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1 16:25: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三角贸易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商务英语;大学毕业论文;现状研究;问题;对策
一、引言
大学毕业论文的写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价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关于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如,论文的选题、摘要的写作与翻译,关键词的提炼,论证的过程、语言表述等等)已受到很多学者和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因此,本文无需重复讨论此类的问题。在连续几次毕业答辩中,笔者发现商务英语大学论文关于现状研究存在几个严重的问题,很有必要在此提出并加以讨论,以引起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注意,避免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犯同类错误。
二、商务英语大学毕业论文关于现状研究的几个常见问题
(一)对“现状”这一概念的模糊和错误认识
首先,什么是现状研究?所谓现状研究,就是对当前的某一现象状况分门别类,离析出本质及其内在联系,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主线,并以此解决问题。可见,现状研究的时间段应当是“当前”。然而,怎么理解“当前”这一概念呢?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当前”,是指“近期的时间概念,视野范围内的时空阶段。可见,现状研究,应当把时间段放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具体地讲,就是近一年内。然而,有些学生将现状研究的时段放在了十几年前,甚至三十年前,恰恰缺少近一年(即,2016年)的数据。例如,有一学生以“珠三角外贸企业的现状研究”为题,然而,该生追溯了珠三角企业自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至21世纪初的大约三十年的外贸发展状况,恰恰缺少近一年的数据和事实。显然,这不是现状研究,而是历史研究。又如,有一学生以“中国电子商务存在的新问题及对策”为题,其实,这也属于现状研究。然而,该论文所选择的时间段却是中国电子商务从开始至2012年前后这段时间,而最重要的近一年(即2016年)的数据却被完全排除在外。当然,还有学生将现状研究的时间段放在“历史”和“现在”两个阶段。诸如此类的问题层出不穷。之所以犯这种致命的错误,是因为学生对“现状”这一概念存在模糊的、甚至错误的认识。但也有学生是因为一时无法收索到近一年内的相关数据和事实,就只好用历史数据来充当近期数据了。但无论怎样,我们都不能混淆“现状”和“历史”这两个概念,不能用“历史数据”来代替“现状”
(二)对“特点”、“优点”、“缺点”、“存在问题”这四个概念的混淆
在现状研究中,我们常常是通过对某一事物近期数据和事实的分析,得出该事物现在所具有的特点、优点、缺点,或存在的问题。然而,很多学生分不清“特点”、“优点”、“缺点”、“存在问题”这四个概念。所谓“特点”,是指“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特别或特殊之处。”特点就是与众不同。任何物质都有其自身的特性,也有同其它物质所持有的共性。比如同样是人,有的语速快,有的语速慢,有的个性张扬,有的个性谦和,比较之下,都是一个人的与众不同,在某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来的这种与众不同,就是特点。[3]所谓“优点”,是指人的长处、好的地方,其与缺点相对。优点是与同类事物作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重点在于更优秀、更好。[4]所谓“缺点”,是指人或事物的短处,欠缺之处,其与优点相对。缺点是与同类事物作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重点在于认清自身不足而尽量改之。
所谓“存在的问题”,在这里主要是指“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麻烦”通过对这四个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特点不一定是优点或缺点。特点是不同于其他事物之处。但是,有些学生,在分析现状时,却习惯于将事物的某个特点归于优点或缺点。例如,上文提到的“珠三角外贸企业的现状研究”一文,该生将“珠三角企业GDP增长速度减缓”这一特点归入到“缺点”这个范畴。显然,这是不对的。珠三角企业GDP增长速度减缓,只是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的,或相对于以前而言的,只是它在发展过程中的特点或必然结果,既不是优点,也不是缺点。从某种角度来讲,这可能还是优点,因为,这符合“软着陆”的原则。但是,该生却盲目将这个特点归入“缺点”这个范畴,显然,她混淆了“特点”与“优点”、“缺点”之间的区别。同理,“缺点”不能等同于“存在的问题”。前文已经指出,所谓“存在的问题”,在这里主要是指“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麻烦”。事实上,“缺点”是导致“存在问题”的部分原因,除了“缺点”,外部环境的恶化也可能导致企业出现各种问题。所以,不能简单地将“缺点”归入到“问题”这个范畴,而应当分析,这些缺点是如何导致问题的。但是,仍然有学生,误以为,缺点就是问题。例如,企业技术不够先进,这是一个缺点,但是,这个缺点并不必然导致问题。因为,这样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技术不够先进的劣势,生产一些低端产品,来满足低端市场的要求。
(三)“外贸企业”与“企业外贸”——专业知识或概念的混淆
仍以“珠三角外贸企业的现状研究”一文为例。按照该论题,论文应当论述分析珠三角地区专门从事外贸的企业的现状。然而,该生在文中阐述的却是珠三角地区各行各业的从事生产的企业在外贸活动方面的情况。显然,“外贸企业”与“企业外贸”两个概念被混淆了。“外贸企业”是指“专门从事外贸活动的公司”,这些公司一般不从事生产活动,他们的业务是组织货物(或服务、技术等)的进出口,通过差价从中谋取利润。而“企业外贸”是指各行各业从事生产的企业对外进行贸易的情况。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2001年加入WTO体系以来,珠三角地区及中国其他地区专门从事外贸的企业或公司的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小,特别是随着中国跨境电商的兴起和发展,这类外贸企业已大大地猥琐,相反,企业的外贸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对策
(一)加强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
本文所谈及的三大问题,其中前两个都属于基本概念的问题,属于普遍性问题。这类问题不仅存在于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中,同时也存在于其他专业的论文中。学生对于这些基本概念(如,“现状”、“特点”、“优点”、“缺点”、“问题”等),往往自以为是理解的、清楚的,而实际上却是模糊的,或是想当然的。我们往往因为对自己太熟知的东西(或概念)缺少思考,而造成对它们的错误的认知。因此,我们应当在商务英语专业中开设毕业论文写作课程,加强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并将此类涉及基本概念的共通问题纳入教学中,以避免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时屡犯此类错误。
(二)加强专业课程的教学
本文所谈的第三个问题,是属于商务英语领域里的一个比较专业的问题。“外贸企业”与“企业外贸”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异,应当在相关的专业课(如,外贸实务、电子商务等)的教学中呈现出来。同理,其他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如,“电子商务”与“移动商务”、“互联网”与“物联网”等概念的差别,都应当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得到解决,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少走弯路,事半功倍,以避免学生在论文基本完成时,甚至在毕业论文答辩时,才发现此类错误。这类错误,往往不属于局部错误,修改的难度很大,是论文的硬伤。
(三)加强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
毕业论文的指导,是高校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只有加强对毕业论文的指导,才能避免学生犯基本概念的错误,以及其他涉及论文全局的错误。教师应当对学生论文写作的全过程进行指导,从选题、开题报告、初稿、中稿到定稿,把握好每一个环节。教师不要过多地检查论文中语言表达的错误,因为此类错误容易修改,它并不影响论文的全局,即使放在论文写作的后期修改,都不影响论文的进程。教师应当重点检查论文是否存在上文所谈及的基本概念上的严重错误及专业知识或专业概念的错误,尽可能杜绝论文出现难以修改的硬伤。
结语
关键词:泛珠三角,区位商,比较优势
一、前言
2003年末,“泛珠三角经济区”的概念被首次提出,引起了相关地区的广泛响应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该经济区横跨东、中、西部,将产生互连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影响。这对于资源丰富,但发展相对落后的贵州来说,是一个加速发展的机遇。
优势产业是在一个国家或区域范围内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各地区的优势都是相对的,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如果不能够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优势产业,就有可能丧失区域优势产业的优势地位,因此如何认识贵州在“泛珠三角经济区”中的比较优势,尤为重要。
二、区位商指标
本文具体采取了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方法,以现有统计提供的增加值数据为基础,加工生成区域产业的“相对份额”指标,据以反映各地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达到识别地区比较优势的目的。
指标定义为:
式中
——第
个地区;
——第
个行业;
——第
个地区、第
个行业的产出指标;
——表示第
个地区
个行业的区位商。
区位商
表示的是第
个地区第
个行业在本地区总产出中的份额与全国第
行业占整个国民经济产出份额之比。其含义是,当各地区产出结构与全国相同时,意味着这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而当各地产出结构与全国产出结构存在差异时,意味着地区间存在着地域分工和产品贸易。具体来说:
当
时,意味着第
个地区第
个行业供给能力能够满足本区需求而有余,可对外提品(大于1的部分意味着对区域外市场的占领部分);
当
时,意味着第
个地区第
个行业供给能力不能满足本区的需求,需要从区外调入;
当
时,意味着第
个地区第
个行业供给能力恰好能够满足本区需求。
三、实证研究
本文选取了经济区内各省一、二、三产业大类的35个行业,利用SPSS软件计算出各行业的区位商指标值。当区位商>1时,意味着该行业具有较强的优势。
基于“泛珠三角经济区”的贵州省比较优势行业,以及份额大于3%的行业(份额小于3%的行业,区位商指标均小于1)如表1:
表1 贵州在泛珠三角中的区位商和份额值
[关键词]中俄经贸创新人才培养;三角形版图管理思想;黑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207
1问题的提出
G20峰会盛典结束,淑君落户经济管理学院,预以创新、活力、联动、包容思想构建中俄经贸创新人才培养三角形管理思想,指导实践,创意职业生涯。
杜威说科学的伟大进步,来源于崭新的大胆想象力。没有管理思想的创新,就没有人才培养的新鲜血液。所谓血液就是经费,经费来源有三:在现有情况下利用项目驱动实现省厅输血;在二级学院层面展望三角形学院间联动吸血;在未来展望学院内部层面利用契机进行内部造血。
在北大校馆门前有段题字:“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是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经济管理学院是黑河学院最年轻的二级学院,平均年龄不超过35岁,作为创造活跃期,35岁是临界点,是最佳的潜能爆发期和拓展期,经济管理学院有青年人后发优势,要依托项目发挥青年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贡献才智、服务建设。
中俄经贸创新人才培养项目预实现省校联动、校院联动、院系联动、校企联动,本思想立足校内,在未来建设过程中,预策动三角形拼图式经管中心联动发展策略,在实现中俄经贸人才培养过程中,与兄弟院系形成战略同盟关系,实现黑河学院高层战略执行与落实。
贺敬之在《雷锋之歌》有歌词“七大洲的风雨,亿万人的斗争――在胸中包容”,黑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将以供给侧改革为导向,以就业单位需求为大数据搜寻、监测出发点,以特色课程、重点课程为立足点,以生产要素――人力、物力、财力、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达成个人集体愿望的双赢为落脚点,有容乃大,实现建设目标。
2三角形版图管理思想
三角形由三个顶点、三条边组成,多个三角形可组成四边形、梯形、多边形,三角形版图管理思想,是确定顶点为目标,底边两点为能力与资源,只有实现三角形三边等长,才可实现三角形面积最大化,即项目策动结果成效最大化。在项目策庸程中,黑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可以与校内兄弟院系之间构成战略三角形、四边形、梯形、多边形,也可与国内外兄弟院系一起构成相应联动战略版图,以点带线,以线连形,以形连块,联动发展,实现多赢。图1为三角形版图思想示意图,图2为三角形拼图式经管中心联动发展策略示意图。
图1三角形版图思想示意
图2三角形拼图式经管中心联动发展策略示意
21目标论
所谓三角形目标是指在达成组织内部个人主观理想愿景的基础上,实现组织宏观大目标,以个人子目标的实现达成集体大目标;所谓能力包括最高领导、中层领导和基层员工的决策、组织、策划、控制;所谓资源包括校院资源、企业资源、社会资源、组织资源、个人资源的有效配置,具体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智力资源的配置。
中俄经贸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目标是实现省厅―黑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和管理系―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专业教师的链式联动。其中执行落实的子目标包括:一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二是办公环境的优化;三是教师教学能力精品课项目驱动;四是教师教研论文项目驱动;五是学生实习、实践、就业、论文写作能力提升;六是中俄高校师生各类项目联动;七是师资能力培养项目驱动。
目标实现的趋势预测:一是书法捺形稳定状态;二是勺型勾头震荡状态;三是圆弧底微笑曲线状态。详见图3。
图3项目目标达成过程的趋势预测
根据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可以预测有以上三种状态:一是项目驱动平稳;二是项目驱动有不可抗力突发造成勾头向上后的震荡;三是触底强势反弹,呈微笑曲线状态。达成项目目标要预防(2)的震荡,控制震荡下行,底线维持(1)状态,以鳄鱼思维潜伏静默实现触底反弹。
22能力论
221共性能力论
最高领导要具备科学决策能力,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实用性、多赢性、经济性、目标性;中层领导要具备策动协调落实能力,保障沟通和策动的柔性、弹性、刚性;基层员工要具备具体事务的落实能力。
222个性能力论
第一,每个个体,要感知人性,通过阅读和思考提升智商,通过出访和交游提高情商,通过感知别人的痛苦经历提高爱商,以身心健康与愉悦、获取幸福为职业成就目标;第二,要展开兴趣外交,通过兴趣爱好结成朋友圈,在陶冶情操的过程中,从感性角度获知生活的情趣,以趣结友,以友成事;第三,当今世界是个知识、信息更新速度、频率、密度三高的世界,需要具有终身学习、与时俱进的能力;第四,要具备改革开放的小平精神,加强中外交流,从兄弟院校的发展中获取精髓,站在巨人肩膀上一步到位,促进校企政师生开放联动,兼容并蓄;第五,凸显服务优化,只有做事才会有经历、经验、智慧,只有服务做事才会赢得尊重、赢得人脉、赢得人心,先服务对方才有资格所取。
23资源论
中俄经贸人才培养项目驱动分为智力、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策动。
一是智力资源。群策群力,贯彻的三大法宝思想和矛盾论、认识论。三大法宝之一实践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从访谈、总结、观察、沟通、实地调查中获取发声权;之二统一战线,班子成员统一目标,分解子目标,给予子目标激励、鼓励;之三群众路线,依托员工,实现个体目标,使其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二是人力资源。发挥现有资源的能量,加强培训,利用校方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师资。通过子目标驱动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效益。以项目促员工个人目标的实现。
三是财力资源。以项目拉动的省厅经费作为支撑,优化使用。
四是物力资源。以项目拉动的省厅经费作为物力采购的源泉,服务各类子目标的实现。
3结论
对于历史要具有翻页思维,认清成败得失,但不患成败得失,规划今天,把握机遇,放眼明天,创新未来,知行合一,善于校正,注重反馈,依托大数据,放眼需求,脚踏实地,做中俄经贸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基地宏观管理的窈窕淑女和谦谦君子。
参考文献:
[1]闫涛,孙晓红管理学[M].3版大连:东北财经出版社,2012:2-3
[2]杨东,张丽管理心理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248-269
[3]段从清,张凯,詹一虹管理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论文关键词:2010年第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方锥体”经济格局下的人民币汇率与财政政策“伞形调控”
2010年第一季度,世界经济在复苏的轨道上加速运行。美国经济的各项总量、结构指标和先行指标都出现明显好转,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升,失业率也开始缓慢下降;欧元区经济则在主权债务危机的扰动下奋力前行,宏观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逐步提升,通货膨胀保持在低位运行;日本经济复苏的势头强劲,自2008年第2季度以来首现正增长,劳动生产率和就业状态都出现明显改善,通货紧缩的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我国宏观经济进入高速恢复期,相较于2009年第一季度的“谷底”,经济增长出现了补偿性反弹,增速高达11.9%,但经济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凸显,经济稳定增长、发展模式转变和通货膨胀预期控制的复合性困难增加。世界经济初步形成了以美国为顶端,以中、欧、日为支柱的“方锥体”格局,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新格局下各方利益调整的纠结点。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稳定,财政政策需要从总量扩张、快速拉动的方向上回调,强调中长期调控,重视政策效益毕业论文怎么写,借助市场力量的战略性调控框架应得到重视和实践。
一、世界经济“方锥体”格局的形成与人民币汇率问题
随着国际经济的加速复苏,后危机时期的世界经济格局也逐步清晰。美国作为全球经济、技术和国际机制协调的第一大国仍然是新格局的主导国,中国、欧盟、日本成为新格局的重要支柱,世界经济由传统的美、欧、日“大三角”转化为4个相互联接、相互影响的“大三角”。新格局下,国际经济政策的角力由单纯的国与国互动转变为集团间利益的调整,由单纯的实力对决转化为国际机制与国家利益的协调,人民币汇率问题在这一格局下被放大和扭曲,成为国际金融危机恢复期各方利益的纠结点。
(一)世界经济“方锥体”格局的基本形态和内在机制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带来了重大打击,但从经济规模、技术能力和国际经济规则和机制的控制能力看,美国、欧盟和日本仍然是全球经济最重要的驱动力量(见表1所示)。中国经济率先渡过危机的“拐点”,为国际经济形势的稳定和国际贸易秩序的有效恢复提供了重要支撑,并随着自身经济实力的快速上升,成为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新格局的重要一环。
表1 2009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规模统计 单位:亿美元
国家
经济规模
国家
经济规模
国家
经济规模
美国
142587
日本
50730
中国
49093
德国
33576
法国
26798
英国
21980
意大利
20900
巴西
14820
西班牙
14661
加拿大
13190
印度
12430
俄罗斯
12282
澳大利亚
9200
墨西哥
8663
韩国
8003
荷兰
7942
土耳其
5935
内容摘要:广东中山是珠三角产业集群最密集的城市。2008年,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建设中山保税物流中心,保税物流中心的建设,对中山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章介绍了中山及周边地区的产业集群情况,并对地区产业集群与保税物流中心的互动效应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产业集群 保税物流中心 互动效应
中山及周边地区产业集群分布情况
(一)中山特色产业集群情况
中山市以全省1%的国土面积、不到2%的户籍人口,建成了珠三角产业集群最密集的城市。全市拥有国家级产业基地 26个,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14个,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7个,累计获得国家、省名牌名标、免检产品342个,连续多年创造了全省地级以上城市第五位的经济总量。作为珠江西岸最具特色的经济体,最大经济总量的地级市,专业镇比例全国最高的城市,产业集群对中山的影响是无孔不入的,政府的经济报告中随处可以见到“产业集群”、“专业镇”、“一镇一品”等字眼。中山的产业集群主要以装备制造、医药制造、五金、电子信息、家具、服装等为中心,具有分布行业相对较多,产业以专业镇为聚集焦点的发展态势。
(二)中山周边地区产业集群分析
中山的地理位置处于珠江口西岸的中心位置,上连广佛、右接深莞、左邻江门,下靠珠海,是天然的物流中心,同时,在整个珠江西岸来说,中山是唯一一个拥有保税物流中心的城市,相比珠江东岸的东莞、深圳,其辐射的范围将非常的大,珠海、江门、湛江等地区都可以以中山保税物流中心作为其保税物流的节点,潜力巨大。本文以江门和珠海产业集群为例。
江门产业集群。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称的江门市,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摩托车、五金卫浴、不锈钢、水龙头、麦克风等10个在广东乃至国内外都有一定知名度和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一共有14个专业镇,新会区司前镇主要以不锈钢、五金制品形成产业集群,大鳌镇以集装箱行业形成产业集群。
珠海产业集群。珠海作为中国的特区,其产业本身就具有鲜明特色,近年来,珠海主要形成了以格力为龙头的家电电气产业集群、以伟创力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高栏港石化基地为龙头的石化产业集群、以三灶生物医药专业镇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炬力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以金山软件为代表的软件产业集群、以天威飞马和纳思达为代表的打印耗材产业集群等七大产业集群。
中山保税物流中心概况
中山保税物流中心是珠江口西岸唯一的保税物流中心,是目前广东省最大的保税物流中心。总规划用地4600亩,分三期开发。首期建设801亩,总规划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一期第一阶段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其中仓储面积为16万平方米,包括单层仓库47000平方米、二层仓库51000平方米、三层仓库62000平方米,集装箱重箱堆场2万平方米。该中心交通便利,物流辐射能力极强,区位优势明显。保税物流中心(B型)将为企业提供“保税仓储、国际物流配送、简单加工和增值服务、进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口岸和出口退税、物流信息处理”等六大政策服务。
中山保税物流中心与地区产业集群的互动效应
(一)地区产业集群对中山保税物流中心的影响
挖掘保税物流潜力,提升物流量。产业集群本身最大的作用是对产业链整体优化、产业链同级企业竞争后可以带来最小的成本以及非常优秀的制造质量。产业集群也意味着该集群作为某产业的集聚中心,必须有一个集聚然后分散的网状物流过程。无论是分散的聚集过程还是聚集的分散过程,物流在其中都起到关键作用。产业集群、尤其是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的加工贸易产业的快速发展, 加速了全球保税货物的流动,催生了巨大的保税物流需求,产生发展保税物流的迫切要求,可以说,中山保税物流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对保税物流服务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保税物流的发展。中山及周边地区产业集群产业链不断完善、延伸,企业之间原材料、零部件和成品之间的相互配套非常紧密,加工层次越来越多,加工链条越来越长,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越来越高。加工贸易产业集群的动态发展对区域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中山要加快建设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配套的保税物流服务体系,即能实现全球采购、转口贸易、国际配送、流通性简单加工和增值服务、物流信息处理等一站式服务功能的载体,使货物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成本、最低的风险分拨配送到各目的地。
同时,以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政府科学规划,合理制定加工贸易产业集群和保税物流协调发展的规划,明确区域内城市的物流发展定位、重点与分工。合理集成物流资源,使产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在空间上、功能上实现最佳结合,改变区域物流规划条块分割状况,构建层次化、差异化的区域保税物流体系。
(二)中山保税物流中心对地区产业集群的影响
中山保税物流中心的建设将给珠江西岸产业集群带来变革。中山保税物流中心作为珠江西岸目前唯一的保税物流中心,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将会影响着中山及周边地区产业集群的未来发展模式,作为分散的集聚和集聚的分散节点,中山保税物流中心将对产业集群的变革产生一定的作用。
中山的产业集聚,与中山原有的产业基础相关,与众所周知的政府主导型的苏州模式以及市场自发型的温州模式都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有关研究认为,中山的产业聚集模式主要以早期的个别企业带动,形成小规模聚集,然后随着政府的大力推广专业镇而形成大规模聚集,而有些产业还处于小规模聚集的形式。随着中山保税物流中心的建设,中山及周边的产业集群从完全以代工为主,甚至于二次外包代工的加工型聚集为主的模式,逐步转移到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发展并重的模式。通过保税物流中心可以有效整合物流资源,推进地区物流中心服务水平,促进全球供应链形成,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将进一步促进产业聚集和区域聚集,对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降低产业集群企业物流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从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文献中可知,从最早的理论框架模型慢慢转变到实际成本模型,而成本模型中,很多的文献把矛头指向了运输成本,也就是物流成本。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轨迹看,成本动因确实是产业转移、集聚、分散的推动因素之一。中山保税物流中心的建成,恰恰是能够给予中山及周边地区的产业集群企业带来新的成本降低的动因,而这些动因也必将把中山的产业集群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成本洼地。
由于加工贸易生产企业、特别是现代大中型生产企业生产所具有的物料品种繁多、库存量大、配套性强等特点,以客户为导向的“网络订单”、“按单生产”模式,“零库存”、“供应商库存管理(VMI)”、“即时生产”、“小批量多批次”及“门到门销售”等现代物流管理和生产经营模式大受业界青睐,并被广泛运用。加工贸易生产企业迫切需要通过选择各类保税物流平台,将仓储、运输、包装、配送等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保税物流中心通过提供深加工结转等政策及功能优势,以保税形式吸引跨国公司将他们的物流配送中心入住并开展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物流服务,推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促进了专业化分工和非核心业务的外包。通过开展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物流服务,达到最靠近生产工厂、物流成本最小化的目标。同时,为关联企业提供便利的服务和良好的竞争发展条件,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服务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及国内、国际市场的有效连接,并增强供应链的柔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形成珠海港+中山保税物流中心的双核心产业集群中心纽带。珠海和中山在经济发展以及产业集群发展的方向中,有着各自的优劣势,如珠海陆地面积狭小,产业布局空间有限,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物流资源有限,尚难以支撑大港口运作,但有珠三角最佳的深水良港建造自然条件。此外,广珠轻轨、广珠铁路、港珠澳大桥三个项目将珠海的物流能力有一个极大的提升,届时珠海港、机场空港的“双港”和铁路,将为珠海打造珠三角西部交通物流中心奠定良好基础。
中山的情况与珠海正好相反,中山的经济水平在珠江西岸一直处在一个领先的阶段,同时,产业集群也相对比较明晰,物流货源多。中山港虽然还是依然货物进出繁忙,但是缺乏大型深水良港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中山只能建设内河港,建造中的广珠铁路也不经过中山境内,难以构建公铁海联运的现代物流体系。但是,随着中山保税物流中心的建设,中山的物流特色将会凸显出来。
未来中山的物流可以看到有两大优势,一个是在珠三角地理位置的中心地位,A字型公路主干网结构的中心位置(见图1),另外一个就是珠江西岸唯一保税物流中心的建设,保税物流中心本身有着政策的因素,在接下来若干年中,政府也不太可能再在珠江西岸再建如此规模的保税物流中心,因此,珠海和中山在珠中江都市圈中可以先行一步,优势互补,建立珠海港与中山保税区的“双核心”架构,推进珠海、中山交通和物流同城化。有了珠海的海港和中山的保税物流中心,其物流巨大的纽带已经形成,中山及周边地区产业集群的未来发展路径也会随着物流的节点而逐渐聚集,相信不久的将来,珠江西岸将会形成珠海港+中山保税物流中心的双核心产业集群中心纽带。
成为推动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源泉”。保税物流与中山港的区港联动将促进中山市以保税物流、加工贸易、生产为主的临港产业迅速崛起,成为推动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源泉”。一是促进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关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基础性产业,具有范围广、技术含量高,与其他产业关联大,带动能力强等特点。《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中山要重点发展临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和健康产业基地”。大型装备制造业是港口依存型产业。当前,中山临港产业的发展已初步形成规模,以中山港和中山保税物流中心为主体形成了港口物流及相关服务业发展区。利用保税物流中心的平台,将有力的推动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二是促进贸易和物流业的发展。原有产业的扩大和新产业的出现,通过投资所形成的初级乘数效应,刺激以贸易、物流和加工业为核心的外向型产业群在整个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再经由产业的向前关联(比如发展商或在当地销售等)与后向关联(比如在当地的贸易与资本货物的购买等)效应使保税物流中心的利益惠及更多的第三和第二产业。
随着贸易、物流、出口加工等主体功能的逐步完善和主导产业群的日益壮大,保税物流中心对城市及其所在的地区的相关产业发展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非,冯耕中.我国物流聚集区内涵与形成机理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24)
2.江育春.基于加工贸易产业集群的保税物流体系整合与创新[J].物流科技,2008(4)
3.文妮佳.加工贸易产业结构的优化与珠三角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J].中国水运,2007(4)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外包和外部资本企业;贸易结构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01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吸引全球投资,来发展并壮大国内产业,当产业的竞争力获得提高后,对外贸易也会跟着兴起;因此我国关心国际产业转移,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外国直接投资(FDI)。本研究论文研究当国际产业转移成形后,连带造成的贸易的商品转移趋势。虽然有关国际产业转移的文献探讨相当多,发表的文章相当丰富,但进一步探讨对贸易影响的文献则较有限。
另外,由于近20年来,许多国家纷纷前往我国投资,由于各国企业前往我国投资所考虑的因素大同小异,因此可能产生产业转移效果,同时,也会给投资国带来贸易创造(trade creation)与贸易转移(trade diversion)效果,但因各国投资行为可能有共同性,使得贸易创造及贸易转移效果可能会有相似性,因此本研究论文也将针对我国、南韩及日本的贸易结构变化差异性加以比较分析。
一、国际产业转移发展
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际产业转移改变了产业的国际分布,对产业转出国和转入国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竞争力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二次大战后的1950年代以来,国际产业转移已历经数个阶段,各阶段如下:
(一)战后的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
战后国际产业的转移,于 20世纪50年代,美国凭借其科技和产业发展水平的全球领先地位,成为第一次国际性产业调整和转移浪潮中的主角。
(二)20世纪60年代的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产业转移
日本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美国一起成为这一时期产业转移的主导国家。这一时期,把劳动密集型工业和部分耗能多、污染大的重化工业逐渐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和部分拉美国家。
(三)20世纪70年代的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
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和70年代中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西方工业化国家高耗能的重化工业,迫使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开始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主的较少消耗能源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将粗放型重化工业转移到“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四)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
在这一阶段,美、日等先进国家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科技产业,进一步把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部分低附加价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海外。80年代中期以来,“四小龙”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和我国,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
(五)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第五次国际产业转移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全球经济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信息科技的发展和各国对外开放的日益加深,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知识经济蓬勃兴起,有效地推动了先进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这些新变化形成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
二、国际产业转移对全球商品贸易结构的影响
国际产业转移对一国贸易结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资本进入和技术转移改变产业转入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并通过外包和外部资本企业的建立对一国产品的进出口和贸易方向产生直接的影响。进一步说明如下:
(一)通过产业升级的影响
产业结构是一国国民从事生产活动的分布。国际产业转移成为一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外部推动力量,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的不同行业选择及代工,改变了全球生产能力布局,影响了一国的产业结构,进而影响进出口能力;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通过上下游的关联效应及技术外溢效应,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通过资本累积的效应
资本累积一般是指与国内储蓄相对应的新增投资和外国资本的净流入。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对转入国企业的兼并与收购,可以将低质量的资本存量变成高质量的资本存量,从而达到加速企业技术改造、产品更新和产业升级的积极效应。
(三)通过技术转移的效应
技术进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要素投入,改变资本和劳动的配置比例,加快工业化进程。技术进步从根本上提高了一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了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促进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化。
三、东亚的贸易商品转移比较分析
从国际产业转移的特征来看,在东亚中,中国的发展程度较落后、技术层次较低、劳动力较丰富、薪资水平较低,因此得以吸引外资的流入,属于国际产业转移的转入国;至于南韩及日本则是同样有大量的资金流出而进入中国,因此都是属于产业移转的转出国。
1.就中国来看:中国总出口占全球出口合计的比重,由1999年的6.8%提高至2011年的21.7%,符合国际产业转入国的特征。而全球出口商品中,中国所占比重提高比重都超过30个百分点,而且几乎都是传统产业或劳力密集型产业,尤其是纺织类商品占有6项,可见符合国际产业转移的特性。
2.就南韩来看:南韩所占比重下降的商品,与中国比重提高的商品比较,也有6项重迭,包括比重下降最多的前4大商品,可见南韩也是属于国际产业转移的转出国。
3.就日本来看:日本所占比重下降的商品,与中国比重提高的商品比较,仅有杂项制品(HS96)1项相同,可见日本产业转移至中国的现象并不明显。。
综合来看,在东亚的出口表现上,中国与南韩有较明显的贸易商品转移现象,而且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但日本与中国的贸易商品转移现象并不明显,而南韩有较明显的转移现象,而且是属于高科技产品。这也反映日本、南韩、中国的三个等级技术水平。
五、结论
由本研究论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会反映在贸易商品转移上,个别国家不论国外直接投资的净流出或净流入,所带动的三角贸易变化,也不论是贸易创造或贸易转移效果,最后从全球的观点来看时,都将反映在贸易商品的转移上。
就东亚的出口,在1999年至2011年间,确实存在贸易商品转移的现象,其中中国与台湾及南韩有较明显的贸易商品转移现象,而且是劳力密集型产品;但日本与中国的贸易商品转移现象并不明显,而与南韩有较明显的转移现象,而且是属于高科技产品。
参考文献:
[1]李睿.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优化效应及我国对策[J].国际经济观察,2011,10.
李大霄(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投资好股票需要的是一份坚持,而坚持是一件最困难的事情,是很多初学者最缺乏的特质.世上道理是相通的,生活上很多例子都是如此,三角恋的恋人如是,商场上的对手是这样,单位上的对手也是这样,斗得死去活来的两个人能够坚持者的往往成为赢家,终极比赛是比谁活得时间长.省略/1645823934)
陈志武(耶鲁大学教授):朋友说:现在经济学论文那么数学化,看不懂,走偏了!/这是好事,如果经济学术论文让不搞这专业的也能随便看懂,那只说明经济学还不是专业学科。有两种不同经济语言,一是传播语言,以讲故事、案例把已证明的道理介绍给大众,通俗即美;一是经济学者间的专业语言,数学语言为其一,不通俗不妨。(省略/chenzhiwu)
徐建平(东吴基金总裁):[防止经济增长明显下滑] 通胀侵蚀经济肌体,紧缩政策累积效应逐步显现。投资、消费、净出口实际增速均有不同程度回落,特别重要的是:由于三大需求的减弱,引发社会库存调整,从而导致经济增长的明显回落。受通胀预期影响今年以来社会库存增加较多,对生产形成积极拉动,库存调整,倒过来必然对生产形成反向作用。(省略/1943342045)
李迅雷(国泰君安研究所所长):【信贷虽又增长,经济即将回落】4月新增信贷接近7400亿,但主要是短期贷款增加1360亿,中长期贷款增加不多。表明中小企业短期流动资金需求较大,经营压力明显增加;这从进口增幅大减,M1增速降至12.9%及工业增加值回落至13.省略/lixunlei)
徐刚(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当前影响A股走势的几大不确定因素】一国内通胀高点和回落时间不确定;二政策收紧程度不确定;三欧洲债务问题和欧元区稳定程度不确定;四阿拉伯世界某某花革命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不确定;五日本核危机的程度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不确定。因此,建议二季度休生养息。多调研,多思考,多交流,少操作。(省略/xugangcitics)
刘德忠(五矿证券研究所所长):[ cpi高位运行+贸易顺差怪圈] 1季度曾现7年来首次贸易逆差,可好景不长4月份CPI增5.3%时同显超预期114亿美元顺差: 1)巨额顺差使得人民币升值压力大增; 2)通胀>货币紧缩>进口替代消费快速紧缩>贸易顺差>美元结汇被动投放人民币>提存款准备金对冲货币投放>CPI高位运行>货币紧缩....省略/dezhongliu)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化;问题
引 言
以来,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建设经济的战略方针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正式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根据中国社会蓝皮书的数据:截止2012年底,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52.6%,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东部地区城市化率甚至达到了61%,并且还在处于持续提升的状态。预计2014年底,我国的城市化率将会达到57%,正式进入中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梯队。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将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一历史性的变革将会给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建设带来凸出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我国逐渐出现了“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的现象,这是区域增强自身竞争力的一种必然选择。作为城市区域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都市经济圈被认为是一个国家的经济重心区域和增长极,它常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与大部分发达国家相同,中国也已经形成了多足鼎力的区域经济基本格局,典型代表就是我国的三大都市圈――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翼都市圈,其中尤其以长三角都市圈的发展成果受人瞩目。在20世纪90 年展起来的长三角都市圈,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实力最强都市圈,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城市化的发展水平或是外资的投入量来说,长三角的这些经济指标的排名都处于我国领先地位。无可避免的是,长三角在其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未来发展空间有限、区域内城市化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长三角的城市化发展,进而更好带动周边地区的城市发展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长三角只有真正认识到其发展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优势和困难,并积极作出调整,发挥其长处,改正其短处,才能赢得更为长足的发展。
一、长三角的区位及经济发展水平
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区,长江三角洲已经成为中国甚至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贸易窗口之一,其核心城市包括上海、杭州、南京、宁波。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不仅充分利用该地区的优良地理位置大力发展经济,同时积极引进外资为该地区发展本地特色城市经济。目前,该地区是世界上公认的六大国际级城市群之一,预计在2018年,长三角将有望成为城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圈。
长三角是我国最早形成的经济一体化区域,其经济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占有重要地位,为了更加直观地说明长三角的经济发展水平,笔者选取了2012年上海市、江苏省以及浙江省的主要经济指标作为对象,进行整合之后得到了长三角的主要经济指标,包括:GDP、社会消费品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出口、进口、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FDI以及第三产业总产值。并将长三角的这些经济指标与全国水平进行对比,用以说明目前我国长三角都市圈的经济发展水平。
长江三角洲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其GDP、社会消费品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出口、进口、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FDI以及第三产业总产值分别为:108824.88亿元、39191亿元、12972.54亿美元、7598.64亿美元、5373.9亿美元、54057.54亿元、640.14亿美元、51259.85亿元,分别占全国的比重为:20.97%、18.64%、33.55%、37.09%、29.55%、14.43%、57.3%、22.15%。由此知,只有社会消费品总额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在全国的占比低于两成,而其他6个的占比均高于两成,其中实际利用FDI的水平占到全国总量的57.3%,这表明长三角经济圈是我中外的外资引进基地,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直观重要的作用,同时长三角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在未来的一个重要时期,我国加大对长三角地区经济的投入,吸取其优秀的成长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从长三角都市圈的发展来看,其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长江三角洲地区以重工业发展为主,同时兼顾手工业制造。第二,不同的区域存在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上海是以“外向型综合经济”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浙江是以“内源型经济”为主的经发展模式,而江苏则是以“外源型经济”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第三,因为区位条件好,长三角已经逐渐形成了大口岸功能、大贸易格局,区域经济逐步国际化。第四,长江三角洲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中最重要的一个增长极,这主要得益于其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庞大的经济规模,并且擅于引进和利用外资。
二、长三角的城市化发展历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长三角地区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利用自身优良的天然港口等优势,积极改善基础设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发展本地区的经济,使得该地区成为全国最开放的地区之一。目前,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国际分工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经济的腾飞带动了该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近年来长三角不仅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同时也是我国城市化发展最快、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至于城市化发展模式,长三角地区的各个城市表现出不一样的发展模式,这其中尤其“内源式”和“外延式”比较常见。“内源式”是指城市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更新,以上海和南京为代表。“外延式”主要是指城市借助外力来发展城市经济,以宁波和苏州为代表。从整体上看,长三角城市圈的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城镇人口不断增加,从1990年的3012万增长到3020年的9548万人,增加两倍多,城市化率由24.58%增加到67.50%,增长速度惊人。另一方面,农村人口的绝对数也不断减少,1990年农村人口还超过9000万,到2012年已经不足5000万。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后的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也对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三、长三角的城市化特点
城市化水平高是长三角地区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但是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化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也是非常普遍的,2012年长三角的城市化率达到68.31%,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其中上海的城市化率更是达到了89.8%,接近90%,在全国甚至是世界范围内都处于领先水平,江苏和浙江省的城市化率却约为63%,虽然与全国的平均城市化水平相比较高,但远低于上海,这主要是由于上海长期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所决定的。就算是城市化高水平的上海,其内部地区也不是都处于高水平的城市化,如外郊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仅有30%左右,而中心城区却达到95%以上。这表明长三角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内的城市化水平差异,而这一特点将会影响长三角地区整体的、长远的发展。因此分析长三角的城市化特点,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至关重要。
长三角城市化的主要特点是:第一,都市圈呈现出明显的圈层特征。区域城市体系已在长三角建成,上海作为核心城市,辐射到该地区的所有城市,南京和杭州作为二级核心城市,分别又辐射到自己周边的城市,辐射范围比上海小。第二,交通便利,与国外交流密切,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长三角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较好的经济发展方向,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对外贸易窗口,其区域城市的外向能力显著增强,城市之间交流与融合的迹象显著。第三,位于全国前列的城市化水平,富裕的城乡居民生活。长三角的城市化水平较高,且由于其发达的工业水平及良好的贸易条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有了极大改善。第四,长三角的开发区将会成为城市空间扩展的新的增长点。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都市圈内的很多城市都规划了大小不一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区,这些开发区不仅成为城市空间新的生长点,而且形成了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工业向园区推进的趋势开创了“园区推动型”城市化发展模式,极大程度地推进了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四、 长三角城市化存在的问题
虽然长江三角洲地区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其城市化水平领先全国水平,但这也掩盖不了其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问题的事实。城市发展能力有限、资源消耗较大、环境污染严重以及逆城市化的出现,都是长三角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化发展潜力有限
长三角地区目前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了68.31% ,未来时期仍然会继续上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的城市化水平,将接近世界发达水平,城市化发展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速度上不协调,会有脱节现象的产生。而国外的历史经验也表明:城市化率要与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才能有助于地区的长远发展,才能使得地区发展从本质上有所提高,而不是表象上的提高。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追去城市化率的高水平,而要着重实际。在未来,长三角的城市化发展潜力有限。
(二)地区生活成本增加,资源消耗增大
长三角都市圈的高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来了激烈的竞争,这样也使得在该地区的生活成本大量增加。许多已经在长三角工作的年轻人,迫于生活的压力,转移要到其他地方生存和发展。这将影响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进而对长三角的城市化进程造成一定的影响,当然会使得长三角的城市化质量有所下降。长三角地区涵盖的城市数量众多,城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同构现象,有的城市对自身的定位不明确,模仿相近城市的发展模式。地方政府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上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往往只看重本辖区的利益,缺乏对于区域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的意识,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导致资源消耗增大,不利于形成统一分工、布局明确的城市体系,对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阻碍。
(三)环境污染严重
伴随着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长三角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尤其以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最甚。尽管长三角区域河流湖泊众多,全年降雨量充沛,但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减少了清洁的水资源,水质性缺水严重,个人们的生活以及经济的发展均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二是大气污染严重,工厂数量逐日递增,人口也大量增加,增加了工业烟尘和生活烟尘的排放量,大气中有毒的物质含量增加,大气污染严重;而本地区的电子厂,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也给该地区带来了严重的辐射污染。
(四)“逆城市化”的出现
城市化也被有的学者称之为都市化、城镇化,它是一个历史过程,主要是指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取代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具体包括有人力资源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域空间的改变。不同的学者对城市化会有不同的理解,总的来说都离不开三个方面发生改变:非农业人口取代农业人口,城市取代乡村,工业、服务业活动取代农业活动。“逆城市化”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渐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市区出现“空心化”,人口呈现负增长,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长三角地区的逆城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的不断发展、扩张,使得地区竞争激烈,生活成本增加,人们压力增大;同时城市污染严重,交通拥挤等问题使得在大城市生活的人们的幸福感降低。相比于大城市,近年来小城镇的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工作压力较小,人们在小城市生活感觉更幸福,因此开始有不少年轻人选择离开大城市,回到小城市。
第二,春节过后,一些企业就会面临用工荒、开工难的问题。由于工资待遇低,歧视现象的存在,大量的民工不再回到长三角地区打工,而是选择在离家比较近的小城市工作,这对长三角人力资本的发展带来了影响。
第三,在农民进入城市的同时,一批有知识、懂技术的城市人来到农村,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及时有效的信息资料和先进的管理技术,在农村扎根,发展起来。尽管这种人口流动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地的就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对于大城市来说,这是一种技术性人才的流失。
五、 对策
针对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的对策:
第一,大力发展区域中小城镇。长三角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全国百强县中相当大一部分位于长三角,它们已经形成了紧密相连的城镇网络结构。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长三角现有的优势,结合各中小城镇特色,发展当地特色产业,推动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重培养一批经济实力强、产业结构优、竞争力强的中小城镇群。
第二,有效解决当地农民工、失地农民的问题。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农民工问题。这个群体存在劳动强度大、收入水平低、孩子上学难、老人照顾难、夫妻相聚难等问题。解决农民工的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应该着力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消除歧视。而失地农民问题也是城市化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必须正视、改革现有的征地制度,完善征地补偿制度,设身处地地为失地农民着想,从根本上提升城市化的质量。
第三,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以及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城市的发展才是没有后顾之忧的,农村不会因为城市的发展遭受不良影响,反而会因此获益。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促进城市与农村文明的交流,保护地区生态,建设宜居农村,形成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三位一体,分工协作、互补促进的城乡一体化格局。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参靠文献:
[1] 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2] 孔铎、刘士林:《我国逆城市化研究发展评述》,《学术界》2011年第11期。
[3] 宋健:《以一体化为契机,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国际化》,《全国商情》2006年第3期。
[4] 唐耀华:《城市化概念研究与新定义》,《学术论坛》2013年第5期。
[5] 杨上广:《长三角地区城市化问题研究》,《上海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