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1 16:24: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物选修知识点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复习计划;考试说明;夯实基础;指导学生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162-01
笔者通过多年的生物教学,认为对于高三的学生一轮复习是非常关键的,所以现将自己的一点见解写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若有不妥之处,欢迎指正。
一、复习计划的制定,是一轮复习的关键
制定总体计划是很关键的,如果没有,教师的教学就很容易随心所欲而顾此失彼,计划中要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1、时间分配 把复习时间划分成不同的阶段,并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确定复习任务,做到胸有成竹,有条不紊;
2、有所侧重 时间不能平均,必须向重点章节倾斜,如必修一模块新陈代谢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和必修二模块的遗传变异等等章节;
3、教学分层 结合学生不同层次的实际情况,讲解时要有所区别,既要培优又要补差,使每个学生有明显的不同程度的进步;
二、研读《考试说明》,是一轮复习的基础
研读《考试说明》,搞清楚两项内容:一是内容和能力的要求,明确"考什么";二是深入研究对考纲的解读,特别是试题的分析,明确"怎么考"。同时,比较最近三年的考试大纲,找出了其中的不同,通过研究这些不同,更加准确地把握高考的方向。在准确把握大纲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教材和教学大纲,以指导平时教学,做到减负增效,提高一轮复习的效率和质量。需要指出的是,生物学科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知识在不断更新和发展,新教材中提到的一些生物学新的概念和发展成就是考试常用的题材,因此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使之学有方向,学有方法。
三、夯实基础知识,是一轮复习的主要内容
虽然高考的试题年年在变,但不变的是编制试题考查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们取得理想成绩的必要条件。高考的每一道试题其实就是某些知识点的体现,试题的难易程度和试题包含的知识点的多少呈一定的相关性,知识点越多,试题相对难一些。尽管高考遵纲不遵本,能力的要求可以超出课本,高于基础,但必须依托基础,越是基础的知识,越是具有广泛的迁移性。我们只有夯实基础,自身的各种能力才能有发挥的机会。那么,如何把“双基”打扎实呢?回归课本是明智之选。
四、注重选修的复习,是一轮复习的一个必要环节
选修教材中的内容是必修部分的拓展和加深,涉及到的知识是生物科学发展的前沿,所以高考命题中可以直接考查选修教材中的内容,也可以与必修部分内容联系起来对某一主干知识进行考查,同时选修部分涉及的内容有不少热点,如艾滋病(免疫部分)、基因工程等也是考纲所要求的。进行选修部分的一轮复习,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一是在对大主干知识复习时,多联系选修中的内容,对选修中内容复习的更详细些。二是命题和选题时,多练习与选修有关的题目,同时讲评时,能联系选修的尽量展开。三是选修内容多以识记和理解为主,在复习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及时合理的引导和指导。
五、选好练习题、训练学生解题能力,是一轮复习成功的前提
学生对知识的复习掌握,归根结底要反映到解题上,所以进行习题训练是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模拟练习中可使复习过的内容进一步强化,重点与难点又一遍巩固,未讲到的或讲得不透的内容,可以通过综合练习使之得到弥补。而每做一份综合练习,不仅学生要全力以赴,老师也应该以高考的要求严格批阅和分析。当然,在练习中要注意避免难题过多、起点过高,题量过大,通过做题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增强信心、找出差距。
六、做好学生的学习指导工作,是一轮复习成功的秘诀
1、加强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静下心来把生物课本梳理一遍,加强和巩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并及时解决有疑问的知识点,有问题不能拖。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每次的月考 成绩在一定限度上对复习起一个指导作用,不要过多关注分数高低,而应认真总结,分析一下这阶段的复习有什么不足,在哪些知识点上还有漏洞,从而在后面的复习中进行强化。教育学生根据年级名次及分数,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自己的复习策略,对优势科目巩固的同时,要加强劣势科目,达到全面发展,利于高考的成功。
3、树立明确的目标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合适的阶段目标,为自己的学习增添动力。
4、引导学生制定复习计划 学生要结合教师的计划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基础好的同学,多做一些综合能力较强的题目,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争取拿高分;基础较薄弱的同学,以基础知识点的复习为主,保证不丢基本分。教育学生制定计划要留有余地,不能过死,要具有强的可操作性。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知识获得者和获取知识过程的参与者。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并不表示教师能脱离这一建构过程,教师应当合理构建教学情境(智力情境和非智力情境)。创设智力情境应当利用学生认知发展的同化和顺应机制激活学生思维,而非智力情境则是作用于心向情境及交往情境等。教师应当广泛收集,精心整理素材。在学科间协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建构主义来实施,
一、理化生教师协同备课
在日常的备课活动中,同一学科组备课频率较高,涉及跨学科的备课在高三复习阶段才进行。但是在高一、高二时期教材所涉及的跨学科内容就已经存在,因此,在高一和高二阶段就开始有意识地对共有知识点进行综合性教学很有必要。由于各任课教师对其他科目课本编排并不熟悉、对其他科目教师上课进度不够清楚等原因致使讲解共有知识时不够协调。因此,可以以一学期作为大的时间段,开学时就组织同一班级理化生教师协同备课,找出各自科目中涉及其他科目知识的内容,然后再共同讨论如何实施涵盖各科目的课堂教学,并针对联系点和其他教师讨论讲解的深度。再将一个学期分为几个小的时间段内再次进行协同备课,主要是分析学生的现状和对综合知识点讲解进度进行细化。例如,氧化还原反应内容在化学必修1、生物选修1、物理选修1中都有出现。当然,在备课中要突出各学科之间的协同性,而非学科间的主次分别。
二、教师课堂讲解的适度延展
针对各学科间知识的交叉部分,各学科教师在进行教学中都要为其他科目教师教学进行知识的铺垫或进行有意识地引导。本着联系的观点对知识进行迁移,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学生会从这个过程中发现知识之间的大统一,从而达到对现象本真的认识。但是对知识在学科间的延展应该注意尺度,特别是自身学科的观点不能强加给其他学科。在涉及一些定义和概念时,学科间的理解不尽相同,此时要引导学生理解事物的对立统一性,不能让学生因为知识在各学科间的交叉而将知识混淆,因此,适时的学科间归纳和总结非常有必要。例如,对缩聚反应的理解,高中化学选修5中对缩聚反应的教学主要以酯化反应为桥梁,而生物学中则以氨基酸缩合为蛋白质为典型。故而生物科教师在讲解氨基酸缩合为蛋白质的过程中就可以向学生提出化学中缩聚反应的定义,告知蛋白质的形成是一种典型的缩聚反应,这种反应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在有机化学中还会涉及。化学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则可以以蛋白质的形成为例引出缩聚反应定义。
三、进行理化生综合性实验
我们知道物理、化学、生物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高中阶段各科目的实验课内容也相互交叉,因此,可以针对交叉部分进行理化生的综合性实验。比如,高一化学必修2中涉及到对葡萄糖的性质进行的实验,生物上同样有类似的实验,因此可以进行化学和生物的综合实验。化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葡萄糖性质实验的过程中可适时引入生物学中糖尿病的检验,糖代谢的过程和燃烧的共同之处和不同点。又如,高二化学选修4中涉及电解质溶液与物理必修1-1中第一章第五节《电流和电源》有关,可以开展物理和化学的综合性实验。让学生从物理电学的角度通过实验理解电解质的导电性,通过电解质让学生体会电化学产物规律。学生可以通过实验验证这些跨学科知识点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引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探究观,进而达到对这些跨学科知识的本质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各科目教师要联合进行实验课,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进行辅导。
四、有针对性地进行综合练习
据建构主义理论可知,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知识的主要建构者,是知识的获得者和获取知识过程的参与者。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当积极的引导者。在进行理化生教师协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综合性的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感受到各科知识的紧密练习,更好地理解各学科之间知识的渗透性。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联系物理电学内容和电化学内容的相应练习,让物理和化学的交集部分在学生的练习中进行巩固,进而增强学生的综合理解;可以针对物质的合成和物质性质内容设计练习化学和生物相关练习题,让学生感受生物和化学的相通之处等。
笔者在教研室工作的同时担任班主任工作,这些都为本次研究提供了条件。通过两年的时间对两个班级进行实验,A班和B班均为重点班,学生分科时整体理科成绩相近,以A班为实验班,B班为对照班。经过近两年的时间进行了相关实验:A班入学前物理、化学、生物平均成绩为86.9分、88.1分、85.4分;B班入学前物理、化学、生物平均成绩为87.2分、88.4分、85.8分。一年后期末考试成绩:A班2012~2013学年期末物理、化学、生物平均成绩为64.1分、70.8分、74.5分;B班2012~2013学年期末物理、化学、生物平均成绩为61.3分、67.3分、70.4分。两年后期末考试成绩:A班2013~2014学年期末物理、化学、生物、理科综合平均成绩为60.3分、63.5分、66.6分、190.4分;B班2013~2014学年期末物理、化学、生物、理科综合平均成绩为56.2分、59.3分、61.5分、177分。
利用SPSS软件对A班和B班成绩进行分析,高一入学的物理、化学、生物中考成绩分析Z检验值分别为0.202、0.196、0.224,其值分别小于1.96,表明入学时物理、化学、生物成绩差异不明显;对A班和B班2012~2013学年期期末成绩进行分析Z检验值,其中物理、化学、生物Z值分别为2.432、2.821、3.424,其值均大于1.96表明经过一年的协同教学后理科成绩存在明显差异。对A班和B班2013~2014学年期期末理综成绩进行分析,理综成绩平均差距为13.4分,对其Z值进行检验,其值为5.326,5.326>1.96表明此时AB班学生的理综成绩差异明显。
协同教学在提高学生理科综合成绩上有较好的效果,在理科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教研室考虑将其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何克 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5).
[2]毕华林.化学新教材的开放与使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6-27.
[3]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2-46.
关键词:高中生物 复习教学
一、未雨绸缪,合理有序
一进入高三阶段,老师应首先认真研读当年考试说明,明确考试范围、能力要求,同时把当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对照考试说明逐题分析弄清每一题所考查的知识点、能力要求及问题情景、命题形式等;并与往年试卷作对比,弄清高考常考的主干知识点、高考变式题背后有没有改变的根本性东西。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制定复习计划。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选修新课学习、章节复习和专题复习。一轮复习侧重基础知识的全面巩固,构建单元知识结构,重点梳理单元内知识脉络。二轮复习根据本学科知识内在联系,把必修选修三册教材共十四个单元分七个专题,侧重跨章节知识联系的构建,强调综合分析、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三轮复习侧重于课堂限时训练和综合模拟训练。让师生做到心中有数,有章可循。第一轮复习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夯实基础。在复习中,应静下心来把生物课本梳理一遍,加强和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并及时解决有疑问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自己构建一些知识网络,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变课本知识为自己的学问,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另外,对基本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应有一个比较清楚的思路,这样遇到具体的实验题型才能临阵不乱。第二轮复习不是“炒剩饭”,而是要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综合和深化。第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分散在各章节的有联系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以体现知识间的本质因果关系和整体性,即进行专题复习。第三轮复习主要是回归课本,梳理基础知识。看纠错本,加强记忆。检视自己曾经出现过的失误,找到自己知识的漏洞,思维方式的偏差,解题规范的疏漏,错误集中的点作为训练重点,有目的地精选一些材料进行训练,不让同样的错误在高考中重现。
二、夯实基础,强化能力
学习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抓基础,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实验操作的基本过程等基础知识要逐一弄清,达到融会贯通、熟能生巧的地步,从而应加强对“双基”的强化训练。在复习中,要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先串成链,再织成网,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将所学知识浓缩其中,了解各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具置,清楚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讲究知识的梳理,注重扫描,加大知识的外延。如复习到细胞分裂,可结合高中阶段所学过的分裂方式(二分裂、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比较复习。又如,关于DNA的结构与复制,如果只有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印象,碱基互补配对等零散的知识,就证明没有形成知识结构。而能够知道DNA的结构包括DNA的化学结构、空间结构、结构特点及具体内容;DNA的复制包括概念、复制时期、条件、过程、特点、意义和差错结果,并将这些知识罗列起来,就形成了知识结构。知识网络是在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而形成的,正如交错的食物链形成食物网一样。例如,上述关于DNA的结构和复制的知识结构,再把它和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遗传规律等联系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知识网络。
三、讲究方法,联系实际
复习方法要得当。生物高考复习中,一般要使用三种常见的复习方法。(1)比较复习法:在复习中,使学生能运用比较法进行知识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如组成酶与诱导酶的比较,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高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的比较;三大营养物质的来源和去路的比较,三大营养物质均可来自食物,除蛋白质外,均可贮存,均可由其它物质部分转化;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的比较,比较它们进入生态系统的途径、形式及回到无机自然界的途径、形式;还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三大遗传规律的比较,各种育种方法的比较,等等。(2)串连复习法:复习时可把分散在各个章节中的知识串联起来,使学生对知识有全面的理解。如有关蛋白质的知识主要分散于第一、第二、第五章中,第一章中介绍了蛋白质的组成元素、基本单位、合成场所、结构和功能。第二章讲了蛋白质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和代谢等。第五章谈到了蛋白质的合成受基因控制,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生理过程。复习时,可以把这些知识串起来复习,使知识更系统化,这样可提高学生解综合题的能力。(3)联想迁移法:如线粒体,可联系到呼吸作用、能量转换器、细胞质遗传、酶的专一性、膜的结构功能、各种基质、线粒体数量多的细胞、细胞的衰老等等。又如复习膜的流动性,可联系到主动运输、内吞、外排、受精作用、细胞融合、卵裂、递质的释放等。一般常用的思维有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只要我们方法得当,往往就会事半功倍。
关键词:广西;高中课改;生物;样本学校;教研管理;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8-0137
2012年是新课改在广西全面实施的开始,由于广西自身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发展的限制,必须在借鉴优秀省份课改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广西的实际情况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课改实施细则,指导课改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有:
首先要构建生物教学组织领导机构。一个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有一个严谨的组织领导机构,对全校的生物教学工作起到指导和管理的作用。所以,在各项工作开始之前,要建立起从学校领导到普通生物教师组成的组织机构。
其次要通过细致、扎实有效的工作开展队伍建设、课时安排、课程开设、设备改善、制定教研制度等工作。
一、通过与新课程的全面接轨,初步解决了传统教学方式与新课程理念上的矛盾,努力实现自我转型
新教材的变化固然很好但教师却在仓促间不太适应,学校和生物教师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实现自我转型。
1. 教师储备,积极培训,加强队伍建设
(1)教师储备,力量充足
学校领导要重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不断加大聘用生物教师的力度。充足的师资力量是学校校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保障。学校必须重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放手让一些高级教师、骨干教师从高三走到高一,大力改善高一、高二教师的资源配备,增强新课程改革研究的教师队伍。
(2)积极培训,迎接课改
各种培训可以包括:①校外培训:各种外出学习等;②校内培训:各种组内公开课、校级赛课等;③教研组会议、备课组会议集体备课、学习。
2. 集体备课,统一思想,建立完善的教研制度
集体备课是高一到高三三个备课组的统一思想,备课组要始终做到每上一节课,都要共同备课,认真分析教材,根据学情,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机动地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成课程目标。在备课过程中注重与生活实际、社会发展和生物科学新成果相联系。每一章的重难点都安排专人负责攻关。
3. 多媒体教学,课件入库,逐步加强设备完善
根据学科特点,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借助黑板将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展示出来,以帮助学生理解与构建整节课的知识框架,使学生能够将前后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教研组应该要注意通过各备课组资料的收集,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试题库、课件库、论文库等资源。如果学校教室全部配备电子白板,这对生物课堂多媒体教学的实施会更有利。
4. 成果交流,课题引领,扩大教学成果
教师们要积极参加新课程改革的各种交流研讨活动,集众家之所长,争取最快速度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教研组应该还要注意用课题引领教学,用课题引领课改的方向,形成良好的文字资料积累习惯,并形成论文扩大教学成果。比如钦州二中生物教研组就负责有自治区B类课题“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研究――以钦州市第二中学为例”,同时与课改相关的市级立项课题还有2个。
二、通过完善教学课时安排,初步解决课时安排与实际需求不符的矛盾
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出总体的教学计划。
1. 制定总体教学计划,合理制定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根据课程设置的要求,教学课时的开设可参考如下:高一上学期内容为必修1《分子与细胞 》的第一至五章,课时为2节/周;高一下学期内容为必修一的第六章和必修2《遗传与进化》”,课时3节/周;高二上学期内容为必修3《稳态与环境》和选修模块(选修3),课时为4节/周;高二下学期内容为选修模块(选修3)选修模块(选修1待定),课时为4节/周;高三全面复习。
2. 新旧教材分析,提出积极的解决对策,实现高效课堂。
(1)新旧教材研究分析,找到新教材的特点
新教材同以往教材相比,增加的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科学的过程与方法的内容;二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三是与社会和个人生活相联系的内容。课标提出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课程理念,要在教学中实际落实。
(2)提高课堂效率,完善课堂探究模式,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高效课堂模式。
①提高课堂的效率。②探究活动的安排应当追求活动的质量而不是数量。③建立一种具有学校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就是课前学案、课堂教学和课后测评形成综合评价体系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3)要努力通过编写导学案的校本课程,并在努力编写和构建概念图,建立适合自己学校的高中生物的资源库。
比如笔者所在学校钦州二中早在2012年初就组织全校老师进行了校本课程的编写,目前完成导学案(必修1、2、3和选修3)和概念图的构建。
(4)有条件的教研组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教学的优势,积极制作课件,丰富教学形式,同时结合黑板设计板书构建概念图,用概念图板书贯穿教学的知识点。
教学活动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结合电子白板,让内容更加形象生动以调动学生的兴趣,黑板板书设计、概念图的构建与白板教学的结合,也较有效的找到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点。教师们还应该积极收集各备课组每个学期的各种资料,想逐步建立起学校生物的试题库、课件库、论文库等教学资源,并通过学校网络操作平台,实现资源网络共享。
三、要注意总结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指明教师们以后努力的方向
1.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还存在旧教材的痕迹,教师在教学中不敢放手。希望教师们利用各种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总结归纳,继续用新课标的理念去指导我们的教学,不断摸索、改进,让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中。
要用课题引领教学,努力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利用集体备课的方式精雕细琢每一节高效课堂,构建新课程改革高中生物的高效课堂系统。
2. 新课程改革对生物实验室的设备提出了新的要求,实验室的建设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要不断的完善,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逐步加大对实验室的投入。
生物是一门实验学科,学校必须加强对实验室的建设。以钦州二中为例,学校目前具有生物实验室办公室1间,材料器具室1间,学生操作实验室2间,选修实验室1间(尚在建设中)。学校对新课程改革实验室的建设也非常重视,正在建设的科技馆中规划了98平米的生物模具室。
3. 要不断地尝试和摸索新的评价体系,并逐步与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的方式接轨,探索出适合学校实际的评价机制。要根据学情、校情,通过过程性评价(校本课程评价、研究性课题评价、探究活动评价、课时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纸笔考试、学生总结自评、教师总结评价)两大类,逐步形成适合学校的生物综合评价体系。
比如钦州二中目前正在尝试用五个课堂评价表去评价组内的每一节公开课,并根据校实际情况对该评价机制进行改进,这大大提高了教师们的听评课的效率。南宁九中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也重在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这对其他学校评价工作的开展都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新课程理论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生物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思路,使教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行动上赶上时代教育新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生物教师要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改变方法,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方法投入到生物新课程改革中,用新课改的理念教学,培养出具有生物素养的优秀的高中毕业生。
【关键词】高中生物 读图能力 基础图形 创新题型 自主探究
高中生物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生物学习不仅注重基础、注重知识结构、知识迁移,生物学习还已改注重读图、识图能力的发展。美国图论学者哈拉里说过:“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就是在强调形象化的重要性。生物课本上到处可见各种插图,图形也是一种语言,教学用图就是知识的另一种呈现方式,而学生读图过程就是对知识的提取、分析、综合的过程。本文以高中生物教学为切入点,分析如何提高高中学生的生物读图能力。
从历年生物高考可以看出图形以多种形式高频率的出现在考题中:系谱图、曲线图、柱形图、表格、示意图、流程图等。系谱图,大多是遗传系谱图,是解决遗传学问题的简明手段,由方框、圆圈和线段构成,用以直观显示各亲子代的遗传性状,这是形式极为简单的一种生物图形,但也是最典型的一类题目。高中生物的考试命题大多是将一种或两种遗传病放在一个系谱图中,题目给定几个限定条件,学生推算亲子代里某几人患病的概率。曲线图、柱形图和表格主要以数据传达信息。
示意图简洁的描述生命过程或现象,比如基因重组的题型就会以示意图的形式出现。流程图使用简洁的文字通过箭头连接,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过程,选修的基因工程方面的题以流程图为典型手段来出题。图形题不仅可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也考验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表达能力,所以读图能力是学生学习生物的一大关键。以2015年山东理综试卷为例,除了前四个基础选择题没有图,其余题型均带有各种类型的图形,可见图形题在生物试题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说明提升学生读图能力是生物教学十分重要的方面。
一、读课本基础图
往往试题中的图形题并不是课本上的原图,那么教师要想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首先就要对课本基础图形熟悉,以下是几种读课本基础图的方法:
1.运用学案专题训练法。教学学案也是一个很好的辅助教学手段,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预习、检测、总结等,这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那么老师可以出一份生物用图的专题学案,涉及各种带图的生物题型和知识点,尤其是重点、难点、易混淆点,还可以有补图的题,比如给出一个细胞有丝分裂的前期图,让学生根据所给信息自己补足后面的图,这可以很好的检验学生对有丝分裂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同时也可以看学生对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是否混淆。这样学生做学案时不仅可以复习知识,还可以发现自己在图形题方面的不足,如知识点是否清晰、难点是否突破、易混淆的地方是否能区分开,同时学生要自主总结图形题题型以及重点知识,在老师讲解的过程抓住重点,做好笔记标注。
2.自主绘图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名言也适用于生物读图能力训练。学生看图十分钟不如拿笔自己画一遍记得多。在用笔自己画图的同时会加深印象,再加上对图形的文字描述,对读图能力的提高必然有所帮助,并且老师可以把课本上的图形简化画在黑板上,旁边标注重点知识,这样也有助于新课的传授和讲解。同时学生也可以模仿老师的图画做笔记,在课下复习的时候用虽然简单但覆盖全面的简笔画,边画边整理文字知识点,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图形更有助于记忆。简洁形象又不失重点的图形可以适当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对以后的复习也非常有益。
3.联系对比法。在学习完各个图形的知识点后,如何清晰的记忆各个图形的知识点更加重要,这也很大程度的影响学生读图能力的提高。对于图形的学习运用联系对比的方法尤为有效,比较出两个图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联系对比记忆,提高记忆效率。以真原核细胞结构为例,真原核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核糖体,顾名思义,原核即原始的细胞核,真核就是真正的细胞核,所以真原核细胞最大的区别就是有无真正的细胞核,这也正是本节知识的重点所在。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它有一个特殊的拟核,而拟核和真正的细胞核的区别是拟核只是的环状DNA分子,真正的细胞核里有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那么学生就可以根据这一点,看给出图形中细胞里是环状DNA分子还是细胞核,就可以很轻松的区分真原核细胞,读图能力自然也会相应提高。而通过真原核细胞的关系,又可以联系到真核细胞里的动植物细胞,同理动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也有区别,就是植物细胞特有的液泡、叶绿体和细胞壁以及动物细胞特有的中心粒。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很轻松的联系到四个图,并且对比了彼此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学生可以清晰的记忆,训练读图能力也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高训练
对课本基础图形的熟练达到一定程度,那么就需要更高层次的提高:
1.教师创新。老师不要仅仅局限在往年试题中的题型,适当的开发自己,创造新题型,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训练也有很大帮助。例如可以数形转换,之前总是以表格或图表形式出现的数据可以转换到坐标图上,训练学生的灵活应对能力。加以在坐标图上隐藏点对该题重要的信息,发掘学生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这样学生在考试中遇到新题型起码不会紧张害怕,能从容应付,仔细分析,逐个攻破。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化学;食品类专业;普通化学;现行高考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4-0132-04
The Teaching Research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General Chemistry for Food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Chemistry in High School
Kong Lingyan et al.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Nanjing 210023,China)
Abstract:As a required basis course for food specialty of colleges,General Chemistry was the first chemical course for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So i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aper,the connection of chemistry teaching between food professional university and senior high school was introduced from the high school chemistry structure and the main points of the various modules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current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odel to the general chemistry study was analyzed. And suggestions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progress and teaching methods for college teachers.
Key words:New curriculum standard high school chemistry;Food specialty;General chemistry;Current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odel
普通化学作为高等院校食品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是学生进入大学阶段首先学习到的化学课程,因此处于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的衔接点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普通化学作为整个化学学科的导论性课程,所讲授内容一方面可以为其他课程如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等课程提供必备的理论基础,同时为学生的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多年普通化学教学实践表明许多大一新生在刚进入大学时因学习习惯还停留在高中阶段的“灌输式”被动学习模式,不能很快的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较为欠缺。另外,2003年开始进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使高中化学课程结构和高中实际教学情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高等院系食品类专业招收进来的大一新生,其化学知识贮备情况,高中阶段化学知识的覆盖范围,可否为大学化学学习提供必要基础,以及高中化学的知识体系是否能够成为大学化学课程体系的支撑,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大学普通化学教学中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由中学化学到大学化学的过渡,激发学生学学化学的兴趣,提高普通化学的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而在大学普通化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对目前高中新课标知识体系与普通化学知识框架的衔接以及不断改革的高考模式下,学生的高中化学基础并不是很了解,在此,笔者将针对两者之间的衔接方式,及现行高考模式对大一新生化学知识起点水平的影响展开讨论,希望能够引起相关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
1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知识体系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仍处在新一轮的改革中。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开始于2003年,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到2010年,这一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这一改革对大学的化学教学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因此,作为高等院校化学教师,了解高中新教材的知识体系,了解大一新生所具有的化学基础对于提高普通化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1 高中化学课程设置及学习要求 2003年4月,教育部制订颁布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简称新课标),目前新课程已实行了13a,称之为现行高中课程。依据新课标要求,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以必修《化学》1和必修《化学》2两本教材呈现;选修包括6个模块,以6本选修教材呈现,分别是《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和选修《实验化学》。必修课程为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并且体现新课标的选择性,可以为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保障。
高中生要达到高中毕业的要求,需学习2个必修模块内容加一个选修模块内容。选修课程基本上是由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统一为高中生进行了模块选择。必修模块内容一般安排在高一年级,所有高中生共同学习。到了高二文理分科,文科的学生一般选修《化学与社会》模块内容,理科的学生一般选修《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内容,并完成学业水平考试并达到合格以上,可以达到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各省市规定基本一致。
高考化学科目的考试内容包括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内容涉及必修模块中的“化学1”“化学2”及选修模块中的“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选考内容涵盖了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在试卷中匹配了各选修模块的试题内容,分值相当,考生从中任选一个模块内容考试。因此如果考生参加化学科目的考试还要继续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等模块中的1~2个,以达到高考的要求,即总共需要学习4~5个模块的内容。
1.2 高中化学课程各模块主要内容 高中化学教材选取的是宋心琦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化学系列教材[1]。
必修1: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并介绍了相关定性和定量计算的知识,如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实验室安全知识和基本的分离、提纯操作方法以及溶液配制;物质分类的概念;离子反应、酸碱电离理物质,给出了传统酸碱盐的概念和水溶液中酸碱反应的实质;化合价概念,从电子转移角度介绍氧化还原反应。
必修2:主要包括“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有机化合物”和“化学与可持续发展”4个一级内容。通过这一模块,学生学习了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认识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学习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初步、化学键的概念;从化学反应基本原理出发,了解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的本质,知道化学键、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定性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和化学平衡概念;还学习了有机化学的入门知识。
以上内容充分体现高中化学内容的基础性,与大学阶段的普通化学中化学知识的基本框架性基本相符,基本能够反映大学阶段化学知识的风貌和基本轮廓。
化学与生活:注重化学与人类的关系,主要以日常生活为线索组织素材,贴近学生现实,极具亲切感和科普性,体现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化学的作用和应用。文科学生主要选修此模块以达到毕业要求。
化学反应原理:包括“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溶液中的离子平衡”3个一级内容。内容上涵盖了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如焓变、熵变的概念及相关计算,化学平衡的概念及计算,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还包括了溶液中的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以及原来大学化学的知识沉淀-溶解平衡。这些内容是必修2的延伸和扩展,与大学普通化学内容中的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基本原理、水溶液化学关系密切。目前各省市高中为理科学生指定选修此模块,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
物质结构与性质:主要内容包括原子结构与性质、化学键与物质性质、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较为详细、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初步知识和化学键以及分子间力等基本理论。还涉及了金属晶体堆积类型的内容。有机化学基础模块在大学普通化学内容中未涉及,因此不作介绍。高考中考化学科目的学生一般会从这两个模块中选择1个或2个模块继续学习。
化学与技术和实验化学选修模块,在目前大部分省市的高中很少会有学生选修,因此此处略去。必修模块为学生打下了化学学科的共同基础,是面向全体高中生的,具有基础性和启蒙性的价值选修模块内容是必修模块内容的延伸和扩展,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均有所加深[2]。
1.3 普通化学知识体系与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 普通化学教材参考《普通化学》(第6版)(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3]。主要内容包括化学热力学初步、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物质结构基础、水溶液化学、电化学基础、元素化学等。新课标下高中课程设置基本上为大学化学做好了铺垫,有些知识点是重复的,但是有些知识点之间仍然存在一些衔接问题。需要普通化学教学工作者根据具体的情况区别对待。
有待进一步深入学习的知识点:酸碱理论部分,高中化学只讲了酸碱电离理论,给出了传统酸碱盐的概念;大学普通化学则是在酸碱电离理论基础上着重介绍酸碱质子理论,重新定义酸、碱、两性物质,扩大了酸、碱的范围和酸碱反应的范围。大学普通化学在氧化还原反应部分,引入更科学的氧化数概念取代高中化学中的化合价概念。化学反应原理中反应速率部分,高中化学采用平均速率来表示,而普通化学是以瞬时速率来表示,并考虑了反应进度。化学反应焓变的计算,高中化学采用Hess定律通过方程式的叠加间接计算,普标化学相关计算中引入标准摩尔生成焓的概念,并运用Hess定律直接计算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关于电子云的概念,高中化学只给出s、p轨道电子云轮廓图(界面图),未给出d轨道的图;而普通化学通过引入波函数概念,根据波函数对电子云定量分析,得到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电子云的空间分布图等3种图。大学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应该以高中化学中的知识点为切入点,通过设置引导性、讨论性问题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由高中化学到大学化学的过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普通化学独有的内容(高中化学不涉及的内容):在大学普通化学内容中,有一部分是高中化学不曾涉及的,如系统和环境;相;化学反应的自发性;吉布斯函数变与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反应级数、反应速率理论和活化能;稀溶液的依数性;缓冲溶液;溶度积的概念和定量计算;配位平衡;配位化合物的定义和命名;电极电势及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原电池电动势与吉布斯函数变的关系;分解电压;电解的产物;三种分子间作用力的产生和特征;离子极化理论和键型的过渡。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是陌生的,没有任何知识基础。大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作为难点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
2 高考模式对大学普通化学学习的影响
2.1 现行高考模式 自从2003年开始课程改革后,全国高考模式也随之变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各省市可以自主命题,自己确定高考模式。改革到现在,各省市的高考模式一般为“3+X”或“3+文综/理综”模式。两种模式中,“3”都指的是语文、数学、英语科目,为必考科目。在“3+X”模式中,X是指文科学生在政治、历史、地理中任选1门或2门考试科目,理科学生在物理、化学、生物中任选1门或2门考试科目。例如目前上海市施行的是“3+1”模式,江苏省施行的是“3+2模式”。“3+文综/理综”模式中,文综考试科目是将政治、历史、地理3门科目,综合在一张卷子上,分成三个模块出现;相应的理综指的是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3门科目综合在一张卷子上,分3个模块出现。自2013年开始,理综总分为300分(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例如北京市,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等地区采用的是“3+文综/理综”模式。
施行“3+X”高考模式地区的理科考生来讲,除了必考科目,任选科目中可以不选择化学科目。在学完高中阶段要求的化学内容后就不再接触化学。这就导致目前高等院校化学专业或非化学专业大一新生化学基础、化学知识储备有很大的差异。
2.2 现行高考模式对大学普通化学课程学习的影响 “3+X”模式的文科考生及“3+文综”模式的考生,在高一和高二阶段完成了“化学1”“化学2”“化学与社会”3个模块内容的学习,“3+X”模式中不考化学科目的理科考生,完成了“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3个模块内容的学习,均达到高中毕业要求,可以不再继续学习化学课程。因此具备了3个模块的化学知识储备,能够为普通化学课程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因为只在高中低年级学习,升入大学后再学习化学相关课程,可能将面临“从零开始”的困境[4]。
因高考化学科目的考试内容中包括必考和选考内容,所以“3+X”模式中参加化学科目考试的理科考生及“3+理综”模式的考生,除了完成高中毕业要求的“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3个模块内容,一般还需要在高二及高三阶段继续学习化学课程中的选修模块内容。有的选择学习了“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有的选择了“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有的两个模块均选择。这部分学生经历了高一到高三持续的化学课程学习、训练,学习内容上更加深入,因此具有较好的化学基础,将对大学阶段的化学课程学习提供较大的帮助。但因为所选修模块的差异,学生的基础不尽相同,仅选修“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学生,对后续学习有机化学课程有一定帮助,但物质结构知识方面欠缺;仅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学生,学习普通化学课程得心应手,但对学习有机化学课程帮助不大。
2.3 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类专业学生的化学基础情况调查 为了解现行高考模式下高等院校入学阶段学生的化学知识起点情况,选择南京财经大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2个专业的13、14、15级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采用调查访谈的方法,主要从生源地、高考模式两个角度对学生进行了访谈。所得数据结果如下表所示。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近3a来,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每年所录取的新生中,“3+理综”模式及“3+X”模式参加化学科目考试的学生人数较多,在每一级所访谈的学生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3级71.25%,14级72.61%,15级为71.60%。并且近3a来的比例变化不大,说明我院生源比较稳定。同时也说明7成多的学生高中起点的化学知识基础较好。“3+X”模式中未选考化学科目及“3+文综”模式的学生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其中13级为28.75%,14级为27.38%,15级为28.39%。说明每一级都有近30%的学生仅高中低年级阶段学习了化学课程,所学内容较浅显、不系统,同时因为间隔时间较长,因此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可能已经遗忘殆尽。
3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现行高中化学课程内容的设置,对于参加化学科目高考的学生而言,高中阶段所学习的化学知识基本与大学普通化学知识框架基本符合。而对于不参加化学科目高考的学生而言,其在高中阶段只需学习必修2个模块和选修1个模块的学习即可达到高中毕业的要求,因此所学化学知识只是具有启蒙性加基础性的意义。另外从现行高中化学各模块知识点与大学普通化学衔接的角度,有些知识点是重复的,有些知识点介绍方式及深度与大学普通化学有所不同,所涉及的范围也远不及普通化学广泛,知识的系统性,也有待学生在大学化学学习中进一步完善、提高。大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普通化学知识点与高中化学知识点的衔接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对于重复的知识点可以不讲或少讲,将宝贵的时间放在需要加深和未曾学习过的知识点上。另外,现行的高考模式决定了食品类专业大一新生的化学知识起点参差不齐,有的学生选考了化学科目,有的考生没有选考化学科目,有的是文科生源。因此我们应关注学生的知识差异和个性差异,依据“因材施教” 的教育原则,在细致、透彻讲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宋心琦.高中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罗群兴,廖婉莹,纪敏.谈新课标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的相关性[J].化学教育,2011,32(7):20-22.
关键词:夯实基础 实验教学
备考虽没有捷径,但如果复习方法科学,思路清晰,方向明确,则效率定会倍增。高三阶段的生物学教学,虽然没有新知识的学习,但我们要进行大量的知识回顾,生物必修和选修共五本书,复习内容多,任务重。在复习教学中怎样才能提高时效,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以适应灵活多变的高考题呢?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粗略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夯实基础,注重知识的系统化
仔细分析近几年高考生物试题,课本基础知识是高考的第一依据,找不到偏题、怪题,但基础题却数见不鲜,所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仍是复习的重点,这三基不扎实是学生失分的第一原因。因此,我们在复习中应紧扣课本,夯实基础,注重让学生能清楚地复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并能对重点的概念、原理和观点进行分解和综合,搞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掌握其准确含义。除此之外,在复习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梳理教材各章节的知识体系,实施知识的重新有效整合,即把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以体现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整体性。基本方法就是:先看课本目录,理清课本的主要内容,其次看章节,分单元,理清单元知识点和各小节知识点,并引导学生以知识树的形式构建知识结构,把各章节之间的衔接搞清楚,通过知识的归纳、整合和拓展,理清知识的脉络,分清知识的主干与侧枝,揭示重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比较、分析、总结同类型知识的差异之处,达到知识的系统化。比如,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概念、发生条件、场所、过程﹙包括反应式﹚、应用、意义及二者的转换关系,从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两个方面构建知识网。
二、重视两个“准确”的训练,是提高成绩的可靠保证
高考试题常常通过图文信息相互转化的形式来考察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平时复习的过程中坚持渗透两个“准确”的训练,可使学生多得分。一是准确绘制图形、图表和曲线的训练。一轮复习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准确说出各章节的结构图、模式图、流程图及关系图等所包含的生物学含义,并能正确画出相关曲线图。对图形的绘制要求规范、准确、严密,不可草率、马虎。比如许多学生在写遗传图解有漏写和误写符号的情况,像这类失误,教师在每次练考后对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并引导学生翻开课本找正确答案,这样加强训练,高考就会减少不必要的失分。二是强化学生生物学语言表达“准确”性的训练。近几年高考题目趋向简洁,减少了书写量,但其中蕴含的信息量并没有减少,在平时的复习和练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从题干中“咬文嚼字”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做到:审题一定要认真仔细,注意题干中的已知条件和出题者的思想意图;再者要多读题,告诉学生如果本题需要十分钟完成,读题和审题就要花费一半以上的时间,读懂后再下笔;对于简答题,在不会答的情况下,尽可能用题干的语言,充分利用已知条件,进行思考,变成答案。答题时力求做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生物学术语的表达要准确无误,并具有完整性。
三、突出实验教学,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高考实验题考察较好地体现了能力要求。主要内容包括观察实验、实验分析和实验设计等形式,学生在此容易失分,因此高三生物复习教学中还要加大力度关注实验教学部分,重视实验过程,理解实验程序。参照《考试大纲》中所列的实验复习,可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每一个实验的基本要素: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实验用品、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过程的分析、实验讨论、实验方案的评价等,并注重对教材中所列实验基本方法的总结,强化训练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对实验结果作出科学描述和解释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降低失分率。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相关基本理论的复习与记忆,因为答好实验题的前提是扎实掌握好高中生物学基础知识,因此切不可让学生舍本求末,盲目陷入实验题海战,忽视相关理论的复习。
四、关注四个方面的关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
1 材料选取与情境设置
1.1 材料选取关注生产生活实际
统计2009~2013年高考福建理综卷生物选考题的材料背景和情景来源,整理成表1。
选修模块关注生产生活实际,重视学生对现代生物科技的理解。2009年~2013年高考福建省理综卷生物选考题联系生产生活,与生物科技进展密切相关。背景材料来源广泛,涉及农业生产、医疗健康、畜牧养殖等方面,充分体现选考题材料联系实际的特点。选考题以转基因抗病香蕉、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产前基因诊断、癌症基因治疗、猪克隆技术为情境,在考查考生现代生物科技知识的同时,引导考生关注生物技术在实践上的应用,提高其生物科学素养。
新课程高考背景材料不再单一地来源于中学教材上的内容,而是从大学教材、科技进展、科技论文等处获取丰富的材料信息,呈现全新的试题背景。近五年来,高考福建省理综卷生物选考题背景材料大都来自公开发表的生物科技论文。例如,2010年试题材料选自“红细胞生成素(EPO)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中稳定表达”;2012年试题材料选自“Let-7a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对肺癌A549细胞k-Ras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2013年试题材料选自“猪体细胞克隆胚胎体外发育过程中的凋亡规律”。以科技论文作为命题素材保证了试题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公平性,不仅体现高考能力立意,同时还提高了命题效率和命题质量。
1.2 情境设置图文结合
如何使背景材料清晰表达且不失科学性,符合高考纸笔测试要求,是试题命制的一个关注点。2009年~2013年高考福建省生物选考题均以“文字+图示”的方式呈现生物科技复杂的过程,所采用的图示为技术路线图或过程图,充分反映出《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工程技术的特色。选修模块3所涉及的情境注重工程技术和操作流程,所需设备、材料较多,操作过程较为繁琐,有时一项研究会涵盖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等工程领域,若单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背景材料无疑会增加考生阅读负担,影响考生正常应试思维,降低考试信度。若试题将大量的有效信息蕴含于图示中,可以保证提供充分、清晰明了的试题信息。
2 知识分布与能力要求
2009~2013高考福建理综卷生物选考题重视考查考生将所学现代生物科技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将2009~2013年选考题知识分布与能力要求整理成表2。
2.1 强调主干知识的考查
统计2009年~2013年选考题分值比例发现,近五年来,选考题关注考生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掌握,并且基因工程知识占选考题总分的60%,细胞工程占24%,胚胎工程占12%。高考试题表现为侧重考查基因工程,兼顾考查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的命题特征。
选修模块3包含五大专题: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生态工程,近五年选考题只涉及到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是《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基础和重点,在现代生物科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进一步开展现代生物科技研究的前提。其中,构建表达载体、PCR扩增技术等知识在基因工程的考查中占了较大比例。构建表达载体和PCR技术是基因工程的核心,应用也相当广泛,以这两者为重点进行考查,反映出选考题强调主干知识考查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所介绍的生物科技有些需要在必修模块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因此,选考题的知识考查有时会涉及必修模块内容。例如,2011年选考题对电泳带谱图的分析涉及必修模块2的电泳知识。
2.2 能力要求逐年提高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高考生物提出了四种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总体上看,近五年选考题注重考查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能力要求较为简单,能力考查层级不高。但从纵向来看,选考题能力要求逐年提高。
例如,2012年选考题第(3)小题:“肺癌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可能是由于细胞中 (RASmRNA/RAS蛋白)含量减少引起的”。该小题重点考查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需要考生在理解基因工程应用的基础上,“能从课外材料中提取有效的生物学信息,解决生物学问题”,获取信息能力层级较高。
再如,2013年选考题第(2)小题:“从基因组数据库中查询Bcl-2 mRNA的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设计合成 用于PCR扩增,PCR过程第一轮循环的模板是 。”该小题重点考查理解能力,试题背景材料和题中所涉及基因工程知识的广度、深度较往年均有所提高,要求考生能深入理解基因工程的具体原理及过程。
根据裘伯川等对理解能力在理科综合能力中所处关系的研究发现,理解能力是构建理科综合能力的核心,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因素。分析近五年高考福建生物卷选考试题,不难发现每一道试题都涉及理解能力的应用。获取信息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选考题材料来源新颖多样、信息呈现简洁直观有助于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试题重视考查考生在新情境下,利用已有生物学知识发现、鉴别并运用获得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问题设计与难度控制
3.1 问题设计严谨、灵活
问题设计是高考命题的关键一环,基于能力立意的问题设计应有助于考生启发思维,促进问题的解决。现从问题结构、问题表述和问题内容三方面,总结近五年高考福建生物卷选考题问题设计的特点:
① 选考题围绕考查的知识内容,以填空题的形式将试题情境引伸出5个具体的小问题,每个问题分值均为2分。
② 选考题在保证客观严谨的前提下,善于运用文字提示表述问题,体现问题设计的灵活性。例如,2011年选考题第(3)题:“据此判断胎儿为 (正常/患者/携带者)”;2012年选考题第(2)题:“MstⅡ是一种 酶”。这类问题表述限定了作答方向,问题指向明确。③ 问题内容与背景材料、知识考查密切相关。选考题或围绕新情境下的问题核心,延伸出多个知识点设计问题,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或通过隐藏生物技术流程中的部分操作步骤设计问题,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能力。
3.2 难度控制相对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