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个人学习语文总结

个人学习语文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3-06 01:54: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个人学习语文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个人学习语文总结

第1篇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学习能力的核心,是民族文化、世界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大量阅读实践来实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是创造、是自学的能力,是对学习语文兴趣的扼杀,于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课外阅读,尤其是经典诵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每一本好书就是一段人生,甚至就是一段历史。经典诵读的过程是孩子认识人生,发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童年――一个人记忆、学习的黄金时期,让孩子们阅读一定数量的名著,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从而贮存大量的语言和思想资源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本课题想通过积极探索经典阅读教学策略,探索如何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学生课外经典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良好的方法,并努力积累语言文字,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发展}生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主动、生动、和谐、全面的发展,并具有丰厚文学素养。

(三)愉悦性原则:在阅读活动中,运用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主动阅读,勤于积累,灵活运用。

(四)激励性原则:运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积累语言,为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为学生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打好基础。

(五)差异性原则:坚持因材(人)施教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

(六)轻负担原则:实验在减轻学生负担,不加重教师负担的前提下实施,寻求轻负担高效率的经典阅读指导途径。

三、课题研究目标

(一)进一步研究并掌握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体系,拟订各年级经典阅读的培养目标。

(二)探索经典阅读的模式,探究基本原理,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

(三)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通过本课题的实验,提高教师指导经典阅读的能力和教科研水平,推进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架的建设,改善学生的阅读环境,形成学校的阅读特色,使得我校学生的阅读实现质的飞跃。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结合我校实际,依托课堂主阵地开展经典诵读课的教学策略研究。我们将课题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经典诵读,为全体学生的必修内容;另一部分为兴趣阅读,为学生选修内容。侧重探索经典诵读的教学策略,探究基本原理,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提出设定以下4个子课题:《经典诗词吟诵教学策略研究》《经典儿童文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经典现代美文吟诵教学策略研究》《经典中外名著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和成果总结法为主,辅之以行为观察、文献研究、师生访谈、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家长反馈等多种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主要作法

(一)学习发动阶段(2011年9月-2012年3月)。学习理论是搞好课题工作的前提。在校总课题组的指引下,我们分设低段、中段、高段三个子课题组,形成了总课题>子课题>研究个体三级网络。

(二)实践研究阶段(2012年4月-2013年9月)。在课题管理上,成立专题研究组,做到组织落实;在阅读书目上,拓展“经典诵读”和“兴趣阅读”,做到内容落实。

(三)总结经验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8月)。写出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研究案例,论文,撰写最终课题报告。

七、总结与反思

(一)时间落实。一是统一指导的时间要落实,每周开设1-2节课外阅读指导课,专时专用:二是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要落实,减少作业,增加自由阅读的时间。

(二)活动落实。开展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心得交流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知识赛、辩论赛、速读赛、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同时组织学生多了解社会,多了解课外的知识。生活就是一本摊开的大书,漫步其间,自然增长见识。

(三)检查落实。对经典诵读要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如通过随时个别询问、检查读书笔记、小组调查或“阅读汇报课”等形式进行检查反馈。对学生课外阅谈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创建和使用阅读成长记录袋,督促学生形成习惯。要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扩大影响。

看到经典诵读活动终于有效地开展起来了,我们倍感欣慰。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如何处理好学业负担和阅读时间上的矛盾还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的理性思考还不够,意识、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和开发课外阅读课程资源,不断为学生建构更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将继续不断地探索下去。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360-01

小学语文学科是小学众多学科中的基础。学生只有学好小学语文,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为学好其他学科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习惯扮演知识权威者、知识灌输者的角色,只是将语文知识强硬地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且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影响着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构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语文课堂的要求的提出,以往传统课堂中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受到了严重冲击。为了改变当前的教学现状,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提高语文教育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就要注重将“生本”理念落实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此为中心优化语文教学,将学习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使他们均有所发展和提升。下面笔者就根据实际,总结一下将“生本”理念落实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策略。

一、更新教育观念,增加师生的情感交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小学语文教师要更新语文教学观念,转变自身的角色,即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自始至终扮演着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要再总是以知识权威者、课堂主宰者的身份和学生进行交流,而是应当俯下身子平等地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要让学生感受到尊重、理解、平等,让学生觉得教师原来如此亲近,要让学生从教师的微笑、友善中不再产生对教师的恐惧感,而是对教师产生亲切感,使学生“亲其师”,使学生可以在平等、宽松、接纳的课堂气氛中学习,使学生可以因“亲其师”而“信其道”,使学生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由“学会”转为“会学”,这样可以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增加学生语文兴趣、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丰富教学方式,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语文教学方式进行丰富,以最大限度地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多样式的教学形式来使小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使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想要参加的、乐于参加的活动,使学生可以积极、轻松、高效地参与其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采用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诸如游戏、儿歌、图片等方式,降低语文教学的难度,让语文教学活动也变成小学生非常喜欢参与的活动,使学生觉得语文学习原来如此的快乐、轻松,使学生不仅可以更加容易集中注意力,还可以促使其乐于学习语文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倾听他人的想法,产生思维碰撞,与此同时,还可以促使生生之间形成和谐、友好、协作、互助、竞争的关系,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富有个性地、独立自主地、自由开放地进行合作与探究学习,使“生本”理念真正地落实到语文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学得饶有兴趣,使学生可以高效地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能力,实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目标。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转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语文知识的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从原来被动学转为乐学、爱学,再转为会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真正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所得、有所获,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四、鼓励学生质疑、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从多角度分析问题也是实现“授人以渔”的重要措施之一,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于语文课本知识的理解程度得以加深,使他们对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语文知识加以更加牢固的掌握,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被尊重,可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保证他们的自,使他们的内在潜力得到激发。当学生敢于质疑,并提出自己的看法的时候,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否则会抑制学生积极思考的主动性,且不利于学生积极思维。而是应当肯定学生敢于质疑、敢于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行为,并鼓励其他同学向其学习,以增强他们勇于质疑的积极性。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当一个人学会质疑、勇于质疑时,预示着这个人正在开始探求新知,正在走进创新的“大门”。因此,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鼓励学生质疑、从多角度分析问题,鼓励学生既可以质疑老师、同学,还可以质疑课本上所谓的“权威”答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自主思考、主动探究中获得语文知识、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能力,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要将“生本”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当中,要变教师的“好教”为学生的“好学”,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可以自主思考、充分表达、主动探究,让他们可以在主动参与中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实现学生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字】 新课标 语文教学 培养 自主学习 学习策略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提出的。它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自主学习的特点是学生自己想学、能学、会学、坚持学,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

然而,“自主学习”绝不是“无师自通”。而是有赖于教师的悉心渗透和指导。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 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要想进行长期有效的学习,学生必须不断的做出积极的努力,而这无不需要动机的支持。学生对某门功课的学习动机或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多次获得成功、体验到满足需要的乐趣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学习动机。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教师应创造宽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其次,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丰富的学识、优美的语言感染和吸引学生,创造浓郁的语文学习氛围。

二. 引导和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树立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许多高中学生特别是高一学生在学习习惯上常暴露出以下问题:学习没有目标,不会计划,过于依赖老师。常常是老师布置什么就完成什么,长期处于应付状态。在高中阶段,老师在不断的放手,学生就常觉得无所事事,不知该做什么。这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老师应从一开始就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引导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语文学习计划。计划不能大而空,要有针对性,操作性强。计划执行之初,配有监督人员,直到学生能内化成习惯从而实现自我监督。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学习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①预习。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做到课前有所思,要有目的的培养学生预习的好习惯,为自主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②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方式学习语言知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疑,能促进学生积极地动脑思考、探索,从而提出问题或新的见解。因此,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即要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生疑、质疑的状态。因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和能力相当重要。教师要通过设置悬疑,使学生生疑、质疑,学生才能要求解疑,产生求知的欲望。这时,教师要结合语文课堂和学生提出问题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去解疑,点拨学生的思路,引导每一个学生去判断、指正和补充。教师还要适时组织学生讨论、补充和总结,在这种师生、生生互动的语文课堂上,学生能够体验到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乐趣。

③复习。对于学习的知识要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巩固记忆,以免遗忘。在预习和学习的基础上要善于归纳、概括和总结。

学期伊始,教师可将课程的总体目标告诉学生,要求他们根据目标检测自己的学习进度,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差距,制定个人学习目标。同时,教师也应将阶段性的目标明确告诉学生。此外,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以明确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

三. 加强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语文和使用语言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语文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找到适当的学习策略,正确的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学习策略是研究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可组织学习方法交流会,让学生相互介绍有效的学习方法。虽然这些“经验之谈”不一定对每个学生有效,但教师可以通过经验分享的方式鼓励学生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好方法。学习策略能让语文学习者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还要培养学生不断调整学习策略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四. 引导学生反思,学会自我评价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

反思是一条教育法则。有效的学习离不开反思。反思要突出反馈性,总结性与补救性的特点。如考试后根据测试的结果或成绩进行自我评估,对“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表现出哪些优势?”“语言表现有哪些进步?”以及“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如他人?”等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自主学习要求善于“深思”“精思”,思考学习方法、思考知识的联系。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习得的知识要想牢固保持,既要对学习的材料进行重复记忆,又要采用深加工策略,即对学习的材料予以理解,做出推论,使之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促进记忆的保持、检索和提取。

第4篇

教学活动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与学双方的心态。学生学习水平高低与学习心态有关,心理状态不同,必然得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处在最佳的学习心态,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去积极主动的学习,产生好的学习效果。语文学习应是学生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中,在语文教师或其他人的指导下,有计划地主动获取语文知识,掌握语文技能,发展语文能力,形成良好品德的过程。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可以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反过来,良好的学习心态又会对学习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语文学习的良好心态,主要包括语文学科感情浓厚、主体作用发挥充分、与现实环境接触广泛、学习成就感强烈、语文学习习惯良好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学习过程都将伴随着一定的情绪体验,如轻松、兴奋、厌倦、焦躁等各种体验的长期积累,会内化学生对学习目标或过程的兴趣,进而影响到学习效果。我在教学中力求教学方法多样,手段新颖。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感情。学科感情是学生在长期学习中对学科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科评价、教师形象等的综合反映。良好的学科感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动机,调配学习的时间、空间,能缩小师生的心理、情感距离,使学生做到尊师重道、敬师乐学。对语文学科有着良好感情的学生,不会因为语文部分知识的枯燥而烦躁,不会因为语文某些技能的艰深而畏缩,不会因为语文综合能力的高超而却步,不会因为语文教师一时的失范而鄙弃。他们会因感情深厚而生进取之志,包容之心。为了培育学生良好的语文学科感情,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内功修炼,以学高身正作学生模范。语文教师个人素质往往是学生学科感情产生的直接动因。俗话说,一个好老师就是一个学科,说的也是此理。语文老师要不断地学习借鉴、独立探索、开拓创新,注重人格修养,培育现代意识,提升智力品质,加强知识素养,丰富语言功底,提高教学艺术,讲究平等民主,既言传学科知识,又身教为人之道。这样的语文教师定能活教语文、教活语文,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快乐中学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创造中学语文,学科感情的建立也就水到渠成了。

主体作用发挥充分。具有良好学习心态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时时处处表现出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探索性,他们学习语文的着眼点不在于从语文教师或他人那里接受刻板的学科知识,而在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消化知识,发挥其学习主体的能动性,推陈出新,运用创造。其学习过程表现出极大的创新性、创造性,是一种探索性的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语文是最容易,也最应该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学科,语文教师要熟悉调动学生主体作用的"五让"原则和六条途径。"五让"原则就是让学生看书、让学生思维、让学生讲说、让学生讨论、让学生实践。六条途径就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统一师生的教学目标,整合内外的学习评价,改革课堂的教学程式,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调适师生的"双主"关系。此外,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采用点拨启发式、问题讨论式、情境暗示式、引导探究式等教学组织形式,用活泼生动的语文课堂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与现实环境的接触广泛。具有良好心态的学生能认识到语文学习获得的是间接的书本知识,获得的技能与能力也须到实际的言语环境中去运用,感受到的优秀作品的极具感染力的审美情趣、思想情感、生活情致,也应由现实的生活、场景、事件来印证。所以,他们总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最好的实践者,既有着参与社会实践的强烈需要,更有运用语文知识、技能、能力来提高交际能力,改良与现实环境的关系,获取心理愉悦体验的具体行动。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最为突出的学科,语文学习必须与社会实践、生活实际相结合。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大量引进生活活水,借助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扩展语文课堂的生活容量,使学生学习能入乎课本之内,又能出乎课本之外。语文教师应打破课堂学习语文的苑囿,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可以采取小课题研究、笔会、诵诗会、采访、生活短剧排演等形式实现语文学习与现实环境的广泛接触。这样既能培育和发展学生与现实环境广泛接触的意识,又能增进师生感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体性。 学习成就感强烈。有良好学习心态的学生,将语文学习看作是"日日新、又日新"的过程,能从语文知识的获得,语文技能的掌握,语文能力的提高及受语文学科的熏陶,思想品质的提升之中获得满足感。即使这种收获、进步是微不足道的,他们也能适时、适度地加以肯定。不断体验到的满足感成为语文学习的成就动机,使他们坚信自己具有语文学习的能力,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就能发挥这种能力,走向成功。为了有效保护和正确引导学生语文学习的成绩感,教师在组织和指导学生语文学习时要坚持激励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和层级性原则。将学生的整个学习纳入一种时时处处皆能有所成就的氛围之中,实现"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的理想境界。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强化成功体验的方法,使追求成功成为学生的一种心理品质,成为学生一生持续发展的心理动力。

语文学习习惯良好。语文学科学习内容的繁复性、学习时间的长久性、学习形式的开放性、学习场合的多样性、学习结果的潜隐性、学科作用的工具性等特点,都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指的是学生无条件的、自动的、带情绪色彩的学习活动。有良好学习心态的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会不断养成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自主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经常反复复习,深度预习课文,阶段整理知识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行为上表现为有条不紊、不急不躁。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和借鉴仿习他人做法而形成的。教师要依据学生年龄的差异,心智水平的特点和语文学科学习的即时情况,对语文学习的全程加以指导。既要指导课堂学习,又要指导课外学习;既要指导共同学习,又要指导个人学习;既要指导课本学习,又要指导生活学习;既要指导学习本身,又要指导相关其他……使学生语文学习的个人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外在的诸多环境因素都能做到相配相应,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培育出良好的学习心态。

第5篇

学期工作收获

一、认真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理念

1.坚持每周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了自身能力。

2.通过认真学习领会两个《指导意见》中相关学段、相关学科的内容与精神。依据两个《指导意见》开展教学与评价工作,合理控制教学进度,把握教学容量和难度要求,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确保《课标》全面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利用集中和自学时间积极学习和探索“个人学习空间的装扮及一体机的使用方法”。通过学习和实践,使自己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得到了更高的提升。

二、教学工作

1.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认真钻研教材,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备好课,上好课。课堂上,我着力抓好课堂常规。并以学生为主体,有目的、有条理地引导他们进行学习,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课余时候,我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组织的教研活动,还经常阅读一些教学书籍,吸收一些适用的方法,更新一些教学理念,积极找问题,谦虚请教他人,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2.积极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全面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教学方法上,我总结出了儿歌识字,字谜识字,形象识字,游戏识字,编故事识字等一系列学生喜欢的识字教学方法。平时,我尽量让学生多识字。除了课内识字外,我还鼓励学生在课外识字,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随时随地识字。低年级的词语教学是巩固识字、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课文教学,我有目的、有计划地拓展学生的词语积累范围,经过一系列的词语积累练习后,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词语库,从而提高学生课堂表达能力。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本着“扎实打基础,认真来学习”的原则,除上好语文课以外,我还组织一些活动,帮助学生学好语文。

3.作业批改方面

在布置作业时争取做到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4.加强学差生的转化工作,缩短学生差距。本班个别学生与其他同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促使每位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我“抓两头,扶中间”。注重培养优生的特长,同时,在班中成立“互助”小组,利用结对子形式,课外加强辅导工作,课堂中创设机会,给予鼓励,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

总之,一年来,干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学生行为习惯还不够规范。

2.随堂听课的力度还不够大;

3.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抓的还不够扎实。

4.校本教研开展不够实在,水平还不够高。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特别是课堂教学能力的训练。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加强学生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学习,课下也要能严格约束自己。

3.在教学上下功夫,努力使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4.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坚持上好体育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特色活动。

5.抓好学校常规管理,要在细、严、实上下功夫。学校常规管理必须重视从最细小的事情抓起,从平凡的琐碎小事抓起。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赏式;教学模式;研究

古语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语文教学中的一大任务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教师在教学时使用读赏式教学模式,是为了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同时可以对文章内容所包含的情感和知识进行理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学习优秀文学作品中的精髓和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道德修养,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

文学。

小学语文的读赏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学习阅读知识、培养学习兴趣为目的,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小学语文读赏式教学应当如何开展

1.教师应当改变教学方式

读赏式教学方法能否顺利有效开展,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认同这种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联系语文课程的相关内容,重视读赏式教学的特点和其教育重点,从自身开始转变教学观念,将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改进,同阅读赏析相结合,并且将学习联系到生活实际当中,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

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进行情感式的教学,使语文课不再枯燥,同时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学生自身的是非观念,使语文课不仅是学习文字的工具,而且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文学素养、价值观念的一种教育。

2.挑选有意义的读物

因为现在市场上的阅读书籍良莠不齐,所以,教师在为学生挑选阅读教材时,需要选择适合学生身份、年龄、内容的读物,并适当对阅读内容进行修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因此,阅读教材的内容要求符合学生的学习生活,故事情感是学生接受的范围,同时文章的难度要适中,如果文章的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太深奥,学生不仅难以理解文章的内容,还会产生对阅读的厌烦心理。

3.重视阅读,合理安排阅读课程

现在很多小学对阅读课程不够重视,阅读任务经常被安排在寒暑假期之中,这样安排教师无法起到监督和管理的作用,因此,很难真正起到学习和教育的目的。鉴于以上问题,教师应当重视阅读课程的安排,安排学生的必读时间、自由读时间以及半自由读时间,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不理解的段落时,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将阅读课真正地完善到位。

要合理安排学生的阅读时间,挑选最佳的阅读时间,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从而提高阅读效果和阅读质量。

4.提高阅读的成效

阅读课上,教师要随时监督学生的阅读,使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效果发挥至最大,避免学生在阅读时做其他活动的现象

发生。

关于读赏式教学模式,需要建立相关的阅读评价和反馈体

系,做到真正了解学生的阅读趋势,及时指导学生阅读和学习,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可以同学生进行互动,对阅读的文章进行探讨,及时掌握学生的阅读进度和理解程度,通过教学回馈的内容来调整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读赏式教学模式。

二、关于小学读赏式教学模式的总结

第7篇

一、对事业的爱

语文教师对祖国、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具体表现在对语文教育事业的爱上。这种爱的情感,是语文教师应该共同具有的职业道德,也是语文教学工作取得成功的首要“秘诀”。特级教师魏书生无限热爱语文教学工作,他当初为了争取改行当一名语文教师,竟多次写任教申请书!全国著名特级语文教师斯霞曾经在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时说:“这中间虽然也走过坎坷曲折的道路,经历过各种各样的风浪。但是,我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却是始终不渝的。”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吕叔湘等先生,他们无不是终身热爱语文教育事业,从而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我们只有具备了对事业的热爱,才能安贫乐道,才能坚定信心,安心工作,不怕失败,勇于探索,大胆改革,开拓进取,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尤其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语文教师工作更辛苦、工作更难出成绩的困难面前,更需以我们对事业的爱作为强大的动力和精神支柱。

二、对学生的爱

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曾说过“只有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满腔热情地、耐心细致地关怀新世界未来建设的人,才能担当得起教育孩子的重任。”“爱生”,是千百万教师从教育教学的客观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行为准则,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之一。它反映了师生之间本质的必然联系和教育教学的客观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爱,胜过父母对孩子的爱,这种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爱,它既包括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体贴,更体现在语文教育教学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它是语文教师热爱人民、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体现。语文教师只有做到了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才能使学生更加热爱老师所教的学科,更加尊重老师的劳动,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语文教师只有真正做到了热爱学生,才能更好地做到师生情感交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做好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较好地纠正目前学生中“重理轻文”的偏向。

三、对专业的爱

具体变现在对语文学科的爱和对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爱上。“惟有老师善读善写,乃能导引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语文教学之提高,与教师之水平关系至巨。”(叶圣陶语)只有教师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才能潜心钻研,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专业知识水平,以自己的“一桶水”、“长流水”去对待学生的“一杯水”。特级教师魏书生为了搞好语文教学,用水滴石穿、锲而不舍的精神,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自学了20多门大学课程,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自学笔记,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他的语文教改的顺利进行,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只有教师热爱自己的语文学科教学工作,乐于做一个教学研究的有心人,他的语文教学水平才能更快提高。全国特级教师于漪当初为了搞好语文教学,“白天,她站在窗外,看其他教师是怎样上课的,晚上,她啃着从图书馆里借来的一厚叠参考书,仔细琢磨。”她后来又是“每讲一课,就进行一次新的尝试,她一面到学生中去听取反映,一面在笔记上写下教后感。”自工作年以来,于漪同志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撰写了数百万字的教研笔记,她终于探索和总结出了“点、线、面、体”立体化的语文教学新方法。于漪老师对语文教学专业的爱,是多么执着!我们语文教师只要有这种对专业的挚爱,我们克服困难的决心就会更大,改革语文教学的劲头就会更足,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就会更高。当然,这种对专业的爱的程度是与语文教师自身的人生观、职业道德、思想修养有着一定得因果关系的。

四、对生活得爱

第8篇

关键词: 行为科学理论 小学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认识倾向,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对于从事劳动、发展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小培养学生稳定持久的语文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创造性地完成语文学习任务,对语文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行为科学是在不同的层次水平上研究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激发人的积极性,试图创造出一种最优的工作环境,使每个人既能为实现集体的目标又能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有效地作出贡献。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指导小学语文教学,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产生语文学习兴趣

行为科学认为,人对环境的反应有赖于他对环境的看法,人们对所接触的客观事物往往会用自己的知识、经验、需要和价值观等进行评价,并按照各人自己的认知世界来行动。这就是说人的行为往往不受客观事物本身的影响,而是受到个体对这些事物知觉的影响。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知觉的发生依赖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而响亮的声音、突出的标志、鲜艳的色彩、自己熟悉的记忆等比较容易引人注意,作为知觉对象进入个人的认知世界。因此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环境特点将其熟悉的童话故事、戏剧、相声、童谣儿歌、绕口令等融入语文教学内容中,让语文学习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中国的父母往往喜欢给孩子讲童话故事,因此童话故事是小学生最熟悉和最喜欢的内容,童谣儿歌往往会触动学生儿时的记忆,使其产生学习的兴趣;戏剧明快舒缓的节奏、婉转悠扬的唱腔、优美按韵的剧本往往也能吸引学生产生兴趣、并使他们学好韵母知识;绕口令不仅能锻炼学生能说会道的能力,同时对拼音教学中声母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随着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运用,图文声像并茂,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感官知觉及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用学生熟悉和喜欢的方法,让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产生清晰的知觉。

2.培养学生的社会动机,让学生保持持久的语文学习兴趣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动力,当需要指向一定的目标,并且展现出达到目标的可能性时,就能产生动机。一个人积极性的高低决定于他是否具有进行这项工作的动机及动机的强弱。任何人都离不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只有社会发展了,人的需要才能得到更多更好的满足,当社会的需要为人们所意识到,并愿意为社会作更多贡献,这时社会需要就转化为个人需要,而表现为一种献身精神,这种动机对人的行为具有巨大的推动力。费约的右手食指拉力试验和黎波特的耐痛水平测定试验结果表明,社会性最丰富的动机表现出最大的推动力量。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更要培养学生为中华崛起读书的社会动机,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保持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少年时期的痛心于祖国落后挨打、饱受侵略、惨遭蹂躏的现实,立志为了中华民族的强盛而读书,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东渡日本,远涉重洋赴法勤工俭学;不满足于学校的学习,投身社会,深入群众,向工人学习;为弥补课堂上学习的不足,课外阅读范围广泛,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军事科学等各个方面;为了探求最科学的内容和答案,他还把几本书的内容对照起来阅读,加以比较。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社会性动机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人均收入、综合国力等各个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更应该培养小学生刻苦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化成恒久的精神动力,为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

3.融洽学习环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社会心理学家列文从个体因素和环境相互联系交互作用中来考察人的行为,提出了一个关于人的行为的著名公式:B=f(P*E)。B表示行为,f表示函数,P表示人,E表示环境。意思是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的“综合效应”。良好的学习型家庭环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兴趣,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喜欢老师也会喜欢他的课程,因此教师必须以民主、合作、平等、对话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给学生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把自己看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分享学习的喜悦和艰辛。教师与家长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结构和动机结构,了解他们的迫切需要,对合理的要求,当前能解决的要引起重视加以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要说明道理,创造条件逐步解决,要通过满足学生合理的需要,激励学生;对于不正当的、不能实现的需要教育说服予以放弃,引导他们有意识地调节控制自己的需要,教育学生懂得在考虑自己的需要时要考虑到社会和他人的需要。

4.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

需要水平的提高表示人的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心理发展水平越高,越能产生较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要倾注身心、挖掘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去实现崇高的理想。麦克莱兰的研究发现,具有强烈成就需要的人往往喜欢能够发挥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工作环境,工作前制定周密的计划,并分阶段确定有限的成就目标,有明确的不间断的关于进展的反馈,对于失败也不会过分沮丧。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家庭给学生创造让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不是采用由老师、父母包办的填鸭式教育,并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当然,由于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而且各个学生的能力不同,因此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每个学生能力的不同问题,要求他们根据问题制定切实可行、具体细致的学习计划,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独立解决,并及时了解进程情况给予评价,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同时要注意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帮助他们在失败中总结走向成功的经验。爱因斯坦发明电灯经过了一千多次的失败,当人们认为他一无所获时,他却能够高兴地说他有了很大的收获,发现了一千多种方法不能制造电灯泡,最后他终于取得了成功。这是从失败中总结成功经验的典范。

5.恰当的激励,保持学生持久高强度的学习兴趣

激励总是同满足人的这样那样的需要分不开的,离开了需要的满足就谈不上激励。因此,弄清楚学生的需要,并正确对待学生的需要,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期望理论试图通过考察人们的努力与其所获的最终奖励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解释激励过程的理论,期望理论认为,当事人认为自己的努力将可能产生高度绩效,高绩效可能产生某项特定结果,该项结果对本人具有大的吸引力时对其的激励作用大。因此为学生确定学习目标要恰当,要使学生感到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很大,给他们以期望,使他们产生心理动力,激发热情、引导行为、确定目标时要与学生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相联系。研究发现,选择、寻找和到达目标的过程即目标导向行为与直接满足需要的行为即目标行为对需要(动机)强度有着不同的影响力,需要强度会因目标导向行为的进展而加强,当目标行为开始后需要强度开始减弱下降的趋势。怎样才能使动机(需要)强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行为科学认为一个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循环交替运用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当一个目标达到时,马上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并进入新的目标导向过程,从而使积极性保持在较高水平上。研究还发现,目标导向过程不宜太长,停留在目标导向过程的时间太长会使人感到目标“可望而不可及”,影响到信心,出现泄气的情绪,影响积极性的持久。另外,如果目标缺乏挑战性则会使人感到“平淡无奇”,从而失去兴趣,降低激励力量。一个人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攀登上高峻的峰顶,心里就会产生自豪感、成功感。在目标导向过程中,当学生达到目标的能力增强时,要设法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使他们实现更高目标的条件、环境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引导他们去实现一个又一个更高的目标。同时,制定目标后要认真执行,必要时要根据情况的变化而作适当的调整,以便使它更加符合变化的主客观条件,更好地激励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如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时,应根据各阶段的学习要求安排学生的写作训练内容,开始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端正、熟练的书写,达到目标后及时要求学生注意字、词、句、段的积累,当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形成自然流畅的语言表达,为写作做好了铺垫,学生有充分的信心写好作文时,要提出更高的写作目标,并让学生通过欣赏自己的作品而进一步提高写作兴趣。