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安徽教育论文

安徽教育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01 16:25: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安徽教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安徽教育论文

第1篇

在十三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各学科老师的帮助,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注重身教,师生相处和谐,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调控能力和课程创新能力。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XX年参加了合肥市首批新课程改革试验,并在省教科所体育教研组的带领下,参与了国家级课题《超体重儿童健康行为的实验与研究》的研究,荣获国家二等奖,撰写的论文中,《中学生体育课的教法与激趣》一文发表在《安徽教育论坛》XX年第二期,《认识cai》在XX年合肥市电化教学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议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一文荣获XX年度合肥中市区教育学会举办的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在学科竞赛中,XX年获合肥市首届体育教师(初中组)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同年参加安徽省第二届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获初中组个人总分二等奖。1998-XX年获合肥市学校体育工作先进个人,XX年被xx区任命为首批"骨干教师"并保持至今,XX年获合肥市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个人。

四十三中学工作期间,除了从事体育教育工作之外,还担任其他一些工作,也获得了一些成绩。自95年开始,一直担任学校团委书记一职,亲手创立的"中学生团校"在XX年获得安徽省优秀中学生团校示范团校(当年合肥唯一),同年获得安徽省中学共青团工作先进个人称号;是合肥市第十二次团代会代表,也是安徽省第十一次团代会代表。

担任学校科技活动小组组长其间,在小组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XX年获"首届全国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优秀辅导员称号,并获得中学组创意赛二等奖辅导员奖;XX年获安徽省青少年电脑机器人比赛第一名(领队兼教练);XX年8月,辅导学生参加合肥市第四届中小学电脑制作初中组机器人竞赛,荣获合肥市初中组一等奖。

在体育专业上,我擅长篮球、排球和羽毛球;在素质拓展中,我曾参加过北大青鸟accp专业的学习,并获得北大青鸟和国家劳动部联合办法的"初级软件工程师"证书,比较精通网络知识,侧重于动态网站的建设和管理,能熟练运用office软件和dreamweaver、flash等软件,曾独自为xx区司法局和组织部建立了单位网站。

过去的成绩已经随着原来学校的消失而灰飞烟灭,我将以一名新教师的状态开始我在xx中学的工作。在xx中学富有特色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熏陶下,在这温馨和谐的大家庭里,我一定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积极投身庐中教育,成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

第2篇

关键词:英语 教学 兴趣 情感 教法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120-01

众所周知,英语是实践性和交际性都很强的学科,但大部分中国学生由于胆小口或懒于开口,而难以达到交际的目的。在英语教学中要有效地开展语言交际活动,必须激发学生的交际情感。事实上,课堂教学就是一个交际过程。有效的教学取决于有效的交往,师生间情感的激发又有赖于教师。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呢?对此,笔者有以下看法。

1 把兴趣的培养当作激发学习情感的首要任务

一个人只有对一件事感时才会对它产生特别的注意力,对它感知敏锐、记忆牢固、思想活跃、意志坚定,才会尽力去了解它、观察它、研究它。英语科的学习也是这样,当学生对英语这门学科产生兴趣时,就会主动、愉快去追求、去探索,从而产生求知欲。所以说:兴趣是推动人们获取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精神力量。因此,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关键在于消除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不良因素,而教师就应当充分利用和调动积极因素,把兴趣的培养当作激发学习情感的首要任务。

2 教师要当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车头

2.1教师的情感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基础,幽默的教法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有效手段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前提。在教育行业中,学生对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学生对其所教科目的喜恶,因此,教师要善于在课内外调节自己外在的言行、举止、表情、态度等方面的情感流露,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此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以自己在课内独特的教学艺术,作为吸引学生的有效工具,尤其是幽默轻松的教学方法,以求在师生之间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幽默教法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催化剂。幽默教法有利于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情感是将学生与教师联系在一起的纽带,也是沟通学生与教学内容的桥梁,良好的师生情感,会使师生配合密切。学生见到教师幽默的教学,认识到教师丰富多彩的个性和境界,觉得讲台上的不只是一位令人“敬而畏之”的老师,而是一个有趣可亲的朋友。这种教学幽默可以填平师生之间地位的差异,消除师生之间感情的隔膜,建立起师生间人格平等、真诚相处的关系,情感相融,容易使师生对相同事物的认知产生共鸣,从而使师生共同步入一个祥和的教与学世界。

幽默教法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情感,进而促进学生的认知话动,提高学习效率。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成为传递知识的无声媒体,启迪智慧的无形钥匙。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过于庄重、严肃、表情冷漠、呆板,语气平淡无奇,学生便会无精打采,如坐针毡。在这种沉闷,消极的课堂气氛下,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压抑,智力活动受到阻碍。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课堂学习产生倦怠烦闷的感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付诸幽默,会给紧张的课堂教学活动带来一些生气和宽松,使学生在笑声之后集中心智投向认知活动。

2.2把握学生的心理定向,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等于撩动学生学习情感的琴弦

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情感,以达到最隹的教学效果。

设置悬念,激活情感。俗语说,教无定法。但是,一节成功的课,在开课伊始,教师就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制造悬念,设疑引新,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握学生的学习情感的方向。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这主要体现在课堂第一阶段的“整体呈现”。例如,教师可以用看图设问法,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有趣图画,引导学生讨论其主题,引出交际题目。让学生自由交谈,通过学生的自由交谈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不知不觉地引出新课题。在这过程中,由于涉及到我国民间节日和月饼,话题适合学生的年龄、贴近学生的生活、迎合学生的兴趣;而且,教师设置适当的问题引起悬念,使学生兴致盎然,热情高涨,围绕课题侃侃而谈,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恰当评价,强化情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左右着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的学期望自己的进步解得到教师的肯定,更多的学生希望教师的评价公正无私,准确客观:“Very good.”“Good”,“Not bad.”之类的评价只使人感到抽象空洞,教师的评价须建立在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和热爱的基础上,并以学生的天赋、兴趣、经验、背景等作为评价基点,本着欣赏、肯定、鼓励的原则,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建立成就感,才能使学生的积极情感得到强化。实践证明,恰当的评价学生所激发的学习情感,力量有时十分巨大,甚至会影响学生终生。

综上所述,要让学生在外语学习课堂上抛开胆怯心理,勤动脑,多开口,作为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情感因素,相信精神动力是不可估量的,在课堂中必须以“主导”为原则,起火车头的作用,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有目的、多途径地培养师生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从根本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使其闻有所思,看有所动,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志红.在疑问中拓展学生思维[J].安徽教育论坛,2004(4).

[2]张四方.培养学生兴趣 提高学习能力[EB/OL].互联网-中国论文下载中心-英语教学论文.

[3]陈益妃.如何优化农村小学英语课堂中学生的语言交际[EB/OL].互联网.

[4]如何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EB/OL].互联网-毕业.

[5]刘玉明.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EB/OL].互联网-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全员培训.

[6]小学英语教学法讲义[EB/OL].互联网-大学课件-道客巴巴.

[7]梁秀青. 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 感受美好课堂[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08).

[8]数学:谈谈初中数学情感培养[EB/OL].互联网.

第3篇

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思想进一步解放,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进一步改进,着力解决教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所社领导班子以身作则参加学习活动,做到全员参与,学习不留空白,参学率100%。所长、书记##研究员践行科学发展观,多次下校调研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现状,撰写了调研报告《来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最新调研报告》。在工作之余撰写了《旅游文化与科学发展观——论发展##旅游文化》“科学发展看##”征文文章。结合我市教育实际撰写的理论文章《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优化教育环境》网上点击率达到6590人次,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并于6月应邀参加在徐州举办的“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育科研与教学管理高级论坛”,为来自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近200名教育局局长、中小学校长、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及科研骨干教师作了题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现状及其走向》专题讲学。

教育科研以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研究为重点,坚持科学考评机制,落实课题研究过程管理。省教科所所长刘青春在##市2009年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盛赞这些年来##教育坚持教育科研引领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对##评选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进行大力表彰,颁发奖金给予高度肯定,说这在全省是第一次,##已经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中央教科所“十一五”全国重点课题《学校特色发展的校本研究》等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中出现的热点、难点课题先后确定实验学校,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协作体,完成子课题申报,研究进展顺利。以《##市课题中期检查评价细则》为依据,组织对县市区在研课题进行了抽样检查。教育科研坚持服务学校、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满足教师职业发展需求。先后与中央教科所联合举行了全市“班主任工作优秀案例”征集评选。在东宝区青山小学召开了全市教师博客校本研究经验交流会,表彰了28所教师博客校本研究先进学校和71名教师博客校本研究优秀工作者。##市电视台校园风栏目以《教师博客:为心灵加餐》为题进行报道。将于7月组织教育科研专家在各县市区开展为期12天的教育科研培训,要求全市各级各类教育科研课题主持人和课题研究参与教师参加培训。积极筹备编辑出版《教育科研优秀成果集》,激励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科研热情,促进教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一、学习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解决教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

1、领导重视,精心部署,扎实推进学习活动。所社领导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高度重视,所长、书记##同志主持召开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并作了动员报告,成立了所长、书记##同志担任组长,党支部副书记王清卫任副组长的学习活动领导小组。领导班子带头参加网上知识竞赛、问卷调查,全所教职工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做到全员参与,学习不留空白,参赛率100%。学习过程中领导班子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所长、书记##研究员带领所社研究人员多次下校调研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现状,撰写了调研报告《来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最新调研报告》。##所长要求全体党员干部积极参加“科学发展看##”征文活动,在工作之余撰写了近8000字的《旅游文化与科学发展观——论发展##旅游文化》文章参加征文活动。结合我市教育实际撰写的理论文章《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优化教育环境》网上点击率达到6590人次,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6月20日—22日应邀参加了徐州举办的“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育科研与教学管理高级论坛”为来自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近200名教育局局长、中小学分管校长、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及科研骨干教师作了题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现状及其走向》专题讲学。

2、形式多样开展学习,确保学习活动取得实效。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深刻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吃透精神、领会实质、武装头脑、提高认识,我所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一是利用办公局域网和教育信息网建立建立电子笔记展评和无纸化学习新机制。建立了学习资料共享区,开辟了“科学发展观”学习专栏,建立专题博客群。每一位党员都撰写了不少于2万字的读书笔记和电子文档,在网上对学习笔记进行了集中展评和交流。二是强化专家引领,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实质。组织由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特级教师、名师组成的“科学发展观”宣讲团到钟祥、沙洋、东宝、掇刀等县市区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引领广大教师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实质。三是举办“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ppt演讲竞赛,结合工作实际增强党员干部工作中零缺陷管理能力。四是赠送学校教育大礼包,4月8日为屈家岭管理区长滩中心小学全校400余名学生免费发放新夏季校服。同时,为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期刊与学生素质教育”研究,还为该校教师赠送了清华紫光优盘,总价值16000余元。

3、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期间,坚持以教育科研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围绕单位生存和发展实际多种形式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所社干部职工积极践行“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理念,学习工作成效显著。全体干部职工就教育科研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教育期刊如何做大做强,期刊发行怎样做大等关系所社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想大交流。先是在各自部室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分管领导和科部室主任进行交流,最后所社班子成员之间沟通思想。所社对建议梳理后,立即着手筹备编辑出版《教育科研优秀成果集》,开展教师博客校本研究经验交流会,收集整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案例,开展德育研究论文和教育信息化优秀科研成果评比,研究制定了《房屋出租管理办法》等管理规范。

4、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谋发展。我所按照市教育局党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于6月15日下午召开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会上总结了我所贯彻学习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成绩,向检查组汇报了我所领导班子的分析检查报告,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在会上汇报了个人的分析检查报告,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得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基本实现了问题找的准、剖新原因深刻,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心,取得了增强团结、互勉共进的效果。市教育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检查指导组对我所贯彻科学发展观在教育科研指导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我所领导班子成员之间不拆台,相互补台,是团结的班子,和谐的班子。

二、以科学发展统领教育科研,以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研究为重点,坚持服务学校、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推进我市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1、坚持科学发展统领教育科研,为重点科学规划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研究中出现的热点、难点课题研究。在##市2009年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表彰了##市教育科研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表彰了年度教育科研先进教科所、先进学校、先进个人。对评选出的##市一批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进行了大力表彰并颁发奖金,这在全省是第一次,省教科所所长刘青春到会祝贺,盛赞这些年来##教育坚持教育科研引领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中央教科所“十一五”全国重点课题《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研究》《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和省级立项重点课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和省级立项课题《构建和谐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研究》等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中出现的热点、难点课题研究进展顺利。中央教科所“十一五”全国重点课题《学校特色发展的校本研究》课题继确定##市为课题实验基地后,市教育局公布56所实验学校,我所先后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成立了协作体并召开了协作体会议,组织完成了“学校特色发展校本研究”课题子课题申报。

2、坚持科学考评机制,落实课题研究过程管理,开展了课题中期检查。为了加强教育科研的过程管理,将教育科研工作落到实处、引向深入,确保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如期完成,我们完善了《##市课题中期检查评价细则》,作为对课题运行状态进行中期督查评价和年度考核课题研究评价的依据。6月组织了5个检查小组分别对各县市区在研课题进行了检查,落实课题的过程管理,检查学校研究情况,及时纠正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第4篇

1、中国高校课程结构分析

根据2013年在厦门大学举办的国际广告教育论坛所提供的《中外部分院校广告教育教学计划》,笔者选取了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为分析对象,发现其课程结构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和补修课程。这4所高校广告专业研究生学位总学分要求基本接近,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所占学分比例也大体相当。笔者综合了所选4所高校广告专业硕士教学计划的内容(详见表2),分析发现4所高校的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设置有较高的一致性:首先,都设有包含的公共课程;其次,专业基础课基本都是围绕传播、媒介等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课程,表现为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课程居多;再者,专业必修课主要以广告综合理论研究为核心,涉及广告运作管理、广告伦理法规等方面;最后,专业选修课涉及领域广泛,既有研究方法类的课程,也有广告专业实务课程,还包括营销、公关、媒体等方面的研究课程,有利于拓宽研究生的研究视野。

2、美国高校课程结构分析

根据2013年在厦门大学举办的国际广告教育论坛所提供的《中外部分院校广告教育教学计划》,本文选择了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佛罗里达大学、西北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4所美国高校为研究对象。他们都将广告专业设在其新闻或传播学院之下,其课程一般分为广告专业的必修课程、相关学科的选修课程以及毕业环节(包括论文和研讨会),所有课程基本要求学生在两个学年内修完,课程安排可由学生自主选择。通过对所选4所美国高校广告专业硕士教学计划内容的整理分析,笔者发现,与中国高校不同,美国高校广告专业在课程内容设置有各自的特点,这种差异在选修课内容设置与选择要求上表现得更为明显。比如西北大学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选修课/强化课程(con-centration)远多于其他高校广告专业,分为“品牌与广告策略”、“企业传播与公共关系”、“媒介管理”、“营销分析”、“直销与互动市场销售”5种类型。

二、中美广告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特点比较

1、学科归属

到2004年,根据《我该去哪里学广告和公关》所列美国129所设有广告专业大学的统计,有占总数近80%的广告专业设在新闻、传播或新闻/大众传播院系。而梳理中国高校广告专业所属学院,根据其不同的办学特色,将广告专业基本设立于新闻传播学院、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三类院系之中。就本文所选择的中美两国高校来看,其广告专业也基本都设于传播学院之下,尤其是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内容以新闻传播学为理论基础,为研究生广告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固的学科基础。

2、课程分类

中国的大学课程一般分为公共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其中公共必修课程为政治与英语,美国因社会体制与国情的不同,并没有开设此类课程。美国的研究生课程一般就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大类,有的学校会根据教学计划安排辅修课程、强化课程(concentration)等。本文所选的中美8所高校都会根据该校广告专业自身特色来开设不同的专业必修课,例如西北大学IMC项目就以整合营销传播相关课程为主。除此之外,中美两国也都同样开设了广告学理论与传播学研究方法两门核心课程。

3、课程安排

美国高校研究生的研究课程可提供多种方法供学生选择,美国学生可完全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和相应的教师,只需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选学足够数量的选修课,完成必要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毕业总学分即可毕业。因此,完全学分制也是选课制、导师制和弹性学制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比如佛罗里达大学并未直接规定具体的课程安排时间,但提供了一份“推荐课程列表”,让学生在课程安排选择时有所参考。而中国虽然也实行选课制,但在课程安排上却几乎是统一划定。

三、对中国广告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自1983年厦门大学成立广告专业以来,短短的30年间中国已然成为世界广告教育大国。在如此高速的规模发展形势下,如何提高我国广告教育质量则成为了国内广告教育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1、改革广告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

随着市场条件的成熟,广告业对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的需求日趋扩大。中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虽然已经开始重视专业型硕士的培养,但整体上仍侧重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专业型硕士的教学模式、课程结构、考核评价体系等都深受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的影响,并未形成针对性强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国内高校广告专业应拓宽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渠道,与资历雄厚的广告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为广告专业硕士研究生寻求更为广阔的实践性学习平台。

2、优化广告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第5篇

开幕式上,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志发称赞《旅游学刊》培养了一批大家、专家,希望《旅游学刊》能够越办越好,为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他还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角度,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希望与会专家多做一些基础理论的研究;第二,加强对发展战略的应用研究;第三,加强对国际经验的研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特别是始终把握国际发展的前沿动态,以引导我国旅游业科学发展;第四,需要加强对热点问题的研究,不仅要关注导游管理、职业分类、产业政策等“老大难”问题,还应该留意空白性的问题。

一、主题报告

来自国内外的4位著名学者为大会做了主题报告。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旅游学刊》名誉主编刘德谦以《学科成长的时代推手――关于我国旅游学科成熟度的讨论》为题,探讨了旅游学科基础理论已经建立,并在不断地得到丰富;旅游法规体系和旅游标准化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旅游合作和旅游行业运行的规范,从而优化了学科研究的对象等10个旅游学科成熟的表现。

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小安教授做了题为《顶天立地――关于中国旅游研究的几点认识》的演讲。所谓顶天立地,涉及中国旅游研究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回归原点,是立地;一个是引领前沿,是顶天。目前的旅游研究首先需要回归原点。而原点的研究,一是旅游的元哲学和元理论;二是描述,对涉及旅游的各个方面进行完整的描述;三是解释,对各种现象进行深入的解释,形成理论的说服力;四是分析,需要建立体系和框架,形成理论的系统化。

中山大学校长助理、旅游学院院长保继刚教授以《中国旅游研究:回顾与展望》为题,分3个部分梳理了海外学者对中国的旅游研究、中国学者对中国的旅游研究的特征,以及未来中国旅游研究的发展方向。关于中国旅游研究的未来,保教授指出了4点方向:第一,持续关注旅游研究的理论建构;第二,强化旅游研究的知识/理论输出;第三,提升旅游学术刊物(平台)的水准;第四,提升旅游应用研究的水平与深度。

英国萨里大学教授、国际公认的权威旅游学术期刊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主编John Tribe结合近年在Annals上发表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国际旅游研究的现状、趋势及创新,为国内旅游学术研究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等方面带来很多带来很多新的理念和思考。

二、主题论坛

本次年会设置了4个主题论坛以及教育论坛和博士论坛。

第一论坛为“‘十二五’期间中国旅游研究的五年规划”,由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主持。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教授宋海岩,北京大学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主任吴必虎,北京首都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首旅建国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润钢,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崔凤军,去哪儿网副总裁张泽,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宁泽群围绕此议题进行了探讨。

宋海岩、吴必虎、宁泽群回顾总结了中国旅游研究的变化及旅游研究对象等方面的转变。宋海岩介绍了国外的经验,例如政府提供研究经费和教学经费,学校研究成果要能够应用到实践当中,而业界也参与学校的教研和课程设置,同时企业也可以提供一些研究经费,但学校研究体系跟实际有差距的现象是一直存在的。崔凤军特别指出,目前中国旅游学术研究亟须解决两个问题:建立旅游研究的范式;旅游学科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的一些方法和理论问题。张润钢、张泽作为旅游业界的专家代表,从企业的具体实践提出,目前的研究成果很难在企业转化成实际成果,迫切希望旅游研究能够有更新的实践性成果。

此外,论坛嘉宾还对如何将中国旅游研究推向一个新高度进行了讨论。吴必虎指出,应该做些应用理论研究;教育部要推进旅游学科的一级学科建设;国家旅游局要重视专家的作用。

第二论坛为“‘十二五’期间城乡统筹与旅游发展”,由青岛大学旅游学院院长马波主持。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光,著名农村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海南省旅游委巡视员陈耀,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杨振之,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汪宇明参加了讨论。

光首先表示,目前的城乡统筹有很多内容,主要是政府主导,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考虑,是城市的发展。具体到与旅游相关的方面,现在城市旅游是要考虑如何能够提高水平,而乡村旅游重点是考虑如何进一步开发,城乡旅游都要做出自己的特色。于建嵘提出,要把人文、文化、爱心、物质融合在一起,公益旅游是一种好的方式;要从人文的角度来理解城乡统筹,一定要尊重农民的利益、尊重农民的权利,使农村生活多元化,而不是大规模搞土地流转。杨振之结合成都近年来在城乡统筹方面的实践,分别从城乡统筹中涉及的制度问题和旅游发展在协调城市和乡村发展关系的作用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汪宇明提出,上海要率先建成全国城乡一体化格局,路径有很多,但最新的动向集中在公共服务的根本性并提出了一个顾虑,即乡村被城市化。陈耀结合在海南的工作经验谈到希望由旅游推进城乡统筹,提出“乡城统筹”的概念,认为在科技进入农村、资本进入农村的同时要保障农民的利益。此外,专家们着重探讨了土地流转、尊重农民的权利和利益、公正性等问题。

第三论坛为“中国旅游研究的国际化”,由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朱f主持,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院长谢彦君、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副教授肖洪根、安徽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陆林、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邹统钎、南开大学教授李天元、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李享参与讨论。

谢彦君表示,中国旅游研究的国际化应该体现在3个层面,即视野、方法、规则。研究者不仅要有更加宽泛的、世界性的视野;进行科学研究所使用的工具和交流核心研究成果的平台要国际化;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则也要符合国际规则。肖洪根分别从技术和知识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第一是非英文国家开展的旅游研究,走国际化的道路应该是一种趋势;第二是知识传播过程当中,或者是科学传播过程当中的“大同”主义。陆林从三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一,中国旅游研究首先要接受西方的一些研究方法、价值观、思想,然后用这样的 视野来开展中国的研究;第二,中国旅游研究要有更多的独立思考,立足于本土,立足于民族化;第三,贯通中西文化。邹统钎列举了一系列数字,显示出中国的旅游研究在世界范围取得的成绩还是值得肯定的。李天元阐述了他对中国旅游研究国际化的理解,即国人的旅游研究要能够融入到国际社会当中去,拥有跟国际沟通的共同话语权的平台,并通过国际化更好地了解别人、宣传自己。李享则围绕世界关注中国,中国的旅游研究关注国外的旅游情况不足,以及中国更应该关注世界3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第四论坛的主题为“30年来中国旅游研究成果总结与当前走势”,由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张辉主持,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石美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张凌云、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教授马耀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庄志民、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马勇参与讨论。

论坛专家认为,30年来中国旅游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学科建设、理论研究亟待提升。在总结成果时,专家们围绕重新回归到旅游学研究本质、旅游研究范畴、旅游的研究角度等最基本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在谈及未来旅游研究的走势时,马耀峰提出旅游学从借鉴、整合到提升、优化的转变的趋势,学科融合、学科深化和学科体系的构架亟须共同努力。庄志民提出要从辩证思维来理解走势,旅游产业研究要从经济为中心向以经济文化为中心转变,并且搞清楚旅游研究和实践的本源和去向问题。马勇提出学科引领、产业支撑、产业融合三大走势。石美玉提出了消费者的问题是未来研究的一个热点。

该论坛的讨论吸引了台下嘉宾的积极参与。保继刚提出,希望增强旅游研究者内部的凝聚力,旅游学科应为产业发展解决更多实际问题,并培养一批坚定的旅游研究追随者。朱f也认为,过去30年旅游的发展,最大的成就是有一群数量庞大的、有无限热情和能力的一个群体的出现。

本次年会特别设置的教育论坛以“‘十二五’期间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创新”为主题,由吴必虎教授主持,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院长谢彦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谷慧敏、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王美萍、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常务副院长彭青、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夏赞才、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赵黎明参与讨论。

吴必虎与嘉宾们分享了目前旅游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首先是中国高等教育在旅游方面的增长情况;其次,学院办的旅游系专业方向非常多;最后,是专业教授的从业经验丰富,有70%的人教学经验丰富。谢彦君谈及目前国内旅游教育现状的3个方面:全国的院校数量很多;各院校教师数量差别相当大;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谷慧敏谈及目前旅游教育受到了教育体制的制约,使得很多老师不能深入到行业一线进行深度的接触。夏赞才认为旅游教育的问题是其结构性的问题。王美萍认为在“十二五”期间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创新这个阶段,教师的创新和发展显得更为重要,教师队伍应该是以规模为基础,以质量为榜样,以功能为特征。彭青提出课程计划应该兼顾职业导向和未来导向两个方面,或者是通识教育导向。赵黎明认为,老师应该在完善自己的同时,还要站在更远的角度看旅游学科发展。

本次年会还专设了博士论坛,为学术新秀提供展示成果的机会。共有16名博士代表做了精彩演讲,并得到了宋海岩、张辉、许春晓、肖洪根等专家中肯的点评。

三、学术委员工作年会及颁奖典礼

本次年会专门召开了《旅游学刊》首次特邀学术委员工作年会。学术委员们首先投票评选了“大地风景杯・《旅游学刊》2010年度十佳论文”,然后围绕如何进一步提高办刊水平和办刊质量、如何更多的吸引国内外优秀论文、栏目设置、封面风格等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第6篇

〔关键词〕初中生;人格;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报告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4-0016-03

一、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后,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中学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学是人生变化最快、最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运行系统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如何塑造中学生完美的创造型人格是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课题正是以心理健康干预对中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为研究目的,以2006年9月入学新生为观察样本,运用观察、调查、测量等研究方法,探讨如何塑造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和学生座谈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

2.文献资料法: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基础和信息资料,拓宽思路,提供更完善的方法。

3.案例分析法:围绕典型活动及经过筛选的学生开展系统性的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训练等教育活动,对样本开展纵深研究,以寻求有效的对策。

4.统计分析法:通过分析揭示现象的矛盾及规律。对大量零星的、杂乱无章的调查信息进行简缩、概括,使其显现清晰的特征和规律。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不同年级的城市中学生可能存在的人格障碍或人格缺陷、形成原因及其危害;

2.探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通过合理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中学生健全人格;

3.注重教师队伍的心育观念更新,探寻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业教育之间的协调发展之路;

4.增强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5.建构适合城市初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模式。

四、研究过程概述

(一)前期准备(06年3月~06年9月):对取样班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评,并通过调查,分析其心理障碍的成因(学生、教师、家庭三个维度),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二)实施干预(06年9月~09年4月):矫正研究阶段,通过长达三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三个层面),干预取样学生的人格形成,进行跟踪测评,分析干预效果。

(三)总结阶段(09年4月~09年6月):对取样学生进行最终测评,与入学测评进行数据对比,分析其心理健康成长水平,将取得的成果、经验、教训一一总结,构建适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

五、研究成果

(一)构建了“三维三层三步”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所谓“三维”,指从学生自身、教师、家长三个层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时,注重三维之间关系的协调处理;所谓“三层”,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关注到学生自身所处的受教育层次,对于初中生而言,可以理解为三个不同年龄阶段面临的主要心理困惑及解决方式;所谓“三步”,指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紧密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期性和时效性,通过“测评筛选―心育干预―跟踪反馈”三个步骤开展研究和教育,力图实现尽早关注学生心理障碍,及时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全面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

图 1 “三维”释义图

如图1所示,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本课题组成员认为,要从学生、教师、家长三个维度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责任必须由学校担任。图中①处只有师生两个维度,②处只有学生、家长两个维度,③处只有教师、家长两个维度,④处为三维交叉点。在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初期,往往更着眼于①处,随后,才慢慢发展到③处,进而延伸至②处,这一普遍规律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育的目的是使中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此,一切心理健康干预的手段必须经由教师、家长去共同影响学生,进而转化为学生的自身需求。从这一意义上,课题组得出了“三维”教育这一模式,并做了许多具体而有意义的工作。

图 2 “三层”释义图

如图2所示,心理健康教育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具有发展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有差异性,为此,课题组在开展研究之初即确定了根据学生所处的年级和实际年龄,采用不同的心理健康干预方式。例如:针对普遍存在的交往问题、入学适应问题等,学校在七年级以“心语社”这一课外学生社团的方式,开展了团体性的心理适应性训练;针对八年级出现的男女生情感问题、学困生挫折、因青春期叛逆产生的家庭问题,采取一对一的面询方式;针对九年级出现的升学压力、职业选择问题,开展了主题研讨会。

图 3 “三步”释义图

如图3所示,“三维”“三层”面向的是大部分学生,而“三步”则是侧重于对经过前期测评后具有严重心理障碍甚至是人格问题的学生进行干预。这三个步骤的核心步骤是干预。此处的测评筛选一般是指入学检测,也不排除因出现特殊症状而进行的针对性测评。而跟踪反馈是指在经过一段时间(至少3个月至6个月)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以后进行二次测评,根据测评的结果考虑是否中止干预。

(二)搭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平台,营造和谐的校园心育氛围

1.“心语室”――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在合肥市初中率先成立心理咨询室,由已取得心理咨询师证的五位心理师和德育专业教师担任心理健康教师,每周一到周五轮流值班接待来访学生,同时接受家长、教师咨询。

2.网上心灵驿站――三维交流的快速通道。在学校的德育在线网站上设立论坛,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网上点对点的直接咨询,网站的留言反馈版块和校讯通平台同时接受家长的咨询。通过这种方式,一些涉及学生隐私的话题能够有效地收集到心理教师处。

3.心语社团――学生喜爱的心灵家园。心语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生力量,它的成立为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学生在此学习初步助人自助的技巧,在完善自己的同时将心理学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明显提高,教师心育能力有了可喜的进步

实施课题研究的三年多时间,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发挥出实际效果的三年,也是培养教师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三年。学校于2007年12月承担了合肥市首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讨会,课题负责人曹秋敏校长作了题为《从“心”沟通、共创和谐》的工作汇报;2008年安徽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修会上,课题负责人曹秋敏校长应邀参加会议,并详尽地介绍了我校自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申报以来,围绕课题工作开展的一些工作,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与会兄弟学校的高度肯定;课题组成员先后参加省级立项课题研究工作检查暨成果交流会、省心理学会年会、第三届21世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论坛等,向大会递交研究论文,多人分获不同等级奖项数次;课题组主要成员杨梅艳老师主讲的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安徽省初中的示范课,受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陈虹博士的高度评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刊登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的安徽专刊中。

六、存在问题

1.心理健康干预方式较单一。目前,我们主要采用测评、筛选、约谈的方式对部分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这一方式的好处是有科学性和针对性。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感到,其实许多心理问题在学生中具有广泛性。下一阶段,我们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一系列教育面更广、互动性更强的心理活动课。

2.咨询室潜在功能待挖掘。心理咨询室成立至今,在学生中的影响不是很大,只具有阅览室和个体咨询室的功能,如果能进一步地充分利用这一空间,多方位、多时段地对学生开放,在布局上更有趣味性,对学生们会更具有吸引力。

第7篇

现今的语文教学,依然存在着三多三少的弊病。即:一是教师讲得太多,而学生读得少,写得少。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须有一定量的积累才行。学生只有在阅读上有了一定量的积累,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才会有丰富的语言材料,写作时才会“为有源头活水来”。二是课堂上教师对文本的分析太多,而对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规律,养成良好的母语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指导太少。有的甚至要求学生背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搞架空分析,把活生生的文本搞得支离破碎。三是课内课外做作业的时间太多,而学生用于课外阅读、写作及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太少。语文教学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把语文课变成了纯技术的训练。提倡诵读把时间还给学生,书声朗朗,这本身就是鲜活的语文实践。有些教师搞的“花架子”倒不少,追求表面热闹,实乃本末倒置。

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过程,实乃直觉体悟文本内化言语的一种基本方式。三国董遇所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知其深悟“读中三昧”。可见诵读能深入领会文本的意蕴,体味其中的精妙。杜甫有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知诵读能丰富胸藏,对作文大有裨益。清人郑燮所谓诵读诗书能“涤除俗气,解人愁怀,鼓人兴致”。诵读岂不是又能激发兴趣,涵养德性。“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

桐城派是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文学家们就大力提倡诵读。代表人物刘大在《论文偶记》中写道:“凡行文多寡短长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其要在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之喉吻者便是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在《家训》中亦言:“熟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味来。”

古今学者都非常强调“因声求气”。气韵贯通,上下谐和,方能领略文本的妙处,才会受益良多。清代学者梅曾亮云:“夫观书者,用目之一官而已;诵之则入于耳,益一官矣;且出于口,成于声,而畅于气。夫气者,吾身之至精者也。以吾身之至精,御古人之至精,是故浑合而无有间也。国朝人文,其佳者固有得于是矣;诵之而成声,言之而成文。”[1]清代学者方东树的观点与之同出一辙,并都指出这种“求气”之法对写作的巨大功效――“夫学者欲学古人之文,必先在精诵,沉潜反覆,讽玩之深且久,暗通其气于运思置词抑拒措注之会,然后其自为之以成其辞也,自然严而法,达而臧;否则,心与古不相习,则往往高下短长龃龉而不合。”[2]现代学者周振甫先生也认为:“作者由气盛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从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所以古人要求“必讽诵之深且久,使吾之心与古人沂合于无间,然后能深契自然之妙,而终极其能事”。即清代学者何绍基所言:“今人通籍或成人后,即不肯高声读书,此最是大病。……再一吟讽,神理音节之妙,可以涵养性情,振荡血气,心头领会,舌底回甘,有许多消受。”[3]清代学者张裕钊还指出默读“专以沉思力索为事者”可以得到启益,但跟因声求气达到的“心凝形释,冥合于言议之表”的诵读相比较,其境界还是大相径庭。[4]

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用心理学、生理学原理对该现象作出解释。他指出诵读也是一种模仿。它模仿的是作者喉舌筋肉活动技巧。久而久之,作者的神气音节就在读者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5]到自己作文时,喉舌筋肉也自然顺着这个痕迹活动,出现所谓“必有句调奔赴腕下”的功效。[6]

在现代语文教育史上,对诵读阐述较多的是朱自清先生和叶圣陶先生。

朱自清先生对各种读法作了学理上的梳理考辨,并反复强调“读的用处最广大,语文教学上应该特别注重它”。[7]一方面他承继了传统,认为诵读有助于了解和欣赏,因为“文言文和旧诗词等,一部分的生命便在声调里;不吟诵不能完全领略它们的味儿”。[8]另一方面他针对现实提出诵读文言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9]诵读白话“不但可以帮助写,还可以帮助说”等具有时代特色的观点。对于如何诵读,他提出了两个最基本的要求,第一要口齿清楚,吐字分明;“第二得多练习,曲不离口,诵读也要如此”。[10]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两个较高的要求:一是诵读时得努力地从揣摩作品中包含着的“一些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及“古人的心怀与奥蕴”,力求有深切的理解和体验;二是诵读时,还得不忽略“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等言语形式方面的训练。否则“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词汇、字句、篇章、声调里”。[11]至于诵读的教学安排,他的做法是“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自己练习着读,有时还得背诵”。

叶圣陶先生的主要观点是,学语文必须“心眼口耳并用”,诵读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这对于纠正当时学生普遍“读和念”得很少,只做到一个“看”的偏误很有指导性。叶老又提出了一个可贵的主张:既不忽略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也不忽略心眼口耳并用的诵读。诵读要讲究方法,叶圣陶先生特别提到了范读和美读。他指出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12]比如,有位教师在教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法庭诉讼”一场时,就成功地利用了范读来启发学生对语言的情趣敏感。文本中同样一句赞美鲍西亚的话,那“公平正直的法官,博学多才的法官”,当它出自夏洛克之口时,这位教师读得稍快,语调上扬,重音在“法官”,这么一读,夏洛克那浮滑不实、阿谀奉承的丑态便活生生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当它被葛莱西安诺略加改变(啊,公平正直的法官!听着,犹太人;啊,博学多才的法官!)用来“回敬”夏洛克的时候,教师读的意味深长――开头一个“啊”是对鲍西亚突然亮相,好朋友化凶为吉的惊喜之叹,读第四声;“公平正直”是最初的直感,稍快,“法官”重音轻读;“听着,犹太人”是对夏洛克的警告,中间稍停顿,含有教训的意味;接着一个“啊”,表明对鲍西亚有所理解,稍长,读第一声;“博学多才”是叹服鲍西亚使夏洛克处于自作自受境地的机智,稍慢,“法官”两字仍重音轻读,有引以自豪之意。就这样,同学们在聆听范读中,已不知不觉地接受绝妙的言语熏陶,对看似平淡无奇的台词内容也就心领神会。

所谓“美读”,叶圣陶先生说:“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即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所要求的要读出文章的“风格神采”,黎锦熙先生所言的“审美的读法”。叶圣陶先生还强调,倘“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13]可见,教师指导学生“美读”就是指导学生沿着言语作品这一阶梯去攀登文本作者的精神境界,攀登的过程就是文本的思想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情感的过程。著名朗诵艺术家雅坤、夏青、林茹、乔榛、丁建华等人对一些优秀文学作品妙趣横生、动人至深的“美读”,就曾在笔者所任课班级产生过难以忘怀的强烈共鸣。

要之,诵读使静止的言语作品充盈着生气和活力,即言语作品的魅力在诵读活动中得以充分的彰显。文本结构上的起承转合与内容上的思想的曲线波动在诵读活动中才能尽得风流。谁诵读谁知道,诵读之妙,声情并茂,妙在其中!

注释:

[1][2][3][4]贾文昭编.中国近代文论类编[G].安徽:黄山书社出版社,1991:593―597.

[5]唐彪.家塾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92.

[6]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213.

[7][8][9][10][11]朱自清.朱自清论语文教育[C].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103、63、61、110、114.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师;科研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069-02

高职高专是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多元化形势和生产力水平发展需要而设立的、以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级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高等教育机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职业技术教育是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高职高专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因此,高职高专教育要突出实用性,以学生的职业道德、综合素质与动手能力为培养重点。而这些素质的培养需要教师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国情的差异,在高职高专,科研工作显得高不可攀,望尘莫及。不重视科研严重阻碍了高职高专的发展,制约了高职高专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提高。笔者拟分析高职高专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必要性以及高职高专教师科研现状及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提升高职高专教师科研能力的几点构想。

高职高专教师科研

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是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高专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高职高专教育的本质特征是高等性、职业性,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就是要根据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技能和一定的科研能力,使学生读书期间就能顺利完成上岗前的实践训练,为毕业后的就业奠定良好基础。这就需要高职高专教师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较高的科研素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高职高专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游刃有余,培养出高质量的高职人才。

是高职高专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 高职高专教师的“双师”素质对高职高专教育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高职高专教师要成为一名高水平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雄厚的学科知识,更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和应用开发研究能力,要能结合生产和服务中的实际问题展开研究,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科研素质是高职高专教师专业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能力、提升专业精神、形成自我专业特色的内在动力。

是高职高专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2006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这就告诉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现在已进入内涵发展阶段。《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还就诸如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训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示范性院校建设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和要求。所有改革都离不开教师,但目前高职高专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欠理想。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除了教学要有所创新外,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同样至关重要。“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钱伟长院士的这句话是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精辟论述。高职高专教育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教学、科研“双管齐下”,只有这样,教学改革的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高职高专教师科研现状及问题

科研意识不强 大多数高职高专教师认为,科研是普通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专利”,高职高专院校是以教学为主的大学,其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教师只要教会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即可,科研工作是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没必要搞科研。对有利于高职高专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联系密切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大多数高职高专教师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错误地认为那是企业和行业的事,与高职高专院校相隔甚远。

科研目的不明确 目前,在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队伍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科研目的不明确的问题。很多教师只是为了职称晋升而申报课题或撰写论文,职称晋升结束后就不再搞科研,从而导致有的教授或副教授多年没有科研成果。有的高职高专院校为促进科研把科研成果与教师考评挂钩,部分教师为完成科研任务而被动进行科研。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科研本身的内在动力,也无法体现科研对社会进步的作用,从而产生许多不良后果。

科研成果等级偏低 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数从中专改制而来,其教师在专业领域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但由于原来的中专学校对科研要求不高,教师对科研理论与方法的掌握有一定的欠缺。另外,大部分教师受外语水平的限制,难以及时了解国外最新科研动态。部分教师缺乏综合研究能力,不完全具备包括研究方案设计、资料收集和处理、调查研究和提炼研究结论的逻辑思维能力等在内的综合研究素质。基于此,很多高职高专教师尽管力所能及地进行科研,也发表了不少论文,但科研成果等级总的看是偏低的。

科研条件不理想 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在科研课题申报、科研工作条件等方面与本科院校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尽管部分教师在开展科研工作方面有兴趣和激情,但要取得较好的成果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另外,很多高职高专院校本身经费就少,有限的资金已投入到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上,教师很难获得科研经费的大幅度支持。加之校际、校企、校政等合作交流的渠道不畅通,教师很少进行社会实践或到企业一线参与解决实际问题,而高职高专科研主要应以实践应用和实践开发为主,这就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科研团队合作少 很多高职高专教师缺乏团队合作意识,采取单打独斗的方式进行科研。部分教师由于科研能力较强通过这种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大多数教师而言,特别是年轻教师,由于不熟悉科研理论和方法,又没有组建科研团队,在科研的过程中摸索时间长,效果不理想。

科研精力不够 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高职高专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专业的调整充实和新专业的开设使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可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教育加大了高职高专教师的工作难度,无形中增加了教师职业适应的难度,给教师带来了较大的职业压力。同时,由于高职高专发展速度快,高职高专院校专职教师担任班主任的比例很高,在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上“两头抓”,而高职高专学生难管是公认的事实,并且由于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专职教师少,课程任务重,高职高专教师负担沉重,从事科研的精力也随之减少。

提升高职高专教师

科研能力的途径探索

转变观念,增强科研意识 高职高专院校的内涵发展就是要处理好学校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形成特色,创出品牌。科研是高校的三大功能之一,教师不搞科研,就无法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动态与最新技术,就无法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高职高专教师要将学生培养成能不断摄取知识,自我更新、独立钻研、富有创新意识的高技能人才,必须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科研能力与科研方法进行指导。因此,从高职高专的健康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来看,高职高专教师要提升科研能力必须转变观念,增强科研意识。一方面,要加强科研的主动意识,有敢于尝试的勇气,积极参与各类课题的研究与申报,积极主动地到生产第一线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虚心学习别人科研成功的经验,通过积累,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完善制度,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高专院校很缺乏名家、大师级的科研领军人物。因此,在科研队伍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团队作用,高度重视科研团队的建设,争取走“外引与内培”相结合的道路,把重点放在对校内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上,依靠自身力量,不断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高专院校自身科研实际的自主创新、特色发展之路。同时,要大力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提高高职高专教师的科研能力。

因地制宜,改善科研条件和环境 高职高专院校学术氛围不浓、科研条件不理想是客观事实,短期内也不可能彻底改变。但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而应因地制宜地创造条件尽量改善科研条件。如,可以通过积极寻求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利用他们先进的科研条件申报项目、从事科研活动;也可以通过校际、校企、校政合作等各种渠道参与地方相关部门的各种研究工作。这些都可以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突破科研条件困境的途径。

立足实际,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高职高专教师进行科研时大多数注重思辨研究,不注重与基础教育和相关行业密切联系的应用性、实践性研究。教师科研个体化和分散化导致很多科研选题层次不高,理论思辨多,实践研究少,导致成果实际应用或成果转化不理想。同时,大多数科研不注重社会需求,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知识与区域经济建设紧密联系起来,缺乏科研成果的转化意识。其结果是,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及科研服务于社会的作用发挥不明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不突出。因此,要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必须引导教师从课程改革、专业建设等方面入手,真正做到以研促教、以研促改。

参考文献:

[1]肖晓莺,张稳根,蒙生木.论高职教师科研综合素质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7(3).

[2]李胜利.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及对策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

[3]谭荣波.提高师专教师队伍科研素质的几点设想[J].广西高教研究,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