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02 15:20: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旅游厕所建设方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概 况 1.1项目概况 凉州,是“丝绸之路”重镇,素有“四凉古都”之称,现以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而闻名海内外。凉州地处河西走廊东端,东接古浪石峡,南靠祁连山麓,北抵腾格里沙漠,西临茫茫草原,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区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0多处。目前按地理分布已形成了5条黄金旅游线。区内有以“陇右学宫之冠”之称的文庙,中国旅游标志之都铜奔马出土地雷台汉墓和雷台,著名佛教翻译家鸠摩罗什葬舌之地罗什寺,海藏禅林海藏寺,大云晓钟古钟楼,以及西郊公园、南城门楼、东关花园、海藏公园等为主的历史文物古迹旅游线路;东线有以全国第一座沙漠公园,西部最大的野生动物园,以及延寿寺、设施农业、皇台葡萄基地、高沟堡古城遗址等为主的人文景观旅游线路;南线有以西藏正式归属祖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白塔寺,“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等景点为主石窟塔寺旅游线路;西线有以莲花山寺、药王温矿泉疗养山庄等景点为主的休闲度假旅游线路,北线有以名胜古迹松涛寺、西宁王碑、下双大庙等为主的寺观庙宇旅游线路。这里有迷人的西部戈壁田园风情,有古老的汉、明长城遗址,有古丝绸之路的驼队足迹,有长河落日的大漠风光,有高效设施农业,有万亩葡萄长廊和中国悠久的葡萄酒文化,是中外游客观光旅游、文化访古、旅游探险、休闲度假的理想去处。近年来,凉州人民为打好“中国旅游标志之都”这张牌,积极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旅游服务的档次和服务质量,凉州旅游业已初具规模,不少旅游品牌已在全国甚至国外打开了市场。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凉州区旅游景区(点)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特别是景点厕所卫生条件极差,环境较好的旅游厕所几乎没有,部分景区(点)甚至没有厕所,给旅游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严重的影响了旅游景区(点)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地位。为从根本解决旅游景区(点)旅游厕所的问题,为中外游客营造一种卫生、清洁的旅游环境,依据《武威市旅游事业“十五”计划》、《区域分析与规划》以及区内自然条件、给排水条件、游客日流量等因素,拟对凉州区内各旅游景区(点)旅游厕所全部更新改造为水冲式厕所和免冲式环保厕所。 1.2项目的必要性 1.2.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要求。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极大的拉动了西部经济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旅游业提出“西部大开发,旅游应先行”号召,为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国家专门设立了旅游国债资金,投资建设西部旅游、生态旅游、扶贫旅游等重点项目,特别对西部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和旅游厕所加大了投资力度,争取和利用好旅游国债资金对加快我区旅游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2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九五”以来,凉州区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建成和修复了一批在省内外甚至国内外知名的旅游景区(点),形成了行、游、住、吃、购、娱一条龙旅游服务体系。尽快新建旅游景区(点)的高档次旅游厕所迫在眉睫。 1.2.3旅游厕所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条件之一。 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首先要加强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而建设高标准的旅游厕所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旅游景区(点)服务档次,美化景区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1.2.4环境保护的需要。 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环境保护是发展旅游的前提和保证,发展旅游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和条件。旅游厕所的修建,既可以促进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又可提高旅游景区(点)的整体形象,实现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1.2.5旅游者消费需求发展需要。 当前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已经发生了质的转变,旅游不仅要求愉悦、放松,还要求舒适、卫生。高标准的旅游厕所不仅能丰富景区(点)的内涵,而且还能满足旅游者的各项需求,在某种程度上还代表着城市和景区(点)的品味与形象。 1.3项目的可行性 1.3.1现有旅游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修建高标准的旅游厕所可以借助现有基础设施如给、排水、电力设施,修建成本相对较低。 1.3.2以“铜奔马”为标志的旅游产业正在凉州区如火如荼地兴起。 乘着西部开发的东风,雷台公园的扩建工程、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白塔寺、天梯山石窟修复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特色旅游形成专线,观光农业形成规模,交通通讯不断完善,民俗风情丰厚浓郁,各种景点争奇斗艳,为凉州旅游业的发展推波助浪。 1.3.3各种装饰优美的造型厕所也是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既为游客提供了方便,又点缀了景区景点。 第二章
建设内容及规模 2.1各景区(点)的厕所现状。 武威市凉州区现有160多个景区(点),除文庙、雷台公园各有一个普通的水冲厕所外、其余景区(点)基本为一些结合本地条件而建的旱厕、土厕,既不卫生又不美观,无法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服务。区内尚无符合景区标准旅游厕所。 2.2日客流量分析 根据旅游景区(点)最大日客流量和厕所使用情况,按照《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旅游景区(点)厕所厕位按最大日客流量的5‰估算,全区共需要设置厕所52个,厕位305个。具体估算表见表(一)。 2.3建设内容及规模 2.3.1新建水冲式旅游厕所21间,其中:2厕间5厕位13间,2厕间8厕位2间,2厕间10厕位4间,2厕间12厕位2间。 2.3.2新建免冲式旅游厕所10间,其中:4厕间5厕位8间,8厕间10厕位2间。 2.3.3新建太阳能免冲式厕所18间,其中:4厕间5厕位9间,3厕间3厕位6间,2厕间4厕位3间。 2.3.4购置移动型4厕间5厕位免冲厕所3辆。 2.3.5改造现有给、排水设施。 第三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 3.1投资估算 该项目预计总投资1030万元,详细预算见表(二)。 3.2资金来源 申请国债资金500万元,银行贷款100万元,地方配套430万元。 第四章
项目实施步骤 4.1建设期及步骤 该项目建设期为二年,即2003年6月至2005年12月,分期分批建设。 第一期:2003年6月至2004年10月。完成武威市凉州区各景区(点)高标准厕所规划设计方案并立项,完成文庙、雷台、西郊公园、海藏寺院、海藏公园、东关花园、南城门楼、大云寺、白塔寺、天梯山石窟旅游厕所的建设。 第二期:2004年10月至2005年12月。完成沙漠公园、濒危野生动物园、莫高旅游度假村、邓马营湖、莲花山风景区、清水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园区、高坝智能农业示范区、沙产业室、沙生可食用动植物生态园、皇台葡萄基地、二坝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旅游厕所建设工作,沙漠探险区购置3辆可移动免冲厕所。 第五章
项目效益评估 5.1社会效益 5.1.1项目建成后,各种造型优美的厕所成为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既能方便游客,又能吸引众多游客到武威观光旅游; 5.1.2厕所内的个性化服务预计到2005年能增加100个就业岗位,对旅游基础设施相关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5.1.3项目建成后,不仅能保护观光旅游区环境,还能为观光旅游区发展无公害生态农业提供大量的肥料来源。 凉州区景点高标准旅游厕所建设估算表
(一)厕所革命
我县实施的“厕所革命”按照《2020年“厕所革命”州长、县(市)长、局长公厕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部署公厕建设工作,2020年我县新建公厕16座、改建6座、共享公厕27座,共计49座。截止7月14日,34座公厕已全部投入使用,9座公厕处于在建中,6座公厕处于开展前期工作,预计9月30日前所有公厕能投入使用。
(二)城乡提升战略推进情况
2020年我县实施城乡提升战略项目共计14项,总投资1.8亿元,具体情况如下:1、做强县城共计7项,总投资1.2亿元,截止目前已完成0.3亿元投资,按序时进度推进3项,超序时进度推进4项,无推进滞后项目。2、做优乡镇共计2项,总投资0.18亿元,截止目前已完成201.8万元投资,按序时进度推进1项,超序时进度推进1项,无推进滞后项目。3、做美村寨共计5项,总投资0.12亿元,截止目前已完成投资240万元,按序时进度推进4项,超序时进度推进2项,无推进滞后项目。
(三)垃圾污水“三年行动”
1、县乡镇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目前正在开展可研、环评、地灾评估等工作,并计划于12月底完成全部前期工作。
2、县城区垃圾中转房项目:总投资为155万元,建筑总面积347.28平方米,新区及老城区共9个建设点,其中8个为一层砖混结构。项目于2018年3月开工建设,2018年7月全部完成,并交付给环卫公司统一运行及日常管理。
3、县城市污水处理工程于2018年全面完工,已投入使用。
4、县镇污水收集官网工程现今已完成主体施工,正在安装调试设备,准备试运行。
二、存在问题
(一)厕所革命
一是县地势狭窄,土地资源有限,能够修建公厕的位置不多;二是建设资金来源不足,县财政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存在一定压力;三是群众文明意识不强。
(二)城乡提升
因“6.17”山洪泥石流导致做民居风貌提升、安装路灯、热水器、村内道路硬化、环境整治两个项目道路中断且部分居民受灾,现目前正在救灾中故暂停施工。
(三)垃圾污水“三年行动”
1、县乡镇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由于项目环保要求的特殊性,加之高山峡谷的地理条件,存在选址困难的问题,致使前期工作推进有影响。
2、县镇污水收集管网工程建设位置河流汇合处,其坚固性受到威胁,存在隐患,需进一步排查整治。
三、工作计划
(一)厕所革命
积极争取各级厕所建设专项资金及城市基础设施、旅游、交通、卫生、教育等发展资金的支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有序推进“厕所革命”建设。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pp83”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度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略阳县文化和旅游局2020年度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工作总结
2020年,我局根据国家质量工作总体安排及有关文件精神,精心组织,强化措施,全面认真开展旅游行业质量提升工作,推进了全县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全县旅游服务环境质量进一步转变和提升,现就2020年度质量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质量工作情况
(一)质量工作总体情况
2020年以来,我局按照目标责任书对旅游行业质量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年初制定了旅游质量工作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落实了工作责任,并按照工作要求精心组织,认真落实,结合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把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增长点和重点发展产业进行建设和打造,把旅游业环境质量工作放在优先位置进行整治和规范,旅游市场进一步开拓壮大,行业服务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转变和提升,游客好评率和满意度明显提高。受疫情影响,截止2020年10月底,全县接待游客116.0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99亿元。游客同比下降20.52%,收入同比下降27.99%。
2020年以来,为进一步完善全县旅游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提升旅游企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根据国家旅游局《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关于加强监督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意见》和县政府关于质量强县的总体要求,我局建立完善了旅游行业服务质量监督报告制度,不定期的对旅游行业服务质量进行监督、检查。以安全生产为基础,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以宣传检查为手段,统一要求各景区、酒店等旅游服务单位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立并实施产品、服务等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公开质量安全信息,完善旅游质量安全建设。
2020年我局召开旅游企业从业人员培训班3期,培训人次35人次;县旅游服务质量经过全年监测,游客投诉明显减少,全年游客投诉6起,全部按时予以处理,处理投诉率100%。
1.旅游市场黑名单管理制度落实情况:2020年以来,为进一步完善全县旅游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提升旅游企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根据国家旅游局《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关于加强监督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意见》和县政府关于质量强县的总体要求,我局建立完善了旅游行业服务质量监督报告制度,不定期的对旅游行业服务质量进行监督、检查。以安全生产为基础,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以宣传检查为手段,统一要求各景区、酒店等旅游服务单位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立并实施产品、服务等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公开质量安全信息,完善旅游质量安全建设。按照管理制度,对严重违规经营的旅游企业、旅行社抄报市监部门,加入征信黑名单。
2.在中国旅游日开展质量宣传情况: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期间,我局配合市场监督局在县城东门广场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在2020年5.19中国旅游日和博物馆日,我局高度重视,提前筹备,安排局旅游股、文物股和县文化市场(文物旅游)综合执法大队组织旅游企业、旅行社在县城东门广场开展了服务质量宣传活动,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县城5家旅行社代办点参加了旅游促销和服务质量宣传活动,并邀请县广播电视台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共发放宣传页500余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质量工作部署落实情况
按照国家要求和行业发展实际,我县不断完善旅游,以质量工作推进行业服务质量提升。一是制定印发了略阳县按照国家要求和行业发展实际,我县不断完善旅游信用体系机制建设,以推进行业服务质量提升。二是制度印发了《2020年略阳县旅游质量工作提升方案》,作为旅游行业质量提升重点工作进行推进。三是强化市场监管,严肃行政执法,建立和完善了旅游单位“红黑榜”制度,公布曝光旅游行业一些违法违规旅游经营单位和从业人员不良信息记录,旅游单位和游客的失信和不文明行为,落实失信惩戒制度,净化旅游市场。四是积极倡导文明旅游,参与创建全国文明旅游城市。制定了《创建文明城市开展文明旅游工作方案》,要求各涉旅单位建立诚信旅游红黑榜制度,贯彻落实《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各涉旅单位在醒目位置悬挂《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并据情设置文明旅游提示标识或者温馨提示标牌。五是积极开展旅游业放心消费和品质提升工作,强化检查督导,加大排查整改,规范旅游业服务经营活动。通过发现问题,查漏补缺,结合教育培训和违规惩戒,指导开展问题治理,提高行业服务水平。
二、工作亮点
(一)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县创建工作扎实推进。一是加强领导,细化任务分工。对照汉旅创发〔2020〕1号文件,对年度创建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明确了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全面推进创建工作。二是对标补短,加快硬软件建设,实施灵岩寺3A景区创建工作,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其中标识标牌已开始施工,游客中心准备施工,门票设计与定价正在推进;创建工作软件资料正在开展收集归档及编制工作。
(二)抓好重点项目建设。目前郙阁田园综合体接待中心及温泉服务大厅主体已完工,正在进行外部装饰,种植大樱桃、猕猴桃等采摘园1500亩,累计投资1.7亿元;梅花洞栈道已完成基础柱装700米、路面浇筑500米,工程形象进度达50%以上;屠宰场搬迁工作由县农业局牵头,经贸局和兴州街道办配合,正在加快推进。
(三)深入开展三建设一整治。一是成功举办略阳油菜观花活动。为确保活动有序开展,我们成立了领导机构,制定下发了工作方案,精心策划了县城-西淮坝油菜花海精品线路1条,17个观花点,新建改建2公里游步道、观景平台8处;在徐家坪、马蹄湾、西淮坝开通无线wifi4G网络6处;规划完成停车场、停靠区13处;安装标示标牌77面。推出了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高山杜鹃赏花系列活动;开展了“油菜花海抖音大赛”等6项活动,进一步提升了略阳旅游品牌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抓好旅游厕所建设,今年我县新建、改建厕所6座。截止目前,已新建完成郙阁综合田园体、郭镇北河沟、马蹄湾付家山3座新建任务,剩余3座主体已经完工,正在进行内外部装饰,预计12月完成。三是不断提升旅游干线风貌。实施了县城至白雀寺、县城至西淮坝、县城至五龙洞道路绿化、美化工作。四是持续开展旅游干线环境综合整治。截止11月底,出动人员230余人次,联合专项行动5次,检查排查旅游单位60余家次,整治环境质量问题40余个,处理旅游投诉6起,进一步提升了县域旅游服务质量。
(四)旅游要素进一步完善。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县城至油菜花海观花线路、县城至闪家坪红叶观光线路配套设施。并依托五龙洞重点景区,围绕森林研学、生态徒步、美食品鉴等,每月开展一次游客体验系列活动,提升了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二是在五龙洞镇、郭镇等重点文化旅游线路上成功包装打造了2家特色鲜明、风格突出、功能完备,有一定带动力的汉家乐。三是研发出自加热乌鸡汤、决明子糖果、袋装罐罐茶等40余种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其中“村长鸡·乌鸡酱”荣获2020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村长鸡·略阳乌鸡”系列产品荣获2020年第105届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旅游商品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五)广泛宣传促销活动。在依托“5.19中国旅游日”、“9.27世界旅游日”等进行常规宣传外,一是开展了以2020油菜花节线上系列活动、羌文化主题游暨五龙洞赏高山杜鹃系列活动以及“千里嘉陵江·醉美在略阳”秋季赏红叶系列活动,提升了略阳在文化旅游市场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二是先后赴西安、北京、广元、天水等城市开展“千里嘉陵江醉美在略阳”文化旅游品牌自主宣传活动,并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定期及时我县旅游活动资讯及旅游推介信息,不断提升我县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截至目前,先后在省市广播电视台播出新闻稿件12条,微信微博及其他新媒体刊发新闻稿件280余条。
三、工作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年来不断努力建设和整治,我县旅游行业服务环境质量得到了快速提升,但是对比先进,我们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一是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仍显不足,景点景区开发力度不够,旅游资源整合不高,旅游精品不多,行业整体水平提升缓慢;二是旅游产业激励机制不健全,社会民间资本投入旅游开发积极性不高,旅游行业规模不大,市场体量较小;三是环境服务水准不高,“三建设一整治”仍需进一步加强;四是受政策及区位影响,缺乏足够的旅游专业人才,行业建设、经营及管理提升缓慢,导致旅游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等。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面对问题和不足,我局将紧紧围绕加大旅游业建设发展战略目标,结合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实施乡村振兴工作,继续推进旅游行业质量强县工作,进一步提升全县旅游服务水平,下一步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一是抓好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灵岩寺综合开发项目、郙阁田园综合体等重点景区建设,切实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积极推进以氐羌民俗、红叶观光、田园休闲为主乡村旅游。二是持续打造旅游干线风貌提升建设,完善景观小品,休息区、旅游厕所等配套服务设施及绿化美化工作。三是提前规划2020年油菜种植规模、观花线路,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打造观花精品线路;四是围绕“一网知陕西,一机游三秦”目标,持续提高景区公共服务质量,创新旅游营销方式,形成完善的智慧旅游体系。五是联合相关部门对旅游干线、景区景点、星级酒店、旅行社网点、农家乐等涉旅行业的执法检查,建立健全旅游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为来略游客营造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六是加大旅游宣传营销,充分利用中省市广播电视、网络、微信、微博、报刊等媒体,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开拓旅游市场。七是加快旅游人才的引进和培训,继续做好旅游单位的培训与教育,为旅游发展提供人才力量。
1.统一思想,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上形成共识
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幸福指数,已经成为我们必须下气力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这种认识,去年乡镇换届结束后,我们立即组织乡镇和相关部门到通化市、梅河口市等地学习考察。在此基础上,市里多次召开常委会、常务会,专门研究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首先在市级领导层面形成了共识。随后,召开千人动员大会,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广泛发动,并出台了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的实施方案和奖励政策,各类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了全员参与、整体推进的浓厚氛围。
2.突出重点,明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主攻方向
突出重点部位。把公路、铁路、旅游沿线和乡镇政府所在地村屯,作为优先整治对象,确定90个重点推进村,在资金和项目上给予倾斜,力争2年内全部达到先进村标准,并从中培育出10个示范作用强、产业基础实、文化生活丰富的“样板村”;注重村屯特色。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整治,特别是在民居、围墙、绿化美化等方面,不搞一个模式,不搞一刀切,强调“一村一品、整村一致”,充分展示乡村特色、地域特点和民俗风情;狠抓重点任务。重点实施五清、五改、五化三项工程,要求三年内全市303个行政村全部达到达标村标准。四是提高农民素质。定期组织科技培训和文化下乡活动,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广泛开展文明村、星级文明户评比,加强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场所建设,着力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
3.健全机制,促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常态化
建立抓落实的责任机制。成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下设推进办公室,通过定期调度、组织游走会等方式,推进工作落实;建立多元投入机制。积极整合资源,通过“向上争取、政府投入、部门帮扶、村民自筹、社会捐助”等办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制定长效管理办法。出台了达标村、先进村和模范村建设标准,明确了农村道路、院墙、绿化、美化、亮化等重点内容的建设要求,目标明确,标准统一。同时,将环境卫生纳入村规民约,划分农户卫生责任区,设置专职保洁员。目前,全市农村保洁员达到604人,配备环卫车320余辆,基本实现农村垃圾日产日清;有效整合社会力量。省委三帮扶工作组共有4个厅局54名处长包扶敦化,我们充分利用这一难得的资源,加强沟通衔接,在农村环境整治中,这些部门和干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我们还整合驻敦各大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面对这一丰厚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责任非常重大,同时,如何利用好先辈留下的珍贵财富发展好旅游业,也同样具有重大意义。在各级领导、专家学者、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下,XX古城的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走过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逐渐理性的过程。从1997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之后,国家、省、市各级对XX古城保护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2000年,全省调整产业结构“1311”项目中,将XX古城列入全省旅游业发展的十大旅游景区。2004年全省旅游产业工作会议上,将XX古城作为全省旅游产业重点支持发展的两大龙头之一。2003年晋中市开始实施双百项目,XX古城旅游业项目和XX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连续两年被列入全市双百项目,主要内容有:XX古城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包括8大类46项工程,总投资为4.58亿元;城市集中供热供气项目,总投资2.27亿元;康宁街拓宽及商业开发项目,总投资15000万元;污水处理厂项目,总投资4300万元;XX古城旅联实业公司文庙开发项目,总投资3200万元;XX中学新校建设项目,总投资1.3亿元;丽泽苑大酒店新建项目,总投资3100万元。从1997年之后,国家、省、市三级计划部门加大了对XX发展旅游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共给予投资8150万元,其中国家4850万元,省2820万元,市480万元。所有这些支持,都对XX这样一个基础薄弱、财力紧张的地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XX历届县委、政府充分审视分析和深刻认识到“古城存在的唯一性、古城保护的完整性、古城文化的厚重性、古城景点的多样性、古城内部的混合性”这样一些基本特征,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坚持以人为本的施政观念和经营城市的发展理念,从解决发展过程中体制、机制、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问题着手,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开发并举、建设与管理并重的路子,最终实现了文物保护、旅游发展、城市建设共赢的目标。在短短的几年间,XX古城以其丰富多彩、古色古香的人文景观,成为国内外游人向往的旅游胜地,旅游产业有力地拉动了县域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今的XX古城,已经成为展示中国汉民族文化的大型博物馆,成为我县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拉动力,成为全省的旅游龙头。2004年,XX古城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3万人,门票收入4800万元,旅游及相关产业综合收入4.3亿元,分别是1998年的20倍、25倍和18倍。分析XX古城旅游业的发展,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坚持保护为主的原则,全面夯实旅游发展的基础。
XX县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始终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始终遵循保护文物就是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的思想,始终遵循保护文物就是发展旅游的理念,全方位地加强文物保护工作。
一是实施依法保护。在省、市的高度重视下,1998年11月30日,山西省人大常委会颁发了《XX古城保护条例》,这是全国第一个针对历史文化名城和遗产保护的省级立法,这一条例成为XX县保护古城的法律依据,成为制定县城建设规划、古城保护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和古城保护管理制度的大纲。根据《XX古城保护条例》,经山西省政府批准,XX先后出台了《XX县县城总体规划》和《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2年县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传统建筑和历史街区保护的若干规定》和《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集中管理办法》;针对古城内消防设施失天不足的问题,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加强文物单位、古城区消防安全管理的规定》和《古城内电气线路改造的方案》。特别是最近以来,以市政府文件上报省政府《XX古城消防安全隐患问题整改和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张宝顺省长亲自做出批示,梁滨副省长组织召开了专门协调会予以研究解决。所有这些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方案的出台,使文物保护工作更具操作性,更加具体化,促进了文物保护法制化进程。近几年来,根据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和规定,坚持“修旧如旧、以存其真”的方针,XX县先后对古城内主要街道两侧的房屋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施了维修,拆除了不协调建筑,有效制止了乱拆乱建和破坏性建设,保护了古城完整的风貌。
二是实施古城内单位和人口搬迁工程。1998年以前,古城内有近5万常驻人口,多数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聚集在古城内,人口密度比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高出十几倍,超负荷的人口密度对保护古城、管理城市及发展旅游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减轻古城人口承载压力,XX县把古城内单位和人口搬迁作为有效保护古城的重要举措,做为市政建设的重点,持续予以推进。1997年底,县委、政府、人大、政协率先迁出了古城,至2004年共带动80余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搬出古城,累计投资2亿多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古城内2万多人口外迁,古城内人口减少到现在的2.7万人,为保护古城、发展旅游创造了宽松的条件。
二、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并重的原则,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发展。
旅游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发展旅游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此过程中,XX县县委、政府在充当旅游市场建设与发展主角的同时,积极运用市场经济法则,引导全社会支持和发展旅游,二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大大加快了古城旅游业的快速兴起和发展壮大。
一是文物景点保护实施政府主导。XX古城与其它景点、景区不同,有它的特殊性,是文化内涵性旅游城市,是以文物、文化资源为主的旅游城市。特别是古城内,既是居住区,也是旅游区,是一个社区和景区特征皆有的混合体,因而,旅游市场管理具有不同于其它旅游胜地的特殊性。鉴于此,文物景点开发和文物保护必须以政府为主导。近几年来,县政府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对古城墙、双林寺、日升昌、镇国寺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维修,实施了护城河、环城路、城门综合整治工程;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的形式,完成投资5000多万元,对文庙、县衙署、城隍庙实施修复,如今都开辟成为景点向游人开放,成为古城的骨干景点。
二是历史街区开发吸引社会力量。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城内一大批古民居、古建筑,XX县从明清街国有房产经营权转让入手,探索政府指导下的社会化发展旅游产业的路子,通过政府出政策、定规划,利用社会力量实施了明清街修复,形成了如今的旅游产业街。以此为契机,采取经营权转让和产权拍卖两种办法,先后对古城内20余处古建筑产权和100余处古建筑经营权进行了公开拍卖,拍卖之后,按照古城保护方面的规定和旅游发展的规划,统一制定维修方案,并严格监督其维修和利用,先后对西大街、东大街、衙门街、城隍庙街、北大街等古城区实施了修复。这样的举措,不仅弥补古城维修保护资金的不足,而且加快了旅游产业化发展。近几年全社会用于古城保护的资金达2.5亿元,建成了特色购物、特色餐饮、特色住宿、特色娱乐等方面的6条旅游产业街,发展了400余辆旅游车辆,建成了40余家具有传统风情的民俗宾馆、民俗客栈,开办了80余家旅游购物店铺,形成了20个景点,旅游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达到4万余人,在拉动居民增收、安置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就业等方面发挥了旅游业独特的幅射力。
三是旅游配套建设依靠市场运作。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业的六大要素,但由于XX古城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在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显露出配套不健全、要素不完善的问题,这是制约XX古城旅游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因素。对此,XX县采取练内功提高服务水平、出政策吸引市场投资两种方法,发展旅游要素市场中的薄弱环节。一方面,县委、政府鼓励民营企业大户,积极投资旅游接待设施,发展绿色环保产业,2003年以来,全县新建成了3家星级以上标准的宾馆,其中投资近8000万元的丽泽苑国际大酒店具备四星级标准,2004年9月份国际摄影大展前已经正式投入运营;还有在建的4家星级宾馆预计2005年投入运营。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古城内民俗宾馆接待服务水平,创出地方传统特色,经过省质量技术局审核,通过了《XX古城民俗客栈星级评定标准》,这是我国唯一的地方传统客栈评定标准,对XX县民俗客栈特色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已有6家民俗客栈通过了星级评定。2004年年底,XX县聘请我国旅游界魏小安等专家和权威规划单位,开始组织编制《XX古城旅游发展规划》,预计2005年8月份完成,该规划将为XX县旅游业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科学有力的指导。
三、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全面加强古城保护与利用。
XX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为了保护好这块来至不易的金字招牌,并利用好它造福后人,发展旅游业,XX县在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实加强对古城内3000余间公房的维修管理,2002年撤消原房管所,成立房管局;为了加强对古城环境卫生的管理,撤消原市容办,成立环卫局;同年实施了以成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组建XX古城股份旅游有限公司、实行古城门票“一票制”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三项改革,旅游运行管理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XX县在全国的县城中第一个成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及城管监察大队,将8个单位的部分或全部行政处罚权进行集中,执法局及监察大队成立以来,充分发挥其力量集中、处罚权集中的优势,组织拆除了2.8万平方米的违章建筑和不协调建筑,在古城保护、旅游市场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XX古城股份旅游有限公司组建成立以来,发挥其企业融资、项目投资的平台作用,已经与国家开发银行签定了3亿多元的古城保护、旅游开发项目贷款,开发了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的星级民俗客栈;古城门票实行“一票制”以来,有效解决了部分景点私设回扣、扰乱旅游市场的问题。
2004年12月份,XX县根据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要求,彻底理顺了文物保护管理体制,成立了“世界文化遗产XX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由县长担任委员会主任,全面负责全县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为县政府的常设机构,办公室主任由文物局局长兼任。目前,XX古城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已经形成了“管委会全面负责保护、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工作,旅游局负责旅游行业管理、宣传促销等工作,旅游公司进行旅游项目开发、经营等工作,执法局负责城市行政执法管理等工作”的管理运行模式。
二是创新经营城市办法。为了整合城市资源,加快古城保护和新城建设,XX县实行了国有土地集中储备制度,创新经营国有土地、房产和广告权等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模式,把国有闲置资产推向市场。先后拍卖了县人大、水务局、财政局、交通局、农机中心等10多处房产,拍卖了新城区近400亩国有土地,为政府筹集了6000余万元的建设资金。仅2003年以来,利用市场运作的方式,铺开了3个上亿元的住宅小区建设工程,政府投入铺开了三大类40余项文物保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工程。同时,将城市公交线路运营权、道路广告经营权等无形资产进行了拍卖,城市公共服务业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实现了快速发展。
四、坚持综合整治的原则,全面改善古城环境。
XX古城因其古老的建筑和弥足珍贵的价值而闻名,同时,也因其古老而暴露出基础设施建设先天不足的问题,成为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成为古城保护、管理和利用中最大的瓶颈制约。曾经一度时期,古城内建筑破旧不堪,道路坑凹不平,街上电杆如林,空中线缆如网,新城区交通不畅。针对这一系列问题,XX县从1998年开始,按照“保护古城、改造旧城、建设新城”的城市建设思路,一以贯之地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就。
一是中小街巷改造初见成效。古城内共有200条大中小街巷,按照先大后小的顺序,投资7000余万元,对古城内86条主要道路进行了硬化,部分街道进行了线路入地和上下水改造,极大改善了古城内面貌。
二是古城消防得到加强。1998年以前,古城内只有3个消防栓,目前已达到45个,并结合古城内道路改造,对部分主要消防供水管网也进行了改造。新购置了一部小型消防车,解决了大型消防车难以进入古城的问题。结合城网改造,对古城内临街古建筑的电气线路进行了阻燃改造处理,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消除了电气线路老化带来的火灾隐患。
三是新城建设初具框架。为加快新城建设,近几年共投资5000余万元,建设了贯通新城东西的柳根路、连接祁临高速公路的引线和康宁街,东城区新建了东关大街,古城绕城墙新建了环城路,新城外新建了外环路,构筑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进一步拓展了新城发展空间,加快了新城开发。目前,东部形成了以XX中学、人武部等单位为主的东城新区,西部有在建的天鸿家园住宅小区、行政审批大楼和即将投资开发的柳根花园住宅小区,南部形成了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住宅为主的新城区。
四是绿化亮化取得进展。近几年投资300多万元,对古城内的主要街道安装了仿古路灯,古城内的部分民俗宾馆、饭店、商店自已投资安装了高档的宫灯和风景灯,现在整座古城夜间灯火通明。先后对高速公路引线、康宁街、柳根路、顺城路等新城主要道路实施了标准较高的亮化工程,别是高速公路引线和康宁街已经成为新城区的一大夜景。同时,积极发展城市公共绿化事业,建成了北门外广场、峰岩广场、柳根路小游园等10余处绿地,30余个单位进行了高标准绿化,县城绿化面积由1998年的人均不足1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3.5平方米,城市环境明显改善。
五是旅游厕所建设取得突破。XX古城旅游厕所少、标准低,是游客和社会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2004年,XX县投资300余万元,新建了7处星级厕所,改造了500余处居民旱厕,不仅方便了广大游客,而且净化了古城空气。
多年来,XX县在处理古城保护、管理、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方面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较好地保护了XX古城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弘扬了汉民族文化,促进了以旅游为龙头的县域经济结构调整,也对全市、全省的旅游起到了拉动作用。但是,XX县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也面临着种种压力和困难。
一是古城消防设施先天不足。2.25平方公里的古城内多数为砖木结构建筑,年久失修,耐火等级低,而且古城内没有消防站,供水管网压力不够,电气线路老化现象严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去消除隐患。
二是古城内道路急需改造。尽管近几年来,古城内主要街道得到全部硬化,部分已经缆化,但古城内还有近120条中小街巷未实施改造,严重影响到XX古城的旅游环境。
三是古城内企事业单位搬迁任务繁重。古城内目前仍有10余个企事业单位尚未外迁,其中柴油机厂、第二针织厂、泉永棉织集团、农机公司等国有集体企业由于包袱过重,改制难度大,直接影响到搬迁进程。法院、公安局等单位由于资金紧张,无力新建,搬迁也面临很大困难。这些企事业单位的建筑与古城风貌极不协调,需要尽快搬迁。
四是旅游要素市场还不完善。尽管XX县目前已经基本能够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但多数游客反映,XX古城缺少娱乐项目,缺少大规模、系列化的旅游购物市场,满足不了游客的多元化消费需求。
基于以上问题,建议省政府从保护XX古城不仅仅是XX人民的责任,也是全省人民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的角度出发,举全省之力,保护XX古城。具体应集中研究帮助解决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配套政策问题。一是古城保护费征收政策。建议将古城保护费纳入古城旅游门票之内,通过适当提高古城门票价格,确定一个合理的古城保护费标准。古城保护费实行专款专用,严格用于古城的保护,其正体现“遗产保护,人人有责”。二是招商引资政策。对凡到XX投资开发、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的项目,省发改委、国土、工商、经贸、环保、金融等部门在项目立项、规划审批、土地征用及银行贷款等方面应给予倾斜照顾,简化审批手续,简化办事程序,促使XX尽快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地。三是作为一个特殊的县份,XX在城维费提取比例上,应该享受地市级标准和政策。四是仿照地市级政府所在地的模式,在XX城内设立街道办事处,加强对社区市民的教育管理。
2、综合支持问题。建议在今后三到五年内,省直有关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部门职能优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帮助支持XX实施一揽子工程项目。旅游部门重点加强对XX旅游业发展的业务指导,帮助培养和引进各类旅游高级管理人才;文物部门倾斜文保项目资金,帮助XX对县境内双林寺、镇国寺、文庙、慈相寺等国家重点文保单位进行抢救性保护建设;建设部门逐年加大对XX县城市维护费的资金扶持力度;省经贸委等部门对柴油机厂、棉织厂、二针等古城内企业批准执行计划内破产,享受计划内破产政策补贴;劳动部门对上述企业的职工采取失业基金补贴政策或者下岗工人出再就业中心给予补贴政策,帮助XX完成这些企业的搬迁改造;交通部门对XX城区乃至城周交通要道的建设与养护给予更多的倾斜支持;水利部门把XX古城防汛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尤其是对XX县柳根河综合整治工程每年给予300——500万元的项目补助资金;林业部门每年倾斜支持XX300万元的绿化项目资金,以加快XX古城及新城绿化建设步伐,尽快改善XX生态环境;电力部门对XX古城内中小街巷缆化硬化给予更多的资金扶持,帮助XX在2——3年内全部对中小街巷进行硬化改造,对电力、电信、电视等三电线路全部完成地埋,上下水全部配套,切实改善古城基础设施条件。
关键词:风景区;改造;提升
什么是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区是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经国家或地方政府审定命名、划定范围,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1
我国幅员辽阔,风景资源丰富,国家级、省级、市县级风景区不计其数。
风景区的特点
风景区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山景风景区、水景风景区、山水结合风景区、历史古迹风景区、历史地质遗迹风景区、近代革命圣地、现代工程风景区、民俗风情风景区等。风景区一般具有区域性或全国性以及世界性的游览意义,它是一种大范围的游憩绿地,人们去风景名胜区主要是欣赏原野的自然风光美景,要变换一种新的生活环境,接触一些和自己生活习惯不同的风土人情,获得自己不熟悉的新鲜知识。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身心的健康,风景区也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风景区的重要性
据社会学家kelly研究指出,在风景区里,个人可以选择独处或者与志同道合的友人一起,暂时避开各种社会应酬,以达到安宁、静心或者寻找新鲜体验的目的;家庭可以找到信任、自立、主动、归属感,良好的沟通可以改善夫妻关系并帮助儿童健康成长,减少从事不健康活动的机会;对社会团体来说,可以增进友谊,建立新的友谊网络。2
风景区为什么需要改造?
风景名胜区在维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开展科研和文化教育、发展旅游业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评价风景名胜区的主要因素有如下一些:自然景观(天然山水的景观效果、四季气候的适宜程度、自然植被的质量优劣)、文物古迹、风景区的设施条件(交通情况、食宿条件)、旅行游览的容纳规模、建设水平、环境质量。以上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随着时间变化的,绿化需要管理、设施也需要维护,所以风景区必需不断经营、发展。一方面要好好保护现有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另一方面要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通过合理开发,发挥经济效益。如果固步自封的话只会走下坡路,景区越来越衰败,渐渐荒废,被人遗忘,形成资源浪费。
5 风景区改造遵循的原则
5.1安全性原则
风景名胜区的公共性意味着群众参与的程度高,而且各个年纪层次、各种身体条件的游客都有,因此要充分考虑到安全性。安全必须体现在设计的每个角落,合理的景观设计可一减少犯罪和潜在的威胁。
公共设施的结构是否合理、使用的材料是否安全、制作是否合乎规范、管理是否到位、都是应该注意的。近几年来,为了吸引游客,大部分风景区、公园都设置了游乐器械、运动器材等,特别是大型游乐设施,要严格遵守安全设计规范,避免造成事故。比如2011年3月26日,国内某动物园的电梯骤停,发生小学生踩踏事件,造成61人受伤,究其原因是因为电梯坡度过大,且电梯内未加强安全防护装置。这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事故。把事故的发生降低到零的设计和改造才是安全设计的根本。
在交通方面,车行道与人行道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有冲突?当自行车和机动车的路线有交错时,合理设计防护减速栏杆等。微小的疏忽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不能剥夺游客的自由和冒险的意识,避免用严格的规定来限定游客自由体验环境的权利。但是确保参与者清楚他们所要面临的威胁,告知和教育游客风险的类型和程度、控制风险的方法以及他们所能做到的预防措施。3湖边、水边都应该设置安全警告或者安装安全护栏。2010年12月12日下午,18名来自上海的大学生游客在安徽黄山风景区迷路,经过十几个小时的紧张搜救,13日上午,18名大学生成功获救。一名24岁的民警在搜救过程中不幸牺牲。一方面,学生逃票探险固然不值得称赞,但景区的管理也有做得不足之处。
公园人群密集处应视野开阔,减少游客受到威胁的可能,路旁的灌木要及时修剪,在生态保护和人群安全之间找到合理的最佳平衡。在植物方面,尽量不要在人群活动的地方种植有毒、有刺的植物。
5.2人性化的原则
风景区是为了广大游客服务的,所有的改造都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自然需求和社会需求,使景观的发展与人的生存环境和谐统一。人性化的设计体现在方方面面,随时为各类人群考虑。
公园内的设施,如厕所、标志、垃圾箱、座凳、路灯等,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科学地进行人性化的配置。有些风景区虽改造得光鲜亮丽,但是却走了半个景区不见垃圾箱或厕所,让感觉人十分不方便。或者把座凳设置在强烈的阳光下,烈日当头,基本无人去坐,形同虚设。由此可见很多细节不够人性化。
景区的标识系统还应清晰地标示出各服务点、道路、求救号码等。在发生紧急事件的时候,受害者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回到游客中心寻求帮助。
5.3可持续发展原则
1993年美国景观建筑协会、绿色和平组织、生态旅游协会等多个组织共同起草了《可持续设计指导原则》,针对人类社会中美个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能源利用等多方面社会因素,探讨了如何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方向和途径,并制定了相应的指导原则。1
风景区为现代人提高了休闲、娱乐的良好环境,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之,科技进步、时尚观念、审美情趣、社会意识都影响着风景区的发展。
比如:在建筑选材方面,应注重以实践为纽带、以长远目标为原则,不要盲目追求一时的得失。对“固定性”的景观比如公共建筑、服务设施、雕塑等,要考虑到材质的永久性、设计的超前行,使其在以后较长的时间年内依然能够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对于“可改变性”的景观建筑,如短期的展览、临时性建筑等等,同时也要考虑其材料和设计,但要尽量做到美观和经济。再者,设计选用本土木材或自然可再生材料,采用可存贮能量、循环使用方案和可再生能源系统,通过雨水手机提供给厕所冲水,利用厕所建造沼气池提供照明,等等。
结语:
在自然生态频遭破坏的今天,以满足市民的游憩需求,提供自然、生态、运动、休闲等不同体验为目标的风景区已经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选择。风景区作为承载自然生态、园林景观、游憩空间的综合体,涉及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在风景区的改造提升中,首先应明确定位,突出地方特色和本土人文气息,场地开发中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原有自然景观元素的改变,植被、水体、建筑等强调与原场地环境的融合,始终贯穿以人为导向的设计思路,创造有独特吸引力的风景区。
参考文献: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一、村庄示范点基本情况
1、斑竹村:斑竹村位于城东面,地处御营镇范家大园(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俺的故居)、108国道,罗桂路,还有正在修建的青轨铁路东站,交通十分便利,是休闲和旅游的好地方。斑竹村辖区共有5个村民小组、615户、1548人、劳动力1048人、耕地面积455.5亩。该村也是年度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基础设施完善,村庄环境优美,符合“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创建标准。
2、芒江村:位于城北面,地处中心汽车站,成绵高速公路,宝成铁路,警安职业学院,辖区共有7个村民小组、分布在环山周围之间,耕地面积605亩、农村户数为434户、1293人、农村劳动力849人。该村以发展脆罐梨和蔬菜种植带动该村的农副产业的发展,是首批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生态环保示范村,村庄环境优美,也是年度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基础设施完善,村庄环境优美,符合“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创建标准。符合“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创建标准。
3、长虹村:位于城西南面,地处108国道、蟠龙镇的宝峰山,白马关景区的倒湾古镇,近邻城南新区,是旅游、休闲、观光的最佳去处。村辖区共有9个村民小组、农户589户、人口1624人、农村劳动力1134人、耕地面积1208亩。该村也是年度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基础设施完善,村庄环境优美,符合“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创建标准。
4、柏云村:位于城东北面,108国道成绵高速公路,紧邻调元镇(李调元故里),村辖区共有9个村民小组、农户656户、人口1945人、农村劳动力1249人、耕地面积.6亩。近年来,柏云村通过创模、创卫,结合灾后重建,村庄环境面貌有较大改观,公路沿线、河道沿线得到有效整治,也是省市级年度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该村村庄环境优美,符合“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创建标准。
二、主要目标
按照“主题鲜明、特色突出、效果明显”的要求,确定斑竹村、芒江村、长虹村、柏云村为环境优美示范工程示范村,精心策划,通过打造高标准、高质量的村庄精品亮点,以点带面,以点促面,整体推进我区镇(村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最终实现全镇所有村庄达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的工作目标。
三、工作任务
以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以巩固“双创”及年万安镇芒江村的新农村建设和万安镇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果为依托,强力推进我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环境优美示范工程打造工作,全面提高万安镇(村庄)环境综合治理水平。协调指导各村的整洁工程和村庄清洁行动,加强各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指导户用沼气池建设,进行农村改厨、改厕、改水、改圈工作,搞好庭院美化建设工程,加强农村畜禽圈舍改造和畜禽粪便的无害处理。实现农产品质量无公害化,城乡环境优美、生态良好、风貌协调、庭院美化、田园清洁、村容整洁、民风文明的目标,达到城乡环境“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城乡人居环境和村民卫生意识明显改善。
四、工作重点
(一)规划水平提高
提高村庄的规划水平和布局水平,杜绝在新建公路两侧夹道修房,村落规划充分利用自然地形,错落有致。
(二)风貌特色突出
着力打破“火柴盒”,提高居民设计水平。融合地域和历史文化、传统民居特色,按“外部突出特色、内部优化功能”要求,组织实施农村民居设计和特色风貌控制设计,新建居民随形就势、高低错落、风貌独特。
(三)配套设施完善
通村及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村内主干道硬化。完善给水、排水系统,集中处理生活垃圾等废弃物,生产和生活污水因地制宜净化处理。
(四)村容整洁卫生
保洁制度健全,村内有公共厕所,提高农户卫生厕所改造率;农户普遍使用清洁能源;村内有休闲健身绿地,主要道路和河道两边实现绿化,住宅之间有林盘绿地,农户庭院绿化。
(五)文明乡风形成
多形式宣传普及文明、卫生常识,倡导文明行为方式和良好卫生习惯,制定“村规民约”推进村庄环境治理,在农村居民中形成讲文明、爱卫生的新风尚。
1、清洁化标准
(1)村庄道路与公共活动场地内不得有人畜、家禽粪便,柴草、肥料、砖石及其他废旧物资应集中有序堆放;有效清理地面痰迹、烟头、纸屑及瓜皮果核等;村庄道路与公共活动场地附属设施(公告牌、宣传栏、标志牌、路灯等)应保持清洁,不得出现明显污损,不得有积尘、痰迹、淤泥或其他污垢。
(2)村设置的垃圾收集点应基本保持洁净,无垃圾吊挂现象;公厕内外保持整洁。
(3)村店铺应履行“门前三包”合同义务,无向店外地面抛洒垃圾或污水现象;村民在自有房屋门前设置的固定摊位,应保持摊位本身和周边环境的整洁。
(4)村小商业设置的门面牌匾,每处不得出现2块以上浮土、锈迹、油渍等污垢;每处建(构)筑物、市政设施立面、公厕内墙和绿地树干上未及时清理的“牛皮癣”不得超过5处。
(5)庭院绿地内不得堆放生活垃圾、柴草、肥料及其他废旧物资;不得出现痰迹、烟头、纸屑及瓜皮果核;附属设施(坐凳、灯具等)应基本保持清洁,每处设施不得出现2处以上积尘、痰迹、淤泥或其他污垢。
2、秩序化标准
(1)道路布局有序,新建主要道路应作环状布局,不得出现断头路,并禁止设置各种妨碍消防的障碍物;道路宽度应满足使用功能。附属设施(公告牌、宣传栏、标志牌、路灯等)应无缺失,并按有关规范有序设置、满足功能要求。
(2)每个村设置的垃圾收集点应不少于15个,收集频率为每周2~3次;一般村庄不单独设置垃圾处理设施;交通不便的村可进行简易填埋,禁止明火焚烧;公共厕所推行三格式化粪池改造,村庄卫生厕所普及率应达到95%以上。
(3)村小商业设置的门面牌匾,不得超过建筑外墙面0.5米以上,不得影响道路通行、侵占公共空间;严厉取缔单位和个人自由散发小广告、张贴启事和涂鸦的行为。
(4)保洁人员数量按每1000平方米不少于1人;保洁工具和小型车辆(密封式垃圾三轮等)的配备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3、优美化标准
(1)把握好“村布局、村落规划、民居设计”三个环节,切实做好农村风貌塑造工作;突出民风、民俗,结合当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村庄和村落民族风貌规划设计。
(2)村道路与公共活动场地应实施硬化,整体风貌应保持协调统一、美观大方并基本保持完好;不得有断裂与破损现象;凹陷、锈蚀或脱漆的附属设施应及时修复;路灯亮灯率不得低于98%。
(3)垃圾收集点基本无残缺、破损,封闭性较好;公共厕所建筑即附属设施基本无破损。
(4)村店铺应保持店面完好、整洁。
(5)庭院植物配置经济实用;植物生长良好,无死树枯枝、空秃现象,无大型和缠绕性、攀缘性杂草;附属设施采用当地砖、石、木等材料制作,以农村特色为主,提倡生态自然、简朴亲切,反映地方民俗特色。
4、制度化标准
(1)以万安镇政府出资,村民出劳轮流保洁的方式落实保洁人员;制定简便实用的村庄保洁、设施保修的村规民约。
(2)将公厕、垃圾桶等设施的保洁列入村规民约和清扫保洁人员的职责范围,由村委会专门监督。
(3)定期对村民进行思想和环境卫生意识的指导,提高村民的思想素质和人文素质。
(4)制定清扫保洁的村规民约,建立村庄日常保洁制度;保洁标准等任务和责任内容;建立村委会监督机制,对清扫保洁人员不履行职责或履行不到位的具体情形,作出相应的处罚规定。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把打造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目标管理和对党政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统筹规划、周密部署,及时总结经验,完善工作措施,大力培养和宣传先进典型,务必抓出实效。
2、加大资金投入。将必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加大对村庄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要拓宽筹资渠道,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企业投资经营、业主承包开发、个人资本投入等多种形式参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3、严格督察问责,注重工作实效。
(1)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各成员部门认识一定要到位、工作一定要到位、责任一定要到位,对重视不够、措施不力、进展缓慢的,要进行严格问责追究领导责任。
(2)乡村环境日益优美。按照“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和风貌打造力度,大力整治河库污染。同时,继续开展村庄环境治理,教育和引导农户美化庭院环境。充分发挥示范村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我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工作,最终实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工作目标。
六、保障机制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村要高度重视“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工作,把该项工作作为考核领导政绩和工作效能的重要内容,统筹规划,周密部署,总结经验完善措施。万安镇各部门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要对各村工作推进情况进行调研督导,落实整改。
(二)加大经费保障
万安镇政府要根据城市环境综合治理需要,结合当年财力状况,编制专项经费预算。同时创新投入模式,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五十百千示范工程”专项资金,将“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支出列入财政预算。
(三)落实制度体系
1、万安镇“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领导小组负责对全村创建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和考核。
2、考核坚持半月一检查,一查一评比,以查促干,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保证实效。
【关键词】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大西柏坡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1生态旅游
1.1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伴随着旅游景点数量与规模的失控发展,旅游区的环境破坏与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低碳生态旅游成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态旅游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生态旅游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在旅游过程中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的理念,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目标。所谓“低碳旅游”就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树立“低碳”意识,将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并尽量减少碳排放量的一种新型旅游消费模式。
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发展中的具体化,是低碳经济与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在旅游发展中的落实。低碳生态旅游是在保证旅游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运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技术和行为方式,形成低碳生态化的旅游体系,达到“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新型旅游模式。低碳生态旅游强调以低碳、生态理念为指导,以低碳技术和低碳生态旅游产品为基础,以旅游者的低碳消费方式为依托,构建低碳生态化的旅游发展模式。
1.3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
生态旅游作为旅游发展方式,都属于可持续旅游的范畴,都以可持续旅游理念为指导,以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低碳生态旅游更强调“低碳”,它是生态旅游和可持续旅游的一种与时俱进的具体实践,是现阶段适应国际形势和中国国情的最恰当的旅游发展方式,要求政府、旅游者、旅游管理部门将低碳理念、低碳技术、低碳行为、低碳产品贯穿于旅游体系中,构筑资源节约、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生态和谐的旅游区,从而实现旅游发展的低碳、生态、可持续目标。
2大西柏坡旅游区生态旅游布局
2.1大西柏坡旅游区概况
2.1.1旅游资源分析
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工吸引物。平山旅游资源丰富,有价值的资源点多达300处。
(1) 自然旅游资源。平山县地貌类型多样,东西高差悬殊,气候差别明显,植被面貌各异。这使平山县具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品位较高,据统计,全县主要自然旅游景观(点)73处,其中山景类17处;奇峰类5处;奇石类11处;洞景11处;水景17处(包括大中型水库4座);瀑景6处,泉景7处(尚有39座小型水库未统计在内);植物景观8处(其中古树名木5株,丛林、桦林各1处、草甸1处);动物奇观1处;气景2处;冰景1处。
(2) 人文社会旅游资源。平山县历史悠久,文化遗址、文物古迹、庙宇、碑刻、摩崖石刻、古墓等分布广泛;平山也是中国著名的革命圣地,革命纪念地、烈士陵墓、碑刻等革命文物十分普遍。这使平山县具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据初步统计,全县主要人文旅游资源景观(点)78处,其中古寺庙(观)古建筑类21处之多;古文化遗址10处;古墓葬类17处;古石刻、摩崖造像类13处;近现代革命纪念地、墓、碑17处。
(3) 人工吸引物。平山的人工吸引物有西柏坡纪念馆、巨龟苑(含海洋世界、历史碑林等)、将军岭和在建中的冶河公园、天桂山道教武术文化院及华北野生资源生态观光园、太行风情谷等。
2.1.2 旅游资源的功能
在华北地区,平山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种类齐全,可满足多方面的需求。
(1) 在全面范围看,文化教育旅游功能特强。西柏坡与井岗山、延安不相上下,远胜于遵义、嘉兴南湖和上海一大纪念馆。
(2) 游览观光功能较强。山岳、峡谷、瀑布、洞穴、高山草甸、森林和河川水库较多。
(3) 度假休闲功能。温泉适合于享受生命乐趣,驼梁适宜于避暑休养,山岳型旅游区可使旅游者在一段较长的逗留时间内修心养性、康复疗养。
(4) 会议培训功能。在景观丰富、交通便捷、相对僻静安逸的地方安排会议、教育和培训,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也是旅游功能升级和客源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趋势。
(5) 生态体验功能。感受天造地就的造化神韵及生态自然系统的神秘。
(6) 农业参与功能。在良好的生态系统中,实地参与、体会、品尝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及其硕果。
(7) 健身运动功能。可通过登山、滑草、滑雪、攀岩及人工湖形成的非专业性水上运动等活动体现。
(8) 修身养。通过游历平山古迹和名山大川,汲取华夏文化精华,达到修身养性功效。
2.2大西柏坡生态旅游区战略布局
2.2.1总体格局
大西柏坡生态旅游区总体格局为一轴、两翼、三个增长极、四大主题、五块服务区、六大产品、七个旅游村镇、景区。
一轴:以石阎公路和与其平行的朔黄铁道为轴,向两侧扩散、辐射。
两冀:以轴为界,北翼以西柏坡、驼梁、滹沱河生态区为重心,南翼以天桂山、温塘和县城为重心。
三个增长极:旅游资源开发增长极、旅游商品产销增长极和旅游服务(食、宿、行、游、娱、购)配套增长极。
四大主题:红色圣地、绿色天地、休闲家园、王母祖居。
五个旅游服务区:以平山县城和温塘为中心服务区,以驼梁(木厂)、天桂山、西柏坡为次中心服务区。
六大产品系列包括(1) 教育培训旅游产品。(2) 宗教旅游产品。(3) 游览观光旅游产品。(4) 度假休闲娱乐旅游产品。(5) 生态农业旅游产品。(6) 康体运动旅游产品。
七个旅游村镇包括西柏坡镇、温塘镇、燕尾沟、木厂村、东王坡村、王母村、岗南镇。它们将分别形成旅游服务街、旅游商贸街、旅游商贸小区或旅游商品加工工业小区。其中,旅游商品加工工业小区以建在王母村为宜。
旅游区包括西柏坡旅游区、天桂山旅游区(含银河洞)、温泉旅游度假区、驼梁旅游区、中山国旅游区(含林山)、天台山旅游区、滹沱河生态农业观光区、滚龙沟旅游区。
大西柏坡生态旅游区旅游资源保护
3.1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
大西柏坡的人文旅游资源是以红色资源为核心,兼有中山国遗址、宗教建筑等历史文化资源。对人文旅游资源要贯彻“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严格遵守“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
(1)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一是要加强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对革命旧址,要加大保护级别与力度,完善保护措施,明确责任,整理相关资料,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于列入红色旅游开发项目的重要革命遗址建筑,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现状,坚决制止村民自发拆建改造行为。对于地处深山区暂时不具备红色旅游开发条件的革命文物,要加快研究和鉴定,采取抢救性保护,划定保护范围,严格保护责任。
二是加强对其他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加强对中山国故都的保护,建设中山国故都文化旅游区,恢复王陵地宫博物馆、文物陈列馆,并按照一定比例恢复中山国都城宫殿、古街市、作坊区,呈现古都城原貌。
在历史文化古迹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必须按照科学的规划方案实施,在不同区域开展相应的旅游活动和项目,加强对文物古迹的维修和养护,保持原有的材料、工艺和历史风貌,保证其原真性。
控制文物古迹周边的建筑体量、风格、高度、色彩等,与环境风貌相协调,保持文物古迹良好的景观视线、景观天际线及建筑风水环境。
防止周边工矿企业和居民生活区(点)的污染物对文物古迹的污染和破坏。在文物古迹旅游区(点)建设绿化带与隔离栏,与周围环境相互隔离,从而创造相应的历史文化意境。
对一些珍贵文物古迹,要采取科技和经济等手段,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如增加防护栏,建造防水设施,在表面粉刷化学涂料,提高门票价格等;对木质古建筑要采取有效措施防火灾、防虫蛀。
(2)地方文化艺术与民俗风情的保护
对于民俗风情,应保持其质朴淳厚的风格,继承当地的优良文化传统,同时吸收外来的进步思想和生活观念,并通过经济发展和旅游开发,逐步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在保护民俗风情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
对于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饮食、歌舞剧种、节庆、习俗、传统工艺品等要大力挖掘,发扬精华,去其糟粕,加工提炼,永久相传。
注意对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如体现地方特色的诗文歌词、戏剧曲艺、风味饮食、土特产品、传统工艺、风俗民情等,进行普查、登记,进行抢救性记录和保存,并通过讲学、艺术创作、研究等活动使其保存下来。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培养,使其代代相传。
3.2自然旅游资源的保护
遵循生态学的原则对自然旅游资源进行分级分类保护。进行旅游开发前,要组织环境、生态及旅游等学科的专家对项目展开环境影响评估和可行性论证。自然保护区内严格界定、科学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旅游活动控制在实验区范围内。在自然风景区内进行旅游资源开发过程要尽可能减少人造设施,保持自然风貌,所建设施要与周围环境协调发展。
(1)山体景观旅游资源保护
大西柏坡旅游区具有丰富的山体景观,如天桂山、驼梁山、天台山、藤龙山等都是重要的山地景区,在旅游区严禁破坏山体环境的任何开发和建设,各种设施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精心设计、科学施工,力求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
在旅游景区和待开发景区禁止开山采石、毁林垦荒等破坏植被和景观的活动,保护山体林木的风貌和整体观赏性。合理搭配山体景区内的植被种类,突破种类的单一性,做到四季常绿、四季皆有景。
山上的各类接待设施,应配备污水、粪便、垃圾等集中处理设施和器具,防止对环境特别是对山下环境的破坏。
(2)水体景观旅游资源的保护
自然风景区内的水体旅游资源应加强保护,保证常年有水,严防水污染,使水质达到景观娱乐用水的标准。
首先,保护景观区内娱乐用水的水源,划定保护区,防止过度采水引起干涸或断流。其次,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景观娱乐用水周围的污染源,防止水体污染,并疏浚河道,清淤河底,清除河道垃圾。第三,控制旅游活动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游览船应采用低污染或无污染的燃气船或电瓶船,船上应设垃圾箱或垃圾袋,靠岸后集中处理。最后,做好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封山育林、农田改造,做好水土保持。
(3)特色旅游资源的保护
大西柏坡有温泉特色资源,应加强合理利用和开发,实现温泉可持续利用。
对于温塘的温泉资源应加强技术监测,加强热矿水开采、热储水位、水温等动态监测,在代表不同热储的水质动态监测点每年进行2次取样,进行热水水质全面分析;对全部开采井、回灌井的开采、回灌量进行严格计量,系统掌握开采、回灌量变化所引起的水位、水温、水质变化,为预测可采资源量和完善开发管理模式提供可靠依据;实行统一供水,限定用水指标,实行阶梯水价;在温塘镇外打冷水井,引冷水入镇替代生产用和生活用热水。
(4)生物旅游资源的保护
严格执行《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法制宣传。凡在动植物资源密集的区域(如自然保护区、森林、草场、水库等地)内开发旅游项目,必须编制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规划,在区内设置动植物保护宣传栏,在导游词中增加动植物保护的科学内容,对旅游者普及生态教育,使游客自觉把生态意识贯穿于整个旅游活动,自觉保护动植物资源。
对各旅游区内的动植物进行保护,禁止乱砍滥伐、滥杀乱捕、防火、防病虫害。禁止一切单位和个人砍伐作为旅游资源的林木。同时做好防火、防病虫害工作,建立健全防火责任制,提高防火意识,配备必要的防火消防器材,设置专兼职相结合的防火消防队伍。
对树龄长、造型独特的树木要设立护栏或堆石护根,建立古树名木档案,请有关专家制订具体保护方案。
在旅游开发和接待过程中,要防止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加强对游客的宣传教育,禁止或控制野炊、吸烟,防止采折花木枝叶,严禁违法狩猎、捕捞。在环境敏感脆弱地段,对旅游活动采取定点、定线、定时、定量的控制办法。
4大西柏坡生态旅游区旅游环境保护
4.1大气环境保护
大气质量状况直接影响自然环境的优化,旅游地城区大气质量指数应达到二级以上,旅游区内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对采矿、水泥、石灰、化工等污染较重的企业的建设,应该执行严格的审批制度,控制小型企业的数量,配备高效排烟除尘设备,从而控制烟尘排放量。
县区、旅游镇(村)和旅游区(点),要调整燃料结构,推广使用(管道)液化气、民用型煤或低硫无烟煤,实行集中供热及联片采暖,淘汰污染严重的燃煤锅炉和燃烧器具,推广节能除尘锅炉,提倡使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绿色能源”,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量。
旅游接持服务设施使用的燃料应为液化气、天然气或电等清洁能源,确有困难的也必须使用低硫的优质煤炭,严格控制烟尘和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4.2水体环境保护
区内河流主要有滹沱河、冶河,有岗南水库和黄壁庄水库两座大型水库,。
对滹沱河等河流主要采取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防治水体污染等措施,保障各类水体水量充裕、水质清洁。加大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在河流上游和周边地区,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杜绝一切水体污染。严控各类污染物进入水体,工业和生活污水须经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严格控制水体旅游环境容量,防止水体旅游区游客超载进入。
对岗南水库(国家一级饮用水源地)只能做为旅游背景环境加以利用,不得从事旅游开发建设。严禁水库沿岸的工矿企业和居民生活点直接向水中排放污水,污染严重的工矿企业实行“关、停、并、转、迁”,或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居民生活点和旅游接待设施的废弃物要进行集中处理。
要特别注意对河流、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在湖库周边地区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如鼓励施用农家肥料,使用无磷洗衣粉,定期对水库进行清淤等;对网箱养蟹、养鱼集中的水域,要特别注意对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
4.3噪声污染控制
旅游宣传、商品促销、娱乐活动、交通、施工等都会给旅游区带来噪声污染,有些噪声(如交通噪声、建筑噪声)可超过100dB, 严重干扰人们的游览、生活和休息。
旅游区内的宣传、促销用广播音响设置应合理,区内任何音响设施的使用都要经过旅游主管部门批准,不宜过多过密,而且只准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主要交通干线尽可能避开游人稠密区。
禁止一切部门在旅游区内使用高音喇叭,音响的音量也要适中。交通噪声是旅游区内最主要的噪声,对此要加强管理,规定进入旅游区的车辆禁止鸣笛。
在机动车道路两侧,以及歌舞厅、商店、宾馆、饭店周围,应通过植树、隔音墙等方式营造噪声绿色屏障,降低噪声。
采取多种措施,使旅游区的噪声昼间控制在50dB以内,夜间控制45dB以内。旅游通道上的噪声控制在60dB以内。
4.4旅游废弃物处理
城区、规模较大的旅游区应建立污水、垃圾和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做到达标排放。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加强环卫队伍建设,做到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旅游区(点)内的环卫工作。不具备条件的旅游区(点),须将废弃物集中送到附近城区或游览区集中处理。严禁将废弃物直接排放。
对垃圾实行分类收集,采用运走、填埋、焚烧、制造沼气或综合利用等处理方式。在旅游车船上,配备必要的废弃物收集器具,防止直接向外倾倒。对一次性餐盒,采取定点回收的办法。严格控制塑料袋的使用,并定期拣拾回收。
在游览线路上,合理布置景观垃圾筒和环保式水冲厕所,
4.5视觉环境保护
对游客视力所及范围内的林木、山体、民居、工厂、农田、道路等加以保护并适当进行旅游包装,必要时可适当点景,形成美观协调的环境。
4.6人文社会环境创建
提高工作服务人员的接待服务水平,做到热情好客、服务周到,树立“游客第一”的服务意识。
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一是提高当地人民的旅游意识,从管理者、经营者到一般居民,树立起“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东道主意识。二是游客遵守各个旅游景区(点)的规章制度。
加强旅游市场管理,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以保证各旅游区的正常运行,杜绝各种不法行为。
5大西柏坡生态旅游区开发模式
大西柏坡旅游开发模式是以保护为前提,依托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和旅游市场需求,有选择性地适度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即遵循“保护第一,科学规划,生态为基,适度开发,加强监管,综合生效”的开发原则,寻求生态旅游资源(产品)的最优开发和可持续发展。
大西柏坡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是旅游综合开发模式,要更适合中国的国情,遵循生态学原则,合理运用低碳技术,协调和平衡“生态——旅游”这一系统的良性运转,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开发低碳生态旅游产品,形成旅游者、旅游开发者、旅游企业和旅游管理者之间的低碳行为链,建设低碳的、经济可行的、社会包容的、环境友好的、资源有效的低碳生态旅游综合社区。应遵循生态优先、资源合理利用、因地制宜。
大西柏坡生态旅游本身就要求在旅游过程中尽量减少碳排放量,从而有助于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低碳生态旅游更应该以环境保护为基础,以改进与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健康为基本目标,保护环境质量,促进环境可持续性,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共存,是低碳旅游开发建设的基本要求。
大西柏坡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低碳经济发展形式,在本质上是节约资源,即是利用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赢得更多社会经济综合效益产出,加之旅游产业本身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资源消耗与浪费相对较少,关联带动性非常强,因此低碳旅游必然能在发展过程中,利用最少的自然资源消耗产出更多的效益,可以发挥其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促进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
大西柏坡生态旅游区要根据景区的自然条件、历史背景,从实际的需要与可能出发,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
大西柏坡生态旅游要在保证景区的旅游资源免受“超负荷”的人为破坏,保持优美的自然景观特色和良好的游览环境的同时,保护好景区内的人文资源、水资源和各种植物资源。不仅当前要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且也要使良好的旅游资源长期被子孙后代持续有效地利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旅游学刊[J],2010,25(1).
[2]刘啸.低碳旅游——北京郊区旅游未来发展的新模式.北京社会科学,2010,(1).
[3]郑琳琳,林喜庆.试论“低碳旅游”模式的构建——气候变化条件下旅游业的应对.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
[4]黄震方,等: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人文地理,2007,22(5).
[5]杨继瑞,等.打造低碳旅游业态新亮点[N ]. 四川日报, 2010-06-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