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1 16:24:4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地震中的感人事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2008年第九期《小学生之友》刊载了抗震英雄少年林浩的先进事迹。通过反复阅读,我被乐观、坚强、勇敢、勤奋的林浩深深地感动,这份感动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激起一层层涟漪,直达心底,感动心间!
林浩和我年龄相仿,可他身上表现出的许多优秀品质不仅让我感动,而且更值得我去学习。
在大地震中,掩埋在废墟中的林浩没有怯弱,而是用歌声〈大中国〉安慰惊吓的同学。地震发生后,逃出来的林浩没有跑开,而是奋力去救还压在里面的同学。震后转移时,勇敢的林浩并没有松懈,而是用自己的双脚徒步七小时到达安全地。救助站检查伤情时,坚强的林浩没有哭闹,而是积极配合医生自己穿衣。日常生活中勤奋的林浩从不睡懒觉,而且每天起床后自己做早饭,然后走几公里的山路去上学。
每一个画面都那么让我感动,想到自己身上的许多不足,我感到很羞愧。我们生活在城里的孩子大多是娇生惯养,在家都是“小公主”、“小皇帝”,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优越生活。看了林浩的感人事迹,我心中不由得称赞道“林浩你真是一个好班长,你更是我当只无愧的好榜样”!
7.23晚上至次日的大暴雨,降雨量达140mm左右。卢氏、灵宝等市县部分乡镇成了重灾区。当晚,我开车从县城出发,瓢泼大雨倾盆而下。新区到老区10公里的路程,整整开了40分钟。天上的雨在泼,地上的水在涌,真正体验了【骆驼祥子】中的大雨。汽车在埋没半轮胎的积水中艰难地行进。沿路到处是抛锚的车辆,街道到处是滔滔的洪水。后据气象部门报道,发生了1957年以来的50年一遇的大暴雨。
暴雨,引发了泥石流和山洪暴发,无情的冲刷着沿岸的公路和房屋,冲毁着农田和池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面对无情的暴雨,怎么办?冲!!!踏着泥泞的山路,翻越滑坡的山体,游过冲毁的河道,顶着漆黑的夜晚,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电影中的抢险突击队,地震中的勇士们的形象浮现在眼前。而真实的抢险救灾群体就站在我们眼前。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那里有灾难,那里就有英雄的群体!
作为分管民政工作的我,自然也走进群众家中,看望受灾的群众,查看倒塌的房屋,检查危险的库塘。看到老大妈求助的眼神,看到倒塌的房屋,看到冲毁的道路,我的心在颤抖。暴雨无情!!!
怎么办?抢险救助!安置灾民!生产自救!倒房重建!人间有爱!!!
在看到大多数坚强的干群的同时,也目睹了麻木不仁的人们!
2008年5月12日,让我们永记这一天。
这一天,发生了一件空前的大灾难,无数个家庭支离破碎,无数双眼睛永远的闭上,无数颗心被刀划出了血痕,无数生哭喊从幸存的人群中传出,无数求学梦被打破……
造成这一切的,就是发生在汶川的7.8级大地震!这场地震,正在吐露给人们一串串数字,3000,5000,8000,15000,22000,28000……这是一个不断攀升的数字,看似平凡,其实带走的是一个个曾经幸福快乐的鲜活生命!是一个个前一秒钟还在活蹦乱跳的鲜活生命!
死神的入侵是突如其来的,灾区的人们还来不及做出反应,就被瓦砾和钢筋水泥压在了地下,闪电般地被剥夺了本该有的一切权利,有谁能想象,这些“坟场”曾经的繁华?恐惧的气息开始在全国弥漫……
但是,灾难无情人有情,地震能摧垮房屋,能摧垮生命,却不能摧垮我们战胜灾难的决心!这次灾难,让我们团结一心,让我们被一个个感人的事件流泪,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让我们看到了被掩埋在废墟下的人们的希望!
5月12日,四川绵阳东汽中学的废墟里……
从废墟中,一隐隐传出一丝丝的呼喊,救援人员的心立刻绷到了最紧,因为他们知道,有生命正在等待着他们的救援!
随着大家将瓦砾和其它掩埋物一点点移开,终于发现了人的躯体。可是,令大家奇怪的是,露出的人头并没有发出呼喊声,看来已经死去,难道,呼救者另有其人?
事件正在一分一秒的流逝,传出的呼救声,也在一点点减弱,渐渐的,几乎听不到了……
大家心急如焚,赶忙急需挖掘,居然从那位遇难者身下发现了四位刚刚昏迷的中学生!
原来,地震来临时,这位老师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那四位学生,自己英勇牺牲,学生却毫发无伤。他手上的一条条伤疤见证了这一切,见证了这意味舍己为人的老师与死神抗争的一切……
学生醒来后,得知老师遇难后,无尽的泪水浸湿了整个脸颊,无尽的愧疚充满了胸膛,因为,这个老师在生前,因异常严厉,曾被同学们成为:“魔鬼”,“疯子”。大家后悔莫及,因为他们再也听不到那句熟悉的话语了:“现在宣布处分决定……”
那位老师的妻子得知了这一切后,哭泣道:“出事前一天是母亲节,孩子他爸还真心的给我祝福呢,怎么才过一天……“
在电视机前看到这一切,我默默地留下了眼泪,我无限地尊敬这位同学们心中的“恶魔老师”,在那一刻,他本可以离开的……
是啊,在灾难面前,谁不为人性的光辉感动?在灾难面前,我们并没有退缩,而是互相保护,从中,难道没有体现出,中华民族正在升华的民族精神?
我们一家人每天晚上,都守在电视机旁,看着被掩埋在废墟下哭喊的孩子们,我们的泪水都夺眶而出,我恨哪,我真想伸出手,帮孩子们一把,帮助他们离开死亡的深渊!但我却无能为力……
可是,还是有许多平凡的老百姓,不顾艰险,带着自己的设备,前往灾区,与救援人员一起拯救生命,胡师傅就是其中之一。
地震发生后,胡师傅不顾余震不断的危险,毅然决定参加救援,于是他和伙伴们带上干粮,奔赴救援现场。
来到废墟中,胡师傅立刻就开始了工作,可是,此时,他的亲人就在这片废墟里!
但是为了地震中的其它受害者,他选择了服从救援人员的安排,而不是先救自己的亲人,这需要一份多么大的毅力啊!
记者采访时,胡师傅说道:“我来这边已经五天了,因为形式比较严峻,我们常常熬夜,但是,我们始终抱着一个信念,只要有一个幸存者,我们就要救活她!”说完,又上了起重机去工作了。
前方将士在拼搏,后方我们在援助。这几天,我们厦门第二实验小学二十四个班的的同学人人动员,奋发捐款将自己的零花钱都捐了出来,每个班平均捐了3000多元,尽管不能起什么重大的作用,但积少成多,我们也是为抗震救灾尽了一份力啊!
在这次地震中,还涌现出了更多的感人事迹:
15名从直升机空投的们,事前已经写好了遗书……
总理探访时,协助救援是,弄伤了右手臂,却不愿意留下来修养……
一位挖了100多位学生出来,却没有挖到自己的儿子,可他强忍悲痛,始终没有留一滴泪……
……
类似的事太多太多了,虽然时间在流逝,但这些人和事永远会留在我们心里!
“明发广场右募捐活动,我们快去吧!”传来了妈妈的声音。
“恩,我马上好!”我回答道。
[关键词] 北川 震后 旅游资源开发
一、北川简介
北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隶属绵阳市,西靠茂县,东接江油市,南邻安县,北抵松潘、平武县,幅员面积2867.83平方公里。全县辖4个镇、16个乡、1个民族乡,总人口16.1万,是全国惟一的羌族自治县。县域内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46.93%,水能储量达49万千瓦,有野生脊椎动物355种,野生植物1000余种,药用植物549种。突如其来的5.12大地震将北川县城夷为平地,14.2万人无家可归,全县16.1万人口全部受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85.7亿元。充分利用北川品牌,以地震旅游资源为核心,加大旅游开发力度,是促进北川经济快速恢复的有效途径。
二、震后北川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
1.自然旅游资源
(1)唐家山堰塞湖
地震常见的次生灾害类型在北川地区均有分布,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唐家山堰塞湖。1933年,四川迭溪发生7.5级地震,震后形成了三个大小不等的堰塞湖,如今已成为四川省旅游胜地,这为唐家山堰塞湖的开发提供了借鉴。
(2)猿王洞
猿王洞是中国最大的喀斯特天然溶洞,冬暖夏凉,四季宜人。洞内景观有的气势宏大,有的玲珑剔透,石柱、石花比比皆是。
(3)小寨子沟
小寨子沟是目前亚洲自然生态保存得最完好的地区,也是全球同纬度自然生态保存最好的地区,有“第二九寨沟”之称。
(4)龙尾山温泉
龙尾山温泉位于北川县城,距绵阳60公里。这里蕴藏含多种微量元素、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优质热矿水。
(5)香江湾
香江湾距北川县城35公里,面临香水湖,背负巍峨群山。万松坪宽展平整,遍布马尾松,林相整洁,通行条件良好,是避暑、休闲疗养的好地方。
(6)永庆竹海
永庆竹海距北川县城36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竹海内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有溶洞、漏斗、峡谷、峭壁等景观,进入性良好,十分利于旅游开发。
2.人文旅游资源
(1)北川县城废墟
地震使北川县城原有的价值化为零,但县城的废墟是地震毁灭城市现存的一个完整样板,具有垄断性。建筑倒塌的废墟、损坏的街道、北川中学残存的教学楼等,都向游人们展示地震形成的不同景观。
(2)抗震救灾文化
人类在灾难中的遭遇以及他们在灾难中所表现出的精神和力量,都值得人类本身去反思、感悟,从中吸取教训。从旅游学的角度来说,这些都是宝贵的非物质旅游资源。北川县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出许多感人的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3)禹羌文化
北川自古以来是羌族聚居地,羌族人民善良淳朴,热情奔放,民俗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作为大禹故里,北川境内还有石纽、禹穴、洗儿池、血石等大量遗迹,以及禹身上承载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4)红色旅游
1935年路过北川之时,北川人民为夺取千佛山战役胜利,保证红四方面军向西挺进,与中央会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53年,北川被确定为“革命老根据地”,目前在千佛山建有红色旅游区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震后北川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尊重逝者,展现灾难的同时考虑幸存者的心理
汶川大地震中,北川县城被夷为平地,全县20个乡镇,278个行政村不同程度受灾,1万多人在地震中丧生。对于当地的居民来说,这场灾难让他们失去了亲人和家园,对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在对北川的地震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幸存者的心理,尊重他们的意愿,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方式进行开发;同时要充分体现对逝者的尊重,对旅游者进行道德伦理方面的教育,避免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
2.以政府为主导,对开发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旅游开发涉及面广,利益群体众多,加上地震旅游敏感性较强,开发不当可能会造成人们对旅游产品的误解。因此,必须有一个有力的机构进行统一领导,对开发过程进行调控。我国的政体和国体决定了政府在面对灾难发生时所应担当的角色和责任。在我国,主要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都是由政府主导的。通过政府对整个开发进行规划和控制,加强各经济主体之间的沟通,可以保证重建过程中旅游开发的公益性。
3.严把质量关,配套旅游设施必须达到指定的抗震标准,确保游客安全
32年前的大地震将唐山市变为废墟,而在那次地震中,却有一座由日本人建造的水塔屹立不倒。原因是日本人受尽了地震带来的苦难,所以十分注重建筑的抗震强度。面对县城的废墟,震后的北川应吸取经验教训,提高旅游设施的抗震强度。另一方面,5.12地震中,很多游客在北川受伤甚至失去生命,这使得潜在游客担心安全问题。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将抗震强度做为一项硬性指标,确保配套设施“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保障旅游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4.必须综合考虑北川及周边旅游资源情况
北川是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区,治水英雄大禹的故里,自然环境优美,震前就是绵阳市重点建设的旅游县。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应着力打造北川品牌,设计一条以地震旅游为主,禹羌文化、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为辅的精品旅游线路。在规划开发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因地制宜,加强与周边县市的合作,以充分利用地震遗址遗迹,避免重复建设。
四、震后北川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
1.充分利用北川品牌,加大营销宣传力度
5.12地震使北川人民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是自地震发生到救援的整个过程都吸引着社会各界的关注,无形中造就了北川的地方品牌。这种品牌如果没有具体的产品去承载,时间久了效力就会减弱,造成品牌资源的浪费。另外,地震灾害对公众出游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干扰,认为到四川旅游不安全,最终选择放弃入川旅游计划。2007年5月全省旅游总产出为92.15亿元,2008年实际增长率为24.4%,以平均增长率计算,则2008年5月旅游总产出应为114.63亿元。2008年5月1-11日实际旅游收入为32.51亿元。按旅游行业2008年5月产能损失的计算方法,实际损失产能为82.12亿元。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北川品牌,开发北川系列旅游产品,加大营销宣传力度,树立安全的北川形象。在这方面,北川可以借鉴云南丽江灾后旅游业开发的经验。
1966年2月3日,丽江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受灾人口107万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6亿元人民币。地震后,丽江把恢复重建与旅游相结合,以“安全”为核心导向,有针对性的策划系列活动,使得丽江在短短的十年内,由一个边陲小镇成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十个小城镇”之首,跻身世界级名镇。根据北川的具体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宣传:突出“一样的美景,一样的安全”,减少人们的心理阴影;重新解析北川“神禹故里”、“天然氧吧”的优越条件,以及独具特色的羌文化和丰富的地震旅游资源;开展爱心北川旅游活动,把旅游与社会救助和慈善捐赠结合起来。
2.加大地震旅游资源的开发
将地震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作为核心,建立以地震遗址遗迹为主,禹羌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为辅,红黑绿结合的旅游开发格局。对于处于核心地位的地震旅游资源,可以从以下几个项目进行开发:
(1)地震遗址
北川老县城曲山镇是国务院制定保护的地震遗址,可以建成地震遗址观光地,在遗址周围适当的地方建设祭奠悼念的场所。地震遗址中可清理出参观道路,设指示标牌和必要的小卖部,游客在允许的空间范围内有序的参观。
(2)唐家山堰塞湖
唐家山堰塞湖是北川地震旅游产品中的一个亮点,对它应进行科学的规划,做好周围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沿堰塞湖坐落的村寨可因地制宜,采取依湖建房、傍山修寨的小集中建房方式,将农房统一建成羌寨吊脚楼,将堰塞湖区建成一个独具羌族特色的休闲观光景区。
(3)抗震救灾纪念碑
唐山大地震以后,新唐山在市中心建造的抗震救灾纪念碑现已成为唐山的标志,也是游客到唐山后的必游之地。据此,北川可在老县城中心建抗震救灾纪念碑,上刻主要的抗震救灾事迹,作为对5.12大地震永恒的纪念。
(4)地震遗址博物馆
地震博物馆的使命在于记忆,无论在地震学、地质学、建筑学还是科学抗震救灾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其承载着传播科普教育的功能。但地震博物馆不能只用来记忆地壳物理变动,要记忆人们的精神。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可借鉴唐山地震历险游乐城的经验,在博物馆内设计一个地震体验场馆,采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技术和实景设施,人工制造出地光、地声、桥梁倒塌的效果。开发各种体验项目,使游客在游乐中掌握减轻灾害的方法,同时也受到防震减灾知识和人道主义教育。
(5)爱心墙
建爱心墙,在墙上展示地震遗迹、遗物,抗震救灾感人事迹以及社会各方艰难而无畏的救援行动。开展爱心旅游,弘扬人类爱心、凝聚民族精神,教导游人学会感恩和珍惜。
3.深度挖掘禹羌文化并将其与休闲度假相结合,创新传统旅游产品
迄今为止,北川对大禹的定位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大禹不仅是治水英雄,还是中华文明史的第一个皇帝,华夏文明的缔造者。因此,要将大禹放在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高度,弘扬大禹精神,将大禹故里建成文化名人圣地。另外,联合四川大禹研究会邀请禹文化研究专家到禹里举行论坛,并将相关研究成果通过拍成电视剧等形式宣传到千家万户。在羌文化方面,突破传统的观光旅游模式,引入大众乐于认知的“参与体验型”旅游形式。如在原生态环境中进行羌笛演奏;建立专门的羌族民风民俗展示场所,定期举行表演活动;对羌绣进行现场教学,提高游客的参与程度。将禹羌文化和休闲度假相结合,用“新思路”、“新创意”、“新理念”整合旅游资源,挖掘新产品。在北川开发中国羌民族博览园,同时打造猿王洞、禹里,形成“三点一线”式的大北川羌禹风情旅游圈。
4.红黑绿三色结合,充分体现资源的教育意义和纪念价值
黑色旅游景点是我们反思人类最严重的无节制需求所导致的一系列失败事例的重要的确凿证据。如果管理得好,就能帮助我们从人类历史最黑暗的一面中吸取教训。地震旅游是黑色旅游的一种,它虽然以灾难为展示主题,但是和红色旅游有异曲同工之处:培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对游客进行教育。因此,黑色旅游可以作为红色旅游的有利补充。北川作为革命老根据地,今后可以将红色旅游、绿色生态环境和地震文化结合起来一起进行包装,打造千佛山“红黑绿”三色综合旅游景区,在体现教育意义和纪念价值的同时,提高旅游区的整体效益。
得对人的生命意义的理解,从而学会努力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这也是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勉。
一、引导学生认识欣赏生命
我们知道,小学生虽然充满生命的张力,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生命意识淡薄等问题。为此,在学习一些富有生命意识的课文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记得《珍贵的教科书》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指导员为了保护来之不易的教科书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当学习到这一内容时,许多生活在今天优越环境下的学生认为这样的举动不值得,有的则认为指导员的精神很伟大,他的生命很有价值,更加激励当代的学生奋发学习。面对学生们不同的理解,我通过举办小型辩论会、课后阅读相关材料等方法加以引导,适时地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
二、引导学生通过榜样珍惜自我生命
小学生具有思想不成熟的特点,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也有烦恼;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他们也有困惑,因而有时感到迷惘,甚至会迷失人生的方向。在教学中,我借助一些榜样,帮助学生坚定信念,树立信心,使他们有理想,有追求,为他们的生命确立了一个支点,引导他们善待生命。比如教材中《向命运挑战》中的霍金等那些身残志坚、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激发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再比如,教材中那些充满人文关怀、具有生命意识的课文的作者。作品教育人,作品的作者同时也是我们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的很好素材。此外,还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张海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籍,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让学生从这些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反省自身,学生就会懂得更应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让生命焕发出光彩。
三、引导学生体悟人间真情
现实生活中,往往生命因为爱而精彩,而爱又能为生命创造奇迹。《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正是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在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个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他的同伴。在歌颂伟大父爱的同时,我们更深一层地看到了:正是因为爱和信念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儿子和他的13个同伴,14条鲜活的生命在挖掘了38个小时后终于获救。它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爱,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命的认可。同样的感人事迹在汶川大地震中还有许多,我们可以播放现场视频,让学生们一起感悟了大爱无私的人间真情。
四、引导学生尊重和珍爱他人的生命
在珍爱自我生命的同时,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课文注重对学生进行同情弱者、关爱他人生命的教育。在《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小音乐家扬科》这两篇课文中,两个在黑暗的社会制度下悲惨死去的主人公,同样能激起学生的同情心,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当学习《穷人》一文时,渔夫和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救助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他们的高尚品质也同样激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学生的心田里播下同情弱者、关爱他人生命的美好种子。
五、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尊重、珍爱生命
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在语文课上,除了阅读文本,我也经常通过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在实际体验的背景下,更能理解别人的需要和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尊重别人。又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时,我组织了一次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家当一回盲人,聋哑人,残疾人,再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残疾人生活的艰辛,都站在残疾人的角度谈感受,对残疾人能积极面对生活表示了敬佩,同时也为自己是个正常人而高兴,都认为应该珍爱生命,好好的过好每一天,对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六、在写作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以前做项目的程序是:先考察,然后写报告,领导审批后拨款给合作伙伴比如民政局,让他们购买物资,我们再参与整个过程,项目执行的主体由他们来完成。
但这个大灾我们就无法使用老的模式,第一在当地找不到合作伙伴,第二很多合作伙伴办公室都没有了。
汶川地震是超常规的,即使我们这些专业做灾害救援的人,在面对它时都是措手不及的,你根本不知道当时要做什么。
我们一开始的想法是让乐施会的物资尽快到灾区去,于是就拿我们手边几万块的出差费先去买一些物资。
当时整个灾区都被统一管辖,根本没有一个头绪,我是第一次到四川,购买物资就是靠志愿者:他们帮我们租车、帮我们带路、到荷花池买东西。哪个批发市场可以买到盐、油、大米、矿泉水这样。
第一个志愿者是我们16号去买救灾物资时候认识的。当时我们走下在成都住的如家,正好有几台私家车开来看看可以帮什么忙,就有人开了部越野车在那边。
正好我们想打的去批发市场,就跟他聊,发现正好他想做些义工的活动,他很高兴我们要他的帮助,就跟着我们忙了两三天,采购物资、免费搬运。
我们在房间门口张贴了乐施会的logo,住在对面有个记者看到说他认识的一个人能帮助我们,就把电话给我。
到第二天。他(志愿者)就开车过来,之后连续半个月一直帮我们的忙。他有两台车投入我们的工作,后来我们找运货的卡车司机也好、询价也好,都通过他的社会资源,很多志愿者也是通过他的渠道招募过来的……就这样,零零总总我们的志愿者最高时候达到20个左右。
现在回过头来看,从14号一直到25号,才结束这种非常非常忙乱的状态,变得有秩序起来。18号物资开始到前线。当时很多机构把物资交给政府就走了,但是如果不谈判,他就把你的货放到仓库里去了,这些物资其实就进入大海找不到了,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下去、发给谁了,都搞不清。所以一开始物资没到以前,我就要跟他们谈判,说我们有多少物资到你这里,你要做一个派发计划给我:想派发给谁、什么标准。做完我才跟你谈。
要求一,优先满足弱势群体的需求,当然弱势群体的定位也要谈;第二,在当时来讲,要政府单独为一批物资报花名册的话是很困难的,我们必须要提前说好:这批物资不进仓库,我的物资交给你派发,要有个名单告诉我谁得到了。这些要求在5月初非常难,25号以后就比较简单了。当然有些地方(谈得)比较辛苦。这跟每个地方政府的开放度、工作人员本身的态度和我们的谈判能力是有关系的。
到了6月、7月在理县和茂县建第一所板房学校时,我们的决策机制已经到了这样一个状态:只要需求提出来、确认,后勤就去询价,看哪个公司能造;我们会联系教育系统选点,根据学生数、老师数做一个调查。同时做,两边如果同时结束,那么板房公司就去做设计,我们就把接下来的直接交给他们。
实际上非常简单,相当于一个很普通的采购过程。只要信息是通畅的,对我们来说就不是困难,最大的困难在于渠道和信息不畅。
7月和8月我们做了灾后重建的规划评估。我们有一个调查团去灾区,跟当地政府一个个谈,定位是我们不能做锦上添花的事情,我们要做一些救急的,这也跟乐施会“农村社区”的定位有关系。
当时我们了解到每个灾区的学校医院都非常抢手,被对口支援的地方、一些企业、基金会认购了,那我们就没有必要做了:如果是路,乡镇以上的路都被当地政府规划了;民房我们也不好做,每户给的补贴国家是有标准的,如果我们导致标准不一样的话,很容易激发当地的矛盾。当地政府给我们反馈工作的盲点是,村子以下的工作基本没有列入规划。
那一个村里有什么困难呢?建房缺资金,国家会给两万左右的补贴;学校也有人支持了;还有卫生室;但村里的路、桥、轮椅设施、还有很普遍的地震把水管震坏了,这是他们最需要的。
很多老百姓得不到资助就只好集资自己把路给弄平整了,水先架起来,但做得不规范,我们想让这个工作更实质一点。后来9月我们成立了项目办公室,就开始做了小型基建项目,累积有10个项目。七八百万吧。
现在老百姓一直忙着找钱建房子,整个重建乐施会也已经投入1.58亿元这样,但住进房子后老百姓们就要投入精力去赚钱了。我们今年下半年就会开始做一些生计的项目,提高灾区百姓可持续生计的能力,扶植他们的产业,养猪、提供他们小额贷款、让他们做种植业、养殖业。
“5・12”后的中国纪事之文艺
地震需要诗歌疗伤,表达爱、救赎和感恩。山东作家苏善生震后用10分锄完成了《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震后14天,《有爱相伴――致2008汶川》出版。震后一个月,《撼动的情与魂》和《天堂之路》义氮《诗刊》和《诗歌与人》出版“抗震救灾”诗专号,但山东作协副主席王兆山的“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一词中“纵做鬼,也幸福”引发强烈争议。之后还有《大地之殇》、《受伤的杜鹃花》、《中国龙》、《隔不断的亲情一海外华人四川地震诗词选》、《大爱无私――抗震救灾诗词选》、《泪花光芒万丈》、《汶川诗抄》:四川书画家张幼矩作诗30首纪念“5・12"地震1周年。
汶川地震题材影片陆续上映,包括:《512汶川不相信眼泪》(首部抗震救灾纪实电影)、《妈妈别哭》(首部汶川地震情感电影,曹桂千执导)、《人民至上》(陈真执导)、《五月的声音》(总导演熊郁、导演李传锋)、《前方后方》(根据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抗震故事改编)、《生死时刻》、《生命的托举》(根据老师救助学生的众多新闻报道改编,刘魁执导),《惊天动地》(反映救援部队事迹),《决战汶川》(以军警医和记者为主角)。
《春之祭》有了汶川现代舞版本:四川歌舞剧院的陈秋琳和法国编舞家海蒂・玛莱姆合作编排的《春之祭》,基于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音乐,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
201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师应基于理念精神,引导学生善于关注身边人、事、景和物,从生活实际中积累习作素材,培养观察能力;在阅读实践中紧扣语言训练点,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内化语言运用,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立足于习作课堂,拓展习作想象力,促使学生选材、立意、表达个性化,张扬学生的习作个性。
一、立足生活实际,积累个性素材
要让学生写出的习作真实、具体、生动,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生活实际中的点滴现象,学生通过记录身边、学校、社会中发生的事,总结自己的生活体验,既可以有效地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又让学生获取了个性化的习作素材,使叙述的文章与生活相贴切,以真实的生活实例或典型人物特点叙述真切体验与感受,表达的观点自然独特,也能真实地抒发心中个性化的感受,做到情真意切,个性凸显。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或日常生活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或事件,强化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深入生活实际,以自己的眼光去观察、收集、感受和理解生活中的人和事、景和物,积累了丰富的习作素材,做到习作选材个性化。学校生活是学生最贴近的生活实际,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在校园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把校园里的景物、发生的事件、学习生活加以体会,进行搜集、记录和整理。如福建省平和县育英小学正在开展讲文明做三好学生活动,教师结合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认真观察、体验整个活动过程,每一次活动之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对话交流,说一说各自参与活动的体会以及在活动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讲一讲学校开展这种活动给大家带来了哪些好处。讨论交流后,教师让学生写活动日记,把活动过程和意义记录下来。学生描述的经过真实、具体、生动,表达的感情丰富多彩,运用的语言富有个性化。又如,教师引导学生以“雨”为话题进行习作活动时,课前,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在网上观赏雨景,先让学生有了亲身体会,动笔时自然流露真情实感,内容和表达形式富有个性化。一学生以《春雨带来好兆头》为题,描述了春天的雨给大地带来了春的气息,让万物生机勃勃,到处充满着绿意盎然;一个学生以《多美的雨啊》为题,描述了饱受干旱之苦的琯溪蜜柚吮吸到甘甜的雨露,描绘了雨给群山、万物洗了澡似的,给世界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一个学生以《讨厌的梅雨》为题,从娓娓叙说透露出过分的雨水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学生细致地观察生活,从生活中获取个性化的习作素材,让学生的习作展现各具特色、富有个性和创意的内涵。
二、利用阅读资源,实现读写结合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进行阅读教学活动时,紧扣文本语言训练点,利用文本的重点词句、插图或空白处进行小练笔,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看实物、广联系、构情节、写片断,促使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深化学生自主感悟,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丰富阅读体验,发展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娴熟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创造潜能,尽情地叙说自己想说的话,放飞心灵进行个性创造,实现阅读课堂读写相结合。
例如,学生了解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基本内容后,对父亲恪守诺言、具有责任感的精神有了深切的体会,教师在多媒体屏幕上出示“废墟”、“瓦砾”、“满脸灰尘”、“破烂不堪”等词语,先让学生体会这四个词语的含义,以及在文中运用的巧妙之处,再要求运用四个词语说一段完整的话,在互动交流时,出现了以下一些精彩的句子:
生1:一阵地动山摇之后,高楼大厦倾斜了,旧城瓦房全部倒塌了,到处都是瓦砾,抢险队伍中,各个队员都是满脸灰尘,每个人身上的衣服都破烂不堪。
生2:洪水过后,被淹没的房屋都成了废墟,道路上到处都是瓦砾,受灾的群众个个满脸灰尘,衣服破烂不堪。
……
在语言训练中,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锤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又如,研读《新型玻璃》最后一自然段,文本在此留有空白之处,教师放飞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发挥创造潜能,设计一种与众不同的新型玻璃,生1设计花香玻璃,生2设计了净化空气玻璃,生3设计了音乐玻璃,生4设计了心情玻璃……教师让学生仿照文中的写作方法,把自己设计的新型玻璃用一段话加以叙述,并把它插入文中,再读一读,体会一下想象是否合理;是否使句子通顺流畅;是否和原文一样,先写特点,再写作用。最后让学生展示各自的习作,小组共同评议修改。学生在补白过程中,深化对文本内涵的体验与感悟,拓展阅读与习作想象空间,锤炼了语言运用能力,丰富了习作素材,发展了个性习作能力。
三、优化指导策略,凸显个性表达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学生无论在读写活动,还是在专项习作训练时,要求教师优化指导策略,通过教师有效地指导,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或事物进行观察与体验,把观察到、认识到、体验到的素材提炼出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拓展学生习作的想象空间,搜集和积累习作素材,丰富习作内涵,使学生娴熟地掌握和运用写作方法,对所阐述的人或事物真情实感、条理清楚地进行表达,凸显习作选材、立意和表达个性化。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习作四活动,课前,教师让学生把在日常生活中看到、遇到的,或上网搜集令自己深受感动的或触动过自己心灵的人物事迹选择其中一件进行整理,理一理这件事情的经过,想一想怎样把这件事情叙述清楚、具体丰满,又如何讲述、描写才能打动别人。
【关键词】医德修养;医务人员;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R41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199-02
医务人员是指从事于医疗活动中的所有从医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等。随着经济市场波峰迭起,对医务人员医德约束力减弱;强调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医患间信任度下降,医疗纠纷增多;医患关系紧张,恶性事件增多等。这都给医务人员的道德修养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暴露了问题与失误。医学生是医务人员的未来与希望,医务人员医德素质修养当从医学生培养。
1 医务人员医德素质启蒙于医学生
医德是研究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工作中的特殊表现和医学道德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其基本问题是道德和利益的关系[1]。医务人员是医疗卫生工作中的主力,道德修养关系着他们的职责,即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关系着和谐社会的建立。
医学生刚步入医学院校,初接触医学及医学相关知识,对所见所闻好奇而有强烈的求知和接受欲望,并且接触社会中的不良影响较少。他们纯洁,就象一张白纸,好绘最新最美的图画。古有孟母三迁为教儿。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医务人员正确的医德观念在医学生时期容易形成。
高楼大厦起于基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医务人员品行如何,与医学生时代接触的医德修养和职业操守有着很大的关系。从医学生开始,重视医德基石教育,打下坚固的良好的医德基础,能使医务人员形成正确的医德观念,认真行使自己的职责,从容面对纷繁复杂的医疗社会。
钟南山院士曾说:医德是指导、规范医疗行为的核心。近些年,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处于一个失衡和重构的过程中,这也不可避免的在医务人员的思想认识上有所反映。基于此,明确医德的时代内涵,使广大医务人员不断巩固信念,调整和规范自身的医疗行为,显得重要而迫切。医德素养是终生教育,但正确观的形成启蒙于医学生,并影响医务人员终生。
2 医务人员医德素质扎根于医学生
我国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有关医德的论述,常是医学生学习的精典。其中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萌发“大慈恻隐之心”,“勿避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医学生良好医德教育,是医务人员良好医德素质形成的根基,根深则枝叶茂盛。四川地震中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医务人员具有良好医德的感人事迹;不顾个人安危,救死扶伤的医疗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某医院外科医生在手术中发生地震了,由于医德职责教育,使他们放弃自己逃生机会,而以最快最好的方法完成了手术,然后才和自己的病人一起转移。某医院的护士在护士节庆功会时发生了地震,她们毫无顾忌的从安全地冲进了摇摇欲坠的岗位--新生儿病房,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着幼小的生命,使之全部安全转移。这些医务人员都是毕业于学校的医学生,接受过良好的医德教育。他们在紧急情况下,自觉而豪不考虑自身安危的良好医疗道德是从医学生时期训练出来的,并扎根于心中,在漫长的从医道路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医务人员医德素质分辨力形成于医学生
医务人员要体现“人文医学”修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培养良好的医学道德,具有分辨和处理纷杂的医疗关系的能力。这不是一朝一夕观念上的转变,而是在学习和从事医疗工作时日渐形成的一种职业习惯,是医务人员的一种医疗道德素养。这种素质的培养,是从医学生开始形成的。
俗话说“玉不啄,不成器”。
在医德教育上,首先要对医学生进行人生理想的教育。理想是行为的源泉,教育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时时处处以病人利益为重,做一济世爱民的医务人员,成为深受人民所欢迎和尊敬的医务人员,并形成以真、善、美为核心内容的高尚医德理想,做到社会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三兼顾、三统一[2]。
要对医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在于对社会对人民有用,不搞拜金主义。
要对医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具有协作精神。
医学生学习和培养自身医德素养,有利于今后走向社会,走进市场,溶入经济中,使他们具有对好坏和对错的分辨能力。对违反医德规范,丧失医德造成事故的案例进行曝光,让学生分析,谈感想,以加深印象,做到防微杜渐。医学生耳濡目染,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启发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职业道德观,具有判断力、免疫力,树立优良的医德观。
医学生成为医务人员后,能够正确运用已经形成的医德观来参与实践,分析市场经济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疗道德问题和市场的发展规律,从而更新观念,形成正确的竞争意识和正确的利益观。
4 医学生是医务人员的未来和希望
在医学院校中要强化医德教育,这对提高医务人员职业素质和职业自豪感、构建和谐社会都有非常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也是和GMER接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引起更加广泛的重视与关注。
医学生是医务人员的未来和希望。作为医学院校,应该创造条件,增强医德方面的教育,要教育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上进心,教育医学生热爱事业,立志献身于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自觉树立敬学敬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要与临床结合,走访医疗单位,走近医务人员,回访医德培养效果,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培养适用于临床,适用于社会,具有分辨能力的合格的医学生,能适应于医疗事业的具有良好品德的医务人员。从而减少医患纠风,杜绝医疗事故,创造和谐医疗环境。
总之,做好医学生医德教育,是重视医务人员的医德基石培养。提高医学生的医德素质,是为社会培养优良的医务人员。同时也给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的血液。可增进和谐社会建立,改善紧张的医患关系。希望能引起医学院校、医院及社会各方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王如兰.医学伦理学[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