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记叙文写作技巧

记叙文写作技巧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01 16:25: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记叙文写作技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记叙文写作技巧

第1篇

侧面描写,即不正面描写所要写的人或物,而是通过对与之相关的他人或他物的描写来衬托所要写的人或物,也称为烘托,即“烘云托月”之意。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可见通过侧面描写可以更好地达到表达效果。显然,侧面描写有时能使人物、主题更加形象和深刻,从而使文章十分耐人寻味。

侧面描写按性质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类。正衬就是利用同描写的主要对象相类似的事物来做陪衬,反衬就是从反面衬托,利用同描写的主要对象相异或相反的事物做陪衬,譬如以丑衬美美更美。

【技法指导】

1.景物衬托,用写景来烘托人物的特征。

要写人,先避开不写,而写与人有关的景或物。《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一文里有一段景物描写是这样的:“雪后初晴,玉树琼枝,掩映如画。”这段景物描写很好地渲染了环境,衬托出了会见时的融洽气氛。

2.人物烘托,以他人来表现人物的特征。

意即写此人实为衬彼人。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一文对罗敷外貌美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写罗敷之美,但不是从正面描写,而是扣住旁观者的神态动作从侧面加以烘托,写罗敷美到了极点。

3.人物反衬,与他人比较衬托描写对象。

如《荆轲刺秦王》一文中,为塑造刺客荆轲这一大智大勇的英雄形象,同时还塑造了另一个刺客秦武阳,他见到秦王,在将献图时,竟然吓得“色变震恐”,而荆轲泰然自若“顾笑武阳”,并“前为谢”。在这里,徒有虚名、外强中干的秦武阳有力地衬托了荆轲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这就是用了反衬法。

4.以物衬物,以他物来表现描写的景物。

朱自清在《春》里写春花时,突出了春花的繁茂,花儿竞相开放,使作者自然联想到:“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一句就是侧面描写,突出了花的繁茂。

5.综合衬托,多角度来表现描写对象。

在实际写作中,往往是几种侧面描写的方法综合使用。

林嗣环在《口技》中,为了表现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就成功地使用了多种侧面描写的方法:当艺人摹仿发生大火的情景时,观众的反应是“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是以观众的反应衬托口技人技艺的高超,这是以人衬人,是正衬;演出结束时,写舞台上的布置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里是以道具的简单反衬口技艺人技艺的高超,这是以物衬人,是反衬。

【典例分析】

1.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分析]这是以船行速度之快衬托水流速度之快,比直接交代水的流速更生动,更具体可感。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分析]在正面描写琵琶女的精彩弹奏后,从外部环境上加以烘托,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的魅力。

3.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分析]这里描写了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这种恰到好处的美也许只有在侧面描写时才能表现,如果用正面描写根本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4.翠竹夹路,苍苔满地,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曹雪芹《红楼梦》)

[分析]本句写的是黛玉的住所,虽寥寥几笔,着墨不多,却使人感到主人公的孤高自许,不同凡俗。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柳宗元《小石潭记》)

[分析]作者以游鱼衬托水的清澈,虽没有一字一句写水,可是读者却能从潭中鱼儿看出水清如镜,产生“水尤清冽”的真实感觉,收到了从正面描写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6.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分析]以正衬,以牡丹反衬,有力地突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7.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着,――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蠢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高尔基《海燕》)

[分析]文段中以海鸥、海鸭、企鹅的胆怯和惊慌失措衬托海燕的英勇乐观,以及用海面上的恶劣环境衬托海燕的战斗雄姿。

【实战演练】

1.请欣赏《红楼梦》第四十回中的片段,找出文中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思维拓展]这里描写的是一副“群笑图”,直接写笑的就是正面描写,通过其他的动作、神态等来表现人物在笑就是侧面描写。

2.“我从没离开过父母,但今晚父母有要事不能回家。”根据此情景进行一个片断描写。要求使用多种描法,其中要有侧面描写。

[思维拓展]从没离开过父母,但今晚父母不在家。人物最大的变化在哪里?当然是心理上的变化。所以,在片段描写里,我们可以以心理描写为主,以其他描写为辅,来表现第一次离开父母的心情。同时,还可以通过环境描写等来进行渲染,从侧面表现人物心情。

第2篇

我们的写作从中国画的技法中借鉴了两种常用的手法,那就是粗笔勾勒和工笔细描。

粗笔勾勒,又叫白描,就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人或事物的形象、动态等,以朴实的文字准确地进行纯客观描写。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是粗笔勾勒。

工笔细描,就是对人或事物进行逼真的、细致入微的精雕细刻,使之有形,有色,有态,有味,有质,有声,还有鲜明的感彩。如:“苍白的枯藤像蛇一样缠绕着老树,乌鸦在树上呱呱地叫着,叫声在暮色中弥漫。”这就比马致远的诗句细致多了。

【技法指导】

一般来说,对初次接触的对象多用粗笔勾勒,对加深认识后的对象多用工笔细描;以语言简洁见长的记叙文多用粗笔勾勒,以语言形象见长的记叙文多用工笔细描;只给读者初步印象的多用粗笔勾勒,想让读者身临其境的多用工笔细描。无论运用粗笔勾勒还是工笔细描,都要求有的放矢,突出特征。同时注意,描写必须紧紧围绕文章的主题,明确目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进行粗笔勾勒和工笔细描呢?

一、粗笔勾勒

1.抓住描写对象的特点。这就像简笔画,线条虽简练,却不失其特征。如《三国演义》中,对赵子龙形象的勾勒:“公孙瓒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回合,胜负未分。”仅用“身长八尺”等寥寥数语,就将赵子龙这位英俊勇武的少年将军的神态活画了出来。

2.传达出描写对象的神韵。语言简洁并不代表内容干瘪,照样可以表现出内在的精神。如《藤野先生》中:“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这样的粗笔勾勒,不但表现出了人物的主要特点:清瘦,有学识,还透出了人物的精神:稳重,治学严谨。

二、工笔细描

1.多角度描绘。角度多了,立体感就强。如《红楼梦》中:“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这段描写可谓细腻。作者从头饰、裙饰和服装三个方面来细描,极力铺陈王熙凤珠宝满身的打扮,暗示她的贪婪与俗气,也从侧面反映了她内心的空虚。

2.善于联想。写作中不能照葫芦画瓢,要通过丰富的联想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如《一面》中:“他的面孔黄黑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作者在这段细描中就作了巧妙的联想,由鲁迅的脸色联想到大病初愈的人,由胡须联想到隶体的“一字”,还从头发中感受到它的精神抖擞,真是形象丰满,感情浓郁。

【范文示例】

留住那份纯真

一考生

家乡的麦子该黄了吧?不知他是否还在打着麦子?

记忆中,他总是裹着一身青蓝色粗布制成的衣服,脚上蹬着一双黑色千层底布鞋,头上系着一条白色方巾,沿着潮湿的田埂,穿过金黄的麦子,手里抄着几株小麦,脸上闪烁着无法隐藏的喜悦。

他是我的爷爷,一个从“狂热的年代”走出来的人,一个浑身充满活力、充满干劲的人。麦子是他的命,仿佛他是为了麦子而活。他从不抽烟,却很爱喝由麦子酿出的酒。

也是一个麦浪翻滚的日子,我随着爷爷来到田里。田间的小溪蓄满了绿色,两岸的树高得很,树顶的叶子不住地随风摆动,像是要赶走那些聒噪的蝉。远远地,我们便望见了那块由金子镀成的土地。他缓缓地移到田边,而后优哉游哉地踱入田里,我便也跟着进去了。麦子已长及我的腰高,芒刺扎得我的皮肤生疼,爷爷却似乎没有任何反应,只是不住地微笑。

到了田的另一头,我问道:“麦子熟了吗?”

“熟了!”一句饱含激情的回答,“看!多黄!”

我望着这块地,繁密的麦子有序地排在田中,一片都是金黄的,好像黄金,但那是有味道的黄金!

我情不自禁,竟将别人家的麦子连根拔起,扔到了自家的田中。爷爷见了大惊,赶快进入田里将那株麦子寻了出来,并将那麦子放回原处。我见此十分惭愧,低下了头。

爷爷语重心长地说:“那是别人的命,你不能拔!知道吗?你这是偷!要拔就要拔自己的!人要有尊严!”

那时的话至今仍在我耳边回响。事后回到家中,爷爷又说道:“我们虽是农民,但我们是一个完整的人,有一个完整的人格,一个清白的人格,一个纯正的人格!”

当时我真的不相信这些深奥的话竟是从爷爷嘴里说出来的。

现在的爷爷,看上去还是那么的年轻,皱纹很少,因为他有一颗纯正的心!

那遥远年代纯真的景,纯真的人,纯真的事,纯真的理……

我想留住那份纯真,铭刻在脑海。

如今,想必家乡的麦子已经黄了,爷爷也许正在奋力地打麦子,打着属于自己的麦子!

第3篇

当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都面临这样一个难题:学生或许爱听好文章,爱看好文章,爱学好文章,但就是怕写文章,尤其是谈议论文即色变,觉得“无话可议”或“有话不会议”。议论文教学是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初三是学写议论文的初始阶段,只有更好地掌握议论文写作技巧和方法.才能为高中写作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因此,初始阶段的入门指导十分关键。

一、初中学生因何怕写议论文

初中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接触最多、练习最多的是记叙文。对于写简单的记叙文,他们已经驾轻就熟。而议论文与记叙文虽然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它们在反映客观事物的方式和方法上有各自的特点,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议论文是陌生的、生涩的,甚至是乏味的。那么,议论文与记叙文有哪些不同呢?

首先。在写法上,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叙述、描写,或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而议论文则是通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论证和阐明客观事物的道理。其次,记叙文所描写的客观事物和刻画的人物形象总是个别的、具体的、生动的,这种个别形象和具体事物中往往体现着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和本质:而议论文虽然也必须用丰富的、个别的材料作为基础,但它在论证客观事物的真理时,却总是作概括性、抽象性、一般性的论述,从大量的具体的事实中直接引申出普遍性的结论来。最后。记叙文要求以情感人,它不仅影响人们的理智,而且影响人们的情感,激发人们强烈的爱憎之情;而议论文则主要是以理服人,虽然有不少议论文也蕴藏着充沛的情感,但它更重要的仍然是作用于人们的理智,以无可争辩的道理说服人。正因如此,对于习惯了写记叙文的学生来说,议论文写作是个陌生领域。加之许多学生平时阅读面窄,缺少材料积累。缺少自己的个人体验和认知.所以要从原来记叙文的“有事说事”到议论文的“因事而议”大都会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自然会产生惧怕和畏难的心理。

二、初中议论文初始阶段教学策略

第4篇

[关键词] “象、巧、入” 记叙文 循文明象 开门见山 巧设悬念 巧引诗句

记叙文是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叙述、描写人物、事件、景物来表达一定主题的文体。记叙文内容上来看,可分为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和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侧重写人的记叙文,是把人作为主要记叙对象,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言行、心理活动、生活片段的描写来刻划人物形象,反映某个人或某些人的思想品德、精神面貌等。

一、循文明象

四环节教学法的第一个环节是从文到象,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破译文字符号,组合文字意义,复制形象。这是一个循文明象的过程。在常规教学中,对文字的破译和组合往往是教学重点,词意、句意、段意在教学中占很大比重,这是教学的要求,但不是教学的全部。严格地说,对文字意义的破译和组合,首先是为了复制形象。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尤其如此。复制形象是在教学手段的作用下将作者在文章中所提供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复现出来。它的作用在于:

1.理解作者意图。形象是作者意图的载体,是经过作者思想情感浸润后的产物,要找出作者意图,只有从形象中入手,通过对形象进行抽象和提纯之后获得。比如要理解作者写《孔乙己》这篇文章的意图。首先要让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有形象感受,包括他的画面形象和总体形象。在教学手段的作用下,学生可以复制出若干画面形象:面色苍白身材高大穿着长衫的外貌形象;站在柜台边喝酒,弯腰和孩子门说话,被打折腿后坐在蒲包上进店喝酒,喝完酒爬出店等动作形象。

2.培养学生的记叙能力。形象是记叙性语言材料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作者表达意图的重要手段,甚至可以说无形象就无记叙。要培养学生的记叙能力,形象是必须跨越的一道台阶。学生对形象的把握不仅可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可以学习到记叙的技巧。一般来说,作者在记叙文中所运用的写作技巧都是通过形象来实现的,尤其集中在对形象的选择和组织上。使学生在感受、理解形象的过程中了解这些技巧,并且通过练习牢固的掌握技巧,进而熟练地运用这些技巧绘象、抒情、达意,这是记叙文教学最重要的目的

3.开发学生的智力。文艺理论上有个习惯的说法是“形象大于思想”,这就是说形象中包含的东西往往比作者想要说的东西多。对此接受美学有个很好的解释:文学作品是一个预设系统,它的价值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合作实现的。读者因为受到自己的理解作用,在他通过形象理解作者意图时必然融合进自己的知识经验,会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填补和发挥,是智力开拓的表现。

二、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即在文章的第一段开篇点题,或点明题目,或点及中心,使文章不拖泥带水,不转弯抹角,而是简洁明快、单刀直入。如朱自清的记实散文《背影》是这样开头的:“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便是开门见山:“我”思念父亲,最难忘怀他的背影,它凝聚着父子间深厚、真挚的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着全文。又如,的《回忆我的母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魏巍的《我的老师》等。

三、巧设悬念,欲擒故纵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卖关子。“欲说还休”,巧妙地埋下伏笔,设下悬念,能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要往下揭开谜底,一睹为快,故能引人入胜。如习作《“常胜将军”生死传》一文开头如下:“这常胜将军是何许人也?别忙,你且听我慢慢道来……”这一开头很新颖有味,颇能吊人胃口,然后再自然引出下文“常胜将军”生的威风,死的悲壮,并悟出一个道理“凡事都要慎重,来不得半点浮躁。

四、巧引诗句,活泼流畅

第5篇

一、以情动人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文章的根,也是学生写作的根基。目前“假大空”的语言充斥着学生的文章,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缺少现实的气息,写作似乎无关心灵,与情绝缘。解决这种弊病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强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积累信息,训练思维。2.强调人格修养,以写作促做人,以做人促作文。3.讲究写作方法与技巧,增强学生追求方法技巧的意识。

写作是充满个性色彩的心灵律动,学生的作文也应该以心为主角,以情为媒介,以生活为舞台。引导学生擦亮心灵的眼睛,舒展情感的翅膀,让情激荡于心胸,让理升华在脑际,进而产生写作的冲动。总之,要先培养学生一棵敏感而温柔的心,让生活感动自己。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对写作技巧的体悟,追求感动读者。写作课堂应该是一个自由的平台,师生的心灵在这里碰撞,情感在这里交流,规律在这里形成。

二、文似看山不喜平

写文章最忌平铺直叙,波澜起伏才容易打动读者。具体可有以下方法和技巧:

1.悬念法:它是为了激发读者那种紧张与期待的心灵活动,在行文中有意采取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手段。这种手段包括“设悬”和“解悬”。

2.抑扬法:“抑”就是“抑制”,对人、事、物进行贬抑;“扬”就是“扬起”,对人、事、物进行褒扬。叙述中先让情况尽量向某一方向发展,造成对后面情节的一种反向蓄势,然后使情况向相反的方向突转,从而形成落差和波澜,给人以情感冲击和心灵震撼,进而使读者得到充分的审美满足和享受。抑扬法分为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

3.伏笔法:就是指作者对文章中将要出现的具体有关键意义的人或事做的提示或暗示。有伏笔就有照应,伏笔的巧妙使用,使波澜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被一根时断时续、明断暗续的主线贯穿始终,结构更加严谨。

4.巧合法:既能更集中、强烈、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又能以其戏剧性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魅力。写作前要充分考虑到事件本身的丰富性与变化性,构思预设好事件的转折点,在整体把握事件的基础上确立写作中心,然后运用恰当的叙述技巧,以实现艺术表达的理想效果。

三、巧用秘密

第6篇

关键词: 作文 素材 技巧

近几年来,中考作文分数的不断提高使少数民族学生产生了压力,许多学生对作文复习感到茫然,不知从哪里入手,甚至产生畏惧。其实,中考作文命题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多角度地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说,中考作文其实是可以提前准备的,掌握好方法,就能拿到高分。

一、认真积累素材

在作文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的作文选题面狭窄,材料单一,用词单调。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平时阅读量不足,知识面窄,导致写作时才无话可说。基于此,教师要指导学生随时积累写作素材,把名言佳句摘录下来。只有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写作时才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初中生的作文材料来源主要有三个: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我们积累写作素材也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在复习时可以抽出一段时间,翻一翻家庭的老照片,回忆整理自己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生活故事,写成片段;也可以整理初中三年的日记、作文练笔等,回忆自己在学校生活中和老师、同学之间的精彩故事,写成片段文章;还可以浏览新闻类的报纸杂志,关注时事新闻,积累富有时代气息的写作素材。这几个方面的材料多准备一点,写作时自然会“下笔如有神”。

二、熟练掌握写记叙文的技巧

中考作文一般要求写400个字左右的记叙文,老师在辅导过程中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记叙文的技巧。

首先让学生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第一要素是时间,年、月、日、时要写清楚;第二要素是地点,要写环境和发生事情的地点;第三要素是人物,写事情涉及人物;第四要素是事情的起因:为何发生这件事;第五要素是事情的经过:来龙去脉写清楚;第六要素是事情的结果:交代好结局。文章要具体,主题才突出。

记叙文通常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与事件背景;反映的道理(主题);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顿悟、体会、感想。这些都同样重要,如果没有其中一点,就不是记叙文了。

中考辅导阶段,每位考生至少要写五篇以上的练习作文,在写作过程中要灵活运用自己积累的写作素材和写作技巧。

三、把握作文三要素

(一)凤头(文章开头漂亮,语言优美)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文章有了好的开头,不仅能带动全篇,使文章顺利展开,而且能抓住读者,引人入胜。

如在作文辅导过程中,有个考生的《心愿》一文是这样开头的:“这个心愿在我的心里已经埋藏的很久。”只一句话便进入正题,可谓开门见山,干净利索。又如有个考生的《谦虚与骄傲》一文是这样开头的:“我国著名政治家曾经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虚就是有自知之明,是一种有修养的表现。一个人只有谦虚,才会让别人尊重。”引用了名人名言,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二)猪肚(有丰富的主题)

中考考试说明要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这里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也就是文章需要表达的主题。中学生的生活平平淡淡,学生作文就要从平淡的生活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如有的考生通过记叙自己雨天为妈妈送伞的经过,“开掘”出“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突出了回报父母关爱之情的主题。又如在《用心情去倾听》一文中,记叙了通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与小男孩汤米感人的交往过程,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成长的感情,再现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人间真情。

(三)豹尾(文章结尾用力)

“编筐编箩,重在收口”,文章也是这样,有了引人的开头,充实的主体,还要有精彩的结尾,才能给人完美的印象。

如有个考生在《节约粮食》一文中引用古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为这篇文章添了画龙点睛之笔。

第7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写作教学 写作能力

作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不仅因为它在升学考试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语文成绩,更在于它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写作不仅是令教师头疼的教学内容,更让许多学生望而生畏的学科,对语文写作产生抵触心理,导致教师语文作文教学效率低下,学生作文成绩不高。新课程改革强调了作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试图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但许多教师的重视却是试图通过强调空洞的语文写作技巧与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作文成绩,忽视了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的情感表达。这种形式上的语文写作教学过于功利性,既不利于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教师写作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高质量作文。

一、激发学生对语文写作的兴趣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语文写作是他们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学习的内容,学生也从一开始对写作充满新鲜感与好奇心逐渐转变为厌倦甚至恐惧写作文,不仅是由于教师对写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单一,无法激起学生对语文写作的兴趣,也因为学生发现作文成绩的提升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作文学习无法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许多学生对语文作文采取消极的学习态度,无法正视写作的重要性,这是长期以来语文写作教学效率低下的最重要的原因。在这种教学现状下,教师不能再墨守成规,一味强调语文写作技巧的重要性,要与时俱进,充分解读学生的作文写作心理,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出发,培养学生主动写作文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当下高中语文作文课的基本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讲例文――学生练习――教师批阅,这种作文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需要教师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的进行。高中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选的文章,值得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深度精讲,让学生感受写作的魅力。同时,高中阶段的学生有很强的课外阅读的需求,教师要因势利导,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选择适当的课外读物,使学生在自身兴趣的基础上阅读相关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写作欲望。这种基于学生兴趣的写作教学能够重视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的作用,使学生在写作文时有自身的真情实感和内容,而不只是运用写作技巧堆砌华丽的文字辞藻,摆脱华而不实的作文写作形式,真正掌握语文写作的真谛,写出有意义的作文。学生的兴趣是语文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学生主动自愿的进行语文写作,才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以学生的兴趣为根本出发点,能够使语文写作成为学生喜欢的学习活动,而不只是其作为教学任务,对语文写作产生疲倦感。

二、重视写作素材的积累

对于作文来说,素材是最重要的部分,是作文语言组织表达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充足的写作素材,才能使文章充实而有内容,使文章有可读性,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强调作文素材的重要性,帮助学生积累语文写作素材。高中作文的体裁主要分为记叙文、议论文与小说,这三种体裁有各自独特的特点,需要学生根据具体的写作要求选择合适的体裁,这就要求教师在写作教学时要帮助学生积累不同类型的作文素材,以应对不同的写作文体。

首先,对于记叙文来说,情感是作文取胜的关键,因此,学生在写作记叙文时要注意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以往的记叙文例文来说,高分的记叙文多是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内容贴近日常生活,通过对平凡生活的记叙表达不平凡的感情,以最朴实的语言打动读者的心。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多观察,积累生活中的作文素材,在写作时贴近生活,将自己对生活小事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

其次,议论文是高中阶段应用最广泛,学生最喜欢的作文体裁,需要教师在写作教学时进行重点讲授。对于议论文来说,论点是其核心部分,但论点的证明需要大量的论据进行支撑,出色的议论文写作是学生拥有广泛的阅读量,能够在写作时引经据典,用大量的论据素材支撑论点的表达,因此,学生要想写好议论文需要积累大量的作文素材,在写作时合理运用这些素材,使写出的议论文充实而又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教师在进行议论文的写作教学时可以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例如历史与政治,从其他学科的知识中帮助学生汲取可利用的作文素材,这种素材积累的方式不仅能调动学生的语文写作积极性,同时能帮助学生复习相关学科的知识,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同时课外阅读作为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形式,需要教师予以重视,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从而为学生的独立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最后,小说虽然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体裁,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但真正写作起来却是最有难度的,需要学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清晰的逻辑思维和极强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好的小说文章需要在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一直保持阅读的欲望。因此,教师在进行这种体裁的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阅读优秀的小说并从中积累写作素材与写作经验,为以后独立创作小说打下有利的基础。教师在语文写作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极积累作文素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和写作能力。

三、作文反馈形式的多样化

第8篇

一、从背景上看,从隋唐开始的科举考试,惟唐朝进士科重诗赋外,其余历朝历代的科考基本上是排除诗歌的,尤其是明清时期,“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说汉唐”,即是此意。因为科举考试选拔的是官吏,是能管理国家的人才,而不是诗人文学家,所以考的当然是“策论”之类,唯有到殿试时,有些皇帝因附庸风雅,才试考诗歌。诗人写诗可以,但管理国家就难说了,南唐后主李煜,就是一个例证。当然了,诗歌与文学一样,对穷人来说是奢侈品,与国家大计也不沾边的。所以,科举考试时,诗歌除外。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中考不考诗歌,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二、从教育初衷看,初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培养的是通才,并非专才,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语文素养(而不是培养诗人小说家),虽然包括文学素养,但主要是提高阅读能力及文字运用的能力,文学创作能力(包括诗歌创作能力)的培养当然在其次。因此,中考语文试卷分为两大部分,一为阅读,一为写作。而写作也只是对学生基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考查,况且,诗歌的用词可天马行空,不拘一格,诗行可长可短,是很难考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中考不考诗歌,是由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决定的。

三、从学情看,“访谈录”认为“从实际情况看,写诗的学生极少”。笔者长期在初三教学一线,别说诗歌了,有些学生连记叙文还写不好。中考阅卷中,有多少记叙文能有真情实感,能引起阅卷老师的共鸣呢?有多少学生积累了记叙文写作的技巧并能运用自如呢?笔者每次面对新一届初三学生,作文课上,都会真诚地问:经过多年的积累,你学到了作文中的哪些写作技巧?能说出3点以上的学生寥寥无几,能举例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何谈诗歌呢?“访谈录”也认为“以安庆市城区2013年为例,仅有2至3人,且所写诗歌质量不高”。笔者认为:这两三名学生对诗歌的章法应该知之甚少,写诗歌应该是被逼上梁山的无奈之举!绝大多数初中生不适合在中考时写诗,尤其是在作文中写诗!

四、从诗歌本身看,现代诗歌自由、题材多变,流派众多。不得不承认,很多现代诗歌大多数读者是读不懂的,可能语文老师也是读得“一头雾水”,只能疑惑他们的诗歌到底是不是诗。有些人写诗就像说胡话,有的故作高深像和人在打哑谜……如果我们的初中生在中考中也这样写诗,能行吗?从诗歌本身看,学生在中考中不适宜写诗!

五、从评价层面看,对于一般的记叙文、议论文、小说、散文的评分标准在经过长期的积累后已比较完备,阅卷老师容易把握;而诗歌的评价标准则相对复杂。诗歌的评判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这无关阅卷老师的水平,而是由诗歌本身的特征决定的。在紧张的阅卷中很难操作,容易造成评分尺度的较大差异,从而影响到考试的公平公正。所以,中考语文试卷应该设置“诗歌除外”的要求!

最后,从“诗歌不除外”的地区中考作文命题看,中考时写诗歌是有附加条件的,如必须有多少字,多少行等等,这就增加了诗歌写作的难度,也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形同戴着镣铐跳舞。因此,中考作文写诗的考生何其少,写出漂亮诗歌的更是少之又少。偏激一点,“诗歌不除外”,仅仅是一种姿态,一种作秀而已。何况其他的文体都是可以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提高分数的,诗歌是讲灵性的,并不能通过训练就可以提高的,有哪位老师敢去啃这块硬骨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