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1 16:25:3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探索与创新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流体雕塑创新文理兼容
Abstract: During 2006 and 2007, the yuanzhi university in Taiwan heat and convection laboratory made a cross between subject of the fusion of innovation subject. This subject is also discusses like chongqing university and Taiwan yuan ze university lay particular stress on the university science so how do arts compatible, promoting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the topic.
Keywords: fluid sculpture innovation arts compatible
中图分类号:J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流体雕塑释义
流体雕塑是笔者在台湾元智大学王立文教授工作室作的一个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创新课题。元智大学是一个偏重于理科的大学,他们有个热质对流实验室,主要做流体实验,研究和记录液体在温度梯度和浓度梯度状态下液体的变化,可用在科学制造方面。在实验中,需要用相机把这些试验图片拍下来,用于科学分析。根据这些图片作为创作源泉,便可以做到艺术和科学相融合。
正如元智大学王立文教授分析的一样,艺术和科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过程。当我们仰望蓝天,看见朵朵流云飘过,又或我们俯身看见流水绕过巨石,出现美丽的漩涡时,科学家首先会想到“为什么会这样”?追究一段时间后终于研究清楚了,于是心中起念“原来如此”,即一般科学探讨是典型的求真过程。要是一位富有艺术气质的人看见这美丽的景致可能会感叹“哇!好美”!然后或拍照存档或画笔描绘下来。他不会想到去实验室研究这个流云或漩涡为什么会发生,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等问题,他会当下融入该景致,并乐在其中。观察这两类人发现他们各有得失。不借由流体专家们理性探讨和实验,我们不可能得到这些美轮美奂的图片,但是大部分流体专家不会刻意感受和设计其中之美,他们只会做一些科学解析,这不免缺憾。同样,不借由艺术家们的形象化思维,也产生不出好的艺术作品。但艺术家往往是由感性主导,在自然界看到流体之美便已相当满足,不太会进一步去设计流体的科学实验,因此很难有机会接触到科学实验中的流体之美,亦不免缺憾。原来流力学者以为真的事物非不美,只是他们视而不见,一旦解开科学的制约,他们立刻感性大增;对于长期运用感性的艺术工作者也应知道他们以为美的事物未必有科学的道理支撑,探析其理,可以借此发现更多潜在的美的事物。跨领域学习是流体艺术的动力来源。
二、课题的学术意义 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出成果已是当今学术界的一大趋势。这个课题以实实在在的例子表明了艺术和科技是可以相结合的,并且能够出成果。同时,也在探讨像重庆大学和元智大学这样偏重于理科的大学如何来做到文理兼容,促进双方共同发展的话题。 对于搞艺术的人来说,有更多的灵感来源。科学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不应该成为艺术创作的盲区。对于搞科学的人来说,科学和艺术相结合可以开阔视野,修身养性,启发创新思维。这对于科技的发展来说也是非常有利的。
三、课题项目的主要成果表述
这个创新课题历时两个月,完成了20多件作品。最后,精选出19件,作为本次两岸学术交流和合作的学术成果。艺术和科技的交叉融合是当今学术发展的一大趋势,这一合作项目开始了我们对此学术发展方向的探索之路。
在这19件作品中,每件作品都有独特的想法和创意。其中,作品《孕》(图1)是实验员从实验中偶然得到的,通过仔细观察这张实验图片,就会发现这张照片很有象征意义,像怀孕的母体。于是便利用电脑软件来进行立体化处理。先沿着边线把所需要的形体剪切下来,再添加雕塑立体化所需要的顶面,最后施加光影和明暗效果 。就可以得到一件立体的雕塑作品电脑效果图。作为一件景观雕塑作品,还应该要把作品和具体的环境结合起来。我们拟定的放置环境为台湾元智大学校园,为校园环境增添文化内涵。从我们对此作品的艺术含义的阐释可以看的出来。“孕包含了人世间之大美,一切新生事物的出现,无不经历一个孕育的过程.此作品正是形象化的体现了这一深刻的涵义。学校是一个育人的地方,是对人生命的再造,是一个孕育人才的地方。”这样,就把这件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这个放置环境结合起来,提升了该作品的艺术涵义。
最令台湾学者感到印象深刻的是这一件名为《同根相生》(图2)的抽象雕塑作品。这件作品的原始图片资料是从众多的流场实验图片中选出来的。观察这张流场图片的走向时,就会感觉到这张图片很有意义。沿着流场线剪下来,经过和作品《孕》同样的立体化处理过程,就会得到这件抽象雕塑作品。只是应该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件作品在质地上和作品《孕》是不同的。作品《孕》是拟定为不锈钢材料,而这件作品拟定为黑色大理石。这样的处理方法,一方面是科学实验图片本身的色彩和形体所造成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作品精神涵义的表达,黑色给人感觉更加的沉稳,更加的具有永恒意义,因为这件作品表达的含义就是象征着海峡两岸骨肉同胞,同根相生,一衣带水的同胞亲情。这件作品在不同的公开场合展示时都得到大家的认可。
另一件作品,《梦想从这里起飞》(图3),原图也是试验员从试验中获得的。从图片中可以看到,它像一只鸽子,拍打着翅膀似要起飞的模样。但这还只是平面的,为了要做成立体的雕塑作品,同样首先需要沿边线把形体剪下来。但这张实验图片和前面介绍的两件实验图片的不同在于,这件作品的形体并不完整。观察实验图片就可以看到,如果做成一只和平鸽的话,这个形体就缺少了鸽子的下腹部和尾部。所以,在剪切形体的时候就首先需要把缺少的形体添加出来。此后的步骤就和前面介绍过的两件作品类似了。值得注意的是,在鸽子翅膀的左上方,翅膀有一些弯曲。如果是正常的鸽子翅膀,是不可能这样弯曲的。但根据原图的模样,把这个弯曲保留了下来。这就同普通的鸽子区别开。同时,那种跃跃欲飞的感觉更强,使这件作品更具艺术感。这个立体的鸽子做好后,把它放在了元智大学图书馆前的花坛上,这就合成了这张雕塑实景效果图。为了增加轻盈的感受,在雕塑的下方加上喷泉。最后,为作品命名叫《梦想从这里起飞》,并进行艺术涵义阐释:这是梦开始的地方,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在这里,我们的羽翼变的更加丰满,将来有一天,我们会飞向广阔的天空,去寻找属于我们的蓝天。
这批流体雕塑作品是一次实验,一次学科间交叉融合发展的实验,也是一次交流,创新的实践。艺术和科技相结合,是艺术和科学融合发展的一个方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它的发展。这批实验室得来的科技图片不仅最终变成了艺术品,更变成了可触知的实体雕塑,而且可以走向广阔的公共空间,让更多的人来欣赏它。用王教授的话说,“我们的科学实验作品,最终可以走出实验室,放在光天化日之下了。”在这个创作过程中,要经历过四次转换。第一次是把实验得来的图片进行筛选,找出适合于做出雕塑的图片,然后把图像进行立体加工,把平面的图形变成可观赏的立体图形;第二次转换是把做好的雕塑图像放在拟定的环境中,做成一张实景雕塑效果图。这是发现雕塑社会价值的基础;第三次转换是赋予作品以明确的艺术指向,提升作品的艺术内涵;第四次转换就应该是做成真正的实体雕塑,把它放在公共空间中,让更多的人来欣赏,提升环境的艺术氛围,真正实现它的艺术价值(图4)。
四、课题的实用价值
这个课题最实在的意义就是创作出了一批景观雕塑作品。这些作品最终是可以被制作出来放在公共环境中,供更多的人来欣赏和体验。而这批作品反映的主题则是和平,和谐,交流,发展,爱心等人类最美好的品质和愿望。这些主题将会在精神文化层面创造价值。 这个课题所做出来的作品也对做科学的专家和学生产生了影响,用他们平时都看习惯了的图片和他们每天都生活的校园环境来做成了景观雕塑作品,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非常深刻的艺术体验。可以诱发他们换位思考问题,启发创新思维。这些作品表现的主题同时也是美好的,对于他们的自我完善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五、课题的社会影响力 这个课题有一些成果后,元智大学把这个课题作为一个创新实例。先后分别在一些的学术报告会,记者会以及元智大学的课堂上作为创新案例分析,启发参与者的创新思维。回校后,笔者又分别做了两场学术报告会,和同学们探讨如何发挥综合型大学的优势,做到学科间的交流与融合,共同促进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
作者简介:
曾华:男, 籍贯四川内江,重庆科技学院人文艺术学院教师
研究方向:雕塑艺术教学及科研工作
文静:女,籍贯重庆九龙坡,重庆文理学院美术学院讲师
一、创新是档案事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社会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知识创新,知识经济社会必然是以知识为基础,以高科技为支柱,以创造性的智力为依托,依靠知识和信息进行经济可持续发展。这就要对企业档案事业的传统格局和传统的运作方式提出了许多新的需求。
一、服务观念要更新。树立市场经济意识,不断开辟档案工作新领域,做到生产到哪里档案工作就延伸、服务到哪里。
二、在工作思路上创新。围绕生产工作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寻找档案工作突破口,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三、服务方式创新。档案工作服务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是档案部门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实践档案工作服务由被动向主动服务转变,由单一服务向全方位服务转变,由一般服务向深层次服务转变。
四、服务机制创新。加强法律、法律和制度建设。形成一套职责明确、程序严谨、落实有力、运转灵活的工作机制,为档案工作提供坚实的保证。
二、企业利用档案的重点要从“传统馆藏提供”向“电子信息资源存取”拓展
传统档案馆和利用服务主要在两个层面上进行,一是借阅报务,用于满足利用者的一般性借阅需求;二是参考咨询服务,包括咨询解答和馆藏目录参考,主要通过手工指导利用者利用档案馆藏,帮助利用者查询和检索相关的案卷。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一旦实现,既可以提供传统以纸载体为主的案卷的服务,又可以提供电子信息资源服务,但利用服务的工作重点将在继续保持一般借阅和咨询工作的同时向以电子信息资源为依托的电子信息咨询服务方向转移。
电子信息资源存取服务要求档案馆工作人员必须彻底摆脱传统咨询服务工作被动接受利用者咨询模式,档案利用服务的内容将逐步由传统馆藏纸载体案卷为主向利用者提供电子信息源存取方向拓展。通过网上电子信息资源的存取和电子文本、数字化馆藏的利用,档案馆可出更加便捷地为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服务。如将馆藏老区地质资料档案和油气勘探开发档案中的勘探数据、地质资料年报、月报、开发数据手册、地震成果报告、测井图、地质设计、钻进设计、开发方案等档案资料,这些既是生产部署与工作总结,又是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宝贵档案财富,是油田生产开发必不可少的档案资料。其中蕴含的地质认识、油气勘探开发经验教训等是油田勘探开发的“无形资产”。档案工作者主动积极地在网络资源利用和信息整合、检索等方面向利用者提供引导服务、联机实时帮助和定向专题服务。如帮助利用者了解选择和使用数据库;帮助利用者了解数据库的结构、检索界面;帮助利用者制定研究计划、确定检索策略,进行复杂的专题查询;电子信息咨询是未来档案利用服务的发展方向,电子信息咨询服务的开展,不仅为档案馆的利用服务开辟了一个新界面,同时也对档案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提高档案工作者的创新精神
档案人员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认识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网络给档案工作,特别是档案利用工作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加强工作责任感,树立现代化管理思想。
(一)、档案人员要正视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要保持积极向上、敢
于创新敢于面对挑战的心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二、优化档案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和知识结构。档案工作人员除熟练掌握档案专业知识、勘探开发相关专业知识外,还要加强现代知识的学习,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数据库管理知识及电子文件管理知识,具备一定的适应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需要的基本技能,才能处理好档案信息数字化和网络化,做好网络环境下的档案利用服务。
(三)、档案人员的思维应该由静态思维向动态思维转变,由相对独立向频繁交流转变,由“档案库”向资源中心“转变。坚定地以服务为宗旨,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科研生产,面向科技人员,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单项服务为综合服务。积极深入基层,开展利用预测,增强应变能力,提供利用准确、对路、有效。
一、机插旱育秧技术要点
选择了武胜县永胜乡二村一组龚明家等几户的田土进行示范,面积 10.5亩。该地交通方便,属肥力均匀的沙壤土,水源较好。
1.选用良种选用优质高产的早中熟品种德润189。
2.育秧方式软盘旱育秧。
3.旱育秧的优势具有耐寒、早播、省水、省地、省种、省工、高产、早发、早熟特点,解决了水育秧天寒、地冻、冷水刺骨的艰辛劳动及秧苗素质差、产量低的不足。
4.确定最佳播期为了避开低温对幼苗的影响和高温伏旱天气对水稻抽穗、扬花、灌浆结实的影响,根据品种特性和当地生产实际,于3月7日和3月20日分两批播种。
5.关键技术
(1)选择苗地选用土质肥沃、偏沙、地势平坦、背风向阳的蔬菜地作苗床地。
(2)培肥作厢播种前1月左右,每11m2苗床地用猪粪水2~3担进行培肥,播种前翻挖土壤作厢,2m开厢,厢面宽1.5m,厢沟6.7~10cm。
(3)施肥浇水作好厢后,每3.3m长厢面用尿素50~75g、过磷酸钙0.5kg,均匀撒施于6.7~10cm深的土层中;然后用清水浇透床土,浇至厢面出明水。若厢面不平,可用板凳等工具轻压厢面。
(4)放盘撒土将标准软盘(28cm×58cm)平放在厢面上,然后将培肥的细土撒在软盘内,约装至2/3处即可。
(5)拌药播种用旱育保姆拌种。将谷种浸泡24小时后,捞去秕粒,沥去多余水分,待谷壳湿润无明水时,按1kg谷种拌300g旱育保姆的比例,将湿稻种慢慢加入盛有拌种剂的面盆中,边加边搅拌,直到将拌种剂全部均匀地包裹在种子上;然后称种,按30~50g(干谷)3个标准分好,分别均匀地播在不同标准的盘内。
(6)盖种喷水播种后,用大筛过筛肥土,把种子薄薄地盖上,用土量约为盘内的1/3,以不见谷粒为宜;同时用呋喃丹杀灭土壤害虫,按比例用幼禾葆喷雾除草;然后喷施清水,使盖种土充分湿透,并与谷粒紧密接触;最后搭拱盖严地膜。
(7)苗床管理立针现青前,以保温、保湿为主,一般不揭膜,床土发白,要及时喷施清水。在4月4日、15日对秧苗施2次清粪水。
二、大田栽培及管理
1.大田准备在插秧前2天,将大田放水,施肥、犁耙平整;由于插秧的田较肥,在底肥施用上没有施氮肥,每亩只施25kg磷肥。
2.栽插时间及密度在4月29日进行机插秧,秧龄40~50天,苗高30~35cm。栽培密度行距为28cm,窝距14cm,理论亩植17000窝,实际栽插数要减去4%的脱窝率、边际少栽因素,即每亩减少脱窝数、边际少栽数1 000~
1 500窝,每亩实际栽15 500~16 000窝,每窝栽2~3株,亩基本苗3.8~4万苗,亩有效穗才能达到17万以上。
3.科学管理在移栽后7天,亩施尿素6~7kg,促进分蘖早生快发。综合防治病虫:5月20日用杀虫双防治水稻螟虫;6月10日用井冈霉素粉剂100g、25%三环唑100g对水50kg喷雾防治纹枯病、稻瘟病。总之,大田管理应科学、简单、便于操作。
三、效益显著
1.增效主要原理实行旱育秧机插,既具有旱育秧的优势,即秧苗素质好,栽后无返青期,秧龄弹性大,育秧成本低;又具机插秧的优点,能浅栽,有利于低位分蘖上林成穗,保证插秧密度,主穗多,有利形成高产。
2.实际效果水稻成熟后,经农机部门及乡干部、农机人员以及农户一道,现场组织收割并与传统栽培进行比较,亩产602.5kg,较人工栽插的高41.5kg,增产7.4%,亩省工节劳增收70元以上。
四、应注意的问题
1.选好苗床地要用肥沃的沙壤土,在播种前1个月进行培肥,让有机肥在土中充分腐熟;土壤不要偏沙,否则一旦软盘放在厢面上,浇水后土壤易板结,会直接影响幼苗根系的生长。
2.配好装软盘的营养土一般亩用营养土100kg左右,需加人畜粪50kg,三洋牌复合肥1kg,让其充分拌匀并腐熟,堆闷半月以上。播种前将营养土碎细过筛,用于装软盘和盖种。
3.精细播种实践证明,每个标准软盘播干谷种40~50g为宜,有利形成壮苗,均匀播在盘内。注意在盘的四周播种密度要稍大一些,受边际影响四周出苗要差些,这样才能保持整盘生长均匀。
4.注意肥水管理这种育苗方式不同于大地直接旱育秧和软盘水育秧,因在旱地育秧时有一个塑料软盘,由于软盘的孔小,将盘放在苗床上,容易与苗床形成板结,影响通气透水渗肥效果。因此要注意肥水管理,不能缺水和多肥水,以免影响秧苗生长发育。
农业科技创新主要是指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采用农业技术推动农业发展,增加农业生产中科技的含量,促进我国农业的科学发展。农业技术创新包括新技术的研发、新技术的使用、新技术的掌握和新技术的推广等内容。农业科技创新要以自然科学、经济学、社会学为基础,不断更新科学理论,研究技术方法,以便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杰出代表。袁隆平在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的水稻杂交种,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86年,袁隆平不断进行科技创新,选育三系杂交水稻成功后,又开始两系法杂交水稻的选育,并在1995年获得成功,得到推广应用。现在他正在研究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一超级杂交稻。袁隆平的三系、二系杂交水稻不但可以提高质量,还可以增加产量,具有竞争优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节约土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就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典型案例。
2分析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
农业技术扩散系统按照信息交流的基本模式运行,它的过程包括供给、交流、采用子过程。农业科技创新速度在不断加快,中国的农业由以资源为基础转向以技术为基础,在技术的发展方向上,由常规品种演进为杂交品种。在农业技术的扩散过程中,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区域性差异
由于我国的国土面积较大,各个地方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对于品种的要求也就不同。新品种选育成功后,推广过程必须要经过试点,符合当地种植条件的,才可以进行推广。
2.2持续时间长
以水稻为例,选育新品种,从开始选育到最终推广需要4~8a的时间,品种更新的速度慢。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对象是农民,他们的素质参差不齐,在进行农业技术扩散时,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
2.3传递需求信息不畅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如报纸、电台等传媒较少,传播渠道较为有限。具体表现在:信息设备人均拥有量较少;信息传递的成本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信息的传递。
2.4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运转不灵活
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运转存在以下现象:农业内部的各个部门相互分离;农业和其他涉及农业的部门分割开来,例如农业技术推广站和生产资料公司在农业生产上难以达到同步、配套,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农业推广的队伍人员配备不充足,专业水平较低,学历层次较低,总体质量显得单薄。此外,推广站的经费不足,福利相对较差,推广站没有办法进行其他的经营创收活动。
2.5农民素质低
农业技术员出现了断层的现象。现在的农村,年轻、有文化的选择外出务工,剩下的劳动力文化基础较差,对新技术知识接受的能力不强,并且学习的机会较少,导致新技术推广的困难。
2.6农户技术的应用障碍
在农村,要想使农民接受并且运用农业技术,要克服许多环境因素。主要有:信息传播的渠道不畅通应用技术的成本不断上涨;拥有的资金较为短缺,贷款难度较大;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技术应用风险较大。
2.7技术扩散较为复杂
农业技术的扩散过程较为复杂,包括技术来源、技术接受、技术应用、技术作用效果。它和一般的技术扩散有很大的不同。农业技术要成功推广,需要经过技术采用、技术应用、技术评价3个环节,这3个阶段顺利进行,还需要内外环境因素的有机配合。
3农业技术扩散的方法
要加快我国农业技术扩散的速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3.1增加资金投入
资金缺乏成为制约农业技术扩散的重要因素。农业资金仅有利于农业技术的应用,还有助于农业技术的扩散。因此,国家财政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增加经费。银行应该在新技术贷款上放松条件,在利率、还款期限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地方政府应增加一定的技术补贴,以便提高农民对新技术应用的积极性。
3.2完善信息传播网络系统
农村的信息传播网络系统应该是高效、灵活、渠道多种、形式多样的系统。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便于新技术的应用和扩散。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这样的系统对加强交流、应对竞争是有力因素。农民可以在农业技术市场中买到比较先进、实用、价格低廉的技术,农民在应用技术的过程中及时与外界交流,可以提高农民应用新技术的兴趣,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扩散。
3.3降低新技术应用的风险
自然条件、市场等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农民很难接受新技术。为减少这种风险,在推广技术项目时,注重推广实用性较强、操作方便、效果明显、风险较小的技术,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在农业发展不同阶段,选取适宜的技术类型。政府发放技术应用风险补贴,并定时相关的信息,使农民对此有较为详细的了解。
3.4提高农民的素质
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较低,文盲半文盲占有很大的比重。农民素质较低影响农民技术进步,阻碍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想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必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结合具体情况对农民进行短期的技术培训,使生产者能够掌握农业科技知识以及相关的技能;采取多种方法,对农民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做好职业技术中学的相关工作,为农村培养新型的技术人才;通过科技兴办农业,切实做好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为农业技术的进步、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管理理念;科学;创新
引言
随着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加,为医院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这种种的问题对医院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念作为决定行为的一种思想观念,其作用和影响是不可替代的,在当今的新形势下,如果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变化对自身的观念予以改进,就不能在时代的大潮中去发展自己。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对医院的管理理念进行发展和创新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也是提升医院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随着私人医院的不断发展,医院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这使得医院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医院只有通过强化自身的管理水平,从资源和观念上树立起自身的优势才能够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促进自身的发展。
一. 医院管理理念创新的必要性
(一) 医院管理理念创新适应社会变化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也发生了极大地转变。医院要想能够取得患者的信赖,单纯的自信于自身的医疗水平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医疗市场。“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谚语虽然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信息化和科技化日益普及的今日,如果在宣传上没有到位的话,将会因为缺少足够的认知度和知名度而限制自身的发展。这就说明了医院的管理人员,面对当前的新形势,一定要抓住时代的特点,根据患者的心理和价值观念,做到管理理念上的创新发展。只有医院自身重视起管理理念,并且及时的改进和创新,才能够满足社会变化的需求,最终实现自身的发展和飞跃。
(二) 医院管理理念创新是为适应医院管理变化的需要
近年来很多医院单纯的重视技术的引进和发展,而忽略了管理手段的创新,使得其相关的管理工作没有做到适应医院管理变化的需要。医院的管理包括了许多具体的内容,但是从本质上划分,其管理内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人力要素,另一类则是设备类要素。 人力资源要素是所有企业和单位最为宝贵的财富,医院竞争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医疗人才的影响。因此,如何树立医院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并充分的发挥出来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针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医院管理者应当做到“一留二引”,在保证自身人才不流失的前提下,去引进高水平的医务工作者。并且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重视人员的自身发展规划,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医院的各项后勤工作,充分发挥每位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人力管理的目的。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核心。鉴于人力资源管理关系到医院的经营和发展,所以现代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应当更加注重开发员工的创造潜能,为每个员工发挥自身能力提供便利条件,对每个员工进行科学的管理,这样才能体现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是医院的价值核心。但是过去传统的管理理念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出这两类要素的作用,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强化医院管理理念的改革和创新,才能调动起医院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出各类要素的功效。
二. 医院管理理念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如工资调整、职称晋升、人员调配等都缺少具体的制度和标准。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也不够明确,没有将员工的发展同医院发展的远期目标相结合,使得员工们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限制了医务人员创造力的发挥,从而不能促进医院的管理水平的提升。所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要做到理性化配置。
另外当前许多医院实行的都是绩效制工资,没有将岗位责任、技术含量、风险程度及工作量的大小等因素相结合。使得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很难发挥其作用,难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一个人发展到一定阶段,其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就会变得非常明确。但由于很多原因一些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依然主持着业务工作,医院无法为他们提供更好的职位和职业发展空间,个人的需求无法满足,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大幅下降。一旦时机成熟这些人就会成为流失的对象,导致人才流失,使医院丧失核心竞争力。
三.促进医院管理理念创新的方法
(一)做好人员的管理和引进工作
科学的医院管理理念,其主要作用就在于能够更好地完成医院各项工作,充分发挥每位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人尽其职、物尽其用的目的。人力资源是所有企业和单位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因此医院管理理念在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人才的力量,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核心的前提下做到人员管理方法上的创新,并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最终实现自身医疗水平的提升。要想做好医院人员的管理工作,首先就要制定出一套适合自身的绩效考核制度,严格掌控人员绩效的考核标准;做到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另一方面,从引进人才方面的角度来看,可以打破传统观念,通过传统和新兴媒体宣传,广招急需人才,不限地域、年龄、性别,海纳百川。只要做好了人才的管理和引进工作,就能够在保证自身竞争力的同时,增强自身的实力。医院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中,要把握住影响人才成长的各项因素。培养人才是人力资源工作的关键环节,要避免盲目追求人才数量,而忽略人才的质量和素质。同时人才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也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只有合理分配人力资源才可以使医院的发展处于良好的循环状态中,因此在医院中一定要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每一位管理者都要从管理观念、管理模式、管理重心、管理地位等几方面,真正认识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从把人力视为资本到视人力为资源从“被动反应型”的管理模式到“主动开发型”,从以事为重心到以人为重心,注重人与事互相适应,把人的发展和组织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医院管理理念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提升医院的自身实力和竞争力,而医疗水平的提升正是实力和竞争力增强的基础。医院应当建立与医院特点相一致的人员管理理念,不断改革创新人才管理方式,适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
(二) 坚持与时俱进的本质理念
当今的时代是以技术为核心的时代,世界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医院要想在这样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中生存和发展,进行管理理念上的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管理理念的改进创新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紧紧抓住时代的发展脉搏,坚持与时俱进的本质理念,要求医院的管理能够根据现实社会的不断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医院自身立于不败之地,通过对其他先进管理方法和理念的吸收借鉴,做到一切先进的管理理念为我所用。
(三)把握医院管理理念创新的实质
医院管理理念的发展和创新要具有针对性,不能盲目的跟风,去进行无意识的行为。科学的管理理念要求,医院在创新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立足于实际,抓住创新的本质,不能异想天开,妄下断言。要想抓住医院管理理念创新的本质就要从多方面做起,首先医院方面应当做好充分的调查和研究工作,深入了解;其次,还要广纳善言,听取广大职工群众的意见。理念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发展,为此在探究创新的实践路上只有激发出全体职工的积极性,才能够发挥出最大的力量。
结束语:医院作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机构和部门,与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为此,医院在管理理念的创新实践上一定要跟上时展的脚步,不断满足人民的医疗需求,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谭天林,陈昌远,李雪,易文明,廖世川. 医院管理理念创新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医院管理,2009,03:38-39.
[2]谢昕.医院管理理念创新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3:62-63.
1补强舆论监督倾情关注民生
一是为解决问题做监督。“三贴近”要求媒体以关注民生为第一要务。近年来,报社不断加大对于民生问题的关注力度,补强以往受地域等原因所限一度被忽视的舆论监督。报社将开展舆论监督工作的出发点在报社范围内予以明确:舆论监督绝不是以监督为目的,而是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为帮助市民解决一个个“针头线脑”却久拖不决的问题,记者们往往要往返多个部门,但待到问题解决之时,收获的不只是当事人的笑脸,还有报社在受众心中的公信力。二是辟出版面保监督。报社在《阜新日报》《阜新晚报》分别开辟《民生》版,为市民提供生活服务类信息的同时,其主要承载的就是舆论监督稿件。在出版前的稿件选择过程中,舆论监督稿件的跟进、回声类报道优先选用,使监督有始有终。作为都市报的《阜新晚报》,舆论监督方面着力更大。《阜新晚报》刊载的《三环公交车干活“不给力”》《百米冰路成“滑梯”》等稿件均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并促成了问题的尽快解决。多篇稿件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关注并批示。于2009年设置的《深度星期五》《小题大做》版,以整版一稿的形式刊发了大量监督类稿件,成为颇具地域影响力的报社品牌。三是完善机制促监督。为调动记者积极性,鼓励记者深入第一线、最基层采写监督类稿件,报社调整完善了记者工作量绩效考核中舆论监督类稿件的打分比例,实行双倍计分考核。同时在每周评好稿、年度评先进过程中,向舆论监督稿件和采写此类稿件较多、较好的记者适当倾斜。多措并举之下,带来了舆论监督类稿件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攀升,有力地推动了政府工作,通达社情民意,更好地搭建起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
2增强报道时效构建多重媒体
关键词:研究生,社会实践,综合能力提高,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339-02
社会实践是人类有目的的改造世界的感性的社会活动,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类主观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进而发现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指导新的实践以顺应人们的主观需要。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实践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研究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大学生较高层次的社会实践行为。研究生社会实践在发掘学生创新能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方面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同志在谈到高等学校教育时强调:学生培养单位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要使学生全面发展、均衡发展,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特点、形式
研究生社会实践具有不同于本科生社会实践的特点,首先,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参与群体不同。参与研究生实践的有硕士、博士甚至还有专业的导师队伍,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在沈阳农业大学以往社会实践实施过程中,由研究生和导师组成的支农服务团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深受当地政府和农民朋友的欢迎。其次,研究生社会实践系统更复杂。研究生是知识的创造者,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以服务地方经济参与课题研究为主要突破口。在研究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往往有更新、更专业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同时研究生在校期间受过良好的科研训练,能够在参与实践过程中更敏锐的发现问题并能通过团队协作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第三,研究生组织社会实践目的性更强。与本科生只是简单地以接触社会、了解实际不同,研究生社会实践往往能深入社会,感受社会呼吸。通过在校接受科研训练、系统学习,研究生找到社会需求与科研研究的切合点,通过社会实践的途径把自己所学应用的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研究成果。第四,研究生社会实践具有团队协作意识。经历过本科阶段的学习,有的甚至有过社会工作经验,研究生在开展社会实践过程中有明显的团队协作意识,他们分工明确、责权明晰、服务到位、保障严密遇到问题沉着冷静、理性面对表现出了良好的素养。
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形式,笔者将其分为三种。传统组织型,这种模式主要是指延续本科生社会实践模式,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利用寒暑假、周末组织学生到某个地方以参观考察接触社会为主的社会实践模式。自我实现型,这种模式包括:通过前期征集社会实践优秀方案,让研究生自发的组织实施社会实践;研究生在校期间主动承担社会研究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某个项目;在校期间参与研究生“三助”活动;以勤工俭学为目的的家教、培训、兼职等。探索创新型,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寻找社会热点与研究生课题的切入点,并在最大程度上使研究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二、高校研究生社会实践方面存在的不足
1.保障体系不完善。通过笔者前期的调查,各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方面没有完备的保障体系,在条例制定、奖惩督促、安全保障方面还有欠缺。
2.活动形式单一。各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时往往为应付检查,在暑假前统一组织学生集中开展实践,以参观考察或走访调查形式开展。
3.经费划拨不明晰。社会实践经费在各高校经费组成中往往是学生活动经费的一部分,没有单独的社会实践经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进而也影响到社会实践的成效。
4.积极性不高。由于奖惩制度的缺失或是经费上的支持不足,研究生在参与学校组织或院系组织的社会实践时往往表现的积极性不高,有的高校甚至强行规定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地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5.创新性不够。由于缺乏实践基地和必要的保障体系,高校在开展实践时往往创新性不够,每年按照团省市委的规定内容开展活动,不能结合学校特色和专业实际。
三、研究生社会实践在提升研究生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
1.有助于研究生培养团队协作意识。目前研究生群体独生子女居多,从小一个人独立完成一项工作,群体协作能力较差,参加社会实践可有利于研究生养成团结协作,群策群力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2.有助于研究生接触社会开阔视野。研究生毕业后毕竟要步入社会,往往社会现实会让刚毕业的研究生手足无措,参与社会实践深入了解社会,是社会实践的基本功能,无论作为参观考察式的社会实践还是岗位见习式的实践都有助于研究生接触社会,开阔视野。
3.有助于研究生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他们会首先思考发生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进而通过团队协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有助于增强研究生与社会交流沟通的能力。由于研究生比本科生要深入的研究自己所在的领域,相对视野范围是缩小的,要拓展他们的视野就要促使他们更多的接触社会、融入社会、进而更好地服务社会。研究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用语言与社会人打交道、从专业视角看待问题、科学缜密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他们把自己推向了社会,感知社会律动,把握时代脉搏,紧密与社会实际连接在一起。
5.有利于研究生科研选题的展开。由于研究生在读期间要选定自己的科研课题进行研究并作出一定的科研成果和结论来完成论文,所以社会实践给以他们一个很好的发现问题、选定科研方向的机会。在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里他们会要到很多现实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之前科研理论和实验可以解决的,但有些则是当前发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这就有利于研究生根据工农业生产需要选定自己的科研方向进行研究。
四、坚持制度创新、丰富实践形式,全面提升研究生综合能力
社会实践是解决研究生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的良药,沈阳农业大学在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过程中注重总结经验——在原有社会实践模式基础上探索新模式;发挥优势——依靠农业特色学科助力当地经济发展;搭好平台——充分挖掘学生自身潜能提高综合能力;营造氛围——在全校研究生中形成锻炼成长我争先的氛围。
1.坚持制度创新,为社会实践的有序开展保驾护航。以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院的社会实践为例,我们在工作制度设定中做到三个不拘泥于,注重在实际中解决问题。三个不拘泥于即:时间不拘泥于寒暑假、形式不拘泥于走访调查、人员不拘泥于特定的学生会干部。我们在实际运作按照大学科组成团队,分专业组建小分队,按兴趣划分服务组,着重在服务当地经济和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坚持一个中心,两个依靠,三个着重。学校研究生社会实践提出以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为中心,依靠强有力的导师队伍、依靠研究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着重抓好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着重用正激励机制提高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着重拓宽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渠道并以此为切入点促进研究生择业和创业业观念的形成。
此外学校还积极通过为社会实践调研课题立项、设立研究生社会实践“种子基金”来激励广大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2.丰富实践形式探索学术实践与社会实践的双核驱动模式。通过创办“研究生学术交流超市”来创新和拓展社会实践的形式,促进学术实践和专业交叉,增进专业间的交流与融合,为研究生未来择业和人生规划拓展发展空间和途径。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研究生社会实践开展的具体实际,依托学科专业特色,我们提出要在校内开展特色“学术实践”模式和校外开展常规“社会实践”的“双模式”社会实践新思路。
所谓校内“学术实践”是在校内探索开展的社会实践的新模式——“研究生学术交流超市”。将先进的商业理念与研究生学术活动紧密结合,在学科专业、学术方向、实验室等层面定期开展的专业“读书报告”、“学术交流”、“实验报告”以及学校不定期举行的高层次专家“学术报告会”基础上,定期开展全校性的“硕士沙龙”、“博士论坛”活动,开设“研究生学术交流超市”。“超市”开辟了研究生素质提升的第二平台,做报告的同学通过报告内容的选取、报告的讲解、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切实为研究生的综合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提供了平台。
在校外,我们在做好常规社会实践工作的同时还探索了社会实践的新模式——“研究生素质拓展学堂”,学堂通过开设一系列符合研究生需求的形式多样、全面深入的素质训练课程,引导和帮助广研究生完善知识能力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从而满足学生素质拓展的需求,满足社会和时代的需要。让研究生在毕业前就能得到相关专业机构的认定,夯实就业基础,提高就业砝码。
参考文献:
[1]程翠玉.推荐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30.
[2]陈闻,韦东.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分析[J]. 百色学院学报,2009,22(2):125 .
关键词:幼师;手工教学生态式艺术教育;探索
一、幼师美术教育中手工教学存在的问题
幼师美术教育课程分为绘画基础、手工制作、美术鉴赏三大模块,侧重知识技能的培养,课程模块之间缺乏联系,其中手工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幼师美术教育中的手工教学重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感知。技能只是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手段,不是最终目的。运用技能进行艺术创作和情感表达,是教师应该思考并教给学生的。幼师生艺术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否指导幼儿观察、欣赏、接受、评价和表现美。幼师生应该认识、了解世界各国的艺术文化,能够鉴赏中外著名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和民间艺术,能够领会和借鉴艺术作品中的精髓进行美的创造,提升思想理念、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艺术素养高的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成长和全面发展,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艺术素养提高和社会进步,都是极其重要的。
2.陈旧、单一的教学方法在幼师美术教育手工教学中,部分教师采用讲授、示范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机械模仿。由于一些教师并没有因材施教,学生完成的作品就像是工厂里批量生产的产品,缺乏个性和创意。儿童天生会模仿,但是一味地画一些模式化、程式化的东西,思维容易形成固定模式,不知如何表现生动有趣的物象,作品没有个性和创意,儿童也无法表达内心感受和情感。在新课改中,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共同发展的模式。互动意味着课堂参与、师生对话、生生交流、互相促进,它既是一种教学活动的模式,又是师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3.缺乏创新的教学内容
在信息化时代,随着计算机网络、智能手机、视频、微信、QQ社交软件等媒介载体的不断出现,网游艺术、绘本(图画书)、动漫艺术等层出不穷,对幼师产生了较大影响,这就对幼师美术教育的手工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改指出,美术教学就是“体验和创造美的活动”,课堂教学不再是知识传授的媒介和载体,而是师生共同发现、思考与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模仿者、欣赏者,更是与教师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表演者、讲授者和创造者。
4.忽视学科间的联系
幼师美术教育手工教学,忽视了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造成课程资源的浪费。美术教育与自然、人文、社会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民间手工艺术,认识民间艺术对其他艺术形式产生的影响,能够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理解。幼师美术教育中的手工教学应重视与边缘学科知识的联系,如与文学、音乐、影视、戏曲等的联系,这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是至关重要的。
二、生态式艺术教育理念与幼师美术教育手工教学的融合
环顾全球,美国率先将艺术课程作为中小学教育的核心课程,使艺术教育在教育中发挥核心辐射作用,艺术教育融合或影响其他各个学科,使其他学科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寓教于乐,整个教学过程打破以往灌输知识的模式,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的潜能。这是当前艺术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从学科划分走向学科间的融合,构建学科间互动、交流、综合的生态模式,即生态式艺术教育。
1.生态式艺术教育的内涵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针对传统艺术教育提出的,是一种新的艺术教育理念。滕守尧先生在论著《生态式艺术教育概论》中说:“生态式艺术教育是通过以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学科为载体的综合艺术教育;艺术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等方面的多种教育关系;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造等学科之间的多种教育支持;艺术与文科、理科、哲学、自然等学科间的多种教育关联;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书本、学生与社会间的多种教育互动,形成的一种相辅相成、互生互补的生态式艺术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艺术表现、审美能力、创造力和综合素养,使学生受益终身,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艺术智慧。”①
2.正确理解智慧与艺术智慧
智慧包括先天心理能力和后天创造性活动、实践活动中的领悟,还包括健康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思想、信仰、信念等。艺术智慧是在思想观念、感受、理解、想象、创造间产生对话、交流、融合后形成的新智慧。生态式艺术教育构建艺术的融合、平衡,形成艺术智慧,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幼师美术教育手工教学强调艺术教育的综合化
以往的幼师美术教育手工教学往往机械地传授美术知识与技能,忽视了美术与自然环境、人文精神、社会生活、历史文化背景之间的联系,各艺术形式之间缺少对话、交流与融合,学生缺少艺术情感的表达和创作经验,缺少多视角感受、表现和评价艺术的能力,缺少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媒介载体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这与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相悖,幼师美术教育必须致力于促进学生表达生活经验和情感,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生活感悟与艺术创作的结合,加强艺术教育的综合化、生态化,构建知识技能、艺术感知、生活感悟、艺术智慧互动、交流、融合的生态模式。生态式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对于传统艺术教育的改革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幼师美术教育手工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1.美术教育手工教学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幼师美术教育中的手工教学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块,它指导学生选择运用各种材料,设计制作、鉴赏评价作品,提高艺术感受和艺术表现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在手工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抓住手工教学和自然环境的最佳结合点,使学生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真正实现手工教学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亭阁楼台、小桥流水,自然环境中的奇峰异石、蓝天白云等,都能够激发学生对美的想象与创造,启发学生感知和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探寻自然界的美,丰富学生艺术创作的灵感。
2.美术教育手工教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艺术高于生活。自然形象必须通过艺术加工才能成为恒久、优雅的艺术作品。手工教学中所用的各种工具材料与生活密不可分。学生在大自然中发现、捕捉到美的瞬间,能够激发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欲望,然后运用生活中的工具材料,表达内心对美的感受和向往。学生收集生活中各种废旧材料,如布料、木头、废弃纸盒等,经过巧妙构思设计,变废为宝,设计制作出各种玩教具和手工作品,如秋日皇冠、落叶印迹、神奇笔筒等,以美激趣,增强环保意识。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想象行为,使人的认知和情感有机结合,表现出新的意象。构思设计是创作中的关键环节。剪纸艺术的表现范围较广,包括人、事、物、景等,它以自然景物、人文精神以及社会环境中的人和事作为表现的对象。学生通过感受人文精神而构思、设计、创造艺术作品。3.美术教育手工教学与历史文化的融合学校艺术教育有效的课程资源是美术馆、博物馆以及它们所收藏或展览的各种优秀艺术作品,运用这些课程资源,能够开阔学生的视界。当今,德国率先普及博物馆、美术馆教育,学生可以参观并参与作品的创作。我国的艺术教育也需要合理、有效地利用博物馆、美术馆等艺术资源,这是我国今后需要努力开展的艺术教育形式。
4.美术教育手工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重视美术教育手工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如与音乐、文学等学科的联系,引导学生对手工和其他学科进行联系与探究性的学习,使学生多视角地认识艺术的特征、表现形式和发展规律,培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在美术教育《泥塑》一课手工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徐州汉画像石馆,直观、生动地让学生学习和感受,形成对泥塑浮雕的认知,再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资料,运用地理、历史、艺术等学科知识剖析汉画像石的形成和发展,以“汉画像石之美”为主题开展讨论,借鉴汉画像石的造型特征进行图案设计与制作;或者带学生到陶艺工作室,让学生尝试用泥塑浮雕的形式和方法表现汉画像石,感受和认识泥塑独特的艺术效果,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泥塑工艺与汉文化的精髓。
作者:王春子 单位: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