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经济学博士毕业论文

经济学博士毕业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01 16:25: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经济学博士毕业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经济学博士毕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国家级特色专业;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东北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1-0075-03

高校经济学专业担负着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扎实经济学基础理论和知识,具有较强的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能力,有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并有发展潜力的,能在政府机关、工商企业及学校从事经济管理和教学科研工作的以及独立创业的专门人才的重任。我国国家大,人口多,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很大。各个高校经济学专业如何培养完全适应具有各区域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关键。然而,我国高校在经济学人才的培养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大学之间的同类专业缺乏特色[1]。为促进高校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帮助学校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2007 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黑龙江大学经济学专业批准为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7年来,围绕如何建设好经济学国家级特色专业,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研究。

一、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

(一)人才培养目标

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具有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具体要实现:第一,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为特色,使经济学系的毕业生具有比较强的理论分析能力,为进一步适应社会奠定基础。第二,以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生活,培养大批知识面广、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着力把毕业生培养成为适应经济、技术和生产等应用部门需要的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应用性人才。

(二)教学改革与实践目标

深化经济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建设、考试改革,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的建设等问题进行全面探索,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

(三)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基础。目前我们有一支理论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过硬、师德师风高尚、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在今后的建设中还将进一步培养、引进高水平人才,以提升经济学专业在全国的影响力。

(四)科研建设目标

科研成果既是专业建设的标志,也是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支撑。围绕专业特色明确教师科研方向,加强团队合作,努力提升科研实力和水平,争取获得高水平科研成果,包括课题、论文、专著、获奖,扩大在省内及国家的学术影响力。

(五)学科建设目标

以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基础设施建设资助为基础,在未来五年里,不仅要继续保持目前的成绩,而且还要攀登更高的高峰而努力,为冲击国家级重点学科积累基础。

二、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

(一)人才培养的实践

为了培养具有理论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们采取了多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具体包括:学业导师制、组建学习小组、进行社会调研和开展岗位实习。

1.学业导师制。导师制包括固定导师和流动导师两种形式。固定导师是每个相关教师固定地为某个班级或年级充当指导老师,具体负责学生在学习、人生设计以及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流动导师是通过网络建立起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即学生可通过网络向流动导师提出问题,导师在网上做出回答。

2.组建学习小组。组建学习小组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需要,组成规模较小的一个学习小组,一般为5-10人。一方面提倡学生自己进行学习讨论、对一些大家都关心的问题的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也鼓励相关老师能够参加学生们的讨论。组建学习小组还要渗透一种以培养学生研究兴趣为目标的活动宗旨,争取在兴趣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

3.进行社会调研。进行社会调研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同时检验自己在课堂上学的知识具有怎样的解

释力。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以理论见长,局限在课堂学习容易把知识学死,而且自己也不知所学的知识到底有没有解释力。进行社会调研就是要使学生加深对自己所学知识的理解。

4.开展岗位实习。开展岗位实习的目的是锻炼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在推行学分制学习后,学生可以自主地选课、修学分,因此许多学生在前三年的时间就可以修完必修课及选修课所需要的学分。剩余的时间除了完成学习所需要的其他环节外,可以抽出一些时间到社会进行实习。另外,也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或业余的时间进行临时的、或短期的实习。

总之,通过这些措施,我们把学生的能力最大程度地挖掘出来,提高了他们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2007年以来,经济学专业累计培养了本科毕业生500余名,就业率达到90%以上,考取研究生比率达到10%以上。学生通过专业培养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功底,通过专业实习掌握和了解社会实践技能,毕业生主要走向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和自主创业等领域。

(二)教学建设与改革实践

1.完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根据经济学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对原来的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完成了新的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修改、落实工作。新版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理论研究与市场实践两大模块课程,加大了多元化培养体系建设。

2.改革教学考试方法,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我们从教学方法、考试环节同时入手,摆脱了传统的以传授为主的教育,加大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第一,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强调实践教学,引入案例式教学,理论课教学中加入众多的案例分析和模拟练习。第二,在考试内容、形式上也进行了改革。从考试内容上要求学生在对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考试形式上要求采取包括作业、回答问题、课堂讨论、论文等多种方式。第三,大力开发和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除了利用目前已开发的信息平台外,还组织现代教学技术经验丰富的教师开发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同时充分利用校园网,尝试网络辅助教学[2]。

3.注重教材、精品课、实习基地建设。我们所选用的教材主要是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和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获奖教材,同时我们也鼓励一些有多年教学经验和研究基础的教师,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经验和本校学生特点,编写一些更有针对性的教材。现已出版《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三部教材并已投入使用。精品课建设在经济学专业启动较早,目前有一门省级精品课政治经济学,正争取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获得省级精品课。我们也在努力增加专业实习基地,新建专业实习基地5个,累计接受毕业生实习达500人次。

4.完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第一,完善教学日常环节管理、教学文件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研究活动管理。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上看,对教学大纲的编写、专业教学计划的编订、考试改革方案、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学生毕业实习、读书工程和创新工程,学生评教实施办法,教师评学有关规定等都建立了较完善的制度。第二,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了院长、校督导、院督导、系教师四级教学评估体系,从教师备课到课程考试评卷实行全程评估。系内主要是以系主任负责领导,重点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质量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每年开展2次学生评教,了解教师教学的优缺点,并及时向教师反馈,以促进教师尽快改进。

(三)师资队伍建设实践

本专业拥有一批从事经济学教学、科研的专业师资队伍。教师职称结构合理:本专业的15名教师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形成了合理的梯队结构。教师学历结构较好:15名教师中,全部具有硕士学位,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3人,占87%。教师梯队结构合理:本专业任课教师形成了老、中、青三层次结合的梯队,老年教师1人,中年教师9人,青年教师5人。学缘结构合理:教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吉林大学、辽宁大学等国内著名大学,也有部分教师曾到印度、澳大利亚、英国等地进行学习与交流。

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立足现有队伍,积极引进高水平人才,稳定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育教学名师、青年教师,普遍提高教师业务水平。近年来,我们引进了南开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各1人。我们特别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以提高经济学专业教师队伍的质量。例如,对拟培养的青年教师按照学校和学院的统一要求制定明确的助课计划,在本专业确定有多年教学经验且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导师,采取一对一的培养方式进行助课。青年教师首次上课或承担新课需要提前完成授课大纲和教案的准备工作,上课前除了必须经过系和教研室主持的试讲外,其授课大纲和教案要接受教研室主任及相关具体教师的审阅,合格者方能上岗。青年教师除了需要认真参加助课外,还要利用一切可能条件开展更为广泛的听课活动。每位新调入青年教师在二年之内至少需听取本专业或相关专业二位以上任课教师授课。青年教师听课需有听课记录和听课心得。

(四)科研建设实践

1.以高水平科研成果为标尺,使经济学专业的教师树立攻关意识,建立宁缺毋滥的科研理念。

2.以研究团队为基本研究单位,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研究方向,在、申报课题、争取科研获奖,都要围绕这个方向,进行集体攻关,并且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研究发展机制。

3.以加强学术交流为重要途径改变教师们的观念,开拓教师们的思维。并且通过与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扩大影响和知名度。具体如积极扶持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种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派出访问学者和年轻教师去国内重点大学,甚至出国访问进修,同时积极接纳国内外访问学者,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讲学。近年来,我们专业有多名教师到英国、日本、韩国和泰国等地进行了学习和交流。

4.以实现教学科研并重为指导思想,加强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形成科研促进教学建设机制。

(五)学科建设实践

1.采取引进来的方式加快学科队伍的建设。引进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形成强有力的学科梯队。

2.加强学术交流,让学术界了解我们,并且建立与学术界较为密切的关系,形成学科建设的良好环境。

通过学科建设的这些措施,经济学专业的学科建设取得很大的成绩,目前已获得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法与经济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政治经济学省级重点学科,下一步目标是把政治经济学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以揭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为内容的学科。著名计量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希将计量经济学定义为经济学理论、统计学和数学的结合:“用数学方法探讨经济学可以从好几个方面着手,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和计量经济学混为一谈。计量经济学与经济统计学绝非一码事;它也不同于我们所说的一般经济理论,尽管经济理论大部分具有一定的数量特征;计量经济学也不应视为数学应用于经济学的同义语。”“经验表明,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这三者对于真正了解现代经济生活的数量关系来说,都是必要的,但本身并非是充分条件。三者结合起来,就是力量,这种结合便构成了计量经济学。”

本科《计量经济学》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统计学、线性代数为基础,课程建设目标是建设成为一门真正的经济学课程。希望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初步学会建立和使用计量经济模型,培养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知识处理经济管理问题的初步能力。真正实现“经济理论、统计学、数学的结合”。使得学生掌握“模型设定、数据诊断、模型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应用”的全过程,具体来说要求学生掌握: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基础,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中误差项假定的诸问题,线性模型的扩展,建立方程组模型的估计。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教学实践,对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提出了一些浅薄的看法,希望抛砖引玉,给后来者一点启示,目的是更好的促进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

二、存在的问题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向活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也不例外。因此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上进行剖析。

1.从教师层面上看

(1)教学大纲的问题

作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认定的经济类专业的八门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在整个经济类专业学生系统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一定的经济学、统计学以及高等数学知识是获得良好的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前提。以笔者任教的情况为例,先修过统计学的班级期末的考核成绩明显高于没有先修过统计学的班级。另外,计量经济学的总教学时间安排较少,也制约了教学效果。以笔者任教的情况看,作为必修课程的计量经济学总共安排了46个课时,造成教学内容讲述上时间严重不足:只能讲述经典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理论与方法。显然这样有限的知识体系是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的,从学生的课程论文还有本科毕业论文在计量经济学应用上的错误百出就能窥见一斑。

(2)教学方法的问题

理论教学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多媒体教学的尴尬:由于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部分存在大量的矩阵计算和公式推导,在有限的学时限制下,教师选择了多媒体教学。这一定程度解决了教学进度的问题,但是学生还是反映这种幻灯片上的教学不如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来得亲切,而且容易流于形式,使得课程讲授变成幻灯片放映。

试验教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无法确保正常的教学时间,以笔者任教的学校来看,46个学时的时间要满足理论教学和上机试验操作显得相当勉强。另一方面,现有的试验案例与理论教学存在很严重的脱节问题。学生反映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和软件学习相关性不大,这就造成学生在理论教学和试验教学环节没有学到系统的分析方法,只是看到两个割裂的过程。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无法对这两部分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导致在撰写课程论文时,只能机械的模仿书本上的模式进行建模,然后在软件上进行操作,而无法将理论和试验部分进行有机的融合,完成高质量的课程论文。

(3)教学经验的问题

计量经济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才进入中国。从80年代开始,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才相继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因此,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本身仍处于一个不断摸索发展的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虽然有良好的基本功,满腔的工作热情,但是往往缺乏教学经验,这就使得他们在对教材的处理上、知识深广度的挖掘上、教学方法的选取以及师生交流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样便很容易使教师在讲授计量经济学时流于公式推导,变成数学课程的讲述,而忽视了计量经济学属于经济学的本质。

2.从学生层面上来看

(1)学习态度的问题

学生不重视计量经济学的学习,这种学习态度直接影响了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经济学、统计学以及数学知识,另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陌生感,较难赢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缺失了起初的新鲜感之后,由于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经济学只需要掌握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就足够了,而不需要掌握定量分析的方法,容易产生学习上的厌倦感,造成对计量经济学不重视。

(2)学习基础的问题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主要体现在:经济学理论知识和应用数学工具的掌握上。

经济学的学习应该是个系统的过程,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也不例外。因此,在计量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将以往的知识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地学习,最终掌握认识经济现象和解决经济问题的工具。但是,从笔者掌握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学习了课堂上的知识后,课外很少进行消化以及比较学习。因此,很容易出现如下几种情况:首先,进行模型设立的时候,因为缺乏对经济现象的正确认识,对经济学原理掌握不牢,往往无法选择正确的模型。其次,就算勉强得出了计量分析结果,由于对前期课程知识理解不深,无法对回归结果进行正确解释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而因为无法灵活掌握应用数学工具,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纠结于数学过程的推导,造成一定的理解困难,最终影响教学效果。当然,这再一次说明了教学大纲设置时,应该合理考虑课程的衔接,避免造成一部分学生因为没有统计学基础,而影响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效果。

(3)其他问题

学生递交的不规范的课程论文也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前期专业知识的掌握问题,写作上的问题以及编辑等诸多细节性的问题。学生不熟悉科研论文的写作,表现形式多样:论文形式不妥,譬如出现结构不规范、语言不规范等问题;论文研究内容不妥,譬如有的同学研究的问题动辄宏观经济分析,但是其研究基础薄弱,往往停留于表面现象的阐述,分析不够深入。另外学生对编辑软件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各种编辑错误随处可见,加上时不时出现的错别字,使得课程论文的质量大打折扣。

三、解决方案

针对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出现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进,加强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最终适应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要求:

1.针对教师层面问题的解决方案

首先,在教学大纲的设定上,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加强学生对前期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系统学习,夯实经济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大纲制定时可进行适当的调整,将第九章: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作为课堂讲授内容,而将第六章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与方法作为限讲内容。在《2011年厦门大学计量经济学教学研讨会》上,该调整方案得到了教材编写者:著名计量经济学家清华大学李子奈教授的认同。

其次,针对教学方法的问题,教师可从如下方面进行改进。一方面,在理论教学上,应该熟悉课程内容,充分理解和掌握本科计量经济学的知识点,适应多媒体教学模式。通过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掌握教学方法和授课技巧,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必要情况下,对授课安排进行适当的调整。另一方面,在试验教学上,尤其是对经济分析工具的学习上,首先是重点确定一个应用软件,最好是在使用较广泛几种软件中进行挑选,譬如Eviews、SPSS、SAS、STAT、Matlab以及R等。针对笔者所在学校的实践来看,本科阶段的学生对Eviews的掌握程度较好。当然,可以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其他的计量分析软件。其次,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调整教学顺序,最好在每章的理论教学完成之后,进行上机实验,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再次,在软件教学中,除了教师的现场演示外,可以通过给学生发放计量软件使用手册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学习,加深对计量软件的掌握程度。

再次,针对教学经验的问题,主要应该加强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从而适应新形势下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要求。首先,教师应该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讲授的内容达到十分熟练的程度,尤其是应当对各个重难点进行适当的梳理。其次,可以通过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或观摩,适时总结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经验教训。教师应该确保在课堂上思路清晰、思维流畅,掌握合适的教学进度,能够合理分配有限的课堂时间于各个知识点。同时,应该善于积极利用各种可能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主体地位,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总之,应当努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迅速建立起一支合格的适应当下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教师队伍。

2.针对学生层面问题的解决方案

首先,针对学生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应当从多方面使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地位和作用。使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重要分支,具有独立的学科性质。随着经济学的发展,尤其是在精确化和定量分析方面的发展需求,使得计量经济学的地位日益凸显,成为经济学家、政策制定者甚至是其他领域研究人员进行经济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和理论检验与发展的重要工具。因此,只有牢固掌握了计量经济学这个必要的研究工具,才能真正进行现代经济学研究。

其次,针对学生基础的问题,也许我们无法在一门课程中彻底解决学生基础薄弱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采取新颖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譬如,可以将学生组合成小型的学习小组,小组人数一般控制在十人以内。通过采取集中学习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共同学习的环境,使学生易于获得知识溢出。这样的学习模式充分利用了外部效应,尤其在课时较少的情况下,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达到夯实学生基础的作用。

最后,我们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形式,多方面多角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通过向学生传授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方式,让学生熟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一般来说,可以采取集中讲授和个别指导的模式进行。即教师进行先期集中讲授论文写作技巧,后期学生写作时进行沟通交流指导,最终完成高质量的论文。这个过程对学生的整体研究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是将课本知识进行实际应用的有益尝试。

四、结束语

本文只是笔者对以往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的一个总结和回顾,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总之,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不断创新和改进课程教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培养更多适应当代经济建设的经济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8-22.

[3]李子奈.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总体回归模型设定[J].经济研究,2008,8:136-143.

[4]郭惠英.谈多媒体课件教学在计量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3:7:93-94.

[5]Jeffrey M.Wooldridge.Introductory Econometrics:A Modern Approach [M].South-Western Pub,1st edition(August 6,1999).

第3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3-0141-03

[作者简介]王捷(1963-),女,汉族,上海人,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马静(1981-),河北人,助理研究员,法学硕士,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一、我国本科类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状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明确

综合考察我国本科类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如下明确的要求和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国际经贸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毕业后能在涉外经济部门从事国际商务和行政管理工作。培养规格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国际经济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进出口贸易专门知识与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国际商务和管理的基本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国际经济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进出口贸易的方法或技能; 3.具有从事国际商务的业务能力; 4.具有涉外部门管理的能力。

(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日益丰富

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其中理论教学主要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其中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包括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大致为4:1。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堂讨论、实验室实验教学和实习基地实践,并撰写毕业论文,主要针对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十一五”期间国内高校围绕国际贸易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主要涉及三个层面: 1.基础教学层面,以教室与实验室为主,强调实验室的发展与利用; 2.专业能力强化层面,以考取专业资格证书和与专业知识应用相关的校内社团活动为主,鼓励学生考取高层次专业资格证书; 3.专业能力实践层面,主要依托校办企业与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在实际业务中演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机会。

(三)实践教学体系软硬件条件不断完善

随着高科技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具备了多渠道教学的手段,比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软件教学,与之相配套的实验室硬件设施也在逐步健全,很多实验室配备了更加先进的设备,除此以外,校内外实践基地也建立和完善起来,给实践教学提供了更加直接方便有效快捷的途径。这些不断完善的软硬件条件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技术、场地、设备方面的支持。

二、实践教学在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实践教学活动对于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熟悉实际工作场景和了解实际操作规程,以及顺利过渡到社会工作等具有重要意义。实践教学环节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并实现社会对具有高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培养要求。

1.作为典型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点。由此看来,实践教学是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的实现,都缺少不了实践教学这一关键环节,这也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

2.实践教学是专业学习由理论过渡到实践的桥梁。学习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求知,而在于致用,也就是实践。实践教学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和投身社会实践的优秀品质,为学生进入社会创造必要条件。

3.实践教学活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实践能力,而实践教学则是培养并形成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没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实践教学的广泛性和立体性使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实践教学活动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大学生逐渐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实践教学对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发挥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所以,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学生必须参与并独立完成的教学任务,具体到国际贸易专业就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专业要求的所有实践教学内容,并达到教学要求,方能毕业。

三、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课程比重少、地位低

我国本科高校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目标上,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建设,但不足是实践环节在应修总学分中所占比重仍然较低,在课程设置上所占学时较少,课程地位较低,课程更新缓慢,“重理论、轻实践”仍是国际贸易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重基础、宽口径”的教学理念影响下,各高校把人才培养的重点都放在了各种理论课程的学习上,实践课程在培养计划中课程数量少、教学时间少、总学分低。

(二)师资供需结构不对称

国际贸易专业作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输出的重点专业,要求输出大批具有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毕业生,因此,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在实践教学方面,要求指导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课堂教学经验,而且要具备丰富的外贸实践经验。目前高校缺少这种理论与实践兼具的“双师型”教师。造成了我国国际贸易专业师资供给与需求结构的不对称。

(三)考核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

评价体系分为两方面:一是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尽管对于“双师型”师资的要求很高,但是大部分高校在制定职称评聘条件和工作量核算等方面的政策时没有体现出倾斜性,教师付出的大量劳动和努力,无法通过量化的指标和评价体现出来,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二是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我国本科高等教育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基本有考试、答辩、论文等形式,这些都属于考核理论知识的手段,在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方面,考核办法很少或者说引入到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中的很少,如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参与实践基地科技创新等。实践教学学分计算方法简单,一般是按照课时计算学分,只要参加实践教学课就给予学分,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容易造成学生出勤不出工的现象,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四、优化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原则和措施

(一)优化原则

1.目标性原则

国际贸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紧紧围绕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并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岗位要求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作为应用型本科,其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和内容也要随着社会发展和市场的要求进行动态调整。综合考察国内用人单位对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可概括为以下四点:(1)实践操作技能。企业选用应用型人才时,不仅仅看重学历,更注重其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以及对本行业的了解程度。另外,具备一定外语水平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外贸业务员、跟单员等直接与外国客户打交道的职业。(2)灵敏把握市场信息以及沟通协调的能力。国际贸易实务涉及海关、物流等方方面面,并且每个国家的市场需求千差万别,作为应用型人才必须能够灵敏捕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信息,并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3)较强的营销能力。作为新时代的外贸人员,仅仅能说英语,翻译文件,是远远不够的,企业的要求还包括沟通、开拓、商务谈判等多方面能力,甚至希望你拥有广泛的客户资源。(4)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都遇到过职员离职带走客户资源、泄露企业机密的情况,这些都使企业对职业道德非常看重。

2.系统化原则

遵循教育规律和认识规律,结合国际贸易专业的实际特点,按照实践教学体系内部整体系统的有机联系,统筹兼顾课程体系总体结构、课程类型和内容等,将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室实验教学环节和实习基地实践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内在联系、互相衔接的有机整体。同时注意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互相支撑渗透,与教学内容和本专业整体课程体系相适应。

(二)优化具体措施

1.教学优化

(1)课程设置。结合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培养“以市场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更新课程设置,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课程实际是理论课延伸到实际生产、社会应用的内容,每个实践教学单元应与理论课紧密衔接,但要改变实验课完全依附于理论课程,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由理论课教师根据需要安排实验课时和实验内容的现状,以人才培养方案为目标,强调以“能力本位”组织教学,协调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与实践课的课程比例,并加大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

(2)教学方法和技术。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技术,加大现代教育技术和实验教学辅助软件的应用,重视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和完善,注重营造实践创新的环境。

(3)教学内容。随着国家经济形势、政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变以演示型和理论验证型为主的教学方法,加大应用型、创新型、设计型的教学内容;改变实践教学多数安排在理论教学之后,难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现状,使实践教学成为独立完善的教学体系,探索培养由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训练三大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2.师资优化

(1)师资结构配比和师资质量。要建立一支与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教师队伍,打造“双语双师型”高水平教学团队。考虑到国际贸易专业的性质,通过外部引进与自我培养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懂科学理论和专业操作、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教学队伍,尝试在公司、企业聘任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理论基础好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实践教学考核、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工作;专业理论教师要求通过职业资格考试;鼓励教师与企业、科研机构多沟通交流,或者进驻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工作和实践学习。

(2)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教师提供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的学习和培训,在职称评定和工作量核算方面增加“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活动的考量,对“双师型”教师必须参加的资格认证证书考试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对于教师在校外实训基地培训工作或者挂职锻炼活动按照一定的工作量核算标准发放教学津贴和补助。

3.管理优化

(1)管理机构。建立实践教学组织机构,完善岗位责任制,明确担任实践教学工作的各部门、各类人员的职责分工和管理权限,使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都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并能够上下协调。

(2)规章制度。制定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质量考核体系、实践基地的管理模式等全方面的教学管理文件;制定包括实习项目表、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指导书、教学进度表等方面的教学纲领性文件;制定包括实践记录、实习报告、实习单位鉴定表、实结等教学实施过程文件。

(3)监督执行。在政策和规章制度的执行上,从学校层次建立不同层级督导随机听课检查制度,对实践教学进行随时抽查监控,检点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严查走形式、教学组织不严谨的现象,同时建立教学档案、教学信息储存反馈机制,查找问题、对后续实践教学提出改进建议。

(4)测评机制和考核制度。建立教学评价和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包括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过程、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在内的实践教学系统评价体系,还要建立实践教学测评机制和考核制度,改变长期以来采用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考核评测制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社会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实际需要引进测评体系,在学生毕业时除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等学历证书外,还要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全部成绩由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共同组成,实践课程的成绩测评根据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标准确定,由此激励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技术操作训练,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于实践课程的积极性。对学生参加的学术报告、小制作、学科竞赛、科研活动等以授予学分的方式进行激励。

五、结语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是一个多年“斗争”的问题,很难将二者完全泾渭分明地划分界限,因为二者的主体、受体、活动方式和内容都是互相浸透甚至重叠的,随着教育学的出现,更加使得二者的联系前所未有的紧密。我们在研究实践教学如何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应用时,既要尊重实践教学自身的特点,也要结合理论教学的体系传统,融合现有教学体系的组织文化底蕴和通例,正确处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服务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