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1 16:25: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帮扶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高校学生资助;资金帮扶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愈加重要。一直以来,高校学生资助问题是保障贫困大学生进行校园生活的重要措施。为了解决学生在心理和身体上的问题,教师要通过经济帮扶、心理疏导和情感沟通等方式。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科学的帮扶。在高效学生资助整体工作中,经济扶持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教师要本着“人性化”的工作态度,着重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和帮助,从而构建一个较为全面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
一、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工作中,对贫困学生的自主和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贫困学生的发生、发展数量呈现下降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贫困生的帮扶工作趋于停滞。相反,这样的发展趋势更要求教育管理者要根据校园环境,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经济帮扶政策,在解决学生生活资金等问题的同时,更好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因此,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要始终保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帮扶原则,缓解贫困学生内心的心理压力,促进这些家境特殊的大学生能够全面、健康的发展下去。除了要帮助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负担,还要为他们缓解学习、情感上的问题,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和谐、温馨的高校校园环境。
二、当前形势下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常态问题
一直以来,贫困大学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思想群体。这是因为这些学生担负着生活的压力,饱尝人情冷暖,所以在思想、情绪上的波动都比较微妙,如果教师在帮助过程中稍有疏忽,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引发一些负面情绪。因此,对他们的资助帮扶工作要注意避免一些常态化的问题。
(1)资助资格的认定方式
在高校学习生活中,很多贫困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地区,所以在学生资助资格的审核上,基础性的审核工作困难重重。因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涉及认证部分,仅凭生源地民政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出具的困难证明容易产生造假性。再加上大学生生活的地区和高校所在区域经济水平的不同,很容易存在一定的认证误区。这些问题给资助资格的评定增加了难度。
(2)资金、名额上的分配
虽然国家每年都出台了一系列的帮扶政策,但是对于很多家境贫寒的学子来说,他们得到了一部分奖学金,需要将大部分的钱财来支援家中的病人、老人。还有很多学生都会遭遇“大病致贫”“意外致贫”的不幸,急需资金减轻他们在生活、学业上的负担,但是,因为国家资助的金额、名额有限,每年帮扶的资金、名额上都不够充足。
(3)学生心理帮扶的缺失
面对残酷的现实,很多贫困学生都只能将自己的不幸深藏在心里。这些家境贫困的学生大多数性格内向、思想保守,生活节俭,在自由、随性的大学生活中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并且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不能与其他学生一起融入集体交际环境中,很容易产生消极、极端、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
三、强化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对策
(1)确保资助工作公平公正
鉴于资助工作的特殊性,在被资助工作的认定上,我国要对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程序建立一套完善、全面的规章制度。
例如,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资料收集库、实现平台化贫困生认定资格审核。对受资助学生的认定除了凭借户籍地所开出的贫困证明,还有家庭收入相关资料证明,并将最终的贫困认定纳入日常生活情况、绩效考核、学业证明等信息中。除此以外,还要对学生所申报的家庭收入情况进行细致的调查。特别是要走入贫困大学生的内心,让高校资助工作更加人性化和科学化,确保学生资助工作高效、顺利的进行。
(2)适当增进学生资助名额
面对名额不足的问题,学校管理者要采取拓宽捐资助学项目的策略,联合爱心企业、慈善机构等资助机构,设立专业的多向资助系统。相关工作者要结合地区特点,不断开拓社会“捐资助学”新模式,逐步改变高校学生资助依赖国家财政拨款的单一形式。积极发动当地慈善机构,推行“长期性”和“常态化”的捐资助学工作。
例如,联系爱心机构为成绩优秀、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提供长期性的帮扶,提供大学时期每学年的生活费、学费等,鼓励贫困学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从而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捐助体系。同时,在学生名额、资金的分配上,要采取民主投票、张榜公示等方法,将最终的结果公开化,使高校捐助中的资金分配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管。
(3)强化贫困学生心理帮扶
高校的主要作用是“教书育人”。由此可见,学校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专业的技术知识还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对学生心理教育上的帮扶同样是学生资助中较为重要的一环。除了要满足学生的经济需求,还要通过心理疏导、精神鼓励学生自立、自爱、自强。使高校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心理健康辅导员要和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同时,聘用一些贫困学生作为图书管理员、仓库保管等校务工作的负责者,借此鼓励他们勤工俭学,找准自己人生的定位。不断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资金援助的问题,消除高校贫困生在生活、学习上的困扰,使学生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未来的人生。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资助工作对高校贫困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让贫困学生在大学校园中感受学习的快乐,相关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推进资助工作的科学性,建立扎实合理的捐资助学体系,多方培养、谋求创新,从而将高校贫困生的捐助帮扶工作做到最佳。
【参考文献】
[1]肖亮.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2
[2]刘红旗.高校学生资助事务精益化管理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02)
关键词 助残类 志愿服务 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7.043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is an important way of moral education, disabled volunteer service has particularity, how to analyze the unique fun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to better carry out voluntary service, cultivate qualified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group is with disabled volunteer service vigorous development need to address the topic of the times.
Key words help disabled; volunteer service; moral education
2010年全国志愿助残工作会议确定每年的7月6日为“全国志愿助残阳光行动主题日”,全国大学生助残类志愿服务逐步推广,近年来国家对于助残类志愿服务的关注度逐年增大。以天津市而言,为进一步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倡导互助和谐文明风尚,2015年5月命名了10个“天津市志愿助残阳光团队”,20名“天津市志愿助残阳光使者”,以引领全市志愿助残活动蓬勃开展。
由此基于助残类志愿服务的特殊性而开展的德育功能研究具有迫切性,有利于可持续普及志愿助残理念,推动服务活动向常态化、制度化开展。
1 大学生助残类志愿服务概述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德育的重要途径,然而围绕助残类志愿服务的专项研究相对匮乏,直接针对性研究则更少,仅有《广西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现状及问题对策》、《广州志愿助残常态化建设初探》、《论志愿者助残的制度化建设》、《助残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路径研究》等。201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5.1%的广西大学生表示参加过助残志愿服务活动,他们大多是以学校、敬老院、社区和家庭等为主要场所,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到助残志愿服务活动中,以帮助身体行动受到局限的残障人为主、老年人居多,大多数大学生从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社会责任感,提升实践能力。
助残类志愿服务的对象具有特殊性,其一为残障人士心理相对脆弱,有些是身体不健全导致的自卑感,有些是心智本身存在缺陷,这都导致与志愿者在交流时容易伴发心理情绪起伏,严重者甚至引发肢体冲突,乃至帮扶中断;其二为身体不便影响帮扶效果,如志愿者在教授受助者手工制作等生存技能时,其身体缺陷大大延长了学习时间,相比正常人须要更多的耐心,而这种现象在助残类志愿服务中较为普遍;其三为受助者对帮扶的抵触与依赖并存,受助者容易对外界具有防御感,志愿者常常要经历一个从拒绝到依赖的帮扶过程,期间志愿者须要更多的关注,才能切实达到帮扶效果。
由此,助残类志愿服务需要志愿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与技能,以及格外的细心、耐心与爱心,并辅以制度化、专业化、信息化、基地化等科学管理手段,才是志愿服务的发展方向。目前全国水平不一,相比而言,北上广属于领先水平,天津市助残类志愿服务活动仍处于起步阶段,笔者围绕天津市各高校助残志愿服务团队开展调研,了解助残类志愿服务开展相关情况;走访残疾服务机构,了解对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的实际效果以及遇到的问题。结果显示,48.28%为三年级学生,68.97%的学生认为其社团组织结构、规章制度清晰,62.07%的学生参与助残的时间不超过1年;参加助残类志愿服务的频次,经常参加的为34.48%,偶尔参加的为62.07%。
2 大学生助残类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分析
中央16号文件指出,要拓展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近年来,志愿服务可以说在第二课堂中的重要作用愈发凸显,成为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与载体,而助残类志愿服务由于其特殊强,得以发挥更好的德育效果。
2.1 具有理想信念、品质情操的自主塑造功能
志愿服务为大学生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提升品质情操提供了积极健康的德育场域,72.41%认为在参加助残类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大多数时候很快乐,89.66%认为参加助残类志愿服务的经历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有着正面影响。
这种以“乐于奉献、帮助他人”为前提的助人行为,大学生更容易自内而外地自主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在助残类志愿服务中,大学生帮助弱者的责任感更是激发了道德升华的动力,在残疾人生活境遇与自身对比中不断实现自我塑造。例如,座谈中大学生多有提出,受助者勇于面对困难的顽强精神,受助者家人无微不至的爱心呵护以及对志愿者们诚挚的感谢与信任,也会给志愿者们精神上的正能量,甚至成为学习、生活上效仿的榜样,形成了互为激励的健康磁场。
在“参加助残类志愿服务的原因”的多选题中,服务社会的被选率为68.97%,提升道德修养、帮助弱者均为62.07%,增加社会阅历为55.17%。反观被选率最低的三项则为消磨空余时间6.9%,为了加分等现实原因17.24%,个人兴趣爱好27.59%。可以说,“服务他人、提升自我”成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最大动因,这与德育目标是一致的。此外,针对收获而言,“回报社会带来的责任感”、“提升意志品质”分别以79.31%、72.41%排名前两位。
2.2 具有个人素养、团队协作的长期培养功能
个人素养、团队协作的长期培养是助残类志愿服务的内在需要。在“你所参加的助残志愿服务活动主要内容”多选中,情感陪伴68.97%、助残知识宣传48.28%、文化知识辅导48.28%、体育锻炼陪伴34.48%,残障人士技能培训27.59%为最低。其中侧面反映出服务的主要内容,但更重要的是结合走访座谈发现,排在第一位的“情感陪伴”与排在最后一位的“技能培训”成为关注的焦点。68.97%认为大学生参加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相对主要问题为“对志愿服务意识认识不够”,并在“您认为作为大学生助残志愿者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多选中,良好的服务态度86.21%,助残基础知识75.86%分列前两位。
“情感陪伴”与“服务态度”紧密结合,“技能培训”与“助残知识”互为因果,可以说,如果有效培养了助残志愿者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也就有效提供了志愿服务的主要内容。由此,志愿服务因为其帮扶需求也为志愿者素质、团队能力提出了长期要求与目标,具有了个人素养、团队协作的长期培养功能。
在大学生精力允许的前提下,应鼓励长期从事志愿服务,41.38%的学生认为每周一次服务比较好。同时,长期服务中孕育长期培养,二者互为一体,相互促进。由此得来的志愿者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团队管理能力、执行能力的优化,也可以使日后个人发展、团队服务长期受益。在调研中,以天津外国语大学的星光志愿团为例,其与天津市童之舟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建立了长期的志愿者服务关系,连续4年于每周二下午提供志愿服务,风雨无阻,展现出极强的团队凝聚力与个人综合素质。
2.3 具有知行合一、互为示范的检验反馈功能
以对帮扶专业知识的要求为例,助残类志愿服务要远高于通常意义上的赛会志愿者以及社区志愿者,对此重视程度近年来也逐渐提高。调查显示,以“技能培训”为例,共有96.55%的学生认为专业帮扶技能比较重要以及非常重要。同时,志愿服务作为一项实践活动,使得知识学习不是简单的从书本到书本,而是经历了理论学习―实践应用―信息反馈―实践提升的上升趋势,期间志愿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彼此交流也提供了群体间的良性示范作用。
此外,助残类志愿服务由于受助者的依赖性更强,由此也体现出了较为强烈的反馈功能,从而更有利于志愿者在帮扶中分析得失,引以为鉴。天津市童之舟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负责人提及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志愿者队伍的稳定,因为只有建立稳定的帮扶关系,才能真实获得自闭症儿童的信任,进行有效帮扶。在涉及“在服务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或者挫折”,65.52%认为其余事情干扰、不能保障服务时间,不能有效帮助受助者;62.07%认为不能有效帮助受助者。在“未能按时参加助残类志愿服务活动的原因”多选中,有些重要的事情无法推脱75.86%、没有发生过31.03%、时间久了有倦怠情绪17.24%、很多人对助残类志愿服务活动存在偏见13.79%。这些反馈都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塑造积极、健康、高效的志愿者,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3 总结
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德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当下助残类志愿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德育功能的提升与扩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可喜的是,当问及“在剩下的大学生活中,你是否还愿意继续参加助残类志愿服务”时,75.86%表示“有时间、有机会就报名”,24.14%表示“十分愿意”。由此,如何有效引导志愿者的服务热情,进一步完善针对助残类的相关服务体系和机制,深入挖掘其独特的德育功能,是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持续关注的课题,这不仅能促进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更能进一步提升助残活动质量,促进我国关爱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林君.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德育功能浅析.中国校外教育,2012(5).
[2] 龙妮娜,石丽琴,唐春燕,王贞.广西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现状及问题对策.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4).
关键词:普通高校;贫困生;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003-02
在政府的关心下,全社会的支持下,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已基本解决了贫困生的入学困难问题,基本做到了无应入学大学生因贫困辍学。但与此同时也显现出一些弊端,比如在育人方面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经济解困与学校育人目标之间出现了不同步、不协调的情况。高校奖助学金在履行经济帮扶的功能时,需要承担更多的育人功能,而怎么去实施?需要我们做更多的探索。
一、完善普通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意义
1.实施“科教兴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实力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大国都在制定和实施面向21世纪的发展战略,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必须承担起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高校的很多贫困生都是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政府、学校应该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从而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2.实现中国梦的强力支撑。完善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中国教育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贫困大学生大约占所有在校生总数的20%,总量庞大,“中国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说过:“中国教育梦”包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而要实现人人成才,就必须关注贫困大学这个特殊的群体,从各个方面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资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让梦想照进他们的现实,助力伟大“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3.推进教育公平,实现人生出彩。做好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也是为了更好地推进教育公平。在第三十一个教师节时指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努力推动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发展,让贫困地区的大学在校期间都能安心接受良好的教育,不为贫困所累,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人生公平的起点,推进教育公平对实现大学生的出彩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目前高校资助育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普通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时间比较长,也取得了很多的经验,资助了大批经济困难学生、促进了高等教育公平,同时也有效地分担了教育的成本。但在资助育人实践功能发挥中,存在注重物质资助、缺乏精神激励措施、忽视贫困大学生主体功能发挥等问题,影响了育人效果。
1.贫困生认定缺乏合理机制。贫困认定工作是高校进行资助工作的第一步,贫困生认定的结果不仅直接关系到资助工作的效果,也会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覆盖的全面性与公正性造成影响。目前的生源地贫困证明,普遍采用盖章的方式;学校对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主要局限在定性判断上,这种判断方式大多属于主观、传统的方法,并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再加上有部分学生递交的材料并不完全属实,这就导致了贫困生认定的结果产生一定误差。此外,在资助程序中还存在部分不合理的因素,一些学校在贫困生名额分配中存在平均主义的倾向,完全按人数分配贫困生的名额,忽视了地区、城乡之间的差异,使得不应该被资助的同学获得了资助,真正需要得到帮助的同学反而没有获得资助,占用了宝贵的资助资源。
2.重经济资助,忽视实践帮扶。目前的资助模式是对贫困生的经济帮扶较多,实践帮扶较少,不利于对大学生反哺意识的培养,同时会助长学生坐享其成的思想。目前,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机会并不是很多,远远不能满足贫困学生的需求,且多数岗位属于机械性工作,如发传单、做促销、食堂保洁等。工作岗位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关性较差,不能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效。不能很好地将勤工助学融入到学习、生活各个环节。在单调的机械助学模式下,受助的学生很难感受到自己在受助过程中所占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完成育人实践与助学的高效有机统一。
3.忽视贫困生的心理帮扶。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怎样使用社会和政府提供的援助及拨付的资助金方面,虽能解决贫困生短期的经济困难,却可能会忽视他们的心理状况。由于贫困,部分学生除了要承担比较高的经济压力,同时也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与普通同学相比较,他们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和面对更复杂的心理问题。此外,部分贫困生由于缺少引导,缺少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自认为低人一头,缺少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平和的精神状态。还有部分学生,由于生存环境及家庭教育相对较差,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经常会产生孤独自卑的情绪。且部分同学自尊心较强,严重的可能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但一些高校对于这些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4.无偿补助对学生自强教育产生负面影响。目前,对困难生提供的帮助大多属于无偿性的资助,虽然能使困难生的经济压力得到暂时缓解,但无偿性的资助容易使他们养成不良的习惯,不愿靠自己的勤奋去拼搏、去奋斗;更有甚者,为了获得资助,开取假证明,骗取学校以及社会上助学金,同时也有个别地方资助部门工作不严肃,没有建立起完善、规范的诚信体系,开具的困难证明存在人情因素,给了这部分同学以可乘之机,产生了不良影响,背离了学校及社会资助的本意。同时无偿补助会使得部分贫困生产生“等、靠、要”的思想,不能够培养他们的担当与奉献精神,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成长。
三、完善高校资助育人实践机制的建议
1.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要做好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就必须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分析困难学生的贫困程度,建立一套完善的认定指标体系,保证资助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应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并建立和完善信息库,每学年都能动态跟进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变化,定期开展学生家庭经济认定工作。为了实现认定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需要通过开展班级测评、同学评议、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等准确把握学生家庭经济状态。同时随着年级的增长,应对学生信息实现全面动态化管理,及时了解学生经济情况变化。同时,也可尝试建立家访机制,对于经济困难学生家庭进行走访,实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
2.完善贫困生的实践帮扶机制。目前的资助模式中,对贫困生的权利讲的比较多,而关于义务部分则提的相对较少。长期没有付出只是获得的模式,会助长学生不劳而获的思想,不利于贫困学生的成长。为了帮助贫困学生培养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品质,使他们真正去认识社会、感受社会,在资助工作中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体现自我的价值。这样不仅满足了贫困生的经济需要,在他们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时又实现了教育的目的,既帮助贫困生解决了实际困难,又提高了他们摆脱困难、应对长远发展的能力。这种方式其实也体现出一种按劳分配的原则,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资助工作者分辨学生困难与否,因为一般来说不是很贫困的同学可能不一定愿意主动去参与一些实践活动。因此,通过实践帮扶机制可以节约贫困生的认定成本,帮助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迅速找准资助的对象,提高资助工作的效率。
3.完善贫困生心理帮扶机制。对贫困生的心理帮扶不仅是学生工作系统的事情,更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工程。在贫困生中广泛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学校可根据自身特色,成立心理指导中心,有针对性地对贫困生展开心理辅导。此外,在针对贫困生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时,还要鼓励任课老师在教学中结合课程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相关教育。在资助过程中注意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做到资助与心理帮扶的融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资助育人效果。接受资助后,受助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感激之情,能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这种情感归属在很大程度上能缓解他们心理上的创伤,实现对美好未来的良好憧憬。
4.完善贫困生认定程序及责任追究机制。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关键要以是否将其认定为贫困生作为前提条件。因此,制定一个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整个认定过程应该尽量做到严格并细化。譬如可根据贫困学生户籍所在地实际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不同地区的同学,设计不同的权重,建立一个全面的贫困生综合数据分析平台,根据对数据的分析所得结论,确定进行资助的临界点,对受资助的对象进行精准的定位。为保证资助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让真正的贫困生得到帮助,还需要明确责任追究机制,出具的贫困证明材料不能仅仅盖章,还需要当地经办人、学生家长的签字。到学校后,学校还需要核实相关证明文件,建立举报电话并通过其他同学对申请贫困认定的同学进行探访,了解他们的真实处境,如果发现有明显的高档消费及超出其支付能力的非必需消费情况,一律取消其贫困生资格,并对其进行追究,让学生们都认识到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严肃性。
参考文献:
[1]朱志伟.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帮扶措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1,(20):29-31.
[2]齐兰芬,鄢载鹏.大学贫困生教育资助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09):57-58.
[3]潘玉琴.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帮扶体系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3,(36):99-100.
大学生学习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开设课程进行宏观的理论指导和面上的学习素质教育,更需要对学生个体进行个体化的学习规划引导、援助和学习困难帮扶。这就不仅仅是开设一门课程或一两个教育工作者所能完成的。大学要实现全体在校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需要完善大学生学习指导。完善大学生学习指导工作,应以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基准,坚持以学生为本、科学发展、广泛参与和全面系统的原则,即发挥学习指导机构、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家长、学生自身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科学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素质。
1.更新教育观念高等学校管理由理念、制度、队伍、资源、文化等五个要素组成。完善大学生学习指导离不开正确的教育理念,要用正确的质量观、教学观、师生观、学习观武装师生的头脑。转变观念,首先要上下一心,人人关心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特别是高校各级领导要转变观念,重视学习指导,要将加强学习指导工作,列入学校日常工作计划中。高校全体人员要树立多维的质量观念体系,包括服务的质量观、符合目的的质量观、动态发展的质量观、多元化的质量观和整体性的质量观[5]。牢固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围绕这个中心和目标开展。将教师主导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着力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地、有主见地自主学习的作用。用教师的指导作用促进、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良好的情感、观念、知识、能力与品格结构的形成。通过大学生学习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全面发展与侧重发展相结合的学习观、自主创新学习观,实现学习指导的终极目标:学生“学习素质”的优化———“会学”。
2.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制度“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是高等学校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要素。高校完善大学生学习指导应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建设设置机构、配置队伍、界定职责、规范程序、明确目标及进行激励。首先应建立健全大学生学习指导机构,设立、完善校院两级大学生学习指导中心或校院学习指导委员会等专兼职组织机构,并明确其工作职责。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保证制度落实和职责的完成。其次应完善大学生学习指导管理办法、学习预警办法,制订学习指导课课程大纲,建立健全学习援助机制等制度。
3.健全组织机构大学生学习指导工作不是靠一个机构,一两个人能够做好的,而是需要广大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甚至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机构的建立应专兼职相结合。健全组织机构首先应设立学校的管理职能机构,学院的职能机构或委员会。其次是在校院两级职能机构或委员会组织下建立的以兼职学习指导人员为主的大学生学习指导系统。兼职学习指导人员由任课教师和学生干部组成。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优秀青年教师、校院学生会学习部学习骨干应在兼职学习指导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健全组织机构学校要明确教学和学生管理等部门以及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管理人员各自的学习指导职责,并制订相应的评估考核办法。任课教师要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视为己任,结合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课程学习观和课程学习目标是任课教师的首要职责。学校还要给予一定的人员和经费保障以确保大学生学习指导工作的真正落实。现有的大教学班,高校生师比例是制约学习指导的瓶颈之一。目前,许多课程由于大班,课程教师连教学班的学生尚且认不过来,何谈个性化的课程学习指导。学生辅导员往往管理一个年级,三四百人,日常学生事务工作都疲于应付,又怎能有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的学习。为此,必须加大对学习指导的投入。同时学校必须建立科学的教学考核体系,建立机制衡量学生在考试成绩之外的进步,客观地衡量分数评价教学效果之外的教学质量,对教师在学习改革方面作出的成绩予以肯定,这些都是当今大学完善学习指导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运用现代化学习指导手段充分发挥现代化网络信息阵地作用。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一考取大学,家长普遍给其配备笔记本电脑和具有多媒体功能的手机。网络在学习中的作用具有信息量大、方便、不受时空限制等优势,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完善大学生学习指导也要充分发挥现代化网络信息阵地作用。建立大学生学习指导网站,开辟系列专栏进行指导。通过网站留言板和设立QQ群适时动态地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及时解疑答惑。同时给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学习设置平台。建立大学生学习预警系统。集成学生信息、成绩信息、选课信息、培养计划、教师信息、家长信息等,提供学生学习综合信息的查询、预警及对应的指导功能。学生本人、学习指导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管理人员、教师、家长均可充分利用学习预警系统的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展趋势、优势、不足,指导其合理制订学习计划、选课、改善学习、及时给以指导和援助。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素质进行科学“体检”,适时指导。积极开展“学生学习策略”测试与指导,创建学习素质各要素的测评系统,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素质各要素进行科学“体检”,找出优势,发现不足,扬长避短。在“体检”基础上,进行科学、高效、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在各要素“体检”指导的基础上发展创建整体学习素质测评系统。
完善全方位、全过程、系统化的学习指导
1.学科课程学习指导。以任课教师的学科课程学习指导为核心,发挥课程教学主渠道的学习指导作用。将教师不自觉进行的分科(局部)学习指导通过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转化为自觉行动。课程学习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课程教师的学习指导是学习指导的核心。发挥好任课教师学科课程学习指导的作用,有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学科(局部)学习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教师教学思想水平、教学能力和指导学生全面发展与成才能力的提高。
2.开设系列学习指导课。以系列大学生学习指导课的开设为主线,开展全面(综合)的学习指导。从一年级新生入学开始,四年不断线地开设系列学习指导课,给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学习指导。针对一年级新生入学时存在的学习目标不明、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适应等实际情况,开设涵盖“现代大学、大学生价值观、大学生学习观、大学学习心理与健康、大学学习策略以及相关公共基础课学习指导”等内容的学习指导课,让新生迅速了解大学学习特点,明确大学学习目标,认识大学学习过程和特点,掌握大学基础课学习方法,缩短大学适应期。大二开展专业教育,开设以专业分流引导、学科基础课、双学位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训练等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指导课,充分发挥专业系的力量分专业开展。大三大四则通过本科生导师开展职业发展目标与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学习指导。
3.在校全过程学习指导。建立从新生报到、在校学习以及学生毕业等各个环节的全程学习咨询与指导。通过新生问卷调查,开展新生及在校生学情分析,了解新生在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从面上给以共性的指导和引导,并针对调查中发现的一些特殊苗头给以个别的指导和援助。对在校生每学期的选课、成绩等学情进行分析,并将信息及时反馈到各学院及相关部门,以便及时掌握学生群体整体学习状态和深入分析、发现个体学习问题,开展学习指导、学习预警、援助。结合学生经历的学期循环和学年循环的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任务重点和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有针对性的讲座、报告会、交流会。如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解读系列讲座,考研经验交流会,四六级考试命题特点及应试技巧等,满足同学们不同阶段、以及不同层次同学们的学习指导需求。开展毕业生问卷调查,获取毕业班同学对学校教学管理方面的评价意见,为今后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体制、更好的开展学习指导工作、培养更优秀的人才积累经验。
关键词:帮扶;党员;先锋作用
一、基于校园“五个帮扶”发挥党员先锋作用
1、教工党支部帮扶就业等困难学生
就业是民生之本。学生就业关系学生未来前途,关乎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是就业服务体系和学生帮扶体系的重要内容。开展教工党支部帮扶就业困难学生活动,每个教工党支部结对帮扶一至两名就业特别困难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教工党员的专业优势、自身经历优势、校外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就业信息,帮助他们提升就业信心与就业技巧,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在这一帮扶活动中,党支部应指定专人与帮扶对象对接,支部成员群策群力,促进就业困难学生顺利就业。这既是党员先锋作用的切实体现,也是“全员”开展就业工作的现实要求。
2、学生党支部帮扶低年级团支部、班委会
班级是学生的基本组织单位,班级建设的关键是打造一支团结凝聚、战斗力强的学生干部队伍,但低年级的班委会、团支部委员会大多欠缺工作经验,工作能力与水平相对不足,在开展具有难度的工作时容易出现困扰、产生问题。学生党支部成员一般都是品学兼优、能力出众的优秀学生代表,开展学生党支部与低年级团支部、班委会的结对帮扶活动,可以发挥学生党支部成员在工作经验、方法上的优势,给予低年级学生干部更多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促进他们更好地成为班级建设的核心。这既为班级建设提供有力推动和保障,也充分体现和落实了“党建带团建”的要求与目标。
3、研究生党员帮扶本科低年级班级
大学低年级学生是学校教育管理的重点。低年级学生需要完成适应大学生活、培养良好习惯、树立发展目标、打牢学习基础等方面的任务,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惑和具体问题。来自同学尤其是学长的朋辈辅导是学生成长支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具有其它部分无法替代的优势。研究生党员已经完成了本科阶段的学习,对所学专业形成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对如何度过大学生活、如何备考研究生具有自己的经验体会,有的研究生还经历了就业、考研等多种去向的权衡和考量,从他们中间遴选优秀代表担任“班级导师助理”,协助班级导师对与其同专业的本科低年级班级开展指导与帮扶,为学弟学妹们“导思想”、“导生活”、“导学习”,既满足了低年级学生成长的需要,又促进了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交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自身担任繁重工作任务的班级导师的压力。
4、党员宿舍帮扶后进宿舍
宿舍是学生最基本的组织单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后勤“社会化”、学生生活“社区化”的背景下,宿舍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但宿舍又是日常教育管理的难点,在思想教育和宿舍管理人员普遍较为紧张的情形下,要让每一个宿舍呈现充满生机活力的良好面貌、按照“文明宿舍”的标准来进行自我建设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课题。加强宿舍建设需从多方面着手,而不同宿舍之间的相互带动、相互帮扶是其中一条重要途径。党员宿舍是公寓内的“标杆”,除了实行党员宿舍挂牌,以强化其表率作用以外,开展党员宿舍与“后进”宿舍结对帮扶,对存在较严重问题的宿舍从学习风气、制度建立、人际调节、氛围营造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帮助,促进后进宿舍面貌逐渐改观,将更好地发挥公寓育人的作用,也进一步推进学生党建工作深入公寓阵地。
5、学生党员帮扶学习困难学生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学习困难学生是学风建设中重点关注和帮扶的人群,他们有的是学习动力缺失,有的是学习方法不当,有的是学习基础过于薄弱。学习态度不端正和缺乏学习动力的同学会对其他同学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而学习特别困难的学生还很容易滋生心理问题。对学习特别困难的学生,除了辅导员开展深度辅导、学业指导中心提供专业服务之外,应实行一对一的结对帮扶。
二、做好“五个帮扶”活动的思考
1、“五个帮扶”是校园帮扶活动的基础和主体
党员要充分发挥先锋作用,其帮扶活动应体现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自己的点滴言行,尽己所能地帮助身边群众,如教工党员帮扶经济困难职工、学生党员帮扶心理困难学生等。但本文所述“五个帮扶”应是校园帮扶活动的基础和主体,“五个帮扶”的内容涉及到学生班集体建设、学风建设、就业服务等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方面,意义重大,而且相对易于统一组织开展,能够形成规模,帮扶者也具备开展相应帮扶活动所需的能力,因此应将“五个帮扶”作为校园帮扶活动的主要抓手。
关键词:就业形势 就业指导模式 党建活动 首要任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253-01
解决大学就业创业问题已经受到我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面对这一重任,高校的党建活动应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全面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本领和技能,在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下,指导大学毕业生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帮助他们顺利的完成由“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变,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1 党建活动应遵循的就业指导的活动原则
1.1 发展性原则
大学毕业生能否成功就业不单是靠一种素质和能力决定的,而是看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高低。此外,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需求以及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这就要求在进行大学生就业引导的党建活动中要随着变化趋势而发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遵循发展性原则。
1.2 引导性原则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大学生具有职业角色意识。对于大学生来说,在进入大学以后,他们会逐步的接触到一些职业信息,但这些信息是零碎的,不完整的,不能使其形成系统的职业角色认识。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党建活动要从社会对职业的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对职业认知的阶段性规律,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引领学生具有职业角色意识。顺利完成其从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变。
1.3 实效性原则
所谓实效,即实践活动最终产生的实际效果,它是任何一项实践活动的最终目标,也是实践活动的本质特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党建活动作为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要突出讲求实际的指导性,进口社会职业需求,学生需求,注重指导效果。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需求,全面掌握学生的现实状况,加强对学生就业心理的辅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2 党建活动服务于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
启动“四个三毕业生就业分类引导工程”。即通过整合各方资源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搭建起新平台,和通过和学校各院系的教工和学生党支部结对子,为提高学生就业率,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做出积极贡献。
2.1 分三类进行相关就业数据收集并按分类相应地开展素质能力培养
分三大类对学校各学院学生毕业后意向进行收集汇总,第一类:毕业后打算继续深造的同学(包括出国进修、考外校研究生、考本校或者准备保送的研究生);第二类:毕业后打算直接就业的同学(此大类含准备考公务员或企事业单位、外企、或一般性企业的学生,还可以细化至地域需求,如成都地区就业);第三类:毕业后打算创业的同学(此大类主要为准备自主创业或者自由职业的学生)。收集毕业生数据,包括就业基础数据,和毕业生就业档案,在就业过程中,及时收集和更新数据。
对于就业有帮助的能力证书进行收集,并针对市场需求及时更新,帮助毕业生鉴别对学生就业确实有帮助的能力证书,及培训机构。根据所得的就业意向统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就业意向的同学展开不同的能力素质培养;即针对毕业有困难的学生,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分析问题,并分阶段解决问题,对于有需求的同学,采取一对一帮扶。
(1)针对第一大类,整合已经考取名校或者已经拿到国外学校offer的同学的资源,成立考研出国进修帮扶小组,对其进行经验交流,或者进行细致的帮扶。
(2)针对第二大类,组织专门的公务员模拟面试,帮助其收集面试经验、总结教训,并且就业诚信教育及指导学生写公司的推荐简历。
(3)针对第三类,可以整合校内外有着创业经验的优秀毕业生或教工资源,成立经验交流小组,与其进行创业经验交流,针对学生在创业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如需政策咨询,缺合作人等实际困难,协助学生团队寻找资源。
(4)积极利用网络载体,以点带片,逐步形成辐射效应。充分发挥党支部在网络阵地上的主导作用,主动抢占网络思想阵地的主导权,集信息,网络管理于一体的就业网站,建立就业信息专栏,及时向广大学生传达最新国家关于就业的政策。在网站上开设讨论区,活动开展区,发展对象公示区,征集意见箱等。
2.2 细化“三个方向”,精细管理,增强实效
根据学生就业情况,按以下三个大类进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学生提供能够切实帮助的就业信息。
(1)进修:此大类含出国进修、考外校研究生、考本校或者准备保送的研究生。
(2)就业:此大类含准备考公务员或企事业单位、外企、或一般性企业的学生,还可以细化至地域需求,如成都地区就业。
(3)创业:此大类主要为准备自主创业或者自由职业的学生,针对学生在创业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如需政策咨询,缺指导老师,缺合作人等实际困难,协助学生团队寻找资源。
2.3 整合“三类资源”,加强交流,搭建平台
(1)优秀校友资源:在全校范围内率先成立的金融校友分会为平台,利用校友资源扩展学生就业渠道。
(2)校企合作资源:利用双选会等与学校、学院有长期友好合作的企业,特别是有实习基地的企业,输送学生实践,提高学生一次性就业几率。
(3)校地合作资源:利用学校与地方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
2.4 “三支队伍”建设,夯实基础,推进就业
(1)教师党员队伍:以指导毕业生就业论文模式为参考模式,将学生就业细分到专业老师,以导师为具体指导者,指导毕业生就业。
(2)学生干部队伍:以专业年级为第一级,班级为第二级,寝室为第三级,形成三级联络体系,及时掌握学生就业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改进薄弱环节。
(3)学生党员队伍:以党支部为战斗堡垒,党员为先锋模范,将毕业生学生党员细分到每个小组,成立党小组,党员任联络员,毕业生就业进展情况,作为党员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张进.提升就业能力: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37-41.
关键词: 全方位 高校毕业生 就业工作
一、引言
促进大学生就业是学校、家长、毕业生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解决好大学生就业既是以学生为本又是检验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以湖北经济学院会展Q1041班毕业生就业工作为例,从全方位做好毕业生就I工作视角,分析总结我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思考,以期对做好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有所启示。
二、班级概况
我于2012―2014年担任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会展Q1041班主任。会展Q1041班共计33人,男生9人,女生24人。最终8人成功考上研究生继续深造,25人顺利就业,其中2人自主创业,13人在本专业内就业,2人在教育机构就业,1人在银行就业,7人在其他行业灵活就业,就业率达100%。
三、具体做法
(一)针对学生职业意识形成和从业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注重就业指导过程的全程性。由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都需要一个过程,就业指导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从业能力培养有赖于职业意识的形成,而职业意识的形成也要经过蒙困惑期、考察选择期和适应发展期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就业指导工作不可一蹴而就,应该贯穿大学全过程,根据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地进行教育引导。
刚开始接手会展Q1041班级,学生正处于大二下阶段,我就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通过邀请会展系系主任进行专业介绍、就业前景分析;会展Q0941班级优秀的专业实习生为本班学生全方位讲解了专业实习和未来就业方向的相关问题。通过各种形式对全体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前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三阶段,一些学生在就业和升学两种方向上会有分流,为了尽早为毕业各种出路做好准备,我充分利用晚讲评的时间了解大家的就业意愿和升学深造意愿,为此在大三上学期一开学,我班专门成立了考研讨论小组和就业互助小组,分别针对考研和就业的学生召开专题班会,在考研指导上做到事无巨细,为我班有意愿考研的学生做了详细的讲解和指导,从考研时间准备、学校选择、各科复习方法、考研心态调整等诸多方面都有详细的经验介绍;针对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我利用晚讲评的学生详细了解了我班就业学生的具体情况,按有无意愿从事本专业方向工作的标准进行了划分,要求每位就业学生在大三有空的时候参加一场招聘会,提前体验和感知就业氛围,并向就业的学生讲解现阶段的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与此同时,建议我班所有学生参与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2013年举办的“优秀毕业生交流会”,通过交流会分别向考研成功和就业理想的学长学姐取经。
大四阶段,实施与完善班委成员与学生党员的引领与帮扶作用。考研学生处于考研备考关键阶段和复试准备工作阶段,就业学生很多忙于毕业实习,针对这一实际状况,班级成立了由主要班委和学生党员组成的帮扶小组,负责大四期间班级日常事务与考研、就业信息资源的共享,考研和外出毕业实习的学生有任何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主要班委和学生党员永远是他们坚强的后盾,为考研和在外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与此同时,针对我们班考研人数较多的实际状况,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英语专业优势,为我班所有考研进入复试的学生开展专业的英语复试指导,为每位复试学生亲自指导复试时英语考核的流程与基本内容,为他们提供一整套英语复试资料,包括英语自我介绍、常见问题等;根据我以往考研复试的经验,为进入复试的学生做了考研复试面试指导,从面试心态、常见面试问题回答技巧、专业学习规划等方面做了细致的介绍,做到有的放矢,增强学生复习的针对性。根据我院成立了2014级考研复试调剂小组的实际状况,积极为进入复试的学生联络可以提供帮助的院内老师,其中一位学生在学院领导的积极联络和帮助下,成功考入山东大学深造。
(二)坚持以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中心,强化就业指导内容的全面性。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专业成绩外,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还应该是具备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综合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我从担任会展Q1041班主任开始,多次鼓励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学校实践活动,如在大二至大三期间,我们班多位学生担任学校和院系党支部、学生会、各学生社团组织的主要负责人,锻炼学生的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将素质教育渗透其中,将就业指导工作与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体系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除加强对学生就业技巧的培训外,更注重学生两个能力的培养:一是适应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创造能力、决策能力、社交能力、操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二是适应变化的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培养他们具有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求知欲望。为此,充分利用学校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机会,鼓励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精神,使之逐渐成为就业岗位的开拓者和创造者。会展Q1041班最终有2名学生成功地实现了自主创业,开办了一家以武侠主题为背景的主题餐厅,截至目前,餐厅运营状况良好。
此外,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与校级以上组织的学科竞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各类社团活动,与此同时指导成立有学院专业特色的学生学科性社团:会展协会。并于2012年5月策划、组织、实施举办了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第一届会展策划大赛,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和就业自信心,也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2013年6月,本班学生以会展协会为平台,成功策划了湖北经济学院首届“爱眼节”为主题的展览会活动,活动的成功开展满足了广大学生自我锻炼和培养专业兴趣的迫切要求,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此外,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供就业锻炼机会,学院、会展系、班主任等积极为毕业生牵线搭桥、多方联系实习单位,于2013年暑假圆满组织了部分学生参与上海展览会公司的实习,其他学生则充分利用武汉举办展览会的机会参与实习,提前走向社会,参与实践锻炼,了解就业市场、专业课外活动的开展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围绕就业影响因素的多重性,重视参与就业指导的全员性。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主体的,也有客体的,涉及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为此,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和服务体系是一项集学校、学生、社会(用人单位)于一体的全方位、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充分了解我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我校逐步实现专门人员指导变为全员指导,形成由各级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全员参与的就业指导工作网络,同时积极动员学生家长、校友、友好挝徊斡胙生就业指导工作,通过政策的详细了解,更具体有针对性地指导本班学生顺利就业。
在大四上学期,通过每周晚讲评的主题班会,了解班级学生的就业思想和就业动态,包括有多少学生家里可以为就业提供帮助,哪些学生属于就业困难,哪些学生愿意在本专业领域就业,哪些学生有意愿从事其他行业,做好充分的数据统计。及时向班级学生学院、学校的就业信息,积极落实学院就业周报制度,同就业困难学生谈心,缓解他们心理上的就业误区和就业压力,成立以班主任为组长,主要班委和学生党员为主要帮扶成员,为班级学生再就业工作上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充分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在就业工作上的各种平台,积极推荐学生就业,充分发动专任教师、学生家长、校友资源等力量,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有针对性地做好每一位学生的培养与就业指导工作,不断拓宽就业信息渠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率,最终圆满达到全员就业的良好效果。
(四)全方位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以及就业困难学生的精准帮扶工作。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形势更为复杂、任务更加艰巨。为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就业困难学生的精准帮扶显得越来越重要。
要做好就业困难学生的精准帮扶工作,前提是摸清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针对就业困难毕业生不同的就业困难类型,对他们开展“一对一”的精准帮扶。
1.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我们在校期间通过学校勤工助学服务中心,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志愿服务和勤工助学岗位。另外,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还为这些学生积极争取相应的经济援助,如国家和学校有《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一次性求职补贴发放工作的通知》的资助政策,帮助这些困难学生减少求职中的经济顾虑,消除心理自卑,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招聘会,获取求职应聘的机会。
2.针对就业观念困难的毕业生,从大学低年级开始就建议这些学生选修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就业指导课,让他们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一个定位和目标。组织他们在校期间多从事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让他们了解社会,了解各种职业,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邀请就业指导专家、职业规划师、人才测评师等举办就业指导讲座,有针对性地进行全程化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拓展就业思路。
3.针对就业心理困难的毕业生,我们积极联系校心理咨询室,帮助他们调适择业心理,缓解就业压力。组织他们参加模拟招聘活动、就业实践等各种就业训练活动,使他们对就业过程有一个感性认识,消除就业恐惧心理,树立自信,走出心理困境。
4.针对就业能力困难的毕业生,组织他们到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基本技能培训班、职业训练营、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社会实践等个性化活动,提升他们的素质,有意识地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除此之外,通过校友及学院专任课教师等资源,为这些就业困难的学生推荐合适的就业岗位。
总之,针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要通过不断完善帮扶方式,对困难毕业生优先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优先提供就业信息、优先提供就业岗位、优先入驻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开展创业活动。要在毕业生离校前实现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全覆盖,千方百计地让困难毕业生就业都能接受有质量的就业帮扶,帮助他们实现就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参考文献:
[1]高云辉.对应用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J].就业调研,2008(14).
关键词:就业情况;调查研究;LOGIT模型;对策建议
一、引言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一直以来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几乎每年都会出台关于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强调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特别是要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调查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高校中所占的比例为10%-15%左右,是一个比较大的群体。相比于普通学生而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其拥有的社会资源较少等原因导致其在就业方面面临更多的问题与障碍。与此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来源有限,大学期间家庭为其承担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其承载了更多的希望与期盼,急需找到一份工作为家庭减轻负担或帮助家庭脱贫。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工作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山东省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卷调查数据,定量分析了影响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的因素,重点讨论了家庭经济困难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最后,从提升教学质量,完善帮扶体系、拓宽就业渠道三个方面提出了学校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尤其是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纷繁复杂,多种多样,总结起来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主观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对于就业能力的认知缺失或存在偏差,缺少兴趣特长,加之一定的自卑心理,导致他们在大学期间要么仅仅关注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要么四处兼职打工赚取劳动报酬,忽略了精彩纷呈的校园活动和社会交往,忽视了专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造成沟通交流、语言表达、组织管理以及实践创新等能力较差,而这些能力往往是企业在招聘时比较看重的。在择业观念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往往缺乏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急于改变自身的现实状况,存在两个极端:一种是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观点,不管工作如何以及适不适合自己先找一个再说;另一种是将就业意向仅仅定位于大城市、大企业和大机关的福利待遇高的岗位。前者造成经济困难大学生往往频繁转换工作,就业不稳定,后者则造成他们很难找到工作。(二)客观方面。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难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供需矛盾的结果。供给方面,高校扩招导致高校毕业生的供给数量逐年递增,2016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56万人,比2015年的149万人又增加了7万人,高校毕业生的逐年递增造成就业市场上供给过剩;需求方面,受我国经济形势下行压力的影响,外贸和制造业等行业增长乏力,个别产业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就业机会增加有限,加之人才招聘中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现象,导致对于经济社会资源缺乏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需求愈发有限。与此同时,就业信息不对称、就业成本上升等问题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更是雪上加霜。
三、调查与数据
为了弄清楚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重点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对山东省某高校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35份,其中有效问卷298份,有效问卷率为85.14%。调查问卷涉及个人基本信息、家庭情况、专业类别、个人能力以及就业状况等方面的问题,覆盖较为全面,能够比较综合反映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如表1所示,被调查者的男女比例较为均等,在统计分析时,可以比较好地反映性别因素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被调查者中有18%的同学家庭经济贫困,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家庭经济条件属于较富裕和一般情况的占74%,仅有8%的被调查者其家庭富裕或富裕并有一定社会地位,这说明在应届大学毕业生择业就业过程中,绝大多数同学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寻找合适的职位,依靠家庭的社会关系寻找工作的同学仅占少数。简单起见,分析时我们将被调查者家庭情况分成两类,即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和非贫困学生。专业分布方面,由于该校是政法财经类院校,因此,法律专业的被调查者占到调查总数的41%,经济类专业的被调查者占到了40%,其他专业的被调查者总和仅仅占19%。简单起见,分析时我们将被调查者专业情况分成两类,即法学类专业和非法学类专业。关于被调查者的个人能力,我们统计了他们入学时的高考成绩和职业能力。其中,高考成绩代表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在高考阶段,绝大多数同学都会充分调动和发挥自身的学习潜能,高考成绩基本上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被调查者的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利用该校针对毕业生的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表进行调查并进行计算,计算得出被调查者的职业能力平均得分为75.6(满分100分)。职业能力得分不高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该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实训教学体系尚不健全,实践实训教学质量有待提升;另一方面是因为该校为本科院校,学生更关心考研、考公务员和出国留学等事情,对于职业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关于就业状况,被调查者中就业(包括直接就业、升学和出国)的人数为195人,占65%,未就业的人数为103,占35%。
四、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择与统计性描述
被解释变量我们选择就业与否,解释变量为被调查者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经济困难赋值为1,不困难赋值为0,控制变量我们分别选择性别、学历、专业类别、高考成绩和职业能力五个变量。各变量的统计性描述如表2所示。
(二)模型选择与实证结果
因变量为就业和未就业,是典型的二值选择变量,因此比较适合使用二值选择模型。典型的二值选择模型有Logit模型和Probit模型,由于逻辑分布的累积分布函数有解析表达式而标准正态分布没有,故计算Logit模型通常比Probit模型更为方便,因此选择Logit模型,同时列出Probit模型的回归结果作为对比。第一,性别显著影响大学生就业。性别对于就业与否的影响程度较大,其系数为1.576,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的检验,这说明在劳动力市场上仍然普遍存在性别歧视的现象。原因很简单,女大学生就业踏入职场后,在平稳一段时间后,婚嫁是正常现象,由此而产生的婚假、产假等各种假期以及各种补贴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负担。不仅如此,绝大多数男性比女性的抗压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要强。第二,学历及专业显著影响大学生就业。学历对于就业的影响较明显,其系数为-0.835,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0%的检验,这说明专科生的就业情况要比本科生差。这是因为学历是关于学生素质比较好的一个反映,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岗位要求的设定大多限于本科。专业类别的系数为-0.732,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的检验,说明专业对于就业与否的影响非常显著,法学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差于非法学类专业。这一方面是因为法学专业就业面相对来说较窄,实践和职业资格的要求较高,就业较为困难;另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对于经济类等人才的需要较多,就业相对较为容易。第三,个人能力显著影响大学生就业。高考成绩的系数为0.351,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的检验。究其原因,高考成绩越优秀的学生,一般资质越好,其潜在的学习能力也越强,经过大学期间的学习和历练,各种能力提升会更加明显。职业能力的系数为0.651,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职业能力对就业有显著的影响,主要原因是职业能力是大学生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胜任各项工作的基础,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均十分看重。第四,家庭经济贫困对于大学生就业与否并没有太大影响。家庭情况的系数为-0.719,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家庭经济困难对于大学生就业有一定的正向作用但并不明显。结合表2的数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情况的均值为0.730,大于不困难学生的0.637,说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反而好于非贫困学生。究其原因应该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就业愿望更加强烈,家庭状况不允许他们继续学习或毕业后慢慢寻找工作。对调查问卷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层次相对较低:被调查者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有54人,就业的有40人,占到总人数的74%,其中,有33人进入中小型民营企业,占82.5%,有2人进入国有企业或银行,有2人考上事业单位或公务员,有2人考上研究生,分别各占5%,有1人进入外资企业,占2.5%,出国留学的人数为0。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入中小型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贫困学生的70.9%,而其他就业方向的比例均远低于非贫困学生。这一方面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受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包括活动经费不足、社会资源缺乏、家庭负担较重等,加上普遍存在的心理自卑问题,使得他们在寻找和选择工作的机会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是因为目前事业单位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以及出国留学均需要耗费较多的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困难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就业选择。
五、对策建议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学校乃至整个社会不容回避的问题,涉及到学生、学校和国家三个层面。针对经济困难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学校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解除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后顾之忧,提升他们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一)完善教学体系,提升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大学生未来从事工作的立身之本,也是用人单位招聘时最为看重的因素之一。未来的工作岗位对于大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学校应该不断完善实践实训教学体系,除了安排各种专业和实践课程外,要积极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践的机会,打造“课、证、赛、岗”四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同时,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学校在考证、参赛以及实习环节应当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资金上给予适当的帮扶,切实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有针对性的帮扶,解除后顾之忧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学校除了在学习期间通过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减免学杂费以及奖学金等方式进行常规性帮扶外,还要在毕业期间建立有针对性的帮扶机制。一是要成立就业心理辅导中心,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和消极情绪,给予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和疏导,使他们能信心满满地参与到就业竞争中去;二是设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专项援助基金。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找工作过程中产生的路费和住宿费给予一定比例的报销,缓解他们的后顾之忧,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各种就业机会;三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制定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计划。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考研辅导、事业单位公务员笔面试培训以及出国留学辅导课程的学费减免和资助,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输在就业道路的“起跑线”上。
(三)搭建就业信息平台,拓展就业渠道
劳动力市场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信息的获取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积极搭建就业信息平台,包括建立就业信息网站搜集并及时各种就业政策和信息,积极组织企业宣讲会和招聘会等。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学校应优先推荐其中的优秀学生到相关企业任职,同时重点宣传“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入伍”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拓宽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邹小荣、郭新力.大学生就业难的理论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
[2]李晓伟,花昭红,鞠红梅,牟宏玮.关于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研与指导[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
[3]黄建美,蒋林.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4]王海波.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援助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3.
[5]陶俊清.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性缺失及其发展支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
[6]王海波.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援助对策———以广西高校为例[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