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1 16:26: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乳品安全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文摘要:近年来在多个领域政府监管屡屡失灵。本文对乳品行业质量监管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为:初次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公众对政府治理效果具有良好预期,消费者对违规企业的信任能迅速恢复;但财税分权的制度设计决定了地方政府与地方企业利益的高度契合,质检机构纵容、偏袒、保护违规企业是经济生活的常态,只有爆发大的食品安全事件危及社会公共安全时,政府才会对违规企业进行运动式打击;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爆发导致消费者不断修正对政府治理的预期,最终导致消费者对政府和企业都丧失信任。政府监管频频失控比市场自发调整对消费者信任的损害更为严重。
一、引言
近年来在衣食住行领域,“房价居高不下”,“假药”、“假疫苗”、“毒奶粉”事件轮番爆出。治理机制有多种,但由于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转轨路径依赖,公众对政府依然具有强的依恋情结,所以每当爆发大的公共安全事件时,公众都把有效治理的重望寄托于政府,一系列的行政性治理手段也会应运而生,但政府治理效果并不显著。以近几年频繁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为例,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中央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颁布了新的乳品标准、下发了《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成立了以国务院副总理领导下的食品安全委员会等措施,但是2008年的“三聚氰胺”的阴霾尚未褪去,2009年底、2010年“三聚氰胺”事件再次卷土重来。
本文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对于频繁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政府能否真正彻底治理?如政府不能有效治理,这将会对消费者信任修复起什么作用?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以乳品行业“毒奶粉”的治理为例,探寻政府在不同阶段所出台的政策措施对消费者信任修复、乳品行业发展的阶段性影响、最终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适应性预期与政府调控效果的关联性分析
预期在经济学中被定义为经济主体对与其决策有关的未来经济变量所作的预测或估计。预期成为影响经济活动的重要变量,在现代经济研究中,它经常作为一个内生变量被纳人到经济模型中。预期根据形成机理的差异分为静态预期、外推性预期、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按照适应性预期理论,经济主体在对经济变量进行预期时,不仅会考虑他们以前对该变量所作的预期,而且还会对他们过去的预期误差进行修正。以价格预期为例,pte=pt-le+η(pt-l-pt-1e)
式中,pte代表经济变量p的预期,η为适应系数(0<η<1)。该式表明,经济主体对经济变量所作的预期是在上期预测的基础上,通过修正上期预测误差而实现的。经济主体可以不断地通过学习、积累预期经验,调整预期使之接近于实际情况。如果被预期变量一直处于平衡变化中,[论文之家:]修正机制将有助于形成正确预期;反之,如果被预期变量发生了系统性变化,经济主体的预期将会发生失灵。
适应性预期与政府调控效果的关系为:只有公众预期的价格和实际的价格变化不一致时,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才能起到作用;如果两者相一致,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失效。如图1中的C点,如果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为6%,而公众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只有3%,在短期内由于企业和工人并不能观测到其他人的价格变化,企业会觉得价格上升是来自公众需求的增加,同时由于工人实际工资的下降,企业会增雇工人,增加产品供给。
图1:适应性的政策效果
本文以实证的方式,以乳品行业的政府调控为例,说明由于政府目标函数局限,政府并不能对食品行业进行长期、有效的监管,只能在食品安全事件爆发的高发期通过运动式的、间歇式的打击使得食品安全事件暂时得以遏制,食品安全事件将频繁发生;只要地方政府目标函数不变化,政府治理效果必将处于平衡变化中;频繁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将导致公众不断调整对政府治理效果的预期,最终公众将不再相信中央政府的食品监控,进而陷入对乳品行业、政府的低度信任陷阱;由于政府无效的治理,公众对乳品行业的信任将坠人更低层次。
三、政府监管效果与消费者适应性预期的逐步调整
(一)初期公众对政府监管具有良性预期,政府监管促成消费者信任的迅速恢复
2008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首次公开曝光。在事件初期,消费者对国产乳品企业的信任降至冰点,消费者拒绝购买任何国产乳制品,各大知名企业由巨额盈利转为巨额亏损,一度面临破产、被收购的威胁。严重的产品质量危机后,消费者信任修复本是件极为困难的事情,但是,非常奇怪的是自2009年的第三季度开始,国产乳品行业竟然起死回生,多家企业出现了过10亿元的净赢利(表1),消费者重新恢复了对国产乳品企业的信任。
表1:大型乳品企业的净利润(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奶业年鉴》(2010)的相关数据整理得到
消费者信任修复是外界诸多因素通过影响消费者心理而起作用的。从2008年9月到2009年9月,各相关利益主体都作出了反应。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追究三鹿企业领导的刑事责任、在全国开展查处销毁问题奶粉的专项活动、启动行政问责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成立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企业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公开生产视频邀请公众监督、加大产品质量宣传、开办自己的牧场、整顿奶站向奶站派驻质检员、企业领导的公开道歉和承诺、扶持奶农鼓励奶农更换奶牛品种等)。
表2:样本特征信息
为了确保每个多重量表测量特性概念的充分性与适当性,本文在做主成分分析之前,还做了模型内部一致性信度与效度检验。(1)KMO检验。KMO检验是取样适当性度量参数,KMO值越大表示越适合进行因子分析。KMO检验结果为0.875(表3),大于学者Kaiser给出的0.5取值标准,适合因子分析。另外,从巴特利球形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来看,非常显著,适合因子分析。(2)信度检验。信度检验是为了测度量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经检验所有变量以及整体模型测量量表的克隆巴赫内部一致性系数a都大于有关研究建议的可接收水平0.7,显示了很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表3:KMO检验和巴特利球形检验
根据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原理,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计算出了各因子所对应的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与各指标变量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4为计算得到的影响消费者信任修复的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前四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达到86.095%,所以原来的15个变量反映的信息可由前四个主成分来反映。通过删除各变量的因素载荷阵表中loading≤0.5的小载荷量后,变量与因素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清晰,然后,通过直角转轴法把载荷阵表中交叉、重叠的变量剔除后,可清楚地看到第一、第二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了67.600%(表4),这说明2008年食品安全事件后,消费者对大型乳品企业的信任能得以迅速修复,第一、第二主成分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
表4:影响消费者信任的主成分方差贡献率
在主成分分析中,问项(可测变量)的相关系数的大小可以表示可测变量的重要性。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反映了问项对所研究目标的贡献,该值越大说明问项与所研究问题的关系越密切。本研究的第一主成分为:中央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主抓领导负责制和《食品安全法》及新标准的颁布。它表示了在2008年食品危机后,中央政府向公众展示了中央政府强力打击的决心。长期的集权制管理体制使公众依赖于相信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强力打击的决心和态势给了公众食品暂时安全的预期。
表5:旋转成分矩阵
(二)地方政府的目标函数决定了监管的局限性和公众预期变量的平衡性
中国的食品监管检测机构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但绝大多数产品的检测是由地方政府质检机构进行。在检测技术可得的条件下,检测结构是否严格检测,检测结果真实、可靠、及时的前提条件是各级政府质检机构以消费者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但在财政分权的财税体制下,两级监管机构的目标函数都与消费者利益最大化不相吻合。通常情况下,中央政府质检机构的目标函数是通过执法投入和执法方式的变化使总成本最小,即min:c=h(e,u)+c(h(e,u),u)+e(其中h同时考虑到损害者、受害者利益和损失后,事件所造成的净损差,e为执法投入,u为执法方式,g为地方经济增长率,c为总成本),而处于官僚层级结构中的地方质检机构的目标函数则是职务晋升。在改革开放后,经济绩效成为官员晋升的最重要影响变量,即地方短期GDP增长率的最大化是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标,max:g=g(h(e(u)))。
(三)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促成公众预期不断调整,公众信任水平走低
l、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导致公众不断调整预期
通过分析可知,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首次爆发后,消费者信任迅速修复的主要推动力是政府的大力打击,是公众对中央政府的信任,但是由于地方政府目标函数与公众祈求食品安全目标并不一致,地方政府与当地企业利益高度契合,宽松的食品安全监管必为常态,食品安全事件必将频繁发生。2010年初期和2010年7月份“三聚氰胺”奶粉再次流入市场就是见证。反复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使消费者对政府治理食品安全效果的预期不断降低。
2、公众调低预期导致消费者对企业信任进一步降低的验证
消费者购买国产奶粉、进口奶粉的愿望的前后变化可验证消费者信任的再次走低。笔者在2010年的4月份和2010年7月份(最近的一次“三聚氰胺”事件后)两次对消费者对进口奶粉和国产奶粉的购买愿望、奶粉品牌的更换频率、如果国外知名企业进驻中国生产液态奶且价格相同,消费者更换液态奶的愿望三项内容做了调查。
表6:消费者对奶粉的购买愿望(单位:%)
从消费者对奶粉购买品牌的更换状况对消费者信任走低进行验证。持续购买是衡量消费者忠诚度的最重要的指标。2010年4月份的数据显示,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首次发生后,消费者在国产与进口、国产与国产奶粉品牌的更换率大幅度上升,经常更换品牌的比例竟然高达41.46%,而经常更换品牌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竟然是“还不相信奶粉的质量,经常更换可以避免风险”,其比例高达74.47%(表7)。这么高的更换率充分说明了消费者内心深处潜在的不信任。2010年7月份的数据显示消费者经常更换的比例又上升为53.2%。
表7:对国产奶粉和进口奶粉的更换比例(单位:%)
从消费者液态奶的更换愿望对消费者信任走低进行验证。目前液态奶由于还没有国外企业进行本土化生产,并没有形成实际竞争,是大型乳品企业赢利的主要支撑点。消费者可能是考虑到液体奶的保鲜技术、并没有切实体验到国外本土化生产的液态奶等原因,所以目前消费者愿意更换的愿望比例并不是很高,在2010年4月份的调查中,有30.02%的消费者表示愿意经常换成国外的液态奶,在2010年7月份的调查中,该比例上升为41.06%(表8)。这说明频繁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导致消费者内心最深处的安全也被触动了。
表8:对外国液态奶的更换愿望比例(单位:%)
四、实现公众良性预期的监管条件的构建
(一)中央政府应进行一些根本制度改革,改变公众预期的系统环境
信任重建的一个重要的条件是,信任危机后低信任度的企业除了应受到政府的严厉惩罚外,还应受到市场的惩罚,即长时间退出市场;高信任度的企业能够享受品牌、或信任溢价。市场强的硬约束才能使企业重视质量,对企业形成正向激励。要实现地方政府对违规企业的有效监管、从根本上减少食品安全事件,必须在财税制度、官员考核方式等诸多方面进行彻底改革。
论文关键词:柠檬市场,信息不对称,货币投票,信任品,道德风险,逆向选择
一、引言
得益于乳制品消费在城乡市场的普及,中国乳制品制造业获得快速发展,其行业的销售收入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在乳制品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乳制品出现了较多的质量问题,影响比较大的事件,如2004年的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2005年的雀巢的“碘超标”,2006 年的光明山盟的“过期奶”等事件,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其中2008年的乳制品质量问题最为严重,对消费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侵害消费安全信息不对称,打乱消费秩序,使消费信心受到重挫,消费量骤降,行业内的涉案企业几乎遭遇灭顶之灾。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乳制品行业在消费量快速增长的过程中获得快速发展,同时也伴随着频频出现的质量问题。比较这些乳制品质量问题,我们发现乳制品行业的产品质量问题愈演愈烈,每次事件的发生都或多或少存在人为问题。随着政府监管力度的阶段性加强,产品质量会有所提升,但却不能阻止奶制品质量问题事件的再次发生。
2010年,随着奶制品消费信心逐步恢复,整个行业开始复苏,行业增速开始回升,但质量行业质量问题并没有圆满解决,因此有必要回过头来认真审慎的研究中国奶制品市场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对于今后整个奶制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同时,作为转型时期的中国,乳制品行业出现的问题亦在许多行业发生过,因此乳制品行业的发展可以折射出其他行业的发展,对其他行业具有一定的反省和借鉴意义。
二、中国乳制品“柠檬市场”的形成
经过对中国乳制品市场的研究发现,中国乳制品屡次出现问题的原因在于市场已逐步柠檬化,并有进一步深化的趋势。下面将分析中国乳制品市场是如何演变为“柠檬市场”。
从消费市场的供应情况来分析,中国消费市场经历了商品短缺市场到商品过剩市场的过渡。当中国处于商品短缺市场时,我们可以认为乳制品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主要掌握的国家手中信息不对称,这时处于国家严密掌控的企业不会出现较大的质量纰漏。国家将企业推向市场,减少行政干预时,行业内众多企业涌现出来,消费市场演变为商品过剩市场。市场中企业的行为更多的受到消费者“货币投票”选择的影响论文提纲怎么写。在中国,消费者用“货币投票”时,更偏爱用低廉的价格来购买商品。
国外经济学家根据商品质量信息获取的难以程度,将产品分为搜寻品、经验品和信任品。搜寻品是指消费者购买之前去搜寻和寻找,且在购买之前消费者已大概知道这种产品的质量。经验品是指消费者只有在购买之后,在使用和体验过程中才能了解的产品质量。信任品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之后,也很难知道其质量。按照上述分类方法,很显然乳制品属于信任品,消费者在食用后也很难获知产品质量。因此,乳制品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对所交易的商品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
当我们对乳制品视为“信任品”进行分析时,我们给出了两个假设:乳制品行业的信息不对称和质量参差不齐。在接下来的分析中,由于乳制品行业天生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我们在信息不对称的假设前提下,分析乳品市场的另一个假设前提——产品参差不齐是否成立。这两个假设前提也是“柠檬市场”的基本特征。我们将用这两个假设前提来判别中国乳制品市场是否柠檬化,以及柠檬深化。
根据现实交易过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存在信息不对称时,当消费者无法区分产品质量,而只能将价格作为产品质量的唯一衡量标准时,消费者用“货币投票”时,往往会出现“逆向选择”,使得高品质产品企业难以得到相应回报信息不对称,而低品质企业的产品又倍受青睐,低品质产品开始逐渐驱逐高品质产品,从而促使低质量产品充斥市场。当存在信息不对称时,生产企业为降低成本,争夺市场,其在生产过程中会出现道德风险,即生产低质产品,按相对较低的价格出售。这样在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共同努力下,乳制品市场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且低质量产品泛滥。2004年,阜阳出现严重劣质奶粉问题,就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作用的产物。当消费者频频以市场价格购买到低质乳制品时,乳制品市场逐渐开始“柠檬化”了。
随后的几年中,我们认为消费者在购买乳制品时是相对理性的。与之前相比,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发生一定变化,其在购买过程中,为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伤害,基于信任的基础上选择知名品牌企业生产的乳制品。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蒙牛、伊利和光明等民族品牌乳制品公司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占领全国大部分市场。
一般认为,知名品牌企业具有一定规模经济优势。为保持和宣传品牌承诺,这些企业往往需要比一般企业要多支付一定的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减了其规模经济优势。在知名乳制品企业迅速扩张过程中,“货币投票”的“逆向选择”使行业内的竞争沦为低层次、同质化的价格竞争,削弱了各乳制品企业的品牌差异。理性消费者在几大品牌乳制品企业的产品中作出选择时,品牌就不会成为决策的关键因素。当品牌承诺并未给品牌商带来较多的收入,反而会带来一定成本支出时信息不对称,在面对生存压力、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下,道德风险发生,品牌产品丧失本该具有的品质,市场中高品质的品牌产品更多的滑向劣质品的深渊。这时市场中低端产品泛滥。2008年,当中国知名奶业巨头发生“三聚氰胺”事件时,我们认为中国乳制品市场上大量充斥着劣质品,“柠檬市场”深化了论文提纲怎么写。
三、中国乳制品“柠檬市场”的黑洞
(一)与传统理论相悖
按照1970年,阿克洛夫的经典论文给出的结论,当一个市场中存在高质量商品被驱逐,低质量商品不断占据市场时,在如此“逆向选择”的反复循环中,这个市场将逐渐萎缩,甚至消亡。这个过程可以看做是消费者在“柠檬市场”消费过程中“货币投票”的结果,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是消费者选择的结果。
从中国乳制品市场的实际情况分析,我们发现呈现“柠檬化”的乳制品市场并没有自动消失,其市场规模反而越来越大,并从少数企业行为演变为整个行业规则,众多知名乳制品生产企业不断掉入“柠檬市场”这个黑洞。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虽彻底打破了“柠檬市场”,但这是在国家监管机构主导下完成的。中国的实际情况显然与先贤们的研究结果不符。
(二)乳制品市场柠檬深化的诱因
为什么中国的实际情况与先贤们的研究成果迥异?我们认为先贤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验品,经验品是指消费者只有在购买之后,在使用和经验过程中才能了解的产品质量。消费者在购买“经验品”,消费之后,可以明确的知道其是劣质品信息不对称,那么理性消费者就不会多次上当。我们研究的乳制品是“信任品”,消费者在购买,消费之后,或者消费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若不借助先进的检测设备不能分辨其真伪。因此,在购买乳制品时,即使是理性的消费者也不能避免多次上当。乳制品市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是其不断柠檬深化的原因之一。
中国“柠檬市场”未在“逆向选择”中逐渐消亡的又一原因是中国乳制品消费市场巨大,而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更偏爱 “柠檬市场”的价格,当然前提是消费者并不知道其所购买的产品是劣质品。当消费者的购买方式成为知名乳制品企业+“柠檬市场”价格时,中国的知名乳制品企业势必跌入这一黑洞。
结合中国的监管和处罚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乳制品市场呈现柠檬深化,与监管和处罚有着一定关系。我国乳制品安全带有非常强的短期行为色彩,当较大的质量问题出现后,国家通过行政干预的方式进行自上而下的处理,产品质量在短时间内得以提升。一段时间后,产品质量问题将再次出现。在处罚方面,政府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轻,违法收益大于违法成本,处罚过后部分企业依然重抄旧业。这样处罚未起到应有的警示作用。2009年,部分地区又查出一些企业使用尚未销毁的“三聚氰胺”奶粉生产乳制品,就很好的说明了乳制品市场上短期强烈的监管行为和处罚结束后,质量问题再次出现。
因此,中国乳制品“柠檬市场”没有通过“逆向选择”消失,反而越来越膨胀信息不对称,可以认为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通过“货币投票”的理性消费者表现出对“柠檬市场”价格的极度偏爱,大量购买劣质品,使其市场保持快速增长,从而使乳制品“柠檬市场”不断深化。中国乳制品市场的监管特点则是间接造成“柠檬市场”深化的推动力。
四、破解之策
(一)消除信息不对称
1、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从意识形态领域和实践中来解决信息不对称。从意识形态上分析,经济主体信用缺失,会影响社会心理。当失信者的失信行为没有得到足够的惩罚,而没有起到警示作用时,这会让人们产生普遍的仿效心理,从而恶化社会道德环境。这样就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信用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树立诚实守信的观念。
在实践中,产品信息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就要求政府担负起提品质量信息的责任。由于造成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信息渠道的不顺畅和信息来源的不可靠,因此政府可以通过搭建社会信用体系,理顺信息渠道和信息来源,从而克服市场失灵论文提纲怎么写。为此,政府有必要构建企业、个人、第三方机构和政府部门四位一体的信用体系。
2、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
行业协会在消除信息不对称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中国的信用信息是存在于多个部门中,银行、工商、海关和税务等都建立了各自的信用体系,而行业协会则掌握了较多的企业生产方面的信息,这就使信息共享成为一个难题。在这种情况下,若行业协会能在政府支持下,将这些信息整合,并共享和出来,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3、实施品牌战略
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品牌是识别产品质量的重要媒介。品牌本身不会改变商品的使用功能信息不对称,但其作为一种信号机制,通过品牌承诺,可以将优质品和劣质品天然分开。品牌带给消费者传递“正的”信息,使消费者认为知名品牌即代表质优产品,使消费者对其产生信任和认同。生产者在建立和维护品牌时,要做的就是提供适合的品牌承诺,生产出符合质量的产品。这样在品牌战略下,可以尽可能的消除信息不可靠,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
(二)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要彻底解决乳制品行业的“柠檬市场”问题,国家需要建立一套长效监管机制,具体来说是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程序。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我们对于控制乳制品质量的各个环节都有一套运行机制,关键是我们如何将这单独的运行机制整合到一套大的制度中去,作为大制度的每个环节而存在。然后大的运行制度要规律的运转起来,当出现问题时,需要将出现问题的环节放入整个大运行制度中进行考察,以便优化整个大制度。这样就可以用制度管理市场,而不是单存的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来干预市场,避免监管的短期行为。
参考文献:
《“柠檬市场”中的品牌战略》刘卫华《销售与市场》营销版2008年12期
《“信任品”的信任危机与加强乳制品质量安全的政策建议》王威杨敏杰《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年03期
关键词:美赞臣奶粉;市场环境;营销策略
一、研究背景、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背景
美赞臣营养品公司于1905年在美国创立,是一家只专注于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大型跨国企业。 创立110多年来,美赞臣公司始终坚持以科学为本进行产品研发和创新,为全球婴幼儿提供科学营养,给孩子们带来一生最好的开始。美赞臣的生产基地遍布全球,所生产的70多种营养产品行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千百万营养学家和家长的信赖。 美赞臣公司拥有以北美为中心,辐射欧洲、亚洲及拉美的全球研发体系。在生产管理上,美赞臣公司全球所有的生产基地拥有全球统一的全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涵盖从产品研发、供应商审核与管理、原料控制、生产过程、流通渠道,直到产品消费的全过程,确保全球的美赞臣产品拥有同样的高品质。 2017年6月,世界500强公司利洁时集团完成对美赞臣公司的收购,美赞臣成为利洁时独立的业务部门开展运作。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乳品行业和婴幼儿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成为发展潜力最大的市场。因此,许多国外品牌在我国婴幼儿奶粉市场上抢得先机,本文以美赞臣品牌为研究对象,在整合了资源后,探究其在中国市场环境下的发展轨迹与现状,分析其营销策略,对其在营销策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国内奶粉行业如何做好营销策略提供一些参考。
(二)文献综述
为了研究本论文课题,我搜集了许多专家以及学者的相关文献资料,还有一些各大 网站数据,搜集到了很多前辈专家独特的见解和分析,使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李丽姣认为:中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对中外奶粉生产商都有巨大的吸引力。本文以中外奶粉品牌之间的竞争为切入点, 选取中国奶制品行业的领头羊伊利企业和外国婴幼儿奶粉研发巨头惠氏公司作为对比对象, 运用4Ps理论, 比较二者在产品的开发, 价格的制定, 销售途径的拓展, 以及营销战略的规划上的差异, 为国内生产商提供可行的营销策略。
张丽发现,香港地区发生的一些事情影响了一些中国内地居民前往的意欲,香港地区最近一段时间的销售和去年四季度相比,有约20%的下降。通过列举美赞臣的应对政策很清晰的阐述了美赞臣的市场策略,那就是高度重视中国市场的潜力开发。在欧洲市场、东南亚市场萎靡不振的情况下,深挖中国市场的潜力成立美赞臣核心的营销战略,这一点值得中国乳企予以重视。
同时,她认为在当今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中国,对乳业板块是一个重大利好。但美赞臣的贿赂事件为其在中国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随着国产乳企产品研发、创新能力的提高, 未来国产奶粉将有望主导我国奶粉业的发展。但这必须有个前提, 那就是在商业道德层面站得住脚, 在产品质量方面经得起考验, 同时还得打造出一支精湛的团队来。
昝梦莹、田万强阐述了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相应的婴幼儿人数也非常庞大,这就必然形成了巨大的婴幼儿奶粉需求。提出了加强奶源建设,完善奶源追溯体系;提升奶粉科技含量,建立品牌形象;改善营销策略,提升消费者认知水平;加大政府对乳制品企业扶持与监管力度等提高奶粉竞争力等建议。
凌薇发现随着新兴市场的崛起, 在婴幼儿配方奶粉品牌间的竞争中, 区域和渠道布局的作用越来越关键。她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美赞臣的营销渠道以及布局,第一是开辟“第二战场”,第二则是在线上渠道进行深度耕耘。最后丰富产品线,提供了更多的定制化的个。并且认为在未来, 消费者培养、渠道拓展都将成为考验美赞臣市场运作能力的“试炼石”。
1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尽管从2011年开始,学院启动了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项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过去两年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了积极的进步,但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1.1学生主观学习的意愿不强,专业课学习效果不理想自治区从2006年开始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改革,专科毕业生不再计划分配,2007年开始除部队生源外,本科及本科以上毕业生也不再计划分配,均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但这种改变并没有促使学生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增强就业本领。2012年自治区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并使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实现全部就业。这种政策一直持续至今。自治区区内毕业生就业基本上都寄希望于每年的高校毕业生公开考录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学生毕业后进企业或其他单位就业的意愿较低。由于公务员考试的内容与专业相关不大,导致一部分学生对专业的学习不够重视,专业课程学习较差。
1.2实训实习教学条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有差距为了较好地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这就需要实训场地、实习基地。目前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加上学校所处的林芝地区食品加工企业较少,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学生无法获得严格和广泛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类训练和技能的应用[2]。
1.3学科基础比较薄弱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全国招生仅10余年的时间,专业教师也仅有11人,学科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学院学科带头人建设薄弱,虽然学校下文任命了学科带头人,但至今还没有出现在和全国都有重要影响力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的带头人,所有这些都影响着学科建设和发展,直接影响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和发展。
2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紧密结合的种养殖与加工结构,以最大程度服务于地区经济为目的,以创新教育与个性化教育为特色,对食品专业教学课程体系进行调整[3]。通过这次课程体系调整,力争使课程更贴近于学生,更符合食品工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2.1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努力探索“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拥护党的领导,德、智、体、美和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适应食品行业发展需要,具备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系统掌握食品工程原理、食品保藏原理、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农产品质量检验与品质控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及技能[4]。能在质监、工商、出入境检验检疫、海关、卫生防疫机构、科研院所等部门及相关企业工作。从事产品研发、生产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通过制定教学计划,分析理论教学相关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分配理论课程学时数[5]。使学生毕业时具备食品研发、食品加工、食品保藏和食品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具有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的基本能力。具有在食品企业、食品质量管理部门、卫生监督机构及国家机关中从事食品研发、生产、管理、分析检验与质量控制的能力。通过专业技能训练,获得相关专业技能证书。
2.2确立主干课程原来的教学计划中专业课程较多,没有明确的方向,也没有归纳出专业的核心内容,培养的学生在专业上没有明显的特色与优势[6]。针对这一问题,教学计划调整的核心就是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质,经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多次调研与探讨,确定了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理化分析、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保藏原理、畜产品加工工艺学、果蔬加工工艺学、粮油加工工艺学、食品工厂设计和食品包装学13门课程为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教育的主干课程。
2.3调整教学课程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会成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或者基层公务员。其中部分人员会到各地区工商、质监、药监、农牧和粮食等系统从事与食品专业相关的工作,少数学生会到食品企业就职。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生毕业后授予农学学士学位。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和专业培养要求,在座谈征求意见及全体专业教师专题讨论的基础上,对专业课教育做了相应的调整。一是削减了部分工科学时,如食品工程原理、食品保藏原理均由以前的80学时降到了64学时。二是优化了部分课程设置,如将农产品原料学和畜产品原料学两门课程合并成了食品原料学,课时由以前的共96学时降低到了现在的64学时。食品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两门课程合并成了食品卫生与营养学,课时也由以前的112学时降低到了现在的64学时。三是减少了人才培养学时总量。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计划总学时由2012级的2727学时降低到了2013级的2567学时。人才培养方案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3教学方式改革和探索
3.1多媒体教学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降低教学难度;有利于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7]。大学农牧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教研室从两年前仅有《食品生物化学》等极少数课程利用多媒体上课到目前80%以上的课程均由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显现,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3.2实行双线管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院实行“学院行政-教研室-教师线”和“学院党总支-辅导员-班主任线”双线管理,第1条线主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实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第2条线配合学校“两课”教育,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和健康心理培养,使学生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深厚的国家感情及民族感情。努力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两年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学院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外学术活动,到目前为止学院共有两队选手获自治区“成才杯”三等奖,1对选手获国家“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二等奖。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应用能力及创新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3.3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比例增大2012年至今,学院争取到了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1个,新到位实验室设备价值200余万元,实验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实验开设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实验开设过程中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如在畜产品加工学课程中就开设了畜产品加工综合实验、乳制品加工综合实验以及蛋制品加工综合实验。在食品工厂设计中开设了工厂设计实验、工厂制图实验。在食品营养学课程中开设了特殊人群食谱设计、个人食谱设计、不同阶段人群食谱设计、营养学调查等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3.4毕业实习改革为了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食品科学与工程教研室采取了大学生创新实验与毕业论文相结合,近两年通过国家级、自治区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占毕业学生总数的50%左右。对于没有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的学生,教研室采取了关口前移,提前安排部署,在第7学期开始的时候便给学生指定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便于学生提前开展毕业论文工作。避免第8学期毕业论文实验与毕业就业实习冲突。
4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在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作用非常重要。“双师型”教师不但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应具备将两者融合于教学过程的能力[8]。为了切实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到各门课程和教学环节中去,克服运作逻辑上存在的脱节现象,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懂教育、通实践的教师队伍[9]。在过去两年中,教研室充分利用自治区实训项目,积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到目前为止,已经有7名教师取得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资格,11名教师深入到林芝地区乳品企业进行了实践实训,提高了专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教研室老师基本上都成为了“懂教育、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
5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接触生产实践的桥梁[10]。实习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质量。由于大学农牧学院现有的校内实习基地已不能满足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实习的需要,学生实习更多地依赖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对于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食品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两年来,学院先后与林芝地区贡布乳业有限公司、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分中心等多家单位达成了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协议。特别是林芝地区贡布乳业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学院学生校外实习和教师实践实训的重要基地。为学院食品专业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结束语
关键词:食品安全犯罪;特点;危害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7-0188-03
食品安全犯罪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是指刑法所规定的有关食品安全的犯罪,广义的是指除了刑法所规定的有关食品安全犯罪外,还包括其他对食品安全造成危害的行为。本文研究的食品安全犯罪是广义的犯罪,主要指在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及食品安全监管等过程中,对食品安全造成危害的行为。近年来,食品安全犯罪在我国频发,危害严重。故此,加强食品安全犯罪研究,预防食品安全犯罪实属必要。
一、食品安全犯罪的特点
(一)发案率高
据统计,2008―2012年间,全国各级法院受理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案件共计1 953件,审结案件1 789件,生效判决2 404人,刑事处罚2 363人。其中,2012年受理相关案件共计1 235件,审结案件1 105件,生效判决1 512人,刑事处罚1 490人,受案量占五年受案总量的62.24%,结案量占五年结案总量的1.77%, 生效判决人数占全部人数的62.9%。同2011年相比,2012年案件受案量、结案量、生效判决人数、刑事处罚人数分别增长了2.37倍、2.31倍、2.59倍、2.59倍[1]。
(二)涉及面广
在犯罪对象上,几乎涉及所有种类的食品,其中肉禽类尤其突出,在2011年全国发生的128件有重大影响的食品安全犯罪中,就包括“瘦肉精”案件26起,“问题奶粉”案件7起,“地沟油”案件20起,“假酒”案件21起以及其他制售伪劣食品案件54起[2]。在犯罪环节上,不仅局限于生产、销售环节,而是涉及到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在犯罪空间上,不仅涉及到城市,而且涉及到农村,不仅涉及到东部省份,而且涉及到中西部等广大地区。其中,中部地区比率最高,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中部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南和湖南,东部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北、上海、浙江、广东和辽宁,西部地区主要集中在重庆和广西[3]。
(三)形式多样
在种植、饲养环节,主要表现为滥用植物激素,过量使用农药、化肥,超量、违规使用工业添加剂等,如“膨大剂”“瘦肉精”以及“红心鸭蛋”等。在生产加工环节,主要表现为食品原料不合格,违规使用或者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掺杂、掺假,加工环境差及微生物污染严重等。在食品流通环节,主要表现为运输、贮藏环境不达标,流通渠道不畅通,导致食品腐败、变质等。在食品消费环节,主要表现为就餐环境不卫生,在销售的食品中添加非食品原料,销售渠道混乱等。近年来,由于打击食品安全犯罪的力度不断加大,为了逃避打击,主要作案方式已由传统的“制假制毒”转向“掺假勾兑”。如在近年来的“地沟油”案件中,犯罪人往往会将有毒的“地沟油”与正常的食用油按一定比例进行勾兑后进行销售,而不是直接销售“地沟油”[4]。
(四)隐蔽性强
犯罪人为逃避监管和打击,无论地点还是方式选择上,都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在生产地点上,往往设在农村和边远地区、民居家中、地下室里、废弃工厂及废品收购站内,甚至是设在深山老林之中等。在生产时间上,往往是白天休息,晚上生产。在销售方式上,往往是化整为零分散销售,或通过批发市场、杂货店销售,或开设网店通过网络加以销售。有的地方已出现公司化管理、股份制经营、企业化运作的职业制假集团,其欺骗性、隐蔽性更强。甚至有些企业披着知名品牌、免检产品等“合法外衣”掩盖其非法行为。同时,为了逃避监管打击,有的把生产、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相互分离,有的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专业化程度,如在白酒中添加塑化剂,用敌敌畏防腐、吊白块增白、苏丹红增色等。
(五)组织严密
食品安全犯罪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多数组织严密,分工明确。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加工,再到食品的储存和运输,一直到销售等多个环节相互配合,形成产、运、储、销“一条龙式”产业链条。有些地方已出现公司化管理、股份制经营、企业化运作。如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农民管某在外出打工期间学会了“收死猪”生意经,2012年6月回乡后与邻居合资,从周边农户、养殖场收购病死猪转卖牟利,从走村串户收死猪,到有人主动送死猪、雇人加工死猪、一车一车地往外运死猪肉,最后形成了产业链条,历时8个月共收购、加工病死猪肉达20余吨,制成捆蹄、香肠等食品在苏鲁豫皖4省9个市县市场销售[5]。福建省龙海市2010年查处的陈某某等人生产、销售病死猪肉案件中,其子协助陈某某负责现场管理,其儿媳负责装盘、称重和记账,其侄子负责运送等。
(六)主体复杂
食品安全犯罪主体成分十分复杂,既有单位,也有个人。在单位中,既有国有公司、企业,也有非国有公司、企业,既有本国公司、企业,也有外国公司、企业。在个人中,既有个体户、小商小贩,也有社会闲散人员、农民等。2008年,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共查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案件76 486件,其中立案查处案件58 879件,涉及个体工商户案件44 983件,占立案查处案件总数的76.4%;涉及自然人案件8 033件,占13.64%;涉及公司案件2 595件,占4.41%;涉及私营企业案件1 367件,占2.32%;涉及集体企业案件402件,股份合作企业案件201件,国有企业案件104件,外商投资企业案件55件。在这些犯罪主体中,多数犯罪人曾被行政执法部门处理过,具有一定从业经验[6]。
二、食品安全犯罪的危害
(一)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犯罪会导致人们食物中毒和产生食源性疾病,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如地沟油中含有黄曲霉素等多种有毒物质,毒性百倍于砒霜,回流餐桌后被人长期食用会致病、致癌;奶粉中的三聚氰胺进入人体后,会发生取代反应(水解),生成三聚氰酸,三聚氰酸和三聚氰胺形成大的网状结构,造成结石,损害肾功能;食物调料中的苏丹红具有致癌性,对人体的肝肾器官具有明显的毒害作用。2001年,江苏、安徽等地爆发肠出血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事件,造成177人死亡,2万余人中毒[7]。2003年5月至2004年4月,安徽阜阳市劣质奶粉事件造成180余名婴儿出现营养不良综合征,其中因并发症死亡13人。2013年,湖北宜都发生的假酒案,造成5人死亡,6人重伤,11人轻伤,两人轻微伤。
(二)制约小康社会建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首要目标。身体健康,才有小康。预防与治理食品安全犯罪,切实维护群众食品安全,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基本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和关键环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群众对改善生活质量有了新期待、新要求,已由吃得饱上升为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安全。如果食品安全问题解决不好,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就得不到保障,人均预期寿命就难以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小康社会就是低水平、不健康的小康。食品安全犯罪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势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制约作用。
(三)影响经济健康发展
食品安全犯罪会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降低人们消费信心,从而影响消费者消费,而消费者消费又会影响到生产、流通,从而影响到经济的健康发展。如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许多家庭购买奶粉时选择国外品牌而非国内品牌,致使国产乳品市场低迷,影响到整个乳制品行业的发展。2003年发生的敌敌畏火腿事件,致使有千年历史的中国名牌产品金华火腿销量一落千丈,对金华市火腿产业产生毁灭性打击。2001年,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事件,使南京冠生园品牌信誉毁于一旦,并株连其他冠生园品牌,最终导致该企业宣布破产。另外,食品安全犯罪也会破坏我国商品声誉,影响产品出口,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2005年,受孔雀石绿事件的影响,中国出鱼数量剧减,中国水产品的安全性受到世界的质疑。2008年,受三鹿奶粉事件的影响,日本、越南、孟加拉国等多国全面或部分禁止进口我国乳制品,导致我国乳制品出口量大减。食品安全犯罪也会导致不正当市场竞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破坏社会和谐稳定
食品安全犯罪频发,会造成人心惶惶,甚至谈食色变,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如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处于对国产奶粉的不信任,在我国国内引起了对洋奶粉的抢购潮,一些消费者甚至到香港等地进行抢购,引发了多地居民的恐慌和不安,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同时食品安全犯罪也会导致众多社会矛盾的产生,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引发大规模上访、集团诉讼等,也极易诱发行贿、受贿、、非法经营、虚假广告等违法犯罪,进而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破坏社会和谐稳定。
(五)损害党和政府形象
“国以民为本。”保障国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是国家最大的使命。保障食品安全,让人们吃得好是党和政府最基本的责任和义务。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导致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势必会降低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挫伤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和信任度,甚至会导致人们对党和政府产生不满情绪,削弱党和政府存在的合法性,危害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政治稳定。食品安全犯罪频发,也会损害我国国家形象,降低我国国际威望,导致西方国家对我国为西方国家诟病。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就曾联合声明,对危机扩大表示担忧,希望中国当局今后会对婴幼儿食品实施更严格的监管。
(六)引发社会信任危机
在食品安全犯罪中,生产者见利忘义,背弃诚信基础;经营者私欲膨胀,丧失社会责任;监管者,走向失职违法。如任其发展,将会使我国监管主体和经济主体从总体上丧失诚信和道德的底线,加剧人们猜疑和恐慌的心理,使整个社会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极易引发社会诚信和道德危机。2012年,一份在城市关于食品安全公众认知度调查报告显示,认为食品总体状况是“不太安全”的公众有45.60%,认为“很不安全”的公众有27.76%,甚至在没有发生严重食品安全犯罪的地区,仍有78.45%的公众认为本地区存在或者可能存在重大食品安全问题[8]。
参考文献:
[1] 袁春湘,丁冬,陈冲.我国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的治理――2008―2012年全国法院审理食药犯罪案件的统计分析[J].人民司法,
2013,(19):48.
[2] 吴秋玫,徐鹏.食品安全犯罪侦防对策研究[J].江西警官学院学报,2012,(4):34.
[3] 全世文,曾寅初.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的特征分析[J].调研世界,2013,(6):18.
[4] 闫峰,张全涛,王林.当前食品安全犯罪行为的显著特点分析[J].净月学刊,2014,(3):118.
[5] 安徽农民加工4万斤死猪肉销往四省[N].今日早报,2013-08-30.
[6] 国家工商总局办公厅统计处.2008年消费者权益保护基本情况 [EB/OL].国家工商总局门户网,2009-03-20.
关键词:省亲旅游;个人遗产;幸福价值观;资源贫乏
探亲访友一般不被认作为是旅游,原因无非如下:出行动机主要是社会原因;来去匆忙而没有时间游览。在旅游研究的初始阶段,确实应该以是与不是作为认识的基础,因为物质世界基本上是清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当研究进入过渡、快速、深入、繁荣等阶段[1],千军万马都围着几个屈指可数的基本概念继续讨论是什么,基本上可认为造成了研究上的拥堵。抽象世界里各种存在普遍地存在着相互缠绕特征,试图界定清楚的努力,在结果上一般都不能做到。探亲访友中那些具有旅游意义的现象,应该通过精准认识从原来粗定的“不是”中剥离出来,该分离出来的分离出来,让这一部分回到温暖的旅游大家庭中。原本的不认可,部分原因在于人之初相对性地欠缺辨别细微的能力。
以现代思维研究传统问题,尤其那种现象自古就有而且还没有衰退,甚是更加强大,会发现原有观点存在问题。其一,探亲访友的发生频率大幅度提高,原本年内一次甚至几年一次,很多情况下已经发展成年内两次甚至更多,这让探亲访友主要目的份量下降,兼旅游性渐渐可比肩于主要目的;其二,假日旅游已成为国民休闲的重要方式,在出发前就将探亲访友定位相当于旅游的人群越来越多,兼旅游(hybrid tourism)作为一个概念出现的时机已经成熟[2]。以下几种情形,基本就是旅游而以往不认为是旅游。
情景一:在老家滞留时间较长,经常以散步的形式打发时间;
情景二:在老家与亲属、昔日同学多次去附近野餐;
情景三:去看望海外留学的子女,因难得一去而参观附近景点;
情景四:从常住地购买特产带往老家,似乎是逆而不是反旅游,返回时再带上家乡的特产,这种物的交流要比钱物交换的旅游更体现文化性。比旅游还文化的移动,是过而不是不够,许多辨识研究似乎存在这种将高当低的现象。
一.两个理论基础
(一)个人遗产
在心理学领域,初始风景是指个人在成年前对故乡环境形成的牢固印象[3],其可谓基础性个人遗产。在遗产旅游研究领域,按照等级有世界、国家、本地与个人4个遗产级别,其中个人遗产学术文献最为少见,也最少被人理解[4]。这是因为受质性研究传统的影响,按照本质来看,私事确实很小,但人人都有相同本质的小事,个体私事一旦可以集成,便会产生质变,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个人便无小事。质性研究倒是可以涵盖考虑到规模影响的视角,由量变到质变,但由于质性学者多出身于质研究领域,难以转变传统观念也是人之常情。
个人遗产是指与某类人群有着特殊情感联系的空间,包括与宗教团体、少数民族、职业团体等特殊兴趣群体相关的遗产,也指与家族史关联的地理场所,家族团聚是个人遗产旅游体验的一个主要类型,寻根旅游乃个人遗产在时间轴上的更远延伸,也可指老兵们用于团聚和缅怀昔日战场遗址的行为等。
(二)幸福价值观
幸福旅游是近年来旅游与休闲研究中一个重要方面[5],颇有哲学性研究深度,经常成为博士论文选题。虽然学者普遍认为旅游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体验,但并没有回答体验又是为了什么?旅游者不能只考虑自己的体验,还要做到与他人分享,不能只希望旅途中遭遇快乐并潜意识的将这种快乐当幸福。旅游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上需要创造幸福,要在出发前就选择幸福的旅游,由追求快乐到健康度假,也多少说明一些问题。一些学者还讨论了旅游幸福指数指标体系,在舒适、实惠、新奇、安全、满足、价值、快乐等分指标中[6],本文最为感兴趣满足、价值两个维度,“满足”是目前只考虑自我感受的旅游定义所涉及到的,而“价值”则是其欠缺的。前者多指通过他人的评价而得到自豪感,幸福价值多是指通过主观能动对自己在幸福中所发挥作用的肯定,也即幸福是利他的同时也兼得了利己,或者为较长时间上的好的因果关系,这是迄今旅游概念在一般情况下进入不到的境界。尽管对幸福是什么还不能达成一致,但没有人怀疑家庭和睦是幸福最主要的来源,孩子去家乡探望父母就是一种伴随旅游的幸福。
快乐与愉悦,那经常是属于年轻人在不涉及到亲情方面的想法,既是当时的求知,也是过后的不甚思量。对于中老年者而言,快乐有时就是过眼烟云,畅爽过后常常迎来失落,这是经验及经验推动的思考在发挥作用,快乐后的回味未必就是快乐,历险后的再想起可能就是一种后怕与反思[7]。在职者虽长将快乐挂在嘴边,但不快乐情绪通常日复一日。倒是老者退休后通过不断找乐子可以做到每日快乐,有时间还得必须有心态、有充实的活动安排,通过自己的走动,让诸多不在身边的愉悦排着队经过身边。省亲旅游可谓是一种幸福,是青年人及中年人通过旅游可以实现的特有,是老人早年辛勤付出的现在等待及收获,幸福可以包括并大于快乐,并能够剔除某些负影响的实在性快乐。幸是偶发但福又可指留住或使之经常,言幸福的回味可达半年以上也不为过。愉悦旅游、快乐旅游、幸福旅游等,都是旅游大家庭里的成员,不应该把前往异地的幸福省亲排斥在旅游之外。
二.省亲旅游的定义
省亲旅游、探亲访友旅游、家乡旅游、故乡旅游、亲情旅游,有这样几个可供选择的概念。家乡旅游或故乡旅游的社会意义较强,亲情旅游可以唤起广泛的共鸣,从社会厚重意义上讲,谁人没有父母?还是选择省亲旅游做概念比较妥当,基本处于上述各种表达的核心所指。直白而言,作为一种诠释性定义,省亲旅游即是指以探望父母为核心指向的跨区域旅游。迄今,国内鲜有研究省亲旅游的文献发表,仅有的几篇文章也将这种旅游在概念上当做常识而不做定义,讨论内容以市场特点、旅游者行为模式及营销策略为主[8]。
省亲(本研究主要是指前往异地的亲情访问)不仅在移动距离上符合旅游定义,而且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符合旅游标准。国际联盟从经济角度定义旅游者时,甚至把海上巡游途中临时停留不超过24小时的停靠某地也考虑在内[9],可见旅游的经济定义何等重要,因为临时靠岸的邮轮旅游者的购买欲望非常强。省亲旅游虽多不用付住宿费,但整体上购物花费较大,而且还会有以文化名义的直接性金钱赠与。从文化意义或曰心情上看,本文在引言中也对此有所阐述,省亲旅游的文化内涵更深、更广,探亲从原本的可以归于血浓于水,尤其是在有事件发生的时候的亲人之间的空间移动,但在交通不发达,收入水平较低的时代也会让对方生成无事不登三宝殿的恐惧心理,而如今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不安心理减少,多了许多有亲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感觉,因为双方的经济状况已远远超过了曾经的时代。从旅游选择的自主性上上考虑,似乎探亲旅游在目的地上没的选择,但由自由选择阶段进入深入发展阶段后,相对稳定的偏好也是旅游的一大特征,早期的旅游定义也不会把偏好内容写在其中,幸福及对某类事情的执着可能还胜于初级阶段对完全自由的想往。热衷于景点景区的观光,已经开始让位于区位上的休闲与度假,旅游心情的获得在早期似乎只有依靠核心的旅游资源与产品,如今在受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的人本主义影响下,空间是知识创新的社会产物,社会与阶层也可以代表时间等[10],亲情双方在较长的分离状态下会生成可旅游的空间与时间,孤独亦可看做最大的旅游吸引力之一,将家乡父母比作我们最爱的旅游资源,其实并不羞于出口而且还理直气壮。换言之,去异地省亲很像旅游,再加上厚重的社会意义,“像”加“积极意义”就足以是现代旅游的“是”或本质,现代社会在很多情况下认为本质是社会给予的,那样的观点很有创新意义,而以往我们只有找到事物内部固有的本质才敢承认那才是“是”。
三.政策:旅游的家乡计划
(一)资源贫乏区的旅游起步
所谓家乡计划,在本文中是指政府为发展省亲旅游作出的战略考虑,这个政府既指地方政府,也包括上级职能部门。就目前迹象而言,各级政府似乎对此还没有想法。提出省亲旅游,在政策制定方面能够发现两个突破,其即是社会经济方面的考虑,还体现在对旅游学问的启发。其一,为旅游资源贫乏区找到有起步保障的客源市场;其二是为劳动力输出地区做发展旅游的回报。
有些地方既无山水,也无文化遗产,看似不具备发展旅游的资源基础,但在外工作的可观的人口数量,其实也是起步发展旅游与休闲的凭借。回家者在路途上是旅游,到达后将也即是休闲。从旅游角度上看,经济不发达地区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有卓越的旅游资源,只是区位相对偏远,至少还可以看到希望,在等待客源市场的觉醒,而最为让人忽视及感到无奈的是另一种情形,即没有优秀旅游资源的边远地区。这让我们重新审视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的政策,其适合于改革开放初期阶段,在旅游领域可认为起个区域带头作用,资源、区位皆佳的地方自然首先发展旅游,其次是有资源但区位欠佳的地区,但那种趋势却迟迟扩散不到两者皆无的县乡。发展之初,由先富到逐级带动的设想,在发展中要有政策调整,途中更强调转折性、加速性发展。现在关于旅游资源的定义,还狭义性地限制在历史文化遗产及对旅游者有新引力的自然存在,空间、客源市场、区位、地域间的人脉关系等,还没有被看做旅游(业)资源。虽然有学者认为直接用于旅游的设施可算作旅游资源,但因学术界盛行狭义的科学论证,这让应用研究在学术语境中逊色于严谨派。(见图1)
资源贫乏的县乡要发展旅游,在起步上要区别于其他地区为旅游的高精尖大,应致力于文化味道、大众参与,空间规模上采取小集中、大分散方式,政府不在旅游飞地建设上过分投入精力,在功能定位上要看重省亲者与当地居民的同场休闲,既可以同时也可以异时,可谓一种混合机制的考虑。在具体选址上,可从当地居民人气的休闲场所做起,改善既有休闲空间的环境质量,丰富活动内容,但不应该改变原有场所的功能。省亲者回到家乡后,对两类场所怀有特殊的情感,一是前往家人推荐的最新建设,家乡越变越好;二是去看看能让自己产生回忆的场所。后者要保留、保护与修缮,前者要精美别求大。为发展经济,当地政府一般非常重视招商工作,可由最初邀约招商的品牌入住,升级为入赘招商的弘扬文化,借招商之际将入赘思想加入其中,要求开发商在声音、文字、空间、品牌等方面,确保弘扬当地文化在其中的份额,以此可为省亲旅游的休闲活动提供更好的情趣、场所和内容,让当地居民有文化深度地增强自豪感与归属感(图1)。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在转变思想及具体做法上,还需要做细致的研究工作。
(二)财政支援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在大环境上,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而成为世界第二,国家在财政支出上此时就可以考虑支持经济落后地区的旅游建设,改直接的经济给予为旅游帮扶。当然,也要结合国民对优质休闲、度假旅游资源的需求[11],这是发达国家的已经采取的既有做法。对于本文所研究情景,因某些地区向沿海及大城市有大量劳动力输出,也包括大学毕业后留在外地工作的人群,且不问劳动力接纳地是否为这些人做出了怎样的实际感谢,但就输出地而言,完全可以替代优秀资源地一项,获得国家在财政上的旅游支持。让在外者欣慰于家乡的发展与文化保护,安心在外工作并常回来看看,甚至由省亲旅游者逐步变为旅居者、回流人、叶落归根行动者等,从而让乡绅阶层逐步壮大并稳定下来。
日本在这方面做出了较长时期的努力,注意给予村镇以旅游观光上的活力,促进当地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在村镇的旅游交流活动,导入地域自治体概念,国家部门如农业水产省、国土资源厅、运输观光省等,为自然修养村等旨在既振兴乡村也在面上提高国民福祉的项目上提供财政支持(表1)。
四.应用:对富裕旅游的思考
富裕县位于黑龙江省嫩江中游左岸,南与齐齐哈尔、大庆毗邻,齐齐哈尔―北安、齐齐哈尔―加格达奇两条铁路在县城交汇,总人口30万,县政府所在地在富裕镇,平均海拔185m,年降雨量428mm,为农业畜牧县,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牧区开发工程示范县。1978年前后,县域内大型企业有纸浆厂(现更名为斯达造纸有限责任公司)及林业机械厂两家,现在其一远不如从前辉煌,另一家已经倒闭。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提出打造“酒乳之乡”建设目标,主要以始建于1915年的富裕老窖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及光明松鹤乳品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企业。富裕老窖乃省内知名品牌,在东北三省有较强的知名度,而光明与松鹤两个乳品品牌也拥有一定的知名度。
富裕境内无特别知名的旅游资源,没有山脉,嫩江风光品质较优,但齐齐哈尔市就位于嫩江旁,这个最近地级城市的居民不会为嫩江来富裕旅游,哈尔滨市也坐落在优美的松花江旁。县内虽然拥有一些古迹,但基本位于乡下且多没有留下历史建筑,而且东北地方的建筑很注重保暖功能,传统的半地下草泥及坯磊住房,在外观上也很缺少美感。县域内湿地资源较为丰富,但大庆市的湿地开发已经走在了前面,那里人口数量可观,石油工业让那里的人均收入远高于齐齐哈尔及富裕居民。目前,富裕镇内只有一家成规模的富裕宾馆,其他住宿设施多为个人的小旅馆。如今,富裕旅游开发只能说处于起步之中的起步阶段,一是在嫩江边上做了些夏季观光项目,设施建设很不完善,此项目也距离县城比较远,另一个则是在更靠近齐齐哈尔一侧的龙安桥镇,目前正在开发温泉度假村项目。目前,黑龙江省的温泉开发以大庆为热点地区。富裕当地人目前稍远一点的休闲项目,可谓在嫩江江边及乌裕尔河畔垂钓及在草甸区狩猎,城镇居民平时的休闲便是在广场、两个大型超市的门前门里等处活动。
富裕的旅游现状很适合于本文提出的观点,可以省亲旅游与当地居民休闲的混合作为旅游起步的基础。富裕县迄今在发展旅游方面已经做了一定的努力,在对给予肯定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要保留县城内一些能够让省亲者产生回忆的场所。随着房地产市场扩散到三四线城市,富裕县城内除邮电局、连接铁东铁西的群英洞等还保留外,像“一百”、“二百”、“三百”等老建筑或被拆除,或改做仓库,原县城运动场已经改为商业与住宅混合区。第二,新建区要注意熟化开发问题。县府已从县城中心区迁至南部新开发地段,那里原本为友谊乡所辖,新县府虽然外形很壮观,但夏季驱蚊工作十分困难,居民在晚间很难有勇气去那里散步或做其他健身活动。另外,由于是新建区域,还未形成文化氛围。
第三,镇内房地产开发要注意保持原来有特点的地标地物,道路格局要尽量能够与过去形状有所关联。如果主要街道要保持方格网络,在二三级里街(内街、后街、侧街)建设时,最好能够保留些原有走线及位置。第四,每年新建设施要有功能上的变化。近年来,住宅房地产开发建设年年繁荣,凸显了为了短期盈利的抓住机遇,因留守性老年居民的购买力较弱,周边农村一些富有者倒也进城购买了新房产,这对于增强城镇活力而言也是一件好事,但没能充分体现关于文化建设时空安排的长远考虑。第五,可建设酒乳购物中心。目前县城内以建设两家大型超市,但却是对来自齐齐哈尔及大庆资本热情招商的结果,并非是邀约入赘,故而那只是为当地居民增加了购买生活用品的方便,与酒乳文化没啥关系。富裕的酒乳产品,现在在任何一家食杂店里都可以买到,缺少一家大型、权威的销售空间,也没有因此造就出一个公众可参与的文化空间。
第六,让人力出租车成为一道风景线。由于缺少工业,许多居民以人力三轮车谋生,目前处于自由经营状态。关心百姓生活是件好事,今后政府也未必为了管理而进行干预及甚至取缔,在未来可能还是旅游所应具有的特色之一,自由经营――积极扶植――观光亮点,本文推荐这样一种思路,尤其在旅游资源贫乏的县乡,活性人力可能就是现代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
五.结论
经上述讨论,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现代旅游在精准、精细及演变的观点下,已经把前往异地的省亲纳入到范畴中,省亲旅游在概念上成立;第二,省亲旅游可以个人遗产与幸福价值观作为理论基础;第三,本文给出的定义是,省亲旅游即是指以探望父母为核心指向的跨区域旅游,并认为“像”加“厚重”可作为判断现代旅游的标准之一,这一点已不同于传统旅游的本质上的是;第四,本文观点对资源贫乏县乡如何发展旅游,以及劳动力输出地区以旅游为手段获得国家财政支持以振兴经济,具有操作步骤上的可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艳平,郭舒.旅游规划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10-18.
[2]刘力.国外探亲访友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8,23(2):90-96.
[3]八城薰,小口孝司(王艳平,孙丽萍译).个人性初始风景与心理差异对旅游地选择偏好的影响[J].人文地理,2005,20(5):81-85.
[4]戴伦・J・蒂莫西,斯蒂芬・W・博伊得(程尽能译).遗产旅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13-17.
[5]亢雄,马耀峰.旅游如何成为人的幸福[J].哲学动态,2010,(5):61-64.
[6]刘严.旅游幸福指数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集体经济,2009,(25):148-149.
[7]陈才.意象・凝视・认同[D].东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9,134-144.
[8]刘力.试析国内探亲访友旅游市场特点及营销策略[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4):94-97.
[9]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4-26.
[10]王兴中.社会地理学社会―文化转型的内涵与研究前沿方向[J].人文地理,2004,19(1):2-8.
[11]山村顺次.观光地域社会的构筑[M].东京:同文馆出版社,2006,87-104.
当我年轻的时候,刚踏入高原生物研究所的大门,便被分配去参加“鼠兔生物学研究课题组”工作。春节刚过,就随组前往天峻县快尔玛乡,投身到“鼠兔数量与危害程度关系”的研究之中。当时我还有些情绪,认为刚刚离开寒冷的果洛草原,进入省城中国科学院,该好好学习科学知识了,岂料又堕入到另一种山地草原。可是不久,我再次被那里灰色的山和碧绿的水给深深地迷住了,并且一迷就是好多年。当然,主要还是我们的研究对象,那小小的鼠兔了。
鼠兔,鼠兔,顾名思义就是它的形象,既像老鼠又像兔子。天峻县快尔玛乡地E所有的草原,似乎都有这种小动物。在一些山坡,鼠兔的数量惊人,它们所掘的洞穴,已经将美丽的草原破坏得千疮百孔。有的地方草皮板结成厚厚的橡皮带,有的地方已经寸草不生,成为黑土滩,严重影响了牧区的经济发展。因此,我们的到来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欢迎。
我们的课题组阵容实力不小。10个科技人员中有5位研究生4位本科生,他们个个都是我的老师。我们借宿在乡政府宽裕的几间土房里,睡的是帆布行军床,点的是蜡烛。先前我们吃食堂,后来自己轮流做饭,人人都是好“加玛”(炊事员)。另外在院外自己动手新建了两间小土房,用作饲养鼠房和实验室。
快尔玛乡坐落在高高的天峻山下。离乡政府大院不远,便是入注青海湖的第一条大河布哈河。动物生态研究、野外工作离不开试验样地。我们就在快尔玛乡周围,从河滩地开始直到大山脚下,分别选出一级阶地、二级阶地、山麓缓坡及丘陵作为取样地。从四种类型的生境中,随机选择样方地各10块,共40块;每块样地1公顷,又在其中划分为100个小方块,绘图标号,进行比较。繁重的调查开始了。我们顶着烈日,冒着风雪,查找鼠洞。用小铁锨分头堵鼠洞,堵一个洞,就在图上按位置画圈标上序号。通过堵洞盗洞法,掌握鼠兔的数量,还经过剪指标志法,了解鼠兔的活动范围。研究生皮南林还要标记样方内各种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采集植物、土壤标本,观察测量植物的生长期与重量、产草量等等。
皮南林在我们中间年纪最大,所以大家都喊他老皮。他是江西人,从黑龙江农林大学毕业后又从师苏联专家学习动物皮毛学研究。他对动物皮毛非常内行,只要把皮子搭在胳膊上,用手摸摸,吹口气,便能说出动物的种类、皮毛特征和等级,甚至能说出是在哪个季节猎取的。后来为支援西北建设来到青海,曾经在畜牧学院任教,1962年调至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工作,是高生所的元老。
老皮高高的个头,面部结构都有点粗格愣愣,但性格却十分温和,说话总是低着个头,慢吞吞的有板有限。老皮能吃苦耐劳,工作专心细腻,待人诚恳,尤其对我关怀备至,见什么说什么,问什么答什么。动物、植物、生态学样样都懂,是我的生物学启蒙老师。只是有个说不上好不好的习惯,天天爱喝两盅白酒,大概是在东北、内蒙跟俄罗斯人学的毛病。年纪大了,还是独身,晚上睡不着时,偷偷从床底下将藏在毡靴里的酒瓶取出来,独自抿上几口,尔后发出呼呼的酣睡声。我俩经常出去观察鼠兔的活动,采集动植物标本。几年间,他教我认识了许多牧草和鸟类以及制作动植物标本的技术。
我们研究的对象高原鼠兔,属兔形目,鼠兔科。世界陆生哺乳动物中鼠兔科是全世界特有的三大科之一。目前,已知全世界共有21种,亚洲就占了16种。另外,自1956年以来,又有3个新的种族(还未定为新亚种)出现。其中,喜马拉雅鼠兔、高原鼠兔、间颅鼠兔、灰颈鼠兔、藏鼠兔、大耳鼠兔、灰鼠兔、格氏鼠兔、拉达克鼠兔等7个种类便生存在青藏高原。另外,红鼠兔、草原鼠兔、阿富汗鼠兔、达乌尔鼠兔、高山鼠兔、北鼠兔、蒙古鼠兔分布在中亚、北美及哈萨克斯坦、蒙古国等地。其中,分布广、数量多的就是高原鼠兔。因为它的嘴唇与其他鼠兔不同,好像涂上了浓浓的黑黑的唇膏,原来曾被称为黑唇鼠兔。通过地层化石的发现,我们知道,在全新世时期,由于高原的强烈隆起,气候日益干燥寒冷,森林退缩,森林草原景观消失,代之而出的是草原和草甸,随之动物分布也有了相应的变动。大量的三趾马消失了。高原鼠兔和喜马拉雅旱獭、藏羚羊、大熊猫一样,成为高原冰缘条件下发展形成的土著种类,是冰期退缩时保存下来的现代高原种。因为它是青藏高原隆起的“见证人”,因此取名为高原鼠兔。所以,我们说高原鼠兔是远古的动物。
高原鼠兔最早于1857年被科学家Hodgson,以产之南部的标本定名(Ochotnta curzoniae)。它还有别名叫鸣声鼠,因为它喜欢迎着太阳,站起身来嘘嘘嘘地鸣叫。天峻藏族称“抓”,黄南又叫做“阿乌那”。这种小家伙,夏辛毛色呈暗沙黄色或棕黄色,冬季转浅;毛长而蓬松,鼻端黑,腹部的毛色污白或纯白。平均身长不足20厘米,平均体重才有150余克。小家伙的头圆、耳大,那对圆鼓鼓的贼眼,油光闪亮。它常常弓背昂首向天,似乎倾听天籁之声,又仿佛在思考等待着未来的命运?我经常悄悄地观察它们,从残雪覆盖的洞口悄悄地探出头来,小心翼翼地左看看右瞧瞧,觉得平安无事,然后突然蹿出洞来,坐在附近的草丛,擦脸理须,打扮梳洗好了,欢快地呜叫几嗓子,呼唤出来许多同伴,追逐、嬉戏、吃草,十分有趣。
高原鼠兔广泛栖息于海拔3200米~5200米的高寒荒漠、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一带。主要在白天活动,但不冬眠。它有发达的门齿和盲肠,从早晨出窝,就开始吃草,活动在上午和傍晚。我帮助老皮通过样地观察和室内饲养,了解到鼠兔喜欢取食禾本科、莎草科和豆科植物。尤其爱吃早熟禾、针茅、披碱草、扁穗冰草、苔草、小嵩草、萎陵菜、多枝黄芪、狗娃花等40多种植物,这些也都是牲畜爱吃的好牧草。鼠兔不吃的植物有莫氏苔、藏兰石草、矮嵩草、马蔺、唐古特翠雀、麻黄、忍冬、鳞叶龙丹等。通过对1148个鼠兔胃的解剖检查,发现胃内有绿色、黄褐色、米黄色和白色四种食糜,分别是嚼碎的新鲜茎叶、植物枯黄的叶茎、禾本科植物的种子及有些植物的根芽。经测量,鼠兔的食量非常大。一只成年鼠,平均每天采食鲜草77.3克,相当于它自己体重的一半多。而一头375公斤的空怀母牛,每天消耗牧草18公斤,只占体重的4.8%。就是说在自然界56只高原鼠兔对草原的危害,相当于一只藏绵羊的日食量。老皮在论文《高原鼠兔的食性及食量研究》中指出,快尔玛地区50平方公里的草场上,全区每平方公里平均以有鼠兔7380只计,则被鼠兔耗减的牧草总量达350万5千5百多公斤,这些牧草可以供2401只藏绵羊舒适地吃上一
年。即使在我们的样方中,用数量统计法测算出,高原鼠兔在快尔玛地区的山前缓坡,最高分布密度每公顷竟有200多只。每天在1公顷草原中有三四只羊应该得到的食物却让鼠兔吃去了,这是多么大的损失啊!每平方公里有258160个洞穴,一半有鼠居住,多一半废弃,造成长年不长草;另外,鼠兔活动地带,往往杂草丛生。由此可见鼠兔对牧业的发展影响有多大。
这种科学研究工作是十分单调枯燥的。每天要把各种鲜草采集来,喂饲养在笼中的鼠兔吃,每只试验鼠兔所食的鲜草,都要用天平称量,第二天还要将剩余的残食取出再称量,并要减除鲜草变干草的水分蒸发量,同时必须分拣鼠兔所吃的植物种类和部位。如此细腻的工作,要连续进行四五个月。并且还要在炎热的天气下解剖成千上万只鼠兔,称量登记,剖检胃内食糜,将繁殖受孕怀胎等情况一一记录。尤其是编号煮取头骨,剔去腐肉脑髓,用游标卡尺测量小小头骨的颅长、眼眶宽、牙齿等10几个上万只鼠兔的数据。那工作的细腻、费时、烦琐,真让一般人受不了!有时还必须画图,还要进行细致的数学计算。这一切,对我这个刚参加科学研究的后来者而言,真是不可思议,也厌烦无比,可是老皮他们都是在很有兴趣地认真去做。
鼠兔对草原的破坏,还在于它们赖以生存的洞穴。鼠兔有较高的挖掘洞道的水平,这是它们的本能。鼠兔的洞系,包括复杂洞和简单洞两种。简单洞系就是临时避难的洞穴,洞道短而浅,在外面活动时,发现有鹰、狐、艾虎突然袭击,或者遇到暴风雨,就立即逃入临时洞道躲避。这种洞道长20多厘米,有的仅仅只能藏身而已。这种洞常常在夏季使用。复杂洞最长的可达20多米,我们要挖掘观察这样的洞,就会十分费力。因为,洞道一般在草皮下面30~60厘米之间,洞道内分支很多,互相沟通联网。有的洞分上下两三层,有的是盲道,有的是支线通道,一般有五六个洞口,洞口只有10厘米大小,只能一个一个地进出,这一切都是为了自身的安全。鼠兔比较讲卫生,盲道中常有小凹坑,是它们大小便的厕所。粪便是一个个的小圆球,颜色随季节而变化,有些鼠兔的粪便外皮赤红,还是藏医药中的药材,叫五灵脂。往往在洞道最深处,有一个主巢,那是它们越过漫长的冬天和进行繁殖育幼的场所,巢内铺垫着柔软的细草和牛羊毛。当天热瘟疫流行的时候,老年鼠兔还会采集有驱毒效果的药材像艾菊、龙丹、茵陈蒿、黄芪等,叼入洞中以防疾病与寄生虫。
高原鼠兔这种小动物,虽然体形小巧,可是它们生儿育女的能力非常强。我们通常利用鼠兔出洞前有探视环境的特性,在洞口安放小型鼠夹来捕鼠,然后进行测量和解剖。经过一年周期的研究,发现高原鼠兔在青海大部分地区每年繁殖一次,可在黄南州同仁和泽库草原上,一年中可繁殖2次,甚至出现当年鼠又进入繁殖的现象。在天峻繁殖盛期从4月到7月间,而同仁、泽库却从3月开始,一直延长至9月结束。两个地区每个怀胎产仔数是1―8个,平均4.6个。经多年调查,可以明显看出,如果当年开春时期雌性数量大,这年鼠兔的种群数量必定会增长。
在快尔玛地区我们经过几年的调查,通过对各种类型样方的统计,鼠兔的洞道、土丘、废弃洞口、粪便坑、洞道塌陷形成的裂隙、啃食面等所造成的危害,一般情况下是4%―11%,这一科学数据可以代表天峻县及相类似地区的危害程度。随着鼠兔种群数量的增长,鼠害对草原的危害也直线上升。
高原鼠兔平常过着群居生活。它们春夏秋冬都在活动,除了吃草,还喜欢奔跑、追逐、嬉戏和打闹,因此,在草地上形成了明显的跑道。这一切,对它们而言只是日常自由的平静生活,可也正是由于它们贪婪的大肚皮以及上下纵横的洞道、无休止地搬迁修路和惊人的繁殖能力,使当地牧民们渐渐失去了大量的丰美牧场。草原逐渐沙化,草皮日益板结。寸草不生的片片黑土滩,无限蔓延,牛羊个体越来越小。为了人的生活需要,草场载畜量过重,千疮百孔的草原,日夜痛哭……
起先,根据科学为生产服务的指示,我们进行化学毒杀灭鼠试验。提出冬春季节使用剧毒磷化锌、甘氟、氟乙酰胺拌青稞毒饵投洞口灭鼠的防治方法。后来还使用过低毒的敌鼠、敌鼠好等化学毒物以及鼠豆病毒等方法,试验灭杀鼠兔。
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奔赴各个鼠害严重的地区,配合地方农牧干部,身先士卒指导牧民投毒饵,做样方,测算毒杀结果,毒杀效果往往在97%以上。然而,百分数不等于实际效果,当时灭杀效果很好的地方,过了两三年后,鼠兔仍然活泼可爱地自由玩耍,但鼠兔的天敌鹰、鹫、狐狸、艾虎、香鼬、狼少了,不见了,这是二次中毒的结果。没有对抗能力的小小鼠兔,再也用不着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了。同时,却出现了严重的残毒问题。有些牛羊马误吃了剩余的毒饵,有的青稞毒饵又长出了茎叶,部分残毒通过牧单被牛羊吸收,残存于牲畜的脂肪肌肉内。由于常年使用化学毒杀,鼠兔对毒物产生了抗药性,而它们的繁殖能力和怀胎产仔率却提高了。
如此局面,让人不得不进行冷静的思考。为什么这小小的鼠兔,竟有这样顽强的生命力。在青藏高原生存了几百万年的小小鼠兔,是否与这种自然环境有密不可分的相关共存性?人为地消灭一个物种,是否会产生新的生态不平衡性?原本和谐共处的土壤、牧草、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之间的生态链,却因为我们连年使用化学毒剂进行灭鼠,不仅花费了许多国家资金,同时也留下了残毒隐患。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自然控制鼠类的众多食肉动物。
人们不仅要问?一方面日益猖撅的鼠兔危害,致使草原退化,严重影响着畜牧经济的稳定发展;一方面人为地大量杀灭高原遗存物种鼠兔,会给脆弱的高原生态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生物学家与经济学家都在为社会为地球负责的情况下,作着各自的努力。
食品产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产生积极影响,基于当前时展背景,食品安全问题及食品产业发展受到诸多关注与重视,跨文化视域下的食品英语教学已成为当下重点研究课题。由食品行业英语编写组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食品行业英语》一书,以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对职业教育行业英语进行立体化研究及课程内容优化设计,从职场口语和听力、针对性阅读训练、模拟写作项目、工作场景预设等方面对食品行业英语教材进行板块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职场英语交际能力,从而为将来职业规划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食品行业英语》全书共8个单元。第1单元主要讲述面包店的相关事宜,包括面包及其加工过程;第2单元介绍了某家乳品有限公司的产品情况,涉及到酸奶的生产工序;第3单元是海鲜及肉类市场,对肉类中的营养成分进行了详细说明;第4单元介绍了美国专门生产豆腐和豆奶的食品公司;第5单元重点讲述了有机水果和蔬菜,另外涉及到气体储存等内容;第6单元论述了豆类和坚果类的问题;第7单元对果汁和榨汁机的相关情况进行了简要概述;第8单元是从茶到酒的相关历程。该书选取国外最新理论成果为题材,内容翔实且针对性强,遵循由易到难的编排方式,既可作为相关院校食品专业英语的教材用书,也可供食品行业的研究人员或学者用作参考读物。
结合该书可知,跨文化背景下的食品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中国作为食品生产和出口大国,只有与其他国家保持商品信息的有效沟通并加快熟悉国际市场的实际需求,才能有效开展食品对外贸易及相关外贸合作。食品英语作为专业英语的重要分支,对于食品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发展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鉴于此,食品英语教学研究对于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专业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食品专业英语作为特殊用途的英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食品英语的语言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专业性较强。基于食品生产的原材料种类繁多,且在生产过程中历经多个环节,其中涉及食品生产与宣传以及产品后续的营销和质检等,由此便牵涉出大量专业术语及生僻专业术语。而且,食品英语作为一个学科,涵盖诸多学科领域,包括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因此食品英语理论知识具备多学科性特点。②词汇类型丰富。食品英语中包括大量简化词汇和外来词汇,此类专业词汇在被相关行业人员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地域文化和时展形势的影响,其中多数词汇的使用频率和重复次数较高,为了便于书写和应用,食品生产者便对这些词汇进行了缩写和简化处理,以此在短时间内加强对食品专业英语词句的记忆。③句子结构灵活。食品英语的句子类型以被动语态句子结构、一般现在时及现在进行时为主,是为了在交流时对食品特色做出直观生动的描述,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灵活性。食品英语的专业性决定了食品英语教学及研究的特殊性。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食品英语教学在跨文化背景下呈现出新的发展面貌和改革趋势,但基于现实各种因素,相关学校在开展食品英语教学时面临诸多困境。(1)教学资源有待更新。现阶段,中国相关学校针对食品英语的课程建设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其教材内容和教学资源存在滞后性,具体表现为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资源较为陈旧、文化知识深度不够等,同时由于教学参考和理论基础有所缺失,导致食品英语教材更新缓慢。在教材选择方面,多数学校没有统一标准,且存在教育工作者自主编写英文教材的情况,因此食品英语教材缺乏权威性和专业性。同时在编写过程中,其素材来源于国外参考文献,具有理论知识过时、内容晦涩难懂、章节缺乏连贯性等特征,这与当前的时代要求和教育目标不相符合,无法适应学生在当前阶段的学习需求。(2)教学内容及形式落后。
传统理念下的课堂以理论讲解和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师通常将教学重点放在专业词汇讲解、长难句分析、篇章阅读及翻译、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教学模式是传统的黑板加板书,教师使用新媒体课件授课普及率需要提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教材内容是全英文模式,多数教师以学术性知识讲解为主,且看重篇章阅读和理解能力的提升,导致学生的听说能力难以提高,同时鉴于教师的文化解读能力有所欠缺,在授课时忽略了对于文化背景和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差异的理论讲解,导致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难以提升,这间接影响到学生对专业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3)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目前,中国大部分学校采用的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主要以词汇记忆、句子结构及翻译等为考核内容,其中所涉及到的文化理论知识则少之又少,且针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场景预设还有待完善。究其原因,基于考核评价内容的侧重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特别是在真实跨文化交流语境的营造方面存在不足,由此导致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饮食文化对于国家文化战略实施和国际文化竞争力的提升起关键作用,但是在日常教学内容中却得不到体现,教师也很少进行有效的文化输出,不利于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以及教学体系的构建。基于此,相关学校需结合时展形势和个体学习需求,制定全面而系统的考核评价机制,以此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模式的科学化和多元化。结合该书,针对上述食品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况,通过对其进行原因分析和问题梳理,依据食品英语特征和时展要求,基于该书所涉及到食品英语相关内容,可以从以下层面提升食品英语教学的育人成效。(1)教学资源的优化。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获取食品英语教学资源,包括其他国家的相关学术研究和最新资讯等,同时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加强文化知识的渗透和跨文化交际技巧的灌输,其内容可以包括诸多方面,例如不同国家的社会风俗、经济文化、科学研究、饮食习俗等,如此即可强化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也可促进其跨文化意识的培养。(2)教学形式的革新。传统模式下的食品英语教学以灌输式教学法为主,注重基础性知识的讲授和理论输出,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起不到关键作用。在当前时展背景下,基于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支持,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来挖掘不同的教学形式,包括自媒体课件的运用、图文及音视频资源、优质网络课程开发等,以此丰富教学内容并创新教学模式。(3)教学方法的改进。食品英语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科技英语,具备诸多区别于普通英语的词汇特征和句法类型,具体从专业术语、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外来词汇等方面得以体现。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实际的课程内容和真实的应用场景来开展教学,可通过创建真实的文化情境或语言情境,将学生置于实践环境或者实际工作场景之中,以此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深入理解,同时在具体的场景交流及训练中,需要涉及到必要的文化元素和互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和文化解读能力,提高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此外,相对应教学方法的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也应该进一步完善。(4)教学设施的完善。基于当前学校的专业英语教学环境和设施,缺乏与实践教学相对应的语言学习环境,食品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专业性技能掌握不尽如人意,相关学校和部门应该加大对食品专业教学设施及实践教学场地的投入。根据当下时展趋势及教育改革方向,高校需结合食品英语的基础特征,即专业性和实用性,针对食品专业英语教学在育人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场所等方面进行创新性改革和制度完善,以此来提升跨文化视域下食品英语教学质量,这对于食品专业英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家对于高素质复合型食品专业英语人才和对外饮食文化传播者的需求日益增强,分析食品英语特征和其当下教学现状,探索食品英语在跨文化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创新方式,对于有效提升食品专业英语教学的育人成效,促进食品专业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和市场需求的食品专业英语人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食品行业英语》一书以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行文结构为基础,章节内容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系统性和渐进性,且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有助于有效提升食品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英语交际能力,能够为食品专业英语教学提供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用的学习参考。
作者:金瑛 单位: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经贸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