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1 16:24:3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一数学教学反思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教学反思 “三心一本”
《论语》曰:“吾日三省吾身”,这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曾子对反思问题的最简洁表达。说明反思问题古而有之,是教育的重要思想方法。我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十余年,先后经历了茫然与彷徨,从无所适从到慢慢摸索的课堂教学组织,期间与同行、学生不断出现各种思维的碰撞,深刻体会到反思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减少失误和纰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不断地反思和探讨,我发现在数学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利用“三心一本”解决问题。
一、耐心教学
1.耐心引导学生学习,塑造学生意志品质。“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数学学习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积累过程,一个人不断接受新知识,必然不断遭遇挫折而产生疑问。只有不断地总结,才能不断地提高,挫折经验是成功的基石。学习数学就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多做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只有经历过克服困难的学习活动,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能正确对待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败不馁,胜不骄,养成积极进取、不屈不挠、能经受挫折的优良心理品质。通过数学学习的挫折教育,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建立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因此教学中不具有足够的耐心是不行的。
2.耐心辅导学生,注意培优扶困。教学上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端正教学思想;用发展的眼光客观而又公平地看待每一位学生,既要关注优秀生,又要关注学困生。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既保护中等的学生,又兼顾两头的学生。对待学优生及学困生,特别给予关注,多提问、多督促,让他们多思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做课堂练习时,及时发现他们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放矢,使他们各自尽情发挥、各得其所,学优生能够更上一层楼,向更高峰迈进;学困生也能够循序渐进,将所学的知识及时消化和掌握。以鼓励、欣赏、激励的方法,肯定他们取得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
3.耐心答疑释惑,培养好问习惯。在数学课堂中,老师一般少不了提问与板演,有时还伴随着问题讨论,因此可以听到许多的信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细致、耐心地回答好各种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满意的答复。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刁难偏怪的问题,切勿敷衍了事,更不能置之不理,要在答疑上舍得多下工夫,多投入精力释惑,耐心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好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的良好习惯。
二、爱心教学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和学生相处中,老师与学生真诚相待,给学生多一点爱心,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笑脸,多一点耐心,学生就会喜欢这个老师,则会“亲其师”。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多一点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多一点获得做题的成功,多一点获得成功的乐趣,学生就会对老师所教的课产生兴趣,则会信其道,使学生变“厌学”为“肯学”、变“学会”为“会学”、变“会学”为“乐学”。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激情和动力。
三、细心教学
粗心、大意、马虎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常见问题。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严谨细致的思维品质。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1.教师治学严谨,做好示范和表率。课堂上教师的板演,批改作业中的字迹、符号,必须规范、整洁,于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细心的学习品质。
2.教师要善于总结经验、归纳方法,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总结归类。如:从数学思想分类,从解题方法归类,从知识应用上分类等,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网络化。
3.培养学生勤于验证的习惯。做完问题之后要把所得结果代入原问题,看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符合题目要求,解题的思路、过程是否符合逻辑,考虑问题是否注意隐含条件、是否全面周到。
4.常见的易于马虎的地方是数学学习的“陷阱”,教师要经常性地强调,提出要求,防止学生再次“上当受骗”,才能使学生形成细心的、严谨的思维习惯。
四、务本教学
身为教师,必须要务本求实,做到三个为本。
1.以德为本,修身立德。常言说,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立德”对教师的要求是立师德,“立德”对学生的要求是立学德。立德树人,首先要立“师德”。“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即“师魂”。它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2.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本。在数学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即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其中逻辑思维能力是核心。只要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那么,他们就能随时获取知识。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急不可待地教会学生必要的知识,忽略了他们获取知识的过程,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无形中就偏离了教学之本。
3.以教材为本。新课程标准提倡老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这一教学理念不是随意处理教材的借口,认为教材是可有可无,有的课堂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课外内容的补充上,课堂成了“资料展示厅”;有的课堂甚至整节课始终根本见不到有教材。这种脱离教材的做法是错误的,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内容不能只限于书本,它既来自课本,又来自学生生活;教材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就是引领学生科学地补充教材,准确地加工教材,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天地。
总之,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过程,正如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数学教学工作不能操之过急,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任重道远、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以满腔热情投入工作,对学生认真负责,对自己细心严谨,务本求实,以学生的发展作为自身的工作使命,扎扎实实、一丝不苟地开展教学,才能实现教学目标,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曹一鸣.数学教学中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J].中学数学,2003,(8).
[2]张雅君.教师的教学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6,(2).
通过《中国古代石雕》这一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对上述认识更加肯定,并有了更全面的补充。
首先,高中生普遍感到压力很大,学业负担过重,在长期应试教育的思想和考学的双重影响下,高中生习惯性的把美术欣赏课视为副课、休息课,而得不到学生的足够重视,不能正确认识学校开设美术欣赏课的真正用意和目的。这样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其次,由于基础学科学习压力大,高中生不愿意在他们认为对高考无用的学科上花费精力来获取新的知识。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不会拒绝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取有趣的新知识。这一点非常重要,是否能够把你所讲的内容很好地寓教于乐,是能否达到预期授课目的的首要环节。
再次,由于高中生课内外阅读量的增加,对于美术欣赏课本中的图片、文字资料大多比较熟悉,因此过多局限于书本知识的美术欣赏对于高中生来说是毫无吸引力的,他们渴望获得书本以外的更多有趣的知识。
在《中国古代石雕》这一讲,考虑到学生们的以上诸多问题,我做了一些十分有益的课前准备工作,首先基于课本查阅大量史实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的几大重要发展时期,上网了解与作品密切相关的几个重要人物以及佛教的传入发展概况,同时要通读一些关于本课内容的文学评论(李泽厚《美的历程》关于汉代以及佛教艺术文化的论述)。这样均是为了增加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能够找到课本外有益的知识,故事,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知识性。让学生们从历史故事中更好地了解人以及人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创造出来的艺术。在本课中,我利用昭陵六骏的被盗史,引出了一个很好的点——国宝的流失,中国的耻辱,平凡人的爱国心,以激起同学们的一种自发的爱国热情,激发他们的强国心,效果十分明显。
此外,美术课不能光高高在上的谈经典,这样会使学生对艺术产生距离感,从而使他们失去对艺术的兴趣。因此,美术更应该接近生活接近学生。由于古代石雕本身已是时代久远的一种艺术形式,距离感的产生很自然,我要做的就是使同学们感受到现代生活中雕塑的存在,雕塑产生的一种自然性,必然性与其制作的传统手法。对此,在讲课之初,我便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以整体提问的形式,引出雕塑的分类及定义,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反应及整堂课的最终效果能够看出这样做的益处。
关键词: 有效教学 实践 反思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化运动,它强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关注可测性或量化,要求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探究―解释―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尽力做到教材的内容尽量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挂钩,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显示数学的实用性。这方面,人教A版已经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教材编写了很多实例,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开始就从8个集合实例入手,引出元素和集合的含义。有效教学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体现自己的个性,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以下是本人对自己教学实践的个案的反思。
反思1:抽象的教学内容与直观化、通俗化、具体化教学之间的关系。
案例一:“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电脑设计情景:正在公路边等公交车的乘客人群与公交车公司出车数量。
实物情景:①课室里正在上课的学生;
②如何用适当的语言,把课室里的同学分成两部分,你有几种分法?
公交车,很多学生每天都要坐,他们常常感觉要不等了很久,要不很挤,身边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室里的同学,熟悉的人用不同的词汇描述,让学生体会原来数学就发生在身边。
案例二:“函数单调性”,由f(x)=x 的图像观察y随x变化情况。
函数的单调性,教材编写得很好,从图形语言到文字语言到数学语言,一步一个台阶。在实施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己探究,在学生犯错后、徘徊时才提醒。教学过程中发现,文字语言:“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学生在初中用过,一下就能说出来,而最后一个台阶,学生却很难跨越,即数学语言:“当0<x <x 时,有f(x )<f(x )”。特别是后进生,即使上课时用几何画板展示,学生好像明白得快,忘得更快。若函数y=f(x)是定义在R上的增函数,求不等式f(x)>f(2-x)的解集。我把f(x)和x比喻成戴帽的人与没戴帽的人,两个人在相同条件下比高,要么都不戴帽,要么同时戴帽,增函数可理解为普通的帽子,高个子戴着仍然是高个,矮个子戴着仍然是矮个,减函数可理解为魔术帽,矮个子戴了变高,高个子戴了变矮。
案例三:“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引入,课本设计了化石中碳14的残留量。其中一个班讲课时用课本的引言,得P=(),到讲对数函数时,继续用该引言中的t=logP,此时让学生动手探究,学生很不愿意动,原因大概是问题远离他们实际生活太远,并且数字太繁琐,当我上另一个班的课时,我把问题改为:如果你爸爸第一个月给你10元零用钱,且每月以10%的增长率增长,问多少个月后你的月零用钱达到1千元?这时学生可来劲了,马上算,还问计算器怎么按log 100,学生所表现出的热情和积极性与第一个班的学生完全不同。
因此,数学教学中问题的选择和设计,应尽可能地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应找出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捕捉学生生活的疑点、兴奋点,社会生活的热点,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直观、更通俗、更具体。
反思2:课堂上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与自主技能训练的时间之间的关系。
一节课中,如果教师为了让学生多点时间进行笔头练习,自己过早地抛出题设结论和过程,就会使学生失去探究学习和求知的兴趣,这与新课标的精神不相符。但数学学科有它自己的特点,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需要有牢固的知识技能作基础。我们知道,知识技能的掌握主要是靠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的笔头训练,所以每节课都要力争合理分配时间,在两者之间取平衡。
案例四:在学对数的性质时,由小组分工合作,分别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①y=log x与y=log x;②y=log x与y=log x;③y=log x,y=log x与y=log x的图像,让小组的同学一起探究图形的特征,从而得到对数函数的性质。在探究过程中,部分学生在列表时自变量取1,2,3,图像自然也只画了第一象限内的一小段;而有的画了一、四象限内的部分,就想当然地把曲线画穿过轴……,由于是分工,所以学生每人就不需要画出所有的图形,有更多的时间指正(或更正)错误,欣赏别人的成功,同时加深对图形的理解,这样既省时间,又能达到探究互助的目的。
案例五:在研究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时,我讲完课本的例1后,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究y=2x,y=2 ,y=x ,y=log x在(0,+∞)的增长情况进行比较,让学生找出关键点,找出交点,在课内的探究时间有限,数字运算不可能太复杂。而把课本的例2作为第二节上课时的复习与回顾,让例2复杂的数字的处理简化,直接由学生自己利用第一节课探究的结果来分析,得到题目想要的结论。
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宗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与动脑,在亲自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发展,而一节课的时间很有限,处理好探究学习的时间与自主技能训练的时间之间的关系,是提高上课效率的关键。
反思3:学生实际水平与新的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我充分利用教材,同时也大胆地整合教材,使我的课堂教学更适合学生。
案例六:“函数”,初中的函数,教材采用“变量说”,高中提出了“对应说”,人教A版采用了从实际例子中抽象概括出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定义函数的方式介绍函数概念,把“映射”作为“函数”的一种推广,这种安排我在实践中觉得更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理解函数的概念。而具体教学过程,我为学生设计他们熟悉的“行程问题”、“比例问题”、“价格问题”,利用图表、图形让学生探究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从学生熟悉的实际背景和定义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本质。
到了第三章,函数的应用,尽量挖掘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以及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如电话费、水电费、出租车费与时间的关系,银行利息与存款时间的关系,保险、物价、抽奖、股票、债券,等等。引导和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调查和研究,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在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思维的潜能,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提炼数学,应用数学。
每天我都上两个班的课,上完一个班,马上反思,如果发现有不合理的地方(包括教学目标的达到度、教学策略是否得当、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得到足够的尊重、课程资源是否整合、对未预见言行是否处理得当、问题设置是否有意义、情境创设是否到位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思考),如果时间允许,第二个教学班就马上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如果当天不能调整,记录下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共同开发、创造课程资源活动的小结,使自己的教学更加完善。
总之,在教学反思的行动中,我坚持:一、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好奇心唤起关心,唤起对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事物的关心。好奇心使人们摈弃熟悉的思维方式,用一种不同的方式来看待事物。二、要经常、反复地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来理解对象、理解自己,让自己与对象对话、与自己对话。
参考文献:
[1]李长吉,张雅君.教师的教学反思.课程•教材•教法,2006.2.
[2]章水云.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中学数学研究,2006.8.
[3]谭国华.新课程标准高考对数学能力考查的形式与要求.中学数学研究,2006.9.
[4]耿道永.中学数学“有效备课”的探究.数学通报,2006.9.
一、树立反思意识,发展专业素养
考文德希德说:“若一个教育者满足在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发展,那么就算他拥有多年的教学经验,那他的工作只是一次又一次的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中进行反思,他才能有真进步.”由此可见,树立反思意识,培养反思能力,对于教师的职业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首先,反思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行为,有利于教师总结课堂的得失与成败.
化学是一门以研究物质组成,及其变化规律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如何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每个化学教育者思考的问题.然而,化学课堂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殊性,它大多由丰富的实验、繁杂枯燥的化学式和抽象的概念理论组成.这些特殊性给提高化学课堂效益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例如,在讲“原子结构”时,面对着台下一张张茫然的脸,课堂教学简直无法进行下去.课后,我认真研读了教材,并向有经验的前辈请教,决定采用辅助手段,进行本单元的教学.教学中编制多媒体课件,对原子、分子、晶体各种结构进行比较,明确区分不同概念,强调各概念和原理之间的关联.多媒体参与课堂,通过单元整合性学习,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其次,反思有利于教师把专家的理论与自身的教学实践结合,并不断发展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课堂教学的合理性、高效性,不仅仅是每一个化学教育者的追求,更是每一个教育行业同仁们的追求.在实践中,有些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后,在较短的时间就能适应该行业,可是,也有很多教师穷其一生工作,在学术修养上并没有获得多少进步.造成差异的原因,固然有很多.如个性原因、学识水平、教育观念、职业道德观念等,但一个人的教学专业水平却与他的反思能力息息相关.子曰:“温故而知新.”只有反复分析以往教学经验,深入研究其成败原因,才能减少课堂的失误,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适时的反思,教师才能形成科学有效的现代教学理念,并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将这些理念运用在课堂中,从而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师应不断发展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自我批评,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创建高效课堂.
二、有效反思性教学,提高化学课堂效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不断的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反思,才能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利用反思性教学,提高化学课堂的效益呢?
首先,课前钻研教材,吃透学生.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作为新课改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思想要跟得上时代的要求,要认真学习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钻研教材,梳理所教内容,思考如何安排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同时,身为高中阶段的教师,需仔细研究青少年的心理,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关注他们的学习需求,考虑如何才能让他们喜欢上化学课堂.
其次,课堂上百家争鸣,一视同仁.
课前十足的准备,但由于一些外在的原因,而导致无法收到实效,这就需要我们引起对课堂的关注.
例如,在复习“元素周期表”时,大部分学生都是依靠熟读背诵的,有个平时在化学课堂不起眼的学生,是利用简单的儿歌曲调歌唱熟记的.我让该学生介绍经验,很多学生对他表示了佩服,满足了此学生展示自我的需要,从而激起了他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时刻仔细观察,不忽视任何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坚持鼓励和包容的原则,促进学生的发展.
最后,课后总结反思,记优思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一、对教学观念的反思与实践
高中数学教师应当深入领会新课改的要求,树立与时俱进的精神,反思传统教学观念的不足之处,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新课改中指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传递者,而应当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是确保学生全面发展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新课改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观念,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学生综合数学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由封闭式教学转变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开放式教学,积极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掌握、
获取知识的能力远远比掌握知识本身更为重要,所以,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教育观念和发展观念。此外,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还要认识到自身的地位和作用,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重要教育目标来设计教学计划,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形式,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思考、交流、讨论来获取新的知识,提高数学技能,帮助学生构建内容完整、条理清晰的知识体系,使学生逐步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由此可见,教师应当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将课堂教学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教育中心位置,通过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教学氛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对教学方法的反思与实践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在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时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从教材内容出发,抓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这样有利于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惧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1.问题情景教学法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创设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运用”这一教学模式,充分说明了问题情景教学法的重要性。由于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核心,是引导学生深入探索的动力,所以,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和教学内容设计具有挑战性、趣味性、生活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法的优势,通过适当的点拨,让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和动手实践之后主动获取新知,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尤其对于高中数学概念、定理等教学内容而言,教师可以运用启发式教学法,使学生在教师一步一步地启发、指导下,通过认真思考、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多媒体教学法
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易理解和记忆。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优势,通过图形、图像、动画等手段直观演示,使抽象、微观的事物得以具体、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消化和吸收知识。
三、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反思与实践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扎实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结论本质,更要重视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关注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紧紧围绕数学思想方法这一中心,提高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教会学生从所要解决数学问题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探究问题中已知条件的隐含价值和使用方法,探寻解决问题的一种或多种思路,并结合已知条件的隐含价值和使用方法对所探寻的解题思路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直至获取最佳解决方案。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针对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主动提出一个或多个首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运用所学数学概念、技能和结论本质的同时,体会数学问题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从而增强学生抽象概括、空间想象、运算求解、推理论证、数据处理等综合能力。
四、对教学评价的反思与实践
新课改背景下,大力倡导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在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在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中,教师往往将考试成绩作为最终评价依据,这种目光短浅的评价模式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没有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发展潜力提出有针对性的评价。因此,教师应借助新课改这一契机,对教学评价模式进行反思和实践,从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重视过程性评价,在全面收集和分析学生发展状况资料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发展变化构成整体认识。评价中要充分发挥激励功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保护学生的探究欲望、自尊心和自信心,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和表扬,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
参考文献:
[1]张季洁.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J].新西部:下旬刊,2011(2).
[2]王云华.树立教学新理念,探索教学新方法: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1.
【关键词】艺术教育 高师 舞蹈教育 人才培养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教育部了[2014]1号文件《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文件中明确“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和内容,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学校艺术教育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发展”。在师资问题方面指出“师资培训要依托高等学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培养合格的中小学艺术教师”,同时文件中也提到“鼓励中小学优秀骨干教师担任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兼职教师,指导学生教学实践”。这份文件的出台,给综合大学和高师的舞蹈教育带来极大的鼓舞,教育部把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列入2014年工作要点的举措,激励舞蹈教育工作者思考如何更好地去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为此,本文对照高师舞蹈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分析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在办学中的地位及作用,并对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旨在进一步完善高师舞蹈教育工作,使其达到对推进学校艺术教育背景下高师舞蹈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决定一个专业培养的人才类型,培养人才类型的不同,意味着专业定位的差异。所以,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对高师舞蹈教育人才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它高度融合人的形体美和情感美,生动鲜明地表现人的情感,使人们获得最为直接和强烈的审美体验。由于舞蹈艺术的特殊性,高师舞蹈专业办学应该更多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旨在为社会培养目前和未来学校艺术教育中迫切需要的具有舞蹈教学、编创及组织能力的师资人才,更好地贯彻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要求。
我国舞蹈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性的舞蹈高等教育院校,即专业艺术院校,以1954年最早开设的北京舞蹈学院为首,专门培养“高、精、尖”的表演性人才;另一类是综合性、师范性大学中的舞蹈学科教育,即高师院校舞蹈专业。与专业艺术院校不同的是,高师舞蹈教育培养目标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鉴赏力和参与力,培养适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全方位的舞蹈教育工作者,以满足各中小学对舞蹈教师的需求。它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教学法的掌握以及舞蹈动作的示范、讲解能力的培养等方面,为学生今后的教学打好基础。高师舞蹈教育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因此,在高师舞蹈教育中要注重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鼓励学生进行舞蹈教学实践和艺术创新的能力为主。
自1996年福建师范大学开设了舞蹈教育本科专业之后,我国大部分综合性师范院校都逐渐开设了舞蹈本科专业。在这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各地综合性师范院校舞蹈专业为当地用人单位输送了大量的优秀舞蹈教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国家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在教育部大力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的形势下,国家对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师资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作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的舞蹈也不例外。这无疑是对高师舞蹈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挑战,同时也预示了培养普及型应用型舞蹈人才有着广阔的发展远景。
以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专业为例,该专业强调培养“通舞艺、懂舞论,能教会编”的普及型舞蹈师资人才,重视全面的舞蹈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文化素养的提高,让学生掌握多个舞种素材和技能,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舞蹈理论和实践基础较扎实,知识结构较全面,创新和应用能力较强的特色和优势,符合现代社会对舞蹈高等人才的要求。实践证明,这样的办学定位能适合学校舞蹈艺术教育的需要,所培养的学生在就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得到社会上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由此证明,明确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是使办学更具有特色、具有优势的关键因素。
二、围绕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指同一专业不同课程按照门类顺序排列,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课程门类排列顺序决定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是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体系。
(一)课程设置要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相匹配
目前很多专业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的定位、培养目标与专业舞蹈院校有很大的区别,但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却与职业舞蹈院校雷同,由此造成专业课程面铺得广,技能课占得多。有的技能课在程度上过于精、深,势必占用过多的课时量,而普及型舞蹈师资人才所必需的一些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及教师教育所需要的一些知识和手段的传授,在课程设置中没有给予合理的安排,最终造成培养出的学生“四不像”――做不了演员、当不了编导、教不了学生、带不了团队,最后变成了无用之才,这对于社会、家庭和个人都将是个悲剧。这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课程设置与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的不相匹配,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要求,无法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对学生就业问题产生一定影响。《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对于舞蹈高等师范院校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作为从事舞蹈教育的工作者和管理者有必要对目前的工作做些反思。
目前,各门课程之间往往缺乏内容上的衔接和沟通,如理论课与技能课之间缺乏合理的搭配及同步性,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和呼应,无法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及效率。笔者认为,要对照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重新梳理专业必修课程,使课程设置更具严密性、逻辑性;充实选修课程,对课程进行理性地舍取,使其更具合理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要求, 适当调整课程结构
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学生就业时存在一个共同问题:由于国家教育体制原因,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还没有设置正式的舞蹈教师岗位,也没有正式将舞蹈纳入校本课程中,这一直是舞蹈高等教育的一块心病。高师舞蹈教育缺乏正式的与之相匹配的出口,迫使舞蹈专业学生就业时必须要参加音乐教师资格证书(国家考试)和入编考试,而舞蹈专业学生对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求具备的音乐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差甚远。在课程设置上,相关音乐与教师教育类课程所占的比重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师资在音乐理论及教学实践能力的要求,从而造成考试通过率很低的现象。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如对乐理、钢琴、声乐等方面课程尽可能在课程结构中给予合理的安排,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其次,向国家有关部门强烈呼吁,在教育部大力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的形势下,国家对中小学校舞蹈教育师资的迫切需求下,尽快确立舞蹈教师在中小学中的岗位设置问题,这样会有利于舞蹈高等教育的正常发展。再次,高等师范院校中的舞蹈专业应该充分利用好师范院校的资源优势,充分汲取校内资源,加强对舞蹈专业学生师范技能的培养,强化学生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学习,注重学生职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技”和“道”的培养,体现师范的特色,使每门课程要实现的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呼应。
(三)注重专业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并举
高师舞蹈教育主要培养从事舞蹈普及教育人才,即学校艺术素质教育师资人才。所谓素质教育是让学生通过舞蹈课程了解和掌握舞蹈的基本要求、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提高对舞蹈的鉴赏力和审美能力,把欣赏中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更充分地发挥艺术的审美功能和现实作用。
高师舞蹈教育应该树立专业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并举的办学理念,课程类型既要注重舞蹈技术技能类课程及实践体验类等课程,也要加强舞蹈理论知识的提高。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符合中小学舞蹈师资人才培养的需求,推动教学工作的规范化,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比如上海师范大学舞蹈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基本功训练、舞蹈素材、舞蹈创作、舞蹈实践和舞蹈基本理论五个模块构成。基本功训练模块:通过芭蕾基训、中国古典舞身韵、现代舞三门训练课程,开发学生的身体表现力;舞蹈素材模块:通过中外代表性民间舞、踢踏舞、流行舞、社交舞等课程,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别舞蹈的技能,也为舞蹈创编提供素材;舞蹈创作模块:编舞技理课程为舞蹈创编提供技术理论和基本技能;舞蹈实践模块:通过舞台实践和教学实践两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舞蹈表演和舞蹈教学的能力;舞蹈基本理论模块:通过艺术概论、中外舞蹈史课程了解舞蹈史论知识;通过舞蹈解剖学、舞蹈生理学、拉班舞谱课程了解舞蹈人体科学和动作科学知识;通过舞蹈教学论课程了解舞蹈教育理论知识。
这种课程体系设置与专业舞蹈院校有明显的不同。专业舞蹈院校办学以培养“高、精、尖”舞台表演等专门人才为主,并按舞蹈种类规定专业培养方案。高师舞蹈教育的课程体系则是根据社会对普及型舞蹈人才的需求,打破传统舞蹈办学单一模式的框框,致力于培养“通舞艺、懂舞论”的普及教育中所需要的舞蹈通才。
三、实施开放教育,加强实践环节,拓宽人才培养的渠道
上述教育部文件别提到“鼓励中小学优秀骨干教师担任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兼职教师,指导学生教学实践”,由于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是培养普及型、应用型舞蹈师资人才,所以要密切关注社会需求。目前,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存在人才培养的渠道比较封闭的现状,要改变这种状态,就需要在办学过程中打开校门,定期聘请有相当经验的舞蹈行业专家、教师进入课堂,担任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兼职教师,指导学生教学实践,直接传递社会需求的一手教学内容、丰富的教学手段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舞蹈编创和相关音乐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综合艺术能力进一步提高。总之,要善于利用社会力量帮助学生将来能够更好更快的步入岗位,改善目前人才培养的渠道比较单一、封闭的现状。
另外,舞蹈高等师范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应该注重实践,更多地为学生创造在校内外的教学和艺术实践机会,从中更好地掌握专业能力。根据上海师范大学舞蹈专业多年办学经验来看,舞蹈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一是表演实践。以班级舞蹈晚会、毕业舞蹈晚会、舞蹈团三个舞台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大量舞蹈表演实践的机会,并从中培养学生组织、策划、宣传等各方面能力。二是教学实践。第一阶段,通过教学“见习”和舞蹈教学论课程中的教学实践活动环节,使学生对舞蹈普及教育有初步的感受和体验。第二阶段,通过毕业教学实习,进一步体验舞蹈教学的各项环节,学会独立设计教案、独立授课,并进行教学总结和教学反思。三是创作实践。编舞实践环节是编舞技理课程的补充和延伸。在班级舞蹈晚会、毕业舞蹈晚会和舞蹈新作品发表会,以及对校内外共建单位的舞蹈普及活动及校园舞蹈活动中进行舞蹈创编实践。①
高师舞蹈教育要在实践课程实施的安排上注重实践环节的改进,达到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实践环节有效性提高的目的,进一步优化实践环节,加强实践训练。
四、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师资队伍转型
专业办得好与坏,师资队伍是核心与关键。高等院校的教师身兼双重身份――既是专业的授课人,又是学术科研工作的主体。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的提高,才有利于专业的发展。尽管目前国内大多数高师舞蹈教育专业的师资都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丰厚的专业背景,但由于高师舞蹈教育专业尚属年轻专业,并且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有待探索实践,所以对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要求绝不能忽略。
首先,教师要转变理念,有意识地由纯技术型教学向教师教育培养方式转型,由单科艺术类师资逐步向师范教育类师资发展,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纯技术型教学多用于专业舞蹈教学中,往往以技术训练为主,永无止境地探索追求身体表达的最高境界。从事高师舞蹈教育就要相应转变这种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能力和艺术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能力以及艺术活动的组织能力,以更好的担负起未来中小学舞蹈教师的重任。
教师理念的转变,必定带来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对于高师舞蹈教育工作者来说,教师要及时了解当下中小学舞蹈教材和教法并进行分析研究,提取精华,适量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及时了解和学习。在技能课的教学中,除了训练学生舞蹈技术技能和舞蹈表现力外,教师还要将教学法的内容,以及针对不同教学对象所使用的教学手段方法的知识等同时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大胆尝试课堂与课后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课堂学习内容,通过各种方式查阅了解不同风格的舞蹈的历史背景、风土人情、舞蹈及其音乐的风格特征等,对以上资料进行重合组织,并向大家进行解说和表演。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最后,相关的理论课也要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填鸭式”、平铺直叙的传统的授课方式。例如在舞蹈史的教学中,可以配合讲课的内容要求学生到现实生活中拍摄相关的舞蹈影象,然后根据每人的见解编辑制作成舞蹈纪录片回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样,既改善了理论课传统单一讲课的方法,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为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途径。
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吸取更多先进方法,尝试运用当下广泛运用的“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课堂外完成知识的学习。如舞蹈技能课,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熟悉动作的组合和风格,课堂变成师生间互动的场所,将原本用来教授新动作、新组合及知识性的信息时间节省出来,更多地用在包括技术技能的训练、个别错误的纠正和艺术表现力的提升方面,从而提高效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将授课时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授课空间从教室扩展到网络媒体上,不仅加强了课前预习和课后知识的拓宽、巩固,还将有限的课堂时间发挥最大的作用。
结语
当今,国家对于学校艺术素质教育给予越来越高的重视度,鉴于舞蹈艺术在提升人的艺术修养、加强人类文明、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和谐身心、和谐社会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在未来的学校艺术教育中将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培养师资人才的高师舞蹈教育工作者要意识到肩上的重任,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担负起时代和国家赋予的职责和使命,共同努力,做好中国高师舞蹈教育工作。
注释:
【关键词】新课程 初高中 数学衔接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将面临许多变化,受这些变化的影响,学生不能尽快地适应高中数学学习,不少初中的佼佼者,进入高中后成绩大幅下降。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根据高一新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研究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探索适应高一新生的教与学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学习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把握好初、高中教材内容上的断层
新课标的实施对初、高中的教材内容都作了较大的改动,而大多数的高中教师并没有接触过初中教材,因而对初中教材的内容不是很了解。虽然在课改后初中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被大大降低了,但同时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如立方差公式,韦达定理,二次函数的图象与二次方程根的分布、二次不等式布解的关系等都需要在高一阶段补充学习。因而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需要了解学生在初中里学了哪些知识,有些知识在初中里没有学过而高中学习中却要用到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作补充,还有的知识在初中因不是重点只是作为略微了解,但在高中却是一个重点,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加深。为此,在高一数学教学中必须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温习旧知识,恰当地进行铺垫,以减缓坡度。
二、切实把握教学目标和要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每个模块36课时,每周4课时,一个模块9周讲完,一周复习考试,完成一个模块需要十周时间,每个学期完成两个模块的学习,所以按照这样的安排,课时非常紧张。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对整个高中数学课程教材的结构体系、各模块的要求等要有整体的把握,避免增加一些《标准》和教材中没有的内容,或把后面要学到的内容提前以增加高一新生的负担。
三、改进学法,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对于某些重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从而各个击破。而进入高中以后,数学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像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
1. 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遇到的新困难和新问题。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态度。要将“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数学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引导下,靠自己主动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在开始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我们应当适时鼓励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同时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千万不能让问题堆积,形成恶性循环。
2. 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听课效率。高中课堂内容多,难度大,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以缓解教师授课速度快、课堂容量大、学生接受知识吃力等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以提高课堂听课效率,更快地适应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节奏。
3. 坚持培养反思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在听讲中捕捉引起反思的问题,或提出具有反思性的见解。在解题过程中,不仅只是完成任务的解题,而且要反思解题经验,总结题目及解法的规律。例如,在学习高一教材《函数》时,我们可借助于二次函数——这个学生既熟悉又有一定基础的初等函数,逐步在教学中进行拓展。还比如:在教学中让学生揣摩出题者的意图是什么,本题要考察我们哪些知识和能力,验证解出的结论是否完整合理,本题是否还有其他解法等等。这样才有利于发现题目的关键所在,并从中提炼出数学思想和方法,在纠错过程中,反思错误原因,查缺补漏,寻找克服错误的有效途径。这样,使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断得以提高。
4. 重视培养良好的演算、验算习惯,提高运算能力。学习数学离不开运算,运算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初中老师往往一步一步在黑板上演算,升入高中后,往往因时间有限,运算量大,高中老师常把计算留给学生,这时同学们应该多动脑,勤动手,认真及时把老师留的运算作业完成。同时,对一些复杂运算,还要有耐心,应用掌握的算理,使用简便的方法。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考试中经常有正确的思路,却往往由于运算错误而失分。所以,良好的运算能力将成为考试中一项重要的制胜法宝。
四、正确选择教辅资料,提升学习成绩
由于教材仅作为教学的基本素材,而考试是选拔性考试,高一新生站在初高中的衔接处,面对眼前大量的教学内容,繁多的知识点,纵横交错的知识点间的联系,为了进一步复习、巩固、提高,选择教辅用书是必然的。目前虽然教辅材料琳琅满目,但许多内容与新课程教材不配套,许多材料存在搬、抄的现象,学生选择较为盲目。因此,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正确选择和使用教辅材料。哪些题要做,哪些题不要做,哪些题现在做,哪些题以后做,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发挥指导作用。
五、活用多媒体,启迪学生数学思维
关键词:高中数学;知识漏洞;系统性;后续学习;探讨
数学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缺乏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知识,都难以实现数学学习的整体提升。尤其是到了高中阶段,知识的漏洞更是应该及时弥补,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学生数学学习基础,快速提高数学成绩。
1 高中数学学习特点
高中数学具有系统性强和难度大的特点,而这也是导致部分高中生数学学习水平急速下降的主要原因。
1.1系统性强
高中的数学是由几块相对独立的知识拼合而成(如高一有集合、命题、不等式、函数的性质、指数和对数函数、指数和对数方程、三角比、三角函数、数列等),经常是一个知识点刚学得有点入门,马上又有新的知识出现。因此,高中数学的系统性较强,注意它们内部的小系统和各系统之间的联系成了学习时必须花力气的着力点。
1.2难度加大
高中数学的数学语言更为抽象,比如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非常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图像语言等,十分难以理解。同时,高中数学的思维方法更趋理性,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高中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此外,高中数学知识内容急剧增加,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所以综合看来,高中数学教学的难度有很大的增强。
2 高中数学知识漏洞修补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知识漏洞的修补不仅是完善知识体系的需要,也是学生进行后续学习的需要。
2.1完善知识体系的需要
高中数学与小学数学、初中数学共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知识体系,缺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知识体系都是残缺不全的,因此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漏洞进行修补,是完善知识体系的需要。
2.2进行后续学习的需要
高中阶段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容易发生漏洞的地方也是比较多的,如果不及时弥补漏洞,会使接下来的数学学习困难重重。举个简单的例子,在高一数学的第二章第一节指数函数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指数函数的图像、性质与运算掌握不牢固,在后面的第三章函数与方程的学习中,就会十分困难。
3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知识漏洞的修补
高中数学教学中,要进行知识漏洞的修补,就要在课堂上注重回顾旧知识,注重强化复习环节,并且充分地利用错题本。
3.1课堂教学注重回顾
课堂回顾时指教师在上完课后,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寻找教学中的不足,吸取失败的教学,进而优化自己的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教师需要及时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回顾,重新梳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课堂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以及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等。尤其是要重点反思新课讲授这一环节,这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关系到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如何。重要的是,通过回顾,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到自己的教学活动有无遗漏,如基础知识的讲授是否全面,重点知识的训练是否到位,难点知识的讲解是否详细透彻,并在反思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搜集教学素材,修补知识漏洞,优化教学过程。
3.2注重强化复习环节
复习就是重新学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加深印象,使其在脑海中留存的时间更长一些,这表明复习能够深化和巩固知识,其实,这只是复习最基本的功能,通过复习,学生还能够对以前的知识漏洞进行填补,进而梳理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复习环节,因为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较强,虽然各个章节是独立的,但知识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在复习环节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要利用板书对知识点进行罗列、整理和总结,也要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列出每一节课的知识点,画出知识框架,理清每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样做既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够使教师了解知识点的讲解是否有遗忘和缺漏,进而及时给学生查缺补漏,使他们更全面、更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水平。
3.3充分地利用错题本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题目,即便老师已经讲过了解题方法,学生考试时依然做错。这说明学生在学习中不注意总结,不注意反思,懒惰的思想导致他们不求甚解。因此,不少教师让学生建立错题本,使他们通过错题发现知识盲点和学习误区,寻找做题失误的原因,抓住问题的关键,进而系统化、条理化地解决问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错题本来修补教学中知识漏洞,错题本就像一扇窗口、一座桥梁,教师可以通过错题本了解学生解答某个问题时的思路和方法,也能了解他解题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讲解,弥补学生的不足,解决他们零散、疏漏的问题。此外,教师可以通过批阅学生的错题本找到自己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进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