,与作者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并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如果再加上教师紧扣现实的巧妙点拨,德育渗透就水到渠成了。因此,情境教学在德育渗透中显得非常重要。它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我与地坛》一文中,作者开始是不理解母亲的,只是时时刻刻地想着自己二十几岁就失去双腿的不幸命运。等他真正读懂母亲,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懂得母亲那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默默无私的爱时,母亲已经永远离开了他。史铁生只能留下满怀的歉意、悔恨和遗憾。课后,我设置了“设想母爱”活动,回忆母亲为自己做过的一件事,对自己说过的一句话,设想母亲当时的心理活动。最后总结说,父母为我们做过的事情何只千千万万,能被我们铭记下来的又有多少。也许,我们母亲并不都通情达理,温和贤惠,但她们对我们的爱是不容置疑的。并配之与视频----满文军演唱的《懂你》。基于他们平日对母爱视而不见,浑然不觉,反而与母亲顶撞争吵的现象,基于短片里母亲哺育儿女的艰辛劳苦的场面,他们的内心一下子被深深触动了。观看过程中,有的沉默不语,神情庄重,有的托腮忘情,泪眼盈盈 。他们在思考,他们被感动。之后他们动情地表达了他们的心声—— 母亲不仅给了我们生命,还时时用爱护着我们。当我们有了痛苦烦恼时,可以向她倾诉;而她的痛苦我们却常常忽略。我以后一定用心去关心我的母亲,不能让她总为劳。”
除此之外,语言描述是情境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形象化手段,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所以,备课时,选出合适的德育素材提前进行语言描述练习,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号召力和鼓动性。这样可以使课堂效果更为理想,这是创设情境的重要一环。
(二)利用课外阅读教学实施德育教育。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
至今,保尔在烈士墓前想到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仍在我们心中回荡;《水浒传》中梁山英雄们“大丈夫生天地间,应以天下为己任,仍时时敲打着我们。在好书、名言、警句中,让我们的学生渐渐成长。
关键词:德育教育 新理念 渗透结合 综合能力
素质教育是我国各阶段教育的重点,德育教育则是全面推进和响应素质教育的重要过程。能够加强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就能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语文教师则是在此过程中起到引领和贯彻的重要作用,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发挥好语文学科的优势地位。积极探索课本中的德育素材。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平常的语文教学之中,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和整体素质。
一、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有人曾今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德育为先”,这充分揭示了德育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学生的思想深受其影响。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发现,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学目标不是单的知识课程,而是将德育放到与知识相当的位置,这也进一步体现了德育教育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教学中。”所以我们老师应该先革新思想,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教育和知识教学相互依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缺一不可。要想做好二者完美搭配,就要加强德育教学的创新与改革,要将研究和实践相搭配。语文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德育方面的革新,所以一定要将德育教育溶于语文课堂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树立远大的爱国主义理想。使学生知识和道德都有更大的提高,一定要坚持育人先树人,完成老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伟大使命。
(二)在教学中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老师这个神圣的职业,承担着伟大的责任,教好书重要,为社会培育出道德高尚的人才更加重要, 能够做到 “传道授业解惑” ,而将德育教育贯穿到平常的语文基本教学中则是一种完美的教学模式。高中的教材大多是“文以载道”,这些语言和教育兼美的篇章,为老师教学提供了保障,老师通过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就能使学生畅游古今中外的名山大川、 江河湖海, 能够与古人对话,鉴赏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追随那些伟人业绩,激发爱国热情,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思想领悟。教师能把语文教学同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做到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样才算真正完成教学目标。
二、在平产的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在阅读中渗透德育教育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比例,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立足文本,要充分利用课本众多的德育素材,将德育教育形象的融入语文学科中,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其中的真谛。阅读不是老套的生搬硬拽,应该使学生与老师处于互动探讨交流的方式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能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还能提高自身思想道德,陶冶学生的爱国、爱人情操。通过课本中的德育素材和德育实践,使学生能从思想上得到感化。在课本中我们能看到古今中外的仁人志士,那些积极进取、渴望自由与和平、陶醉于魅力的自然风景、关于生与死的深刻认识的德育文章,能使我们与伟人对话,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或许一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才能真正概括将德育教育融于阅读教学的作用。
(二)在写作中渗透德育教育
仅仅在阅读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不能完全满足德育教育的要求的,当然写作也是德育教育得以贯穿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进行写作训练时,教师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思考,写作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观察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在写作过程中适当的激发学生思考德育,对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非常有益。要让学生从身边小事中体味真正的价值观念的本质所在。身边的小时往往是最真实的生活百态,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做出合乎情理的感悟,再通过老师的画龙点睛之评,这样学生的思想会有质的升华。对于那些文质兼备的作品,老师要在写作时给予学生引领,让学生吸取文章的写作技巧和优良的思想内涵。课下最好成立作文小组,让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彼此分享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写作实践中渗透德育。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课堂中有针对性的渗透德育,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过程。语文教学不能脱离了德育教务,德育是一项持之以恒的任务,我们不能急于求成,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慢慢沉透,通过有型的感染、情感的熏陶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
一、巧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
在众多教材资源中,我们应当瞄准那些人物故事性强、道德意义阐释效果较好的文章题材,在深刻领会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我们以“表演课本剧”形式为例,对一些人物角色较多的课文,我们要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参与其中。无论是教师要求学生“扮演”指定角色,还是学生自告奋勇“扮演”喜欢的角色,要提前给学生“演员”和“观众”准备的时间,这种准备其实就是课前预习。学生们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对整个“剧情”有一个提前的预知,甚至通过学生自己的视角,已经对故事情节和表达的德育内容有了总体的把握,为该堂语文课的道德教育奠定坚实基础。在课堂“演出”环节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演员”尽可能贴近角色,用心“演出”;引导学生“观众”仔细观察,注意细节。在一“演”一“观”之间,德育教学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将有效凸显出来。在课堂“总结”环节中,教师则要引导学生阐释课本剧的道德意义,实际操作中,可以由“演员”分别总结所演角色的人物特点,表现出的“善”或“恶”、“好”或“坏”的人性“本色”,并说明自己对这个角色的道德评价;也可以由“观众”按照一定的顺序,自由发言,表达自己对课本剧中某些人物、某些情节的认识,对整个故事的总体评价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根据事先做好的教研材料,结合学生们的道德理解,对该语文教材文章进行客观准确的总体评价,真正使学生通过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达到道德教育效果。
二、学习研讨,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
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文章抒发了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表达了对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寄托了丰富的道德内涵。对这些课程资源,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以此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以开展主题研讨形式为例,在一些古文或诗歌等课文题材的教学过程中,文章虽然文字简约,篇幅简短,但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意义深远。对这些题材的教学,单靠教师的讲解,讲字面的文学知识灌输给学生,只会达到语文课程知识的教学效果,却不能实现高质量的道德教育。因此,教师可以组织主题学习研讨活动,设立若干针对性较强、有利于理解文章道德主题的议题,引导学生们开展讨论。教师可以列席某些小组的讨论,聆听学生们的见解;也可以参与学生们的讨论,适时提出观点,和学生们进行互动。讨论过程中,教师既要注意归纳有利于指向文章道德主题的有效观点,也要注意归纳矛盾性、争议性较强的观点,总结和分析原因。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总结各自支持的不同观点,为讨论后总结做好准备。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总结陈述,并结合已掌握的不同观点和课前准备资料,对研讨议题做出最终陈述和道德评价,使学生个人见解与正确的道德观在研讨中实现顺利“接轨”,从而使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
三、创新形式,将道德教育贯穿语文教学始终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师 渗透 德育教育
道德是人的精神世界中“最壮丽的日出”,人因道德而崇高。现在世界管理界有三句名言:人的知识不如人的智力,人的智力不如人的素质,人的素质不如人的德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师说》中的一句话,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教师的重大职责。但是不少老师将侧重点放到了授业、解惑中,反而对最为重要,最能体现教师价值的传道一词进行了选择性忽视。诚然教师是学生掌握知识、认识世界的领路人,但育人成德是教师的天职。把育人寓于教书过程中,是每位教师的责任。必须改变德育“说起来重要,看起来必要,忙起来不要”的消极被动位置。因此,加强对中职生德育教育刻不容缓。德育教育也不能简单地由某门学科或某些教师来完成,它必须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之中去,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承担德育教育的责任,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任务,语文教学更应利用本身优势强化其德育教育的功能。
一、面对困惑,发挥优势
处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夹缝”位置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初中,而且绝大多数是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上中职学校学习的,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数学、语文、理化、英语、政治等科目加起来都不足百分。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是为了“混张文凭”好找个工作的思想,也就注定这些学生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对外部世界变化敏感、寻求独立自主、辨别力又不强,进入中专学校对他们来说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但职校对他们来说毕竟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希望的起点。可他们一到了职校,发现很多东西还是像他们初中一样,因此对前途对未来更加缺乏信心,对自己越发没有了清醒的认识。很多学生刚刚入学还能遵守校纪校规,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更有甚者,产生反抗对立情绪,甚至说,处分怕啥,最多不在这个学校读书。因此一学期下来处分堆了一大叠,老师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可校纪校风没有好转,违反纪律的同学照样层出不穷。所以说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如何利用语文这门学科管好这群“弱势群体”呢?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学校的这种硬管理所带来的弊端。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学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一切人的规律和规矩,方寸任驰骋!试想一个思想端正,意志坚强,有着高级审美情趣的学生又怎会每天无所事事惹事生非呢。因此,语文教学是学校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块法宝,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一片沃土,是学生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
二、寓德于教,育人成德
(一)将德育渗透在课文内容的教学中。
在语文教学中以课为内容载体,在学生充分掌握文章的大意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和升华主题,对学生进行情感和道德教育。例如,余光中的散文《朋友四型》就讲述了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四种朋友,分别是“高级而有趣,高级而无趣。低级而有趣,低级而无趣”,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区分开这四类朋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恰逢前一段时间在班主任工作中约谈了个别学生,对于他们的心理状况有所了解,他们每个人在交朋友以及如何正确对待朋友方面都有些问题,因此借助于这篇课文,展开讨论,总结学生之间存在的交友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教育和德育效果,为以后的德育工作也总结了丰富的经验,总之,恰当的开拓和引发主题,结合现实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升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培养他们健康的情感。语文课本中所选的课文,除传授有关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外,无非都是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教育。每一课都应有一定的德育教学目标。例如《劝学》一文中,作者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事例推论及人,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作者的用意,“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分析出了文章的论点——学习的重要性,又使他们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文章又用“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进行正反对照,来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结合他们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进行适时的引导,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从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我们就把德育很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德育目的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效果自然也就达到了。
(二)将德育教育与语文学科的基本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培养这些能力的过程中,我又极其注意进行德育教育。平时有一部分同学很少在公众场合说话,所以一叫到他(她)发言时,不是面红耳赤、结结巴巴,就是看上去心里明白,但不知该怎样表达出来,针对这种现象,我开展了“课前十分钟演讲”活动,开始的时候一个一个同学按学号轮着上台讲演。不规定内容,所见所闻,好的、坏的事情都可以说,但是要求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并简单说说自已对这件事的看法、感受。这样,通过说见闻、谈感受,实际上是在不知不觉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当众说话能力、审美能力、辨别美丑和是非的能力。教师可以把握这一点,因势利导,将兴趣自然地引到预定的目的上来,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喜欢上了“说”,甚至爱上了“说”。后来,我就由原来的“自由说”到提高难度和要求的规定内容来说。比如说《你如何看待媒体广告》、《小议助人为乐现象》、《假如我爸是李刚》、《幸福与苦乐观》等等,通过演讲让他们从生活中找到评判是非的标准,同时我还组织了像《读书吧,它会给你力量》、《女儿更应当自强》、《请学会自作自受》、《我能行》、《感恩》……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同学们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而且也让同学们懂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人生道理。我还不满足于此,当同学讲完一个话题后,我还及时进行点拨,根据所讲的话题,结合同学们的实际情况,语重心长地提出对同学的殷切希望,或再强调一下每个话题中蕴含的哲理,使同学们的心灵得到涤荡。让我感触颇深的就是“学会感恩”活动中同学们都热泪盈眶,让他们明白了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起码的品德。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如算算读书期间所花费用),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同学对我们有帮助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军队对我们有保卫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等等。也就是说:感恩是对生命恩赐的领略,感恩是对生存状态的释然,感恩是对现在拥有的在意,感恩是对有限生命的珍惜,感恩是对赐于我们生命的人的牵挂……只有学会感恩的人,才拥有谦虚之德。同学们真心地道出了他们的点滴故事,彼此之间都受到了教育。真是达到了学习教育两不误。
训练了“说”的能力,写作的能力也就自然的提高了,思想也受到了教育,逐步培养了学生向困难挑战的信心和勇气,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看到学生的进步,我自然是满心欢喜,知识水平和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觉悟也是更上一层楼。
(三)在语文课堂上运用榜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加强情感渲染。
中职学生虽说基础差,但经过两个学期的训练,学生们的语文知识与能力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高,我大胆开设“诗歌鉴赏课”,借助于诗歌、名言等文学形式,通过美的阅读,体会到丑的丑陋,更得知美的难得。比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借助于“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这样美好的句子,我们可以引申至生活中不关心粮食和蔬菜的人,比如我们的学生,是甜蜜的一代,粮食和蔬菜都由父母关心,而山区大多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通过学生之间的不同对比得出幸福生活来自不易,理当珍惜的结论。借助于语言手段,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也是教育的基本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审美,审丑”等语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充分感受“美和丑的对比带来的强烈震撼”,同时形成自己的道德观。
加强情感渲染,触动学生心灵。教师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或者慷慨激昂的演讲也将会对学生的情感发育,德育教育起到促进的作用,教育专业服务的内容与师德规范的内容存在高度一致性,对学生的道德要求首先必须成为对教师的道德要求。师德不但是约束、鞭策和指导教师的道德手段,也是鼓励和教育学生的道德手段。在教师为学生树立的所有道德榜样中,教师自身的行为示范对学生最具感染力。雅斯贝尔斯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都有可能给学生予以定位。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这就要求老师既要“学为人师”更要做到“行为世范”,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滋润学生的心田。长此下去,教师“有心”栽的“一花”必定引出“百花”开,学生也在“无意”之中获得“柳成荫”之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让我们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善、美的情感空间,使他们在语文学习的同时把握情感品质的内化力量,让他们在语文的天空中感受纯我本色。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有目的地把德育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觉地反省思考,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学生的道德教育是系统工程和长期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更需要各方力量不断探索新的教育途径。让我们在探索中前行,让德育之花处处开。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
2.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四册.
3.语文学习.2004年第12期.
4.苏霍姆林斯基.美育教育(译文第三版).
5.《语文》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材.
中职语文德育渗透方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本”。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推进,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学生的德育教育越来越重要。孟子曾说“德育为先”,陶行知也主张“德育为先”,他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教师的神圣使命不单单是教书,而是育人。德育教育,正是育人的重中之重,根本中的根本。以中职学校为例,语文学科相比其它学科在发挥德育功能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本文就此探讨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策略。
一、中职学生的相关背景
目前,江苏省职业技术学校共有400余所,招生人数达五十二万,在校生达一百多万。职业技术学校,使学生们既能学习书本知识,又能掌握一门技术的神圣殿堂,很多学生放弃了象牙塔,到职业技术学习的原因有很多,无外乎家庭条件,自身学习水平,以及想尽快踏入社会的心态。
从总体上看,很多职校的学生未能适应应试教育,在中考中失败,学习兴趣淡薄,普遍有自卑心理。而他们又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正犹如一棵棵小树苗一样,渴望阳光,但总会被风吹的左摇右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却又非常容易被社会,被他人所影响。如今社会发展速度之快,传媒手段之先进,网络之发达,使得学生们非常容易获得各种信息。他们往往对网络、微博上的信息不加以分析,盲目相信,追随所谓的大众趋势。可如今社会上不仅仅有道德失衡的现象,更有坑蒙拐骗、、西方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浪潮的侵蚀。教师如果不对学生及时加以引导和教育,难免造成心理的缺失,无法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更有甚者,走上犯罪的不归路。
语文教育历来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多样,饱含着历史和人文情怀,是所有科目中的精粹。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课文,讲述故事,分析人物,总结中心思想,更是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掰开揉碎,取其精华,灌输给学生,让他们潜移默化中探索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熏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爱好、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二、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1.参透课本,多元化教学
中职学校的语文课本,内容丰富多彩,各种文体兼收并蓄,文章朗朗上口,雅俗共赏。教师在上课时,应根据所执教的不同文章体裁,多花些心思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元化教学设备,给学生们上一堂,形神兼备,震撼人心的课。
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我认为首先将作者的生平详细介绍,配有图片。这是一个尝尽命运坎坷,却仍然对生活怀有希望的作家。让学生们懂得,肢体的残缺,病魔的痛苦,并不能阻挡一个人积极向上的脚步。也不会摧毁一个人的意志,相反,更能激发一个人的斗志。接下来,分析课文时候,可以配有音乐,不仅仅是诵读,更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生命的崇敬,他的顿悟带给世人的启迪和引导。更可以拓展开来,简要介绍几个类似的人物,如张海迪,霍金等。要挖掘出人性的闪光点,给学生们树立良好的人生榜样。
2.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语文课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更要广泛开展实践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如组织演讲比赛,辩论赛,以某篇课文为剧本,编排剧目,成立文学社等。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越多样,就越容易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越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们在准备比赛、排演剧目的过程中,接触到了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继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准备的过程又需要学生们的相互配合,给学生们提供一个互相了解、增进认识的机会,养成关爱他人的品德。每一次实践活动,教师都要做好事前动员和事后总结,及时地给学生们传达“你们很棒,需要你们参加”的思想。
3.拓展课外阅读
德育教育不仅仅要从课本渗透,课外阅读的力量也不容小觑。科技的发展,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很多学生的课余时间充斥着电脑游戏,港剧,美剧,交友网站。这时,我们不妨看看培根的《论求知》:“读史使人明志,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或许能得到一点启发。我们可以适应潮流,在传统书单的基础上,适当加入目前时事论文,新闻述评,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
4.认真批改语文作业
语文作业的批改,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了解、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的一个良好途径。学生可能不会时时刻刻向教师汇报思想,不愿意将隐私、心事吐露给他人。十五六岁的年纪,正处于脆弱、敏感时期。需要教师倾注更多的关怀。语文常规的作业,我建议多增加非命题作文,可以让学生们就目前发生的一件时事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通过周记的形式,让学生们各抒己见,自由发挥,不拘形式,谈谈目前的生活和学习的状态。
不要简单地设立一个“优秀,正确”的标准,而要鼓励学生,用手中的笔,真实地表达自己所思所想。从学生真实的表达中,触摸到学生的思想实质,进行分析,引导。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要能从细微处窥全貌,要能从细节管理学生,教育学生。
德育工作历来都是学生教育的重中之重。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要联系实际,从学生的情况出发,立足于语文教学的基本点,上好每一堂语文课,更要以身作则,时时刻刻用一名心灵导师的身份要求自己,正其身,修其志,以自身的魅力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让我们从此刻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德育教育切切实实地抓起来,必然能够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使中职学生一样能够成为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 德性 人格
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见载于史籍,传承于教育,而具体的继承工具便是语文教学。我国古代的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百工技艺教育,其均是以德性为主兼及智性的人文教育。《易・贲卦》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则形象地说明教育的初衷和旨归――德性教化和人格修养。由此,人才的前提是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完善的人格,只有这样的人才才是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也只有培养出这样的人才的教育才是有意义的教育。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的过程就在于: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人的所有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要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是道德”。大教育家别林斯基也指出:“有许多种的教育与发展,而且其中每一种都具有自己的重要性,不过道德教育在它们当中应该首屈一指”。显然他们都强调了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能力训练的同时,更重视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可见,教育本身不仅是在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德性培育与道德的浸润。故《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中就提出:“德育为先”的重要内涵。所以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基础,而学生德性的培养与道德的完善,不仅通过政治与思想课上来完成,其实更多的人文学科也担负着塑造人的德性与人格教育的功能,能够触动、唤醒学生的灵魂。尤其是承载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的语文学科,在学生的道德与人格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文质兼美的课文孕育着丰富的育人因素,它们的具体形象又为学生乐于接受。凭借教材,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给予有益或良好的影响,是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渗透德育的必由之路,将会喷发巨大的能量。也就是说: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努力营建情感氛围,制造一个熔铸精神与灵魂的大“火炉”,把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点化出来,呼唤出来,以打动学生的心弦,对其情操进行“陶冶”与“熔炼”。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要充分挖掘其中蕴涵的丰富的德育因素,适时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结学科教育之果,盛品德教育之花。那么,如何利用语文课的教学特点,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德育与智育相容:形象孕育思想
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性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脱离了教材,谈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正如蒙台梭利说:“道德的营养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对人的心灵的危害,正如身体的营养不良对于身体健康的危害一样。”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德育渗透与智育的开发相结合是必要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材料的语文学科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诵,引导学生赏析,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让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中获得思想品德教育,深刻地体会学科知识的思想性与人文性,从而保证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例如,我们在学习《沁园春・长沙》中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解写作背景,了解老一辈革命家革命的艰辛,更要从诗词的赏析中分析毛诗中所展现出来的各种深刻而大气磅礴的意象,“鹰击长空”“百舸争流”等,再《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通过这些意象的解读来深入的思考这个人物的英雄气质与豪放的大气及强烈的爱国精神。此外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等,这些诗歌意象无不浇筑作者一往情深的爱国情怀与胸襟意志等,这无疑是对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的形象素材与财富资源,更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的内容。
二、感性与理性碰撞,真情感悟人性
情感是知识转化为行动的催化剂。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动情,才能在求知、练能、开智中育德。寓抽象道理于直观形象之中,易于产生情感效应。寓抽象道理于亲身实践之中,易诱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仅靠“外部条件”的“暗示”与“陶冶”还不够,还要依靠人的“内部条件”的“感悟”与“体验”起作用。感悟是个体凭借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感悟的心理历程是“循文、明象、体情、悟道”,即感知语言文字,再现事物表象,进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了解写作意图和方法。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品味其中的感情,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感染,进而对人性有个质的飞跃与提高。一句话,要激活经验,“以读求物,读中见悟”。只有感悟才会使思考有深度,感悟是情智交融的,感悟重于综合,感悟主要是同化,感悟的主体是参与者,感悟是全线相联,感悟是人心与文心的融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有亲身感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才能对课文塑造的生活原型有设身处地的真切感受,催化自己的情感,与作者心心相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受到情的熏陶、理的启迪。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起共鸣。才能真正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感染,给人性以洗涤与照耀。我始终认为语文课堂是情感交流的课堂,语文是个情感重要的储蓄所,语文课堂需要感性与理性的碰撞,通过理性的启迪与感性的触动,激感进而来完善人。当然我们语文课堂不仅是通过形象来触动学生的情感,强化感性的生命认知,更要在此基础上升为理性的思考与提高,这种理性的思考是人的德性与人格完善的重要基础,人只有经历这些思考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完善、健康的人。为此,教师必须做到:(1)把全体学生看作感悟的主体,具有独立的人格的人;(2)营造情感氛围,提供感悟契机;(3)架设一座沟通学生“主观存在”与教材“客观存在”的桥梁,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获得生命体验,进入感悟境界。这种内在的感悟,是思想道德教育融合于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表现。
三、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双向互动熏陶
课内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会像思想品德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深入,与学科知识融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的德育,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同样需要我们多方面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赏析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能认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洗炼如金的妙处,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包象。例如,学习朱自清以《春》,人们通过欣赏那生动、形象、贴切的语言,深刻领会春景的美妙,激起人们对生命、人生的思考。再如屈原的《离骚》中的名言名句,了解先贤们忧国忧民的情怀,立志报效祖国,培养献身精神。而对语文的挖掘最后落实为学生对语言的运用与实践,这样在中学而言,最直接的实际行动就是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与人文的浸润过程。故作文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自然渗透,才能使学生在作文训练的同时更好的受到思想道德教育,从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学生的作文,既要引导他们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写作技能上下工夫,更要引导他们把握好观察生活的角度。正确分析评价生活中的人和事,准确的反映生活。评价学生作文,不仅要看学生的文辞表达和布局谋篇,还要看文章的主题观点和表达的思想境界、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应该知道德行与善良的心灵比任何学问或文字都重要,要把他的主要工作放在形成学生的心理,使它具有一种正当的心情上面……如果没有这一点,不能排除不良的与邪恶的习惯,那么,文字、科学以及教育上的其他一切成就都没有用处,就只能使得一个人变得更坏,更危险而已。”现在作文中要求的“感情真挚”就是要我们鼓励学生说老实话,做老实人,敢于写真实的人,记叙真实的事,描写真实的景,阐述真实的观点,抒发真实的感情,甚至敢于亮出隐藏在内心的阴暗面,披露无人能知的事实,以培养诚实的品质。在学生作文中,很多题目涉及到友谊、母子情、师生情,对这些题目的正确引导,就会让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观,从而继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切不可忽视对学生进行健康的思想道德教育。
而课外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另一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剪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演讲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薰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我常常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讲述“今日新闻”“成语故事”“美文赏析”等,从这些活动中,老师适当引导,学生在听说活动中就能陶冶情感,净化心灵,提高思想认识。例如:学生在讲述新闻时,有的多讲述的是社会的阴暗面,很少注意人间的真善美的光明面。这样无形中就给他们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我就告诉他们:大千世界,五光十色,无奇不有,正是这些组成了我们丰富而多彩的生活,在我们的社会中,真善美占大多数,是主流,只要我们多加留意,就会发现在我们身边,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好人好事已蔚然成风,如果我们能身体力行,也会感觉到行为高尚,心灵美好,就会发现生活中有更多的乐趣。还有语文活动的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育、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诵、演讲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应该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主体间灵肉的交流活动,包括于知识内容、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的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是一种灵魂的唤醒,而非理智的知识的堆积与认知。”可见,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是我们教育的核心与本质,要成才,先为人并不是单纯口号,具有深远的内涵。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并将此贯穿于我们教学过程之中。只要我们有一颗实施素质教育,对学生,对民族,对国家高度负责的心,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做,只要我们肯付出,真正对他们的灵魂有所触动,那么我们语文学科的教育也一定是光彩夺目!因为理性的知识与认知可以忘却,但德性与人格融进生命,点燃人生之风采!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14.
[2][俄]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33.
[3][意]蒙台梭利.儿童教育[M].,2007.100.
【关键词】语文教学;法制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制定的《中学生法制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将法制教育与学校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各级教育活动相结合,融入到教育活动中;与必要的专项教育相结合,形成多角度、宽领域、复合式的法制教育格局”。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学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健全的法制素质也是其中之一。这些都要求新课改时期的语文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语文知识机械传输层面上,在充分挖掘教材里面的法制教育因素,适时适度,结合实际巧妙地渗透法制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通过法制教育与语文学科科学的融合,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个人认为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一、通过词语触及法律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对某些词语的解释不妨尝试用法制的视角来进一步解释分析这些词语。如在讲解“赡养”一词时,可以将“抚养”与之相结合比较讲解,并告诉学生由父母抚养孩子成人是每个未成年子女的权利,父母有抚养孩子成人的义务;而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的义务,同样父母有让子女赡养的权利。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在享有某种权利时就必须承担对等的义务,世界上不存在不承担义务的权利和不享有权利的义务。通过对“赡养”、“抚养”两个词语法律角度的讲解,不但能使学生对两个词的区别更明晰,而且使学生对权利、义务的相对性有初步的认识。另如在讲解“以牙还牙”一词时,不单单地只向学生教授“比喻使用对方使用的手段还击对方”,可以对该词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进一步的解释,告诉学生在古代法制不健全的社会,这种手段有时是合情又合法的,在专制的社会以暴制暴的方法对维护封建专制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如今法制社会,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如果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式去维护自己的权益,应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的词语不胜枚举,对于语文教师来讲,关键是看你能否从某一词的法律视角找到切入点,如若能很好地掌握,可以说法制教育与学科教育的结合就能达到处处、时时的境界了。
二、依托课文渗透法律知识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阵地,通过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例如,在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从文学角度来看写得是酣畅淋漓、痛快至极,体现出主人公嫉恶如仇、惩恶扬善的侠义精神,这种“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行为在封建社会“有理无法讲,有冤无处申”的背景下,有其存在的必然性、需求性和合理性。然而,文学作品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远远大于空洞的法律条文,作品中许多类似行为的描述对于世界观、价值观处于形成期的中学生来说,难免会误导学生漠视社会秩序和法律的错误观念。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欣赏《水浒传》这类文学作品时,学会用批判审视的眼光解读这类文学作品,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语文教师还可以从这篇课文引申开来,举出社会上存在的个人惩治违法违纪人员的行为,如大家一起逮到了小偷,怎么处理,是先将他打一顿,再送公安机关,还是直接扭送到公安机关;或者举例自己的朋友受到了欺负,出于哥们义气帮朋友出口气的行为的对错等假设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当然,中学语文教材中像这样的课文并不多,但只要深入挖掘,刻意领引,便可以随时抓住课文中的点滴细节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做到法律与学科教学的渗透。
三、延伸课堂拓展法制教育资源
语文教师可以延伸课堂,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为学生创设浓厚的法制氛围。如在教授《孔乙己》一文时,对于文中讲的“孔乙己偷窃,丁举人打他”这一情节,可以启发学生的兴趣,试让学生以现代律师的身份替孔乙己诉状、现代法官的身份对打人一事作出判决。如在讲授《威尼斯商人》一文后,可以向学生简单地介绍西方的法律体系,并和我国的法律体系比较,结合英美电视剧里所反映出的英美法系国家的审判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中西方法律体系的差异;也可以组织模拟庭审活动,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做到有审判员、公诉人、辩护人、被告、证人等,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语文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对法庭的审判有了更形象、直观的认识,从而增加学生们的法律知识。
四、联系生活挖掘更多的教育资源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思想品德教育;思想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教学是思想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它对培养孩子们的良好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小学语文大纲中就明确指出了“小学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我们对孩子教育教学的目的,也是教学的光荣任务。所以说,在对小学语文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要从实际出发,在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加大对他们思想品德的教育。我建议,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做起。
一、坚持语文与道德相统一的原则,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来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同时又是人们进行交流沟通的工具,人们应用语言进行思维、表达观点、从事工作或者其他方面的事情,没有不应用语言来进行表述的,没有不带自己思想的。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在小学生学习和应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也要恰当地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贯彻语文与道德统一的原则,既育人又教书,使学生正确地树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全面理解语文学科中思想品德的内容,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来
在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在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不仅有不少文质兼美的传统范文,也有不少表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文章,比如说有描绘大好山河的、有历史黑暗统治的、有名人传记的,也有描述自己故事的文章,它们都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三、正确地处理好语文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全面的知识,而且还应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加大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不要只关注语文在学生中的基本功底,忽略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因此,为了防止脱离实际,空谈思想教育的行为,我们应该将语文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以保证充分达到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充分地利用小学教材中的德育结合因素,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我国现今发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各种各样的文章,所以老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知识,挖掘教材中的潜在联系,相互协调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巧妙地运用教学的相关活动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将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益处。使得学生不仅在写作时叙述清楚,让文章写得条理,而且还能让学生受到科学与学科的教育,对他们写文章和说话也有很大的帮助。
五、加强学生爱国主义观念的教育,树立他们的正确人生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对学生实施教育,让他们热爱祖国的文字、历史,热爱祖国的现在和憧憬祖国的未来;让他们树立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让他们形成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这是让一个学生成为一个有志气、有作为的青年的最基本要求。在小学语文课中,应该添加与爱国有关的语言文字,让学生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闪耀出热爱祖国的思想,让他们的思想受到知识的洗礼,让他们能客观地面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六、充分地利用朗读,做好以情感人的教学方式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老师起到主导作用,充分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首先要备好课程,把自己的感情和教学课文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加强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培养,使他们从阅读中感悟道理。
七、加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有一定的针对性,要切实地联系实际,从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所以就要求老师在钻研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了解学生,带着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从他们的角度进行考虑,使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得到提高。由于小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不够多,作为老师,我把他们的这种观念看做自己教学的有益方面来进行教学,用思想来感染他们,触动他们,逐步提高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更好地去融入社会。
八.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学习
小学生语文教学是在大量的综合实践中来进行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在实践的过程中,语文老师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有意义的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品质。比如说,老师可以让孩子充分利用课余的时间,自主参加对实践的看法,创造自己内心所想设计的东西,并且与其他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互动,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来培养他们的情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渗透学德育素质的培养,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一项课题,我们要去发现、去总结各种实践方式,使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素质的培养。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渗透一些思想品德教育,既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信念,也培养了学生们健康高尚的思想品德,对语文教学来说百利而无一害,更加彰显了语文教学的目的。语文教学是思想教学,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渗透到教学中来,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真正地把握好育德育人两方面之间的有效联系,培养出具有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新型人才,达到国家育人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郑晓伟.小学语文推进素质教育构想──强化思想品德渗透的意识[J].小学语文教学,2000(11).
[2]尤玉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方法[J].教育评论,2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