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1 16:25:4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职语文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发展起来的,可以直接为我国的企业培养有对口专业技术和文化科学知识的人才,在这种环境下中职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专业设置上主要考虑市场的因素,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的设置。①而学生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就业,因此对专业课非常看重,而忽视了语文、政治等基础文化课的学习,这就造成了培养出来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底子薄弱的问题。当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文化课底子差,因此想进一步的深造时,不能够很好地进行自学,严重影响了其职业规划的发展。因此在对中职学校的学生进行语文教育时,必须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语文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如何去读书,更应教育学生如何去做人,成为一种文化教育。语文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浓缩,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起到重要的作用,是对我国几千年文化精神的一种传承。
在语文教学中,其教学方法也具有人文性,语文不是简单的机械的教学生知识,老师教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呈现一种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情景。因此语文教学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上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语文学习强调的是一种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语文是一门感悟的学科,只有通过优美的文字和师生之间的沟通才能够达到好的教学标准。
由于我国中职教育的现状,专业的设置基本都是根据市场的需要,对专业课非常看重,相应的专业课教师的地位一般都比较高,而文化课的教师则受到轻视,同时由于得不到重视,很多教师对语文教学产生了厌倦的情绪,上课毫无积极性可言,不去认真进行备课,而是用自己的固有的思维模式去教授学生。这种不负责任的教学态度已经非常严重地影响了我国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发展,教师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认真教学。只有教师首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着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由于中职教育的特殊性,主要是面向企业技术岗位,作为一名中职学校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因材施教,注重专业课和文化课的有机结合。因为学生的最终目的是就业,进行语文课程学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就业,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语文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学会语言的表达,因此语言表达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是很多中职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专业课上,很多人轻视语文学习,目前这种现象在中职中普遍存在。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积极地想办法去解决,可以从其就业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设定不同的情境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白语言的重要性。比如在市场营销专业,可以设计一个销售方面的场境,然后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为顾客,另外一组为销售者,然后制定一种商品让销售者进行销售,看谁能够卖得更好,同时也让顾客对销售者的销售水平从语言、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指出其不足之处。通过这种和专业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热情,认识到语文对于以后的专业学习也是非常有用的,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平时,也可以选择这种情境模拟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比如在进行《荷花淀》这篇文章的教学时,通过细致的讲解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让学生用情境模拟的方式进行排练,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接受语文教育,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教会学生应用文的写作,应用文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文体,lunwen.1KEJIAN.com 是否会书写应用文对于一个人的职业生涯非常重要。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但有的同学反映应用文写作较难理解和记忆,同时与所学专业相关性不大,因此可以将语文应用文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进行结合,比如学汽车修理专业的学生可以让其书写一份汽车修理说明书,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同时提高其学习的兴趣。
总之,语文课程作为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文化课程,在适应社会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等方面表现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必须设置具有专业特色同时还富含“人文”要素的语文教学内容,加强中职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的语文课程,从而使其真正满足职业教育的要求。
注释:
①李彦.中职教育专业划分原则的探讨.职教论坛,2011,(22).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2]陆建平,田金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轨迹及现代意义[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3).
[3]张建平.教育价值观的历史变迁及其新走向[D].南京师范大学,2003.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育
语文教学在中职教学中属于文化课的一部分,语文教育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他们的竞争劣势,引导学生更加侧重于读、写、听、说和思维等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基础、强化能力,提高内在素养。但是目前中职语文教育及学生的学习现状却发人深省。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根本属性的核心内涵是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而非基础教育内涵。学生能力上的差异也决定了这一点:他们不可能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深入兼顾,因此扎扎实实掌握职业技能是他们面向未来的合理选择。这也是职校区别于普通高中而赖以生存的基础。中职语文教学也应定位于此,语文作为其中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应和专业相结合,和学生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在职校的真正作用。
对于中职学生的学生而言,大多是经过升学考试筛选过的,学生们往往内心自卑,缺乏上进心,思想素质较差。若教育不当,容易使其成害群之马。因此,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在教书授业的同时,必需要强调传道育人。很多中职语文教师认为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可从教师本人以及作家作品,例如介绍作者生平人格、探讨挖掘作品主题为两个方面出发。这对于思想淡薄的学生来讲无疑起到双管齐下的作用。和专业结合,教材先行。教材编排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内容力求做到典范性、时代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统一。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中职生就业、从业、创业的需要,以及认知特点和情感心理,实现课本学本化。
我们应把中职语文课程定位于一门为专业技术理论课服务的基础课。有了为专业课服务的定位,中职语文教学就应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尽量与专业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对现行教材中某些名家杂文或议论文,由于学生远离写作的时代背景,其吸引力已大打折扣,在教学中不妨大胆地进行一些有益的革新变化。中职学生毕业后就将进入就业岗位,竞争也就随即而来。试想如果作为维修工人看不懂设备说明书,将如何做到有的放矢?如果在工作中不擅于与同事沟通,将如何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如果求职者捧着字迹潦草、错字连篇的自荐信,将如何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当前很多中职学校把中职语文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两种语文能力的提高:把口语交际训练放在首位。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口语交际能力应该是必备的。但现实是中职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见识不广,胆小怯弱;另一方面是中职语文教学忽视了对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口语训练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建立一种乐观向上、主动好学、富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克服精神不集中、不爱思考、不肯主动回答老师提问的现象。学生拥有了自信,课堂教学的路就畅通了。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朗读入手,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开口讲话,然后通过自我介绍、讲故事、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比较完整地讲述和朗读,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流畅。再就是让学生复述课文,在课堂上提问交流,逐步做到出口成章,表意准确。要加强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在写作上要遵循实用性原则,会写常用的应用文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必需必备的基本技能。请假条、计划、总结、合同、通知、启事、广告、自我介绍、求职信等这些常用的应用文能为中职生走向社会后,处理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直接服务。另外在教学中开展一些诗文朗诵、主题班会、演讲会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形成能力。只有具备了思考、交流、学习的能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职的学生达到感性认识较强,在某种程度上不能怀疑中职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是一种主动的价值取向活动或者说价值实现活动,其内涵是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人的审美是一种精神的需要,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期望与追求,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感知、联系、想象、乃至理解、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因此,一个人对生活中的这些真善美如果都无法感知,那将失去多少乐趣。”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创设情景和读写体味。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本身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以情动情,寓教于乐,对学生进行情感迁移,这也是一种语文审美情趣的培养。学生的手动起来。在课堂上,我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达到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互动。
最实事求是的教师方式其实是认学生的思维、脑筋动起来。为了适应我院中职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培养方向,就业方向,我们应该采取一套适用于我院学生使用的语文教材,就是一套与专业结合比较密切的教材。具体课文内容的选择以及编排可以试具体情况而定。例如,要顾及中职阶段时间短、课程多、实践活动占用教与学双方大量精力的实际,合理设置语文学科课文总量,精简必学篇目,以现代文、实用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为主,适当配给自读内容,较长的文学作品和较深奥的文言著作可安排在这一部分。这样,既能减轻语文教学负担,为培养职业技能让路,又保护了部分学生钻研文学艺术、提高人文素养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朝不同方向发展。
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在语文课堂,必须首先让学生成为自己抉择的主人,鼓励学生积极沉思、认真反思、大胆质疑,在质疑中引导学生从“知其然”进入到“知其所以然”;在质疑中启发学生从“浮光掠影”的浅层理解进入到“静影沉璧”的深层破里;在质疑中培养学生从线型思维、单向思维进入到立体思维和创造思维中。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养成分析、判断、推理、演绎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从事某一职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引导 好老师 如何做人
一、分析中职学生的现状
根据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中职学生可以归为特殊群体。首先,学生的自觉性、纪律性、时间观非常差,有些甚至连最基本的做人的道德礼仪都毫无认识。其次,学生之所以来到中职学校,大多数是充满了厌学情绪,父母束手无策,以致于学生无组织,无纪律。最后,中职学生普遍早熟、易冲动,过早地陷入情感问题,遇到复杂问题不懂得如何处理。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育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如何做人
语文是什么,说得简单明了一点,“语”就是说出来的话,“文”就是写出来的字,语文就是要引导学生会说,会写。对于中职学生,很快即将踏入社会,能说得体的话,能写漂亮的字对学生的就业是有很大帮助的。所以,中职语文要充分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意识到这门科学与他们的就业直接相关,认识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语文老师更多地是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做人,如果学生能真正做到首先是一个好人,那么语文老师就很容易引导他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有纪律的人,有责任的人。
三、利用课本内容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品德的人
古往今来,关于德行的概念众说纷纭,那么品德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品德”就是品质道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思想行为倾向。尽管人们对品德的内涵认识是错综多元的,但总结起来就是在“真、善、美”的范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文知识,引导学生做一个真善美的人。
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基础板块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有《我的母亲》《好雪片片》《卖白菜》《狂欢节的最后一天》。其中《我的母亲》和《卖白菜》分别用纵向贯通和截取横断面的不同方法,刻画了两位不同时代的母亲可亲可敬的形象,字里行间浸透了浓浓的亲情;《好雪片片》通过一个卖奖券的流浪老人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具有“人的好本质”的弱势群体中的一员,让人感受温暖。选读课文《狂欢节的最后一天》通过狂欢节的所见所闻,刻画了平凡而又善良的母亲与绅士的形象,构思精巧,生动传神,文中每个角色都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教授这一单元的课文,要引导学生塑造自身的人性美,要像《我的母亲》一样做一个坚忍、善良、宽容、勤俭和待人热情的人,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做人的道理,人要懂得感恩父母,要深深理解“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悔之情。《好雪片片》中卖奖券的流浪老人,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居无定所,食不果腹,却没有磨灭善良的人性。《卖白菜》则是教会我们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诚实的人。
著名作家毕淑敏曾说:“人是复杂的梦幻和铁血的真实的完美嵌合体,研究他描述他使他更完善美好,是我很快意的工作。”通过第一单元的内容,要着重引导学生塑造自己的人性之美,做一个懂得感恩,善良、诚实、宽容、坚强、勇敢的人。
四、充分l挥《弟子规》的文化熏陶,规范学生言行
多年来,根据中职生的特点,笔者所在的学校在教学方面引用了《弟子规》,《弟子规》是人们的生活规范,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
古人说:“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中职生生活习惯较差,纪律性差,作为中职语文老师,语文课要充分利用《弟子规》给学生礼仪、道德、品德、纪律做熏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在《弟子规》中言:“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五、结语
中职语文课面临的中职学生有其自身的性格特征,所以中职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语文的引导作用,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要做事,先做人”的道理,结合课本及文化经典《弟子规》的熏陶作用,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的作用,引导学生做一个有思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人。
参考文献:
[1]李娟.重视德性教育,呈送心灵鸡汤――浅谈中职语文的德性教育[J].现代经济信息,2015,(15).
论文摘要:加强人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更是语文教育目标的最高追求。语文教学中,必须弘扬人文精神,树立文化语文观念;运用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文学作品为有效手段;以人文情怀垂范化育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
一、人文教育的背景
所谓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精神为教育内容和教育价值取向,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的教育,是对非人性教育的反拨,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以人道主义为核心,兼具科学精神、自由精神、宽容精神的教育价值理念。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是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人格上的完善与独立,而所有为此目的所进行的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能力的获得及社会生活的实践等工具性行为都必须膺服这一最高目的。要实现人作为发展手段的工具价值到作为发展目的的精神价值的飞跃,必须通过人文教育的洗礼。
目前,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是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而近些年语文教育界又掀起了有关语文人文性的大讨论,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倡导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的价值理想。进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的更新速度和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提到了相应的高度。二十一世纪的人才,需要汲取丰富的人文知识和科学思想的营养,人性、美、科学是未来人才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而在现实教育中,我们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同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具有它的特殊属性,这种特殊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之一就是它的市场导向性。这种市场导向使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对社会直接有用的人,以适应现实社会的选择。由此,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而缺少必要的人文涵养,更不用说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了。这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还相差甚远。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使我们教育的学生不被时代大潮所淹没,需要彻底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需要将人文教育的思想渗透于职业教育的每个环节,这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人文精神,是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实践来逐步探索体会的。
二、人文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语文教育目标是整个基础教育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语文是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语文作为一种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综合学科,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核心性的决定作用。语文教学正是人文教育的最好载体。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育除了要完成一般学科必须共同承担的智育任务之外,还要密切关注审美教育、人生观教育与人格教育,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追求。语文学科的这种人文关怀的功能是标示其学科独特性的根本要素,也是教育目标的最高追求。中职学生不仅要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应在语文学科里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修养。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人文教育这一责任。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把人文教育贯注到整个语文教育中并达到语文教育目标的终极追求呢?
1、把人文精神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增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当前,素质教育深切地呼唤着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语文教育要提高质量,与时代同行,与社会同步,必须弘扬人文精神。因为语文具备弘扬人文的特有条件,如语文本身的情感性、人文性、生命感,它所富有的灵魂与思想、精神与气度等等。语文教育是最富有人性的领域,是人性生成的天地,塑造人性、弘扬人文是语文教育的天职。因此,语文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弘扬人文精神,树立文化语文观念。通过树立文化语文观念,全面渗透文化教育,这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弘扬人文精神,树立文化语文观念,必须不断转变传统的语文观念,要从语文教育的本质及目的、语文教材建设、教学评价与考核等方面重新构建基本价值体系,同时,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人文修养,培养教师实施文化教育、陶冶人文精神的能力。
2、把文学作品作为语文教学人文化的重要手段,以文学教育促进人文教育的深化
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个体获得人生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个体的情感获得,审美意识的培养和形成,思维模式、人格的形成,精神的成长,都与文学教育密切相关。这里所讲的文学教育,不是只以文学为手段的教育(语文训练),而是有情感、有意味、有生命的,能丰富学生情趣、增强学生文化内涵、提升学生人生境界的真正的文学教育,是一种生命和情感教育。而“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以人文教育为主体、人文教育与科学训练有机统一的文学审美活动,是受教育者感悟体验与科学认知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师要切实把握语文教育的本质,积极发挥文学作品的人文教育作用,使文学作品成为人文精神熏陶的主阵地。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接受汉语言的熏陶,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情感。二要充分把握文学作品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养成对语言艺术的强烈的兴趣和爱好,进而扩展到对所有艺术形式的终生不渝的爱好,塑造爱美的灵魂。三要挖掘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让学生在文学阅读中,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辛弃疾、“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的秋瑾、“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等民族英雄、爱国志士不期而遇,沟通交流,思考人生和生命意义,了解人道主义和人性,思索道德、社会、历史、文化问题,关心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人的关系,使文学真正成为生命须臾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3、培育教师宽广的人文情怀,以教师的人文情怀引导垂范化育学生
语文教师要拥有宽广的人文情怀,必须先拥有丰厚的文化素养和完善的个性品格。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文化素养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评价语文教师文化素养高低的一个标准就是体验能力。体验能力包括文化价值体验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社会文化的客观价值只有经过个体的内化积淀后才能外化为带有主体人格的文化意识,要想尊重人的发展并且促成人的发展,语文教师不但要有这种文化价值体验能力,而且还应着力培养学生个体的这种文化价值体验能力。教师要高度敬业,悟尽职守,热爱生活,接受专业的文学训练,坚持“厚基础、强能力、扬个性和重素质”的教学指导思想,积累丰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同时教师要关注人性,树立人本的观念,注意自己的个性品格修养及其完善。培养高尚的情意志趣,完善对人生、人性的态度,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用崇高的信念、深厚的爱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感染和影响学生,使教师个体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气质,成为一个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传道者。
【关键词】“人文主义”教育观念 中职语文教育 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在我国的中职教育中,其主要以市场需求为主,以培养技术工人为目的,进而导致对专业课和文化课的重视度不够。我国的素质教育主要以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为主,以实现和时代同行、与社会共同进步以及弘扬人文精神为目的。对中职教育进行的改革主要将中职教育朝“人文主义”教育模式进行转变,突出语文专业特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人文主义”教育观念在中职语文教育中的表现
所谓“人文主义”教育观念,指的是以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为目的,注重强调人自身的重要性,注重发扬人的个性,并对人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培养创造力和个性,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人文主义”教育观念在中职语文教育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职语文教育内容的人文性
我国比较重视对语文教材内容的编写,语文教育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包括哲学原理、生活伦理等内容。虽然语文教材的内容是用文字记载的,但是文字能够转化为具体生动的形象。通过阅读文字能够感受到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的感情,例如友情、亲情等。另外,语文教育还是一种美的教育,语文中优美的文字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营造美的环境,对学生的审美观进行培养。
2.中职语文教育方法的人文性
除了语文教育内容具有人文性外,教学方法也具有一定的人文性。语文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场景,教师应该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明白教师讲授的语文内容,并与老师进行积极的互动。由于中职学校是以培养技术工人为目的,和其他专业科相比,压力不大,所以不能运用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因此,中职语文教育,可以通过构建一套系统、完整的教学体系,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进行培养。
二、加强中职语文“人文主义”教育的策略
1.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处于信息化时代环境下,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在不断的提高。因此,在中职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培养要转变以往的“重理轻文”的教学现状,注重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其个性化发展。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方法:
(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语文教学课程向来都具有一定的乏味性,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主动性和学习兴趣,需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2)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由于中职教育主要以专业课学习为主,不注重文化课的学习,学生上课时只简单听讲,没有引起对语文课的重视。因此,为了转变这种现状,可以运用班级分组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审美教育
语文是一门工具课,语文教材中所选择的文章通常情况下都具有很高的美学教育价值,例如文章中包含的有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人生感悟,对学生的情操和审美观进行培养,锻炼学生的认识事物与观察事物的能力,对于学生的审美观进行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将进酒》,教师在对该文章的意境进行描述后,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豪迈的气魄,运用播放课文录音的方式,让学生从雄浑的声音中感受诗歌的意境。运用对学生进行美教育的方式,开拓学生的胸襟,提高学生的修养,使学生具有豪放的情怀。
3.营造校园人文氛围
为了在中职语文教育中渗入人文教育理念,可以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举办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主义文化氛围。环境优美、文化底蕴丰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可以在中职校园中设立人文景观,成语典故石雕或者名人石像等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能够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继承我国的优良传统,如孝敬父母、谦虚礼让等。另外,还可以通过举办校园人文知识讲座,让学生对最新的人文知识进行了解,并欣赏大家风范。
三、结语
总而言之,素质教育注重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因此,语文教育要与时俱进,达到和时代同行、社会同步的目的。在中职教育中,语文教育自身具有的人文性、情感性,富有很强的灵魂思想和精神气度,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陶冶学生的情操以及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情感 幽默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92-01
语文教学是国家教育的根本,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项文化性手段。由于中职学校的特殊性,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理工科、技术类教学,往往会忽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所以,改善语文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科目的兴趣尤为重要。
一、中职语文教育教学中融入情感的方式
(一)改进教学观念
教学方式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但笔者调查研究发现,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不重视或者不感兴趣的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模式存在问题。我国中职学院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以传统的照本宣科方式为主,教师在课堂上位于主体地位,整体教学氛围过于压抑,使得学生逐渐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教师在进行知识点讲解时,只是按照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向学生讲述,并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因此,为提高课堂质量,教师要将情感融入到实际教学中,主要包括教师对课堂投入的激情以及对学生的关怀、重视之情。教师改变其教学观念之后,能够将情感融入到教学中,进而改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互动时,应该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积极评价,加强学生的自信心,进而为改善师生关系打下基础。
(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教师与学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两大主体,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教师想要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在实际教学中融入情感,就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不止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还要在课后多和学生共同探讨某一知识点,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教师在讲课时应保持轻松愉悦的基调,努力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为拉近学生间的情感打下一个夯实的基础。详细了解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程度,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针对性的施教,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细心和耐心,进而逐渐培养出与学生间的情感。
(三)加强课堂教学的精度
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因此需要教师对其教学精度做到有的放矢,在课堂上对难点和重点进行耐心、重复的讲解,讲解时尽量使用温和的语气,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教师的情感投入,进而增加语文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投入情感,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大纲要求的知识点以及拓展知识点以图片、音乐、视频等形式展现出来,这种方式不仅能够降低知识点的难度,还能够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学生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教师的情感投入。
二、中职语文教育教学中融入幽默的方式
(一)语言幽默
教学工作本就是依靠语言的语用功能进行一项活动,而语言的幽默性则是语用功能的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因此应用语言幽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笔者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大多喜欢教学风格幽默的教师,因此幽默风格有助于学生对语文学习提升兴趣度。例如,在进行在课堂中有学生讲悄悄话,教师就可以说“对面的女孩看过来,我们的课堂很精彩,你们不要不理不睬。”这种幽默形式能够让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将全都焦点放在教师的身上,还能够让学生在幽默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课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言幽默的形成需要教师把握住教学的时机和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在应用时需要把握住分寸。教师应该尽量将幽默点与教学知识相结合,而不是单纯的逗乐学生,这样才能够达到教育教学目的,避免对课堂以及教学精度造成负面影响。
(二)体态幽默
体态幽默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用肢体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实际教学中可与语言幽默结合起来。例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其中的动词部分利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展现出来,例如“蔺相如前曰”“、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等,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还能够增加课堂幽默感,让学生对语文课程更加喜爱。
三、结束语
受新型教学思想以及中职学生的学业重点构成影响,语文教学的地位逐渐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因此,改善语文教学模式成为教学研究重点。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学和幽默表达方式,能够显著提升教学质量,这种方法值得将其推广。
参考文献:
[1]查山鹰.如何在中职语文教育教学中融入情感和幽默[J].青年文学家,2013,02:123.
[2]李炳林.如何在中职语文教育教学中融入情感和幽默[J].考试周刊,2013,32:29-30.
[3]李萍.浅谈情感和幽默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神州,2013,36:81.
【关键词】中职院校;语文教育;创新能力;发展契机
语文教育是中职院校的主要课程之一,也是学习各项知识的基础,可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多事中职院校仍然使用单一的传授是教育方法,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种落后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尤其是制约了学生创新和能力的培养,可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善于进步,人们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创新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从积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进行分析,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提高中职语文的教育水平。
一、更新教育理念,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传统的教育理念过于单一、落后,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尤其是职业教育学校更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打两天实践型人才的重任,更应该不断创新,积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观与教学观。首先,就是教育观,全新的教育观主要包括职业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终身教育。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教师不改变教育观念,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必然会受到压制,无法得到正确的引导。所以,教师观念的更新才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点,一个优秀的中职语文教师不仅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教育经验,还应该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这样才能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其次,就是教学观,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语文新课改就不能有效实施。所以,要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如语文教学中一堂课的总体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每一个问题从哪个角度提出等等,莫不受教育观念的制约。因此,改变传统旧观念,树立语文教学新观念,清洗大脑旧思想,是改革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三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要与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相融合。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改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等先进教学手段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与学习工具,我们不仅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大量丰富的信息,还能将各种知识进行形象、生动的展示。所以,在进行中职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创新教学方法。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而语文作为学习各项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在中职教育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可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是如果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让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则会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可以播放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引导学生们融入到故事情节之中,与传统的阅读相比,这种丰富的感官享受则会让学生对其中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
三、创设环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进行中职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环境的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性。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培养语文素养的环境,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知识的海洋中,例如可以采用较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朗读,也可以选择适合的文章进行剧情表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不断督促学生阅读各种书籍,阅读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各种资料都将有利于拓展他们的思维。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互动过程。首先,教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师生平等处在一个平台上,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彼此之间应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关系。在交往中与学生真诚对话,在互动中充满关爱。其次,教师要放下权威的架子“,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讨论,作讨论的“首席者”“,学生讨论如有错误得纠正,如有缺漏得补充,如有完全没有注意到的地方,还得指出来,加以阐发。”这样和学生成为朋友,一起共享讨论知识和经验的乐趣。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讨论中有“独创成功的”。这样不仅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而且创造精神也得到解放,有利于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核心就是能够根据已知信息,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这样才能够从不同面面得到多种答案,也就是所谓的发散性思维。所以,在中职语文教育中积极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非常必要的。在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中,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学生只能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集中思维训练,无论是在日常教学还是在考试中一旦车忑与大众思维模式不同的答案就会被判定为错误,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习成绩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学生为了能够取得良好成绩,就会严格按照老师要求以及课本内容进行作答,完全忽视了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可是,中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更应该走出过分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倾向,应该将重点放在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方面,积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通过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语文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具体来讲,就是要通过挖掘教材中能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的思考向多种方向扩散,提出各种设想、进行多种解答。这一过程就是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也正是我们所说的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各道高校的重点,而中职教育学校作为想社会培养实践型人才的基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视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只有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利用先进教学手段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其次,就是要创设环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积极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样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作者简介:彭华,湖南娄底市双峰县人,中文本科,讲师,从事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18年。
参考文献:
[1]赵焱霞.??中职语文教学问题及应对措施研究 [J]. 新课程(下). 2011.05:40-42
[2]王世玉.??如何在中等职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J]. 新西部(下半月). 2008.11:19-21
[3]金素芳.??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J]. 硅谷. 2009.07:22-24
[4]王娟.??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目标与专业培养的关系探究 [J]. 才智. 2010.11:45-47
【关键词】诗语文 亮化 软化 实践
近几年来,国内关于诗意教育的研究是伴随着语文新课标不断展开的,大多把语文学习放在一个宏观的文化视野下进行,旨在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于是诗意教育的研究便成为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窗口。一些有识之士从新课程理念出发,积极探索诗意教育的内涵,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研究的落脚点更多从教师自身的视界出发寻求课程理念的转化,还没有能够形成诗意教育、传统诗歌教学之于语文教学实践的有效策略。
而中职这一块更是薄弱,没有丰厚的土壤,更缺乏系统的研究。基于此,笔者在多年中职语文一线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诗语文”的教育教学理念,并以当下热门的“名师工作室”运转模式来推行该教育理念。
所谓“诗语文”,其实有两重含义:一是以“诗意教育”“亮化”中职学生的“生命内核”,二是以“传统诗歌教学”“软化”中职学生的“心灵硬度”。“诗语文”,旨在对中职学生实施“等待教育”,点燃中职学生内心潜藏已久的灵性,培养他们的文化传承自觉、悲悯情怀和良性公知。以“诗意教育”“诗歌软化”来蓄积教育中的“鲜活”经验,衍生出一种新型的语文教育教学流派,锻造出灵性、诗性、人性的中职学生。
一、选择“诗语文”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一场“洗礼”“回归”与“萌芽”
(一)诗意教育弥补理性教育不足
国内关于诗意教育的研究一般以普通中学为主要阵地,研究涉及美育策略、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比较、审美、鉴赏、人文精神的传递等方面。目前该课题的研究专家有冯铁山教授,一线研究者则有叶才生、葛红兵等中学教师。中职目前还没有能够形成“诗意教育”语文教学实践的普及性与系统性。这首先是因为中职语文教育自身的两大特殊性:一是中职学生的特殊性,长期陷入教育关注的“荒芜区”和文化渗透的“边缘区”。二是中职语文教育本身的特殊性,过于趋向工具性,从而忽略了人文性。这两种特殊性使得中职“诗意教育”几乎成为一片荒漠。
“诗语文”教育教学,着重探讨“诗意教育”对提高中职学生生存品质的重要意义,力图以“诗意教育”亮化“生命内核”。“诗意教育”强调以诗意的方式来解决教育中的问题,是作为一种弥补理性教育不足的模式而适时提出的。
(二)传统诗歌教学的“软化”功效
中国文学史很大部分是一部诗歌史。中职学生的心灵也需要诗歌的滋养。“诗语文”教育教学,着重探讨“传统诗歌教学”的“软化”功效,以“软化”中职学生的“心灵硬度”为要义。
二、成功抵达“诗语文”理想境界的三部曲
(一)必须实现教师的“诗化”。
“诗语文”教育首先需要教师的“诗化”,拓展职业空间、提升教育教学境界,逐步成长为追求“三化”的中职语文教育教学行家:一是“专业化”,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成为语文教学的“标新立异者”;二是“灵性化”,启迪学生灵性,必须教师自身也同样具备灵性,成为始终坚守心灵“桃花源”的“文化传承者”;三是“无限化”,一名优秀教师的发展是无可限量的,要相信自己的生命力与爆发力。“诗化”教师应具备以下6种素质:
1.具有厚实的综合文化素养,具有语文教师所特有的敏感、细腻、真诚、雅致与崇高。
2.具有个性鲜明的教学能力,形成独到的中职语文教学策略和方法。
3.具有全情投入的创新能力,能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分析和研究一定的教育规律,创造性地解决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努力形成教育教学的特色和风格。
4.具有敏锐的反思能力:能够根据教育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通过行动―反思―研究―实践等方式,培养系统的分析与反思能力,努力提高捕捉问题、系统分析、自觉反思与深入研究能力。
5.具有精诚合作的研修能力: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自觉开展网络环境下教师的合作研修活动,博采众长,提速专业成长。能够在教育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实效。
6.具有扎实厚积的教科研究能力:能够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工作,开展教育科学课题研究,形成“诗语文流派”中的一支不可或缺的支脉,在教科研上拥有自己的成果。
“将帅源于疆场,名师出自课堂”,“诗语文”教育者今后教育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打造诗意课堂、点亮师生个性、燃烧人文火焰。以课堂为源头,以“诗意教育”捕捉学生心灵与人生的纯粹与精髓,以“传统诗歌软化教学”营造学生人文与传统的素养。
这里的“软化”有特殊含义,专指通过“诗意教育”使中职语文教育教学完成润泽生命、完善人格、提升道德的人文活动。诗意的教化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善凝聚而不散,善包容而不骄,善克难而不懈,让学生尚真求美地生活,向善执着地尝试,充满敬畏地探索,满怀诗意地期待。
(二)必须不断深入进行“诗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性研究。可从以下6个方面入手:
1.教材研究。研究中职学生诗歌学习现状,工作室组成团队,致力于编写中职诗意教育校本课程,分为三个系列:沉醉经典、吾荐吾爱、源自民间,并且邀请省内知名专家给予指导,不断完善,在全市推广使用。
2.教学研究。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建设,推行“诗意疗法”“诗歌软化”,从传统诗歌延伸到经典美文,从经典美文延伸到美好生活。“润化”中职语文教学,“亮化”中职学生的生命内核,持续推出经典课例、精致课堂、完美学生。
传统诗歌之美,很大部分源自于音韵之美,师者只要营造一方诗意的乐土,中职学生可以萌生出无限清新的心灵之声。在“诗语文”的教育教学中,更重视生命的高度与心灵的纯度,汉语文字作为一种思想与文化载体,承载着深厚的底蕴与无限的未来,进而转化为一种力量和基石,滋养出人性和诗性。
3.教师研究。以“诗意教育”为核心理念,以“诗歌软化”为常态教学,形成系统的“诗语文”教育教学理念,探索“诗意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契合点与突破口,探究“诗歌软化”的实践性与可行性,促使语文教育回归为一种民主的对话、思想的碰撞,形成一种生与师、生与生、生与文本、生与人生的至真至善至美的心灵沟通,始终洋溢诗意的灵魂交汇。
4.学生研究。学生主动积极地在“诗意教育”“诗歌软化”中成功重塑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相对成熟的思想个体,未来步入社会,不仅能“无虑生存”,更能“精致生活”。
5.社团研究。结合本市学生社团建设,组建全新的“诗语文”若干社团(诗社、话剧社、新闻社、文学社),将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教学互促互进,实现语文“大课堂教育”,令语文大课堂成为智慧的课堂、生命的课堂、理想的课堂。
6.语文教育教学流派研究。基于学校的“诗语文”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以“专业引领、实践探索、共同发展”为宗旨,以“诗语文”为教育教学流派,以“诗意教育”为核心,以“诗歌软化”课堂教学为主源,融学术性、思想性、艺术性、生活性于一体的中职语文教育发展共同体。
(三)必须始终望“诗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性研究的远方。
“诗语文”作为中职语文教育教学的一个支脉,它势必将随着中职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而发展。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诗意本质上是心灵的自由,是生命的舒展,而“诗语文”教育教学就是用心灵引导心灵,用生命润泽生命。师者面对学生,首要的是提供文明的视野,让他看到世界有多大,古往今来国人走过了一条怎样的道路,进而认识所在的世界、所处的社会,理解周遭的人类、完整的自我。
事实上,“诗语文”教育,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条漫长而又盘绕的永恒之路。它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永远面朝未来,不会结束。“诗语文”教育追求的不是顷刻的成功,而是缓慢的美好。“慢”是一个过程,是对独立的一种肯定;“慢”是一种姿态,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诗语文”教育倡导的是“等待教育”“陪伴教育”“欣赏教育”:是等待学生姗姗而来,成长为栖居在诗意教育上一株积极思考的“芦苇”;是陪伴学生终于学会发现真实的自我;是欣赏学生最终成为那个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