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

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01 16:25: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

第1篇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一般来说,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客体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普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所获得的规律可以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关系所获的规律也可以丰富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传统上着重于研究个体、个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社会心理学则着重于研究群体中的个体、群体、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个性心理学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复杂。美国心理学会迄今仍把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放在一个分支里。一般说来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个性特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涉及自然和教化的关系、涉及较稳定的心理特质,而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直接社会情境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这个情境的解释的作用。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现表明,直接社会情境的作用往往被低估了。

社会心理学的专题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下半期。1860年出现了拉察鲁斯和斯坦塔尔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系列论文。此后,塔尔德的《模仿律》西格尔的《犯罪的群众》、勒邦的《群众心理学》等著作陆续出版,为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德国心理学家默德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虽然用实验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可以上溯到1898年特里普利特关于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但真正开创、推广这个方向的是奥尔波特和默德。在他们之后,实验社会心理学才开始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流。

奥尔波特的著作《社会心理学》问世以后,社会心理学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1928年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法,把由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开始并成为当时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态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诺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1938年勒温把场论引进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个人生活空间或场的概念,认为行为是个人特点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20世纪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勒温的影响下,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群体影响和态度问题。

50年代,阿施等人开展顺从的研究。以霍夫兰为首的耶鲁学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说服的研究。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这个理论成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奠定了基础的归因理论成了研究重点。80年代以来,认知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心理学日益受到重视。

中国社会心理学在50年代以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过。早在清末民初,已有人介绍过作为心理学重要分支学科的社会心理学。20年代出版了勒邦的《群众心理学》、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以及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等重要著作的译本,中国学者自己也编写了一些社会心理学著作。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所不同。早期的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大型群体和群众的心理现象,如拉察鲁斯、斯坦塔尔、冯特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塔尔德、西格尔和勒邦关于群众心理的研究。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还有影响,如塔尔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体极端化和个性消失的思想等。20世纪初态度的研究成为中心。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出现以后,社会促进的研究成为中心。以后,群体过程、说服、顺从、认知失调、归因等分别成为某一时期的研究中心。

美国是研究社会心理学最多且最有影响的国家,它的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往往影响到其他国家。1980年,美国心理学家斯密斯等人对1979年美国主要社会心理学刊物发表的文章作过一项调查。这项调查表明,研究最多的是归因及态度和态度改变,论文达50篇以上;其次是社会和人格发展以及认知过程,达40篇以上。

第2篇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是高素质人才的根本,当前,虽然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然普遍存在,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很多人都认为大学校园是一个世外桃源、天外净土,然而就在这一方圣土之内却隐藏着诸多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就是目前困扰着大学生的首要问题之一。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5岁之间,从心理学观点来看,他们属于青年中期,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如辩证思维的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完善、同样群体的形成、价值体系的稳定等等,但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也有自己的一些独特性:1、大学生的智力发展通常比较好,基本介于中上智力和高智力水平之间;2、考试焦虑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普遍性问题;3、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存在光环效应,他们与同龄人相比,往往有更多的成功经历,也被寄托了更多的希望,因此自我评价会有偏高的可能;4、大学生的价值准则倾向于理想化,具有明显的离散特征,当他们被个体调用来进行社会行为判断时,当事者便会表现出明显的苛求现象或理想化倾向。

    正是由于高校学生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段,且此年龄段是其心理发展处在由不成熟走向成熟但尚未成熟的重要阶段,即处在心理断乳期,因此他们在这一时期内最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和困惑:

    1、 理想与现实方面。大学生对未来有自己的设想,且一般理想比较高,希望将来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社会有用之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难以找到实现理想的途径,有时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没有克服的信心和方法;有的学生眼高手低,不喜欢“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只想做大事而一鸣惊人,这就必然产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2、 自尊与自卑方面。大学生是经过激烈的竞争才进入大学校园的,他们是青年中的佼佼者,因此容易产生优越感和自豪感,然而,大学里人才济济,许多高中时期的尖子优势不再明显,他们失去了往日的荣耀,易产生心理失衡。有的同学因此就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产生了自卑感、挫折感和焦虑感。

    3、 动力心理方面。一些大学新生常常在考大学的目标已达到后,很快便失去初进大学的新鲜感,丰富多彩的

    大学生活在他们的眼里却黯淡无光,他们对学习来不了兴趣,对活动提不起精神,一些大学生自我意识缺乏稳定性,容易受外界因素左右,不能全面认识和正确评价自己,难以建立自信心,从而缺乏心理发展的动力。

    4、 学习和创造心理方面。目前大学生反映最大的问题是考试焦虑。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机功利化,学习动力不足,相当多同学是为了应付不得不参加的考试而学习,面对市场人才竞争的压力,他们内心都有危机感,但真正学起来仍然没劲。加上大学宽松的学习环境,不少同学个人约束力差,自制力弱,学习成绩自然也差了。成绩差反过来又影响了学习心理的健康发展,更谈不上创造心理的发展了。

    5、 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大学时代是一个渴望友情又追求孤独的时代,大学生们既希望有一方完全属于自己的自由角落,又害怕孤独,他们常常处在个体心理闭锁又渴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心理冲突中,不少同学将人际关系不适列为仅次于考试焦虑的影响心理健康的问题。少数同学甚至产生社交恐惧,部分同学则因与其他同学发生争吵或矛盾,不会处理而十分苦恼。

    6、 性心理和恋爱心理方面。大学生已进入性生理成熟和趋向成熟的阶段,而他们从校门到校门的学习生活经历导致了他们社会化过程的后延,致使他们的性心理的成熟落后于性生理的成熟,加上性知识的匮乏,他们常常在正常的性幻想、性梦、性冲动后产生罪错感,少数同学甚至因此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爱情中的情感纠葛,或失恋后承受不了压力而轻生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7、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高校贫困生作为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特定的成长环境以及特殊的成长经历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和心理素质的缺陷,给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带来了负面影响。贫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在:(1)、自卑与自尊交织;(2)、焦虑与抑郁并存;(3)、敏感与孤僻共生;(4)、无奈与愧疚交错;(5)、嫉妒与怨恨相伴;(6)、虚荣与依赖互融。

    8、 情绪心理和挫折心理方面。大学生的社会情感丰富而强烈,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内隐性,他们容易受外界和暂时因素的影响,情绪反应很容易被激发且难于控制,因此他们对因考试失败、交友受挫、失恋、择业失败而引起的挫折情绪体验表现出承受力低的倾向。

    9、 择业心理方面。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十分突出,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他们出现了种种不正常的择业心态。诸如:择业恐惧心态,表现在不了解就业政策和社会需求,面对“自主择业”不知所措、甚至恐惧;盲目攀比心态,表现在择业期望值过高;急功近利心态,表现在对职业和单位的选择上过分功利化和经济化;择业过程中的心态失衡,如择业中的自卑、嫉妒、焦虑等。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状态是普遍现象,据调查,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约占20%~30%,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者约占10%,有严重的心理异常者约占1%,且该比例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因此帮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势在必行。

    首先应该要从学生自身出发:

    1、坦然面对

    出现了心理问题不必如临大敌疑神疑鬼,有些人在情绪上出现一些困扰,或者在身体上出现某些不适就如“惊弓之鸟”,担心焦虑造成“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其实心理健康也和身体健康一样,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应该要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坦然面对。

    2、别急于“自我诊断”,也别讳疾忌医。

    心理健康本身多种多样,成因往往复杂,切勿盲目的从一些书籍上断章取义,而急于对号入座。弄清问题虽然是必要的,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都是“成长中的困扰或矛盾”,不必杞人忧天,而应该认真审视自己并与同学、朋友、老师或者家长沟通。

    3、转移注意力,调整生活规律。

    心理问题往往是越关注便越觉严重,所以不要老盯着自己的问题不放,而应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生活中,调整生活规律,多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让自己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第3篇

【中图分类号】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12-1145-03

【关键词】 咨询;健康教育;研究;学生保健服务

朋辈咨询在美国已经有40多a的发展历史。笔者综述了朋辈咨询的定义以及开展朋辈咨询的意义和作用,介绍美国、我国台湾地区、大陆在朋辈咨询方面的发展情况,并对朋辈咨询的发展进行了述评。

1 朋辈咨询的概念

朋辈咨询(peer counseling),又称辅咨询(paracounseling)、半专业咨询(paraprofessional counseling)、朋辈帮助(peer helping)、同伴教育(peer education)等。

Sussman[1]认为,朋辈咨询是指由受过半专业训练和督导的学生,运用言语或非言语的交流方式,对需要帮助的朋辈提供倾诉、支持或咨询服务。Varenhorst[2]认为,朋辈咨询是由受过训练且接受督导的学生来执行助人工作之历程,其服务对象只限于年龄相近的求助者及他人转介的当事人。Tindall等[3-4]认为,朋辈咨询是指非专业工作者作为帮助者所采取的人际间的帮助行为。认为朋辈咨询是指由受过训练的学生,在专业人员督导下,提供倾听、支持、意见沟通,但很少或不给予劝告,以为其他同学服务的过程。

我国学者也对朋辈咨询作了概念上的界定。陈国海等[5]认为,朋辈咨询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孙炳海等[6]认为,朋辈咨询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庄涵茹[7]认为,朋辈咨询是指学校咨询人员鉴于服务的需求,运用与受辅对象年龄层接近或稍长、有相似经验的学生,经挑选并予以短期的训练,以期这些半专业的助人者即朋辈咨询员,能够对其他学生提供倾听、同理与经验分享,以协助同学探索自我、适应环境,增进自我成长的一种咨询方式。

2 开展朋辈咨询的意义和作用

Tindall[4]认为,朋辈咨询是最有效的预防策略之一。从朋辈咨询的发展历史来看,朋辈咨询的产生首先归结于社会对咨询需求的增加与咨询服务部门无法满足需求之间的矛盾。为了弥补专业咨询人员的不足,培养具有一定咨询理论和技能的非专业人员就应运而生。

从心理咨询工作的发展方向来看,已经从障碍性心理咨询模式转变为发展性心理咨询模式。发展性心理咨询模式的基本理念强调每个人都有接受咨询的需要,特别是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需要有人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发展的各个阶段,完成发展任务[8]。在这种理念指导下,需要更多的咨询人员参与到其中,帮助更多的学生完成发展任务,以达到全员咨询的目的。

景怀斌[9]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如有心理困扰或问题,最想寻求同伴的帮助,朋辈咨询容易为青少年所接受[9]。在心理咨询上,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能开展心理咨询,既帮助自己,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提高人际沟通、情感交流的能力;也希望能帮助他人,解决他人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升他人的发展潜能。朋辈咨询模式切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

3 朋辈咨询的发展简史

3.1 美国朋辈咨询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的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普遍存在专业咨询人员缺乏的现象,一些接受过半专业训练的人员逐渐受到重视。6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学者[10-11]开展学生学业朋辈咨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70年代初期,Hamburg等[12]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起了朋辈咨询运动。之后,朋辈咨询运动得到推广,朋辈咨询逐渐被大家熟悉和认可[13]。朋辈咨询大部分集中在学校,应用的领域涉及人格咨询、情绪咨询、自我探索咨询、生涯咨询、适应性(跨文化适应、学校适应)咨询、性心理咨询(避孕、、怀孕)、学业咨询、道德伦理咨询、药物滥用咨询、酗酒咨询、问题解决咨询、人际关系咨询、辍学咨询、危机干预咨询、经济问题咨询、时间管理咨询、社会兴趣咨询等。

起初,专业心理咨询协会将朋辈咨询的重点放在事务性的活动上,但有研究强调了朋辈咨询员人际交往的能力,并提醒不要将朋辈咨询员当作事务性的助理人员[14-15]。对朋辈咨询模式的逐渐认可与朋辈咨询产生的积极效果有关,虽然已有的研究在方法和实验设计等方面存在一些缺陷,但是有研究表明,经过20~40 h培训的半专业人员也能产生同专业人员一样的效果,并且有时候还会对个案产生积极的改变[16-17]。

美国已有2/3的公立高中开展朋辈咨询计划[18]。许多大学和高中设有学生朋辈咨询中心。如哈佛大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下设5个本科朋辈咨询团体和1个研究生朋辈咨询团体,提供学校适应、人际关系、学业、压力、性、饮食、酗酒等方面的咨询[19]。加州地区的诺哥中学提供多种朋辈咨询服务,九/十年级朋辈咨询员提供冲突解决的方法,参与最佳伙伴计划和社区服务计划;十一/十二年级的朋辈咨询员组成一个社区关照班,班级又分2个团体,大使团体负责策划社区服务计划,健康促进者团体负责处理少年的健康和社会问题,包括避孕、酒精和药物滥用、艾滋病、暴力和亵渎等,该校的服务计划曾获全国学校董事联合会(NSBA)优异奖和加州学校董事联合会(CSBA)金带奖[20]。佛罗里达州大西洋中学创办了一个TALK计划,该计划已有7 a的历史,培养了40名左右的学生。学生首先接受1个学期的培训,然后在需要的时候进入TALK中心开展朋辈咨询服务,学校给予这些学生学分。同时,朋辈咨询员每周还要进课堂1次,开展冲突解决和防止性骚扰的单元辅导[20]。

3.2 我国台湾地区朋辈咨询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台湾地区的朋辈咨询开始兴起,一些机构开始实施朋辈咨询计划,如生命线、家扶中心等[21]。

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开展了大量学校朋辈咨询的实证研究。李泰山[22]在1999年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73%的台湾高校已建立朋辈咨询组织。高中虽然也建立了朋辈咨询制度,但缺乏对朋辈咨询员的系统训练和评估,一些学校也由于缺乏经费的问题而无法持续进行[7]。

3.3 我国大陆朋辈咨询的发展 我国大陆朋辈咨询的发展较迟,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大学生艾滋病同伴教育方面。其中既有理论介绍部分[23],也有大量的实证研究。如徐刚等[24]在某医科大学挑选了18名大学生担当同伴教育者,经过2周培训后由他们对本校的265名大学生开展艾滋病教育,结果表明,干预组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得分较对照组有大幅度的提高。施榕等[25]在上海3所大学645名一年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性病/安全同伴教育,结果表明,目标人群的总参与率为92.6%,目标人群和项目监督者对教学情况评价分别为4.13分和4.56分(5分制),有93.2%的受教育者喜欢同伴教育的形式。

同时,研究者开始在中学开展艾滋病同伴教育,如王燕玲等[26]抽取北京市某重点中学高二年级421名学生为被试,结果表明,干预组在同伴教育后生殖健康和艾滋病知识的答对率比教育前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王作振等[27]抽取上海市某中学初一年级34名同学,开展性与生殖健康同伴教育,结果表明,实验组的知识和正向态度得分教育前后的平均增长高于对照组,学生对同伴教育以积极的评价为主。

除开展艾滋病同伴教育之外,研究者开始关注学生学业朋辈咨询。张双祥[28]探讨了24名中学生在英语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同伴作文修改和教师批改对他们定稿的影响,结果表明,教师批改作文更侧重于篇章宏观结构方面的修改,而同伴修改更侧重于微观语言方面的修改;同伴修改能够使作者增强读者意识,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写作中的优势和不足,强化了作者对于文章的主人翁意识,能够促进他们的合作学习。因而认为,同伴和教师修改作文的作用是互补的,在写作教学中应该将两者科学地结合起来。

另外,一些研究者开始系统介绍国外的朋辈咨询。如陈国海等[5]从理论和实践2个部分,系统地阐述了朋辈咨询的含义、主要理论与技术,朋辈咨询员的素质和培养,并从压力、人际关系、婚恋、学习、职业、物质依赖、自杀等7个方面探讨了朋辈咨询的具体应用。孙炳海等[6,29]介绍了朋辈咨询的含义、理论基础、类型、要求、一般技术、意义等。向光富等[30]介绍了美国大学朋辈咨询的兴起,朋辈咨询的定义、功能和特点、主要类型、实施原则,并为开展朋辈咨询提供了建议。

我国部分大学和中学创办了类似于朋辈咨询组织的学生社团,如心理互助社、心理学会、心理研究会,通过讲座、电影、沙龙、小品、心理测验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如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创办心理互助社,互助社成员由学生组成,协助辅导教师组织学校范围的宣传和辅导活动,自编《心灵相约》报,为低年级学生成长提供帮助,同时负责班级心理辅导的联络和宣传,作为联系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和同学之间的纽带,及时将班级出现的问题向教师反馈。学校探索建立“学生辅导员制”,对学生辅导员进行ABC理性情绪教育及相应的辅导方法培训后,让他们回班级以一对一的方式辅导其他学生;最后,完成认知家庭作业和开展反思交流。结果表明,这种辅导方式更受学生欢迎,学生辅导员的元认知监控水平和合理认知水平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31]。

4 启示和展望

美国的朋辈咨询已走上专业化和规范化的道路,从小机构到全国都设有朋辈咨询组织,有比较健全的制度和机构设置作保障。我国的朋辈咨询发展历史较短,专业性和规范性不强,服务的范围和对象还有很大的局限。借鉴台湾地区朋辈咨询的发展,应在朋辈咨询的经费划拨、朋辈咨询员的培训等几个方面加强组织和管理,以保证朋辈咨询的高效运行。

朋辈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既能减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压力,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专业咨询的效果。朋辈咨询既可以单独开展,也可以渗透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我国学校朋辈咨询的研究必将成为今后的一大热点。

5 参考文献

[1] SUSSMAN MB.The development and effects of a model for training peer group counselors in a multi-ethnic junior high school. Dissert Abst Int,1973(34):626.

[2] VARENHORST BB.Peer counseling: Past promises,current status,and future directions.//LENT RW,Eds.Handbook of Counselling Psychology.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1984.

[3] TINDALL JA GRAY HD.Peer counseling: An in-depth look at training peer helpers. (3rd ed). Muncie,Indiana: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Inc,1989.

[4] TINDALL JA.Peer power,Book 1: Becoming an effective peer helper and conflict mediator (3rd ed). Bristol,PA: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Inc,1994.

[5] 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5.

[6] 孙炳海,孙昕怡.朋辈心理咨询模式述评.思想?理论?教育,2003(9):65-68.

[7] 庄涵茹.高中生同侪生涯团体咨询效果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湾:高雄师范大学,2003.

[8] 刘宣文.论学校发展性心理辅导.教育研究,2004(7):55-59.

[9] 景怀斌.自我心理保健若干问题研究.广东社会科学,1998(4):111-116.

[10]BROWN WF.Student-to-student counseling for academic adjustment. J Perso & and Guid J,1965,43:811-817.

[11]VRIEND TJ.High-performing inner-city adolescents assist low-performing peers in counseling groups. Person Guid J,1969,47:897-904.

[12]HAMBURG BA,VARENHORST BB.Peer counseling in the secondary schools: A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project for youth. Am J Orthopsychiatry,1972,42(4):566-581.

[13]SALOVEY P,D'ANDREA V.A survey of campus peer counseling activities. J Am Coll Health,1984,32(6):262-265.

[14]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 (ASCA). Position statement: Peer facilitating. Alexandria,VA: 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1984.

[15]BROWN WF.Effectiveness of paraprofessionals: The evidence. Person Guid J,1974,53(4):257-263.

[16]HOFFMAN AM,WARNER RW. Paraprofessional effectiveness. Person Guid J,1976,54(10):494-497.

[17]SCOTT SH,WARNER RW.Research in counseling. Person Guid J,1974,53(3):228-231.

[18]YOUNGER CR.Team partners in safe schools: Peer counseling and student violenc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1992,53:3 079.

[19]Harvard College. Peer counseling. #schools,2005.

[21]牛格正.同侪辅导的理论基础.辅导季刊,1994(2):41-49.

[22]李泰山.大专学生同侪辅导者训练模式之建立与分析研究:以勤益工商专校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台湾:彰化师范大学,1999.

[23]王作振,闫宝华,王克利.同伴教育及其研究状况.中国健康教育,2004,20(5):429-430.

[24]徐刚,叶冬青,王德斌,等.某医科大学学生艾滋病同伴教育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22-424.

[25]施榕,朱静芬,蔡泳,等.大学生艾滋病/性病/安全同伴教育过程评价.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1,13(1):18-19.

[26]王燕玲,常春,钮文异,等.高中生艾滋病和安全同伴教育近期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2,23(4):329-331.

[27]王作振,王克利,苗鹏,等.在初中生中开展性与生殖健康同伴教育初探.中国学校卫生,2003,24(6):569-570.

[28]张双祥.英语写作教学中同伴作文修改的效果评价.硕士学位论文,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4.

[29]孙炳海,孙昕怡.朋辈心理咨询模式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运用.教育评论,2003(6):49-51.

[30]向光富,向靖.让同辈咨询在大学推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2):858-860.

第4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路径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高职教育规模高速扩张。仅以安徽省为例,截至2011年初,高职生规模占全省高校在校生人数已超过60%。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不平衡、不完善,特别是涉及高职生的各种社会现象和思潮、成长环境、个人理想实现的难度等等因素,使他们的心理承载着各种压力和烦恼。如何帮助高职生认清存在的压力、化压力为成长的动力,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自我调适能力,促进自身成长成才,是高职院校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引发的定位思考

自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以后,全社会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2010年上半年,深圳富士康公司员工坠楼案连续发生十余起,再一次激起全社会对民众心理健康的关注。作为国家未来建设重要力量的高职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高职院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高职生心理健康的现状迫切要求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

据《中国青年报》2010年10月11日报道,安徽某职业技术学院在2007~2010年连续3年采用UPI量表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测,结果显示,属于A类(有心理问题,需要进行持续心理咨询)的学生占接受测量学生的比例分别为15.56%、16.22%和19.75%;属于B类(疑似心理问题,需加以关注)的学生分别占22.87%、19.99%和17.80%;属于C类(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分别占63.57%、63.79%和62.44%。四个关键项的调查结果分别为:认为“自己的过去和家庭是不幸的”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11.05%、9.52%和7.48%;表示“常常失眠”的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12.09%、10.15%和10.44%;觉得“活着没意思”的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2.89%、2.33%和2.08%;感到“对任何事都没兴趣”的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8.87%、4.53%和7.4%。上述数据与我院2008~2010年连续3年对新生进行UPI心理普测的结果相近。可见,许多高职生存在“先天性”的心理问题。

经过对在校高职生调查问卷和心理咨询归类统计发现,高职生心理问题的表现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考挫折感和厌学情绪较大。许多学生的个人愿望在高考中被击碎,无奈之下只好就读高职院校。而如今的高职教育学制短,学习任务十分繁重,对知识基础较差、学习方法又不能适应高职特点的学生而言,学习难度是很大的;高职招生时,许多专业均为文理兼收,文科学生学习理工科类的一些科目难度较大,有的学生所学专业是父母决定报考的专业,并非自己所爱,也就谈不上什么学习兴趣;有的高职院校教学实训条件较差,学生的技能得不到充分的训练提高,产生失望情绪。上述种种原因都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二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比较弱,导致自卑和人际恐惧。高职生的人际关系紧张主要来源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特别是同舍之间的关系紧张易导致长期焦虑;在评先评优、入党、国家奖助学金评比及其他与学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务中,同学间的相互竞争构成的微妙“相斥关系”,使双方的担忧、焦虑持续存在;家庭地位、财富状况和社会观念也往往导致不同群体学生的优越感、自卑感及敌视情绪。

三是情感危机引起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失恋、情感波动、同学情谊破裂等因素引起的心理问题,发生时间短,情绪波动强度大,行为易失控,后果也较难控制和预测,许多学生因此长期精神萎靡、行为失常。

四是就业焦虑十分普遍。据《中国青年报》2010年10月11日报道,2007~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分别为474万人、559万人、619万人,预计今后3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人的速度增长。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部分高职生产生应聘焦虑、恐惧、应聘退缩等心理问题。

高职生存在的上述心理问题充分说明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二)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要求深化定位

部分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到位 许多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安全稳定和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的层面上,并没有科学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能认识到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协调发展,从而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

一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效果不到位 高职院校基本上是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开展相关工作,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不能开展系统性的教学。由于课时的制约及开设心理学的软性要求,高职院校基本都是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心理知识教育,能够设立选修课程的不多,学生缺乏系统性的理解,难以体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调适自己情绪的机理。二是民众和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氛围较差。三是对心理健康普测筛选出的、并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进行跟踪、帮助不够。四是许多高职院校只注重开展心理健康活动,但对活动的效果评估和策划基本缺失。

要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就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定位,采取适合高职院校特点的具体措施。

转变观念,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新定位

在教育理念上,应认识到心理健康是高职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之一 健康的心理品质是承受和排解各种挫折和压力的良方,是拥有自立自强、积极进取、正确行为的前提,是应对学习、就业、经济、人际方面的压力和挫折的有效素质。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既是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使高职生符合我们所期望的成长成才标准的需要。

从校园安全稳定上看,心理健康教育是保持校园稳定、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前述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可见,心理问题达到A类的学生比例占15%以上,这类学生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很可能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神经症及精神障碍,将会带来难以预测的行为后果,可能对校园稳定和教学秩序形成严重的冲击和影响,甚至影响到学院的招生和就业。反之,如果能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配以适当的各类活动,学生的心理素质就会有效地增强,心理健康的分级占比就会良性地回归,属于A类的学生就可能弱化、调适成B类甚至C类;属于B类的学生就会回归到心理健康的学生群体中。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结构上,要多方协调,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高职教育阶段是学生人格基本建立、认知结构基本形成的心理完善的阶段,社会、家庭、中小学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已经过去。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预防为主,以咨询为辅”的原则,对诱发心理问题的因素应予以及时排除。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绝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短期、狭隘的,而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能否承载祖国未来、能否保持教学秩序稳定的重要环节,必须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多方协作,整体推进,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

根据实践与研究,笔者认为心理工作只有形成教育、宣传、咨询、活动、干预、机制保障、理论研究相结合的工作格局,协调发展、整体推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高职生心理健康知识教育要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才有生命力 由于高职总学时数的局限,心理知识的教育宜结合高职教育的实际,采用梯队的形式开展,即每学年重点针对一年级学生开设心理课。在层次上,应分为普及性心理知识教育、专题教育、学生自我教育三个层次;在形式上,可采取入学教育、讲座、选修三位一体的教学形式;在教材和内容上,要采用适合高职生特点的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最好能够针对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形成系统和板块,这样既有利于教学,也有利于讲座和自学;在师资要求上,最好是“双师型”教师,既是心理学理论教师,又是国家心理咨询师,最好能具备丰富的心理咨询实践经验;在教学方式上,要提高互动、案例、咨询等方面的比重,使学生在学习心理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如何应对各种情绪的影响,学会针对不同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进行自我调适的方法;在选修课考核上,试卷内容应以案例分析、自我调适方法、一般心理问题的处理、应激性事件的援助等为主。

多平台宣传,多途径影响,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 多平台宣传就是充分利用校园内与学生相接触的舆论平台,将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咨询工作的内容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接触到心理知识。一般高职院校可用于心理知识宣传的平台主要有院报、广播、宣传栏、校园网、班级黑板报等,其中,校园网、班级黑板报的针对性最强,内容最丰富,形式最多样,学生也最易阅览,更换也比较方便。多途径影响是基于心理健康的来源而设定的,主要有校园文化(包括校风、学风、班风、文明操守、价值取向、人生导向等)、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学生社团活动等,这些途径能使学生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情感,提高集体荣誉感和乐群性,培养自信心和进取心,使学生的情绪处于乐观、积极、舒畅的状态,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成长。在处理各类直接涉及学生利益的问题,如教学、管理和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特别是吃住行的服务质量、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务(如评先评优、入党、竞选、奖助学金的评比、就业工作、各种具体服务等)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运用各种咨询平台疏导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心理咨询的实质就是通过解决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对学生进行专题心理辅导的过程。求助学生主要是那些在人际、生活、情感和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而产生心理困扰的正常学生。学校设立的心理咨询平台主要有心理咨询室、网络咨询平台等。咨询方式主要有当面咨询、QQ咨询、电子邮件咨询、电话咨询等。当面咨询比较直观,易于理解,易于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和治疗方法,其缺点是许多学生不敢去心理咨询室,怕被误解、被别人议论。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青年学生普遍采用的一种便捷的通讯联络方式,这为网上在线心理咨询提供了方便。由于网络的虚拟隐蔽性,需要心理求助的学生可在相对宽松又无需担心戒备的交流环境中,毫无顾虑地将自己的心理压抑、困惑和烦恼倾诉出来,甚至许多隐私、敏感的问题也能直接向教师叙述。因此,设立在线咨询热线是一种与时俱进、便捷有效的好形式。

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关注心理工作的显性价值 心理危机是指人们在面临长期不利处境或极端事件时,原有的心理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尚未建立之时所产生的无助、恐惧、极度失望的心理状态。心理危机可由突发事件引起,也可以由长期的心理压力所致。如果危机不能及时有效地缓解或化解,就会引发心理疾患和过激行为,产生难以预测的破坏性后果。心理危机的产生是应激源和个体易感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对象的确定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根据心理普测结果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二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和心理咨询中发现的行为异常的学生;三是应激事件当事人。前两种学生受到长期静态压力,可主要通过班级心理委员和辅导员进行跟踪观察,并通过心理辅导,促使他们恢复正常的心理健康状态。对应激事件当事人必须高度重视,这类危机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往往在短时间内爆发,且易造成情绪失控。学生遇到的应激事件主要有补考、作弊被抓、留级、受处分、突患严重疾病、环境严重适应不良、竞选失败、奖助学金竞争失败、入党未如愿、就业应聘受挫、失恋、遭遇暴力等与学生切身利益关系紧密而重要的事件,一旦有类似事件发生,同学、教师应及时予以援助,防止事件诱发心理危机。一旦心理危机发生,应当先控制局面,待当事人情绪恢复正常后再予以干预治疗。

第5篇

桐城市心理健康教育考察组

二OO五年三月

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在校园生活中也日益凸显出来。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市亟待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为此,市委、市政府、教育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2005年3月18日,市政府何炜副市长带队,由教育局杨红局长、张跃进副局长参加,包括市党办、政办成员和教育局有关科室人员组成的桐城市心理健康教育考察团一行赴浙江省上虞市、我省铜陵市考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考察团一行在当地教育局领导的陪同下,到实践经验丰富的学校听取介绍、参观校园、搜集资料,获得了一份份鲜活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受到了心灵启迪,开阔了教育视野。

浙江省上虞市有78万人口,是一隶属于绍兴市的县级市。作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沿海经济开放城市,该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经济发达,并且已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为浙江省“教育强市”。近几年来,该市以“学校试点探索,园区实验攻关,全市区域推进”为基本思路,大胆实践,取得了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经验,形成“科研引路,行政搭桥,园区示范,区域推进”的心理健康教育园特色。其成功经验先后被《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浙江日报》、《中国教育报》所报道,受到教育部和中央教科所的领导及专家的充分肯定。概括起来,上虞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园区经验是:营造一种氛围,把握两条主线,做好三个落实,加强四个渗透,突出五个结合,抓好六个环节。即:全方位区域性整体推进主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对全体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和对少数心理障碍学生进行补救性心理辅导这两条主线;做好组织落实、计划落实和措施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到团队活动中、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和渗透到家庭教育中;全面教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心理辅导教育与全体教师相结合、校内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学校日常教育活动相结合;抓好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设立热线电话和知心信箱、建立心理辅导室、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等。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运作;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模式,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质量;积累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经验,促进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转变了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和能力;锤炼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和知名度。上虞市实验中学的“以辅导教师、专门渠道为‘精’,以全员参与、全面覆盖为‘气’,以课题引领、学术研究为‘神’,以校园文化、关注心灵为‘韵’”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操作要领令人印象深刻。而春晖中学的“学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及“学校文化引领”的教育思想更让人难以忘怀。

铜陵市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早。早在2002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时,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已全面启动。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开始显现。该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教育部督查组、省教育厅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该市各级领导重视,努力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拥有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为突破口,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搭建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其中,铜陵市金山路小学实施的“小学生性格优化教育”实验、铜陵十二中的“一体两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家长为两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和十二项举措、铜陵二中的“语文学科教学研究学生心理方法”令人颇受启发,很有借鉴意义。特别是铜陵一中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夏冰作的个案处理的经验介绍令人深受感动,不能不让人为这位从教才两年的年轻女教师的专业素质、工作水平和敬业精神所折服,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建设起一支懂业务、爱钻研、肯奉献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开展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归纳上虞市、铜陵市教育局及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做法,主要经验有以下几点。

一、以师资培训为根本

狠抓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根本。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有健康的心理,必须掌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为此,他们十分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采取行政与科研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等形式,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和水平。

一是抓干部队伍培训。上虞市不定期选派分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去外地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习。目前,上虞市共有130名学校领导参加浙江教科院组织的“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区域推进研讨会”、省教育厅举办的“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和“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铜陵市选派学校领导到上海市学校挂职锻炼,接受先进教育理念。通过培训,使学校领导能够率先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理论,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和方法,从而有效指导本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是抓专业教师培训。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请大学和教科院心理学专家教授分别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政教团队干部、班主任等骨干教师作专题讲座和辅导报告。经绍兴市教育局和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批准上虞市为培训教师颁发省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书及省心理健康教育资格上岗(试用)证书。在省教科院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支持下,上虞市教体局于2001年3月以来先后举办了三期“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班”,培训期间邀请了专家和大学、教科院的教授及心理学专业老师任教,培训班分七个专题,总课时为120学时,通过理论知识的书面考试、操作技巧的角色扮演、课堂研讨和论文交流等三方面考核。四百多名教师取得了《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合格证书》。铜陵市部分学校直接从大学选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毕业生任教,市教研室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应该说,两市均已初步形成了一支较为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队伍。

三是抓教师全员培训。利用节假日和暑期继续教育,不定期请省内外心理学专家给全体中小学教师作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不断更新全体教师的育人观念,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探索研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教育方法和途径,增加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2003年1月,上虞市教体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培训考核工作的通知》,规定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分管领导、政教团队干部、班主任、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和自学考试,2005年前完成全体教师的基础知识培训及考核,本项培训及考核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范畴。根据要求,全市首批有1470名教师已参加《人际关系心理学》、《心理咨询与辅导》两门课程的自学考试,全市6000多名教师参加了第一轮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培训,有力地促进了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素质的提高,从而使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可行性和广泛性。

二、以模式探索为手段

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键在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效果,使心理健康教育富有实效。近年来,上虞市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质量上,作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是创设活动课教育模式。各学校在全面了解、研究学生心理现状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以“活动课为载体,全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在模式运作过程中,学校先对学生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归类、列出序号,再对教师进行全面的培训,并对以活动课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进行开发性研究。在研究完善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校、不同师资、不同学生及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在实践中摸索并完善“活动式”、“诱导式”、“情境式”、“体验式”、“聊天式”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模式,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方法,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结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质量,初步形成了教师辅导、学生组织、专家点拨等活动课形式。针对有的学校缺乏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实际,他们一方面引入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编写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一方面组织教师进行学习与培训,通常在课前由教师确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内容与目标,师生共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过程的设计,通过大量的观摩与大讨论,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与水平。

二是创设心育活动载体。选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和开展心理辅导作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切入口,先后举行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观摩、活动课优秀教案评选、优秀论文评比和心理辅导现场会等活动。通过开设的活动课观摩和全市活动课优秀教案评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向现代化和高质量方向顺利发展。园区各中小学和试点学校都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的设在晨会课,有的设在班队活动,也有的专门开设心理辅导课,但都是以活动的形式将所传授的心理知识富于活动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设的活动课观摩和全市活动课优秀教案评选,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掘学校每项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目的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管理育人、教育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全过程之中。

三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中心。上虞市是浙江省首个“校校通”县市。他们积极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活动,加强中小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切实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带有共性的心理问题。为充分发挥现有学校风格资源的优势,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新模式的探索,大胆开发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心育网。“心育”网站共有六大主模块:心育课堂、心育论坛、心海拾贝、心语亭、百宝箱和知心屋。“知心屋”里设有“学生在线”与“家长在线”两个分模块,学生和家长可以通过热线进行心理咨询,寻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辅导和帮助,它就像一座“心桥”,使学生和家长、学生和老师间心心相连。上虞市和铜陵市不少学校开设热线电话、知心信箱、或网上“QQ聊天室”打进学生心灵,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心理困扰、常见的心理障碍、自卑倾向、学生孤独倾向、人际冲突等问题,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学校根据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通过热线电话的开通、心理信箱的设立和“知心小屋”的互动交流进一步沟通了感情、增强了自信,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实效。铜陵一中校长介绍,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夏老师充分施展“真情倾诉”的技巧,挽救了不少心理问题学生,堪称校园的“排雷专家”。

三、以园区示范为龙头

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园区,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大胆探索实践,初步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区域优势和园区特色,为全市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积累了成功经验。

一是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确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区域性整体推进策略研究》为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实验总课题,在总课题下各实验学校和成员单位分设32个子课题,同时把科研、教育教学实践与行政推动结合起来,边研究边推进,及时总结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实验学校典型引路的作用,探索最优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